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8 15:0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服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與新農村建設要求存在差距
近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經營戰略的轉移,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收縮農村網點,農村金融機構缺乏,體系不完善。與新農村建設要求存在差距。以汕尾市陸河縣為例,目前,縣內留有金融機構網點共17個,其中:工商銀行1個,農業銀行1個,建設銀行1個,農村信用社8個,郵政儲蓄網點6個。在農村,國有商業銀行網點撤銷后,其金融服務由農村信用社承擔。一方面,農村信用社支付結算手段單一,服務功能不全,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投入機制不健全,資金難以形成合力,不能滿足農村經濟多樣化發展要求。據統計,2006年末,汕尾市陸河縣各項貸款41697元,其中:陸河縣農聯社各項貸款占比為91。96%,各國有商業銀行各項貸款占比為8。04%,農村信用社對當地的信貸支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僅靠當地處于改革發展中的農村信用社進行信貸支持,遠遠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地方經濟所需。
(二)農村資金嚴重外流,銀行有效信貸投放不足國有商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以資金上存形式抽掉了相當一部分縣域資金,而郵政儲蓄機構通過其強大的網絡資源優勢吸收走了農村的大量閑散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經濟落后地區農村資金供求關系的失衡。據統計,截至2007年4月末,汕尾市國有商業銀行各項存款余額為126614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為475216萬元,存貸比僅為37。53%;全轄郵政儲蓄存款余額為179427萬元,占全轄各項存款的10。22%。在農村,絕大部分金融供給實際上由農村信用社在唱\"獨角戲\",但因其資本充足率低,不良資產比率高,管理水平較低,金融電子化水平不高,服務手段落后,對\"三農\"的支持顯得力不從心,有效信貸投放不足。
(三)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對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金融服務存在缺位由于金融機構體制上弊端、內控制度的缺陷等方面的因素,造成農村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存在缺位,主要表現為:一是服務方式落后。據了解,目前,汕尾市全轄的金融機構仍然以存款、貸款、辦理結算為主要服務方式,尤其是在農村的金融機構,除少數幾個鄉鎮的農村信用社開辦工資之類的中間業務外,其他諸如代銷國債、基金、銀行卡等服務含量較高的業務幾乎沒有。二是服務手段落后。農民工匯款主要通過郵政匯款,銀行業機構服務明顯滯后,由于銀行卡收費較高、各商業銀行在農村沒有網點、存取不方便、農村信用社結算渠道不暢通等原因,使得生活在鄉鎮的農民工難以享受便捷的銀行服務。三是金融新產品少。首先是農民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非常有限,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僅限于農戶聯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就連消費信貸等信貸品種也沒有;其次是缺乏金融風險補償產品,金融擔保機制缺位,導致農村金融缺乏有效擔保。
(四)金融知識宣傳嚴重缺乏
農村金融機構除了應付人民銀行組織開展反假、反洗錢、征信管理宣傳,平時很少主動向老百姓開展宣傳,連信貸業務辦理流程等最基本的金融業務知識在農村地區還不能完全普及。
(五)農村保險業滯后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具有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等特點。實現農業產業化,確保農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保險業\"保駕護航\"。但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不能滿足\"三農\"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統計資料顯示,盡管目前中國農業再保險保費收入約占農險保費總收入的占比進階20%,但是國內對于農業保險的需求、對于農業再保險制度需求以及巨災風險轉移機制的仍然需求非常迫切。
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加大對農村的信貸資金投入一是對農村信用社給予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并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的形式降低其農業貸款利率,返利于農民;二是通過宏觀政策調控,明確農村金融網點新增存款用于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約束農村金融機構在支持\"三農\"、回饋\"三農\"中履行應盡的義務;三是要求地方涉農單位盡可能在農村信用社開立賬戶,存放資金,以增強農村信用社的支農能力。
(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一是結合農村經濟發展需求,適度放松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積極鼓勵各商業銀行的網點向農村延伸,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允許外資銀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支持農民自愿參與的各種合作互助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農村融資,從而實現農村金融主體多元化,逐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各商業銀行應加快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金融服務品種普及進程,不斷向農村延伸,為農民融資提供高效、快捷服務。農村信用社要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及時開發適合農村實際的金融結算服務品種,同時要充分依托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為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戶提供多層次、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務。
(三)拓寬農村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覆蓋面一是縣級商業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對其基層行應重新進行市場定位,適當下放貸款權限,增加支農貸款比例,并結合地方農業發展特點,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辦符合\"三農\"特色的貸款品種,以滿足\"三農\"發展資金需求。二是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規范貸款定價管理,根據貸款對象、貸款方式、信譽程度等因素分別確定執行利率,逐步減少貸款利率上浮占比和幅度的隨意性,降低農戶融資成本減輕農民的負擔。三是建議郵政儲蓄銀行大力開展農村信貸業務,強化郵政儲蓄資金對農村的回哺性,真正實現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良性互動效應。通過優化農村融資環境,變\"一農支三農\"為\"合力支三農\",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和和資金支持。
(四)拓展保險市場,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一是各保險機構要積極拓寬業務經營范圍,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地方特點,不斷創新業務品種,推出適合農戶種植、養殖特點的保險業務,并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戶了解投保的意義和所產生的收益,增強農戶的投保意識。二是政府應堅持基本保障的原則,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選擇關系國計民生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保險標的,實行保費補貼,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提高農民抗御風險的能力,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參考文獻:
[1]邵西連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河北金融2009。3;
1.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提出了縣設衛生院,區設衛生所,鄉設衛生委員,村設衛生員的要求。縣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等縣級衛生機構隨之逐步建立,公社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及村衛生室(保健站)相繼成立,以集體經濟為依托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初步形成。公社衛生院兼有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初級衛生保健技術指導及鄉村衛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為三級預防保健網的基礎。
1.2發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同志“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下,全國農村短期速成培訓了一大批半農半醫的農村衛生人員(“赤腳醫生”),成為當時重要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隊伍。同時,合作醫療也得到較大發展。保健站、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成為當時農村衛生工作的“三大法寶”。
1.3變革期(1979年~)1979年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實行“”,以集體經濟為依托的農村三級預防保健網受到很大沖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一度極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紀80年代以后,針對農村衛生事業發展中的問題,各級政府紛紛研究制定了適應形勢發展的衛生政策,積極進行各種衛生服務形式的探索和實踐。
2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現狀
2.1農村衛生服務模式
各地探索并嘗試了多種形式的農村衛生服務模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醫防合一:醫療、預防及保健均由鄉鎮衛生院承擔,同時承擔同級政府部門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獨立核算。這種模式經費由政府全額或差額撥款,統籌利用鄉鎮衛生資源,減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區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撥款不足,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鄉鎮衛生院往往重醫輕防,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2)醫防分設:將預防保健工作從衛生院分離出來,單獨成立防保所或衛生服務中心(站),承擔衛生保健、委托的衛生監督等任務。如江蘇省的南通、揚州、宿遷等部分地區及昆山市即采用這種模式[1]由于有專門的機構、經費和人員,職能定位明確,經費??顚S?預防保健服務得到了保證。但獨立的防保機構在組織協調社會各部門合作方面處于弱勢,一些公共衛生中的社會性工作難以有效落實。
(3)依院設所,相對獨立:這是對醫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經濟上接受衛生院管理,財政上實行定額補助,獨立核算。承擔轄區的預防保健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這種模式強化了防保工作,“以醫養防”轉化為“以醫補防”,有利于促進醫療與防保協調發展。但醫、防在一個院內,人員分工與利益分配的矛盾難以避免,防保工作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分管領導的重視程度。
(4)縣鄉垂直管理:由縣衛生局或縣級預防保健機構選定人員派駐鄉衛生院,或在鄉鎮設立派出機構,長年從事鄉、村防保工作,工作經費、工資報酬由衛生局撥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衛生服務系統。據張子平調查,重慶市榮昌縣、上海市崇明縣、寧夏平羅縣等采用這種模式[2],加強了上下聯系,提高了預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條塊分隔,在業務管理和部門間的統籌協調方面有難度。
(5)政府購買:這是由符合條件的公辦或私營醫療機構提供預防保健服務,政府依據其衛生服務的考核情況實行購買服務。這種模式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有助于在農村有限的衛生資源下,促進農村衛生服務的高質量和廣覆蓋。目前,全國僅浙江省和江蘇省通過此模式全面開展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3]。
2.2農村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
(1)投入不足:近幾年政府對衛生投入的總量較以前有了較大的增長,但相對于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村人群衛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顯嚴重不足,公共衛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趨勢。據有關統計,1998年政府對衛生事業投入587.2億元,用于農村的92.5億元,僅占15.9%;而衛生事業費中公共衛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4]。[]
(2)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松散: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村衛生管理體制發生很大變革。市場經濟的介入使三級保健網絡間的協作關系變得松散和轉為無序競爭,出現網底破裂(村衛生室解體)、網中不穩(鄉鎮衛生院改制)、龍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作用削弱的狀況,防保工作難以落實。
(3)衛生資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重復設置,設備閑置等浪費現象突出;而經濟落后地區,鄉鎮衛生院發展相對滯后,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落后,不能滿足農村人群的衛生服務需求。據衛生部有關數據,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而每年到大醫院就診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層醫院即可解決的常見病、多發病。
(4)衛生服務重醫輕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補償機制不健全,鄉鎮衛生院不得不“以藥補醫”,“以醫補防”,縣級防保機構主要精力也用于開展有償服務,醫、防功能混亂。加上農村衛生服務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疾病控制工作嚴重滑坡。
(5)農民缺乏基本醫療保障: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削弱,以集體公益金為基礎的合作醫療受到沖擊,農民醫療保健制度基本陷于癱瘓甚至瓦解。據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2003年,尚有79%的農村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38.6%的農村居民因經濟困難生病而未就診,應住院而未住院的農村居民占75.4%[5]。
3建設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思考和建議
3.1明確政府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責
實踐證明,將衛生服務工作全面推向市場并不明智。各級政府應明確職責,加強領導,增加衛生經費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以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原則,嚴格按相關標準強化農村衛生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配置,健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
3.2實行多元化衛生服務,健全考核評估制度
依照“農村衛生機構要以公有制為主導,鼓勵多種經濟成份衛生機構的發展”的精神,有效利用農村有限的衛生資源,嘗試將多種經濟體制的衛生機構列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實行政府購買,探索多元化的衛生服務形式。同時應健全衛生服務評估機制,統一規范,制定標準,嚴格落實考核評估制度,推動公共衛生服務的良性競爭。
3.3完善法制,建立資質認證和準入制度
針對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形勢,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推行衛生服務的法制化管理。對農村衛生機構應建立和完善衛生服務機構資質認證制度,如建立專業人員、技術運用、大型設備、基礎設施等衛生服務要素的準入標準,從制度上規范衛生服務機構的籌建、設備設置、質量控制和技術標準等,促進衛生績效的提高。
3.4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健全農民醫療保障體系
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新的農村醫療保障方式,如開展商業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公費醫療、企業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等,以充實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對試點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應及時調整并加以改進,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農民的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參考文獻]
[1]謝云龍,金健宏,張殿,等.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8):627.
[2]張子平,茆青松.現行鄉鎮防保體制改革模式的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02,19(12):21222.
[3]夏碧玉,汪建林.浙江省淳安縣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試點工作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7):16.
[4]賈莉英.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狀況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03,20(12):18219.
宋灣移民新村全村有228戶,總人口1150人,其中男性591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大約為1.06。
(一)宋灣村醫療機構數量及輻射區域
(1)村級衛生室。該村有一個衛生室,接待能力在五人以內,同時也對外開放。主要輻射區域除本村外還有鄰近村莊,一般在2~3公里的范圍。(2)私人衛生所。主要是持有醫師資格證的人開辦的私人衛生所,這種性質的衛生所雖然對外開放,但是由于區域的局限性,主要輻射區域為本村范圍內,該村之前有一家私人衛生所但目前已經關閉,所以宋灣村沒有私人衛生所。鄰村有一家私人衛生所,平時也會有少量宋灣村人去看病就醫。該村衛生室有一名村醫,他是從部隊退伍多年的衛生員,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雖然了解范圍較廣,但大多方面不夠專業,主要治療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如:感冒、發燒、腹脹及簡單的傷口處理等。護士一職基本由村醫兼職或者由其家庭成員不定時兼任,他們并不具備基本的護理能力,因此,宋灣村衛生室的護理人員為0人。
(二)衛生室及硬件配備狀況
醫療室包括藥房、觀察室、診斷室、治療室、值班室總面積50平方米,內部主要放置桌子、椅子、放藥支架、病床以及電視機、空調等電氣設備。衛生室沒有任何大型醫療設備。中小型醫療設備種類十分有限。主要包括:血糖監測儀、體重身高測量器、血壓計。日常小型醫療工具如溫度計、聽診器等較為齊全。
(三)藥品配置狀況
衛生室里的藥品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藥,完全以西藥為主,包括治療感冒、發燒、咳嗽,以及用于消炎、降血壓、降血脂等方面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注射類常用藥。藥品數量有限,適用人群以成年人為主,老年人及兒童用藥較少。
(四)資金來源狀況
第一,村醫轉移支付。村醫出錢將所購藥物買回,然后從看病開藥的費用中拿回屬于自己的部分,同時獲得自己的勞動報酬,以此作為村衛生室的首批主要周轉資金。第二,國家或政府撥款。這部分資金是由政府提供用于改善農村基本醫療狀況。這部分資金十分有限,同時也很難到位,容易被政府部門轉用于其它方面。通過與村醫談話得知政府部門提供給本村的資金雖然已經公布但是并沒有到位。第三,本村投入。本村投入的資金并不是直接用于看病或購置藥物而是以實物的形式配給衛生室免費使用。
二、宋灣移民新村醫療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醫護人員短缺,診療方法落后
移民新村有嶄新的硬件設備,比附近其它村子硬件設備要好得多,但村醫仍然是原來的村醫,沒有新補充的技術人員。村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靠自身學習和積累的經驗進行診治,因此對藥量的控制和藥品的配置不夠科學準確。他的知識結構陳舊,獲得培訓機會很少,對急性和慢性病人的處置欠規范,甚至可能拖延最佳治療期限使病情加重。村民們只在村里看一些頭疼發熱的小病,嚴重一點的疾病去縣城醫院就醫。新村衛生所的護理人員都由村醫的兒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臨時擔任,家庭成員的所有診療知識都來自于村醫的口頭傳授,在自己勞動之余,幫助村醫護理病人。移民新村中醫生的待遇不高,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因此,村醫年齡已經偏大,也沒有合適的繼任者。
(二)床位數量有限,使用緊張
新村衛生室原本只有一個床位,是醫生自己配置,搬入移民新村之后,村里給衛生所配置了兩個床位,2012年,全國每千人平均床位為3.05,但宋灣村只有1.74。緊張的床位嚴重影響到衛生室的服務接待能力,特別是冷暖交替的季節,生病就診率比平時高,床位緊張狀況更加突顯。過度的床位緊張會造成病人臨時外流,這將不利于流行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減小了本村的壓力,但必將增加社會整體的防疫投入,從整體角度看弊大于利。平時床位使用率較低,但每當流行性傳染病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會出現一段時間床位空閑而另一段時間床位緊張的尷尬局面。
(三)醫療設備短缺,缺乏維護
移民新村里,大型醫療設備一直是空白,中小型醫療設備種類有限,例如打吊針的掛吊瓶的支架,病人的病床,小孩子吃藥時候可以把藥磨碎的小電器等,都是移民新村建設時候新添置的。在沒有移民的時候,原來的村醫療室比這個簡陋,這些設備也是沒有的。但日常必備的醫療工具使用頻率最高,因此這些醫療工具的受損程度較高,再加上這些工具使用時間過長,缺乏必要維護,精準程度已經不能保證。這會影響到村醫對病情的判斷,容易造成誤診甚至釀成嚴重的醫療事故。村民缺乏疾病防治和自我診斷的知識,大多數患者都是感覺身體出現較嚴重的癥狀時才到大醫院檢查,村衛生所必要醫療設備不全或者不準確,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也必然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
(四)藥品種類有限,數量不足
藥品種類配置不夠合理,適宜各年齡段適用的藥物分配不夠科學,兒童、老年人、高發病癥藥品嚴重不足,而這些人群抵抗能力最差,村衛生所沒有適宜的藥物,這給他們的正常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讓他們的處境十分危險。
(五)醫療資源缺乏協調
新村的移民大都集中在南陽市淅川縣,該縣位于豫鄂陜三省七縣(市)結合部,地理環境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村民世代以務農為主,依然保持著厚重的鄉土文化這種時代積淀下來的文化,一方面使鄉土社會更加穩定,另一方面使村民與外部社會適應困難。移民新村的衛生所資源有限,例如村衛生室的床位,平時床位使用率較低,但每當冷暖交替的季節,或流行性傳染病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會出現一段時間床位空閑而另一段時間床位緊張的尷尬局面。由于村里藥品的購買和配置都要由村醫自己出錢購買,僅僅依靠國家所撥付的有限的工資,明顯不能保障藥品的種類和數量。尤其一些價格較高的藥品,更加難以保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非自愿性移民到遷入地后,明顯表現出種種不安與不適應,移民新村的村民們與外部社會接觸較少,生活相對隔離,沒有和遷入地的居民建立密切的聯系。村衛生所也沒有和其他相鄰衛生所積極地展開溝通協作,醫療資源不能合理協調共享。
(六)醫療資金來源單一
過于單一的資金來源必然影響農村醫療資金的籌集,就宋灣村而言,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村醫支付,政府的補助資金不過是杯水車薪,并且發放困難。根本解決不了資金緊張狀況。村醫在救死扶傷之余,還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和報酬問題。因此村醫在決定資金用途時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使一些重要但資金緊缺的項目留置,另外一些村醫不能治療的疾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村醫也可能大膽地治療,給村民的健康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將大大制約移民新村醫療水平的改善和更好發展。
三、針對宋灣移民新村醫療資源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對村醫的管理和農村醫療隊伍的發展
提高移民新村醫護人員專業化水平。村醫全科化、專業化是必然趨勢。只有對村醫進行定期考核和培訓才能了解村醫的診療水平是否跟進,能否適應農村不斷提高的醫療需求水平,根據考核結果,對不合格的村醫進行必要的培訓,使他們不至于在社會整體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固步自封,落伍于醫療隊伍。解決好農村執業(助理)醫師的編制和待遇,切實維護好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切實提高村醫的工作積極性。
(二)實現床位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床位是衡量一個醫療機構服務接診能力的重要指標,農村衛生室床位數量參差不齊,有的剩余有的不足,只有根據每個村的人口多少和大病人數合理配置床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床位緊張狀況。如果可以使鄰近村莊的床位實現資源共享并形成醫療規則將大大緩解部分農村床位不足的壓力。
(三)完善并提高藥物的可及性
1.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基本藥物是那些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均要保持足夠的數量和劑量,并使其價格能被農村老百姓承受得起。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即人人可以承擔的價格、安全地、實際地獲得適當、高質量的藥品,并方便地獲得合理使用藥品的相關信息。2.加快推進藥品價格統一性、合理性藥品價格受到生產成本和市場狀況的影響,不同的地方價格差異較大,要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借助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將藥品價格控制在統一的范圍內,而且要特別照顧農村的經濟條件和地域限制,將農村藥價合理的加以調整。
(四)逐步推進醫療設備的優化配置
醫療設備的檢測結果是醫生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適當為新村衛生室配備各型醫療設備??梢酝ㄟ^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由縣鄉兩級衛生機構逐漸將自己的一些醫療設備下分到農村或者由衛生部門統一采購統一配備給村衛生室,并將這些設備作為國家財產登記。第二,由上級衛生機構與財政部門結合為農村購買醫療設備,然后每年從收費中扣除一部分先行償還直到全部還清,這些財產劃歸村集體所有。第三,吸引社會資金購買醫療設備,然后每年從中抽成,抽成比例不得超過該醫療設備收費總額的30%,以免抽成過高影響農村醫療衛生的整體發展,抽成總額不得超過購買資產的150%,之后該財產所有權歸村衛生室所有。
(五)促進交流融合,共享醫療資源
新村移民已經百分之百加入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可以幫助移民減輕家庭負擔,解除后顧之憂。因此精神上的孤單無助是移民面臨的一個更緊要的問題。加強移民與本地文化交流,強化移民對當地村民文化的認同。移民在與當地居民交流的過程中,學習了解當地文化,自覺調節原有文化和當地文化的沖突,最終促進移民和本地居民文化的融合。如新村在2011年新春之際舉辦的文化晚會中,當地的旱船文化令移民耳目一新,移民新村的村干部登臺演唱也令當地居民備感親切。當地居民的行為被移民認同后,移民的心理芥蒂就會減弱,進而增加了兩地居民的認同感。在當地政府和新村干部的組織下,移民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不斷加深。如在農忙時相互之間借農具時常發生。在生病治療的時候,可以互相分享醫療信息等資源,這種相互之間的幫助大大提升了移民和當地村民之間的相互認同,為醫療資源的協調打基礎。例如新村衛生所床位不足問題,可以使鄰近村莊的床位實現資源共享并形成醫療規則將大大緩解床位不足的壓力。新村衛生所和鄰近村莊衛生所協調配藥,保證基本藥物是能夠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持足夠的數量和劑量,并使其價格能被農村人口承受得起。
(六)實現資金來源渠道多源化
在總理的誕生地——淮安區,則按照“一鄉一品”的思路,整合資源,先后開發出流均舞獅、季橋詩歌、百姓舞臺等文化活動;該文化局還將民間古曲“十番鑼鼓”進行了創新,使之古今融合、韻味十足;與此同時,該區還將舞龍舞獅、小淮調戲臺、健身舞等多個群眾性活動有會機發展成群眾性文化節,以此來全面進一步豐富新農村文化建設。但是,在筆者調查過程中發現淮安市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尚存在著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首先,基層文化隊伍素質不高、流失情況嚴重;其次,群眾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第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第四,對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包括傳統音樂、戲曲)重視不足等。這也進一步阻礙和制約了淮安地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
二、淮安市師范院校音樂人才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調查
淮陰師范學院始創于1958年,是淮安市建學較早的院校,并設有音樂學院;該音樂學院先后在江蘇省大學生文化藝術節、聲樂比賽、合唱比賽中獲得大獎。該師范院校還通過鼓勵、指導本校音樂專業學生深入到了農村基層進行實踐,通過對基層人民大眾提供文化產品的實踐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激發其創作熱情,體驗自我價值;如組織基層的小型音樂演出以及各種慰問、聯誼演出等。其中,由淮陰師范學院及該院音樂人才先后在盱眙縣、金湖縣、洪澤縣、清浦區、淮陰區、淮安區等農村基礎組織發起的各類演出186次,參與的學生1022人次;另外,還有56名音樂系學生通過在各縣、區的中小學進行了音樂教學實踐。與此同時,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專業學生還在基層的實踐過程中,還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發展也做出了許多努力,如以淮安傳統地方戲——“三刮調”、“肘鼓子”等淮海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進一步傳承、發展這些地方戲,還通過在淮安小學、淮陰區淮師二附小進行了小范圍的教學實踐;以此來避免了淮海戲落后的“口口相傳”所帶來的局限性,為該傳統戲曲的傳播、發展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
三、淮安市師范院校音樂人才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
1、促進農村音樂文化建設
師范院校音樂人才通過在農村基層的各類音樂實踐活動,既可以培養音樂人才的實踐能力、音樂創新能力,同時,還對推動農村音樂文化的發展、促進農村居民農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同時,師范院校音樂人才也是進一步推動新農村音樂文化的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地方高校音樂文化下鄉”、“地方高校音樂人才音樂服務”的帶動之下,也可以進一步激發農村音樂文化的活力,推動新農村音樂文化市場的發展,進而促進農村居民的文化消費;同時,也可在通過加強師范院校音樂人才與新農村文化站、點的橫向聯系,來進一步改善農村音樂文化市場供給不足的現狀。
2、服務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增強新農村音樂文化底蘊
師范院校在充分發揮自身音樂人才優勢、以及音樂教育人才優勢,可以與農村現有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彼此學習、彼此促進,全面提升彼此間的音樂素養。與此同時,師范院校音樂人才還可以通過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學實踐活動來進一步增強音樂教師隊伍,全面豐富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為傳承、發揚本地特色音樂文化也同樣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師范院校的音樂人才還可以通過在基層的實踐活動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音樂技能與素養,使之可以更好地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奠定了實踐基礎。
四、結語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隱性輟學是相對顯性輟學而言的, 指的是在學校教育場景中現存的, 學生雖保留學籍, 甚至正常交納教育費用、正常參加考試, 但整日游離于課堂和教室之外, 靜待畢業的一種非常態教育現象。隱性輟學在現實學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現為強迫型隱性輟學和主動型隱性輟學兩種類型。
【關鍵詞】隱性輟學 校教育場景中現存的 學生雖保留學籍 正常交納教育費用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 職稱論文投稿 職稱
【正文】
目前我國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現象形勢依然嚴峻。盡管各地采取措施加大控輟保學力度, 顯性輟學問題得到了暫時控制, 但農村初中生輟學率隨時會出現反彈, 更為嚴重的是, 農村學校教育中還存在著大量的令人堪憂的適齡學生隱性輟學問題。本文僅就農村初中隱性輟學的現實危害及其成因進行探討, 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此問題的重視和解決。
一、隱性輟學及其危害隱性輟學是相對顯性輟學而言的, 指的是在學校教育場景中現存的, 學生雖保留學籍, 甚至正常交納教育費用、正常參加考試, 但整日游離于課堂和教室之外, 靜待畢業的一種非常態教育現象。隱性輟學在現實學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現為強迫型隱性輟學和主動型隱性輟學兩種類型。強迫型隱性輟學是學校和教師為提高升學率而采取過激的做法, 強迫學生提前“分流”, 進入升學無望的非重點班級或編入職業技能培訓性質的單獨班級學習, 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而主動型隱性輟學則是學生由于厭學等因素的影響而主動放棄學業的追求, 在上學的幌子下而混學、逃學。隱性輟學現象目前已成為農村學校教育中見怪不怪的教育“常態”問題, 其危害是現實且嚴重的。1、隱性輟學給學生個體發展留下許多成長隱患。初中階段是兒童期向成年過渡時期, 這一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期和危險期。由于隱性輟學的學生長期處于學校和家庭監控的“真空狀態”, 無人監管, 無人監護, 整日游蕩在游戲廳、網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 極易接觸、沾染一些社會不良習氣, 或在一些不法分子教唆下, 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成為真正的“問題少年”。近年來青少年違法案件增多, 其中許多都是中學生過早輟學所引發。2、隱性輟學對農村學校教育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隱性輟學現象藏匿了許多農村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次管理與制度建設問題, 使農村中學辦學指導思想和方向長期得不到匡正, 同時也削弱降低了學校教育育人功能作用的發揮。隱性輟學學生在學校中的不良表現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 對于整個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此外, 隱性輟學現實的長期存在也降低了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不利于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3、隱性輟學有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持久發展。隱性輟學現象被隱藏于當前“普九”工作控輟率的“冰山”之下, 農村中學隱性輟學現象掩蓋了“普九”鞏固工作存在的現實問題, 這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和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留下諸多隱患。我國當前正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時期,“三農”問題的解決更需完善農村教育這塊“基石”, 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出現的隱性輟學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雙基”鞏固以及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阻礙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文章來源】/article/66/3201.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關鍵詞:農村低保群體,商業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疾病是許多邊緣低保人員踏上致富道路的障礙,雖然2003年建立推廣起來的新農合在幫助低保人員克服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新農合也面臨保障水平低、受益面窄、籌資層次過低和基金運行效率安全等問題,這無疑給農村低保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雪上加霜?!蛾P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險產品,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在確?;鸢踩陀行ПO督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當前政府為農村低保群體購買商業醫保是在制度上的創新,它能較好地利用商業保險的優勢解決社會保險所存在的問題。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
1.當前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所存在的問題
農村低保對象參與新農合是免交參保費的,其參保費是由財政部門專項安排。一旦困難群眾患病住院將由新農合和醫療救助按規定共同解決醫療費用。對于低保對象來說,新農合的參與率都比較高,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新農合基本由政府一手操辦,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是保障水平低,難以滿足農村低保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首先體現在補償比例上,一般大額醫療費用的補助比例在30%左右,低保戶自付比例大;其次是封頂線過低,一般是在2萬元左右。高昂的醫療費用和迅速增長的醫療需求與低收入的低保戶和有限的政府投入形成了較大反差,以致使“保大病”的目標難以實現。二是合作基金運行效率低,管理能力薄弱。衛生部門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風險控制能力,技術無效率將增加制度運行成本,同時缺乏控制供方醫療服務行為的激勵措施會導致基金使用無效率。
2.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
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的最典型例子是“江陰模式”和“新鄉模式”。這兩種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基金管理模式,即保險公司受政府委托提供經辦服務,并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新農合的基金赤字和基金透支風險均由政府承擔,基金結余轉入下一年度。政府和有關部門負責新農合方案制定、組織協調、宣傳發動和資金籌集等工作。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這種模式的成功實施,取得了較好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保證基金的運行安全,實現了新農合的“征、管、監”分離。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機構承辦新農合的業務管理,這樣既可有效利用保險公司現有資源和技術,又能促進政府職能有效轉變。第二,降低了新農合的運行成本。在江陰市由政府辦理新農合日常報銷等事務的管理成本800萬,相比保險公司的管理費用不到400萬,費用開支縮減達到一半。[1]新鄉市農村合作醫療移交中國人壽新鄉市分公司后,全市從事這項工作的財政供養人員從544人減少到50人,運營經費從1038萬元減少到300萬元以下,加上政府支付給人壽保險公司管理費100萬元,政府支付的管理費總額大體為400萬元,節約了至少600萬元左右。[2]第三,提高了新農合的業務管理和服務水平。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保險公司利用管理經驗和精算技術及風險管控技術,規范審核、補償支付流程,搭建了有效的信息處理平臺,從而提高了服務質量。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3]
3.政府為農村低保群體購買商業醫保的方案設想
在借鑒了商業保險參與新農合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方案設想,即政府制定政策,民政部門負責監管和資金籌集,保險公司經辦業務,定點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征、監、管”分離的模式。具體方案如下:政府制定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方案,承擔低保戶醫?;鸬某嘧趾屯钢эL險,并組織相關部門配合有關工作的落實;民政部門與財政部門設立低?;饘簦瑢嵭袑?顚S?,用財政性經費支付參保費和管理費,民政部門還應該監督整個業務操作流程,保證農村低保戶的權益,同時與衛生部門共同確定試點醫療機構;保險公司成立專業服中心,負責報銷、結算、審核等業務,并向政府收取管理費和參保費;在基金運作方式上,財政部門通過專項基金撥付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按照收支兩條線進行資金管理和財務預算,并定期向民政部門報送相關報表。
4.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所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項新的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具體如下:一是缺乏政策的明確支持和法律保障,國家對低保戶的政策保證其基本生活,而商業保險是一種福利性質的保險,這會造成政府養懶,以致使政策出臺的隨意性,進而影響保險公司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農村醫療保險市場的風險控制問題,商業保險公司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沒有與醫院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致造成賠付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最終使保險公司難以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支出。三是政府與保險公司的關系問題,保險公司在辦理低保險的過程中,會考慮到怎樣與地方政府協商好管理費與參保費,同時保險公司也不愿意地方政府的過多地干預。
5.商業保險參與農村低保群體醫療保險的完善措施
5.1在法律上和政策上支持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險
盡快通過法律形式,明確“征、管、監”相分離的運作機制的核心--政府、民政部門及保險公司三方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同時對基金的運作和監管作出相應規定。保險公司應該保持有限參與的原則,積極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在政策上,對保險公司參與社會保險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并寫入稅法中。
5.2建立保險公司和醫院之間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保險公司應該在有關方面加強與醫院的合作,建立起保險公司與醫院之間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比如在藥品價格的協商以及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地方醫院來加強合作。
5.3完善保險機制,推動模式創新
在商業保險參與低保險的過程中,保險公司可能無法掌控保險費,對于定點醫院難以監控,并且保險公司的支付業務很可能受到政府的干預。[4]]為此,應該進行制度創新,采取層級管理模式,即將低保險分為兩個層次:基本保險層次和補充保險層次。論文寫作,農村低保群體。基本保險層次按基金管模式運作,補充保險層次的醫?;鸢瓷虡I化模式運作,由保險公司承擔風險,自負盈虧。[5]
參考文獻:
[1]夏莉艷.我國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6;(01).
[2]關于保險業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情況的函保監廳函[2005].152號,2005.8.19.
[3]鄒龍.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與思考[J].金融經濟,2009,(10):117~118.
[4]李留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商業化保險運作模式探討[J].投資于理財(理論版),2007,(05).
[5]姚俊.商業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位、模式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08,(7):99~101.
關鍵詞: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
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更高知識和技術人才的推動。國家從2002年就明確指出:“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支教、支農、支醫、扶貧等工作。”全國相繼出臺了各項鼓勵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學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等,政策包含發放津貼,交納各類社會保險、晉升職稱、考研、報公務員加分等政策。今年,國家還將出臺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達到一定年限的畢業生,由國家代為償還其學費和助學貸款的政策。論文大全。
種種政策和措施創造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吸引了一些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但是,多數大學生并不會因為政策和優惠而首選農村就業,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真正動力并沒有激活,農村的發展空間、環境、薪水、生活品質等因素,成為左右他們理性選擇的關鍵,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就業選擇的一道深溝。論文大全。
高校是大學生邁向社會的最后加油站,我們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入手,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就業觀和擇業觀,使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認識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更要注重推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新舉措,填平深溝,架起橋梁,從而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論文大全。
1、注重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引導
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要把有針對地進行農村就業創業教育,擺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的重要位置上,加強有關“三農”問題的形勢政策教育。要集中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發展前景,集中宣傳各項關于鼓勵和引導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政策,使每一個畢業生熟悉和了解相關舉措,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主動幫助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解決他們實際困難;定期走訪和慰問面向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
2.注重加強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教育
農村等基層需要熱愛農村工作、綜合素質好、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高校應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的改進,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育為保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當前,大學生到農村的實踐主要依托共青團組織的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但是由于實踐時間緊,內容變化快,針對大學生就業引導作用不明顯。因此,高??梢試L試根據學校特色,有條件的采用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長期定點的學生實踐實習平臺。提高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意識,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對農村的真實體驗和情感。
3.搭建聯系農村人才市場橋梁
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指導服務工作,做好創新人才培養和輸送,以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持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高校應逐步建立起農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機制,搞好農村就業信息服務,發揮就業信息網的作用,及時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最新進展,收集和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高校還可以舉辦不同層次的農村人才市場,組織不同類型農村人才招聘會,為農村人才流動搭建平臺。同時,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觀摩農村人才招聘市場,使學生了解農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過基地實踐有助于改變原來單純的政策指導、技巧指導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使大學生對農村有一個系統感性的了解,加強大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做好農村就業的心理、知識和能力準備。實踐證明:通過共建農村實踐基地的模式,不僅是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大學生服務農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拓展大學生就業渠道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陳秋華,建設新農村: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選擇.
[2]曾瓊芳、馬于強,實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就業的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