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4 09:26: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學技術影響微技術
1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積極影響
由于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及其他領域中的廣泛應用,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獲得空前的主動地位,人類的生產、經濟、軍事等實踐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著越來越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腦科學、神經病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迅速發展為進一步揭開大腦秘密積累了許多新的實驗材料,也提出了種種腦工作模型。生命科學、遺傳學的發展,特別是生物工程技術(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產業化,在不斷地揭示生物遺傳和變異規律的基礎上為人類創造著新的生產力,給人類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F代科學技術和人類生活緊密地結合在—起,社會的科學化技術化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也不斷擴大。
目前,信息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目標最重要的技術。由于計算機互聯網的產生與普及,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貨物、技術、服務等各種信息都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動政府機構的改革,使政府依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能為公眾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并開啟了一扇公眾參政議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教育將呈現出現代化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多媒體教學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個性化、遠程化。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實施,人們廣泛地利用信息網絡,自覺或不自覺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網上購物、遠程醫療、網上交友等??傊?,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是人類在科學上取得的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之一,人類文明將越來越多地通過信息技術被創造和發展。
2科學技術對人類的消極影響
科學技術會積極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但它也有另一面,會給社會帶來潛在的不良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科技異化的問題。科技成果應用不當,會異化為一種破壞人類生活,違背人的本意,制約人壓迫人的“異己”力量。目前人類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克隆人”會不會成為一支可怕的異己力量也很難斷言。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科技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突顯,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掌握科學技術者會不會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疇,上升為一個階級?若果如其然,那么社會又一次趨向于階級的簡單化——技術階級與非技術階級,那么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第三,科技的進步帶動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因特網的建立,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使網絡安全、高技術犯罪成為不可不防的問題。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然嚴峻。宇航技術的發展,移民月球并非遙不可及,人們對月球甚至太空的開發是否會造成許多太空生態災難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術也向人的傳統形象、傳統價值和社會倫理觀念提出了重大挑戰,提出了急待解決的社會倫理問題。如基因工程會不會對人類帶來危險,遺傳重組的生物雜種會不會引起生物公害、破壞生態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體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婦雙方生育權問題、血緣關系問題、父母親的確定問題、“母親”的社會合理性問題、對待胚胎的道德問題、無性繁殖是否可以應用于人的問題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負面影響。第一,它可以削弱社會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進了社會的分工專業化,因此它使得社會成員越來越成為一個一個的“經濟人”,變成只顧自己利益,不顧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私自利者,從而大大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樣化或分散化導致了不同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也不利于社會內部的整合和團結。第二,使社會的許多犯罪和腐敗現象更加隱蔽。當信息成為商品,成為社會財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會信息,并用來進行交換,而把所得占為己有。還有人可能通過炮制假信息來非法謀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質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進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屬于他人或社會的信息就具有極大的隱蔽性,不易被察覺,懲治起來也較困難。
3全面認識科技的影響,正確認識微技術
科學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許多事實表明,同一種科學技術的同一種用法在一些條件下起著正面的積極影響,而在另一些條件下則起著負面的消極影響??茖W、技術、社會的關系問題已成為科學技術專家和哲學家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出現了諸如唯科學主義、技術決定論和反科學主義、悲觀論等不同觀點。人們特別嚴肅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即人類應該以什么態度和價值目標來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科學家在“求真”的過程中應不應該承擔道德義務和責任??茖W技術是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規律,也會受到社會力量、社會條件的制約。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關鍵看它為誰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給科技一點人文關懷,讓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現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時,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個人有權利、有義務去了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從而能夠估量它們對于人類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簡單,今天科技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不能否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并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就拿微技術來說吧。現在,有些人在談論“培育人類”,有些人在設計機器人的“進化”步驟,使它們能與人腦相當,甚至超過人腦。在這一潮流中,人們把微技術當做革命先鋒。美國科學家雷恩在給美國國會的一封信里說,與信息和生物技術相比,微技術將對21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正式向我們宣告“微技術時代”已經到來。美國科學家麥克爾是推動微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說再過十幾年我們就能生產出微型電腦,生產出比細胞還要小的微機器人用于醫療,這些小機器人能穿過人的身體,為我們清理血液,清除影響我們長壽的不利因子。他還說,非常便宜的微太陽能設備將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紹說,不久將制造出一種材料,糖塊大的面積就可以把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全部信息存進去,饑餓、營養缺乏這些問題將成為過去。這是一個夢想,但按科學家們的說法,這種夢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幾年內變為現實。我國的科學家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這件事不僅涉及微技術,也涉及電腦學、遺傳技術、人腦和人工智能研究,還涉及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與技術。它也涉及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一現象,從整體上看待這一過程,在更大的范圍內討論這一問題。這種討論還不夠多,人們對技術的了解和技術的發展之間還不成比例。為此,德國總統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術也可能帶來害處。而估量微技術的害處不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它還與人文學科密切相關,至少要考慮到“生活世界”這個問題。微技術可以生產出微武器,這種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殺傷力。誰擁有這種武器就等于擁有一種不尋常的優勢。防備這種武器是否意味著另一種軍備競賽呢?更大的問題恐怕是在于這種武器被哪種國家和組織所掌握。誰也不能擔保這種國家不會出現。根據銷毀核武器的經驗,即使要銷毀這種武器,也可能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麻煩。在預防種種可能爆發的瘟疫時,要防止因此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細菌與病毒,引出新的危險。要有未雨綢繆的思想準備,而且要堅持不懈。其實,微技術和其他新技術一樣,即使防護和免疫系統也可能是利害雙全。這是一個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術最大的危險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這種技術來反對人。從歷史經驗看,不能把新技術簡單地看作新福音。20世紀人類在這方面已有了慘痛的經驗,我們無權說新技術帶來的未來總是美好的。何況新科技理論家中的確有一些讓人不放心的東西,有些東西現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們首先需要學習,比如學習分辨利害,因為一般說來,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與成功時而犯了重大的錯誤,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帶來的艱險與痛苦?!兑捉洝分刑岢鞅婧脡?,要有憂患意識。它不僅僅給我們設計好,而是同時也提示壞。如果要說什么是智慧的話,這就是一種智慧。這也關系到直接參與研究、試驗和生產的人。他們也是人,也處在這個由他們設計的為“自己復制自己”的系統之內。他們不可能逃脫這一系統。誠然,我們必須避免731細菌部隊的暴行再發生,避免德國科學家在納粹時期所犯的那種難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島德考得生物技術公司這樣的研究所這幾年來的行為,事先不加說明和不經國際社會同意,就把幾乎人類的遺傳體與資料收集起來,進行分析試驗,還把這些作為自己的專有財產,在國外上市,在全球進行交易。如果對這類做法聽之任之,無異于把我們的命運交給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沒有一個人是單單的個人,我們都要重視并正確把握科技發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84
2齊振海主編.未竟的浪潮——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美)塞·亨廷頓.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4朱松山,任容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2004年,幾乎在互聯網泡沫崩潰的同時,web2.0的技術和理念橫空出世,顛覆了傳統web1.0網站單向信息的模式,web2.0強調用戶參與網站內容制作,用戶既是網站信息的瀏覽者,也是網站信息的生產者。在這種被稱為“自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網民能夠進行主動表達、主動信息并進行觀點交互??梢哉f自媒體技術催生了一種新的網絡文化,為大家帶入一種互聯網思維,這種思維更強調平等、對話,避免自上而下的說教。2010年左右,隨著移動化、社交化技術的成熟應用,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迅速興起,這些新興的傳播方式所具備的傳播屬性讓媒體再一次看到發展機遇,紛紛開始試水新興媒體。從技術角度看,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移動客戶端的飛速發展過程,實質上是網絡技術和信息內容相互結合和發展的過程,依然是新技術催生了這種新興的傳播方式,移動互聯網將逐步成為人們上網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新聞的生產、制作、,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持,科學技術的每次進步都推動了媒體向前發展。誰率先掌握了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并將其和傳播需求有機結合起來,誰就能夠在媒體發展中搶得先機。
二、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和要求
2014年以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日漸成熟,移動化、社交化應用得到普及。通訊進入4G時代,新興媒體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不抓住新興媒體發展的機遇,傳統媒體的受眾規模不斷縮小,存在喪失輿論主導權的危險,各媒體深刻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紛紛建立和完善適合自己特點的新興媒體平臺。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社、報社等先后開通法人微博、微信公共賬號,建設自己的新聞客戶端,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生產,以占領輿論陣地,發出主流媒體聲音。但是傳統媒體在擁抱新興媒體到來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巨大沖擊,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如果不謀求融合,只是將其作為自己新聞的一種表現形式,那就又會走上10多年前建設網站的老路,即使可能壯大了門戶商業網站旗下的新興媒體,卻無法達到占領輿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目標。發展新興媒體的道路,可能會導致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和影響力受到影響,甚至會關乎生存。同時,傳統媒體旗下的新興媒體又需要大量技術和資金投入,沒有商業網站的資本運作方式,沒有傳統媒體的不斷輸血,傳統媒體旗下的新興媒體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要提高傳統媒體中新興媒體的地位,將新興媒體融入傳統媒體當中,一榮俱榮,才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發展道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經過不斷發展和探索,從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網站),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發展(報網互動、二維碼),現在需要進入到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階段。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從屬關系,也不是對手關系,而是榮辱與共的關系。新興媒體的發展壯大不應當以犧牲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為代價,傳統媒體也不應以保護自身固有的利益而限制新興媒體的發展。只有進行充分融合,媒體才能夠發展壯大,才能夠發揮宣傳輿論引導作用,完成中央賦予的主流媒體職責。這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的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倡導的平等對話原則,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傳統媒體要發揮內容和人才優勢,新興媒體要發揮技術和靈活的優勢,最終做到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具體來說,就是需要對傳統媒體的體制、運行機制進行改革,以適應新興媒體的特點和要求,在此基礎上,經營方式不能再墨守成規,走過去粗放型廣告包打天下的老路,而是需要運用大數據分析、精準投送、線上線下等新形式拓展運營模式。
三、科學技術如何助力媒體融合發展
手印痕跡檢驗技術通過對犯罪現場的手印痕跡進行檢驗獲取指紋信息,就可以當做刑事犯罪案件的直接證據。在許多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抓獲之后常常會出現拒絕承認和交待犯罪事實的情況,這時候指紋檢驗就可以作為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實成立的重要證據,讓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有利于公安機關有效地打擊犯罪。
二、現場手印痕跡的固定和提取方法
在刑事案件現場勘查中,發現手印痕跡或者將手印痕跡顯現出來之后,首先要對手印痕跡進行固定,然后在對手印痕跡進行提取,把手印痕跡完整地從犯罪現場提取出來,才能對其進行保存、檢驗,才能使手印痕跡作為直接證據發揮其在刑事案件偵破中最大的作用。下面就介紹實際現場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幾種手印痕跡固定、提取的方法:
(一)拍照
可以利用相機將發現或顯現的手印痕跡進行拍照,這樣能夠將犯罪現場的手印痕跡最原始的狀態通過照片來進行反映,通過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跡既能夠對現場的手印痕跡的清晰程度進行反映,也能夠完整地保護犯罪現場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壞,因此,拍照手段是偵查人員在現場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跡的首選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跡的原物件
對犯罪現場留下來的手印進行研究,確認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來的痕跡之后,發現現場沒有合適的手印痕跡顯現手段,或者是為了能夠對原證物進行長期保存,這時候就可以直接對印有手印痕跡的原物件進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時候必須要先征得相關方面人員的同意,辦理好相關的原證物提取手續之后才能進行犯罪現場原證物提取,而且在原證物使用完之后要進行歸還。
(三)用膠帶粘取指紋
膠帶粘取指紋是通過利用粉末和熏染法進行手印顯現之后對指紋進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現場勘查中經常會用到。在使用膠帶粘取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襯紙背面將案情原由、案發時間、地點和手印遺留的具體方位進行注明。
(四)靜電復印方式
對于犯罪現場發現的印在灰塵上的手印,沒有辦法直接提取原證物或者使用膠帶粘取的,就要使用靜電復印方式對手印痕跡進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還要進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將灰塵手印覆蓋起來進行長期保存。現場勘查中對手印的固定、提取方法除了上述幾種之外,還有熒光試劑法、碘熏法、硝酸銀法以及寧海得林法等等。
三、利用“502”熏膠顯現手印痕跡反差增強技術
通過“502”熏膠顯法顯現出來的手印紋線是白色的,一般情況下只能使用拍照手段來提取手印,但是如果客體表面的顏色本來就很淺,那就必須對手印痕跡進行發差增強處理,這樣才能將其進行拍照固定。
(一)通過加碘進行反差增強在“502”熏膠中加入微量碘,用碘和“502”熏膠一起對手印痕跡進行熱熏,碘就會跟著“502”熏膠一起揮發,這樣得到的手印痕跡呈現的是淡黃色,更容易用拍照提取。
(二)粉末染色方式
利用“502”熏膠將手印顯現出來之后,立刻使用帶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對顯現出來的手印進行刷顯或抖顯來增強反差。
(三)利用生物染色劑進行手印反差增強
將0.2%-0.5%龍膽紫或孔雀綠乙醇溶液滴在經過“502”熏顯的手印上,等到手印變干之后,用乙醇將小犁溝中殘留的染色劑反復沖洗掉,這樣呈現的手印紋線就是紫色或者綠色。
(四)使用熒光染色劑進行手印反差增強
手印在經過“502”熏膠熏顯之后,立刻使用0.1%-0.5%的羅丹明6G、羅丹明B或者是基礎黃40的乙醇溶液(或(1%XJ-1甲醇溶液)處理手印,再用乙醇或者是甲醇將客體進行反復多次沖洗,經過這種方式處理過后的手印在紫外燈或者多波段光線其中的某一段長光的照射下呈現的是熒光狀態。
(五)BBD熒光染色反差增強方式
將BBD溶液滴到經過熏顯之后的手印紋線上,讓手印紋線充分被BBD溶液浸潤,待到BBD溶液自然揮發干燥之后,利用無水乙醇對手印紋線進行沖洗、晾干,這樣處理后的手印紋線經過紫外燈、藍光燈、激光或者是多波段光源的照射下呈現的就是黃色熒光狀態。
四、真空鍍膜顯手印方法
真空鍍膜手印顯現法是在真空條件下,在印有手印的客體表面鍍上單層或者多層金屬、介質薄膜,這樣就能夠將手印痕跡清楚地顯現出來。其原理是利用手印與客體表面光潔度的差異,使吸附在客體表面的蒸發料遠遠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發料,這樣手印就清楚地顯現出來了。對于玻璃、金屬制品、搪瓷制品以及陶瓷等耐熱性較好的檢驗材料上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可以使用加熱法減薄,但是使用這個方法必須注意對溫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電熱鼓風干燥箱進行耐熱檢驗材料上的手印進行加熱法減薄時,首先要在160℃下加熱大約4分鐘之后,再將溫度調高至165℃加熱7大約分鐘就可以了,但是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加熱的溫度要控制好,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果溫度低于155℃,那么“502”熏膠聚合物就不能減薄,如果溫度高于177℃,那么經過“502”熏膠熏顯的手印就會迅速消失。
五、經“502”熏膠顯現過后的手印減薄技術
(一)加熱減薄法
前面已經提到加熱減薄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通過加熱的方式控制溫度對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痕跡進行減薄,使得手印紋線更加清晰。
(二)膠帶粘取減薄法
膠帶粘取減薄法就是通過把進口膠帶裁剪成適合手印痕跡大小的形狀,將裁剪好的膠帶粘貼到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痕跡上,然后對膠帶進行輕輕地按壓,按壓的時候要留一點邊以便能夠順利地將膠帶揭起,揭開之后的手印痕跡就會被減薄。這個方法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直到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化學試劑減薄法
使用濃度太低的化學試劑進行手印減薄效果不明顯,而農地太高的溶液有會與“502”熏膠中的聚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黃色或者橙色的化合物,使手印痕跡遭到破壞,因此,化學試劑減薄法采用的是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氫氧化鈉水溶液。首先使用脫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氫氧化鈉水溶液之后,涂在經過“502”熏膠熏顯之后比較厚的部分上面,用手指對其輕輕按壓大約15秒,然后將脫脂棉移開,重新用干凈的脫脂棉將多余的溶液輕輕吸走;其次,重復上面的步驟至達到最佳的效果之后,用滴管將殘留在手印上面的多余溶液沖洗掉,如清晰不干凈,那么剩下的溶液會跟“502”熏膠中的聚合物發生化學反應使得手印發黃。
(四)丙酮與乙醇混合液減薄法
中國年年修水利,為什么年年鬧水災,水利是怎么修的?
社會已快進入21世紀了,防洪搶險怎么還那么落后,看不到現代化技術的影子?
所以我想就這兩個問題談些意見。
社會愈發展,對災害愈脆弱
許多人會天真地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力的增強,防災救災的能力會逐步提高,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會逐年減少,乃至徹底杜絕各種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實際上,這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心愿。事實證明,社會愈發展,相對于自然災害愈脆弱。其原因在于:
誘發自然災害的因素具有極大的能量。人類在可以預見的期間內還不可能具備足以與其抗衡的技術和能量。據測算,最大地震的能量相當于2000顆投在廣島的原子彈,最大級火山爆發的能量又是地震能量的10~100倍,而一次臺風可帶來1000億立方米的降雨。因此在遭遇大型自然災害時人類還很難完全控制和防御它。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必須樹立與自然災害的思想,到任何時候自然災害都不可能完全杜絕。換句話說,自然災害將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人類應當作的不是企望消滅自然災害,而是學會如何適應自然災害,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把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自然災害損失將隨社會發展同步增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與資產向洪泛區集中的趨勢將有所加強。我國約有1/3的耕地、1/2的人口、2/3的資產位于受洪澇災害威脅的洪泛區內。一般而言,在沿河兩岸平原地區,土地資源及水資源較豐富,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悠久,因而人口和資產的密度都遠大于山區、丘陵區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同時這些地區又多是洪澇災害多發的洪泛區域。總體來說,沿河兩岸地區經濟發展快,逐漸形成沿江沿河經濟帶。城市密集,人口與資產增長迅速。而且老的城區及居民集中區大多首先選擇相對安全的地域,而新的開發區、城鎮新區則只能向相對風險較大的區域拓展,如低洼易澇地區,泥石流容易發生的溝口地區等,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而且這些地區土地便宜,也誘使一些不了解災害風險的人前往開發??傊?,洪泛區特別是高風險地域內人口及資產的迅速增加,社會總體財富的增加,在發生同樣洪水的條件下,所造成的財產損失逐年增加是必然趨勢。日本從1973年至1973年的10年間,由臺風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增加了一倍。我國90年代初每年由洪澇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800億元左右,近幾年都在2000億元左右。
社會的發展將導致致災因子增強。社會經濟的發展常表現為城市化,即城鎮面積增加。相對洪澇災害而言,城市化將使原有的農田變為住宅區或道路,其結果是城區周圍透水地面減少,不透水地面增加。因而在相同降雨條件下雨水向地下的滲透量減少,在地面上流動的水量增加,使城區洪澇災害致災因子增強。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表徑流加大,洪水增加,災情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補充減少,使城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則更容易產生內澇。
城市現代化使其總體承災能力降低。越是現代化城市相對于自然災害越脆弱,這并不是聳人聽聞之言。現代化城市人口及財產密度大,地下設施多,立體交叉道路多。而且電、水、煤氣、通訊、交通、信息產業發達,而且各自形成網絡,這些網絡構成了城市的生命線系統,如人體的血液、呼吸、神經系統一樣。城市依賴生命線系統維持正常運行,任何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城市某種程度的癱瘓,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且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還可以誘發其它系統的故障。例如,一個變電站被洪水淹沒可能導致供電系統故障,由此又可導致供水、通訊、交通、信息等系統不能正常工作。1982年日本長崎大水導致交通全部癱瘓,僅汽車就被沖入大海2萬余輛,其原因是這些汽車都是所謂新式“全自動汽車”,門窗也全靠電動開閉,突然遭遇洪水使電路集中的底盤被淹,結果電路失靈,門窗無法開啟,汽車便如船一樣漂如大海,車毀人亡。美國1993年密西西比河發生大水,使信息網絡被破壞,完全依賴于計算機管理的廠礦企業及管理部門陷于癱瘓,僅此損失數億美元。生活生產的現代化,使社會更依賴于各式各樣的網絡,而一旦這些網絡失靈,人們將會手足無措。
當然,上面我所列舉的各種觀點只反映了現代社會隨經濟發展而因自然災害所產生的經濟損失會不斷增加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總體抗災能力也會不斷提高。如自然災害的預測、預警技術,先進的災害信息傳達技術,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住宅及工程建筑物標準的不斷提高,都可能使因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大為減少。因此在發達國家發生非突發性自然災害時,其傷亡人數都在數十人范圍內。有的國家提出:“即使發生大洪水,也不死一人”的目標,看來也是可以實現的。我國歷史上多次發生死亡百萬、數十萬人的大水災,但隨現代化技術的進步,一般每年因洪水死亡人數已降至2000人左右。
綜上所述,面對現實,我們無法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我們最大限度的努力,使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特別要把減少災害傷亡人數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一般可以采用兩種措施,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即通過修建各種防災工程設施提高全社會生產生活環境的安全度,減少災害風險。非工程措施即通過各種行政、技術管理手段,制約社會的不當行為,建立與自然災害特點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減少災害發生時可能產生的損失。工程措施是對自然環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兩者的目標都是最終減少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新興科技成果,逐漸溶入古老的防洪技術
防洪技術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技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筑堤防洪已成定論。因此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防洪史中,筑堤技術、堤防搶險技術已成為我國防洪技術的主流,特別是圍繞筑堤技術逐漸成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減水壩組成的堤防系統,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提防守護、歲修制度也十分完善,流傳至今。但總體而言,至解放前夕,我國的大江大河都未能形成十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洪標準非常低,難以抵擋較大洪水,因此三年兩災,洪澇災情十分嚴重。洪水常漫及數省,因災死亡人數常達數十萬人,1939年海河水系大水造成100萬人死亡。
解放后,由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水利事業才取得迅速的發展,設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機構,實施流域的統一規劃和治理。在五十年的時間內建設15米高以上大壩8400余座,修筑和加固江河堤防25萬公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歷來以害海聞名的黃河安然無恙,全國各大江河基本能控制一般洪水,而且防洪標準在不斷提高。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設的特點,如投資大,三峽大壩建設需1500億,一般在大江大河上筑壩投資總在數百億;工程量大,長江的堤防建設在解放后動用土方達10億立方米,每公里堤防加高1米,常需增加土方2~3萬立方米。因此,構筑堤、壩等防洪工程體系必須以就地取材、以土石為主,難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即使如此,也需要每年數百億元投資。由于等原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欠債太多,防洪標準比其它國家低很多,出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及防洪標準偏低的嚴重矛盾,也是近年來水災損失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能對此操之過急,也不能指望在很短時間內就形成我國高標準的防洪工程體系。要根據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加對水利的投入,并且要保持逐年穩定的投入,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標準逐漸提高。并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新成果,使其不斷溶入我國古老的防洪技術,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防洪技術。目前在我國防洪工程中已逐漸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包括:
(一)現代通訊技術
在防洪搶險中,洪水預報、水情及災情的迅速傳達是十分重要的環節。直到八十年代,大部分防洪信息還要靠電話、電報、對講機來傳達。通訊速度慢、可靠性差,服務范圍小,一遇汛期惡劣天氣,常造成通訊中斷。1975年8月河南板橋及石漫灘水庫出現險情時,由于電話中斷,不能及時向下游傳達,發生潰堤后造成8.4萬人死亡的慘劇。但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光纜通訊、微波通訊、衛星通訊、移動通訊、流星追蹤通訊等廣泛在防洪中應用,保證了信息的及時傳遞。
(二)水情預報技術。
要準確預報水情,必須正確預報降雨。對降雨預報分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實時預報。長期預報是跨年度預報,中期預報是跨月預報,短期預報一般是指近1~3天內的預報,實時預報是近1~2小時內的預報。目前全世界都還沒有解決長期預報問題,中期預報的可靠性也很差,短期預報的精度不斷提高,實時預報已有較好的精度。但是隨著雷達測雨、衛星云圖、全球氣象數值模型等新技術的應用,降雨預報的預見期逐漸加長,精度不斷提高。對1998年洪水的預報應當說是十分成功的。在5~6月份氣象和水利部門就發表了在長江流域可能發生1954年型大水的預報,防汛部門召開了全國防汛工作會議進行了緊急部署。由于在人力物力上有了充分的準備,保證了98全民防洪斗爭的勝利。
雷達測雨在歐美及日本已廣泛應用,它可以精確地預報數小時后流域內降雨強度、分布、移動方向及移動速度等,是實時降雨預報的有力工具。
利用衛星云圖通過對云層厚度、溫度等方面的分析,輔以其它氣象因素的判斷,可以較好地進行短期降雨預報。
利用全球氣象數值模型,對全球水、汽輸移進行計算模擬,可以進行全球氣象形勢分析,再與歷史上類似年份的氣象形勢對比分析,可以進行中、長期降水預報。
在雨情預報的基礎上,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河道洪水演進,即洪水預報以及洪水災情預報技術都有很大提高。流域產匯流模型、水文學預報模型、水力學預報模型、人工神經網絡預報模型等都在不斷完善。針對黃河含砂量高,河床沖淤變化激烈的水沙預報模型也投入使用。江河洪水預報技術將日臻完善。
(三)信息管理技術。
在防洪決策過程中,將會涉及大量水文、氣象、工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與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聯網的信息管理系統,由水利部信息中心負責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中還廣泛地應用了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多媒體等新技術。在北京可以及時獲得全國各地的水情、災情及有關的各類信息。
(四)遙感監測技術
在洪水發生時,對洪水的舉動、災情等實行大范圍的監測是十分必要的。而利用衛星遙感、機載遙感對災情進行實時監測已取得十分重要成果,已實現在多云天氣、夜間的成功監測。監測的畫面可從現場直接向北京傳送。不僅可準確判斷淹沒范圍,還可以判斷淹沒水深,以及淹沒農田的減產幅度等,水利部遙感中心已成功地對遼河、淮河、長江洪水進行了有效的監測。與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還可以通過遙感技術準確地判斷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受災人口等。
(五)防洪決策技術
集通訊、信息管理、洪水預報、災害監測、洪水優化調度等新興技術為一體的防洪決策支持系統已在各大流域內逐漸形成。黃河、長江、淮河等都已初具規模,目前國家防洪抗旱總指揮部正集中全國專家在制定全國防洪決策指揮系統的實施方案。防洪科學決策已指日可待。
(六)推廣洪澇災害風險圖。
利用數值模擬技術可以準確地預見各江河遭遇超標準洪水或工程失事情況下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包括可能發生的淹沒范圍、水深、持續時間、洪水流速等。據此可推斷各地域遭遇洪澇災害的危險程度。以此為依據,可制定各地的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確定防洪標準、洪水保險收費標準、堤防保護范圍等,對洪澇災害實行有效的風險管理。除上述在管理方面的軟科學技術進步之外,在防洪工程建設技術中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一)筑壩技術
已初步實現了機械化實行和科學管理。在混凝土重力壩建設中目前成功的發展了混凝土碾壓筑壩技術,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投資。在土石壩方面成功地應用了面板堆石壩技術和無紡布防滲土壩施工技術,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在建設超200米高大壩時,溢洪道下游的消能防沖技術我國已領先于世界水平。近年來在我國廣泛應用的寬尾墩消能為代表的收縮式消能工以及摻氣減蝕等技術屬我國首例。
(二)堤壩防滲技術
在授課中發現,各門專業基礎課之間雖然有著學科界線,但知識點有交集,內容上有擴展.比如,在《大學物理》與《普通化學》課程中都會涉及到熱力學定律,這不僅是物理課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化學課的重要基礎理論.再如《普通化學》的結構化學一章中微觀粒子運動遵循量子化規律的內容是學生理解《分析化學》原子發射光譜法的知識基礎,同時該內容又屬于原子物理的范疇.但由于課程的開設順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內容在不同的課程中所擔當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師在授課中對其講解深淺度、難易度、側重點各有不同,學生每次學習不是恰似“蜻蜓點水”就是只見“冰山一角”,這往往會導致學生雖然在多門課程中都學習過同一知識,但是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實、不全面,這便很容易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留下盲點和疑問,甚至會導致概念間的混淆,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不利于今后專業課的學習.基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基礎課程之間在內容上的聯系,可以根據授課的先后順序,在課程設計上對共同涉獵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在先開設的專業基礎課中對該類內容進行宏觀的介紹和學科重點方面的講授,而在后開設的課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回顧,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在專業基礎課之間建立知識紐帶,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并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加強與刑事科學技術專業課之間的聯系,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會先于專業課,這雖然符合教學規律,但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對專業知識的不了解,無法真切的體會到專業基礎課的必要性和基礎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學》課程的第十二章專門介紹氣相色譜分析技術,多數教材主要介紹色譜分析技術產生的歷史、裝置的結構及原理,而對其在刑事科學技術工作中的應用極少涉獵.因此,學生無法了解其實際用途與學習意義,常常導致學習懈?。疄榱苏{動學生的積極性,擴展學生視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舉以下案例來輔助教學:“在一起惡性殺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將多名被害人尸體化為液體隨下水道沖走,事后現場勘驗檢查員在毀尸現場的地溝內發現了數團油狀粘稠狀的物質,經技術人員初步判斷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過氣相色譜的方法來判斷粘稠物是否屬于人類脂肪[2]?”通過這一案例,我們可以運用PBL教學法引導學生運用《普通化學》中脂類的化學性質來解決這一問題.因為脂肪不容易氣化,無法直接使用氣相色譜法分析,所以先將脂肪水解,再進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圖1),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氣相色譜法對其進行分析鑒定,得到的色譜圖與人體脂肪的色譜圖完全相同(不同種類動物脂肪氣相色譜圖譜會有明顯的差異[3]),進而確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進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學方法以外,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運用案例教學法,開展課堂討論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極好的效果.既加強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又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使學生感受到專業基礎知識在專業課程中的指導價值,領悟到專業基礎知識是公安實踐工作的理論基礎.實踐證明,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中,只要在課堂中稍稍涉及一些專業領域的內容,都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更活躍,課堂參與意識更高,對相應知識點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并且會使更多的學生愿意主動的進行課前查閱與預習,從而達到新舊知識的融匯貫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目的.同時這種方法還可以為靈活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載體,使教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去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
3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及人文素質教育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題目可行性說明及預期成果:
關鍵詞:科技論文 寫作一、一般概念
1 論文的概念及分類
(1) 論文的概念
科技論文是創造性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學論述,是理論性、實驗性或觀察性新知識的科學記錄,是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新成功的科學總結。
科技論文是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主要載體,是獲得科技信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2) 論文的分類
科學——從理論上解釋自然現象(規律)“是什幺”和“為什幺”,提供新的事實、理論和概念,為技術的發展開拓新的途徑。
技術——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回答“做什幺”和“怎幺做”。
根據科學與技術的區別,以及論文表達的內容,科技論文分為學術(科學)論文和技術論文兩大類:
①學術論文: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
②技術論文:創新性技術(產品、設計)論文、新技術應用性論文、試驗性論文。
2 論文的特點
科技論文是對創造性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進行理論分析和總結的科技寫作文體。因此,科技論文既具有一般議論文的特點,論點、論證、結論構成,又具有與一般議論文不同的特點:
a) 科學性和準確性。
b) 學術性或理論性。
c) 創新性與獨創性。
d) 規范性與人工語言符號(圖表、照片、公式、化學等)的應用。
二、論文寫作的意義
科技論文的寫作是科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
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利于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科技成果的重要標志)
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利于提高科技人員的素質(是科學技術研究的一種重要手段)
科技論文的寫作有利于進行學術交流和人才的發現
著名物理、化學家法拉第的名言“科學研究有三個階段,首先是開拓,其次是完成,第三是發表”。科技論文寫作是一切科技交流(研究成果、技術發明、科技信息)的基礎,不論是對國家、單位還是個人來說,其意義都是現實而有益的。
三、論文的格式和要求
基本要求:學術性、真實性、邏輯性、規范性
格式:科技論文的組成部分和排列次序(格式)為:
標 題
作者姓名
(工作單位名稱地址)
摘要
關鍵詞
① 引言
② 正文論述正文部分
③ 結論
④ 致謝(必要時)
⑤ 參考文獻
1 題名
即標題、題目、命題等,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摘、索引或提錄等情報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擬定題名的要求:簡明、準確、恰當、完整。應注意:
(1) 準確性。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常見的毛病有:
一是大題名,小內容。如:“……地區降水量特征研究”
二是不注意分寸,有意無意地拔高。如”……對……的作用機理(影響)”
三是標題一般化,沒有特點。如:“……水文站水位~流量關系分析(探討)”——“……河流水情特性分析”
(2) 簡潔性。即在能夠準確反映、清楚表達“最主要的特定內容”的前提下,題名字數越少越好,便以記憶與應用。 ——錨桿檔墻的設計與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