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9 09:22: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廣播電視新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新媒體搶占廣播電視份額
廣播同報紙一樣,目前看來已經成為一種夕陽媒體。隨著電視取代廣播成為第一媒介之后,加上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持續侵占了廣播本來就不多廣闊的傳媒市場份額。網絡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催生了全新的、更為便捷的、信息功能整合度更強的媒體,此外,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新媒體的進一步成熟,將會誕生越來越多的功能發達傳播信息的渠道和平臺。故而,廣播這種孤立存在的單一媒介所能占領的市場將會大大減少。而電視這個第一媒介的地位正不斷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今天新媒體新聞的即時性,交互性和超媒體性又使得電視新聞喪失了即時播報和信息容量上的優勢。隨著新媒體爭奪對觀眾的注意力的和侵占廣告市場,電視媒體受到新媒體變革的挑戰壓力越來越大。在傳媒市場上的進一步挖掘和開發上,傳統電視的發展潛力受限,主要源于電視媒體自身在信息傳播方面所具有的特點,諸如地域局限性,時效性比新媒體滯后等,相反,新媒體的一系列特質正好補給電視媒體的這些弱點,成為人們新的興趣點和關注點。
(二)社會對傳媒人才重新定位
據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新聞類高校畢業生到傳統媒體(報社、廣播電視、電視臺)工作的人數遞減,這反映出新媒體環境下就業市場對高校新聞類的傳媒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業困難和新媒體行業諸多崗位難以勝任的雙重問題使得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伴隨著頻道專業化的經營策略,新媒體環境下需要復合型的創新人才。
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需求
(一)具有復合型媒體才能
近年來,我們的新聞教育在人才培養方式上做出一些有力的嘗試,“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理念已經成為共識。對于新生的新媒體,瞄準市場特殊需求培養專業型的復合新聞人才,是當今新舊媒體大融合的環境之下新聞教育改革急需探討的重要課題。復合型要求能夠在影視傳媒文化,以及在多個領域發揮重大作用的跨文化的復合型人才。此外,新媒體的誕生預示著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不但要擁有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相關知識,而且務必了解并且充分支配或運用一定的媒體技術知識來嫻熟使用各種新媒體。
(二)具備創新能力
如何順應數字新媒體時代的受眾訴求,重新發掘自己的媒介優勢,變被動為主動,走向新生,這已經成為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應該把主動創新擺在重要位置,在電視新聞的理念、內容形式、管理層面、機制等要作出創新。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需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學人才培養策略
(一)調整廣電專業的人才的培養目標
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新的傳媒形態層出不窮,新媒體形態不斷呈現,發展和逐步成熟。這時候,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能夠更新已有的知識,適應新媒體的需求,傳媒人才培養需要重新定位。可是由于現在高校在新媒體即使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并且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做科研,也難免稍稍滯后于新媒體的發展,以致廣大傳媒專業學和接受新媒體發展的前沿知識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高校在調整廣電專業的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將高校自身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傳業正確定位,結合高校自身優勢和市場的需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定位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設置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只有制定合適的課程體系才能實現專業定位目標;三是廣電專業的人才的培養目標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目前新聞傳播專業就業率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市場需求供求關系失衡;四是要重視跨專業的發展趨勢,引導廣播電視新聞學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職業定位,只有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對未來的職業方向有一個清晰的多元化定位,他們才可以符合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實際。
(二)創建有益于廣電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凸顯引導功能,要創建有益于廣電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高校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合乎時宜的重新整合。首先,創建有益于廣電專業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體系在教學內容上要重視社會人文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在教學策略上要重視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作用。最后,在課程實施上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題作用。譬如討論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案例法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新媒體的現實環境,思辨式教學塑造學生的傳媒立場,國際化交流開拓學生視野,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等等都是創新性且高效的教學策略。
(三)創建有益于廣電專業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體系
中國學者孫玉勝是最早提出“電視語態”概念的,他在《十年:從改變電視語態開始》中寫到:要降低電視媒體說話的口氣,嘗試一種新的語態,也就是新的敘述方式[1]。對電視來說,新的敘述方式一方面是電視解說詞的寫作文風,另一方面是其特有的語言能吸引觀眾。電視新聞語態是新聞文本的解說形式以及主持人說話的方式,也就是電視媒體說話的口氣。
二、地方電視臺新聞語態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傳播逐步進入受眾本位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逐步完善,給地方電視臺新聞帶來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追溯電視新聞發展的道路,地方電視新聞語態的變化,綜觀以“新聞播報”、“深度報道”、“民生新聞”、“本土新聞”為拐點的中國電視新聞改革背后的地方電視臺新聞,呈現出了不斷變化發展的新類型新聞語態。
1.新聞播報式
新聞播報式也叫新華語態,1993年之前,中國的電視新聞基本上都是采用這種語態,傳威、傳教式的。其中央視的“新聞聯播”是新聞播報式的典型代表。地方電視新聞的一半時政類的新聞都是采用新聞播報式,比如各地方臺的時政新聞,都是采用新聞播報式,這類新聞采用“用事實說話”,報道中往往事實詳盡,理性色彩被寄予詳盡的事實報道中。以典型報道為例,同是新時期的典型報道,前期多以自上而下全知的方式報道,內容多為具體事實概括后總結指導性的話語,對材料的加工痕跡淡化,講究“自然”,報道真實感較強。
2.新聞故事化
新聞故事化,也叫平民語態,目前是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運用的越來越多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為電視新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新聞故事化,這種新鮮、生動、細膩的新聞敘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新聞報道中長期以來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狀態,使新聞作品的可讀性大幅度提升。
如今,信息量豐富的同時需要能及時有效地傳達給觀眾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重視起來,媒體漸漸意識到,不僅要加大投入豐富傳播的內容,更要付出成本追求傳播的效果。而新的“說話方式”也就是新的電視敘述方式,從越來越多的電視語態改革的成功實例中得到印證。樂清電視臺開設的“民生快遞”等一批節目通過對電視民生新聞中故事元素的開發,成功實現了電視民生新聞故事化,以記錄百姓生活狀態、生活矛盾、情感困惑為己任,強調人文關懷和平民視角的新聞報道形式,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浙江衛視新聞聯播欄目在2010年初推出了一組“天寒地凍暖人心”的系列報道,將電視新聞的鏡頭對準了最普通的老百姓,表現普通人的電視形象。如《鄉村郵遞員》《碼頭吊機工》《自來水搶修工》等一組報道,用老百姓視角來觀察新聞故事、采寫新聞故事,這種視角使受眾感到新聞是在面對面、平等地與他講故事,使他感到親切、自然,產生親近感。因為最具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不一定是新聞事件本身,而是從市民的眼光和感受表現出的新聞事件中尋常人的不尋常之處。
3.電視新聞評論
從操作技術的角度來看,電視新聞評論對傳統新聞做出諸多改變,特別是改變了新聞語態的構造方式。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具有評論文的基本特點和規律,依然以評論的論點、論據和論證等要素來總攬全局,新聞評論類節目開創了新聞內容表現上的新局面。與此同時,評論結合了電視媒體的特征,使評論帶上了電視媒體所獨有的色彩。由于新聞評論和電視媒介的結合,新聞評論的語態較之以前得到了空前的調整,電視新聞評論的外在表現形式也隨之呈現出多樣性和靈活性。
在新聞報道內容上,新聞評論節目的選題范圍、原則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擴展。由于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語態的調整,當代熱點問題、新聞人物、社會事件、社會問題、突發性新聞、重大政策出臺與背景分析、改革開放新現象和新問題、人們的日常生活問題等都成了電視新聞關注的重點,這些可以說囊括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無處不在的新聞大網。而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開啟了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先河,以把關人、守望者的形象出現在電視新聞中,這種新聞態度和原則使中國新聞評論節目的監督力度、監督范圍前所未有,使這類節目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4.方言體現地方電視臺的特色
方言是一種以社會化或地域化為標志的某個語言變體,它由特殊類型的發音及語匯、句子結構所成。地方特色是地方電視臺生存的根基和發展之本,新聞圈內有句話:“因為本土、所以親近”,講的就是本土性原則。如今,方言電視節目在全國各地不斷升溫,四川話、杭州話、湖南話、廣東話……紛紛呈現熒屏,收視率也是一路攀升。
自杭州西湖明珠頻道“阿六頭說新聞”之后,江浙地區的蘇州、無錫、寧波、湖州、嘉興、溫州等地區都相繼開辦了類似的方言類新聞播報節目,并且在當地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不少新聞欄目已經成為當地電視臺的品牌欄目。“阿六頭說新聞”原汁原味的杭州話不僅使收視率一路飆升,還贏得了“全國百佳電視欄目”的榮譽,開創了浙江省方言播報新聞的先河。浙江省廣播電視局還專門發文,推薦欄目的個性化做法,并讓所屬媒體在通俗化和貼近性上展開討論。溫州電視臺的“百曉講新聞”,說的是溫州人、溫州話、溫州事,欄目以百姓關注的社會新聞為主,以“有趣、有用”的原則制作貼近百姓的“民生新聞”。主持人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觀眾關心的身邊大小事情,并對新聞事件做個性化的評點。
樂清電視臺在2008年推出了樂清話新聞欄目“佧你講新聞”,主持人用通俗風趣、倍感親切的樂清話,以散講式的語言風格,來講說老百姓關心的大小事情。節目內容以受眾關心的新聞、資訊、服務、娛樂為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當中穿插一些趣事,幽默故事和意味深長的樂清諺語和俗語、典故。欄目設有若干用樂清話命名的小版塊,如:逛逛街、講事干、當月初、咯咯笑等。以語言貼近、內容貼近、形式貼近的特色新聞欄目為樂清百姓所喜聞樂見,在當地具有很高的收視率。
方言電視新聞節目在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中以其獨特的傳播形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應。作為一方之言,方言輕松搞笑、生活通俗,同時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親切感與認同感油然而生成為人們青睞方言新聞的主要因素。[2]
5.現場報道增強現場感
重視現場、抓取細節、走向縱深。新聞現場是電視新聞形象性和見證性的根源,沒有抓住現場幾乎就等于沒有抓住電視新聞。要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報道百姓最關注的新聞事件,尤其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突發性事件。有時還需要打破常規對突發性事件采取直播、滾動字幕、字幕插播等方式進行全程追蹤式報道。對新聞現場各種資源的抓取和表現是衡量電視新聞報道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3]
浙江衛視每年的臺風報道,臺風現場記者與演播室主持人的連線,讓觀眾通過演播室領略到記者在現場的感受,拉近了觀眾與現場之間的距離,給人真實可信的感覺。展示現場,是電視不同于其他媒體的特有的表現手法之一。前不久,樂清虹橋發生一起火災,樂清電視臺的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記者現場出鏡現場報道,講述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現場火情、消防人員和村民的撲救情況等一氣呵成,觀眾看后如同是在現場一樣,真實、零距離。現場報道的語態能讓新聞更加獨特更加真實,電視新聞報道的現場語言,能讓觀眾感受到語言更個性化,使觀眾通過現場語言感受到來自現場的事實信息。
從新聞播報式到新聞故事化、新聞評論、本土方言的大放異彩,可以說地方電視臺新聞語態的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也在尋找著更合適的報道方式。這幾種播報方式各有各的優點,新聞播報式真實、厚重、權威;新聞故事化能讓人如沐春光、平易近人;電視新聞評論以信息評論的角度切入,能讓觀眾閱讀到更多的信息;現場新聞語態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現場紀實帶來的魅力。方言新聞,體現地域特色,更能體現貼近性。如今,隨著網絡媒體日益廣泛的影響和對傳統電視媒體的擠壓,電視新聞語態的變化和適應觀眾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電視新聞語態的變化就是要求電視人對觀眾要有主動意識,要求做到態度真誠平和,內容上關心和真實,技巧上是有過程有懸念,效果上力求達到真實感動和有吸引力。對一個地方電視臺來講,采用什么樣的新聞語態呈現給觀眾,是根據新聞特點以及欄目的特點來定位的。
參考文獻
[1]符紹強:《從符號學角度論電視經濟新聞語態創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7):第70頁
[2] [美]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1-第221頁
[論文摘要]當前,在社會大環境和媒介大環境的雙重制約下,我國大眾傳媒業正承受著激烈的內外競爭壓力。作為當代大眾傳媒業的主導形式之一,廣播電視媒介的生存與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因此,如何進行創新就成為當前廣播電視節目生產的關鍵問題。文章從整合信息資源充實節目內容、發揮語言特性回歸人際傳播、依托媒介技術豐富節目形態等三方面,討論了當代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如何進行創新的相關問題。
當前,在社會大環境和媒介大環境的雙重制約下,我國大眾傳媒業正承受著激烈的內外競爭壓力。作為當代大眾傳媒業的主導形式之一,廣播電視媒介的生存與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從其內容生產的層面上講,廣播電視節目與其他許多商品一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缺乏個性和深度的同質化趨向。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創新就成為當代廣播電視節目生產中的關鍵詞之一。因此,本文從整合信息資源充實節目內容、發揮語言特性回歸人際傳播、依托媒介技術豐富節目形態等三方面,談談當代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如何進行創新的相關問題。
一、整合信息資源充實節目內容
任何一種媒介傳播都必須以一定的信息資源要素為傳播內容,廣播電視媒介的基本職能就是為社會成員傳播各種相關信息,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信息的多層次需求。可以說,包含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的事實和觀點,其內容質量高低和優劣乃是決定一個節目成敗的關鍵要素。因此,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必須在信息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廣度和深度諸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開掘、整合、優化、利用,使廣播電視傳播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種多樣的社會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學、民主、透明的信息反應機制,以實現社會信息資源的平衡傳播,減少社會各階層的信息貧富差距。當前,我國新聞傳播政策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和開放,同時,媒介技術進步也為廣播電視傳播創造了許多新的技術可能性。與以往相比,廣播電視節目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但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在信息內容的選擇上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失誤,既給整個廣播電視傳媒業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傳播學理論認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現實生活與其有效信息量的擁有密切相關,從而決定了他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學者為此提出,過大的信息落差會造成一種巨大的潛在沖擊力,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乃至國家安全構成隱患,而減小信息落差的辦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傳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謂敏感信息和負面信息的傳播。因此,在內容生產的層面上,廣播電視節目創新應當從人民群眾需要和關心的角度,觀察、分析和取舍新聞報道的信息內容,大力拓展節目內容的題材范圍,擴充節目負載的信息含量,使廣播電視傳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2.加強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優化配置,進一步提高信息傳播的質量和針對性,促使信息資源的整個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傳播的質量和針對性,就是要按照大眾媒介傳播的規律,對所收集到的信息內容進行合理的歸類處理,根據受眾的需要進行有指向性的傳播,以減少信息傳播的盲目性,對信息資源進行高質量的優化配置和高效率的開發利用。比如央視新聞頻道的《媒體廣場》和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在信息內容上利用報刊媒體的資源,但并不是報刊媒體內容的簡單翻版,而是集報摘和書評于一體,不僅信息來源廣、容量大,而且實現了即報即評、資訊與言論的并重,使報刊信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擴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傳播的質量要求我們把單一的信息事實置于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語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關性信息之中,透過闡釋其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使過去對單一信息事實本身的傳播變成多視角、多層面的立體式傳播,讓觀眾在接受媒介信息時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夠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當前電視新聞節目中,央視《新聞30分》對組合式報道的探索是值得贊賞的。
3.電視新聞節目應當從單純的報道新聞走向深度的解讀新聞,為公眾意見、集團觀點和社會輿論構筑一個自由傳播的合法空間和平臺。大眾媒介傳播從誕生開始既是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會生活中意見、觀點和輿論自由流動的集貿市場。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會民主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這類節目必將成為廣播電視傳播的又一種重要表現形態。當前,廣播電視傳播中不斷升溫的談話節目熱、訪談節目熱就是這種發展趨勢的有力證明。在西方國家中,談話節目已經成為占有總量一半以上的主要節目樣式。在我國,央視的《實話實說》、鳳凰衛視的《鏘鏘三人行》等都是這類節目的典型代表。這類節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談為形式,以意見、觀點的碰撞為核心,以通過交流達成共識為旨歸。談話節目的另一種形式是以時事分析、評論為主要內容的深度報道,如央視的《央視論壇》、鳳凰臺的《時事開講》等。這兩類節目的流行表明,廣播電視節目已不再是單純的表層信息傳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對信息內容的深層次闡釋和解讀。
二、發揮語言特性回歸人際傳播
任何媒介傳播總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們所感知的、可以相互傳譯的符號系統,才能實現信息內容的有效傳遞,這種符號系統就是媒介傳播的語言方式,其語言方式特性是大眾媒介傳播生命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廣播電視語言乃是一種感性化的符號系統,它以某一特定時空中連續存在的視聽素材為基本單位,在電子技術機械復制功能的支持下,廣播電視傳播對現實生活的承載,與其真實存在的時空結構相對應和同步,具象的聲音和畫面保留著人際信息的完整性,它通過直接訴諸于媒介受眾的視聽知覺器官,進而在人們心理結構上產生出一種震撼性的場效應。因此,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媒介的語言特性,使之回歸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方式,也是其節目生產和創新的一個重要面向。
1.進一步發揮其語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廣播電視節目呈現出生動、鮮活的表現形態。麥克盧漢認為,廣播電視首先是人類觸覺的延伸,它是整體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廣播電視傳播中,其語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體現為一種全息性的時空結構,包括節目內容、表現形態和傳播方式等諸方面。其重要意義在于,借助于其語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廣播電視傳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對人類自身視聽感知天性的束縛和隔離,進而重新回歸到人際互動過程中的本真交流狀態。但是,由于我們對廣播電視語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以致把一個生動的故事敘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種鮮活的場景描述得枯燥無味,許多廣播電視節目顯得單調呆板、暮氣沉沉,缺少生動、鮮活的感性化特征。在過去的新聞傳播中,我們往往把報道的真實性與真實感混為一談,以為只要堅持報道的真實性,就一定會產生報道的真實感。實際上,這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彼此區別的概念,所謂真實性是指在媒介傳播過程中信息內容的保真度,真實感則是媒介傳播對受眾產生的真切貼近的心理體驗。因此,充分發揮其語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傳播達到真實性與真實感的統一,必然是廣播電視傳播的重要目標之一。
2.充分發揮其感性化的語言特性,提高廣播電視節目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力。首先,要充分發揮現場同期聲的獨特魅力,真正實現廣播電視節目對現實生活的完整記錄的同步傳播。當前,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場實時報道已成為廣播電視傳播的最主要敘述元素之一,事件報道紀實化、現場報道普遍化和現場直播常態化則已成為廣播電視傳播最有力的媒介競爭手段。要在傳播實踐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努力開掘廣播電視傳播的媒介潛能,不斷提高我們運用現場同期聲像的質量和水平,把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場景完整地呈現在廣大觀(聽)眾面前。其次,必須加強媒介傳播的互動性,努力增強廣播電視傳播的過程化意識。所謂過程化是由于廣播電視傳播擅長于對事件過程的展示,而不是單純地表達事件發展結果和結局,因此,應當根據其傳播過程特點來組織和開展大眾媒介傳播活動。應當注意的是,所謂傳播過程化并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線性過程結構,而是一種以互動性、懸念感、不確定性為核心的非線性過程結構??梢哉f,傳播過程化是由廣播電視語言特性所帶來一種全新而獨特的傳播方式特征。
3.進一步完善媒介傳播的話語方式,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所謂話語本身是一個含義簡單的概念,即各種互相聯系的書寫和演講的言語段落。但是,在社會實踐中,話語往往涉及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效果等問題,并始終與權力的分配相互關聯。廣播電視傳播是一門模擬傳、受雙方面對面人際交流的藝術,傳播者——記者和主持人不是用書寫的文字符號而是運用聲音和形體語言向受眾傳遞信息;同時,其時空結構是以時間性為主導的存在形態,受眾必須持續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進行有效的視聽,因而對媒介話語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廣播電視節目中,進一步完善其話語方式應當從平民化、親和力、審美感和公信力等幾方面人手。孫玉勝指出:央視近10年的新聞改革是從改變電視敘述的語態開始的,使電視傳播的“表達和敘述的態度變得更真誠、平和,表達和敘述的內容變得真實、鮮活,表達和敘述的手段變得更遵循電視的規律”。實際上,進一步完善媒介話語方式,是促使廣播電視傳播回歸人際傳播的重要途徑,它要求在內容上體現一種鮮明的平民主義立場,飽含著一種真切的人文主義關懷;在形式上努力增強媒介傳播的感性特征和審美效應,提高媒介傳播的親切感、貼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術豐富節目形態
當前,隨著光電模擬技術向著數字光纖技術的發展,媒介技術進步為廣播電視和人本化傳播創造了條件。在廣播電視傳播中,技術特性的改變將直接導致節目體裁樣式和表現形態的變革和創新,未來的廣播電視將依托電子技術的優勢,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搶占先機,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傳播方式兩方面實現節目形態的創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當代媒介技術進步將使廣播電視傳播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加自由靈活,從而帶來其媒介產品形態的巨大變化。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廣播電視傳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種類更加齊全,時效更快捷,性能更優越,廣播電視節目在內容不斷豐富的同時,其也正變得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比如隨著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斷完善,由演播室加(現場)視窗的電話連線節目以及由非職業傳播者拍攝的紀實性節目,已經成為當前廣播電視傳播中兩種嶄新的節目形態。從媒介發展的角度上看,電視連線節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靈活性,可以使電視新聞報道更進一步實現“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的目標;公眾自拍節目既擴充了媒介專業機構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強了觀眾參與媒介傳播的可能性。此外,電視節目制作從過去的線性剪輯轉變為非線性剪輯后,電視媒介傳播既實現了對現實生活場景的自由復制、加工,同時,又使節目形態包裝的手段更豐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節目形態開發的可能性。
【論文摘 要】當代社會,電視新聞已由預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發展。在電視新聞編輯中,復雜的“創作”型時代逐漸代取簡單的組合型時代。電視臺新聞中心或新聞部一般習慣地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成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兩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區別。本文對電視新聞前期拍攝與后期
如今,新聞節目的“現場性”這一概念受到人們的關注,即使一些中小型電視臺也開始改變以前的新聞節目播放模式,逐漸嘗試使節目具有更佳的現場性的新型模式。對于傳統的新聞學,大多數教科書對新聞的定義有如下幾種:新聞是對最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是最近發生的可以使人們感興趣的生活事實;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對最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所進行的一系列報道。這些定義,雖然在表達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時間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進行”這一電視新聞的不可或缺的特點。根據新聞節目的“現場性”的要求的越來越高,電視新聞的音畫同步可能同步于遠隔重洋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當代社會,電視新聞已由預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發展。在電視新聞編輯中,復雜的“創作”型時代逐漸代取簡單的組合型時代。一般,電視臺新聞中心或新聞部的負責人習慣地將電視新聞采編過程分成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兩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區別。以“前期”和“后期”來劃分記者編輯職能范圍,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了編輯的能力,導致他們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組織、參與功能發揮不佳。
一、前期拍攝
記者通過觀察、調查而發現的生活現狀就是新聞事實,新聞得以形成的基礎是事實,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總結歸納而形成新聞,新聞隨著客觀事實的而存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不但要使反映更多的事實的過程,而且要以現實的細節體現出客觀事實,提供最直接的依據給觀眾,有利于觀眾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和判斷。不僅要抓拍好現場,還要運用好現場聲,新聞的現場感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同期聲,電視新聞能合理地運用好同期聲,就會增強新聞的現場感,給觀眾帶來真實感。也能更強化新聞的主題?,F場的同期聲,必須為表現新聞主題服務,在新聞事件現場,記者要做相對完整連貫的報道,做到聲畫同步。與此同時,還要和環境聲互不干擾、使其突出主題。由記者出鏡作報道,讓觀眾看到、聽到的是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報道過程,這是現場感強的現場報道特征。隨著事態的發生和發展,記者要做到邊觀察、邊采訪、邊敘述,同時還要現場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應用他們在現場的同期聲通過屏幕傳達給觀眾,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視性增強。
在采訪時,記者要根據視覺的選擇原理及新聞現場光線、距離、物象、環境、時間等要素,先尋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單純構造進行感覺,來把握物象的主要特點。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對其加強、減弱或修正,再慢慢加深或淡化,這就是單純性的基本特性。以簡單的視覺效果,來表現深刻而多彩的內容,由集中且易于理解的,形勢,讓預想的意義更好地傳達。
二、后期編輯
電視制片人不僅要仔細拍攝好每一幅新聞畫面外,還要嚴肅認真地運用動畫、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術,制作好每一幅與圖像新聞相關的畫面,圖像語言敘事含混的弱點要用準確的文字、圖表等細節語言補充,追求畫面中的具象語言與抽象語言達到最佳組合,確保信息得以清晰地傳播。電視新聞的聲畫以時序運動的方式傳播信息,聲畫傳播的滾動性增大了受眾對信息感知與存儲的難度。比較聲畫兩者之間的難度,從畫面含義的模糊性和播音語言邏輯表述的明晰性,可以判定畫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所以,增強結構電視新聞畫面的突現性,是電視記者、編輯提高電視新聞信息質量的重要途徑。
電視新聞的后期編輯策劃應進行強化,讓編輯依照記者選擇的題目,明確報道選題,記者主要任務是進行采訪素材,寫解說詞由文字水平較高的編輯來完成,報道包裝由剪輯水平較高的編輯來完成,這樣可以減少個人因素對電視新聞作品的影響,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水平,還可以使整體編輯力度得到提高,使電視新聞節目的定位落實,使電視新聞節目的品牌強化。目前,電視特技的方法多種多樣,這給電視新聞編輯提供了更多的創造性機會。例如,以前在電視新聞編輯操作中比較多地關注“蒙太奇”比較多。但是現在有所不同,我們能夠利用先進的電子編輯技術,達到超出“蒙太奇”意外的境界,對畫面進行分割,將兩路以上的信息同時傳遞;運用特技與字幕,能在節目播出時,插入來不及編排到既定時段節目中的新聞,隨時插播傳回的消息,強化感觀效果等。整個電視新聞媒體的靈魂是編輯部。一個時間段出臺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背景,都應該有所了解,這樣才能確定報道思想,擬訂報道計劃;策劃新聞視角,把握好輿論方向。
編輯與記者不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后期的編輯、制作。它有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文字的編輯,即電視解說詞的修改和節目內容的提示。編輯一定要依照自己所負責時段的新聞中的每一條消息進行合理的整理加工,有些重要的消息,還必須寫好編前、編后的話,配合發表評論;編輯部的意圖與受眾之間溝通,都由編輯寫好提綱或成文的東西,由播音員傳播到全國各地。二是節目制作。這是由電視新聞的特點所決定。編輯的任務是讓每一條新聞符合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工作要做:鏡頭的剪輯;保持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的一致;在在適當的位置上展現字幕;畫面需要技術處理;解說與同期聲的合成;計算該條新聞的長度。這些繁瑣的工作,一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編輯來完成,出現一個編輯單獨完成的較少。每個崗位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各道環節的銜接。若遇到插播消息,就要打亂原來擬定的節目單。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時間插入,都需要經過縝密的分析和精確的運算,否則可能會造成混亂。時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空間,在有限的時間里活躍、拓寬空間是電視編輯追求的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社會是以一個知識、科技為主導的社會,電視新聞行業的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F如今,只有進行培訓、完善和創新電視新聞隊伍,才能與激烈的新聞競爭相適應,進而促進電視新聞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程立民,《電視新聞的改革創新》[j].《華章》,2011(22)
②吳延鵬,《電視新聞的導語》[j].《青年記者》,2011(20)
③王慶,《從美學視角看電視新聞及其編輯》[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7)
高貴武,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教育部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新聞學、廣播電視等研究,出版過《解析主持傳播》、《中美電視主持人群體特征》等專著及論文數十篇,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責任編輯(改版前)。
2009年7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悄然換裝,不動聲色地打響了央視改版的第一槍。與央視的每次改版一樣,《朝聞天下》的這次改版同樣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此次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消息已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受眾大多是帶著極大的期待和好奇來審視改版本身?;谶@種復雜心理,《朝聞天下》的改版似乎并沒有帶來多少令人驚喜的變化,觀眾所能感覺到的似乎只是電視屏幕上的顏色更亮了,字號變大了,主播臺上出現了更為青春靚麗的女主播,另外就是節目中頭一次出現了幾位其貌不揚、但評說起事來頭頭是道的“專家”,擔當起了專職新聞評論員的角色。
然而,仔細研究一下《朝聞天下》改版以來播出的新聞內容及其呈現方式,仍能看出以《朝聞天下》為代表的央視新聞頻道在報道理念和手法上的努力和突破,看出其對新媒介生態環境下中國電視新聞核心競爭力所做的完整詮釋,那就是深刻把握和緊緊抓住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以更為專業的電視方式向著新聞本質靠近,向觀眾提供更多更快、更真、更深、更好看的電視新聞。
更快
曾經很長時間,我國新聞的經典定義是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由于“新近”在時間上是一個相對寬泛而模糊的概念,更由于傳統媒體在制作流程及空間位移上的不便,提供最新最快的新聞似乎只是一種理想。盡管隨著電視的出現,尤其是隨著衛星電視直播等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電視媒體將新聞報道直接從“TNT”(today news today,當日新聞當日報)改寫為“NNN”(now news now,即時新聞即時報),實現了新聞發生與新聞報道的同步,使“時效”成了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不無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些電視新聞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觀眾的這一愿望。特別是早間電視新聞,由于時間上的局促,播出的新聞有些時候并不是首發。
此次改版之后,觀眾不難發現,《朝聞天下》中前一天滾動下來的新聞明顯少了,觀眾不僅可以看到發生在昨夜今晨的國內國際重要新聞,可以看到許多“最新消息”、“今日新看點”,甚至一些備受關注且正在發生的新聞或在網上被熱議的新聞報道也在節目中有及時更新,極大地滿足了電視觀眾對新聞時效性的需要。據該欄目的制片人介紹,為了保證播出新聞的時效性,改版后的《朝聞天下》甚至沒有截稿時間,首播內容會占到節目的50%甚至更多。
更真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所謂新聞的真實,除了新聞報道中事實基本元素的準確客觀、能基本反映社會概貌,也在于新聞報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對事實的還原和再現。就電視這一聲像皆備的媒體而言,電視新聞真實的含義就在于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讓觀眾親耳聽到與新聞事實相關的聲音,親眼看到與新聞事實相關的畫面,或二者同時具備。當然,電視新聞這種令其他媒體新聞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長期以來,一些電視新聞常常是 “重聲音文字、輕動態畫面”。觀眾往往很少能在新聞報道中聽到新聞相關者的說話,也很少看到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的現實場景和工作狀態,換句話說,由于有些電視新聞沒能對所報道事實進行最大程度地還原和再現,觀眾看到的電視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
在改版后的《朝聞天下》中,這種狀況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觀眾不難發現:在整個欄目播出的電視新聞中,記者出鏡報道的情況明顯增加。除了簡訊及一些靜態或抽象性新聞,其他所有涉及動態性或事件性的單條新聞中,幾乎都能看到記者的出鏡報道,看到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活動。觀眾可以發現,電視記者的任務似乎不只是像其他媒體記者那樣主要負責寫稿,他們更多的是要出現在現場、站在鏡頭前調動其所有的感官來向觀眾展現新聞,讓觀眾真正感覺新聞的真實。在這些報道中,由于同期聲的大量運用,觀眾不僅能聽到各種語調、各種口音的記者真實說話,也能通過聆聽新聞相關者和新聞現場的真實聲音真切地感受電視新聞在新聞真實性方面的魅力。
而在那些由于時效性或其他原因記者不能出現在鏡頭前、不能在新聞現場進行采訪報道的新聞當中,觀眾雖不能看到來自新聞現場的畫面,但仍能通過電話連線等方式獲得記者最真實的報道。盡管很多時候那只是一種簡單的口頭報道,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廣播報道,但卻因為它的真實而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報道效果。
更深
隨著媒體傳播技術的進化和普及,特別是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新聞信息資源可以在瞬間共享。在這種新形勢下,更快、更真固然仍是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但似乎已經不再是電視媒體獨有的專利。在經歷了“人無我有”的初級競爭階段之后,電視媒體只能朝著“人有我優”競爭策略方面著力。事實上,如果放眼全世界的電視媒體,電視新聞報道制勝的關鍵無非是“快”和“深”兩個方面,在追求一種“我在現場”的“快”感之外,電視媒體都會在“深度”和“觀點”上展開較量。
研究一下《朝聞天下》改版后的節目內容,不難發現,“深”也正是這次《朝聞天下》及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亮點和追求,也是此次改版中最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節目中評論部分的增多。這既體現為每天出現在節目中的幾位特約評論員及其所做的兩分鐘左右的新聞評論,也體現在節目中增加的“短評”、“編后話”等內容以及新聞主播在播報新聞間隙所做的三言兩語式點評等評論性內容。在這些評論性內容當中,評論員或播音員往往會及時地對一些熱點新聞,特別是一些財經新聞等專業性較強或國際新聞等地域性較遠的新聞進行解釋和評論。
改版后的《朝聞天下》其深度同樣體現在節目中調查性報道等深度報道的比重增多上。在3個小時的節目中,《朝聞天下》既集納了大量短平快的消息,以簡單明快的簡訊方式來處理,同樣不乏圍繞某些社會話題進行深入采訪的調查性報道。如在報道北京郊區小產權房熱銷的新聞時,整條新聞不僅報道了北京房山區和通州區小產權房遭搶購的消息,而且解釋了什么是小產權房、我國目前對小產權房的政策,更深入分析了購買小產權房的風險、小產權房熱銷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對國家處理小產權的建議等等。因為報道本身的深度,觀眾在獲知新聞的同時,對“新聞背后的新聞”也有了較深層次地了解,滿足了其更高層次的信息需求。
更好看
電視,顧名思義是一種視覺媒體,觀眾的視覺感官得到滿足至關重要。由于誕生于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以及同為電子媒介的廣播之后,中國電視的發展一直以來都無法擺脫報紙媒體和廣播媒體的影響,即過分倚重文字和聲音。更由于中國的廣播又深受報紙影響,曾經一度是報紙的有聲版,所以中國電視新聞在某種意義上仍是文字第一,或者說是聲音文字第一,對電視畫面等視覺因素的重視和發揮不夠。尤其是早間電視新聞,因為一直以來存在某種“人們在早間要忙著準備上班,無暇看電視,而只能聽電視”的說法,早間電視新聞更多時候是一種電視版的廣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電視作為視覺媒體在“好看”方面的追求。
改版后的《朝聞天下》在整體包裝上一改原來黑、黃色為主的莊重氛圍,以天藍色為主基調的片頭給人清晨一般的清爽感;3D演播室背景減少了靜態的單調,增加了流動的質感;屏幕下方的滾動字幕塊明顯加大,字幕的顏色也相應地做了一些調整――時間是紅底白字,新聞標題是藍底黃字,滾動條是黑底白字。新的配色加上明顯加大的字號,讓觀眾不僅看得悅目,而且看得更加清晰、方便、舒適。主播的出鏡景別也由原來的“半身像”推到了“一寸照”,從視覺上拉近和電視觀眾的距離。
論文關鍵詞: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建設,發展戰略
隨著媒體競爭的加劇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升,播音員、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更加凸顯,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更大。播音主持隊伍面臨著社會的、體制的、觀眾的、技術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考驗。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認識到,管理好和使用好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在整個媒體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該文將結合筆者對于播音主持隊伍建設和發展的思考,就當前播音主持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建議。
1 播音主持隊伍的現狀
當前,結合我國電視從業人員的現狀,播音員主持人主要來自于3個渠道:(1)編輯和記者改當主持人;(2)社會招聘的播音員主持人;(3)演藝明星改當主持人。從實際表現來看,演藝明星改當主持人的成功率較低。
在基層電視臺,播音員改當主持人和社會渠道招聘是主要的來源,這種來源的主持人在鏡頭前表現較為自然,但由于節目制播的特點,前期采訪由記者完成,節目的主題由編導確定,鏡頭前的主要串聯詞由編輯完成,容易陷入“提詞器”思維中去,在工作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2個:一是播音員主持人個人素養問題;二是節目制作和傳播的機制問題。部分主持人對于節目內容生疏、語言生硬呆板,在極端情況下,甚至表現出與節目內容相悖的情感。特別是在地方臺,由于播音主持人員數量少,部分主持人需要為多個節目串場,不同節目間的性質差別大、內容也不盡相同,播音員對于節目了解和參與的程度較低。
當前,在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中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重視和解決:一是部分年輕主持人閱歷不足、缺乏主持經驗;二是文化素養、知識水平較低;三是業務能力難以滿足節目需要。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首要因素是錄用主持人時較多注重外在形象、語音條件和表達能力等外部素質,而對于內涵的考察較少。同時,在工作中,部分播音員主持人沒有用高標準、新觀念來要求自己,業務能力和文化功底難以適應節目的變化和發展。部分播音主持人不能正確使用普通話、順暢簡明表達內容、業務素質較低也是制約播音主持隊伍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 播音主持隊伍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建議
2.1 強化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
我國的電視事業起步較晚,對于人員的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由于電視行業專業性強,地方臺領導對于播音主持隊伍的管理往往感到棘手,在播音員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如,隨意客串、制度約束缺失、人才跳槽現象較嚴重、紀律性差。針對這些問題,應當在工作中努力理順機制,強化管理,建立起全面的激勵考核約束機制。在人才的選拔上,應當轉變觀念,在注重形象與個人條件的同時,還要關注主持人員職業素養的提升和個人閱歷的拓展。在人員的使用上,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優勝劣汰制度,藥學論文通過嚴格的考評制度,保持隊伍的流動性和成長性。在隊伍的建設上,應當對管理、聘任和考核等細節作出明確規定,使播音主持工作更規范、更專業,也使人們工作目標更明確。
2.2 注重人員業務能力培養和人才選拔使用
目前,全國的許多大專院校都開設了“播音主持”專業,但由于教育師資等方面的原因,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滿足播音事業發展的需要。為此,地方臺應采取措施,調整人才培訓結構,加大教育投入,培養新人和業務骨干;加強崗位業務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梢詫I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集中起來強化培訓、重點教育培養,而對于專業性較強的欄目,可以請專家或專業對口的業內人士擔任主持。
2.3 努力提升自身素質
當下,由于大眾傳媒覆蓋范圍的拓展,播音員主持人具有越來越廣的感召力,許多人把這些在電視上“出聲露面”的人當成自己的偶像。對此,主持人自身應有清醒的認識。在新的發展時期,在除了注重個人素質的全面提升、樹立全新的形象外,也要在技術層面、觀念形態、知識結構和心理品格等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2.4 持續優化人才結構
在當前的電視行業出現了一種典型現象,播音員主持人崗位,在達到一定年齡后,或是獲得某種職稱、擔任某種職務后,就很少出現在工作一線。在工作一線的播音主持人員,多數是年輕人,外形條件較好,但在工作經驗和個人閱歷上存在局限性,雖然頻頻出鏡,卻難有上乘之作。針對這一現象,應當做好主持隊伍中不同年齡的搭配,多多培養年齡在三四十歲、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業務能力高、素質全面的工作骨干,悉心培養年輕人中的突出代表。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人員選拔,提升節目的豐富度,使隊伍建設更加地完善。
2.5 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激勵約束機制
在地方臺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中,雖然多數人安心做好自身工作,但也有部分人由于個人條件或外部因素不能充分發揮才干,出現人員客串現象嚴重、人員流失現象突出。這就需要在提升主持人職業素養的同時,加強人員管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一支作風硬、業務強、素質高的主持隊伍,提升廣播電視機構和節目的競爭力,獲得更長久的發展。
3 結語
隨著電視媒體傳播理念的進步和運作機制的完善,特別是媒體產業化、市場化的持續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行業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播音員主持人隊伍中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引起電視從業人員的重視。在發展策略方面,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工作、培養業務能力、提升個人素質、優化人才結構、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而地方臺的管理者和領導應當將發展策略聚焦在德才兼備,事業心強的播音主持隊伍的培養上,推動高品質節目的制作和傳播,強化工作紀律。提升管理的嚴謹性和必要的流動性,在培養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基礎上,提升節目質量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馬博雅.電視新聞與網絡視頻新聞傳播的比較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4):36-39.
[2]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3] 劉想如.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專業的應對與思考[J].電影評介,2010(12):83-84.
1.做大做強正面宣傳,壯大主流輿論2012年,溫州廣電傳媒集團緊緊圍繞十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精心組織、創新開展重大主題宣傳報道,為推動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三生融合,幸福溫州”①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動力和輿論支持。比如,溫州成為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后,下屬頻率頻道迅速推出四檔新聞欄目,并與央視財經頻道共同舉辦“探路溫州金融改革”高峰論壇,密集報道溫州金融改革各項舉措,先后有數十篇稿件被央視選用。今年,新聞宣傳工作要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主題宣傳。一是做好十精神和中國夢宣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做大做強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二是做好“三生融合,幸福溫州”的宣傳,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領和良好的輿論支撐。今年開春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主題報道再掀熱潮,“破難攻堅”、“四邊三化”(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等區域潔化、綠化、美化)、經濟開門紅、金融改革等再度聚集,以更強的報道力度、更新的報道方式、更優的報道組合,營造更熱的輿論氛圍,謀求更好的宣傳效果。我們要認真研究傳播規律,并運用到資源配置、節目改版和流程再造之中,堅持以創新為驅動力。創新報道手段,提升新聞宣傳的感染力;創新節目形式,提升廣播電視的吸引力;增強傳播效果,提升主流聲音的到位率。
2.深化內部改革,狠抓隊伍建設深化內部改革、狠抓隊伍建設,重點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成廣電發展公司和電視劇制作中心兩家事業單位改制,通過加大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積極性;二是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健全規章制度,強化管理手段,完善懲防體系,從源頭上有效遏制腐敗行為發生;三是優化人才結構,加強專業人才、經營人才和復合人才培養,創辦中國傳媒大學(溫州)遠程教育中心,積極引進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繼續在外地舉辦高級研修班和骨干業務培訓活動;四是按照創建責任型、服務型、效率型、廉潔型、學習型機關的要求,推進集團先進文化建設。今年,集團擬評選創新獎,以鼓勵全體職工積極創新。3.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升技術保障能力2013年計劃投資2億元實施廣播電視和有線網絡技術改造升級;分步實施廣播直播室改造;加快實施全臺網和媒資管理系統建設;購置高清攝錄編設備,定制全高清電視轉播車,為開辟高清電視頻道做好準備;完成全市宣傳部門視頻會議系統和呼叫中心系統建設;實施數據網升級改造,全面提高有線電視用戶服務水平;完成自動化辦公、集團化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數字檔案、企業資源計劃等系統建設,全面提升集團的科學管理手段和水平。
4.堅持從嚴管理,促進健康有序發展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客觀公正是新聞的基本原則,弘揚主旋律是新聞媒體神圣的責任。一是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注重凈化聲屏。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定,把好新聞從業人員入口關,加強對各類節目從選題策劃到播出各個環節的把關。摒棄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健全和完善抵制低俗之風的長效管理機制,杜絕各類低俗節目的播出。二是要加強廣告監管,優化廣告結構。繼續對醫療廣告從嚴把關,確保廣告信用指數在全省排名靠前。
二、打造責任媒體,切實增強公信力
媒體社會責任理論,雖然起源于美國,但在新聞思想中也占有突出地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精神,同樣適用于新聞宣傳工作。2009年世界媒體峰會時強調媒體的社會責任。任職上海市委書記時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媒體要“切實擔當起社會責任”。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眰鞑チσ蕾囉行У耐扑湍芰?,更受制于受眾的接受程度。決定大眾傳媒內容可接受度的根本因素是公信力。只有可靠、切實、及時,才能入眼入耳入心。我們要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以對黨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通過“三貼近”,創造性探索建構黨和人民滿意的責任媒體,打造具有良好公信力的權威媒體。在日常采編和節目制作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客觀報道與旗幟鮮明的關系,社會責任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知性與娛樂的關系。
1.深化走轉改,堅持“三貼近”2012年集團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領導帶頭“進村入企”大走訪,記者深入一線蹲點采訪報道,設立基層聯系點74個,各頻率頻道結合不同階段的重大主題宣傳,策劃推出相應的“走轉改”報道,開辦了《走基層聽民聲》、《市民監督團在行動》等數十個新聞專欄。2013年,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走轉改”活動,將結合“服務基層、服務企業”專項行動、“破難攻堅”大行動、溫州金融改革試點等重點工作,推出一系列服務溫州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的“走轉改”報道,并將新聞宣傳與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努力為基層群眾幫實忙、辦實事。要創新活動載體,豐富活動內容,深化活動內涵,完善考核、監督和激勵機制,確保活動能夠長期深入開展下去,切實見成效、出成果。
2.堅持新聞惠民與文化惠民2012年集團積極開展“新聞扶貧”和結對幫扶活動,救助幫扶困難群眾達4020人。2013年,溫州廣播電視集團提出打造“愛心廣電,責任媒體”的目標,計劃推出五大惠民舉措:一是安排100萬元落實困難群眾的有線電視收視費減免政策,對暫不愿實施數字電視平移的用戶免費提供模擬電視信號;二是設立100個基層聯系點并經常走訪、幫助困難群眾;三是捐贈100萬元助教扶貧;四是結對助學,幫助100名以上貧困失學的孩子完成學業;五是主辦各類公益活動,募集100萬元以上幫扶資金。
3.完善輿論監督的溫州創造輿論監督是新聞傳媒的公共職能,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推手,還是打造媒體公信力的重要途徑。2011年5月,集團發起組建廣電市民監督團,定期開展主題性督查行動,對重大事件還進行廣播電視現場直播。2012年4月,根據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的批示精神,市委宣傳部和廣電傳媒集團在原有基礎上,聯合舉行溫州廣電市民監督團授牌授旗暨全市19個分團成立儀式,在11個縣(市、區)和7所在溫高校設立分團,監督員總人數超過3000人。全年開展210多次督查活動,85%以上被督查到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或明顯改進。2013年市民監督團將增加監督頻次,提高監督實效,通過輿論監督,弘揚社會正氣,鞭撻歪風邪氣,廣電媒體公信力和號召力得到提升。
三、創新發展方式,著眼增強影響力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廣播電視媒體面臨新形勢、新情況和新任務。城鄉一體化使我們的受眾結構發生變化,新媒體快速崛起對傳統媒體形成嚴峻挑戰。媒介廣告市場份額中,報紙已出現由增到減的拐點,廣電增速也已明顯趨緩?!?012中國媒體廣告市場簡述》預測:互聯網廣告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會追平或趕超電視告總量”。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說:“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③面對挑戰,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新問題,適應新情況,以溫州人勇于探索、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開拓創新,吸引注意力,增強影響力。
1.舉辦社會活動,積極傳遞正能量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擴大主流媒體社會影響力,激發正能量,與溫州人民一起創造幸福生活,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溫州廣電傳媒集團2013年會承辦“感動溫州十大人物”、“十大社會熱心人”、“十大慈善家、十大慈善人物”評選等大型公益活動,高擎“愛心溫州、善行天下”的公益品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集團發起組建,廣播交通頻率和電視都市生活頻道具體承辦的溫州廣電市民義工團,是弘揚正能量的溫州創造。3月5日溫州市委宣傳部長為溫州廣電市民義工團成立授牌授旗。首批成立了應急、城市文明、醫療、教育、法律、家電、出租車、文體、心理、企業家、先鋒和鹿城區等12支義工隊(分團),招募義工兩千多人。一個月內,義工團就相繼開展了植樹、義診、向中國式過馬路說“不”、義務獻血等四次大規模義務服務行動。
2.重視品牌培育,提升精品生產能力近年來,集團各類精品創優捷報頻傳,三年兩奪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連續三屆蟬聯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一等獎,這在全國地市廣電媒體中尚屬少見。2012年79件作品獲浙江省新聞獎和廣電政府獎,獲獎等次和數量均名列全省城市臺第一,實現了精品創優全省領先的奮斗目標。由溫州廣電傳媒集團、浙江影視集團、山東省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等單位共同出品,反映改革開放30年溫州人勇闖天下的36集電視連續劇《溫州一家人》,被和廣電總局確定為十重點獻禮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熱播,反響強烈。目前,《溫州一家人》第二部已在籌拍中。今年要保持集團近幾年在精品創優工作中不斷完善的良好運行機制,辦好現有名牌欄目和重點社會活動,創辦一批富有特色的新節目,特別注意發揮市民監督團、市民義工團的品牌效應。把提升日常節目質量和精品創優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繼續爭取全國性大獎,繼續保持年度作品評優成績在全省城市臺排名前列。集團已設立節目創新發展基金,大力扶持宣傳創新和節目研發,開展集團“十佳欄目”、“十佳活動”和“十佳主持人”評選。
3.整合新媒體,構筑更大的傳播新平臺集團將溫州廣電網、廣播網、廣電報網三網合一,整合重組為東海網,組建溫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推出溫州網絡廣播電視。與意大利《歐華時報》、歐洲華文電視臺和《魅力中國》網絡電視建立合作關系,面向海外推送本集團主要電視新聞欄目。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網站合作,設立《魅力溫州》專欄,在線播送本集團廣播節目內容。
4.創新發展平臺,提升經營拓展能力2013年集團經營創收目標同比增長8%。從全球經濟形勢和國家已的經濟數據看,整體經濟環境依然難言樂觀,可能會給廣告經營帶來困難。但我們也要看到好的方面,很多行業出現快速發展,如金融服務業、綠色食品業和文化產業等;國家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加大,勢必迎來新一輪發展。這些都有可能成為廣告經營增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