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2: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綜合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科研論文,簡稱教育論文,它是用來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描述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論文是學術研究的結晶,而不是一般的“收獲體會”,教育論文應有學術性,所以它是學術論文。
理解教育論文可以從兩點來把握:教育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手段,教育論文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現于學術價值也表現于實踐價值,既表現于社會價值也表現于個人價值。具體來說有以下方面:
(1)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2)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與以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3)通過科研論文撰寫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研究者提高整體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教育論文應較系統和專門地討論與研究教育科學領域中某種現象或問題,思考和動筆都是從科學研究這個目的出發的,比一般論說文更富理論色彩和專門性。它涉及的范圍較廣,在教育科學這個遼闊的領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觀察和分析有重要價值的現象和問題。它不象一般論說文那樣,可以就具體事件議論得失,評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價值,是在于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內容上的創新意義。它比一般論說文更強調新意(即新見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點:
1.學術性
教育論文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研究所形成的產品。它側重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抽象地、概括地敘述或論證,其內容是系統性的、專門化的、因而,這種文體必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它不是教育現象的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而是教育發展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它具有深思熟慮的學術見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雜談或社會性議論。教育論文中,某一教育現象也不象“經驗”那樣完整、具體、形象地反映著,而是按照思維的認識規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著。它致力于表現教育的本質,揭示教育的規律性。它與教育、教學經驗文章相比較,它是理論的。雖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但不敘述其細節,只是經過提煉,“抽象地反映”并上升為理論,寫成論文。教育論文如果沒有學術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論文的資格。所以,學術性是教育論文最起碼的條件。
2.科學性
教育科研的任務是要揭示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建立和豐富教育理論,使之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南。這就要求作者對傳統的教育思想、內容、方法,對引進的教育理論、經驗,都要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態度,都要尊重客觀事實,不能帶個人偏見,不能主觀臆斷或憑空說教。在立論上,應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切合實際的結論,即必須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思想,論點的提出必須以切實、準確、真實的科學依據為前提;論據,要求要在周密的觀察、調查、實驗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穎、確實有力的材料(理論材料和事實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論證上,應是系統的、完整的、首尾一貫的,是經過周密思考,嚴謹而富有邏輯效果的論證。它包含在內容上的充實、成熟、先進、可行;表述上的準確、明白、全面,無懈可擊,如果失去了科學性,也就不成其為教育論文。所以,我們說科學性論文的生命。
2.創造性
教育論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革新陳腐的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有創新意義。能在對教育領域的現象進行觀察、調查、分析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沒有涉及的新問題;能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的新觀點或新結論;能在綜合前人研究結果(或經驗)的基礎上加工提煉,開掘新意;能在別人爭論的課題中或出現分歧的問題上進行比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爭鳴點的基礎上,做出與已有結論不同的結論;能用新鮮的材料(事例、數據、史實、觀察所得)來證明已證明過的問題,探索新意向;能運用中外教育領域里的最新信息資料、情報,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經驗理論、概念,增強教育論文的時代色彩或現代化意識,從而提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設想,探索新體系、新方法,開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動教育發展的新進程。所以,創造性是衡量教育論文價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標準。如果教育工作者沒有獨特的真知灼見,沒有創新,只有繼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難于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句空話。
4.理論性
教育論文的理論性是指論文的理論色彩,即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科學觀點和有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形成有理論高度的論文。在具體表達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規律、教育原則的新要求;要從具體事物出發,把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做出科學的結論,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領域的現象和問題的探討論論證和表述的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學校教育管理學和專家對教育的論述以及專業性名詞術語、理論概念,并溶化或融合為論文的內容,使論文具有較濃的理論色彩。所以,理論性是教育論文深度的標志。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地表述復雜的科學道理;要用通俗簡明、生動形象的語言讓讀者感到平易能讀,平實易懂,使論文發揮交流、傳播、推廣科研成果的作用,進而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以新的觀點進行探討、尋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探索,也就沒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貫穿教育論文始終的一條紅線。即在撰寫教育論文中,對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較復雜的現象和問題,要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層次的比較,并進行認真分析,反復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見和辦法;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黨的教育方針為客觀指導,根據傳統教育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探索教育領域里我們還未明白還未掌握的教育教學規律,探索未來的教育教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應當怎樣實現新的目標。此外,針對現實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總結研究成果,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確地尋找改革的突破口,尋找論證的新角度、新方法,尋找的過程,就是探索的過程。教育論文應體現出作者的探索個性(特點),探索個性越鮮明,論文越有創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寫論文的前提。
6.實用性
【關鍵詞】校本教研;語文;新課程;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它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教學研究機制。以校為本的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動研究作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應充分關注研究活動中教師的主體性、研究的實踐性、研究目的的行為指向性、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的趨同性。
面對語文新課程,我們的校本教研應該從哪些方面展開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確定研究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1. 新課程理念的研究與探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會遇到許多與新課程理念有關的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怎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語文三維目標的落實問題,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問題……實踐中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機械地設計課堂活動,甚至使活動語文論文與教學內容毫無關系……這些現象表明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還不夠透徹,有時甚至產生了誤解,由于理解出現偏差,在實踐中我們常常就會對教學活動作出庸俗化的處理。
帶著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新課程理念的研究和學習方面進行校本教研。
研究專題可以從宏觀角度展開,也可以從微觀角度進行研討。宏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中的體現、新課程理念與教學方法;微觀角度的研究專題,如怎樣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制訂、練習中如何體現新課程理念,等等。宏觀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否則就會架空。
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專題研討會、教育論壇、教育沙龍等形式進行。
2. 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與探討
如何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是我們廣大教師直接面對的問題。這方面的校本教研應該盡量從微觀角度展開,重在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定位和具體落實。語文課程目標的分年級達成問題、語文課程目標的細化描述問題、語文課程目標達成的螺旋上升問題、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繼承與創新(人文性與工具性)等課題都很有價值,值得我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深入探討。
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討會、教育論壇、論文寫作等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要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研討,否則就會失去校本教研的價值。
3. 新教材研究與探討從事新教材教學必然要對新教材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有時是無意識的,隨意的,而我們所說的校本教研則是要求我們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有目的的研究與實踐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總體研究、局部研究、編排順序研究、實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結構問題、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的關系問題、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銜接問題、蘇教版教材的學習專題問題、教材與讀本的關系問題、教學順序安排問題、彌補教材不足的方法問題等。我們還可以對文本進行具體研究,包括課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研究、課文注釋的研究、課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單元或專題內課文與課文的關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與探討可以采用個人研究和集體研討相結合的方法。集體研討可以采用備課組交流合作、集體備課、專題研討活動、論文寫作等形式,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較大范圍的教材研究。
4.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研究與探討圍繞新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與探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極有研究價值 從事語文新教材教學,我們會遇到許多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制訂計劃,在課堂上進行實踐,進而反思總結,再進行新的實踐,一定會有許多成果,關鍵是我們要做發現問題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學實際中發現了問題,我們才能進行研究。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研究的問題很多,宏觀層面的如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課型研究,活動體驗、文本研習、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研究,預習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合作學習的模式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分層教學研究、新課改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研究等;微觀層面的如一堂課教學過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學方法運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對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步驟和細節都可以進行反思和研究。
課堂教學研究應該以新課程理念作為我們的理論支撐,應該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開展研究。課堂教學的研究采用較多的是研究性教學、議課評課、個案分析、反思總結、論文寫作等方法,圍繞一定的內容進行專題研討、調查學生的教學反應、師生共同座談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課外閱讀研究與探討實施語文新課程,必然會遇到課外閱讀問題,這是課程標準規定的,無法回避 但如何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教材編寫者之間有比較大的距離,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我們不能采用自然主義的態度,而是要進行恰當的引導。這方面的課題是很多的,如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引導研究、語文讀本運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閱讀的引導、名著講座方法的運用、西方現代派與學生的價值觀等。
課外閱讀研究可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個案分析、專題研討等方法進行。要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閱讀需求、閱讀興趣等進行多層面的研討,有時可以讓學生直接參加到研討活動中來。
論文摘要:專業教員是任職教育院校教員隊伍結構中重要的組織部分,隨著軍隊院校任職教育轉型的不斷發展,對教員的基本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積極探討新形勢下軍任職教育專業教員的基本素質,對于提高任職教育院校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專業教員是指在教育中教授某一具體軍事專業學科的教員。教員的素質和水平,決定著教學質量。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員隊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推進軍隊院校教育轉型,首先應是促進專業教員素質的轉型,而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專業教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又是轉型的基礎和前提。
一、教育觀念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教育觀念是專業教員對某種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的確認和堅信,它常作為一種無意或先驗的假設,潛移默化地支配著專業教員的行為,對于專業教員提高施教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專業教員施教能力,必須先轉變專業教員的教育觀念。要使專業教員進一步從軍隊人才建設的全局上認清軍隊院校實施任職教育的背景、意義和要求,理解任職教育的內涵、本質和屬性,更加充分地認識和把握任職教育專業口徑相對較窄,課程內容相對集中,教育培訓指向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相對較強,培訓時間更短、起點更高、難度更大等特點,逐步形成貼近作戰任務、貼近武器裝備發展、貼近任職崗位、貼近培訓對象。并以此為基礎和指導,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施教能力提高。因此,任職教育院校要求專業教員在堅持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開放教育等觀念的同時,應確立適應任職教育需要的新觀念:
(一)樹立能力本位教育觀
圍繞提高打贏能力,既重視向學員傳授新知識、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戰法,又重視培養其實踐能力和解決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視培養其高科技素質、信息素質、創新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樹立問題中心課程觀
善于創造性地圍繞軍隊信息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重點難點問題,打破學科界限,重組內容體系,突出問題性、研究性、案例式課程教學,努力創新戰法訓法。
(三)樹立啟發引導教學觀
以學員素質發展為本,充分發揮學員的學歷、經歷、經驗等教育資源優勢,引導激發學員參與教學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堅持啟發內容的結構性,啟發主題的問題性,啟境的互動性,啟發形式的多樣性,讓學員理解學習過程,通過學會達到會學、會用、會創造。
(四)樹立實戰標準質量觀
衡量任職教育質量的最終標準,不是結業考試成績,而是能否經得起實戰考驗。因此,必須著眼實戰需求,服務作戰部隊,貼近崗位實際,提高培訓質量。
二、軍事專業素質
軍事專業素質是軍隊人員所應具備的本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軍隊任職教育院校專業教員的軍事專業素質應括本專業的文化知識和實踐能為。主要體現在軍事基礎理論要扎實、軍事專業理論要精通和軍事實踐能力要增強三個方面。
1、軍事基礎理論要扎實
能夠對現實軍事問題進行正確論證、說明和總結,對未來軍事趨勢進行準確把握和科學預測等。教員要了解軍事歷史知識,掌握通用戰爭理論;要通曉備軍兵種作戰理論,包括敵我雙方備軍兵種體制編制、作戰運用原則、主要作戰方法等方面的知識;要熟悉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次指揮決策、協調控制的相關知識;要了解武器裝備和指揮系統知識,包括敵我雙方主戰獲器裝備性能,信息化武器裝備系統現狀和發展趨勢。
2、軍事專業理論要精通
教員要精通自己所教專業的學科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熟知本專業學科發展的歷史演變、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等,以及本專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把握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和學科前沿動態。
3、軍事實踐能力要增強
真知來自于實踐,教員應把掌握的專業知識應用到戰備、訓練、管理和科研王作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充實、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同時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將部隊的作戰、訓練、管理貫穿于其中,這樣才能更加貼近實戰,更加貼近部隊需要,這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三、知識結構具有極強的復合性
任職教育是建立在高等(中等)學歷教育基礎上的,學員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專業教員要在任職教育中成功地開展教學,必須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專業教員的理論知識不僅僅包括專業基礎知識,還包括專業核心知識、專業相關知識以及專業前沿知識。任職教育不是“知識傳授型”教育,而是“能力培養型”教育,教育的過程就是使各種基礎的、專業的、技能的知識轉化為學員個體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性,要求任職教育專業教員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上融合
高等學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從事高等學科、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為專業工作打基礎,而任職教育是各級各類軍官根據崗位任職需要,在高等教育的基礎上,獲得相應軍事任職崗位上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其教育目的直指崗位。專業教員除了要有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知識,熟悉部隊訓練、作戰等情況,以達到理論與實踐上的融合。
(二)課程設置的綜合性,要求專業教員在多學科與多專業知識上交匯
任職教育課程設置體現出高度綜合性,打破學科壁壘,淡學科界限,使課程目標由知識本位向學員發展本位轉變。以增強學員的任職能力為核心,以提高教育的綜合水平為途徑,實現軍事教育的綜合集成,進一步實現由單一專業型教育為主向指揮、管理型綜合教育模式轉變。同時,專業教員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具有單一學科,單一專業的教員已經不能滿足任職教育的需要,教員不僅是某一學科的骨干,某一專業的尖子,而且更要通曉其它學科和專業,在學科和專業上形成知識交匯。
參考文獻
【1】屠恒章.軍事任職教育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選修課;學習態度;對策研究
高等教育在迅速發展中,其知識容量不斷增加,與新時代的結合愈加密切。專業選修課對于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意義重大[1]。選修課和必修課共同構成高校課程體系,同時選修課填補了專業必修課無法涉及到的知識領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同時補全相關專業信息,從而形成完整科學的知識體系[2]。但是現實運行中存在學生對學校開設選修課的知識結構、重要程度以及教師教學特點認識尚不清楚的情況下,存在盲目選課和湊學分、求高分等急功近利的現象。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顯示:選修課在高校中設計、建設較為匱乏且未能受到學生足夠的重視,僅47.0%的學生能選到自己滿意的課程;學生對選修課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造成課程參與度較低,55.85%的學生都逃過選修課;其中50.9%的學生的逃課原因是選修課程教學內容枯燥,這更加降低了選修課參與度甚至滿意度。然而“網上選課”的給予,能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和支配空間,培養學生自我規劃能力,也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3]。
一、調查對象及方式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山東中醫藥大學的本科學生,采用如下的調查方式:①問卷調查:按比例隨機分層抽取了496名在校本科大學生,男生192人、女生304人,分別占總人數的38.71%和61.29%②實地調查與訪問:對課堂實地調查并進行訪談。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對選修課認知態度較高
通過調查76.2%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設選修課,選修課對于促進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要;69.35%的同學認為選修課“選而不學”是不良行為,應該杜絕;并且高達66.53%的同學認為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在拓寬視野、滿足興趣等方面選修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二)選修動機多元且需求呈現多樣化
在調查中67.74%的同學認為選修課的目的是學習專業外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57.66%的同學選課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53.23%的同學補充專業知識為就業提高競爭力,還有34.07%的同學是以湊學分作為選課的重要依據。大多數同學是以提高素質和滿足興趣作為選課的導向,有少部分同學是以湊學分為目的而選課。
在課程設置種類方面,人文類課程最受同學們喜歡,占49.19%;同時醫學類及社科類的課程需求量也相對較高,分別占45.36%和43.55%;經管類占34.88%,社會體育類僅占22.98%。
不同專業對于選修課的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醫學類、理工類專業的學生更喜歡人文類和醫學類的專業,管理類的專業學生青睞于人文類和社會科學類的專業,通過縱向分析數據我們得出藝體類專業的同學比較喜歡醫學類和人文類的選修課。
(三)選課機制不規范,選課需“拼殺”
在沒有選到滿意的課程中,網絡擁堵這一原因占到了52.87%,選課系統的機制不規范制約了學生的選課滿意度,同時也有16.9%的同學是必修課沖突及14.94%的是由于選課種類不足為選到滿意的課程,還有9.58%的同學由于選修課限制條件過多而選不到滿意的課程。網絡以及選課條件的種種限制制約了同學們選課的自由度,同時也降低了對選修課的積極性。
(四)教師對于學生選修課的積極性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
調查顯示課程太枯燥占到所有選修課逃課原因的50.9%,居于逃課原因的首位,另外還有30.69%的同學認為老師不點名,不會影響成績也是逃課的主要原因;在對選修課的上課方式調查中,83.47%的同學認為生動幽默并結合教師親身經歷的上課方式最受歡迎。由此可見,老師的教學風格及教學方法和手段對選修課質量及選修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提高選修課選修質量的對策研究
(一)為滿足其自主選則權提供充分有利條件
為使其真正做到充分自主選擇,不設置人數上限和下限,根據選課的人數設置。開展選課教育,學生選課以興趣和學知識為重點,避免混學分的現狀,真正做到自主選課。提前公開選修課的課程內容與大綱,便于同學們了解課程相關信息。
(二)上課時間和方式的自主化
上課時間應盡量避免安排在學生放松時間,增加網絡選修課的種類。上課方式相較于必修課來說應具有更大的趣味性,較強的靈活性。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寓教于樂。
(三)設置靈活的考試方式
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考試重點化教育,可根據不同年級專業靈活處理,采取機考、實踐技能考核、口試、論文答辯等;也可以分組考核、平時分階段檢驗,真正提高授課效果。
(四)校際合作選修課,營造雙贏局面
對于大部分高校來講,開設的選修課程基本上都體現了各校的學科專業特色。為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近年來在高校密集區域開始嘗試建立教學共同體。各校之間教學資源能夠互補、共享,教學資源得到極大發揮,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的選課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學生在跨校學習的同時,還可以感受不同的校園文化和學習氣氛,并增加了學生間的校際交往。因此,校際選修課的開設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推動了高校優秀課程的建設,適應了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件學生受益、學校受益、社會受益的共贏舉措[4]。
四、結語
選課制作為一種較為靈活的教育教學制度,是推行彈性學制的必要條件。選課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學習自由度,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高校教師努力提升教學技能,增進教學效果,調動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積極性。選課制的推行與實施應該謹慎、科學[5]。
雖然現在國內的各大高校的教育方式仍以傳統教學為主,但目前教育方法還在探索發展當中。但是我們成長的步伐還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我們虛心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制度,結合我國培養人才的發展戰略,根據自己的特點需求來設置選修課并不斷地加以總結,就一定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子明,潘A華,金姝蘭.關于專業選修課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的研究[J].學理論,2010(35):266-268
[2]袁文翠,于文娟,馬瑞民.大學生公共選修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論壇,2014(46):111
[3]鄭宏星,大學生自主選課的制度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02
但是,也應該看到,有些試圖創新者脫離教材,學生和社會實際,違背了創新的真諦,造成歷史教學中某此無序狀況,表面看來很是花哨、鬧熱,實則讓受教育者無所收獲或少有收獲,甚至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其表現大致有下幾種:理插科打諢。課堂上開玩笑,講佛教、講到魯智深醉打山門、《蒙娜麗莎》就是達芬廳的自畫像變形之美。博得學生一驚一笑,以為這就是創新。二是濫加臧否。課堂上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個人之好惡,道聽途說之材料,任意評說,引起學生認識混亂,以為這就是創新。三是放任自流。課堂教學胸無成竹,缺乏駕馭課堂的能力,扔下幾個問題,不加引導與指點,讓學生爭爭吵吵,無結果而散,留下認知上的空洞或缺陷以為這就是創新。四是活動取代。有的以參觀、討論取代教學,或以“電灌”取代“口灌”,缺乏與課文的有機結合,僅僅停留在歷史教學的表面,沒有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特殊性,還以為就是創新┉出現這些現象,究其原因,是出于對創新教育的裨理解有誤。創新教育,說到底,就是要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發具有不同稟賦學生的潛能,使之成為應21世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我們認為,歷史教學必須創新,但這種創新不應該是勉強為這,形工序義的,而就該是貫穿教師創新意識與求實作風,精心籌劃、設計與操作,確有成效的。
歷史教學的創新,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短程能力的關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源于知識。試問,對基本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時空都茫然無知,你能說他有歷史思維能力嗎?當然,知識又有待于轉化為能力,單純地提“知識就是力量”,也有片面性。知識必須經過加工、聯系、拓展和重組,才能在今年內后的實踐中應用于。當今世界上的經濟、文化、民族、外交關系中的盤根錯節、風云變幻,深長思之,仍可從古今吵外歷史現象中找得巫通之外。水有源,樹有根,在歷史教學分明新中,必須注意知識與能力并重,舍近求遠何忽視知識傳授,片面強調能力的作法是不可只傳授知識,不教給學生思維方法,不培養成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作法同樣是不可取的。
二是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既要講繼承,又要講發展,對傳統教學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實際化教學,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臺上,一本書、一支筆或加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后情感受上、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創新的關鍵不在表面,而在實質。當然,我們不能以此為“滿堂灌“辯護。不過,我前歷史教學工作者有必要在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上做文章,使自己教學更趨完美。我們不能固守傳統教學方法,排斥先進教學手段,而應使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從不使用電化教學手段同的,可否試它一試?課堂氣氛過于沉悶的,可否注適入一些新鮮空氣、啟疑、激疑、釋疑,讓教學過程式充滿思辯性、挑戰性、生動性呢?
三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歷史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因課而異,因材而異,因人而異。變化多樣的教學形式往往能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感,形式活躍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發揮聰明才智提供適宜的載體。在這方面,不少教師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創造。有的把討論引入課堂,讓學生闡述觀點,說明道理,甚至圍繞一些史不界尚有爭論的問題,把學生分為正方、反方,一形辯論。如鄭和下西洋、殖民主義的后果、、運動等對中國有影響的問題,都可分為辯題。不必擔心學生越辯越糊涂。
在教師的主導下有序進行的課堂爭鳴只會帶來學生熱情的高漲,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提高。
四是課內與課外的關系。歷史課堂教學對創新能力的培養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為還有一些矛盾客觀存在。如歷史教材的相對穩定與史學材料的大量涌現,信息劇增的矛盾,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矛盾。所以歷史教學分明新不僅要注重課內,還要充分利用課外,只有課內外雙管齊下,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能促進歷史思維,歷史創新能力的發展。這里有很多形式可供利用。如結合教學,有計劃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烈士陵園、考古遺址、圖片展覽等;組織學生到學校和地方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歷史資料;組織學生參加學佼、地方的歷史知識競賽,重大歷史題材影視片評論,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演講以及歷史小論文比賽活動等。課內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主陣地,課外活動則是課內的延伸和深化。在這是,必須注意的是,課內與課外,不能成這互不相關的兩張皮,而要努力形成契會點,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豐富的知識是創造的先導。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其他自然學科、社會科學知識,就不可能縱覽古今,正確地總結過去、指導現在、預測未來,就談不上創造才能的發揮。學生的知識面愈廣,愈具有綜合性、滲透性,其創造力普愈強。
【論文摘要】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措施兩大體系,后者又包括培養制度、課程體系、教學過程和實施評價四項內容。在社會體育專業中探索體育休閑娛樂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適合我國市場經濟體系所需要的體育休閑娛樂人才,這對改進國內社會體育專業的辦學現狀和促進體育休閑娛樂產業的發展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一、明確體育休閑娛樂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一技之長并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21世紀的體育休閑娛樂人才培養目標也要符合通識教育的精神,把學生培養成至少具備一至二項體育運動技能并具有體育經營管理素質和能力的全面人才。
1.培養類型目標。體育休閑娛樂人才培養類型目標可定為體育體閑娛樂業運動技術型和經營管理型人才、為事業性體育休閑娛樂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人才三類。其中,體育休閑娛樂業是體育產業的核心部分。為體育休閑娛樂業服務的技術型人才是指在就業之初以運動技術作為基礎,培養過程中側重某項技術的學習,以成為該項技術的教練員。體育休閑娛樂業經營管理方向包括健身中心、休閑中心、野外活動俱樂部、體育旅游以及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用品等行業的經營、管理、推銷及策劃。事業性的體育休閑娛樂人才應包括社會體育行政管理人才和從事社區體育、體育社會團體、工商企業員工體育休閑娛樂活動的指導和管理、策劃工作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確立的這三種人才培養目標可以較好地解決社體專業辦學中存在的變相體育教育專業的重復和過多集中于事業性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等問題。
2.培養規格(即人才的素質結構)目標。人才的素質結構是指人才個體內在的德、識、才、學、體各要素的排列組合方式。對體育休閑娛樂人才的培養要著重從智能素質和身體素質兩方面著手,并兼顧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人才層次的高低=品德素質€字悄芩刂蕗仔睦硭刂蕗咨硤逅刂剩蘊逵菹杏槔秩瞬瘧匭朧歉鞣矯∪?、具有发展强嚘的通识人矓Q6愿骼嘈腿瞬偶扔邢嗤乃刂室?,覡N懈髯圓嘀氐恪?
二、構建現代體育休閑娛樂課程體系
(1)要因地制宜、注意與本地體育休閑娛樂產業發展水平和體育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相吻合。(2)要體現民族特色,吸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的休閑娛樂文化精髓,實現其本土生長。(3)要實行學分制和選課制,重視選修課的比例,保障學生自由選課、自由學習的權利。(4)要重視通識課程,在低年級階段應開設大量的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方面的必修和選修課程。(5)要重視專業課程,開課內容不僅要涉及廣泛的領域,還要加大實踐課和職業課的力度。
三、遵守教育規律,明確科學的教學原則
鑒于現代體育休閑娛樂課程體系的特點,現代的教學要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知識傳授上要采用綜合教學法,講授式教學法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突出專題研討會的運用,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課程方案中,有大量的職業實踐課和社會實踐課,在教學中要加大學生的職業實習力度,增強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設計策劃商業性活動,以培養其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與教師、周圍同學交流,使其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培養交際能力和良好的性情。目前,社會體育專業師資缺乏是制約其發展的重大障礙。只有國家統籌安排人力和財力、高校研究生教育大力培養所缺的體育師資以及對現在教師進行再培訓,才能解決社會體育專業尤其是體育休閑娛樂方向師資缺乏的問題。
四、加強管理,完善評價體系
有了科學的課程體系和完備的師資隊伍以及教學資源,還需要管理來保證整個培養過程的良好運行。而評價是管理過程中運用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各高等體育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門要根據各自的具體培養方案來制定合理的評價制度,多采用事前和事后評價手段來不斷改進整個培養過程,使其順利進行。評價主體多元化又是當今世界發展趨勢,所以要嘗試引進不同的評價主體來對高校的人才一培養過程進行公正評價,逐步改變學校內部單方面評價的封閉局面??梢詫W習國外利用權威性專業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的方式嘗試著進行改變。
因此,構建富有“通識教育”精神的體育體閑娛樂人才培養模式:確立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優良的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富有創新能力的體育休閑業技術型、管理經營型和事業性社會體育指導人才。設置現代課程體系要遵循因地制宜、體現民族特色、重視通識教育課程、保證專業課程內容多學科性、確保選修課占有優勢數量等原則。教學中要加大職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綜合運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管理中要運用評價手段為整個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服務,建立起完善的評價制度。
參 考 文 獻
陳國強老師從事幼兒教育多年,一直潛心于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綜合主題教學研究對我國的幼教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編的《幼兒園綜合教育主題活動實施方案》、《幼兒園綜合教育幼兒用書》等教材成為我國四大教材之一,在全國范圍內被廣泛應用。陳國強老師曾多次應邀到國內外進行學術訪問和講學,并在國家級、省級等重要刊物上發表了若干篇教育論文。她把她對孩子們的熱愛傾注在了推動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上,踐行著“一切為了孩子”的諾言……
“春江水暖鴨先知”,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重視學前教育”的戰略,“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肩負著“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的國家重任、民族重任、家庭重任。在幼兒教育的又一個春天來臨之時,我們幼教工作者無論是奉獻了一生的長者,是奉獻了汗水和智慧的中年,還是讓魅力青春和純真童心一齊跳動的青年,都應以對事業的熱忱、對孩子的愛心,沐浴春的和煦陽光、吸吮春的甘甜雨露,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盎然生機中添紅抹綠。
新時期的幼教工作者,似百花園中勤奮而睿智的園丁,我們牢記“一年四季在于春”,懂得珍愛春天的每時每刻。要像先輩陶行知、陳鶴琴一樣堅持“一切為了兒童”,要用“以人為本”的思想,努力將“尊重兒童”的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并逐漸內化為專業的水平,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時期,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現成的文本方面,關注的是如何把前人的現成經驗傳遞給每一個兒童。面對21世紀的育人目標:從小讓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要練就一雙像鷹一樣的眼睛,這雙眼睛不應該只盯著“我教的知會了沒有”、“這節課孩子學習的技能怎么樣”、“孩子們是不是按老師的規定活動”……在培養有自信心、獨立性、創新精神的新一代的教育中,教師的眼睛應練就得像中國的名醫一樣,在孩子活動中去看、聽、交流、思考等技巧,把握幼兒的情緒表現、心理需要、能力水平,然后能根據每個幼兒的基礎,開出“調理配方”針對兒童去做,充分體現引導者、幫助者、教育者的作用,以滿足幼兒發展的需求。
作為具有現代專業技能的幼兒教師,就應該自覺練就關注幼兒技術,抓住幼兒發展的關鍵時刻,把握孩子的認知特點、智慧策略等,以發展的眼光去關注每個幼兒在各方面小步遞進的過程,真正改變按文本要求、按教師預設計劃辦事,以孩子是不是學會為思維定勢和行動方式。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注意觀察兒童的言行舉止,注意傾聽兒童的言語、交談,注意思考孩子的實際水平和發展進程,在此基礎上再實施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的育人目標。
例如:按照過去的某些文本規定,中班角色游戲一般只設一個娃娃家、一個醫院、一個商場……但是兒童的興趣往往會相互影響,而文本規定的只設“一個”的確是限制了幼兒的發展需要和心理需求,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便努力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滿足他們游戲的需求,鼓勵他們做自己的事:樂意扮演什么角色就自主地選擇材料、選擇場地、選擇玩伴、按自己的意愿去玩,這樣就促進兒童多方面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使幼兒獲得了心理的滿足,保持愉悅的情緒,并且提高了把握自己活動、與同伴交往、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
又如,在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方面,教師改變了過去要求一刀切的情況,注意觀察、分析每個幼兒的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指導,實施不同的幫助,使每個幼兒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獲得成功感。
例如,午睡起床時,教師轉變了只籠統地評價誰穿得快,誰守紀律的做法,代之以觀察幼兒的表現,并做出分析判斷:幼兒自理能力不一;有的衣、褲、鞋都會穿且熟練,有的是會但速度慢,有的是自己做有困難;幼兒習慣不一:有的能有順序地擺放衣物,穿時省時,有的是邊穿邊玩所以速度慢,幼兒的態度不一:有的自己穿,有的等別人幫助,有的主動幫助別人……老師觀察了幼兒的表現,經過思考分析就可以提出針對每個幼兒發展狀況的要求和措施,更好地促進每個幼兒生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只有教師具備了新的研究兒童的專業技能,才能做到既保證幼兒園全面發展目標的落實,又能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自主的構建和實施課程,為幼兒提供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從而促進幼兒主動地、積極地發展。
讓我們忘卻曾經有過的困難、困惑甚至委屈、傷感,充分享用能與童心、童真對話的特殊機遇,選用合適的課程、有效的策略,孜孜耕耘……,生命無限的幼苗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同時我們將收獲無限的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