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論文
時間:2023-04-01 10:1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程特點學生素質教學模式教學策略
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幾個十分突出的矛盾。一是課程地位的特殊性強,但學習的內驅力弱。根據就業市場的信息表明: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是各項工作的基礎,無論從事軟件開發還是從事軟件維護,該技術都占較重要的份量,尤其是就業前景較好的計算機維修師、網絡管理、軟件維護人員等,業內該課程所占的技術份量都在70%以上,甚至達到100%。但相當部分學生對這種重要性、特殊性的認識并不充分,并不把其作為主課看待,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二是課程技術的外顯性強,學習的韌性不足?!队嬎銠C組裝與維護》課程主要內容有計算機硬件設備的外觀、性能指標、組裝、測試、維護、常見故障及診斷等。對此,學生容易產生輕視思想,容易滿足于"眼見為實",鉆研不深,一知半解。三是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強,學習的運用能力弱?!队嬎銠C組裝與維護》是一門理論性、基礎性、應用性相統一的課程,要學好,需要多方面的理論與技能素質的支撐。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從基本理論素養到動手能力都不相適應,知識運用能力弱。
因此,立足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樹立“學教并重”“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以新的實踐性教學模式為突破口,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進行教學改革,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發揮現代教學手段優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從信息論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觸覺信道帶寬為1,聽覺為100,視覺為10000,所以要交換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視覺信息。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它直觀、形象、生動的演示功能,給學生帶來多感官、多種類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有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是一種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要求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改革中,制作交互性強、操作性強、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結合展示臺、VCD、錄像機等設備進行知識和技術的講解和示范,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加大了傳遞信息容量;通過圖文并茂、視頻動畫以直觀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利用人機交互,可以即時獲得信息反饋,靈活控制教學內容,使其更加直觀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講課的效率和教學效果;彌補傳統教學中語言、文字描述、實驗器材的局限性,打破單一的教學模式,實現教與學的多元化。其核心是通過媒體的作用,實現教學信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動和互動;通過學習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實現教學相長。二、引入先進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針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較弱的現狀,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法,嘗試進行建構性的教學設計,效果十分理想。這拋錨式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如在“軟件系統安裝前的準備及硬件系統檢查”這一章節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⑴創設情境——開機啟動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頭插座、配件接觸、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⑵確定問題——引導學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簡到繁、先軟后硬”的原則,通過“看一看”(計算機顯示的錯誤信息判斷致命性的故障)、“聽一聽”(計算機發出的聲音判斷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來確定故障的存在。
⑶自主學習——由學生通過掌握的故障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和信息資料,運用技術設備判斷故障存在的原因,與同學或教師確診并著手解決問題。
⑷協作學習——將“安裝準備及系統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匯總,展開討論、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⑸效果評價——教師針對學生解決故障的方法給予檢測、評價和記錄,然后歸納出最簡單直接易行的方法,總結本次實驗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教材建設,增強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計算機業界有一摩爾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體管數目與功效每18個月翻一番”,說明了硬件發展之快。而我們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與計算機技術發展相比嚴重滯后。因此,必須及時增補最新的硬件知識和裝機技術,來提高學生職業技術能力和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選擇教材上首先應選擇適合培養目標、教學現狀和發展方向,在內容組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對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材內容明顯滯后、與現實脫節的問題,應盡量選擇最新出版,內容最前沿,最實用、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教材。另外,課程責任教師或任課老師必須經常通過上網查詢、翻閱其他最新文獻等方式自行編寫新教材,以計算機硬件和技術的發展為依據,確保教材內容的知識性、新穎性和開發性。
四、加強實踐教學,增強教學的實用性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完成計算機硬件的組裝、軟件的安裝和處理各種微機故障,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通過大量的實踐環節教學去實現。因此,必須建立專門的計算機硬件實驗室,制定實驗單元的目標、內容和能力測評標準,使學生在專業理論、專業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職業化的、全方位的培養和鍛煉,為最終具備計算機維修技術員的職業核心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幾年來,我們把計算機組裝與維護作為學生進廠、進企業開"工助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代崗實習,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用十分明顯。
五、改革考核方式,增強教學目標的職業性
在考核時,應側重采用職業技能鑒定、完成課程項目、編寫項目計劃等形式代替課程的考核。這樣做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又有利于學生適應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經驗??己藘热荼仨毥Y合最新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的新要求,涉及該職業崗位技術所必需的核心能力、關鍵能力、基礎能力,可進行專項技術或綜合技術要求考核,為學生觀念的更新、繼續學習的方向、職業定位和選擇提供保障。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CITT)和職業工種鑒定等,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實現“雙證”或“多證”畢業,以此引導教、學雙方按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需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實用技術的訓練,全面實現人才培訓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屹,祝智庭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2,(1):
[2]羅集學趙斯寧中職生學習方法情況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0)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4)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隨著計算機應用領域的擴大和軟、硬件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對人員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擴大。作者結合教學和下企業實踐,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指出目前課堂教學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偏差,提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從板卡級到芯片級維修的建議。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計算機組裝、系統設置、軟件安裝、測試、維護及系統優化、常見故障診斷與處理的職業能力,從而達到國家“微型計算機安裝與調試維修工”高級工職業資格能力,讓學生畢業后不需要企業另外對其培訓就能上崗。課程對學生畢業后從事電腦銷售員、電腦技術服務員、計算機硬件評測師和計算機硬件維修工程師崗位工作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重要支撐作用。
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相關專業在很多高職院校里都是熱門專業,深受學生的青睞。但是由于今年來計算機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前景日益黯淡,選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正在減少,畢業生找工作也比較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教師,如何在高職院校中創造出計算機專業的亮點,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就業和市場的需求成為一項新的課題。
2012年上半年,筆者在學校和系部領導的鼓勵支持下,到常州通誠科技有限公司鍛煉半年。通過這半年的經歷,對于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知識能力特別是硬件芯片級維修的職業技能做如下思考。
一、發展芯片級維修勢在必行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快速變化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與就業崗位之間的結構錯位,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已經明顯落后于職業崗位的技能發展的需要。
目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是:一是到長三角周邊各城市的電子工廠從事工廠流水線作業,這樣的工種雖然可以較大程度地吸收畢業生,但流水線作業對學生的技術水平要求比較低,畢業生只要通過工廠的短期培訓,就能勝任,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生在校期間對于學習的興趣;二是自主擇業,畢業生畢業后,自謀發展,擔任銷售、搬運、維修等低等級的勞動。
計算機維修基本上可以分為板卡級維修和芯片級維修兩個級別,分別解決不同的問題。板卡級維修是對整機而言的,通過檢測找出有問題的板卡、設備,對其進行更換,從而達到排除故障的目的;而芯片級維修是對有問題的電子元件再進行深入地分析。找出具體出現故障的芯片或元器件,并對其進行更換維修,從而達到維修的目的。芯片級維修與板卡級維修相比,需要維修人員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和維修經驗。
通過近年的市場調查和這半年的企業實踐經驗得知,板卡級維修人員和銷售人員因為準入門檻低,已經嚴重飽和,而且工資水平也較低;但是另一方面,市場對能從事芯片級主板維修、液晶維修、筆記本維修這類高層次的電腦維修人員的需求量大,而且工資水平相對較高。
基于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目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內容設置不夠完善。因此,我校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的教學改革應適應時代潮流,避開各類高職院校都在開辦的低層次的板卡級維修,大力進行芯片級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改革,迅速搶占芯片級維修這個市場的制高點。
二、提升教師能力 發展芯片級維修
縱觀常州大學城高職院校,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專業教師隊伍還主要停留在低層次的電腦組裝與維護方面,芯片級別維修的教師幾乎沒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芯片級維修需要精通電路、而且精通計算機的中高級技術人才;而高職學校缺乏大批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教師,導致教學質量不高。二是隨著高校的擴招,現在高職生的底子普遍較薄,自學自控能力較差,使之不能很好地完成類似芯片級維修的課程,影響了教學的質量。
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開展課程實訓教學,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只有加強職業教育教師的在職進修,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作用,鼓勵企業參與職教師資培訓,積極探索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的新路子,才能保證教學質量,滿足市場的需要。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一直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通過下企業鍛煉,自身知識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拓寬了教學思路。更加緊密了學院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把企業里的相關信息帶回到學院,促進了學院與企業的融合和深度合作。
三、大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目前,我們雖然開設了《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但目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普遍較差,主要原因是實踐設備跟不上現實要求,上機實踐的時間偏少,以及教師實踐指導策略的不當等原因造成的。
和傳統的教學方式一樣,讓學生從計算機配件的組裝做起,對出錯系統進行日常維護。但是要有目的性地加強主板電路的維修能力的培養,特別是筆記本主板的維修能力,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焊接技術,掌握普通芯片的拆卸與安裝。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社會實踐,減少基礎理論課程,鍛煉學生動手實踐技能?!队嬎銠C組裝與維護》是實踐能力要求很強的一個課程,一定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時設置上,應使實踐課時與理論授課課時基本持平。
四、加強課程合作交流 增設校內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操練室
一般的計算機專業軟件技術技能的訓練門檻較低,但是計算機硬件設備維修的投入成本較高,一般學生掌握硬件維修特別是芯片級維修技能的較少。大部分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電氣工具及電器元器件的認知度較低。這里我們可以增加一些電子類實訓項目,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了解電氣元件,掌握電氣維修工具的應用,如恒溫無鉛熱風槍、恒溫無鉛電烙鐵、多功能萬用數字表的使用,配備基本的維修設備和維護工具,可以適應大部分板卡維修。諸如示波器、萬用表和烙鐵等,端口測試設備可以檢查串口、并口、USB口、軟驅和IDE口等接口能否正常工作。端口檢測設備通過模擬各種工作狀態,再搭配專用的診斷軟件就可以進行各類接口的故障測試。使用焊臺可以拆除一些結構簡單的芯片,通過高溫氣流,再配合規范的加熱手法,可以把主板上常用的I/O芯片輕松摘取下來。
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校內操練室可以看成是既像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又像維修公司的一個實踐操作和訓練的場所。
使用一間60平米左右的房間作為校內操練室,購置一些基本的維修電腦的工具。購買維修工具如下:數字萬用表、主板診斷卡、936B恒溫焊臺、850風槍、編程器、普通電烙鐵、焊錫絲、助焊劑、松香、吸錫器、吸錫線、十字和一字起子、鉗子、刀片、洗板水或無水酒精、橡皮擦、毛刷、電吹風、網線鉗、網線測線儀等。可把此待修的故障電腦集中到操練室維修,電腦機房更新后剩下的較多舊電腦,放到操練室,用來練習組裝及拆卸元件和維修。各個辦公室以及機房所有的出故障的電腦、網絡和辦公設備全部拿到校內操練室來維修。
挑選優秀學生,對其進行培訓,培訓方式可以選擇任務式方法,把機房管理工作中出現問題的機器或周邊設備這些實際故障,指導學生去解決問題。既可以降低設備維修的成本,也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中找到自我價值,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能力時,可以為這部分參加集訓的學生安排參加各項對應的職業技能競賽,通過大賽的歷練強化他們的技術技能。
參考文獻
[1] 顧翊錟,凌筱清.淺談職業教育中計算機專業學生技能培養[J].青年文學家,2011,(7):65.
關鍵詞:計算機維護 非計算機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31-02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廣泛用于各行各業,計算機的應用與普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社會信息化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要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年來我國80%以上的中學開設了計算機基礎課程,加快了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進程;由于家庭電腦擁有率的提高,在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用人單位逐漸提高員工對計算機掌握程度要求,只開設兩三門計算機基礎課已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越來越高的要求。
因此,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維護越來越重要。由于受到硬件設備的限制和教學條件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中,《計算機應用與維護》課程多是紙上談兵,通常老師介紹主板、顯卡、CPU、以及外設的型號品牌、技術指標等,在課程后期進行一些實訓,這樣就造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限。要培養出合格的實用性人才只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現代化教學方式。
1 現狀
由于越來越多人的學習、工作、娛樂和生活都離不開計算機,對掌握計算機應用與維護技能的期望越來越多,一些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深入學習計算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通過對部分事業、中小學單位、政府機關、公司、學生群體(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到用人單位要求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掌握計算機能力的不局限辦公軟件的熟練使用,而且還對操作系統安裝與維護、網絡應用與維護、簡單故障處理的要求也很高,如病毒查殺與防范技能、硬件的組裝技能、簡單的故障處理技能、軟件故障處理技能和數據備份恢復技能等。多數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高級語言》課程,學生掌握了電腦的基本應用,但學生在計算機常見故障處理、系統維護等技能方面還遠未達社會需求。
2 存在問題
2.1 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高校對非計算機學生的計算機要求不高,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導致落后于主干課程的建設,體現在在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師資配置等,導致課程教學模式的呆板,內容的陳舊,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就下降,課堂上缺乏多媒體的演示以及操作,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的機會減少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考慮到教學生本問題,減少了相應的實訓環節,這就嚴重導致了學生自身的操作能力下降,團隊合作精神缺乏。
2.2 教學資源不足
教學條件落后,沒有適合實訓的實驗室,學生不能進行操作實驗,主流計算機組件實物不能提供,沒有適合的課程輔助教學系統等。
2.3 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計算機應用與維護課程要求很強的實踐能力,教師很少從事計算機實驗室的維護實踐活動,這就導致了在實際操作中嚴重缺乏教學經驗,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 教學改革
3.1 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習興趣的調動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學科教學法很難調動起學習興趣,并且理解、掌握知識、記憶效果差、創新思維能力低。采用看、聽、做、思、練的有機結合教學方式,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知識掌握程度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要把教學場地轉移到實驗室內進行,利用投影儀來給學生講解每一個操作細節,讓學生可以親眼目睹每一步的過程,教師還要在操作過程中指出重點以及不規范的地方,還有錯誤的做法以及強調注意的問題等,這樣做不僅讓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到了軟件維護過程中,還能讓學生更進一步的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3.2 教學內容改革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要求內容新、更新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基礎課程,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該門課程一般總學時32,占2個學分,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和實驗室計算機資源,進行實驗內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取邊講邊練或先練后講的教學模式。在課程的學時安排上,我們是理論為12學時,實驗為28學時,基本內容如以下所述。
(1)計算機硬件基礎。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各種組件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主板、內存、CPU、顯卡、硬盤、軟驅、顯示器、光驅聲卡、音箱、鼠標、鍵盤、MODEM、機箱、電源、網卡等;熟悉配件的性能參數,并根據不通用戶需求給出相應的高性價比的購機方案。從感性上使學生對計算機組裝產生興趣。
(2)計算機裝機技能。過本章學習,學生應掌握對主板說明書閱讀并應用;掌握組裝一臺電腦的要領、注意事項、流程,能熟練、獨立的在規定時間內正確完成計算機的組裝工作,對計算機進行加電自檢;
(3)BIOS設置與維護。能根據上電自檢的屏幕提示掌握PC的相關信息及配置;了解CMOS與BIOS的區別;掌握進入BIOS的方法;學會BIOS設置并能熟練設置和保存常用BIOS設置項。
(4)多操作系統的安裝。學會使用FDISK命令,能獨立選擇硬盤分區格式并完成硬盤分區、格式化;能完成不同操作系統(如WIN XP、WIN2K、WIN7、UNIX)的安裝、雙操作系統及多操作系統的安裝和常用外部設備的驅動(包括顯卡、聲卡、網卡、打印機、掃描儀、攝像頭等)。
(5)計算機日常維護和工具軟件。了解計算機各組件的特點及使用注意事項;能對計算機進行日常維護,包括了解系統信息、系統還原、殺毒、磁盤整理等;掌握常用的計算機維護工具軟件(PQMAGIC硬盤分區魔術師、GHOST硬盤鏡像與恢復程序、WINDOWS優化大師、DM硬盤管理程序、虛擬光驅軟件、超級兔子魔法設置軟件等)的使用方法及。
(6)計算機日常故障分析與排除。認識計算機常見故障的現象,掌握計算機故障的檢測方法和步驟;獨立分析并排除常見簡單故障;了解數據恢復的常用軟件。
(7)網絡設置與應用。學習水晶頭的制作;了解交叉線的使用;了解集線器的功能及使用;學會添加協議。
3.3 考核方式改革
我們在計算機應用與維護課程考核方式上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理論占70%,實驗占30%;我們采取了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考核為輔方式,理論占30%,實驗占70%。實驗的考核有實驗測試、綜合性故障排除的考核,考查學生完成的質量、操作規范和團隊的融洽度??己朔椒梢苑譃閮煞N形式:
(1)實驗測試。為了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促進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個實驗,對學生每一次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報告進行考核;
(2)綜合考核。學生進行計算機的組裝、系統安裝、系統優化調試、軟件安裝等一系列實驗操作,對一系列實驗操作過程進行考核,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而理論考試則以論文形式進行。根據論文質量情況給出成績。這種考核方法合理給出學生的最終成績,將平時的學習實踐過程、學習的總結和回顧融合在一起。
3.4 教學觀念的轉變
計算機發生的故障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故障引起的原因也各有差異,僅以理論或案例的形式在課堂上講解解決所遇到的計算機故障,給出簡單的解決方法案或答已不適用,而計算機維護工作過程就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必須注重思維模式的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依據教學的內容設計案例,先向學生介紹案例基本情況,提出案例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結合相應的技術,形成解決方案,并進行實踐檢驗,使讓學生在該過程中真正掌握維護技術。著重培養學生交流與溝通的能力。計算機故障產生的原因極少數是由于設備老化所引起的,大多是人為造成。因此學生必須掌握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學會主動和善于發問,例如詢問上一次的正常情況,出現故障時的現象,所進行的操作等,只有采取有效溝通后才能獲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再結合觀察現象,加強人為的條件試驗,并對所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方可得出故障發生可能的原因,最后利用測量法、替換法、高級診斷程序檢測法等,進行計算機實踐維護,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問題解決。
3.5 計算機應用與維護實驗室的建設
計算機應用與維護要建專門的實驗室,其理由為:
(1)軟件類實驗室機器不可能承擔經常性拆裝。
(2)維護的實驗項目會產生一些不可預測風險,對計算機硬件、系統造成災難性的損害。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計算機應用與維護實驗室的建設需要考慮以下三點:
(1)逐步建立設備部件檔案室,由指導教師和實驗人員不斷地搜索新舊設備及部件,用于課上向學生介紹產品的內部結構,讓學生直接觀察,增強感性認識。
(2)進行合理的配置計算機及其他設備,裝機及設備維護用性能差的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測試及應用性能高的計算機。
(3)高校淘汰的設備經過初步挑選,再以領用的方式,用于實驗室開展維護教學。對本身就存在故障的設備,可以讓學生實驗,另一部分由教師“制造”故障考核學生或挑選使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計算機應用以維護課程教學的改革,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體會到了在實驗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功感。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加強思維方式的鍛煉,培養學生靈活應變能力,滿足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渴求和用人單位對學生的需求。教學改革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考核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反映較好。
參考文獻
[1] 閻琦.關于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J].福建電腦,2006,3:194-195.
關鍵詞:雙模塊群模式,差異化教學,分模塊組合教學,分層教學,基本模塊群,選學模塊群,目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
1 目前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
1.1 對不同專業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為學生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本專業問題留下隱患。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面向高職各個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課程,不同專業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不同,而目前普遍的教學還停留在統一內容、材、統一進度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學的情況下很難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差異,而新生入學的計算機水平呈現出較大的差異的現象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
筆者連續多年在高職生中做過問卷調查,高職新生入學時所具備計算機知識差異性很大。我校學生來自全國幾個省區,有城市的,有農村的;有經濟發達地區的,也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有些已經熟練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的甚至能比較熟練地維修一些計算機故障,但還有個別學生還從來沒用過電腦,大部分學生初步掌握一些。由于計算機課在高中屬于高考非考試科目,所以在高中從領導到老師和學生,對這門課都不太重視,有的學校雖然開著,但學生普遍不好好學,有的學校干脆不開,有的名開實不開。在入學前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多為自學,或跟家長及同學學的,主要應用是上網瀏覽、收發郵件、玩游戲、聊天等,但是基礎知識仍然未達到高職計算機教學的目標。隨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中計算機文化層次的教學內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學,高職新生的計算機水平還會逐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發展不平衡,而計算機教學需要不斷更新的軟硬件支持,所以,在今后一段時間,新生入學的計算機水平呈現出較大差異的現象還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在教學上照顧到基礎差的學生,好的學生就吃不飽,感覺越來越沒意思,逐步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充分考慮基礎好的學生又影響到了基礎差的學生,他們會跟不上,產生畏難情緒,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
2 解決這兩個突出問題的方案探討
筆者長期代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經過長期的觀察、思考、摸索和實踐, 筆者對解決這兩個突出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經過在教學中實踐,效果不錯。論文參考。現在總結如下:
2.1 雙模塊群模式
雙模塊群模式即基本模塊群+選學模塊群,分模塊組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色和基礎差異,將“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劃分成基本模塊群和選學模塊群兩大部分?;灸K群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模塊、微機操作系統(Windows XP)基礎模塊、OFFICE 2003應用模塊、Internet基本應用模塊。都是高職學生最基本應知應會的內容。選學模塊群包括多媒體軟件選講模塊、OFFICE 2003高級應用模塊、計算機網絡基礎模塊、數據庫Access模塊、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模塊,等等。
基本模塊群里的模塊每個學生不一定必學,但一定必須會。選學模塊群是為學生提供提高和選擇機會的,供學生選擇。論文參考。設置選學模塊群的主要目的是讓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學到與本專業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我們設置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塊群的劃分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塊群劃分圖
在選學模塊的選擇上,老師要積極指導學生根據專業選擇。例如,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一般應該選擇多媒體軟件選講模塊,管理、會計、金融、物流專業的學生一般應該選擇數據庫Access模塊,文科類專業的學生一般應該選擇OFFICE高級應用模塊,電子類專業的學生一般應該選擇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模塊、計算機網絡基礎模塊。當然,每個學生不一定非得這樣選擇,還可以根據興趣愛好等選擇,也可以一個學生選擇幾個模塊等等。這種模塊組合的方式既能滿足不同基礎的學生的需求,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專業,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信息處理能力。
2.2 差異化教學
所謂差異化教學,也叫差異教學,是指針對不同能力組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我們采用的主要是分層教學。
由于地域及家庭環境的差異,存在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不均衡的問題。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的分層教學是必要的。分層教學有點像早年的“復式班”,它主要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客觀條件,二是分層方法。
就客觀條件而言,主要涉及教師人數、教學設備以及排課三個問題。有些情況看上去不具備條件,但通過變通的手法還是可以達到分層要求的。以我校為例,我們在不增加教師和教學設備,不改變現行課表的情況下,采用了同時上課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班級學生間的分層教學,即將同時上課的幾個班學生按照信息技術水平分為A班和B班。例如,有3個班同時上課,視具體情況可能會分為2個A班1個B班,或1個A班2個B班,這樣既沒有增加班級個數,又不需要重新排課表,也不必增加教師和計算機教室,就可以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就分層方法而言,關鍵是分層的合理性,通過分層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在自愿的基礎上由教師調配的方法,也可以通過調查表以及必要的幾次課堂實踐測試來進行分層,還可以引入了分層軟件,分層軟件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分層軟件流程圖
剛開始分層后的幾周還可以采用試聽的方式允許學生二次選擇。下面是我校分層的條件和教學方式。
A層教學方式: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解決為主的自主學習。論文參考。進入A層的學生首先確定自己將要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視問題大小,可選2~5個。然后通過從分析問題、確定方法、解決問題等步驟,通過獲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最后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表達、交流。體驗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達交流信息的信息處理過程。
為了讓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工作生活中,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意識,我們常常會讓學生在一個模塊的學習過程中或學習結束時進行相應的作品設計。
B層教學方式:首先,在教師引導下,對一些信息處理與表達工具進行學習。然后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解決一系列的小問題、體驗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達、交流評價信息的信息處理過程。
3 結束語
雙模塊群模式與差異化教學互相結合,互相補充,效果會更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把雙模塊群模式與差異化教學有機結合,效果很好。但在互相結合這方面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需要廣大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的不斷總結研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8年版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 李藝李冬梅 《信息技術教學法:繼承與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楊永戰楊 涵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外教育研究2008.11
[論文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基于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為媒介和手段來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文章就網絡環境下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為例,提出適合于課程實踐性較強的幾種新的教學策略.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由于網絡環境自身的特點能實現學習的交互性,通過人機對話與人工智能化,進行計算機各部件工作原理的模擬和仿真,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網絡的超文本鏈接和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國家教育部從2000年開始推出的各種課程教育計劃中把“研究性學習”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其中,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這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已構成許多國家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國的“自然與研究”、“設計學習”,英國的“社會研究”、“設計學習”,法國的“綜合學習”,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等,這類課程都注重和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科學探究和科學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1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征
從課程發展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課程及信息課程的整合研究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網絡環境拓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倡導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性學習,其實質就是一種以網絡為背景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是以課堂教學的過程為基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交流與協作.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是指以網絡為媒介,依據網絡的資源共享、交互學習、超文本鏈接等特征,在教師或專家指導下,從理論和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相應專題,以小組討論方式,展開組裝與維護綜合性活動.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與網絡環境的交互性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可以根據學生、學校及課程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網絡自身的交互性特征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采取豐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的界限進行協作交流,如利用BBS、E-mail、網絡聊天室、電子公告欄等,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習伙伴之間,學習者與專家之間展開學習,討論問題,從而促進信息的相互交流,這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1.2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網絡環境的生成性
有效借助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可以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模擬有效結合,可以獲得實際應用的真切體驗.因此,借助網絡環境可以減少實驗設備的投資,降低教學成本,同樣使學習者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
1.3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網絡環境的廣泛性
這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正是有了內容廣泛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所以適應了學生群體智能的多元傾向與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選擇.而網絡環境下各種可利用的資源豐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師有效組織的前提下,網絡環境可以為每個學習者提供不同需要的學習內容和實踐對象;而各種層次的學習者,幾乎都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在線點擊或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從而產生探究欲望和積極性.網絡
環境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可以使學習者盡早形成合作、資源共享意識,同時,因為學習參與過程,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尊重且產生成就感.
1.4研究性學習活動環境、氣氛的愉悅性和網絡環境的趣味性
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記憶.研究性學習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要求進行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如果以分組競賽的形式組織活動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倘若教師安排的活動有吸引力,還能激勵學生樂學、好學的志趣,同時為學生創造趣味性強、寬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容易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因此,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特點,把學習者提出的具有價值性的問題,以多媒體的方式將問題情景化,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習者增強學習主動性,產生探究的欲望,進而學會創新.
2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模式建構
2.1網絡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直接體驗和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其專題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角色是充當活動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參與者和信息的咨詢者.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信息與手段等各要素的關系與功能開發,是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另一種功能性結構模式,是一種理想化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教師從觀念到實際操作都起到了質的變化.教師角色中的“知識來源”作用將由部分網絡替代,即技術承擔教師的部分角色.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均等性使得教師不再擁有控制知識的“專權”,而逐步向“伙伴與伙伴”的關系轉換.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制定和成果的到學習過程與學習的檢測評估,每個環節都是基于網絡環境進行的,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和使用水平;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師具備通過網絡和電子資料熟練查詢和搜集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和給學生提供技術材料,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文本編輯能力;協助學生進行課題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學生網頁發表學生的研究成果,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圖像處理能力,多媒體制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網頁編輯能力.只有當教師熟悉并能熟練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使之成為指導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時,教師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學而準確.
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是學習的幫助者.教師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地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如何才能更快捷的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使自己的知識成為更適用更有效的結論并被別人接受和加以運用.
2.2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2.2.1“個體活動”型
活動的過程是由學生個體獨立進行探究和實踐.比如完成老師布置的具有研究性的課外作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也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如向人請教、與人協商、查詢資料等,但其所有的決定和判斷都要求學生自己做出.
2.2.2“小組合作學習”型
以4~6人小組為基本形式,個人與集體活動也包含在小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可以進行橫向交流與多向溝通的網絡環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這種學習形式往往是以“電腦某種故障現象專題”的形態出現的.
2.2.3“沙龍”型
網絡環境下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特別是一些常見故障現象的分析解決,可以采取“沙龍”的形式,以“頭腦風暴”的方法,圍繞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共識,從而加快個人和各研究小組的學習、研究進程.
總之,網絡環境為實現全方位的、適時的、多邊互動的教學新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較好的體現了學生以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獲得理論和經驗的同時,也掌握了一些運用網絡處理相關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借助網絡環境開展《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將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建構一個“協作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Internet網絡環境下,具有豐富的可以用來協作性學習活動的信息資源,通過各種網絡交流手段,可在網絡上呈現和表達思想與觀點,實現與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在基于因特網的協作學習中,具有學習資源環境與協作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小組與學習個體、學習者個體與學習者個體以及協作學習小組與協作學習小組之間的多重協同作用.協作學習模式有組內和組間協作,學習者首先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結合不同的協作小組進行展開學習過程.
“協作性學習”教學模式各環節的具體操作如下:
1)創設情景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故意設置障礙,創設最佳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中,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在“CMOS設置”的教學中,教師給一臺計算機分別設置系統BIOS密碼和開機保護密碼,不告訴學生密碼要求清除并開機,有效激發學生對現象的關注和研究興趣,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狀態,依靠網絡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網絡環境使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不受限制,學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郵件列表、新聞組、IRC實時聊天、MOO虛擬環境、視頻會議等因特網上的交流工具與指導教師就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與研究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利用網絡,一些電腦常見故障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QQ進行群聊、交流討論,最后根據個人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分類討論,進而展開研究性學習.
2)確定目標
學生運用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比較質疑法等,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通過學生自主自我設問,學生之間相互設問,師生之間相互設問等方式,提出研究課題的目標與專題.在課題的提出階段,學生可以使用因特網上的交流工具與指導教師就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與研究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課題的選題來源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即從家用電腦常見的問題出發提出課題;根據電腦某部件的工作原理提出使用電腦應注意的課題;從學習資料信息中分析比較并提煉出課題.如學生在研究“硬盤的工作原理”課題時,教師利用網絡,要研究的主題是“硬盤的工作原理”,然后,引導學生對“硬盤的工作原理”進行討論,利用QQ進行交流已有的經驗,然后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分專題研究,分別針對專題提出研究課題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而展開研究性學習.
3)自主探究
教師提供接近學生最近所學知識的材料,組織學生結合目前計算機技術的新發展,能夠合理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或網上查詢的相關計算機硬件網站及網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對網絡上搜集到的知識進行分析一比較一歸納一思維概括,從而得出探究的初步結論,然后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4)協作交流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有計劃地利用網絡組織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機交一流,從而形成競爭、協同、伙伴關系.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協助解決問題而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對于交流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及時通過網絡協作學習方式來共同克服,同時加強了針對性的輔導.學生針對個人學習結果可以通過BBS討論區進行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會議對各研究小組進行集體輔導.
在網絡環境下,研究性的協作交流是指利用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由多個學習者或研究小組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在基于網絡環境的協作學習過程中,通常有競爭、協同、伙伴與角色扮演四種形式.
5)總結
研究小組同學對指導教師和同學的客觀評價進行總結反思,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式和相關內容,提出進一步的完善方案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自主提高.于此同時,利用超級鏈接將實踐經驗和理論向課外延伸,提高研究成果的社會認可度.
3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
3.1借助網絡下超文本鏈接的選擇性,培養學生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分析能力網絡資源豐富多樣,信息量大,動感和交互性強,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查詢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到互聯網查詢資料,利用學校先進的校園網將教學背景材料實現網上資源共享.網絡技術的使用不僅可以極大的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評價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教與學”的空間.通過校園網設立共享文件夾,作為信息平臺,學生可以上傳他們查閱的研究資料,也可以下載他們所需要的研究資料,由于各研究性學習小組的選題是在同一主題下的不同課題,因而有相近之處或相似之處,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交流意見,答疑解惑.
3.2借助網絡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網絡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集成性的信息,而對這些信息的處理過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排除網絡上無關信息的干擾,把精力集中在當前正在研究的問題和專題上.同時教師應積極幫助和指導學生查詢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并能結合查詢到的研究資料,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信息梳理、分類、比較、綜合、提煉、概括和升華,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
3.3借助網絡展示各種故障的產生過程,讓學生探究、發現和體驗
傳統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通常忽略經驗與實踐,把技能的培養變成了知識的填鴨,只重視給學生盡可能地灌輸更多的知識,不注重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的組裝和操作過程,為了使學生能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精于觀察、靈活思維、熟練操作的能力,要求“授之與魚,更應授之與漁”,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網絡環境就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富有啟發性的資料,現象的模擬和再現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解和掌握.
論文關鍵詞:網吧密集地區;網管員;中職學校;頂崗實習
一、選題的緣由
選題緣由有三:一是通過對我校近幾年來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多種原因導致就業率在逐年下降.很多男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即使有工作,專業不對口的多,如何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進而提高就業率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任務。二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時.發現當地網吧非常密集,而且網吧在正規化和產業化后急需大量的初中級網管員。該工作對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既能勝任.又有專業和本地優勢,而且專業對口,待遇不錯,還有不斷學習和深造的機會。三是在進一步的調查中發現.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普及。眾多企事業單位也需要大量的中高級網管員.部分優秀的中職畢業生或具有1~2年網吧工作經驗的網管員就能勝任。為此,我們確定了把培養初中級網管員作為今后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之一,并得到學校領導在政策、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具體實施的策略和方法
1.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
首先我們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打破以往的平行設置,采用“分方向選修”的方式.即將計算機專業分為網絡方向和圖形圖像方向,培養目標分別是初中級網管員和繪圖員,將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如《計算機基礎》等)、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各約占課程總量的10%、15%和30%高一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高二和高三是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在班級組織方面,分為專業必修班(原班)和專業方向班,其中專業方向班是高一期末時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組成的新班,采用小班制(將原來的2~3個班分成3~5個班),每班30~40人上文化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時在原班,上專業選修課時在專業方向班。通過這種改革,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的專業學習的時間和深度得到增加.避免了以往“什么都學,什么都不會”的尷尬現象。
2.師資力量的培養
發展之道。教育為本;教育之道,教師為本。要培養好的人才,就必須有優秀的師資。雖然大多專業教師是計算機本科畢業,也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但對計算機網絡硬件(如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配置)接觸甚少,企業或網吧的網絡管理與維護經驗缺乏。很少接觸到社會上最新的網絡管理技術。為了解決師資欠缺問題,同時也為了掌握社會對初中級網管員的技術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需求的第一手資料,學校每年都組織2~3名計算機專業教師下企業、進網吧3—4個月,直接參與企業和網吧的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管理.同時也組織教師到網絡公司(如銳捷公司)進修學習,獲得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
3.網絡實驗室的建設
學網絡技術,沒有實驗室只能是紙上談兵,為了能讓學生實際操作交換機、路由器和防火墻等硬件設備,學校投資近100萬建立了一個網絡實驗室,該實驗室所有的硬件設備是由銳捷公司提供的,包括1個中心機柜(由1個防火墻、1臺$4909交換機和3臺$2028交換機組成)、l臺教師機、6個實驗機柜(用RACK1一RACK6表示)和60臺學生電腦(每1O臺為一組,用DESK1一DESK6表示)。每個實驗機柜為一組,包括兩個三層交換機、1個二層交換機、兩個路由器和1個RCMS。該實驗室可以同時滿足12組實驗的需求。除此以外,我們還計劃對原有的組裝實驗室進行升級換代。
4.校本教程的編寫
我們曾使用了多本計算機網絡方面的教程,但發現一些不是理論性太強就是專業性太強.不適應學校網絡實驗室的實驗需要,也不完全符合我們專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實際和初中級網管員培養的需求。因此,為了既能基于學校網絡實驗室的情況,又能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學校在組織教師外出學習的同時,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習實踐和教學實踐編寫校本教材。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編寫了《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網絡基礎教程》和《交換機和路由器的配置實訓教程》,這兩本教程都有著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兩年的試用和不斷完善,效果良好。
5.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我們知道.中職學生專業技能的好壞是學生外出工作的殺手锏,也是檢驗“產品”是否合格的標準。那學校又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呢?
首先是校內的專業學習,要求學生參加專業技能證書的考試,以考促學。以考促教,如在高一時就要求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以獲得證書,然后在高二分專業方向后,要求網絡方向的學生考一個市中級證書、計算機硬件中級證書和網絡操作證,同時也計劃參加銳捷公司的認證考試。
其次是組織學生參加省、市和學校組織的技能大賽。學校每年都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市“動感地帶”杯技能大賽,同時每學期學校也有一個技能大賽,其中計算機組裝和網絡安裝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賽項,學校對獲獎者都要進行大量宣傳和表彰。通過競賽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可以帶來積極效應,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
再次是通過一些期末考核來督促學生,對達不到要求的學生要求下一個學期參加補考.否則會根據學校的升留級制度進行相應的處理。
最后是通過專業實習,到了高三,學校都組織學生到網吧實習1~2個月。學生通過實習,實踐操作技能不斷增強,實踐經驗也得到不斷積累
6.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訓
“就業難”是這幾年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和關注的焦點.中職生更是處于這些關注焦點的“底層”一些學生畢業后找不到丁作,除因專業不過關外,更有個人的修養、形象、言語表達、心態狀況以及職業道德等綜合職業素養欠缺方面的原因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就發現有些畢業生雖被用人單位聘用,但在試用過程因工作態度不端正、組織紀律性不強等原因被辭退。因此,我們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也與專業技能一樣重要。
首先是從加強紀律性著手,注重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禮貌的言行,平凡的小事、小節來培養,塑造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班會、集體活動等方式.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磨煉他們的意志,塑造他們堅忍不拔的性格.最終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
其次是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就業指導是以培養人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擇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從新生入學就要求班主任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和指導,指導他們自我分析、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規劃、自我監督。進入第二學年,就指導他們調整心態,準確定位。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將來自己就是一名有一定專業基礎和實際動手能力的網管員.完全有能力管理好一個網吧甚至一個大企業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同時也引導他們要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及時調整心態,以積極向上的態度投入到專業學習中去,為自己將來的就業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進入第三學年.通過頂崗實習,培養他們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和服從分配等素養.通過專業實習,培養他們的禮儀、敬業精神、專業技術水平等。
7.實習的組織和管理
我們知道,學生專業實習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訓練的重要環節,是全面檢驗、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合格人才的必要措施,也是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的重要階段。我們知道,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是很“現實”的,招聘員工,就希望員工能盡快為企業獨當一面.并創造出效益,而不愿花更多時間來培養。因此,到了第六個學期,我們都會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實習.實習前做好充分的調查、溝通和學生動員工作,并制定了嚴格的實習制度,派專業教師全程跟隨和輔導。
8.就業的組織
為了組織學生就業.首先學校領導通過當地文化站的幫助取得與當地所有網吧的溝通和聯系,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其次是在實習組織過程中.根據網吧的實際情況安排實習生,如某網吧想在近期招聘新員工.我們就安排一些有意向的學生到該網吧實習,表現好的就可以直接留任。再次,我們也會把學校的畢業生信息加以統計處理.發給本地所有的網吧和電腦公司,在掌握用人企業招聘的第一手資料的同時,也讓用人企業充分掌握我們學生的現狀,當有些公司愿意到學校招聘時,我們會大力支持并配合公司做好相應的招聘工作。
三、實施的效果
通過3年嘗試性的實踐探索并不斷加以完善,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首先是學生的就業率明顯提高,包括圖形圖像方向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率都達到了90%以上,其中網絡方向的專業對口率達到了65%,而且先后有8名畢業生被一些企業(如廣州的七喜電腦有限公司)錄用進行網絡管理與維護。
其次是明確了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方向。我校的計算機專業曾經歷過一段輝煌的發展歷程,包括當地公安、稅務、銀行、郵局等企事業單位都曾來學?!皳尅睂W生,當時學校也從未擔憂過學生的就業.隨著社會對計算機從業人員要求的提高,學生的就業不理想狀況讓計算機專業發展處于一種徘徊探索的階段。該培養方式實踐的成功.讓我們看到計算機專業發展的方向,也堅定了我們發展的目標。
再次是計算機專業班級的班風、學風明顯好轉。分專業方向后。通過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教學方面的問卷調查與統計,絕大多數的學生表示愿學、有興趣學、學有所獲,全部教師都表示好教、樂教,課堂組織效果比以前大有改觀。同時在組織學生參加省、市技能大賽和各種考證時也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論文摘要】當前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有些姜縮,其產生的原因可從目前該專業的生源、師資、教學設施及課程設置等方面去探討文章簡要闡述了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定位,強調時學生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同時也進一步探討了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與課程設置的內容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是為社會培養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計算機應用技術不斷專業化,社會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專業化全面化更需要既懂得計算機的知識和理論又能夠熟練地利用計算機進行專業化工作的人才。
1、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的細化與定位
社會要求是影響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在設置專業課程時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我們知道計算機應用涉及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全部掌握它是不可能的。例如CAD,不僅僅要求學生會操作應用一些CAD軟件,而更需要掌握制圖、設計等基本專業知識。又如計算機廣告設計也不僅僅是熟練操作平面設計軟件.更應該具備相應的美工基礎以及美學、心理學等知識。因此如何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的需求的、專業的、多面化的專業技術人員這才是我們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的目標和方向。筆者認為可以把計算機應用專業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加強計算機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應用程序設計的學習.主要以應用程序設計人員和初級程序員為主要培養目標。二是,計算機網絡。重點掌握計算機網絡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培養網絡管理維護人員和網頁設計人員為主。三是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要求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圖形圖像處理技術當然也應讓學生適當掌握美工知識。四是,計算機輔助設計。主要以培養初中級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員為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設計、制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CAD軟件進行計算機輔助設計。
從多年來計算機專業分配和單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對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計算機專業是一門實際操作能力強的學科,僅僅有一張中專畢業文憑是不行的,還必須把某一行業的行業知識,比如,金融、會計、廣告等與計算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才會有出路。這就要求課程的設置要突出和相關專業、行業的緊密結合。
2、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則
目前中職學校的計算機課程設置與大學、高職高專的課程設置差不多。這些學生連初中數學都不會怎么能指望他們編制程序呢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應注重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課程理論適度化。所謂理論適度化就是既要在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拓寬理論知識又要兼顧少而精。在課程教學中.我們以夠用為度不追求專業理論知識的完整性而是嚴格按照職業需求來精選適合的專業理論知識并著眼于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職業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第二語言類課程的設置原則。中職學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教學目的自然也就是學以致用。鑒于許多用人單位或報考公務員等要求掌握一種語言可安排在學生畢業前考一門語言如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中的Visual FoxPro或是Access等數據庫語言可以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來提高通過率。第三,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中職教育要采用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相結合的方式。要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用人單位認可程度高、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應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第四開設具有實用性的課程。建立職教課程體系改進和更新的機制使課程開發成為職教發展的發動機。要關注行業、企業的最新發展.通過學校與企業合作等形式,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據實際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況組織課程形成圍繞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學模式。第五.課程結構模塊化。所謂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就是把教育內容編排成便于進行各種組合的單元。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知識單元一個操作單元一個專業工種都可為一個模塊。它是把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能有機地、系統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的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3、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設里的內容
第一基礎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經濟、電工、物理、法律基等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學生將來拓寬就業范圍同時也是為少部分基礎好的學生能夠進入高一級的學府深造(對口升學)打下基礎。
第二,專業基礎課程這是所有學生都應該學會的,如計算機常識、漢字輸入技術和技巧、WindowsXP、辦公自動化計算機病毒知識、Internet使用常識等。這類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會熟練使用計算機這個工具。
第三專業課程。專業課的設置應以“必知、必會“為度體現職業針對性,真正使學生掌握職業崗位所必需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主要開設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計算機語言(如VFP、JAVA等)、工具類軟件等。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等級考試(二級)或勞動部的職業技術鑒定考試(中級)使證書與畢業證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