時間:2023-04-01 10:1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衛生機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的會計電算化只是單純地用計算機取代紙張成為信息記錄的工具。實質上仍需要手工會計的核算,數據的核算缺乏簡便性和準確性,而會計信息化則是利用信息技術,既確保核算的迅速、準確,又加強信息的關聯性,整體性,對現代會計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信息化雖然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忽視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醫療衛生機構對財務部門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長期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機構多以公立為主,計劃經濟時代的殘留以及醫療的社會公益效益使得醫療衛生機構的資金來源多依賴于財政撥款,資金籌措并不成問題,而在支出方面,國家對資金的使用也多有限制,因此,傳統的醫療衛生工作中,財務部門的工作都十分不起眼,自然得不到重視;第二,單位領導的財務意識淡薄,醫療衛生機構總是將絕大多數的資源投入到一線的診治工作當中,而對相關的配套機構重視不足,得不到資源的支持,會計信息化自然就無從談起,不僅降低了會計工作的效率,更是造成了資源的流失。
2.會計信息化人才匱乏
會計信息化的建設需要一支既掌握信息技術,又要懂會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在醫院從事財務工作的人員,多數是從原先手工做賬的財務人員過渡而來的,他們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雖然接受了會計電算化的培訓,但距離實際操作的業務水平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而新招入的財務人員雖然接受了良好的計算機培訓,但會計核算中的實際工作經驗欠缺,尚不能獨當一面。與此同時,醫療衛生體系的招聘也不能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會計信息化的需求。公共醫療衛生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招聘側重于醫學專業,會計從業人員的招聘較少,招聘到財務人員的醫療機構也多是大型公立醫院,能夠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高素質財務人員寥寥無幾?;鶎俞t療衛生機構急需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財務人員隊伍。
3.會計信息化孤島現象嚴重
醫療機構會計信息化是一個具有高度關聯性的系統,而不是一個孤立的財務軟件。目前,醫療衛生機構已經基本全部采用了會計核算軟件,但是,會計核算軟件并沒有與醫院的信息系統對接,與收費系統、醫療保險軟件、物資管理軟件相互獨立,數據并未實現共享,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成為孤島。日常的基礎工作的數據不能上傳、交換、共享,導致數量龐大的一線數據無法整合,仍需財務人員手動錄入會計系統,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難以保證工作的準確性,沒能發揮會計信息化聯網互動的特點,削弱了實際工作當中采用會計信息化所帶來的效益。
4.重核算,輕管理
目前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使用財務軟件時普遍注重核算,忽視管理。在以往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財務人員的職責多是報賬,使用會計軟件的總賬、工資、固定資產等核算內容較多,因此會計軟件公司根據實際工作的反饋,在后續的軟件開發中,日漸忽視管理功能的更新。而根據新醫院財務制度,與以前相比,新制度中增加了負債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更加注重收入、支出的管理,管理的方向性更加明確,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傳統的重核算,輕管理的會計軟件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工作需要。
5.會計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會計信息化不是簡單地使用計算機進行記賬,而是管理工作體系的更換,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許多相關配套措施需要跟進。會計信息化帶來的不僅是效率的提升,它改變了整個工作的流程和模式,傳統制度已經不適應新的工作實踐,而目前的會計信息化制度還有許多不能覆蓋的方面。首先,會計信息化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之上,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困擾世界各國的一大難題,近年來,信息泄露等新聞不絕于耳,對網絡安全運行敲響警鐘。因此,如何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網絡安全運行是管理制度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部門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沒有相關的安全軟件的保護,沒有專門的安全技術人員進行維護,財會人員也缺乏基礎的安全意識和理論知識,更加沒有接受安全操作培訓,會計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安全隱患極多。對信息的備份、恢復等沒有相關規定,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沒有保障。其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會計基礎薄弱,缺少嚴密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章不循,致使日常工作存在漏洞。而會計信息化的實施則更加劇了這一問題,舊制度與新的工作內容銜接上出現問題,使會計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順利運行,導致手工會計核算與計算機核算長期并行,沒能起到會計信息化應有的效果。
二、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信息化不足的解決對策
1.重視會計信息化的實施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遭社會詬病的話題,如何有效的開源節流是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必須面對的問題。會計信息化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產物,是會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會計信息化的實施有利于減少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各級主管部門應加大對會計信息化的宣傳力度,組織多種形式的學習,使會計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提高基層財務工作人員的技能,掃除會計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盲區。此外,應制定各種配套政策,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開展會計信息化建設,如對實施會計信息化的機構部門進行政策傾斜,優先享受優惠政策,在年底績效考核時予以鼓勵。
2.加快建設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
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迫在眉睫,醫療衛生機構的現代財務人員有兩個來源:一是內部培訓、選拔,對在職的財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大膽啟用年輕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大多掌握了計算機、會計和管理知識,但實踐經驗匱乏,與經驗豐富的老一輩財務工作人員形成搭檔,形成傳、幫、帶的合作局面,優勢互補,加強各機構之間的人才、技術交流;二是外部招聘,增加對財務專業人員的招聘,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薪金待遇、發展前景等自身缺陷,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層去。
3.系統整合,資源共享
會計信息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高效性的發揮依賴于信息的集成、共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當依靠計算機和互聯網工具,建立會計信息化網絡管理系統,建立一個集合財務、物流、人員、醫患、醫療保險等信息的工作平臺,信息的錄入、運算、輸出統一經過平臺,保證資金預算、決算、收入、支出的系統化和規范化。這就需要一個可以對接多個軟件的通用型平臺,既要滿足已有的工作軟件,還要考慮未來可能會使用的軟件??梢杂缮霞壷鞴懿块T委托實力雄厚的軟件公司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也可以采用招標的形式,制定統一的標準,要求各種軟件提供商按照醫療衛生體系的要求設計軟件。
4.重視管理功能
新的醫院財務制度中強調了預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因此,會計信息化不能滿足于簡單地處理賬務這類的事后記錄,而要發揮其實時監控的特點。既要對財務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熟練使用財務軟件進行管理的技能,還要與軟件開發商保持長期合作,不斷就工作實踐進行反饋,幫助其對軟件進行改進。
5.加強會計信息化制度建設
信息安全的問題是應當放在重中之重的。信息的高度集約化加劇了信息泄露的風險,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制度,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設置密碼、權限等,限制接觸信息的途徑;第二,利用安全技術手段,使用安全軟件、防火墻等措施;第三,配備專門的安全技術人員,專門負責網絡安全的維護;第四,對財務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和責任劃分,保證他們安全操作軟件,同時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避免其信息泄露。完善會計信息化下的運行機制,加強內部控制,做好會計檔案保管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內部組織,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局面;第二,設置分工清晰的操作權限制度,明確職責,工作順序和工作范圍,保障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第三,制定會計檔案保存的相關規定,確定人員,確定細則,如存放地點要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塵,采用磁性介質保存的會計檔案要定期檢查、備份。
三、結束語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026-01
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高速發展,醫療衛生行業呈現出新的矛盾:一方面,生物醫學領域科研成果不斷,醫學科技向著高、精、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對疾病預防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迫切,急需改善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而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醫療服務模式已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新形勢。為此,黨和政府提出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標,醫療衛生改革已成為今年兩會解決的重點問題。作為承擔著推動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社會責任的醫學期刊,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根據刊物特點探索新的思路,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醫療衛生市場,是醫學編輯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根據地方性醫學期刊特點,總結多年來的編輯實踐經驗,提出一些思考意見,與同行商榷。
醫學科技期刊對于醫學科技的發展有著無量的價值,這個價值是無形的。作為科技期刊,它記載、傳播、積累了人們精神創造物質生產過程中的知識、經驗、信息[1],促進醫學科技的向前發展。對于我國的醫學期刊來說,地方性醫學期刊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其自身特點讓它們在浩如煙海的期刊世界中生存,有些期刊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它們對當地醫學科技的發展和人民健康功不可沒。
1地方性醫學期刊的特點
對于地方性醫學期刊來說,首先是其稿源具有較強的地方特點。筆者曾對與本編輯部交換的地方性醫學期刊做過統計,約有70%左右的稿件來自于當地和周邊地區(內刊尤其如此)。其讀者也大都是當地和周邊地區的醫務人員。
其次,從內容來看,地方性醫學期刊所載論文大多是臨床應用類文章。臨床醫學或臨床實踐類文章占主導地位,實用性較強,具有臨床指導性,而基礎類、研究類文章較少。
第三,地方性醫學期刊的質量受當地醫療水平的制約。期刊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論文所表達的信息內涵,其內容所含的科學性、前沿性的表達,反映當地的醫療水平和衛生管理水平。
第四,地方性醫學期刊的作者隊伍大多是中級以下職稱的臨床醫務工作者,學歷大多是大學本科和大專,高職稱和高學歷者較少。
2新形勢下地方醫學期刊編輯思路探討
我國目前醫療衛生行業現狀和國家對醫療衛生改革的政策及地方性醫學期刊的特點,決定了地方性醫學期刊理應承擔起幫助推動我國基層醫療衛生建設的重任。為此,編輯部要順應新的形勢,作出相應調整。重新做好市場定位,找對服務群體,滿足基層廣大醫務人員的需求。
首先,作為地方性醫學期刊,需結合其特點做市場定位,明確辦刊宗旨和服務的群體,在此基礎上進行編輯策劃。在編輯策劃的過程中,除了本著臨床需要的原則,為臨床提供具有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新技術、新知識外,還應考慮基層特別是農村牧區和城市社區衛生機構的醫務工作者,為他們提供一個業務交流的平臺。鼓勵他們積極學習,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提高專業水平。
編輯思路確定之后,要與編委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從編委審稿開始轉變思路。在實施編輯計劃中,從選題、稿件評價、欄目設置等諸方面適當向基層傾斜。選題時,可有意識的考慮編排一部分來自農村牧區和城市社區的稿件作為專題;由于基層的醫務人員大多是初、中級職稱,面臨的多是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所以對于來自基層稿件的評價,不宜用以往的學術性、前沿性作為衡量標準,只要有獨到的觀點、經驗、心得、體會可供基層醫務人員臨床實際應用或研討即可收錄編排;設置欄目可根據以交流、研討、學習、提高為目的的原則,既要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開辟出一塊園地,又要幫助他們提高專業學術水平,設置一些高水準的欄目,諸如“專家筆談”、“專題研討”、“專題講座”等欄目,增強其可讀性。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確立合理的醫療衛生的基本目標、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發揮市場作用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不同層次和范圍的醫療衛生服務實行不同的保障和組織方式等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了諸如醫療衛生的公平性下降,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必然會降低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力圖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建議,以期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
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啟動,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業化和市場化。經過20多年的衛生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1.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醫療服務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衛生費用不平衡。占全國人口2/3的農村居民只擁有不到1/4的衛生費用,而占人口1/3的城鎮居民享有3/4以上的衛生費用,而且農村居民占衛生費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東部地區的人均衛生費用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二是醫療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國近3/4的人口尚未參加各類醫療保險,在遭遇疾病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張冉燃:《權威報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上不成功》,載《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4期)
2.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嚴重。醫療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增長和衛生費用的增長極為迅速,大大超過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據統計,從1989年到2001年,按當年價格計算,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39.3%,而在同一時期,平均每一門診診療費和日均住院費則分別增長了96.5%和99.8%(葛延風:《中國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反思》,載《中國衛生產業》2005年第9期)。
3.醫療衛生服務和衛生投入的績效低下。有關衛生統計表明,雖然中國人口還在增長,但醫療機構的門診量卻在下降。2003年全國醫院和衛生院門診總量為20.96億人次,比1993年減少了1.09億人次。但同期城鄉居民的兩周患病率卻從140.1%提高到143.0%。(張冉燃:《權威報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上不成功》,載《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4期)另據統計,2002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增至5.24%,2003年超過5.4%(葛延風:《反思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載《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6月6日)。但盡管如此,居民綜合健康狀況卻沒有明顯的改善,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一些衛生、健康指標甚至惡化。
4.衛生資源的布局與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與短缺現象并存。我國的衛生資源約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醫療設備的占有率已經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明顯過剩。而醫療機構為了收回投資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隨意對患者使用大型醫療設備,亂檢查、重復檢查的現象時有發生,加重了患者的負擔。與此同時,市縣以下公共衛生機構特別是一些農村的醫療衛生機構卻缺乏一些基本的醫療設備和條件。
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業化、市場化為走向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將市場經濟的原則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質的醫療衛生事業中來。二是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責任缺失:如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衛生資源的配置極不合理,對醫療衛生機構缺乏有效地監管等。
二
要解決我國醫療衛生體制中的問題,既不能繼續沿著完全市場化的方向繼續走下去,也不能走回頭路,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醫療衛生體制。必須根據我國國情,在總結以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制。
一是要明確醫療衛生的基本目標定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所能提供的醫療衛生資源是有限的,但社會成員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確立合理的醫療衛生的基本目標。要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目標定位,堅持這一目標定位,對于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是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一般來說,在經濟活動中,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堅持了公平,就會影響效率;講究效率,就會有失公平。但兩者不是絕對矛盾的,也有相統一的一面。如果經濟活動的規則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學,是能夠同時實現公平與效率的。計劃經濟時期,在我國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的情況下,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國用占GDP3%左右的衛生投入,大體上滿足了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國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國民綜合健康指標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績效十分顯著。因此,在我國未來的衛生體制改革中,應理直氣壯地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原則,不能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一、摸清家底,高點定位,科學制定人才發展規劃
制定規劃是科學調研、理清思路、凝聚共識的過程。按照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要求和自治區醫改辦部署,廣西衛生廳會同廣西社科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等共同開展七大專項課題研究,全面調查醫衛人才隊伍建設現狀,發現了全區醫衛人才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機制欠佳,專業技術人員結構失衡,基層人才匱乏,具有執業資格技術人員吸引難、留住難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廣西衛生廳牽頭研究編制了《廣西醫藥衛生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全區衛生人才十年發展戰略目標和基本原則,明確了醫衛人才發展“抓領軍、抓急需、抓薄弱”的思路,設計了一批具有實用性、創新性、攻堅性的重大人才工程,初步形成了定位明確、層次清晰的人才建設體系,為全區今后一段時期內加強醫衛人才工作提供了科學藍圖。
二、針對問題,高效實施,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廣西衛生廳在實施衛生人才規劃的指引下,針對基層醫衛人才匱乏、“引留”難和高層次人才缺乏等問題,著眼長遠,突出重點,立行立改,促進人才隊伍協調發展。一是抓領軍人才,提升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實施醫學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139”計劃,爭取到2020年培育15名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學科領軍人才,30名具有較高學術技術造詣的學科帶頭人,90名具有較大發展潛能和培養前景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截至目前,全區已引進培養了41名學科帶頭人,培育了41個醫學重點(建設)學科。二是抓當前特需,解決地方臨床一線難題。根據全區臨床和公共衛生一線技術人才工作負荷、醫患供需缺口,爭取財政經費4000多萬元,重點加強兒科、婦幼保健、精神衛生、產科、急診醫學、重癥醫學、血液凈化等七類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培養。僅2013年就從全區75個縣選派450名醫生到獲得自治區臨床重點??频尼t療機構實踐培訓,安排80名縣級醫生到自治區腦科醫院跟班學習,為全區450個縣級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各培訓1名中醫民族醫師承人員。三是抓薄弱環節,緩解基層醫衛人才不足狀況。利用“三支一扶”優惠政策,引導高校醫學畢業生下基層,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配合,每年面向全國醫科院校選拔200名優秀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支醫”。實施“定向訂單助培”工程,近三年通過全國高考招收950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本科生,免費就讀廣西四所高等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充實農村醫療衛生機構。2014年將啟動全科醫師特崗計劃,鼓勵全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廣泛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組織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萬名人才服務基層、萬場培訓下基層等活動,對全區28個國家級貧困縣168家鄉鎮衛生院安排醫療隊定點幫扶,全面提升基層醫衛人才綜合能力。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精神為指針,堅持“科學發展觀”,結合我縣實際,利用務實進修、全科醫師培訓、學術交流、遠程教育等措施開展人才系統培養,努力提高全縣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能力,不斷推動全縣衛生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培養對象
全縣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重點突出以下方面:
1.以醫療、預防、護理為重點;
2.以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重點,兼顧縣新區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所;
3.以45周歲以下人員為重點。
三、實施項目
(一)進修培訓。1.每年衛生局均安排1-2名管理人員參加省級培訓,對新上任的單位副職以上人員要求必須參加培訓;2.每個鄉鎮衛生院根據實際安排1-2名衛技人員(婦產科人員優先安排,兼顧信息、預防、保健人員)到縣新區人民醫院或省市級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務實進修6個月;3.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婦幼保健所安排1名專業人員赴省市進修學習2-3個月;4.村衛生室須派出一名有執業資格、有進取心的村醫到鄉鎮衛生院務實進修3個月,成績優秀的村醫可選送到縣新區人民醫院務實進修6個月。
以上人員在進修培訓期間,每人每月補助500元,婦產科醫生每人每月補助800元,基本工資由原單位正常發放。
(二)鄉、村人才交流。衛生院的臨床一線人員每年定期到村衛生室服務不少于2個月;在縣新區人民醫院務實進修合格的村醫,每年定期到所轄衛生院從事臨床工作不少于4個月,人員工資和績效由所在鄉鎮衛生院發放。
(三)轉崗培訓。凡是注冊為“全科醫生”的執業醫師,從2014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為期一年的全脫產培訓,每個衛生院原則上每年選派一名“全科醫生”參加培訓,培訓基地為縣人民醫院、縣新區人民醫院。參加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的學員工資在原單位正常領取,另外每位學員每月補助500元。
(四)全科醫師培養。新錄用的醫學類臨床和中醫本科生、大專生必須分別參加“5+3”和“3+2”全科醫師培訓模式,培訓基地分別為縣人民醫院、縣新區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院。培訓期間,學員工資由原單位發放,其補助費用按照省、市相關規定執行。
(五)學術交流和專題學術講座。鼓勵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參加省內外醫學學術交流。經醫院批準赴外參加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并按規定取得學分的,其往返差旅費及培訓費用由原單位報銷,同時,縣衛生局給予每例次500元的獎勵。
聘請專家來進行專題講座,省級3000元/人·次,市級1000-2000元/人·次,縣級500元/人·次;講座后需要考試的,出卷費用每例次200元。
(六)學歷教育。鼓勵在職衛生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歷層次,對獲得醫學類碩士、本科、大專學歷的人員,分別補助15000元、6000元、2000元。對以全脫產、半脫產等方式取得相關醫學類學歷的,在讀期間所在單位發放基礎性工資,其績效工資在畢業后一次性領取。
(七)科研、論文。鼓勵開展科研項目,撰寫學術論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項目可分別獲得50000元、30000元獎勵;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項目可獲得20000元、15000元、10000元獎勵;獲市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項目可獲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獎勵。
在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醫務人員憑論文原件,每篇論文分別獎勵人民幣5000元、3000元、2000元。
(八)中、高級職稱項目。縣級醫療衛生單位中級職稱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600元/人;副高級職稱晉升為正高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800元/人。鄉鎮衛生院晉升為中級職稱的人員,給予獎勵800元/人;中級職稱晉升為副高級職稱的,給予獎勵1000元/人。
(九)執業資格。畢業后第一年考取執業助理或執業醫師資格的,獎勵1000元/人;鄉村醫生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獎勵1000元/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獎勵2000元/人。
以上各項補助費用、獎勵資金,除特別標明外,均從“人才培養基金”中支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人才培養的工作領導。成立由縣衛生局局長任組長,任副組長,辦公室、監察室、規財科、人事科、醫政科、中醫科、衛協會、相關醫療衛生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人才培養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項目督導認定和基金使用監管。
(二)設立縣衛生局“人才培養基金”。縣衛生局從各鄉鎮衛生院和縣新區人民醫院,按月提取醫療業務收入1.5%,作為人才培養基金,實行專項管理。如果本年度的人才培養基金超出預算或結余過多,可以適度追加或減少提取。
[關鍵詞] 護理工作;績效考核;平衡計分卡;進展
在新醫改形勢下,隨著社會對護理工作的多元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公立醫院護理管理制度框架,健全護理績效考核管理體系、實施績效管理,以充分調動廣大護理人員積極性,有效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人文護理和整體護理、積極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對于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至關重要。而如何建立護理績效管理體系、建立什么樣的體系才能對護理工作有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已成為當前護理績效管理急需解決的議題。文章通過查閱文獻,總結了平衡計分卡在國內外醫院績效管理和護理績效管理中的研究應用情況,進一步分析其優勢和劣勢,為建立護理績效考核體系提供了參考線索。
文中資料來源于萬方醫學數據庫和衛生部相關文件。
1 相關概念
1.1護理績效考核
績效是個體表現出來的能夠被評價的與組織及群體目標相關的工作行為及其結果。護理績效考核是醫院對照工作目標,采用科學的考評方法,依據一定標準,對護理人員的全部工作及其效果進行檢查、測量、評價和反饋的一系列過程[1]。其考核內容包含護理工作行為、護士素質、工作績效和病員滿意度幾方面。主要考核指標有護士服務禮儀、態度、責任、考勤、職業道德、組織紀律;主班、白班、中班、夜班、二線班等各班別工作程序,各項制度執行情況;護士學歷、職稱、護齡、護理理論、護理技能、繼續教育、科研、教學、論文與專著、創新意識;工作數量與質量,護理成本控制、護理文書質量;患者安全管理與安全措施、患者滿意率和投訴率等[2]。在中醫護理績效考核工作中,還有一項最為重要的指標,即中醫辯證施護水平。
1.2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是上世紀90年代哈佛商學院羅伯特·卡普蘭和波士頓咨詢公司大衛·諾頓對在績效測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12家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后發明的一種績效管理方法,后來在實踐中擴展為一種戰略管理工具[3]。它把組織的使命和戰略化為一套全方位的績效量度,作為戰略績效的衡量及管理體系的架構,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以及員工學習與成長等四個平衡的構面衡量一個組織的績效[4]。見圖1。
2 研究進展
2.1平衡計分卡在醫院績效管理中的研究和應用情況
2.1.1平衡計分卡在國外醫院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早在1996年,美國就有一些醫院引進了平衡計分卡理念進行管理以提高績效,并獲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年Butterworth和HenryFor為美國密西根州的醫療機構開發了包括患者滿意度、臨床結果、衛生財政狀況、成本等4個維度的平衡計分卡,建立了一套完備的醫院績效考核體系;1999年,Zelman等通過對醫療機構流程的分析,認為平衡計分卡完全適用于醫療衛生機構,從理論上對建立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醫院績效考核體系進行了深入論證;2003年,Radnor等從關鍵指標與醫院戰略目標值的吻合性為基點,討論了實施平衡計分卡的成功因素,總結得出醫院戰略目標必須得到醫院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否則意味著平衡計分卡的實施是盲目的[5]。2008年,Johnston.R.daivis認為醫院的競爭力在于醫療服務的輸出效率,并使患者價值最大化,他把平衡計分卡與患者價值最大化和醫院發展聯系起來,形成了醫院統籌運營的績效管理體系[6]。2001年,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組織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平衡計分卡咨詢服務機構,為本地區的鄉村醫院提供運用平衡計分卡的相關問題的咨詢和幫助。從2004年到2007年2月,大約12家鄉村醫院建立了平衡計分卡管理系統??傊?,平衡計分卡在美國,加拿大及歐盟一些國家的醫療衛生機構得以廣泛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應用范圍逐漸從早期的績效管理、質量評價發展到醫院戰略管理、國家和區域性醫療衛生機構的宏觀管理。
2.2.2平衡計分卡在國內醫院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國內對平衡計分卡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隨后,平衡計分卡就逐步被引入到醫院績效管理中。2001年臺灣馬偕紀念醫院使用了平衡計分卡管理系統,在保留了傳統的財務衡量績效的觀念外,重視顧客、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社會承諾等非財務之構面。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在2004年應用BSC理論設計出了醫師BSC,對醫師的業績進行量化考核,實踐證明該項工作促進了醫院整體績效的提升。上海曲陽醫院2003年7月起醫院開始推行院科兩級平衡計分卡管理。經過10個月的運行,該院業務收入、住院率明顯上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5年使用平衡計分卡管理,強調醫院管理“四根支柱”,即醫療流程、院內服務、科研創新、新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使醫院出現了平衡發展趨勢。
2.2平衡計分卡在護理績效考核中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2.2.1國外研究及應用情況
在護理績效管理方面,加拿大安大略省急診醫院2000年初期開發了用于急診護理的平衡計分卡,在該院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平衡計分卡的多維度評價,對提升該院的整體護理質量優勢極為突出;2003年,HallLM等將護理單元的系統整合與變革、病員滿意度、護理效用與成果以及財務指標對應到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7],進一步探討了護理評價指標與平衡計分卡的對應關系。
2.2.2國內研究及應用情況
[論文摘要]新桂系主政廣西后,大力推進衛生建設,醫療管理機構和衛生法規逐步完善,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衛生保健、防疫及學校衛生教育工作廣泛開展,衛生經費投入甚至一度領先于國內諸省市。但總的來看,衛生建設的實施未能一以至終,衛生設施數量偏少且多陳舊簡陋,醫護人員甚為稀缺,傳染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衛生意識不強和健康水平不高。
清末以降,廣西醫療衛生還十分落后?!稄V西一覽》稱:“往昔閉塞之廣西,恒亙百數十里而無醫藥,真有所謂自生自滅之形勢,人民之醫藥知識,誠不足道”。此言雖不十分準確,但也大體反映了當時廣西醫療衛生的實際狀況。當時除極少數病者求助于傳統中醫中藥外,“鄉民有病,多不事醫藥而求鬼神,致有一病而不起者,則諉為天數”。舊桂系統治時期,當局仍未重視醫療衛生建設,政府不但無衛生管理機構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還借籌餉之名,開放娟,致性病嚴重傳播。對于流行的麻瘋病人,不但不予以救治,反而以焚燒和槍殺了事。但同時,已有西醫傳人廣西,打破了單一中醫治療疾病的局面。1925年以前,廣西省內的西醫機構,主要是一些教會醫院和少數私人西藥店和小型診所,診治范圍十分有限。20世紀30年代初,新桂系開始關注衛生事業。在“推進衛生行政,發展人民保健事業”的方針指導下,逐步開展醫療衛生建設。
一、設立衛生行政管理組織,創辦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
新桂系主政廣西初始,衛生行政由民政廳掌理。1933年10月,新桂系設置廣西省政府衛生委員會,籌劃全省衛生事務,常務委員由民政廳長、教育廳長和一位醫學專家組成,是為廣西歷史上第一個衛生管理專門機構。為方便推行政令,1935年5月,當局將民政廳主管的衛生行政撥歸衛生委員會辦理。同年9月,將衛生委員會裁撤,一切衛生設計事項歸民政廳負責??箲饡r期,于1940年7月,將民政廳原設的衛生科擴大組織成立廣西省政府民政廳衛生處,綜理全省衛生行政。
隨著管理機構的設置,醫療衛生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展開?!耙幻娼鑸D畫文字或口頭宣傳,灌輸人民衛生常識,一面以行政力量,督促人民對衛生之講求,在各大埠之中,舉凡關于清潔、保健、防疫,以及衛生之調查統計等事,無不視為建設要政。至于各縣,則醫院或區鄉(鎮)醫務所,屠獸場、菜市、公廁、鼠箱、垃圾箱等之設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種牛痘,撲滅蚊蠅,取締不清潔飲食品,禁售危害藥品等等,罔不積極籌劃與設施,并舉行各種衛生運動,及清潔衛生比賽,以示倡導”。由于新桂系當局重視,20世紀30年代廣西衛生保健工作“凡百設施,均上軌道”。
1931年以前,除梧州公立醫院(1925年建立)外,廣西還沒有政府設置的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各地少數的醫療組織均由私人辦理。1933年4月,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梧州、南寧、桂林3大衛生區,每區設省立醫院1所。1935年7月改劃為8個衛生區,每區設一省立醫院。1937年再改為11個衛生區,每區除設1所省立醫院外,各設衛生事務所1所,專司衛生行政事務,衛生事務所下分設巡回醫療隊和檢疫所。1935初,省會南寧有醫療機構6所,包括設備較完善的公立廣西軍醫院1所,教會醫院有玫瑰醫院、道救醫院、小樂園醫院共3所,私立普濟留醫院1所,紅十字會1所;有中藥房59間,西藥房16所。到20世紀30年代末,全省省立衛生保健機關共有衛生事務所12所,醫療防疫隊15個,省立醫院11所。除衛生區設立衛生機關外,縣鄉鎮設醫院或醫務所,到1936年,1個縣設立了縣醫院,富川、賀縣、鐘山聯合設公醫院;73個縣設立了醫務所,11個縣設立了鄉醫務所25個,3個縣設立了鎮醫務所3個。從而形成了由衛生行政區、省縣醫院、鄉鎮醫務所構成的衛生保健系統。為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廣西省政府還于1934年成立廣西(梧州)制藥廠,1937年成立廣西衛生試驗所,制造各種藥品。還在梧州、南寧、桂林成立醫藥研究所。為培養醫務工作人員,1933年開辦龍州種痘傳習所,培訓種痘醫務人員。1934年創辦廣西醫學院,隨后又創辦省立醫藥??茖W校,省立、縣立助產護士學校等。20世紀40年代,廣西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機構及人數均有一定增加。如省會桂林(1936年廣西省會遷往桂林),1946年除省立和公立醫院外,私立醫院和診所有90余所,中西藥商領執照者有83間9。全省情況,據廣西省政府統計處編的《廣西省統計摘在》(第二號),截至1948年6月,廣西共有衛生醫療機關198個,其中省衛生處1個、省立醫院6個、省醫療防疫隊3個、省衛生試驗所1個、市公立醫院7個、市公立醫院分院6個、縣衛生院93個、縣衛生分院46個、縣鄉鎮衛生所34個。各級衛生醫療機關人員1557個,其中醫師284人、藥劑師3人、藥劑生105人、護士381人、助產士161人、檢驗員8人、衛生稽查員50人、衛生助理員175人、其他技術人員17人、主計人員(含會計統計員)30人、事務人員(含普通行政人員)343人。
從上述統計數字來看,醫務人員數量方面,廣西百縣醫師,平均每縣不到3個。如以當時廣西約1500萬人口計,則平均每萬人口只有0.19名醫生;設備方面,只有桂林、南寧、梧州等地的幾個省立醫院條件較好。1942年桂林醫院(即省立廣西醫學院實習醫院)分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花柳科、檢驗室、x光室、藥局(房)、護士部、事務部、會計室等部門,分科設置、設備均較完善。但絕大多數縣鎮鄉村衛生機構十分簡陋,有的縣甚至一所衛生院都沒有,醫護人員缺乏。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桂系當局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首先,設立專門醫藥學校,以培養醫師、護士、助產士、中醫、衛生員和衛生警察等專業衛生人員。1940年,各學校培養的各類醫藥人員共有547人,3年后增為1588人。其次,組織醫護人員培訓及資格考試。省政府在梧州、桂林等地設醫藥研究所,“由各縣考選中醫人才入所研究,以養成中西醫生,助產、看護等人才”。醫務所還選派醫生深入縣鄉,協助辦理醫務,招收當地人教授醫術。針對廣大農村接生條件落后狀況,分期培訓接生人員等。此外,省政府還自1935年起,開始辦理醫藥人員的資格審查工作。從1941年、1942年的審查情況看,在包括醫師、藥師、牙醫師、護士、助產士、藥劑士、鑲牙生、中醫在內的醫事人員審查登記中,1941年請領證書200件,合格者為182件,不合格為18件,不合格率為9.0%;1942年請領證書者439件,合格者計260件,不合格者為179件,不合格率為40.7%。新桂系當局通過審查考察,以盡可能保證醫藥、護理人員的執業水平。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增加醫療衛生經費投入。1933年以前,廣西的衛生行政由民政廳管理,沒有專門的衛生經費預算。衛生委員會成立后,開始在財政預算中增列衛生經費。1933年度衛生經費支出為60.81萬元,占同年省財政支出1.56%,與同年全國部分省市的衛生經費支出相比,貴州1.53萬元、云南1.11萬元、湖北2.74萬元、江蘇5.24萬元、浙江l0.43萬元、南京31.90萬元,廣西的衛生經費支出遠遠超出上述省市,如以人均衛生費支出和占省市總經費支出比率比較,則廣西領先地位會更明顯。從縣市級政府對衛生經費的投入看,1934年~1945年,衛生醫療費支出1.38萬元,占總支出的3.24%,除1940年外,也是呈逐年增長趨勢,與一般省份的支出比例不及1%相比,廣西醫療衛生投入處先進行列。但是151軍兩次侵桂后,廣西的衛生事業受到重創,后物價猛漲,全省經濟陷入癱瘓,新桂系末期自身難保,無力投入應有的衛生醫療經費。
二、加強衛生保健、防疫工作
廣西地處我國南方,氣候濕熱,易于疾病的滋生與傳播。另外,經濟落后和傳統社會觀念也是導致疾病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居民普遍營養不良,體質較弱;相信迷信,有病多求神拜佛,缺乏衛生知識,不講清潔掃除,或隨地堆積垃圾,居室又大都未設廁所,隨地便溺,雨天糞便流人河溝,居民飲用不潔之水。此外,桂西、桂北等地少數民族多居木樓,人畜同居一室(樓上住人,樓下豢養禽畜),容易導致病源滋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廣西傳染病種類大致有甲狀腺腫大、麻瘋病、鼠疫、霍亂、天花、傷寒、赤痢、白喉、猩紅熱、斑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破傷風等。
早在舊桂系統治時期,疫病在廣西已常有蔓延。1913年北海疫癥,“競有一家大小老幼豬狗同時羅疫斃命,無一幸免者……人民因疫傷斃者不絕于道”。1920年,慶遠、懷遠一帶居民“患霍亂而死者,聞已達四萬余人”u,后此疫傳至柳州、梧州、平南等地,時逢桂粵軍閥混戰,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與舊桂系相比,新桂系當局比較重視防疫,采取各種措施予以防治。省政府頒發一系列法規,要求各地切實執行。例如,《廣西醫療防疫隊組織規程》《南寧良慶麻瘋村組織規程》《廣西省大掃除辦法》《廣西省撲滅蚊蠅辦法》《廣西省檢查妓健康規則》等,不下幾十項。對流行較廣、于民眾健康危害大的傳染病,集中力量予以防治。
1926年梧州霍亂流行,“每日羅此病者不下二十余起,而能生還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已,一般市民極為恐懼”。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除嚴重取締街上涼品及無皮瓜果,以減少傳染外,更在東門外擇廣仁醫院地址為臨時病院,俾一般患病者入院調治”,“并明令市內各公廁,收回管理”。
住血吸蟲病在廣西賓陽、永淳等縣經常發生,省政府專門成立賓陽住血吸蟲病防治所,負責防治。該疫區住血吸蟲病感染人數,1941年、1942年分別為7967人、8224人。此疫“流行之最大原因,為疫區內之所有各河流暨其支流,均有住血吸蟲之中間宿主分布,每至雨季時,河水汜漲,釘螺絲隨之移植,及各村均無廁所之建置,便溺隨地皆是,一經天雨,糞便則隨之沖入河中所致”。該所成立后,在賓陽、永淳等縣附近百余村莊、70多條大小河流、950余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展開調查,并為民眾治療住血吸蟲病。
甲狀腺腫大病主要在桂西各縣流行。據1937年各縣調查,患病者1590人。此病系由飲水缺少碘質成分及母體遺傳所致。省衛生試驗所配制鉀鹽一種,分發龍州、百色、慶遠各省立醫院試用,“俟有成效后,即大量制造,普遍供給人民服用”。
麻瘋病對人的生命危害極大,人見人怕,談“瘋”色變。此病以桂南各縣居多,1937年調查所得總數達幾千人。為加強對麻瘋病人的管理與治療,廣西省政府在邕寧縣良慶鄉設麻瘋病人管理所,還設立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又令梧州西醫院兼辦麻瘋病院收容救濟此類病人。但由于經費有限,仍未能全部收治。廣西省政府又訂定《廣西省救濟麻瘋病人辦法》,通令各縣救濟。1940年南寧淪陷,邕寧麻瘋病人乘機潛逃,房舍坍塌。南寧收復后,廣西省政府撥款4.2萬元建南寧良慶麻瘋村,1942年3月完工,4月1日開始收容男女瘋民41人。但仍因經費不足,且物價高漲,村內一切設備,極為簡陋。梧州西醫院也曾收容麻瘋病者l5人,抗戰爆發后經費斷絕,1942年將院內收容的病人撥送南寧良慶麻瘋村。由法國傳教士李瑪諾主持的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則較有特色。“經費由天主教會撥發,設備頗稱完善,管理亦屬周密,房舍寬敞,地址相宜,洵為救濟瘋民之良好場所。該所瘋民生產計劃,注重開墾種植,及牧養牲畜等,瘋民日常衣食住費用,完全由該所供給?!?/p>
據此可見,新桂系政府對流行的重大傳染病的防治比較重視,但限于經費和種種原因,廣西的傳染病始終得不到根治,仍然不時發生,威脅著人民的健康。
三、加強城鄉衛生管理和宣傳
20世紀30年代,新桂系當局重視衛生宣傳,向人民灌輸衛生知識,加強城鄉公共衛生管理,開展衛生調查,舉行衛生運動,滅蠅滅鼠與健康比賽等。衛生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創辦衛生健康報刊,并在各主要報紙開辟衛生專欄。如梧州衛生區省立醫院1933年發行《衛生旬刊》,桂林醫藥社于1943年創辦《家庭醫藥》雜志。二是向民眾發放衛生小冊子,利用傳單墻報宣傳,1931年梧州公安局編印白喉宣傳資料5000份分發各地。據《廣西省衛生行政工作報告》和《桂政紀實》記載,1937年~1943年,廣西共編印防疫小冊子公共衛生宣傳大綱、衛生常識30.14萬張(冊),發給各縣作宣傳。三是利用廣播、電影進行宣傳。或特約醫學專家播講衛生常識,或由電臺播出健康講話和衛生專題節目。1939年,廣西省政府曾購買幻燈機和衛生幻燈片下發放映,當年放映幻燈片就有6000多次。四是舉辦衛生展覽和衛生講演。1941年桂林市舉辦衛生展覽會,參加機關有桂林市衛生事務所、省立醫院、衛生署醫療防疫隊、桂林市政府衛生科等,參觀人數達5.9萬人,而1942年全省舉辦衛生展覽達23次。講演及談話的主題多為防疫和宣傳衛生常識,其中1938年~1943年通過派醫療隊下鄉巡回作公開講演及個別談話的方式,受眾人數達181.2萬人次[21J。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使民眾逐漸了解科學衛生知識,從而起到主動防治疾病的作用。與此同時,新桂系還注意公共衛生建設。1932年省會南寧開展規模空前的衛生運動,頒布衛生施政綱要,設立垃圾堆積場,規定時間指派清道夫每日依時灑掃街道運輸垃圾兩次,張貼布告禁止市民任意傾倒垃圾及保護公共飲水;組織清潔委員會,辦理全市清潔,保護公共衛生;檢查取締不清潔飲食物,取締不合法醫生及接生婆,禁宰病獸,并組織檢查隊檢查市內外各住戶食物和營業店、屠獸場、公共娛樂場、公共廁所、溝渠等清潔衛生;每年春季,施種牛痘以防天花,夏季則召集市內各醫院及慈善團體,共同組織防疫委員會,購辦各種防疫藥苗,分區實行防疫注射,舉行滅蠅運動,以及因疫癥而死亡者之消毒等。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加強鄉村衛生工作,頒布加強鄉村清潔衛生的條例,令鄉村開展衛生運動。如規定人蓄分離,雞鴨豬欄必須設在屋外,并須每日打掃;村公所每年應組織大掃除,派醫療隊巡回鄉村,治病防疫;鄉鎮設立醫院等。但應指出的是,鄉村的所謂衛生運動,大多是走過場,并無多少實際效果。邊遠地區鄉村甚至無人過問,缺醫少藥,流行傳染病之頻發,依然如故。
四、開展學校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