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翻譯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語 翻譯教學 成就與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與德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日益密切,德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因此,對于翻譯教學的研究也就成為了德語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語系前輩高年生老師就在其論文《改進翻譯教學》中提出了他對于德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兩點主張:即高年級必須加強翻譯訓練和翻譯課應該以實踐領先。[1]改革開放后,德語翻譯教學研究越來越得到各個高校德語專業的重視。據筆者統計,從1985-2015年的三十年時間內,該領域共有64篇(論文來源:知網、萬方、維普),根據年份劃分如下:
一.我國德語專業翻譯教學所走過的三個階段:
1.1985-1995年德語翻譯教學起步階段:
這一時期,全國德語教學單位已經達到21所[2],主要分布在專業外國語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起步階段的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尤為重視對德國高校翻譯機構教學模式的參考和借鑒?!堵摪畹聡绾闻囵B翻譯人才》一文[3]介紹了海德堡大學翻譯教學的特點和模式,指出了我國翻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缺乏、口筆譯脫節等問題和我國與德國翻譯教學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摒棄了“重筆譯、輕口譯”的觀念,非常重視德漢口譯人才的培養。賈一誠《高年級口譯教學芻議》[4]一文以“口譯三部曲”,即理解、分析與表達入手,探討了口譯教學材料的選擇、口譯員應有的素質以及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此外,這一時期我國同德國展開了翻譯教學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舉辦的高級口譯培訓班[5]。該口譯班的口譯教學模式對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2.1996-2005年德語翻譯教學發展階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越來越多的高校德語專業一線教師在翻譯教學的實踐基礎上開始了翻譯教學研究,尤其是外國語大學的德語專業相繼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級翻譯教學大綱?!兜聺h語對口筆譯專業_方向_建設構想》[6]一文介紹了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高年級口筆譯教學實踐,勾勒了未來的口筆譯教學設想,明確地確立了翻譯教學在德語專業高年級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階段我國學者的眼光不僅局限于德國翻譯教學模式的借鑒,更多地將其投向翻譯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王京平《談翻譯教學的任務與目標》一文探討了翻譯教學中的幾個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師、教學法和教學目的性,厘清了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等概念,并將一些語言學理論以及德國功能翻譯學理論的精髓和盤托出??谧g教學仍舊是各個高校教師研究的重點領域。天外董文博老師在本校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口譯教學中的若干原則:如譯前的準備工作、抓住意群、口譯的不同場合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等等。[7]在口譯教學蓬勃開展的同時,有關筆譯教學的文章也相繼發表?!兜聺h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8]一文結合翻譯教學實踐,為筆譯初學者提供了一些諸如詞類轉換法、語態轉換法、長句分譯等翻譯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語翻譯教學新時期
新世紀以來,我國德語教學單位如雨后春筍一般,2009年已經有73所高校參加德語專業四級考試[9]。上世紀七八十年源于德國的功能翻譯學理論傳入我國后也在這一時期獲得普遍的認可。理論的提升帶來的是高水平論文的不斷涌現?!痘诘聡δ芊g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10]一文探討了該理論對于實踐型翻譯人才培養的意義,在“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思維的指引下,翻譯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字詞層面的對等,而是追求翻譯目的的實現,因而有益于譯者的培養。2012年,北外、同濟、天外等高校在全國招收首批德語翻譯碩士,這也成為中國德語翻譯教學新的里程碑。《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11]一文中介紹了同濟大學德語翻譯碩士的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以及畢業生的反饋,提出翻譯碩士培養目標應是“通才”教育,唯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王穎頻撰寫的《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研究》[12]一文運用順應論的四個維度探討了順應論對翻譯實踐活動以及翻譯教學的作用,結論證明其對于MTI碩士生主觀能動性、創造力的提升。此外,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開展翻譯教學,同濟大學和東北大學結合理工科大學的特點在翻譯教學中重視“術語教育”,以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科技術語,以勝任日后的科技德語翻譯工作。
二.從不同研究主題總結30年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歷程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三十年的翻譯教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參考了同類文章13中對研究主題的劃分方法將64篇論文按主題做出如下整理,如圖: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翻譯教學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討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工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無論論文總數還是在不同的時期的數量都能充分證明這一點。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譯課程設計與研究,尤其在2005-2015這一時間段里相關論文的數量迅猛上升,這和同一時期德語教學單位數量的上升趨勢呈正相關。前兩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幾乎達到總數的一半,充分說明廣大教師對于教學實踐的關注。緊隨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譯教學理論和第四位借鑒德國翻譯教學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譯教學理念和翻譯教學模式上多有建樹。然而對于翻譯教學改革和翻譯教材研究卻為數不多,這也是未來我國德語專業翻譯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總結
三十年來,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國高校德語翻譯教師既注重借鑒德語國家的翻譯教學模式和翻譯教學理論的引進,同時也不忽視結合自身實際走出比較有特色的翻譯教學之路。無論是口譯教學方面還是筆譯教學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產出。但不容忽視的是:德語翻譯教學論文的研究規模遠不及英語等主要語種。實證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論文沒有數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支撐。該領域的絕大多數論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論文基本都來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這點在核心期刊論文的來源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在我國仍呈現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高年生.改進翻譯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5(4):36-39
[2]賈文鍵.中國德語專業本科專業調查報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聯邦德國如何培養翻譯人才--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的啟示【J】中國翻譯,1990(2):48-51
[4]賈一誠.高年級口譯課教學芻議【J】外語教學,1994(3):50-53
[5]呂國軍.口譯與口譯教學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劉純德.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方向建設構想_【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10-13
[7]董文博.德漢口譯技巧教學.【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7(1):25-29
[8]丁偉祥.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J】同濟大學學報.2003(4):110-115
[9]楊.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3):113-116
[10]黃克琴.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探索【J】德語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穎頻.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研究【J】外語界.2015(1):73-79
1.影視文化
近年來大量優秀的英美影視作品通過各種途徑傳播人中國,并且受到了廣大英語愛好者的歡迎和追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奧斯卡最佳影片(例如近年來獲獎的拆彈部隊和國王的演講等等)、好萊塢出品的動畫片(海底總動員和玩具總動員等等)以及BBC出品的紀錄片(地球的力量系列和美麗中國系列等等)。
2.英語雜志
專業的英語雜志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經濟、社會、歷史、文學、藝術、體育與科技,不僅對提高英語有很大的幫助,還能擴大知識面,解放思想開拓眼界。比較優秀的英語雜志有《瘋狂英語原聲版》crazy English Echo、《空中英語教室》studio Class,room、《英語學習》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和《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等等。
3.英文報紙
報紙有較強的時效性,閱讀英文報紙能夠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全球訊息。報刊亭上可以購買到的英文報紙主要有21世紀報21st Century,中國日報英文版ChinaDailv和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等等。至于外國報紙,則可以去圖書館借閱,比較好的城市圖書館一般都能提供2-3份的外文報紙,比如紐約時報The New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mal等等。
4.小說和散文
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學語言,是掌握英語的絕佳方法。隨著閱讀的展開,能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無形中有了大幅提高,并且對西方歷史文化的了解也日益深入廣闊。近年來在新華書店可以買到的原版英文圖書日益增多,品質出色的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世界文學名著系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心靈雞湯》系列、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最美麗的英文》系列以及外研社出版的各種經典小說等等。
5.各類工具書
英語教師所需要的工具書主要有兩類,一是字典,另一類是語法書。英語教師應該多翻閱英語字典,從中既能了解單詞的意義,還可以掌握詞匯的各種用法。比較常用的英語字典有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和朗文當代英語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等等。市面上比較流行的語法書有薄冰編著開明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語法》和郭鳳高編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語法實踐指南》等等。
二、方法和原則
1.適當取舍,有的放矢
提高英語素養的途徑很多,很容易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如果貪多求全,試圖面面俱到,恐怕一時無法吸收和掌握,反而無法達到效果。就閱讀英文報紙而言,可以挑選某一份報紙或幾份報紙中的個別板塊進行閱讀,例如專門挑選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有關中國的新聞進行閱讀。能夠以更全球化的視角來分析中國發生的改革與變化。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英語知識浩瀚無涯,有些淺顯易懂,有些高深莫測,因此切不可眼高手低,妄求一步登天,而應當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比如權威英文雜志The E,conomist對閱讀者的詞匯要求極其高,沒有一定的基礎閱讀起來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收效甚微。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訂閱中英文對照雜志《英語文摘》English Digest,其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外國原版雜志和報紙,對照文章旁邊的中文翻譯和生詞注釋,閱讀難度大大降低,同時可以掌握許多有關經濟和政治的專業術語,為下一步直接閱讀The Economist或The Times這樣的權威雜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精讀精聽,突破瓶頸
泛讀泛聽是學習英語的一必要過程,但真要有實質性的提高還得通過精讀和精聽。而且青年英語教師在接受了四年的大學本科教育之后,有了相當高的英語基礎,但同時也意味著英語水平到了一個平臺,只有突破瓶頸方能讓英語水平更上一層樓,這就得靠精讀和精聽。只有通過反復的聽、讀、模仿和背誦,才能把地道的英語完全地吃透和吸收。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各種英語材料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在英語水平上的突破就指日可待了。
4.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使用語言,只有在現實生活中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精通英語的英語教師。目前,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場合可以練習和使用英語。在大學校園、公園和咖啡廳一些熱心的英語愛好者會定期舉辦英語角,給英語學習者提供了練習英語口語的絕好機會。政府舉辦的國際投資會議和一些非政府環保機構NGO也常常需要志愿者來提供英語口譯和筆譯服務。開公開課和擬寫英語教學論文也都能夠檢驗自身水平,對提高自身能力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2-0117-01
國家教委于正式頒布的普通高等??朴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在高等??乒餐庹Z教學方面制訂的第一個教學指導性文件,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等專科英語教學開始進入改革發展的新階段。《基本要求》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并規定高等??朴⒄Z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基本要求強調要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陳舊單一。高職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的問題,許多教師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形成一味地依賴于教材和老師,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忽視聽說教學,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2.學生生源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學校英語教學設施落后。不少學生入學時還遠沒達到此標準詞匯量,影響了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提高,成為英語學習的瓶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語教學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語音設備簡陋落后的問題,現代化教學設備手段有待充實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體英語教學水平中發揮重要作用。
3.嚴重不足的英語師資力量。近年以來,高等職業學校不斷擴招,學生數急劇增加,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任務繁重使得高等職業學校教師無法研究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模式所需的技能。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高職學生因學習專業不同而對英語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與本科教育有著不同的培養規格,必須服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在教學中必須強調以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思想,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要從教學大綱、測試體系、教學模式、教材以及教師隊伍等方面進行改革。
1.建立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突出??铺厣L幚砗谜Z言基礎與學以致用的關系。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由于教學時數與學生入學水平的限制,以及學生畢業后參加第一線工作的需要,教學應緊緊圍繞實用能力的培養。要加強“實用閱讀”的訓練與培養,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改進英語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段。
2.加強師資建設。隨著高職高專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高專學生在校時間的縮短,英語課時將大大壓縮。在這種情況下要完成教學目標,公共英語教師需要拓寬知識結構,具備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對任課教師制定短期與長期的培訓計劃,一方面提高教師對新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了解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教育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學習策略的職業教育培訓??蒲写龠M教學,使師資隊伍由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過渡。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改革、教學法研究等活動,結合英語教學撰寫科研教學論文,不斷探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最佳模式。
3.完善教學評估手段。在《基本要求》的指導下,教學效果如何,教學質量是否在不斷提高,只有通過相應的檢測手段,也即考試來檢驗。如果片面追求應試技巧和英語各種等級的通過率, 而導致應試教育,自然事與愿違。教學評估是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應實行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并重的考核方式。從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英語應用能力上來。充分建立了多樣化的評價體系,給每個學生建立個人檔案,公布評定細則,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并希望學生注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評價中還改變了以往僅僅由教師考試分數來評定學生的作法,增加了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終結性評價以能力考核為主,尤其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4.推行多媒體和網絡化教學與立體教材。當今,外語教學的方向逐步走向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課程教學。因此需要重視建立高職高專外語電化教學立體化服務網絡,尤其需要充分開發先進的媒體教學設備的功能。所謂立體化教材是指以傳統紙質教材為基礎,以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教學服務為內容的結構性配套的教學出版物的集合,還要有音像制品、電子與網絡出版物有機結合的多媒體教材。外語教學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最大程度地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和范圍,從而使學生的英語知識向實用性轉化。
關鍵詞:英語師資發展;解放性知識興趣;批判性反思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042-04
一、英語師資發展研究的現狀
師資發展是近現代教育社會化的產物。①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具有專門技術人才的需求不增大。在歐美一些工業化國家里,學校教育開始迅速普及。由此,社會對師資出現巨大的需求,以師資發展為目的的師范教育也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1,9]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師范教育,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當今人類文明的繁榮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人類進入21世紀,面對著種種新的挑戰,人們仍深感教育存在著系列的問題,教師素質還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5]因此,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仍是目前教育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8]
系統的師資發展研究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11]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其焦點是教師發展的一般性特點和規律。[10]然而,教師發展有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模式呢?教師發展如何與當前的教育需求相結合?
為探究這些問題,本研究擬對近現代師資發展的歷程和變化進行考察,探究其背后的動因,以期對當前英語師資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師資發展研究范式的變遷
盡管人類教育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但是專門性的師資發展活動和機構卻是近代歷史的產物。在古代中國,教師的標準是“學高為師”,即那些精通詩書五經的人通常被尊為師。然而,自19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全民性的義務教育開始出現,社會對教師的需求猛增,于是專門以培養教師為目的師范院校開始出現。到今天,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經過某種形式的專門教育??v觀師資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師資發展的內容和方式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先后出現了三個主要的范式轉變。
1.科學性模式
在工業革命早期,社會需要學校培養具有基本科技知識,能適應機械化大生產的產業工人。因此,學校教育需要那些能傳授基本生產技能和知識的教師。于是當時的政府和教育機構就把學生組織起來,由一些專家或學者向他們系統地講授基本學科知識。后來,隨著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的發展,一些相關的教育教學知識也被增加到師資發展的課程中來。當時的師資發展具有三個特點:首先,在組織上,實行嚴格的機構化管理,形式單一;其次,在內容上,以權威的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為主,具有強制性;最后,在評價上,采取標準化形式,具有統一性。
這種模式是基于工業生產中投入――產出的理念和當時自然科學領域實踐的經驗。首先根據需求制定出具體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教材;然后嚴格按照計劃進行教學。通過這種方式,成批的學生被訓練成具有某一方面知識的教師。這一模式影響深遠,不僅在當時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教師,解決了當時師資緊缺的問題,而且這種機構化管理方式仍為當今各國師資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它的局限性隨著社會變化和教育發展也日益顯現。人們注意到,教育不同于工業生產。比如,接受相同的教育,不同的人學習效果往往不同。相同的教師在不同的時候、面對不同的對象,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顯然,師資發展若只關注課程結構和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茖W范式的最大問題是忽略了教師的主體性。
2.策略性模式
到了20世紀中期,隨著教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的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教師個體的差異。比如,不同人對同一內容掌握的程度會有不同。教師在處理教學活動時,其方式和方法也需要因人而易。因此,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在于專業知識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實踐表明,教學理論文獻中的宏大敘事根本無法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更需要的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或稱為“應用理論”(theory-in-use)。[6]這種知識具有內隱的特點(implicit),一般無法直接言傳。它來源于教師對自身生活世界的理解。因此,教師個人生活背景和實踐活動被認為是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基于這種新的理解,師資發展的實踐模式開始產生了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一些教育機構在師資培訓中除了講授傳統的知識性課程外,開始加入實踐環節。其形式包括教育實習(teaching practice),師徒幫學(apprenticeship),見習(internship)和觀摩課堂(classroom observation)等。[7]有的教師教育機構還專門進行教育心理和教學策略的訓練。
但很多研究又表明,盡管后來大部分師資發展項目都要求學生參加實踐環節,然而實際上卻往往流于形式,特別是那些在職教師發展項目。比如,很多學校都要求每個教師每年要觀摩多少課時,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只是敷衍一下或根本就是一紙空文,沒有執行。[8]如何使每位教師能在實踐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成了教師教育研究的新課題。
3.解放性模式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給當今教育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為此,教育創新成了教育改革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在實踐中創新。否則,教育創新無從談起。然而,在傳統的機構化教師培訓中,教師所接受的培訓往往都是滯后的舊知識和現行的教學模式。那么,如何去激發教師的創新動力呢?為此,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開始重新思考教師教育,提出教師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提倡校本培訓、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其理論假設是,反思性探究實踐是教師主體促進自我轉變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目前由于受種種社會和教育管理機制及教育實踐模式的制約,反思性、探究性、創新性等教學實踐還未出現今人滿意的結果。[4]然而,探索教師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則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師資發展目標。
三、三種范式的理據
師資發展范式的演變不僅源于教育教學理論的改變,也與社會歷史變遷息息相關。影響師資發展范式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1.師資發展的目的。
任何師資發展模式都是促進教師學習。教師學習的內容是師資發展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科學性范式下,要求教師要掌握其專業領域內的權威性學科知識。這種知識來源于科學的實證。這種實證主義認為存在著一個客觀的“實在的現實”(real reality),它具有永衡性和規定性。對于教師來說,就是要掌握一般性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然而,這種“硬性的”知識卻在20世紀受到了挑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動搖了牛頓三大定律的絕對真理性,后來的量子力學又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人們發現知識成了一種相對的歷史性的東西,它不是純粹的客觀實體,而是包含著人類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倫理、性別等方面的價值。人類對知識的絕對信仰被打破了。這一本體論的變化意味著,需要重新思考學習的內容。在教師教育領域,人們開始轉向思考教師在現實實踐中的策略性知識,因為教師不能單純依賴絕對的真理和知識,而應具有駕馭社會情景變化的能力(或稱為“軟性知識”)。這種知識和能力通常是隱性地存在于教師的“存在方式”(being)中。[4]由此,教師的人生經歷和自己作為學生時的學習經歷,都是構成其教育思想的主要來源。
進入后現代信息化的社會,信息時化和多元化趨勢加快,情景化的地方性知識日益重要。學習的核心是適應變化的新環境,發展創新的能力。那么,教師發展的根本就是要使教師具有一種持續的創造能力。具體講就是教師要懂得“如何理解課程”。[12]“所謂理解也就是批判性地解讀課程符號的教育和社會含義。教師發展就是培養這樣一種解讀能力,并能與學生一起構建符合人的發展所需要的活動課程‘文本’”。
2.師資發展的方式
教師發展除了考慮教師學習內容外,還須回答教師主體如何和知識客體確立關系,即教師是怎么獲得知識的。在科學性模式里教師和知識是一分二的,它們是相互獨立的主客體關系。教師作為主體能感知和發現客觀知識,而知識客體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方式客觀地存在著,但可以被科學研究者所明示和掌握。因此,教師只需去攝取。然而在策略性模式里,教師和被感知的東西是一種交互的關系,世界總是帶著主體的價值烙印被映射到主體的腦海里,因此教師發展需要教師在教育的真實情景中和各種因素互動才能獲得知識。同樣,在解放性模式里,知識也是教師在自身生活世界里交互活動的產物,不同的是在這里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受到更多的重視,更強調知識主體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教師發展的能量來源于他們在自身實踐中的批判反思。
3.師資發展的條件
不同的師資發展方式必須與特定的教育現實條件相結合??茖W性模式以機構管理和培訓為主,教師通過參加統一的培訓課程,使用統一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材教法,接受統一的考評。在策略模式里,教師發展側重于教師與社會歷史語境的互動和對話,通常以教育實習、師徒幫學等形式。而在解放性模式里,教師發展主要是通過教師個體或學習型團體的行動研究和反思性教學,讓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活中不斷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上述比較分析指出了三種范式的哲學基礎。每一種范式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都具有一定的特點,見表1。這三個維度是師資發展實踐的根本依據。
四、英語師資發展研究的新趨勢
通過對師資發展模式嬗變的過程和內涵進行探討,不難看到師資發展的范式是源于人們對教育學科知識的本體承諾及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預設。從當前的中國英語教育形勢可以看出,教師發展正呈現出兩個主要發展趨勢:一是關注焦點從機構的管理轉移到教師生活的狀態;二是核心內容從知識的積累轉變到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
這些趨勢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和外語教學實踐的本質要求。隨著中國科技經濟實力和社會文化的發展,中國英語教育不再是培養那些只具備翻譯和引進外國文化能力的中介者。在全球化趨勢下,英語教育已經成為國民人文素養教育的一個方面。正確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獨立的、自信的和有創新性的高素質現代公民。顯然,只有英語教師具備這些品質,學生才可能不斷提高素養,社會才能煥發出創新精神。
然而,現實中還有許多不利因素,阻礙英語師資的職業成長。比如,在當今機構化和商業橫行的時代,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還是受技術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主導,教育仍是社會控制和謀取商業利益的工具;主導當前學校教育的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了競爭職位和社會資源,教師各自為政,甚至互相猜疑,互相排擠,理論上的學習型團體只是海市蜃樓。行動研究和教學論文成了獲取晉升的手段。盡管如此,在知識經濟的時代里,人類面臨著資源短缺、世界范圍內競爭加劇,為了生存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已的競爭能力。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教育創新?如何才能加快這種趨勢的進程?外語教育不能背離教育的基本價值目標。因此,面向自我解放的職業發展模式是今天英語教師的共同職業需求。
英語教師的自我創新和自我解放,需要他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自我反思和探究。那么,英語教師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反思性探索和實踐呢?事實上,現在各種教育研究和管理機構及社會各界都在提倡教育創新、教師創新,但實踐表明創新不可能通過這種宏大敘事來實現,它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氣候。根據的社會理論,人的行為受三種知識興趣所控制,它們分別稱為技術理性,實踐理性和解放理性,唯有解放理性才能使教師真正解放自我、發展自我,[3]因為它是“純粹為了理解,為了達到對周圍事物具有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一種帶有批判意義的獨立見解”。[12]Habermas在其社會交往理論中還指出這種解放性知識興趣只有在一種主體平等的“理想化交際空間”(ideal speech space)中才能存在。然而,通常的教學活動都受前兩者所控制,都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或某項教學任務。很多時候,人們的確也在反思,但不是以真正的理解和創新為目的,而是面對權威在內心進行的一種“自白”(confession),②其結果是,我們變得更為屈服和被動,喪失自己的靈魂,這樣,教師在自己的職業實踐中就卻失去了自,這是當前很多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目前要做的就是為英語教師創造一個自己的“理想交際空間”。
對于這個問題,國內研究剛起步,吳宗杰教授通過對教育機構話語的批判性分析,指出問題在于當前教育體制下教師沒的話語權,體現在教師與機構對話的不平等性。[12]筆者也曾對一個中學機構話語進行分析,發現教師的機構話語實踐中商業話語、官僚話語、科學話語等語類占主導,而教師的教育話語確被抑制和肢解。[13]在現實中,我們很難有理想化的交際空間。這是否就意味著解放性理性不存在呢?筆者的研究發現進行那種以解放理性為主導的教學實踐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實踐過程中權勢、話語和意識形態的控制并不是處處都一樣強烈,可以找到其相對薄弱的邊緣地帶,進行“邊緣實踐”(marginal practice)或“合法的邊緣介入”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當然,他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批判的話語意識,才能把握住這種機會。
筆者在這里探討的只是英語教師實現自我解放的一個外內的社會條件,事實上還有一系列的決定因素,比如教師的職業的自我認同(identity)、課程觀、知識觀,等等??傊?,英語師資發展研究仍是一個艱巨而緊迫的任務,應該開闊視野,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Dufour, R. & R. Eake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R].Bloomington,IN: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2]Foucault,M.The Order of Things[M].London:Tavistock.1972
[3]Habermas,J.,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Cambridge:Polity Press.
[4]Halliday,John. Technicism,Reflective Practice and Authenticity in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6).
[5]Li,Defeng.Moderniz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1999,(15).
[6]Osterman,K.F.& R. B.Kottkamp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lifornia:Crowin Press lnc,1993.
[7]Richards,Jack C.Beyond Trai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Zhong,Caishun & WU Zongjie.Understand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in China:An Illustrative‘Snap-shot’of Three Teachers’Professional Lives.Hong Kong Teachers’Centre Journal,2004,(3).
[9]季學軍.發達國家中小學師資培養體系與借鑒演變[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12(5).
[10]唐玉光.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J].外國教育資料,1999,(6).
[11]楊秀玉.教師發展階段論綜述[J].外國教育研究,1999,(6).
[12]吳宗杰.抑制課程自主性的控制符號:教師發展的話語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86(6).
[13]鐘彩順.Discourse,Pow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achers’Institutional Practice[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4.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