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2: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外貿易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法學教育;實踐教學;教學改革;合作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4-0124-03
一、我國法學專業進行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呈快速發展期。按照有關統計,2008年底,設立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634所,我國的法學教育在校人數從1970年代末期的700多人發展到現今的40萬人。然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國的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卻沒有能夠形成良性的銜接。大多數高校的法學教育還停留在傳統的法律職業部門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上,這種法律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人才需求銜接不夠。當前中國需要大量的職業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要改變原先比較重視學術型法律人才的狀況。在法學教研職業化的背景下,由于一般法學院的條件限制以及與司法機構之間進行教學溝通的現實困難,在校內進行實踐教學就成為法學院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必要選擇。但是,在我國的法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又存在著不少障礙。
二、我國法學教學中實踐教學的困境
法律教育方法的選擇和采用與法典有著密切聯系,在以成文法典為主要法律淵源的國家,法律的教育方法一般選擇演繹法,課堂教學的具體方法就是由教師系統地講授法律知識。在以不成文法典為主要法律淵源的國家,一般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我國當前的情況下,法學教學中采用實踐教學還存在許多條件的制約。比如,我國的法學教學中有14門核心課程,這些課程由于其重要地位,其教材的選用有一定的限制,各個院校在進行這些課程的教學中也較為謹慎。這14門課程中有些與實踐有著很大的聯系,但教材的體例卻與實踐相去甚遠。這些教材的套路都是(某一制度或者類似規范的)概念、特征與其他相關概念的區別,或者原則、理論爭議等,依照這樣的教材進行授課,很難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雖然近年來很多教材也進行了改革,注重既闡述原理又插入一些案例進行分析,但是這種原理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度還不深,很多陳述都非常牽強,原理與案例彼此分離,無法對接。其他因素,如教師的考核標準以及對學生的考核指標,法學教學規模與培養能力的脫節等問題,都制約著我國大部分法學院難以真正開展實踐教學。
三、我們在國際法類課程中開展實踐教學的嘗試
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都屬于法學專業14門核心課程,俗稱為“三國法”。圍繞這些課程及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等課程,我們根據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設置了國際法務課程體系,旨在培養既具有扎實的法學基礎,又具備外經貿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當前浙江企業對外出口和投資的需要。從目前設立該方向的一些法學院系的課程設置來看,我們在堅持傳統法學本科專業基本課程外,增加了有關外經貿知識的基本理論、應用性內容及相關崗位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開設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海商法》、《國際商事仲裁法》等特色課程。
1.在理論教學中,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理論教學是我國法學教學的一大傳統,在一定階段內將延續存在。因此,我們在理論教學中積極開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按規定開展集體備課、示范講課、教學講評外,還組織參加學校的比賽。在教學中倡導和使用“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根據我校法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我們以合作探究式教學改革為指導思想,修訂并完善了教學大綱,在大綱中進一步明確了理論授課和實踐教學的學時分配,制訂了合作探究式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方案,我們對《國際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等主干課程教學總體分為兩個部分:理論講授部分和課堂研討部分。其中“理論講授部分”的學時安排占總學時的50%,要求學生在自學閱讀相關教材和參考書籍的基礎上,聽取教師對理論內容難點和要點的講解,形成對課程內容的基本認識和理解。“課堂研討部分”占總學時的50%,分成小班授課。課堂研討部分分別采用不同的研討方式進行,總體上要求教學研討過程中能夠實現學生從傳統教學方法向自主式、合作式學習方法的轉變,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和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并通過理論教學的深入研究、發言、討論、問答、辯論、寫作等多種方式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進行梳理和深化。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研討課中,我們對學生的研討有以下要求:①知識準備。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參考文獻進行閱讀和總結,對所討論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學生對相關研討主題必須進行充分的知識準備,自行檢索和搜集所研討問題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專著,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學位論文和相應的專業知識資料。要求學生針對所研討的問題將檢索獲得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編輯,對相關問題的論點、論據進行總結。②邏輯思維。在研討過程中,學生應當始終把握所討論問題在邏輯上的推理性和嚴密性,應當杜絕缺乏邏輯層次關系和說理性的文檔材料與討論發言。③團隊合作。在研討學習過程中,各小組成員之間應當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對于參與小組研討消極、缺乏貢獻的成員,小組成員應當以一定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其進行糾正。小組合作中不應當出現部分成員缺乏參與的狀況,也不允許小組之間出現惡意競爭現象。④文檔記錄。研討學習的全程都應當進行適當的記錄,以方便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改進與考核。按照研討要求需要制作的記錄必須規范、完整、準確。⑤紀律要求。學生應當積極、主動地參與研討課程,課程時間不得無故缺席。學生應當及時完成小組分配的任務和研討課程的各項要求,不得在研討過程中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學生必須服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和裁定,不得提出異議。
2.積極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我們在長期實踐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實驗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課外科研活動、假期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體系和實習。其中我們所進行的《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課程是我們著重打造的一個實踐教學項目。①課程建設的基本情況?!秾ν赓Q易法律實務訓練》課程是法學專業實驗訓練模塊課程之一,該課程是法學專業實驗訓練模塊課程之一,是在學生修過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貿易法等主要課程之后,在最后走向社會實踐之前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工作技能之前的一個模擬訓練。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國際貿易法律規則,更應該對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實務和流程有一些掌握與了解。本課程既要培養學生的法學專業基本知識,有能夠參與具體對外貿易實務的復合人才。在我們已經完成的《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大綱》、《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指導手冊》等物化材料中,我們都強調了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和法律實務的結合。②課程訓練方式和考核標準。課程采取實務模擬訓練的方式進行,并對學生訓練過程中所形成的文檔加以評定和考核。課程要求學生在教師安排實務訓練之后,在課堂以及課后時間結成學習小組共同完成訓練任務,并要求學生自行對訓練過程進行記錄,最終需要提交訓練底稿和訓練所要求的成果文檔,并進行發言的討論。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訓練介紹階段。由教師向學生介紹對外貿易法律實務的基本知識和主要工作方法。說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及訓練要求,組織學生分配訓練小組。第二階段,訓練操作階段。根據訓練的具體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收集相關資料、組織討論、完成具體訓練任務所要求的各類法律文本,并寫出訓練報告。第三階段,訓練發言和討論。每個小組應當對訓練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總結,并就這些問題與同學和老師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點評。課程的具體考核評分標準如下:采用百分制考核,每個學生的訓練評分中有20%為學生個人表現,分為考勤和其小組對個人的評定,各占10%,剩下80%為小組成績。對于小組的評分,有指導教師根據小組所提交的文檔的完整性、專業性和合理性三個標準進行評定。
3.《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的特色。①在國際法務課程體系建設中的作用?!秾ν赓Q易法律實務訓練》并不是我們國際法務課程體系建設的主干理論課程,也不是針對某一門課程進行訓練,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實務訓練課程。在整個國際法務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補充與輔助作用。在這個實務訓練當中,需要綜合運用國際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的有關理論知識,并與具體的對外貿易實務相結合。②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是一個跨學科的實務訓練。如上所述,在該訓練的教學內容中,不僅有法律實務的訓練,更重要的是結合國際貿易實務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訓練。這不僅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也是對教師教學技能和知識范圍的高要求。這門課要求教師首先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有關知識和實務經驗,然后才能給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和講解。因此,講授這門訓練課的老師一般應均有實務部門的工作經驗,或者從事過實際的涉外律師業務,對國際貿易環節比較熟悉。③《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所針對的職業范圍較為廣泛,并符合浙江本地特色。由于浙江是中國的外貿大省,又擁有中國第二大港口,因此對外貿易非常發達。根據我們對浙江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調查和研究,浙江大部分的行業都與對外貿易有關。這種訓練對他們在從事涉外貿易的公司和生產性企業工作提供了前期的準備和訓練。
4.教學效果明顯提高,課程特色顯著增強。我們在進行這些教學改革以來,學生對國際法類的課程授課滿意度增加,學校同行與督導也都給予了積極評價。通過研討課的設計,學生普遍提高了對國際法這門課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在研討課中提問題的學生明顯增多,學生發言踴躍,準備材料較為充分,學生成績也大幅提高,不及格率大大降低。我們所設置的《對外貿易法律實務訓練》課程,為1個學分,自2007年以來已經在課程體系中開設。由于結合了浙江的實際情況,又涵蓋了國際貿易實務的有關知識,受到同學們的歡迎(也許是因為這門課程中的知識點對他們考外貿單證員非常有用,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所提供的知識是他們所需要的)。
我們所做的這些工作,只是我們在法學專業中進行實踐教學的一次嘗試。我們的指導思想不僅是進行單純的理論課教學改革,而是結合我校處于浙江這樣一個外貿大省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了實踐課程。這個課程不僅是單純的法律類課程,也是一個跨學科的涵蓋了國際貿易實務的實踐課程,試圖給學生更多的實踐訓練和實務知識。我們的這些嘗試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是非常粗淺的,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學校在法學實踐教學方面做出嘗試,引領我國法學教學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喜蓮.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銜接的對策思考[J].南方論壇,2010,(3):83.
[2]何志鵬.我國法學實踐教育之反思[J].當代法學,2010,(4):152-153.
[3]張波.關于中國法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理論研究.
[4]何志鵬.我國法學實踐教育之反思[J].當代法學,2010,(4):153.
【關鍵詞】貿易自由化;長三角;環境污染
一、貿易與環境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在考察自由貿易所引起的福利變動時,經濟學家很少考慮環境方面的因素,但隨著自由貿易所導致的后果凸顯以及公眾環境意識提高,人們開始反思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所引起的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各種后果。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如下:
1.“污染者天堂”假說?!拔廴菊咛焯谩奔僬f的主要內容如下:如果在實行不同環境政策強度和環境標準的國家間存在自由貿易,那么實行低環境政策強度和標準的國家,由于其外部性內部化的差異,使該國企業承受的環境成本相對要低。這樣在該國進行生產時,其產品價格就會比在母國生產同樣產品的價格相應要低一些。于是國外企業尤其是環境敏感型企業樂于在環境管制寬松和標準低的國家落腳,這些國家就成為“藏污納垢”之所。
2.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國際上關于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GrossmanandKrueger在對NAFTA貿易環境的影響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貿易—環境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他們將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分為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這一分析框架現在己經被經濟學者們廣泛采用。他們認為,盡管貿易自由化在短期內的環境效應是消極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貿易自由化將對環境產生長期的積極的影響。
二、長三角地區貿易以及環境污染概況
作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聚集地,長三角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對外貿易和外資利用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拉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整個地區的環境質量面臨著日趨惡化的巨大壓力。
以“上海為龍頭,蘇浙為兩翼”,僅憑全國2.2%的陸地面積、10.4%的人口,近三年來長三角地區創造了全國約22.2%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3.8%的財政收入以及約36.6%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1.規模與增速。1995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為521.77億美元,只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8.5%;至2010年,長三角地區進出口總額達到10882.5億美元,歷年數據如下表所示:
2.外貿依存度。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2006年外貿依存度已高達108.83%,比同年全國的外貿依存度67.03%高出41.8%。2000年之前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雖然穩步增加但都在50%的水平以下,直到2001年我國入世之后,隨著對外貿易環境的改善,長三角地區的外貿依存度才開始得以連續三年急劇增加,并于2005年首次越過100%。
3.污染狀況。作為我國城市群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工礦企業密布,制造業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整個地區的環境負荷逐年加重,環境質量日趨惡化,長江三角洲地區己成為我國新的生態環境脆弱帶。
三、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效應分析
貿易自由化對環境污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種效應上,即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自由貿易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結構效應指貿易自由化通過影響經濟結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貿易對環境的技術效應是指,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環保技術的不斷引進、擴散與創新,使得單位產出的能耗、物耗與污染強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上圖所示,廠商一開始在B點生產,排污量為zB,由于貿易自由化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廠商的最佳生產點位于C點,排放量為ZS,B到C生產點的變化所產生的對環境污染排放的影響即為規模效應,同樣道理,ZC到ZS即為技術效應,ZA到ZB即為結構效應。
四、回歸分析
1.數據變量選取以及模型設定
本論文主要選取長三角地區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來代表該地區的環境受污染程度,并在計量分析過程中將它作為被解釋變量。
SO2=C(1)+C(2)*GDP+C(3)*FDI+C(4)*TR+C(5)*(K/L)
其中GDP為表示規模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K/L為表示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特征的解釋變量,用固定投資量除以城鎮從業人員數計算得到;TR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用進出口總額占GDP得比重得到;FDI表示實際利用外資情況。
2.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的回歸結果可知,該模型中各變量的的系數如下所示:
LSO2=4.09+0.59LGDP+0.45LFDI+0.25LTR-0.16LKL
(3.22)(2.28 ) (2.66)) (-3.54)
(1)長三角地區GDP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隨著長三角地區GDP的上升,該地的環境污染狀況也是越來越嚴重的,兩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顯著,通過了T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該地區還位于環境庫茲尼茨曲線頂點的左側,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該地區的環境狀況還是會隨著該地區的GDP的上升而惡化。(2)長三角地區的FDI與環境污染成正相關:其中的一個解釋為,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有一部分是為了轉移環境污染,致使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加重。
(3)外貿依存度與長三角地區的環境污染也成正相關關系: LTR的系數為0.25,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長三角地區的以加工制造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出口比重比較大,而第一第三產業即清潔產業的出口比重比較小,即出口帶來環境污染的正效應大于負效應。
(4)該地區的資本勞動比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成負相關的關系:資本勞動比每上升一個單位,則該地區的環境污染會減輕0.16個單位。隨著資本勞動比的上升,意味著該地區積極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逐步轉化,從而產品的資本含量和技術含量也在增加,由于產品中技術含量的增加導致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狀況變好。
五、對策建議
從以上的回歸結果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貿易自由化是一把雙刃劍,其對長三角地區環境的影響是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有利也有弊。
1.完善相關立法。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和措施,將環境保護法與對外貿易法結合起來,在發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出口創匯,而應建立在不破壞我國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上,在外資項目審批和管理上應該執行嚴格的環境規則,以防止過多的重污染型企業進入該地區。
2.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對外貿易戰略。在出口方面,應減少污染品的出口,鼓勵和發展技術含量高、情節性產品的出口;逐步開發綠色產品,在進口方面,盡可能的減少污染品的進口以及防止重污染企業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該地區。
3.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進一步強化貿易自由化對長三角地區的結構效應,有效遏制該地區的結構性污染,應加快現有區域內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鼓勵發展科技先導型、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和產業群。此外,鑒于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充分發揮這一地區的人才優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減緩該地區的環境污染的壓力。
參考文獻:
[1]于之倩.江西省對外貿易、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陳歡歡.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and New Ideas of Teaching Reform
CAO Hui
(Tianjin Land Resources and House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unity college teaching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arrival of a globalized economy makes the market economy is facing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refore, to discuss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and change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o develop high-quality talent has important leg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change of new ideas, and made specific comments from the aspe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ducation teaching purpos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hope that it has some value on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new development; teaching reform; new ideas
WTO法律體系的建立極大地推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從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日益頻繁,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這對我國高校的國際貿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貿易法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教學的內容,促使教學方法的發展和教學思想的變革,國際貿易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實踐等在新的要求下都有應該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創新,從而真正培養出新時代的高素質法律與經濟人才。
1 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
國際貿易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運用,它是我國高校法學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
隨著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貿易市場迎來了新的格局,當前及未來的國際貿易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貨物買賣,而有關知識產權的技術貿易、勞務貿易、服務貿易等都成為了新時代國際貿易的范疇。當前,國際貿易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貨物、技術和服務這三個領域,國際貿易作為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應緊跟國際貿易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新時期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1)教學內容范圍的擴大,相比較傳統國際貿易的貨物貿易關系調整,如今的國際貿易其調整范圍已經擴大到貨物、技術和服務這三大領域;(2)教學內容中國際貿易法體系的完善,當代的國際貿易法體系已逐漸完善,其中既包含國際法規則,又包含國內貿易往來的規范;在實體原則的基礎上,增加了有關程序規則和沖突規范的綜合性法律條款;(3)教學內容中國際貿易法地位的強調,新的國際貿易法強調對其法律效力的確認,WTO各成員國應共同維護國際貿易法的法律效力,履行國際貿易法規定的各項義務,由于確認了國際貿易法的法律地位,各成員國的國內貿易法條款不得與國際貿易法的各項規定相抵觸。這三個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方面的變化均體現出了當前高校國際貿易教學新發展的趨勢。
2 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2.1 傳統教學方法的滯后
教學內容設置的科學合理性,教學方法的高效性是教育行業追求的核心目標,也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更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中的傳統國際貿易教學方法大多是機械地向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教師在課堂上占據著主要地位,知識點的傳授一直是課堂的核心,這種教學課堂很顯然缺乏趣味性與互動性;另一方面,傳統的教學都是以課本的理論知識為依據,這種脫離實踐的教學有著諸多的弊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自由發揮,不僅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更影響學生未來的學以致用。
2.2 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日益增多,市場對和貿易往來相關的法律與經濟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新時代國際貿易對人才的要求不僅表現在對其知識廣播性的要求上,而且更要求人才具有國際法學知識,具有專業的法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其能夠以全球化的思維去分析形勢,以高度的眼光去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然而現實情況是,當前我國高校培養出來的國際貿易人才,他們普遍缺乏國際眼光,習慣以國內思維去看待問題,這是由于我國高校的教學弊端所造成的。
因此,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對國際貿易教學的變革不僅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出于國內市場的需要。國際貿易的傳統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全面的變革;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發展有著其獨特性,因為國際貿易法處在不斷的改進之中,其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其它學科,這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需要適時進行改進,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3 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思路
3.1 轉變教學目的
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一般的或是特定情況下的國際貿易法原理和知識,熟悉國際貿易法的基本規范。由于這方面知識的乏味性,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強行灌輸,案例教學的應用也是少之又少,常采用的教學思路就是,教師先按照課本列出特定的原理和知識點,然后對這些知識點和原理引用實例進行說明和解釋??梢钥匆姡瑐鹘y的教學模式只是強調學生對既有知識點的掌握,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無法運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現實中的疑難案情和貿易爭端。因此,新時期國際貿易教學的目的是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或特定情況下的國際貿易法原理和規范,更要培養學生國際法的思維意識,提升學生實踐中應用法律的技能。
3.2 變革教學內容
首先,高校應注重國外優秀原版教材的引用,國外原版教材的引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而且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最原味國際貿易法知識,了解到國際最前沿的學科課題。國外優秀原版教材的引用,不僅做到了內容變革,更做到了教學思想的變革,在教材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近幾年出版的教材,因為WTO法在不斷變更,新教材的選用做到了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
其次,教學內容的變革不能只停留在課本知識上,還應通過實踐環節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補全教材知識的遺漏點。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法庭,借用經典的疑難案例,讓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對案情進行辯論,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讓學生盡可能接觸到國際最新、最前沿的知識點,信息社會里,WTO會議的召開,其通過的新決議和新規則會極快公布,典型的疑難案例也會向社會適時公開,學會及時接觸到這些知識有助于保持教學內容和實際的同步性。
3.3 變革教學方法
(1)改變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諸多的弊端,在教學思路的變革下,教師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教學。比如,教師應摒棄掉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在課堂上,結合課本知識點,適當引用國際貿易爭議和WTO成員國之間的爭端案例,培養學生多方位的思維。引用案列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辯論水平的提升都有著較大幫助。
(2)創新教學手段。如今,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在國際貿易教學中,教師應借助這些現代化手段,將教材基本知識點、疑難問題和經典案例等提前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中,利用這些課件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這種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將知識點進行準確的表述,更可以極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4 注重教學實踐
國際貿易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高校的國際貿易教學不僅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要適當地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檢驗與鞏固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把握。比如,高校應加強與相關律師事務所的練習與合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參與實際案例的機會,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去律師事務所接觸現實案例,學生可以承擔咨詢或案件人的職務,在這種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如實感受法庭的氣氛,親臨現場更可以鍛煉學生在緊張氛圍和關鍵時刻下對國際貿易法的運用和把握,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3.5 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
高水平的科研是教學質量取得保障的前提和基礎,反過來講,教學質量又是檢驗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加強課本知識點的深度,教師應積極從事科研工作,并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出高質量的法學人才。
加強科研與教學的聯系,不僅要使教師積極地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去,學生也同樣需要參與到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學科之中,在教師的安排與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選中課題的研究。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會用到以往學習的知識,科研過程即是對知識點的回顧和鞏固過程,而且在其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極大的激發與鍛煉。將教學和科研進行聯系,說到底還是學生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要求使學生探索出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追求學生在核心期刊上能夠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這不僅可以提高國際貿易的教學質量,更可以樹立學生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本文根據我國對外貿易救濟措施的實施現狀,分析研究其特點并對其對國內產業的保護成效進行評價。最后,從政府和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國貿易救濟制度的個人建議,以更加有效地保護國內產業,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貿易救濟;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現狀研究
一、我國貿易救濟措施實施概況
自從1997年,中國對外發起第一起反傾銷, 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一共發起200起反傾銷調查,占全球的4.73%,緊跟印度、美國、歐盟、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其后,位居世界第八位。我國采取的發補貼措施較少,這與世界各國很少使用反補貼措施的趨勢一致。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一共才發起了6起反補貼調查,全球總共發起了302起,和智利、新西蘭共同位居世界第八位。由于保障措施實施條件比較嚴格,我國至今只在2002年發起了一起保障措施,而全球總共發起了255起??梢娢覈U洗胧┑膽糜写岣?。
根據WTO反傾銷數據統計,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變化以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界線,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總共發起了200起反傾銷調查,其中約有170起是在2001年以后發起的,占總發起數量的85%。我國對外反補貼措施和保障措施均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發起的??梢娂尤胧蕾Q組織以后,我國應用合法手段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正當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也逐漸熟悉世貿組織的規則。
(一)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特點
1.我國貿易救濟措施數量變化。自從1997年我國對產自美國、韓國、加拿大、的新聞紙發起第一起反傾銷案以來,我國對外反傾銷呈總體上升的趨勢,這與我國遭受別國反傾銷的總體上升趨勢相一致。我國對外反傾銷在2002年達到了最高峰,當年總共發起30起對外反傾銷調查,全球總共發起315起,中國占全球總數的9.5%,緊隨印度(81起)、美國(35起)其后,位居世界第三位。至此以后中國反傾銷隨著全球反傾銷總數下降的趨勢而下降并在2007年到達拐點,僅發起4起反傾銷調查,為入世7年來最低。同年全球反傾銷總數也創歷史新低,僅有165起。這和全球貿易環境的改善和各國達成的合作共識有一定的關聯。但是,2008和2009年,我國對外實施反傾銷的數量隨著全球反傾銷總數的急劇增長而上升。這主要與當年的全球的貿易環境惡化有關。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開始蕭條,各國為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紛紛出臺相關的貿易保護政策,保護本國產業,導致全球發起了貿易保護大戰,全球貿易環境嚴重惡化。2008和2009年中國分別遭受外國的反傾銷76和77起,占全球遭受反傾銷總數的35.68%和36.84%,為中國遭受反傾銷占世界總數比例第三、第二高,僅次于2007年37.58%。因此,中國為了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和正當權益,當年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也相應地增加。我國發起的反補貼調查有3起是在2009年,1起是在2010年。這都與當年的國際貿易環境有關。
2.我國貿易救濟措施實施產業分布。我國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涉及化工、塑料橡膠、冶金、造紙業、紡織業等產業,大部分涉案產品為原材料性產品。其中化工產品占我國對外貿易救濟措施總數的一半以上,其原因是我國的化工新材料業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基礎還很薄弱,而國外的該產業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對于化工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同時,國外廠商為了盡可能多地占領我國市場,不惜采取低價傾銷的手段進行不公平競爭。為了扶持我國的化工產業,保護其免遭國外產品的沖擊,我國必須采取一定的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國內產業安全。根據世貿組織的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對外發起反傾銷共200起,其中化工產品116起,占58%;塑料橡膠業39起,占19.5%;造紙業13起,占6.5%;冶金業13起,占6.5%;儀器5起,占2.5%;礦產4起、紡織4起,各占2%。可以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救濟實施的產業密集度比較高,主要集中在化工、塑膠、造紙冶金等產業。這些產業都有共同的特點:產業集中度比較高,往往由國內幾家大型國有公司壟斷,且都是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產業,一旦受到外來產品的沖擊,勢必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的災難性后果。因此,國家一定會重點保護。
3.我國貿易救濟措施實施國別地區分布。我國自從1997年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到2012年年底,總共發起200起反傾銷申訴,反補貼6起,保障措施1起,貿易救濟案件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6個。其中對美國36起,占我國對外反傾銷總數的18%;日本34起,占17%;韓國32起,占16%;歐盟20起,占10%;臺灣16起,占8%;俄羅斯11起,占5.5%。居于前6位的這七個國家的案件總和就占我國對外反傾銷總數的74.5%。
這些被我國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多是在我國主要的貿易伙伴。其中歐盟、美國、日本、香港、韓國同我國的進出口總額位居前五位。我國最近幾年對美國、歐盟采取的貿易措施數量漸漸地超過了一些亞洲國家,主要是因為歐盟和美國分別是是我國的第一、第二貿易伙伴。我國雖然對他們存在貿易順差,但絕對進口量大,而且歐美等國家在某些產業上存在比較優勢,尤其是低成本優勢,使其具有可以低價傾銷自己產品的能力。此外,歐盟和美國也是對中國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國家之一,各自對中國發起了107起反傾銷調查,僅次于印度147起,在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國家中調查數量并列第二。出于貿易報復的目的,中國也會對其采取一定的貿易救濟措施。至于日本、韓國、臺灣之所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救濟調查比較多的國家是因為這些國家作為中國的周邊國家是中國的主要進口國,中國對它們存在著大量的貿易逆差,某些產業結構相類似,產業競爭激烈。為避免國內的相關產業免遭傾銷產品的沖擊,我國紛紛對其采取貿易救濟措施。
二、增強有效貿易救濟措施的建議
(一)政府的策略
1.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首先,為切實有力的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的持久的繁榮與穩定,我國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同時建立健全我國對外的貿易救濟法律體系來有效應對入世以后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廣泛應用的新形勢及金融危機以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挑戰。其次,應豐富貿易救濟法律體系的立法層次,提高《反補貼條例》、《反傾銷條例》、《保障措施條例》的法律檔次,而不只是行政法規。最后,法律法規的制定應在參照WTO規則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還應具體詳細,具有可操作性,改變以前過于籠統的局面,使之能切實有效地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維護公平的貿易環境,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
2.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至今,我國仍沒有負責貿易救濟事宜的專門、獨立的機構,其貿易救濟事項主要由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負責。并實行主管機關雙軌制。而且程序繁雜,層層審批耗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擁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對外貿易中的糾紛事件。例如,美國擁有國際貿易法院,負責貿易救濟案件的司法審查。因此,我國必須設立獨立的司法審查和行政工作機構。我國可以在最高法院下設立一個國際貿易事務法院,專門負責國際貿易中的國際糾紛,同時設立一個貿易救濟調查局,直屬于國務院,負責貿易救濟的具體行政工作。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應對國際貿易爭端。
3.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時公布相關信息。自從入世以來,雖然我國政府努力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地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但是其力度還是不夠的。許多信息資源被政府掌控,未能充分地開發和利用。社會組織和個人很難從政府那里獲得的有價值的統計數據。而且,政府公布的信息并不與實際相符。企業很難獲得競爭對手的相關數據,這樣國內企業處于被動的局面。這不僅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而且也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的利益,增加了企業貿易救濟申訴的困難。政府應當逐漸放寬對信息的管制,不斷地提高信息透明度,讓信息資源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二)企業的策略
1.發揮產業協會作用,維護國內產業權益。作為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產業協會應該充分其組織作用。首先,產業協會應積極努力地向企業宣傳有關貿易救濟的相關知識及國家的法律法規并定期地對企業的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其次,產業協會應當制定統一的產業標準,協調各企業間的利益,規范企業間競爭秩序。最后,產業協會在應用貿易救濟措施時應該發揮組織領導的作用。當國內產業受到國外產品的不正當競爭時,產業協會應積極組織與領導產業內的企業對外發起貿易救濟申訴并在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面給予企業大力支持,以有效保護產業的正當權益。
2.建立產業危害預警機制,做好貿易救濟的前期工作。由于很多進口產品的損害對國內產業的損害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容易被察覺,而當被發現時,已經造成對國內產業的嚴重損害。即使立即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也難以彌補之前的損失,更何況,貿易救濟措施的發起到終裁要經歷較長的時間,所以建立產業危害預警機制迫在眉睫。通過產業危害預警機制的建立,及時的對重要產業的產品進出口進行監測,尤其是我國尚處在幼稚發展,需要保護的產業。及時相關監測和國內外產業信息。一旦發現危害的產生,變立即啟動相關預案,有效保護國內產業安全。
3.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企業內部,都十分缺少專業高級人才。現有的人員從事貿易救濟工作的數量十分稀少,而且很少有人即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又精通國際貿易實務和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人才的缺失大大降低了我國貿易救濟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強高級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勢在必行。
在短期內,為了迎合我國當前貿易救濟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們應該對現有的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勝任當前的相關工作。例如,從商務部、法院、律師、高等研究院校挑選一些優秀人才進行有關貿易救濟工作的培訓,使其不僅能夠熟悉世貿組織規則,還應精通外貿實務、英語水平較高。
從長期來看,我們應當注重對這方面的高級人才的培養。國家可以借助于高等院校這一平臺,選拔優秀學生重點培養。積極做好高級專業人才的儲備,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M].中信出版社,2010.
[2]高永富.我國貿易救濟措施實施情況評估[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6(06).
[3]宋才發.WTO規則與中國的反傾銷[J].中央民族大學報,2003(01).
[4]鮑曉華.反傾銷措施的貿易救濟效果[J].經濟研究,2007(02).
[5]公強,伍楠林.反傾銷稅實施對進口國的福利影響[J].商場現代化,2008(02).
中國加入到WTO后,對外貿易總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于人才的需求開始增大,使高校開始面臨更大的教學壓力。不過,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下,主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提升社會發展的重任,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多,高校的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數量充足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本文對于國際貿易教學進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變革方式,希望能夠從教育層面,找到彌補社會人才缺口的途徑,以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 教學變革 社會人才需求
國際貿易是一門相對復雜的學科,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對于外語、法律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國際貿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嚴格的標準,導致國際貿易相關課程的數量和難度不斷提升。對此,必須快速找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校園時間內,完成基本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塑造。
一、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主管部門開始不斷的修改專業教材,使之與其相契合,而國際貿易的教學內容,也在近年來得到了修訂。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點在于:一是教學范圍增大,傳統國際貿易教學,是以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旨幫助學生分辨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別,所以實踐內容相對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體系教學內容,由于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問題,造成各國貿易法律經常修訂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斷的完善法律內容,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有著直觀的作用;三是著重強調了國際貿易法的地位,減少學生基于對貿易法認識不深刻,而在實踐中對企業造成的損失的問題。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貿易的基礎規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進行遵守,幫助學生重視法律,對于學生國際貿易觀念的養成至關重要。
二、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1.傳統教學方法的滯后。
在高校教學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內容復雜性較高,并不斷的添加新的規則,所以,教學手段無法有效進行創新上,導致方法滯后的問題出現。主要表現在:一是手段相對落后,很多教師仍舊沿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教學手段,學生早已對其產生了主觀情緒的抵抗,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二是仍舊存在機械化的“灌輸”教學,教師的教學主動性過高,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嚴重制約學生的開拓性思維;三是教學氣氛死板,國際貿易教學由于理論知識要求較高,所以,課堂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在于知識講授,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無法了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變革,學生的前途將十分堪憂。
2.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突飛猛進,進出口產品開始復雜化,專業人才形成了較大的缺口。嚴重的人才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在國際貿易環節中的弱勢,更無法有效的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最終影響的將是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須重視目前的人才缺口問題,有效率的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以滿足我國在全球化發展的大浪潮中,能夠穩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綜合來看,無論是教育本身的需求,還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須合理的轉變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在國際貿易領域上的綜合素質。而實現該要求,需要高校從多個層面進行變革,包括教學的目的、方式、內容,以及為學生設置實踐教學等。同時,學校也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鑒于國際貿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須采取及時的將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學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識。
三、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思路
1.轉變教學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須認識到國際貿易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知識型人才,而是能夠在學生畢業后,成為快速融入社會的專業性人才,所以,需要改變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其次,教學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務,目的是在于對學生的培養,所以再教育環節中,學生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要深刻的認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者不應該存在主導者的姿態,應更多的為學生發展而提供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適時的進行優化;最后,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國際貿易對于國家的客觀意義,即,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行為的目的。
2.變革教學內容。
第一,適當的引用國際教材。雖然我國參與了WTO,但是國內的貿易環境,與國際形勢存在著一定差異。教材的編撰者,多是以國內規則為主體,導致現行教材與國際環境不符合,影響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認識。采取國際教材,可以更好的實現國際接軌,同時,外國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經完成了豐富的實踐,正符合我國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減少短期內理論編撰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第二,合理的開展實踐教學。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聯合式的實踐教學,即學校與企業合作教學,由學生負責理論知識的培養,企業負責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直接向企業輸出對口人才。實踐教學目的,在于為社會節約人才的培養成本,使企業更加愿意錄用應屆畢業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實踐教學可以實現高校內培養人才,更具效率的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學機制?;趪H貿易的變化性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向學生提供相應信息,包括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型規則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決等,使學生可以感受整體國際貿易環境,并加深對于國際貿易的思考。
3.變革教學方法。
第一,改變模式。首先必須將部分傳統的教學手段去除,特別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出現在現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學方式的設定上,應采取以啟發式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展示國際貿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活化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第二,創新手段?,F代教育不能夠在局限于書本和黑板,而且,我國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器材,教師應該合理的利用資源,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化的記憶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在課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創作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4.注重教學實踐。
實踐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鞏固知識結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擁有一定的崗位經驗。而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最好的方式無疑是聯合,學校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外貿易公司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夠在其中吸取經驗,例如與律所的合作,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案件中,雖然不具備決策權,但是,能夠身臨法庭,并得到專業律師的指導,已經有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理解。
5.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
雖然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科研中,不過,為了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梢詾閷W生提供參與的便利,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降低科研時間成本。在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方面,首先高校應該建立相關機制,使學生具備參與的調解;其次是教師調解課題內容,幫助不具備學術能力的學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開展隨機課題,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所學知識的小型課題;四是鼓勵學生獨立學術研究,并指導發表學術論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中國對外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缺口,而此時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契機,也是高校教學合理變革的機遇,所以,高校應該充分的研究社會需求,有效的調整教學方式,為社會提供更加適合的專業型人才,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卉.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和教學變革的新思路[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09).
[2]吳鈞.經濟全球化視角下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3]沈木珠.國際貿易法新發展及其教學改革新思路[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13(03).
論文關鍵詞 國際貿易 知識產權 戰略對策
一、知識產權在企業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一)積極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豐缺盈余程度將成為企業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決定性因素。豍知識的生產成為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提高競爭力的手段的同時也將成為企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與服務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的關系日趨緊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所涉及的商標權、外觀設計權和專利權、版權、廣告、地理標志等,一方面能夠極大地提升商品和服務價值,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大量的知識產權糾紛。豎
一種經濟現象的持續與發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促進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加強了知識產權的國際貿易的可行性。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使得當今企業的國際貿易成為可能。豏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會對企業的國際貿易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只有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得到提高,這個國家的企業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才會同時提高。
在經濟、法律與科技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鞭策和調整的利益機制。“知識”也是一種資源,這種特殊資源的歸屬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為了使特定的智力成果發揮了“知識”的價值,而將知識產權設為法定的專有權。這不僅使權利人擁有了充分的利益,而且還提高了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法律機制,知識產品取得了一定的權利,某些無形的知識產品則變身成為受法律保護的合法利益??偟膩碚f,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知識的使用和擴散、知識的產業化乃至國際化的重要條件。
(二)消極作用
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企業國際貿易的秩序,這使眾多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獲益。但事實上,國際貿易的秩序實質上是發達國家企業的國際貿易秩序,發達國家企業在此獲益頗多,而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企業卻飽受剝削,尤其是中國企業。
為了能夠快速地與世界的經濟秩序融為一體,中國果斷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為此,中國既要承擔因融入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經濟風險,也應當享有在世界貿易組織之下的法律規則的保護。而在當今的法律規則制度中,最主要的法律規則的保護是享受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然而,中國步入WTO不久,自2005年1月起發生的多起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卻使中國陷入了知識產權危機。如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又如日本的三洋在電池專利方面與深圳比亞迪產生了糾紛等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一)立法方面
為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我國做了一系列改進。1982年的《商標法》、1984年的《專利法》以及1990年的《著作權法》都為此奠定了法律基礎。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相繼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尼泊爾公約》、《保護音響制作者防止非法復制公約》等一系列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后,我國為了實現對國際公約的承諾,對國內的法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在1993年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使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水平有所提高。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三大法律及其實施細則均按照WTO的承諾和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并于2004年對《對外貿易法》進行了修改。另外,2008年又新增了《反壟斷法》。據此,如果權利人隨意亂用知識產權,就會與商品市場上的限制競爭行為相同,由反壟斷法來進行調整。
配合知識產權立法,最高人民法院也相繼出臺了若干司法解釋,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審判工作做出指導,如《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協助人民法院審理知識產權案件。
(二)政策方面
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政策,方向明確、層次清晰,尤其在國家正式啟動知識產權戰略以來,更是對知識產權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比如,在2006年頒布了《2006年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確切地指出了當年的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的計劃,顧全大局的同時抓住了重點,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
另外,為了加強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商務部已經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紤]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制度必須是與我國國際貿易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到2020年,我國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戰略要達到的主要目標是:(1)建立系統、完善的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2)加強對外合作,參與制定多、雙邊國際規則,切實有效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和知識產權人利益。
三、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應對戰略
(一)專利對策
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方面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專利戰略是介于區域戰略與行業專利戰略的中介,也是整個國家專利戰略實施的基礎。政府從宏觀角度加強戰略協調方面的指導具有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政府在推進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方面的功能和使命主要包括:第一,啟動國家專利戰略工程,為企業全面、有效實施專利戰略提供切實可行的宏觀指導。第二,完善專利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為企業專利戰略實施提供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第三,加大專利保護宣傳力度。第四,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第五,為企業和公眾搭建公共信息平臺,強化專利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建設。第六,培訓企業專利技術管理人才,為企業專利管理和戰略服務。
企業需要盡快樹立專利競爭觀念、專利戰略意識和專利經營意識,密切追蹤國內外專利戰略特別是跨國公司專利戰略發展動態,加緊制定和實施專利戰略。我國企業的整體經濟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都比較薄弱,可以在專利戰略實施模式上,采取追隨戰術,在緊密跟蹤國內外專利發展動態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圍繞基本專利技術開發外圍專利,創設自己的專利戰略防御系統,突破跨國公司的專利壁壘。同時,還要加強專利實施、重視專利文獻和情報分析、完善專利激勵機制、構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加強企業的專利管理。由于打破以國外跨國公司為突出代表的專利權的封鎖是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需要高度重視和關注的問題,企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四方面:第一,高度重視國際貿易領域專利權問題,摸清情況,有的放矢;第二,重視海外專利申請;第三,遇到專利法律糾紛時果斷采取適當對策;第四,重視定牌加工(OEM)中的專利處理對策。
(二)商標對策
目前,企業市場競爭,不僅僅表現為技術之間的競爭,同時也表現為品牌之間的競爭。商標是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的載體,尤其是勤勤懇懇逐步培養起來的馳名商標,則成為了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銳利武器。正是由于商標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外跨國公司不僅在目標市場國家和地區申請了大量的專利,而且申請注冊了大量商標。這種做法值得我國企業借鑒。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商標管理,包括商標的注冊、使用、商標文件資料的保管、商標標識印刷、商標投資管理、權利維護等內容。同時還要保護企業的海外商標權,主要涉及海外商標確權、防止他人在海外搶注商標、打擊在海外侵犯我國企業商標權的行為等等。
根據國際經驗,實施商標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是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向國外市場滲透并最終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經驗。比如在日本的家用電器、電子、汽車行業,松下、本田、三菱、東芝、索尼等品牌早已經是全球家喻戶曉的馳名商標。這些品牌的國際化經營,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看是由于需求的國際轉移,因為需求的國際轉移為品牌的國際化提供了內在動力和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啟動國際化經營戰略,這也是我國企業在與國外跨國公司較量中必須學會的本領。
另外,還要選擇好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企業的戰略存在不同的模式,而且對具有不同技術和經濟實力的企業來說,在戰略模式的選擇上也不盡相同。如就擁有馳名商標的企業來說,利用商標手段獲得競爭優勢的商標戰略、聯合商標戰略和防御商標戰略是其中的重要模式。就品牌定位和使用模式來說,個別商標戰略、統一商標戰略就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市場定位的企業。在新產品市場上,也存在不同的商標戰略模式。因此,選擇正確的商標戰略模式非常重要。
(三)知識產權糾紛對策
從我國企業的整體實力出發,綜合評價我國企業對外貿易中具有的知識產權的實力,可以得出:我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研發仍處于國際貿易的劣勢當中,受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消極影響大于積極影響。因此,必須加快我國企業的知識產權開發和利用,同時在當前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中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并盡可能尋找突破口。
國際貿易教學論文范文一:高校國際貿易教學變革思考
摘要:
中國加入到WTO后,對外貿易總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于人才的需求開始增大,使高校開始面臨更大的教學壓力。不過,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下,主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提升社會發展的重任,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多,高校的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數量充足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本文對于國際貿易教學進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變革方式,希望能夠從教育層面,找到彌補社會人才缺口的途徑,以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 教學變革 社會人才需求
國際貿易是一門相對復雜的學科,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對于外語、法律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國際貿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嚴格的標準,導致國際貿易相關課程的數量和難度不斷提升。對此,必須快速找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校園時間內,完成基本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塑造。
一、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主管部門開始不斷的修改專業教材,使之與其相契合,而國際貿易的教學內容,也在近年來得到了修訂。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點在于:一是教學范圍增大,傳統國際貿易教學,是以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旨幫助學生分辨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別,所以實踐內容相對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體系教學內容,由于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問題,造成各國貿易法律經常修訂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斷的完善法律內容,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有著直觀的作用;三是著重強調了國際貿易法的地位,減少學生基于對貿易法認識不深刻,而在實踐中對企業造成的損失的問題。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貿易的基礎規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進行遵守,幫助學生重視法律,對于學生國際貿易觀念的養成至關重要。
二、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1.傳統教學方法的滯后。
在高校教學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內容復雜性較高,并不斷的添加新的規則,所以,教學手段無法有效進行創新上,導致方法滯后的問題出現。主要表現在:一是手段相對落后,很多教師仍舊沿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教學手段,學生早已對其產生了主觀情緒的抵抗,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二是仍舊存在機械化的灌輸教學,教師的教學主動性過高,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嚴重制約學生的開拓性思維;三是教學氣氛死板,國際貿易教學由于理論知識要求較高,所以,課堂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在于知識講授,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無法了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變革,學生的前途將十分堪憂。
2.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突飛猛進,進出口產品開始復雜化,專業人才形成了較大的缺口。嚴重的人才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在國際貿易環節中的弱勢,更無法有效的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最終影響的將是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須重視目前的人才缺口問題,有效率的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以滿足我國在全球化發展的大浪潮中,能夠穩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綜合來看,無論是教育本身的需求,還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須合理的轉變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在國際貿易領域上的綜合素質。而實現該要求,需要高校從多個層面進行變革,包括教學的目的、方式、內容,以及為學生設置實踐教學等。同時,學校也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鑒于國際貿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須采取及時的將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學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識。
三、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思路
1.轉變教學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須認識到國際貿易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知識型人才,而是能夠在學生畢業后,成為快速融入社會的專業性人才,所以,需要改變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其次,教學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務,目的是在于對學生的培養,所以再教育環節中,學生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要深刻的認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者不應該存在主導者的姿態,應更多的為學生發展而提供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適時的進行優化;最后,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國際貿易對于國家的客觀意義,即,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行為的目的。
2.變革教學內容。
第一,適當的引用國際教材。雖然我國參與了WTO,但是國內的貿易環境,與國際形勢存在著一定差異。教材的編撰者,多是以國內規則為主體,導致現行教材與國際環境不符合,影響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認識。采取國際教材,可以更好的實現國際接軌,同時,外國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經完成了豐富的實踐,正符合我國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減少短期內理論編撰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第二,合理的開展實踐教學。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聯合式的實踐教學,即學校與企業合作教學,由學生負責理論知識的培養,企業負責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直接向企業輸出對口人才。實踐教學目的,在于為社會節約人才的培養成本,使企業更加愿意錄用應屆畢業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實踐教學可以實現高校內培養人才,更具效率的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學機制?;趪H貿易的變化性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向學生提供相應信息,包括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型規則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決等,使學生可以感受整體國際貿易環境,并加深對于國際貿易的思考。
3.變革教學方法。
第一,改變模式。首先必須將部分傳統的教學手段去除,特別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出現在現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學方式的設定上,應采取以啟發式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展示國際貿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活化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第二,創新手段。現代教育不能夠在局限于書本和黑板,而且,我國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器材,教師應該合理的利用資源,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化的記憶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在課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創作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4.注重教學實踐。
實踐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鞏固知識結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擁有一定的崗位經驗。而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最好的方式無疑是聯合,學??梢耘c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外貿易公司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夠在其中吸取經驗,例如與律所的合作,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案件中,雖然不具備決策權,但是,能夠身臨法庭,并得到專業律師的指導,已經有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理解。
5.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
雖然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科研中,不過,為了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梢詾閷W生提供參與的便利,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降低科研時間成本。在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方面,首先高校應該建立相關機制,使學生具備參與的調解;其次是教師調解課題內容,幫助不具備學術能力的學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開展隨機課題,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所學知識的小型課題;四是鼓勵學生獨立學術研究,并指導發表學術論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中國對外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缺口,而此時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契機,也是高校教學合理變革的機遇,所以,高校應該充分的研究社會需求,有效的調整教學方式,為社會提供更加適合的專業型人才,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卉.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和教學變革的新思路[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09).
[2]吳鈞.經濟全球化視角下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3]沈木珠.國際貿易法新發展及其教學改革新思路[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13(03).
[4]李紅.淺談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當代經濟,2014(21).
國際貿易教學論文范文二:國際貿易教學情境創
摘要: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問題情境,就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強烈的求知氛圍。
關鍵詞:國際貿易;教學
一、親歷情境
親歷情境指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文字)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學實例1:教學內容:國際技術貿易教學情境創設:計算機軟件是國際技術貿易的一項重要標的,它既具有其他國際技術貿易標的的種種共性特點,同時還有發展時間短、速度快、問題多、爭議大的個性特點。最重要的是,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便于教師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首先通過教學文本介紹我國計算機軟件進出口貿易迅猛發展的情況,在課堂上發起相關主題的討論。如:(1)假如沒有進口計算機軟件的生活;(2)你認為windows視窗軟件在中國的售價是否合理;(3)你認為中國是否需要加大對于進口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通過這些主題討論,可以使學生調動自身的情緒,談談切身體會,同時鋪陳學習內容,因為這些討論主題已經涉及到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國際技術貿易的概況、國際技術貿易產品的定價、知識產權制度及其國際保護。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的最佳切人角度,有利于學生經過同化與順應的過程,逐步建構起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的知識體系。
二、現場模擬情境
現場模擬情境是指學生以游戲、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些情境并非人人都能親歷,但通過現場模擬情境,讓學生處于接近真實情境中,通過眼前形象和實際感受,聯系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與想象,使情境豐富而逼真。教師則根據教學的實際齋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復現,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就行。教學實例2:教學內容:中國加人世貿組織與世貿組織的發展教學情境創設:此章節是教學重點,需要學生掌握。世貿組織設有服務于包括部長級會議、總理事會、分理事會、委員會和工作組在內的各層級組織的的秘書處,由世貿組織總干事領導.總干事由最高級別的部長會議任命,職位非常重要,也十分敏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常常為這一人選的確定而明爭暗斗。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世貿組織總干事的模擬竟選,發表競選演說,可要求演說(稿)包含以下要點:(1)對世貿組織性質、地位和使命的認識;(2)當前世貿組織面臨的當務之急;(3)如何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貿易利益(4)如何在未來通過變革實現世貿組織的宗旨。通過這樣的模擬情境,可以使學生主動去探求與世貿組織有關的知識,并將它們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此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故事情境
美國作家雷諾茲普萊斯(ReynoldsPriee)曾經說過:講故事和聽故事是人類的本能,其重要性僅次于食物,愛和房子,人可以沒有愛情或房子,但沒有人能夠在沉默中生存下去,故事的聲音占據我們的生活,從最小的日?,嵤碌诫y以溝通的精神之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情境,可以生動地展現理論產生發展的完整圖景,有助于學生理清理論發展的邏輯順序,理解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實例3:教學內容: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教學情境創設:這一部分的內容十分龐雜,理論性較強,但又是國際貿易理論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選取一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歷史上十分重要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一533一1946)來創建故事情境.(1)凱恩斯所處時代的背景故事凱恩斯之所以成為改變歷史面貌的偉大的經濟學家,與他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系。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人電氣時代,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并最終完成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兩次世界大戰,其間還有橫掃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這當中有太多的時代故事,創建這些故事情境有助于學生了解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和發展的背景。(2)凱恩斯生平故事這類故事情境可使學生了解凱恩斯出身、師從、求學經歷、任職情況和逸聞趣事,甚至是他的股市傳奇,凱恩斯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有助于學生了解凱恩斯作為經濟學家的特質.(3)凱恩斯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凱恩斯由于師承于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早期曾是一名自由資本主來的信徒,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于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但經過了1929一1933年經濟的大蕭條,凱恩斯的經濟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人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于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縈榮。這類故事情境的創設對于該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至關重要。首先,可以利用凱恩斯的經濟思想轉變將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聯系起來,因為凱恩斯早年曾經受到古典經濟學自由貿易理論的巨大影響,而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之后,有對之后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樣,這類故事情境可以幫助教師向學生完整地展示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完整圖景,有利于學生將相關知識系統化;其次,通過凱恩斯的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情境設工,使學生理解各種類型國際貿易理論從來就是因時因勢而產生和發展的,都是為了反映一定時期的經濟現象,解決特定的經濟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在創設故事情境時,教師除了用語言文字描述情境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包括數值計算、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以及電視圖像等多媒體手段,可以用描寫大蕭條時期社會生活的電影(如《鐵拳男人》)來創設背景故事情境,用凱恩斯的傳記(如《凱恩斯傳(1883一1946)》)來創設生平故事情境,用網絡視頻、圖片和電視專題節目來創設凱恩斯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情境。
四、問順情境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問題情境,就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強烈的求知氛圍。也就是說利用一定的間題刺激、激發學生的思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只可以使學習內容的意義被充分地揭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聯系,從而創新他們的思維,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最終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筆者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已經存在著的間題情境,如著名的斯密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按照教學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出好的問題情境。教學實例4:教學內容: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教學情境創設: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間題要鮮活,能夠起到激發學生探尋問題結果的欲望,二是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并非是要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設問,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提供相關背景材料。針對教學內容,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海爾集團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嗎?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并非易事。不但要了解跨國公司的定義(目前還沒有公認的一種說法)以及組織和經營上的特征;還要掌握海爾集團的組織架構、經營模式、市場表現和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信息。這些需要教師在學生探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情景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充分利用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的情緒,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情感意識,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