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0 19:00: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統計與決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經濟人假設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但是經濟人假設的個體主義方法論招致了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的挑戰。從重視個體間相互作用的方法論角度出發,超越經濟人假設的可行途徑是分析個體間相互作用的形成條件、運作條件、調控條件及演進趨勢,由此實現經濟研究由簡單性到復雜性的轉變。
一、理論挑戰
就在經濟人假設借助于理性主義運動在主流經濟學中節節推進并向其他領域不斷滲透的同時,它過于理想化的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也日益顯露出來,從而受到來自多方面的理論挑戰。其中,有限理性決策論、經濟博弈論、新制度經濟學值得格外重視。它們分別從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交互性和過程性、理性的制度制約等方面挑戰和修正著傳統的經濟人假設。
1.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挑戰
由西蒙所倡導的有限理性決策論(獲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極為重視激烈競爭環境、復雜多變信息與人的注意力稀缺、信息處理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明確把知識信息不足引人人性規定,并將知識信息視之為與利益價值同樣重要的一類決策前提(事實前提),由此闡明滿意化目標對最大化目標替代的合理性以及啟發式搜索對遍歷式搜索替代的合理性。西蒙明確指出:“經濟學家們給經濟人賦以一種全智全能的荒謬理性。這種經濟人有一個完整而內在一致的偏好體系,使其能夠在他所面臨的備選方案當中做出抉擇,他總是完全了解有哪些備選的替代方案,他為擇善而進行的計算,不受任何復雜性的限制;對他來說,概率計算既不可畏,也不神秘”。西蒙認為,這種經濟人固然“具有很大的智慧和美學魅力,但同具有血肉之軀的人的其實行為(或可能的行為),看不出有多大關系”。原因在于,所有現實的決策者都面臨著三重限制:一是“對后果的了解只是零碎的”;二是“對價值預見不可能是完整的”;三是“只能想到全部可能行為方案中的很少幾個”。可以把第一重限制稱之為預測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精確的行為預測不可能毫無差錯:可以把第二重限制稱之為尺度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內在一致的價值尺度很難形成;可以把第三重限制稱之為搜索限制,它意味著完備而毫無遺漏的搜索范圍實際不存在。這三種限制表明了“理性的限度”。有鑒于此,西蒙強調完全理性的經濟人與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之間的兩點重要區別:其一,“經濟人尋找最優”,而管理人“尋找滿意”;其二,“經濟人同真實世界的一切復雜事物交道”,而管理人滿足于“粗略的簡化模型”??梢钥闯?,有限理性決策論是作為完全理性經濟人的對立物而出現的.它雖不改變經濟人自利性的前提,但卻為自利賦加了有限知識信息的限制。
2.交互理性、過程理性對個體理性、完全理性的挑戰
由納什所推進的經濟博弈論(獲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極為重視經濟個體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它把對方的策略和對方的支付也作為信息乃至共同知識引人博弈結構,主張在所有參與人的最優戰略組合與支付組合中尋找博弈均衡。納什指出:“一個理性的預測應該是唯一的,博弈方應該能夠推導和利用它,并且從各個博弈方方面,具有可以預測到其他博弈方會做什么的知識,不會導致他的行為與該預測矛盾這樣的原則”。在如此理解的理性中,每個人的效用函數均包含著其它各方的優勢戰略,從而每個人的優勢戰略也以其他人的優勢戰略為條件。這不僅意味著對他人利益的認可、對他人理性的尊重,而且意味著互利性事實上已被引人人性結構,成為理性的內在內容,可以稱之為交互理性。交互理性與個體理性的重要區別在于,它不是把競爭對手和其他個體簡化為市場,不是把關于其他人策略的了解簡化為價格,從而也不是僅以市場和價格為背景而在邊際分析中尋找預算約束邊際上的個人效用最大化。交互理性要求,直接面對對方,視對方為有血有肉的、同樣具有理性能力并追求其效用的博弈者,在尊重對方利益和理性的條件下,尋找戰略結合的支付組合中的均衡。均衡并不改變,自利的前提,但卻對自利的邊界提出了更為嚴格的限制。
如此形式的交互理性顯然是一種更完全的理性。它不僅要求更強的推理能力和預見能力,而且要求具有其他博弈方策略、理性及相關事情的知識,甚至還要求信任其他博弈方不會犯錯誤。這種理性的現實性很難保證。因而,納什對博弈結構中的均衡點又提出過群體行為的解釋:“在這個解釋中,解并沒有很顯著的意義。我們并不需要假設參加者有關于整體博弈結構的充分知識,也不要求參加者有進行任何復雜的推理過程的愿望和能力,但必須假定參加者能夠積累關于各種純策略被采用時的相對優勢的實證信息?!卑催@種解釋,納什均衡的實現并不要求事先完全預測到,只要經過不斷的學習(包括試錯式學習)過程,只要能權衡采用各種策略(包括別人的策略)的結果是優是劣,就會最終達到穩定不變的均衡狀態。這意味著理性的實現是一個過程,可以稱之為過程理性。
3.個體理性的制度制約
由科斯交易費用理論(獲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所推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極為重視制度對人的行為決定、資源配置和經濟績效的重要作用。在經濟人假設中除了有完全自利、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的規定之外,還暗含著明確界定的產權、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假定。作為經濟人的企業、家庭與個人僅僅是一部部計算器,它們的功能就是將最大化方案加人到價格滲次量矩陣中去,人們在市場中交易過程則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這樣,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全無摩擦的過程,市場為任何一項經濟交易的達成所需要進行的合約的設定、合約執行的監督、討價還價,以及要了解有關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生產與需求的信息等等這些交易費用都沒簡單地略去,經濟人置身于一個交易成本為零的理想世界。所以,科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合法權利的界定會對經濟制度的運行效率產生影響。一種權利的調整會比其他安排產生更多的產值?!币虼?,由法律這種正式制度確定的有利的權利調整,將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二、理論超越
經濟人假設之所以能夠面臨以上巨大的理論挑戰,其根本原因在于個體主義方法論基礎。個體主義方法論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個體的實在性、優先性和基礎性,并以個體的固有規定為基點合邏輯地推斷群體行為。當然,在研究線路上遵循從個體推斷整體的方法并無原則不妥。問題在于,當賦予個體以先驗的固有規定,并以這些規定為邏輯前提而推斷整體行為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個體之間的相干性效應以及這種效應對個體規定的調節,就難免不出現理論上的失之偏頗,以致減少其解釋和預言能力。
1.個體間相互作用的形成:交換及其現實性
邊際革命以來的正統經濟學以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為主題,但是它只研究在理想市場下的資源配置問題,不研究現實條件的資源配置問題,因而只能說明經濟行為的一種結果,而且是一種理想的結果,不能說明它的可能結果和實際結果以及這種結果如何達成。價格理論是微觀經濟理論的核心,按此理論,價格機制能自動保證各種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作為經濟活動中的個體無需考慮他人的經濟活動.只需在給定的價格體系下做出最大化效用的選擇就可以了。所謂價格機制自動保證各種資源優化配置,就是市場機制的運轉是無成本、無摩擦的。對于市場交易者來說,不存在了解市場信息的困難、不存在交易的障礙,這就是所謂的“市場交易費用為零”的假設,也是經濟人所生存的理想市場狀況。因此科斯認為在以前的經濟理論中“被研究的東西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而不是現實中的體系。我曾稱之為‘黑板經濟學’。企業和市場的手都有名無實。—更令人驚奇的是,在關注定價體系時,竟忽略了市場,或者說忽略了制約交換過程的制度安排?!笨扑箤洕碚摰闹匾暙I是開發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并因此而涉及了交換的現實性問題。從交易費用的觀點來看,交易依舊是對人的時間、精力、空間的配置和消耗,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費用。正如科斯所說:“為了進行交易,有必要發現誰希望進行交易,有必要告訴人們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過討價還價的談判締結契約,督促契約條款的嚴格履行等等。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許多在無需成本的定價制度中可以進行的交易化為泡影?!苯灰踪M用概念的引人,把經濟理論從研究資源配置的這一物與物關系表面研究深人到資源配置這一結果如何達到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深層研究,使經濟理論由零交易費用的理想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回歸到現實的交易過程中,并基于現實的交易中介而做出決策,乃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2.個體間相互作用的運作:博弈及其均衡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既然把交易置于理想化的、無耗損的條件下,那么,它們所推進的均衡理論也必然是理想化的均衡。在這種均衡中,所有決策者面對的是宏觀、統計意義上的市場和價格,只要考慮自己的預算約束合理配置要素就能夠做出優化決策,并不需要具體考慮交易對手的行為策略。換言之,進人個人效用函數中的市場價格變量被認為充分代表了交易對方的狀況,從而有血有肉的對手就被濃縮在市場價格之中了。這樣,緣起于交換的個體間相互作用.在運作中竟簡化成了個體在非人格化的市場價格下對可支配資源的調配運作。 轉貼于 經濟博弈論與此不同,它在研究利益主體的行為特征時,主要不是在既定價格背景和預算約束條件下通過對物質資源的配置使個體利益最大化,而是從人與人之間策略相互作用這一變化的環境中考察人的行為。每個人的目的和行為不是孤立不變,而是每個人對自己行動的選擇必須以他對其他局中人將如何反應的判斷為基礎。其他人策略和行為的變化,會影響其實現最大化的方式,進而改變效用最大化值,加大或減小實現最大化的難度。因而個體效用最大化的過程,決不可能不受外界和其他人的影響。用博弈論術語來說,就是策略相互依賴,利益高度相關。具體表現為每一局中人的策略選擇都是其它局中人策略選擇的反應(函數),每個局中人的損益得失與所有局中人的策略選擇相關。因此個體效用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一方面取決于自身行為,但另一方面還要受制于與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他人,亦即個人的最優選擇是他人選擇的函數。從一般均衡中的經濟人到博弈論中的對策局中人,可以看到,一般均衡著重研究人對物質資源的配置,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利益關系,而博弈論則強調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人與人的相互作用為立足點考慮物質資源的配置,使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和歸位。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面對有血有肉的交易對方,在策略相互依賴、利益密切相關的博弈均衡中作出決策,也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3.個體間相互作用的調控:制度及其有效性
從本質意義上講,一定的初始察賦在市場上的交換結果絕不全是市場行為的作用,而主要是一種制度約束。市場行為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和外化形式,是社會經濟基本制度和意識形態共同作用的結果,市場起作用也是在制度內在地規定了各種要素的相對地位(交換率和變化范圍)之后的次一級層級上所發揮的作用二任何制度(正式的、非正式的)都包含著關于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并基于這些規定而成為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系列規則。借助這些規則,各種社會、經濟、組織和體制的集合體才能形成,各種交易中介和交易方式才能維持,各種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才能進行。因而制度構成了經濟活動得以發生的初始條件。這類初始條件導致了不同的資源配置、不同交易結果、不同的均衡狀態。因此,均衡價格不僅僅是市場要素的數量和結構的函數,從更深層的含義上來講,市場價格(實際上是資源配置方式)從根本上取決于經濟環境的初始條件,即各種經濟環境、制度約束的具體情況。經濟均衡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廣義經濟環境中給定的前提條件。可以理出這樣一條邏輯關系鏈:初始條件—行為特征—對策均衡。從中可清晰地看出均衡對經濟環境狀態的依賴性。.這正是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所表述的思想,由于存在交易費用,不同的權利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的運行效率產生重大的影響,交易費用是銜接“權利初始安排”和“資源配置效率”之間的至關重要的中間變量,而明晰的產權制度則是降低交易費用,減少制度運行摩擦的基礎。
問題在于制度是否適切有效?古典經濟學以及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制度既定”的假設不涉此類問題,這樣,經濟人的決策中將不考慮制度變量。而新制度經濟學所推進的制度變遷理論則強調,當存在著與規模效益、外部性內部化、風險回避、交易費用降低等相關的外部利益時,制度變遷必然會發生(換言之,從制度變遷的觀點看,制度既調節著個體間的相互作用,使相互作用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又會推動制度的變遷,使相互作用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在這種交替反饋的過程中,制度以及制度所規定的經濟活動都經歷著歷史性的變化。有鑒于此,讓傳統的經濟人面對變遷中的制度,在制度所給定的初始條件以及新制度可能帶來的外部利益中做出決策。同樣是超越經濟人的一條途徑
三、簡要結論
對相互作用的形成條件、運作條件和調控條件的分析表明,現實中的人是面對一定交易中介、交易對象和交易初始條件的人,并由于這些交易中介、交易對象和交易初始條件的多樣性,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線性疊加的特征,而表現出非線性的相干性質。這種非線性相干,在宏觀上導致了包括經濟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群體效應,在微觀上又提供了對人性模式的調控力量。因此立足于個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將可以看到,人性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和普遍有效的先驗規定,而是在現實的相互作用中所塑造、選擇出來的多樣化的心理結構。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家們之所以能把“自利”與“邊際理性”看成普遍有效的人性規定,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造出簡明且精細的推理鏈條,正是因為他們把制度既定、產權既定、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無任何外部性和規模效益等極為理想化的條件作為前提,從而在實際上排斥了對復雜相互作用的考慮,也實際上排斥了人性模式的調控力量。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8-0117-02
當今時代是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時代,日新月異的數字設備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數據。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高效、準確地提取出人們需要的信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科學與社會問題。統計學是一門收集、整理、分析、推斷數據的學科,統計知識可以無縫地為大數據相關問題服務。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各個院系都相繼開設了與統計相關的二級學科,如數學學科下偏重理論教學的數理統計專業,經濟學科下偏重經濟應用的經濟統計專業,生物學科下偏重實驗論證的生物統計等。為了優化當前統計教育的不足,本文從數學學科下的統計學教育出發,以其相關專業為基礎,初步探索了兼顧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并分析研究了相關的教學經驗。
一、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
本文以數學學科下的應用時間序列分析和貝葉斯決策作為研究課程,進行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具體而言,這兩門課程在實踐前都屬于偏重理論教學的統計課程,其授課形式為課堂的理論講解和相關案例的PPT分析。雖然課堂教學中涵蓋了理論與實踐的內容,但都是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進行,學生缺少了必要的動手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利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對這兩門課程分別進行了如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
(一)應用時間序列分析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
應用時間序列分析是一門研究按時間順序記錄的隨機事件變化發展規律及其未來走勢的統計學科。原有教學模式以平穩時間序列模型與非平穩時間序列模型的定義講解、統計性質分析、具體建模步驟、案例分析等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一體化模式教學實踐后,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分別加入了以下基于SAS統計軟件的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教學環節:(1)預處理實驗。通過該實驗使學生掌握以數據為根本,利用SAS軟件提供的時序圖、樣本自相關圖和白噪聲檢驗表,對時間數列的平穩性與純隨機性做出檢驗。(2)平穩時間序列建模實驗。對滿足平穩性和非純隨機性數據,通過該實驗使學生掌握基于SAS樣本統計特征的差異,識別三種不同平穩時間序列模型的方法,以及后續的參數估計、檢驗優化和預測分析的程序實現。(3)非平穩時間序列建模實驗。對滿足非平穩性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該實驗使學生掌握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確定成分與隨機成分的SAS建模方法與相應的實驗分析,特別是對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的軟件實現。(4)多元時間序列的建模。通過該實驗使學生掌握SAS軟件進行單位根檢驗的方法以及多元時間序列數據的建模。在上述實驗教學環節,通過相應的實驗作業,強化學生利用統計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環節:在實驗教學環節的基礎之上,訓練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具體而言,在學生進行完實驗教學的環節之后,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生活中的時間序列數據,利用課堂學習的理論基礎和實驗環節的軟件實現,選擇最適合的模型對實踐數據進行建模分析與走勢預測,并將最終的結果與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形成實踐報告。
(二)貝葉斯決策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
貝葉斯決策是一門根據貝葉斯統計知識進行決策推斷的學科。該學科是一門交叉性極強的統計課程,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經典統計學的基礎和貝葉斯統計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了解一定的決策論、博弈論、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原有教學采用以貝葉斯理論與統計推斷決策的理論內容為主,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為輔的方式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型。一體化模式教學實踐后,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分別加入了決策的公共知識和效用及其測定的實驗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教學環節:(1)決策的公共知識實驗。該實驗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通過全部同學的集體參與,從實驗的角度說明公共知識這個概念在統計決策問題中的重要性。具體而言,該實驗要求每個同學寫出一個1~100之間的一個正整數,誰的數值最接近全班平均值的一半即為實驗的獲勝者。通過這種形式,以換位思考考查了大家對在該問題中的公共認識,即平均值的可能取值,并據此做出決策。(2)效用概念的實驗。效用是統計決策問題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不同于量化的收益函數,它是一個同時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的決策度量指標,是影響決策的核心問題。
實踐教學環節:效用函數的測定。由于效用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核心指標,而不同的決策者在不同的決策問題中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數,因此,如何快速而準確地測定出決策者的效用函數是從決策理論到實踐問題的關鍵。該課程的實踐環節針對這個問題,實施了相應的效用測定。為了方便問題的開展,該實踐中以兩人或三人小組為單位,開展相互間的效用測定,并將效用測定的提問方法、關鍵點效用值的測定結果、一致性檢驗等內容形成實踐報告。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的經驗分析
根據第一部分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展的統計課程教學,目前已經積累了近4年的教學經驗。相關的教學經驗為數學學科下統計學一體化模式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為后續改進和更多統計課程的實施奠定了有益的基礎。目前的一體化統計教學經驗分析如下。
1.一體化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統計素質。在數學學科下對統計學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后,在原有側重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加強了學生實驗與實踐的教學環節,這平衡了理論學習與動手實踐的課時分配,讓學生既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又能根據實踐中存在的疑惑激發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學生對統計教學態度的改變,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教學模式也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構建過程轉變。
2.一體化模式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統計學的一體化模式不僅滿足了統計學科兼具理論與應用的雙重定位,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一體化模式的教學下,學生感受到了知識的作用,很多同學會利用課堂知識自主地去解決一些自己關注的問題。例如,有的同學查閱了1880―2014年地球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數據,利用時間序列的知識論證了地球是否正在變暖以及變化速率的問題;有的同學則研究了華北地區近10年間對外貿易的數據,利用統計建模預測了未來的經濟走勢,并作為論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更多的同學則根據實驗實踐的內容,進一步深化相關選題,作為了畢業論文選題等。這都表明一體化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3.一體化模式助力了學生的未來。一體化模式的優勢不僅限于課堂教學,它還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一體化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統計綜合素質,這讓他們在考研和找工作中更具優勢。例如,在考研的復試過程中,一體化模式下的學生因具有統計學實驗實踐的經驗,會利用統計軟件整理分析數據而更受導師重視;在找工作中,很多同學也因較好地動手能力而得到如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睞。
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展望
在目前數學學科下統計學的教學中,雖然一體化教學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仍然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實驗和實踐環節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優化。在已經實施一體化模式的兩門課程中,實驗與實踐的教學環節是根據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設計的,盡管目前的實施效果不錯,但仍缺乏理論的進一步論證。其次,有限的教學課時限制了一體化模式的全面實施。當前的一體化教學是在原有課時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和額外擠占學生課余時間完成的。最后,不同統計學科間的實驗實踐教學環節還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叉,不能形成統計學整體的一體化模式。
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進一步完善數學學科下統計學一體化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做如下三方面的改進:(1)優化實驗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具體而言,改進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學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借鑒已有的教學理論來調整實驗實踐內容;另一方面,加強與統計相關的企業的聯系,了解社會對統計人才的最新需求,從實際出發調整教學內容。(2)提高相關統計課程的教學課時。目前,很多學校,如北京大學、河南大學等,相繼實施了三學期制,其中的短學期可以作為統計課程的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時間,這在時間上保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充分實施。(3)統籌兼顧數學學科下的統計類課程,從總體出發整合、設計綜合性的統計一體化教學模式。
數學學科下不斷完善和改進的統計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將為本科階段統計類學生的培養提供一條新的培養途徑?,F有的初步經驗表明,它可以提高學生的統計綜合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何劍.統計學專業“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21-123.
[關鍵詞]專業數據庫
古籍數據庫 數據庫采購
決策咨詢 行為分析
[分類號]G253.5
1
引
言
對專業性數據庫的購買,圖書館往往依據相關院系領導、學術帶頭人的推薦,根據資金情況,盡力予以解決,出現“撒面面藥、全盤兼顧”的現象。這樣盡管照顧了絕大多數院系情緒,但可能因為資金壓力,導致大多數數據庫質量低劣而“得不償失”,學校、圖書館、讀者三方皆輸。近年,不少高校日益關注“投入產出”問題,加大圖書館投入的同時,對其“產出――對教學科研的支撐”的審核越來越嚴格,因而圖書館在數據庫購買決策時,不得不根據學校的這一方針變化進行重新考慮。
本文針對高校圖書館面臨的新壓力,以某高校圖書館購買古籍數據庫為例,采取觀察、面談、試驗、比較等方法,從讀者行為特征角度為專業性數據庫的購買決策提供事實證明和咨詢意見。
2 古籍數據庫購買決策論證的內容
專業性數據庫往往有利于解決信息延遲(如化學文摘cA)和彌補紙質文獻的不足(如國研網),當然,和綜合性數據庫類似,也可以通過專業性數據庫全面跟蹤該學科或主題的研究進展。但對于古籍數據庫而言,一方面,其內容都是1D0年前的文獻,因此,不存在解決信息延遲的問題;古籍數據庫不收錄現代某個學者的研究論文,想通過它來跟蹤某個學科或專題(比如甲骨、音韻)的研究進展,也無法實現。因此,購買古籍數據庫,往往是為了彌補紙質文獻的不足,從而解決教師和學生閱讀的基本需求,但若某館已購人大量紙質再版古籍文獻(如四庫全書、地方志集成、再造善本),解決師生的閱讀需求這一功能也并不突出。另一方面,眾所周知,因為古籍文獻的特殊性,使用頻次本身不高,研究者并不多。而目前國內已有的“中國基本古籍庫”和“龍語瀚堂典籍庫”兩個古籍數據庫,價格都不菲,為少數幾個專業、幾百個人花費如此巨資購買專業數據庫,是否有必要,是圖書館和主管校領導擔憂的問題。另外,如果要購買,則購買哪家或者先購買哪家,都必須科學論證,全面衡量。
我們針對某高校圖書館已有大量再版古籍,而且再版古籍基本已完成“子目”的編撰工作這一事實,經與該館信息咨詢部協商后,確定古籍數據庫購買論證務必包含以下內容:①院系領導和學術帶頭人書面意見;②與紙質文獻重復率,兩個數據庫之間重復率;③讀者利用數據庫的情況,含訪問量、下載量等;④讀者利用紙質文獻情況,含未滿足率;⑤其他高校購買情況以及價格。并且一致認為,對讀者行為的觀測和總結分析,是本次論證的關鍵,至少關系到究竟先購買誰或不購買誰的決策問題。基于此,筆者等人與該館信息咨詢部共同擬定了跟蹤調查相關讀者行為的思路和方案,如表1所示:
3 古籍文獻讀者行為分析
自該館將古籍數據庫的購買決策提上議事日程以來,閱覽室就開始有意識觀測、記錄讀者行為;并請“中國基本古籍庫”、“龍語翰堂典籍庫”分別在2008年9月、10月在該校開通試用,古籍閱覽室讀者檢索機桌面新添加2個快捷方式圖標,分別接入這兩個系統,并安置Insight電腦屏幕智能記錄軟件,后臺記錄讀者的點擊、檢索和閱讀行為。
3.1 讀者到館查閱紙質文獻行為分析
3.1.1
檢索和借閱行為
2008年9月、10月閱覽室共接待讀者832人次,從中發現,63%的讀者直接向工作人員索取某本書或者自主利用閱覽室檢索機檢索信息后再行借閱;16%的讀者經工作人員輔導后,能夠通過讀者檢索系統確定自己需要哪一種書;約21%讀者沒有明確閱讀方向。工作人員反映,正常情況下,不明確閱讀方向的讀者不到10%,出現21%的原因在于部分新人學研究生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迷茫。另外,從咨詢記錄看,僅有6人次讀者所需要“集部類”紙質文獻該館沒有收藏,但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有收入。
3.1.2
閱讀行為 從文獻外借歸還(本館線裝古籍及再版古籍都是閉架閱覽)時間以及通過攝像頭和人工對讀者閱讀行為的觀察分析:近6成讀者往往花費2―3天或更多時間閱讀某一種書;近3成讀者僅僅花費1~2個小時瀏覽某種文獻中部分內容(比如年譜、職官);近1成讀者在40分鐘內閱讀歸還某種文獻,大多數是校對不同版本中某段話不同的表述,或者是因論文參考文獻需要注明版本目錄信息而再次翻閱。
3.2讀者到館查閱電子文獻行為分析
3.2.1檢索行為 通過對讀者檢索機565份間斷性Insight記錄的分析,我們發現,38%的讀者對這2種古籍數據庫毫無興趣,直接檢索館藏OPAC系統、抄寫索書號后借閱紙質文獻閱讀。19%的讀者接入數據庫,嘗試檢索文獻信息后,迅速轉移到OPAC系統;近41%的讀者檢索文獻信息后,復制少量內容后離開;約2%讀者花費2個小時或更多時間進行電腦“閱讀”。其間,有約9%的讀者通過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檢索文獻信息。
3.2.2
閱讀行為
經過與借閱記錄、咨詢記錄、攝像機對比辨認,發現電腦閱讀的讀者正是上文提及的6人次未找到紙質文獻者。而41%從數據庫復制少量內容的讀者,都在當天或次日借閱紙質文獻閱讀。觀察發現,他們需要再次根據紙質文獻校對數據庫中內容的準確性(字、行)。
3.3
讀者網絡查閱電子文獻行為分析
從兩家數據庫廠商的記錄來看,9月1日~28日中國基本古籍庫訪問數量為544人次,10月7日~31日龍語瀚堂典籍庫訪問數量為203人次??上У氖?,2家公司都無法提供IP地址以確認讀者屬于哪個群體(教師、研究生或圖書館工作人員),更無法判斷讀者是屬于“檢索”還是“閱讀”,但“龍語瀚堂”發現有惡意下載全文的現象,曾提出警告并封用戶IP。
3.4 讀者日常閱讀行為跟蹤分析
經過對歷史文化學院研究地方志、明清史,文獻所研究甲骨、音韻,文學院研究唐詩歌、明小說的導師共6人的訪談獲悉,自古籍數據庫試用開通后,他們也曾在古籍數據庫中搜索某個專題的文獻,從而判斷是否有自己尚未聞及的文獻,但他們首選是到圖書館來借閱紙質文獻,如某位喻姓教授所言:“古籍本身無標點斷句,字跡模糊,電腦上看,異常吃力”;“課題中不能以數據庫作為文獻來源,必須是紙質的”。對于在數據庫中“復制”少量內容,他們不大贊同,因為數量很少,從數據庫上復制過來,也必須與紙質文獻校對,方才放心使用。若在該館沒有某種文獻,他們一般通過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獲取紙質文獻信息后,通過
朋友、學生等關系在其他機構進行復印或代為核對閱讀。對7位熟識的研究生和3位博士生進行訪談,也發現了類似的行為特征。
可見,該校古籍文獻的讀者有57%基本不需要、不適應或者尚不知道該館正在試用古籍數據庫,而剩下43%中的95%的讀者最終也必須獲取紙質文獻。綜合紙質文獻讀者行為,筆者認為,該館紙質文獻應該能滿足90%以上讀者的需求。
3.5
古籍數據庫試用結束后的讀者行為對比
10月國慶假期結束,中國基本古籍庫停止試用,截至10月20日,僅3位(未能獲取紙質文獻的)學生對“接人不了”表示遺憾;11月1日,龍語瀚堂典籍庫試用結束,截至11月7日,僅1位研究魏晉石刻方向的毛姓教授“抱怨”自行造字困難,“龍語瀚堂異型字、怪體字都造好了,多方便啊”??梢?,絕大多數讀者對古籍數據庫的存在與否并不在意。當讀者無法接人古籍數據庫時,Insight記錄發現,他們利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查詢信息的頻次明顯增加。
4 重復率分析及院系意見
鑒于讀者更傾向于使用紙質文獻這一事實,筆者建議核實兩個數據庫與目前館藏文獻的重復程度,并比較兩個數據庫的直接差異。
4.1
古籍數據庫與紙質文獻的重復率
該校設置有“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史”、“專門史”、“歷史地理學”、“中國少數民族史”等博士或碩士招生專業,所申請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集中在唐宋文學、明清史、邊疆志、甲骨、音韻等方向,基于此,筆者建議將中國基本古籍庫重復率的范圍圈點在“思想類一經學思想目”、“歷史類”、“地理類”、“語文類”、“文學類”和“其他類一目錄金石目”等類。為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筆者請一個數學系學生在如上類中隨機選擇100種文獻進行重復率檢索。經過檢索,表明該校紙質文獻與中國基本古籍庫的重復率達87%,與龍語瀚堂典籍庫的重復率達76%。該館工作人員反映,這個數值應該有3~5%的偏低,因為還有少部分文獻的子目沒有添加進OPAC系統??梢?,兩個古籍數據庫的大部分內容該圖書館紙質文獻都已經包含,是否耗費巨資購買數據庫,確實需要斟酌。
4.2 兩個數據庫之間的重復率
將上述隨機抽取的100種文獻在龍語瀚堂典籍庫中進行檢索,82%都可獲得全文信息。從兩個數據庫的資料看,中國基本古籍庫側重于“傳世文獻”,而“龍語瀚堂典籍庫”側重于“出土文獻”,兩者之間有一定互補性。但對于該校的相關專業而言,兩者之間的重復率已經偏高。
4.3 院系學術帶頭人意見
咨詢文學院、歷史學院、文獻所3個相關院系學術帶頭人的結果,文學院僅愿意對中國基本古籍庫提供書面支持意見,而歷史學院、文獻所對兩者都提供書面支持意見,文獻所認為,應優先考慮龍語瀚堂典籍庫。
從收藏范圍來看,龍語瀚堂典籍庫所收藏內容僅及中國基本古籍庫的五分之三,但從兩個數據庫的擴充性來看,中國基本古籍庫不再進行添加,而龍語瀚堂典籍庫如今正以四部叢刊為本子向“傳世文獻”邁進,據其資料估計,3年內其傳世文獻數量將達到中國基本古籍庫水平。
綜合以上信息,筆者等人認為,兩個數據庫之間建議選購一種。
4.4 性價比與投入產出分析
中國基本古籍庫10機版(即置于局域網,可供10個并發用戶享用)報價130萬,折扣后價格在115萬左右,5機版價格在103萬左右;龍語瀚堂典籍庫鏡像版價格在21萬左右。從2個數據庫的重復率來看,龍語瀚堂典籍庫性價比明顯高于中國基本古籍庫。其次,從該校3個院所申請課題的數量和級別而言,文獻所明顯居于領先地位;因此,若購買龍語瀚堂典籍庫,則投入產出比較高。
5 對古籍數據庫購買的建議
基于對讀者行為的觀察、觀測、試驗,筆者發現,該校古籍讀者普遍不認可電腦閱讀這樣一種閱讀方式;而通過日常服務咨詢來看,該館紙質文獻已經能滿足90%的讀者需求;重復率的統計表明,兩個古籍數據庫-中80~90%的內容該館已經購入紙質文獻,兩個古籍數據庫之間重復率達到82%。因此,針對該校而言,首選是不購入任何古籍數據庫,而采取與其他兄弟高校圖書館合作的方式,對少量讀者需求的文獻采取全文復制的方式傳遞回來。次選是優先購人龍語瀚堂典籍庫,經濟實惠,而且可以與其他高校圖書館交換“出土文獻”部分資料,實現互補;在購買龍語瀚堂典籍庫過程中,建議對其2―3年內的“傳世文獻”的補充部分進行價格約束和服務約束。若因其他原因需要購人中國基本古籍庫,根據該校讀者規模,建議訂購5機版。
6 結語
[論文關鑲詞]erp;企業管理;創新
一、企業資源計劃的管理思想
企業資源計劃(erp:enterpirseresourceplanning)是在mrpi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經濟、經營思想和it技術而產生的,它一方面強調供應鏈管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進行企業資源優化;另一方面重視提高企業的柔性、敏捷性、集成性、全球性和對jit(準時制生產)、bpr(企業流程再造)等的支持。erp是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結晶及體現,是信息時代企業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衡量企業管理現代化的一個標尺。
1.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由物料獲取并加工成中問件或成品送到用戶手中的一些企業和部門的業務活動及其相互關系構成的網絡。供應鏈管理則是指通過加強供應鏈中各活動和實體間的信息交流和協調,增大物流和資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暢通,實現供需平衡。
erp正是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思想,把客戶需求和企業內部的制造活動、以及供應商的制造資源整合在一起,體現了完全按用戶需求制造的思想,這使得企業適應市場與客戶需求快速變化的能力增強。另外,erp將制造企業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個在全社會范圍內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其中包括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等;同時將分布在各地所屬企業的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如財務、市場營銷、生產制造、質量控制、服務維護、工程技術等,還包括對競爭對手的監控管理。erp系統提供了可對供應鏈上所有環節進行有效管理的功能,這些環節包括訂單、采購、庫存、計劃、生產制造、質量控制、運輸、分銷、服務與維護、人事管理、實驗室管理、項目管理、配方管理、市場信息管理、因特網(internet)和企業內部網(intranet)、電子通訊(edi、電子郵件)和電子商務(e—commerce)、資本運營和投資管理、各種制度及標準管理等通過這些子系統的緊密聯系以及配合與平衡,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多工廠、多地點的跨國經營運作。
2、erp系統同企業業務流程重組(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簡稱bpr)是密切相關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和實時性,擴大了業務的覆蓋面和信息的交換量,為企業進行信息的實時處理、作出相應的決策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為了使企業的業務流程能夠預見并響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內外業務流程必須保持信息的敏捷通暢。正如局限于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是不可能實時掌握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動態一樣,多層次臃腫的組織機構也必然無法迅速實時地對市場動態變化做出有效的反應。因此,為了提高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競爭優勢,必然會帶來企業業務流程、信息程和組織機構的改革。bpr旨在消除部門隔閡,強調面向業務流程管理,以客戶為中心,將決策建立在業務流程執行的地方,減少無效勞動和提高對客戶的反應速度。bpr的原則就是從市場競爭全局出發,在供應鏈系統概念的基礎上,實現的快速響應和敏捷流暢。在調整企業內外業務流程的基礎上,還把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客戶等納入一個緊密的供應鏈中,強調整體全局最優而不是單個環節或作業任務的最優erp就是按照這樣一種基本思想將優化的業務流程寫在程序里,并能夠隨著企業業務流程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能把傳統mrpl系統對環境變化的“應變性(active)”上升為erp系統通過網絡信息對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動性(proactive)”。bpr的概念和應用已經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企業與需求市場和供應市場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的重組。
3.erp采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就。erp是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統一?,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erp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erp系統除了已經普遍采用的諸如圖形用戶界面技術(gui)、sql結構化查詢語言、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面向對象技術(oot)、第四代語言/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客戶機/服務器和分布式數據處理系統等等技術之外,還實現更為開放的不同平臺互操作,采用適用于網絡技術的編程軟件,加強了用戶自定義的靈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適應不同行業用戶的需要。網絡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erp系統得以實現供應鏈管理的信息集成。
二、應用erp實現企業管理創新
erp是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從管理理念和實際應用兩個方面,代表了各類制造業在信息時代管理革命的發展趨勢,它對傳統的管理系統來講是一場革命。應用erp就是直接使企業同國際市場接軌,可以擺脫傳統管理模式的羈絆而迅速躍進到現代化管理的軌道上,而erp對企業管理的變革也是全方位的。
1經營思想的轉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競爭加劇,市場已進入微利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管理水平的競爭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礎上的品牌、質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術能力、市場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競爭。erp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系統工程、決策論、行為科學、勞動心理學等現代學科的基礎之上,它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全社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資源來取得最高的利潤。在erp管理思想的引導下,企業的競爭觀念將進行新的調整:(1)把競爭對手當作合作伙伴。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任何一家企業的資源都只能保持某種核心優勢,如果能與競爭對手把各自的核心優勢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必將形成共同的競爭力,達到“雙贏”的目的。(2)生產企業與供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結成供應鏈。形成供應鏈后,生產商與供應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緊密合作,協調運作,對市場和適應能力將會大大提升,改變過去各自為政、散兵游勇式作戰的經營方式。供應鏈可將各方的核心優勢力量集中起來,通過協同競爭,達到“群贏”的效果。(3)形成新的生產觀念。在生產方面,應從過去以“產品為核心”轉變成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核心,因為產品只是滿足需求的一種形式,企業只有充分地把握用戶的需求,最終創造用戶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2.管理目標的轉變。erp的管理目標是面向企業供應鏈的增值效益,在企業的供應鏈上,除物料流、資金流、信息流外,最根本的是要有增值流。各種資源在供應鏈上流動,應是一個不斷增值的過程。在此過程中,erp要求消除一切無效勞動,在每一環節做到價值增值,因此,供應鏈的本質應是增值鏈。
供應鏈上每一環節增值與否、增值的大小都會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實施erp的企業通過加強供應鏈中各活動和實體間的信息交流和協調,增大物流和資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暢通,實現增值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傳統管理是要求各部門做好“本部門的本職工作”再與各級領導統籌協調,但由于任務的多樣性、復雜性,經常造成各部門各行其事,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效益。
3.企業管理制度的改變。erp最大的優勢是集成的系統、優化的流程、協同的工作流,要求對所有工作都要寫出規定的流程,經過哪些崗位,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通過時間,遇到意外情況處理方式和處理權限等,相當于生產中的“工藝”,它要求明確地規定,某事應由誰做及怎樣做。erp是以事為中心的管理。而傳統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是管人的制度。erp是由計算機進行管理的,輸入計算機的程序是規范化的,這樣可以避免囡人而異,各行其事的情況。
4.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信息處理方式的變化,將引起企業組織的巨大變革首先是組織結構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傳統組織結構,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出現一支龐大的中間管理人員隊伍.造成信息上傳下達的阻塞和失真現在,實施erp后由于使用了計算機網絡,可以使一些主要的管理內容如計劃、統計、成本核算等由多級變為一級,減少管理層次。中間管理層在組織結構圖上的消失或人員規模的削減,使得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同時,虛擬企業大量出現。虛擬企業是指為完成向市場提供商品或服務等任務而由眾多的企業相互聯合而形成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通過信息技術把眾多企業連成一個網絡,可以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反映了信息技術條件下企業組織的“法定”界限已被打破,傳統的組織概念要相應的更新.
erp的實施,影響著組織形式的巨大變革,最終就是要運用信息技術來徹底改造業務流程,創造新的工作方式,帶動組織價值體系的重新塑造,組織結構的重新構造和組織激勵機制與評價系統的重新建立,從而使整個企業組織脫胎換骨。
5管理方法與管理手段的改變。erp應用工業工程、計劃與控制、質量保證體系、物流與布置、工作研究、工程經濟等原理于管理上,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在erp的應用軟件中都有所體現。如滾動計劃,物質a、b、c管理法等。erp管理的手段是計算機網絡系統,通過聯阿的計算機應用,可以使信息共享,可以迅速、正確、及時地處理企業管理中的各類信息,起到強化管理的功能。
三、中國企業需要erp
中國企業已進入“新管理時代”。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企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和管理模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企業管理在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后,從90年代末進入全面市場經濟時期的“新管理”時代。新管理時代的中國企業管理是面向市場,基于現代企業制度,中國模式、價值化、系統化、電腦化、國際化和普遍化的時代。
新管理時代的中國企業管理以建立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核心。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整合企業經營,全面強化企業管理,形成企業持久發展的“內功”。越來越多的質優企業舍得在管理系統上投資的舉動,足以說明這一趨勢。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用戶需求不斷趨向多樣化,企業間關聯程度越來越密切的今天,要求企業行動必須快捷、靈敏,在管理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人力已經很難完全達到要求,必須借助當代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優化和加強企業的運營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