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懶惰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心理學學術思想,現代意義
一、老子心理學學術思想概說
《道德經》又名《老子》,全書五千言,充滿了深沉的智慧,主導意識是“道”。“道”在其中說明世間事物發展的總規律,又說明了人在社會活動中立身的行為規范,其核心就是“清靜”、“無為”、“抱一”、“守中”。
“清靜”一詞見于《老子》,即去私寡欲,心里沒有雜念。“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意思是說“清靜”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法則,心清神靜可以治理天下。這是老子的一種最高人生境界,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反省認識自己,剔除不由自主沾染上的私欲雜念,“濁以靜之徐清”,才會象渾濁的流水一樣,靜止下來,重新變清。“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自然無為常常被人們理解為放任不管,什么事都不做,這是一種誤解。“無為而不治”、“無為而無不為”是說無論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總可以做成的,自己的行為要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這種規律下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努力去做,去實踐,這才是“無為”。
那么,老子所認識的天地的規律又是什么呢?他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說事物在向前發展的同時總孕育著相反方向的運動,所謂“物極必反”。免費論文。所以他總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分追求什么東西,過分強盛就會衰落,要保持“清靜無為”的狀態。他反對世俗的逞強、驕傲、矜持、走到天下人前面。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他的這些專橫者必不能持久的思想無疑是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心理素質差者,常常個性很好強,但處處事事又表現很膽小,怕這怕那,看不到自己的力量。這就是不符合道了,因而總是難以找到心靈的安寧和穩定。老子勸人說:“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教人們不要逞強、走極端,而要順著自然的規律走,注意保護自己。這樣就不會固執,不會矯揉造作而使自己活得很累。人只要順著自然的規律去走,走在“大道”上,就會安全、平和、泰然,就會享受人生的樂趣。由于摸索出了天地的規律,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規律,他就會把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單調而辛苦的工作,當作奉獻,從中得到樂趣與安慰。
老子還主張少欲寡欲,生活儉樸,反對華而不實的東西,反對世人追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的享受,認為這些會把人誘離大道,使人做事時違背大道而遭受種種災難。
老子哲學中還有“無爭”、“知足”、“守靜”、“貴柔”、“處卑”等等特點,遵從這些教誨,無疑會為生活在這紛繁復雜社會環境下的人的心身健康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人們或許會認為這些思想是消極的,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但現代西方社會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及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充分地說明了他們那種對物質的過分追求是有悖自然規律的。事實上,人們如果接受老子這些合理的教誨,雖然暫時會有所失,但會因順從了自古以來不變的正道,在經受了這一小小的損失后獲得心靈的安寧、幸福和社會的安定、和平。這也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保護身心健康)”的含義。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們究竟如何取舍呢?答案是很明顯的,但人們往往難以為了獲得未來的大收獲而暫時舍棄小的損失。所以老子嘆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主張,一個人如果理解了天地的規律就應該勇敢地、堅韌地走上正道。
從現代醫學心理學角度來認識,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特別是人們處于現代化社會變革中,不斷提高心理素質,達到心理上的自我感覺適應、充實、滿足,這就應將“清靜無為”的觀念植于心中,在清靜心靈的引導下,順應“自然”的規律,根據自身的心理特點和社會環境條件,陶冶情操,堅定信心,完善個性,選擇自己的價值目標。
“抱一”、“守中”,指按照既定的目標前進,腳踏實地,堅忍不拔,不依賴,不懶惰,努力去做,這樣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心理疏導療法抓住這些積極的原則,并使之融合于自身體系之中,以“清靜無為”、“無私無欲”為導向,不斷提高人們的自我認識能力,使之在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及生活中處處達到“自我滿意”(即“成功”的具體表現)的境界。
二、老子心理學學術思想的現代意義
從老子心理學學術思想吸取心理學的營養,受到啟發,發展出影響深遠的心理治療理論,這就是其現代借鑒意義。
在國內,給具有原本及特質性的優秀傳統文化——老子心理學學術思想賦予新的內容,也就不再是古老的文化了,而成了“古為今用”,為現代化服務,為心理治療服務,成了為民造福的導向。免費論文。如中國道家認知療法由楊德森教授晚年及其追隨者歷時12年涓積成流,是現代中國心理學家獨創的具有濃厚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經理論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行之有效,尤其對“A型性格、精神應激及相關疾病、焦慮、抑郁、強迫等癥狀”效果卓著,被譽為“中國現代心理治療方法之花”、“中國人自己的心理療法”。該療法基于中國道家傳統的處世養生之道,從現代科學的角度深刻分析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與心理特征、精神痛苦的成因、引起精神痛苦的內部因素、以及心理應激與生理應激的相關與區別、精神控制與精神虐待等現象,制定出精神超脫的“四個原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和“四套方案”的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的自我心理調節技術,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觀念和應對方式來達到調節負性情緒、矯正不適行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幫助國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實現健康人格與理想人生的完美結合。又如老子心理學學術思想不僅為心理疏導療法輸送了營養,而且使心理疏導療法的理論更加豐厚敦實。
在國外,森田療法的基本理論與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致的,在森田的神經癥發病原理與其具體治療方法上也可在老子那里找到相似思想。免費論文。森田療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相符的。森田療法在中國是能夠被廣泛接受和推廣應用的。如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來闡釋森田療法的理論原理,則會更易為中國患者所接受。“道”,這個中國文化中最為神奇的概念,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一種內在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心理疏導療法〔M〕.魯龍光.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9(2001.2重?。?/p>
〔2〕老子德育思想的現代借鑒.文彥南、劉輝.杭州師院學報〔J〕,2006,5
〔3〕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申永荷、高嵐. bbs.tecn.cn/archiver/?tid-135775.html
〔4〕中國道家認知療法介紹.楊德森等.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J〕,2002(2)
〔5〕“老子”與森田療法.盧旨明.華西醫學〔J〕,1998(3)
在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學最優化”實驗中,關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觀點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語文和數學兩門課程的效果和質量上,這一點,我們在長期執教過程中有較深的體會。
這里“差生”的界定依據和特征,主要是指學習成績差,在學習——認識活動中,表現出基本的學習技能——讀、寫、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有效掌握知識。讀、寫、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兩項是屬于語文學習的范圍。所以語文作為各學科之母,教學效果對提高差生的學習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思維速度均低于同齡者,其思維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不善于區分教材重點,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較差。他們很容易被當作低智商者,實際上,經過反復測試,大多數差生心智絕無問題,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現為學習態度消極。學習過程非常被動,雖然他們也記筆記、做作業,但事倍而功半,學習效果很差。通過觀察、調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對學習抱著消極態度,往往是由于長期受挫折而導致的“失敗積累”,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極學習態度的出發點,是要為差生提供和創造能夠取得成功的情境與機會,使他們通過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興趣,樹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而對學習有正確的態度。在有了較為端正的學習態度后,關鍵在于解決差生內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維的缺陷。實際上,差生思維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與學校教育教學有關。因此,語文教學的主攻方向應該放在優化教學方法和對差生進行區別教學上。
運用問題研究因素,注重問題情景的創設,克服差生的“思維惰性”,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鼓勵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講授《多收了五斗》一課時,由于課文的時代與今天的生活距離較遠,我就注意從現實生活引入課文。如: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不愿要硬幣,嫌太沉,不方便帶,都愿要紙幣,可舊氈帽朋友想要銀元,當當響的銀元,他們為什么不想要鈔票?尤其是中央銀行的鈔票?不少學生都愣了。經過對照課文,反復討論,終于明確是官紳的欺詐、紙幣的貶值,使得農民遭受雙重剝削而不得已的一種自我保護心態。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從我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人人在議論發財,談做生意這一社會熱點引入課文,提出問題:于勒發沒發財?假使于勒從美洲發財回來,“我”父親和母親的態度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課堂討論非常熱烈,同學們爭相發言,除了語言表達不夠流暢優美外,其學習效果不亞于另一個好班,多年后,有學生還回憶起這一課,并且說從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要通過教學使差生掌握比較、概括、分析、綜合的思維技能,學會區分教學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強差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些老師往往認為,對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實、例子、圖表就可以了,理論是他們不能理解的。實際上恰恰相反,因為依據主要理論倒能使差生把個別事實、概念聯系或概括起來,從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加強理論學習,是提高學生思維技能的必要途徑,教師要時常注意要求和幫助差生逐步掌握語文學科的主要理論,使理論逐步成為學習的核心、基礎和主干。 轉貼于
在教學過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總是要留出一大段時間來系統地復習中學教材全程的語文知識,重點在要求學生熟悉和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從拼音到字、詞、句,到篇章結構;從現代文到文言文;從記敘文到議論文;從閱讀欣賞到寫作訓練,詳細地,扎實地過一遍。這樣做之后,差生的成績總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學期教授過程中,注意在每冊課本中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如每一冊的語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單元中集中學習,其它單元學習時就進行復習鞏固,差生既有興趣,又能經常練習,有較好的效果。
注重發展差生思維的獨立性。思維的獨立性是思維的綜合品質,通常表現為思維的靈活性,可變性和學習上的意志力,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標志。發展差生思維的獨立性,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給予差生幫助,增加他們獨立學習和活動的時間,培養他們提問、思考和討論的習慣。
過去,我們對幫助差生有一種比較傳統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圍安排些好的學生,以起到幫助的作用,但并沒有提示如何幫助,常常成了問什么答什么。大多問的是答案,自然地給的也是答案。其實起不了幫助的作用,相反進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維的懶惰性和依賴性。我發現這個問題后,采取差生與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師相對集中地進行輔導,又使他們之間有一種平等競爭的感覺,反而產生一種互不服氣的爭勝心理。當然教師要注意引導的藝術。對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點,作業量,答題的質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須要求獨立完成。甚至允許剩題、留空,但不允許抄襲。
[論文摘要]在大三護理專業學生中組建護理科研寫作的團隊小組,并將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應用于護理專業學生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實踐。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護理科研的實踐與論文的寫作,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提高護理科研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護理科研論文寫作的能力。
本科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就是使護理專業本科生具備初步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技能,即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知識、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具備護理科研的初步能力。近年來,我們以課題《探索以社區為教學輔助背景的護理實踐教育模式》研究為抓手,以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為中心,以社區衛生服務實踐為背景,以綜合素質培養為目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創新性思維。
一、合作學習的方法
1.成立合作學習小組?;谖覀兪且陨鐓^衛生服務實踐為教學輔助背景所進行的學生護理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因此,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主要以社區點實踐小組為基礎,每個小組配備1名社區醫護人員和指導老師,并以這個小組為一個科研項目申報學校課題,科研立項的申報人就是該小組的負責人。
2.理論授課。(1)合作學習方法介紹。在以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開展護理科研前,我們先進行護理科研與論文基本技巧的講授和指導,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確立自己小組的科研意向。(2)護理研究理論指導。制訂護理科研理論授課計劃,利用學生晚上課余時間進行護理科研理論授課,使學生對護理科研具備一定的研究理論基礎。(3)科研選題與立項指導。組織學生下社區見習,參觀和收集與社區整體健康狀況相關的資料,老師根據各小組的選題,征詢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的意見,初步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課題。最后指導老師根據課題的名稱、任務、目標等提出指導性要求。
3.研究實施。(1)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目標。在社區見習和理論授課的基礎上,結合老師提出的社區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方向,小組成員帶著問題,利用網絡、圖書館、社區老師咨詢、社區人群走訪等各種資源獲取所需要信息,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最終選出一個題目作為自己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目標。(2)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在確定課題后,小組成員從針對課題立項申報到最后論文形成課題結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對自己負責的階段任務進行具體的策劃,當課題研究進行到哪個階段,那么該階段負責的學生就是主要召集人,小組其他成員就聽從該召集人的安排,完成布置的任務,達到既分工又協作的目的,彼此相互支持和配合,完成研究。(3)成果交流形成論文。當課題研究進行到最后時,要求各小組在集中討論、匯合充實的基礎上,將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匯報,再由指導老師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老師進行點評,然后,各小組再進行積極修改最后形成論文。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
自2006年我們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用于培養護理學生的科研與論文的寫作能力的教學中,共有數百名大三護理學生受益。幾年來參與的學生共協助社區衛生服務完成了學校所在地區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情況、農村合作醫療就醫狀況、社區老年高血壓認知誤區的調查與干預、湖州地區更年期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等多項調查,完成調查問卷數千余份,形成調研報告十余篇,編寫了社區多種常見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冊。在此基礎上,同學們積累了資料和數據。許多同學完成了自己的論文選題,并在《解放軍護理雜志》《護理研究》《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社區醫學雜志》《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中外醫療》《全科護理》等省部級以上正規刊物上公開近百篇。
三、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總結
1.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內涵及意義。小組合作精神是一個集體團結的象征,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護理學科多元文化護理的發展,其交叉性和滲透性的特點日益突出,各種知識領域之間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彼此交錯、相融,一個人的專業知識面早已遠遠不能滿足護理學科發展的需要,當臨床搶救生命,當我們進行護理科研,許多尖端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小組團隊的攻關。為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因此,作為高校的護理教育工作者在對護理學生的培養中不但要求培養的個體具有淵博的醫學知識、嫻熟的護理技術、科研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工作能力,還要求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及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地融入社會和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
2.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研究的特征。小組目標一致,與知識、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合作進行護理研究的基本特征。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曾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的工作,那么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小組團隊研究的基本要件是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的一致性。實際運作中,小組目標是核心,不否定和抹殺個人目標。當個人目標最大限度地與小組團隊目標同步時,必會推進小組團隊研究的進程。這樣的一致需要對共同目標的忠實和堅持。知識和資源共享是小組團隊研究內部知識互相傳遞和積累的過程。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激勵措施達到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發揮團隊成員個人的優勢,達到團隊內部的互助。在科學研究中護理一直是一個較弱的學科,為了實現護理學科科學研究的新突破,就必須發揮團隊合作研究的優勢,使團隊智慧超過個人智慧的總和,實現“1+1 >2”的目標。
3.小組合作學習在護本生進行護理研究中的優勢。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證實,學生會吸收所讀的10% ,所聽的20%,所看的30%,看與聽結合的50%,聽與說結合的70%,說與做結合的90% ,教別人時的95%。那么在學習者之間建立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互相學習、傳遞經驗時學習效果應該是最好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實踐就是在團隊成員之間建立了指導、互助的關系,讓他們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傳遞經驗、相互交流、相互質問對答,在辯論中產生新的思維和見解。(1)團隊內部共同分享了某些成員的新知識、新思想,節省成員獨自學習的時間,避免走彎路。(2)有利于在課題研究成員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團隊中只要有一個成員努力,她的研究收獲就會在團隊中進行傳播,給其他成員帶來壓力,進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克服懶惰的天性,加倍地努力學習。(3)每個人所學習獲得的新知識在團隊內的傳播,有利于交換信息并進行深入討論,對一些科研中遇到的難題能盡快解決,從而推進更深的研究,開闊更廣的空間。
4.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影響。合作能力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與周圍環境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本領,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合作能力是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現代醫學和護理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醫護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院科室之間、醫生護士之間、護士和患者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也將變得更加重要。因此,許多用人單位在對護生的素質進行考察時對其合作精神也十分關注。小組合作學習研究進行護理科研實踐的鍛煉,既培養了小組學生彼此相互寬容和謙讓的意識又達到了知識資源共享的目的,在完成小組的課題和論文的合作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霖,袁長蓉,陳曉英,等.淺析《護理科研》教學與提高護理人員自主學習能力的關系[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
[2]曾琦.合作學習研究的反思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3).
論文摘要:現代西方管理從經濟人到社會人再到文化人的假設是現代管理文化的升華。在知識經濟時代,也是我國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類經濟活動中人文精神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強烈,文化這一涵蓋社會、涉及人類總體行為的綜合性命題,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經濟領域的文化意蘊成了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主題,在全球范圍內,構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熱”。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以及企業家不得不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思考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一—文化管理成為知識社會管理的需要。
1.管理理論中的人性假設
任何一種管理理論及其實踐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設為邏輯前提,如何認識人的本質或本性,是管理學上理論紛爭及其發展的本源。從西方管理發展歷史來看,對人性認識假設大致經歷了古典時期的“完全理性人”假設,泰羅“經濟人”假設,梅奧的“社會人”假設,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人”假設,史克思“復雜人”假設?;谶@些假設而產生了X理論,Y理論,超Y理論等多種管理理論。人性假設是對人性善惡的價值判斷。判斷不同,就引申不同的管理思想,現代西方管理學中較為流行的是三種人性假設-一“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
“經濟人”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經濟人”看來,多數人天生懶惰,管理就是為完成任務而進行計劃、組織、經營、指導、監督,管理的重點是提高生產率,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不必考慮人的感情和道義上的責任。在獎勵制度上主要用金錢刺激人的積極性,同時對消極怠工者給予嚴厲懲罰。
“文化人”理論認為,人的心理與行為由人的價值觀等決定,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員工的價值觀,而企業文化與企業所在國家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在企業文化運動中,美國人的理論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而日本人則在實踐方面更加出色。在“文化人”看來,人是文化的產物,同一生活環境下的人具有共同的行為模式,人格的塑造最核心的是對人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的影響。一個人、一群人、一個組織形成自己的獨特而穩定的行為模式十分重要,它是自身價值實現及影響社會、作用他人的前提。
“文化人”假設著眼點在于管理模式的建構。威廉·大內考察二戰后日本企業發展速度之所以遠遠超過美國,其原因在于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不同于美國企業,威廉、大內把這種模式稱之為z型管理。主要特點是:長期雇傭職工,而不是像美國那樣采用短期雇傭方式。緩慢地進行職務晉升。工作任務專門化的程度適中,不主張采用高度專門化的職業設計。對職工采取非正式的管理控制,但應運用十分明確的成績測評手段。他們思想深處積淀的文化定勢始終發揮著潛在的作用,制約著他們的觀念和行動。
2、對文化管理的思考
2.1從經濟人到社會人再到文化人的假設是現代管理文化的升華縱向地申視西方管理學理論,是從科學走向人文,從科學管理到人文管理到文化管理,總的趨勢是管理的軟化。理性管理文化與非理性管理文化是管理文化的兩個維度?!敖洕恕贝砹死硇怨芾砦幕?,“社會人”代表了非理性管理文化,“文化人”假設符合現代管理對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統一的要求。
“經濟人”假設把金錢看作是主要的手段來促使下屬人員努力工作,而且創造一種促使人們只關心個人利益的競爭環境。這對各種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從整體上看,這種人性假設對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相當大的負面效應。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經濟人”假設有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各方面的提高,“經濟人”假設的作用也將會越來越小。 與“經濟人”假設相比,“社會人”假設意味著不僅要關心人的工作,還要利用物質的、精神的手段調動每個人的勞動積極性。但是“社會人”假設還沒有把職工看作是有價值觀念、有思想、有修養的人,因而難以使職工樹立正確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利于充分挖掘職工的潛能,進而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和勞動,管理的績效也將由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文化人”假設符合現代管理對理性和非理性二者統一的要求。第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是從事智力活動的腦力勞動者,都是“文化人”。第二,“文化人”是高度理性和豐富情感的最佳載體。一方面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崇尚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另一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文化修養,崇尚自由和個人價值實現。
“文化人”假設中把人定位于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一方面尊重科學,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于管理中;另一方面把人類從高技術的壓力下解放出來,重新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克服高新技術帶來的價值失落和消極情緒,樹立起個人自信和個人價值,找回精神支柱和文化歸屬。因此,在管理文化中,“文化人”是對“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辨證整合,也是一種升華。
2.2對知識社會文化管理的啟示
1獨生子女的個性特征
1.1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由于獨生子女群體大多是在寵愛和呵護中長大,從小就得到過分周到的關心和照料,因此,在獨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斷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方面顯得相對薄弱,而護理工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除了具備“慎獨”精神外,還必須有一定的條理性和計劃性,遇到患者發生應急情況必須迅速的作出判斷,給搶救生命爭取時間。國外護理專家認為,現代護理的獨立功能占70%左右,而依賴功能只占30%左右。
1.2固執任性,自制力較差由于較多的獨生子女都是在長輩的溺愛中長大,生活一帆風順,步入工作崗位后,還是希望別人順從自己,沒有意識到應為他人著想,尤其是為自己所護理的患者著想,遇到批評或不順心的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把情緒發泄到自己的護理對象身上,從而導致護患矛盾的產生。
1.3 主動性差,操作技能弱由于較多的家庭對獨生子女的過分關照和愛護,凡事皆有父母代勞,使得一些獨生子女護士從小養成嬌氣、懶惰、主動性差、勞動觀念薄弱等缺點。護理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專業,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水平乃至患者的生命,所以護士必須有嫻熟的操作技術和較強的理論功底才能更好的為療養員服務。
1.4自我意識強、缺乏溝通能力由于獨特的家庭環境,獨生子女護士從小就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對他人的理解、關心、同情相對缺乏。而護士護理的對象是老年患者、高級首長,這就要求護士不僅要有扎實良好的專業素質,更應具備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的良好心理素質,由于從小養成的唯我獨尊,很容易導致她們不愿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而護患溝通是人文關懷在臨床護理中的具體應用,在臨床實踐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護患雙方互相理解、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2獨生子女護士的素質培養對策
2.1加強護理觀念,培養關懷意識護士是終生探究和實踐關懷照顧的,這就意味著護士的行動始終是關懷照顧他人,尤其是患病虛弱的人[2]。人文知識的培訓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要引導獨生子女護士學會實現自我與關心他人,加強她們對患者的關懷照護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特別注意技巧的培訓和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體現。在療養病房營造一種充滿愛心,以尊重、關心、滿足患者的各種需要為中心的文化環境。使獨生子女護士懂得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從而讓患者真正得到人文關懷。
2.2加強技能訓練,實行激勵機制針對崗前培訓中發現獨生子女護士操作中的薄弱環節,加強針對性操作訓練,如靜脈輸液必須做到一針見血,在遇突發危重癥患者時能協助醫生做好搶救工作,使她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操作水平,盡快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應用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她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2.3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慎獨精神加強對獨生子女護士個性的塑造,并進行因勢利導。性格開朗型注重培養工作細心與耐心,性格穩重型注重溝通技巧的培訓,沉默寡言型注重培養護理論文的撰寫。強調護士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同時也要重視獨生子女護士的醫德醫風教育、安全知識教育,教會她們具有對患者的愛心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培養慎獨精神。
2.4加強自控能力培養,克服任性沖動自控力是一種對個性情誼、行為的約束控制能力。護理部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加強對獨生子女護士自控能力的培養。要反復教育她們,療養員是我們工作服務的對象,理應受到尊重,得到周到細致的服務。使她們明確以療養員為中心“療養員的要求永遠是第一”的服務理念,同時注意引導她們,做好自我調節,不能把情緒發泄到患者身上,學會善于駕馭自己的感情,擺正自己的位置[3]。
總之,獨生子女已成為軍隊護理工作的主體,如何培養獨生子女護士良好的個人修養、崇高的敬業精神、精湛的專業技能、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對護理工作質量有著直接影響,也是擺我們護理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謙.改革創新銳意進取開創軍隊護理工作新局面.護理雜志,2004,21(5):1
2孫寧奮,應愛武.護士應注意基礎護理中的倫理問題[J].護理與康復,2004,3(1):56-57
[論文摘要]“浸入式”教學法作為一種第二語言習得教學方法在國外語言教學領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得以推廣和普及。本文通過對加拿大語言浸入式教學法的介紹,結合目前高校教學的困難,對浸入式教學模式在中國高校中的發展進行討論。在我國,一些高校已經將該方法應用于一些專業學科的雙語教學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浸入式”教學法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被應用于高級英語教學的改革當中。
一、“浸入式”教學法及其原則
“浸入式”教學法(Immersion)是加拿大法語區首先開創的一種全新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語言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不僅在教學課堂中使用,而且在平時活動中也要得到很好的應用。而浸入式教學法實現了向自覺自主學習的轉變,使得學生能在更為地道的目的語的環境中學習。同時在運用浸入式教學法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一)全英語教學原則
由于母語的正負遷移的作用,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總會將自己的語言習慣、意義、方法及形式應用到英語學習當中,對英語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全英語浸泡式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目的語輸入頻率和機會。而目的語的輸入是把第二語言盡可能地轉化為內在輸出的過程,這一轉化的完成標志著學生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當始終以英語作為載體進行教學。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全英語氛圍,其中涉及一些常見的課堂活動,如英語演講等等,讓學生能夠養成一定用英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久而久之,英語就會和母語一樣運用自如。
(二)互動原則
正如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S.Vygotsky)所說,人的學習需要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成長為其中一員。實踐證明,教師參與學生活動,能更有力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效果要比學生自己組織活動而老師只作為一個旁觀者或審判者要好的多。在整個互動過程中,老師講解和學生提問交叉進行。除了教師的參與性,還應當注意教師此過程中的鼓勵作用,經常鼓勵學生能極大地克服學生的羞怯心理和緊張情緒,完全轉變教學模式,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環境。那么學生們就會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支持和指導,并在學習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的教學模式在中國到底適不適用呢?進一步講,這種模式可不可以應用于高年級的專業英語學習中呢?本文就這一問題做出探討。
二、高級英語教學現狀
(一)受教材制約
高級英語的特色在于題材經典,用詞地道,文化背景充實。但目前本教材存在的問題是所選擇的版本仍然是老版的(張漢熙,1995年出版,迄今已經重復印刷了30多次),并無與時俱進的東西,這就讓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不能真正體會高級英語中的奧妙??墒?,目前又很難找到和國內學生水平相匹配的教材。
(二)受語境環境制約
語言是一種工具,是基于環境變化和交流需要的產物。和新加坡、印度等國不同,我國是非英語國家,官方語言只有漢語,即便是在我國最發達的城市,課堂上也很難做到用目的語交流,課堂之外使用頻率更是不多。換言之,除了在高級英語課堂短短的45分鐘之外,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英語環境。
(三)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接受能力制約
即使是對高年級學生也很難為其提供全英語語境。由于受到之前學習理論的影響,還是注重語法講解和語句分析,往往學生無法讀懂一個長句子,再談理解或交流就毫無意義了。目前的高級英語課堂往往是漢英交替使用,教學媒體主要是英語板書和PPT課件。以全英語授課,即“全部浸入”(total immersion) 教學方法的實現,將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浸入式教學對高級英語教學的啟示
高級英語教學模式基本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以教師為中心、以語法講解為重點的傳統守舊教學法階段;從本世紀80年代后開始出現以交際法理論原則為基礎的互動教學模式階段;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與交際法原則提出的合作教學理論階段;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情感交流教學模式以及在由上而下的閱讀理論基礎上提出的語篇分析教學法階段(丁小蕾,2008)。綜合高級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每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設計都是基于不同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針對以上討論的高級英語教學中的困難,我們可以借鑒加拿大浸入式教學法的成功經驗提高對教學的認識,把高級英語教學開展得更好更扎實。
(一)保證良好的師資
首先是擁有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教學隊伍。應該組織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適時舉辦一些研討會,及時分享教學體驗,處理課堂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還通過引進教師和鼓勵有過出國經歷并具備一定教學經驗的人員擔任高級英語教學工作。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自學和在浸入式教學實踐中提高英語授課能力。
(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輔材料
【關鍵詞】情緒管理 高校 人本管理
一 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社會對高等教育空前關注,大學生所面臨的各方面的壓力也不斷增加。過大的壓力易使大學生情緒波動,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中,這不僅會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他們學習效率低下,甚至還會給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由于大學生正值青春期,大多是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存在著很多特有的性格和情緒特點,這些特點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何幫助大學生調整、控制或者釋放自己的情緒,使他們在大學的學習和工作中更積極、更有效率,無疑是高校管理的重點。
當代大學生成長中陸續暴露出一些嚴重的由情緒引發的心理問題,并且已直接反映到行動上,迅速演變為帶有傾向性的問題,如懶惰、學習不積極、上網成癮等,其中極端地表現為大學生自殺和暴力行為不斷增多。而暴力事件在大學校園中也在逐漸增多,正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事實證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二 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1.國外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國外對情緒管理研究的時間相對較早,內容也較為豐富,如:對情緒管理內涵的研究、對員工情緒管理的研究、對兒童情緒管理的研究、對青少年情緒管理的研究等。綜合相關資料,對情緒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緒管理的影響因素上。以下是部分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的主要表現:
關于主觀體驗對情緒管理的影響,walled 和smith 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進行研究,得出情緒調節的方法或技能因不同情緒而異的結論:對于憤怒和羞愧,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法;對于悲傷,尋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緒調節方式;而對于創傷感,遠離創傷源是最好的情緒調節策略。
關于家庭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Halberstat 等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及其與同伴交往能力,與其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密切相關,父母情緒表現積極的兒童在同伴中往往表現比較積極。Dcnham 等人指出,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示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因此,如果父母能經常以適應孩子情緒社會化實踐的方式,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做出反應,會對孩子的情緒管理策略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早期社會化的影響不同,兒童的情緒管理的發展軌跡存在性別差異。Malstesta 和Haviland(l982)的研究發現,母親常對女嬰表達的憤怒做出嚴厲反映,而對男嬰的憤怒則較少做出同樣的反應。男孩在表達憤怒的方式的選擇上較少受限制,而且他們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心理更舒服。Denham、Baret 的研究也證實,女孩調節消極情緒的能力明顯受到父母在其早期社會化進程中教養方式的影響。
關于年齡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國外學者研究得出:兒童情緒管理的方式隨著自身動作能力的發展而發展(Rothbart,1991),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隨其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而發展(Strayer,1989),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能更多地利用認知策略以建設性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緒(Eisenberg&Moore,1997)。關于社交因素對情緒管理的影響,Lempers 和Clark-Lempers(1992)通過對沖突行為的研究發現,情緒管理依情緒指向者是否是朋友有關,朋友之間情緒調節較好。在封閉的社交情境中(與誰交往以及交往多少時間毫無選擇),朋友間的沖突比非朋友間的沖突更劇烈和持久。日常觀察研究發現,人們更容易對自己的親人發火,而對外人常表現出有所調節的情緒行為。與之相應,情緒調節的選擇似乎也取決于情緒指向者是否是權威人物。
Underwod,Cnie 和Herbsman(1992)研究表明,通常情況下,人們很少對權威人物表現憤怒,而對非權威人物,情緒調節就相對具有更多的自由度。
另外,國外關于情緒管理方面的著作比較多,如艾伯特·J. 伯恩斯坦博士著有《情緒管理》一書,這本書對情緒爆發問題進行了透徹研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闡述了處理不同情緒爆發問題的策略;凱·潔莉的《辦公室情緒管理》一書很詳盡地闡述了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企業如何進行情緒管理。這些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了解了情緒管理的方法以及如何排解負面情緒對我們生活或工作的不利影響。
2.國內關于情緒管理的研究
在國內,很多學者也對情緒管理的各個方面有相關的研究,如教師、學生、企業員工、圖書管理員等,但研究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簡單介紹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應對策略。關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國內學者主要從影響身心健康、工作成績、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對于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則提出了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調控方法和技巧。
師曙光在《情緒管理淺析》一文中對情緒管理進行了簡單介紹,提出情緒管理的步驟:調整認知、控制情緒、釋放壓力、平衡心理、放松身心及控制情緒的小技巧,如放松法、轉移法、拖延法、環境改變法、訓練法。葛榮晉、許若蘭在簡單介紹情緒管理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企業進行情緒管理的策略。而劉芳的《情緒管理學》和王淑俐的《情緒管理》都對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特有的情緒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如“從失敗中尋找珍珠”、“從抑郁到想得開”等話題。
三 關于高校情緒管理的研究
在國內,大學生情緒管理自1999 年開始逐步受到心理學者的關注,在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舉辦的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學術會議上,有關高校情緒管理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及和討論,但沒有形成一定的系統性研究。而有關大學生情緒管理的論文也只停留在表面的現象和對策研究。通過對CNKI 以“大學生情緒”為主題進行跨庫精確檢索,可以得到關于這十年相關研究的基本發展態勢,見表1。其中期刊84 篇,碩士論文17 篇,重要會議論文14 篇??梢钥吹轿覈P于“大學生情緒”的研究尚且處于日常話語階段,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相對的研究領域。而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研究,經CNKI 精確檢索只有14 篇,研究的內容也很淺顯,有待我們更進一步的深入系統的研究。
在對大學生情緒管理的討論中,每位學者都做了自己獨到的解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劉玉梅、徐建軍在《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一文中提出情緒管理的作用:情緒管理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劑”,情緒管理是創新能力的“激發器”,情緒管理是身心健康的“護航者”,情緒管理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并提出情緒管理的常用方法:利用音樂進行陶冶、積極進行情感梳理、展開想象、保持適當的幽默、求助于心理咨詢。許若蘭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情緒管理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大學生情緒管理應該貫穿于高校管理的整個過程。孫娜在其《大學生情緒管理方法新探》中提到了為了進行有效的大學生情緒管理,大學生本人應注意提高情緒感知能力和角色認知水平;學校應通過開設情緒管理課程和開展第二課堂特色活動,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
我們將情緒管理界定為個體在遇到與個體發展不利的情緒時,積極尋找情緒策略,以有效的方式解決情緒不適的管理。本文中,情緒管理與情緒調節、情緒控制等相似概念是不同的,其主要區別在于:情緒調節和情緒控制把調節和控制的對象默認為負性情緒,而情緒管理所管理的對象不僅包括負性情緒,還包括正性情緒以及情緒強度等刺激、反應。情緒管理的核心在于對情緒情景、情緒類型以及情緒強度進行管理。情緒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和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學者們為我們未來的情緒管理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而未來的情緒管理發展趨勢應更注重人本管理。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人力資源的特殊性和主體性,要求管理以人為核心,注重人的情緒和情感,關心被管理者的情緒變化,及時分析出導致被管理者情緒變化的原因,對他們的情緒進行正向的引導和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困擾,消除消極情緒,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不僅有利于被管理者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組織的發展。情緒管理正是在這種情景下出現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以人本主義為管理原理對個體或群體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高校情緒管理順應了現代管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到各高校和教育界的重視。
注 釋
①劉玉梅、徐建軍.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4(3)
②孫娜.大學生情緒管理方法新探[J].學理論,2010(8)
參考文獻
[1]李永鑫、李藝敏.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2
[2]喬建中.情緒研究:理論與方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1
[3]許若蘭.論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葉小卉.淺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教育[J].中國電力教育,2008(23)
[5]薛永蘋.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8(04)
[6]王學紅.淺議大學生的情緒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