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0: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2)03—0077—05
近些年來,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在我國高校中悄然興起。臺灣地區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在2001年“生命教育年”后由高中及初中推廣到大學的,大陸地區在2003年召開了“預防高校大學生自殺專題會議”,“算是大陸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注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問題”[1]。同年高錦泉發表了《大學生生命教育初探》[2],是大陸地區第一次公開發表的本專題論文。在這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并在最近幾年內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到目前為止,大學生生命教育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公布實施表明,“進行生命教育已成為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必將掀起新一輪熱潮,所以對近年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將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現狀
從專著來看,我國大陸地區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專著較少,通過檢索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發現,只有8本這方面的專著。另外,還有部分專著是從安全教育角度來談生命教育的,加上這部分,專著的總數也不超過20本。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4]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他的像歐巧云[5]、張旭東[6]、吳偉花[7]等人的專著也有一定影響力。此外,有些學者在其著作中也有許多涉及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容,如劉濟良的《生命教育論》[8]、馮建軍的《生命與教育》[9]、何仁富的《生命教育引論》[10]等。
從期刊來看(參見表1和圖1),通過對中國知網中相關文獻的搜索,直到2003年才出現了以大學生生命教育或高校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文獻。之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相關文獻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截至2011年,八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已達950多篇,僅2011年就新增相關文獻243篇。在文獻數量增長的同時,文獻的質量也得到提高,其中發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文獻呈現出緩慢增長的趨勢,但增長速度還遠落后于普通文獻的增長。目前發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的文獻數只占全部文獻總數的11%,所占比例仍舊偏低。
表1 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文獻統計表
圖1 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文獻增長趨勢圖
由上可知,我國大陸地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研究的成果卻很豐富。這其中,既有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的探討,也有對大學生生命教育原則、內容和體系構建的研究;既有對生命教育實施現狀的剖析,也有對實施途徑的探索。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
(一)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內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獻中,高錦泉是最早對大學生生命教育進行界定的。他認為,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應從生命本體尊嚴和生命實踐價值兩方面來定位,即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失落與痛苦,確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熱愛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維護自然生命,創造生命的意義和價值[11]。
賴雪芬認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則,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掌握創造智慧的活動[12]。這種教育應該包括三個內涵: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二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死亡;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
張國民則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就是關于大學生生命觀方面的教育。具體結合我國大學教育的實際可以界定為“以為指導,綜合運用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幫助與指導大學生樹立生命意識,認識生命意義,激發生命潛力,促進生命成長,提高生命質量,創造生命價值的一種教育活動和過程”[13]。其內涵包括教育的方向性、教育的過程性和教育的目的性三方面。
王建林、黨劉栓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學生為生命教育的受體,通過科學化、系統化和人本性教育,傳授生命的本質、特征、屬性、發展規律、意義、價值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過程[14]。
由上可知,雖然學術界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表述,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們一般都主張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觀,認識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命的質量,真正實現生命的價值。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原則、內容及體系構建研究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038-02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價值觀重構的時期,價值觀點日趨多元化,社會信息瞬間萬變。獨自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時,自幼受到過度保護、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難免會受到極大的心理沖擊。不僅如此,學習、生活、交友、就業等方面的挫折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問題。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針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因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比例占總退學比例的54%。由此可見,如何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可否認,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從師資配置等多方面進行了努力,但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本論文將考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分析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不足,并探討其改革措施。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經有30年的歷史。縱觀這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霸诙潭痰?0年里(指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筆者注),從無到有,從冷到熱,從少到多,從無序到規劃,從自發到自覺,從社團行為到政府行為,從介紹引進到深入研究,大致經歷了起步階段、探索階段和發展階段三個時期?!盵1]
具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主要介紹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初直今,無論政府還是高校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人、財、物等方面進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黨的十報告專門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寫入十報告,凸顯了我國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
二、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處
如前所述,經過政府和民間的不懈努力,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其起步較晚,所以依然存在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視程度不足。根據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下稱《基本要求》),包括情緒管理、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根據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教學計劃,整個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占2個學分,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占8個學分。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2.心理健康課程自身的不足。關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規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既有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還有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2]。不僅如此,心理健康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對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規定“課程要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盵3]盡管如此,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解、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實踐體驗環節,從而使該課程呈現出形式化、簡單化、德育化的傾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的局限性。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包括專職德育教師(即心理健康課程任課教師)、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極大地限制了專職德育教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盡管目前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師,但是當前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不僅包括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同時還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這些咨詢師在理論的系統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詢師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有些高校心理咨詢師嚴重匱乏。由此可見,心理咨詢師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職責也急需加強。
三、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為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的真實狀態,探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曾對本校某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共20道題,由受調查者對自身心理壓力的認知、心理壓力的來源以及排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三大模塊組成。調查對象包括一年級學生26名、二年級學生29名、三年級學生37名、四年級學生39名。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31份,回收有效問卷12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在此結合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探討如何加強和促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優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于“您認為學校應該為大學生開設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嗎?”這一問題,一至四年級中選擇“應該。很有必要?!钡膶W生比率分別為48%、63%、72%和55%。由此可見,盡管目前我國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學生依然對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以期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師資人員緊缺、專業性不強的現狀,建設一支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師資隊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各高校應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的長短期培訓,以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盵6]
3.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有所不同。對于“您覺得您的心理壓力來源于哪方面?(多選題)”這道題,一年級至三年級中分別有84%、62%、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占據第一位。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盡管學習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據了41%。由此可見,在整個大學期間學習壓力一直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學生學業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壓力。
其次,針對同一問題,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中分別有36%、41%、59%的學生選擇了“就業”,占據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級后“就業”則成為學生壓力的最大來源,所占比例為72%。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的當今,就業已經與學業并列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最大來源。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在新生入學之際便對其進行有關人生規劃、擇業就業的指導,此后隨著年級上升逐步跟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確定恰當的職業發展目標,以便其在畢業后順利步入職業生涯。
4.加強生命教育。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針對“您如何看待近年來大學生因壓力而自殺事件?”這一問題,選擇“理解,有過類似想法”的學生比率分別是:一年級0%、二年級3%、三年級8.1%、四年級8.3%。由此可見,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大越大,個別同學甚至出現厭世的悲觀想法。這一結果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即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更加樂觀、積極地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從知情意方面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完滿人格,提高學生對生命及生命價值的認識,使其在社會中創造生命的價值。”[7]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惜生命,關愛自己。
四、結語
本論文考察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歷史,從心理健康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主體等視角分析其不足之處,并從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人員配置等方面探討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無需贅言,大學生不僅承載了各自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更肩負著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亦成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3]教思政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5號[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第24號[Z].
[5]馬建青.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與結合[D].浙江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