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3: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林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微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社會正由傳統的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正將世界林業帶入數字和信息時代。它將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農業系統的發展,引發林業科技革命,是21世紀林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精確林業,是指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的一整套現代化林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事實上,這種林業技術體系是信息技術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綜合應用的體現,核心是實時測定工作對象所需工作的質、量和時機等數據。通過對影響林木生長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時空差異性分析,判別林木長勢優劣,確定影響長勢的原因,提出科學處方,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消除和減少這些差異。并按需定量實施灌溉、施肥和噴藥,以實現最小資源投入、最大林業收益和最少環境危害。制定出針對性的林業生產措施,在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減少污染,保護生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精確林業主要支撐技術
精確林業以3S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遙測系統)、信息技術、智能化決策技術、可變量控制技術等為技術支撐體系,以生態學、造林學、工程學、系統學、控制學、測繪學為指導,能在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等方面滿足人們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賴于地球空間信息基礎理論及其他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
3精確林業的源頭
由于精確林業依賴于3S系統,而3S系統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因此精確林業在發達國家嶄露頭角,發展較快。精確林業的概念和實踐,起源于發達國家林業生產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業生產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產出率、發展優質高效林業的要求以及環境保護、資源再生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需求。這些要求反映了人類的共識,既要經濟效益和快速發展,又要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
精確林業的構想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這個概念的基礎,是當時微電子技術發展推動了智能化監控技術,同時又結合了作物生長模擬、栽培管理、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由于GPS技術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大顯身手,此后美國將這一技術應用到林業生產領域,開創了精確林業技術體系的雛形。到了1992年4月,美國召開了第一次精確林業學術研討會,精確林業這一概念才逐漸被人們廣為接受。
精確林業最基本的技術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衛星。后者主要是針對林地面積、林木生長情況等因素的差異而指導人們分別采用不同的經營管理措施等。
4精確林業現狀
在我國,精確林業的理論框架逐步完善,技術體系初步建立,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產業部門逐漸形成。
3S技術及其他高新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森林資源清查、林地面積實時測量、林界劃分、護林防火、飛播造林、荒漠化監測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類調查和數字生態都使用3S技術,林業信息管理系統不僅是林業資源管理的工具,同時也可以為用戶創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傊?有如下3個優點:一是節省經費。制作一張林相圖或林業規劃圖,從勾繪草圖、小班求積、清樣、標注、描色、數據分析、統計等都可以實現計算機化,與人力相比在總體上可節省50倍的經費。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內業制圖速度,縮短了林業資源數據更新周期;提高各類林業專題調查,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區劃、森林資源分類區劃、森林資源分類經營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經營決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業數據,從而達到了林業決策的適時性。三是使林業經營管理更趨科學化。將空間數據作為不可缺少的因素與屬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改變了單一屬性數據分析缺陷,使制作的決策方案更加合理;對森林資源的空間屬性數據進行動態管理,一旦資源發生變更,即刻對資源數據進行更新,從而準確掌握資源狀況,做出有效的決策;制作與生長模型、決策模型等有關的專題地圖提供形象化決策分析方案,為經營方案準確、有效地實施奠定了基礎。
目前,全國精確林業建設已經啟動,這標志著精確林業的研究進入了系統集成與平臺建立階段。隨著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精確林業示范地的建立,我國精確林業將由實驗轉向生產,由技術形成產業,必將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
5精確林業之路
精確林業是一種基于知識的林業技術體系,是知識經濟在林業中的最好體現,也是林業創新體系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次世界性林業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更為重要的是,發展精確林業是有效利用生態資源,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地大物博早已成為一種過時觀念,因為多年來的粗放性和掠奪性開發早就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匱乏,再加上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氣候異常、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嚴重,致使自然災害愈加頻繁。
在此情況下,實施精確林業必然可以優化資源,保護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實際上這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但是,在實施精確林業上還有很多困難,如實施精確林業技術必須使計算機控制的林業技術與土地狀況的空間差異精確匹配。我國疆域遼闊,林業生產條件復雜,林業領域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等技術應用較少,基礎設施還不先進。所以,一方面,購買精確林業軟件并不實用;另一方面要自行開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土壤土質、適應不同氣候的精確林業軟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比如,要創建識別樹種、林齡、斷面積、蓄積量等的3S軟件需要測取大量數據,需要若干年的各個地區、地塊的投入、氣候變化等歷史數據,但各地區在這方面都還沒有基礎。此外,如果能建立適合不同地區土地情況的精確林業軟件,林業工作者的操作和認識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5結束語
精確林業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超前性的林業新技術,是信息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國情、省情,研究發展適用的精確林業技術體系、運用體系是必要的。精確林業的研究與發展,將有助于人口、資源與環境方面重大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林業環境保護。GIS作為精確林業的核心技術,也應適應精確林業需要,作技術上的改進與深入。
【論文關鍵詞】精確林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我國正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過渡時期,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針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個層次,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1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可持續發展是指以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為前提,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和發展。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是因為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2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實現各種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事業。林業部門包括營林和森林工業兩大部門,其主要職能是有計劃地綠化現有荒山荒地,擴大森林資源;科學地經營管理好現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的生產,以滿足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通過林業建設,可充分發揮森林的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環境保護等多種效能,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而服務;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森林再造及撫育間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
我國林業發展有三個階段,一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1949~1978年),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二是1978~1992年,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在集體林區和其他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狀況影響,我國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原林業部根據《中國21世紀議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確定了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
3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實現對策
3.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以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社會系統中的功能維護為中心,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向社會提供可持續的服務,而不僅僅是某種物質產品。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而且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出的經濟獲益持續的保障,更是人類持續生存所依賴于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森林價值的本質所在。
林業可持續發展決定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能力,即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資源儲量和資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會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態支持力,即生態自我調節能力、資源承載力、資源環境等。
3.2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從諸多方面發展
3.2.1依靠科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因而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于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以加快林業的發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如今的“數字林業”已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業經營和管理逐步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2)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二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抓好良種育苗和樹種結構調整;三要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加市場競爭力。
3.2.2注重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
(1)林業的生態效益。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美化環境等多種生態效益,它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人類普遍認識到森林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種效益,其生態效益價值遠遠超過其經濟價值。林業的發展可同時帶來這三種效益,其中,經濟效益在過去往往是最受關注的,但如今生態效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效益可創造經濟效益。
(2)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林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二者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勢必會引起環境惡化而最終阻止經濟的增長。在當前這個既注重生態效益又注重經濟效益的時期,不僅要使當前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還要使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所以如果采取單純只注重生態效益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最終要導致經濟效益滑坡,從而使生態環境建設也失去了物質保證。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是在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的條件下,追求經濟效益總量最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
(3)注重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規?;?。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為主;二是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農民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效益;三是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大力推廣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兼作方式,如:實行林草兼作、林藥兼作、林灌混植等種植模式。
3.2.3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機制。遵循生態系統的客觀規律,開展森林的分類經營和生態系統經營,實行森林資產化管理,在經營模式和技術體系上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4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
(1)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實行環保優先原則,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2)林業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二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林業立法應充分考慮實現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條件,考慮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的保護;三是突出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
[論文摘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已經深入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制度、政策等各個層面,構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林業的定義及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并以后者為基礎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我國的林業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階段是林業的初期發展階段,即傳統林業發展階段。這是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積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的核心活動是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對改革的目標認識不足,林業改革的進展,遠遠落后于其它部門,迄今未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第三階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環發大會和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以及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的影響,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但這一過程很漫長。特別是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一般說林區多在山區,而這些地區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因此,基于經濟的誘惑,各地破壞性掠奪式采伐利用仍時常發生。這一時期的林業的發展必須落實到林業的科學經營上。否則,再像過去幾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經營,最終將葬送林業的發展。這也就提出了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環境發展大會上提出的,我國也已把此定為國策之一。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和判定林業可持續經營的標準和指標體系,我國的林業工作者也參與了這一活動,有關方面也提出了標準和66項指標,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實質表現在三個方面:⑴經濟能力,即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資源儲量、資本可替代性等;⑵社會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會公平性、社會穩定性、體制合理性等;⑶生態支持力,即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資源承載力、環境資源等。
三、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首先,依靠科技發展林業。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2)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3)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其次,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竹林和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淘汰落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
再次,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態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當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增長環境惡化的巨大報復,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當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我們應注意,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因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而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生態效益經濟是在以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約束條件下的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從以上的生態效益經濟的定義和涵義我們可以看出,首先,生態效益經濟的落腳點在“經濟”上,它追求的是一種經濟效益,它“講求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總量”,它“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種“再生產活動”,它“以保持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為約束條件”、“以綠色產業為重要支柱”。
最后,注重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實踐中的對策。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①林農結合式。應用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果,采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逐步建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備的生態經濟兼作。如實行林草間作、林藥間作、喬灌混交等種植模式,最終使退耕還林成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收入的良機,同時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②造林規?;?。從提高生態效應、景觀效果、經濟效益出發,成片造林力度明顯加大,片林建設以發展苗木基地、經濟果林、速生豐產林等經濟型林地為主。③造林多樣化。采用多樣化的以林養林方式,有的以發展苗木養林,有的以發展林木加工養林,有的以發展經濟果林養林。農民還采取林苗結合、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產出和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張建國,《生態林業論》.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3.
[2]葉謙吉,《可持續生態林業補償問題分析》,《林業經濟問題》,2000.10.
如果要加快基層林業科技的進步,就必須要建立健全林業科技推廣體系,把科學技術充分的發揮到林業發展中去。在現代林業科技推廣工作中,主要通過建立健全制度、創新推廣方式、加強基層建設等多種不同方式,把先進的、成熟的科學技術成果及林業實用技術推廣到林業生產、管理中去,切實提高現代林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此來確保林業生產和建設的效益及質量。因此,加強現代林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對發展鄉鎮林區的建設和產業調整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林業推廣體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基層林業工作在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林區和林業經濟發展、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等方面的發展中林業科技推廣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林業產生效益的時間跨度大,在早期的發展中并不受重視,鄉鎮的林業科技主要還是靠林業局的科技指導,目前也處于一種職能弱化的狀態??偟膩碚f,在現階段,鄉鎮的林業科技推廣的發展還長期處于停滯的狀態。
(一)鄉鎮林業科技推廣機構設施薄弱
在目前的鄉鎮林業推廣機構中,存在工作方法不科學、缺少必要的設備、工作人員待遇差、工作激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推廣隊伍人員不穩定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鄉鎮林業科技推廣活動的全面開展。
(二)鄉鎮林業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的鄉鎮林業科技的推廣存在著與高科技研究成果脫節的現象,一些科研單位的林業科技含量很高,對于鄉鎮的基層林業工作人員來說,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這些內容及應用知識是很有難度的,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提升鄉鎮林業工作人員的技能。
(三)基層科技推廣人員的素質整體較低
由于鄉鎮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的待遇差,并且其福利待遇不能得到保證,而現有的工作人員的素質整體上較低,且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因此就出現了高級人才留不住,但低層次的人員又不能滿足現代林業科技的推廣工作。
三、林業科技推廣發展的必要途徑
現代林業科技的推廣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創新推廣體制建設以及構建多元化的現代林業推廣機制,以此來使鄉鎮的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鄉鎮林業組織機構
積極建立、完善及創新鄉鎮林業科技服務體系,并配備專業的林業科技人員進行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加快現代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此推動鄉鎮林業的發展。
(二)完善鄉鎮林業站的保障制度
不斷完善鄉鎮林業工作人員的保障制度,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鄉鎮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全面實施,還是對進行現代林業科技推廣人員的一種基本保障。當然,在享受待遇的同時,還應該接受必要的監督,應做到權、利、責的有機結合。
(三)創新林業推廣方式
現在的林業推廣方式需要結合傳統的推廣模式,即采取林業推廣人員實行面對面的技術指導,用發送傳單、林業技術示范、知識講座等不同的形式,把林業技術直接推廣到千家萬戶,但還要不斷創新推廣模式,加強林業科技推廣的現代化,將鄉鎮的基層林業工作人員送到各科研單位或者示范基地進行實地的參觀學習,親自體驗科技給林業發展帶來的改變。
(四)創建高效的鄉鎮林業站管理機制
鄉鎮的林業工作站管理要做到效能、精簡等原則。鄉鎮的林業工作站應做到各司其責,提升林業科技推廣的高效開展,創建合理的基礎管理機制。作為基層的林業部門,其工作崗位的設定要結合財政情況,要保障基礎設施的健全及推廣隊伍的發展規模,并積極爭取讓鄉鎮林業工作人員都是專家,都具備深入到基層一線進行技術推廣工作的能力。
(五)強化監督機制
1.1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
所謂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各個因素,且這些因素之間處于相互有聯系的狀態,進而組成一個經濟系統,該系統具有調節作用,其結構相對復雜。換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圍廣,包括文化、政治等,他們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經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故而各個因素產生的效應也會不盡相同。因此,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因地制宜,選擇最佳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樣才能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的良好發展。
1.2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
經濟發展模式屬于一個大的總體系,其中涉及多種類型的經濟模式,如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等。具體來講,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綜合考慮地域發展特色和前景,結合多方面的條件,比如實際的社會狀況、林業發展狀況等,制定出可以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據大量實踐發現,正確的發展模式對林區發展方向、速度均產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選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考慮自然狀況、國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類
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類比較復雜,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其分類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從圍繞核心角度分類
從該角度劃分,可以分為兩種。1)獨立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以林業部門為中心,并由其統領社會各利益主體,在此基礎上開展林業工作。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認為人類與森林處于一種敵對狀態,單方面強調林業砍伐,且將林業與公眾割裂開來,林業權的歸屬者是政府。因此,這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使大眾遠離森林,較為獨立。2)參與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種現代化的林業發展模式,目前已被廣泛采用。在工作開展方面,其將林業部門與社會中的各個利益主體聯系起來,形成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林業工作;在林業管理方面,其與其他動植物的管理密切關聯,主張人與樹林是伙伴;在林業權歸屬方面,存在多樣化特點,其中包括集體林、國有林和私有林等,其與公眾建立良好的聯系。與此同時,林業機構的角色也發生較大轉變,即從被林業政策決定向參與對話、利益交換的仲裁人,與此同時,還扮演著促進者、調節者等多種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濫用林業資源,促使林業資源效益最大化。
2.2從開放程度角度分類
從林業的開放程度劃分,可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為2種。1)封閉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經濟、政治、地理環境與理論觀點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以追求區域經濟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為指導方針,從其生產和流通體系來看,主要是以“內循環”為基礎前提。在其觀點中,認為林業是獨立的,所以發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備整體觀念,沒有意識到林業只是整個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2)開放型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和要求,以與外部經濟廣泛聯系為前提,從事物之間的聯系層面來看待林業的發展,即林業與社會各個行業密切相關。因此,在看待林業經濟發展時,需要上升到一個社會林業的高度,加強推廣,促使全民關注林業,進而有效推動林業的全方位、深層次發展。
2.3從發展速度角度分類
從林業的發展速度角度分類,可將其分為2類。1)跨越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先行者的某個發展階段,相對落后者出現超常規的趕超行為。從其實質來看,其理論指導為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途徑為重點工程建設,實現重點突破,將傳統林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加快林業經濟發展,逐漸縮小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據實踐證明,采用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還能進一步加快生態建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2)漸進式林業發展模式,指的是在發展林業經濟時,按照一般規律來進行。其發展速度相對來講比較緩慢,沒有意識到林業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其效果不甚理想。
2.4從綠色程度角度分類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社會在發展經濟時主張綠色、環保。從林業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主要分為:1)非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其是社會發展較為落后情況下的一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經過多年的歷史實踐證明,該模式造成人類資源與環境的危機,目前已逐漸被棄用;2)淺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環境運動的基調,在其環境觀念中,認為環境與發展處于一種分裂狀態下,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環境問題的消極描述上,在討論問題方面,側重于技術層面,其雖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但是沒有正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理論,甚至有時還會以反發展的思想來指導林業發展,不利于林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快速發展;3)深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這是第2次環境運動的主題,該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主張將環境與發展二者結合起來,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方法等,同時強調全方位、多學科研究林業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因此,深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統一,從而可以為資源節約、人類環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貢獻。
2.5從發展階段角度分類
從發展階段角度劃分,可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為2種。1)傳統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由于人們對社會與自然的認知較為局限,過分強調“人”的重要性,認為人高于一切,采取“統治”的態度,沒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林業資源進行大肆掠奪。2)現代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提出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主張采取和平相處的理念。在發展林業經濟時,強調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同時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3結語
全鎮有林業用地面積136025畝,占全鎮總土地面積179157畝的75.9%。其中,有林地面積為120150畝,占林地總面積的88.3%。有喬木林地112449畝、毛竹7701畝、灌木林地762畝、經果林5185畝;按森林類別分,公益林面積達44813畝,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25.0%,商品林地面積有91210畝,占全鎮土地總面積的50.9%。非林地面積43134畝,占全鎮土地面積的24.1%。截至2008年底,全鎮活立木總蓄積337029m3,森林覆蓋率為67.3%。
2林業建設措施
2.1森林保護森林保護是英川鎮目前林業工作的重點,全鎮森林植被在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原始的森林植被已經比較少,森林生態系統十分脆弱,難以發揮森林的各項效能,只有通過對現有森林資源的有效保護才能加快森林的保護和恢復,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
2.1.1加強生態林建設全鎮林業工作顯著,但是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大鎮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林業工作應在注重保護和建設的同時,突出和加強在人為活動干擾較頻繁和生態脆弱的滑坡地段,實施生態林建設,降低水土流失。堅持工程化治理和管護,落實跡地更新、補植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突出公路沿線兩旁重點區位的生態林建設和保護。建立規范化的投入保障制度,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把黨和政府生態建設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加強護林員的培訓、考核與管理,發揮護林員隊伍的作用,強化生態公益林的社會化管護。不斷提高生態公益林管護水平,強化以負氧離子含量、生態公益林蓄積為重點的生態效益監測,大力宣傳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提高公眾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成效認知。在5年內,使全鎮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林業用地面積52%以上。
2.1.2加強森林撫育為加快材用林成材,全鎮林農還對自留山、責任山的中幼齡林進行劈山撫育、間伐撫育,中幼齡林劈山撫育,據統計從1993~2013年,全鎮森林撫育面積11萬畝,其中未成林造林地撫育6萬畝,中幼齡林和其他林分撫育5萬畝。
2.1.3水土保持建設加大水土保持林建設,減少水土流失,進行植被保護和恢復,樹立綠色英川理念,爭創生態大鎮目標。
2.2春季綠化造林每年的年初綠化造林作為全鎮中心工作的重點,以沙川生態治理和用材林培育、闊葉林發展工程、珍貴樹種造林、毛竹造林、生物防火林帶營造等項目,對火燒跡地、采伐跡地進行更新綠化造林。
2.3發展綠色經濟林基地全鎮應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結合本地氣候、水土等特點,大力培植以重點開發英川板栗、木本藥材、油茶等地方特色產業為主的經濟林木,在英川、王宅、董川、坑洋、梅狀、新村、底洋、黃謝圩、木岱口、茶園、黃洋口等村發展板栗、木本藥材、油茶等地方特色產業8500畝,提高林業附加值,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全鎮竹林面積7701畝,通過劈山、深翻、施肥等技術措施,以興隆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毛竹基地為示范點,以點帶面,帶動全鎮毛竹產業發展,建立筍竹兩用林3000畝,其余4701畝毛竹林進行低產改造,經過5年,以后逐步發展成為筍竹兩用林的高效基地,提高其經濟效益。
2.4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經營者以林權抵押、入股、合作等方式進行借貸和融資,支持和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組織;用2~3年時間,完成lC卡任務,體現一卡在手,惠及林農。
2.5實施能源消費結構轉換工程大力推廣戶用沼氣、太陽能、液化氣、電力等清潔能源,逐步減少生活用能燃柴。今后5年期間,戶用沼氣普及率要達10%,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20%,廚房液化氣、電氣化普及率達80%。農產品加工燃柴取代率達50%。
2.6以采伐管理為重點,完善源頭管理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森林采伐管理,按照“嚴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原則,完成集體森林可持續經營方案編制,探索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新體制。鼓勵有條件的村級林場、經營大戶開展森林經營認證,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強化“全鎮主體、林業主管”的理念,嚴格執行森林的限額采伐制度,建立林木采伐追加計劃集中審批制度;堅持責、權、利相結合,探索建立鎮政府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制,建立林業部門和鎮政府信息對稱、管理互動的工作動態交流機制,強化鎮政府履行轄區林木采伐源頭管理的職責,妥善處理鎮日常監管和林業部門依法行政的關系,保障森林資源科學、合法、有序采伐利用。
2.7以防控、消防和保護、開發為重點,保障森林資源安全
2.7.1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調查和預報,全面掌握全鎮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動態,為防控提供科學信息;加強經濟林病蟲害防治的指導,為產業發展、林農增收提供技術保障;加強松材線蟲病等的防控,保障全鎮松林的安全;加強林產品流通的檢疫,為林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提供服務。
2.7.2加強森林消防工作加強森林消防工作宣傳,提高全社會的森林防火意識;加強鎮、村二級義務森林消防隊和護林員隊伍建設、管理和考核,充分發揮護林隊伍的作用;加強森林消防裝備建設,改進森林消防隊伍的裝備;加強森林消防預案建設,提高應對森林消防的預案保障;適時組織開展野外訓練和撲救演練,提高森林消防的實戰能力。鎮建立1支以上相對穩定的森林消防隊伍;各行政村均建立1支以上群眾義務森林消防隊。
2.7.3加強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保護全面組織開展資源調查,摸清各類森林資源的情況,為科學發展、謀劃思路提供依據。發揮資源的差異性、稀缺性、珍貴性特點以及我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引導林農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牛、羊、雞),鼓勵企業、社會經濟組織參與珍稀野生動植物馴養、開發、利用。加大歷史和大自然賦予的古樹名木寶貴資產的保護,傳承人類發展的歷史文明,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和古樹名木的違法犯罪行為。
3效益分析及評價
1當前林業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林業的發展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林業的發展,然而,在林業的實際發展中,當前的林業發展模式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的制約了林業的發展,制約了林業的發展實際上也就是損害了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林產品生產單一問題。一方面林產品單一不能滿足人們對于林產品多樣化的需求,影響了林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林產品單一會使得我國的生態系統退化,從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因此,林產品單一問題是當前林業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其次,當下的兩種林業發展模式,一種為生態林業發展模式,另一種為林產品生產發展模式,這兩種模式同時存在是十分矛盾的。以生態林業發展模式為主就不能以林產品生產發展模式為主,以林產品生產發展模式為主也就不能以生態發展模式為主。因此,這兩種模式已經不能很好的引領林業的發展。
2發展多功能林業模式的必要性
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是以森林為主體的資源,無論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的保護,這是一個挑戰。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森林管理需要平衡的利益越來越多。為了在更大程度上森林管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衡的商品,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價值。可持續森林管理,逐步演變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F在的森林經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綜合體現。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業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森林管理的原則,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的指導下,發展多功能林業,實現林業和豐富,生態與產業,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和諧發展的關系。
3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
3.1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概念
多功能林業尚在探索當中,其定義和概念還有待深入研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多功能林業課題組給出的定義是:多功能林業,是指在林業發展規劃、森林培育與恢復、森林經營與利用等過程中,從局地、區域、國家到全球的角度,在容許依據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正確選擇一個或多個主導功能利用并且不危及其他生態系統的條件下,合理保護,不斷提升和持續利用客觀存在的林木和林地的生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所有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持久發揮林業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
3.2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目的
通過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探索,推動林業行業發揮自身優勢,把林業融入社會、融入市場,實現森林資源的多功能價值,突出林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基礎地位,同時對林業業態、林業行為、林業影響力、林業社會地位、林業政策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并以此推動林業發展。在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基于林業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大功能,通過對多功能林業的研究,準確評價森林功能及其數量、結構,促進優質、高效經營森林,為政府決策服務,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經營、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和最終達到興林富民的目標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林業發展。
3.3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的發展原則
1)保育與開發利用并舉??沙掷m發展的實質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即適度人口、資源合理利用、保護環境、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健康發展。在探索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中,可持續發展仍然是顛覆不破的真理。在資源利用方面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不損害孫后代利益;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促進林業行業持續發展的同時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社會義務方面,將多功能林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在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語境下,與以往所解讀可持續發展不同的是:多功能林業強調當代的保護生態環境、保育與開發利用資源并舉,但不反對代際公平。2)文明發展。在多功能林業探索中,文明發展原則主要體現在樹立文明發展的理念,在林業生產實踐中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現代林業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不斷向更高的文明邁進;選擇符合文明標準的發展道路,發展林業科學技術,創造林業科技文明;創新林業行業保障制度,創造林業行業制度文明;發展林業行業,創造林業行業產業文明。3)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社會經濟規律和自然生態規律是密切相關的。自然生態規律是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規律,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有充分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使用不考慮相互作用的標準和指標將導致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缺陷。政府在發展多功能林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生態、經濟和社會諸因素,構建綜合的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多功能林業發展監測評價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