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保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部控制是一個龐大復雜的體系,其涉及的部門較多,對金融保險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持續的監控分析,會產生數量巨大的信息,相關的信息必須以一種能使工作人員行使各自職能的形式和時限被識別、掌握和溝通。甚至是對金融保險企業的投保人、被金融保險人、監管者和股東這樣的外界之間也必須有有效的溝通方式。金融保險企業要建立起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需要重視對其暢通信息平臺的搭建,為內部控制的信息傳導提供有利條件。
二、內部監督機制效果不明顯
通過持續的監控行為、獨立的評估來實現對內部控制體系在一定時期的運行質量的評價反饋,是整個體系里的重要環節。但我國金融保險行業的內部審計機構尚未建立完善,或是崗位設置沒有為其設立單獨的部門,其獨立性和客觀性很難得以實現;或是人員配置不到位,導致內部監督工作受到限制;或是其工作范圍只局限于驗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而與其應承擔的工作職能不符。這樣一來,金融保險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環節存在缺陷,會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產生消極影響。
三、金融保險行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改進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要完善金融保險行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強內部控制的環境建設。關注國際上對內部控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發展,加深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系統認識,讓公司各級人員對內部控制給予充分的重視,為內部控制的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組織環境。同時,對內部控制的理解應避免再局限在某個部門上,金融保險企業的相關人員設計內部控制活動的時候,應該全面梳理公司運行的每個流程,來鎖定與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具體執行時,需保證內部控制的每個步驟,從內控設計到分析再到提出意見以及對內部控制進行監督審計,都嚴格執行以保證內部控制體系的完整性。還需加強金融保險企業的現代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結構調整,強化董事會的職能,為內部控制體系營造一個適宜的基礎環境。
(二)加強風險識別和評估能力
強化金融保險企業的風險識別和評估能力,是其實現持續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保險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應貫穿內控目標的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措施。首先,需通過考察、流程分析等手段對風險進行判斷、分類和鑒定,在有效識別風險的基礎之上,特別注意加強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風險應對系統的構建。其次,需引入科學的風險分析技術,對其進行動態監控,盡量降低經營風險以及投保風險的損失程度。并對風險的發生,能夠提出及時有效的應對策略。
(三)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溝通機制
完善的內部控制信息溝通機制,能夠保障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金融保險企業需提高對日常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活動中產生的信息的重視程度,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平臺,為內外部相關人員提供順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同時,還需保證所產生信息的質量,避免虛假的或是不準確的信息誤導相關人員的判斷和工作效率,通過對各種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甄別來保證其科學性和正確性。還可擴展公司獲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建立受理舉報的專門機構及舉報人保護制度,以對相關人員產生制約效用,為避免舞弊提供有效途徑;或建立及時的信息共享機制,將各部門統一納入內部控制管理系統,直接在系統內建立內控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平臺,為信息的傳遞提供暢通的上行、下行通道。
(四)強加內部控制監督機制
內部控制監督機制主要對內部控制實施流程進行監控,對于金融保險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進一步的完善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升金融保險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及風險控制能力。內部控制監督機制記錄內部控制的信息,發現內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執行薄弱環節并深入發掘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完善改進意見。金融保險企業需致力于開發完整功能的內部控制審計信息系統,對機構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的記錄、檢測和反饋,在實踐經驗中不斷改進更適合的模型設定和關鍵指標來度量業務情況,合理化對非現場審計、風險評估和日常檢測結合利用,有效實現對內部控制的審計工作。建立專業獨立的內部控制審計部門,避免機構內部的其他部門參與內部控制審計工作,以削弱其獨立性和權威性,破壞內部監督的職能運行,完善內部控制監督的專業技術和報告能力,對金融保險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進行持續性的監督評價,以保證自身的健康規范發展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摘要:針對目前我院金融保險專業建設的現狀,結合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該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問題,認為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教學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針對問題提出要重點從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改革考試方法,建設第二課堂等方面完善新的專業體系建設。
關鍵詞:金融保險;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論文7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件,市級獎勵證書3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六)重視科研,推行有效激勵機制
鼓勵老師在授課之余從事科研項目的研究,建立報酬機制,出臺評聘結合辦法,深入發掘和調動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獎勵優秀成果。
參考文獻: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論文關鍵詞:培養模式,工學結合,金融
一、金融保險專業高職畢業生主要職業崗位及能力要求
近幾年,我國金融保險業飛速發展,人才需求呈現規模擴大、業務能力綜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漸理性等特征[1],這給高職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一方面,大量新設機構使得金融分析師、基金經理、證券分析師、保險精算師、投資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炙手可熱;另一方面,隨著業務網絡的擴展,對基層一線崗位人員的需求增多,如銀行業的柜員、客戶經理、理財顧問,保險業的保險人、保險經紀人、內勤人員等需求巨大。通過對青島市金融機構走訪調查,得出適合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有綜合柜員、大堂經理、客戶經理等。具體見下表:
表1:金融保險專業職業崗位及能力要求
職業崗位
職業能力要求
金融崗位通用能力
金融機構綜合柜員
金融綜合柜臺基本業務操作能力、常見證件、票據識別能力、綜合柜臺業務的管理能力、柜員業務風險防范的能力
計算機應用能力、法律運用能力、自我推銷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團隊協作市場能力、競爭意識、應變能力
金融機構大堂經理
了解客戶能力、接觸客戶技巧、金融業務的甄選能力
金融機構客戶經理
金融產品識別、說明合同條款、接觸客戶技巧、甄別危險客戶能力、簽單能力、確定價格能力、維持合同效力、激勵能力
金融機構營銷人員
自我推銷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市場創造能力、策劃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理財規劃能力、市場競爭意識
二、適于高職金融保險專業的“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構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
金融業有很嚴格的從業準入限制,在金融機構從事業務必須要獲取相應的從業資格證,而事實上學生在全面學習專業知識前,很難獲取資格證書,這一現實情況使得金融保險專業學生“工學結合”的開展很難在金融機構真實崗位上進行。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金融保險專業應以實踐教學、模擬實習、頂崗實習作為“工學結合”落腳點開展“321形式的工學結合”。“3”指在專業教學初始階段的前三學期可以安排學生進入金融機構參觀機構內部設置、觀摩金融業務展業流程,完成專業認知實習;“2”指在第四學期到第五學期安排學生模擬實訓,通過模擬操作,熟悉金融企業基本業務的操作流程,具備從事綜合柜臺業務、保險規劃產品組合、理財規劃、營銷策劃的基本能力,同時完成職業資格能力考試,獲取相關機構從業資格證;“1”指在第六學期依據學生就業意向,組織學生進入金融機構從事一線市場業務,開展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將適于在金融企業進行的教學內容,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內模擬實訓室內完成,同時第四學期后可以組織獲取了從業資格證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金融機構部門進行業務崗位的操作練習,實現專業課程教學的 “工學結合”。
(二)、“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目標崗位職業能力的實現過程
“321”結構的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以課程形式多樣的實踐性教學、課程崗位模擬實習、頂崗實習三種實踐性教學方式為基礎,各階段的實訓環節是學生形成職業崗位能力的前提條件。專業理論課程是崗位職業能力實現的理論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踐性教學是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認知,主要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基本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的認知。模擬實習是職業崗位的演練。由于金融行業業務是圍繞貨幣資金展開的,學生很難進入金融機構邊干邊學,所以對眾多的職業崗位我們采取模擬實習的方式進行。模擬實習是實踐的橋梁,既是理論課程實踐性教學的延伸又是頂崗實習的基礎,通過角色模擬、機構模擬、業務流程模擬、金融工具投資模擬等模擬操作環節,使學生掌握業務操作的基本流程與技巧。頂崗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目標崗位工作的一次大實踐,是各種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與提高階段,通過在金融機構工作崗位上的實際操作,掌握各項業務的操作方法。該培養模式下職業技能實現途徑見圖1。
圖1:“321形式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職業崗位能力的實現圖
三、“321”結構培養模式運用基本要求
(一)、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學生職業拓展能力
金融保險公司在招聘時最注重的是金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其次是畢業生的實際能力,再次是專業知識 [2]。這種人才需求層次要求在人才培養時注意學生綜合素質、實際能力的培養。在以實現職業能力的課程模塊教學過程中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活動均需擺脫以老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引導作用,通過各類實訓環節讓學生自己去驗證知識,整個教學大部分時間由學生自己完成,最終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廣泛開展普及面較廣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如:投資社團、技能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金融產品解說、產品團隊推介會等。再次,廣泛開設選修課,如市場營銷、商務談判、金融禮儀、財經法規等課程,通過課程設置實現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幫助能力的提高。
(二)、強化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的實訓平臺
學生職業能力的實現依托大量職業活動,不論是廣泛使用的“項目教學”法,還是“依托工作過程”的教學方式均是以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條件為基礎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必須依托當地金融機構,建設和完善符合專業教學內容和特點多層次實訓平臺。首先整合校內資源,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學、練”一體化教室,將學習場所由單一的教室轉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對通過各種運載工具模型、金融保險設施沙盤、大型掛圖等,讓學生通過實務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險設施、設備的結構和原理[4]。再次,依托當地金融行業,通過建立實訓基地的方式,加強企業融合,形成“專業服務產業”、“校企聯合辦學”的專業發展模式。
(三)、強化職業證書考核,實現與目標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隨著金融業改革的深化,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均要求“持證上崗”,在與大量金融企業合作過程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企業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也采用“持證上崗”的管理方式,這意味著在第六學期全面開展頂崗實習教學環節前,學生必須通過目標崗位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這一目標為的實現除了課程設置做好知識準備外,還需要為學生營造職場氛圍,保證考證信息的通暢,督促學生及時取得從業資格證書。
參考文獻:
[1]劉梁煒,金融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和培養質量調查報告[J],市場論壇,2008,11:83.
[3] 黃振山,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項目教學”啟示,學習與借鑒[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關鍵詞:保險資源特性影子價格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worldeconomicintegration,theuseof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M&Aintheindustrytendtobepervasivethroughouttheworld.Mixedoperationbecomesaninevitabletrendforfinancialdevelopment.Therelationsofinternationalfinancialinsurancebecomemorecomplicated.The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theresourcesinsidetheindustryinthedevelopingcountrieswithweakcompetitivenesssufferlosses.“Undergroundinsurancepolicy”hasneverbeencontrolled.Financialsovereignandsecurityhasbeenshockedseverely.Asanobjectivebasisforfinancialinsurance,naturally,thecross-boundaryflowoffinancialinsuranceresourcesandtheresourcesinsidetheindustryhasbecomethefocusofinternationalfinancialinsurancerelationswhenweconsideranation’sfinancialsovereign,security,andconsistentdevelopmentoffinancialinsurance.
Keywords:insuranceresource;features;shadowprice
一、保險資源本質的界定
本文認為保險資源是指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可以被保險人利用、開發設計成保險產品的可保風險,是投保人擁有的財物及其相關利益,或生命與身體存在的致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投保人希望以商業保險方式轉移的純粹風險,它產生的后果是損失(害)。[1]是指當前和可預見的將來對保險人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全部可保風險,包括已經開發利用了的可保風險,和已存在未開發利用的和未來的潛在可保風險。盡管保險資源總量會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規模、發展水平、積累程度,人口數量、質量、結構,以及法律制度、醫療、衛生、科技、教育、環保等因素的制約,但保險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還與人們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有關,與保險產業具有的承保風險的資本能力、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保險法律制度環境等有關。
相對金融資源而言,保險資源(可保風險)是一種未來引發損失(害)的不確定性,擁有保險資源者只有損失(害)的可能結果,絕無受益的可能,須以一定代價才能獲得由此保險資源開發的保險商品,而轉讓損害結果的承擔責任。因此,可能的損失(害)事件不能移動也不能免除,移動與免除的是損失(害)結果的實際承擔者,因為保險商品合同約定由保險人承擔這種可能的損失(害)。因此,保險資源作為保險經濟活動的最基本要素,是通過開發設計出來的保險商品來實現風險轉移的。而保險產業資源則是保險商品經濟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資本、勞動、知識等生產要素和非生產要素資源逐漸從其它行業部門中分離出來,以風險管理為中心,專職分散處理風險,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功能的一種特殊行業資源,并在一個國家或經濟系統的某一時間所形成的保險體系。(1)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物質技術層面的東西,比如風險管理與保險活動中直接占有使用的人力、資金、財物等物質資源,以及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保險精算技術、保險財務技術、保險資金運用技術等知識資產。(2)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組織制度層面的東西,比如各種風險管理與保險組織機構形態、組織制度規范、法律條款、政策文件等。(3)保險經濟活動中歷史地積累形成的保險文化意識層面的東西,是保險產業資源的第一、第二層次內容在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風險管理與保險文化建設積累形成的精神成果,比如保險文化、保險心理和保險道德等。
因此,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保險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客觀基礎;保險產業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物質條件。
二、保險資源的特性分析[2]
(一)保險資源的經濟特性
如果在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時間內,可以被保險人利用、開發設計成保險產品的可保風險被定義為保險資源,則其經濟特性有資產特性、商品特性和資產減值特性(資產價值貨幣計量是負的)等。保險資源對于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保險商品而言,是一種原材料,對其保險經營活動來說是一種必須的基本投入。保險資源通過開發設計出來的保險商品進入消費來體現保障功能。保險商品一部分進入生產消費領域(企業財產保險、工程保險、給職工辦職業年金計劃等保險費可計入生產成本),一部分進入了生活消費領域(個人保險消費),從而參與到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物質再生產與精神再生產過程中。進入生產領域的保險商品消費成為一種特殊的投入,以一種特殊生產要素的形式進入生產函數,因此,可視為一種特殊的投入資本。而進入消費領域的保險商品消費,滿足了投保人的心理安全需要,提高了投保人的生活質量,以保險商品消費的形式進入消費函數。如果僅就保險商品的實物消費部分來看,就是一種期得利益,或者是一種或有索取權,這與風險標的損失期望是一致的。而且,對于由無形的確定的精神消費與有形的不確定的物質消費組成的保險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理性的消費者享受的是前者精神消費,而不愿意風險發生導致生命財產的損害出現,即不愿享受后者的或有保險金索取權。
可見,保險商品生產與消費相比較一般商品要特殊復雜得多。因此,保險商品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區域性很強的“社會經濟資源產品”,是一種在一定的技術、制度和文化環境下,一定的時間和地域內,由投保人與保險人共同決定的客觀存在,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制度與文化環境)高度發達的產物。比如責任保險,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后相結合的產物。因此,保險資源的經濟特性還表現出強烈的社會地域性,它是由一定地理區域的社會利益群體與其所擁有的生命財產構成,又天然地被此群體占有、使用和開發,即存在產權歸屬特性。比如,由于發展中國家保險業落后,產業化程度不高,盡管市場潛力巨大,增長規模與速度非???,但是保險資源開發能力不足,保險產業資源利用率較低,全球金融保險業的“并購浪潮”和各國屢禁不止的“地下保單”①必然導致保險資源和保險產業資源利用不足與流失,不可避免引發國家金融和金融安全等問題。
(二)保險資源的不可再生性②
保險資源具有自然物理特性即有限性、可耗竭性(保險資源的存在具有時間一維性,即將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減滅失)、區域動態性等,因為,風險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空間范圍的擴大而不斷增長,因此,新增風險數量是無限的,但能夠被保險人開發利用的風險,即可保風險卻是有限的。而且,即使同一可保風險在不同時候,由于其風險狀態的不一樣,能被保險公司轉化為現實的保險商品的可保風險數量也是有差異的。比如車損險,新購一輛價值10萬元汽車,折舊期假設為10年,今年投保與明年投保的風險狀態就不一樣,如果不投保,車損風險隨著時間推移就滅失了。又如人身險,一個35歲的人,今年投保與明年投保的風險狀態也不一樣,人身風險不投保,隨著時間推移就不存在了??梢?,耗竭性保險資源還可視為保險公司的一種特殊的不可再生資源。一般自然資源不使用,是不會減少甚至消失的,但保險資源則會因不被開發利用而隨著時間推移減少直到滅失,而且,使用消耗后不再生。而且,盡管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都存在隨時間推移而價值折舊的問題,但保險資源的資產貨幣計量結果是負的,因為風險事故發生的結果是生命和物質財產的損害,這種風險發生導致損害的可能性是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減滅失,而保險產業資源的資產貨幣計量結果是正的(開發保險資源投入的人財物),而且具有時間價值,是隨著時間推移發生價值轉移而增值。
當然,物質財富的豐富、人口的增多、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律制度環境的完善等,都會產生新的保險資源。因此,無限性是針對保險資源的產生來說的,不是針對其存在的一維性來看的,而且,對于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來說,保險資源多寡也是不一樣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發達的地方,保險資源也相應多一些。
三、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分析
保險資源的用途決定于許多因素,包括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保險資源隨著時間推移而自然消減的程度。此外,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響保險資源的性質。比如,對于人身保險來說,針對同一風險標的開發出傳統保障型的產品,還是開發出保障與投資連結的萬能產品,是許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保險資源用途還決定于最終資源使用者的看法,比如,消費者是偏愛保障型的還是保障與投資兼顧的產品,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消費心理喜好傾向。另外,保險業的開放程度與產業政策也是影響保險資源利用的重要因素。[3]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對保險資源的利用就完全是制度主導下市場博弈的產物,比如對保險資源利用的最低資本額度和技術管理水平等限制,對利用保險資源的區域與開發的產品內容和形式的管制等。
保險資源的經濟價值到底多大呢?下面通過其影子價格的分析來說明。承前述,令P為某一社會發展階段保險發展水平下未被利用而剩余的保險資源存量,即未被開發設計與承保的保險資源,m(p)為實際被開發設計成了保險商品的保險資源。顯然,剩下的保險資源越多,則表明投保的越少,即m′(p)<0。再假設社會經濟發展每一時期都存在一個最大的保險資源水平
式中:[AKP]保險資源剩余水平;Z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瞬時新出現的保險資源;R為由于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創新變化而導致保險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投保率,實際上,該指標大小直接反映了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術進步水平。對式(1)求導,并將(2)式代入可得參保率的動態方程:
下面采用最優控制技術來研究保險資源的連續多期問題。設t時刻投保的保險資源和保險資
式中:r為貼現率;λt為t時刻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為保險合同約定風險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賠付的期望保險金(賠償金)。
以上動態優化問題的Hamilton方程為:
于賠償的邊際支出,且等于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影子價格之和。式(6)和式(7)為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和存量的動態方程。由式(6)可得影子價格的變動率[AKλ·]t/λ
此式表明,當單位保險成本獨立于保險資源存量,即cs=0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變動率等于貼現率。然而,當cs<0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
因此,貼現率增加將導致保險資源使用的減少;需求彈性的提高將導致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價格之比的減少。最后,為獲得保險資源價格的動態特征,對Pt=BY(Yt)以時間求導,并利用需求彈性的定義ε(Yt)P′t/Pt=Y′t/Yt,有P′t/Pt=r[1-c(St)/Pt]。此式表明,當單位保險成本存在時,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即表明較高的單位保險成本將導致較低的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
四、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保險資源是可保風險;保險產業資源是為開發保險資源成保險商品而投入的人財物等有形和無形的生產資料。保險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社會經濟資源,保險資源的價格和保險商品使用價值的獨特性是保險業區別于其它金融業的關鍵。而且,在連續多期條件下,最優保險資源的價格等于賠付的邊際支出,且等于單位保險成本與影子價格之和。當單位保險成本獨立于保險資源總量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變動率等于貼現率,而單位保險成本相關于保險資源總量時,保險資源的影子價格的變動率小于貼現率。貼現率增加將導致最優保險資源的使用的減少,而保險消費需求彈性的提高將導致單位保險成本與保險資源價格之比的減少。當然,如果不考慮保險成本,則保險資源價格的變動率等于貼現率。保險資源總量越大,隨著保險商品消費水平一期比一期提高,保險資源價格就越低。而貼現率的提高,將導致先期的最優資源利用水平的增加和相應價格的減少,并導致后期的最優資源利用水平的減少和相應價格的增加。
特別是在保險業發展初級階段的市場競爭不充分條件下,如果保險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保持不變,則壟斷定價為最優行為;當保險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不是常數時,壟斷定價就為次優。顯然,保險業一定程度的適度壟斷,是有助于保險資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保險產業生態;而對保險資源的自由放任,必然會導致“公共悲劇”或“金融安全”的發生,比如農業保險、責任保險等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非常需要的、帶有準公共品的保險商品,如果不是政府的財政和稅優政策激勵,商業保險公司很難有熱情經營,而保險公司競相追捧的那些保險商品常常以“地下保單”形式導致保費異地或跨境流失,引發金融和金融安全問題。
因此,保險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客觀基礎,保險產業資源是保險增長與發展的物質條件。只有充分認識保險資源的本質及其經濟特性和資源價格等,才能正確樹立和落實保險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改善保險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管理的物質技術、組織制度與文化意識等層面的環境,充分發揮區域保險資源的潛在優勢,切實加強國家金融與金融安全,處理好全球金融保險業的“并購浪潮”和各國禁絕不止的“地下保單”導致的保險資源與保險產業資源流失問題,努力開發設計出多樣化的保險產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實現保險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真正“做大做強”保險業。
注釋:
①“地下保單”又稱“地下保險”,通常是指沒有在中國內地正式注冊的,設立于港澳等地的境外保險機構簽發的承保內地公民人身保險的保險單?!暗叵卤kU”近年從港澳向內地大舉滲透,東南沿海與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已成保費流失的重災區。目前,香港每年保費收入約4千多萬億美元中有1/3來自中國大陸的地下保單,中國大陸每年因地下保單損失達總保費的1/5。
②不可再生或耗竭性資源,一般是指如石油與煤炭等自然物質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用完就沒有了,不用就照樣存在,是從使用角度說的。本文借用來描繪保險資源存在的一維性,就象時間,即使不用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少至消失。
主要參考文獻:
[1]蒲成毅.保險資源的本質與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07(3).60-63
摘要:中國金融深化改革與西部金融相關配套制度供給不足是造成西部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打破區域金融的非均衡發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對經濟的抑制,應重點發展政策性銀行,組建區域性政策融資機構,探索建立區域性、小型民營金融機構,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關鍵詞:金融制度;金融抑制;金融創新;西部地區
一、西部金融發展的現狀和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一)西部金融發展的現狀
1.金融機構資金不足且結構單一。西部金融機構發育程度不高,其中大型國有金融機構仍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他金融機構進駐、發展比較緩慢。在國有商業銀行等我國正規金融構成體系中,除受制度安排平均布點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合作制小銀行外,其他股份制銀行很少把總部設在西部。
2.證券市場發育薄弱。從總體來看,西部地區尚無較大的區域性中心證券市場,直接融資渠道不暢。證券市場容量小,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證券市場的籌集資金額,均遠落后于東部。此外據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全國性的融資中心都設在東部,西部上市公司數量也遠少于東部,2007年上市公司數量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的17%左右。且存在地區、行業的不平衡性,僅四川、重慶就占全國西部上市公司的46%;傳統產業較多,新興產業少,基礎設施產業缺乏,資源優勢產業太少,不能體現西部的優勢。
3.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從客觀上講,開發性投資屬于中長期投資,由于預期的不確定性,成為風險性投資,因而需要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予以保障。然而指標和數據表明,西部保險業發展不足,金融保險和風險管理水平低。據《2008年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我國東中西部金融保險業發展情況的對比為:GDP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55.2%、19.0%、17.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70.6%、17.6%、11.9%;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東部、中部、西部分別為4.70%、2.71%、3.5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分別為11.87%、7.59%、9.47%。
4.金融監管政策不健全。現行的統一監管政策對西部的監管主要表現在:(1)央行的監管內容以合規性檢查為主。由于新設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所以對東部地區的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層面,對金融機構運營的監管有所忽視;相反,對西部地區金融監管主要集中在經營的合法性和風險性層面。(2)東部地區金融發達,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眾多,監管力度相對較小;而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較少,國有銀行占相當大的比重,監管的力度相對較大。(3)由于西部地區市場化進程滯后于東部,因而西部地區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干預強于東部。
(二)西部金融對經濟的制約
1.國有銀行提供的產品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的金融需求。國家在構建其金融體系時,沒有根據經濟結構及時調整金融體系的結構,從而使金融體系結構不能更好地適應于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要求。設置在西部的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國家銀行的一部分,無論資金計劃還是信貸安排上都要受上級控制,很難實行針對區域經濟現狀分區運行的多元模式。
2.西部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造成西部金融抑制進一步增強。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國有銀行采用總分行制度,總行出于全行資金收益最大化的考慮,必然會統一調度其各分支機構的資金。由于發達地區貸款收益率在同等風險下比欠發達地區資金收益率高,或在同等貸款收益下,發達地區的金融風險要比欠發達地區小得多,因而各銀行總行必然傾向于以不同的形式從貸款收益低的欠發達地區集中資金,支持經濟發達地區,而以國有商業銀行的渠道“虹吸”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向經濟發達地區。
3.西部金融發展滯后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技術結構的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快速發展得益于金融先行這個條件,金融先行極大地促進了資源流動和技術創新。西部經濟技術資源相對水平與東部比并不差,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的微觀機制,在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配置上忽視工業生產領域內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使得西部技術開發與工業生產活動缺乏有機聯系且效率不高。
二、西部金融發展的政策
(一)建立適應西部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體系
1.建立針對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性銀行。在西部大開發初期,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重中之重,但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私人投資很少涉足,因而成立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銀行來籌措建設資金,是有效率的選擇。
2.適當撤并效益不好的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網點。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比重較高,在改革開放初期,其對于集聚社會建設資金用于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難于基層營業網點效益低下,不良資產比例較高,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桎梏。因此,應當撤并效益不好、扭虧無望的基層營業網點,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資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業向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及跨國經營方向發展,實現規模收益。
3.結合西部地區發展的特點,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西部大開發應當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作用,以效率優先來發展經濟,因而建立地方性商業銀行,提供小額信貸為中小企業服務是必然的選擇。
(二)培育區域金融中心,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
1.充分利用和發揮西部中心城市的優勢,打造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煽紤]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經濟、技術和人才優勢,建立滬市和深市的證券交易所的異地交易中心,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同時,利用西安和成都兩個中國人民銀行大區分行駐地的優勢,發揮政策資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優勢,培育西安和成都成為西北和西南區域金融中心。
2.健全區域金融協調機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兩個西部地區金融中心的同時,應當盡快完善區域內部的金融資源和政策的協調,以統籌區域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區域外的合作,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流動,大力吸引外部資金投資西部大開發。
(三)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實施有區別的金融政策
1.貨幣市場方面。(1)實行與區域外有差別的存貸款利率。西部地區應適當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資金,吸引區域外的企業投資,存貸的利差由國家財政貼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區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以抵消西部地區經濟貨幣化進程對貨幣的吸納,增加貨幣供給量,滿足西部的資金需求;(3)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根據西部產業結構特點和產業的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產業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場準入限制,鼓勵地方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外資銀行的進入,共同為西部大開發提供資金支持;(5)在西部地區成立開發銀行,有效地促進該地區的發展。西部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受總分行制和一級法人制的制約,很難制定具體的存貸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可以考慮設立一家或幾家西部地區開發銀行,這些銀行應采取國有民營、股份制的運作模式,主要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國家應給予西部銀行更多更為主動靈活的政策手段,如利率,以保證其資金的來源。研究表明,不同地區的實際利率對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的效果,特別是西部地區,出現了實際利率與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均為負相關的現象。因此,允許利率地區差異化,推進致力于利率市場化的金融體制改革,對促進西部金融中介發展和改善地區經濟增長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市場方面。(1)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單靠國家的信貸支持遠不能滿足資金的需求,因而設立西部大開發基金,以吸引社會閑散資金而達到集聚使用,對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加大對西部地區股票及債券發行政策的傾斜力度,提高西部地區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3)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增強地方政府干預地方經濟的能力。地方政府債券也叫“市政債券”,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設機構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的活動。目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利用金融創新,在實踐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屬的綜合性投資公司發行企業債券。西部地區現階段應積極學習東部地區經驗,挑選資產負債比率合格、信譽良好的國有投資公司或信托投資公司成為“準市政債券”性質的企業債券發行試點,積累經驗為將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打好基礎。西部政府債券不僅可以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經濟自,同時,有利于資金在西部區域內的合理流動和分配。
參考文獻:
[1]吳寒光.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67-69.
[2]張敦富,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56,77.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需要
在實踐中,如何通過一些具體的手段與措施使得這種相對寬泛的目標具體化乃至實現,這是擺在眾多高等學校尤其是農林院校金融專業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進入21世紀,受制于高校本科畢業生總體外部就業壓力,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鼓勵及縱向推動下,財經類專業(包含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成為目前各高校紛紛踏入并廣泛摸索嘗試的教學改革領域,并逐漸轉化為各高校教育事業費的一個重點投向。然而,眾所周知,我國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是不一樣的,綜合性大學、財經院校和地方農林院校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有區別。既然人才培養方案都存在區別,那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子模塊之一——教學體系,包括實踐教學體系也應有所區別。我們查閱了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地方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發現國內地方農林院校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開展模式等方面與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院校沒有多大區別。根據農林院校開設金融學專業的特點,極其需要構建適合農林院校金融專業自身的一種實踐教學體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綜合性大學或財經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構建一個復合農林院校金融專業自身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需要
一些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盲目效仿其他綜合性大學、財經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時,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即在行政評估以及外部市場壓力下,如果沒有對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本質內涵、運行規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難總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與管理辦法,從而既容易使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無從有效展開,又有可能造成農林院校有限資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構建一個周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對目前農林院校金融學實踐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三)根據農林院校金融專業服務對象特點進行金融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
我國正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應用型復合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現有農村金融人才結構中,人員學歷層次偏低,金融學專業人員偏少,高層次應用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更是缺乏。隨著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額信貸公司等一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需要一大批既熟悉農村經濟發展,又具備扎實的經濟、金融知識,擁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農林院校在這方面具有其它綜合性大學或者財經院校不可比擬的優勢,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根據實際需求構建一個合適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以適應市場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具有較大的意義。在金融業日益開放和國際化的背景下,構建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體現農林院校的特色,確保穩定生源,促進學校學科建設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林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優勢,體現自身特色,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二、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農林院校對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大多數農林院校的金融專業在整個學校學科體系中都是弱勢學科,學校項目資金來源主要靠涉農的自然科學來爭取,比如農學、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等,因此,許多農林院校重自然學科的實踐教學,而輕屬于社會科學的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尤其在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許多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普遍弱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尚未做到完全匹配。這樣,實驗教學與原有的理論教學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脫鉤,學生從中收益并不是很多,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適應能力較差,不能夠適應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的開展。比如,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中信貸資金用途考察時分不清方向;開展理財業務時搞不清農民消費特點;農業保險業務中,確定農作物受損時不會測產等等。另外,由于實踐教學經費限制,學校更多的重視自然學科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使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創新素質不高、動手能力不強。
(二)實踐環節的設置層面過低,課外培養環節不規范
目前,多數農林院校對開放教學實踐環節課程設置認識不足:如僅把實踐環節教學看成衣服與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而實踐教學實際應作為一種培養目標來實施,突出其科學性、開放性和實用性;另外,實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按照教學計劃要求進行規范布置,導致教師和學生對其敷衍了事,達不到預想效果。三是,實驗教學內容相對分散孤立,綜合性不強。這樣的實踐教學對學生沒有很強的吸引力,進而不能系統性、全面性地掌握專業技能。
(三)教學師資隊伍資源不足,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
教師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制約著人才的培養質量。為滿足金融專業教學要求,必須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多數農林院校在缺乏實踐教學基地的情況下,學生的實踐教學更多地依賴教師的社會關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師時更加注重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而忽視實踐教學能力,將最后學位及畢業院校作為衡量教師的唯一標準,很少考察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大多數年輕教師沒有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缺乏科研實踐,加之工作繁重、學歷進修壓力大,實踐鍛煉的時間嚴重缺乏,實際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導致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訓練時,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四)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不順暢
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不順暢是農林院校實踐教學開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計劃與專業理論教學計劃合二為一,沒有明確的金融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各項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特別是對實踐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能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現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機考試一種方式,方法單調也不科學。學生們在課下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專業能力的訓練不但不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反而在應對目前死記硬背的考試中會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這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校對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培養沒有具體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獎懲措施。“有沒有專業技能是學生的事,跟教師沒什么關系”。這種想法也影響了部分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投入,農林院校應加大對對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隨著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的轉變,實踐教學在培養機制中的作用日顯突出。農林院校要要充分認識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加大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使經濟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關學科和自然學科均衡發展,使人文社科發展成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輪子”,自少在實踐教學環節是“雙輪驅動,比翼雙飛”。
(二)加大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視力度,培養方案應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
金融實踐教學是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訓練環節。要加大對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視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要加大專業技能培養環節的課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專業技能培養全程化。從二年級分專業后就應該進行個人的未來發展規劃引導;在接觸過一些專業課程之后,就可以帶領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課堂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加上校內的專業能力培養,并輔以校外的實地實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三)加強金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金融實踐教學水平
高層次的金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構建完善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的關鍵。首先學??梢酝ㄟ^配置專門崗位或專項資金,用一定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對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其次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共同總結實踐教學經驗,探討如何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定期安排教師到金融機構實習、進修,以順應學科發展需要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為實踐教學充實新內容;此外可以通過聘請金融機構的兼職教師擴大教師隊伍,提高金融實踐教學水平。
(四)多元化進行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
考核與評估是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教學的全過程。金融專業實踐教學考核一般側重三大塊:即主干專技術、應用技能水平、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同時,根據學校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合特點,進行多元化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例如,對于課內實踐,即實驗課或實踐課,按照考查方式進行考核較為妥當,實踐課在總評分數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專業而相異;對于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工作與課程高度匹配的情況,可以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決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項目工作,或撰寫一份有應用參考價值的科研論文等等;對于學期末單獨進行的實踐環節,比如社會調查、認知實習、專業實習或課程設計之類,可以采取撰寫研究報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辯等方式來考核。
[參考文獻]
[1]姬便便,杜君楠.對農林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J].管理學家,2012(1):
[2]李蘭.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本科專業技能培養與改革建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6)
[4]張玉純,戴序,徐揚.國外成功經驗對我國高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啟示[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2)
[論文摘要]: 文章提出了必須整頓和規范金融市場、構建完善的金融體系、加強金融風險管理和建立金融風險保險機制等風險規避策略。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動脈,是市場配置關系的主要形式。金融體系的安全、高效、穩健運行,對經濟全局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一旦金融機構出現危機很容易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引起連鎖反應,引發全局性、系統性的金融風波,從而導致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加強金融市場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以保證我國金融業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勢在必行。
1. 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
(1) 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尚未完全解脫,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分依賴銀行貸款,,而且國家對銀行行政干預較多,銀行經營自主權有時難以落實,這是金融風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眾多原因,我國經濟運行時冷時熱,相應的金融運行有時失控、緊縮、放松和再膨脹,加大了銀行風險管理的困難。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市場經濟所常見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市場存在著不公平的競爭,市場的約束機制缺乏等等。
(2) 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嚴格地說,即使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如果有比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將銀行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但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觀監管方面,還需強化各銀行按市場規則公平競爭。另外,對于有的銀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規和制度為前提的競爭行為,宏觀監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現為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狀態,從而難以達到防范風險的目的。其二,在微觀管理方面,銀行的內部控制薄弱,表現在制度建設滯后,內控體制不順、權利制約失衡、會計信息失真等,較易發生銀行風險。
(3) 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制力量薄弱。當前一些金融機構對防范金融風險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有的甚至頂風違章違規經營。從理論上講,各金融機構應該成為金融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主體,經營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風險上應該竭盡全力。但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確的所有者代表,國家承擔幾乎全部的金融風險成本,經營者缺乏內部風險控制的動力和壓力,很容易開脫和逃避承擔金融風險成本。
(4) 國際社會金融波動的牽動市場國際化必然帶來金融國際化問題,而國際金融波動必然影響國家金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強了國際間的金融往來,在國家的計劃安排下舉借外債,引進外國銀行,擴大對外貿易往來,在為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由于我國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目前國際金融波動并沒有直接、同步地牽動我國的金融,但其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最終作用于我國金融體系。
2. 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的途徑
(1) 金融機構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增強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應從過去只重視規模擴大轉移到注重質量效益的提高上來,金融監管應從過去以合規性監管為主轉移到以風險監管為主上來。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嚴格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加強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稽核制度,尤其是應注重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風險的預警系統,通過設計一套完整的風險指標體系,從定性定量兩個方面加強對風險的事前控制。
(2) 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加快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合理引導資金流向,為實現利率市場化創造有利條件;完善票據貼現市場,為企業和銀行短期融資創造條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步伐,在規范證券市場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規模,為企業開辟多種籌資渠道,并通過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改組改造,使其真正成為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運作,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從而規避和降低金融風險,改善金融服務,支持經濟發展。 轉貼于
(3) 健全金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資產負債管理制度,資金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內部授權、授信制度等一系列業務授權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機構本身對風險的防范能力。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對于制度性的金融風險,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加強防范信貸風險,這是因為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脅性的風險。堅持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復查制度,進一步規范借款合同、保證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別是要注意完善貸款擔保制度,簽約前要嚴格審查抵押財產的價值、產權、實效以及擔保企業的實際擔保能力,并依法辦理登記手續;完善貸款審批程序,實行信貸管理與信貸經營相分離,調查與審查相分離,審查與審批相分離,改變信貸人員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監督的貸款風險制約機制。
(4) 切實加強領導,實施監管責任制,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調控體系
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步向混業經營發展,我國政府應基于漸進方式向混業經營過渡的思路,結合混業經營的具體進程,建立適應這種經營趨勢的監管體系,對金融業實施有效監管和控制。各職能部門要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內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監管任務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并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對重點監管對象要明確監管人員或監管小組專門監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人員等級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政府通過加強立法、執法工作,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活動和債權債務關系契約化、規范化。同時,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降低金融風險的有效途經。
(5) 建立金融風險保險機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風險保險機制,可以使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風險,同時金融保險機構對投保單位也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運用保險機制分散和化解風險,可以更好地維護銀行的經營安全。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即通過設立存款保險公司,向金融機構收取一定的保險金,對在該金融機構的存款實行保險,以防止金融機構經營出現困難時存款人的擠兌行為,使銀行有機會通過調整渡過難關。例如,銀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可以以貸款為標的直接向保險機構投保。屬于保險范疇內的原因造成貸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險機構補償,銀行將貸款本息的追償權轉移給保險機構,以此將貸款風險轉移給保險機構。當然,保險機構要行使對投保金融企業的監管職能。
參考文獻
[1] 何信, 張世英, 孟利鋒. 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學學報,2004.
[2] 溫麗. 論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J]. 中國審計,2000.
[3] 何信, 張世英, 孟利鋒. 金融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 天津大學學報,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