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影響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業化、服務業、貨物貿易、商業存在和生產貿易等。這些因素間存在著密切相連、相互作用的內在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工業化發展水平是決定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其他因素緊緊圍繞著工業化這個基礎性因素存在和發展,進一步理清基礎因素與其他因素的關系,明確各因素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層次上認識服務貿易,從總體上更好地把握和推進服務貿易發展。
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務貿易依托服務業而發展,是服務業的國際化。服務業的發展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工業化發展程度、類型和側重點的不同,決定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程度、類型和側重點。如美國在電信、英國和澳大利亞在金融業、印度和愛爾蘭在IT服務外包、法國和中國在旅游服務貿易等方面,根據本國工業化或依托別國和地區的工業化狀況,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的服務貿易類型。一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類型不僅直接影響著該國服務業的發展方向,而且對工業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導工業化發展方向,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
貨物貿易結構調整能夠增大服務貿易數量、質量并引導工業結構調整。一國貨物貿易結構體現了該國工業化水平和類型,貨物貿易的技術含量影響服務貿易的規模和質量。機電高新技術產品是貨物貿易中產生最大服務貿易規模和最高技術含量的類別。我國貨物貿易中三資企業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機電高新技術產品,但所產生的服務貿易我們卻難以獲得。加大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機電高新產品出口,不僅有利于改變貨物貿易結構,加大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數量、質量,而且將在引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
生產貿易可以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生產貿易在服務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直接為工業化服務,能夠集中反映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生產貿易也制約著消費貿易的發展:一方面,發展生產貿易可以帶動消費貿易的發展,推進消費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內容更新;反之消費貿易的發展,又會引導生產貿易的發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發展生產貿易可以提高工業化發展速率,促進實現規?;a和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加快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商業存在能夠提升工業化水平。商業存在是目前服務貿易的主要貿易模式,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量的56%。商業存在的發展是以工業化為依托的,工業現代化程度決定了商業存在的類別、數量、規模和布局。商業存在對于彌補國內產業、資源和市場不足,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利潤,促進企業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業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并可帶動其他服務貿易模式的出口。我國企業“走出去”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國企業“走出去”對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見,服務業、貨物貿易、生產貿易和商業存在是支撐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務貿易的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但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工業化規定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類型和發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業化基礎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業化的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可以引導工業化發展方向,加快其進程。
二、流通規律是服務貿易整體發展的根本動力
按照WTO的劃分,服務貿易有12個大類、160多個小類,在眾多類別中如何下手?萬事從源頭抓起,關鍵是找出服務貿易發展的規律,抓住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戰略基礎、支撐作用的一類或幾類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帶動整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這是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具有戰略決定意義的一步。
我們在分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成因中闡述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是建立在大工業基礎之上,工業化促進服務發展成為產業,工業化也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現代化,社會化大分工和大規模生產在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而社會化大分工和大規模生產是通過大流通引發的?,F代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形成和發展的推動力是現代化大流通,現代化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技術提供了根本保障,研發成為了先導力量,從而構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支撐。可見,在市場經濟中,流通規律在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上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所謂的流通規律:即體現為以流通能力為基礎的社會生產組織能力。流通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社會生產組織的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決定了社會生產的組織方式。
美國經濟的強大并充滿活力主要是來自于流通先導型經濟,強大的流通能力不僅帶動了美國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還使美國經濟在全球配置中獲得巨大利潤,并掌握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力,美國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為62%,占全球外匯儲備的64%,占全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分布達66%。一個國家競爭力強弱,不僅在于生產多少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市場得到多少份額。全球前500位的跨國公司中,美國占2/3,美國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幾乎在各個行業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國占2/3。
俄羅斯服務業占GDP的60%,其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擁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冷戰時期建立的發達交通網絡、較完善的物資儲存和分撥系統所形成的大流通體系,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2005年,我國市場的交易和流通總量已達80多萬億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間年增長12.3%。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7萬億元,年增長14.6%。生產資料交易總額達14.2萬億元,年增長15.5%。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巨大市場規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21%,而美國國內物流成本為5%-6%,國際物流成本為l0%-25%,國內外綜合成本為9%左右,我國是美國國內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國內外物流綜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而我國第三方物流僅占物流市場營業額的5%,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大而全、小而全的運作模式。我國流通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成本高且效率低、庫存量大、資本周轉慢等問題。流通不僅是制約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也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大流通不僅是生產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原動力,而且是服務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原動力。現代化大流通產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業到企業和企業內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產組織的社會化成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產組織方式,企業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自發向生產大規模和專業化方向發展。企業規?;蛯I化的發展,對服務的數量、質量和種類的高要求日益增強,極大地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企業向規?;蛯I化方向迅猛發展。2005年,麥德龍和宜家集團的銷售總額超過了我國100強零售企業的銷售總額。麥德龍集團在28個國家擁有544家商場,在國內沒有倉庫,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團在34個國家開設了商場,在54個國家定牌采購,在9個國家擁有36家工廠,在16個國家設立了28個物流中心,海外業務占集團利潤的92%;沃爾瑪公司在美國國內就有108個配送中心和3000個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業集團,大企業集團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現代化進程。沒有現代化的大流通,生產社會化分工就缺乏動力,研發缺乏環境,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受限,社會化大生產難以真正形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整體發展也難有大的突破。而沒有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的保障以及研發的引領,流通現代化就難以為繼。優先發展現代化流通,可以引發金融和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整個服務業向現代化、規?;图瘓F化方向發展,提高金融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質量和效率,并使研發充滿活力。加快發展現代化大流通是從根本上解決大規模和集團化生產的關節點,也是整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向現代化、規?;图瘓F化發展的動力。
流通業的現代化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流通業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發了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巨大變革和企業的分工向社會化和規?;l展,還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大企業集團的主導下,中小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細的專業化發展,以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反之,這種分工和組織形式的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了流通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競爭和經濟進步,從而使經濟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于產業和企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在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影響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決市場速率的關鍵因素。
因此,認識流通規律,遵循流通規律,利用流通規律,發揮流通規律的作用,對于我們理解市場經濟、理解服務貿易、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系列問題極其重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經濟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就是流通能力的競爭。應把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規劃,上升到政策的層面去推進,作為商務領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務貿易帶動服務業的發展,以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引領的現代化引領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格局。
三、促進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核心
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同于貨物貿易的發展,主要是循著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促進國際貨物貿易發展主要是以物化的產品為核心而展開,而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則主要是以無形的社會生產分工和消費供給方式為核心而展開。促進國際貨物貿易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等是圍繞著產品的質量、價格等而制定,而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等則應圍繞著以社會化大分工為前提,以發展大規模和專業化生產為目標,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現代化組織供給方式為核心等而制定。促進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同在于,貨物貿易針對的是有形的物,服務貿易針對的是無形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和消費供給方式。
我們在促進以產品為中心的貨物貿易時也強調抓大企業,而實際上關注點、政策著力點主要還是在大企業生產的產品上,對于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很少涉及,對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也很少考慮。國家通過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產型大企業,進一步夯實了工業基礎,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使生產組織方式向規?;蛯I化邁進了一步,但就整個市場來說這種做法對改變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受到了極大限制。因為,改變生產組織方式的根本動力在市場,市場是動態的,市場運行的速率決定了生產組織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場運行系統中,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優勢難以全面發揮,因而促成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產生的動力不足,這是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及和諧發展的基礎性因素。
把促進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作為商務工作的重點,將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中心由抓產品轉向抓社會生產組織方式,著力點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業上,放在促生產性和消費性流通并進上,將真正進入商務工作抓企業的實質階段,并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的實際工作。
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美國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是漸進式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也是漸進式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和日本等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效益,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貿易增速加快,企業和產品大量涌向世界,經濟迅速崛起。
我國經濟實行跨越發展,不同于美國漸進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要借鑒經濟發達國家通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上的變革加快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工業化發展進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進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上轉移,從根本上引發產業結構的變化,實現以服務貿易開放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服務業整體發展全面協調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從而形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工業、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站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上,高位推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加快實現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走出一條中國式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四、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抉擇
戰略是關于全局的籌劃和指導。加快發展我國服務貿易,應實施大流通帶動服務貿易發展戰略(以下簡稱大流通帶動戰略),這是根據戰略的規定性、服務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務貿易的發展規律、構成戰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綜合考慮的抉擇。加深對大流通帶動戰略基本構成的認識,有助于從深層次上把握這種戰略抉擇的科學性,把大流通帶動戰略落在實處。(一)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來確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全局戰略的不同、一事物發展程度的不同等決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戰略定位。我國經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和諧和節約型社會,調整經濟和貿易結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等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我國所處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而又存有巨大發展潛力。這些因素決定了服務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在經濟發展戰略中處于促進經濟貿易結構調整、加快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戰略定位。
(二)戰略選擇
戰略選擇是戰略成敗的關鍵。戰略選擇應以戰略定位為前提,建立在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上,從而能夠順應規律,利用規律,駕馭規律,推動事物科學發展。大流通是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選擇大流通帶動服務貿易發展戰略,可以從總體上解決服務貿易的發展問題。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超越戰略。一個戰略能否稱其為超越戰略,關鍵是看該戰略的動力性質,大流通帶動戰略就是從本質上解決了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可以為服務貿易的超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足夠推動力,使戰略超越成為可能。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導向戰略。我國存在著內需不旺、產業和貿易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滯后。大流通帶動戰略解決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為在深層次和大范圍上啟動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在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充分利用和有效協調“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條件,引導企業向規?;蛯I化方向發展,引導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引導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加快轉變。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均衡戰略。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存在的系列問題,實質上是發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帶動戰略不僅作用在服務貿易均衡發展的關節點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務經濟與制造經濟均衡發展的關節點上;不僅考慮到服務貿易的國外發展,而且也考慮到服務貿易發展的國內基本建設支撐;不僅要解決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且要解決服務貿易各類別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問題。
(三)戰略方向和目標
戰略方向和目標就是戰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標。在戰略籌劃和實施中戰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無規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標性。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方向就是通過把發展服務貿易、拉動服務業、促進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經濟轉型等具有邏輯遞進關系的幾方面統一起來,進而形成戰略方向,戰略總目標即加快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
(四)戰略布局
戰略布局是在戰略整個空間進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戰略態勢。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戰略布局以全球作為其戰略空間,戰略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戰略布局中戰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間上形成具有支撐作用的重心、重點。大流通帶動戰略的布局是以我國東部地區和大城市為重心,以建立國內外大流通渠道為重點,向我國中西部和全球有重點地擴延,通過基礎性、推進性、助推性、保障性4類工程的部署,實現國內外整體布局。
(五)戰略工程
戰略目標的實現是通過若干個戰役逐步完成,確定具有戰役性質的4類服務貿易工程,是實現大流通帶動戰略的主要舉措?;A性工程是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根基,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力量;推進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帶動戰略的主要方向選擇的工程,在服務貿易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對推進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帶動戰略有效實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個戰略工程,僅是大流通帶動戰略的部分任務,大流通帶動戰略4個工程形成的是開放體系,應根據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程進行適時調整。
(六)戰略階段
戰略的籌劃和實施通常要劃分階段,以利于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變化的情況進行各方面必要的調整和補充。一個戰略階段通常為3-5年。戰略劃分成階段,但各戰略階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戰略實施中戰略方向和目標通常是不能改變的。大流通帶動戰略階段的確定主要考慮:與我國經濟和貿易發展五年規劃相同步,與服務貿易發展周期相一致,與服務貿易促進政策制定和調整期相銜接。為此,確定5年為服務貿易發展一個戰略階段比較適宜。
(七)戰略規劃
規劃是指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計劃。規劃較之計劃,具備了許多戰略的特性。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的實現,首要的是以服務貿易發展規劃的方式對服務貿易工作進行全面而有重點的籌劃,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是服務貿易工作的基本依據,也是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和能否得以貫徹落實的關鍵。
一個好的規劃會以其科學的前瞻性、整體全面的籌劃性、內外部的協調性起到對商務工作很強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并使之有條不紊地進行。但一個好的戰略,不等于就能有一個好的規劃,如果沒有一個與戰略相配套的好的規劃,再好的戰略仍可能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關鍵是對制定規劃的基本內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問題,以及對服務貿易戰略和規劃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的認識和處理問題。
戰略規劃的制定是戰略選擇之后的又一次創造性活動,戰略規劃較之戰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導實踐,是戰略到實踐的中間環節,是實踐和理論完美結合的產物。由此,戰略規劃的制定對我們的實踐及其領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我們制定規劃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賦予了新的要求。
論文關鍵詞:滬港 服務貿易 比較
隨著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國際經驗表明,發展服務貿易對優化產業結構尤其是貿易結構并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就業水平、增加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服務貿易的發展實質就是一國或者一個城市服務業國際化過程,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F代服務貿易的發展以一國或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為基礎,其核心是信息、金融、電信等高附加值行業領域。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逐漸成為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因此,國際發達地區以及城市越來越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以此提升其綜合競爭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上海和香港的服務貿易發展也逐漸開始引人注目。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服務貿易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行業領域不斷拓展,經濟總量有所提高。面臨國際服務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歷史機遇與挑戰,上海要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為指導方針,在加快貨物貿易發展的同時,提升服務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水平,不斷提升上海的競爭力和輻射力。香港作為國際區域經濟中心城市,不僅貨物貿易發達,而且服務貿易發展迅速,總量較大。CEPA 的實施也將為上海發展服務貿易帶來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趨勢下,很多人提出要借鑒香港的發展經驗。其實比較分析滬港兩地的發展模式之后,上海與香港在服務貿易的延展上各有千秋,產業布局上也是既有梯度,又能互補。本文通過比較滬港兩地服務貿易發展的情況,以香港有益的經驗為借鑒,提出上海與香港服務貿易通過合作實現共贏發展的戰略構思。 區位經濟特征及城市定位比較
(一)港——對外依附,非獨立的經濟結構 香港土地總面積1098平方公里,總人口接近700萬。香港位于太平洋地區海、空交通要沖,北依內地珠江三角洲,是個典型的港口城市。香港是亞太航運樞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香港交通發達,京九鐵路、廣九鐵路直達九龍車站,將香港和內地直接連通;區內地鐵、輕鐵貫穿南北,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連成一片。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港構成香港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是我國通向世界的重要樞紐。但由于自然資源缺乏,香港一直以來都以服務業作為經濟的支柱。而良好的區位優勢則使香港成為世界經濟、貿易、金融的集聚地。 從近幾年香港服務貿易的發展來看,主要是離岸貿易發展增值商貿服務模式。在香港服務輸出各主要服務組別當中,“商貿服務及其它與貿易相關的服務”組別最為重要。2003年,該組別中的89.5%是與離岸貿易(即“商貿服務”及“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有關。香港這種以離岸買賣貨品的形式對外輸出服務的方式,將各類商貿支持服務進行整合,促使提供高增值服務的貿易商發展?;谙愀鄣乩砦恢脙炘?,基礎設施完善,強大的服務業與低稅率自由貿易政策,加上法律制度健全,熟悉內地和海外市場的香港貿易商可以在服務貿易中提供包括授權、、認證、設計、技術支持、融資等一系列商貿活動。這種轉變單純的以貨物運輸傳統的港口服務貿易模式,為基于離岸貿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貿服務的服務貿易模式,使香港成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國際采購中心。
(二)滬——對外輻射,相對獨立的經濟結構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我國最大的經貿中心,也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城市。上海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上海開埠后,憑借其地理、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取代廣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和我國舉足輕重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是我國的工業重鎮,門類最齊全,工業總產值最高;而且一些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的研發中心也設在上海,目前,上海正處在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關鍵的戰略機遇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越來越快,對加快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海服務貿易的發展只處于起步階段。 但是,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區位優勢仍是明顯的,具體體現在:地理位置優越,上海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位于長江入??凇⑽覈0毒€中部,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龍頭”,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支撐腹地廣闊,上海擁有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廣闊支撐腹地,從更宏觀的層面看,我國廣大中西部地區也可視作其腹地,這為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國際區位優勢突出,從20 世紀下半葉以來,亞太地區正在形成一條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的經濟長廊,上海正好位于其中心部位,而且在該經濟長廊的諸大城市之中,上海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和發達的科技教育,市場容量最大,商業機會最多。 產業結構形成軌跡比較
(一)港——順勢而為 從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香港產業結構的演進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不但產業發展的總體戰略不明確,各個時期各類產業各個行業調整的主線也不清晰,處于自發的變動狀態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掀起了發展高科技的浪潮,但香港卻顯得“漫不經心”或“力不從心”。香港政府仍然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無論對于主導產業或發展產業,還是衰退產業,都一律實行平等的財稅政策,對那些急需扶植的高技術行業,也仍然以“量入為出”的原則行事,乃至于1997 年之前,香港政府甚至從沒有動用財政撥款去支持科技開發。
(二)滬——政府作用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發展戰略,即最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把第三產業在經濟份額中的比重像很多國際大都市一樣提到70%以上。但在10多年的實踐之后,上海發覺自己還要考慮很多因素。于是,上海決定將產業重心向第二產業回歸。過去“三二一”產業發展的排序已轉變為目前的“二三產業共同推進”發展戰略。 2011年,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公布《2011年上海產業發展報告》,將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戰略觀點、戰略重點、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公布于眾,目的為引導投資和企業決策。其中“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裝備制造業升級。以電氣行業和船舶行業重組為突破口,形成一批投資主體多元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型裝備集團”的發展思路赫然列在其中。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社會投資總量為1.5萬億至2萬億,而投資的三個重點之一就是制造業基地。“先進制造業”被定位為上海新經濟增長點。
進入2005年以來,上海服務業的發展又呈現出一系列變化:上半年服務業增長率上升到9.6%;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數量超過制造業利用外資,說明經濟驅動發生變化,服務業迎來發展機遇;上海經濟亮點之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很大一塊可歸入生產者服務業;從服務業產業結構來看,出現了多個新亮點,如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會展旅游業、現代物流業等,服務業也開始形成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服務業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產業聚集區、聚集帶,一些市郊的經濟開發區也開始向服務業轉變;服務貿易勢頭不錯,上海的服務貿易占全國服務貿易的18.2%。這些變化清晰地表明上海經濟在今后一個時期的產業架構、新增長點和發展趨勢,大力并且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是上海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戰略選擇。 從一系列上海政府官方文件可以看出,上海在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從一開始的“三二一”產業發展的排序一度轉變為“二三產業共同推進”發展戰略,再轉變為目前的“大力并且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長期以來政府實施政策導向,而非企業自主、自發的要求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所以上海在發展了一圈之后,又重新提出了對現代服務業的重視來拉動上海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發展先進制造業。因此,上海在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問題上,還有一個認識、摸索和調整的過程。 服務貿易發展制約因素比較
(一)港——基礎薄弱 香港服務業相對膨脹,其它產業相對萎縮,使香港經濟結構出現了某些失衡狀態。1997年金融危機后,香港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暴露出來,導致了泡沫經濟的破滅和經濟的衰退,使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滑,由1998年的綜合競爭力排名全球第3位下降為2011年的14位。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經濟陷入衰退和通貨緊縮的原因可歸結為: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香港附加值低的制造業開始轉移到中國內地南部以降低成本和開拓 國內市場,在香港重點發展服務業,結果使當時在香港的制造業工人,由90萬人減少到25萬人,而香港企業在內地雇用人員則多達500萬。 制造業的北移,雖然使企業獲得更多利潤 ,卻造成兩種負面結果:一是使香港經濟在90年代出現了產業空洞化,不僅損害了過度依賴金融服務業和地產業的經濟增長潛力 ,也因香港產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缺乏根基而 危害了服務業本身。二是內地制造業豐厚的經營利潤使企業從事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同時香港又奉行對經濟的“不干涉”政策以及不重視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使香港制造業升級和經濟調整緩慢,整個經濟更加依賴服務業,尤其是地產業和金融業。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應以第一、二產業為基礎和前提,一旦服務業失去了服務對象,就會變成無本之末,表現出不穩定性和脆弱性,而以提供境外服務為主的服務業更易受到外部的沖擊和影響。
(二)滬——體制、人才制約 上海部分服務貿易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雖有一定浮動但基本在國家行政管理控制之下。部分行業的準入限制較多, 通信、鐵路和航空運輸等,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提升自身競爭力。另外,相對制造業而言,上海服務貿易的開放時間較晚,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不足。但隨著我國相繼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各項承諾的實施,銀行、保險、證券、電信服務、分銷等服務貿易部門逐漸開放,將有助于我國的服務貿易企業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打破部分行業壟斷局面,提高服務貿易發展潛能,增強國際競爭力。 法律法規不盡完善也制約上海服務貿易的規范化發展。中國大陸沒有制定涉及服務貿易的一般性法律,部分領域的法律法規仍是空白,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職能部門的規章和文件來對服務貿易的發展進行規范。這些規章和文件立法層次低,而且缺乏協調,影響服務貿易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制約了服務貿易的規范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海商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民用航空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我國在涉及服務貿易領域的立法有所改觀,但總體來看仍有待完善,需做進一步的努力。 專業人才缺乏是上海服務貿易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近年來,滬上服務業就業人數增長較快,但會計師、精算師、律師等高層次的專業人才仍然比較缺乏,這也直接導致上海在金融、保險、咨詢、計算機信息服務、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貿易行業發展相對滯后,而這些行業是當今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領域。上海要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出口附加值,首先要加快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 服務貿易發展的驅動機制比較 對于一個城市服務貿易的發展,戰略定位和比較優勢都具有相當的外部性,而產業驅動機制則具有內生性,這其實也是滬港兩個城市服務貿易發展的核心動力。研究表明,如果要尋求上海和香港服務貿易發展最根本的不同點,研究驅動機制的不同點是最主要的。
(一)港——知識驅動 知識型服務業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知識型服務業是指主要依賴于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公司和組織,為社會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的產業。主要由生產型知識服務業和消費型知識服務業所構成。其中生產型知識服務業主要包括會計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法律服務、咨詢服務、研發服務、通信服務、建筑設計服務、技術工程服務、物流服務等;消費型知識服務業主要包括房地產服務、教育培訓服務、出版和媒體服務、文化娛樂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環境服務等。 香港近期以來走的就是知識經濟驅動型的服務貿易體系。世界范圍內知識經濟的興起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幾年,香港的主要功能已開始轉到“知識引進”和“知識傳播”上來,而知識型服務業正是實現這些功能的載體。香港早就明確提出了以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為主要內容的建立“知識型城市”城市發展戰略。截止2002年,香港服務業已占GDP的86%,并同時提出了要把發展知識型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的構想。可以說,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已是當前衡量香港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高低的主要指標。
(二)滬——生產驅動 上海具備生產業驅動型的服務貿易體系。上海城市定位和發展目標中,本身就蘊含著對發展生產業的要求。上海確立的建設國際四個中心的城市發展目標,其中金融、貿易、航運三個中心均屬于生產業的領域,主體是為生產發展服務的。與香港相比,上海發展生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以生產業為主的驅動模式,是由上海特有的產業基礎所決定的,國際產業的全球轉移又為上海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這些優勢和機遇在前文所述整合效應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上海區別于香港服務貿易戰略發展模式。 滬港服務貿易合作的動力和意義 通過對滬港各自服務貿易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兩地在服務貿易發展上各具特點、優劣并存??傮w而言,香港服 務貿易更發達、服務水平更高、市場制度更健全、更符合國際標準,在金融、銀行、保險、法律、會展、影視、廣告、物流等方面都具有很高水平;但是香港目前卻面臨著服務市場窄小、發展空間有限、且營運成本高的問題。
從理論上來看,服務貿易的發展必須依附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較大的經濟規模。上海經濟已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具有區域性金融、貿易、制造中心的功能,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項目的實施,重要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大,而這些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乘數效應將帶動現代服務業中許多行業的快速發展,這為香港服務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提供一系列的配套服務可帶動香港經濟發展。上海服務業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雖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已達到50.95%,但其服務層次、服務范圍以及服務品種都處于較低水平,所以,上??山柚愀墼诂F代金融、商業、物流以及服務中心的優勢,加快整體軟件建設,以促進發展。
由此可見,滬港合作的動力和意義很大。由于兩地經濟特征具有互補性,可通過合作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作用;兩地在某些優勢領域的合作(如金融、貿易),有助于兩地優勢領域總體水平的提高,形成整體競爭優勢;鞏固和提高其作為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龍頭城市的核心地位,成為兩大三角洲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程度的加深,上海與香港要想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優勢,必須摒棄傳統的“零和”競爭模式,吸收新的“雙贏”模式,通過加強合作,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通常,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任何一個地區的服務貿易都不可能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都有優勢,也不可能都處于劣勢。服務貿易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必須權衡考慮價值鏈中的每一個環節,保留和控制自己處于優勢的環節,對處于劣勢的環節則可以通過聯合、合作等形式發散出去,這樣有利于利潤最大化和經營目標的實現。按照上述觀點來看,滬港兩地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在服務價值鏈不同環節中具有的優勢,并通過合作取長補短,實現“雙贏”。
1.范純增,于光.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研究——兼論上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戰略.國際貿易問題研究,2005(2)
2.殷鳳,陳憲.上海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若干對策.上海改革, 2004(11)
3.王艷杰.香港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發展評析.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7)
1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縱觀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狀況,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有令人幸喜的方面,也有較多不足的方面。
1.1令人欣喜的方面:
1.1.1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2006年服務貿易收支總額1928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幅較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收支總額與GDP之比為7%,與上年基本持平。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位于全球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的3.2%和3.8%。而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和進口額1990年為0.7%,0.5%;2000年為1.99%,2.38%;2004年為2.51%3.0%,中國服務貿易的增長與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地位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見表1)
1.1.2中國服務貿易的結構在進一步改善。2006年,高附加值服務行業在服務貿易總額中占比略有上升,計算機信息服務、咨詢以及廣告和宣傳合計占服務貿易總額的12%,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信息服務順差增長4.6倍,廣告和宣傳項目順差增長25%,咨詢項目逆差6億美元,同比下降33%。
1.2不足方面:
1.2.1服務貿易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份額比較小,遠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2006年,對外貿易總額為1.9萬億美元(包括貨物與服務貿易)其中貨物貿易總額為1.7萬億美元,占89.93%;服務貿易總額為1928.32萬億美元,占10.07%。2006年我國貨物貿易同比增長24%,服務貿易同比增長22%,服務貿易的增長慢于貨物貿易增長速度。貨物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升至第3位,而服務貿易總額的世界排名為第7位。
1.2.2服務貿易結構單一,傳統服務行業仍占主導地位。作為服務貿易收支的主要來源,旅游占服務貿易總額的30.22%、運輸占服務貿易總額的28.72%和保險占服務貿易總額的4.86%,旅游、運輸和保險合計占服務貿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二。而高附加值行業中通訊服務,金融服務僅分別占服務貿易總額的0.78%和0.54%。貿易差額的結構也不合理,旅游項下順差96億美元,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順差項目,運輸、保險及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的逆差分別為134億美元、83億美元和64.3億美元,位居服務貿易逆差項目的前3位。
服務貿易伙伴高度集中。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前十名伙伴國家(地區)占我國服務貿易收支的3/4。其中,服務貿易收入來源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支出目的國(地區)排名前五位的是香港、美國、日本、韓國和澳門。
2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2.1中國服務業落后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于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后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于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后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2.2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于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現在的國際分工格局中占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后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后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征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后進國家則集中于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后是正常的。
2.3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3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
3.1通過人力資本投入提升中國服務業比較優勢。
我國服務產業結構的主要特征是勞動密集型,這既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但是從長遠發展看勞動密集型服務由于缺乏高附加價值,競爭激烈,缺乏利潤的獲取力。當代世界服務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發揮傳統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培育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較優勢。具體來說,就是在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競爭優勢、實現資本積累的同時,應分階段、有重點地通過人力資本投入發展高層次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使服務業產業內部結構逐步優化。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服務業的增長方式實現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以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為手段,解決服務業人員的結構性短缺。服務出口的發展路徑應該是由以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到兩者并舉,最終到以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為主、勞動力密集型服務出口為輔。
3.2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后的國家里,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于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于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3.3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于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興我國服務業并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目前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規則的法律法規。
3.4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并強化競爭機制。
參考文獻:
對九十年代的世界經濟形勢,各方面的預計是總趨勢仍是增長狀態。其中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速度可達3%左右,發展中國家年增長率將在4%以上。有關資料表明,世界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帶動世界紡織品貿易擴大1.5個百分點。這就是說九十年代從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大環境來看,中國紡織品出口面對的是相對景氣的市場,其容量每年至少擴大3%左右。但問題是,國際市場容量擴大,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按照原有市場比例去填補新增部分,能否繼續擴大紡織品出口將主要取決于我們的競爭實力。那么近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點呢?筆者歸納為5點: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斷增加,出口逐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轉化。
表1的有關數據資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裝出口的增長率高于紡織品的增長率,1994年服裝出口增長幅度雖略低于紡織品的出口增長幅度,但其出口仍占總出口額的66.7%。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價格急劇上漲,工資優勢削弱、紡織初級產品的比較效益下降所致。
另據日本化學纖維協會稱,1994年日本從中國進口服裝增長30%,高達81億美元。毫無疑問,服裝出口占整個纖維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長,是產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長的表現。但是從出口的服裝來看,我國服裝價格依然較低,仍是一種數量型、資源型的深加工,是憑借服裝出口數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額增加,而不是通過單件服裝的價格提高。
1.2出口產品的原料結構仍以天然纖維產品為主
從出口的紗線來看,1994年共出口28.05萬噸,其中棉紗線出口達19.49萬噸,占69.5%;亞麻與竺麻紗出口6.14萬噸,占21‘9%;合成短纖與棉混紡紗線出口2.42萬噸,僅占8.6%。而出口織物中,棉織物的出口約占總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國是世界上幾大產棉國之一,并且盛產絲、麻等天然紡織纖維。由于我國在化纖生產方面還處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產品的原料結構以天然纖維為主這一局面可能還要維持相當的一段時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沒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纖維制品出口的國家(地區)中日本一直占據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額中對日出口額為73.82億美元,占20.8%;對香港出口額為124.51億美元,占35.0%。中國產品通過香港間接進人其他國家的比重相當大。九七年中國后,可以預見我國對其他國家的紡織品直接出口會增大。
1.4以量取勝的根本格局沒有變化
以梭織服裝為例,梭織服裝94年出口金額142.68億美元,比93年增長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單位產品價格僅增長13.1%。這表明我國出口的紡織產品質量、檔次和技術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勝的根本格局仍沒有較大變化。中國現正對紡織業的不合理結構進行調整,希望改變以量取勝,產品競爭靠低價的形勢。如果這種格局能得以改變,將大大加強中國紡織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為重振紡織工業奠定基礎。
1.5原料緊缺限制了中國紡織產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絲等原料的供不應求導致紡織業需用的原料價格上漲,單位數量出口價格下降,這給企業的生產帶來極大困難,很多紡織企業被迫停產待料,從而使紡織產品出口受到很大影響。1995年原棉價格開始有所回落,這種緊張狀況才稍稍得以緩解。中國對日本紡織產品的出口同樣具有以上特點,并且在近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
2日本紡織現狀
從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來看,各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其紡織業也大都經歷了幼稚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過程。日本紡織業也不例外,其紡織業已進人衰退期,可謂夕陽產業,無論怎樣予以保護,它的消亡只是個時間問題,而中國的紡織業則正處于興盛時期,兩國若能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那么在經濟上的互補優勢將會進一步得到發揮。目前,紡織產業在日本產業中的比率正在逐漸縮小,其現有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具有專業化程度高,生產規模小,生產周期短,快速交貨等特點,生產產品多屬于高檔紡織品。
日本是一個經濟增長率及個人消費支出大的國家。根據經濟學上的觀點:當一國的人均收入增高后,個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費所占的比重會大大降低,而用于衣著、娛樂的費用則會增加。日本自經濟飛速增長以來,其國民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在逐年上漲,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產業用紡織品、裝飾用紡織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梢?,日本市場對紡織產品的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其對紡織品的需求呈現以下特點:(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檔名牌服裝;(2)時裝周期逐步縮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總體購買力的上升,對價格便宜的中、低檔貨需求也將上升,物美價廉的商品仍表現出較強的吸引力;(4)日本對進口成衣沒有限額限制,吸引了眾多制衣廠商進軍其市場,以實現貨源地多元化的目標;(5)日本制衣業取代進口的能力不強,大量原料型產品仍需進口。另外,日本商家獲信息快且準確。
3、中國要進一步大幅度提高對日紡織品出口額將困難重重。
1993年日本紡織產品進口2萬億日元的總額中,中國的比重高達42%,金額為8470億日元。日本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歷來國內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濃厚,中國紡織產品對日出口的激增長,使日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鑒于此,日本通產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關于制定紡織品保障措施的手續問題》的提案,規定了動用MFA保障條款保護日本紡織業的具體操作手續,首當其沖的對象就是中國。如果日本只對中國設限,那么其他國家就會利用此機會搶占日本市場。因此,中國對日紡織品出口情況不容樂觀。
日本現正實行貨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對某一國的進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領該國的市場,而近幾年中國紡織品已占日進口紡織品數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如:高標準測試要求;分銷渠道復雜及一些強大的工業聯盟等等,這一切都使中國對日出口紡織的難度加大了。當日本的人均纖維消費水平達到飽和之后,其國民的消費就會轉向其它領域,到那時中國要再想提高對日出口量將會更加艱難。
從以上幾方面的情況分析看,近期中國對日紡織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過雙方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新領域,兩國貿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紡織品貿易具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1)中國對日紡織品出口總額不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甚至可能會有所減少;(2)中國對日出口成衣比重會逐年增加,紡織品生產原料仍然以天然纖維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將保持我國紡織品出口主銷市場的第二位,1997年中國后,可望成為我國最大的紡織產品出口國家;(4)中國紡織品在日本市場所占份額比前兩年有可能減少;(5)中國從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化纖原料將進一步增加。
隨著南亞和東盟各國紡織業的興起,中國紡織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將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在當前形勢下,我們建議應采取以下對策:(l)中國紡織工業出口企業應該加強市場多元化戰略,以免一國設限,就造成嚴重影響;(2)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應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裝業進軍;(3)切實落實外貿部門的各項規章制度,針對日本可能提出的關于限制紡織品進口的雙邊磋商,采取靈活的應對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國際紡織品出口發展規律,我國紡織品出口已進人成熟期,而且現階段紡織工業作為出口支柱產業為國家積累外匯資金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因此,國家還應大力扶持紡織工業,促進出口。
參考文獻
1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國紡織品市場基本走勢及對策,紡織經濟研究1994.(10):19
關鍵詞:零售業經濟衰退對策
21世紀初,亞洲,尤其是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已成為全球零售巨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零售業嚴冬的當下,國際零售巨頭們在中國如何動作,給中國零售業可能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而中國零售業將如何應對等等問題已是當前人們比較關注的課題。
一、國際零售服務貿易與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1、國際零售業服務貿易的總體現狀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經濟的全球化使各國市場呈現多樣化、國際化,消費者不僅只滿足于本國的商品及服務供給,而且對具有異國文化的商業服務也產生廣泛需求,這為各國零售業的國際化提供了市場條件。
二是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零售業由于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緩慢、消費不振、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制約了國內零售商業的擴張。另外,零售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組織化和規模化,而市場飽和以及過度競爭導致國內經營成本上升,商業利潤不斷下降。于是各國大型零售商紛紛沖破本國市場局限,進軍海外市場,在國外開店,在全球采購商品,并將全球化發展定為其發展目標。
三是國際零售服務貿易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國際服務貿易格局中,發達國家在進出口方面都占絕對的優勢??鐕N售額,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阿赫德、麥德龍等在內的世界超級零售企業,每年都以百億美元計算。從進入國家和地區的數量來看,世界約20多家零售業巨頭開展跨國經營,其店鋪分布于歐、亞、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
2、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零售市場體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現代零售市場體系的方向發展和完善,零售市場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居民購買力的持續提高,市場供應商品的極大豐富,以及市場經營主體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零售市場總體規模迅速擴大。200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6%,2007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幅為1997年以來的新高。居民消費多元化和層級性的發展,促使我國零售業業態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零售市場上的零售業態,幾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業態,以連鎖經營形式發展的現代零售業態己成為我國零售業發展的主流。
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零售企業重組、并購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業規模持續快速擴大,漸成零售市場主體。2006年,中國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為874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1.4%。
我國現行的國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總體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在開放地域上已經超出了中國的承諾,突出表現為以沃爾瑪、家樂福的大賣場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場快速增長。到2008年底,沃爾瑪在我國開設了104家分店,家樂福開店達120家。目前,中國已成為家樂福在法國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二、當前我國零售服務的SWOT分析
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更多的國外資本通過多種方式進入中國零售領域是必然趨勢。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形勢下,中國零售業既面臨內部的優勢和劣勢,也面臨著外部的機遇和挑戰。
1、內部優勢
(1)改革開放和引進外資以來,我國零售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零售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經營理念、營銷方式、管理手段和技術在零售業率先使用,引發了國內以流通社會化、現代化,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主要內容的流通革命;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2)與外商零售業相比較,中國零售業的最大優勢就是熟悉本國國情的本土化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民族文化優勢;門店地理位置優勢;與供應商長期關系優勢;區域銷售規模優勢。從總體實力上看,目前沒有哪家國內零售企業能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抗衡,但其在區域上的優勢只是相對的。
2、內部劣勢
(1)企業規模零、散、小,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盡管我國流通企業已經具備較大規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屬中小企業。零售企業的核心是員工的服務,但我國的許多零售企業只注重員工形象,而忽視員工的素質。
(2)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經營方式單一。我國零售企業在管理上大多數是粗放式管理,離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和特色化還有很大的差距,表現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色。在經營方式上,零售企業大多采用招商、聯營、代銷甚至出租柜臺,這種經營方式常常導致企業的管理與經營脫離,企業不僅無法提供有特色的優質服務,也無法形成企業的經營戰略。
3、外部面臨的機遇
(1)國內零售市場容量擴大。2008年1—8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84萬億元,同比增長21.9%,這顯示出我國消費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我國零售市場業已經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
(2)政策扶持。中國政府已經將過去的管理職能轉變為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業。力爭培育出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可以和外國零售企業相抗衡,初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3)享受加入WTO帶來的權利,可以進入更大的國際市場舞臺。
4、外部面臨的挑戰
我國零售企業外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跨國零售商的沖擊,因為我國零售業與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上的差距。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普遍規模大,如沃爾瑪公司2007年在華銷售額高達213億元,家樂福為296億元。我國本土零售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相對較小、網點分布不合理、定位趨同化的缺陷,在總體經營規模上與跨國集團有較大差距。
(2)業態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所涉及的業態包括百貨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業態。雖然目前外資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只占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左右,但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大賣場,外資所占的份額已經達到80%以上,擁有絕對優勢。
(3)品牌資產方面的差距。跨國零售企業的品牌優勢是一種極具沖擊力的無形資產。通常,外國零售企業的無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約為5%,尤其是沃爾瑪和家樂福這兩大零售巨頭的商譽已接近100億美元,而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華聯超市,其無形資產卻只有0.75億元人民幣。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國零售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多數屬于經驗型人才,而在外國零售企業中,各主要部門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國際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爭奪中,外國零售企業憑借其各方面優越的條件贏得了求職者的青睞,更加劇了我國零售企業高級人才的短缺狀態。
三、全球經濟衰退中發展我國零售服務貿易的對策
在零售服務貿易全面開放又面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之際,零售服務貿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外資零售企業和中資零售企業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同時,我國的零售服務貿易要主動的應對危機和尋求發展,通過競爭,加快民族零售企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1、面對危機,國際零售巨頭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動作
(1)加速向二級城市拓展業務?,F在中國88%的國內生產總值出自二級城市,2002—2006年,這些二級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額上升了79%。
(2)大規模降價促銷,不但會對中小超市形成強烈沖擊,還會引發行業洗牌。如春節期間,沃爾瑪在64個城市117家商場進行了大規模降價促銷活動,部分商品降價幅度達54%。
(3)加速在中國的本土化。以門店為中心的地方采購、配送中心逐步完善,顯示出對中國文化及政策準確理解和適應性。
(4)加速收購兼并,利用相關企業的現有營銷渠道擴大規模效益。如2006年,沃爾瑪收購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權,按照計劃,沃爾瑪最終將全盤收購好又多,如果收購成功,沃爾瑪在華將全面超越家樂福。
2、零售服務貿易的應對措施
通過以上可以看到,我國支撐消費強勁增長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為消費產業鏈中擁有稀缺性渠道價值的零售企業,應具備更強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漲的刺激下,我國零售業持續偏旺,社會消費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中央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對市場的拉動作用正逐步顯現,這表明現階段我國零售行業仍處于以居民收入持續高增長及高儲蓄率為核心推動力的消費升級時期。
(1)政府加大對零售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從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業發展的整體戰略規劃,努力清除內外貿之間、地區經濟之間以及流通供應鏈之間的行業隔墻,為流通產業的跨地區、跨行業和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加快相關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為零售業發展提供保證。對外資進入中國零售市場實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業壟斷法、大店法,制約大店的快速發展和單個零售企業規模的無限擴大,阻止外資零售企業的不正當兼并和收購,為國內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爭取生存空間。
三是充分運用銀行、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和多種金融服務手段,引導和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突破企業財務資源的瓶頸。
(2)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危機帶來的機遇,大力整合和壯大民族零售企業。一是進行資本重組,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強強聯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展我國自己的商業航母;有條件的零售企業可以大膽出擊,通過合作、合資等方式與跨國公司對接,形成有雄厚資本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進行跨國經營。
二是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來提高企業競爭能力,以特色和差異化應對跨國零售巨鱷的競爭。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大多放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中國零售企業則已經把連鎖門店開到了縣城以及富裕的村鎮,具有先發優勢。隨著我國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電下鄉、扶持農村連鎖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農村市場將大有作為。
(4)具備條件的企業應主動地、有選擇地走向國際市場。我國零售業通過十多年的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已涌現出了一批如華聯、大商等基本掌握現代零售企業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區經營實力和市場應變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業。另外,國際經濟環境寬松,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費需求對中國商品與文化的偏好增強,以及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條件,可以通過學習國外零售企業特別是發達國家零售企業的跨國經營經驗,嘗試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張宇:論零售業產業優化[J].當代經濟研究,2007(8).
影響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業化、服務業、貨物貿易、商業存在和生產貿易等。這些因素間存在著密切相連、相互作用的內在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工業化發展水平是決定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其他因素緊緊圍繞著工業化這個基礎性因素存在和發展,進一步理清基礎因素與其他因素的關系,明確各因素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層次上認識服務貿易,從總體上更好地把握和推進服務貿易發展。
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務貿易依托服務業而發展,是服務業的國際化。服務業的發展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工業化發展程度、類型和側重點的不同,決定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程度、類型和側重點。如美國在電信、英國和澳大利亞在金融業、印度和愛爾蘭在IT服務外包、法國和中國在旅游服務貿易等方面,根據本國工業化或依托別國和地區的工業化狀況,形成了具有各自優勢的服務貿易類型。一國服務貿易的發展類型不僅直接影響著該國服務業的發展方向,而且對工業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導工業化發展方向,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進程。
貨物貿易結構調整能夠增大服務貿易數量、質量并引導工業結構調整。一國貨物貿易結構體現了該國工業化水平和類型,貨物貿易的技術含量影響服務貿易的規模和質量。機電高新技術產品是貨物貿易中產生最大服務貿易規模和最高技術含量的類別。我國貨物貿易中三資企業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機電高新技術產品,但所產生的服務貿易我們卻難以獲得。加大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機電高新產品出口,不僅有利于改變貨物貿易結構,加大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數量、質量,而且將在引導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
生產貿易可以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生產貿易在服務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直接為工業化服務,能夠集中反映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生產貿易也制約著消費貿易的發展:一方面,發展生產貿易可以帶動消費貿易的發展,推進消費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內容更新;反之消費貿易的發展,又會引導生產貿易的發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發展生產貿易可以提高工業化發展速率,促進實現規?;a和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加快工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商業存在能夠提升工業化水平。商業存在是目前服務貿易的主要貿易模式,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量的56%。商業存在的發展是以工業化為依托的,工業現代化程度決定了商業存在的類別、數量、規模和布局。商業存在對于彌補國內產業、資源和市場不足,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利潤,促進企業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業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并可帶動其他服務貿易模式的出口。我國企業“走出去”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國企業“走出去”對于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見,服務業、貨物貿易、生產貿易和商業存在是支撐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務貿易的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但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之上,工業化規定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類型和發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業化基礎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業化的進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可以引導工業化發展方向,加快其進程。
二、流通規律是服務貿易整體發展的根本動力
按照WTO的劃分,服務貿易有12個大類、160多個小類,在眾多類別中如何下手?萬事從源頭抓起,關鍵是找出服務貿易發展的規律,抓住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戰略基礎、支撐作用的一類或幾類作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帶動整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這是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具有戰略決定意義的一步。
我們在分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成因中闡述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是建立在大工業基礎之上,工業化促進服務發展成為產業,工業化也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現代化,社會化大分工和大規模生產在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而社會化大分工和大規模生產是通過大流通引發的。現代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形成和發展的推動力是現代化大流通,現代化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技術提供了根本保障,研發成為了先導力量,從而構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支撐??梢姡谑袌鼋洕?,流通規律在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上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所謂的流通規律:即體現為以流通能力為基礎的社會生產組織能力。流通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社會生產組織的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決定了社會生產的組織方式。
美國經濟的強大并充滿活力主要是來自于流通先導型經濟,強大的流通能力不僅帶動了美國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還使美國經濟在全球配置中獲得巨大利潤,并掌握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力,美國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為62%,占全球外匯儲備的64%,占全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分布達66%。一個國家競爭力強弱,不僅在于生產多少產品,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市場得到多少份額。全球前500位的跨國公司中,美國占2/3,美國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幾乎在各個行業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國占2/3。
俄羅斯服務業占GDP的60%,其占比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擁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以及冷戰時期建立的發達交通網絡、較完善的物資儲存和分撥系統所形成的大流通體系,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
2005年,我國市場的交易和流通總量已達80多萬億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間年增長12.3%。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7萬億元,年增長14.6%。生產資料交易總額達14.2萬億元,年增長15.5%。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巨大市場規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21%,而美國國內物流成本為5%-6%,國際物流成本為l0%-25%,國內外綜合成本為9%左右,我國是美國國內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國內外物流綜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而我國第三方物流僅占物流市場營業額的5%,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大而全、小而全的運作模式。我國流通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成本高且效率低、庫存量大、資本周轉慢等問題。流通不僅是制約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瓶頸,也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大流通不僅是生產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原動力,而且是服務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原動力?,F代化大流通產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業到企業和企業內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產組織的社會化成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產組織方式,企業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自發向生產大規模和專業化方向發展。企業規?;蛯I化的發展,對服務的數量、質量和種類的高要求日益增強,極大地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企業向規?;蛯I化方向迅猛發展。2005年,麥德龍和宜家集團的銷售總額超過了我國100強零售企業的銷售總額。麥德龍集團在28個國家擁有544家商場,在國內沒有倉庫,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團在34個國家開設了商場,在54個國家定牌采購,在9個國家擁有36家工廠,在16個國家設立了28個物流中心,海外業務占集團利潤的92%;沃爾瑪公司在美國國內就有108個配送中心和3000個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業集團,大企業集團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現代化進程。沒有現代化的大流通,生產社會化分工就缺乏動力,研發缺乏環境,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受限,社會化大生產難以真正形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整體發展也難有大的突破。而沒有金融和電子信息網絡的保障以及研發的引領,流通現代化就難以為繼。優先發展現代化流通,可以引發金融和電子信息產業以及整個服務業向現代化、規?;图瘓F化方向發展,提高金融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質量和效率,并使研發充滿活力。加快發展現代化大流通是從根本上解決大規模和集團化生產的關節點,也是整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向現代化、規模化和集團化發展的動力。
流通業的現代化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流通業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發了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巨大變革和企業的分工向社會化和規模化發展,還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大企業集團的主導下,中小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細的專業化發展,以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反之,這種分工和組織形式的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了流通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競爭和經濟進步,從而使經濟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于產業和企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在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影響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決市場速率的關鍵因素。
因此,認識流通規律,遵循流通規律,利用流通規律,發揮流通規律的作用,對于我們理解市場經濟、理解服務貿易、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系列問題極其重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經濟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就是流通能力的競爭。應把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規劃,上升到政策的層面去推進,作為商務領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務貿易帶動服務業的發展,以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引領的現代化引領工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格局。三、促進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是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核心
服務貿易的發展不同于貨物貿易的發展,主要是循著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促進國際貨物貿易發展主要是以物化的產品為核心而展開,而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則主要是以無形的社會生產分工和消費供給方式為核心而展開。促進國際貨物貿易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等是圍繞著產品的質量、價格等而制定,而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法規和政策等則應圍繞著以社會化大分工為前提,以發展大規模和專業化生產為目標,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現代化組織供給方式為核心等而制定。促進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同在于,貨物貿易針對的是有形的物,服務貿易針對的是無形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和消費供給方式。
我們在促進以產品為中心的貨物貿易時也強調抓大企業,而實際上關注點、政策著力點主要還是在大企業生產的產品上,對于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很少涉及,對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也很少考慮。國家通過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產型大企業,進一步夯實了工業基礎,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使生產組織方式向規模化和專業化邁進了一步,但就整個市場來說這種做法對改變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受到了極大限制。因為,改變生產組織方式的根本動力在市場,市場是動態的,市場運行的速率決定了生產組織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場運行系統中,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優勢難以全面發揮,因而促成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產生的動力不足,這是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及和諧發展的基礎性因素。
把促進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作為商務工作的重點,將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中心由抓產品轉向抓社會生產組織方式,著力點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業上,放在促生產性和消費性流通并進上,將真正進入商務工作抓企業的實質階段,并使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可操作的實際工作。
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在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美國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是漸進式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也是漸進式的。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和日本等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效益,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貿易增速加快,企業和產品大量涌向世界,經濟迅速崛起。
我國經濟實行跨越發展,不同于美國漸進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要借鑒經濟發達國家通過社會生產組織方式上的變革加快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對工業化發展進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進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轉變上轉移,從根本上引發產業結構的變化,實現以服務貿易開放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服務業整體發展全面協調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從而形成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工業、農業發展同時并舉,站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上,高位推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加快實現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走出一條中國式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四、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抉擇
戰略是關于全局的籌劃和指導。加快發展我國服務貿易,應實施大流通帶動服務貿易發展戰略(以下簡稱大流通帶動戰略),這是根據戰略的規定性、服務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務貿易的發展規律、構成戰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綜合考慮的抉擇。加深對大流通帶動戰略基本構成的認識,有助于從深層次上把握這種戰略抉擇的科學性,把大流通帶動戰略落在實處。
(一)戰略定位
戰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來確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全局戰略的不同、一事物發展程度的不同等決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戰略定位。我國經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和諧和節約型社會,調整經濟和貿易結構,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等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我國所處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我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而又存有巨大發展潛力。這些因素決定了服務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在經濟發展戰略中處于促進經濟貿易結構調整、加快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戰略定位。
(二)戰略選擇
戰略選擇是戰略成敗的關鍵。戰略選擇應以戰略定位為前提,建立在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上,從而能夠順應規律,利用規律,駕馭規律,推動事物科學發展。大流通是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推動力,選擇大流通帶動服務貿易發展戰略,可以從總體上解決服務貿易的發展問題。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超越戰略。一個戰略能否稱其為超越戰略,關鍵是看該戰略的動力性質,大流通帶動戰略就是從本質上解決了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可以為服務貿易的超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足夠推動力,使戰略超越成為可能。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導向戰略。我國存在著內需不旺、產業和貿易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滯后。大流通帶動戰略解決了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為在深層次和大范圍上啟動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在更深層次和更大范圍充分利用和有效協調“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創造條件,引導企業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引導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引導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加快轉變。
大流通帶動戰略是均衡戰略。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存在的系列問題,實質上是發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帶動戰略不僅作用在服務貿易均衡發展的關節點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務經濟與制造經濟均衡發展的關節點上;不僅考慮到服務貿易的國外發展,而且也考慮到服務貿易發展的國內基本建設支撐;不僅要解決服務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且要解決服務貿易各類別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問題。
(三)戰略方向和目標
戰略方向和目標就是戰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標。在戰略籌劃和實施中戰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無規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標性。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方向就是通過把發展服務貿易、拉動服務業、促進貿易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化進程和經濟轉型等具有邏輯遞進關系的幾方面統一起來,進而形成戰略方向,戰略總目標即加快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
(四)戰略布局
戰略布局是在戰略整個空間進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戰略態勢。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戰略布局以全球作為其戰略空間,戰略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戰略布局中戰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間上形成具有支撐作用的重心、重點。大流通帶動戰略的布局是以我國東部地區和大城市為重心,以建立國內外大流通渠道為重點,向我國中西部和全球有重點地擴延,通過基礎性、推進性、助推性、保障性4類工程的部署,實現國內外整體布局。
(五)戰略工程
戰略目標的實現是通過若干個戰役逐步完成,確定具有戰役性質的4類服務貿易工程,是實現大流通帶動戰略的主要舉措?;A性工程是大流通帶動戰略的根基,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力量;推進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帶動戰略的主要方向選擇的工程,在服務貿易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對推進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帶動戰略有效實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個戰略工程,僅是大流通帶動戰略的部分任務,大流通帶動戰略4個工程形成的是開放體系,應根據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工程進行適時調整。
(六)戰略階段
戰略的籌劃和實施通常要劃分階段,以利于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變化的情況進行各方面必要的調整和補充。一個戰略階段通常為3-5年。戰略劃分成階段,但各戰略階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戰略實施中戰略方向和目標通常是不能改變的。大流通帶動戰略階段的確定主要考慮:與我國經濟和貿易發展五年規劃相同步,與服務貿易發展周期相一致,與服務貿易促進政策制定和調整期相銜接。為此,確定5年為服務貿易發展一個戰略階段比較適宜。
(七)戰略規劃
規劃是指比較全面的長遠發展計劃。規劃較之計劃,具備了許多戰略的特性。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的實現,首要的是以服務貿易發展規劃的方式對服務貿易工作進行全面而有重點的籌劃,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是服務貿易工作的基本依據,也是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和能否得以貫徹落實的關鍵。
一個好的規劃會以其科學的前瞻性、整體全面的籌劃性、內外部的協調性起到對商務工作很強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并使之有條不紊地進行。但一個好的戰略,不等于就能有一個好的規劃,如果沒有一個與戰略相配套的好的規劃,再好的戰略仍可能成為一個空泛的口號。關鍵是對制定規劃的基本內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運用問題,以及對服務貿易戰略和規劃之間的辨證統一關系的認識和處理問題。
戰略規劃的制定是戰略選擇之后的又一次創造性活動,戰略規劃較之戰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導實踐,是戰略到實踐的中間環節,是實踐和理論完美結合的產物。由此,戰略規劃的制定對我們的實踐及其領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對我們制定規劃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賦予了新的要求。
1.1文化貿易出口總體規模較小,文化服務出口比例較小。寧波2011年和2012年文化產品出口總額分別為4.6億美元和4.8億美元,文化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連續兩年0.8%,總體文化產品出口額增幅很小。文化貿易出口主要集中于附加值較低的生產性文化產品,處于產業分工的低端。而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務類產品比例微乎其微。1.2文化貿易平臺還不完善。完善的文化貿易平臺能夠有效地整合資源,提高貿易效率,降低貿易成本,對文化貿易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完整的文化貿易平臺包括展示平臺、產權交易平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等各種類型。而寧波目前只有文化展會平臺一個。1.3文化出口企業實力不強。寧波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發展速度較慢,民營企業為文化產品出口的主力軍,2013年上半年,占同期出口總額的78.3%。但自身自主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品牌文化營銷能力較弱。1.4文化產業園區發展不協調。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化園區的設立,一些園區對于自身缺乏科學定位和整體策劃,產業同質化傾向嚴重,競爭加劇。另一些園區對產業延伸,整體區域協同發展缺乏長遠考慮,降級入園門檻,使得園區內的企業良莠不齊。此外,貸款融資難的問題也阻礙了文化產業園區的正常發展。
二、寧波市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新亮點”
1.寧波市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定
寧波作為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強。2013年,寧波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03.3億美元,同比增長3.9%,為浙江首個外貿總額超千億美元的城市。此外寧波有著優越的港口和國際物流優勢,較好的金融信息服務業支撐。綜上,定位寧波為以貨物貿易為基礎、服務貿易和轉口貿易初具規模、高能級貿易集聚,以浙江省長三角地區為主要腹地并向中西部市場延伸的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城市。
2.推動進出口貿易發展。
2013年,寧波市口岸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119億美元,同比增長7.3%。其中,出口1340億美元,增長8%;進口779億美元,增長6.2%。傳統出口商品市場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從商品進口貿易來看,寧波積極發展進口商品消費市場,由此帶動消費品進口;開拓內陸腹地擴大進口規模;加快設備進口為產業轉型升級增添動力。
3.貿易模式創新。
寧波依托港口優勢創新貿易模式,建設進口商品交易市場和全球采購基地。目前寧波典型進口商品交易市場有保稅區、國際貿易展覽中心、梅山保稅區三家進口商品交易市場。其中梅山保稅區域2008年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重點打造了進口酒類、石化產品以及進口汽車整車等特色交易市場。此外,吸取廣州、上海等城市全球采購基地建設經驗,加快發展物流、信息、金融等配套服務業,聚集一批采購商和供應商,強化專業人才以及政策支持,從優勢產業入手,打造寧波全球采購基地。
4.經濟貿易環境改善。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后,寧波同上海的政策差距進一步加大,導致相關產業優勢削弱。面對挑戰,細化外貿服務政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空港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設立綜合保稅區,整合目前寧波海關特殊監管區管理分散的問題;完善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政府、民間行業、外貿企業三大主體的協調運作,提升平臺服務功能。
5.外貿特殊功能區發展建設。
外貿特殊功能區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主導和引導,通過劃定一定的區域范圍,提供相應基礎設施作為硬件,再輔以特殊海關監管方式,各類優惠政策等為軟件,促進對外經貿發展的特定區域。寧波擁有寧波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和慈溪出口加工區和梅山保稅港區共五個外貿特殊功能區。其中寧波保稅區成立于1992年,是寧波最早設立的外貿特殊功能區。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0億元,同比增長10.1%;外貿進出口116.3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同比增長17.7%;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同比增長0.6%(以上數據包含寧波出口加工區)。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外貿特殊功能區的監管、稅收、外匯法規,有效提升各類功能區的自身發展水平,協調整合實現保稅加工、保稅物流、服務貿易、航空運輸和口岸通關等功能齊備的寧波自由貿易港區。
三、在區域經濟建設中推進文化產業貿易發展
1.進出口貿易發展、貿易模式創新應對文化出口規模較小的問題。針對文化貿易出口規模較小,文化服務出口比重較小的問題,可以通過進出口貿易發展及貿易模式創新等舉措加以改善。首先,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重點從勞動力密集型、低檔文化制成品出口轉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產品。例如,增加傳統文具文化用品技術含量;優先發展視覺藝術,影視傳媒等優勢產業。其次,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制定了旨在優化我國出口市場結構的“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寧波已增加了對東盟、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出口量。再其次,鼓勵對外直接投資帶動貨物出口。寧波中小企業較多,中小企業通過政府輔助融資跨國經營,利用自身比較優勢,選擇一般發展中國家進行對外投資拉動貨物出口。此外,依托現有寧波典型進易市場平臺,打造文化產品(服務)出口(外包)交易市場平臺,拓寬貿易渠道。通過寧波全球采購基地的建設,完善文化產品的供應和銷售鏈。
2.國際經貿主體培育應對文化企業主體較弱小問題。
民營企業是寧波文化貿易的主力軍,但存在規模較小,競爭力弱,營銷鏈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需要引進具有自主營銷、貨代物流、品牌研發等外貿經驗的綜合大企業來帶動文化貿易企業的發展。首先,努力提高外資利用率。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鼓勵引進文化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項目,吸引跨國公司來寧波設立文化研發設計總部和市場營銷總部。優化外資利用方式,堅持直接引資和間接引資并行,鼓勵海外寧波幫回鄉投資,推動市區縣聯動招商。其次,加強各類平臺建設。構建貿易內外一體化平臺,以文化產品零售業或文化服務貿易企業為主體,培育本土跨國企業,推進文化企業走出去。再其次,加大經貿主體培育,塑造有活力結構層次優化的主體。爭取相關管理部門的支持,有針對性地放松對外貿易主體在寧波集聚的限制。吸引國際化跨國企業在寧波設立總部、辦事處,營造更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環境。
3.經貿環境建設應對貿易交易平臺不完善問題。
面對文化產品貿易在發展壯大的進程中遇到的出口保障力度不夠,貿易交易平臺不完善等問題,構建良好的經貿環境,特別是有效的外貿公共服務平臺顯得尤為重要。其一,推進政府、民間行業、企業的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特別是政府,應該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對于公益效果顯著,經濟效益周期長的項目予以支持。其二,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好電子信息化口岸平臺、口岸通關中心監督平臺,提高口岸服務能力。實現經濟與環境并行,建立外貿安檢環保監督平臺以保證對外貿進出口產品的檢測。其三,強調外貿公共服務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及有效評估機制。充分調動政府、民間行業及企業的三大主體能力,保證服務平臺的資金運營鏈通暢。完善平臺的科技評估體系和群眾共同參與評估機制。
4.外貿特殊功能區和文化產業園區的有機結合。
寧波市的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大多有著鮮明的地方區域特色。例如象山利用其海洋資源優勢,結合影視產業,推進了象山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余姚、鎮海等工業技術發達地區有效地推進文化創意設計類,信息類文化園區建設。如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數字科技園區。城市中心區,依托其人才,信息,金融等資源優勢,形成了多類文化產業園區,如寧波和風創意廣場等。但是眾多的文化產業園區內業態分布不均,有著同質競爭的現象,沒有得到資源的有效整合。而城市外貿特殊功能區的建設正好有效地解決了文化產業園區的現實問題。有利于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產業間協作發展,如文化服務類產業同工業制造業相結合。有利于為文化產業提供良好的經貿環境,資金融資,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配套服務產業。寧波力求推進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在寧波保稅區內設立“文化保稅區”項目,使得保稅區這一外貿特殊功能區向文化產業延伸,為文化產品的展示、交易、研發、生產提供保稅服務。進一步建設國際文化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文化產業貿易展示中心。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