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經濟形勢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求學網小編為你提供論文范文:“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寫出論文。
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reeman經濟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后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經濟學家協會主席,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曾在《美國經濟評論》、《歐洲經濟評論》、《比較經濟學》、《蘭德經濟學》等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我國存在著復雜且多樣性的社會矛盾,并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挑戰。
如今,我國已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均GDP達4000美元。伴隨著高等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社會意識的多元化,大范圍的爭議局面就愈發明顯;而國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均導致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同時,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得社會上的不滿情緒被放大。因此,出現在住房、腐敗、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等問題上的矛盾成了此階段的主要矛盾,呈現出多樣性、激烈化、全面化的特點,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矛盾被激化。但事實上,社會矛盾的激化正是下一輪改革的推動力。
隨著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我國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金融危機過后,依靠吸引外資以及出口這條路在我國顯然已走不通。
由于我國在全球勞動分工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當我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的表現非常突出之時,這就值得全球各類經濟體反思: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確實帶來了全球范圍內的擔憂,因此中國在國際上承受的壓力迅速增大。而中國在外貿領域遇到的一系列摩擦和矛盾,都是因依賴于過去吸引投資用于出口所帶來的。此模式若繼續延續,勢必會造成更大的國際矛盾。因此,利益的多元化,不僅要求中國妥善解決沿海及內地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問題,同時還要將產能充分利用,不斷滿足各類利益訴求,而非單純考慮出口帶來的利益。
30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依靠不斷地改革,抓住每個時期經濟、社會的主要矛盾,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而取得了成就。如今,面對國內社會矛盾和國際壓力,中國仍然需要進行改革。改革就是大規模的制度變遷,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把整個制度,而是在不改變現有基本格局的前提下,進行制度的改善,這是改革的本質。
當前,國內外形勢較30年前有了巨大變化,因此,此輪改革面臨新的挑戰,呈現新的特點:改革的方向和技術路線不明確、多元化導致社會爭議增多、改革機制不同,以及以民生推動為主線。
中國過去改革的經驗證明,改革需要經過一系列過渡性的制度安排方可成功。如今,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不能走回頭路,而需要實施新的開放戰略,即“走出去”戰略。
“走出去”戰略包括資本走出去與形而上的走出去。資本走出去就是要在全球范圍之內配置資源,謀劃解決我國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糧食的難題。當然,這不僅需要資本,還需要有國際化管理的能力和國際化視野、胸懷。其次,形而上學的走出去,就是思想、意識要走出去。在全球規則發生變化的時代,不僅需要人才、生意走出去,還需要讓研究走出去。
此外,我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了學術的、理念的和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而我國的教育在國際化上還沒有完全轉向,如何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來評判現行的國際制度,教育年輕人學會辯論,學會去說服別人,這是我國高等教育亟須要做的。
同時,如何能更好地參與國際制度制訂過程中的討論,關系到中國能不能真正成為一個在國際上站得起來的大國。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訂,在國際范圍內據理力爭,樹立中國的理念,這是我國下一步要下大力氣做的。
倘若要讓國際社會承認中國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就需要做到中國人在國際上具有發言權并具有絕對的說服力,同時,獨特的管理方式、改革辦法以及社會管理體制也是我們追求大國地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國家全面復興的過程當中,總結經驗,營造新的理念,并將其上升為在國際上具有感召力的新的價值觀、新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湯敏認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放緩是必然的。不值得大驚小怪。反而更應積極去推進改革,抓好經濟增長的質量。
放緩不等于悲觀
國家統計局于7月13日數據,二季度中國GDP增長7.6%,為最近三年來首次低于8%。這個數據并不怎么“好看”,對于當前有點萎靡的中國經濟,湯敏認為:“九略高,八正好,七也沒什么大不了。大家不要對此過于悲觀”。
湯敏說:“大家都說經濟下滑,經濟硬著陸。但我覺得,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過多的注重了經濟增長的數據,而忽略了經濟增長的質量。現在的經濟真正的危險在于我們的結構性還不合理。在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我們的經濟是會下來一些,這個在任何國家都是這樣。我們正在打房地產的泡沫,把泡沫擠出來。經濟增長放緩一些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如果非要靠基礎設施的投入將GDP拖到9是沒用的,這樣反而會扭曲了經濟的發展。反而可能會更加出現國進民退的局面”。
湯敏說:“過去為什么會出現國進民退,其實在2007年之前,沒有經歷經濟危機之前,整個的形式不是這樣的。不能說國進民退,至少民沒有退的那么厲害。那么這幾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現在刺激經濟的時候把錢大量的下放下去,先給大型企業。我們沒有必要把經濟一下子拉這么快,可能國企沒有這么強,民企沒有這么弱。所以,我們在目前情況下,對中國經濟的判斷不能簡單的從宏觀的角度,更多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來考慮”。
莫要飲鴆止渴
最近的一條消息也是人非常關注。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這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來,中國央行首次采取的“不對稱降息”。
當問及,此次“不對稱降息”對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有何影響,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勢有何影響時,湯敏答道:“降息會減少一些企業的成本,會緩和一些企業的壓力。但降息得大頭的還是國企,還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并不會得到較大的緩解。央行降息漲息對其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湯敏說,目前的問題不是降點息,多發點貨幣能解決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應該進行金融結構和金融機構的改革,讓更多的能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得到較快的發展,這才是根本。
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的支持,中小企業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穩步增長的有力保證。湯敏的身份是國務院參事,同時也是友誠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會常務副理事長,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關注。此次降息對樓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會波及到中小企業。湯敏說:“樓市的恢復肯定會對中小企業有些好處的,有很多中小企業,無論是服務業還是建筑業都是有好處的。問題是,如果樓市的價格又出現迅速攀升,長期來說是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利。短期來說,中小企業會掙點錢。那就和吸鴉片一樣,短期你可以興奮一點,但是對身體是有損害的?,F在的樓市價格已經讓老板姓買不起房了,如果價格再上去,是會出大問題的。為了短期的飲鴆止渴,這個時候我們再去靠樓市的反彈,后果是很危險的。我們不懷疑有些地方政府想把樓市推上去,這些都是短期行為”。
降息會對中小企有一些好處,但是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湯敏說:“更好的是需要一些結構性的改革,有一些政策逼著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服務,建立一大批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
還需政策驅動
中小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為發展社會生產的生力軍。那么,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如何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湯敏表示:“首先要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更多的要靠國家的政策的變化。首先是金融,現在對中小企業制約最大的是金融;第二個是稅收,現在對中小企業的稅收還是太高;第三個是現在應開放更多的領域給中小企業”。
湯敏認為,如果西方經濟再“探底”,政府還有很多的牌可打。其中最有利的方式是加大改革力度,把在危機后還未充分調動起來的民營企業、小企業激活,使之成為經濟增長的新生力軍。在這種思路下,當前最主要的是要真正落實國務院新36條的精神。特別是要打破壟斷,真正實行“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對民營企業開放,凡是對外資開放的都對社會投資開放”的政策。對民間投資開放那些長期被壟斷的,或是用各種“玻璃門”把民營企業擋在外的領域,如金融、電信、石油、公共設施等等。
湯敏說:“而在政策變化之前,中小企業就得好自為之。具體應該怎么辦呢,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說,升級換代,現在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層次太低,利潤空間狹小,這時,我們就需要去轉型做附加值更高的事情”。
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來說有著相當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有人預言,“中國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扼殺掉。對于這個論調,湯敏認為,除了需要不斷地在政治、社會與經濟各層面上的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參與新工業革命所需的寬松發展環境之外,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業革命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而當前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這樣的需求。當務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創建出一批能夠適應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有全新機制的教育機構。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創新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動力。沒有創業的創新是無本之木,只能是多幾篇論文,多幾個科技成果獎而已。相對發達國家來說,中國的創業環境還較差。從對青年人的普及創業教育,到國家政策對創業的支持,以及社會對創業失敗的寬容度都很不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在我國還遠未成氣候。鼓勵更多人去創新創業,打造一個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理順創業板市場,是我們能夠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的一個必要條件。
論文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后金融危機時代,機遇與挑戰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依靠超大規模的“一攬子”財政刺激政策,我國經濟率先觸底反彈,成功實現保增長任務。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未來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在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時期,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全面啟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廣義非公有制經濟是指除國有、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集體成分以外的經濟,主要有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兩部分。本文所談非公有制經濟是狹義上的非公有制經濟,即民營經濟,不包括外資經濟。
一、后金融危機的時代特征及影響
后金融危機時代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二是我國企業發展經過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目前進入了一個調整期;三是經過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個國家將根據國情和世界經濟變化情況調整自己的對外投資、貿易政策,希望在下一個經濟周期中率先走向繁榮。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表現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經濟逐步進入復蘇軌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0年7月對世界經濟預測作出上調,預計2010年全球實際GDP將較上年增長4.6%,同4月的預測數據相比提高了0.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亞洲等地區的貿易和生產活動好于預期。
二是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來自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帶來的結果就是中國經濟不可能繼續依賴出口增長的方式來支撐未來的發展。
三是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上升壓力將長期存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以煤炭、石油等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上升,并拉動原材料和燃料動力、電力、水、氣等價格大幅上升。而國內市場也呈現出了類似的上漲情形,加上房租價格、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我國非公有制企業的經營成本將繼續上升,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將繼續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后必然帶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將以新能源技術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為主要標志。哥本哈根會議后畢業論文提綱,“低碳經濟”理念必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將被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節能技術經濟所替代。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均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開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產業將成為引領全球新一輪產業升級的主導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挑戰
后金融危機時代并沒有完全消除經濟風險,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經濟風險還在增加。這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對中小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宏觀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
一是金融市場資產減值損失依然嚴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風險仍不容忽視;二是各國債務危機極可能推動全球經濟進入以緊縮財政、縮小赤字及減少開支為標志的“去杠桿化”階段,這很可能會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通貨緊縮。種種因素都增加了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2009年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貸有效減緩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但也對2010年宏觀政策調控帶來了困難。通脹通縮的風險并存,如果宏觀政策手段和時機選擇策略不恰當就可能導致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業融資環境或將進一步惡化
市場波動和投資預期的不確定導致風險溢價的上升,企業投資實體經濟的意愿下降,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難度。雖然國家調增了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但因受信貸終身追究制的影響,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從資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發,加上非公企業貸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權質押和信譽擔保貸款幾乎為零、貸款手續復雜和耗費時間長等問題,非公企業融資難度繼續加大。以工業型投資為例,2010年工業型投入在上年較低的基礎上,依然缺乏較高的增長,反映當前經濟復蘇過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響企業創新投入和投資回報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產要素價格短期內難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累計大幅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大,上升水平快,企業成本短期內難以降低。二是東南沿海地區土地制約因素也越來越嚴重,中小企業房租等價格攀升。三是企業勞動用工緊張,勞動力價格提高。據調查,珠三角、長三角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用工難的問題。中小企業勞動力不足,無法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四)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難度加大
“調結構”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調控的重中之重。繼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推出后,國家先后就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明確發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業仍是我國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低水平產能的主要集中地,轉變方式的任務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大部分處于勞動密集型、資源型,加工貿易“貼牌”企業居多,同時又是就業容量巨大的群體,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的形勢下,裝備、技術、工藝落后,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資源綜合利用低,環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變的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自主調整能力不足,產品和產業調整優化升級難度不斷加大。
(五)自身實力不強,應對新經濟形勢變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營企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起點低、底子薄,整體層次不高,競爭力弱。在我國,有關企業生存周期尚無明確的統計。但從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大多民營企業是暴起暴跌,輝煌短暫。國內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國民營企業只有2.9年。這一方面是由于民營企業在管理水平、技術實力、人才隊伍等整體上的落后,同時也反映了我國非公經濟在應對新經濟形勢變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變落后現狀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新挑戰之一。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非公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后金融危機時代,在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的同時畢業論文提綱,也為非公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些機遇包括國際、國家、地方政府、行業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機遇。
(一)來自國際方面的發展新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給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周邊部分鄰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所帶來的影響尚未結束。國際社會多數國家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市場低迷、資金短缺等窘境,這為我國規模民營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積累經驗、掌握國際戰略資源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目前,企業的國際競爭更重要的體現在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業走出去可以彌補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過海外并購獲取技術或市場,或通過海外并購打開營銷渠道,或借助并購利用國際上的人力資源。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已有許多成功的。
(二)來自國家政策的發展新機遇
我國非常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2010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把6大行業準入細化到18個行業,并對拓寬民間投資的渠道和領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規定。7月26日,國務院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在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務?!锻ㄖ访鞔_了40項工作任務,每項具體任務多則有9個部門負責。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的投資領域包括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等。
(三)來自地方政府的發展新機遇
為更好地促進非公制經濟發展,吸引民營資本投資,各地政府積極出臺鼓勵政策。北京市2009年對民間投資的壁壘進行了清理,并決定從2010年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建設,開展房地產信托基金試點,在高端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金融保險等領域重點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吸納民間投資。山西出臺了讓民間資本進入農電改造領域的政策。貴州也于2009年出臺相關意見,允許非公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地方政府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在新領域投資,除引導資金外,還在稅收優惠、房租減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來自行業政策的發展新機遇
行業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的總體安排,逐步放寬準入,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提供新機遇。一是后金融危機時代誕生的新能源技術、低碳技術等,國家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主動吸收民間投資介入。二是在基礎設施、市政實施等壟斷行業逐步放開市場準入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三是近期國家旅游局也出臺相關意見,放寬旅游行業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旅游業發展。今后,將有更多行業為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提供機會。
(五)產業轉移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我國新一輪的西部開發和實施的產業轉移戰略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企業積極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業則響應國家的號召向江西、安徽內陸省份和四川、重慶、陜西等西部省份轉移。由于中西部地區在生產要素成本、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相對沿海地區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區利潤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非公有制企業,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找到了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四、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貫徹落實“新36條”,為民營經濟營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
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均對非公經濟開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規定,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對需要審批、核準和備案的事項,政府部門必須公開相應的制度、條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環節、縮短時限,進一步推動管理內容、標準和程序的公開化、規范化,提高行政服務效率。
(二)引導民營經濟的投資方向,優化投資格局
一是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引導民營經濟投資從傳統低層次加工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變,切實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二是發揮區域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根據各區域及省區市經濟發展規劃,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籌資能力實施差別化的資本金吸引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支持民間投資主體承接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產要素畢業論文提綱,同時增加東部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的投資機會,擴大配置資源的市場空間。
(三)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資資金來源渠道
一是創新民營資本投資模式。通過社會資本,將BOT、BT、TOT,PPP等投融資模式與代建制有機結合起來,落實BT融資代建制,讓社會資本有利可圖,推動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二是建立以政府產業資金、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等多方式的融資體系,積極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以創新引導基金等方式推動民營經濟的科技創新
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投資建設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發揮創新引導基金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及成果轉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視,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國企改革
一是推動國有資本完全退出競爭性領域,盡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經濟準入的障礙,以確保充分競爭,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以發揮。其次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集團化公司。
(六)改善對民營經濟的的管理和服務,改善投資條件
論文摘要:2008年美國次貨危機攀發,金觸危機很快艾延全球,給世界經濟帶來強烈發撼。時至2010年,這場風基最強勁的勢頭已經過去,全球經濟開始回吸。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呈現出祈的特點,高失業率、預期通脹率、國際貧易竟爭加劇、,易保護重斷抬頭……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貧易艱難發展。面對祈的經濟扶序,我們應該積極訓整對外貧易政策,以在祈一槍竟爭中盛取更有利的對外貧易地位。
2008年,潛伏已久的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全面爆發,掀起金融市場的狂風巨浪,貝爾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動性危機,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資……這場金融危機強烈震撼了美國經濟,使其遭受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場巨大浩劫。時至今日,全球經濟體已經挺過這場風暴的中心,逐漸過渡到“后危機時代”。
這場令人談之色變的金融危機一度使世界經濟低迷,公眾信心喪失,在與之周旋抗衡的過程中,全球經濟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貿易也出現了新的特點。據世貿組織(WTO)統計,2009年世界貿易總額下降12%,降幅為60年來之最,而中國在2009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出口一方面面臨極為不穩定的經濟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為貿易競爭力的增加而承受著來自其他國家日趨強勁的貿易保護壓力。這就要求我們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尋求出口貿易新模式,從而推進我國國際貿易又好又快的發展。
1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分析
1 .1世界經濟止跌回升.增速緩慢
隨著各國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落實,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世界主要經濟實體的消費和投資逐漸升溫,世界經濟開始從衰退走向復蘇。
2009年初,世界經濟并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美國一季度GDP環比增長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凈出口和投資大幅萎縮,歐元區GDP更是大幅萎縮9.6%。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貿易額下降了40%。二季度美國、日本、新興經濟體經濟開始回升,韓國經濟觸底反彈,國際貿易降幅收窄,但仍高達兩位數。進入三季度后,美國、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回升明顯,多數歐盟國家也出現復蘇,印度、巴西等國回升勢頭也較強勁。在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相對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業生產指數均實現了正增長。世界經濟基本上被確認見底回升。
中國經濟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較高增長,第三季度增長率超過8%。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地區經濟均有所企穩并出現回暖跡象。
雖然目前金融危機最強勁的勢頭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已經停止了自由落體式的下跌開始有所回升,但是我們卻不能對其做出過于樂觀的估計。金融危機導致居民財富縮水,儲蓄率大幅上升,消費需求嚴重下降;同時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機會,加之目前全球普遍產能過剩,新的投資需求短期內很難大幅回升。因此,雖然經濟開始回暖,但是其復蘇的過程也是緩慢而曲折的。IMF估計,未來四年之內,全球經濟增速將略高于4.7%,低于危機前幾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經濟逐步回穩但仍舊脆弱。
1 .2高失業率和通脹預期并存
金融危機給各國產業帶來重創,失業問題隨之加劇,全球就業問題異常嚴峻。2009年,美國9月份失業率達到9.8%,創26年來新高;歐元區8月份失業率升至9.6%,為歐元區誕生來最高;日本9月份失業率為5.3%,亦為十年來最高;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也令人擔憂。高失業率將直接影響消費一一失業者無力消費,未失業者基于對未來的憂慮而不敢消費,進而影響到經濟復蘇的速度。
高失業率嚴重的同時,通脹預警也時刻存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穩定金融市場,刺激經濟復蘇,各國都采取了規??涨暗呢斦吆拓泿耪?。各國央行紛紛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利率分別降至0%一0.5%} 1%和0.1%,均創歷史新低。一些地區和國家甚至直接向市場注資從而提升大宗商品價格。目前美國、日本等國的貨幣供應增速均快于名義GDP增速,全球基礎貨幣持續上升。在經濟低迷時過剩的貨幣供應和較高的流動性往往不會形成通脹壓力,但是當經濟逐漸復蘇時,這些內容則會因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和抑制工具而轉化為通脹壓力。屆時,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會進退兩難。
1 .3貿易競爭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縮,國際貿易嚴重下滑,各國貿易競爭加劇。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內需難以拉動,進一步刺激了其擴大對外出口的決心。內憂外患的狀況使得眾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采取強硬措施以期有效爭奪國際貿易市場,一些國家甚至不惜大幅貶低本幣幣值、采取各種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來提高本國產品竟爭力,擴大國際市場。
除了爭奪市場,各國亦希望通過促進本國產業來帶動國內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加速經濟復蘇腳步。這勢必使其更決絕的采取各種貿易限制措施和保護措施,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國際經貿組織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個月時間,20國集團就出臺了91項新的潛在的保護主義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20國集團中有17個國家一共推出了約78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47項已經付諸實施。
但是在如今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的經濟利益是互相關聯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自顧自的采取貿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經濟體會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貿易保護,但實質上各國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措施,這就使得近年來的貿易保護會以更新更隱蔽的方式出現。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正重新抬頭,并且即將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阻礙。
2經濟形勢對中國外貿的影響
2 .1貿易額度下降.降幅趨緩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需求下降,整體貿易環境趨緊。2009年全球經濟回暖,但全球國際貿易總量仍處于下滑趨勢。這一年里,中國的經濟形勢較為良好,但外貿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較金融風暴正勁之際,我國的外貿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躍居第一大出口國.貿易康擦增加
在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表現好于一般國家。特別是在2009年,中國的出口額占全球出口份額比重超過9%的,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這充分說明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自主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但我國的出口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對外貿易處在粗放增長階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國、品牌小國”。這種憑借數量型擴張取勝的粗放增長經營模式已經成為引發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時,由于全球整體需求下降和各國內需難以帶動等對國際貿易競爭的刺激,外貿競爭力日益強勁的中國也成為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對象。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全球70%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與中國的出口貿易有關。2009年,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超百起、案值約120億美元,兩者均創歷史新高。同時,中國產品遭遇貿易摩擦的連鎖性突顯,鋼鐵、鞋類、玩具、鋁制品、輪胎等中國傳統優勢出口產品頻繁出現一個產品在不同市場遭遇貿易救濟調查的現象,呈現出摩擦國別擴散和救濟措施疊加的勢頭。
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國際貿易經濟環境將逐漸好轉,中國的外貿前景看好。但我國的國際貿易關系也將隨之而更加復雜,其他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更加嚴重。對于后危機時代的中國貿易,機遇與挑戰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貿易關系趨緊,貿易對象格局改變
歐盟是我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2009年,我國對歐盟出口總值達2362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9.66%,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形勢將影響總體的外貿形勢。然而目前歐盟經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僅歐元區的貨幣穩定難以確保,而且由于經濟問題而引發的政治問題也在各成員國內頻發。內憂外患的狀況使得歐盟訴諸于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政策。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在2009年,歐盟國家頻繁針對中國采取反傾銷措施,從鞋類、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到光伏、節能燈等擁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品,都是歐盟對華進行反傾銷的對象。2010年,歐元區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更加嚴厲。
中國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形勢也都不容樂觀。奧巴馬政府出于減少國內失業率以及2010年面臨中期選舉政治壓力的需要,不斷對中國施壓,出臺了各種針對中國出口的貿易保護措施。經濟陷人嚴重衰退的日本則更是大大縮減了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關系。
另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也越來越頻繁。僅2010年起就有韓國、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多個國家相繼對中國的馬鈴薯、西服、高碳錳鐵、榨汁機等多種產品施行禁運、反傾銷調查等貿易措施。中國與老牌主要貿易國家的關系日趨緊張。
而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中非貿易的健康發展,中國與東盟、非洲的貿易關系發展保持著較好勢頭。2009年我國對東盟出口額達到1062億美元,超過了日本,占我國對外出口總額的8.85%。從長遠來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中國與非洲、澳洲等國家貿易關系的促進,中國的外貿環境會逐漸好轉,且新的貿易格局也會逐漸形成。
3未來的發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規建設.拓寬貿易口徑
中國加人WTO近九年的時間內,清理、修訂、廢除了數千件與WTO規則相沖突的法律、法規及各種紅頭文件,有效地實現了國內法律法規的配套。然而我國法律的修正并未趨于完善。從國內經濟發展來看,需要創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競爭環境,如建立穩定、透明的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政策體系,明確政府對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融資支持、稅收減免優惠、投資風險保障的鼓勵政策等。通過規范國內競爭規則促進企業高速健康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從國外競爭來看,隨著國際貿易竟爭的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之外,各個國家和地區更可能采取諸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隱性保護策略。針對此種情況,我國需嚴格制定細致、規范的制度和法規,以立法的形式確保我國貿易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從而拓寬貿易口徑,增大進出口額。
3,2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升產品競爭力
雖然我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是目前我國仍以粗放增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缺乏自主設計,沒有龍頭品牌,產品質量和設計都還比較欠缺。當前我們還主要靠規模優勢來贏取市場,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國各地區紛紛依靠本幣貶值和出口補貼等手段來加大本國產品價格優勢的情況下,無疑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很大沖擊。因此自主研發、提升質量、重視國際認證,全面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提升產品競爭力,才一是保證和擴大我國對外貿易優勢的有效途徑。
3.3鼓勵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雖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逐漸加強了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但是民營企業無論在自身的資金和資源優勢上還是在宏觀經濟政策上都是無法與國企比擬的。然而中小企業因其靈活性、創造性、對發展機會強烈的渴望程度而對經濟促進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國外擁有先進生產技術、優厚資金實力的國外企業、機構合作,招商引資,同時增進企業自身實力,不僅可以增強整個產業的競爭力,而且對于促進國內就業和擴大外商投資等各個方面都會有很好的成效。
3 .4優化行業發展結構,促進經濟快速穩健進步
此次金融危機給歐洲所帶來的打擊遠比美國要重,究其原因則是后者的制造業規模比前者要大得多。這給我們的教訓便是,無論服務業如何發展,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也是不能完全統一的。一定規模的、相對獨立的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們既要加大發展服務業,增加服務貿易的規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業的發展。二者齊頭并進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才能有效促進和確保經濟健康高速平穩發展。
一、個人所得稅的界定
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凡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所得的,均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我國個人所得稅采用以個人為單位的分類所得稅制,將個人取得劃分為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等11類。
二、我國個人所得的稅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1980年個人所得稅制的基礎上,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圍繞起征點經數次修訂演變而來。盡管30余年間個稅征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物價水平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缺陷日益突出。目前,我國個稅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個稅占稅收總額比重偏低;稅基狹窄,費用扣除缺乏科學性,有失公平;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稅漏稅現象比較嚴重;調節貧富差距的功用逐步減弱。
(一)個稅占稅收總額比重過低
(二)稅基狹窄,費用扣除缺乏科學性,有失公平
中國現行個稅主要采用分類征稅模式,基準狹窄,即將應稅所得分為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11類應稅所得。這種征收模式計算簡單,分別從源泉扣繳,適合于改革開放初期收入來源小且單一的情況。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納稅人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若不及時調整個稅分類,靈活、科學征稅,容易出現多征、亂征的現象。目前,個稅扣費一般只考慮個人日常支出情況,忽略了家庭相關因素、地域收入差異等影響,加重工薪階層的負擔,難以實現個稅公平原則。同時,經濟形勢日新月異,個人納稅能力影響較大。費用扣除標準長期不變,滯后于經濟的變化,現今通貨膨脹、居民支出上漲,該享受低稅負的人群不得不承擔較高稅負。
(三)征管制度有待健全,偷稅漏稅現象比較嚴重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現況問題;技術進步;政策建議
2007年底,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各國經濟急劇衰退。為了應對這嚴峻挑戰,我國進行宏觀經濟的多方面結構變化,以擴大內需為主、消費與投資拉動相結合,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統一。雖然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但經濟回升的態勢不穩定不平衡,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尤其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將經濟建立在“產業鏈最低端”,從而致使中國經濟具有脆弱性和波動性。要使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的發展,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至關重要。而調整的關鍵則在于技術進步和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促進下,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進行較大的變化。分別表現在第一產業占gdp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第三產業比重總體上上升,增速高于第二產業,并且突破了以商貿、餐飲為主的單一發展格局。雖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產業結構中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1 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較大,傳統農業基本格局尚未改變
(1)農業結構尚待優化,特別是品種、品質結構陳舊,農產品優質率較低。傳統農業仍以糧食種植業為主,種子供應、品種咨詢等前農業與儲藏銷售、收購加工等后農業發展緩慢。多數農產品市場價格雖高,但是質量不高、品種不優,缺乏競爭力。
(2)農業現代化程度落后,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很不完善,地區差異明顯。農業生產中更多依賴自然資源等這類簡單的知識應用,不能有效的利用先進設施,進行較低層次的生產活動。
(3)農業區域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地區優勢發揮不明顯,不能形成鮮明特色的區域結構;另一方面,一些地區盲目的追求特色發展,不顧自然條件和發展環境,使生產環境惡化。
(4)農業收入結構不合理,長期偏大的工農剪刀差使得價格嚴重背離價值,農民獲利很少,出現棄耕棄荒現象,農業產出停滯不前。
2 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失衡嚴重
(1)產品附加價值低,處于價值鏈的中游。價值鏈的上游主要包括r&d,原材料,采購,設計等相關產業,下游包括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而我國的制造業主要處于價值鏈的中游,集中做加工,組裝,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的非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的生產,產品的附加值難以提高,收益頗微。
(2)產品研發能力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我國工業技術落后,產品開發能力弱,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低。由于研發投入嚴重匱乏,產業技術研究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導致對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高度依賴,企業無法在品質等差異化競爭中取得優勢,只能靠低成本維持收益。如我國在彩電、手機、汽車等依托高科技的行業都無法實現突破性發展。
(3)地區結構分布不合理,大量基礎性設施重復建設,個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專業化分工程度低較低,地區優勢無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3 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1)在gdp中所占比重明顯偏小。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占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50%左右,而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不到40%,大大低于國際標準。
(2)結構不合理。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是以生產服務業或信息業為主,傳統的個人生活服務業除了質量提升之外,比重提升緩慢。而我國的服務業仍是傳統的生活或個人服務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比重較大,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支撐基礎薄弱,雖然發展較快,但比重仍然偏低。
(3)服務業質量偏低,產品創新能力受限。由于受其發展基礎制約,制度保障不完善,投資力度不足,相關知識能力嚴重欠缺,致使其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關行業相比都難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4)產業發展模式不合理,以粗放型為主,經濟增長以高物耗,高能耗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為代價。資源的過度消耗短缺致使重要原材料、土地的價格上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上升,生態環境壓力加大,環保成本上升,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時,人力資源與資本價格上漲,產品成本全面上升,導致了收益空間更低。
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嚴峻。庫茲涅夫曾指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不是投資,而是’基于科學的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效率的迅速提高”。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弊端在這次金融危機面前暴露無疑。要想經濟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技術進步是影響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關鍵性因素。首先,技術進步能夠創造出新的產業,新產品或新的生產方式會伴隨技術進步逐漸產生,并且原有的產業在技術進步的情況下會發生分化,分離出某些生產階段能夠形成新的產業形成的新產業,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對原有的產業部門進行改造,提高產品質量,使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其次,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各個產業進行的重置投資采用的是更新的技術,提高生產率,增加產品產量。由于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會向平均利潤高的行業流動,而在原有的生產規模不變的條件下,需要的勞動力人數會隨著技術進步而減少,游離出來的勞動力會向勞動力需求上升的新興產業和服務業轉移,這樣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即第一產業勞動者比重不斷減少,而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最后,技術進步引起成本降低,使得處于價值鏈中游的制造業利潤空間增大,產品附加值不斷向價值鏈的上下游轉移,同時,技術進步使資源消耗強度下降,使可替代資源增加,能源結構調整,緩解環境壓力,同時生產需求結構也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應該落在如何通過技術的進步與創新,使得我國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即降低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對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內部結構調整,信息產業將成為我國未來的主導產業,與此同時,汽車、住房、建材、通訊等行業會有長足發展,從而帶動鋼鐵、機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業和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全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其所占比重,以新興產業發展為主,提供高效能服務的金融、保險、專業化咨詢等。
產業結構是決定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體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技術進步成為重中之重。在這樣的環境下,以下幾點顯得尤為重要:
(1)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要采取措施幫助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所需的自有資金,加大r&d的投資力度。通過不斷完善投資管理制度,使得企業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形成“提高效益——資金積累——技術創新——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創新中的資金問題。
(2)技術引進。
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際技術轉移的趨勢,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在引進技術的選擇上,要尖端技術、先進技術和中間技術相結合。通過向國外購買新設備、新產品并加以復制或者從國外購買專利權或者生產許可證,在國內生產的方式,進行技術引進。同時,不僅引進現今的科研成果和生產技術,而且要注意引進“軟”技術,如現代管理技術、教育和培訓技術等,加強人員的交流,學習現代化管理方式。
(3)加大教育事業的投資,改革教育制度,開發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