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貿易摩擦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歐盟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歐盟采取的對策比較溫和,逐步調整自己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于緩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1.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根據WTO規定,出口價格補貼的“黃箱”政策是世貿組織的規定?!八{箱”補貼原本也無須承擔削減義務,但多哈回合談判框架明確指出,各國的“藍箱”支持量不得超過該國某一歷史時期內農業總產值的5%,農業總產值的5%意味著目前使用“藍箱”政策的國家將面臨“藍箱”補貼的調整乃至削減。由表1可見,歐盟“藍箱”補貼遠超過多哈回合談判框架規定的5%的封頂限額。按多哈回合談判框架中“藍箱”政策的要求,歐盟將面臨“藍箱”政策的大幅度削減。因此,轉而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是歐盟較為可行的方法。由表2可見,“黃箱”和“藍箱”補貼相對較多,這是“黃箱”和“藍箱”補貼引致的直接利益使然。比較而言,“綠箱”補貼使用較少,因此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歐盟擁有充足的資金,完全可在WTO規定所允許的范圍內利用“綠箱”政策大力支持歐盟內部農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培訓、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檢驗服務、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扶持和促進農產品生產。另一方面,利用單親家庭農場補貼、自然災害救濟補貼、一般性農業收入保障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源儲備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和生產者的收入。
2.推進多功能農業建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就提出“多功能農業”概念,并在1998年對“多功能農業”做出定義。歐盟認為,除生產功能外,農業還包括水土保持、田園風光的管理與加強、環境保護、災害預防及農村地區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農業產品不僅包括商品,而且還包括一些諸如保護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維持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田園風光等公共物品。因此,農業應是多功能的。多功能農業可使農業與其它產業(包括環境)得以更好的匹配,使農業發展可持續,繼續發揮其在各產業中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從而成為保證其他產業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之一。農業提供的多功能公共物品不屬于《農業協議》所管轄的可貿易的商品范疇,而應屬于“非貿易關注”,應得到政府的補償。否則,公共物品將由于市場的失靈而供給不足。這樣,歐盟就可對屬于“非貿易關注”的多功能農業進行名正言順的補貼。事實上,“多功能農業”正是為維持農民補貼而另立的名目。同時,多功能農業的補貼有助于解決農業政策實施鼓勵集約型農業所造成的嚴重環境問題,有利于歐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有所保障。
3.發展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是歐盟委員會1999年1月正式向歐盟理事會提出的,建議在歐盟范圍內制定協調一致的一系列貿易促進政策,以推動歐盟農產品的出口,并為出口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及開展諸如宣傳、調研、產品推廣等各類商業活動提供每年約為15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同年12月,歐盟理事會批準了此項建議。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為幫助歐盟出口企業占領非歐盟市場提供政策、信息服務及資金上更充分的保障,鞏固和擴大歐盟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分批執行,與美國相比規模較小,但針對性和延續性很強,從每批和單個產品看,歐盟投入的經費不高,但從其項目的延續性和整體性來看,歐盟對農產品出口支持是有相當大力度的。
(二)美國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美國更多地選擇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手段迫使歐盟作出妥協和讓步,并愈來愈多地采用雙邊、地區甚至單邊方式向對方施壓。
1.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方式。隨著歐盟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在許多問題上美國很難通過多邊談判來解決。因此,除多邊方式外,美國愈來愈多地采取雙邊、地區和單邊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同歐洲、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美國農業競爭力較強,歐盟無法與其展開競爭,只能走保護的路子。歐盟的農業政策是設置種種障礙,如配額、衛生檢疫標準、環保標準,勞工標準等辦法來維護貿易的進行。這些做法阻礙了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出口,引起諸多不滿。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起,在歐共體加速建立統一大市場后咄咄逼人的壓力下,美國開始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的方式與歐共體等國家展開市場爭奪戰。美國也不放棄利用一年一度的美、英、德、法、意、日和加拿大七國首腦會議與競爭對手討價還價、施加壓力。.運用貿易立法手段實施保護。美國在1974年貿易法的301節中專門制定了實施貿易歧視的報復措施,1979年的《貿易協定法》增加了反補貼和反傾銷的內容,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拋棄了美國一直堅持的自由貿易口號,追求所謂的“公平貿易”。可見,美國貿易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規范化和法律化,實施貿易政策的行動和措施都能從法律中找到依據。
3.建立復雜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美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不僅具有與歐盟一樣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也有各種經常變化和復雜的技術標準和規定,如對包裝、標簽、品質等方面的嚴格要求。美國頒布的限制農產品進口的《食品、藥品、及化妝品管理法》十分苛刻,是打著維護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的幌子阻止外國農產品進入。
二、啟示
歐美農產品貿易摩擦在較長時期內仍會存在,甚至可能會激化。但合作和談判已成為主要的解決方式,各國都會以理性的態度加以處理。對中國而言,立足于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和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利用貿易摩擦、以摩擦作為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契機和動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應是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最佳選擇。
(一)不輕易使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當中國面臨國外貿易壁壘時,更多的應是反省自身的出口產品結構或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不可動輒指責貿易伙伴施加貿易限制或壁壘。必須看到,美國在處理對歐盟的貿易爭端時所采取的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的措施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會惡化對外貿易環境,遭遇更多、更嚴厲的反報復。中國在處理與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矛盾時,應盡可能地使用磋商、談判的手段,必要時才訴諸單邊貿易報復或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溫和的政策與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爭端的化解。
關鍵詞:貿易摩擦;保護貿易政策;綜合競爭力
一、美國為什么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頻頻發難
(一)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第一,美國借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緩解貿易逆差及失業壓力。長期以來對華貿易的巨額逆差使得美國國內許多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頗為不滿,他們聲稱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因而應對我國輸美產品予以設限。而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又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為主,因此當美國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理由而采取保護性貿易政策時,作為我國出口重頭的紡織品自然是首當其沖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美國卻認為是低價進口紡織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國內產業工人的失業,盡管事實證明美國國內失業率與貿易逆差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美國政府則聲稱鑒于“公平”起見,須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紡織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為美國紡織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的進口紡織品成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的“替罪羊”。
第二,美國對WTO體系下的特保條款和非市場經濟條款肆意濫用。根據中國加入WTO時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報告書》中做出的承諾,如果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由于市場擾亂、威脅和阻礙這些產品的有序發展的話,在與中國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則可對中國的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而由于相關文件中對于“市場擾亂”及“威脅、阻礙相關產品的有序發展”的標準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美國則擅自將此標準當作“自由裁量權”而加以濫用,對我國的進口紡織品肆意制裁。
在對于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確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場經濟條款規定,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于市場經濟國家,這也意味著從2008年特保條款到期到2016年我國“非市場經濟國家”有效期結束的八年間,反傾銷與反補將成為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弊端
第一,出口紡織品同質化嚴重,單位創匯額低。我國出口紡織品多年以來主要有中低檔產品構成,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難免要走低價競爭的道路,從而給了進口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可乘之機。產品范圍的狹窄、營銷路徑單一使得我國紡織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另外,與我國其他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樣,我國的出口紡織品也有技術附加值與品牌價值低的通病,大多數出口紡織品都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定牌生產,只能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而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第二,我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在美國頻頻遭遇特保調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已成為進口方對我國紡織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確立將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乃至化解與其他進口國的貿易摩擦都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國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第三,出口紡織品行業協會調控能力欠缺。在對美國出口中頻頻遭與特保與反傾銷調查中,我國紡織品行業協會責無旁貸。紡織品出口量增長失控,出口價格失調,在貿易風險之前缺乏相關的預警信息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職能上的不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起步較晚,機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所謂“半官半民”性,使其社會職能不明確,而且我國缺乏與行業協會職權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的活動范圍受限,執行力度欠缺,從而無法實現對出口紡織企業有效的宏觀協調作用。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方式,從量的優勢轉向以質取勝。要想讓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的關鍵在于“質”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紡織品質量與品牌價值,提高高檔產品在出口紡織品中的比例,從而增加單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潤,讓種種保護貿易政策無從下手。針對當前我國出口紡織品中貼牌生產比例大,且國內品牌價值低、數量少的現狀,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應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行業結構進行根本上的結構調整,從生產和定價兩方面著手對行業結構進行整治。在出口紡織品的生產方面執行統一嚴格的質量標準,尤其在安全與衛生標準方面向西方主流標準看齊,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在定價方面,必須理順當前低價競爭的價格體制,通過引入相關的最低工資制度、勞保制度、稅收制度等將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在紡織行業內形成定價策略高度統一的“卡特爾”,對個別企業在貿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個人行為”堅決予以杜絕,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期中所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國出口紡織品在海外市場能夠穩據一席之地,品牌戰略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必經之路,我國應通過技術與資金支持在紡織企業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業,通過過硬的質量和高端定價以及一系列完善的營銷網絡在進口國確立起鞏固的市場地位,扭轉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品以往粗制廉價的形象。
第二,做好應對反傾銷與反補貼的準備。但隨著2008年特保條款得到期,反傾銷將成為許多進口國尤其是美國制約我國紡織品進口的利器,并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逐漸被認可,針對我出口紡織品的反補貼調查也很可能會有增多的趨勢。面對可能到來的紡織品反傾銷浪潮,除了要對出口紡織行業中的價格體系進行整改以外,紡織企業的產權制度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理順,根據歐美的反傾銷法,對于傾銷的界定取決于一國政府在資源分配和定價中所起作用程度。產權不明晰是當前我國眾多國有企業的通病,因而許多大型國有紡織企業須加快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在理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前提下,有效地從機制上切斷產權上的政企關聯,為反傾銷的應對打好基礎。而與反傾銷相比,我國紡織企業對反補貼似乎更為陌生,在應對反補貼方面的人才相當匱乏,相關立法也欠完善,因而當務之急是在紡織行業內大力普及WTO框架下關于補貼與反補貼的法律法規,并盡快在國內培養起一批我們自己的反補貼應訴人才,盡快熟悉與適應國際反補貼應訴規則,為反傾銷應訴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從單一的出口貿易向全球化經營轉變。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貿易體系中區域貿易協定的比例急劇增長,據統計,2005年在自由貿易協定之下的優惠貿易已占到總貿易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跨區域的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所增加,這些都對紡織品貿易有著深刻的影響。區域貿易的一體化對我國這樣在紡織品貿易領域具有全球化競爭優勢的國家是不利的,區域貿易組織的內部貿易對我國紡織品在這些地區的出口會產生巨大的貿易轉移作用,因而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中,應當以合作貿易形式取代單一的出口貿易,通過海外生產及加工貿易的方式繞開區域貿易壁壘,從而利用其內部貿易的優惠安排增大在這些地區的貿易額。
三、結語
伴隨著中國紡織品出口走過了一段布滿荊棘的道路后,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僅僅依靠低廉的價格和大量的銷售額已經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了,紡織品貿易競爭的關鍵所在已經不在于誰掌握有低成本的勞動力,而在于生產中的專有技術、高質量高品位的產品、完善的營銷網絡和良好的信譽、服務等等。另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貿易集團化的浪潮下,僅僅靠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出口來占據海外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要想最大限度的避開貿易壁壘、降低成本賺取利潤,就得本著“大市場”的理念在廣泛地參與各個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這些都是新時期國際貿易中綜合競爭力的體現。中美紡織貿易爭端暴露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軟肋,也讓我們意識到要想成為在國際紡織品市場上穩若磐石的貿易強國,提高出口紡織業的綜合競爭力是必經之路,也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林娟.品牌之路——中國服裝業后配額時代的必然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02).
[2]胡元禮,董岳.由歐美設限看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J].商業經濟,2007,(07).
[3]保羅.克魯格曼.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譚勁松.中國紡織經濟[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關鍵詞:國際貿易摩擦;新特點;應對措施
當前世界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的國際貿易更加頻繁,國際貿易額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加和激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至2006年,我國已連續12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近80起,遭遇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17起。2008年,我國面對的貿易摩擦形勢仍然非常嚴峻。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不景氣將導致國際貿易保護的加劇和貿易爭端的增多。從2008年一季度的貿易摩擦情況看,共有8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17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達20億美元,遭遇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5起,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都有大幅度的增長。從涉案產品看,主要集中于輕工、紡織、機電等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其中尤以紡織品貿易摩擦更為突出。如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中歐鞋業爭端,中美鋼鐵業爭端,中美知識產權保護爭端,中日紡織品爭端等。
一、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一)反補貼成為我國國際貿易摩擦最大的新特點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總體在減少,而我國與這種趨勢相反,我國在極短時間里驟然成為世界頭號反補貼調查目標國。至今,我國共遭遇反補貼調查22起,其中加拿大7起,美國13起,澳大利亞和南非各1起。從2007年起,國外對我國發起的反補貼調查頻率創世貿組織的貿易救濟史先例,反補貼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的新領域和熱點。2008年一季度,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相繼對我國產品提出反補貼調查或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是首次對我國產品發起反補貼、反傾銷合并調查。早在2004年,加拿大就首開先河,對我國的燒烤架和鋼制緊固件發起了反補貼調查。2006年11月,美國也改變了其20年不對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法的慣例,對我國銅版紙開始了首起反補貼調查。在我國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之前,反補貼調查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現在卻頻頻出現。
(二)與我國發生國際貿易摩擦案件的貿易伙伴相對集中
我國與美、歐發生的貿易摩擦較突出,我國已連續6年成為歐洲反傾銷調查的第一大國;2008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出口1167.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9%,這是近7年來我國對美出口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增幅遠低于同期我國總體外貿出口21.8%的增速,較2007年同期對美出口增速回落9個百分點。我國對美出口呈全面萎縮狀態,預計全年增長幅度很可能還要低于上半年的8.9%。
(三)我國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使相關產業受到影響
從2000年至今,我國生產的檸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國、泰國、烏克蘭、南非等諸多國家的反傾銷調查。我國檸檬酸遭遇美國的“雙反”調查,是繼2007年遭遇歐盟的反傾銷之后,對整個行業影響最大的一次。美國是我國檸檬酸的第一大國際市場,約占總市場份額的10%,美國市場對我國檸檬酸產業的發展來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國的檸檬酸企業面臨著歐盟征收的高達49%的反傾銷稅,同時又面臨美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重調查,從長遠來看,這必將給我國的檸檬酸產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四)國際貿易摩擦的產品、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
2007年我國成為世貿組織爭端案件中作為被訴方次數最多的國家。從產品看,紡織品成為貿易摩擦的熱點,但已從個別產品的傾銷與摩擦階段,開始逐步向多產業貿易摩擦和結構性貿易摩擦方向發展;從領域看,從貨物貿易向與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方向發展;從國別看,已從歐美貿易摩擦,向美日貿易摩擦到今天的全球范圍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發展。如阿根廷、韓國、日本、菲律賓等貿易伙伴對我國玩具、輪胎、食品等設置技術性的貿易壁壘,限制甚至禁止我國出口相關產品;2007年6月1日,歐洲化學品管理制度正式生效,對產品的環保要求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產品的技術準入門檻;巴西、阿根廷對我國產品設置最低進口限價和違反周邊規則的進口許可措施;美國利用“337知識產權調查”,遏制我國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的出口。
二、我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措施
(一)正確制定和運用補貼政策,避免不符合WTO規則的補貼
加入WTO并不意味著取消補貼,補貼是國家鼓勵外貿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手段。根據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只有政府實施的財政資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價格支持行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機構行為才構成補貼?!堆a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的禁止性補貼主要以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為主。不可訴補貼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不具有專向性的補貼;二是有專向性但符合規定條件的補貼,包括研發補貼、落后地區補貼和環保補貼,這是我們要充分利用的。可訴補貼具有雙重性質,沒有絕對禁止,但在給其他成員產生不利影響時則可能導致反補貼措施,我們應慎用。政府要加強對反補貼的認識,盡快熟悉游戲規則。要積極調整政策,規范促進貿易的政府行為。政府應該設法通過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業的隱性成本來鼓勵出口,不要直接進行各種稅費減免和補貼。反補貼調查涉及各級政府和多個部門,工作量大,協調困難。因此,政府部門協作應訴是取得勝訴的關鍵。
我國各級政府的各種補貼名目繁多,補貼政策既多又雜,難免有些補貼政策與世界貿易組織《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相沖突。各級政府在已有的或將要制定的政府規章和具體政策措施中,應考慮與WTO規則《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的一致性,對現有各種補貼措施應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對已頒布執行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文件應集中清理。建立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加強法規規章審查工作,確保新出臺的規章、規范性文件與WTO原則規則以及我國加入世貿承諾相符合,充分體現法制的統一性原則、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
(二)調整經濟發展的戰略、體制和政策,消除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的自身因素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權威信息與交換機制,并且建立預警機制。對進出口產品的市場份額、生產量、利潤與虧損等進行通報,進行信息交換。貿易主管部門、國內相關產業主管部門之間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及時相互通報產品國內生產、銷售與進出口情況。一方面,對進口產品數量猛增,對可能對本國產業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的威脅進行預警。另一方面,對那些大批量單一產品的大量出口,可能引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適用進行預警,并對出口產品多元化、出口國多元化提出建議;政府部門還要建立相應的快速反應機制,建立相應的機構,對相關的事務做出快速的反應,避免經過繁瑣的程序,耽誤時機。以反傾銷、反補貼措施框架下的產業損害調查與裁決為基礎,修改并完善現有產業損害相關規則,把保障措施與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綜合起來運用,使之適應全面開展產業損害調查的需要。
2、在經濟體制和制度方面,應該按照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徹底轉變政府職能。必須盡快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價格和市場改革,以消除可能誘發國際經濟摩擦的體制和制度因素,并結合多邊和雙邊談判,盡快獲得更多的國家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擺脫在反傾銷等國際貿易摩擦中的被動局面。遵守WTO的貿易自由化原則,切實保護知識產權。
3、慎用貿易救濟措施。作為國際規則允許的保護措施,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可以使用,但必須是在萬不得以的情況下使用,更不能因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而濫用。在動用貿易救濟措施時,不僅要衡量受保護產業的收益,更要計算相關產業受到的損害。只有在得出對大于失的情況下才能動用保障措施。否則,不僅對國內經濟得不償失,而且很可能引起國際貿易摩擦。
4、采用國際規則和標準。應該樹立國際化觀念,盡可能采用國際經濟規則和國際技術標準。如果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標準存在嚴重缺陷,我國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和標準。但是國內規則和標準一定要比國際規則和標準更科學合理。同時,新的國內規則和標準要盡量與國際規則和標準保持一致或“兼容”,使得國際標準向新國家標準的轉換簡單便捷,并且不必付出太大的成本。
(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與完善,促進他國的貿易自由化
1、完善WTO的中性規則。即無論發達成員還是發展中成員都容易濫用、并且對所有WTO成員都不利的規則,特別是爭端解決規則和反傾銷規則,以盡量減少這些規則存在的漏洞,避免其他國家利用規則漏洞來限制我國產品出口和挑起中外貿易摩擦。
2、完善約束發達國家的規則。首先,約束發達國家切實履行以往開放市場的承諾,特別是紡織品和服裝市場開放以及削減農產品補貼方面的承諾;其次,要求發達國家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特別是擴大發展我國優勢產品的市場準入;最后,在貿易與環境保護標準等新議題的談判中,盡量明確發展我國國際貿易中應該得到的正當利益。
3、完善約束發展中成員的規則。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目前,發展我國的貿易保護行為日益凸現,嚴重阻礙了發展我國之間的相互貿易,特別是使我國深受其害。我們應該轉變觀念,通過完善有關規則,促進發展我國國內市場的開放。
4、完善有關我國加入WTO的法律規則。在我國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些規則存在很大漏洞,導致其他WTO成員對我國濫用反傾銷、特別保障等貿易限制措施。應該完善有關我國加入WTO的法律規則,應該學會討價還價,通過多邊和雙邊貿易談判來彌補這些漏洞,避免由此引起的中外貿易摩擦。
(四)積極提升企業自身發展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企業發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補貼,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質量參與國際競爭。及時制定適當的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獲取出口利益的同時避免被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企業應通過調整和完善出口戰略,實現市場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的風險。企業一旦涉案,要積極應訴,因為只有企業積極應訴,政府和企業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其合法權利。
參考文獻:
1、于永達,戴天宇.反傾銷理論與實務[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趙曉,柳陽.再論我國崛起之“國際經濟摩擦時代”[J].國際經濟評論,2005(4).
3、楊仕輝.國際保障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及我國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2005(1).
關鍵詞:國際貿易摩擦問題
所謂國際貿易摩擦就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與國之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在貿易平衡上所產生的,一般是一國的持續順差,另一國的逆差,或一國的貿易活動觸及或傷害另一國的產業。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競爭日漸激烈,當然就會產生摩擦。因此,貿易摩擦數量增多并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
一、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
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產品都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凹夹g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過分嚴格的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商品包裝和標簽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由于這類壁壘大量地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如2009年,可以說是玩具壁壘提升最為頻繁的一年。包括歐美在內的主要玩具出口國紛紛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檢測法規指令,使玩具生產企業出口風險不斷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國第五大玩具出口國,但隨著貿易壁壘的不斷增加,我國對之出口的玩具數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國主要玩具出口國第六位。
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實質上反映的是國與國之間在技術上的差距,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不斷制定和修改各種標準,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如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是我們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
首先,企業應適時地了解各國產品的各種技術標準,從原有的出口增長過多依靠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的局面,轉變為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
其次,企業在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方面,應積極“走出去”,規避和轉移沖突。
從戰后日本產業國際化發展歷程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開始大規模對外投資;從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對外投資的重心轉移到了美國。我國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市場也開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爾決定在美國建廠,為此,海爾成為中國制造業中第一個在美國建廠的企業;浙江萬向集團先后收購美國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獲取美國市場;上海廣電集團和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組建合資銷售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推進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們更加堅定了“走出去”的決心?!白叱鋈ァ笨梢岳@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鞏固和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道路雖然崎嶇不平,但前途還是光明的。美國人有句俗語:“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學會游泳?!笨鐕每偸巧钜荒_,淺一腳,最后才能穩住。我們只要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逐步適應、不斷發展、謀求共贏,相信最后終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gwyoo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2007年2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關于無汞堿錳電池專利侵權調查(337電池調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業不構成侵權,結束了337電池調查案歷時四年的重審。本次337電池調查應訴案在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統一組織協調下進行,得到了有關部門的支持,得到了全國電池行業的積極配合,保護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方企業取得應訴工作的階段性勝利。我們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表明,政府應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辯力度。通過政府間的雙邊對話機制加強溝通,要求有關國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護措施。作為具有協調同行、避免過度競爭以及自主對外溝通功能的行業協會,在獲取信息、提供外貿咨詢和協助政府和企業開拓并調整對外貿易關系,緩解對外貿易摩擦等方面,應充分發揮管理與服務、監督與協調的作用。企業應該積極、主動地與行業協會取得聯系,遇到情況向行業協會反映,行業協會有義務幫助企業適應新的壁壘。
三、進一步完善貿易摩擦和行業預警機制
我國部分企業的自我防范意識差,出口企業欠缺敏銳、通暢的信息捕捉、分析和傳遞系統,不能做到根據國外不同市場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競爭手段及營銷謀略。因此,管理手段先進、信息渠道廣泛、資料傳遞迅速、調查研究充分、立案反應及時的預警機制非常關鍵。它不僅可以把有關工作的重點由事后處理轉向事先預防,亦能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從長期來看,要大量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
人才在一個信息社會中的價值,遠遠超過在一個工業社會中的價值。在國外對華反傾銷、反補貼等案件的應訴中,涉案企業不了解應訴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應訴的情況很普遍;進口產品對國內同類產品的產業造成損害時也不知道利用世貿規則進行合理保護,沒有大批懂得WTO規則的專門人才參與國際經貿活動,要提升我國的對外經貿的競爭力和形成競爭優勢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就要盡快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長的機制,用多種形式培育和造就WTO問題各個層面的專門人才,讓優秀的人才能成團涌出并在對外經貿中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我們本著平常的心態,以共贏的原則、積極的行動,一定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好國際貿易往來中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中印兩國互為鄰國,也是世界上經濟產出增長率最快的兩個國家,雙邊貿易額在近10年內增長了近20倍。同時兩國貿易摩擦態勢也愈演愈烈,目前印度已經超過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成為對華發起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本文以中印貿易摩擦所面臨的新形勢為出發點,分析兩國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論文關鍵詞】中國;印度;貿易摩擦
21世紀以來,中印雙邊貿易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逐年上升。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印度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救濟手段,對中國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那么,中印貿易摩擦呈現怎樣的新形勢,具有什么特點,應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應對?本文將集中回答上述問題。
一、中印貿易摩擦的新形勢
印度一直是貿易救濟領域較為活躍的國家,1994年,印度對中國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由此揭開對華貿易摩擦的序幕。十幾年來,中印貿易摩擦不斷發展,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印度更是開始超常規地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中國成為印度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對象,中印貿易摩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8年,印度對中國共發起17起貿易救濟調查。2009年,印度全年對華貿易救濟調查達到26起,從涉及的行業看,包括:化工產品12起,鋼鐵2起,紡織3起,汽車2起和其他產業7起。從貿易救濟的形式上看,包括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9起,特殊保障措施7起,進口限制措施1起。
除了對華頻繁發起貿易救濟下的各類調查以外,2008年下半年以來,印度還不斷地推出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歧視措施,主要包括對一些中國出口產品采取不合理的進口限制措施和重征進口稅。例如,頒布進口禁令,先后禁止中國玩具、牛奶等產品的進口,還對中國部分鋼鐵產品重征進口稅。上述歧視性的貿易措施,不僅在中印雙邊貿易關系中從未有過,在中國與其它WTO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交往中,也從未出現過類似情況。
與2009年相比,2010年印度對華貿易調查的案件數有明顯的下降,全年僅為11起。但是,橫向比較,印度對華貿易摩擦仍令人擔憂。以2010年上半年為例,共有13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37起貿易救濟調查,在這些貿易救濟調查中,歐盟啟動了7起,位居各國之首,占比為18.9%;其次即是印度,為6起,占比達16.2%。在發展中國家啟動的19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印度啟動的調查數則位居首位,占比31.6%。這6起案件均為反傾銷調查,占同一時期印度對外反傾銷調查數的1/3,位居各國之首。從中國的角度看,印度則是同一時期對華反傾銷最多的國家。這樣一來,印度已成為金融危機以來對我國商品發起貿易救濟案件最頻繁的國家。
二、中印貿易摩擦的新特點
進一步觀察這一階段的中印貿易摩擦,不難發現,除了發生的頻率提高之外,該摩擦還呈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特點:
(一)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形式以反傾銷為主,但趨于多樣化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對華貿易保護措施,2007年以前,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手段顯得比較單一,主要是反傾銷,保障措施僅為1起。2008年后,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中,反傾銷案件的總數及所占比重依然最大,但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反補貼措施都開始應用,且有不斷增加之勢,其中僅2009年1月,印度對中國發起的6起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就包括反補貼1起,保障措施2起,特殊保障措施2起以及進口限制措施1起。
(二)印度對華發起的貿易摩擦涉案金額增大
2005年之前,印度對華反傾銷案的數量雖多,但大部分案件的涉案金額較小,2005年之后,印度對華貿易調查案的涉案金額開始大幅提高。2008年后,涉案金額更是屢創新高。其中,2008年印度對華貿易調查涉案金額達16.7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0倍。僅2008年10—12月,印度即連續對華發起10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15.4億美元。這一時期的子午線輪胎案、青霉素工業鹽案、熱軋鋼案涉案金額均過1億美元,青霉素工業鹽案金額達2.3億美元,成為國際上對華醫藥產品反傾銷涉案金額最大的案件,而熱軋鋼案則達到創紀錄的6.86億美元。
(三)印度對華貿易摩擦觸及新的領域,對個別產業影響深刻
一直以來,印度對華貿易摩擦的產業比較集中,涉及的多是勞動密集、低附加值的產品,主要包括化工產品、藥品、紡織品、日用品和鋼鐵產品等。金融危機以來,在傳統領域摩擦頻繁的情況下,印度對華貿易調查開始觸及新的領域,最典型的案件是,2009年4月,印度對我國生產的同步數字傳輸系統(SDH)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達8.8億美元,這是中國高科技產品遭受的首起反傾銷案件。 轉貼于
與此同時,在我國部分產業所遭遇的貿易摩擦中,印度已成為最主要的發起國,對這些產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2009年為例,當年共有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石化產品啟動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印度就啟動了12起,占比52.2%,位居首位。而在國外對華紡織產品發起的19起貿易救濟調查和對有色金屬啟動的6起貿易救濟調查中,印度也分別和美國、澳大利亞同時位居首位。其中,在紡織品貿易救濟中,印度和美國啟動的調查數均為3起,占比各為15.8%;而在針對有色金屬的貿易救濟中,印度和澳大利亞啟動的案件均為2起,各占1/3。
(四)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隨意性增強
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本就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印度對華發起貿易摩擦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印度政府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增大了對中國產品發起貿易摩擦的隨意性。比如,2008年10月,印度專門針對中國的電力設備設置標準。同時,印度存在對同一產品前后多次發起調查的情況,如2008年5月對瓷磚反傾銷日落復審做出繼續征稅裁決,2008年10月又提起瓷磚反傾銷,并于2009年10月裁決征收反傾銷稅。而2009年以來,印度大量使用的貿易救濟手段轉變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相對反傾銷而言,這兩種措施具有更強的主觀隨意性,而且周期極短。
三、中印貿易摩擦的應對策略
(一)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
中印兩國主要生產國際分工中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競爭性和可替代性強使這些產品貿易容易引發摩擦,貿易摩擦的破壞力也尤其突出。當前印度制造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并不明朗,產業優勢依然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上,產業升級明顯慢于中國。因此,中國應抓住這一時機,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自身產品技術含量,出口中、高附加值產品,減少利用低價戰略向印度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避免成為印度貿易保護的主要對象。
(二)針對印度的國家貿易政策實行產品差別化,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研究發現,中印兩國貿易摩擦涉案集中的產業均是印度國內重點發展并且實行貿易保護的產業。因此,在對印度出口商品時,企業應該針對自身產品做好出口計劃,注意避開受印度政策保護的商品領域。同時企業應做好并完善自身的貿易預警機制,控制商品的出口增長率。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降低自身對單一目標市場的依賴程度。
(三)增強企業應對保障措施的能力
2009年以來,印度大量使用的貿易救濟手段轉變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尤其是專門針對中國的特保措施。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應對保障措施的經驗和能力還比較欠缺。對此,企業平時要對產品的原始資料多做整理和積累,應該在行業協會或者商務部的幫助下及時應對,同時要注意進行積極的法律抗辯和游說工作,力爭用數據和事實證明自身在調查期內并沒有擾亂對方市場。
論文內容摘要: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加劇,新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這使我國解決貿易糾紛、促進出口面臨更大的困難。本文回顧了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淵源,介紹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現狀及特點,剖析了貿易保護主義實質和影響,最后提出我國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
目前世界各大經濟體都面臨復蘇無法持續的危險。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內需重振乏力;歐洲受債務危機沖擊,不得不提前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日本經濟因日元持續走強受損;而復蘇勢頭一直保持強勁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近來經濟增長也已顯著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于2010年9月10日發出警告,全球經濟復蘇下行風險正在加大。為應付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嚴重衰退的壓力,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加劇。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復雜和艱難,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理論淵源
在國際貿易發展的不同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理論都為各國政府實行市場干預和貿易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其相關理論主要有:一是重商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學說,推行的政策是禁止貨幣輸出、獎出限入、保護關稅政策和發展本國工業,其實質是貿易保護理論。二是漢密爾頓的保護關稅說。為了保護和發展制造業,漢密爾頓主張政府加強干預,實行保護關稅制度。該主張對美國政府的內外經濟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落后國家進行經濟自衛與先進國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論依據。三是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古典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保護幼稚產業的理論,是經濟落后的國家用以對抗經濟發達的國家的理論工具。而金融危機后,各國紛紛推出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競爭性貿易保護,甚至是對高端產業的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更加深遠。
國外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現狀和特征
我國一直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點區域。金融危機后,一些國家對華貿易保護手段更加頻繁,保護手段更加多樣化。
(一)貿易摩擦案值越來越大
金融危機后,各國紛紛采取獎出限入的貿易手段保護國內經濟,
我國很多出口產品遭到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貿易摩擦案值越來越大。
2006年我國貿易摩擦涉案金額為21億美元;2007年為46億美元;2008年增至61.4億美元,2009年激增至127億美元。2010年1至8月,國外對華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約100.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2010年9月16日,歐盟對原產于我國的數據卡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該案是歐盟首次對我國出口的同一產品同時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種調查,涉案金額約41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我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孫韶華、施智梁,2010)。貿易保護主義的日益加劇對我國外貿出口勢必造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貿易保護手段多樣化和綜合化
貿易保護中的主要手段。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遭到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呈上升趨勢,而反傾銷和保障措施仍是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手段。
2009年國外對華發起116起貿易救濟案件,比2008年增加9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是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手段,二者合計占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總數的88.8%。2010年1至8月,國外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50起,反補貼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7起,共計79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16.2%(梅新育,2010)。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使我國解決貿易糾紛、促進出口發展面臨更大的困難。
貿易保護手段的多樣化。據世界銀行統計,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推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主要包括:
反傾銷。2009年9月份,阿根廷連續對我國產品發起多項反傾銷立案調查、復審立案調查和最低限價措施等。提高關稅。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1日決定,對從我國進口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購買本國貨。美國國會于2009年2月13日通過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包括:凡方案中涉及工程、建筑用鋼和其他制成品全部由美國制造。出口補貼。2008年12月,美國的通用和克萊斯勒公司獲得了政府總額為174美元的救助款。
(三)貿易摩擦國家由發達國家擴展至發展中國家
貿易壁壘成為全球性的普遍現象,不僅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頻頻使用反傾銷措施來保護本國的企業。
2009年國外對華共啟動116起貿易救濟案件,發起國集中,阿根廷、美國和印度總計占58%,其中印度位居首位,為26起;美國次之,為23起;位居第三位的是阿根廷,為19起;歐盟位居第四位,為7起。2010年1至8月,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79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印度22起位居首位;美國次之,為14起,且涉案金額較高(梅新育,2010)。這一輪貿易保護主義正從少數發達國家向廣大發展中國家蔓延,對于復蘇仍不強勁的我國外貿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四)產品范圍由傳統產品向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擴展
經濟危機后,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不僅涉及傳統產品,部分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和冶金產品開始成為調點。2010年上半年,國外對華3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及電子、紡織、化工、建材、輕工、冶金、有色金屬、造紙和金屬制品9個行業。其中,涉及冶金的案件為8起,位居首位;其次是建材和化工,均為6起;位居第三的是輕工,為5起(見圖3)。
國外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實質
面對經濟復蘇緩慢、強勢美元衰退,國外為轉移經濟矛盾而對華貿易摩擦加劇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我們要從實質上加以認識。
(一)貿易保護主義是對被保護國的一種財富掠奪
實行新貿易保護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貿易保護國憑借所謂的國際慣例和金融規則,利用金融工具和匯率手段等合法形式來掠奪別國的財富。最近幾十年世界上先后爆發的拉美經濟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日本經濟衰退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都是發達國家借國際收支不平衡或推動匯率巨幅波動進行的國家間巨額財富轉移,而被迫接受匯率升值和國際收支調整的國家都承受了驚人的財富損失和巨大的經濟發展衰退。因而以貿易摩擦加上匯率升值的要挾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掠奪,只是更為隱蔽,且持續時間更長,危害性更大。
(二)貿易保護主義使保護國承受損失
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農產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發展。
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農產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同時由于中國水果的品質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國的綠色壁壘阻礙,使得中國水果競爭力不斷減弱。對于環境壁壘,例如美國對許多食品的包裝要求可降解包裝,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損害,這也使得貿易的成本增加,實現了美國的貿易保護。
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農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
2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貿易自由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是由于國家利益的沖突,貿易產生摩擦在所難免。其爭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2.1中美經濟實力差異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于貿易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實力強,其政府就能通過補貼,生產標準,競爭條例上的政策提升其農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WTO規則和許多貿易協定都是建立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之上的,特別是關于技術性壁壘的設置,由于發達國家技術優勢明顯,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由于達不到其技術標準而經常發生摩擦。
2.2國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農產品的特殊性必須要求國家加以保護,維護政治的穩定。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競爭在于一國擴大了某些農產品市場,另一些國家就會失去一些市場。每個國家都想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開發國外市場,就會提供各種各樣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如補貼,并且推行限制進口的措施,如高關稅,技術壁壘等。貿易爭端的出現實際就是國家利益沖突的表現形式。
2.3農產品貿易協定WTO協議約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國家對于WTO協議和其他貿易協議的條款理解有著差異,任何國家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這樣以來必定造成各國的糾紛。另一方面貿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標準相應高,這些都說明國際貿易的體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種談判的協議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約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問題
由于國家不合理出口補貼的政策,使得很多企業為了那道出口補貼,甚至虧本出口造成不規范的價格,致使美國對中國產品提出傾銷,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致使出口的農產品質量不過關,遠遠達不到美國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從而多次出現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被禁止進口通關,而且還屢次發生食品安全問題。
2.5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預警機制都不完善,也沒有強有力的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業缺乏敏銳通暢的信息機制,傳導分析信息系統,致使競爭手段單一,國際營銷能力不足。出口企業之間的混亂競爭,也導致了本國出口企業在國外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而且國家,商會等組織機構,對于企業的約束管理能力不強,使得企業之間的凝聚力不夠,這也從一個方面增加了農產品貿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結
中美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摩擦爭端接連不斷,但是從整體上看,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的特點,而且國際分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當然中美之間的摩擦可能會繼續成為阻礙兩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問題,中國應該從政府,企業,商業協會等多方位考慮解決措施,形成完善的解決機制。為中美農產品貿易掃清障礙,獲得雙贏機會。
參考文獻:
[1]戴強.中美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貿易觀察2007年第10期.
[2]向錦.透視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競爭力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陽,綠色壁壘對農產品的沖擊以及對策農業經濟2008年12月.
[4]王星麗,農產品出口應對新貿易壁壘的對策宏觀經濟2008年9月.
[5]段立軍,張廣勝,我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分析農業經濟2008年12月.
[6]中國商務部,中美農產品貿易狀況200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