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4分33秒;無聲之樂
在20世紀這個新的音樂思潮競相涌現的年代里,音樂美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學界議論的焦點。音樂自律論也被稱之為形式主義音樂理論,他是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兩大流派之一。這一流派以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他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實際上,漢斯立克主張音樂的美來自于音樂本身,與其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無關。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他的本質是節奏。音樂他律論也可以稱作音樂的情感論,這一流派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他受某種外在規律——人的情感的制約。情感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流派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情感論的音樂家數不勝數,比如浪漫時期的諸多音樂家,而到了二十世紀,自律論的影響迅速膨脹,他們的代表是表現主義音樂時期的音樂家及在其后出現的序列音樂、偶然音樂,拼貼音樂等。本文就偶然音樂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淺顯的討論。
在二十世紀末,偶然性音樂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他擺脫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這自由中,他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創作原則,這些原則生動地體現在了對偶然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約翰•凱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鋒派作曲家。
1952年,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兩部驚世之作——在紐約上演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學舉行的集體行為藝術,開始聲名大噪?!?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臺,在鋼琴前坐下,打開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靜坐,再過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結束。雖然在當時已見怪不怪的紐約,人們的反應還是如預料中一樣異常激烈。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在之后的2分40秒開始禮貌得低聲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響起一波一波的憤怒喧嘩,然后鬧翻了天。大部分現場觀眾的反應是被耍弄,上當了,有一小部分則冷眼旁觀,還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領悟。從來沒有玩世椰偷的行為波及到莊重的音樂廳里,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后也沒有發生過。演出的轟動效應令《4分33秒》成為二十品世紀一首眾所周知的音樂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顧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樂的存在方式
首先,音樂是一門音響藝術,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然后再到音樂發展的高峰時代古典和浪漫時期,音樂形式也從他的一度創作到三度創作(從樂譜、演奏到欣賞),都是通過一定有組織的樂音訴諸人們的聽覺,使欣賞者獲得某種審美享受,從而完成他特定的表達意圖,這條規則千百年來一度如此,甚至到了20世紀上半葉,音樂發展的軌跡雖然有些改變,但是其基本的音響形式還是保持不變。凱奇創作了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其創新性無可置疑,但是他違背了音樂感性材料的基本屬性。
1、非自然性—創造性
我們認為,每一部音樂作品所發出的音響都是經過作曲家靜心思考所創作出來的,而這些音響在自然界中是絕對不存在,換句話說,音樂的音響都是非自然性的,是一種創造性的音響。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音樂。《4分33秒》具有創新性,演奏家靜坐而不演奏,對此,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不知所措的耐心等待,在之后的2分40秒開始低聲嘀咕(主要是出于禮貌的原因),后來就有人咳嗽,最后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音樂廳里響起一波又一波的憤怒喧嘩,簡直鬧翻了天,整個觀眾席充滿了因迷惑不解而產生的各種音響。而“這部作品的音樂便是由觀眾制造出的各種噪音以及與此同時觀眾席以外的所有聲音構成”。由此可見,他違背了千百年來音樂必須具有樂音音響的材料,完全由各種噪音構成的音樂作品是立不住腳的。
2、非語意性和非視覺性
音樂和語言一樣,他們都是用聲音來表達的,但是他們所表達的意義卻完全不同。語言具有一種約定性的語義,是一種約定俗成;而音樂卻不同,他僅是限定在藝術的交往中,其樂音本身沒有明確的含義,所以他是非語義性的。同時,他又和舞蹈藝術不同,從他的物理形態來看,音樂僅僅是具有一定的頻率、一定的振幅和一定的波形的聲音在時間中先后或同時發響的組合體。這個組合體沒有可供視覺感受的形、色、狀,因此他是非視覺性的,凱奇的《4分33秒》中,演奏家僅僅坐在鋼琴旁,琴蓋打開又合上等動作,恰恰給了一種視覺的景象,這是不符合音樂邏輯的。:
二、偶然音樂帶來的影響
在現代的藝術領域中,其種類可謂繁多,但是還都是沿著歐洲藝術發展的邏輯而來的,但是受《4分33秒》的影響,整個藝術界都受到了啟發,比如音樂界把一首多聲部的經文歌的曲調、歌詞、內容,語言等毫不相干的東西拼貼在一起,繪畫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出現了那些脫離了規定的繪畫或雕塑的藝術,如環境藝術、身體藝術、偶發藝術等,這些流派脫離了畫布和一般做雕塑的材料,從而成為了一種行為、一個事件、一個姿勢、一段文字,或隨便拿任何東西如幾根樹枝、幾張紙、一塊石頭隨便拼湊如畫,這些作品可謂“美輪美奐”。又如在激進派的作品《蘋果》中,演出者一人拿一個蘋果上臺對著手里的麥克風大咬大嚼,擴音器里送來一片咀嚼聲。在《滴的音樂》中,用一口大鍋,把一杯水慢慢滴進去,大家坐著聽滴水聲等,中國著名青年作曲家譚盾則也創造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音樂,可謂技法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卻不能給人以美感;使氣氛荒誕詭秘,彌漫野氣,遠離現實人生,使聽眾不知所云。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說:“現代音樂創作比的不是作曲技巧,而是比音樂觀念?!彼麄兊倪@些觀念被認為是音樂向自然的回歸,但是假如藝術是這樣回歸的,那么對藝術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三、結論
盡管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創新也很有必要,但是,脫離藝術的本體去談創新是不理智的,他最終只會阻礙藝術的發展,假如巴赫能夠想到這些創新,把音樂引向自然,那么我們就再也聽不到美妙的音樂了,也不會出現貝多芬和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家了,我們只能看到演奏家靜靜地坐在樂器的前面而不出任何聲響,或者只能聽到滴水聲和鳥鳴了,看到的繪畫也只是幾只樹枝和幾塊石頭而已。
參考文獻:
1、TheNewGroveDictionaryofAmericanMusic,第1卷,倫敦MACMILLAN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第336頁。
根據以上對音樂與語言大腦機制的研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無論針對音樂還是語言的學習,勢必會促進共享腦區的發展,進而促進另一方面的學習。而這一推論已被多數學者研究證實。
(一)音樂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
音樂學習不僅能影響人的語言記憶,還有助于提高音高辨識力及拼寫能力。有中國學者做過實驗,將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將一組15個單詞讓學生試聽兩遍,試聽后讓學生將所聽到的單詞寫出來,結果顯示,從小接受過音樂訓練的32名學生,在試聽后寫出的單詞量明顯多于未接受音樂訓練的學生。一項美國進行的實驗,對100名五年級學生進行非語言智力因素、拼寫、閱讀等方面測試,結果顯示,60%接受過樂器演奏學習的學生,在拼寫方面的表現、智力水平明顯優于其余40%未接受樂器演奏學習的學生。一位法國學者選擇法語口語短句與音樂短句,并升高部分句子末尾音的基頻,播放給母語為法語的40名10歲兒童試聽,結果表明,學習過三年左右音樂的18名兒童,均能辨別出語言中微弱的音高變化,而其余12名兒童不能辨別出。以上實驗均證實,音樂學習可提高音高辨識能力及拼寫能力。另外,音樂學習還可促進對外語的學習。某音樂學院的外語教師對60名學生進行實驗,其中將音樂綜合測試成績為9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學生分別作為研究組、對照組,對兩組進行英語能力測試,結果顯示,研究組英語能力測試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此結果與以上觀點相符。
(二)語言對音樂的作用
語言節奏對音樂創作具有潛在影響,美國一位學者用不同語言歌曲的器樂版本試聽,之后將旋律中的音高部分去除,保留旋律原有框架試聽,結果顯示,在兩種情況下,聽者均能辨別歌曲原有語言。這一研究可從側面證實以上觀點。
(三)音樂與語言結合對高校公共音樂教學的作用
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國綜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較陳舊、教育理念淡薄、課程設置隨意、內容單一,主要以欣賞課為主,且重視教師講授,忽視學生的實際參與,課堂教學質量較差。為提高教學質量,應不斷改進音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音樂與語言結合的積極作用。
1.音樂與語言表達、思維技巧結合在授課時,為使音樂與語言表達、思維技巧充分結合,可選擇標題音樂如《鵝媽媽組曲》《百鳥朝鳳》等。在欣賞此類歌曲時,可先讓學生聆聽,不告訴其曲名,在初次聆聽中,進行分段欣賞,并引導學生對歌曲出現的音樂形象進行回憶,討論歌曲中的音樂要素。復聽后,讓學生發言對歌曲中音樂形象及音樂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并讓學生在課后對該歌曲的相關信息進行查詢,下節課開始時,讓學生講述歌曲的創作背景、作者等,并再次聆聽,對該歌曲的學習加以鞏固。這樣的教學方式可加深學生對所學歌曲的理解,同時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2.古詩詞欣賞、音樂欣賞與音樂旋法教學的結合古代詩詞的修辭手法與現代民歌中的旋律發展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古詩詞中“頂針格”與民歌中的“魚咬尾”功能相通等。在教民歌時,可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原詞及旋律,對比音樂作品與相關古詩詞作品,之后讓學生將所熟悉的與情緒相符的古詩詞填進旋律中,這既可加深學生對旋律的記憶,還可鞏固已學的文化知識,并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另外,在西方音樂中,也有“魚咬尾”等方式的類似旋律施展方法,可適當將其應用于教學當中。
二、結語
參考文獻:
[1]陳建勤:《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3]陸小玲:《原生態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劉嶸:《原生態民族音樂與當代音樂發展研討會側記》,《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音樂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態”民歌——兼談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社會縱橫》2006年第12期。
[8]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9]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喬建中:《傳統能給我們什么?-關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14]金兆鈞:《關于“原生態”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4]陳業秀.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藝術教育價值與實現——以臺州特色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建設為例[J].教學研究,2009,06:62-65.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張麗華.網絡音樂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8]李芝.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文藝生存空間的拓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0]吳小麗.原生態音樂文化分析——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J].戲劇之家,2009,(04).
[11]施王偉.從鄰近地區的同類曲藝中尋找“已成絕響”的杭州南詞[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3,(01).
1.河南地方戲做亮點
在導入環節,先給學生唱一段河南豫劇《花木蘭》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讓學生選擇并講出老師唱的是哪個省的地方戲。隨后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再范唱安徽的黃梅戲《女駙馬》中的“為救李郎離家園”和浙江的越劇《紅樓夢》里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方戲曲的不同特點。這種聽辨過程,讓學生有了新鮮感,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初步感受到了我國地方戲曲的豐富多彩與差異性,為后續教學鋪好墊。在學唱環節,讓學生帶著“你認為哪一句最具有河南的地方特點”的問題,聽一遍《編花籃》范唱錄音。因為在之前的導入環節,教師范唱過《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所以學生根據直覺很容易說出答案,即最后一句:“那嗬依呀哎”。教師進一步追問原因,以加深印象。思辨環節,為了能讓學生的感性認識趨向理性思辨,老師將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中的最后一句甩腔和《編花籃》中的最后一句對比范唱,讓學生聽辨異同。學生一般會很快發現這兩句很像,這時,教師順勢指出兩首民歌的相同之處在于均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的旋律音調,所以會顯得非常具有河南的地方韻味。通過這些環節中對地方戲曲的恰當引用,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學習,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地方音樂文化的滲透。
2.河南方言破難點
每個地方的音樂與本地的語言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起著至關重要的標鑒引導作用。鑒于這一點,教師仔細分析了歌曲的譜子,并畫出每個字、詞的旋律線,再用河南方言說一說、比一比,學生們發現有相似之處,在普通話里,“編”是第一聲,而在河南話里它是第三聲,如果歌曲的譜子里沒有前倚音,唱出來就像普通話里的第一聲,而加了前倚音,就變成了先低后高的三聲,符合河南話“編”的音調。這一句讓學生用河南話說一說,再唱一唱,學生很容易發現二者之間的關聯,隨之也會將前倚音唱的特別到位,很好地解決了倚音的演唱難點。在這一環節學生說的很起勁,唱也很興奮。用方言帶動歌唱,感受地方音樂特點,在教學內音中滲透地方音樂文化。
3.牡丹花貫穿教學過程
河南洛陽盛產牡丹花,作為“國花”,牡丹花不但是河南人民的驕傲,也是河南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編花籃》這首歌里的花指的就是牡丹花,里面的歌詞也處處唱的是牡丹花,因此,將“牡丹文化”作為一個滲透河南地方音樂文化的基點帶入課堂,則顯得尤為有意義。首先在課件設計上,采用各種牡丹花圖案為背景,不同顏色、不同品種、不同形態的牡丹花為學生營造了氛圍,將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覺融為一體,緊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點集中到課堂中去。其次在學唱環節,為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更為直觀地了解牡丹花,播放各種牡丹花的動態視頻,配上《編花籃》的伴奏音樂,伴著老師有感情的講解,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牡丹花的美,在觀賞與現講解中了解牡丹花的價值。這樣,不但使他們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也激發他們熱愛牡丹、喜愛河南地方音樂之情。
4.對比教學把握歌唱情緒
在歌唱的情緒處理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歌曲情緒,將江蘇的《茉莉花》與河南的《編花籃》進行對比,邊唱江蘇《茉莉花》邊問:“‘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她采了嗎?”“‘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旁人笑話’她采了嗎?“‘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她最后采了嗎?”沒有,都沒有,說明江蘇姑娘比較害羞、委婉、含蓄。再唱《編花籃》:“摘、摘、摘牡丹,三朵兩朵摘一籃!”說明什么?說明河南姑娘具有豪爽、率真、大氣的一種地方性格。另外,在音樂的旋律上也進行對比,江蘇的民歌《茉莉花》旋律中,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較近,一般以小波浪式的旋律線條為主,而河南《編花籃》旋律中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較大,旋律起伏較明顯,有六度、八度大跳等,表現了河南人豪爽的性格。有了這種對比提示后,再問學生:在唱這首《編花籃》時,我們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去演唱,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覺。對地方音樂文化的講授,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通過幽默的課堂語言、教材的有效整合等,讓學生輕松、愉快地了解、掌握地方音樂文化特色,讓學生在“玩”中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二、教學思考
課標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地方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加強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播意識;充分挖掘地方音樂文化素材;把握地方音樂文化滲透音樂課堂的尺度。
1.加強地方音樂文化傳播意識
在我們的音樂教材中,幾乎涉及了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音樂、歌曲,這些音樂作品都是精心挑選過,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為學生了解、熟悉地方民族音樂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們的音樂課堂應充分運用這些素材,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滲透。另外,不能以學生年齡小,很難理解地方音樂文化的內涵為借口,處處回避對地方音樂文化的教學;也不能以課外的音樂媒介更為豐富,手段更為靈活(如通過動漫、電影、電視紀錄片等方式獲得相關信息),而忽略對于教材中的地方音樂文化內容和素材的使用。如若如此,就不能體現音樂課堂作為弘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主陣地的價值。在《編花籃》的教學設計中,由于歌曲為一段體結構,曲調流暢,朗朗上口,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很多教師會選擇將其設計為以歌唱為主的綜合課。要么將本單元的其他內容融合進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要么像前面的執教者一樣,只關注學生的聲音、合唱能力、為歌曲伴奏、欣賞不同版本、隨樂舞蹈等,使整堂課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但是,作為一首地方民歌,在整個課堂里絲毫沒有涉及到地方音樂文化的內容,豈不感到可惜和遺憾呢!因此,不能因為教師缺乏弘揚地方音樂文化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受地方音樂文化熏陶成為美麗的泡沫,使引導學生弘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成為空談。
2.挖掘地方音樂文化素材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指出“一首樂曲往往成為當地民族感情的生動展現,一首歌曲往往真切地表達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1闡明了音樂與當地的地方文化之間有著密切、深厚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選擇、有重點地去滲透。在《編花籃》教學中,不論是從導入環節的戲曲范唱、方言的學習、采花情境的設計、對比教學的運用,還是圖片、視頻等的輔助,都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關注、了解歌曲背后的地方音樂文化。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無形中又讓學生接受了地方音樂文化的熏陶。不但學習了民歌,還領略了孕育這首民歌的地方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3.把握地方音樂文化滲透尺度
論文關鍵詞:兒童,視唱練耳,音準,教學
兒童視唱練耳課中音準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音準的訓練包括音階訓練、單音訓練、音程訓練、和弦訓練和視唱訓練五項內容。
一、音階訓練
音準教學的第一步是音階的訓練,我認為采用練耳和動作相結合的方法,形象地教音階是十分有趣的,這里介紹幾種教學方法:
1.柯爾文手勢,
柯爾文手勢是通過擺放手的不同高度的位置訓練音階。這套手勢是1870年
由英國人約翰·柯爾文首創,用于音準訓練效果非常好,是很有價值的教學技巧。柯爾文手勢包括7種不同的姿勢,各自代表著音階中的固定的某一個唱名,并通過在空間所處的不同高低位置,顯示音階中各音之間的高低關系和調式音級傾向性。
手勢的說明:“dou” 手放平,掌心向下,放在腰部。
“re” 手放平,掌心向下,放在下肋部。
“mi” 手放平,掌心向下,劍突部。
“fa” 手向下,掌心向里,胸部。
“sol” 手放平,掌心向下,頷部。
“la” 手放平,掌心向下,鼻子前。
“si” 手向上,掌心向上小學音樂論文,額前。
“dou” 手放平,掌心向下,頭頂部。
在這個手勢中只有“fa”手向下,掌心向里;“si”手向上,掌心向上,這是由于“fa”和“mi”之間為半音關系,所以“fa”向下靠近下方的“mi”音;“si”為導音,具有向上方“dou”音進行的強烈傾向性,所以手勢向上。其他的音級都是手放平,掌心向下,比柯爾文手勢更加簡單、易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手的高低位置擺放準確。使用這套手勢不僅可以訓練音階,還可以訓練單音、音程、和弦的構唱、簡單的視唱等。
2.參照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學訓練音階
這種方法更像做游戲。具體方法是這樣:讓學生們排成一排攀登一個想象的具有8格梯級的梯子,每個梯級就相當于音階中的8個音符期刊網。教師就用這8個音在鋼琴上即興彈奏,例如教師彈出“la”音,學生們就可以向前走6步并唱出這個音,這是上樓梯,如果教師接著彈“fa”音,學生們要向后退2步,下樓梯。通過這個練習也可以讓學生們了解音階中音級的位置和關系。
還可以把學生分成7人一組,每個人分別擔任音階中的一個音,按音階順序排好位置,當教師彈“re”音時,任“re”音的學生必須向前走兩步并唱出這個音。照這個方法反復練習,當學生熟悉自己的位置和音高后可以不必向前走,直接唱自己的那個音。這個方法還可以繼續深入,如教師不彈琴,而是指到哪位學生,那位學生就迅速的唱出自己擔任的音高,教師甚至可以按節奏指揮學生們唱出簡單的熟悉的歌曲或正在學習的視唱曲,這個游戲練習使學生們親身參與,精神高度集中,充滿樂趣。
3.排隊列
用這種方法可以練習各種音階,如在學習五聲調式中的同宮系統各調時,把
孩子們分成五個人一組排好隊,分別充當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 羽音,當唱C宮調式音階時,由擔任C宮音的孩子打頭,合作唱出C宮調式音階;唱D商調式音階時,由擔任D商音的孩子打頭,合作唱出D商調式音階;依次類推,這樣,孩子們就在游戲中學會了C宮的同宮系統各調。其他的調式音階也可以這樣學習。
在整個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音階的構唱是無論處于何種程度的學生都要反復練習的重要內容,其重要性相當于器樂學習中的音階練習,它是良好的調性感和音準的基礎。
4.在教學過程中音階的構唱也可以有多種形式。如:
(1)用不同的節奏、節拍來構唱音階,
(2)可以空出一個音、兩個音、甚至三個音來構唱。這樣還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
以上的練習還可以移到其他的調上做構唱練習,練習的多樣化可以緩解訓練的枯燥感。
二、單音訓練
對于單音的訓練要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小學音樂論文,有步驟地逐漸加入不同的音級進行練習。如開始讓學生聽辨并構唱dou,mi.sol這三個音,在學生能快速準確的聽辨出來以后,教師可以用這三個音彈奏采用不同的節拍,不同的旋律讓學生做聽辨練習,要求學生先用“a”或者“la”模唱,再用正確的音名唱出來教師所彈奏的曲例。
在這三個音級完全掌握好以后,再加入“re”和“fa”兩個音級,和“si”音級,基本音級都掌握好以后再加入變化音級,練習的方法同上。教師在編旋律時要采用豐富的節奏型和盡量好聽的旋律,或選取孩子們熟悉的兒童歌曲片段,使即使是簡小的練習也充滿趣味,引人入勝。
三、音程訓練
音程訓練的第一種方法是分辨不同音程的色彩對比。
在學習不同的音程時可以讓學生們帶著想象來聽辨,比如在聽二度音程時,有的同學說聽小二度音程感到驚悸,聽大二度時感覺也很提神,但是比小二度稍微平和一點,還有的同學說聽二度音程想到了馬戲團的小丑的形象,連續的二度音程還讓人想到跳躍的袋鼠、機靈的小兔子……,每一種音程的色彩都是不同的,在學習這些音程時可以引導學生們想象不同的形象,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認識和聽辨不同的音程,更重要的是讓音樂帶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這對學生學習和理解音樂有著重要的意義。
音程訓練的第二種方法是采用短音階和琶音搭橋的方法構唱或聽辨。比如要唱re到sol這個純四度音程,可以用短音階re-mi-fa-sold的方法構唱;要唱dou到si這個大七度音程,可以用dou-mi-sol-si的方法構唱。
音程的訓練除了傳統的訓練方法,還可以變換訓練的形式。例如:
1.用手勢訓練法構唱音程。由教師用雙手做手勢。比如右手位置指示音程的冠音,左手指示音程的根音。學生分組,根據教師手勢的不同位置唱出音高。
2.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同學唱根音,一組同學唱冠音。練習時要按照和聲音程來練,先練習一個音程的聽辨,然后是兩個音程、三個音程、四個音程……,唱時兩個聲部要互相傾聽,既要唱準橫向的聲部旋律,還要注意縱向和聲的色彩變化,通過這個練習既可以訓練學生對音程的聽辨與構唱,多個音程的構唱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并且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3.選取二聲部的視唱曲來學習音程,還可以選擇一些中外優秀的帶有二聲部的歌曲如《紡織姑娘》、《深深的海洋》、《紅河谷》、《七色光》等等這樣的歌曲讓同學們分聲部演唱,體會不同音程的色彩和豐富的變化。
4.音程的進一步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創作。方法是由教師給同學們一段旋律(可以是幾個小節,也可以是一個樂段),學生用所學過的音程為所給的旋律配根音,教師在訓練開始應選擇簡單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多的旋律,以后再逐漸增加難度小學音樂論文,學生編配寫好以后可以演唱出來或者在鋼琴上演奏,也可以在其他樂器(如小提琴、長笛等)上演奏,甚至可以兩個同學各演奏一個聲部,演奏時傾聽音響效果,大家共同修改,使作品更加完善。創作練習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樂理知識,是對學生綜合能力運用的考驗,作品的完成還會大大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成就感。
四、和弦的訓練
1.聽辨和弦性質
聽辨和弦性質,包括四種三和弦和四種七和弦的原位及轉位。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色彩,分辨出是哪一種和弦。比如大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轉位和弦聽起來協和,而且色彩明亮;小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轉位和弦聽起來也是協和的,但色彩暗淡,柔和;增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轉位和弦由于包括了增五度這個不協和音程,因此聽起來不協和,有向外擴張的感覺;減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轉位和弦由于包含了減四度音程這個不協和音程,聽起來也不協和,有向內收縮的緊張感。
2.構唱和弦
(1)構唱和弦的原位及轉位。
(2)構唱相對兩個和弦中有一個音不同的和弦。如:dou-mi-sol到dou-mi-la,再唱dou-fa-la ……,依此類推,用這種方法分辨和弦間的細微差別期刊網。
(3)用和弦的結構來構唱和弦。例如:唱減三和弦的六和弦,根據它的結構是小三度+增四度音程,可以在任何一個音上作構唱練習。
3.分析和弦
和弦的練了聽辨、構唱以外,還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包括所學和弦的合唱曲目中的片段來進行分析。在分析時,首先要了解作品的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其音樂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音樂情感,以及其他的音樂要素,然后進行和弦分析,最后進行分聲部演唱訓練,體會不同和弦的色彩變化,使視唱練耳的技術訓練與音樂作品的藝術性相融合,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對音樂美的追求,激發起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五、視唱訓練
視唱訓練也是使兒童獲得良好音準感覺的重要途徑。
1.視唱曲目的選擇要循序漸進,可以根據所學習的音程來選擇典型視唱曲目,如先唱以級進為主的旋律,再唱包含三度、四度小跳音程的旋律,最后再選擇包含大跳音程的旋律進行練習,視唱前可以讓兒童先找出并用記號畫出來所學的音程,有目的地練習。
2.要盡量選擇兒童喜歡、熟悉的歌曲或者中、外國優秀曲目來進行練習,唱詞和唱譜相結合。兒童唱會以后,可以讓他們有表情的演唱和背唱,在感受到音樂美的同時,獲得所學音程的感覺。
3.為了激發兒童練習的興趣,練習視唱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齊唱、輪唱、分組唱、部分小節默唱、背唱等。背唱時要求他們要音高準確、節奏準確、分句清晰準確、發音盡量優美,像小歌手一樣有表現力地、動情地演唱,把樂曲的感情化為自己的心聲。當他們在完美的演唱時,自身會得到美的享受小學音樂論文,同時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視唱的動力。
六.利用多媒體進行訓練
21世紀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利用多媒體進行視唱練耳教學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一些視唱練耳軟件的功能非常強大,教師可以選擇適合的軟件進行音準專項練習。比如有的孩子需要加強和弦的聽辨,電腦可以播放各類和弦,他聽后進行正、誤的選擇,如果選擇錯誤,電腦會及時地糾正錯誤,給予評分。兒童也可以在課下自己做練習,這使得學習更加方便、更有效率,而且兒童利用教學軟件進行練習會增加其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興趣是能力的源泉”。作為視唱練耳教師,絕不能把音準訓練硬向兒童灌輸,一定要從感性訓練出發,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激勵和調動兒童的學習興趣與欲望,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活躍課堂氣氛,使他們的學習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提高音樂素質。
高級講師,2006年—2009年在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攻讀視唱練耳教學與研究
方向碩士學位, 現在主要研究方向是視唱練耳教學。
對于語文、數學等一些基礎學科來講,小學音樂這一學科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在升學考試中,音樂并沒有被列為主要的考試科目,使得家長以及學生都沒有認識到音樂學科的重要性。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升,音樂學科不被重視的現象必須要進行制止,因為在音樂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間接地促進學生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養。此外,對學生音樂情感以及音樂能力的培養是音樂學科教學過程中情感化以及審美化的一個主要標志。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影響因子就是小學生的情感,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情感的培養不但是音樂審美感受的一種動力,也是音樂教學的主要教育方向。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培養、教育的過程中,要緊緊地把握這一原則,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激發一下學生的情感火花,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將學生帶入到一個美好的意境中。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培養的過程中,要將小學生的情感因素考慮到其中,這是因為一切音樂審美的活動都是從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開始的,并且情感因素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是非常奇妙的一門學科,這主要是因為不用的音樂有著不同的節奏、旋律以及力度、速度等,這些構成音樂的特性的要素可以通過不斷地變化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聽覺感受。讓學生用心聆聽完整的歌曲,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厭煩的心理,并且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小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唱歌的欲望,這些都可以成為小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推動力。一般來講,不同的音樂其所蘊含的情緒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需要聽者去細細品味。所以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有時并不需要增加文字的介紹,將學生帶入到音樂的世界中,讓學生用心去聆聽音樂遠遠比用枯燥無味的文字對音樂進行介紹要更有效,更能讓學生領會到音樂的內涵以及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
2、對學生感知能力的培養
我們通常所說的感知能力主要是聽覺與視覺所帶來的一種效果。對小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音樂的音調;(2)音樂的音色;(3)音樂的力度等因素。要讓學生用心去感知、認識聲音。當讓小學生學會聆聽以上這些因素以后,可以準確地聽出音樂的旋律并且還能分辨出音樂中的人聲或是各種樂器的聲音,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聽覺敏感性以及選擇性。在對小學生進行音樂聽覺的培養以后,還需要對小學生的音樂視覺進行培養,通常情況下來講都會在發聲的練習中或是視唱的過程中,對小學生提出依據視譜進行歌唱。在培養小學生視奏的過程中要做到一目十行。通過這種培養方式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速視的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學習與運用保持一致。通過這樣的培養方式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學習的知識轉變成其自身的技能。當學生熟練地掌握了這種技能以后,就可以逐漸地掌握識譜以及唱歌的能力。同時音樂教師必須要將其講授的內容與練習的內容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其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3、培養小學生科學的出聲方法
通常情況下來講,不同的人其嗓音是不一樣的。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描繪人的嗓音,就是嗓音是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一種奇妙的樂器。所以在學習發聲的過程中必須要先了解發生的原理,才能用嗓子這一樂器充分地表現出音樂。
4、深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擴展能力有重要的兩點因素是:小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我們也都了解音樂與文字的表達是有一定區別的,文字可以明確地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思維、概念與思想。但是這種方式是音樂做不到的,音樂沒有明確的表述,是需要人們用心去感知的,同時對人們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人們對音樂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需要通過聯想的,所以只有引起共鳴才可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5、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通常情況下來講,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一旦將小學生的這種能力培養出來,這種能力就會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地增長,同時對今后走音樂之路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這種能力也不僅僅局限在欣賞教材上音樂作品的能力,也應該對音樂的視野進行不斷的擴大。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通過與小學生的聽音訓練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6、結語
1.持續發展階段
從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間,是中國現代音樂的持續發展階段。對我國的現代音樂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政治現狀和意識形態開始侵蝕我國的現代音樂,盡管無論是音樂的演奏技巧還是演奏方式、唱法,都含有當時明顯的時代特征。
2.初期發展階段
在197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已逐步解凍,中國的現代音樂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作為中國的初期發展階段,從1979年到1984年,中國的現代音樂隨著政治環境的寬松表現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中國音樂人開始采用全新的創作思想、觀念、視角進行中國現代音樂的創造②。
3.快速發展階段
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的現代音樂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新成長起來的青年音樂作曲家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創作風格和創造技巧都呈現著多變的特性,使中國的現代音樂更加的全面和豐富,中國的現代音樂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中。
4“.隱形”發展階段
從1989年開始,中國音樂藝術界開始反思中國的現代音樂是否過于西化的問題。在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和國內政治形式又變得嚴峻起來,政治環境再一次影響到中國現代音樂發展,同年對中國現代音樂的批判更加的嚴峻,直至1998年。在這個階段,中國的音樂人一直處在選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還是本國音樂的焦慮狀態中,中國的現代音樂停滯不前,進入“隱形”發展時期。
5“.回歸”發展階段
從1989年開始,中國的音樂人開始摒棄西方音樂和本國音樂之分,以一個全新的角度進行現代音樂的創造:人們喜歡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以人們的音樂感受為創作準則,使中國的現代音樂擺脫了“向左走,向右走”的桎梏,提供給人們更多美好的音樂③。
二、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中國的現代音樂之所以能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其并不是一味抄襲西方現代音樂,而是運用西方作曲技巧,結合中國民族音樂元素,進行現代音樂的創作,繼形成中國特有的現代音樂,對于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是如何融合的,本文將通過《多耶》這部中國現代音樂作品進行具體的論述。在1986年,我國音樂家陳怡創作了《多耶》這部現代音樂作品,在該作評中民族音樂元素和現代作曲技法進行了有效地融合,是陳怡的代表作之一。陳怡的父母對西方古典音樂推崇備至,使得陳怡在幼年時已開始學習現代的主要演奏樂器,為現代作曲技法打好了良好的基礎。在她青年時期“,上山下鄉”的經歷使得她開始真正接觸到中國的民族音樂,并在以后現代音樂的創造中,大量地使用民族音樂元素。而《多耶》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族音樂元素在作品中的應用我國侗族民間音樂的風格,對陳怡創作《多耶》這部音樂作品具有深刻的影響。
作為廣西侗族傳統歌舞的名字,“多耶”具有很濃的中國的民族元素,作者以“多耶”命名自己的音樂作品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在作品中的應用。在侗族的語境中,“多耶”是一種集體舞,說的是跟著歌曲的節拍跳舞,漢語說的是踩歌堂,深層的意思是歌舞能消除人們語言上的隔閡,使得人人平等,不分貴賤尊卑,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現勞動的快樂。經過比對,我國知道《你們到來住幾天》旋律的發展是以第一小節的do和la開展的,而《多耶》的主題旋律采用do和la的固定調貫穿全曲,兩者的核心音調是一樣的。并且,北部侗族音樂中最常見的3/4、3/8拍和南部侗族的混合節拍,在《多耶》中也多有體現,使得《多耶》的音樂節奏更加的自由、多樣,節奏感也更強。而鋼琴曲《多耶》在呈示段和過渡段應用的復調式多聲部手法,也是借鑒侗族民歌,增強了作品的旋律和節奏強度④。
2.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在作品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