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2: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與人類課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畢業后,筆者一直在從事高師院校無機化學課程的教學。無機化學是小學自然、中學化學及日常生活化學所涉及化學知識最多的一門課程,也是大學各化學專業第一門專業必修(或專業基礎)課,也稱化學奠基課。因此針對剛進校的新生,在教學中如何“以生為本”,通過高質量教學來闡釋高等教育的教育觀和育人理念應該是教師時常思考的問題。
一、深化無機化學教學中的育人理念
1 學習精神與奮斗目標的定位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應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中。作為大學一年級課程的無機化學,其教學對象是從高中進入大學的新生,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無機化學及相關科學知識,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情感與做人品質以及明確人生的奮斗目標就尤為重要了。近十多年來,在每屆新生進校后,都要結合專業介紹,給他們進行專題講座,如《走進化學世界,從無機化學開始》《成材從無機化學開始》《認識神奇的大學的生活》《大學生與人才素質》等。
2 注重化學發展史的教育作用
化學發展史上拉瓦錫、門捷列夫、諾貝爾、玻爾、居里夫人等許多科學大師名垂千古,他們的功績如一座座燈塔矗立于化學學科的海洋中,指引一代代求知青年追尋真理之島。他們為人類留下的不僅僅是某個原理的發現或某個新物質的合成,還包括他們不畏任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嚴謹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聰明機智的研究藝術和深邃辨證的思想方法,以及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為后代展現了一幅幅科學不斷完善并促進社會進步的精神畫卷,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明社會發展的象征。因此,通過化學發展史教育,使學生受到科學家們治學態度、科學思想和人生觀的熏陶,指導同學們正確的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
3 強調化學與人類社會發展及自然的聯系
化學與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遠古的人們,由于火的使用,才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歲月。從陶器的出現到銅鐵的冶金、紙的發明、火藥的使用,乃至石油和核能的開發、新材料的合成,衣食住行到重大的社會課題,諸如糧食、能源、環境、醫藥、計算機、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直到生命的過程包括出生、生長、生殖、衰老、死亡和記憶、思維、情感等都與化學密切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化學的發展也給人類社會帶來諸如環境惡化、核戰爭等許多副作用。因此,在無機化學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了解人類進步歷程,激發他們對人類歷史文明的熱愛,對人的生命的珍惜,對和諧大自然的鑒賞,以及人道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為了配合教學,還組織學生進行周邊環境狀況和市民環境意識調查,通過網絡收集有關資料,大大增強了學生的生存和環保意識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地球、熱愛生活、熱愛人自身的和諧人格。
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 透析無機化學的學習思路
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創新意識和科學素質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尤其是當這些師范專業學生畢業后走上中小學講臺時,這就是新教育理念帶來的教育效益的延續性。因此,教室既要研究教法改革也要探討學生的學法,使學生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主動構建自己知識與能力結構的自主性,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是“學為主體”的具體體現。
例如在無機化學理論以及實驗課程的教材中,種類繁多的化合物千變萬化,反應現象和反應式十分復雜,化學原理模型也多種多樣,表面上看毫無頭緒,一直是剛進大學的學生學習很為頭痛的事情。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化學反應和實驗現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分析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化學反應的實驗現象去揭示聯系、尋找原因、總結規律,領悟無機化學乃至整個化學、自然科學的本質,這就是高質量教學內涵的深化。
(1)學會邏輯推導方法。通過“物質的性質是由物質的多層次結構所決定(電子組態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物質的物理及化學性質物質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制備方式及其應用)”這一理念的教學與分析,讓學生學會用類似于數學邏輯推導的方法,明晰過程的脈絡,理解物質存在形式和物質性質的多樣性與物質結構的獨特性之間的哲學關系。學生會驚嘆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秩序奧秘,下定決心投身于對化學學科的終身追求。
(2)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如用結構理論、化學平衡、酸堿理論、氧化還原的原理分別討論一個化學反應進行的原因以及反應的程度與結果。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會隨著視角的每一次轉換而加強,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而深刻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視角開闊,思維敏捷。這一方法尤其適用于無機化學下冊部分的教學,針對某些重點內容的教學與討論,會幫助學生學會由點到面,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3)理解普遍聯系變化的規律。無機化學原理部分中,許多概念、理論和公式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如從熱力學的能量角度(宏觀)與化學鍵的結構角度(微觀)分別分析質子酸堿反應、配位離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共同點,最后得到任何化學變化都符合自然界能量最低原理的普遍變化規律的認識,使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無機化學原理及其應用的精髓。這就要求教師既能鉆研教材深入進去,又要跳出教材引導學生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理解問題,使學生在化學知識、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方面達到較高的深度和廣度。
2 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對師范專業而言,最能體現其特色的就是教師職業素質與能力。一方面無機化學課程一直嘗試課程結業論文寫作的教學環節。同學們根據論文題目,有的反復鉆研教材,有的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有的自己擬訂實驗方案,利用雙休日去實驗室反復實驗,有的去校外進行信息調查和獲取數據,最后按照正規格式撰寫出研究論文,舉行論文報告會,最后編輯出封面設計優美、內容豐富的課程結業論文集。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的優秀學生吸收到老師的課題組,直接參與教師的教研與科研。在這種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也打下從事教科研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在下學期教學中,無機化學側重于元素制備、性質、應用,學生有了上學期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每周固定一個單位時
間,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作業的研究、批改、評價。每章作業批改完后,老師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再選出學生代表在課堂上進行作業的評價與講解。這種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學生才有可能對教材作出有“意義的發現”,產生特有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強化他們“我是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技能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使他們在成功與失敗中完善自我,品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教師一起檢查作業、批改作業,講解作業。同學們不但理解了問題,提高了學習成績,而且組織能力得到增強,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種教學方法也與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3 建立網絡學習平臺
《無機化學》課程建立了精品課程網絡系統,系統包括首頁、申報頁面、課程簡介、教學隊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視頻教學、練習與測試、實踐教學、考試大綱、參考文獻、教學資源等欄目,內容豐富而充實。申報頁面里的精品課程申請報告是整個《無機化學》精品課程前期建設的濃縮;課程簡介介紹了無機化學課程30年發展的歷史過程;教學內容和視頻教學中給出了主要任課教師完整的課件教案(PP,r形式);練習與測試中,有思考題及解答,習題及解答;教學資源欄目中有課程建設規劃、教師的教學研究項目與教研論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方案與課程論文、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以及學習體會等,大量的文字與照片是多年教學過程的真實寫照。通過網絡平臺,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自學、自評的能力,而且豐富的材料也是最好的育人資源,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情感與做人品質,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外延,尤其對師范教育學生就更為重要了,這也是評價課程建設和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關節點,是精品課程建設所追求的一種意識、精神與境界。
三、無機化學教學育人的升華
1 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人本主義教育運動,就強調學術性課程應與社會實驗課程和情意課程和諧平衡。其實自然科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許多學科的相互關聯與相互滲透,甚至是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交融。因此,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利用發散性、遷移性思維方法強調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并利用這種聯系進行深層次的育人,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圍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原子結構模型演變內容的教學討論中,老師進一步問:總結這個演變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同學們的討論涉及創新科學實驗的重要性、理論對實驗探索的指導作用、學生要敢于突破老師的思維模式、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哲學思考、科學思想與審美的關系等許多方面,這種討論遠遠突破了教材中化學知識的局限,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在化學平衡的應用的教學討論中,同學們討論的話題十分廣泛,從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文化意識、人口問題、經濟發展到飲食結構、情緒與健康、個人與集體、和諧社會構建、民族性與國際性等許多領域和敏感話題。各種因素構成一種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鏈。這樣同學們的思維空間很自然的從化學遷移到整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學科中,而且學會如何發現不同事物的共性與個性,尋找相互之間聯系的橋梁與和諧,即不同知識的節點,并能夠對當前化學熱點問題和新的社會問題作出積極而友好的反應。無形之中,學生增強了對生命、社會、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
2 塑造學生和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無機化學教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科學、哲學、美的和諧思想指導下指導學生學習。哲學是自然科學的最高境界,美的思想無處不在,無機化學學科也不例外。優秀的教師在富有魅力的化學教學中不僅能夠體現顯著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而且還要讓學生領悟化學中的哲理性、藝術性以及對稱性、統一性和奇異性的美。例如,元素單質和化合物中有物質形態和成鍵方式的特殊性和多樣性;物質由等離子態變為氣態、液態、同態的定型過程體現變化的漸進性;化學鍵理論、氧化還原理論、酸堿理論、配位理論等無機化學基本原理中,充分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能量守恒與轉化規律,以及許多概念、理論和公式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一致性;“點石成金”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大量無機物的形態、結構表現出簡明、和諧、對稱、均勻、節奏、新奇等美感。富勒烯、納米管、分子開關等,看似深奧,其實它們都是由碳元素通過完美和諧精密地組裝而形成的具有對稱美感的特殊物質,是美與創新的完美結合。無機化學實驗中也有實驗儀器的精美,各種化合物的色彩美,在晶體的生成與結構實驗中,顯微鏡中展現了無機物的另一個美好世界。無機化學辨證思維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識也是與創新精神緊密相聯的,歷史上許多化合物的合成,定律的發現,理論的提出,化學家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都充滿著對美的追求。2l世紀,綠色化學與綠色化學教育日趨受到教育界的重視,這既是人類關注自身安全的結果,又是世人追求真、善、美意識提高的反映。通過這種多視角的教學,學生會逐步領悟自然科學中所隱含的深刻哲學思想和豐富的美學內涵,認識事物的內在美的規律,運用這種規律性的東西塑造學生和諧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逐步認識到社會的進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在這種將無機化學教學與哲學與審美相結合的指導思想下,學生對無機化學(或者說對自然科學)的理解與認識就會升華到一個新的層次。
3 培育良好的育人氛圍
21世紀的高等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和團隊精神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意識到,我們所追求的高質量教學的目的是將化學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愉悅的人生體驗。因此,教師應不斷追求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和諧結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首先教師應該表現出對知識和真理的執著、對自己的事業的敬業,這是一種美德、一種涵養、一種修煉、一種境界;同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關心、愛護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激勵愉悅學生,平時應盡可能抽時間參與學生的春游、文藝晚會、體育比賽等活動,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回答學生的各種學習和生活疑問,使師生間有正常的情感交流,達到關系融恰。這樣學生對教師的敬重與愛戴會遷移為對化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學習會變得更加自覺,會在高效率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同時,在情感上得到美的熏陶;當教師在教學中由職業的需要上升到職業情感時,當學生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時,教學就會超脫“有用”的功利觀念,轉向“移情”和“無我”的超功利意境,從而進入教學育人的和諧美境界。為了更好地營造育人微環境,結合精品課程建設(無機化學是省級精品課程),無機化學課程還建立了宣傳櫥窗,開辦了學習園地,建立了課程建設展室等等。同時也舉辦優秀教師、優秀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之間對話與經驗交流會,形成一種和諧的“成長生物鏈”“和諧學習氛”。
四、教書育人對教師的要求
教學是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高質量的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作用。雖說現階段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要通過高質量的教學完成教書育人的目標關鍵在教師。古人把教師的職責歸納為“傳道、授業、解惑”,作為2l世紀的教師的職責,則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的標準要求更高,應該是知識、素養、能力、情感、境界的高度和諧。這種集合給學生展現的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它對學生的成長所產生的終身激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樹立關注科技、社會、生活的意識
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新型能源、金屬材料、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最新的化學科學知識、科研成果,充分展示化學在科技、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介紹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特性及其主要功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有關飲食、營養、健康等日常生活問題,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剖析環境污染對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人類生存造成的嚴重影響,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深入思考如何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重視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重視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基礎。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富有知識的地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的控制者,學生處在待加工的地位。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要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立性;教學要充滿熱情、激情,學會欣賞、傾聽,育人要傾注真情、友善,學會寬容、期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構建流暢自然、精彩紛呈的生活化課堂打好基礎。
三、拓寬智能結構,開放課堂內容
拓寬智能結構,開放課堂內容,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源泉。教材內容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教師要拓寬智能結構,具備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廣博的數、理、生學科知識,豐富的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性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適時引入與人們衣、食、住、行和科技、社會等相關的知識,豐富和補充現有教材,使生活化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例如:在學習“乙醇”知識時,學生在課外自主探究“酒文化”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飲酒的利弊;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乙醇在催化劑存在下被氧化成乙醛、乙酸的過程、特點,從而解釋過度飲酒對人的危害;通過資料檢索,認識酒文化的發展歷史、乙醇燃料在新能源中的應用現狀和前景。這樣,將生活經驗升華為化學知識體系,以化學視角審視乙醇在解決能源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既體現了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又拉近了化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四、優化教學方法。突出知識應用
優化教學方法,突出知識應用,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保證。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能僅僅理解為講授教材,而應看作是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摒棄唯書是教、照本宣科、題海戰術、機械訓練的做法,突出知識應用、思維引導、方法點撥、能力培養,保證生活化課堂的實效。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積極尋找化學實驗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探索進行“并進實驗”教學。例如:學習“鹵素”,在并進實驗中增設“加碘食鹽中碘元素的測定”的生活科學實驗;進行“葡萄糖”教學,在并進實驗中增設“糖尿病人尿糖的檢測方法”的病理檢驗實驗;進行“蛋白質”教學,增設“純棉纖維、純羊毛纖維、合成纖維的檢驗方法的比較”等與生活相關的實驗。這樣可將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實驗原理和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感到化學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其探究化學的興趣,較好地落實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五、拓展課堂時空,抓好評價反思
拓展課堂時空,抓好評價反思,是構建生活化課堂的補充。隨著課程標準的實施,化學教學的目標、維度、功能都在發生變化。構建生活化課堂,要拓展教學時空,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教師要養成關注生活中化學問題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通過文獻資料、報刊書籍、網絡媒體等了解化學科技動態;引導學生深入科研單位、實驗基地、廠礦企業、生活社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以調查報告、小論文、實驗報告等形式呈現學習活動;把對教學的評價反思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評價反思課堂教學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否更多地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是否讓學生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論文摘要:培養學生做什么樣的人,使學生形成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問題,而且是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科學技術既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給人類帶來問題甚至災難,只有依靠人文精神才能駕馭科學技術,使之為人類和為社會服務。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教材中存在著豐富的人文素材。
“人文為科學導向,科學為人文奠基??茖W與人文的主要關系即如此?!笨茖W文化中含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學文化??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脫離將帶來的弊端是:科學技術將不是造福人類而是帶來危害;科學發展將不是有利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是造成新的矛盾和沖突;脫離人文精神的科學教育不利于高素質人的培養,會出現有知識而無文化的現象。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教材中存在著豐富的人文素材,物理學具有雙重功能, 物理學既是科學,也是文化。物理學不僅有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的功能,而且有社會教育和思想文化功能。物理學中有一套最全面最有效的科學方法,實踐證明,把這套方法運用到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乃至社會科學,都是卓有成效的。在教育中,對于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物理課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1 結合教材在教學中以人為本“授人以漁”。(人文精神的根本體現)
以人為本,把學生作為人來培養,就要求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結合貫串到所有課程教學中去。是“灌輸知識”,還是“點燃火種”?長期以來,我們更多的是把學生頭腦作為容器,一味“灌輸知識”,而不是去點燃學生頭腦中火種,啟發思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知識原本應在教育中起到開啟心智、陶冶性情的作用。
如果獲取知識僅基于實用、求職、甚至功利的目的,那么就會失去知識的內涵和魅力,造成一些學生對所學課程毫無興趣,不想學。甚至變為一堆苦燥無味的公式,成為獲取高分的手段,培養出“有知識無文化”的人。以知識為載體,通過對重大發現(或發明)過程的介紹,向學生傳播著名科學家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分析思考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學生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能適應新世紀迅速變化和劇烈競爭的創新人才。例如在講電流磁效應時,從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奧斯特信奉康德哲學,認為自然界各種力是可以相互轉化的,1812年他發表了論文“關于化學力和電力統一性的研究”,深信電和磁有聯系。從一次演示實驗中磁針‘晃動’發現電流磁效應。法國著名生物學家巴斯德在講述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故事時說:“在觀察的領域里,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p>
其實,教會學生科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其適應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這也是我們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和歸宿。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探索和提出狹義相對論的過程中,除了他在科學上刻苦鉆研外,更重要的是他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注重實踐,敢于向權威挑戰。因此在教學中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和結合貫串到課程教學中去,不僅可使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且學會用聯系的、變化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 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如何體現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有好奇心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熱情。(教育需要興趣和激情)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學生問丁肇中教授:“您為什么化大力氣去探索宇宙中的暗物質?”丁回答:“我有興趣,為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狈ɡ軓幕瘜W轉到電學。德布羅意從歷史學轉到物理,就是有興趣??渴裁磁囵B學生的興趣?不是要從物理學之外的東西,要靠物理學本身的魅力來感動學生。物理學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是很多學生感覺物理學非??菰铮饕菦]有真正體會到物理學的魅力,或者是他不懂,只能是背公式,越學越可惱。要讓學生有興趣,需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物理學的精髓,這要靠老師用自己的科學激情去點燃學生的熱情。講物理學發展的艱難、曲折的過程,講科學家的真實感人的事例(必須從中點出科學思想、方法或科學精神);講物理學與哲學關系。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尤其聯系高科技中的應用、聯系與社會有關問題。如聯系生活中的物理、航天技術、各種電磁波應用、現代光學應用、激光技術、X射線應用、放射性應用、能源與環境等等。講電勢差先問為什么高壓線上,鳥可以站人卻不行;講熱傳導時,先問半瓶開水易涼還是滿瓶水易涼。以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慣性后,我們可以提到,交通規則中嚴格要求騎摩托車或乘坐摩托車時必須戴上頭盔,這是因為在交通事故中一旦頭部受到強烈撞擊,腦髓就要撞擊顱骨內側,因此很容易引起腦震蕩和腦血腫,即使顱骨不破裂,腦髓也會受到損傷。通過慣性學習,使學生在安全知識方面也獲得相應的收獲。
善用語言,活躍課堂氣氛。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好的語言表達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美的意識。它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教師教學風格的一種彰顯。普朗克是現代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他在晚年回憶他的中學物理老師是這樣教“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個泥水匠辛辛苦苦地把一塊沉重的磚頭扛到了屋頂上,他所做的功并沒消失,而是儲存起來了,或許多年后這塊磚松動了,不幸落到了一個人的頭上。”這是多么生動的教學??!難怪普朗克到晚年還記憶猶新。
3 樹立楷模,科學事跡激勵人心(走上成功之路必須具備的高尚品德)
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和奉獻精神給人以深刻啟迪。布魯諾在被火燒死前的震撼人心的話語;牛頓在被一個蘋果砸到后悟到萬有引力定律那一瞬間的熱淚;貝克勒爾被放射性灼傷的胸口;居里夫人那送給女兒玩耍的諾貝爾獎章,在艱難工作條件下,一生奉獻給放射性研究。發現鐳后,不要商業性專利,讓鐳為全人類服務。在科學史上,每一位科學家都留下了屬于自己的感動世界的精彩。而這可以讓我們在物理課堂上進行講述,用偉大的人性之光感染學生。
在對待科學成果的態度上也包含人文精神,我們應堅持真理,頌揚“創新”,造福人類??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對科研成果的利用上,是造福人類還是危害社會例如:核能利用,放射性應用……現代物理學和高科技的發展也需要一個優良的人文環境。
總之,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以文教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教育滲透要象血液通過毛細血管送遍全身,不能額外進行注射。愛因斯坦說:“無論多么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是不行的?!睗B透應該在學生不經意之中完成。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內容和物理學科內容結合起來,下點功夫,動點腦筋,一定會達到滲透的最高境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趙凱華主編,《物理學照亮世界》
[2]愛因斯坦文集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方法: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203-01
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不僅擔負著既要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新生,還要為學生的就業和生活做準備的雙重任務,需要提供多樣化的學科課程來滿足其需要。然而,由于高考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革,應試教育的導向作用仍然十分明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提升高考升學率絕大多數學校學生一進入高二就進行文理分班,并按文理學科分類組織教學。這樣對于高二文科生來說很多學生很自覺的把化學當成了一門“副科”, 學習化學時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學業水平考試的要求,因此缺乏了必要的學習熱情。
2010年是我省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第三年,我承擔了兩個文科普通班的化學課.任務很明確:完成選修《化學與生活》的教學任務以及來年三月份的學業水平測試的備考.一開始確實在教學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學生學習化學興趣不濃,化學知識貧乏,導致課堂難組織,知識難落實。經過和學生的交談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理科太難,正是由于要擺脫理科的學習才報的文科班,所以一開始對化學課就產生抵觸。針對這一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實踐, 通過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手段,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學生興趣為手段,積極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從厭惡化學課到喜歡化學課。那么如何讓文科生愛上化學?
1.教師應首先完善自我,充分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教師應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有的老師認為高考不考就對文科班的教學不重視,不去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課前看看課本,上課照本宣科.這樣自然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認識是搞好文科班化學教學的關鍵,自從拿到教材以后我就認真的閱讀教材,通過書籍及網絡了解與教材有關的各種信息,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生活中的實例和最新的化學前沿知識,認真備好每一節課,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聯系實際,使課堂內容生動、豐富。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
2.減輕學生心理負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知識與技能、密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選修《化學與生活》這本教材正是圍繞人類生存壞境,科學飲食,化學能源,生活中的材料,化學用品的正確使用等主題展開.所以首先要告訴學生們, 學習化學是提高未來的生活質量的需要,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地聯系,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們身邊的化學,從這本書里我們將要了解到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和一些生活小竅門,并學會合理的安排飲食、選擇日用品,她將教會我們如何生活的更好.這樣學生就有了好奇心,首先從心理上不再排斥化學,有了進一步了解這本書的欲望。
其次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措施。在《化學與生活》教學中不僅要涉及到基礎理論知識,還涉及到對具體化學現象的解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一方面使授課內容直觀生動形象,擴大了信息量,盡可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例如在《垃圾的妥善處理與應用》這節課的教學時,我提前用相機拍下校園里一些亂扔垃圾的現象,和我校垃圾區的一些照片,上課時先在多媒體上播放了這些照片,教室里立刻議論紛紛。我問他們:“看到這些照片你們有什么感想?”許多學生回答:“亂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為?!蔽覇枺骸斑€有呢?”沒有一個學生對學校垃圾場的垃圾提出問題(我校并未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這說明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差,接下來我就播放了一個有關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回收再利用的視頻,這段視頻只有短短的20分鐘,主要講述了一些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分類處理。當講述到一節一號電池可以使一平方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學生們都發出了感嘆的聲音。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們了解到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后的垃圾又如何再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又怎樣處理才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這些問題在觀看完視頻后,同學們幾乎都能回答出來,而且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所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知,這種新穎的學習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養了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3.學以致用,讓學生深刻體會生活中的化學
在教學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也會極大的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在學完主題《攝取易于健康的食品》我告訴學生:健康的身體才是學習的本錢,而要有健康的身體每天都必須要有科學的飲食,從今天開始,為自己制定每天的健康食譜吧,把那些垃圾食品從我們的飲食中消失吧,后來發現學生們真的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飲食,并且教室里的小食品包裝袋也少了很多。還有在裝備一個小藥箱的教學后,好多學生回家后都給自己家里配備了一個小藥箱.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有了成就感,和責任感,自然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4.積極發揮文科生的特長,纂寫小論文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現代社會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以培養一個合格的公民,培養一個寬基礎、寬口徑、高情商、高素質的現代公民為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開設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1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新一代測序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人類第一次從分子水平上認識自我,對于由“A、T、C、G”4個字母組成的無字天書的海量信息的理解,對人類基因組中冗余序列的功能的判斷等等問題的思考和甄別,進一步提升了我們對人類自我的認識高度,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在認識自我上的思維空間。
1.2有利于提升對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的理解和尊重
作為醫藥類高校,提高學生對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學生更好的鞏固專業思想,提升專業技能,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
1.3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生命現象的本質探索
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問題,如糧食短缺、疾病危害、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大量物種滅絕等問題,而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這些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對其本質的把握都需要大學生具備相應的生命科學知識和基礎[3]。開設生命科學通識教育課程,將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和進展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本世紀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以便在專業學習中發現學科之間的交叉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領面,既是完善自我知識結構,認識自然科學核心內容的需要,也是培養既了解生命科學又具備其他專業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2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
這類通識教育課程的重點不在于具體傳授了多少專業知識觀點和內容,而是要傳授給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因此,要想吸引學生選修此課程,就必須從講授內容和講授方法2個方面下功夫,力求內容新穎,方法得當,通俗易懂,在授課時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深入淺出,從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入手去介紹以上所述內容中的最新成果和進展,這樣學生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4]。根據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情況和知識基礎,把學生分為醫藥類、文史類兩大類別,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醫藥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重點講述生命科學的一些新成就和新進展,以及生命科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干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生態系統的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基因治療、動物克隆、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學、生物材料與仿生學、生物技術與人類未來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并初步能運用生物學知識去認識生命、了解生命,同時爭取對學生跨學科創新思維起到一定的科學啟迪作用,對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生物學問題有個清晰的認識;對于文史類學生,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安排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生物技術發展與人類社會進步的密切關系,如生命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健康、社會生物學與繁殖對策、人類遺傳學與優生、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生命倫理及社會決策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知識,認識人類自身;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新發展及其與人文科學交叉的趨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增強社會公民責任感,提高綜合素質。
3生命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方法
【關鍵詞】化學教學;創新能力;挖掘潛能
作為一名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愛好和潛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教學工作中提倡創新,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1 尊重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
高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于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于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
高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2 把握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是由若干模塊組合構建的,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塊的內容特點,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化學1、化學2課程模塊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打下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初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質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講解時應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緊密聯系學生己有的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經驗與知識,盡可能通過化學實驗或引用實驗事實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還要利用各種模型、圖表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3 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竭力提倡創新,善于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欲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鈉與水反應、噴泉實驗等。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堿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4 突出化學學科特征,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覺得利用學?,F有的實驗條件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實驗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發展性學力,兼顧創造性學力的培養,并發展學生喜歡化、贊賞化學的個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和研究性課題。多開展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化學實驗的教學和活動形式必須更多樣和多元化,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除上述之外,我覺得還可以發揮活動課和化學史教育的作用。開展課外化學實驗和家庭化學實驗活動,都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
5 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
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
例如,“化學與生活”模塊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要聯系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又如,“化學與技術”模塊以資源利用、材料制造、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充分利用當地各種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討論、觀看影像、聽報告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技術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媛原;化學教學中結合消防案例增強學生任職能力的研究與實踐[D];云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程艷,梁明;在化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對學生的創新教育[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韋友歡;黃秋嬋;;化學教學中實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中國的生命科學史中含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內容,我國古代在醫藥、農業、生物學領域的偉大成就,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生物學及相關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績,都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點燃他們的愛國情懷。生命科學史中諸多科學家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也是感召、引領和培養學生敬業精神的典型范例。例如,在酶本質的探索中可以向學生講述美國康奈爾大學獨臂青年化學家薩姆納不顧體殘病弱,在簡陋的地下室中歷經9年,終于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故事;在教授雜交育種知識時,可以穿插介紹袁隆平熱愛農學、多年潛心鉆研水稻雜交的事跡。依托生命科學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例如在講述孟德爾的遺傳規律時,可以向學生講述實驗背后的誠信故事:孟德爾發現了遺傳規律,他的論文刊登在奧地利一家地方性刊物上,當時并未受到重視。一個世紀后,有3位科學家(荷蘭的德弗里斯、德國的科倫斯和奧地利的丘歇馬克)在互不知曉也不知道孟德爾論文的情況下,各自做了類似于孟德爾的實驗,并且都寫了相應的論文,然而在他們查閱過去這方面的文章時,都意外地看到了孟德爾的論文。3人在以后發表的文章中并沒有將榮譽留給自己,而是告訴讀者開創性的結論來自孟德爾,他們自己的工作只是證實而已[3]。這3位科學家不計個人名利,為人坦誠的態度實為當今學生學習的榜樣?!坝焉啤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能否以友善的態度為人處世,不但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民族其素質的高低。生命科學史中一些偉大的發現、著名原理的創見往往都是科學家友善待人、精誠合作的結晶。向學生介紹這些事例,將有助于他們形成友善互助的處世態度。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的團結和合作在科學史上堪稱典范。沃森和克里克雖然國籍不同,性格各異,但是他們之間卻是互相欣賞、心心相印……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如果能適時引用一些這樣的事例,就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生生之間友善的態度和合作的精神。
2彰顯科學理性精神
科學理性是科學主體特有的一種精神或認識能力,它促使科學主體從一定的本體觀和理由出發去探索科學客體,并按一定的規則進行推理,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1]。教學中合理引入一些經典實驗、科學史實和科學家逸事等,能夠讓學生領悟科學理性對科學發展的巨大作用,感悟科學態度與精神,提升生物科學素養。
2.1樹立求真務實的精神,奠定科學理性的基石求真務實的精神是科學理性的基石。只有在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對世界能動性、創造性的改造。在生物科學史教學中,介紹科學家注重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取科學事實和檢驗理論等研究經歷,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真務實精神。巴斯德曾說:“當你相信自己已經發現了一種重要的科學事實并熱切的希望將它發表時,要將你自己克制幾天、幾周、幾年,要與自己斗爭,想方設法自己的實驗,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說統統排除以后,才能將你的發現宣布”??梢?,巴斯德的偉大成就與他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是分不開的。孟德爾歷時8年用豌豆做實驗材料,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進行了大量的雜交實驗,仔細觀察,如實記錄了數以萬計的實驗數據,正如他自己所說“從春到秋,天天都要全神貫注、小心翼翼的監視著實驗”。又如,在講述“遺傳的基本規律”前可向學生介紹薩頓假說的提出與證實過程:1903年,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明顯的平行關系,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也就是說,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遺傳學家摩爾根卻對此表示懷疑,后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消除了疑慮,證實了薩頓的假說[2]……此類案例有很多,通過講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相關的科學概念、原理,更能夠感悟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在科學理論建立中的基礎性作用。
2.2認同開放、競爭與批判精神,形成科學理性的動力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生命科學各學科形成的歷史,能從整體上說明各個學科是在解決什么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以及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認同自由和開放精神是科學發展的保證。如果孟德爾不運用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就不能夠發現遺傳規律;如果沒有細胞學的發展,薩頓和鮑維里就不能認識遺傳因子與染色體之間的聯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識,基因與酶之間的關系就不能建立起來……生命科學的發展需要各種觀點之間的碰撞和爭論,在碰撞與爭論中,知識得到不斷的澄清和完善。光合作用的發現、酶的本質研究等探究歷史中這樣的例子很多[3],教學中適當穿插這些素材,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競爭精神對于發現真理形成正確結論的重要作用,從而認同競爭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動力。生命科學的發展也是在科學家對前任的結論不斷質疑、不斷批判、不斷求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更新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開展生命科學史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例如,在細胞學說的創立過程中,魏爾肖并沒有盲從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的“新細胞從老細胞中產生”的觀點,而是敢于質疑和實踐,提出“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這個斷言至今仍未被。
2.3養成開拓創新的精神,指向科學理性的核心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注重對新方法和新實驗的探求和運用,強調突破現有理論的界限和束縛獲取新現象、新事實,揭示新規律。在生物科學史教學過程中,要選用科學家富有創造力的精彩史例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培養開拓創新精神。例如,在講述酶與性狀的關系時,可以介紹黑尿癥的研究過程:伽羅德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黑尿癥患者不能完成酪氨酸的正常代謝,因為缺少尿黑酸氧化酶,其中的一個環節被阻斷。于是,他提出了“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阻斷”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他在研究黑尿癥患者的家族史后發現,這種疾病不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也不是因為某些一般的功能失調引起的,這種失調是遺傳的,而且似乎按照孟德爾式隱性性狀的模式遺傳。這個發現指明了孟德爾遺傳學可以應用于人類,暗示了基因和酶之間存有某種關系。這段歷史的呈現可以幫助學生體悟伽羅德善于抓住問題本質、擅長聯想分析的創新思維品質。介紹比德爾和塔特姆的相關研究,同樣可以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比德爾曾試圖通過研究果蠅眼睛色素的遺傳控制來分析遺傳的生物化學基礎,后來他和塔特姆發現,用果蠅作為研究材料,對于基因和基因產物關系的生物化學研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為此,他們逆向思考“是否可以把通常的過程顛倒一下,用特有的化學反應來鑒定特異基因呢?”于是他們決定不再以突變體作為研究的起點,而是從已知的化學反應開始再回溯去尋找控制著這些反應的基因,選擇了紅色面包霉作為實驗材料,終于獲得成功。該研究歷史表現出比德爾和塔特姆敢于否定,善于逆向思維的創新品質,體現了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創新精神。
3塑造人文關懷品質
人文關懷是立足于人的尊嚴、獨立、自由的個性,給人的生存和發展以關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提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它既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又是對學生進行感化和教化的有效形式。依托生命科學史可以創設人文化的問題情境,優化教學內容與方式,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生物課堂。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扉頁上印有孟德爾本人和他使用過的手稿的照片,并配有精煉的文字說明,特別是那首詩“八年耕耘源于對科學的癡迷……”,這本身就營造了一種人文關懷的問題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迫切想知道孟德爾用豌豆作了什么實驗?有什么樣的結果?為什么還要用8年的時間?為什么還要用數學統計的方法?……不僅如此,依托生命科學史中科學家們的典型事例,還可以樹立人生發展的榜樣,激發學生探尋生命的價值,比如,按照“人類貢獻———感悟生命價值”的指導策略,可以向學生介紹酶的研究史上畢希納、薩姆納、科恩伯格等諸多諾貝爾獎得主的偉大貢獻,讓他們在體驗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同時,引發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進而體驗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可以組織學生針對科學家和他的事業進行思考、討論,通過搜集資料、觀看紀錄片、讀名人傳記,甚至寫小論文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與科學前輩進行心靈對話,感悟生命的崇高。又如,在教授胚胎工程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穿插講述試管嬰兒的發展史,讓學生逐漸形成敬畏生命、珍視生命的意識。當然,作為生物學教師首先自身要有生命覺醒的意識,用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要通過傳授生命知識、優化生命關系、提升生命價值等途徑促使學生實現和提高自我價值,塑造人文關懷的品質。
4滲透STS教育理念
滲透STS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技術的本質和特征,認識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決策。生命科學史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這些歷程都是受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水平限制的,有利于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例如,通過呈現1665年英國科學家發現并命名細胞依賴于顯微鏡的發明,1945年魯賓和卡門證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依賴于同位素標記法的發明,以及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的生物膜‘三明治模型’依賴于電子顯微鏡的誕生”這些史例,讓學生體會生物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會影響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需求也會影響科學研究的方向”這一思想在酶的發現史教學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滲透:19世紀中葉,地處法國北部的里爾地區釀酒業發達,但長期以來當地的釀酒商一直在為放置時間久了的葡萄酒和啤酒會變酸而煩惱,于是幾位釀酒商就向巴斯德求教,巴斯德在研究釀酒機理的過程中,發明了巴氏消毒法,并提出酒精發酵是酵母菌代謝活動的結果,這一過程必須有“活體”存在才能實現[4]。這個史例就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科學的進步能解決社會的問題,能造福人類,科學知識的發展還能帶動技術的更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也可以產生出新的社會問題,同時社會思想也會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樣一個命題本身是抽象的,但是通過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的發展史的學習和討論,可以使其變得更加具象和容易理解。
5確立生態文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