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1: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療職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在于主題的選擇。主題,是論文的開始。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好了,后面也就容易了,但是第一步也不是那么容易邁出的,如何做到與眾不同、新穎獨特,以及如何吸引讀者的眼球呢?小編整理出了以下幾點這方面相關內容,以便幫助大家選好論文的主題,順利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一、要從空白的市場著手。
往往空白的市場會更有前景,從自己熟悉的護理相關工作中選擇比人沒有解決的或者沒有提到的空白領域找起,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學術的不斷進步,新的學說不斷涌現,日常生活工作中就可以留意比較感興趣的領域,在平時多積累資料有利于以后的寫作。
二、從現階段中護理專業的不足中選擇主題。
護士主要是護理學的應用人士,在工作的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新的發現新的問題要勤于思考,試著去研究,讓自己的觀點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三、從當下人類的健康需求中選擇。
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不斷變化,新的問題在不斷涌現,因此,需要自己在平常的工作與學習中就要注意細心觀察。
四、從多學科的交叉領域選題。
胃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胃癌的I類致癌原[1]。臨床研究發現,HP感染不僅是消化系統疾病的致病因子,也與多種非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有關。因此,HP的檢測與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2009年月10月—2011年月10月,我們對1832例健康體檢者進行了HP抗體檢測?,F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1832例中,男性1086例,女性746例;年齡18~69歲,平均(46.4±3.5)歲。
1.2 檢測方法
空腹采集肘靜脈血2ml,應用高速離心機采集血清。采用北京康美天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幽門螺桿菌尿素酶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檢測HP抗體。室溫下(20℃~30℃)在測試板樣品孔中加入100μl血清,15~20分鐘內觀察結果。質控線(C)和測試線(T)均為紅色為陽性;質控線為紅色,測試線未出現為陰性;質控線未出現視為無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1.4 結果
1832例中檢出抗體陽性1096例,陽性率59.8%,其中男性651例,女性445例,男、女陽性率無顯著差異(P>0.05); 31~50歲人群陽性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人群HP抗體檢測情況
2 討論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與年齡、受教育程度、社會經濟狀況、衛生條件、居住環境、職業等因素有關[2]。HP感染始于兒童期,隨著年齡增長,人群感染率逐漸升高,到中年期感染率達最高值,發展中國家平均感染率為74%,發達國家平均感染率為58%[3]。
本組檢測結果顯示,總陽性率為59.8%,其中,31~50歲人群陽性率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提示HP感染防治工作應當將該年齡段人群作為重點,積極開展衛生宣教與體檢篩查工作,對于HP抗體陽性者,建議做尿素[14C]呼氣試驗,為進一步實施HP根除治療提供依據。
在健康體檢中開展HP檢測,有利于對HP感染進行合理的治療干預,從而降低胃癌等重大疾病發生的風險[4],在降低醫療負擔、減少醫療費用支出方面,不僅對個人、家庭,甚至對整個社會都有重大意義。
HP可特異性地粘附于胃粘膜并長期定植,引起粘膜局部和免疫系統明顯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從而產生相應的抗體。因此,可以通過檢測抗體來判斷HP感染狀況。膠體金技術采用雙抗原夾心法,可同時檢測血清中幽門螺桿菌尿素酶IgG、IgM、IgA抗體,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操作簡便,結果直觀,價格低廉,尤其適合在健康體檢過程中開展人群HP感染篩查。
參考文獻
[1]IARC Working Group on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61, 1994
[2]胡伏蓮. 幽門螺桿菌感染診療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 10-19
關鍵詞:總部經濟;形成機制;政策建議
1對總部經濟的幾點認識
(1)總部經濟屬于區域經濟的范疇。它首先表現為公司企業的總部和加工基地在地域空間上的分離。分離的結果必然增加了公司企業的調整成本,但由于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一種具有更大比較優勢的總部區域給企業所帶來的好處足以補償總部遷移所帶來的損失。所以,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是總部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客觀條件。作為公司企業而言,在總部遷移的決策過程中面臨著區域選擇的問題,而總部遷移之后,對入駐的區域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
(2)總部經濟理論根植于區位理論。畢業論文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最早提出中心——論,他認為地區的發展不可能是均衡的,要利用獨有的地理優勢或者歷史的傳統把某些區域首先發展起來,使要素不斷向這個區域聚集。由于聚集的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戰略要素成本較高,受經濟活動必須補償要素成本這一法則的制約,形成了基于比較優勢的中心區域和中心區域外的合作分工關系。在中心區域里,一般能更多地吸引資本、技術、人才,形成戰略資源優勢,適于公司總部在此聚集發展。而由于地價、勞動力成本優勢,適于建立加工基地。區位理論對總部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作了理論上的闡釋,為后來的產業集群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3)總部經濟宏觀表現為功能集群。一個產業鏈的不同部分在同一個區域密集分布,稱為產業集群。除了按產業進行區域聚集外,不同產業的同種功能,如研發、商務等,由于需求的一致性,也可能在一個區域集群分布,這稱為功能集群。眾多公司總部地特定地域聚集所產生的規模經濟和外部性,將使得單個公司獲得其總部所需的生產要素資源,享受高質量的專業化配套關聯服務,而付出較小的代價。因此,從總部入駐的區域來看,眾多企業總部的聚集進一步促進了本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本地帶來經濟效應、稅收效應和就業效應等。
2總部經濟形成機制的理性分析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為了吸引更多的有實力的企業總部入駐,在政策上給予極大的扶持,碩士論文并不斷改善城市的整體功能,優化和完善配套的功能設施,促進了總部經濟的發展。故從形式上看總部經濟是由政府主導的經濟,其實不然。政府所起的作用從本質上看,只是進一步極化了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性,為公司和企業的總部與生產加工部門的空間分離創造條件但從公司企業的內部看,總部和其他部門能否分離,分離后給企業帶來哪些效應,是什么力量促使它們在空間上分離,卻要研究總部經濟形成的一般機理。
2.1人才與知識資源的可流動性是總部經濟形成的基礎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顯得空前高漲,由于一般性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加快,知識、信息、技術及高尖端人才資源在成為公司企業的戰略性資源。其中人才是戰略性資源的關鍵。由于城市具有在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優越性,人才向城市轉移促使戰略性資源向城市密集。而隨著不同城市化的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人才的流動則呈現出由發展程度較低的城市向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梯度演進。另一方面,公司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內部功能逐步密集和分解,出現了各種職能中心,而地區之間的資源公布的差異使得企業通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以獲取各種資源,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業將內部的決策中心、控制中心、設計中心、研發中心等知識、信息和高尖人才密集的部門遷移到中心城市,而將加工生產基地分布在中心城市的或周邊地區以獲取豐富的常規資源,以謀求整個產業鏈的合理布局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實現企業的競爭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講,總部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離的結果。其中,人才的流動性決定了知識的流動性,只有二者可以流動,才牽引著公司企業內部知識密集的功能部門的轉移,而且二者的流動方向一致。企業總部與加工生產部門在空間位置上的分離,客觀上增加了企業內部溝通和協作的成本,但由于信息網絡化的快速發展,信息溝通和協調成本急劇下降,緩解了總部與加工生產基地之間因空間分離而導致成本增加的矛盾。而總部則將價值增值最大的環節集中在知識、信息和人才密集的區域,以更好地發揮其優勢,獲取更大的效益。
2.2追求資源的優化配置是總部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顯然,企業是資源配置和利用的基本單位。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以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是企業所追求的目標?,F代企業運用市場法則來解決企業內部的協調和管理,克服了企業因規模擴大引發的協調困難的矛盾,促進資源在企業內部的合理配置。首先,企業通過進一步強化內部專業化的分工,促進功能的聚集。盡量減少各部門之間重疊的職能,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尤其是知識、信息和人才等要素資源使用的部門,因為其自身的稀缺性和可流動性,越發具備從其他部門中獨立出來的特點,為總部的遷移創造了組織條件。而那些智力資源密集的部門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要素資源,必須將這些重要部門安排在這種要素密集的區域,以增強要索的可選擇性,降低企業戰略資源的使用價格,優化資源的配置。其次,降低轉移成本使發展總部經濟成為必然。由于空間是有距離的,從一端到另一端,不僅要耗費時間,而且要付出費用,這種為克服空間距離而在經濟、社會和心理等方面所花費的全部成本就是轉移成本。選擇在任何一個區域作為總部都要包含一種空間成本,因此降低轉移成為發展總部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來源。它必須能夠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成本:(1)運輸費用。包括營運費用、轉運費用等。營運費用與運輸方式、貨物種類緊密相關,一般情況下,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2)時間成本。是指人類經濟活動為實現一定距離的空間轉移所花費的時間。它與地區經濟和交通運輸發展水平、運輸方式及其布局狀況有關。交通運輸越發達,地區的通達性程度越高,實現相同距離的空間轉移所花費的時間越少;(3)信息成本。在各個不同地區獲得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信息交流速度就越快,獲得信息的成本就越低;(4)心理成本。由于各地區傳統、習慣、文化、宗教、語言以及種族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距離越遠,轉移的心理成本就越高。
2.3企業創新和功能聚集是總部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催化力量
熊彼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認為,創新是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醫學論文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企業擴張到一定規模之后,規模經濟給企業帶來的效益逐步回落,企業向市場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進入飽和階段。此時,企業的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更顯得十分必要。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家面臨著兩種挑戰:其一是如何牢牢控制企業的關鍵人才和關鍵技術,保持和推動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其二是如何緊緊盯住同行業發展的動向,保持和跟進本行業技術創新的步伐。鼓勵本企業高端人才在關鍵技術領域參與同行業保持合作,以減少新技術應用的成本。由于人才和知識資源的流動呈非均衡性,當少數企業總部遷移到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后,其他企業也將決策中心和研發中心追隨而入,這是企業基于戰略需要而采取的跟進措施,從而推動了總部經濟的快速發展。
3中國發展總部經濟的政策建議
從總部經濟形成機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企業將總部與加工生產基地分離,最初緣于優化人才與知識資源的優化配置。反過來,大量的企業總部云集某一區域,極大地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稅收效應、產業乘數效應、就業效應、社會資本效應等。為了穩妥地推動總部經濟的發展,克服其盲目生,當前我國應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3.1處理好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關系
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有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政府在發展總部經濟時,應注意適當地加以引導,作好長遠規劃。職稱論文在充分尊重企業意愿的情況下,將企業總部向規劃的園區發展。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地鼓勵一批金融、保險、法律等高端的服務業在園區分布,為總部經濟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利用好總部遷移的機會,政府通過一定的投入,改造一批落后或不合理的區段分布,從整體上提升城市形象,推動產業長升級。
3.2處理好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關系
周邊地區是企業加工生產基地分布的區域,企業將總部分離,客觀上增加了企業總部與加工生產基地之間的空間距離。為了能讓總部與其他部門之間方便快捷地進行聯系,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應保持較高的對接性。地方政府應加強協作,統一部署,切忌條塊分割的問題。只顧發展總部,而忽視生產加工部門的發展,人為割斷了企業內部的聯系,最終既不利于總部的長期發展,也不利于本區域經濟的后續推進。在發展總部經濟的過程中,堅持克服部門保護主義,要將周邊地區的發展納入中心城市統一發展的規劃。
3.3處理好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關系
我們往往在發展總部經濟時,英語論文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總部經濟只適合在大型中心城市發展,其實不然。作為企業的總部如決策中心、結算中心等需要強大的信息市場和金融市場以及高效的行政環境作為支撐。而對于研發中心則需要生態化的人居環境和濃厚了學術氛圍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這些條件并不是只有大型中心城市才具備,而有些中小型城市只要自身條件優越,適合總部在這里落戶,一樣能夠發展總部經濟。所以,地方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的擴張,而應該在內涵上做文章,要將精力放在改善基礎設施和完善配套的服務功能上,以便穩妥地推動總部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超.總部經濟及對其發展的思考[J].當代財經,2005,(9).
關鍵詞:農村藥品供應;配送模式;適用性;對策
大力推進農村藥品監管網絡和供應網絡建設,是實施國務院提出的“藥品放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規范農村藥品市場秩序、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用藥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在“兩網”建設背景下,對我國農村藥品供應情況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和論證農村藥品供應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國農村藥品供應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于農民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低于藥品價格增長幅度,加之農村醫療各方面條件均相對落后等因素,使得農村居民“看病貴,看病難”的矛盾格外突出。當前我國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存在以下問題:
1.1藥品質量令人堪憂
一直以來。中國農村藥品供應主體多采取自采銷售的方式,使得農村藥品市場流通秩序較為混亂。主要表現在進貨渠道多、散、亂,多種假冒偽劣藥、過期藥充斥農村藥品市場,對農村居民用藥造成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1.2藥品供應點匱乏
我國農村藥品市場潛力巨大,從總數上來看,現有的農村藥品供應點數目也較為龐大,但由于地域原因,分布到各地則數目過少,且具有面廣、點小、分散的特點,農村居民用藥面臨許多實際困難。
1.3藥品配送體系不完善
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使得農村藥品配送也受到限制,主要表現在承擔配送任務的基礎設施較差,導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進而農村藥品價格虛高,農村藥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顯。
1.4現有農村醫藥供應主體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較低
當前農村醫療行業中的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沒有取得從業資格,他們未經過專業的培訓,缺乏專業的藥學知識,難以保障安全合理地對患者用藥,且自身素養和服務水平也達不到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要解決我國農村藥品供應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應從現實情況出發,本著使農村藥品市場“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基本要求,構建科學高效的農村藥品供應網。職稱論文
二、“兩網”背景下我國農村藥品的主要供應模式及適用性分析
在“兩網”建設過程中,經過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全國各地農村藥品供應出現了多種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取得了成功。
2.1直配模式
2.1.1涵義
直配模式,即藥品直接配送模式,指通過GSP認證的藥品批發企業直接向縣、鄉、村三級涉藥單位進行藥品配送。該模式又可分為批發企業直配模式和配送中心中轉配送模式。其中批發企業直配模式即指擁有合格資質和便利條件的藥品批發企業直接向縣、鄉、村三級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配送藥品。而配送中心中轉配送模式即指符合條件的藥品批發企業通過在縣或鄉鎮設立配送中心或配送站,再由該中心或站點向所轄的各級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配送藥品。
2.1.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實現了藥品流通環節的簡化和通暢,統一配送可保證藥品質量,降低藥品價格,同時規范農村藥品流通市場的秩序,大大提高了農民用藥的安全和廉價要求。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此模式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通過上文對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現狀的分析可知,當前農村藥品供應具有范圍廣、規模小的特點,使得進行藥品直接配送的企業承擔了較高的配送成本,若再在配送過程中遇到個別醫療單位或藥店賒賬、換藥、退藥等問題,會直接挫傷直配企業的積極性。此外,當藥品批發企業采取配送中心中轉配送的模式時,盡管減少了一定的配送成本,但設立及管理中轉站所需耗費的成本同樣會使配送企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因此,該模式適用于經濟條件較好、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且承擔配送工作的藥品批發企業最好是當地醫藥企業。
2.2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鎖企業延伸模式
2.2.1涵義
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銷企業延伸模式,即由有配送能力的藥品批發企業及藥品零售連銷企業在農村設立藥品供應點,作為藥品經營活動在農村的延伸,或吸納農村已有的藥店成為本企業的加盟連鎖藥店從事藥品經營活動。
2.2.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同樣能夠保證廣大農村居民便利地使用到放心藥、廉價藥,規范農村藥品市場流通秩序,杜絕游醫藥販的盛行。但現實情況表明。該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由于現有的農村醫療供應主體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低,因此當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鎖企業在農村地區自營藥品供應點或加盟已有的供應點時,面臨專業人員短缺的實際困難,符合要求的藥學人員不愿深入農村地區開展工作,而農村當地衛生員的素質又難以保證,不利于供應點的經營和監管。
2.3鄉鎮衛生院(所)代購模式
2.3.1涵義
鄉鎮衛生院(所)代購模式。即指由經過衛生部門批準的鄉鎮衛生院(所)設立藥品代購點,向藥品批發企業統一采購藥品,再分發給當地村衛生所、個體診所的模式。
2.3.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是對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有效延伸,填補了農村地區未被藥品配送企業覆蓋的空白地域,同樣也保證了農村居民用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依照國家藥監部門相關文件,在明確了“鄉鎮衛生院代購”這一模式的同時,規定了“代購方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因此,該模式比較適合于在鄉村一體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地區展開,否則會打擊代購點的代購積極性,而這些代購點一旦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必將隨之產生一定的道德風險,對藥品配送的監管帶來難度。
2.4增設供應點模式
2.4.1涵義
增設供應點模式,即指不同于GSP認證和藥監部門認定的藥品供應點。其設立標準較低,且接受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旨在促進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自行開辦非處方藥專柜,滿足當地農村居民用藥需求。
2.4.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方便農村居民購買到安全、廉價的藥品,且能夠得到國家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使供應點設立的門檻較低,有利于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擴展。但對從業人員的選拔、培訓和監管需要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2.5藥房托管模式
2.5.1涵義
藥房托管模式,即指在醫療機構藥房產權和職工人事關系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藥房委托給藥品批發企業或零售連鎖企業經營。被委托的企業參照GSP標準進行管理,獨立核算。
2.5.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依托于現有的醫療網點,是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有效延伸,對于實現農村藥品供應“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在使用此種模式時,需要結合當地醫療機構的建設情況,且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托管辦法作支持。
2.6混合模式
2.6.1涵義
混合模式,即指根據農村各地區實際情況,將以上幾種主要模式有機配合起來使用,實現優勢互補。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用藥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
2.6.2適用性分析
混合模式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使用,在對各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時,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所共同采納的模式越多,效果越好,而要本著實事求是、優勢互補的原則具體實施。
三、關于幾種供應模式應用的對策思考
3.1政府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
加強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是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要求,規范農村藥品市場秩序,從根本上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農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應從中發揮主導力量,通過頒布法律法規、相關辦法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確保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健康、有序地發展。
3.2引入市場競爭和運作機制
在選拔合格的藥品批發和配送企業時,要制定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規范企業的進入和淘汰機制,以利潤和社會責任為導向,對企業進行公平、公正、嚴格的篩選、培訓和監督,保證農村藥品流通環節的規范、穩定、高效、便利,從源頭上保障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正常、有效地運行。
3.3全方位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吸引多方參與
在建設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過程中,要對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進行全方位的開發和利用,如藥品生產企業、批發企業和配送企業,農村醫療機構、個體藥店等等。在對專業從業人員隊伍的擴充上,可將大學生村官納入考慮范圍,既實現了人才的充分利用,又是對農村醫藥供應資源的有益補充。另外,在藥品物流方面,也可將其他物品的配送渠道充分納入到藥品流通體系當中,如郵政網絡、快銷品渠道,甚至是“村村通”班車。
(一)工薪階層的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薪階層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工薪階層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65%。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萬元以上的共有74.95萬人,占到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肮ば诫A層都是低收入者”的觀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同步增強,具備了進行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現狀
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增速為18.95%,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9.9%的增速,其中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劇增到14.11萬億元。高儲蓄的現狀直觀反映了當前工薪階層仍以儲蓄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是儲蓄的低利率使之無法為工薪階層帶來較高的收益。大量調查表明,工薪階層已經不滿足于單一儲蓄的理財現狀。然而,工薪階層的特點使其無力進行大額的房產或實業投資,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不熟悉、投資專業知識相對缺乏也將他們擋在證券投資的大門之外。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主要產品
工薪階層收入有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取一定的收益。畢業論文目前,我國適宜于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工具主要有:債券、股票、基金。
(一)債券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債務憑證。按照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又稱國債)、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數量很少,金融債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債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債券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買進,因此適合于工薪階層購買的主要是國債。國債是由國家發行償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種債券中最低的。國債的發行價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較復雜,但是國債的利率也是根據銀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國債的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因此國債作為個人投資的渠道,要優于定期存款。對于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工薪階層,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變現能力也比較強,風險不高,是一種適合工薪階層投資與儲蓄雙重目的很好的理財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中國開始出現股票投資,股票投資者獲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價格差;二是紅利。在現階段中國股市,個人投資的獲利渠道主要是類似賭博的利用價格差投機。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決定股票價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經常炒股的人都知道,價格和漲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沒什么關系?,F階段的中國股市還不規范,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多種因素使之投資股票存在許多劣勢。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時間很少,因此,股票投資風險較大,很難把握。雖然股票投資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但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投資股票必須謹慎,適合于有相當的閑置資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不過參與股票投資,切忌不可將絕大部分資金投資股票。
(三)基金
基金產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種。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產品類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其股票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將大眾投資者的小額資金集中起來,碩士論文投資于不同的股票組合。這種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投資目標的特點決定其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大,同時收益率最高,適合那些追求較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工薪階層投資者。經常炒股的工薪階層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一種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債券基金基本上屬于收益型投資基金,一般會定期派息,具有低風險且收益穩定的特點,適合于想獲得穩定收入的投資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種半開放式的基金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接受投資者的申購。管理該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過擔保和穩健的投資風格,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為投資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證,同時通過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額外回報。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之下,保本型基金為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同時又期望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同時又具有升值潛力的投資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結構和運作原理的關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場牛市中難以跑贏大市,但它卻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險品種,適合于喜愛投資憑證式國債之類產品的投資者。
三、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與原則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
作為工薪階層,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長幅度較低。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投資才是明智的。投資有風險,個人理財的各個渠道也具有風險,醫學論文只是風險的特點與各種投資工具的類型有關。作為工薪階層,投資于證券市場,必須首先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雖然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不同,但是各種投資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風險特征,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經濟環境風險。
1.市場風險。任何市場中都存在風險,只是各種市場的風險特點不同。
2.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許多投資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據,例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較低時,債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當利率上浮后,原來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資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現實利率,導致相當的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指資產的變現能力。債券、定期存款的變現能力很強,利息損失很??;股票的變現比較隨機,股價的波動比較頻繁,變現的損失也不確定,但一般變現的損失比較大;至于其他的理財工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變現損失。4.經濟環境風險。經濟景氣的時候,投資的收益高漲,股票、基金、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但是債券就要貶值。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原則
1.保障生活需要原則。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準備上學費用,可以預留現金以備一段時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長期投資,例如債券、基金等。理財的收入歸根結底還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則。工薪階層投資要保證資產安全,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對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預期很高,而且還有相當的一筆閑錢,那么可以考慮做投機性強風險大的項目。但對于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都比較穩定,沒有多少閑錢,節余的錢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那么這個人就只能謀求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
3.合理規劃原則。每個人的收入是長期的,收入也是長期的。確定一段時期的財務目標可以使個人能夠積累資金,滿足將來的資金需求。
四、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策略
(一)抓住時機。低價買進策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在工薪階層證券投資中尤為重要。職稱論文每一個時機的到來,都包含在政治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趨勢、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并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資敏感性。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就會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何時買進是關鍵的投資策略。就購進時機而言,不外乎于證券行市景氣時進場或于證券行市低迷時進場兩種情況。在證券行市景氣期,此時是短線投資的良機。投資人若想搶短錢、賺差價,便可值此即時進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投資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原因是上述景氣指標反應到證券市場需有一段時間,況且投資人個個都會依此原則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漲,需求增加,可能最終落個“買高賣高”的結局。證券市場低迷時,人們深受“便宜沒好貨”價值觀念的影響,常有“追漲不追跌”的投資習慣。其實,證券行市景氣循環受周期影響,有繁榮一定有低迷,卻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關鍵在于證券市場景氣低迷時是否大膽進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運用時勢。
(二)分散投資。一“石”多“鳥”策略
投資與投機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貪”。它要求投資者把資金分散在股票、債券、基金或存于銀行等多種投資渠道。對于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也要采取分期限、分產品等適當分散的策略。根據不同的變現情況,注重長短期品種的結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投資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變現能力。這可借鑒傳統的投資“三分法”,雖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減少風險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
(三)高低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階層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有價證券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如果在證券投資中投入了未來有既定用途的資金,則更應傾向于風險較小證券的投資,如國庫券等。
(四)按需而變,時間分散化策略
根據投資有價證券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提高的原理,建議工薪階層在年輕時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時,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強,可以考慮進攻型的理財策略,比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股票的投資比重逐步減少,主要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并加重債券投資的比重;到老年階段,應該以投資收益有底線保證的國債為主,盡量少選風險大的激進型證券,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
(五)委托理財。借“雞”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較可靠的富有投資經驗的合資伙伴,也可以嘗試將資金托付于其進行投資?,F在全世界投資渠道、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多種信息收集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將更加困難,收集成本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投資在市場上很難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委托他人進行投資,或購買受益憑證,或給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資成功的一種策略。
(六)理性審視。風險轉移策略
對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可向負責該項目的富有實力的投資方進行投資,讓出部分收益,轉移投資風險。工作總結如通過申購投資基金的辦法,可將部分投資風險轉移出去。
(七)深入研究。領先一步策略
個人投資想盈多虧少,就必須在審時度勢、捕捉商機上高人一籌。很多人風潮一起就很快跟隨追漲,當然可能賺上一筆。但想大賺一筆,就必須主動先人一步尋找信息,挖掘商機,并對此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判斷,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資市場的搏殺中處于主動地位。
[參考文獻]
[1]吳曉靈.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慶.中國股票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淺析個人理財[J].商業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為金融理論與證券投資策略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2).
[5]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o2)[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國金融年鑒縞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03)[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7]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o04)[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關鍵詞: 罪刑對稱; 刑罰個別化; 罪責刑相適應
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 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碑厴I論文 這就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本文試圖對該基本原則的歷史演進、基本內容、立法體現及司法運用等進行全面探討, 以期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基本原則的基本含義, 并在把握立法本意的基礎上, 正確地適用刑罰, 使刑事制裁更加公正和有效。
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歷史演進
在近現代西方刑法理論中, 曾經先后出現過三個很有代表性的刑法學派, 即刑事古典學
派、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學界一般將刑事古典學派稱之為舊派, 把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稱之為新派。舊派認為犯罪是犯罪人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 定罪量刑應以犯罪人的行為及損害事實為標準, 刑罰的輕重決定于犯罪行為的性質及其實際損害結果, 其核心是客觀的罪行。因此, 我們一般又將舊派的刑法基本思想稱之為客觀主義。新派認為犯罪行為是犯罪人主觀惡性與品格的表現, 定罪量刑應以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大小為標準, 刑罰的輕重決定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或人身危險性的大小, 其核心是主觀的犯罪人人格(人身危險性)。因此,新派的刑法基本思想被稱為主觀主義。
在遠古時代, 結果責任盛行。只要發生了損害結果這一客觀事實, 就要對其行為者予以制
裁, 而不過問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及其罪過問題,“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 以血還血”, 充分反映著原始社會濃厚的同態復仇意識, 中國古代存在的“殺人者死, 傷人者刑”, 則進一步體現了刑罰的等量報應。18 世紀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強調犯罪與刑罰在程度上的比例關系, 他說:“刑罰的輕重要有協調, 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我們防止大罪應該多于防止小罪, 防止破壞社會的犯罪應該多于防止對社會危害較小的犯罪。[ 1 ]”“在我們國家里, 如果對一個在大道上行劫的人和一個行劫而又殺人的人, 判處同樣的刑罰的話, 那便是很大的錯誤。[ 2 ]”他進一步指出:“懲罰應有程度之分, 按罪大小, 定懲罰輕重[ 3 ]”。刑事古典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被譽為近代刑法學始祖的貝卡利亞在其傳世之作《犯罪與刑罰》一書中, 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刑罰應與罪行相均衡的基本原則, 他說:“我們已經看到, 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 即對社會的危害”, [ 4 ]“公眾所關心的不僅是不要發生犯罪, 而且還關心犯罪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盡量少些。因而, 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 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 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罰與犯罪相對稱?!盵 5 ]同時, 為了使刑罰成為犯罪的對應物, 并使其強度僅僅取決于犯罪的危害程度, 貝卡利亞精心設計了一個罪刑對稱的階梯, 他指出:“如果說, 對于無窮盡暗淡模糊的人類行為組合可以應用幾何學的話, 那么也很需要一個相應的由最強到最弱的刑罰階梯, ”“不打亂其次序, 不使最高一級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級的刑罰, 就足夠了[ 6 ]”。因此,貝卡利亞重視的是犯罪行為及其危害后果, 強調刑罰與罪行的相適應??陀^主義認為, 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可以依據理性判斷是非, 擇善從惡,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就違背了道義, 就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國家就有權對其予以刑罰處罰, 倡導道義責任論, 認為刑罰的標準是犯罪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實際損害, 應根據實際損害的大小給予等量或等值的處罰, 客觀主義刑法學派以報應主義的刑罰觀為基礎, 強調罪刑之間機械地等量對應, 體現刑罰的威懾性, 實現一般預防。
19 世紀末, 正當刑事古典學派的理論發展到頂峰時, 它卻遇到了現實的嚴峻的挑戰而陷入困難, 完美的按照刑事古典學派理論建立起來的各種刑事立法, 并沒有減少犯罪現象, 反而犯罪量劇增, 尤其是累犯、再犯的大量出現, 使得以“行為”為核心的舊派理論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于是, 應運而生的刑事人類學派及其稍后的刑事社會學派開始向舊派理論全面發難, 他們批評只關心犯罪行為的差別, 而不注意犯罪人的不同, 只是機械地認為“罪犯只是一種法官可以在其背上貼上一個刑法條文的活標本。[ 7 ]”“把罪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人格拋在一邊。[ 8 ]”他們指責刑事古典學派用刑罰作為對付犯罪的唯一方法, 并按犯罪行為及其后果的輕重實施所謂的“罪刑對稱”的做法, 實際上是“忘記了罪犯的人格, 而僅把犯罪行為抽象的法律現象進行處理。這與舊醫學不顧病人的人格僅把疾病作為抽象的病理現象進行治療一樣。[ 9 ]”新派的代表人物龍勃羅梭指出, 刑罰存在的唯一根據是防衛社會, 主張社會責任論。根據社會責任論, 刑罰不再是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 而是應與犯罪的危險狀態相適應, 或者說是以需要給予何種程度的處罰才能使之重返社會而不再犯罪作為衡量的尺度。[ 10 ]龍勃羅梭首次提出刑罰要與犯罪人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新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菲利引用杜邁尾爾的話:“罪犯是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醫治的道德(我愿意再加上生理) 病人, 我們必須對他適用醫學的主要原則。我們必須對不同的疾病適用不同的醫療方法。[ 11 ]”因此, 菲利主張根據犯罪人的個人特征適用刑罰, 唯有如此, 才能實行有效的救治。這就是要求實行刑罰個別化。刑罰個別化是指對犯罪人的人格進行刑罰價值評價, 主張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由此形成刑罰個別化。刑罰個別化來源于新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刑事政策學說, 是19 世紀刑罰改革的產物?!靶淌抡咧饕蕴貏e預防為其目的。因犯罪人犯罪性大小程序以及犯罪性形成之過程等均各有不同, 故各個犯罪人在矯治其犯罪性之需要上亦因人而異。??, 伸言之, 對其行為之處遇, 須依各個犯罪人或犯罪人之個性及需要而個別化。李斯特曾曰:‘刑事政策并非對社會的, 而是對個人的, ??是以個人的改善教育為其任務’?!盵 12 ]不難看出, 主觀主義刑法學派將社會責任論作為其刑罰理論基礎, 強調社會防衛, 認為刑罰的標準是人的主觀惡性, 刑罰的輕重應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 要求給予不同的罪犯等質的刑罰, 通過刑罰個別化,實現特殊預防。
在現代世界各國刑法理論中, 客觀主義刑法學派與主觀主義刑法學派之間的鴻溝已經填平, 兩大學派的基本刑罰思想日趨融合。碩士論文 從各國刑事立法來看, 古典學派倡導的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內容已經得到修正, 刑罰個別化的思想逐漸滲透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來, 即既注重刑罰與犯罪行為及其造成的實際危害相適應, 又注重刑罰與犯罪人主觀惡性或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刑法第五條確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就把客觀主義刑法學派所主張的罪刑相適應原則與主觀主義刑法學派所主張的刑罰個別化原則, 巧妙而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這就是辨證唯物觀在刑事立法中的具體體現, 也是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和強烈的時代性, 是十分科學的。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關于如何理解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我國刑法學者見解不一。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 就是根據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決定處刑的輕重, 重罪重判, 輕罪輕判, 罰當其罪, 罪刑相適應[ 13 ]。我認為, 這種觀點沒有充分揭示出刑法第五條的立法本意, 仍停留在刑法頒布之前我國傳統刑法理論的表述, 顯然是過時了。通觀現存的各種表述的差異, 主要集中在新刑法第五條中“罪行”和“刑事責任”的理解不同, 一種觀點認為:“這里的罪行主要是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包括客觀危害與主觀惡性。??這里的刑事責任主要是指行為的人身危險性程度, 包括初犯可能與再犯可能[ 14 ]?!绷硪环N觀點認為:“其中‘罪行’, 主要是指犯罪行為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刑事責任’主要指犯罪分子罪責即主觀惡性的大[ 15 ]?!惫P者認為, 刑法第五條將“罪行”與“刑事責任”并列作為決定刑罰輕重的因素,這說明二者之間沒有包容關系, 不能認為刑事責任包括了罪行, 也不能將刑事責任看作是罪行的補充。根據立法的本意以及刑法理論, 這里的“罪行”應當等同于犯罪構成事實, 它是指刑法分則某一具體條文所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所包含的主要客觀事實總和, 也就是具體犯罪構成所要求的全部事實。這些事實包括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和選擇要件, 具體有: 犯罪的直接客體、犯罪的對象、犯罪的危害結果、犯罪人的主觀因素(指罪過和犯罪目的)、犯罪人的主體身份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手段等。這些事實直接決定危害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而且這些事實均在行為人實施、實行行為時集中顯現出來, 他們不但決定犯罪是否成立, 也決定所成立犯罪的性質, 從而成為適應刑罰的基本前提。刑法第五條中的“刑事責任”不同于刑事責任理論中刑事責任的概念和外延, 根據立法本意和量刑的原則, 應將其理解為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以及犯罪前后表現出來的、與犯罪人的人格直接相關的、決定其人身危險性的一系列主觀情況。這些情況不決定犯罪成立與否, 而僅在犯罪成立的基礎上決定其量刑輕重的法定和酌定情節。如犯罪前的人身基本情況, 包括犯罪人的年齡、生理狀況、職業狀況、國籍、精神狀況等, 犯罪前的一貫表現。犯罪過程中的人身狀況, 包括犯罪的動機、犯罪時的意志特征、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的情況, 包括投案自首、立功、退贓、認罪態度、悔罪表現、民憤等。正基于此, 我國刑法針對犯罪人人格的具體情況, 對行為人應負的刑事責任作了如第17 條、第49 條及有關中止犯、預備犯; 自首或立功及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犯罪等的規定。在刑罰分則中, 刑法也針對犯罪人人格情況, 規定了不同的刑事責任解決方式, 如, 對交通肇事后又逃逸的規定了較高檔次的法定刑;對多次走私未經處理的, 按照累計走私貨物物品的偷逃應繳稅額處罰;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 可以減輕處罰或者是免除處罰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法定的量刑情節, 而犯罪人犯罪前的一貫表現、犯罪動機、義憤犯罪、犯罪后的積極退贓等, 也與犯罪人人格相關且直接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 決定行為人應負的刑事責任。因此, 人民法院一般也將其作為量刑時考慮的因素。根據以上分析, 我們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可以表述為: 在為犯罪制定刑罰和對犯罪人裁量執行刑罰時, 要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行為性質及客觀危害程度相適應, 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人的具體情況, 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人的具體情況, 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該原則既反映罪刑對稱和刑罰個別化的有機統一, 也體現了我國刑罰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相結合的目的, 符合當代世界范圍內進步刑法思想的發展潮流。這項原則應成為以后我國刑事立法和刑事執法的一項基本準則。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體現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我國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 是一項內容全新、需要全新對待的刑法基本原則, 它不但對我國刑法的傳統理論帶來了整體沖擊, 而且也給我國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 對于刑事司法來講, 貫徹此原則應注意以下問題:
1. 要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與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結合起來。
此三項基本原則, 相互之間既內涵獨立但又在邏輯上密切聯系。從立法角度而言, 罪刑法定原則是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職稱論文 沒有立法上的準確、明朗和公正, 就很難做到執法上的合理、科學和公平。在刑法上, 如果將公民劃分為三、六、九等, 危害結果相同或犯罪情節相近的犯罪人, 僅因職業、身份、職務、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等不同, 從而設置不同的刑罰量, 違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那么, 在執法中就不能做到罪刑相適應。因此,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罪責刑相適應的一個價值目標, 也是衡量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否符合民眾意愿的一個標準。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執法中, 不能孤立地看待或貫徹罪責刑相適應, 更不能為了單純實現“罪—責—刑”這三者之間的簡單照應, 而忽視或淡化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地位。我國刑法中規定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三位一體”, 失去或忽略其中之一, 都必將有損刑法的整體機能, 損害定罪量刑的公正、合理性。
2. 適時而正確地進行司法解釋, 全面體現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價值。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更充分地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工作總結 因為, 立法僅是就社會上已經出現的現象進行篩選后加以規范, 其超前性是有限的, 且立法中記載的大都是行為類型, 尚無法窮盡某類行為的細節末梢。因此, 刑法不可能將每一種犯罪類型的行為細節和實施同一種行為的不同犯罪人, 都毫無遺漏地加以規定和記錄, 立法上只能從基本方面使罪、責、刑的配置大體上相適應。若使立法上一般的罪責刑相適應被具體落實于每一起活生生的現實案件或某一個犯罪人, 這就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司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遵循刑事立法的本意, 反映刑事立法的初衷, 在不違背刑法規范的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 對刑罰具體裁量進行司法解釋, 實際上是對罪責刑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二次配置。這種配置既要使刑罰的裁量與犯罪所侵犯的權益性質、價值相對稱, 體現社會報復觀念的公正性; 又要根據具體犯罪人在犯罪中體現的主觀惡性程度,使量刑與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相對稱, 有效地遏制犯罪人趨惡的自由意志, 避免刑罰的過剩與不足, 體現道義報應的公正性。因此, 司法解釋就要注意將刑法中“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情節惡劣”、“情節特別惡劣”, 以及沒有限定定罪量刑標準的規定, 從客觀實害和主觀惡性兩個方面進行詮釋, 根據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具體情況歸納列舉, 明示于司法人員, 達到司法的統一。其次, 在對刑法中指代不明、含義寬泛但又直接決定量刑輕重的規定進行解釋時, 應當盡量作出窮盡性的、列舉的解釋, 不要因不當解釋而又生新的疑惑。如, 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刑法第67 條第2 款準自首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解釋中, 將其界定為“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不同罪行”, 這既不符合刑罰的公正性, 也不符合刑罰的功利性, 與刑法的立法本意也無吻合之處, 從而導致刑法理論界對此仍存較大爭議, 難成通說。而最高人民法院將“攜帶挪用的公款潛逃”的行為, 解釋為按貪污罪定罪處罰, 則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為各界人士所普遍認可。
3.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司法人員的執法素質和貫徹刑法基本原則的執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 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的貫徹執行, 有賴于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一項全新的刑法基本原則, 它不僅僅是在立法上簡單地對刑罰進行合理配置,而且最關鍵的是給刑法執法帶來觀念上的重新組合。英語論文 這一原則的貫徹執行, 給司法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司法人員必須諳熟刑法條文, 能夠準確把握立法原意, 全面判斷和評價犯罪的實害性和犯罪人的主觀惡性, 使刑罰的裁量與罪行、刑事責任達到相對的統一, 力戒機械性的絕對報復和隨意性的心理強制。要使法官從重刑威懾主義的傳統思想定勢, 逐漸步入合乎理性的罪責刑相適應的刑罰體制, 需要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其刑事執法水平。首先, 要使法官成為具有較高法學理論修養、善于理性思考的專業人才。目前, 對審判人員進行嚴格的法官資格考試, 從高級律師和法學專家中選拔高級法官等措施, 就是值得繼續推崇的良好開端。其次, 加強廉政建設, 加大反對司法腐敗的工作力度, 純潔司法隊伍, 培養公正廉明的人民法官, 以適應對犯罪的評價客觀化和對刑罰的評價公正化的要求。最后, 創立中國的判例制度, 彌補立法規定、司法解釋抽象性的缺陷, 給司法人員提供具體明確而又生動形象的操作標準, 這是目前提高司法人員執法水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最高人民法院應根據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 結合實踐工作的需要, 在廣泛調查和深入論證的基礎上, 挑選和編寫一些成功的判例, 下發各級法院以供參照執行, 從而使審判人員能夠直觀而又有啟發地掌握罪、責、刑的評價標準, 充分發揮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價值和社會功效。 參考文獻
[1 ] [2 ]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 [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2, 91.
[3 ] [法]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2.
[4 ] [5 ] [6 ] [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7 ] [8 ] [9 ] [意]菲利·實證派犯罪學[M ]1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87.
[10 ] 劉麒生·龍勃羅梭犯罪學[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38, 367.
[11 ] [意]菲利·犯罪社會學[M ]1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0, 153.
[12 ] 張甘妹·刑事政策[M ]1 臺北: 臺北三民書局, 1979, 12.
[13 ] 樊鳳林等·中國新刑法理論研究[Z ]1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