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30 11:2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面向建筑學專業本科教學的建筑結構課程體系總體構思為:以定量分析為輔助手段,定性綜合認識為根本目的,從建立簡單桿件力學性能的基本概念入手,結合材料性質,認識結構體系的力學特性以及構筑結構傳力途徑的基本規則,最終建立對結構固有力學邏輯所賦予的結構空間特性的認識,了解結構與建筑空間創作結合的途徑。傳統建筑力學教學所強調的量化分析與計算技能在此僅僅是掌握結構力學性能的手段和依據而非目的,是進入結構性能及其空間特性這一廟堂的臺階。課程體系框架如圖2。上述體系中的課程相互銜接、循序漸進、各有側重、相互銜接、要求各異,分三個層次予以實現。第一層次———建筑力學。它是整個教學體系的基礎和出發點。該部分課程本著結構的基本性能是傳遞荷載的思想,遵循結構整體—構件—構件截面—結構整體的教學思路,在不同尺度上認識結構的傳力方式與特性。以概念為主、計算為輔,結構為主、材料為輔,力學性能為主、使用功能和形態特性為輔,以桿件為主要對象,將傳統教學體系中相互隔離的三大力學知識(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完全融合、有機統一。該部分教學體現了量化,概念是為了使結構的力學特性明晰,計算是為了對結構性能的把握具體的目標。定量計算技能的難易程度以注冊建筑師的結構計算要求為基準。此外,還注重密切結合典型建筑材料的性能,闡述各類桿的形態與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轉化關系。第二層次———結構選型。正如線的移動和轉動可以構成任意形式的面、面的組合可以形成空間形體一樣,結構選型以直桿的力學特性為基礎,提供了結構體系演變的認知線索,即通過直桿的組合、密排、重疊和彎折等定性認識框架、網架、板、墻以及拱、殼體、索、膜及其他空間結構的力學性能,把握結構演化的規律與線索,認識構筑結構傳力路徑的基本要求與方法,了解典型結構體系如墻板結構體系、框架結構體系、框剪結構體系、筒體等的力學特性,了解基于極限狀態的結構設計思想與結構生命全周期的設計理念,強調從經典的建筑案例中認識典型結構形式,初步認識結構固有形態與建筑空間要求的關系。第三層次———建筑中的結構藝術。在前兩個層次的基礎上,該課程更深入地挖掘和揭示結構由其固有力學特性與邏輯所決定的形態美。藝術的本質是創造,結構設計的本質也是創造。通過對現代建筑作品中建筑空間形態與其結構形態相互關系的深入探討,了解從空間形態和傳力方式出發構筑合理而優美的結構的途徑,認識框架、平板和“方盒子”并非結構存在的主要形式(更不是唯一形式),體會結構在滿足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力學效率的基礎上具有巨大的創造空間,具有再現建筑空間形態乃至創造新的空間形態的可能。
二、實踐與收獲
針對上述三個層次的內容和要求特點,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筑力學與結構選型為必修課,為此筆者編寫了教材《建筑力學與結構選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年出版)。教材編寫及其教學實踐不再停留于結構的內力圖繪制和強度、剛度的計算校核上,而力求達到力學分析服務于對結構特性的認知,挖掘結構的組合和演變規律,以結構源于工程,服務于工程為宗旨。建筑力學課程著重于結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與桿件結構的基本力學特性,以定性認識為目的,定量計算為手段。強調結構源于工程而服務于工程,遵循感性—理性—高層次的感性認知規律,每一種結構形式的引入都從實際工程入手,并盡量以工程意義明確、形象易懂的方式介紹力學基本概念,避免生硬的數學力學概念和繁瑣的演算。自始至終貫穿力的傳遞這一認知線索,使力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動態化,使不同結構的傳力特性直觀明確。如圖3所示,從荷載在結構整體(典型如梁柱結構體系)的傳遞路徑入手,建立對力的傳遞的感性認識,再由定量分析揭示桿件截面內力與應力分布特性(如梁的內力和截面應力分布),逐步深入地認識結構的傳力本質,最終通過力流的概念把握不同結構的力學特性。在這一認知過程中,定量分析可將模糊的感性認識導向理性,是不可或缺的臺階和拐杖。但若缺乏對量化分析結果的總結、對比和反饋,又將使分析陷入盲目并流于數字游戲。圖4比較了桁架、索和拱的傳力機制,形象地展示了桁架、拱和索的各自特點,使學生克服了對結構與力學的恐懼心理,使力變得可以觸摸,力的傳遞變得有跡可循,使后續課程中結構的演化有規律可依。
此外,還將材料特性、結構幾何特性、支撐方式與結點聯結方式等也融入結構傳力機制中,綜合全面認識結構的傳力特性。在建筑力學課程把握桿件結構力學性能與形態功能特性的基礎上,結構選型課程從結構體系的幾何特點、構成方式、力學特性及其空間特性等多方面定性認識結構的綜合性能,將建筑力學部分通過量化分析得到的簡單構件的力學概念在典型規則的結構體系中得到定性應用與拓展,使學生了解構筑結構體系的合理傳力路徑的規則與方法。該部分采用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遵循從結構體系的整體傳力基本要求、規則結構的水平和豎向分體系的幾何特點、構成方式、傳力特性乃至基本構件的力學性能在分體系中的應用這一由整體而局部的認知途徑,使學生對結構體系的力學及空間形態特性的認識有跡可循,并得以了解典型結構體系的組成規則、特點和傳力特性。本階段教學強調結構的演變性,即以直桿的力學特性為出發點,定性闡述各類基本結構(墻、板、拱、索以及曲面和空間網架結構等)與直桿的關聯,從而建立定性把握復雜結構力學特性的認知途徑。如圖5所示,從柱的密排認識墻體的性質、梁的重疊認識板的性質、墻體—柱—筒體的相互轉化認識高層建筑結構的豎向和水平傳力機制,并初步認識曲面和空間網格結構等的演變規律和特性。從高層建筑結構、大跨空間結構以及現代科學技術與新材料的應用等角度分別選取現當代經典建筑案例,探討結構體系的構筑與應用、結構空間形態與建筑空間形態之間的關系。結構選型綜合學生課堂討論參與情況、PPT講述與綜合作業情況進行考核,綜合作業包括課程開始時淺述結構形式的演變與建筑材料應用的結合、課程結束后任選具體建筑案例分析其結構形式、材料運用與建筑功能的結合,課程進行中分組針對建筑案例進行PPT演講。學生所表現出的活躍思路、生動多樣的PPT講述手法、對結構的濃厚興趣以及被激發出的結構直覺令人驚喜(圖6)。
建筑中的結構藝術作為該教學體系的最后環節,為任選課,共32學時,采用針對主題的分組課后準備、課堂研討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建筑結構曾經發生了什么、正在發生什么、將來會怎樣,建筑結構所固有的空間形態美之所在??己顺煽円哉n堂參與、講述情況以及書面討論作業等進行綜合評價。該課程教學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針對結構的傳力特性和構件的空間形態,討論主題包括優美的結構、桿件的變形、組合與運動、結構體系的均衡與延性、平衡或反平衡等,學生分組選取案例展開分析與討論,在結構的合理性、整體均衡性以及平衡穩定性的認識基礎之上,總結表現結構固有邏輯所決定的形態美的方法,并認識某些當代建筑結構在形式上雖然反常規、反穩定與反平衡,而在構筑傳力路徑時仍嚴格遵循結構固有邏輯的特性。第二階段的主題相對宏觀、綜合,側重于結構與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關系,藝術、文化、經濟與科學技術等對結構發展的影響,并針對目前頗受熱議和關注的仿生、綠色、可持續等觀點和建筑案例探究建筑結構仿生的意義和目的,引導學生挖掘結構整體與局部、規則與不規則的關系。該課程同時探索了一種全新的探討式開放式的過程教學方法,教師不再以講臺的占有者和宣講者的姿態出現,而是扮演了引導者、參與者、旁觀者和聽眾的角色,學生對于各種主題的積極參與、活躍開放的思維達成了教學的互相激發,教與學的雙方真正實現了自我發現與互相發現。以上構建的新的建筑結構教學體系以結構固有的特性及其本質為出發點、以量化分析為手段、以對結構體系的力學性能、結構演化的規律性與創造的可能性的認識為目的,避免了流于對現代建筑結構形式感的膚淺的討好。已歷5屆的教學實踐表明,新的建筑結構課程體系保障了內容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彌補了傳統建筑力學中三大力學劃分造成的內容和教學安排的隔離、間斷與冗長。所編教材,力求使力學理論與結構認知密切銜接。學生克服了對結構力學知識及分析技巧的畏懼和抵觸,認識到力之于結構的形象特性———力流,把握了基本構件和典型桿件體系的力學性能。對結構傳力特性的認識不再停留于結構的表面形式,而深入其力學本質。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建筑形式的自由源于內在結構骨架和材料的突破,而后者以技術和理論的發展為支撐,對結構形態及其功能的認識促進了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中建筑造型設計上的創新(圖8)。正如學生的體會:“每一種結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品質,它同時會深深影響著建筑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空間,甚至會給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或許也是結構最吸引人的地方?!?建筑學本科生———于思)?!敖ㄖ熖嵘约旱慕Y構素養,尋求和結構師的更緊密合作,看來是未來更震撼人心的建構美學作品的必然前提?!?/p>
三、體會與冀望
關鍵詞房屋建筑學 建筑節能 教學設計
房屋建筑學作為土木工程專業一門承上啟下的專業課基礎課,其內容不僅涵蓋基本的建筑構造原理,同時涉及建筑構造設計前沿內容。在以往學者們的教學研究中,對房屋建筑學教學體系改革研究的較多,但對某一章節的教學研究較少,也有學者對樓梯等章節的教學方法及策略做了探討,但對房屋建筑學中建筑節能相關知識的研究鮮見報道,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同時為建筑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設計環節尤為重要。本論文選取房屋建筑學中建筑保溫隔熱構造部分(建筑節能相關內容),對這部分教學設計教學探討及實例說明,以期提高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1建筑節能知識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中的現狀及必要性
能源問題是己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社會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建筑能耗己占社會總能耗的大戶(約占30%~40%)。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筑節能己成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培養未來建筑師與工程師的搖籃,如何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建筑節能理念與工程素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但在以往房屋建筑學的教學中,建筑節能知識主要體現在墻體與屋面的保溫隔熱構造這部分內容,有些教材中甚至把保溫隔熱這部分內容分別融入到墻體和和屋面,沒有獨立的知識體系,在課時分配是這部分知識占比重較少,強化不夠,所以在土木工程整個專業體系學習中,這部分內容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2教學設計原則
研究在傳統教學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還應針對建筑保溫隔熱這部分知識的特點,注意以下問題。
2.1培養學生節能意識,樹立節能理念
在教學中,明確保溫隔熱的目標:即在保證室內基本的熱環境質量,同時建筑節能。圍繞三要素的關系:即人、環境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協調好三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協調好建筑、環境c人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引導學生建立節能理念;講課以設問開始,然后探究原因,解析機理,重點難點突出。不同層次知識層層展開,最后得出解決問題對策
講解中首先讓學生認識當前建筑能耗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比較分析分析節能潛力,導入建筑構造應與建筑節能相結合,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建立建筑節能理念。比如,比較分析我國某地區與氣候環境相近的發達國家在建筑能耗方面差距,探究其原因――分析兩者在建筑材料應用和建筑構造設計上的差異,最后提出改進措施。
2.2體現先進性、地域性、靈活性原則
第一,體現先進性原則,保溫隔熱部分不僅要學習基本的保溫隔熱構造原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節能設計理念,新的節能構造技術,新的節能構造原理不斷涌現,教師在教學中在講清基本原則的同時介紹建筑節能新理、念新技術及新材料,分析其發展趨勢,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體現地域性原則:自然環境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建筑節能設計,在講解中應分析本地區氣候特征,當地傳統節能構造技術,在此基礎上引導提出適宜當地的建筑節能構造技術。在講課中不拘泥與課本內容,同時不拘泥課堂形式,體現教學的靈活性原則。
3教學設計
3.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指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教學設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層面。
在傳統的房屋建筑學教學中,教師多還停留在知識傳授與技能層面,對教學“過程與方法設計”不夠重視,更缺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感及價值觀的培養,導致學生僅掌握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而在建筑節能這一章的教學中,筆者認為喚起學生的節能意識,樹立節能理念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尤為重要。
3.2教學策略
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應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本章節的教學策略主要采用理論講授,知識問答、課堂討論、引導探究等。
3.3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1)保溫隔熱的目標;(2)保溫隔熱的途徑;(3)常見的保溫材料。
【過程目的】
(1)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節能意識,樹立建筑節能理念,掌握建筑節能構造技術;(2)通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思想】
介紹我國能源現狀,目前我國建筑節能現狀及建筑設計需求,國外建筑節能發展歷程及發展趨勢,引出現階段保溫隔熱目標。通過我國建筑熱工區劃,明確當地保溫隔熱設計要求。
通過熱量在建筑中傳遞的原理。得出減少熱量損失的途徑。再介紹水蒸氣對建筑保溫的危害,及解決的途徑。通過圖片認識現有的建筑保溫材料,啟發學生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開發建筑保溫材料。
【教學內容】
(1)建筑保溫隔熱基本目標;(2)我國建筑熱工區劃;(3)降低建筑護結構熱損失的方法;(4)建筑隔熱保溫基本概念掌握;(5)水汽對建筑熱工性能的影響。
【重點難點分析】
(1)建筑保溫目標;(2)水蒸氣在建筑護結構中的傳遞及對保溫的危害。
【教學策略及方法】
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教師首先講解基本原理,再結合實際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創新思考,師生共同討論,最后提出對策等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盡量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激發其思考的積極性,最后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表1)
【關鍵詞】高校學報;旗艦;建筑學學科
一、引言
高校學報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內向性,其辦刊目的主要是為學校學科建設服務,為本校師生開辟一個園地;二是綜合性,即學校有什么專業,就刊登什么方面的文章[1]。造成所有高校期刊內容雷同,是同一水平的重復,看不出優勢,體現不出特色,可以說高校學報的內向性和綜合性,是制約其發展的軟肋。
二、高校學報的現狀及特點
高校學報要改變這種處境,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辦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色彩、風格,就是與眾不同。學報有特色才能吸引讀者,才能贏得市場。我國著名的出版家鄒韜奮先生說:“沒有個性或特色的期刊,生存已成問題,發展更沒有希望了?!币虼苏f,特色是學報的生命,是學報的生存之根,發展之本,是變軟肋為硬肋的不二法門[2]。
然而學報特色是需要以一定客觀條件為基礎為前提,加以發展強化而形成。高校學報是反映學??蒲兴?,展示學科建設成果的窗口,要辦出特色,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發揮本校學科優勢,在眾多欄目中精心培植特色欄目,打造學報旗艦,使其成為亮點,凝聚點[3-4]。
發揮學科優勢,建立特色欄目。優勢就是能夠壓倒對方的有利形勢。優勢體現了學校的實力,評估一所大學最重要的是看它有多少個國家重點學科,多少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工程,目的是提高學校教學和科研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實力,所以學科建設在很大意義上是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高校學報與學科建設息息相關。是高??茖W研究和教學成果傳播的重要平臺,是學術傳承的渠道和工具。學科建設和期刊的互動作用迫使我們辦刊人去思考,如何將最美、最亮的景象展示在這個平臺上。我們認為就是要以高校重點學科為依托,打造學報特色,而學報特色主要是靠內容和欄目來體現。欄目勝人一籌,期刊高出一檔。
三、特色欄目發展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學學科是遼寧省及國家住建部的重點學科,被命名為“遼寧省建筑學領域唯一的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重點學科。這個學科與國內外四所科研院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先后承擔國家、省部、地市各級科研課題180余項。承擔的工程項目獲得了“中國建筑創作大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優秀勘察設計獎等20多個獎項。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全國排名第9位。在我校這個學科的科研教學水平領先其他學科,是我校的強勢學科。為此,編輯部決定以建筑學學科為重點培植對象,確立了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建筑學專業為特色,服務經濟建設的目標,開辟了《建筑與美學》專欄。
我們的體會是對待特色的挖掘要像淘沙取金那樣去尋找,去富集。學科和學術帶頭人,重點科研課題項目負責人等是作者力量的中堅,是學報的核心作者,對他們的狀況我們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跟蹤建筑遺產保護與當代城市建設研究課題,主動與課題組聯系,一出成果,立即組稿,并且嚴格遴選,優中選優。加強對這個學科的組稿力度和發稿量。每期建筑學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30%左右??橇恕督ㄖz產歷史和藝術價值》、《建筑遺產再利用》、《當代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論文。到目前為止,共發表跟蹤課題文章400余篇。為政府城市建設,提供了專家咨詢決策依據,充分發揮本校學科的優勢和專業領域特長,用本校優勢打造學報品牌。在綜合性中體現學報特色。
有了梧桐樹,招引鳳凰來。我們的建筑與美學特色欄目在建筑學領域,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紛紛來稿(莫斯科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學者不斷投稿)。這不但體現了我們辦刊的開放性,更使得校內作者處于競爭之中,學報質量不斷提高,極大地提高學報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
我們還緊跟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發表了《關于山地村莊新農村建設與規劃思考》、《新農村社區空間布局模式研究》、《城鎮化對我國耕地資源變化影響分析》、《城市開發區新城規劃與建設》、《城市新區規劃設計探析》等研究成果的論文。這些成果從規劃角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小城鎮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以來提出的城市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具體的規劃設計。在生態城市生態建設和節能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如發表了《遼寧省小城鎮建設中的生態環境探析》、《北方地區生態保護規劃策略研究》、《老工業基地改造中的城市用地生態布局研究》、《沈鐵工業走廊的生態化網絡構建》等文章,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筑與美學》欄目發表的研究成果,還為2004年沈陽故宮,清東陵,清福陵成功申報世界遺產提供了重要依據,所發表的一系列關于園藝研究與設計論證和討論的文章,為2006年國家舉辦的園藝博覽會中“遼寧園”和“沈陽園”成功設計做出貢獻。
學報從1999年創刊以來,特別是確立了特色欄目以后,獲得了許多榮譽,曾獲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獎,全國理工院校社會科學版優秀學報,“建筑與美學”獲特色欄目獎并多次獲教育部“科技論文在線獎”、學報被許多權威數據庫收錄?,F為“中國學術核心期刊”來源期刊。
特色欄目是綜合版期刊走向專業化、精品化的重要突破。學報特色欄目的形成是編輯長期辛勤工作的結果,依托學科打造學報旗艦,必須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追求,百折不饒,持之以恒,使學報特色越來越鮮明,創出與眾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綜合版社會科學期刊。
參考文獻:
[1] 陳浩元, 鄭進保, 李興昌, 等.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的功能及實現措施建議[J].編輯學報, 2006, 18(5):323-327.
[2] 劉海濤, 張曉云.論高校學報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性[J].編輯學報, 2002, 14, (4):280-282 .
關鍵詞:民用建筑設計;工業建筑設計;傳統教學模式
《房屋建筑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城鄉規劃等多個專業開設,涉及學生面廣量大,并且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建筑工程類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介紹了民用建筑設計原理,建筑設計的基本步驟,房屋建筑的構造原理與構造方法等基本知識。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蓬勃發展,本課程對于所有與建筑工程相關的專業均是一門基礎課程。如何讓本課程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至關重要。
一、目前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該課程涵蓋了民用建筑設計和工業建筑設計兩大部分內容,涉及公共建筑設計、民用建筑設計、單層廠房設計、多層廠房設計,但教學計劃安排的課時量較少(64學時左右),對于廠房設計這部分內容只是一帶而過的講授,學生也是一知半解。
2.該課程的內容大多數為國家的規范、標準的解釋,內容枯燥無味,在課堂中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較困難。由于該課程是學生較早學習的專業課程,對大部分建筑、建筑構件等概念無具體的認識,再加上大部分上課都是課堂理論教學,學習效果甚微,存在黑板上蓋樓的現象。
3.由于土木CAD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學生認為手工設計、作圖已經過時,對平時的手工大作業敷衍了事,造成對基本設計原理和制圖標準掌握較差,看不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以至于越學越對本課程不感興趣。
4.教材中的作業、插圖較陳舊,無法跟實際工程相銜接。
二、解決方法
1.《房屋建筑學》課程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的課程,應用性較強。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強調課堂教學,配合掛圖、錄像,但受可實際參觀的建筑工地的限制、學生在課外教學中對實際工程掌握和處理能力,受到極大的制約。加強多媒體立體課程的建設,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將發生較大的變革,在教學中課堂理論教學與知識的擴充及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多媒體課件密集的知識量,使理論與實踐做到有機的結合。同時多開展第二課堂,讓學生根據施工圖動手制作相關模型,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制作樓梯間、基礎等模型。
2.《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僅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主的教授學生雖然易懂,但真正讓學生動手設計時,學生會出現無從動手的尷尬局面。而立體化多媒體課程在教學設計時,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強調“協作學習”等。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強調學生課后以自主學習為主,對于像《房屋建筑學》這類課后需不斷自學的課程,多層次的知識信息的組合將使學生學習更加合理、學習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3.利用信息時代的教育技術,可以使《房屋建筑學》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和優化教育資源,在學科建設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建筑教育普及等方面實施教學改革,滿足教學內容更新經?;?、教學活動實施手段多樣化、學生學習合理化等新的教育教學標準。
4.在作大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允許學生用計算機繪制較簡單的圖,但數量不超過3張,其他作業還是采用手工作圖,其中有一張圖紙要上墨線??梢员苊鈱W生應付做作業。
5.在開學初安排8個學時的實地參觀學習,讓學生認識建筑,為理論知識學習打好基礎。
6.大力推廣使用國內優秀教材。以知識點為單元組織教學,不斷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與國內外先進建筑技術水平的同步增長。
7.以網絡為基礎,課件上網,優秀作業展示,逐步實現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適應現代教學要求。
8.在授課過程中,國內建筑和國外建筑設計方法、風格同步講授,同時多講國內優秀建筑的設計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我國建筑業正面臨著新一輪革新,對土木建筑人才的需求不僅表現在量上,而且表現為質的提高和飛躍,因此,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和發展是本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傅文慶.現場教學法在《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08.31
[2] 劉志麟,劉豐賢.淺談《房屋建筑學》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6.4
[3] 崔千祥,趙 武.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山東農業教育,2005.4
在論文完成之際,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單承黎老師在兩年半的研究生學習中給我悉心指導、親切關懷和熱情幫助。從選題到資料的收集以及論文的寫作,無不包含著導師的關愛和心血。
導師寬厚的教學作風,樸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強烈的責任感,敏銳的洞察力,富有創造力的學術見解以及淵博的專業知識,這些優良品質都將使我終身受用。導師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響了我,使我在學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時,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謝朱賽鴻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趙曉峰教授、劉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華副教授、魏廣龍副教授在學習中給予的有益教導,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得以展開設計研究,在此深表謝意。
2010年6—9月,在學院領導的帶領下,先后考察浙江大學、蘇州科技學院、山東建筑大學等高校,對外校辦學經驗、評估經驗進行了學習和借鑒,同時在“師生與教學管理用房”、“實驗室”、“圖書資料”、“科研與課程建設”四個方面與我校建筑與城市規劃專業進行了橫向比較,提出基本問題與建設建議如下。
一、師生與教學管理用房建設建議
1、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招生數量
提高城市規劃專業每年招生人數為30人以上,滿足評估標準。
2、增加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學科教師數量
按目前的招生規模來計,建筑學專業需要引進10名專業教師,城市規劃專業學要引進7專業教師,建議2010年達到1:12左右。
3、加大師資培養和引進力度
評估前應達到“具有副教授職稱以上的專職教師人數不低于本系(學院)專職教師總數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評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師。
4、擴大職稱成果認定范疇
(1)認可教師獲獎作品和學生競賽獲獎作品,提高其科研級別,劃入職稱成果認定范疇;(2)增設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業核心期刊種類。
5、增加教學管理用房
根據生均10平方米的評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業需教學管理用房的建筑總面積6880m2?,F有設計教室、辦公室總建筑2400m2,需增加面積4280m2,必須增加以下用房,并滿足相應的面積:
(1)教學用房(使用面積2400m2建筑面積3500m2)
①專業教室20間,按每間容納30人,每間80m2左右,使用面積1600m2建筑面積XXm2。
②多媒體教室二間90~100m2/間
③計算機教室一間150m2/間(現有學院機房70m2/間)
④評圖室一間90~100m2/間
⑤報告廳300m2
⑥師生展覽廳200m2
(2)辦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積290m2建筑面積450m2)
①教學與行政辦公室250m2
②接待室40~50m2
6、相對獨立并集中教學管理用房
(1)方案一:在我校屏峰校區設置獨立的建筑系館,將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室與辦公區、實驗室集中布置,或分設2處,總建筑面積滿足6880平方米即可。
(2)方案二:將邵科館2、3、4樓設置為建筑系的辦公與實驗用房集中布置,改建成必要的評圖室、展覽室等必要用房,將學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樓9、10層統一設置,這不僅是評估需要,更是符合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特點增加學生交流,提高教學質量之必須。
(3)方案三:在新教大樓內7、8、9、10集中設置學生教室及與學生相關密切的模型室、評圖室、展室等必要用房,辦公室保持現狀不變,在建工學院6樓增設實驗室。
(4)方案四:將建工學院目前所在的文薈樓北側增加一排房間用作必要用房的建設,辦公維持現狀,將20個學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樓8、9、10層統一設置。
(5)方案五:在尚德園四樓集中設置辦公區、部分實驗室和必要用房,將20間學生教師和與學生聯系密切的實驗室集中設置在新教大樓8、9、10三層。
(6)方案六:將子良樓a區整塊作為建筑系集中、獨立設置教師、辦公室、必要用房、實驗室的獨立區域。
二、實驗室建設建議
1、建設建筑材料與構造實驗室
此實驗室建設計劃已經得到批準,但是由于構造實驗室相當于一個基本建設項目,根據現在建筑以及裝修材料和費用的增加,原有預算計劃偏少,尚需增加模型以及構造節點施工費用約10萬元左右。并盡快確定建設場地,需要建筑面積約150平米。
2、新建視覺藝術實驗室(或稱為建筑攝影實驗室)
成立建筑攝影實驗室,將原來歸屬學院實驗中心的建筑攝影器材劃歸該實驗室。目前急需購置的設備有:數碼相機35臺,數碼攝像機2臺、閃光燈、濾鏡、遮光罩、照片打印機以及三腳架等,大約需要投入資金30萬元。場地面積需要60平方米。
3、新建城市規劃信息技術實驗室
根據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繼續建設城市信息技術實驗室,可以考慮與計算機cad實驗室一起建設,增加cad實驗室面積和有關城市信息的軟件設備,如arcgis、mapinfo、oracle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cps城市規劃軟件、ppsv規劃總圖設計軟件、hy_sz市政管線設計軟件、光柵拼圖軟件rvcad、建筑與城市專業信息庫等,總計需要投入45萬元。
4、建設獨立的建筑cad實驗室
根據建筑數字教學的要求以及建筑虛擬技術的發展,需要建設獨立的cad實驗室以及購置相關的軟件。擬購置臺式電腦45臺,服務器1臺、大型繪圖儀、彩噴儀、掃描儀等設備以及正版cad軟件、空間彩繪大師、渲染器等軟件,需要試驗場地約150平米,需資金投入100萬元。
6、對建筑物理實驗室增加投入和場地面積
建筑物理實驗室共分為建筑聲學、建筑熱工和建筑光學三個部分,各部分需要獨立的實驗室以安放試驗設備,因此需要增加建筑面積,將三個實驗室分別設置,同時按照建筑聲學的要求需要有專門的混響、隔聲以及消聲室,這只能在新校區的建設中進行考慮,但是目前需要至少三個獨立實驗室,需要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另需購置天然采光實驗用人工天穹、亮度計、駐波管、wbgt、室外氣象測試儀等設備,約需資金35萬元。
7、建筑模型試驗室。
建筑模型試驗室尚需增加設備:無繩充電式電鉆、數控激光切割機、便攜式銑機、大號電刨、高速木工帶鋸機、大方打磨機、砂帶機、22升工業吸塵器、工作臺、銑機部件工作臺、砂帶機部件、折疊式組合工作站機架、組合工作臺、鋸機、多功能工作臺、便攜式圓鋸、萬能線鋸機、精雕轉軸、釘槍、日豹氣泵、切紙機、膠裝機等,共計需要投入35萬元。面積。。。。。。
8、合計
實驗室建設需總資金投入255萬元,需空間面積560平方米。
三、圖書資料建設建議
1、設立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
面積不小于250平方米,閱覽座位不少于60個。最好設置于建筑系館內,若無建筑系館,應與專業教室相對集中布置。
2、補充校館藏圖書、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藏書
近一年半內,使建筑規劃專業書籍總量從目前的2.0512萬冊,提高到2.4萬冊,生均紙質專業圖書達到40冊。需新增紙質專業圖書0.35萬冊,其中外文書籍1500冊。以每冊200元計,需資金投入70萬元。
3、擴訂專業外文期刊種類
從09年起,使建筑規劃專業外文期刊種類達到15種,需新增外文期刊5種。需資金投入3萬元。
4、調整專業中文期刊訂刊目錄
從09年起,使建筑規劃專業中文核心訂全。
5、增購現行建筑法規文件資料及工程設計參考資料
近一年半內,增購現行新的建筑法規文件資料40種,120冊,以每冊40元計,需資金投入4800元。購買工程設計參考資料80套(冊),需資金投入2萬元。
6、購買及制作教學幻燈片、音像資料和教學模型
需購買教學錄像片20部,需資金投入5000元;購買及制作教學實例光盤50張,需資金投入4000元;購買教學模型5個,需資金投入5萬。
7、建筑圖書分館或建筑規劃專業資料室裝修
裝修費用按每平方米800元計(含家具),需20萬元。
8、合計
專業圖書資料建設需總資金投入101.4萬元,需空間面積250平方米。
四、科研與課程建設建議
1、加大扶持力度,縮小學科差距
建筑學科爭取列入?!爸攸c學科”,城市規劃學科列入?!爸攸c扶持學科”。呼吁學校、學院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學科研面積、實驗設備和教學經費。對教師獲獎作品和學生競賽作品的認可,與國內建筑老八校接軌,確定為一定的科研級別。
2、增加“精品課程”傾斜力度
增加“精品課程”傾斜力度,評估前爭取省級精品課程1門,確保建筑學科校級精品課程1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精品課程1門。
3、增加“優秀課程”傾斜力度
增加“優秀課程”傾斜力度,評估前確保建筑學科“校級優秀課程”2-3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優秀課程”2門。
4、增加“教改項目”傾斜力度
增加“教改項目”傾斜力度,評估前確保建筑學科“校級教改項目”增加3-4門、城市規劃學科“校級教改項目”增加2-3門。
5、增加專業學術交流機會
評估前,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及建筑與城市規劃專家進行專題學術報告會15次左右,次均費用約1萬元,共15萬元。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累計30次以上,次均費用約0.5萬元,共15萬元。
6、建立教師學歷提高與進修學習制度
建立教師學歷提高與進修學習制度,評估前應達到10次以上,次均補貼0.2萬元,共2萬元。
7、加強教改論文扶持力度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向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的教改論文傾斜。
關鍵詞:讀書報告活動;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145-02
一、“讀書報告”活動的緣起
1.低年級專業教育的弊端。城鄉規劃專業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但創立城鄉規劃學科及專業教育,迄今不過百年。我國開辦城鄉規劃專業的高等院校由1998年的不足30所猛增到2013年的近200所。其中,脫胎于建筑學專業的城鄉規劃較多,約占65%。而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恰恰就是在建筑學專業創辦10年的基礎上,于2008年開設了城鄉規劃專業。由于我校依托于建筑學而創辦的城鄉規劃專業,在低年級(大學三年級之前)所設置的專業課程幾乎等同于建筑學專業,如《建筑初步》、《建筑設計原理及其設計》等,且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基本一致,即過于注重建筑設計功底與形體塑造能力。而面向城鄉規劃專業特點的訓練缺失,規劃專業中強調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社會洞察力以及規劃專業知識較為欠缺。從而,造成學生重專業設計、輕背景知識,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習的迷茫和迷失,并有盲目和動力不足等問題,還有一部分同學總想放棄城鄉規劃專業而轉向建筑學。
2.“讀書報告”模式的提出。面對城鄉規劃專業越來越寬泛的研究領域,城鄉規劃專業人才需具備系統觀與辯證觀,能夠立足于整體、系統全面把握所面對的規劃問題,這與建筑學專業強調形象思維與個體創造大為不同。雖然城鄉規劃是從建筑學衍生而來,但它并不是建筑學專業的附屬品,因而不應只在高年級的教學中體現出專業的側重與不同。誠然,兩個專業在1~2年級期間可進行相同的專業基本素質教育,但決不應等同視之。且1~2年級是城鄉規劃專業學習中較為重要的時間段,除完成專業基礎技能訓練之外,還需開始接觸本專業的理論知識。
由于在低年級教學體系中,城鄉規劃專業并沒有像建筑初步課程中包含“建筑導論”,而設置城市導論之類的專業理論初步認知內容。基于目前低年級專業課程較為單一的培養模式以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采用“讀書報告”這一啟發、開放、互動的模式,將其納入城鄉規劃專業傳統的培養體系中,以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彌補專業、人文、社會知識的不足,消減由于課程體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上述一系列問題。
二、“讀書報告”活動的實施
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讀書活動,為使讀書報告能在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中落到實處,規定學生必須作讀書報告,并列入教學計劃。做讀書報告的時間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即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概論知識后進行,并要求每月至少舉行一次,每學期至少完成3次。
讀書報告模式并非一般書面意義上的讀書報告,而是以一種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讀書報告活動要求班級內所有學生共同參加,可劃分成由4~5個學生組成的小組,由專業任課教師主持。該活動的實施共分4個階段,即選題、撰寫與制作、匯報與討論、總結。
1.選題。學期之初,專業任課教師給出學生讀書報告的內容、要求及形式,擬定讀書計劃。在老師的指導下,基于學生的興趣、知識構成及知識點的缺漏等,確定本學期的必讀和選讀書目。其中,所讀書面的內容即為讀書報告的內容,即為學生感興趣的專業書籍,建筑設計、城鄉規劃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變化、熱點問題和典型案例等;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同時,可請圖書館老師講述文獻的檢索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加充分地使用校園數據庫及網絡資源。
2.撰寫與制作。在確定主題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上述所讀書目為基礎,同時通過大量文獻的查找和閱讀,可將其中感興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內容作為切入點,架構讀書報告的框架,為讀書報告做準備,并進行分工書寫、制作及匯報。書寫格式不做過于機械的要求,不拘泥于論文的形式,但必須明確報告的主題、關鍵詞和參考文獻(即閱讀書目)。注重所選擇的某一專題或某一內容在所讀書目和查閱一定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小組所有成員的內容、方法和結果,并明確小組的觀點和分歧。
3.匯報與討論。根據計劃要求,讀書報告必須進行匯報與討論,也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每次由小組中的一名同學介紹其報告主題的基本內容,并著重闡述小組觀點,以及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和不解。其他同學則可對其提出個人見解,對其中有異議的部分展開討論。同時,由2~3位專業任課教師組成評議小組,在聽取并查閱該組報告后,評定成績;每組報告時間為15~20分鐘,教師和學生提問和討論約5分鐘。提出的問題,由小組其他成員給予回答,根據學習態度,報告內容;文獻資料,檢索能力,對文獻資料綜合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條理是否清楚,主題是否明確,回答問題時對問題的理解力及回答的正確性,思維是否敏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
4.總結。在匯報與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需進一步撰寫、整理并上交讀書報告,這是該活動的最后階段,也是學生收獲讀書成果的階段。其內容必須包括所選主題或內容的全部資料,展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與思考,特別要對在匯報與討論過程中同學及教師所提出的異議和觀點,進行深入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判斷與推理,從而收獲有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專業知識。最后由多名(2名以上)教師對報告內容進行評定,并列入期末考核。
三、開展“讀書報告”活動的意義
1.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的“新平臺”。城鄉規劃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環境建設的綜合、交叉學科。其專業知識的范圍廣、內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閱讀基礎上,使學生獲得較系統、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強化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之間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讀書報告這一新穎、開放的活動,促使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通過對思維方式、知識積淀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等的融合和碰撞,拓展其專業知識、人文知識、社會知識,從而為專業思維、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以及專業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新方法”。創新思維作為衡量城鄉規劃專業培養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讀書報告使學生能夠在把握所讀書目的脈絡和核心之余,提出對該類問題的思考和見解。因此,學生在該活動中,需時刻保持專業的敏銳性,積極展現其逆向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進而形成個人的專業意識和創新思維模式。
3.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習慣的“新形式”。城鄉規劃已從物質形體規劃擴展到社會、經濟、環境規劃;從孤立的城鄉規劃走向城市與區域融合的協調規劃;從規劃藍圖的制定走向圖紙與規劃政策、法規結合等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寬厚的人文社科基礎、敏銳的創新思維、健康的心理素養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讀書報告既可拓展和更新學生的專業知識、人文知識;同時,該活動的定期舉行,將有助于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并將讀書納為自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4.挖掘學生智慧和潛力的“新途徑”。讀書報告活動要求學生從報告內容的確定、匯報的方式、多媒體的采用等方面,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準備,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報告活動內容的自行選定,可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主體性。學生通過對所讀內容和多種匯報方式的選擇,以及對于某一問題的探討,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從而充分展現學生的智慧和潛力。
5.完善專業教育與學科建設的“新契機”。讀書報告活動的開展,在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專業素養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體系、促進學科的建設。讀書報告這一啟發性的活動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更新、擴展和積累,并顛覆了以往以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模式。結合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對學生知識與技能、人文素養、創新精神的要求,通過讀書報告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建立專業素質與人文素養并重的新型培養模式,有助于學習型學科組織的建立,有助于為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過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開展讀書報告活動的情況來看,這一啟發式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了全面交流的機會,學生不僅展示了自己對所讀內容的思考,同時也開拓了視野,拓寬了閱讀面,并從中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思考。該活動對于復合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對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傳統培養體系的補充,可隨時在專業培養中進行應用。
參考文獻:
[1]崔英偉.我國城鄉規劃教育體系創新構想[J].規劃師,2004,(04):12-15.
[2]岳邦瑞,段德罡.城鄉規劃專業低年級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09):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