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務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逐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更加重要。[1]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入世這些年來我國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出現的各類問題層出不窮,致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吃了不少的虧。
中小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中相對活躍的部分,只有不斷地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依靠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占領市場,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站穩腳跟,并謀求更大的發展cssci期刊目錄。因此,在市場經濟洪流的沖擊下知識產權保護已刻不容緩,中小企業中加強知識產權更應該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點。
一、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現狀
1.研發數量少
許多中小企業不愿花費較大的資金來培育和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不得不付出高額的專利使用費,并在市場競爭中喪失先機。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較少擁有自己的專利產品和技術。統計顯示,建國以來我國生產的西藥有3 000多種,而其中99%是仿制;農藥146個品種,仿制率達95%;精細化工3500個品種,仿制或低檔產品占97%。[2]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截止2007年11月,在中國境內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專利申請地址來自于日本的有204723條,美國為136875條,而地址為中國的發明專利僅有17466條,根據權威部門估計,每年“中國制造”為專利技術支付的費用大約占出廠價的25%——30%。[3]可見,我國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研發數量太少,而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其競爭也越顯慘烈,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缺乏專利產品和技術的企業,更是在經濟競爭中難以立足。
2.研發質量低
中小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研發意識之外,還需要側重核心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即注重知識產權的質量。根據200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2004年,我國的專利技術申請為13萬件,有一半來自跨國公司。從專利的構成看,中國申請的100件專利中,只有18件是發明專利;而國外企業申請的100件專利中,有86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cssci期刊目錄。[3]從這一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中小企業不僅在專利技術發明的數量上較少,而且質量較低,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 內在因素
目前,許多的中小企業雖然研發了新的產品和技術,但是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有些中小企業自身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沒有及時創立自己的品牌和產品,而讓他人搶先申請了專利和注冊商標,從而喪失了專有使用權。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雖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但是缺乏專業的人才、知識產權保護專業機制也不健全。以美國的337調查為例現代企業管理論文,2002年——2006年,在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46起337調查中,有14件案件我國企業未應訴,未應訴案件約占全部案件的1/3。一些337調查案的原告方利用我國企業付不起訴訟費和搭便車的心理,刻意選擇那些可能不愿應訴的小企業作為列名被告,以侵犯其核心知識產權為由,向ITC尋求普遍排除令的保護,從而直接打擊我國整個行業的利益,甚至不得不退出美國市場。[4]可見,中小企業不做好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防護工作,不未雨綢繆,必然會在遇到實際問題中吃虧。
2.外在因素
第一,政策法律、法規不完善
由于知識產權屬于法定的權利,它不僅表現為權利內容法定,而且還表現為獲取和行使權利的方式法定,因此,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也必須具有相應的規范性。但是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目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政策法規還并不完善,沒有詳盡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專利申請審查制度、職務發明創造申報與審查制度、科技成果登記制度、知識產權投資管理制度、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研究開發項目登記與定期審查制度等。[5]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難以規范,使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陷入混亂cssci期刊目錄。
第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尚不完善
由于知識產權申請、評估、確認等工作較為復雜,對于一般的中小企業人員而言,由于信息不足,往往需要專業的服務機構進行輔導處理。但是,目前高質量、體系完善的專業服務機構較少。而高質量的服務機構收費較高,也超過了一般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因此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資質較差、收費較低的中介服務機構,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實力差距,不利于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三,內部控制不足、實施效率較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業也關注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并設立的專門的人員和機構處理相關事務,而國家對于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給予了較多的優惠,也頒布了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但是因為缺乏較好的內部控制管理,雖然目標在制定之初是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發生了偏離,從而導致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陷入僵局。
三、加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
1.提高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中小企業要明確知識產權在其自身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意識。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知識產權研發、申請和保護專門機構,并培訓專業的人才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建立一套與政府、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相協調,成熟有效的糾紛風險評估和處理機制,從而確保中小企業在面臨知識產權糾紛中能夠從容面對。
2.不斷完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制度
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要從戰略上對中小企業進行重視,要給予那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的技術中心提供資金、人才、信息和研究項目等更多的支持,扶持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心,使其在知識產權的爭奪戰中獲取有利的優勢。并不斷總結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經驗,參照國外發達國家較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結合國情,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cssci期刊目錄。鼓勵中小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并進行相應合理的政策扶持。
3.完善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
鼓勵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服務的規章流程,強化中介服務機構的信息服務意識,并進行合理的人員配置。政府機構也應規范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的收費標準,對于需要知識產權服務的中小企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可以給予適當的補貼,以鼓勵中小企業可以接受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服務,確保申請了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都能夠得到有效保護。
4.建立內部控制工作
對于中小企業本身,政府從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部門,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中介服務機構都應該建立適當的內部控制機制。根據各主體的復雜程度建立相應的完整的內部控制機制,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和相互牽制作用,防止個別人員出現操作風險,保證知識產權保護目標實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各部門之間、人員之間應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協調同步,各項業務程序和辦理手續需要緊密銜接,從而避免扯皮和脫節現象,減少矛盾和內耗,以保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高效性和連續性。
參考文獻
[1]蘇元機.論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及保護意識的增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44.
論文關鍵詞: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
一、建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制度的背景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思路,并將其明確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目標?,F代企業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互分離。然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最終也導致了委托問題的產生。國有企業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組成部分,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那么,在如今的這種情況下,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即“大股東”定位的國資委應該如何正確的評價與考核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以實現出資人財富的最大化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成了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于經營性國有資產而言,沒有國企負責人經營業績的考核,也就無所謂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作為國有資產出資者代表的國資委,必須通過考核國企負責人的經營業績來掌握國有資產的收益和保值增值狀況,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國資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的業績考核,是為了提高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從而促進國有資產運營質量和效率。其目的是要把國有資產經營的責任落實到企業負責人,對國有出資企業實現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進行考核。
二、相關的理論依據
(一)委托理論
信息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把整個社會經濟關系歸結為委托—關系。即在執行契約的過程中人獲得某種私有信息企業管理論文,而委托人無法獲得這些信息,導致人的行為對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國有企業出資者并不直接支配資本的運用,而是委托專門的管理人員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決定其資本營運。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經營者的財務目標會偏離出資者的目標。為了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經營者激勵機制,而激勵機制的基礎問題就是業績評價。
(二)超產權理論
泰騰郎(1996)、馬丁和帕克(1997)等學者,以競爭理論為基礎提出超產權論(BeyondProperty-Right Argument)。超產權理論認為企業效益主要與市場結構有關,即與市場競爭程度有關。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顯著提高;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顯。國有企業是一種適應適應市場經濟制度的產權安排,效率的決定與產權形態、組織形式無關,只與信息的充分程度有關,而信息是否充分,不是由產權決定的,而是由競爭決定的。競爭可以讓企業經營者的努力與努力程度更加充分公開,從而做到更有效的監督經營者。
因此,根據超產權理論的觀點,只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經營業績評價,將其置于一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之中,做到透明考核,明確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使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努力成果和最終的考核結果相符,才能真正的將國有企業處于一個競爭的環境當中。如果沒有競爭,高效率企業的負責人和低效率企業的負責人都不會被淘汰,最終只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停滯不前以及國有資產的流失,也無法實現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三)激勵理論
哈羅德·孔茨認為,激勵是指揮與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摘要把企業負責人的報酬和公司的經營目標聯系起來企業管理論文,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降低委托成本,最大可能的為股東創造財富。
三、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的現狀
2004年1月1日,國資委頒布實施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二號)國資委按照此《暫行辦法》以出資人的身份對中央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考核。這一業績考核制度體現了:明確了評價主體是國資委———它行使國有資產出資人角色;考核對象是企業負責人;確定了“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考核結果與獎懲相掛鉤”的制度規范;考核內容為年度經營業績與任期業績相結合。其中,年度業績核心指標為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任期業績核心指標包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等。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的全面推行,結束了中央企業負責人“有任命沒有明確任期,有職務沒有嚴格考核,薪酬同業績不掛鉤”的歷史,使業績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了規范化和良性發展的道路。部分地方國資委也建立了相似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度,從而擴大了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的發那位,促進了地方國有企業的發展。200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17號令)。該辦法中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中的基本指標都沒有變化,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綜合考慮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增加值將被引入業績考核。新的《暫行辦法》更加突出發揮業績考核在國有資產監管中的導向功能,注重把考核導向的重點放到提高目標管理水平、推動戰略管理、引入價值創造理念、提升可持續發展等能力方面。2010年1月1日又頒布實施了新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國資委第22號令)。年度經營業績指標仍然包括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但基本指標有所變化,包括利潤總額和經濟增加值,正式將經濟增加值作為一項業績考核的指標。分類指標由國資委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特點,針對企業管理“短板”,綜合考慮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確定。
四、我國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偏重財務指標,忽視非財務指標
一般情況下,財務指標無法涵蓋影響企業業績的所以因素,尤其不能涵蓋那些對企業業績具有重要影響卻又難以量化的因素。我國目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企業財務報表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企業會計信息發生嚴重異常的情況(如數據失真等)或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程度提高的情況下,如果只偏重財務指標,所得的結果必然有很大的片面性。此外,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多以盈利能力指標為主企業管理論文,這會刺激管理者操縱盈利指標,比如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在利潤總額不變的情況下,管理者有動機操縱分母,通過發行更多的債券和回購股票等方式,大幅提高凈資產收益率。財務指標過分依賴會計數據,容易引起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的不實。而采用非財務指標進行評價,可以從外部環境和非財務角度對財務指標評價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二)考核程序不夠完善
考核指標確定后,如何科學地確定目標值是考核能否達到效果的關鍵環節。實際工作中,考核目標確定主要依據企業歷史數據,進行環比,并沒有真正與企業戰略、年度預算相掛鉤,更不用說向行業標準、國際標準靠攏。為確保完成業績指標,企業存在“雪藏”部分業績的可能性很大。此外,還缺乏嚴格的動態監管機制,對企業經營的具體過程缺少關注。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不是目的,而是出資人履行權利,落實資產經營責任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考核不僅是對考核期經營情況算總賬,更要加強日常的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好企業經營業績動態監控,對于促進企業完成和超額完成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三)考核體系不夠科學化
各地國資委對其管轄地區的國有企業都采取了統一辦法,統一考核的方式,但由于企業所處行業不同,規模不一,發展階段千差萬別企業管理論文,所有企業共同運用一個考核辦法,按照統一的考核體系和標準進行業績評價,很難做到合理科學的考核。處于不同環境的國有企業業績其結果的差異可能來自于行業差異,而不是管理者的經營能力和努力程度差異。如果國資委不區別所轄企業在壟斷性領城與充分競爭性領城的巨大不同,而以‘一刀切’的考核指標來獎懲,科學公正的目標肯定會打折扣?,F有考核指標容易出現“鞭打快牛”的問題,各個企業行業、規模、現實條件、市場環境和業務起點等都不一樣,但面臨的基本考核指標都是一樣的。實際考核的結果,往往出現效益好的企業因起點高而達到的績效得分不高、起點低的企業績效得分反而高的現象。
五、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的改進建議
(一)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評價改進的必要性
效用是指對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閑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滿足的一個度量,可以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了好處。國資委所轄的各個國有企業有其自身性質、所處行業以及競爭狀態等的差異,同時目前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業績評價基本上都采用了統一的考評辦法,缺乏差異化的評價,很多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會有一些就職的偏向,導致一些沒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出現了人才缺乏的現象。因此,國資委只有對當前的業績評價體系做進一步的改進,才能夠讓在不同國有企業中任職的負責人獲得的效用在同一條無差異線上,使其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獲得相同的效用,以遏制有的國有企業人才缺乏的現象,促進國有企業全面健康持續的發展。
(二)改進的建議
1、重視對非財務指標的運用
非財務指標可以彌補財務效績評價導致的短期行為,有利于實現企業長遠利益最大化。非財務指標的設定考慮了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等與企業戰略密切相關的因素。同時,非財務指標受會計政策的干擾較少,也能夠更加順應現代經營環境的需要。非財務指標的外延比較寬,但大致可分為客戶、員工、市場、內部業務流程、創新、社會責任等方面。在對國有企業負責人進行業績評價時可以引入一些諸如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員工滿意度、技術創新、社會生態環保等的指標,將其與財務指標相結合,才能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給出綜合全面、科學嚴謹的評價,克服國有企業短期行為。
2、完善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考核程序
國資委應對國有企業負責人報送的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建議值嚴格把關,了解是否存在低報目標值的現象。國資委在核定年度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值的過程中,應根據“相同行業、相同尺度”的原則企業管理論文,結合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企業所處的行業發展周期、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等,對其目標建議值進行嚴格審核。此外,應加強對考核具體過程的監督與控制,建立相應的動態監控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激勵被考核者超額完成目標。
3、促進考核體系的科學化
了解各個行業以及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的情況是國資委對國有企業進行業績評價的前提,國資委在制定國有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引入差異化業績評價的策略。在制定具體的考核方式時應當考慮被考核企業的特點、發展階段、戰略目標等因素,并結合行業的差異,建立能夠滿足不同需求主體、體現行業差異的多重權重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應明確規定每種具體權重指標體系的適用范圍及適用情況,并要求評價者在公布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時,充分披露所采用的權重體系。
4、構建基于EVA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
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建立一種符合資本效率有效發揮的新型激勵機制。即要在保證所有者財富增加的前提下,將價值創造的部分獎勵于經營者。EVA是經濟增加值的英文縮寫。它是公司稅后凈營業利潤與全部投入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它可以全面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反應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是為股東創造財富的關鍵驅動因素。目前新出臺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已在年底考核的基本指標中引進了EVA指標,使對國有企業的業績評價進一步的客觀化、合理化。各地國資委也應根據當地的情況積極的引入EVA指標,在對其經營業績做客觀、公平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以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王化成.企業業績評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毛程連.國有企業的性質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分析[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國資委.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Z].2009,(12).
關鍵詞:強制責任險;醫療職業;美國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7(c)-0174-01
按照通常的說法,責任保險始創于法國,美國的責任保險制度則產生于1887年后。[1]目前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醫療保障體系――醫療意外處理保險、醫生責任保險、醫療民事賠償制度、侵權訴訟、獨立醫療意外鑒定委員會、醫生問題的公眾監督委員會等。通過這個醫療保障體系,大多數醫療糾紛在法庭外得以解決,醫療責任保險已成為美國現代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成了醫生的法定義務。有數據表明,近年來美國醫療投訴率增長了55%,醫生平均保險費增長51%,占醫生年收入的4-10%,向我們展示了美國醫療責任險的發展速度。[2]醫療責任險屬于責任保險的專家責任保險的范疇。美國醫師職業責任保險是法定責任保險。[3]只要是行醫,就必須要有醫師執照。要領取醫師執照,首先要考取專業資格證書,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投保醫師職業責任保險,否則即是違法執業。美國的醫師職業保險規定的較為詳細,根據專業定風險,根據風險定保費。較大風險的是外科,每年需要交一萬到兩萬美元甚至更多,內科風險相對較小,每年只需幾千美元。而且,保險公司在為醫師承保的同時,也會有所選擇和評價,醫師有了賠付記錄,在下一年度續保的時候,保險公司要進行考察,決定是否提供保險服務和是否提高保費。所以,即使醫師投了保,也不會過分松懈,這樣就杜絕了道德風險的發生。道德風險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惡意圖謀保險賠償金而故意誘發保險事故所存在的非自然危險。[4]美國通過醫師職業責任保險的經濟手段對醫師的醫療活動給予規范,一方面,大部分賠付費用由保險公司承擔,醫師在從業過程中輕裝上陣,全心鉆研醫術;另一方面,患者造成的損害能及時得到填補,體現了人權保障的公平和及時。
筆者認為,不管理論上如何界定醫療糾紛的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國民法適用的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原則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和增加了敗訴的風險。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為加強對受害人的救濟而有過錯推定的運用,以過錯推定實現對受害人的特殊保護。[7]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加強了作為弱勢群體患者的保護,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產物,但也不能否認對醫療機構民事責任加重的事實,從而忽視對醫療機構利益的保護。
比較我國和美國在醫療損害賠償民事侵權的歸責原則,可以看出,美國的過錯責任舉證原則即受害方需要證明其受到的損害是由于被告方違反了公認的標準而導致的,也就是說,患者有舉證的責任,法官并不必然推定醫院方面有過錯,只是按照證據優勢原則做出判斷。與我國醫療糾紛的過錯推定原則相比較,醫院和醫生在醫療訴訟中敗訴的可能性和醫療損害賠償的風險要小的多??墒羌幢闳绱耍绹廊粚嵭辛藦娭漆t療責任保險,為醫療行業和醫生執業保駕護航。比較我國,目前的醫學事業尚不夠發達,而醫療糾紛頻頻發生,已經造成醫務人員消極執業心理,而自愿保險又不能滿足醫療行業的社會機能,這種情況下有什么理由不強制采取責任保險的風險分散機制呢?而且,在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是國家投資的,其資產是國有資產。而醫師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醫療行為是職務行為。一旦出現醫療糾紛,根據我國對職務行為的民事歸責理論,在執行職務中過失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由所在法人機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盡管對工作人員的重大過失和故意行為造成的損害,法人機構賠償后可以追償,但大部分承擔賠償的責任還是在法人機構。這樣,一種不符合民事歸責原則的責權不一致現象就會發生即國有資產的流失。在美國,醫師和醫療機構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合作的關系,不屬于職務行為,因此不會出現醫生造成的損害由醫療機構承擔的問題。
中美兩個國家的這種體制和關系,雖有明顯的差異。但是,在頻繁和高昂的醫療索賠面前,分散風險都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我國,因醫療體制改革滯后民事法律制度,使醫療機構責權不等;高額的醫療索賠使醫療執業嚴重保守;醫療糾紛得不到及時解決使醫療秩序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司法機構在審理醫療糾紛時,忽視醫患關系這種特殊的民事關系,忽視醫療人員在沒有責任保險保障情況下的“高危職業”的事實,使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訴訟中過多的承擔賠償責任。盡管在醫療侵權損害后果發生時,存在很多種方式去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但保險比侵權賠償更加方便和快捷,受害人認為更加公平和執行起來更加廉價?!氨kU對原告和被告均有好處,被告支付保險費越多,他的聲譽就越高。此外,他還可以避免訴訟過程中的大量費用。如費、辯護費和各種準備費。所以保險是一種費用低廉的解決方法?!盵6]再者,我國這種特殊的醫療體制,保護國有資產,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醫療職業責任險會起到重要的防御和保障作用。因建立在自愿基礎上的責任保險制度,對實現責任保險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的機能是有缺陷的。不能滿足責任保險的政策目標的基本需求。民事責任制度的發展已經明顯顯示出強化保護受害人的賠償利益的趨勢。因此在我國要建立強制性地醫療職業責任險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不僅是醫療侵權民事歸責原則所激發的產物,同時也是醫療機構國有體制應該采取的一種保障措施。
通過比較可知,無論是從保障醫生和患者的權益、發展社會醫學的角度,還是從民事歸責原則理論發展趨勢的角度,筆者認為建立強制醫療職業責任險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必備的醫療領域風險分散機制。符合責任保險保護受害人的目標,也有利于民事責任制度與損害賠償的適度銜接。
作者單位:張家口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袁宗蔚:《保險學》,北京,合作經濟月刊社,1981年第1版,第354頁
[2]王川:《國際醫師職業責任保險若干法律問題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00年學位論文,第4頁
[3]王川:《國際醫師職業責任保險若干法律問題研究》,第5頁
[4]鄒海林:《責任保險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36頁
[5]之所以選擇美國作為參考系,是因為美國的保險業較為發達,而且美國的職業責任保險尤其是醫療職業責任保險開展的較早,是社會干預的強制性的險種
近年來,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本文通過搜集近15年內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文獻綜述,分析當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高校管理中應用的研究情況。通過分析當前研究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內涵的解釋、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現狀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措施的借鑒,指出當前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夠、視野較狹窄、缺乏創新等不足之處。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理論;高校管理;文獻綜述
新公共管理理論近年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無所不在,豐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動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樣理應場面熱鬧,新論迭出。但通過檢索和分析相關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現有研究成果狀況
筆者在中國知網中國期刊、中國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社會科學Ⅰ輯”、“社會科學Ⅱ輯”目錄下進行文獻檢索,通過對2000-2015年間與本題相關的文獻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關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因而觀點紛呈、莫衷一是;2、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體現了研究者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趨勢的認可和重視;3、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文獻檢索結果較少,反映出研究者對這個研究問題角度的忽視。
二、現有研究的基本觀點和認識
(一)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涨暗男姓母锏闹黧w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論改變了傳統公共模式下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轉變,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統一,強調管理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兩大類,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關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認為“從實踐來看,它是政府針對現實問題的政府行為和政府管理的一種新理念、新模式;從理論上說,它是以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為基礎,對行政與管理概念、內涵的重新解讀,對經濟理論、私營部門和技術變革的關系進行再次梳理?!敝醒胴斀洿髮W周湘林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民為本、市場化、結果導向、分權協作、民主參與、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導原則,旨在促使政府職能從‘劃槳’回歸‘掌舵’,并走出規制導向的困境?!彪m然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本相同點主要有:政府職能的轉變,以人為本,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競爭,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措施等。對我們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啟示和幫助作用。
(二)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現狀
從已有文獻來看,當前研究者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著重點在政府與高校的關系上。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把當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主要歸為兩類:1、政府對高校行政的干預;2、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表示近些年來,由高校外調入高校任職的干部逐漸增多,高校中政府對高校的嚴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現行政權力一家獨大,讓高校中逐漸缺乏學術氛圍。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應采取何種模式管理高校的問題。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國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現為“政府服務”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約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與高校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關系的基礎上,協商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并通過中介機構的評估,幫助雙方判斷和辨明對方是否盡到應盡之責,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責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質量產出責任。對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師績效評價角度、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等,目前尚不足,還有待深入完善。
(三)關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處。河北工業大學石小娟、高駿敬在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引入競爭機制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建立現代化高校,樹立服務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級對下級的絕對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并可以從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隊伍建設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上海外國語大學吳慧針對目前高效管理隊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觀念陳舊、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標粗放等問題提出完善措施。借鑒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責任和結果的強調及突出資源配置、競爭機制、對服務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吳慧認為應轉換職員任用機制,在管理上強化崗位聘任和崗位考核,打破職務終身制,增強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辦事效率。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屬于緊缺的公共產品,高校的規模和數量在短期內還是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著現在高校的復雜程度、參與社會領域的深入,對高校本身的管理也應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因此,對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對現有研究的基本評價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下高校管理的研究從總體上來看,現有成果對于政府與高校間的關系稍重視,而對于結合具體問題的系統研究較少,客觀分析問題的多主動建樹少,而且從成果(文獻)產出數量上看也不豐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第一,對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視。新公共管理理論已發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運用并不妥善,學術地位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很少。也許,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因此理論研究很少顧及至此,但是,任何實踐都應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的。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夠。比如對政府與高校關系的問題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層面,具體針對不同類高校的實施方法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同時,研究視野還比較狹窄,除了對政府與高校關系、政府職能的問題有些研究之外,對與高校管理密切相關的教師管理、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極少。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創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還停留在分析問題階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這種缺乏創新點的管理模式在建國之初或是改革開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在在一體化、全球化的新世紀背景之下,沒有創新便沒有進步。(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石小娟,高駿敬.基于新公共管理論對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101-103.
[2]吳慧.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完善我國高校管理隊伍建設的啟示[J].上海管理科學,2009(31):66-69.
[3]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38-43.
[4]安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J].東方企業文化與策略,2010(6):136.
[5]張翼.新公共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實踐中的適用性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3(8):103-106.
摘要: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中國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仍然不能磨滅,從各個方面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產生著影響。本文主要以供電企業為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傳統文化對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官本位”的意識阻礙了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以皇帝為頂端的高度集權的專制制度和等級森嚴的官僚制度。在這個寶塔形的體制結構中,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為百業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也只有做了官,才能獲得特權和利益。中國自明清以來對官吏實行的是低俸祿政策,但是這并不阻礙底層莘莘學子通過科舉考試擠入統治集團。因為官員的俸祿雖低,但是整個社會上是以官職大小衡量人的價值、成就、地位的。時至今日,“官本位”意識仍然影響著一些人的思想和行為。
改革開放以后,雖然中央在淡化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但是國有企業中的分配機制仍然在按照行政級別制訂,如某級別可以享受多少工資待遇、多大住房(包括地段)、可以購買多少企業股票,這種分配政策的制訂無需接受任何質疑和監督,于是基層企業規模再大,其領導的級別不如上級機關衙門里的一個小官,巨大的社會分配不公由此而產生,于是乎“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是社會的特權階級,導致大家對“官”仍趨之若騖。
近幾年來,大學擴招,各種門類大學生出現了,大學生也不再是國家干部了,但是國有供電企業領導經過改革之后的自由裁量權卻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企業還是象一個官僚機構,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彈性盡可能加大,在不唯文憑、不唯學歷、只唯能力的外衣下,不對能力制訂客觀的評價指標,權力指揮一切,國有企業中的成“官”的正常通道沒有了,于是尋租現象就出現了,其結果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但不能優化、發展,簡直可以說是形同虛設。
2、傳統儒家文化對我國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消極影響
儒家管人思想,具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況下,精華與糟粕又相互結合,良莠混雜,瑕瑜互見。具體表現如下:
(1)重德治而輕法制的偏向
儒家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們都更注重個人修養,強調道德教化。雖然也有雖有“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藝,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一類主張規章制度的話,但相對于其長篇的“德”的強調來說,太過于蒼白。
表現在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常以非理性的倫理道德觀念為原動力。它過分重視德行管理,忽視企業規章制度的作用。結果導致企業員工無章可循,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的現象司空見慣。規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紙上,而不能見之于行動。這種“德治”雖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帶來和諧,但企業畢竟不是一個家庭。作為社會的經濟組織,需要一種客觀公正的標準對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加以約束和規范。
(2)重均同而輕個性的偏向
中國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但與西方管人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對個體地位的認同。它雖然處處講人,但真正重視的是人所屬的團體。在“均同”思想影響下,總體是神圣的,至高無尚的,個體則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這種總體對個體的排斥,構成了中國儒家管人思想的本質。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上具體表現在:
首先,在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我們更偏重于那些重總體,輕個體的學說。但是如果把這種群體觀念發展到極端,無疑會對個體產生排斥作用。這種排斥的后果,無疑要扼殺個體的活力,使個體的任何行為都要從群體的規范,群體的心理,群體的習慣中去考慮,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誰要標新立異,搞些創新,就可能遭到群體的孤立和攻擊,從而導致個體對群體的畏懼和依賴心理。這種依賴心理嚴重地阻礙了人的創新精神的發揚。諺語“槍打出頭鳥”,就是這種思想最精確的詮釋。
第二,沒有完善的競爭和激勵機制。具體表現就是講攀比,不講競爭;講均同,不講貢獻;講公平,不講效率等等。長期以來這種“求和去異”的儒家管理思想,造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頑固地保護著人們的心理長城。
第三,以往在企業職工個性上,共同性勝于特殊性,群體性高于個性。使職工個性長期處于抑制和閉鎖狀態,個人需要絕對服從集體的利益,排斥任何做法的“個人主義”。其結果,使一些企業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3)重傳統而輕變革的偏向
千百年來,中國農村的自然經濟管理一直占主導地位。一面是家長專制式的管理關系和綱常禮教,另一面則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守舊思想。盡管中國歷史上,不乏一些反傳統倡革新的思想家和勇士,他們的管理思想也產生過廣泛影響,但最終多被儒家管理思想吞沒。其根本原因是:
首先,當維新者在管理意識上起來反傳統時,卻又常無意識地停留在傳統之內,傳統意識潛移默化地決定著他們的思考方向和界限。
其次,歷史上多次革新實踐,革新者承擔的風險遠遠大于繼承傳統者。商鞅、王安石、譚嗣同等許多著名改革家的結局告訴人們,寧求穩健而不務革新,可能是較明智的選擇。
這種因循守舊,知足長樂,處事退縮,不思進取的傾向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供電企業的管理思想和行為,同樣也影響著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更愿意采用已有的方法和制度,而不愿意思考、創新。這是我國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國有企業的業績與企業領導升貶并無直接關系,企業倒掉,領導易地繼續做官現象比比皆是。因此企業領導更多的是對上負責,于是因人設崗在國有企業中是屢見不鮮的。這樣的結果是,企業崗位設置不合理,很多在崗的員工本身就不具備上崗條件,考核也就無從談起。在這種形勢下,任何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都無法在這類企業中執行,換句話說,誰也沒有能力根據這種實際情況制訂如此復雜、完備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作為替代,企業領導的協調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治”也就習慣成自然了。“人治”得越久,領導的自由裁量權也就越大,領導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制度也就沒有執行的必要了,因此制訂制度的唯一目的就是應付檢查。
二、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進措施
1、儒家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的融合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西方的各種先進的管理思想正源源不斷的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和深入。如何將儒家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西方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去,以更好的適應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促進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在中國更好的發展是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和專家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傳統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用人的思想和理念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不謀而合。因此,新興的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向傳統文化學習,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在根本上說只是一種處世哲學,更多著眼于宏觀的環境,如國家;對于企業這種微觀組織的細節化的管理論述甚少。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借鑒儒家文化時不能從中得到具體的幫助,可以引用的只是一部分原則和處理事情的態度等,缺乏嚴密的理論體系和科學分析。所以,我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要不斷吸收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精華,在傳統儒家文化的指導下,樹立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強調對個人的尊重,重視運用待遇和發展機會來吸引和留住人才,并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來淘汰不合格的員工。
2、具體措施
(1)改革薪酬體系
①取消一切所謂某某級領導干部享受某某待遇的特權,把包括住房在內的全部福利和包括公務用車、通信費、招待費等職務消費全部納入薪酬體系,使企業內部整個薪酬體系透明化。
②盡可能實現同工同酬,原有體制內職工的收入可以以股份分紅形式進行調節。
(2)公開招聘流程
按照企業的需要合理設置崗位,明確公布崗位說明和崗位要求,招聘過程公開化,做到以崗選人,為合理的設置績效考核標準奠定基礎。
(3)疏通各崗位的上升通道
①加強技術、經營、行政管理三支隊伍建設,疏通每個崗位上升的通道,改變以往提升待遇只能走行政管理一條路的現象。
②對于成熟期的企業,各崗位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時,對于能力已超越崗位要求而又無崗位可上時,可以將相鄰崗位加以合并,同時相應提高薪酬。
(4)強化制度管理
改革目前制度訂得很嚴而執行很松的陋習,將各項規章制度簡單化,做不到的制度不制訂,凡已制訂的制度必須確保執行。因此對規章制度實行持續改進,不搞大而全,在執行過程中逐步修正、完善、增加。
(5)加強內部競爭
改伯樂相馬為賽馬。如同美國國會選舉一樣,每年將一定比例的崗位(如1/4)在公司內部重新競聘,這樣每過數年公司各崗位之間就相當于輪換一次,可以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使整個企業在創新中前進。
另外,嚴格控制每個崗位競聘者的數量,當某崗位競聘者的人數超過設定上限時,則適當降低該崗位的待遇;當該崗位競聘者數量不足時,則提高該崗位待遇,相當于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對各崗位的薪水進行調控。
參考文獻
1、邱雯.美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比較[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10)。
當今市場,風云變幻、日趨激烈。企業經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創新、不變革,危機隨之而來。居安思危,居危思危,方懼者生存、懼者發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于是逢盛世,立警言,捫心自問,修訓自身也。
行業上劃20年來,充分運用專賣壟斷優勢和自身發奮努力,企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然而,隨著歲月推移和各方面因素的轉化,一些支撐發展的背景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未曾料及的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企業潛在風險迅速增加,極有可能進一步積累和升級。
入世承諾的逐步兌現,國家將進一步放開煙葉市場,企業面臨津巴布韋、巴西等煙葉生產大國、強國的威脅。三明煙葉與國際巨頭在市場上將會短兵相接,競爭將更加激烈;我們煙葉產品的內在質量、口味、價格以及綜合利用率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一些差距,還不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國際競爭力較弱。
煙草行業改革進程加速,對煙葉市場沖擊可以預料——云貴煙草工商分離,煙葉將沖破地方封鎖,如下山猛虎勢不可擋。沖擊的影響將是深刻和長遠的。同時,行業組建工業集團,使我們的目標市場逐步集中和縮小,集團對煙葉質量標準的要求將更加嚴格,加上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手段日趨成熟,以往“人情營銷”、“生意營銷”做法將可能逐漸失去一定的優勢。
煙草稅收的進一步提高導致工業企業負擔加重,進而會將部分經濟壓力轉移給煙葉企業。就目前情況而論,世界平均的煙草稅收負擔率注1約為53%,英國、德國、巴西等國家都超過或接近80%,而中國的實際水平僅為43%左右。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都提出要統一全球煙草稅收標準并建議把稅率提高到70%。在可預見的將來,已加入《公約》的中國政府將會較大幅度地提高煙草稅收。成本費用過高、管理不善和經營欠佳的國內煙草企業將不可避免地因無力消化愈來愈重的稅收壓力而趨于虧損和衰亡。
一個企業穩健前進,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更需要務實的內部管理。自1984年三明煙草組建以來,管理制度建設從無到有,各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企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但同時,在完善和執行“內控”制度以及“過程化法治”管理注2、管理理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嚴刑峻法”、“令行禁止”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相對于國內外同行,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淡薄,還沒有相應建立一整套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激勵措施。我們的科技人員一有新的發明和技術創新,首先想的是如何發表,省級、國家級、甚至國際刊物,以取得評定技術職稱的條件,卻沒有確認個人發明和職務發明的區別,沒有從保護企業長遠利益出發,申請企業專利權和著作權??蒲袑嵺`成果,往往無償地奉獻給我們的競爭對手——國內外各個煙葉生產種植和經營企業。我們每年接待全國煙區幾十次的參觀、考察、學習,幾十、上百篇極有價值的科技論文和多項科技發明,使本應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企業核心財富在不經意之間付之東流。筆者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保護措施的不到位對企業的風險是巨大的注3。
企業眼下存在著職工進取心衰落、主人翁意識淡化、凝聚力下降的潛在風險。這些年,三明煙草效益好,收入高,員工的進取意識、與企業同命運共發展的意識有所淡薄——我們有時不講貢獻專講索?。徊恢v實際工作需要專講官職資格排場,干群隔閡增大;不講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與企業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專講沾企業好處、現在不沾什么時候沾,日夜想著合法地、甚至不合法地使自家錢庫更加豐盈,盤算著企業如果衰敗,自己仍然風光依舊。這種現象,就是進取心衰落的現象、主人翁意識淡化的現象、企業凝聚力下降的現象,是三明煙草最大的危機。
面對風險,我們應有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更應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危機是可怕的,有重復性的,也有突發性的。我們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認識它、掌握它,變危機為轉機。樹立危機意識,要求我們應具有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價值觀,即把“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放在首位”,直面風險和危機,不回避、不推諉,敢于面對現實,承擔責任,針對問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
我們應該把樹立危機意識貫穿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之中。在mba教程中,管理有一種重要的原則:80/20原則。即在企業里,管理人員(骨干)是少數,但他是關鍵的;員工是多數,但從管理角度上說,卻是從屬地位的。也就是說,關鍵的少數制約著次要的多數。因此企業出了問題,管理人員應該負80%的責任。如果把管理人員抓住了,就把系統抓起來了,所謂綱舉目張,整個企業就有效運轉了。
在選拔和使用骨干力量時,我認為應該始終堅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簡單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刀切是形而上學的,不是辨證地看問題。我認為人才的內在素質至少應具備以下幾種:第一,科學分析、判斷形勢和善于把握大局。在復雜的局勢面前,能找出最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制約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第二,對一件事有一抓到底的韌勁。每天只抓好一件事就足夠了,因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第三,具備“柔弱勝剛強”的謙虛謹慎作風和強大的學習力。弱可以轉強,小可以轉大,能夠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的位置,始終充滿學習和實踐的激情,就有了向前的目標,就可以永遠前進。
我們應該冷靜面對日益成熟和發展的市場,不為產品走俏沖昏頭腦、看不到危機、不善應變;也不為產品暫時積壓,就自暴自棄,做“有奶便是娘”的蠢事,干言行不一的絕事。為應對危機,必須強化全面質量意識,落實各項質量管理措施和承諾服務措施,應該徹底擯棄“不可能”、“做不到”、“吃虧論”等陳舊的思想觀念。骨干力量應該率先垂范、帶頭執行質量管理制度,以實際行動影響員工、教育員工,在企業內逐步形成一種至上而下的處處規范、事事標準的良好氛圍,認真實踐我們“至誠至信、全心全意——客戶滿意是我們永恒的追求”的服務理念,真正贏得市場。
全方位的工作質量,包括煙葉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成本質量。企業職能部門,從生產種植到售后服務咨詢全過程的工作質量,直接
或間接地影響著產品質量。對全體員工和煙葉合同種植戶進行質量教育,強調全員把關,營造一個人人講產品質量、個個服從產品質量、每個員工自覺為產品質量做貢獻的良好氛圍,真正把“煙葉質量在我心中,煙葉質量就在我手中”融入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促產品質量上來。應該抓好質量事故追究制度的落實。加強每個環節的質量跟蹤,環環嚴把關,道道重檢查,樹立“優質煙葉是靠人制造出來”的思想。堅持質量“三不放過”,即:事故責任人沒處理不放過,職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落實整改措施不放過。真正把“視產品、服務質量為企業生命”落在實處,形成“誰砸三明煙葉的牌子,就砸誰的飯碗”的態勢。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可持續性”地貫徹各項規章制度,比如要求某員工把桌子擦干凈,今天他擦干凈了,明天就差一點,后天就更差了,大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外國發達企業里,這種情況就很難看到。抓管理,我們就應該不停地要求“反復抓,抓反復”?;A工作稍微差一點,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我們的各項工作也就很難有所結果。因為就崗位任務而言,如果每個人的工作都差一點,這個任務的結果就差太多了,所謂小差距和大差別,就差一點,恰恰看出了一個企業在管理和人員素質上的巨大差異。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評價體系”等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第一,是將原先的表揚、鼓勵轉變為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的商品化,建立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配套的崗位創新獎勵措施。只有將知識產權獎酬機制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才能真正推動企業技術發明的產業化。第二,應該使一切可以取得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及時取得國內外專利保護,形成市場競爭優勢,最大限度地減少技術的流失。目前,應抓緊時機形成一整套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以強有力的措施保證企業智力財富資源不被流失,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推行和公司改革的深化,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改革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兩個關鍵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作者將針對當前資本結構在我國特殊重要的地位,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作者希望通過對資本結構和委托問題涵義的介紹,對委托問題與資本結構理論發展的分析,針對我國企業的現狀,對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得出優化資本結構,降低成本,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的結論。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推行和公司改革的深化,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改革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兩個關鍵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學術界在委托問題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對資本結構的討論更是如火如荼,但大多數只是針對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研究還是比較欠缺,因此本文作者將針對當前資本結構在我國特殊重要的地位,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作者希望通過對資本結構和委托問題涵義的介紹,對委托問題與資本結構理論發展的分析,針對我國企業的現狀,對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從而達到優化資本結構,降低成本,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一向作為中國經濟中流砥柱的國有經濟首當其沖,國有企業的轉制,以及上市公司中國有股的減持,同時又要防止在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的流失等等一些問題,都涉及到國家這個委托人與企業受托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同時深層次講必將影響到企業資本結構以及產權結構的改變。國家在探索優良的改制途徑,企業力求取得優良的績效,這兩方面都與本文的主題有莫大的聯系。
而一向作為中國經濟生力軍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蘇南模式鄉鎮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沒落。追根求源,關鍵在于企業經營體制的陳舊,以及政府機制過多干預,家族制企業的管理體制的局限。這種種情況無不涉及產權機制的不夠明了,關系的疏落,資本結構的不合理。
二、委托問題
(一)委托關系
1.委托關系的涵義。當我們開始認識委托問題,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理論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的得從委托關系說起。委托問題實質就是理論所要解決的問題,而理論則分析了委托人-人關系。利益關系人對公司的求償權可描述為委托人-人關系,其中人是代表委托人行為的。其實,現實社會中包含著很多的委托人-人關系。從短期資本經理、律師以及在不動產、旅游、保險等等方面的人這些情形,最容易看出來明確的委托人-人關系。許多其他環境也可用委托人-人關系來描述,即使一方并不是另一方的人,也可把雙方看成好像是委托人和人。實際上,幾乎任何環境,只要其中的一個人或集團的決策權能影響到他人,都可用委托人-人關系來描述。例如,雖然大多數雇員并不能被明確地劃歸為雇主的人,但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們是作為人而行為的??偠灾?,在典型的現代企業制度下,產權各項權能通過系列分解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委托關系:其一,全體股東通過公司董事會與經理之間形成的委托關系以及債權人與股東之間的委托關系;其二,企業內部經營的委托關系,這種關系實際上只涉及經營者內部的管理控制問題,不屬于本文討論的重點,如下圖所示。
2.委托問題存在的原因:人和委托人在利益上存在潛在的沖突。而其直接原因則是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究其本質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對稱。
(1)從委托人方面來看,第一,股東或者因為缺乏有關的知識和經驗,以至于沒有能力來監控經營者;或者因為其主要從事的工作太繁忙,以至于沒有時間、精力來監控經營者。第二,對于眾多中小股東來說,由股東監控帶來的經營業績改善是一種公共物品。對致力于公司監控的任何一個股東來說,他要獨自承擔監控經營者所帶來的成本,如收集信息、說服其他股東、重組企業所花費的成本,而監控公司所帶來的收益卻由全部股東享受,監控者只按他所持有的股票份額享受收益。這對于他本人來說得不償失,因此股東們都想坐享其成,免費“搭便車”。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加強監控有利于公司績效和總剩余的增加,即社會收益大于社會成本,但只要每個股東在進行私人決策的時候,發現其行為的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他就不會有動力實施這種行為。
(2)從人方面來看,第一,人有著不同于委托人的利益和目標,所以他們的效用函數和委托人的效用函數不同。第二,人對自己所做出的努力擁有私人信息,人會不惜損害委托人的利益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產生機會主義行為。
因此,現代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股東與經理人員之間委托-關系的產生,會造成一種危險:公司經理可能以損害股東利益為代價而追求個人目標。經理們可能會給他們自己支付過多的報酬,享受更高的在職消費,可能實施沒有收益但可以增強自身權力的投資,還可能尋求使自己地位牢固的目標,他們會不愿意解雇不再有生產能力的工人,或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管理公司最合適的人選,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二)成本
1.成本的涵義。存在委托-關系,就存在成本。對成本的理論解釋是:假設信息是完全對稱的,人的努力程度可以觀察到,那么,即使是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委托人也能在保證人得到其保留效用和努力激勵的約束下,找到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對于人的支付方案。如果信息不對稱,也就是人的努力程度觀察不到,那么,在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由于工作績效不僅取決于人的努力,而且取決于表示環境條件的不同的自然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求解支付方案便遇到了最優風險分擔和最優激勵之間的兩難選擇。要使經理有動力采取合乎股東心意的行動,則報酬是與業績掛鉤的,而業績又不完全取決于經理的努力,所以股東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而通常都認為,股東對待風險是采取回避態度的,因此,這在風險分擔的安排上就不是最優的。反之,如果要滿足最優風險安排,把風險留給風險中性的經理,即在合同中最能承擔風險的一方,同時也將風險收入給予經理人員,委托人的效益就不能最大化,通常這種情況下的支付方案被稱為次優方案。次優方案與最優方案的偏離,就構成了所謂的成本。成本是讓作為人的他人替代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凈增成本。在一個完善的世界里,支付給人的報酬是完全公平的,沒有任何浪費。在我們這個不完善的世界里,成本是制度中固有的一種浪費。
2.成本包括三種類型。第一,直接的合約成本,包括訂立合約的交易成本,例如銷售傭金和發行債券的法律費用;各種制約因素強制產生的機會成本。這些制約因素使本來會是最理想的決策被排除在外。如因為存在一項限制性的債券契約條款而不能進行某項正凈現值投資;激勵費用,例如雇員的獎金。向人支付此類費用,為了鼓勵他們采取與委托人目標一致的行為。第二,委托人監督人的成本,如審計費用。第三,盡管存在監督,人仍會有不當行為,如雇員用途不明的過量開支,此時,委托人的財富會遭到損失。
找到能使委托-關系的總成本最小的決策,是主要目標。在某些情況下周期性的行為不當所產生的成本,比進行監督所需成本要小。但在多數情況下,最理想的解決辦法需要對三種組成成本中每一種都加以注意。
(三)產生利益沖突的環境
在我們做出最優化決策的過程中,找出那些自然產生利益沖突的環境是很重要的。當然,消除所有的潛在沖突是不可能的。下面分析幾種易于產生這類沖突的重要關系及環境。
1.股東-經理沖突
上文中已具體闡述了股東-經理關系產生的原因,即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在企業中,一般情況下,具體的財務行為表現為:
(1)在籌資行為中,經營者對增資持積極的態度,因為雄厚的資本可以使經營者更為充分地行使其經營決策權,同時許多非貨幣收益也隨之實現,而所有者對增資則持慎重態度,因為產權融資涉及“稀釋效用”,債券融資意味著財務風險的增大,兩者的權衡和妥協促成了以杠桿利益為核心的籌資決策技術的形成和應用,以尋求籌資成本、風險、收益三者的均衡點。(2)在投資行為中,委托人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投資收益率必須高于社會平均的或預期的資本報酬率,而人除了考慮這一條件外,還要綜合其他目標,如擴大市場份額、形成集約化規模優勢、經營者任期內的績效等。因此,投資者在將投資權授予經營者行使的同時,會在委托過程中設置一些決策流程、分權監控制度或利益掛鉤約束體系來制約經營者的投資行為。(3)在收益分配行為中,為了在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使既定的委托關系在擴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公司所有者除了要求支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外,還得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利潤留存在公司以備擴大再生產和其他用途。董事會會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在對股東現實利益與未來預期收益權衡的基礎上,決定支取紅利和留存收益之間的比例關系。另外,委托人往往會讓渡一部分剩余索取權給經營者,以促使經營者從長遠的角度為委托人的利益服務。(4)財務信息公開制度。干擾委托關系效率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息不對稱。人掌握著企業內部大部分的財務信息,委托人的信息需求全部來自人的披露和報告,這容易導致人隱匿實情、虛報陳報,誘發道德危機。因此,必須實行財務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有關財務信息的披露政策與質量約束機制,以實現委托雙方在財務信息了解方面的均衡。
從具體原因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現問題的所在。
(1)股東和經理兩者目標的分離。財務理論認為股東的目標在于使自己投資的現值最大。同樣根據自利行為原則,財務理論允許經理的目標不同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
(2)雇員職務待遇。道德風險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雇員做出的會影響個人利益即職務待遇的決策。職務待遇包括直接好處和間接好處,前者如使用公司的轎車或辦私事時用公費開支,后者如過分花哨的辦公室裝飾品。在這類事上花費過多的錢,對股東來說就是損失。
(3)雇員的努力。一些雇員希望不做出任何努力就得到報酬。據說,20%的人能干80%的工作。這種不使出全部勁兒的難題被稱為規避義務。
(4)人力資本的不可分散性。個人獨有的能力和專長被稱為人力資本。通常,人力資本受雇傭約束,雇員只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于一家公司。因此,雇員不容易將自己的人力資本分散化。他們在自己所服務的公司里和在自己的崗位上是專家。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人力資本的不可分散性。它直接影響到資本投資的選擇。大的上市公司的股東在金融投資組合里,通常持有多種不同股票。因此,對于某家公司價值的偶然波動,他們并不過分在意。原因在于多種不同股票間價值的偶然波動會相互抵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價值的一次偶然波動,足可將其經理“消滅”。
因此,投資時股東和經理的激勵因素可能會有很大不同。但是,通常做出公司投資決策的人當然是經理。激勵因素的背離導致投資決策中存在偏見。因為雇員在非常壞的結果中失去的更多,所以他們對公司進行高風險投資會產生偏見。而且由于這種偏見是基于風險(而不是報酬),因此,即使投資會帶來很大的正凈現值,仍然會存在這種偏見。
人力資本的不可分散性對成本的另一個影響,牽涉到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性質。如果產品和服務是專用的(相對于普遍的),那么雇員人力資本的分散化程度甚至會低于一般水平。高度專業化的雇員可能只能在這家公司工作,因為在這一行業中并不存在其他公司。這種情況下,股東不得不向雇員支付額外報酬,以對雇員在工作上缺乏選擇性進行補償。畢竟,能夠做更常見的工作的雇員能選擇其他公司工作。
總之,資本選擇權問題和資產的專用性問題從不同方面產生強制成本。與資本投資選擇有關的成本是放棄正凈現值投資的可能性,因此是對新投資的選擇產生影響。與專用資產相關的成本是為了使雇員為公司工作而支付更高的工資,因此是對現存投資產生影響。
2.債權人-股東沖突
在債權人和股東之間的關系中,股東的角色由股東和經理關系中的委托人轉變成人,而債權人則是這一關系中的委托人。債權人希望自己不受人(股東)行為的侵害,而股東又是通過公司經理來制定決策的。
(1)資產替換難題。
在債權人和股東關系中我們首先遇到的是資產替換難題。資產替換最簡單、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用現金購買設備或原料。實際上,在每項投資中都是以一些資產替換另一些資產。謹慎的經理會權衡投資的風險和報酬。我們知道,如果一項投資的風險越高,那么投資者要求的投資報酬率就越高,這樣該項投資的現值就會越小。所以當存在風險性負債時,會促使股東用風險更高的資產來替換公司現存資產。當用風險更高的資產來替換公司現存資產,以此從債權人手中謀取價值時,就出現了資產替換難題。資產替換難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股東可選擇違約,而這種選擇權是有價值的。要實現資產替換,可以通過進行新投資或通過售出某些現存資產并購入新資產。雖然公司的總價值可能不變、上升或減小,但由于違約可能性增大,債權人求償權的價值會減小。因為在求償的兩方之間存在零和博弈的情況,所以債權人價值的下降會引起股東價值有一個剛好相抵的增加額。
(2)投資不足難題。
投資不足在本質上是資產替換難題的相反面。當存在未清償的風險性負債時,若公司進行低風險投資,那么股東會損失價值。而且,即使該投資凈現值為正,股東還是會受到損失。所以投資不足的情況是,股東會拒絕從事一項效益好(凈現值為正)但風險低的投資,使財富不會從自己這里轉移到債權人手中。當然,雖然風險變化會帶來損失,股東還是可以從一項投資中獲利——只要該投資的正凈現值足夠大。然而,如果由于降低資產風險導致的股東價值的減少額,超過了該投資的正凈現值,股東就會拒絕從事該項投資。
(3)通過股利政策進行求償稀釋。
支付大量現金股利會稀釋現有債權人的求償權。支付股利同時減少公司的現金額和股東權益總量。權益總量的減少,會使公司的負債融資比例提高,從而增加了負債的風險并降低了負債求償的價值。這不過是不同形式的一種資產替換。替換后,公司除了現金額減少之外,其余方面是相同的。因為現金是無風險資產,減少部分現金(支付給了股東)會提高剩余資產的平均風險?,F在你可以知道,由此提高的風險會降低公司未清負債的價值。
(4)通過發行新債進行求償稀釋。
負債的大規模增加也會稀釋現有債權人對公司資產的求償權。如
果新債使不能向現有債權人償還承諾金額的可能性增大,那么就存在求償稀釋。同資產替換的情況一樣,風險的增加降低了公司未清負債的價值。再一次,因為是零和博弈,而且股東有或有求償權,所以股東會在債權人價值損失時得到收益。
(5)資產的專用性。
一般來說,若公司資產用途是專用的,指其適用于特定的經營領域,當必須進行處理時,處理這些資產的風險會更大。因此,這類資產提供給債權人的擔保價值較低。雖然這類資產由于其專用性會受到青睞,他們同時也可能由于專用性變得一文不值(或者甚至要花巨資去處理)。當然,實質還是風險-報酬權衡。所以,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擁有專用資產的公司必須付出較高的利息成本,以補償債權人增加的風險。
三、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即以債務、優先股和普通股權益為代表的企業的永久性長期融資方式組合。我們研究資本結構,就是要優化資本結構,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使企業資金達到良性循環,降低資金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和經濟效益。有關資本結構的理論,我們知道有傳統的資本結構的理論、理想狀態的M-M理論以及存在所得稅和市場缺陷條件下的M-M理論。在本文中我們不再對這部分進行詳細的闡述,我們考察資本結構并不是就其本身理論進行詳細的研究,而是要探討資本結構對研究委托問題、研究資本結構與委托問題的關系的重大意義。因此,我們研究的著眼點不同,導致了我們研究的重點放在資本結構與問題交叉的部分,也即資本結構中涉及理論的部分。下面簡要回顧一下幾種資本結構理論。
(一)傳統的資本結構理論
資本結構和估價的傳統方法認為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而且管理當局可以通過適當的使用財務杠桿來增加企業的總價值。該方法認為企業在開始時可以通過增加財務杠桿降低它的資本成本并提高總價值。
(二)M-M理論
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的有關資本結構的理論,簡稱為M-M理論。M-M理論認為企業所有證券持有人的總風險不會隨企業的資本結構的改變而變化。因此,不論企業的融資組合怎樣,企業的總價值必然相同。簡單來說,M-M理論是基于這樣一種想法:無論你將企業的資本結構在債務、權益和其他組成部分之間如何劃分,總是存在一個恒定的投資價格。也就是說,由于公司的總投資價值取決于它的基本的獲利能力和風險,對于資本結構的改變,企業的價值保持不變。因此,如果不存在稅收和其他市場缺陷,企業的價值在被分成債務、權益、和其他證券時不會發生改變。
對這一觀點的支持是根據這樣一個想法,即投資者能夠用個人的財務杠桿來替代公司的財務杠桿。因此,投資者通過借款能夠達到企業可能采用的任何資本結構。由于企業不能夠為它的股東做他們所不能做的事(指利用財務杠桿),在M-M所假定的完全資本市場世界中,資本結構的改變沒有價值。因此,僅在資本結構方面有差別而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兩家企業必然具有相同的價值。否則,套利就成為可能,而套利的發生又會使這兩家企業最終在市場上按相同的總價值出售。換句話說,套利使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東西不可能在同一市場上按不同價格出售。
(三)存在公司所得稅條件的M-M理論
M-M理論突破理想環境,考慮繳納公司所得稅條件下資本結構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他們的結論歸納為:
1.負債公司的價值等于無負債公司的價值加上稅蔽的現值。
2.負債公司的普通股權益資本成本等于無負債公司的權益資本加上財務風險增益。而財務風險增益等于負債權益比率、1減去稅率和無負債公司的資本成本與負債利率之差三因式的乘積。
而當我們考慮個人所得稅的時候情況就變得更復雜了。將債務和股票收入的公司稅與個人稅結合起來考慮,上述結論中稅蔽現值可能會降低。最終的避稅利益的數量是一個存在很大爭論的經驗性問題。但是,一般都同意個人稅只會減少,但不會消除與債務有關的公司稅的好處。結果是最優的杠桿策略仍要求公司持有很大比例的負債。這一結論是考慮到了在極端的財務杠桿下,避稅利益的不確定性可能減少稅的“凈”影響這一事實。由于總的來說公司的財務杠桿并不是很高,所以我們必須尋找在公司改變它的資本結構中的債務比例時會影響公司估價的其他因素。
(四)市場缺陷對M-M理論的影響
對于完全資本市場來說,套利作為論據可以證明M-M理論的觀點,即企業的資本成本與總的估價和它的資本結構無關。但是,當我們考慮到市場存在缺陷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1.破產成本。如果存在破產的可能性并且與破產有關的處理及其他成本很重大,使用財務杠桿的企業可能就不如沒有財務杠桿的企業那么對投資者有吸引力。在完全的資本市場中,我們是假定破產成本為零的。如果企業破產,它的資產就可按經濟價值出售,而不會發生清算費用或法律費用。然后按照對資產的請求權的優先順序進行分配。但如果資本市場是不完全的,就可能存在處理成本,而資產就可能不得不按照低于經濟價值的價值進行清算。在債務和權益持有人看來,這些處理成本和清算價值相對于經濟價值的短缺就代表整個系統的流出。
2.成本。對資本結構和價值產生影響與破產成本密切相關的是成本。在下文中將著重闡述問題與資本結構的關系,也就是企業的財務關系。
3.機構性的限制。對投資行為的限制可能會阻止套利過程的進行。許多機構投資者,如養老基金和人壽保險公司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導致機構投資者需求的減少,而這種減少就可能對該公司的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產生不利影響。
4.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也會限制套利過程。套利只有在交易成本所施加的限制之下才會進行,在此之后套利就不再有利可圖。因此,使用財務杠桿的企業的總價值就會比理論上稍微高或低一些。這種缺陷的凈效果的方向是不確定的。
四、資本結構和委托問題的關系及解決
以上我們明確了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的理論,下面我們切入本文的關鍵點,委托問題和資本結構到底有什么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為什么要討論這個問題,即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目的,那就是通過優化資本結構來降低成本,或者通過降低成本來優化資本結構,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資本結構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控制權約束機制。同時資本結構決定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這就是資本結構和委托問題的關系。而解決該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一)公司不同權益要求者之間的沖突必須以某種方式解決??赡艿脑?,可以通過簽訂協議來解決這些沖突。比如,可通過限制性協議(如對杠桿比率的限制)來避免潛在沖突。當不能通過簽訂協議來解決某一沖突時,投資者們便會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們通過降低他們所愿支付給債務的價格來避免未來財富損失的風險。當公司發行證券時,證券的成本是所有特殊協議(如債券限制性協議。這種協議成本極高,因為他們限制了公司選擇的余地。)的成本之和再加上其他潛在沖突導致的降價。
(二)公司資本結構也會影響與公司勞工協議有關的成本。請回想人力資本的不可多樣化問題。為一個行將破產的公司工作的雇員為了找到新工作更可能發生尋找成本,而且這些成本各公司不盡相同。雇員找工作的預期成本取決于公司產品和勞務是否具有專用性。執行大眾化工作的雇員相對于從事專用性工作的雇員,前者的預期尋找成本較低。人力資本反映了這種差別。因此,當其他條件一樣時,與人力相關的成本對于提供相對專用化產品和勞務的公司而言更高。由于較高的杠桿比率會產生較高的成本,所以這很可能意味著公司產品和勞務的專用化程度將影響公司對資本結構的選擇。
(三)債務籌資也可能會減少公司的成本,如債權人監督股東的成本和股東監督經理的成本。只要公司發行新債,潛在債權人就會仔細分析公司情況以確定該債務的公平價格。于是每發行一次新債,現有債權人和股東就免費享受了一次對公司的外部“審計”。這種外部審計降低了為確保人(公司經理)盡職盡責而花費的監督成本。
(四)另一種通過利用債務來執行監督功能的辦法是利用償債基金條款。通過償債基金,公司可以滿足每期除付息之外支付的需要。如果難于建立償債基金,則它可能是一個較早的信號,預示著公司可能陷入了財務困境。如果無法按要求建立償債基金則意味著公司可能到期無法償付。顯然,這種監督功能有益于債權人,也有利于股東對公司經理的進一步監督。
(五)在降低債務成本時,利用有形資產抵押來確保還款也可扮演著重要角色。帶抵押的債務減少了債權人在債務人破產時的潛在損失,因而也就限制了股東侵占債務人財富的數額。用于抵押償債的資產在未得到債權人或破產法庭許可前不得出售。
(六)解決問題,達到優化資本結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財務監督和會計監督,以及其他監督手段,其實財務環境中的許多因素均可作為監督手段,在常規的經營程序中,人們公開地提供并尋求信息,他們還通過自身地行為傳遞信息,政府執行法律法規時也會披露信息,甚至公司的聲譽和結構也會傳遞信息。常見的監督手段有:
1.財務報表。經過審計的會計報表是對股東-經理關系、債權人-股東關系的監督手段。財務報表提供了一個預警系統。
2.現金股利?,F金股利可以從兩方面充當監督手段。首先,公司未能宣布期望金額的現金股利會產生警報。雖然這也許是或也許不是負面信息,但會促使投資者進一步探究。他們必須弄清未能發放預計金額的股利意味著什么。其次,發放現金股利會迫使公司更頻繁地尋求外部籌資,上面已經提到外部籌資地監督作用。
3.債券評級。由穆迪或標準-普爾公司之類結構進行地的債券評級在債券發行時提供了監督,而且在債券的整個償還期里也提供了程度略低的監督。
4.債券條款。債券條款提供了一種預警系統。
5.政府法規。政府用于保護公眾利益的監督手段在不斷發展。例如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都可對公司進行監督,防范種種違法行為。
6.整個法律制度。盜竊、詐騙以及許多其他形式的人不當行為都是非法的。法律制度為每一個人都提供了種種監督形式。
7.聲譽。聲譽及其所含的一般信息是一種監督形式。建立和維持良好的聲譽是有價值的,這會促進提供準確信息的動力,而準確的信息又便利了監督。
8.多級別組織。一個公司中,如果考察和評價各個決策需要通過眾多權限級別,那么也提供了一種結構上的監督形式。當你的不當行為需要許多人配合才能做到時,就會困難得多。在這樣的公司里,一項計劃要取得批準,必須經過廣泛的討論。大群體中可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并非每一個人都能保守秘密。
五、結論
從委托關系的角度而言,資本結構的重要性,表現為債務相對于股權融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理的過度投資。相反,債務也會增加委托成本。這種成本增加效應主要地表現為債務會導致經理傾向于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資本結構對經理的經營激勵也具有影響。而同時債務也導致由于從聲譽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公司或經理傾向于選擇相對安全、能保證還清債務的項目,而不是真正價值最大化的項目。資本結構對于公司的清算或產業退出和收縮具有影響。同時,債務融資還會產生另一種成本,即在公司近期可能破產時,即便有好的可以導致價值增加的項目,股東也不會有激勵去投資。因此從整體上看,資本結構對于解決委托問題是一個雙向的作用。
總之,將資本結構和委托理論交叉起來進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雖然現在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是現有的研究成果已經在公司經營和治理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功用。隨著該項研究的深入,一定會實現本文再三強調地目的:降低成本,優化資本結構。更好地指導企業的經營。
參考文獻:
[1][美]斯蒂芬·A.羅斯(StephenA.Ross)、羅德爾福·W.威斯特菲爾德(RandolphW.Westerfield)、杰弗利·F.杰富(JeffreyF.Jaffe)著,吳世農譯,《公司理財》,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美]道格拉斯·R.愛默瑞(DouglasR.Emery)、約翰·D.芬尼特(JohnD.Finnerty)著,荊新譯,《公司財務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美]戴維·拉姆齊(DavidL.Ramsey)著,盧小生譯,《安全理財》,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4]何維達著,《企業委托制的比較分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5]齊寅峰著,《公司財務學》,第二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6]云偉宏、黃衛平、張生舉、彭剛編著,《西方公司理財實務》,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7]李維安著,《公司治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8]劉宏,“中國企業財務行為研究”,《會計研究》,2000(12):41-45、52。
[9]陳國輝、陸建橋,“企業產權組織、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監督”,《會計研究》,1996(5):33-37。
[10]陳國富主編,《委托-與機制設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11]孫永詳著,《公司治理結構: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湯谷良,“現代企業財務的產權思考”,《會計研究》,1994(5):6-10
[13]Walker,JohnS.,GeraldoM.Vasconcellos,AFinancial-AgencyAnalysisofPrivatization:ManagerialIncentivesAndFinancialContracting,AssociatedUniversityPresses,1997.
[14]Friedman,BenjaminM.,CorporateCapitalStructuresinTheUnitedState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5.
[15]Hart,AlbertG.,PerryMehrling,Debt,CrisisAndRecovery,M.E.Sharpe.INC.,1995.
[16]Gilson,S.,"Bankruptcy,Board,BanksandBlockholder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
[17]Stulz,ReneM.,JohnonH.,"AnAnalysisofSecuredDeb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5.
[18]Myerson,R.,"OptimalCoordinationMechanisminGeneralizedPrincipal-AgentRelationship",JournalofMathematicalEconomics,1992.
[19]Ross,S.,"TheEconomicTheoryofAgency:ThePrincipal’sProblem,"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63,pp.134-139,1973.
[20]Jensen,MichalC.,WilliamH.Mec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