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型工業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現代服務業的涵義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它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而出現,是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結合的產物。它不僅包括直接因信息產業和信息化的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形態,如計算機和軟件服務、信息咨詢服務等;同時也包括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從傳統服務業改造和衍生而來的服務業形態,如金融、物流服務等。
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工業的發展是現代服務業的基礎和條件?,F代服務業主要是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經營理念而發展起來的,它是知識和技術相對密集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與知識相關的要素投入的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利于促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由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進步轉變。
2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互動關系
制造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許多服務業部門的發展必須依靠制造業的發展,因為制造業是服務業產出的重要需求部門,代表現代服務業的生產者服務業的活動,其產出的相當比例是用于制造業部門生產的中間需求,沒有制造業的發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來源。通過對美國投入產出數據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業部門的生產者服務增加很快,約占整個生產者服務產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生產者服務業的有力支撐。許多生產者服務部門,如金融、保險、電信、會計、技術服務、咨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部門。生產者服務能夠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制造業部門。因此,制造業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的提升,依賴于服務的附加和服務業的整合。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領域,對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由于制造業中間投入服務的增加,正在使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變得愈來愈密切,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工業化之間出現了“耦合”現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撐,也日益交織,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日趨高度化。
3現代服務業對現代制造業發展的推進作用
(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現代服務業需求收入彈性高、發展潛力巨大,而且資源環境約束小,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靠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來換取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業服務化傾向體現在現代服務業中。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企業融資到產品的設計、營銷等各方面都會有現代中介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服務。制造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善于利用現代服務業所提供的各種幫助,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國內外市場變化的動態,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同時專業化的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風險發生的幾率,而且可以使企業專注于發展生產,集中力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造業部門的服務化傾向也體現在,制造業部門的產品的服務性上以及隨產品一同售出的知識和技術服務等。
(3)生產者服務業是產品價值鏈中價值增值的主要來源。有資料表明,產品價值構成中,有高達75%~85%與生產者服務活動有關,計算機市場上增值部分的60%—70%來自軟件和維護服務。因此,有效率的生產者服務是制造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競爭力的前提和保障。
(4)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其精髓生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并使制造業能級提升。要建設制造業基地,必然要以發達的服務業作為重要的支撐,尤其是專業化分工深化后,產業鏈的運轉對由制造業延伸形成的生產業的依賴顯著增強。大力發展生產業,是在工業經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加速制造業升級,實現整個第二產業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關鍵環節,是制造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進一步地,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打破產業結構的空間限制和工業化水平的束縛而獲得超前發展,有可能使產業結構演進次序或演進規律發生新的變化。
(5)知識密集型的生產性(中間投入服務)服務業,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貨物商品競爭能力的關鍵投入,更是企業構成產品差異和決定產品增值的基本要素。產品差異來自于一個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運輸、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個性活動,而這些活動中的每一項又都有助于企業取得相對成本優勢,增強產品競爭能力,樹立企業形象。服務能夠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
4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總體規模小,發展水平落后。從全世界經濟發展情況看,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中國服務業雖然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總體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200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2%,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0%以上的水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較低,2003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29.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70%~80%,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50%左右水平。
與其他產業相比,我國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差別很大,發展的不平衡對服務業整體的提升會產生影響。另外,受現有基礎和一些傳統因素的影響,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的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等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業滿足巨大市場需求的供給壓力仍然相當大。
(2)服務業內部部門發展不合理,結構失衡。從總體上看,中國服務業內部結構落后,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等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而保險、金融、咨詢、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仍然是以傳統服務業為主體的結構。而目前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內部結構中,新興服務業所占的比重已經明顯超過傳統服務業的比重,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這個發展趨勢也較為明顯。
(3)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還有很大的體制性政策性制約因素。我國長期以來的工業化政策,忽視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緩慢,服務業發展速度低于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導致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同時,國家對現代服務業的一些行業(如郵政、電信、金融)的準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經濟很難進入,導致這些行業缺乏競爭,經營機制僵化,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服務業的發展。
(4)服務支撐體系不完善?,F代服務業對工業的支持是綜合的、配套的、快速反應的體系,能有效滿足制造業的服務需求。設計、生產、營銷、配送、支持產品等是制造業鏈條上的不同環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其中,服務業的效率對整個鏈條的效率影響很大。因而各個跨國公司的經營活動都把服務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車的利潤來源構成中服務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制造業產前、產后服務體系跟不上,致使整個服務鏈條脫節,影響了制造業的效率。服務的低效率,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5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現為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的滲透,特別是與生產過程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直接作用于第二產業的生產流程。在發達國家,多數企業已經把服務業作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加以重點培育。因此,我們要在戰略高度上認識服務業,積極發展服務業。
首先,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制造業產業競爭力?,F代服務業和制造業越來越緊密地相互融合,使得產業經濟活動中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附加價值提高,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價值比重下降。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專業服務外置化趨勢的發展,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業的支撐,單純靠擴大加工規模降低成本的空間不斷縮小,附加價值越來越有限,只在制造環節下工夫,依賴無限供給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走為跨國公司“代工”的路子,發展戰略上會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國打造國際制造業中心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業與服務業日益融合的國際趨勢,把大力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技術咨詢、廣告營銷、金融中介等相關新興服務業,加速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作為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積極培植生產型現代服務業,加速經濟增長。傳統服務業要提升,新型服務業則需要培植。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是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因此,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就必須與工業實現“捆綁式發展”。隨著世界逐步進入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單純的加工制造業將逐漸失去競爭力,利潤空間也不斷萎縮,要突破這種局面,就應把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服務業上來。近年來,制造業的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等服務業的支撐。所以,應在加強信息化基礎建設的同時,重點抓好研發中心、公共數據服務中心、產品設計創意中心等特色產業載體的建設,加快發展軟件服務業,發揮信息服務對經濟發展具有的倍增效應。
再次,以產業協調發展為前提,實現服務業跨越式發展。與第二產業蓬勃發展的勢頭相比,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業明顯滯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載體建設,加大內外資引進力度,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配套的生產業,同時加快發展與新型城市化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實現跨越發展,全面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吻合、與現代制造業相配套、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服務業體系。
服務業活動是工業企業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服務業與工業像唇齒一樣相互依賴著。擁有日益增多的專業化廠商并以人力資本作為主要的投入品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特征,工業企業通過購買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能夠使社會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源源不斷地參與到工業生產過程。因此,服務業是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引進工業生產部門的推進器,它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這些資本進入生產過程的橋梁。但在我國,本應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多由企業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過社會分工節省成本的機會沒有被恰當地利用。當既有的服務業需求(如廣告、會計、咨詢顧問、信息系統、銀行投資與市場調研等)變得日益復雜時,專業化的服務便顯示出其遠大的發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屬于企業內部的服務部門則是一個成本中心,雖然他們也與外界的服務企業較量,但實際上卻很難產生競爭的壓力和動機。只有當企業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專業化服務企業變得更加專業和更具效率時,才會使企業認識到與專業服務企業合作與協調的好處。服務業的開放以及由此帶來的服務效率的提高,將使以往由企業內部自行提供的服務逐漸分割給專業服務企業,有助于改變工業企業將所需要的服務內部化的傾向,有助于企業整個生產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憲,黃建鋒.分工、互動與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進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0)
2程大中.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黏合劑”作用[J].財貿經濟,2004(2)
3鄭吉昌.服務業革命:對工業發展的影響與前景[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4(2)
關鍵詞: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狀況
1.引言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對于傳統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具有傳統建筑材料無法比擬的功能。
建筑材料費用在基本建設總費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種和質量水平制約著建筑與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響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適用性(經濟適用、美觀、節能)等各種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開發、生產和使用,對于促進社會進步、發展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2.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業是建立在技術進步、保護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基礎上的新興產業。一般來說,新型建筑材料應具有一下特點:
(1)復合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單一材料往往難以滿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術制備的復合材料應運而生。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所為復合技術是將有機與有機。有機與無機、無機與無機材料,在一定條件下,按適當的比例復合。然后,經過一定的工藝條件有效地將集中材料的優良性能結合起來,從而得到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據專家預測,21世紀復合材料的比例將達到50%以上。
(2)多功能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對材料功能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要求新型材料從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即要求材料不僅要滿足一般的使用要求,還要求兼具呼吸、電磁屏蔽、防菌、滅菌、抗靜電、防射線、防水、防霉、防火、自潔、智能等功能。
(3)節能化、綠色化。隨著我國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溫、防水、裝飾裝修標準的提高及居住條件的改善,對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僅僅是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量的提高,即參評質量與檔次的提高及產品的更新換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還要求材料無毒、對人體健康無害、對環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即新型建筑材料應是所謂的“生態建筑材料”或“綠色建筑材料”。
(4)輕質高強化。輕質主要是指材料多孔、體積密度小。如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砌塊輕質材料的使用,可大大減輕建筑物的自重,滿足建筑向空間發展的要求。高強主要是指材料的強度不小于60MPa。高強材料在承重結構中的應用,可以減小材料截面面積提高建筑物的穩定性及靈活性。
(5)工業化生產。工業化生產主要是指應用先進施工技術,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產品規范化、系列化。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這樣,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良好發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產。
3.國內外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狀況
我國新型建筑材料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我國新型建筑材料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筑材料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1) 新型墻體材料
墻體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圍護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品種較多,主要包括各種空心磚、新型實心磚、砌塊、墻板等,如黏土空心磚、摻廢料的粘土磚、非粘土磚、建筑砌塊、加氣混凝土、輕質板材、復合板材等,其主要特點是節能、利廢、省土、環保、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國墻體材料改革“十五”規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開發和推廣全煤矸石空心磚、高摻量粉煤灰空心磚生態建筑材料產品。但目前在總的墻體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難滿足當前對環境資源保護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種新型墻體材料因地制宜快速發展,才能改變墻體材料不合理的產品結構,達到節能、保護耕地、利用工業廢渣、促進建筑技術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體表面能形成連續性涂膜,裝飾、保護或使物體具有某種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來,無機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國重視,日本將其列為低公害產品加以發展,歐美國家也大力推廣。新型高檔涂料不斷出現,如氟樹脂涂料等,國外還相繼出現了抗菌涂料、抗靜電涂料及防海水侵蝕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為主要成分,添加各種改性劑及助劑,為適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點和要求而生產出用于各類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近幾年來,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將不斷取代金屬制品。主要體現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門窗,以及室外裝修、防水保溫材料的產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國塑料建筑材料行業加快了研發和推廣應用步伐,行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穩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經進入穩定成熟的增長時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種,目前生產仍在穩定增長中,并成為應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
4) 新型裝飾材料
裝飾材料是指建筑物內外墻面、地面、頂棚的飾面材料。我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我國裝飾材料的生產企業規模偏小,產品質量不穩定,款色舊,檔次低,配套性差,市場競爭能力弱;科研開發力量不足,產品更新換代能力弱,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比例大,高檔材料比重低。不能滿足高檔建筑裝飾裝修的需求。由于裝修材料的應用,使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有專家認為繼“煤煙型污染”和“光化學煙霧型污染”之后,人們已經進入以“室內空氣污染”為標志的第三污染時期。所以,必須對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進行限量;對建筑室內污染進行控制等,降低室內污染,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新型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內部滲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業及其他有關行業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國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經過幾十多年的努力,獲得了較大發展,到目前為止已基本上發展成為門類較為齊全、產品規格檔次多樣、工藝裝備開發已初具規模的防水材料工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梁美.淺析新型建筑材料的趨勢與發展[J].文學與藝術,2009(12):233-233
[2]張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3]遲建生.淺談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與發展趨勢[J].林業科技情報,2009(3):144-145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背景,主要特征,影響因素,諸城市
0.引言
由于長期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我國城鄉差距日益增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相對落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相對缺乏,人居環境亟待改善。因此,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議題。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社區”的概念,并要求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山東省諸城市充分考慮并利用自身發展條件,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
1.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
1.1經濟狀況
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62.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34030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4885美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2007年的11.0:64.0:25.0調整為11.0:63.2:25.8。從三次產業結構和人均GDP來看,諸城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1.2人口狀況
諸城市2007 年底總人口118.6 萬人,其中戶籍非農人口46.7 萬人,戶籍農業人口59.6 萬人,一年以上暫住人口12.3 萬人。根據各縣市區現狀城鎮人口計算,2007 年諸城市域的城鎮化水平為45.3%,略低于山東省的城鎮化水平46.75%,城鎮化水平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1.3農業發展狀況
諸城組織實施了農業產業化戰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把農村的主要產業納入產業化經營格局。全市現有龍頭企業1950 家,各類合作社480 家,帶動23萬農戶(占全市的73%),無公害產品種植(糧食、烤煙、瓜菜)42.6 萬畝,農業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F有黃煙、肉雞、生豬、特種動物養殖等各類合作社。但是,生產經營仍以分戶為主,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制約了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的解放。
1.4農民收入和消費狀況
2008年,諸城農民人均純收入7701元,增長13.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5059.6元,增長21.2%,均高于山東省的平均水平。據統計,2008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641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77元,增長12.6%。諸城農村經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促使農民對人居環境質量有了更高需求。
2.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征
2007年,諸城提出了農村社區化發展,首先從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入手,打造了“兩公里服務圈”,旨在讓農村居民在不超過兩公里的范圍內公平的享用到與城市居民無差別的公共服務。這一模式,基本具備以下特征:
2.1區域統籌、分類指導
諸城市確立了“城、鎮、農村社區”一體化發展的新型村鎮體系,推動農村社區的全面發展。中心城區的發展,將城區周邊幾公里以內的農村納入中心城區規劃之中,推動“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市”模式的發展;鎮(街道)駐地的發展,將駐地周邊的農村居民點納入鎮區,統籌考慮;其余農村以“兩公里服務圈”為標準,形成208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向社區中心村集中,形成社區服務中心。
2.2構建“多村一社區”的空間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的原則,將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農村社區。在社區內選擇一個交通比較便利、班子基礎比較好的村莊,作為社區中心,將各類公共設施向中心村集中設置,形成社區服務中心。論文格式。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內,出行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涵蓋5個村、1500戶左右。農村布局既滿足了農村居民的耕作半徑,又能讓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務。論文格式。
2.3構建“兩公里服務圈”的服務體系
針對農村居民需求,諸城市提供了“一攬子”服務,在社區中心配備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包含“一廳八站”,既一個辦事服務大廳和醫療衛生、社區警務、勞動保障、社區環衛、文化體育、計劃生育、社會福利和志愿者等八個服務站。論文格式。另外,諸城市依照市場化的特點,引導企業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了便民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開餐店等;并以諸城市供銷社農資綜合配送服務中心和諸城市天益供銷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承擔了全市農村社區的日常用品和農資超市的配送任務,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3.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影響要素
3.1地理位置
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對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有著較大影響。距離城市或者鎮區較近的農村,受城市或者鎮區的輻射較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反之,則受到的輻射較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因此,諸城將農村分為三種類型:城市周邊型、鎮區周邊型和純農村型,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進行分類指導。
3.2土地要素
農民的作業方式、耕作規模的大小與耕作范圍即村莊腹地,決定了農村社區的規模和社區化的集聚度。目前,諸城農村土地流轉剛剛起步,耕地向大戶集中、向企業集中的規模仍較小,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限制了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成為農村居民點向農村社區集中的障礙。在農村建設用地方面,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農民對現代化生活條件日益渴求,農民建房規模日益增大,出現了建設用地與耕地爭鋒的局面。另外,隨著農民進城務工、定居的規模逐漸增多,部分農村出現了“空心化”。
3.3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發展是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外部動力,其不僅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諸城城鎮化發展迅速,為農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但是,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局面,也阻礙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致使農業生產率較低,土地利用較為浪費,農村勞動力大多處于兼業狀態。因此,滯后的城鎮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3.4經濟要素
經濟發展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先決條件。近年來,諸城經濟迅速發展,經濟水平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政府財政資力雄厚,同時,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也改善了農民的就業方式,農民就業逐步兼業化,使農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另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3.5公共服務設施要素
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改善城鄉不平等的待遇,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動力。另外,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和服務能力決定了社區的空間范圍和社區規模;公共設施的布局模式也影響著社區的空間布局。因此,諸城率先從農村公共服務入手,打造了“兩公里服務圈”,在農村社區中心集中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使農村居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公平待遇,并引導新型農村社區的集中化建設。
4.結語
諸城市以完善公共服務為主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求,有效解決了城鄉發展條件不均等這一矛盾,有利于新型農村社區的進一步集聚化建設,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這一模式成為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區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泉,王暉,陳浩東,陳小卉,陳閩齊.城鄉統籌下的鄉村重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
[2]胡繼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選擇與典型案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8
[3]方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多角度思考.小城鎮建設,2006(22)
[4]申翔.建設農村社區的規劃學思考.和諧城市規劃——2007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關鍵詞:建筑業;建筑工業化;問題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12 文獻標識碼:A
為當前社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用工荒”以及“招工難”問題,使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建筑企業對于勞動生產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全國范圍內,嚴重的霧霾天氣成為人們心頭之患,建筑行業同樣需要緊跟潮流,建造節能環保、舒適宜居的綠色建筑??梢姡瑐鹘y的以現澆為主的高耗能的污染建造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綠色建筑的需要,建筑工業化的推動便是這樣一種發展方式進行轉變的突破口及切入點,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機遇,充分認識和了解在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研究以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推行新型建筑工業化過程中的問題
1.相關政策的不健全
在國家層面來說,并未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來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各個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應扶持政策,也仍然不夠完善,依然存在著產業激勵措施不夠明確、技術體系集成研發不夠重視以及裝配式的建筑預制率較低等問題,對于建筑工業化未來的發展趨勢沒有明確的規劃。
建筑工業化進行項目招投標、質量檢測以及竣工驗收等施工環節中,缺乏完善的監管流程和機制,未形成對于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有益的創新機制。由于工程項目施工設計一體化的招投標機制暫未實施,不能實現設計、生產以及裝配等施工環節的一體化,造成這些原本應當連貫的施工環節出現了脫節,則施工項目不能從規劃設計以及施工管理等整個產業鏈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另外,針對施工許可、施工圖紙審查等監督機制缺失也造成工業化建筑在其建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質量得不到保障,使得項目進行標準化管理更加困難。
2.設計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與工業化建筑等相關設計技術發展十分緩慢,阻礙了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進程。工業化建筑進行一體化和標準化的設計技術以及方法發展都較為落后,設計加工以及施工裝配等環節相互脫節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對于工業化建筑設計技術,許多企業和單位只重視對裝配式結構進行研究而忽視對建筑圍護、設備以及內裝系統等設施的相互協調,使得工業化建筑設計技術的系統集成程度不夠。當前的工業化建筑依然沒有形成效率較高的加工、裝配以及性能優越的全新結構體系,仍然采用現澆設計以及通過拆分構件來實現裝配式結構,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得不到顯露。
另外,當前工業化建筑的圍護設計體系依然存在不足,同全新裝配式的結構體系相互配套的維護體系也仍然存在較大問題,這些問題對裝配式建筑發展造成阻礙,需要得到有效的解決。
3.關鍵技術以及集成技術落后
目前,工業化建設從設計、生產、裝配、裝修到質量驗收整個產業鏈當中,關鍵技術十分缺乏,且集成度較低。裝配式建筑關鍵的相關配套產品以及智能化的生產加工技術其應用型的開發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性能較高的鋼筋產品以及其鏈接技術都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另外,在裝配現場,具有協同化、標準化以及工具化的吊裝支撐體系較為缺乏,建筑結構以及機電裝修的一體化程度也較低。
4.成本問題
當前,工業化體系發展的成本高于傳統的現澆體系,在價格方面并不具備競爭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導致建筑工業化的項目成本較高,究其原因,工業化體系并不成熟;新型的裝配體系仍然沒有形成;工業化項目并沒有適當推行EPC工程總承包的管理模式;工業化項目仍然處于試點示范階段。
二、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對策
1.完善相關機制
首先,完善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頂層設計,應當按照簡政放權以及優化服務等原則,在國家層面應當積極引導建筑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明確相關發展政策,從立法上來對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將建筑工業化的相關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明確政府的投資項目應當優先采用裝配式建筑的模式,引導各建筑企業逐步轉型。其次,對于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企業,政府應當加大扶持力度。在行政方面,建立相關政策制度;在財政支持上,則應當對建筑工業化的項目給予財政補貼,例如,采取返還部分土地出讓金等等措施;在金融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在建筑工業化項目上給予相應的優惠,例如,在裝配式建筑項目開發貸款利率以及購房者貸款利率、首付比例等項目上給予浮動的優惠等;在科研方面,對建筑工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給予支持,對于做出科研成果的研發中心及實驗室等o予獎勵,對優秀企業申報示范基地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等加以扶持。通過上述措施,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積極發展工業化的興趣,并能夠有效緩解由于生產方式的變革而帶來的成本增加。
2.加強設計關鍵技術的研究
設計源頭對于解決裝配式建筑發展中的問題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進程,必須重點發展相關的關鍵設計技術。對于標準化設計以及協同設計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形成一體化的集成設計,從加工到使用來對結構部件的標準化進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業化的設計體系。其次,還應當進行主要的類型結構體系集成的研究,形成裝配式的混凝土結構體系等高性能的結構體系,同時,還需要對連接節點的設計關鍵技術來進行研究。創新裝配式的結構體系也應當進行設計研發,對裝配式高性能的結構體系以及其連接節點的設計技術進行研究,并通過高強度的混凝土預制構件等高效能構件來形成全新裝配式的高性能結構體系。
3.加快對集成技術體系的研究
為了充分發揮建筑工業化產業優勢,需要加快裝配式建筑中關鍵技術以及集成技術的研究。首先,應當研發優化的裝配建筑產業化的技術體系,對于研發預制率未50%以上的高層住宅使用的住宅裝配式的混凝土結構體系以及其他的混凝土結構體系應當進行重點研發,并形成與之相配套的“設計-加工-裝配”一體化的整體產業鏈專用的集成技術體系。其次,對于產業鏈的集成技術以及關鍵技術進行優化,研究從設計到質量驗收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所設計的關鍵技術以及相關的技術集成,制定模數協同化、接口統一化的技術及相關標準。再次,對于裝配式的結構智能化的生產加工中使用的關鍵技術應當進行研究及優化。研究智能化的生產工藝中流水線的設計技術以及與之生產線中系統只能化聯動生產的控制技術等等,以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流暢性,保障建筑工業化的質量。
結語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發展建設新型建筑工業化的腳步已經全面提速。在各種良好的政策的扶持下,我國推行大規模建筑工業化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必然,并深入滲透到各個企業當中,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到這場改革創新的浪潮當中。
參考文獻
[1]王冬.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5.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培養模式改革
改革食品“卓越工程師”教育模式就是以培養“卓越工程師”或企業家為目標,創新專業培養理念和方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以適應現代食品產業發展的需要。筆者在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本文就食品“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案改革談一點體會。
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趨勢
(一)國內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模式有兩個:一是專業技術型,二是基礎理論型;上述人才也許計算機、數學模型、基礎理論等掌握得很好,但實踐動手設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下降了。有的工程專業的學生只會寫文章,對搞設計束手無策。近幾年來,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在有關高校中組織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高等教育率先啟動的重大改革計劃。清華大學等61所高校被批準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目前,全國許多大學認真貫徹教育部有關通知精神,積極推動學校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制定了適合現代工業發展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改革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著重提高工科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為培養一批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卓越工程師開始了教育大改革。
(二)國外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美國擁是世界上工程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譬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卡內基梅隆等大學在工程學科的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另外,美國富蘭克林?W?歐林工學院對工程教育別具一格,與許多“先理論后實踐”的工程教學方法不同,講究的不僅僅是教授概念,更是講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
挑戰和課題聯系起來。美國歐林工學院認為,未來工程界的領軍人物,一要具備精湛的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二要對工程的社會作用有廣泛的理解;三要創造性地提出解決當今世界工程問題的新辦法;四是使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創業精神和才能;要求學院教會學生具有其將來從事工程行業所需的創造性,理解工程工作可能對人類社會的福祉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大學十分重視工科教育與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和企業管理精神的融合,并制定出可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
迄今為止,國內外的一些工業高校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國內尚未有關于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案制定具體內容的相關報道。
二、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一)建立“新型食品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面向崗位”工程教育理念
改變傳統工業化階段面向行業,特別是我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根深蒂固的面向崗位的工程教育傳統觀念,突破專業屏障,包括工程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隔絕,以便適應“新型工業化”對工程人才的要求。改革“崗位式”或“訂單式”教育的缺點,即實行以工程師或企業家速成為目標的培養模式。按照“強工程、重設計、全素質”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育質量體系。
(二)建立“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學校“獨立教學”體系
食品工程教育要實行產學結合,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成員由企業的總工程師或技術總監、各行業協會或行業專家、教授組成,其中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得少于50%。高??梢灾苯訌钠髽I引進人才作為全職教師對學生的工程實踐教學或科學研究進行指導。讓學生們能夠直接感受到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企業的工作模式。制定鼓勵企業支持教育的優惠政策,增強企業對學生培養的社會責任,建立長期企業實習工作計劃,不斷完善產學合作培養方案。
(三)創新“我要學”教學方法,改革“讓你學”教育模式
傳授知識做法以教為主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為主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傳統的講授型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的,僵化落后,教學效果差;要深入探索如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網絡協作等以學為主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進以“填鴨式”為主的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要深入研究工程創新人才的品行、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素質的養成與構建的規律,注重培養過程中的共性要求和個性需求,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任務,使學生真正成為教與學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注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團隊合作和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
(四)建立“教學科研結合”聯合培養模式,改革“以上課為主”單一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
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重大的科技項目是培養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臺。大學生不僅要從課堂中獲取知識,而且要從親自做科研、做設計得到工程訓練,只有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
(五)建立教師“工程能力”教學資質考核機制,改革傳統“論文+課時”教師考評方法
大學要積極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稱聘任和考核等制度;考核和評價內容要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為主;優先聘任有在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職稱晉升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或鍛煉經歷。另外,政府和學校要制定鼓勵企業支持教育的優惠政策,不斷強化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建立企業承擔實習制度和實施計劃,不斷探索產學合作培養工程師教育新模式。
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案改革的目標
培養適應現代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知識扎實、設計能力強,能從事食品加工管理、科研、新產品開發、質量控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具備初步設計能力的食品“卓越工程師”。要面向現代食品工業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設計能力強、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食品產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食品工程技術人才。以提高食品工程類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針對工程人才培養與教育的重要環節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強化內涵建設,打造專業大師隊伍,注重課程教材建設,強化設計教學環節,創建并實施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體系,建立一套為滿足現代食品工業化、國際化人才需要的培養模式和機制。
四、“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重點
隨著食品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改變,改革的食品“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需要增加與食品工程有關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食品新產品設計開發、食品廣告(影像)設計、食品供應鏈設計、食品包裝設計、食品機械和自動化設計、食品質量體系認證、食品營銷設計、食品虛擬現實設計等。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培養食品工程創新型人才主線,以強化工程師教育為核心,體現“強工程、重設計、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培養特色。
五、“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內容
優化工程教學課程,注重綜合素質培養。汲取國外大學的經驗,鼓勵學生選修人文、藝術素養課程。例如:《美學》、《設計學》、《中外食品文化》、《心理學》、《社會學》、《科學研究方法論》等課程;除了要求學生限選專業英語外,還開設雙語課程如《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果蔬加工工藝學》(雙語)、《畜產品加工工藝學》(雙語)等,大大提高學生的設計知識和外語應用能力。
優化培養方案,注重設計能力培養。在改革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中,要適當增設創新項目,鼓勵本專業學生獲取各種創新項目學分,以創新獎勵學分替代公共選修課學分;創新項目具體包括教師的科研課題、工藝設計和生產現狀調查等;獲取得分的依據包括:正式發表學術論文,或設計出較高質量作品,或取得國家級發明專利,或參加全國科技知識、技能競賽并獲獎等。
改革教學計劃,提升大學生創業理念。增加經濟管理類的選修課,如《食品連鎖經營》、《互聯網+食品》、《財務管理》、《企業成本核算》、《食品政策與法規》、《管理概論》、《經濟法概論》、《投資項目管理學》、《世界貿易組織》、《企業經營決策》等;在選修課程方案中建立創業教育板塊,譬如,增加創業教育概論、創業技巧、創業案例分析等授課內容,不斷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水平,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加強工程設計性能力培養。增加課程實驗設計內容,不斷優化改進試驗方法,要求實驗設計課時所占比重達30%以上。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例如《動物性食品設計開發大實驗》、《植物性食品設計開發大實驗》;也可以增加生產性設計環節,例如,《食品包裝設計》、《工廠設計》、《工程原理課程設計》等。要充分利用假期實踐對學生的實踐性能力進行鍛煉,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多樣性的假期課外實踐活動,例如,社會、市場或企業生產實習和企業調查等。利用科研訓練引導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學生計入開放實驗室,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和能力;另外,要強化對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的實踐環節的監督,加大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權重。
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積極推行案例式、討論式、探究式、調查式等新型教學辦法,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理念。減少答題模式的作業方式,增加讀書報告等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設計空間,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素質。
強化工程實踐訓練,明確企業培養職責。校外工程實踐訓練基地應由企業主要管理人員負責,其任務是承擔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管理工作,與高校有關教學管理人員一起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共同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指導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實踐訓練質量。企業要配備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擔任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指導教師,并選擇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為學生開設專業課程;企業還應根據校企聯合培養方案,落實好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并安排學生跟班實際動手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企業還要與高校共同為學生提供安全保護,并對學生開展安全、保密、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的教育。學校要從校外實習基地聘請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工程師或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定期邀請到學校向學生授課,并作為學生工廠實習的指導教師。
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外兼職教師隊伍,探討兼職教師管理機制。學院要將制訂《外聘授課教師工作暫行辦法》,積極運用學校人才政策,結合本專業情況,開展人才聘任制工作,遵循“不求我專業所有,只求我專業所用”的方針,繼續聘用一批國內外業務上拔尖,急需的教學和科研人員;同時,對外聘的人員加強考核,對不符合要求的聘用人員及時辭退。
建立教師參與工廠鍛煉制度,強化教師創造力教學能力。要強化食品工程師創新、創業教育和領導力教育內容,首先要培養創造性的教師,引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與企業生產鍛煉和新產品開發,使教師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緊密融合,培養出一批能講、會操作、敢于創新的師資隊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求把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靈活地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大學階段對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的過程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親身參與的經歷。
總之,要培養出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就要改變傳統工業化階段面向行業、面向崗位的工程教育傳統觀念,突破專業劃分和專業隔絕,改革“崗位式”或“訂單式”技術或技能教育的局限性以及重學術論文輕工程應用設計的現狀,實施以“卓越工程師”或企業家為目標的培養模式。只有按照“強實踐、重設計、全素質”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行產、學合作教育的開放式辦學模式,改進以“填鴨式”為主的培養方法,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欲,使學生成為教與學的主體,更好地發揮年輕人的智力和創造潛力。
參考文獻:
[1] 周文化,林親錄,鄭仕宏,鐘海雁.推進食品卓越工程師創新計劃的思考.2013(2):157-160.
[2] 謝蘊江,張民,任海霞.基于卓越工程師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及幾點思考――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教育教學論壇, 2014(1):97-98.
[3] 羅欣,李大鵬. 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食品工業人才.山東農業教育,2013(2):20-21.
[4] 王雪艷.集美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2013(6):742-744.
[5] 袁先鈴,葉陽,劉君,王凌云,劉清斌. 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食品產業創新型卓越工程師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5):383-385.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新型建筑材料在產品種類、產品質量和技術更新上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研究分析新型建筑墻體材料類型、性能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墻改政策、節能建筑實施政策和節能建筑技術要點,詳細論述了建筑外保溫技術的應用和特性,總結了新型墻體材料和節能建筑的技術應用。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國家墻體材料改革與建筑節能政策和措施的落實,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為新型墻體材料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的新型墻體材料在工藝技術上呈現了多元化、工業化發展的新趨勢。
建筑節能是執行國家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政策的主要內容,隨著國家一系列的節能政策、法規、標準和強制性條文的出臺,我國住宅建設的節能工作不斷深入,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引進開發了許多新型的節能技術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廣使用。但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水平,還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建筑單位面積能耗仍是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的3-5倍。分析研究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為代價,適應建筑產品工業化、施工機械化、減少施工現場濕作業、改善建筑功能等現代建筑業發展要求而生產的墻體材料,就我國現階段而言是指除黏土實心磚以外的所有建筑墻體材料。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辦法》中將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共分六類:1)非粘土磚,包括:孔洞率大于25%非粘土燒結多孔磚和空心磚,混凝土空心磚和空心砌塊,燒結頁巖磚。2)建筑砌塊,包括: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和石膏砌塊。3)建筑板材,包括:玻璃纖維增強水泥輕質多孔隔墻條板,纖維增強低堿度水泥建筑平板,蒸壓加氣混凝土板,輕集料混凝土條板,鋼絲網架水泥夾芯板。石膏墻板,金屬面央芯板,復合輕質夾芯隔墻板、條板。4)原料中摻有不少于30%的工業廢渣、農作物秸稈、垃圾、江河淤泥的墻體材料產品。5)預制及現澆混凝土墻體。6)鋼結構和玻璃幕墻。
2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制造粘土磚成本極低,使得任何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其次新型墻體材料應新型建筑材料科技含量高,往往價格高于目前使用的一般材料,對市場推廣起制約作用; 材料的施工工藝、技術、檢測手段等目前尚無規范限制,部分產品質量不穩定;個體利益驅動影響了新型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等。
3 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簡介及節能建筑保溫技術應用
我國是人均資源短缺的國家,能源緊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節能就成為緩解我國能源緊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質量、減輕環境污染、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一環。推廣建筑節能將是我國發展住宅建設的一項長期國策。目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墻體保溫主要有內保溫、外保溫等方法,下面就兩種保溫方法進行
論述。
3.1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內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墻內保溫施工,是在外墻結構的內部加做保溫層。內保溫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靈活,可以保證施工進度。內保溫應用時間較長,技術成熟,施工技術及檢驗標準是比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墻保溫施工中約有90%以上的工程應用內保溫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的內保溫技術有:增強石膏復合聚苯保溫板、聚合物砂漿復合聚苯保溫板、增強水泥復合聚苯保溫板、內墻貼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顆粒保溫料漿加抗裂砂漿壓入網格布的做法。
但內保溫會多占用使用面積,“熱橋”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引起開裂,還會影響施工速度,影響居民的二次裝修,且內墻懸掛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壞內保溫結構。內保溫在技術上的不合理性,決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溫所替代。
3.2 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墻外保溫材料及技術
外保溫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保溫節能技術。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技術合理,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使用同樣規格、同樣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比內保溫的效果好。外保溫技術不僅適用于新建的結構工程,也適用于舊樓改造,適用于范圍廣,技術含量高;外保溫包在主體結構的外側,能夠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的熱橋,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間;同時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
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絕熱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圍護或者熱工設備、阻抗熱流傳遞的材料或者材料復合體,既包括保溫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滿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溫的節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巖(礦)棉板、玻璃棉氈以及超輕的聚苯顆粒保溫料漿等。以上各種材料所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材料內部都有大量的封閉孔,它們的表觀密度都較小,這也是作為保溫隔熱材料所必備的。巖(礦)棉和玻璃棉有時統稱為礦物棉,它們都屬于無機材料。巖棉不燃燒,價格較低,在滿足保溫隔熱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具有一定的隔聲效果。但巖棉的質量優劣相差很大,保溫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強度也低,耐久性比較差。
總之,用各種新型建筑墻體材料建造房屋,要看最終產品商品房的造價能否被市場所接受。正是由于節能材料的不斷革新,外墻保溫技術的優越性才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只有全面的進行綜合經濟分析,認真地選擇建筑體系,實事求是的宣傳,新型建材房屋才能在更多的地方推廣。新型建筑墻體材料的開發應用需要社會長期而持久的關注,應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近期和今后發展的品種和產量,分別滿足不同地區各類建筑墻體工程的要求,真正實現建筑行業節能工作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徐惠忠,周明.絕熱材料生產及應用[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2]郭瑩.外墻內、外保溫技術在建筑節能住宅中的作用[J].建筑技術開發,2002,2:46-48.
[3]胡小媛,許琳.我國建筑絕熱材料的應用現狀及其前景[J].保溫材料與節能技術,2002,6:2-4
[4]劉洪濤,等.幾種常見的外墻保溫形式及材料.[J]建筑技術與應用,2001.1:39-40.
關鍵詞:物流專業;創新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2013年物流教改教研課題《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物流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課題編號JZW2013035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薄敖ㄔO創新型人才隊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怎樣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我們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
一、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及目標
1.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國家作出了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來縮小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機依然存在,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及國際競爭力越來越激烈,所以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是增強我國在國際地位、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然而,我國高校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薄弱,不能滿足行業飛速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具體體現在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欠缺多樣性和適應性;課程體系設置不能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學校評價體系導向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對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業訓練重視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產學聯合培養環節基本缺失。
2.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明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是我國實施“卓越計劃”的首要任務。關于這個問題,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具體制定了新的對工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11條評估標準:有應用數學、科學與工程等知識的能力;有進行設計、實驗分析與數據處理的能力;根據需要有設計一個部件、一個系統或一個過程的能力;有多種訓練的綜合能力;有驗證、指導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了解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具有有效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問題對全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學會終生學習的能力;具有了解當今時代問題的知識;有應用各種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從這11條評價標準可以看出現在培養大學生,要以科研之泉引教學之水,將基于研究的培養途徑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以培養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交際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環保意識等知識為支撐點,把當代大學生打造成世界工程與管理等學科交叉復合型的拔尖創新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是實施“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綱領。當前,我國“卓越計劃”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學能力強,擁有良好的工程素質、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較強工程專業能力,創新創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全面發展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二、系統構建“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
在進行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時候,需要把握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系統設計和考慮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培養環節和理論實踐教學內容。根據培養要以培養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交際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環保意識等知識等,高校應該安排各專業深入對應行業的典型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及對應的技術崗位對人才的要求,綜合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規格和標準。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是“卓越計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設計和培養過程設計的藍圖,更是學生大學學習和專業興趣發展的指南。為此,武漢理工大學公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學生在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各教學環節的學習,修滿規定學分,答辯合格,授予工學學士學位,達到了初級工程師技術能力要求,可獲得初級工程師技術資格。培養創新人才的規格、標準,以及結合執業工程師資格認證考試要求,學校與企業聯合制定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所以公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其基本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
三、著力創建體系開放的多元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的關鍵,創新型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必須突破單一的、課程“灌輸”為主的模式,實行校企聯合,向企業開放、向社會開放、向世界開放。產學研結合,聯合打造圍繞探究式、科研訓練式、工程實踐式等為中心的多元化培養模式。為此,筆者結合近年來在本科的教學及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學習研究,提出了“兩廣―兩精―兩平臺”培養模式及方法。當前面對世界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我國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這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
根據“物流專業教育培養計劃”的戰略思想及多年來在一線的教學實踐,探索了一套適應于物流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培養體系。希望通過對“物流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質量標準的道路,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良好的理想道德、強烈的責任感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