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2: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田水利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開展農田水利建設,正確處理農田水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充分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多方協作,推動農田水利建設的順利進行。規劃中將堅持以下原則:
1、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
從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要求出發,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用水、經濟發展用水、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把廣大農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農田水利發展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農田水利綜合體系。
2、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突出重點
根據全區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多方論證,科學規劃,慎重布局。統籌考慮防洪除澇、水資源配置與供給、水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需求,協調城鎮與農村、灌區與鄉村、骨干工程與配套工程之間的關系,優先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更新改造與新建擴建并重,當前與長遠、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突出重點,講求效益。
3、開源、節流與保護并舉,建設、管理與改革同步
要堅持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保護,并把節約、保護放到優先位置。加強水利投、融資機制、水價形成機制、公益消耗補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水管單位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體制、健全法制、改革機制、強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擴展服務能力、促進全區農田水利全面發展。
4、加強與其它相關規劃的協調
要做好與經濟社會、水資源綜合利用、國土整治、城鎮發展,以及水利、農業等專項規劃的銜接與協調。
5、量力而行,通力協作,穩步發展
依據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按照財政資金和群眾自籌可能,合理確定農田水利工程發展規模和建設速度,并采取積極措施,在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扶持的基礎上,動員廣泛社會力量的參與,水利、農業、財政、發改委等部門分工明確,通力協作,穩步推進,使農田水利建設成為全區各部門的共同行動,全面實現農田水利建設目標。
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包括工程質量行政領導責任制、參建單位工程質量責任制以及工程質量檢查監督驗收管理辦法等。嚴格控制工程投資、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參與,及時協調處理好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全區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局面,切實保障本次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確保按計劃、按標準、按質量完成。
二、水利建設
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的水利事業?;救蝿帐峭ㄟ^水利工程技術措施,改變不利于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條件,為農業高產高效服務。
主要內容是:
(1)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為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和發展農業創造良好條件;
(2)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調節農田水分狀況,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產土壤,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農田水利建設就是通過興修為農田服務的水利設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澇和防治鹽、漬災害等,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定的基本農田。主要內容是:整修田間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擴大田塊,改良低產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樹造林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基本任務,是通過興修各種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和采取其他各種措施,調節和改良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利條件,使之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業的穩產高產。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大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加快推進經濟發展進程中,必須處理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需要和環境可承受能力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堅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重,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并重,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大力推行“四節”(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切實改善生態環境。重點要抓好綜合治理、草果山礦區和王洼煤礦礦區治理、庫區生態建設、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防護林工程,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大力推廣節能改灶、沼氣池建設,保護森林植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解決農村人畜飲水,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度
2.1著力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要采取縣級領導與部門掛鉤負責制度,把任務分解到村,責任到人,以部門掛鉤、群眾投工投勞、社會幫扶的方式,大搞“五小水利”工程建設,確保在2015年前全部解決全縣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2.2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
加強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的調查評價工作,認真組織編制《“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體規劃》,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笆濉逼陂g切實解決全縣無供水設施、季節性缺水嚴重和水質污染嚴重問題,千方百計解決全縣人口飲水安全。
2.3大力開展小型蓄水、引水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
切實抓好庫塘安全蓄水工作,為春耕生產、抗旱減災和城鄉生活用水正常供應創造條件
2.4加強工程后續管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由于農村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多、規模小、分布面廣,建后管理難度也大。能否使工程持久發揮效益、穩定供水,關鍵是看有沒有一套完善的運行管理機制。對此,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引入市場機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建立用水戶參與的自主管理體制,確保飲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健全完善投資體制,提高社會資金參與度
3.1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按照明晰所有權、放開建設、誰建誰管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和利用民間資本興辦水利,努力拓寬水利建設的融資渠道,探索出一條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農田水利建設新路子,形成“以水養水,以水促水,以水興農”運作機制。
3.2逐步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穩步增長機制
要建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民興修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給予補助,并逐步增加資金規模;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時,繼續把中低產田改造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切實增加投入。
3.3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整合建設資金
要切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向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要本著“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加強管理,規劃在先”的原則,把水利建設基金、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扶貧攻堅、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等涉農資金整合起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3.4要進一步推進水價改革,形成有償使用機制
要認真貫徹實施《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以及農村稅費改革有關政策規定,合理確定供水價格,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行收費管理,以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促進節約和保護水源。
3.5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作者:王俊 李玉娟 單位:呼蘭區腰堡街道辦事處 呼蘭區水務局
本文以2004-2009年的統計資料為基礎,以期間各地區的平均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代表各地區的耕地面積(未包括農墾總局),以期間的平均水資源總量代表水資源量,分析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配置情況??梢钥闯?,齊齊哈爾、綏化、大慶三地的耕地面積分別居全省的第1、3、6位,合計耕地面積占全省13個地市的43.6%,而其水資源總量則分別居第6、8、12位,其水資源總量僅占全省的13.7%,從而使得其地均水資源總量居全省最后三名。而大興安嶺、伊春、鶴崗三地的耕地面積居全省第10、11、13位,耕地面積僅占全省的4.9%,但其水資源總量分別居全省第1、5、10位,合計水資源量占全省的31.3%,其地均水資源總量居全省前兩位。其余的地區則介于以上兩類地區之間。從中可以看出,黑龍江省的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空間配置不合理,給水利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農田水利建設總體水平低。雖然黑龍江省的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該省的農田水利建設水平依然處于較低水平。根據全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以2008年為例,黑龍江省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僅為26.39%,全國為48.04%,黑龍江省較全國平均水平低21.65個百分點。全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2944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24.19%,而黑龍江省僅為5.52%,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提防保護面積為4571萬公頃,占全國耕地比重37.55%,而黑龍江省僅為24.8%。
農田水利建設的落后,對降水的依賴性強,必然帶來糧食生產的極大不穩定性。仍以1996-2008年為例,12年間,除2000、2002年兩個年份的糧食播種面積有小幅下降外,其他年份則呈現增長態勢,但1998、2000和2003年三個年份出現明顯的減產,尤其是2000年,減產的幅度達到17%,遠遠大于播種面積面積減少3%。農田灌溉結構不合理,使用效率低。2007年,黑龍江省節水灌溉面積75萬公頃,占有效灌溉面積的25.3%,而全國節水灌溉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為40.7%,黑龍江省較全國低15.4個百分點。以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排序:灌溉效率較低的噴灌為第一位,占90.0%;防滲渠灌為第二位,僅占6.8%;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為第三位,占2.2%;微灌為第四位,僅占1.0%[7]。從中可以看出,噴灌面積比重明顯偏高,而投資少、效果好、能防凍防滲渠灌等灌溉的比重偏低,表明黑龍江省的節水灌溉發展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糧食生產抗災能力差。黑龍江省地處中高緯度,降水的年際變化大,糧食生產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特別是旱災和水災。根據相關統計年鑒數據,1996~2008年間,黑龍江省的農作物多年平均受災率(受災面積/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高達50.15%,較全國平均值高出19.53個百分點。降水的年際變化必然影響到農作物的單產水平,進而引致糧食總產量的下降。為說明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本文引入相關系數,計算公式如下:(式略)式中,xi為i年份黑龍江省的作物受災面積比重,yi為i年份黑龍江省的糧食單產水平。將1996-2008年黑龍江省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糧食單產數據代入上述公式,計算得到相關系數為-0.62,在自由度f=11時,查表得r0.05=0.5529<|-0.62|,表明黑龍江省的農作物受災面積與糧食單產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水利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投入大、建設周期較長,在黑龍江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很難在短時期內投入巨額資金。因此,調整作物的種植結構對于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的意義就顯而易見。黑龍江省應該積極利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加大水稻和玉米等單產水平高的作物的播種面積,壓縮春小麥、大豆的播種面積。在空間上,擴大三江平原、松花江、牡丹江等流域的水稻播種面積,玉米則應向北部地區擴展。加大投入,加快水利建設步伐首先要加強投入。資金投入是水利建設的保證。結合國家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努力爭取國家的投入。其次,改革水利建設投入機制,積極爭取民間資本和國內、國外資本投入,遵循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積極擴大融資范圍,多渠道籌措資金。發展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中下游以及興凱湖沿岸地區提水工程,在水資源豐富、無污染的沿江、沿湖地區建設大型新灌區。重視水利規劃結合大江大河治理,參照黑龍江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全局出發,高起點,對全省的水利建設進行重新規劃。既要考慮大江大河的防洪排澇治理,也要重視小流域治理;既要重視水土流失治理,也要重視對中低產田的改造;既要兼顧大灌區的建設,也要重視小型水利工程。善管理,依法管理“三分建設、七分管理”。良好的水利建設離不開科學管理。首先要加強水利工程質量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其次要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部門和管理制度法規,優化配置管理隊伍,理順管理體制,依法管理;第三要加強農田灌溉用水管理,加大水利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大力推行節水灌溉,加強監督管理。同時,還應深化水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形成合理的水資源價格
【論文關鍵詞】破解;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題;變革
在我國全面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增效與增收,而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國內在農田水利建設中普遍面臨嚴峻的資金難題,導致部分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舉步維艱,嚴重影響到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因此,在新的環境與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破解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題的策略,從而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1.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籌資政策的變革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籌資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國內加快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籌資政策的變革步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從籌資政策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其主要經歷了三個變革階段:
1.1 在1949年-1980年,國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籌資政策處于集體出資為主,國家出資為輔的階段。1952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1952年水利工作決定》,其中明確提出:在溝渠、塘堰、渠道、井、泉與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中,應以組織和發動群眾力量為主,從而奠定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集體出資、收益的格局。
1.2 在1981年-2004年,國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籌資政策處于各級地方政府與農民投入為主,國家投資為輔的階段,展現了市場化籌資的特征。特別是在我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瓦解,家庭承包經營成為新的形勢,而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由于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而相應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善,而導致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入投資嚴重不足的時期,而且籌資過程中也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
1.3 從2005年到至今,國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籌資政策處于國家投資為主,而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投資為輔的階段,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的籌資格局。特別是在我國取消“農業稅”與“兩工”的背景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存在日趨明顯的事權與財權匹配問題,所以,國家加大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2.國內農田水利建設中資金難題的引發原因
從國內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而言,總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是資金難題卻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對于引發各類資金難題的原因進行有效的分析,將嚴重影響到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結合筆者多年從事都江堰人民渠水利工程建設及維護工作中財務管理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兩方面的引發資金難題的原因:
2.1 農田水利建設的籌資機制滯后
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前,農業生產是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的,興修水利與農業生產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農民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的積極性較高。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于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農村土地數量的減少,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農民對于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明顯降低。近年來,國內的農田水利建設呈現出規模大、工期長、投資大的特點,而且強調建設中的專業化與機械化,農民的投工、投勞需求大幅下降,而傳統的籌資機制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當地政府自籌資金的能力相對較弱,單純的依賴于財政撥款是不現實的,從而導致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滯后的局面。
2.2 資金投入不足,主體責任不清
在我國已經建設的農田水利工程中,國家和各地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占據主體地位,其次為社會資金籌集。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家的投資重點更多的集中于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對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逐年遞減。各地政府比較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但是由于自身財力資源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另外,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由于受到歷史原因與經濟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主體責任不清的問題,導致很多在建農田水利工程因后續資金不足或資金管理不善,而出現管理日漸荒疏的現狀,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進程。
3.破解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題的對策
在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是十分重要的,而從國內的實際狀況而言,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破解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難題。
3.1 廣辟投資渠道,用活用好各類資金
在國內今后的農田水利建設中,應積極開辟投資渠道,如:政策融資、利用外資、政府投資、銀行貸款、社會融資、個人捐資等,以廣泛的資金來源渠道,促進農田水利建設的全面發展。都江堰水利系統紫坪埔水庫水利樞紐工程正是利用了政府投資、社會融資、銀行貸款等資金來源方式。在吸引到足夠的投資后,應注重各類資金的用活、用好,特別要強調“誰投資,誰受益”的基本原則,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制度,積極建設民營水利工程,從而實現由存量資產向增量資產的轉變。另外,在農田水利建設中,應將民間資本作為主要籌資渠道,并樹立民營農田水利建設的主導地位,實行“捆綁使用資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類資金的使用效益。
3.2 構建多主體、多渠道、多元化的籌資體制
在新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中,籌資體制的構建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符合農田水利設施的準公共產品或公共產品屬性。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應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與條件,構建多主體、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農田水利建設籌資機制。在農田水利建設籌資體制的構建中,必須要注重其所具備的公益性、戰略性與基礎性等屬性,進一步明確各方投資的主題與次要地位,充分發揮國家和政府的主導地位,從而實現籌資體制的逐步完善。另外,在農田水利建設籌資體制的改革與完善中,應盡量構建以市場或農民為投資主體的機制,更多的吸引民間資金,從而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各方投資主體享受到相應的收益。
【關鍵詞】:農田水利、現狀、問題、發展、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型農田水利現狀
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地勢西高東低,季風氣候明顯。降水季節集中年際變化很大地區分布不均。東南沿海地區年降雨量約1800mm,西北內陸不及200mm.s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平均總量為28100億m3,居世界第六位。中國雨熱同步的氣候條件、江河的豐沛水資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廣大沖擊平原,都給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帶來了有利條件愛你。但水資源的開發也伴隨這與水災害的斗爭。人口的增長有增加了對水土資源開發的壓力,人均占有水資源量近衛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別是水資源與徒弟資源的分布不相協調,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江河徑流量占全國的83%,但耕地只占33%,長江以北地區,耕地占全國的67%,但江河徑流量僅占17%。我國大部分地區降雨的年內和年際分配不均,必須建設必要的水利設施予調節,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性工作和保障條件。
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灌排系統框架已基本形成,其他水利設施也初具規模,水利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對抗御自然災害發揮了一定作用,改變了過去那種單一靠天吃飯的局面。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加之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因素,還存在一些問題:
2.1投入不足,影響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正常開展
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及“兩工”的取消以后,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組織方式、投入機制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田水利建設陷入困境。國家近幾年加大了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建設投入,地方各級政府也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但由于面廣量大,農田水利建設任務繁重,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農田水利建設的正常開展。
2.2工程老化失修,影響了效益的正常發揮現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大部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受當時的經濟技術狀況制約,工程標準低,配套差。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工程超期服役、帶病運行,老化失修,效率低下、效益衰減。
2.3管理體制機制不活,工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經營管理理念落后,責、權、利不明確,重建輕管的現象較突出,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降低。水價不到位,征收難的現象也存在,工程良性運行的機制未完全建立。管理缺失,工程不能發揮效益。致使灌溉水利用率低下,水資源浪費嚴重。其根本原因還是管理問題,小農水工程產權不清,體制不明,無人管理,形成“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的惡劣局面。
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發展 3.1 進行科學管理 要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轉重建輕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農田水利資產要及時移交給有關單位和個人,向他們頒發產權或使用權證書,采取專業管護、拍賣經營、個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實有效、適合當地社會情況和不同工程類型的運行管護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進入良性運行軌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發揮其最大效能。因為農村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所以以水利為主的工程兼有經營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澇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備經營條件。根據各種不同農村水利的特點,需要對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條件之下,取得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為主的工程,既要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償服務,核算成本,降低費用,促使工程良性運行,又要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宗旨。 3.2加強資金投入 在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資,應由中央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財政投入責任,以此來增加各級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對現有工程進行維修改造,同時增加新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適應當今水利發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財政投入的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強對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的行政領導,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水利工程建設中來,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為了杜絕擠占挪用農業專項資金的現象發生,項目實施單位要及時向主管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項目情況,與財政部門積極協調銜接,爭取地方配套資金。 3.3開發人力資源 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基層水利行業整體人力資源的開發。要有計劃、按步驟地選拔人才去深造,以適應崗位需要和市場需求;鼓勵職工在職學習,不斷提高整體素質,使基層水利人力資源切實得到保值和增值。對農村現有水利技術人員進行適當分工,明確每個人的業務主攻方向,盡早造就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地質及地下水、水行政執法、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統攬全局,承擔起相應的工作。同時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并向其做好技術交底工作,使他們也能獨當一面。
四、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增地減水少的嚴峻形勢下,必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現有耕地的產出率,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強縣富民的根本途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將激勵全國人民奮發圖強,掀起農田水利建設的新,其新的建設和管理機制將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帶動全縣水利建設和管理上到一個新水平,對我縣的經濟振興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結語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鞏固和發展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是我國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而農業基礎薄弱和水資源總量不足又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深入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戰略研究,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錢正英等.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及各專題報告.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2001
2 付源瀚等.淺析農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6
3 郭根林等.對農村水利工作的一點思考.水利工程,2006
4 張岳.21世紀初期中國農村水利發展綱要.水利水電論文,2008
作者介紹:
論文摘要: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國的農業基礎還很脆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許多地方還是靠天吃飯,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進入新階段后,我國農業生產不僅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加大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僅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0 引言
為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的水利事業?;救蝿帐峭ㄟ^水利工程技術措施,改變不利于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條件,為農業高產高效服務。主要內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調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為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和發展農業創造良好條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調節農田水分狀況,滿足農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產土壤,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農田水利建設就是通過興修為農田服務的水利設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澇和防治鹽、漬災害等,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定的基本農田。主要內容是:整修田間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擴大田塊,改良低產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樹造林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基本任務,是通過興修各種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和采取其他各種措施,調節和改良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利條件,使之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促進農業的穩產高產。
1 小型農田水利的特點
1.1 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精辟地表述出農田水利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設施,良種、化肥、耕作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為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投入多,見效慢,管理難,本身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多表現為間接的社會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視。對農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斷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1.2 群眾性強,需要廣大農民參與。農田水利遍及全國各地,與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每年都要發動近億勞動力從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維護歲修、水毀工程修復和新工程的興建。群眾性、互助合作性是農田水利的重要特點之一。
1.3 公益性較強,需要政府扶持。農田水利既有農田灌溉、水產養殖和生活供水等興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澇、降漬、治堿、防治地方病等除害減災功能;既可以為花卉、蔬菜、果園、養魚等高附加值產業服務,又承擔著大田作物灌排,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
1.4 具有壟斷性,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按受益農戶多少區分,小型農田水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淺井等;另一類是幾十戶、成百上千個農戶共用、規模相對較大、具有農村公共工程性質的泵站、水庫、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資源等條件限制,多數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壟斷性,不能像鄉鎮企業那樣搞市場競爭、破產倒閉。灌溉所用水資源,屬國家或集體所有,是公共資源。所有生活在當地的農戶都有公平用水的權利。用水權是農民生存權的組成部分,為農民生存條件服務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設施不適合讓私人壟斷。
2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地位
2.1 基本國情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治水史。盡管我國耕地面積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持續減少,但灌溉面積總體上穩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斷提高,保證了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改革開放后,一方面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使過去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和水利科學研究等方面積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釋放,徹底扭轉了中國糧食長期嚴重短缺的局面。
2.2 社會穩定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業是安天下的產業,“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改革與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村市場,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只有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才能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
2.3 國家食物安全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主要產于灌溉耕地,加快現有灌區的持續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戰略舉措。由于農業用水總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擴大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此外,高效現代農業對灌溉保證率、灌水方法與技術的要求更高,對灌溉的依賴性更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必須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2.4 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如果我國農業不能解決未來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不能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基礎產業,那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基礎的基礎”。農業能否得到可持續發展,還取決于其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才能保證大幅度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措施
3.1 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標是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目標是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好基礎。無論是為了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還是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資源向生態環境、城市和工業轉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國家;其次,農民和農業已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在“三農問題”成為突出問題時,在農業和農村有困難時,即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工業和城市也應該支持農業和農村,國家財政應該向農業和農村傾斜;第三,農民負擔重、農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農民投入太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國家和各級財政理應加大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
3.2 充分利用WTO規則。如果僅從主要農產品價格來看,在加入WTO后,我國農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如果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那么也可以說農業是加入WTO后國家支持與保護空間最大的產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業與水利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農村水環境建設等均可納入WTO“綠箱政策”的支持范圍,屬于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服務的支持。
3.3 重視農田水利科學研究?,F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無論從技術的廣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應加大農田水利科學研究、示范與技術推廣的資金投入。不僅要研究有效、適用的技術,還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農田水利研究與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國形成適合我國農村體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特點的農田水利技術支撐體系。重視和加強農田水利科學研究,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規則,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關鍵詞】糧食安全;中低產田改造;保障機制
一、引言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的20-30年中,我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將繼續保持剛性增長趨勢,糧食供給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實現糧食安全將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耕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物質載體,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前提是確保一定數量的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耕地數量正在逐年減少,而且耕地質量偏低,對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和糧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壓力。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土地詳查數據,1996-2008年,我國耕地面積從130039.2千hm2(19.51億畝)減少到121715.9千hm2(18.26億畝),凈減少8323.3千hm2(1.25億畝),年均減少693.6千hm2。而且,在我國現有耕地中,大約2/3是中低產田。①主要分布在華南區、成都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區、內蒙及長城沿線區和甘新區。在這些中低產田中,有些宜于改造,有些改造的難度大、成本高。1988~2007年間,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共投入資金3193.4億元,改造中低產田3491.97萬hm2,②項目區糧食單產平均提高1500~2250公斤/hm2。如果能將現有0.82億hm2中低產田的1/2(即0.41億hm2)加以改造,按每公頃增產1500公斤計算,即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糧食產量615億公斤,可完全實現國務院提出的到2020年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目標。因此,中低產田既是影響我國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制約因素,又是糧食增產潛力的希望所在。在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的前提下,依靠擴大糧食播種面積來確保糧食安全的可能性不大,而通過中低產田改造,提高糧食單產,將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中低產田的主要類型與形成原因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中低產的調查和研究形成了不少調研成果,匯總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雖然采用不同的劃分方法和標準所得到的我國中低產田的數量有一定差異,但中低產田所占的比重均在65%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我國中低產田面積比重偏大的共同結論。并且,依據主要障礙因子,可將我國的中低產田劃分為6種類型[2],其面積和比例見表2。
資料來源:轉引自李晶宜.中國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4):11-15。
我國中低產田的形成多是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全國范圍來看,主要有以下成因。
1、土壤本身質地的限制,土地生產力低下。在我國現有耕地中,由于土壤耕層淺薄,有機質含量少,缺乏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鋅、鉬、錳和硼等微量元素,同時還受到冷、爛、銹、酸、粘、瘦、砂、薄、板、水土流失、坡度陡等因素制約,使得我國絕大多數耕地屬于中下等肥力。從坡度等級看,0-15度的耕地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別占9.2%和3.3%,④同時我國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一般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水田更低;我國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有20多個?。▍^)有一半以上耕地嚴重缺磷;廣東、廣西、江西、海南等南方?。▍^)有75%以上的耕地缺鉀。
2、用地與養地脫節,土地投入不足。為了提高產量和短期利益,我國農村在土地耕作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根統計,1978年我國農業化肥的施用量為884萬噸,而目前每年大約需要5460萬噸,增加了6.18倍。同時化肥品種單一,施肥方法也不科學,導致土壤板結、鹽堿化嚴重,土壤養分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惡性循環狀態。與此同時,由于種植結構和布局不合理,加劇了地力的消耗,耕地得不到休養生息。此外,由于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目前在農村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在減少、質量在下降,也是導致對土地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農業水資源缺乏,分布不均,浪費嚴重,農田有效灌溉系數低。我國是世界上13個水資源高度貧乏的國家之一,農業缺水300億立方米/年,平均每年因旱受災耕地面積達3億多畝,糧食減產300億公斤左右。與此同時,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國的39%,水資源量僅占7.7%。[3]此外,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盡管從1996年以來,我國通過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建設、財政貼息貸款等政策,建成了一大批節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9.05億畝,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5提高到0.5[4],但與發達國家0.70-0.8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4、農田生態環境保護不力,耕地質量破壞嚴重。我國的農業耕墾歷史悠久,大部分地區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據國家林業局組織完成的2004至2008年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1.95億hm2,森林覆蓋率20.36%,僅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積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⑤由此造成我國局部地區土壤水蝕、風蝕嚴重,耕地質量大幅下降。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1%,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達50億噸,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近5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而損失的耕地達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按照現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殆盡,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增加一倍。[5]
三、我國中低產田改造的現實困境
1988年以來,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我國進行了大面積的中低產田改造。20多年來,共改造中低產田3491.97萬hm2,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943743.25萬公斤,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200元左右且增長較快。中低產田改造為提高我國糧食產量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我國農產品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于我國中低產田面積大,改造利用的難點仍然很多,依然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的糧食生產。
1、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強化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雖然我國農田水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新時期中低產田改造目標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嚴重水旱災害,暴露出我國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還十分薄弱,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巨大隱患。我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骨干工程大多建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設備老化,帶病運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下降,嚴重影響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灌溉用水的生產效率低與農田水利設施差、農業用水方式落后和用水管理薄弱密切相關。大水漫灌的方式普遍存在,水庫、渠、溝、井等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不少水利工程不配套,“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水資源的稀缺程度。
2、權責利不明確,中低產田改造投入和管理主體缺位
第一,中央和地方的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劃分不明確,也沒有形成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體制。一方面,從財力方面看,多數糧食核心產區和產糧大縣工業不發達,財力不足,無力投資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另一方面,從事權方面看,糧食核心產區和產糧大縣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糧食核心產區和產糧大縣一般缺乏糧食生產的內在動力。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不相匹配的體制,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綜合開發和糧食生產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二,改造中低產田是作為一項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子項目組織實施,其直接管理及監督機構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但中低產田改造的資金來源卻是按照中央財政下達專項資金、地方財政配套、農民出工的“三結合”模式進行的。投入主體和管理主體的不一致必然導致中低產田改造組織實施困難,甚至會出現諸如資金不到位、相互推諉、欺騙等現象。
第三,當前在我國中低產田改造的某些領域試圖引入市場機制,即建立“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農民組合”新的投入機制,其目的是著重強調社會組織和農戶的投入主體作用,弱化政府功能。事實上此項改革并沒有帶來預期效果。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改革為例,競爭機制的引入反而帶來了大、中型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利用、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難度大、市場化改革引起少數人與多數人的對抗及個體化農戶與已有的大中型水利設施之間缺乏銜接等突出問題。究其原因,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模式可以概括為利潤或者是收益最大化。如果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選擇,經濟人將會選擇給自已帶來更高收益的投資方案[6]。而目前我國市場化改革后的情況是:一是我國農村雖然實行了市場化的方式供給農田水利設施,但沒有完善的所有權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保障,使得私人不愿意提供農田水利設施;二是已經形成的資產或具有資產特性的小型水利工程產權不清,職責不明,影響了群眾參與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三是農地碎耕既制約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服務規模經濟的實現,也增加了農戶個體提供農田水利設施和抽水的成本,導致私人不愿意提供農田水利設施。所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并不代表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也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完全退出。
3、中低產田改造投入不足,資金缺口大
中低產田改造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耗資巨大。目前,我國中低產田改造的關鍵在于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機制。從理論上講,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農村土地所有者和經營者本應是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主體,但因耗資巨大,由農村集體投資非常有限;由于農民收入偏低,既沒有投資能力,也缺乏投資積極性;如果完全依靠財政投入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既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因為政府不是土地經營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財政也承擔不起。在我國現有中低產田改造的“三結合”模式中,往往由于地方(主要是縣、鄉)財力不足,中低產田改造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實際上,自1980年代以來,農村集體組織對土地改造的投資急劇下降,而在糧食主產區這類投資已基本上停止。這種情況使中低產田改造以至于農業綜合開發陷入了兩難境地,也使未來的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嚴峻。現實中,在我國“三結合”的中低產田改造模式中,中央和省級財政投資仍然是中低產田改造的主要資金來源。
4、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民投工投勞參與中低產田改造的難度大
長期以來,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子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主要是通過財政資金投入,引導受益村內的群眾投工投勞進行項目建設。這種方式既增加了投入來源,也能夠促進農民增收。然而,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日益呈現“空心化”趨勢。目前在農村從事糧食生產的大多是在非農產業中沒有就業競爭力的老年農民,這既是我國糧食生產的一大隱患,又讓農戶籌資籌勞參與中低產田改造的難度日益增大。
四、我國中低產田改造的保障機制構建
(1)建立健全中低產田改造的投入機制
前已述及,目前我國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改造的難點在于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機制。本文認為,較符合實際的辦法:一是根據中低產田改造的不同內容分類實施,即農田共用的基礎設施(如農田水利設施等)可由財政投資、農民投工抽勞來共同解決;而土地整治(如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可由財政給予少量補貼、以土地經營者投入為主來解決。而且,隨著土地流轉的逐步推進,應鼓勵形成土地經營者投入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的中低產田改造投入機制。二是在中低產田改造中,可以按照“統籌使用”原則,以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為平臺,將與中低產田改造密切相關的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農業部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國家林業局防護林工程及生態建設等中央農口項目資金,統籌規劃,集中使用。
(2)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我國糧食增產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低產田改造的重要環節。從目前來看,資金短缺又是制約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及稅收優惠政策,吸引農民及社會組織資金投入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一是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資占國家基建總投資的比重。具體做法是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資分擔機制和不同級次政府的事權和財權配比機制,以緩解地方財政困難,充分調動農民投工抽勞的積極性。二是調整公共支出結構,各級財政按照經濟增長速度,逐年調整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資預算,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入市場化機制,廣開融資渠道,逐步形成農民投資投勞、政府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當然,在引入市場化機制的同時,政府在一定領域還必須發揮作用,如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場機制良好的運轉。
(3)提高農民對農地投入的積極性
目前農民對農地投資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農民收入較低,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農地改造;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種糧比較效益低下,農民不愿意較多投工投勞;第三,農地產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導致農民缺少農地經營熱情。因此要提高農民對農地投入的積極性,一是通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進一步明晰農地承包經營權的產權界定,以強化和穩定農戶的土地承包關系;同時要開辟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并逐步實現農地的規模經營。二是政府對農戶中低產田改造給予一定資金和政策的扶持,通過示范效應讓農戶能切實感受中低產田改造帶來的經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農戶投資改造中低產田的積極性。三是堅定執行糧價保護政策,穩定糧食價格,逐步形成糧價穩步、合理上漲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這是提高糧食生產保障水平和確保糧食安全的一項關鍵措施。
(4)依靠農業科技提升中低產田改造效率和成效
耕地生產水平受自然環境條件、人為因素及土壤本身條件等多因素的影響,要提高耕地生產率,就應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在我國,中低產田的治理主要涉及改土培肥、改善耕地及其周圍的環境條件、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利用農業技術與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套,改造中低產田的力度和改造效益將會更好。所以農業科技和農田水利共同成為我國改造中低產田的關鍵環節,缺一不可。所以,除了繼續加大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外,還要重視農業科技、農業教育投資,強化官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機制,使科學技術對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增產發揮更大效應。
注釋:
①根據2009年12月國土資源部的《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我國中低等地面積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依然達到了67.35%,其中中等地占50.64%,低等地占16.71%,按我國現有18.26億畝耕地計算,中低產田共有12.30億畝(0.82億hm2)。
②數據來源于財政部網站農業綜合開發辦全國農業綜合開發基本情況表(1988~2007)。
③潛力產出率法是“耕地潛力產出率劃分法”的簡稱,它是根據耕地現實產出水平與其最大生產潛力之比值的大小來劃分高、中、低產田的方法,即把潛力產出率高于一定數值的耕地劃歸為高產田,低于一定數值的耕地劃歸為低產田,處于兩數值之間的耕地劃歸為中產田。
④數據來源于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六號)。
⑤國家林業局,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2009年11月17日。
參考文獻:
[1]林鵬生.我國中低產田分布及增產潛力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6.
[2]李晶宜.中國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4):11-15.
[3]李遠華,倪文.新時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略思考[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2(7):1-4.
[4]我國有效灌溉面積超9億畝[N].科技日報,2011-11-21.
[5]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N].法制日報,2010-8-24.
[6]唐忠,李眾敏.改革后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主體缺失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2):34-40.
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研究”(項目編號:08JZD0017)和四川師范大學重點研究課題“我國糧食生產結構變化與安全保障研究”的支持。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