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2: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基層文化的公共性。
服務社會上所有的成員是基層文化的公共性,它還主要體現在為人民群眾提供著最基層的文化服務。
(2)基層文化的緊密型。
群眾文化工作網絡里有著廣泛的基層文化庫,而這個網絡有著公共文化的覆蓋范圍,并且基層文化館成了網絡文化的龍頭,因此基層文化館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有著“緊密”而獨特的作用。
(3)基層文化的服務性。
基層文化館有著種類繁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廣社會大群眾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并且為社會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基層文化館為群眾提供者文化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它的目的都不是為了自身利益,從性質上講正直具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根本屬性。這便是基層文化的服務性。
(4)基層文化的基礎性。
至今,隨著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企業,并加大了對文化的投入包括設施設備的較大改善,實踐證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資源基礎作為前提和保障。
2基層文化的鞏固和服務體系的強化,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首要前提
基層文化面對的是群眾自我教育、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隨著時代在改變,雖然群眾文化有著明確的價值取向但是群眾文化的價值取向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有著積極主導地位的基層文化應當不斷地強化和鞏固,那么應當怎樣強化和鞏固基層文化的地位呢?
(1)開展文化活動。
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組織文化活動,積極的配合并鞏固基層文化館的服務體系地位。群眾文化的作用是通過組織不同種類文化活動,吸引群眾參加達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和造就對社會有用的新人為目的。
(2)宣傳文化的優勢。
大力進行社會文化的引導與宣傳,鞏固基層文化館的陣地地位?;鶎游幕哂谢ヂ摼W絡優勢、地點上的優勢、人才集結的優勢、獨特的優勢,并且能夠把公共文化體系的主要作用和擴散功能很好地展現出來。
(3)強化公益和服務職能明確基層文化館的主要地位。
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和民族文化質量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就是公共文化館的主要職能。
(4)鞏固基層文化館的導向地位。
始終堅持群眾文化服務方向,基層文化館想要實現它本身的社會體系價值,只有不斷完善和不斷提高群眾文化體系的服務,不斷堅持群公共眾文化服務的方向。
3讓基層文化具有時代的特色
開展和諧群眾文化的基礎是要優秀的文化作品和優秀的文化創意,那么怎樣策劃并且實施這些文化活動就是一個關鍵的環節。當然在實施和諧文化活動中,文化活動實施工作的好壞直接會影響到和諧文化的質量。因此必須要開展準決策準確、運作合理、調度有序、指揮得當的文化活動,這樣才能達到和諧文化活動的理想效果。
4整理和諧文化資源
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深入宣傳貫徹民資和諧、社會和諧、城鄉和諧、階層和諧,和諧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會營造一個美好的社會氛圍。要以中國化的為指導,建設和諧文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并且利用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創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培養共同理想,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和諧社會的完美建設。社會的穩定來源于優良的文化傳統,只有在構建好了和諧的文化體系,才能讓社會更加繁榮富強起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公共文化體系才能發展得越來越成熟。
5結束語
這個體系自上而下包含了國家政府,地方政府,文化部分以及最基層的地方文化館。從政策的出臺到具體的實施,這套階梯狀的體系自建立以來確保了群眾文化工作落實到實處。在階梯中,最基層的文化館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義。文化館的歷史形成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前,那是的文化館成為“民眾教育館”,解放后參照蘇聯的模式改為“文化館”,主要負責當地的文化建設工作。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著力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對于文化事業的建設相對薄弱,各地雖然建立了文化館,但是并沒有充分發揮其實際意義?,F階段我國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事業建設,尤其是群眾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文化館的建設和職能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化館的主要職能
1.舉辦各種展覽和講座,聘請當地優秀藝術家和專家進行作品展覽和民俗藝術講座,普及文化知識,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
2.組織策劃以娛樂群眾身心為主要目標的娛樂活動和文藝活動,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團體進行巡回演出,豐富群眾的藝術生活。
3.發現,發掘,輔導和培養群眾文藝骨干人才。
4.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開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
5.指導下級社區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級文化站和社區文化中心提供資源和文化服務。
6.開展地區間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等。文化館的基本職能早已經明確,充分履行這些職能并不斷拓展創新是文化館目前面臨的主要工作,
三、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以文化館本身的特點上來看,文化館是最貼近基層群眾的一個文化機構,是階梯的最底層。
貼近民眾生活,了解民眾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層,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發展歷史,更容易組織和發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館組織的各種文化項目中,文化二字在群眾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館將原本遙遠的舞臺和藝術搬到了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多數地方文化館都是從基層群眾中成立起來,貼近群眾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館目前更趨于發展成為公益性文化機構
以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為例,2013年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呼市多地區文化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面對群眾免費展覽當地首府文化。這一舉動最大范圍的普及了群眾文化的概念,也讓群眾文化實現了群眾二字的根本意義。
3.文化館是國家單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連接了政府和人民。
將政府頒布的具體政策實施下去,同時可以向上反映當地群眾文化發展的具體狀況,確保群眾文化的發展工作持續有效的發展。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館可以跨地區的進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實現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地區之間互通有無,進行同種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賽交流。
4.文化館的主要職能還包括了發掘和培養當地優秀的文藝文化骨干人才。
培養人才不再是高校的專屬工作。同時文化館吸收的專業文化人才也可以為群眾文化事業服務,簡而言之文化館是最貼近群眾的人才資源的聚集地。文化館從解放初期的雛形發展至今,經歷了時代的洗禮。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結構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文化館的發展也應該遵循時展的基本規律。想要更好的為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服務,文化館這一基層文化機構還需要更好的發展。從人才引進方面,文化館應該根據時代的需要,從社會上和高校中大力引進文化專業人才,指導和組織當地文化工作的發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從人才培養方面,已有的人才應該著重培養和學習,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帶來的是文化的停滯。在活動組織方面,文化館也應該不斷創新拓展,形式不能僅僅局限于現有的歌舞,書畫展覽等,應該將重點放在當地特色的文化發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許多當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設有非遺中心的地區,文化館要與非遺中心配合起來工作,如果沒有設置非遺中心,那么文化館應該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保護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精華。
四、結語
【摘 要】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使命,文化館自身建設又是完成這一重要使命的關鍵與核心,也是支撐與保證。這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復雜系統工程。本文從文化館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必要形式三大理論層面,對文化館自身建設這一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系統化研究與論述。對于文化館自身建設,可以提供理論思考與實踐參考的雙重價值。 【關鍵詞】文化館;自身;建設;意義;內容;形式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74-01文化館自身建設的第二個層面,是它的主要內容。這是一個主體系統與實體系統,也是一個“硬系統”,因為內容是一切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總和。同樣,文化館自身建設的內容,也是文化館自身建設的實體與依托,也是關鍵與抓手。沒有建設的內容,文化館自身建設便成為一句空話。具體而言,文化館自身建設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思想建設思想建設是文化館自身建設基礎中的基礎、重點中的重點、核心中的核心、關鍵中的關鍵,必須予以格外的重視和強調。文化館思想建設的重點,是培養全館人員樹立牢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思想。要有奉獻精神,甘當人梯,樂于為他人做嫁衣,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群眾文化的工作之中。二、組織建設組織建設是配齊各種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機能。特別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配齊領導班子成員,提升領導班子的思想素質。人們常講:“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必須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模范帶頭作用。三、制度建設制度是要求全館人員必須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要建立、健全并認真執行各種規章制度,例如人事制度、崗位責任制度、財經制度、工作制度、會議制度、群眾文化組織工作制度、獎勵制度等等。用制度進行科學管理,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切都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使制度規范化、常態化、嚴謹化。四、業務建設業務是文化館個人或全體的專業工作,所以文化館的業務建設就是文化館個人或全體專業工作建設。其重點是專業水準的全面提升。一方面,要對個人、部門、全館專業水準進行全方位、大幅度、高水準的新提速與新提升;另一方面,又要在本專業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基礎上,做到“一專多能”,人人都成為一個業務工作的“多面手”。有人形容說:“群文工作是大花筐,什么玩意兒都能裝?!币馑际钦f群眾文化工作是多元復合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文化館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綜合性與全能性。凡是群眾文化工作的組織、輔導等各項業務工作,都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唯其如此,才能勝任文化館的工作,才能使整個文化館不負重任和厚望。由此可見,文化館自身建設主要內容的具體性與全面性,也是不言而喻、勿庸贅述的。五、形式與內容形式與內容是一對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既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完美統一,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也就是說,為了使文化館自身建設的主要內容得到具體有效的范實,就必須采取必要的形式無論是思想建設、組織建設,還是制度建設、業務建設,首先都必須加強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充分為個人學習與集體學習兩種形式,諸如閱讀、觀摩、研討等等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進修活動指有計劃地把人員“派出去”,到有關大專院樣進修,以提高自身素質。講座活動指有目的地把有關專家、學者教授“請進來”,到館內講座、講課,以提高全館人員素質。研討活動指組織全館人員進行思想交流、經驗總結、業務研討等活動,以充分發揮群體優勢,強化團隊精神。綜上所述,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文化館具有綜合性、普及性、社會性和服務性的基本性質。文化館應以文藝創作、組織活動、文藝培訓、基層輔導、組建業余團隊為主要功能。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文化館的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新課題,特別是對當前的城市群眾文化。因此,文化館自身建設的必要形式,也應多種多樣、豐富靈活。參考文獻:[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60.[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58.[3]劉新梅.淺論基層文化建設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途徑[J].中國城市經濟,2011(05).[4]楊素梅.文化館在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中如何發揮職能作用[J].文學界(理論版),2011(02).[5]柯梅芳.論文化館在新時期文化建設中的多重功能[J].群文天地,2011(04).
關鍵詞:文化館;免費開放;優化策略;意義;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文化館的建設,大都是由國家政府撥款建設的文化事業單位,其建設宗旨即為人民服務,因而建成之后主要用于開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加強國家對群眾的必要文化傳播與輔導,但最終目的還是致力于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建設打基礎、作保障。因此,文化館的免費開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然進行的一件重要使命,但隨著文化館的日益免費開放,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并且亟需解決。
一、文化館在免費開放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一)資金運用問題。文化館要進行免費開放,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即資金問題,只有擁有強大的資金后盾,文化館的免費運營才能真正實現,加之文化館主要是由國家出資建設,因此國家必須給予文化館的投資保障。經有關數據調查發現,我國用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比例逐年上升,文化館的建設與發展自當成為受益項目,但如何才能保證資金合理運用,這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二)管理安全問題。文化館免費開放之后,必然會接待不同文化層次的民眾群體,館內的安全問題也就會時有發生,比如民眾群體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問題、突發事件及危險情況的處理問題、館內固定硬件設備及閱讀資源的損壞問題等等,這都是免費開放文化館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因此就要求館內安全管理體系必須加強。
(三)服務人員問題。據了解,除部分大城市之外,大多數地區的文化館都受編制等因素影響,致使文化館服務人員缺乏、服務人員專業水平較低,有的小地方的服務人員甚至不具備專業能力,這就為文化館的免費開放與技能培訓造成了較大影響。并且,文化館的免費開放,會需要更多的專業服務人員和文化志愿者,進行現場的教學與服務。
(四)治理模式問題。免費開放后的文化館治理,面臨著更加巨大、棘手的問題,比如,人流量的增加、硬件設備的故障、群眾團體的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對此我們是默默忍受還是放任自流,都需要我們的思考。還有的村鎮,為防止此類問題的出現,直接拒絕文化館的開放,出現部分文化館職能喪失、擅自挪用等情況,這都是治理模式缺陷造成的問題。
二、文化館免費開放的重要意義
文化館免費開放之后,它所接待的群體包括了社會的任何群體,沒有文化水平、認知水平之間的歧視和差異,保證了各階層的人民群眾都可以享受到知識的感染、文化的熏陶,對社會低層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提高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文化館定期舉辦的某些藝術活動或者文化活動,都可以在免費開放的情況之下,吸引更多地群眾前來參與,較大的展現了文化館設立的價值與意義;同時,群眾集體參與文化館的公共活動,有利于民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知識交流,擴大了群眾的知識面和文化視野,有利于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再者,文化館的免費開放還會對當地的民俗風情、風土文化進行一個良好的傳播,這也間接的繁榮了社會主義文化,促進了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總的來說,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對于國家、人民、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其間還存在不少問題,但相較之下利大于弊,并且這種優勢表現在方方面面,對此,我們應該加強文化館免費開放的進度,解決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優化文化館免費開放的具體管理策略
此部分提出優化文化館免費開放的具體管理策略,用以“四個就緒”進行類別分析:
(一)宣傳引薦就緒。對于文化館免費開放這一消息,宣傳工作必須嚴格就緒,真正的做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這才是達到了宣傳的真正目的。對此,文化館的免費開放這一消息,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新聞、網絡、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進行,再在部分政府、社區、鄉鎮等人流量密集地段,放置固定的宣傳廣告欄和宣傳標語,力求最大范疇的傳播宣傳內容,讓廣大群眾了解到文化事業的重要性,并能夠自覺地參與到文化事業之中,真切享受國家政府提供的免費公共文化設施。當然,文化宣傳工作不可一時熱,應該根據季節、節日等時間進行階段宣傳,保證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消息時駐群眾心間。
(二)場館建設就緒。要想讓文化館能真正的發揮自身價值,那么建設時對所選地段就必須有一個周密的考慮,對于周圍地形的人流量、商業程度、交通道路、文化附加產業等等因素都應該進行周密的考慮。在進行鄉鎮文化館建設時,應該根據鄉鎮居民的居住特點和生活習慣,輔之以當地的文化特色,選出便于所有鄉鎮居民進行參與的好地段,發揮鄉鎮文化館的價值,為居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做準備;進行城市文化館建設時,可以在市區內建設一個文化館總部,再以總部為中心建設各個文化館分部,保證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便利的參與到文化活動之中,滿足廣大市民的文化需求。
(三)服務水平就緒。文化館既然作為群眾團體的文化活動中心,必然需要滿足各階層、各行業、各年齡、各水平的群眾文化要求,所以文化館內部應該進行綜合性的建設。文化館要提升服務者的專業水平和服務意識,讓人民群眾不但享受到綜合的文化服務,也享受到高質量的人文服務,提升整個文化館的服務水平。
(四)模式轉換就緒。文化館從收費開放轉換為免費開放,這對于文化館的服務、管理來說都是一個大的模式轉換,并且這個模式轉換過程中必然出現一些問題,但如果積極克服的話,也是不會影響文化館的正常運行。所以,在這個模式的轉換中,文化館應該對接待人群、問題故障、環境管理等有一個準備,能夠良好的完成這個模式的轉換,對待某些來者的行為進行原諒與理解,這也是我們文化工作者需要練就的一個本領。
參考文獻:
[1]孫巧云.試論文化館在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 2014(14)
[2]鄭淑嬌.淺論當前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神州. 2013(11)
[3]鄭亦慶.做好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的幾點思考[J].青春歲月. 2012(18)
關鍵詞:文化館;管理
我國文化館面向廣大群眾免費開放,為群眾提供便捷多樣的文化服務,讓城鄉居民享受文化生活,接受終身教育、提升綜合素質。但是在文化館免費開放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制約了文化館的發展,只有優化管理手段,積極改進完善,才能真正發揮文化館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館免費開放中面臨的問題
1.服務質量問題。隨著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其工作定位、服務內容及活動形式亟待充實調整完善,原本群眾陌生高雅的場所形象,逐漸成為向往參與學習欣賞藝術和開展文化娛樂的場所,原本群眾心中高雅的場所形象可能逐漸轉為群眾學習文化藝術的場所。因此,能不能在參加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仍然保證滿足他們多種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服務水平,隨時提供一個設施完善齊全、環境優美有序的活動場所,是文化館免費開放應思考的問題。
2.資金來源問題。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參與活動人數增多,必然給文化館帶來工作人員與服務項目的增加,提高了運營成本,形成“不搞活動不虧損,少搞活動少虧損,多搞活動多虧損”的怪圈,原來那種只安排文化館基本人員人頭工資和臨時性重大活動資金輔助的財政撥款模式,使文化館經常處于透支運轉狀態,嚴重的資金不足問題對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帶來極大制約。
3.安全管理問題。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將接待各個不同層次的群體,如何保證館內設施環境和活動人員人身財產的安全,以及如何處理突發事件,這些都對文化館的安全防衛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
4.參與人員素質問題。文化館的免費開放,給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費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因此群眾對此表現出極大熱情。但是由于一些參與者自身素質比較底下,活動中不注重保護館內公共措施,不能自覺遵守館內的學習活動秩序,有些參與者在館內隨意丟棄垃圾,甚至損壞活動設施。影響了文化館正常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大了工作人員的監管難度。
二、優化文化館免費開放管理的有效措施
1.不斷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水平。文化館若想提高服務水平,必須緊緊把握陣地優勢,加強業務功能的完善,這也是對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提出的新要求。根據我國文化館的不同定位,應設置多種多樣適合當地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動室,如音樂舞蹈室、美術書法攝影室、文學創作室、戲劇曲藝室、群眾文化調研室、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職能部T;另外,文化館還應加強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如標準演出劇場、舞蹈排練廳、美術書法攝影展廳、多功能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文物藏品博覽展廳、地方歷史名人展廳等。隨著文化館功能的建設齊全,既能滿足各種培訓講座、文藝演出、舞蹈排練等各種服務需求,同時也能成為廣大群眾參觀學習的重要窗口,成為群眾了解歷史文化、欣賞藝術、探索民族民間文化的途徑。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社會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對文化需求呈現了綜合化、多元化的要求,文化館的各種文化服務不僅需要完善適應的硬件設施,還要提供創造高質量的文化熏陶軟件環境。同時繼續深化文化館內部改革,制定健全的考核績效制度,定項目定要求,定標準定獎罰,以人定責,以此不斷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水平,給廣大群眾帶來更多的精神產品。
2.保障經濟來源。過去文化館的經費來源主要為以文補文、政府支持,文化館實行免費開放制度后,以文補文已不再存在。隨著免費開放,參加活動人數和活動項目的日益增加,對文化館的管理力度和運營成本隨之加大。因此,必須加強文化館服務體系的經費保障,除了及時根據文化館設施規模、活動項目及區域經濟人口總量等因素確定財政撥款額度爭取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外,還應拓展投資渠道成立文化發展基金,并加強社會宣傳,提高社會贊助力度,發動社會企業捐贈,鼓勵并吸引有實力的企業家加入對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支持與贊助,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
3.創新文化館的服務內容與形式。文化館是開展群眾文化服務的重要職能部門,應以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優化服務內容與形式為不斷進步的目標。文化服務可以體現出多種多樣性,滿足不同群眾的不同需求,這是提升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的主要標志;也是文化館服務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館必須緊跟經濟發展與時代進步的形勢,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的普及水平,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形式,為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另外,除了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形式、普及文化服務,文化館的工作還必須以群眾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并根據各地風俗習慣和審美差異及時提供滿足群眾需求的服務,讓文化館的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基層、方便群眾。要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不斷變化,加快對文化服務內容的創新,改善文化服務形式,豐富文化服務的內涵,提高文化服務質量與水平,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文化館應堅持面向群眾、面向基層服務,探索與基層群眾需要相符的新內容,廣泛組織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專題活動,使服務能符合群眾需要,被群眾廣泛接受并歡迎,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4.完善組織管理職能。若文化館僅靠幾名專職文化干部自身的文化產品,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因此文化館必須加強組織指導職能,組織創造多種精神文化作品,將精神文化大餐獻給廣大群眾。要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僅僅是閉門造車向館內工作人員要作品,更應打開大門,廣泛吸取群眾意見,將社會中原本分散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起來,籌建多種群體性文化藝術隊伍,如:舞蹈隊、腰鼓隊、秧歌隊、龍燈隊、戲劇隊、書畫協會、攝影協會等,文化館則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承擔起策劃者、組織者、工作者、輔導者的作用,盡量擴大群眾文化生活空間,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公益文化作用。
5.全面提升群眾精神素質。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針對這種實際情況,文化館首先要狠抓自身隊伍的培訓和提高,注重復合型人才培訓,提倡一專多能、多專多能,強化人才戰略意識,及時舉辦培訓班,積極挖掘藝術人才潛力,通過開展培訓講座,提高群眾的綜合文化素質,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在開放活動中還可以組織選拔文藝愛好者的“志愿者”義工,發揮自我管理的作用,提升綜合素質。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可以以點帶面,輻射到各個階層,促進本地區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開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新局面,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積極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是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為了加快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必須將群眾文化提升到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任務與目標的層面,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群眾文化事業的基本特征,文化館的工作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宗旨,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建設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孫巧云.試論文化館在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 2014(14).
[2]鄭淑嬌.淺論當前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神州. 2013(11).
[3]鄭亦慶.做好文化館免費開放工作的幾點思考[J].青春歲月. 2012(18).
[關鍵詞]地方高校圖書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鶴梁題刻
[分類號]G258.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具有無形性、活態性、傳承性等特征和歷史傳承、審美藝術、科學認識、社會和諧等重要價值。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位于重慶涪陵長江江心的白鶴梁題刻記載了1200多年來長江72個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空前規模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葛洲壩電站的設計,賴此得到了計算水量的史料數據;它對研究長江水文、區域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規律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水文資料寶庫”,又是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等藝術為一體的“世界水下碑林”。受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影響,白鶴梁將永沒庫底。為此,位于三峽庫區的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為白鶴梁題刻的搶救性保護做了大量工作。筆者曾在該館從事圖書資料管理工作10余年,也曾參與白鶴梁題刻保護的相關工作。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工作經驗和體會以及該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思路和具體實踐,探討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期為地方高校圖書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1 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1.1 保存、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圖書館有四項職能,其中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位居第一。圖書館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神圣使命。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播與研究,使圖書館的知識組織與知識服務研究植根于本民族深厚土壤中,是圖書館正視知識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選擇,也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高校圖書館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除了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保障之外,還應肩負保存地方文化傳統、為本地政府提供決策所需的信息資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服務、支持地方建設的社會職能。
1.2 有助于拓寬圖書館學知識研究領域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更多、更鮮明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化特征和知識屬性,因此,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與現象,需運用多門學科領域的知識,需要與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美學、藝術學、文獻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圖書館學正是與許多學科發生交叉或關聯的一門學科。圖書館將活態知識適度地納入研究范疇,可擴大圖書館學知識研究領域,開拓學術視野,增強圖書館學研究的活力。圖書館學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更應有學術的自覺,到生動豐富的民間社會活動中尋找研究課題,促使圖書館學在不斷解答問題中得到發展。
1.3 圖書館的經驗和方法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目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對滯后,且處于無序狀態,迫切需要有關部門的組織領導和專業人員的業務指導,對流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圖書館作為保存人類文化的重要部門,具有科學組織、科學分類、科學研究各種文獻的經驗與方法,諸如文獻分類法、版本法、主題法、目錄、索引等比較完整的科學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研究等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數字圖書館的現代技術手段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其所需的各種技術,即將處于隱性、零散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概念化、顯式化、形式化的本體化加工處理,使之成為可交流、可共享的顯知識產品,為其保存、利用提供條件。
1.4 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優勢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機構;同時,鼓勵學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學術性研究機構,總體來講,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4.1 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
地方文獻是指記載一定地區范圍的自然、社會、風土人情等特定資料,含有某一地區豐富的地方文化、自然和社會信息,是研究地方文化傳承、發展、變更的重要史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于地方文獻內容之中,是地方文獻的一種表現方式。地方高校圖書館是為學校的發展服務的,其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學校的辦學定位始終應保持一致,即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地方文獻作為研究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理應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收藏重點。為打造館藏地方特色,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自2001年升本以來,突擊性收藏地方志3000余冊、中文書刊1.5萬余冊,成為該館的一大亮點。而當地文化館、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則相差甚遠。區縣公共圖書館中條件最好的涪陵區圖書館也只是零星收藏有一些方志、縣志。涪陵區文化館、博物館僅僅依靠政府有限的撥款維系著日常運轉,談不上對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不僅如此,高校圖書館的性質決定了其館藏文獻信息資源層次高、內容豐富等特點,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認、項目申報及論證工作、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提供切實的文獻資源保障。
1.4.2 高素質的人才資源 人才素質決定著圖書館的服務能力。以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例,該館自2002年成立烏江流域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以來,十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外聘、培訓等方式,擁有一大批專兼職高層次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外聘的教授3名、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5名,本校的專兼職教授17名、博士碩士研究生19名。他們當中不乏計算機專家、圖書情報專業的專家和文獻信息資源收集、整理、開發利用的專家。他們不僅熱衷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宣傳、研究等工作,還具備相關的知識積淀,是參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堅強后盾。此外,學生社團和本館職工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資源。經過4年的努力,該中心已發展成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而當地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至今尚無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初、中級職稱的工作人員達78%??梢?地方高校圖書館具有明顯的人才資源優勢。
1.4.3 現代化的服務能力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絕大多數實現了網絡化、現代化管理,信息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如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信息存儲容量達22TB,實現了業務管理自動化,采用圖騰集成管理系統處理采訪、編目、典藏、流通、公共檢索、連續出版物管理等業務;電子閱覽、視頻點播、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服務實現了網絡化;開通網上圖書館、手機短信、科技查新、定題跟
蹤、信息推送、館際互借等服務。而涪陵區圖書館、涪陵區文化館、涪陵區博物館至今還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管理,有的部室還要借助手工借還,正在學習、借鑒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的成功經驗,向現代化、網絡化管理的目標邁進。
1.4.4 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生命記憶,主要還是藏于民間,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在農耕大地上被傳承下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大困難就是要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地方高校圖書館地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腹心地帶,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比較了解,方便從事田野調查、民間資料采集整理以及開展對群眾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普及宣傳教育。與其他高校圖書館相比,區域位置決定了地方高校圖書館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 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采取的措施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認為:“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遺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筆者認為,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采取如下措施:
3.1 立檔保存:對無形文化遺產的有形物化
保存是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首要程序。保存不是封存,是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地保護起來,供研究人員及后人研究借鑒。地方高校圖書館首先應通過多種途徑采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組織專業人員深入民間實地考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普查要堅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的原則。全面性是指兼顧城鎮和鄉村、兼顧不同人群的全面調查和采錄;代表性是指在全面掌握某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情況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加以認真、科學地采錄;真實性是指普查時要忠實地采錄講述者講述的原貌,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保持原狀、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符合這三原則的采錄成果,才是真實而有價值的,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凡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普查還要掌握科學方法。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如重點走訪、抽樣調查、開小型調查會、觀摩民間藝術家的表演、參與民俗節慶活動等。調查采訪者以筆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方式真實地記錄現場考察成果,同時還要注意搜尋民間傳抄的唱本、長詩、鼓詞、皮影腳本、經書等手抄本。要對采集到的口頭文學、民間藝術品、民俗事物、攝影攝像等進行詳細登記。普查之后,要進行總結評估,寫好調查報告,對遺產進行登記、分類、整理,對普查結果進一步系統化、規范化、檔案化。同時,也應進一步挖掘現有館藏的地方文獻資源內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材料和保護過程的檔案,如申報項目的文本附件、音像資料、數字化多媒體等。然后,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轉化為文字、光盤、磁帶等,或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數據庫。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圖書館,還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或民俗博物館。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白鶴梁相關資料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建成白鶴梁專題數據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為文字、光盤、磁帶等物化資料,并按照專題集中的原則,使用圖騰集成管理系統軟件分編入藏:①進入編目系統,將文字資料做成機讀MARC記錄,在MARC記錄的010字段標注含光盤、磁帶或圖片集,210字段標注光盤X片、磁帶X盒或圖片X張,MARC做好后,打印書標貼于文字資料上;②進入書標打印系統,依據做好的文字資料的條碼號,在含光盤或磁帶的專用書標上打印出該文字資料的索書號和相應的光盤號、磁帶號或圖片集號,在文字資料和光盤、磁帶或圖片集上分別貼上該專用書標;③再次進入編目系統,在MARC機讀記錄中打開館藏信息,在下掛數據記錄中添加光盤號、磁帶號或圖片集號;④進入典藏系統,將分編好的文字資料分配給“非遺”書庫,并將圖片、磁帶或光盤移交“非遺”書庫保存。
3.2 價值研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精髓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審美、教育、科學、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精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比如,正因為葛修潤等科學家研究發現了白鶴梁的重要價值,國家才不惜耗資1.89億元修建“水下博物館”,既將其妥善保存,同時又開發其旅游價值。可見,價值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實際操作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澄清理論觀念的問題。理論上模糊不清,就難以對保護對象做出科學的界定和評估。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做好保護前的甄別鑒定、價值評估等先期工作,有的放矢地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一般來講,只有具備如下三個條件的文化形式和產品,才是急需得到搶救與保護的:一是具有民族獨特性,深深扎根于文化傳統或有關地區文化歷史之中;二是具備一種或多種科學的、獨特的、珍貴的價值;三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同時表現出創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和高難度的技藝,是同類文化樣式的典范。長江師范學院圖書館積極組織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價值研究,或與其他有關機構進行合作研究;用錄像和記錄等方式將民間藝人的技藝整理、保護下來,組織專家對傳承人的成就和傳承工作進行學術性、專業性的分析和評估;支持項目申報、論文撰寫、論著出版等工作。該館相關課題有184項(國家級12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0余篇,出版專著、編著30余部;其中白鶴梁題刻研究成果有曾超的專著《三峽國寶一白鶴梁題刻匯錄與考索》(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周晏的論文《白鶴梁蒙文題刻背景追述》(《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李勝的論文《白鶴梁石刻題名人考按五十六則》(《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和《釋文校讀記》(《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10期)等。此外,該館學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理論研究的同時,還親自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使遺產價值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3.省略/gwge/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王云慶,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圖書情報工作,2007,51(8):132-135
[3]葛修潤,國寶“白鶴梁”,中國三峽建設,2006(2):73-79
[4]方允璋,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96-98
[5]張小芳,對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思考情報探索,2008(03):32-33
[6]黃峒勝淺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12):107-109
[7]金文堅,高校圖書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7(7):90-92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一章總則,[2010-05-19]unesdoc.省略/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一、群眾文藝創作現狀分析
目前,就筆者所屬的縣而言,群眾文藝創作處于作品數量少,精品匱乏,創作水平較低的現狀。形成群眾文藝創作不景氣的因素較為復雜,從群眾文藝創作本體來說,它具有業余性、分散性的特征、多樣性的特性及差異性的形式??偠灾?,群眾文藝創作具有它特殊的規律。首先創作者是非專業人員,他們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時,以各種文藝形式進行形象思維活動,進入業余文藝創作,他們的創作精神值得稱道。其次,群眾文藝創作隊伍由來自于各行各業、而且居住或城區或農村,行業不同,居住分散,缺乏集中性。由于群眾業余作者愛好不同,創作傾向不一,又形成了創作形式的多樣性。同時,這些業余作者們各自受教育的程度、人生經歷、生存環境和認識水平等截然不同,從而使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長期以來整體創作水平難以提升。
二、基層創作機構現狀簡析
(一)專業創作人員不足。目前,縣級文化館一般只有一名文學(戲劇)創作干部,卻還身兼幾職,工作頭緒多,事務雜,壓力大,難以投身創作,更沒充足的時間對群眾文藝業余作者進行精心輔導,從而使其在創作活動中往往帶有盲目性,被戲稱為瞎折騰,作品成功率較低。
(二)激勵機制缺乏。組織群眾文藝創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創作人員的引領和拼搏。但是目前由于專業創作人員的工作得不到一定的支持,乃至激勵機制缺乏等諸多原因,出現了轉行的現象,導致一些縣區文化館創作干部空缺,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無法開展。
(三)文藝創作經費匱乏。近年來,縣級沒有建立文藝創作專項經費。日常工作中,無論是組織業余作者開展創作,還是舉辦創作筆會,或是請省、市專家舉辦講座,組織外出采風等等,經常因經費的原因而擱淺。這種情況讓組織者顯得萬般無奈,令群眾業余作者大失所望。
三、組織群眾文藝創作的策略及建議
(一)創設環境,給力創作。為文藝創作者提供適合其思想發展的特殊創作環境是給力創作的前提和關鍵。為文藝創作提供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是政府相關部門義不容辭的職責。同樣,讓創作者感受到藝術的尊嚴,激發其創作才華的靈動,使他們能夠在幽靜的氛圍中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推動群眾文藝繁榮發展。
(一)完善創作機制。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前提下,還應該從建章立制上做文章,建立一個合理的創作機制,為文藝創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激勵長效機制。文化主管部門要根據各自實際,制定并出臺群眾文藝創作考核及獎勵辦法之類的激勵措施,明確目標,夯實任務。尊重文藝創作者的勞動成果,最大限度的調動其創作的積極性。如在縣級設立群眾文藝創作獎勵基金,可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群眾文藝作品評獎活動,召開頒獎大會、表彰優秀作者,對其頒發榮譽證書、獎品及獎金等,并對省、市獲獎作品的作者應予以重獎。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促進群眾文藝創作不斷躍上新臺階。
二是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文化單位要對本地群眾文藝創作工作高度重視,精心安排,科學管理。年初要制定工作計劃,突出重點,抓好落實。年終要認真總結,肯定成績,查找不足。在平時創作管理上,要對創作專業人員和群眾業余作者齊抓共管,強化考核。對創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及時給予幫助和解決。真正形成群文創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作品、有精品的良好氛圍。
三是建立生產機制。應把群眾文藝精品生產納入文化主管部門重要議事日程。積極探索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的新方式,新路子。尊重個人創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盡力滿足專業或業余創作人員在創作、學習以及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使他們能安心創作,佳作不斷,成果豐碩。
(三)建立專項經費,是抓好群眾文藝創作的前提
群眾文藝創作在一劇之本的概念之外,還包括培訓、輔導、展演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資金的支撐和保障。如,以舉辦群眾文藝創作匯演的形式,展演本地業余作者創作的小戲、小品、音樂、舞蹈、曲藝等作品,群眾歡迎,作者心悅。何樂而不為?但“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資金的困頓,往往是組織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加大群眾文藝創作活動資金投入,建立專項工作經費不能掛在嘴上,要真正體現在主管部門的具體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