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03:2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語教學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唐忠順(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4-0148-02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理念和學術論文規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執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是他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谶@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剛性內容和彈性內容。剛性內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言和教師講授相結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成了課堂討論的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容全面、對問題闡發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以便于系統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研究生的學術素養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生和流變;熱點問題是動態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研究生共同發現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現,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多數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現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即失業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機會。
六、結束語
“英語教學論”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位課程,根據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按照現代教學理念,對該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質性的改革,初步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的、開放的學位課程教學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當然,課程教學改革的任務是艱巨的,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煒棟,王雪梅.英語專業研究生教學中的協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據與應用[J].中國外語,2005,(4).
[4]林文勛.導師,你應該教給學生什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
[5]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
[6]阮平章.分類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
本章節將對外語教學模式進行綜述與討論,整個綜述從模式的定義入手,闡述各種模式的理論基礎與模式的實踐原則,從而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一、模式定義
外語教學歷來是在一定的模式下進行的,比如聽說模式、交際模式、情景模式等。那么,何謂教學模式?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教學模式是指在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框架指導下,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教學方式。它是將相關教學理論轉化為具體教學活動結構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將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框架同具體教學情景相結合的結果。因此,教學模式一般說來有這些顯著特征:1)原型(prototype):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學活動經驗。成熟的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相對穩定,但不等于公式,一成不變,而是一個開放的和不斷完善的動態系統。2)模型(model):是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結構化的、簡約化的表達方式。教學模式是對理論基礎、目標、條件、策略、方法和評價的有機整合,是對教學的空間關系和實踐關系的系統概括。在空間上表現為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時間上表現為操作的過程和順序。3)范型(pattern):在一定的范圍內,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任何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有其獨特的運作條件和系統的策略/方法。由于其形象具體的表征、開放性的動態結構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因而它具有[!]啟示、借鑒、模仿和遷移、轉換的價值。(鐘志賢,2006)
除了上述這些模式特征外,教學模式又是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話題,所涉及的問題眾多??梢哉f,自人類有了教學活動起,人們對教學模式概念中所涵蓋的問題從未停止過思索和探討。換言之,人們探索將教學的基本理論、思想、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從而有效促進教學的努力從未間斷過。在國外,早就有不少學者和教育家對教學模式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形成了許多很有影響力的體系,如夸美紐斯的‘原則-方法’體系、赫爾巴特的‘目的-方法’體系、原蘇聯的‘過程-方法’體系以及西方國家一直流行的‘內容-方法’體系等。這些體系相應地創造了不少教學模式,比較成型的是夸美紐斯教學模式以及在我國影響深廣的凱洛夫教學模式。在我國,從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近代的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孩子們學會學習”等理念貫徹的具體操作性措施,即“啟發誘導”和“教、學、做合一”,已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就外語教學而言,上述提到的思想和模式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得到了不少學者和教育家們(Tyler,1949;Taba,1962;Stern,1983;Holliday,1994 等)的補充和發展,形成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外語教學理論模式和教學模式的實踐原則。
二、語言教學的理論模式
語言教學的理論模式是一種理論框架,具有該理論的基本因素并借以闡明模式中各因素間的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建立語言教學理論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理論模式包含多種因素,每個因素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二是如何辯證地處理各因素間的聯系和關系并發揮理論模式的整體結構功能。由于理論的基礎和指導思想不同,外語教育界先后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外語教學理論,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一些學者創立和發展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外語教學理論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tern,他在被譽為“20 世紀偉大成就之一”的巨著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Teaching 的第三章,討論外語教學法的理論框架時,重點介紹了五種理論模式并提出了自擬的一種理論模式,這六種模式都對外語教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以及模式中各因素間的關系等進行了理論闡述。
這些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前后,與外語教學相關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發生了急劇變化,使人們企圖應用這兩門學科來建立語言教學學科的基礎的愿望破滅了。一些學者,如 Halliday,Corder 等,認為處于語言學科與語言教學實踐之間的應用語言學是中介學科,可以通過它使語言學科更有效地作用于語言教學。通過多年的努力,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除語言學科之外,還有些因素對語言教學也很重要。然后,在 1973 至 1978 年間美國發生一場關于應用語言學范圍的爭論,爭論的中心問題是:1)語言科學中哪些學科與語言教學有關和怎樣建立它們之間最有效的關系;2)除語言科學的各門學科之外,還有什么因素對語言教學起著重要作用。盡管爭論并沒有結果,但學者們先后提出了不少理論模式,以求理順涉及語言教學諸因素之間的關系。
第一種是 Campbell 的理論與實踐關系模式(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ory and practice):
根據這一理論模式,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才是真正的理論,而應用語言學只是在教學和理論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教師是外語教學的實踐者。這一模式的主要分歧在于哪些應是理論和中介學科,仍沒有定論。但是,模式在理論和中介層次列入了社會學和人類學,說明注意到了外語教學的環境因素。
第二種是 Spolsky 的教育語言學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
Spolsky 的教育語言學模式認為既然教育語言學是專攻語言教學問題的,它就應該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分支。這一模式重點是要關注與第二語言(含外語)和語言教學的相關問題表明了語言教學的多維性,然而 Spolsky 的模式在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既然模式考慮到了語言使用理論與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理論的影響,那么為何要忽略社會需求和現實環境對外語教學的制約作用。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為了適應我國新形勢的發展和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簡稱《要求》),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測試評估等方面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著名的課程專家Stenhouse(1985)認為:“把握改革關鍵的是教師,而不是別人?!币驗橛⒄Z教師是課堂的實踐者、決策者和改革者,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為什么要改,如何改等都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除了教學方法或教材外,教師是理解和提高英語教學的關鍵。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決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如何推動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是當前改革和學科長遠發展的需要。
一、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和內涵
Perry(1980)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個人在專業生活中的成長,包括信心的增強、技能的提高、對所教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寬和深化以及對自己在課堂上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意識的強化。Fullan&Hargreaves(1992)則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既指在職教師教育或教師培訓而獲得特定方面的發展,也指教師在目標意識、教學技能和與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國內外語界有專家將其定義為教師在教師教育機制中的一個不斷學習、反思、發展和成長的動態過程。有些學者則從教師素質角度來界定這個概念,吳一安(2005)認為優秀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框架由4個維度構成:外語學科教學能力、外語教師職業觀與職業道德、外語教學觀、外語教師學習與發展觀。戴曼純、張希春(2004)認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有過硬的英語基本功;懂教育理論,了解學生的心理及二語習得的基本規律;了解中西文化,能將文化內涵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能用多媒體等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緊跟應用語言學理論的發展。
綜合上述觀點,教師專業發展可以理解為教師內在專業知識結構、專業素養和專業心理不斷更新、完善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的持續更新;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學策略意識的不斷強化;科研意識和能力的不斷提高;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人際交往和與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應對改革的需要
《要求》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實施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這意味著大學英語教學任務日益復雜化、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教師只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理解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新概念,提高課堂交際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網絡監控能力,才能夠應對改革帶來的挑戰。根據周燕(2005)的調查:“58%的教師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業務進修的機會”。但目前除極小部分教師有國內外進修機會外,絕多數大學英語教師只能參加由幾大出版社每年組織的暑假專業培訓。因為時間短,培訓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培訓效果不盡人意。在這種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積極謀求教師專業發展路徑來應對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二)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重點正在轉移,教材、教學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這要求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即語言素質、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能都必須提高?!兑蟆访鞔_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師的素質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也是學科長遠發展的關鍵?!钡菍<液蛯W者的廣泛調查結果發現,大學英語教學師資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工作量過大;知識結構單一;科研基礎薄弱;教學理念需要更新,理論素養需加強等。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改革的成功和學科的發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迫在眉睫。
三、改革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教師發展的原動力來源于教師對自己職業的熱愛、對學生的責任感和對教與學的深刻認識。雖然部分教師有比較強烈的發展需求,但是還遠遠沒有邁上自主發展的良性軌道。影響我國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進程的因素,一是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主體意識不足;二是教師管理制度問題。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是在外部環境和有效的人際互動的基礎上,教師內在自我主動建構并逐步實現的過程。
(一)外部發展路徑
教師的教學文化環境也能夠決定改革的成敗。外語教學單位應積極探求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營造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機構文化和學術環境,具體的路徑有:
1.構建“校本培訓”機制
外語教學單位可以因地制宜地構建“校本培訓”機制,積極促進外語教師成長。如:可以通過調查,了解教師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邀請國內外專家到學校開展滿足教師普遍需求的、與語言教學研究前沿接軌的“專題式短期教師培訓”。如南京大學外語學院就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英語學習策略與研究研修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Richards(1998:29)認為教師教育要減少對以語言學和語言理論為其淵源學科依賴,強化以教育為基礎的、更為全面的綜合性教師教育。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綜合性院校的外語教學單位可以借助本校教育哲學、教育理論、教育測量、教育統計、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為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知識的強化培訓,完善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2.構建“群體”發展機制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他人傳授的;但這種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活動的結果。外語教學單位可以通過構建合作性教師學習群體,使教師在合作交流過程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學習群體的構建使教師有機會與其他教師密切交往、互相學習、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教學文化環境能促進教師的身心健康和專業提升。例如:通過融入學習群體,教師可以交流在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克服教學中的焦慮感和孤離感。周燕(2005)的調查發現,外語教學單位中構建的“教師實踐集體”或“教師學習群體”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勁推動作用,如以專家型教師為主導、青年教師為主力而形成的教師實踐集體,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改革研討會、示范課、教學心得交流會、課題研究、集體備課等合作學習活動都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Richards和Lockhart(1991)的研究發現,教師以自愿為基礎、與他人合作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并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情景,隨后彼此交換所獲得的信息,并進行客觀分析,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還能加強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帶來職業的愉悅和滿足。
3.構建“以研究促發展”機制
Long(1983)指出,基于日常教學開展科研活動,不僅可使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深入了解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對各種教學理論保持理性和思辯的態度,促進對自身教學實踐經驗的提煉和升華,提高教師的職業判斷能力。吳宗杰(2005)認為,課程的核心是教師,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成長,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一代新人。各高??梢栽O立專門外語教學改革和青年教師成長項目,鼓勵教師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課程設置、自主學習問題、學生英語需求問題開展研究。在申請項目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加深對大學英語教學規律和特點的認識,更好地把自己的實踐理論化,理論實踐化。除此之外,在《要求》的指導下,外語教學單位應鼓勵教師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設英語選修課,通過開選修課教師必將挑戰自我,打破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上臺階,最終達到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
(二)內部發展路徑
外語教師教育除了強調教學技能的培訓和理論素養教育,更強調教師自我發展的反思意識以及促進發展的途徑。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明確專業發展目標,通過內部自主逐步實現自我發展。
1.提升語言技能
Richards認為外語教師應具備的首要專業知識是語言熟練和交際能力。美國2001年的《外語教學標準》對于外語教師在崗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提高外語教師的語言熟練水平。近年來,隨著任務型教學法、交際法等強調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推廣,“教師的英語水平和熟練程度正是關系到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語言技能外,仍然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大量閱讀和寫作,堅持收聽、收看英文節目從而保證自己駕御外語能力的不斷提高。
2.提高應用語言學理論素養
我國傳統的外語教師教育主要包括:語言技、語言學理論和教學法三個方面,這直接導致教師在應用語言學理論方面的欠缺。很多英語教師,尤其是占總數65.25%的低教齡和低年齡教師,只是具備了英語學科的知識,達到了“能教”層次,但離“會教”尚存在很遠的距離。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我國三大出版社從國外引進應用語言學叢書,逐步提高自己的應用語言學理論修養。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和2000年引進的29種牛津應用語言學叢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2000-2001年引進的112種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2004年引進的19種湯姆森英語教師叢書。除此之外,通過學校的電子圖書文庫和網絡,教師可以閱讀國外知名應用語言學期刊AppliedLinguisitcs,TESOLQuarterly,Modenr Lan—guageJournal,Studies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等刊物上刊發的學術論文,了解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前沿信息和科研動態,提高自己的外語教育理論素養。
3.進行反思性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狈此夹越虒W是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因為教師在反思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策略,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和理解。經過反思,教師的認知水平會不斷地提高,教學經驗可以不斷積累,教學行為能夠不斷完善,教學效果不斷地提高。
在改革環境下,教師應以現代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理性反省,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并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通過這種科學有效的反思,教師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的手段有很多,如:寫教學日志、回顧課堂錄像、與同事交流和開展學生調查等。James(2001)認為寫日志能有助于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熟悉的學校和課堂,進而重新構建自己的觀念和設想。調查問卷可以使教師認識到自己期望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評價之間的差距,在反思之后通過相應的調整來提高教學效果。
4.開展教學行動研究
所謂教學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觀念,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以達到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更新教學理念的目的。行動研究主要包括確定研究問題,提出假設并通過調查研究重新確認問題,通過相關文獻研究和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制定行動計劃,實施計劃,通過觀察和收集數據分析,反思并評價行動效果,發現新的問題為開展下一輪次的行動研究做好準備。行動研究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行動研究,教師能夠在理論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探究,這既可以直接幫助解決自身教學中的問題,還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行動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大學英語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都有著極大地推動作用。
5.提升教育信息技術能力
劉 曲,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及英美文學研究;
馬麗娣,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及英美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3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課程中CBI主題教學模式應用的有效性研究”( 項目編號:W2013115)成果。
一、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理念,CBI在兼收并蓄多家理論精華的基礎之上不斷開拓創新而形成了目前比較成熟、實用的先進教學理念。然而,就其理論根源來看,學界一致認為語言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為CBI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兩種理論均把二語習得看成是一種綜合性的認知行為,均認為在二語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應遵循第一語言習得的方式,盡量為學習者創設真實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并能真正具有交互意義的語境來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行真實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練習,進而使學習者能在自然、和諧且不失學術意義的背景下完成語言的記憶和應用。由此可見,交際功能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為CBI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此外,合作學習理論,關于學習動機、興趣等的相關研究以及批判性思維等的研究也為CBI理念提供了合理而必須的理論解釋。
二、CBI國內研究評述
國內CBI研究呈現出“理論引入――應用探討――實證研究”的一般發展趨勢。隨著20世紀80、90年代國外關于CBI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大量研究論文隨之發表。在理論引入和應用探討階段,國內較早的有王士先關于CBI基本概念和原始模式的介紹,從理論上探討了CBI在中國外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能性,認為結合專業進行語言教學應該是大學英語基礎學習結束以后專業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向。[1]此外,馮清高和李少軍探討了CBI在大學專業外語教學中的理論應用[2],蔡堅從理論支持和實踐策略方面探討了CBI教學模式之于二語教學的影響[3],戴慶寧和袁平華對CBI的教學理據和教學元模式進行了比較深入而全面的探討[4][5],廖春紅在其2011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內容依托教學模式中學科知識習得研究:一項基于法律英語課程的案例研究》中結合語言輸出假說理論、互動假說理論、知識框架理論、任務教學理論等方面來探討解析內容依托教學的科學依據。此外,還有學者就CBI與批判性思維,CBI與大學公共英語寫作,以及CBI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全面推廣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簡言之,雖然國內關于CBI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理論研究和應用探討階段,在總結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方面尚屬比較充分。在實證研究階段,國內從2005年開始就不斷有研究人員進行多方面的教學嘗試,其中較典型的有石英發表的關于CBI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電影欣賞教學中的應用[6],曹賢文將內容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7],高玉霞等將CBI應用于護理專業教學的研究[8],顧飛榮等將CBI應用于博士研究生英語寫作教學的研究[9],常俊躍等進行的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依托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10]等。這些研究或從定量的角度或從定性的角度均證明了CBI教學模式對外語教學和學科教學的積極作用。然而,相比于國外研究,國內的實證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一、研究對象不均衡。國內學者對CBI的實證研究多集中于對本科和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約占研究總數的92%,鮮少涉及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生英語教學及針對CBI教師本身專業發展的研究。二、研究廣度和深度有待完善。國內關于CBI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層面展開不足,較多集中于CBI的教學適用性和有效性方面,至于語言測試、第二課堂、學生需求等方面對CBI教學的影響等方面則較少涉及。另外,國內研究在某些層面上缺乏研究的連貫性和系統性,例如??≤S就英語專業初級階段開展CBI教學模式進行了科學嘗試并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但就其它階段,如英語專業高級階段或者是非英語專業的各個階段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類似的系統研究出現。[11]最后,就CBI對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目前涉及較多的仍為護理、商務、對外漢語等傳統熱門研究專業,急需進一步擴充到更多領域的研究。
三、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外語教學模式是將語言教學同學科內容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學活動完全圍繞學習者目標習得內容,并以目標習得內容為依托來獲取并處理信息。CBI教學模式從理論上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它在滿足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賦予語言真正的意義,降低學習焦慮感,旨在提升語言學習者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CBI教學模式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第一次把語言教學和學科內容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把教學的重點從教授語言本身轉變到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這是對傳統語言教學的一種本質上的改革。CBI為整合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CBI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是對二語習得理論、認知關聯學習理論及合作語言學習理論等做出的實踐方面的嘗試,更是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實踐意義方面的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際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深化關于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推動教育研究范式的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王士先.CBI――專業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向[J].外語界,1994(2):27-31.
[2]馮清高,李少軍.內容教學法評介[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高教研究???995:84-88.
[3]蔡堅.第二語言習得與CBI 教學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13-15.
[4]戴慶寧,呂曄.CBI 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J].國外外語教學,2004(4):16-20.
[5]袁平華.依托課程內容進行外語教學之理據及教學元模式探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3):31-36.
[6]石英.CBI 理念與電影欣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4):81-83.
[7]曹賢文.內容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1):7-11.
[8]高玉霞,趙鳳君,楊麗春,田雪彬.CBI 教學法在護理專業課程中的運用[J].護理教育,2006(19):1851-1852.
論文摘要: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本文在闡述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就高校外語教學中如何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有效地進行大學生外語教學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包括人本化的外語教學目標,人本化的外語教學內容和過程以及建立人本化的師生關系。
受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影響,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學習者的消極情感會影響其學習潛能的正常發揮,而學習者的積極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動機能產生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討如何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
一、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及內涵
1.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溯源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有: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理論和有意義學習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是人的需要,動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人的活動根源于內部動機。教育的目的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自我實現”, 在自我實現動機的驅使下,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機會, 人性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羅杰斯認為,有意義學習不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是一種與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學習內容本身有意義并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具有相關性,以至于個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教育學者們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應用到了教學領域,這樣便形成了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即以學生為中心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注重教學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2.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的主要觀點
(1)在教學目標上,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以及培養 “完整的人”。羅杰斯認為“真正的人本主義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們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會所有的教育活動不僅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圍繞著“自我”進行。
鑒于世界處于迅速變化、充滿矛盾的時代,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主張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爸挥袑W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惟有尋求知識的過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養的人?!比吮局髁x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最終達成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
(2)人本主義的教學觀是以其學習觀為基礎的。人本主義的最基本的假設是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并且每個人都有優異的自我實現的潛能。那么,整個教學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的發展與實現的過程。人本主義教學主張課程的內容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應與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美國教育學者麥克尼爾(J.D. Macnil)指出“人本主義者認為,課程的功能是要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有助于個人自由發展的、有內在獎勵的經驗。……自我實現的人這一理想,是人本主義課程的核心?!?/p>
人本主義教學的出發點不是“任務”,而是“對個體主觀經驗的尊重”。人本主義教學不再過分強調特定學科的知識結構,而是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實現有意義學習。
(3)人本主義師生觀。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學生是可以自我選擇的自由的個體,他/她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本主義教學視野下的教師不是“正確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愿意幫助學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師應是一位“促進者”。教師的任務是對學生發展的“促進”(facilitating),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訓練”(training)或“教導”(teaching)。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鼓勵者和幫助者。
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需要通過雙方的認知和情感的溝通,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目的。有效的教學必須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因此,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倡導情感化的師生關系,強調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在外語教學中實踐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培養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義教學理論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理念,具有包括:(1)為學生提供一種歸屬感;(2)把所學的課程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3)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4)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5)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6)培養學生的自尊感;(7)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情緒;(8)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9)鼓勵學生的創造性;(10)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11)鼓勵學生的自主性;(12)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13)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
下面重點闡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大學生的外語教學。
1.實現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目標
高校外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語教學除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之外,還應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這就是培養整體的、全面發展的人,精神豐滿的人。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睂W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如真誠、自尊、自信、理解與合作等品質的養成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羅杰斯的個性理論又稱“自我學說”,這種學說要求“一個人必須依靠自己發現、發展和完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我’,依靠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所獲得的經驗,并借助于情感和認知合二為一的認知途徑, 形成一個充分獨立的、創造性的、充滿著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養“真實、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須營造一種“真實、信任和理解”的環境。首先,教師應具備真誠的品質,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意見,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潛能,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如果能夠做到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信任和理解每一個學生,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高校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學藝術,還要具備真誠、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謙虛等人文品質。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還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在一個不斷進化的社會里,教師為學生面對未來做的最好的準備就是“讓他/她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讓他/她們堅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社會的重要成員”。語言學家認為,習得第二語言是獲取一種新的語言自我的過程,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語言學習過程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個性沖突。青年大學生有比較高的自尊(Self-esteem),較容易受挫。因此,教師應了解并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對他/她們在語言上所犯的錯誤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要糾正得法,防止傷害學生自尊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教師應采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對自我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學任務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應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予以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逐步培養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2.實現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內容和過程
注重教學過程是人本主義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注重教學過程就要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課程內容應如何傳授,課程內容的傳授既要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又要滿足學生情感發展和價值觀的需要。首先,應在重視學生內在動機與需要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考慮怎樣把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進行人本化處理。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拓展一些具有人本主義思想的話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pair work,story telling,group discussion 等活動。比如婚姻、健康、謀生、休閑娛樂等主題,既將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世界,又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未來。有關愛情、友誼、金錢等主題,能引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與同學的交流溝通中逐步確立自己的生命觀、幸福觀和價值觀,這與人本主義所倡導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在人本語言教學中,“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很受重視,它既是學習者學習語言,又是學習者了解自我進而改善自我的一個途徑。學生在以小組或對子形式展開的活動中,詢問和談論彼此的情感、經歷、價值觀念等,在用語言交流的同時,也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各種內在體驗。當學生在一種相互理解和相互幫助的環境里學習時,能夠消除外部威脅,增強自我意識和學習動機。當學生發現所學習的材料、內容與其生活密切相關時,他/她們的學習興趣會更濃,理解力和記憶力會增強,這時的學習是一種自我主動的學習,當學生全身心(感情和智力)地投入學習時才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一種學習”,也只有這時,學生才會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師要精于啟發性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知識要靠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時,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注重個性化教學。人本主義教學是“從認同學生是不同的個體開始的,并且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成為他們自己?!痹趯W生群體中,每個學生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學習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對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學習偏好有所了解,努力使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風格相匹配。另一方面,從學生的立場來看,他/她們有被認同的需要。當學生真實的內在需求被喚起,學生的個體差異被認可和尊重時,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的動機與動力,這時的學習才是高效的。
3.建立人本化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合作關系是有效地進行外語教學的前提。人本主義十分強調學習氛圍對學習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多地提倡師生平等,創造“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氣氛,熱忱地對待學生和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自我形象,減少防御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學習氛圍。 當學生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環境中學習時,就能充分釋放出其學習潛能。
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一個情感與認知相結合的整個精神世界的活動,兩者是不可分割,彼此融合的。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要學什么,還應該創設一種環境來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建立并維持促進學習的心理氛圍。教師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知識并將其創造性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教師要努力創設美、趣、智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美麗的圖畫、動聽的音樂形象地再現教材,把學生帶入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并在連續的情景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活動,使學生忘我地由“扮演腳色”到“進入腳色”,由“被動腳色”躍為“主動腳色”。教師還可以組織表演節目、討論、辯論等活動, 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舞臺空間,讓學生在成功中找到“高峰體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某一任務或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活動,在交流的活動中提高認識和培養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活動的指導者,又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這種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氣氛中學生可以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同時,也縮短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教學中,人際情景和教學情境是相互聯系的,二者協同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同時,教師要以愉快的心情、飽滿的熱情、妙趣橫生的語言去從事教學。教師要以自己的“以教為樂”引發學生的“以學為樂”,師生共同體驗教學之樂趣。
三、結語
我們不難看出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對高校外語教學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這一理論促使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多個角度重新對高校外語教學進行解讀。人本化的高校外語教學目標應該是在促進學生語言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引導人達到他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具體地講,是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習者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總之,高校要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注重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培養全面發展、自我實現的人。
參考文獻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83-484.
[3]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40.155.
[4]麥克尼爾.施良方等譯.課程導論[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4.
[5]馬斯洛.李文浩譯.存在心理學探索[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131.
[6]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評述[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0,2.
[7]Pine,G.J. and Boy, A. V.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a Humanistic View. Denver, Colorado: Love Publishing Co,1977.47.
論文摘 要: 后教學法的提出為英語教學法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使英語教學法的研究走出需找萬能教學法的維谷,從而將英語教學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該教學法的提出對英語教師如何搞好英語教學有重大啟示。
一、后教學法研究背景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研究這門語言。增強英語教學的效果一直以來都受到密切的關注。眾多英語研究者和教師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并且將心理學、認知學、哲學、計算機科學等知識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相繼創造出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等許多教學法。試圖找到一種完美的教學法是多少年來英語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為止,任何一種已知的教學法都不能解決所有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隨著對教學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斷的反思,人們開始意識到過去沒有,也許永遠不會有這樣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教學法出現。
二、后教學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學法”沒有出路,以庫馬(kumaravadivelu)為代表的學者經過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學法”,從而將教學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線上來。作為后教學法的集大成者,庫馬提出了由具體性、實際性和社會性三個參數組成的外語教學理論框架。它并沒有提供或選擇一種(最佳)教學法,而是提出了對待教學法的新思路,從而擺脫了教學法選擇的困惑。首先,應當明確“后教學法”不是某種簡單的、具體的、行之有效教學方法,而是一套統一的、不斷發展并指導我們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具體教學方法的教學體系。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靈活、動態的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它對教師、學生和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并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種參數,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種身份重新定義
后教學法是對傳統教學法的一種超越,主要表現在對教師、學生、教育者進行了重新定義。一是對教師的重新定義。在后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理論的執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一。教師需要對教學中涉及各種因素進行綜合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并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地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新的經驗,并積極學習各種新的理論從而逐步構建一套切合教學實際,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學理論。二是對學習者的重新定義。后教學法認為理想學習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師幫助下實現自我調控,最大化自己的學習潛力;他愿意與他人交流合作,并通過討論協商來解決問題;三是對教師教育者的重新定義。傳統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種教學法灌輸給未來的教師,指導教師選擇“最佳教學法”并進行模擬訓練。在后教學法外語教學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未來的教師確立外語教學的理念和掌握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
(二)三個基本參數
后教學法為教師具體教學實踐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眾多教學法中,選擇何種教學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學環節達到預期的效果始終困擾著廣大教師。后教學法提出的以三個基本參數——具體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作為組織外語教學的原則為教師進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特定的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機構里教一組追求特定目標的特定學生。在特定性指導的外語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反思—行動”的循環,了解和掌握具體教學環境信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然后再根據教學實踐中的反饋隨時調整。實踐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師與研究者的關系及教師理論的形成,它拒絕把理論家視為知識生產者、把教師視為知識消費者的兩分法,鼓勵教師從實踐中創造理論,在實踐中實施理論。社會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語教學要對現實的社會政治保持敏感,重視對學習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會文化現實。它拒絕把語言教學的作用局限于課堂內教授語言,把學習者的語言需求和社會需求割裂開。主張開發利用帶入課堂的社會政治意識,滿足參與者的語言和社會雙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實踐性和社會可行性三個參數三位一體,互相交織、互相協作,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影響著外語教學實踐。
三、后教學法對英語教師的啟示
首先,教師課前準備要充分,不同班級應該準備不同的的教案。應當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專業背景、課堂反應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教師在備課時,應當針對不同的班級,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識的前提下,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說相同的知識,在不同的班級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法。其次,課堂實踐應當靈活,根據實際適度調整。例如,在講解生單詞的時候,教師通過對學生反應的觀察,發現該單詞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就可以略過或加強學生對該詞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學實踐需要有教案以保證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師應當注意多觀察學生,根據其掌握狀況適時作出一定的調整。再次,在實際教學中,要嚴格控制教學量,給學生理解和消化的時間。教師有時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趕進度,或者被迫放棄交際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時間的教學法,導致課堂氣氛緊張,內容乏味,學生沒時間消化吸收所授知識,結果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把握每單元的核心知識點作為授課重點。同時應當對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識點在教材中反復出現,這時如果該課的任務量大,就可以進行適當取舍,在以后的課堂上再作講解,從而保證課堂任務量適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后,課后作業的設計和課堂設計同等重要。在傳統教學法下,記單詞、預習課文或完成課后練習題似乎成為固定的課后作業模式。這就使得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被動完成任務的狀態,不利于他們自主學習者身份的轉變。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鼓勵學生接觸更多的英文資料,學會自主學習。例如介紹學生看優秀的原聲電影,推薦可讀性強的優美英文短文,針對課文讓學生作簡單的相關話題報告,或者令學生準備下一堂課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為文課后作業的形式。
參考文獻: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論文關鍵詞:高職外語教師 外語教學特殊性 技能 教學組織能力 科研 素質
近年來,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逐漸將重心移向了主體,教學活動的組織也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這一趨勢固然糾正了傳統的外語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語言創造能力的傾向,但是如果因此而低估甚至忽略了高職外語教師在整個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又走上了一條極端和危險的歧路,有礙外語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對此本文就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提出一管之見。
一、作為一名普通意義上的教師,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知識上的準備
任何一個教師必須具備兩種知識,一是所教學科的知識,二是如何教該學科知識的知識。外語教師同樣需要具備這兩種知識,他們不但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即外語知識(包括使用該外語的能力),同時還須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知道如何教學生學習英語。
(2)品格上的準備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言傳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勝過言傳;另一方面,他的優秀品格將吸引學生,學生往往會將對教師的尊敬和喜愛轉化為對該教師所教學科的喜愛。學生家庭和社會背景、感情經歷千差萬別,教師對學生的父母般的愛才能使他們克服種種心理障礙,在學習中發揮最大的聰明才智。
二、受外語教學的特殊性影響,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一名理想的外語教師,他不僅應具備一個普通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而且還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要有相當的跨文化交際和外語習得理論方面的知識,要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以及與其相關的個人品質,這是由外語教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外語教學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外語教學一般是在學習者對外語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開始的,缺少真實的外語環境,大部分語言輸入依靠外語課堂,因此,外語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就顯得尤其的重要,因為他不僅是學生外語輸入的一個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語輸入質量的控制者,對外語教學活動起著關鍵的作用。
(2)文化因素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語言結構中,尤其是詞匯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語言意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了解,因此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避免套用本族文化的標準來進行外語交際,同時增加學生目的語文化的知識,就要求外語教師不僅自己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而且要對學生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有較深的了解,能洞察兩種不同文化的異同之處,在關鍵時刻能幫助學生避免語言交際中的文化誤用現象。
一個合格的高職外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個任何普通教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還必須具備適應外語教學這一特殊學科的專門素質。根據職業教育英語教學要求,概括起來高職外語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基本素質:
1.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
高職外語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外語語言水平。以英語為例,英語教學的目的概括起來,就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使用英語的基本技能,具有較熟練的口頭及書面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達到上述教學目的,教師就不但要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而且要對學生進行較多的語言實訓。這就要求教師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較高水平,能流利、正確地使用英語。外語教師的語言水平包括以下內容:
(1)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包括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篇分析等基礎理論知識,這一部分內容是普通外語使用者所不具備(或不必具備)的。因為,作為一名外語教師,不僅要熟練地使用外語,而且要能夠從理論上給學生講解外語語言基本知識,使學生能較容易地掌握語言規律,盡快提高使用外語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近幾年外語教學強調聽、說能力多了,而讀、寫、譯的能力有些弱化,但在我國目前的社會形勢下,大多數外語學習者使用外語時,讀、寫、譯的機會要比聽、說的機會多得多,因此,外語教學一定不能忽視讀、寫、譯能力的培養;二是語篇能力作為外語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作為一名高職外語教師,要具備基本的語篇知識和語篇能力(語篇知識包括文體分類、語篇結構、語篇銜接與連貫,語篇能力包括語篇寫作能力和語篇閱讀能力)。
(2)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社會語言交際知識,具備基本的交際策略和能力。社會語言交際知識包括外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功能知識、語體知識、語言交際策略、非語言交際策略;交際策略和能力包括能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能面對不同交際對象和在不同交際場合進行交際、使用語言手段或非語言手段進行交際、能使用掌握的語言知識和背景文化知識進行交際等。外語教師必須具備外語語音、詞匯、語義、語用方面的知識,同時必須具備較高的外語聽說讀寫的技能。因為,作為一名高職外語教師,不僅要熟練地使用外語,而且要能夠從理論上給學生講解外語語言基本知識,使學生能較容易地掌握語言規律,盡快提高使用外語的能力。
2.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
高職外語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學尤其是教育學和教學法方面的知識,熟悉教學組織的步驟和基本的教學原則,具備運用傳統的和現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和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當代外語教學中,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外語教學不可缺少的,例如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腦課件的制作與使用等,當然,傳統外語教學中使用的板書、簡筆畫、實物教學等仍是外語教師所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語言實訓能力是外語教師的必備能力,包括組織模擬實訓、現場實訓,參與實訓并進行指導等能力;語言測試能力是每位教師所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編制試卷、評閱分析試卷、進行口試并正確評分等。
3. 相當的外語習得理論知識及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
現代語言教育要求產、學、研相結合,科研能力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求外語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對語言學理論、中外教育史、外語教學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用理論指導教學,在教學中豐富理論知識。高職外語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合格教師,還要成為既具有實踐教學能力,又具備語言理論知識的教學科研人員。近年來,外語習得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對許多傳統的外語教學的認識做出了修正。特別是近年來有關錯誤分析、中介語研究和學習者策略等方面的成果對外語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啟發。外語教師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熟悉最新的外語習得理論,對外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認識。
4. 較高的品格修養
一個理想的教師,他應該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將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將對學生良好的品格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言傳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勝于言傳;另一方面,教師的優秀品格將吸引學生,學生往往會將對教師的尊重和喜愛轉化為對該教師所教學科的喜愛。學生家庭和社會背景、感情經歷千差萬別,教師對學生的父母般的愛才能使他們克服種種心理障礙,在學習中發揮最大的聰明才智。
高職外語教師除了具備以上基本素質外,還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1.領導、組織能力。高職外語教師要組織學生的各種外語活動,例如外語短劇、外語晚會、外語演講等,還要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學習、語言實訓,因此一定的領導、組織能力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