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3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會計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們在論文的撰寫過程當中不過引用的參考文獻水平怎么高,但是這些都是別人的作品,我們只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來論文自己觀點,讓科學研究更進一步的闡述。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審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希望可以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審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程之議.淺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張俊生,張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讓審計師更穩健了嗎?--來自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轉制的經驗證據[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4(04)
[3]劉行健,王開田.會計師事務所轉制對審計質量有影響嗎?[J].會計研究.2014(04)
[4]周中勝.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與審計收費[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02)
[5]張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場反應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4(01)
[6]李瑞青,白潔.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
[7]鄭楊.會計師事務所轉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轉制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財會通訊.2013(31)
[8]李江濤,宋華楊,鄧迦予.會計師事務所轉制政策對審計定價的影響[J].審計研究.2013(02)
[9]肖小鳳,王善平,肖雯.論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05)
[10]劉啟亮,陳漢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與審計師選擇[J].財會通訊.2012(24)
[11]程啟智,劉三昌.對特殊普通合伙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些思考[J].商業會計.2012(07)
[12]張連起.特殊普通合伙轉制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04)
[13]孟曉俊,嚴慧.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探討[J].生產力研究.2010(12)
[14]章立軍.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勢與應對--第四屆立信會計學術研討會綜述[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0(06)
[15]何新容.我國特殊普通合伙債權人保護制度的完善--兼與美國相關立法比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04)
[16]王星燦.試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師事務所律師的“過錯”[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8)
[17]黃潔莉.英、美、中三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演變研究[J].會計研究.2010(07)
[18]馮延超,梁萊歆.上市公司法律風險、審計收費及非標準審計意見--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0(03)
[19]王棣華.論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合伙制改造[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03)
審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上官靜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責制度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0(11)
[2]陳坤墻.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制度評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3]張棟.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改革探析[J].財會通訊.2009(10)
[4]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業:游走于無限與有限責任之間[J].當代法學.2009(01)
[24]逯穎.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對審計質量的影響[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06)
[5]袁碧華.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中的職業保險探析[J].法學雜志.2008(03)
[6]鄭英龍.論特殊的普通合伙企業的有限責任[J].國際經貿探索.2008(02)
[7]范健.引入有限責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06)
[8]武曉玲,張亞瓊,周水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質量關系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
[9]羅黨論,黃旸楊.會計師事務所任期會影響審計質量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2007(02)
[10]劉少鋒.會計師事務所行業專長對審計質量的影響[J].財會月刊.2006(36)
[11]張繼勛,劉成立.審計收費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財經.2006(07)
[12]楊濤,趙麗娟.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的產權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04)
[13]呂鵬,陳小悅.有限責任制、無限責任制與審計質量:一個博弈的視角[J].審計研究.2005(02)
[14]章立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質量的相關分析[J].財貿經濟.2005(04)
[15]張立民,李潔雯.會計師事務所組織文化研究述要[J].審計研究.2005(01)
[16]張艷,李書鋒.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4(04)
[17]漆江娜,陳慧霖,張陽.事務所規?!て放啤r格與審計質量--國際“四大”中國審計市場收費與質量研究[J].審計研究.2004(03)
[18]原紅旗,李海建.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規模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03(01)
[19]羅棟梁.上市公司審計市場有關問題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02)
審計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1]蔡飛.如何搞好企業內部管理效益審計[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4)
[2]黃仁芬.A公司稅務風險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3]張玲玲.結構性減稅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4]喬艷燕.職工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5]戰迪.SL藥業有限公司納稅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6]李晨曦.恒大集團納稅風險管理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寫作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踐環節之一,是實施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實現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是對學生學業水平和研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學生在校期間,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訓練。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保證合格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畢業生必須十分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確保畢業論文寫作任務的完成。
二、畢業論文(設計)可選擇三種類型:
1、畢業論文: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內容選擇適當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
2、方案設計: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較完善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
3、調研報告:對與本專業相關的某一社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注意: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實習工作崗位,最后成果要求對本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或對某一領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三、可選擇的指導老師信息
教師姓名
聯系電話
五、提醒
1、項目、提綱和文稿完成后及時以電子文檔發給指導教師,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并在指導教師要求的時間內補充、完善。畢業論文(設計)(字數在3000字以上),要求結合實習單位和實習工作實際,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分析現象探索實質,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措施。
2、學生與指導老師雙向選擇;
3、論文題目僅供參考,具體請與指導老師商量溝通后定題;題目選定后,報經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動一次。
4、選定指導老師后,非報經系上同意,不得隨意變動;
5、請每位同學積極按時完成各階段任務,凡有未及時完成的,警告一次,相應成績降低一個等級,但仍需在15日內補齊;出現第二次,取消成績。
6、如果不按規定時間完成論文寫作步驟,或者在論文寫作中不認真寫作、敷衍了事,指導老師可以拒絕繼續指導論文寫作。
7、超過論文定稿時間一周,仍未定稿者,視為論文未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為不及格。
六、參考題目
(一)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接合工作實際與指導老師共同確定,也可參考以下題:
會計部分
1、 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
2、 談談會計國際化問題
3、 略論我國會計模式的構建
4、 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重心的轉移
5、 淺談人力資源的計量方法
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職能的轉變
7、 淺談市場經濟與會計的服務職能
8、 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特殊性
9、 從虛擬公司的興起談會計主體假設
10、 論環境會計主體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11、 從會計環境的變化看我國實證會計范式的發展
12、 淺析實證會計理論
13、 論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征及管理
14、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
15、 論21世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面臨新的挑戰
16、 論會計控制對象──受托責任的完成過程和結果
17、 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及其確認與計量
18、 試論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19、 構建宏觀會計與戰略會計的初步設想
20、 論穩健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22、 淺談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核算方法
23、 切實加快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24、 中國傳統會計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淺析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確定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會計理論的探討
27、 芻議權責發生制
28、 試論會計信息的失真
29、 論商譽及其會計處理
30、 初探會計與財務管理的平行、互動關系
31、 淺談我國會計服務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32、 虛擬公司對傳統會計的挑戰
33、 會計學與法學的邊緣學科探析
34、 知識經濟對會計報告模式的挑戰
35、 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識別與防范
36、 虛假會計信息探源與對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理論的挑戰
38、 會計國際化的新格局及我們的對策
39、 淺談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40、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會計在防范金融風險中的作用
42、 淺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43、 會計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對策
44、 證券市場發展對會計的影響
45、 我國會計現代化的哲學思考
46、 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
47、 試論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
48、 試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49、 非貨幣交易會計問題研究
50、 現代企業治理機制下的內部控制制度
51、 資產減值會計問題研究
52、 關于無形資產會計問題研究
53、 會計報表附注與表外信息問題研究
54、 機構投資者與委托投票權競爭研究
55、 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問題
56、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財務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實證研究
58、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59、 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問題研究
60、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研究
61、 企業集團財務管理體制研究
62、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63、 企業重組與并購財務問題研究
64、 財務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65、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體系
66、 企業獲利能力評價體系
67、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
68、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戰略研究
69、 企業/企業集團財務政策研究
70、 企業/企業集團投資政策研究
71、 試論企業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2、 企業并購與重組的風險研究
73、 企業投資決策結構體系研究
74、 關于金融互換與資本結構問題的探討
75、 企業集團股利政策研究
76、 關于投資財務標準研究
77、 關于企業價值研究
78、 預算管理與預算機制的環境保障體系
79、 企業并購財務問題研究(題目宜具體化)
80、 企業集團存量資產重組研究
81、 國有企業集團財務總監委派制研究
82、 企業集團財務控制體系研究
83、 對企業理財務目標再認識
84、 企業投資結構研究
85、 關于財務的分層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
87、 企業集團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88、 對自由現金流量與企業價值評估問題的探討
89、 企業收益質量及其評價體系
90、 企業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業稅收籌劃
92、 關于財務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基礎分析(題目宜具體化)
96、 財務學科課程體系探討
97、 非盈利組織財務問題研究
98、 跨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國公司業績評價體系研究
100、 試論資本市場與信息控制
101、 企業財務本質研究
102、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103、 負債經營風險的防范和對策(企業負債經營問題的探索
104、 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
105、 家族式企業經營方式的優勢
106、 中小企業激勵機制的探索
107、 債券融資對我國公司治理影響研究
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部分
108、 管理會計方法的創新
109、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110、 變動成本法的應用研究
111、 論管理會計的假設前提與原則
112、 投資決策分析方法比較研究
113、 關于管理會計師及其職業道德研究
114、 預算管理研究,業績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
115、 論成本的經濟實質
116、 關于ABC法的研究
117、 責任會計的研究
118、 關于投資項目決策的研究
119、 標準成本的研究
120、 戰略管理會計研究
121、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2、 關于成本差異分析的研究
123、 關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討
124、 關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現代工業的特點及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財務危害
127、 關于內部轉移價格的研究
128、 試論成本效益原則
129、 淺議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關系
審計與會計制度設計部分
130、 關于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問題的探討
131、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與作用
132、 論審計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地位與作用
133、 論審計目標與審計證據的獲取
134、 論審計與經濟監督系統
135、 論我國審計組織體系的健全與發展
136、 論我國審計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137、 論審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建設
138、 論審計執法與處罰力度的強化
139、 論審計風險及其防范
140、 企業對外擔保內部會計制度研究
141、 論經濟效益審計
142、 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審計
143、 論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內部審計
144、 論會計報表及附注的設計
145、 獨立審計風險問題探討
146、 對資產評估中有關問題的探討
147、 審計工作策略探討
148、 論內部控制系統審計(制度基礎審計探討)
149、 論審計方式方法體系的完善
150、 論企業集團內部審計制度的構建
151、 論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152、 論審計工作質量的控制與考核
153、 論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154、 論企業內部審計建設
155、 獨立審計準則研究(可選一個準則進行研究)
156、 注冊會計師誠信建設研究
157、 論會計估計變更的審計
五、會計電算化部分
158、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安全性分析與設計
159、 會計電算化系統的容錯性及可操作性問題
160、 會計電算化核算系統的子系統劃分研究
161、 會計電算化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162、 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方法的影響探討
163、 會計電算化對傳統會計職能的影響研究
164、 會計電算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65、 網絡會計研究
166、 論網絡經濟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167、 論網絡時代會計目標下的會計業務流程重組
168、 網絡財務風險及其防范
169、 網絡時代的會計發展
170、 電子商務時代會計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網絡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模式
關鍵詞:會計協調會計準則接軌隨著世界一體化態勢的,各國經濟運行方式日漸趨同,迫切要求消除和減少各國會計之間的現實差異,會計協調作為解決這一的最好辦法日益受到各國會計界的關注和重視。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我國會計界也正在為此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本文擬對我國會計協調實務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不當之處誠望批評指正。
一、我國會計協調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和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入,我國經濟已逐漸溶入世界經濟大潮中。與國際慣例接軌,已成為我國許多工作需要考慮的問題,會計工作也不例外。我國會計要同國際會計接軌,會計協調也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我國開展會計協調活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吸引國際投資的需要。從意義上講,良好的投資環境已不僅僅限于、通訊、資金、市場、資源等硬環境,而且還包括會計、審計、稅收等在內的軟環境。因此,我國要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必須為它們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而開展會計協調活動,使我國制定和遵循的會計準則更加符合國際慣例,無疑將會對更多的外資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發展國際貿易的需要。國際貿易的數量和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標志。而發展國際貿易,也需要國際可比的會計信息。這就要求在國際貿易中雙方的會計準則能夠協調一致,以便于相互溝通與合作。對我國來說,要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必須開展會計協調活動,以減少和消除我國會計同國際會計間的差異,提高其國際可比性。
3.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外的投資從無到有,逐步壯大,1991年已達2000家,投資額50億美元,一些大型已逐步由國內經營企業發展成為國際化經營的跨國公司,比如:首鋼公司、中化公司、中信公司、華潤公司、五金礦產公司、中紡公司、賽格集團等,它們已經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它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僅要涉及進出口會計,還要涉及海外直接投資會計、外幣折算會計和合并報表會計等。這必然要求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接軌,以便于跨國公司節省編報告并報表的時間和費用,同時也便于公司內部的整體評價。
4.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笆澜缳Q易組織”(WTO,前身是“關稅和貿易總協定”)作為“經濟聯合國”,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構成了戰后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共同維護世界商品、資本、貨幣的流通秩序,促進了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長期穩定增長。它的宗旨是主張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行自由貿易。它的基本作用是把各國的商品貿易聯合起來,在國際市場和締約國市場之間充當橋梁。為此,世界貿易組織要求各締約國必須用共同的經濟語言向其通報本國經濟的發展進程、目標及其它情況,它有義務檢查監督各締約國與其活動目標是否一致。它既致力于消除關稅貿易壁壘,又采取反傾銷措施,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通過它的作用促進了全球在貿易、和生產方面的一體化。這種一體化迫切要求各國會計準則協調一致,以通用的商業語言加強相互間的溝通與合作。因此,我國開展會計協調活動,實現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的接軌,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必備條件之一。
二、我國會計協調與保持中國會計特色
我國在會計協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如何處理會計協調與保持中國會計特色之間的矛盾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會計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尚無定論。筆者認為,會計協調與保持中國會計特色之間其實并無根本性矛盾,而且二者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
在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應對“會計的中國特色”有一個完整而明確的認識和理解。不同的認識,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有必要統一對概念的認識。楊紀琬教授認為:“所謂中國特色是指中國會計與國外會計的根本區別,而不僅僅是某些具體的技術差別,確切地說,這種區別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相聯系的,更深層上的區別。”據此,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區別的主要因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許多共性,這也正是會共性西方國家一些先進的技術方法人為地貼上了階級標簽,采取了批評甚至仇視的態度,追求所謂的“新生事物”,使得我國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僅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差甚遠,就在國內也不統一,人為地制造了一些障。過去我國企業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可比多是人為地設置了一些障礙,過分追求所謂的中國會計特色,礙。這絕不是什么中國特色。在經濟改革開放的今天,在會計協調時再追求這種特色顯然是不合但由于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在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根本的區別,就來看,我國是世界上所有實行市場經濟國家中情況最特殊的一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或者說不是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我國這一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反映在會計上,必然體現著與各國不同的中國特色。而這種會計特色,是會計社會屬性的一種表現,具有鮮明的個性,主要體現在會計準則規范的內容上,在會計協調時應該予以保持;至于會計準則規范的方法和程序上的差別,是會計技術屬性的問題,具有超越國界的共性。因此這種差別應該予以減少和消除,而適的,也必將被潮流所淘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持我國會計特色應重點放在會計準則規范的內容上,而會計協調主要放在規范方法和程序上。所以筆者認為會計協調與保持中國會計特色不僅不矛盾,而且它們的總體目標還是一致的,都是為使我國的會計準則更好地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為報表使用者提供可比的會計信息。
三、我國會計協調存在的問題與需要考慮的因素
我國的會計協調工作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而且還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社會工程。在會計協調過程中,不僅要解決和克服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而且還要注意考慮許多的因素。
(一)問題和矛盾
在會計協調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主要體現在我國環境與其他國家環境差異所造成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的差異。追本溯源,從根本上講,即從會計計協調的主要內容。
我們知道,會計協調主要就協調會計準則而言,而會計準則的構成,一般由規范內容與規范方法和程序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會計規范內容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各國的環境存在差異,各國的、、文化、等環境也不相同,必然導致各國所要規范的會計核算內容不可能完全一致。我國作為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加具有自己的會計特色。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我國在會計協調時保持中國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規范會計核算內容的各種方法和程序雖也受經濟環境你的位置:首頁 >> 經濟管文 >> 會計論文會計學論文會計畢業論文 >> 新聞正文
我國會計協調實務
Shouji.com.cn 中國最大的手機鈴聲手機圖片下載中心
的影響,會計核算目標的制約,但總體來說,存在著較多的思想來說,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相比,存在著以下幾種矛盾:
1.統一性與自主性的矛盾。我國的會計準則,由國家財政部統一制定和實施,企業只是對會計準則的貫徹與執行。在這種統一性的會計規范方式下,會計方法的規定,比較嚴格,企業幾乎不存在選擇的余地;而國際會計準則,由民間職業會計組織制定和公布,對企業會計所作的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涉及到具體方法的、具體帳戶的設置,可以由企業從允許備選的方法中自主決定。
2.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的矛盾。我國對企業經濟行為與會計行為的監督,采用的方式是行政監督。即:國家將企業會計置于行政控制之下,會計制度的制定,會計人員的管理,都是由國家通過行政方式進行,以期達到控制整個社會行為的目的;然而依照國際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確定和會計人員的管理,都應由企業自行處理,國家只是間接地(主要是通過注冊會計師及其它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監控企業的行為。
3.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的矛盾。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的會計實務與會計制度體現了一種明顯的國家利益保護傾向,企業利益只是國家利益的附屬與補充;而西方國家長期實行市場經濟,導致企業利益占絕對主導地位,會計程序與方法的選擇,也明顯地體現了企業利益保護的傾向。
這三種會計思想的矛盾,體現到會計政策上,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對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存貨計價的后進先出法、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等會計方法,我國會計準則都給予了比較大的限制,這與國際會計準則是不相容的。在會計協調過程中,必須要減少和消除這些差異和矛盾。
(二)需要考慮的因素
會計協調是一項牽涉面極廣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很多。對我國會計協調工作來說,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法律法規。會計準則作為規范企業信息反映方式的重要手段,不能不受到法規的限制。對會計準則影響較大的法規主要有稅法、公司法、證券交易法以及財政、財務法規等。
2.產權結構。產權結構通常是指企業投入資本與長期負債的結構以及這兩類資本內部的結構。不同的產權結構決定了不同的企業治理結構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3. 市場化程度。會計準則,既產生于市場經濟,又為市場經濟服務,市場化程度對會計準則有著十分明顯的決定作用。
4.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是政府為了調節經濟生活而采取的一些政策性措施,以達到引導企業經營行為,實現宏觀經濟、社會和政治之目的。在我國國有企業占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其對會計準則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了。
5.會計傳統。會計傳統是一國會計發展中長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會計原則、方法和手段。這些傳統將會在會計協調過程中以其永久的生命力而保存下來。
6.經濟管理水平。會計信息是為了滿足特定的管理需要。因此,會計信息的質量、形式、內容都要考慮管理水平。
7.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素質對于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很大,建立在高素質基礎上的會計職業判斷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會計準則的有效貫徹和全面實施。
四、我國會計協調的進程與措施
我國的會計協調工作不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而且還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社會工程,漸進性是其主要特征。對于這項長期性的工作,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全部進程的不同特點,有步驟、有目標、分階段地確定不同的工作重點,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會計協調活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又基本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筆者認為,我國會計協調的進程,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并且在不同階段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一)了解借鑒階段
一般意義上的會計協調,是指各個國家間的協調,但具體到我國,則增加了一層與借鑒的含義。借鑒的前提是了解,借鑒必須建立在切實吃透、弄懂國外會計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才能博采眾長。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系統學習,深入了解國外會計的豐富內涵,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合理內核。由于會計協調在這個階段大都是自發進行的,因此自發性是該階段的主要特征,學習借鑒國外會計中先進的合理的成分,則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
我國已有的會計實踐,證明了了解借鑒能夠使我們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規劃會計協調和會計改革,對于正在抓緊制定的具體會計準則來說,其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當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借鑒決非盲目引進,更非完全照搬某一國家的模式。在學習和借鑒國外會計時,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對世界各主要國家會計視需要和優劣選擇借鑒對象。比如,企業會計美英日等國比較先進,政府會計加拿大水平高,而社會責任會計法國和北歐更成熟,通貨膨脹會計南美較為完整。因此在我國會計與國際協調時,必須視國際上的主流和趨勢而協調,切不可只面對某一個國家。
在了解借鑒階段,我國可以采取以下幾種主要措施:(1)加強與國際性或地區性的會計職業組織的聯系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會計協調活動,學習和了解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會計經驗。(2)中國會計學會、注冊會計師協會、有條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會計主管機構,應該設立專門的外國會計、國際會計的研究機構,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國外先進的會計信息和緊料,取其精華,為我所用。(3)在制定和修訂會計準則時,應充分借鑒國際會計組織和一些重要會計國家的經驗和內容,使我國新出臺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現“走回頭路”、“朝令夕改”的現象。(4)加強會計協調理論的超前性與務實性研究。超前性要求會計研究具有預見性,研究國內已經存在但不普遍,甚至還未出現的會計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辦法,研究國際上已經出現的會計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探討其在中國運用的可能性。務實性要求會計研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使會計理論研究成果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5)深化改革會計教育,培養國際會計人才。在會計教育過程中,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國際性教育,如開設西方會計、國際會計、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稅收、經貿外語、會計電算化等課程,提高會計人員處理國際會計業務的水平。
(二)協調階段
由于會計特有的對經濟利益的分割和體現作用,世界各國都利用會計去維護本國的利益,又由于各國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環境不同,使得各國會計之間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差異。這種差異只有在相互了解借鑒的基礎上,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通過引導,協商才能得以消除或減少,達到提高會計信息在國際間的可比性的目的。因此引導性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協商、調整與各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之間的差異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
目前,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尚有一定的距離。針對這個現實情況,我們要充分利用會計的商業語言作用去溝通、發現、尋求與各國會計的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通過協商調整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某些內容,以使其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基本一致,為第三個階段的規范統一打下基礎。
性的會計雙向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我國通過國際會計職業組織積極地、辯證地學習和吸納西方各國會計理論與方法及國際會計準則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國際講壇向國外介紹中國會計,使國際會計職業組織的決議中包含適應中國情況的內容,實現雙向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有利于我國引進外資,又便于我國對外投資。(2)針對我國會計準則中與國際會計準則中不一致的內容,與主要會計發達國家和國際會計職業組織共同協商解決,實現我國會計的國際化。(3)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間會計協調組織機構,具體領導和負責我國會計協調活動,以它們的強制性或權威性來引導會計協調活動走向新的階段,取得更大的成果。(4)加快我國審計的國際化進程,保證我國財務報告鑒證的廣泛適用性。從199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第一批《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包括《獨立審計準則序言》、《獨立審計基本準則》,七個具體準則和一個實務公告,基本形成了獨立審計準則體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基本符合國際慣例;二是反映了中國的國情;三是體現了與其他法律法規相一致的原則;四是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可以說,獨立審計準則的頒布實施,是我國審計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將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的軌道,同時對推動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接軌的進程也將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三)規范統一階段
在協調階段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差異已日益減少或消除,這就為全球會計的規范和統一創造了條件。在這一階段,各國會計都在自覺地縮小差異,趨于統一,因此自覺性是其主要特征,規范和統一各國的會計實務和會計準則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
摘 要 30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使預算會計成為我國政府會計的主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預算會計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近5年我國政府會計已由純粹的理論研究到實質性的改革措施,改革之勢勢如破竹。筆者從與政府會計主體相關的參與者角度來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并試圖從“法國模式”的借鑒中尋求適合我國的政府會計模式。
關鍵詞 政府會計 改革 必要性 法國模式
一、政府會計改革的必要性
與政府會計主體相關的參與者主要有社會公眾、官員、債權人等。
第一,政府會計承擔著公共受托責任,作為政府的委托人,社會公眾理論上具有強烈的監督動機。社會公眾為了行使這種監督權需發生監督成本(MC)和可能的締約成本(BC)。當MC+BC>公眾所能承受的政府不符合其利益而造成的剩余損失(RL)時,公眾就會理性地選擇放棄對政府的監督。公眾可選擇的所轄政府只有一個,這使公眾被迫面對較高的選擇成本和退出成本,導致其對政府會計改革的訴求并不強烈。然而只有處于社會公眾監督下的政府才會更有效率和效果。通過政府會計改革,提高政府的透明度,降低社會公眾的監督成本,才能喚起公眾的監督熱情。
第二,對于當選的官員,收付實現制對其資金的運用有較強的約束,所以通常情況下官員傾向于引入權責發生制,而且權責發生制能對官員的政績考核更公平公正,尤其是當收益的實現與收到款項不在同一期間時。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在義務產生的當期確認支出,在權利獲得的當期確認收入。這不僅使政府會計報告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所有經濟資源,也有利于對該屆政府的效率效果進行公正的考評,劃清各屆政府間的權責。
第三,政府的債權人會積極推動政府會計改革,因為現行的政府會計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資產負債,導致其投資風險較大。收付實現制只能反映政府的直接顯性負債,而政府的其他債務如直接隱性負債、或有顯性負債和或有隱性負債,是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得到體現。對這三類政府負債的不確認可能導致幾年后大量現金流出造成財政嚴重赤字。另外我國已實行分稅制改革,中央與地方的博弈結果如圖:
事權與財權的嚴重不匹配,迫使地方政府搭建較多不規范的融資平臺,使政府的隱性負債很大。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成熟,地方政府將來也會獨立發行地方債券,此時投資者會更迫切地要求政府會計披露更充分、規范和透明。
二、“法國模式”的借鑒
在我國會計與國際趨同的過程中,我國一貫注重對“英美模式”的學習借鑒。該模式確實在我國企業會計改革中起到了積極的借鑒作用,而在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中,“法國模式”更適合作為我國借鑒的樣板。
法蘭西民族與中華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相近處,如都傾向于集體主義、穩健主義、畏懼權力等,這些文化滲入了法國政府會計模式中。講究集體主義的法蘭西公民不太會質疑政府的干預行為和干預成本,法國會計是市場經濟制度和國家宏觀干預的產物。這深刻影響到了法國政府會計的主要目標,它不像“英美模式”強調政府對公共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而是更加注重行政效率和對宏觀控制的完成情況。法國的政府會計部門是設置在中央財政部下,它與其他部門級別平行,獨立性強,完全聽命于中央,是中央政府對公共財政實施監控的重要工具,在國家資源優化配置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中發揮重要作用?,F在法國政府會計正將會計基礎從收付實現制轉向權責發生制,其改革已獲得了初步成效。
借鑒“法國模式”,結合我國國情,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推進我國政府會計改革:
第一,部門設置。我國可在財政部下設置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負責政府會計準則的研究、起草等工作。該委員會由有會計知識背景的官員、資深會計專家、高校會計教授等組成,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必須得到保障。政府會計部門根據國庫統一支付體系的建立、完善進展,及時修正準則,使政府會計不對財稅改革等造成阻礙。
第二,考核內容。西方發達國家約83%的政府會計資源是運用到績效考核中,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政府部門收入、支出、余額的確認和計量上。我國可通過對財政撥款的用途記錄,進行行政控制,由結果評估影響,將會計系統與非會計系統相結合。
第三,會計基礎。我國政府會計應適時適度地引入權責發生制,逐漸在確認、計量等方面與企業會計趨同。
“天下未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有效的政府會計是政府治理天下的保證。我國需構建與完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模式。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知識革命對現代教育提出重大的沖擊和挑戰,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教育變革實踐指明方向。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下的中國會計發展,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學,培養能夠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復雜的結構不良性問題的高級會計人才。
本文以中國會計發展及會計教育為例,分析現代教育在知識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和沖擊,探討基于建構主義的中國會計教育改革實踐,以培養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踐中,復雜的結構不良性現實問題的中國會計人才。
一、中國會計教育分析
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為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特別是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業組織,會計發展成為一種結構化的定量技術方法,是科學管理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類系統,會計師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會計被定義為客觀地計量經濟績效的中立性社會機構,會計是一個理性的信息生產系統,以滿足有效地制定決策的需要畢7,從這個方面看啟擠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經濟職能叭會計技術被普遍認為是客觀的、中立的。這種中立性觀點是經典框架的關鍵,由于會計涉及主觀認識和判斷,是基于一個特定的哲學立場,或者是政治聯盟,因此,客觀性和中立性成為會計的一個重要問題;承認會計數據與主觀隆和相對性有關,將根本性地改變會計的社會職能;通過挑戰經典經濟理論基礎的基本原則,以及質疑科學管理名義下應用的方法,會計作為一個社會機構,其被認可的職能將遭受懷疑眼。會計.被建立在良好結構性和數學邏輯基礎之上卿;會計教育通過采用基于經典經濟理論和經典科學方法的理論概念,接受了靜態的均衡模型,使用結構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確定義的、簡單的、結構良好的方式來講授會計學科。
然而,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表明會計數據對經濟活動產生重要的影響,會計準則制定是一個政治化過程。在一個政治環境中,有關會計程序是中立性的傳統觀點,將不再成立;會計人員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下行使會計職能,他們被自利驅動,被各種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會經濟利益訴求所捕獲。由于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政策選擇,涉及復雜的利益沖突,從哲學上看,這些決策屬于“道德實踐活動”。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使會計哲學和政治觀點發生重要變化;會計實踐發展變化更加復雜,明確界定的、有因果關系鏈的、結構良好的問題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大量新的復雜問題出現。在復雜的動態環境中,會計不再被視為一種獨立于政治力量與社會利益的中立的、客觀的職能,會計也不可能只關注經典框架下狹窄的職能,而不注意會計準則的社會和經濟結果。盡管會計信息所處的相關新理論,例如,信息經濟學、系統理論、控制理論、混沌理論數學等領域,及其哲學框架,在20世紀末期已經被考慮,但是會計教育卻抵制了這些威脅,仍然將會計視為結構良好的技術規范,忽視了會計行為的政治化及其哲學立場。
為適應中國經濟體制轉軌,中國會計實現了由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根本性轉變閻。通過中國會計學術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鑒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會計經驗,建立中國會計體系哪;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在會計準則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會計改革30年,不斷修訂和完善中國會計準則體系。會計發展的因應性,決定了各國會計因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不同,而存在國家差別。會計研究都是以解決會計實務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基本出發點的嘩。對中國會計發展而言,一方面,會計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國經濟和社會政治環境;另一方面,會計實務要求會計人員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會計經驗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將它們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經濟改革實踐,以解決中國的現實社會經濟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及資本國際化背景下,中國歷經30年改革開放,正值中國社會雙重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快速變化,不斷涌現新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中國特殊的社會與經濟轉型問題。針對新興經濟中的會計教育與會計研究及會計實務三者的關系,美國會計學會前任會長邁克爾。戴爾蒙德(Michael A.Diamond )特別提道,經濟增長和繁榮的要求可能會使這些群體之間產生更多沖突,解決這一問題會變得更加困難和緊迫陰。中國會計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實務和會計研究人才,以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的重要使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會計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層次的變革。
二、知識社會的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
(一)知識革命對現代教育的挑戰和沖擊
20世紀70年代,由于新科學與高技術迅猛發展,世界的運行方式發生根本的變化;信息革命和知識革命,推動了知識經濟崛起和知識社會變遷。由于知識的穿透性和吸引力,這場革命迅速傳播到全球,使各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變化不斷加快,其間依賴程度增加,相互影響越來越復雜。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認為,這種變革的經濟和社會越來越建立于知識之上,知識社會的基本經濟資源不再是資本或勞動力,而且將來也會是知識,社會價值是由“生產力”和“創新”創造出來的,這兩者都是知識在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因而,知識成為首要生產力,甚至伴隨產生知識霸權,使知識成為民族國家在世界權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賭注。Schlechty認為,知識經濟開發的不是機器的力量,而是大腦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學習的力量、創新的力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學習型經濟”,是信息發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驅動知識爆炸式激增,知識更新越來越快,新學科知識門類涌現,并且分化和綜合化趨勢并存。夸美紐斯(Johann A.Comenius)要求“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教育宏愿變得渺茫,現代教育與學習方式因此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教育是最大的知識產業,對各民族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引發各國相繼掀起教育改革和學習方式變革的熱潮。實際上,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學習社會”、“終生學習”概念以來,教育如何培養學習社會的公民的終生學習能力,以適應變化莫測的知識經濟社會,便成為全球教育改革關注的中心問題。
同時,信息技術革命也給現代教育帶來巨大沖擊:一方面,它摧毀了學校教育對知識的壟斷地位,網絡提供全球性的、個人的、交互的、廉價的、永遠在發展中的知識資源,給每個人能夠獲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關學習的神話,例如,學校是學習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學導致學習,以及同一種方式學習等。這不得不引起對學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終使教師的作用發生非常必要的變化。另一方面,知識爆炸使信息充斥,產生“數據煙霧”問題,大量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遞,需要依靠大腦和思維才能處理這些來自各個渠道的數據、觀點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爾·波斯特曼( Neil Postman)所說,“對于應該如何選擇信息或者如何評價信息,信息技術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導”。另外,知識經濟的“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決定了它既可以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市場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會引起與其他社會價值觀的沖突。這表明,社會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識社會的教育重在培養批判性思維,以人文精神、人類智慧來引領社會發展的方向,從而實現超越知識經濟。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正如Willard Daggett所說,“我們注意的是大學需要什么,而不是現實世界不斷變化的需要”。也許正因為如此,拉塞克等認為,教育的內容對于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應當提供生活在一個帶有科學的深刻印記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識和本領,另一方面,它還應當鼓勵一些與這種科學相符的態度,以便在科學和道義之間、物質與精神之間恢復平衡。
(二)建構主義認識論與知識社會的學習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來,西方教育學界試圖從新的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出發,對仍然誤導教育的客觀主義的認識論作深刻的反思。盡管建構主義的各范式之間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構主義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論的方式來看待知識,主張知識是在動態互動中形成的,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建構,它開創了參照人腦的機制構建學習模型,是真正意義上對人的學習研究的開端;由此,學習理論和教育研究領域發生深刻而廣泛的變化,一場徹底改變人類學習的理念與方式的革命已經興起(總序)。這場學習革命與信息革命并行,是將現代有關人腦研究的令人驚異的發現與信息技術的力量相結合,其影響將甚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將觸及和引發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變學習者的學習觀念、學習方法乃至整個人生(導論)。這場深刻的學習革命,使有關學校教育與教育過程的看法發生重大的轉變—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鮮明的服務性質,即新教育是為學習服務,為學習者服務。教育過程應該是認知和學習技能發展的源泉,這些認知功能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建構起來。人腦是學習的自然引擎,“基于腦的學習”被認為能夠提供有關學習過程的最好決策的基礎,因而,圍繞腦的自然學習方式重新創設教育實踐,可能是最簡單和最為關鍵的教育變革。迄今為止,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發掘的領域,被冀盼著破解知識獲得過程以實現真正的學習革命。國際教育改革專家麥克爾·富蘭(Michael Fullan)的研究認為,關于學習理念的知識創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腦研究、認知科學等,必須成為教學和學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說,“對于一個建構論的教育者來說,主要的挑戰是使學生加人一系列的對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角色從被加工的客體轉化為對話關系的主體。教育主要通過相互間的互換,即通過協調對話參與者的行動而產生”。建構主義在教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強調認知主體的主動性,教育應該把主體性的發展本身作為目的。教育為了改變學生,使學生在主體性學習活動中實現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活動目標,不是直接指向學生,而是要指向學生的活動。建構主義的中介行為的社會文化觀,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維果斯基的觀點。根據維果斯基理論的主要繼承者之一阿萊克斯·柯祖林(Alex Kozulin )論述,維果斯基洞察到教育過程對學生認知發展作出根本性的貢獻,他認為,在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專門化了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包括了符號工具和合作學習程序,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傳遞,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動力學習來源;真正的學習主體是包括學生、成人以及社會給予的符號工具在內的互動的整體。斯特弗等論述了文本的“對話功能”( dialogic function ),在教學互動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維果斯基的觀點,他們認為,文本作為有意義的符號集,具有兩種功能:一種是明確單義功能,關注如何“充分地傳達意義”‘第二種是“對話功能”,則考慮如何“產生新的意義”,第二種功能在于產生內部的多樣化,對內化認知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當文本的對話功能在課堂話語中占據統治地位時,學生會把自己的話語和他人的話語作為思維的工具,并非簡單地把它們當作可以接收、編碼和儲藏的信息;當單義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時,出現相反的情形。對于建構論者來說,教育對話與實際應用環境盡可能地緊密結合;對教育過程的挑戰不是在個體的頭腦中存儲事實、理論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產生各種語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對話的價值和意義能被最充分地認識;或去創造各種條件,并使該條件下的對話能跟個人、共同體或國家當前的實際追求聯系在一起。
三、知識社會的中國會計教育與學習和會計發展
(一)知識社會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影響著人們對學習、教學的認識以及學校教育的發展。建構主義不再將知識看作是有關絕對現實的知識,而認為知識是發展的,知識具有建構性,和其他強調知識的社會性、知識的情境性、知識的復雜性、知識的默會性等全新知識觀,使強調知識客觀性的本質主義及其支配的中國現代教育模式中知識傳授式教學和接受性學習遭受到質疑。具體地,以會計學科為例,會計實踐發展變化更加復雜,而會計教育滯后于會計實踐發展,仍然脫離現實地以明確定義的、簡單化和結構良好的方式講授會計學,這些預先設定的知識僅僅只能用于同初始學習時相似的情境中,從記憶中原封不動地提取。然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推動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下的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大批能夠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特別是能夠創造性地解決中國經濟與社會實踐中現實問題的高素質會計人才。這些復雜的結構不良性問題,需要他們能夠在新的問題解決情境中重組已有知識。顯然,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下的會計課程體系改革,不能滿足高素質會計人才培養的需要。
斯特弗等強調結構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盡管在初級學習階段,以及結構良好的問題中,按分科課程體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是有效的,但是存在著“簡化傾向”,尤其是“分割化傾向”,使現實中相互高度依賴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對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這些課程內容通常只有在被純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統的氛圍里,才能被理解和應用。他們認為,這種簡單化妨礙了后來獲得更高級的學習,或者導致錯誤的理解,因為即使在那些整體上結構良好性的知識領域,也有結構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將知識應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發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領域,都有著實質性的結構不良特點。因此,在人類社會從工業化社會經由信息社會向著鼓勵知識創新、以培養知識創新人才為己任的知識社會轉型之時?!傂颉?,為克服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教學,可能導致學習者不能獨立地將獲得的知識遷移到與初始教學條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礙,需要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促進認知彈性的發展,適應理解的需要或問題解決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育和會計發展
在21世紀之交,學習革命風起云涌,教育過程為建構終生學習所需的認知功能的看法,為知識社會的教育變革指明了方向?;诮嬛髁x的教學模式,其教育計劃及其實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 imagination),這成為學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師作用轉變可賴以的重要資源;在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尋求情境化的教育意義,而不是探究有嚴格的程式、處方或規則可供遵循的普適性教育規律。因而,本文旨在嘗試性地探討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念,希望為深人地開展中國會計教育改革實踐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構主義的會計教育,不僅旨在培養會計人員的終生學習能力以適應會計的擴展變化,而且最關鍵的是通過會計教育功能促進會計不斷發展,在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有鑒于此,筆者就兩個問題提出個人敝見來結束本文:
第一,關于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及其發展。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強調了不同于客觀性知識的有效性與社會約定性,認為知識是發展的,知識具有建構性。對會計學科而言,會計發展的因應性特點,決定了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是特定會計環境建構的產物。在建構主義者的視角下,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只是經驗性的知識生成,有關課程知識體系的客觀性和真理是相對的。會計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由于受到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計系統是開放的,因此,會計發展研究需要系統地考察諸多環境因素的復雜影響。通過各國會計的比較研究,以及研究中國會計在不同的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發展脈絡,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會計學科發展的規律,推動會計學科在經濟現代化浪潮和社會現代化進程中與時俱進地發展。會計教育對會計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使用教育功能,將會計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成果介紹引人會計教學,在會計教育、會計研究、會計實務三者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會計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獨立性,又能夠關注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會計研究和會計實務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惪藠W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2.碩士研究生階段《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碩士研究生階段《會計基本理論研究》課程的研討重點主要是向學生比較系統地傳授并互相研討會計理論知識。但目前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來源結構上比較復雜,不僅學生畢業的本科院校有不同專業優勢(理、工、農、醫、文、經、管),而且學生本身有不同的專業背景(理、工、農、醫、文、經、管)、不同的專業經歷(應屆、往屆與多年在職)和不同的學業經歷(中專、專科、本科),這就給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會計理論課程在內容組織上,不僅要注意理論知識面,還要注重理論的一定深度,更要考慮教學對象會計理論知識甚至是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積累上的差異?;谏鲜稣J識基礎,故可以考慮將教學研討重點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會計及其理論發展問題的研究。主要是研討會計及其理論相關發展階段的特點、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理論貢獻,在范圍上以西方為主。二是會計理論體系的基本結構研究。主要是研討FSAB的財務概念結構。三是會計準則的發展、結構與相關理論問題研究。主要是以研討西方會計準則的發展為主線,同時研究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相關現實理論問題。四是會計要素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理論問題研究。主要研討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以及資產計價理論和收益決定理論等問題;研討財務報告理論的演變、現時若干問題(內容、結構等)與未來發展變化(內容、方式與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實證會計理論的主要內容研究。主要研討實證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成果及有影響的學術觀點。六是中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問題研究。主要研討中國會計改革進程中有關會計管理體制改革、會計監管體系完善、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理論問題。七是會計科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主要是對會計理論的發展現狀、特點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八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知識與運用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的會計理論問題。
3.博士研究生階段的《高級會計理論研究》課程研討的基本范圍設計。博士研究生階段的《高級會計理論研究》課程的研討重點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會計研究方法論及其會計理論發展規律。重點是通過對會計理論發展不同時期經典文獻的研讀,讓學生能夠把握會計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認識會計理論學術流派的形成基礎,認識會計理論分支學科的形成環境與學科發展環境,掌握主要會計理論分支的核心觀點,對現時會計理論發展的若干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認識,為在會計理論的發展方面做出創新性貢獻奠定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其要求可以歸納為:認識會計理論研究的思維方法,追索會計理論的發展線索,研究會計理論的發展規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論特色,認識主要流派的理論貢獻,掌握會計理論的發展趨勢,運用會計理論創新的研究方法?;谏鲜稣J識基礎,故可考慮將教學研討的重點放在以下八個方面:一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思維邏輯與認識論研究??芍饕婕埃嚎茖W理論研究與思維模式;科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程序;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方法體系;會計科學的學科地位與發展;會計科學研究的要素結構;會計科學理論研究的主要步驟;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方法的相關論著研討。二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變遷研究??芍饕婕埃簳嬁茖W理論研究方法的發展階段劃分;規范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及其特點;實證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及其特點;現時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內容選擇與研究方法運用問題;關于規范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方法的討論。三是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歷史研究??芍饕婕埃喊l展階段與特點研究;著名學者研究;經典文獻研讀。四是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歷程研究??芍饕婕埃喊l展階段與特點研究;著名學者研究;經典文獻研讀。五是會計理論的主要學術派別研究??芍饕婕皶嬁茖W理論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學說、流派和學派的特點:譬如,與會計本質認識有關的會計工具說、會計藝術說、會計信息系統說、會計管理活動說、會計控制(受托責任)說等;與會計行為認識有關的組織會計說、行為會計說、產權會計說、會計契約說等;與會計記錄原理研究有關的靜態會計說、擬人會計說、動態會計說等;與會計科學理論研究思維模式有關的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等;與會計理論體系內容有關的規范會計理論、實證會計理論等;與專項理論研究有關的事項會計理論、價值鏈會計理論等。六是會計科學理論的交叉發展研究??芍饕婕埃航洕鷮W說演進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管理思想變遷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法學理論變遷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科學技術創新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其他學科發展與會計理論發展研究;會計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拓研究。七是會計學博士論文寫作的相關問題研討??芍饕婕埃哼x題動態、開題要求(文獻回顧)、準備(資料、數據、初步分析)、寫作(學術規范)、答辯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會計科學研究課題的相關問題研討??芍饕婕埃簳嬁茖W研究課題的發現與路徑設計;科研課題研究申請書的編制、科研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編制、科研課題的調查(調查問卷、調查量表、調查資料的統計與分析)、科研課題研究中期報告、科研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科研課題的后續發展(論文、著作、報獎、申報新的課題)等。另外,還有其他相關問題研討。
【主要參考文獻】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陳漢文,等譯.財務會計理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美]阿邁德.貝克奧伊,著.錢逢勝等譯.會計理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美]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譯.會計理論.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著.會計理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5][美]斯洛德,克拉克,卡西,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譯.大學的使命(194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陳今池,編著.現代會計理論.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8]方正生.會計理論問題.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9]葛家澍,林志軍著.現代西方會計理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10]葛家澍,劉峰,著.中國會計大典——會計理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11]葛家澍,劉峰,著.會計理論——關于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12]葛家澍,杜興強,等著.會計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3]梁毅剛,等.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14]廖洪,著.會計理論及其應用分析.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15]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
[16]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
[17]盧永華,主編.廣義會計理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18]湯云為,錢逢勝,著.會計理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19]魏明海,龔凱頌,等編.會計理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0]閻達五,著.會計理論專題.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5.
[21]閻德玉,等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2]閻德玉,主編.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3]于玉林,李端生,主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我國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后,對會計學專業提供了一套主干課程,基本類似于美國的知識類科目和香港的必修工商管理類科目和必修會計類科目,這其實可以看作是我國會計學專業的最低共同知識體系。在這個前提下,各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具體方向、課程聯系與銜接、擴展與拓深、課時安排、實踐環節等都可以自主確定,這就為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建立配置合理、結構優化的課程體系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在改革會計教學模式下,我國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調整和優化會計課程體系
1.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加強基礎理論課程的教學。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參加工作后面對新事物時,不僅知其然,而且能夠探索其所以然,并且有不斷更新知識和增強發現新知、創造新知的才千,為他們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寬厚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就會具有較強的適應科技知識更新的專業轉換的能力。美國半個世紀來一直進行著課程體系的改革,增加基礎課,減少專業課,改善知識結構。其基礎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20世年50年代為20%,70年代增加到70%,而專業課的比重卻逐年下降,20世年50年代為45%,70年代己下降到20%。這是實施“通才”教育的結果。當然,加強基礎課程的教學并不是走極端,忽視專業課程同樣是錯誤的。目前美國一般性大學已有向專業教育回歸的趨勢,各地的文理學院又開始減少基礎課程。
2.按照會計“通才”教育的要求,開設一些綜合性課程。傳統教育只注重“專業化”課程,學生視野局限于狹窄的知識領域,難以有新突破。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狹窄專業的孤陋寡聞者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F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是以綜合化為基本特征的,反映在高等教育中的是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各專業教育之間、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間均相互滲透,互相關聯。創新往往產生于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處。因此,開設綜合性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會計學專業的特點,可開設諸如“比較會計”、“比較財務管理”等綜合性課程。
3.從會計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出發,開設一定比例的選修課程。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就應開設較多的選修課程。目前,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各個學校相差很大,選修課多則占40%甚至40%以上,少則在10%以下。各高校應該根據專業的需要與教師的特長,適當地增加選修課的比例并使之兼容并蓄,百花齊放;要壓縮必修課的學時和教學內容,使之確實反映本專業的基本規格與要求。為了保證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可以設置模塊式課程體系,將選修科目分成幾個較大的模塊,每個模塊占一定的比例,這樣既能保證學生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又可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4.根據會計學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加強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的教學。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實踐教學的科目設置應符合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融入整個會計課程體系。既要追蹤課程內容的更新,又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應該包括課內實驗和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兩個方面。主要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應該開設課內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集中性實踐教學除安排認知實習、專業調查、學年論文、專業模擬實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必修環節外,還可開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設計實驗、企業財務制度設計實驗等選修課程。要按照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構建公共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主干專業課實驗和專業選修課實驗四大實驗模塊,形成基本專業能力訓練、核心專業能力訓練和綜合決策與創新能力訓練三個層次的實踐能力訓練體系。
二、增設素質教育課程和學術講座課程
1.根據培養創新型會計人才的要求,開設一些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和方法論課程,如會計研究方法等。同時,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因為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地更新知識,始終處于知識的前沿,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為此,可開設諸如學習方法論等選修課程或講座,以提高學生對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消化、理解、吸收和分析運用能力,使他們在已掌握的科學知識基礎上,大膽地去探索和發現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成為嶄新的創新型會計人才。
2.適應會計學生的就業需要,開設一些創業教育課程或講座。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已是不爭的現實。如何提高會計學生應對就業壓力的能力,進行創業教育非常重要。創業教育就是通過對學生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具備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的知識、能力及心理品質。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創業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在我國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或講座,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大就業的觀念,喚醒、啟發、誘導、挖掘學生的創業潛能,鼓勵學生開拓創新,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多做貢獻,由被動就業向主動創業轉變。
3.適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開設學生自學課程。通過開設自學課程,除了可以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擴大學生知識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南京農業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專門設置了必讀課和選讀課,必讀課有農業概論和美學概論;選讀課是一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包括紅樓夢、老子、論語、孟子、齊民要術、三國演義、尚書、詩經、社會契約論、史記、孫子兵法等20多門課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或需要在指定的選讀書目中選讀一些課程。這兩種課程的學習方式都是以自學為主,但要通過考核獲得規定的學分。必讀課和選讀課旨在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其課程內容既強調了加強美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又突出了農業大學的教育特色。在建立會計課程體系時,可以借鑒南京農業大學的做法。
4.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開設一些反映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課程。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層出不窮。如何讓學生及時了解、掌握這些知識,開設學術講座課程是一個重要途徑。事實上,許多選修課程都可以采用講座這種形式,既節省課時,又增加了教學容量。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例如,1993年以來,隨著我國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入,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不斷出臺,不斷修訂。而現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卻很難跟上會計改革的步伐,學生不能及時了解會計改革的最新進展。在這種情況下,開設反映會計改革動態的課程尤為必要,課程名稱可以為“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該課程比較適合采用講座的形式跨學期授課,在畢業前進行統一考試。此外,還可開設新興會計專題、財務管理專題等反映學科前沿知識的講座課程。
三、優化整合會計教學內容
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工作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會計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好的教學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為此:
1.要適應會計改革與發展以及創新教育的要求,不斷更新和優化會計教學內容。會計是與社會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經濟政策的調整,管理體制的變革等,都會給會計工作帶來沖擊,進而引起會計學內容的調整與更新。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會計學內容的“非穩定結構”表現得尤為突出。
會計教學內容的“非穩定結構”,客觀上要求會計教師緊跟會計改革步伐,充分掌握改革的動態與發展趨勢,不斷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針對性。即教學內容要以經濟發展及會計改革為導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以培養學生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認識能力和探索能力。特別是要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2)先進性。要廣泛吸收當前西方會計理論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發展的新理論,密切聯系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新情況,使學生了解會計理論與實務發展的最新動態。例如,在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課程中反映我國會計改革的最新情況,在會計理論等課程中反映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3)層次性。教學內容要成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結構和層次分明的整體,這個整體既要保持各學科自身獨立的理論與方法體系,同時又要體現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協調和統一。(4)啟迪性。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一般內容可刪繁就簡,關鍵問題要闡述透徹,有理論深度。講授時不是平鋪直敘地將現成結論一下子推到學生面前,而要把產生這些結論的過程交待清楚,向學生展示學習、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讓學生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要根據系統科學原則,整合會計教學內容。目前,有些會計學專業課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重復現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或遺漏。例如,關于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上是基本業務屬于中級財務會計,特殊業務和特殊行業屬于高級財務會計,但哪些業務屬于特殊業務,認識不一,分歧很大。以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為例,其性質就難以準確認定。有的學校借鑒了原來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教材《中級會計實務(一)》和《中級會計實務(二)》的做法,將它們分別作為“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種嘗試,可以較好地避免兩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的重復或推誘情況。另外,在目前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整合有關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的高校分別開設了《施工企業會計》、《旅游企業會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等選修課程,占用了大量課時,其實完全可以將其合并為《特殊行業會計》一門課程,或者開設《行業會計比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