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氣象學與氣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31-02
隨著氣象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在環境保護領域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寬,氣象、天氣的發展和研究越來越成為學術界的焦點[1]?!稓庀髮W》,是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續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1];實踐教學是本部分內容的重要組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應放在同等的地位,實踐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斷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做好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理論和實踐教學應著眼于國家發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構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1-3]。
全國各高校都對本校的《氣象學》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調整。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地理科學專業、水文與水工程專業都有氣象學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教學是氣象學教學的重要部分,是鞏固專業能力、加深專業知識理解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如何在現有實踐教學條件下,合理協調整合相關教學資源,達到氣象學相關實踐內容的效益最大化,如何在做好氣象學相關內容教學的同時,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做到相關知識的自然銜接,是近期我們重點考慮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剖析
從專業課程《氣象學》相關課程的設置內容來看,無論使用的是哪種教材,都涵蓋氣象學、天氣學和氣候學三部分內容,只是不同專業在課時安排上有所區別;三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又緊密相關,特別是前兩部分,理論性強,有很多難點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實踐教學,能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氣象學作為各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后續課程的內容緊密相關,比如,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中的水文學、植物學地理學、土壤地理學、遙感原理與應用、綜合自然地理學、環境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等都有相關的知識內容,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這些課程教學的需要。
二、氣象學教學的目標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氣象學》實踐教學的目的如下:
1.基本技能。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基本氣象要素觀測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溫度、風速等氣象要素觀測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自我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綜合分析與歸納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撰寫科研論文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強化教學實踐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等。
三、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我們要培養和造就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
2.以任務驅動教學實踐性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能力應放在首位,教學過程中應精心設計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各種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實踐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用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例,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氣象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課程的學習不僅局限在課堂上,而且貫穿在學生的生活中,隨時發生的相關事件就是活生生的案例,通過這種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優秀的實踐課程教師隊伍配備應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5.實踐教學條件的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3]。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1)實驗室建設?,F有氣象觀測與模擬實驗室主要是一些傳統儀器設備,應增加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讓學生能掌握最先進的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基地建設即建設地面氣象觀測場。
四、實踐教學實施
根據課程實踐教學的實際,實踐教學的實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實驗教學。實驗教學緊密結合教學過程中知識點,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內容。因此,實驗教學可以設置多個實驗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
2.實習。實習環節,主要使學生利用掌握的相關知識,對天氣、氣候相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每年的認識實習和綜合實習均可安排氣象學相關內容。
3.畢業論文、SRT等。充分利用畢業論文、SRT等實踐環節,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對本課程感興趣的同學進行指導,讓學生利用所學課程知識,對各種天氣、氣候現象、過程進行綜合分析,培養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等。
五、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
1.實踐場地、教學設備不充足。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氣象學》實踐教學設備和場地大多不足,只依靠簡單的常規儀器設備,短時間的實踐教學,不能滿足課程的實踐教學特點,校內實習基地(氣象園)建設是滿足氣象學實踐的基本條件,有了氣象園,有了基本的實踐教學設備,學生的實踐教學才能夠真正走上正軌。
2.實踐教學的考核體系不健全。氣象學實踐教學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缺少完善的實踐教學條件,缺少較強的實踐教學隊伍,這都會影響本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
3.學生忽略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由于專業實踐的要求不同于氣象相關專業,學生對本課程的實踐不是很重視,這也與課程的實踐體系的不完善有一定關系。
4.實踐過程與相關課程教學的銜接不完善。作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課,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其他課程的教學需求,這需要《氣象學》課程的教師能全面了解整個專業課程的配置及相關課程內容的設置,了解專業課程的對相關知識的需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及實踐,做好與專業課程的對接。
六、結語
資源與環境學院三個專業中有“氣象學”相關理論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環節。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和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結合社會需要和學生要求,不斷完善《氣象學》相關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通過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培養教師重視實踐教學的理念,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加強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做好《氣象學》相關課程實踐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工作,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實踐教學的模式,完善實踐教學的體系,促進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3];通過有層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課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一套具有示范性且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切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改革《氣象學》課程組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構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畢業論文等相融合的實踐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室條件,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更好的條件,為學生提供開放實驗條件,并為學生的開放實驗、大學生科技訓練計劃(SRT)和其他科創項目等提供形式多樣的有效指導,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
參考文獻:
[1]王志,廉麗姝.高師氣象學與氣候學實踐教學內容優化探究[J].高教論壇,2014,(11):59-61.
[2]高西寧,劉江,殷紅,等.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125-128.
[3]韋雪艷,吳鐘元,等.多方法―多水平人文本科創新人才的“實踐培養模式”[J].現代教育管理,2012,(4):100-102.
The Research on Prac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Meteorology
GAO Wei-dong,JIANG Wei,ZHOU Bao-hua,SHAO Feng-luan,YANG Li-yuan,XU Li-rong
(Th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關鍵詞: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時內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陣性,強度很大,雨勢傾盆。按其降水的強度又可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為“暴雨”;100~199.9毫米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稱“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澇的形成
暴雨從云的形成到產生降水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簡單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輸入、強盛而持久的上升氣流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沒有它,云都難以形成,就更談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夠的水汽,保證云粒不斷增大,最終才能產生降水。當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斷輸入,補充和更新,才能產生暴雨。在我國,產生暴雨的水汽,來自于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但是,當大氣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要使大氣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賴于上升運動,要使云中水汽不斷得到補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賴于上升運動,同時要使云滴長到足夠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從云中掉下來,也依賴于上升運動。一般當低層空氣溫度暖而潮濕,上層的空氣冷而干燥時,致使大氣層處于極不穩定狀態,有利于大氣中能量的釋放,從而使空氣產生對流,促使云的充分發展,產生暴雨。大氣的運動和流水一樣,常產生波動或渦旋,當兩股來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溫度、濕度的氣流相遇時,就會產生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再加上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降水。在這些有波動的地區,常伴隨氣流運行出現上升運動,并產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區集中的現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切變線、低渦、槽、臺風、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等。此外,在干旱與半干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產生于積雨云和雨層云中。當大氣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把水汽迅速向上輸送,云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云滴的凝華增長和沖并作用均很強烈,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急劇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積雨云的云體的水平范圍與鉛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水平范圍小,經過一個地方用不了多少時間,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個方面,由于積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來是不均勻的,再加上不同時間升降氣流多變化,也使降水具有陣性。雖然積雨云的水平范圍小,但多個積雨云排列起來,體積通常相當龐大,形成暴雨區。
暴雨洪澇災害的標準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點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我國是受暴雨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年從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形成一場場暴雨,給我國造成上億元的經濟損失。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暴雨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大??萍颊撐模:?。。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6個省份遭受暴雨洪澇災害,累計農作物受災6155千公頃,受災人口9750萬人,因災死亡594人、失蹤212人,倒塌房屋5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萍颊撐?,危害。。今年與2000年以來同期相比,洪澇災害各主要統計指標均偏大,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危害
暴雨洪澇災害來得快,雨勢猛,尤其是大范圍持續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僅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而且還沖毀農舍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強度大,雨勢猛烈,即使沒形成洪水,但若農作物在開花期連遭暴雨,使花藥花粉連造破壞,即所謂“暴雨洗花”,造成雖抽穗開花,但不結實而枯死,使空殼率猛增,造成減產。暴雨的拍打還可使土壤表面板結,土壤的透氣性變差,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2)漬澇危害。水既是農業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連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暢易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過長時間和水深的漬水,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還原性物質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加強了嫌氣過程,產生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而減產。特別是高溫季節,幾場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農作物爛根死亡,影響向農作物的產量。
(3)洪澇災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作物,使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而發生各種傷害。當然,受害程度,還隨受澇時間長短,水層深淺,水溫高低,水質混淆程度和農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長期又比營養生長期弱,而生殖生長期中,又以開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溫越高,水質越渾濁,洪澇危害程度越重。特別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強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漲,泛濫成災,低洼地漬澇危害,造成陸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發??萍颊撐?,危害。。科技論文,危害。。洪水發生時,往往把農作物沖倒,甚至沖毀,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隨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層的肥沃土壤沖走,造成土壤貧瘠化、板結化??萍颊撐?,危害。。此外雨多,濕度大,易誘發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流行??萍颊撐模:?。。
三、暴雨洪澇的防御措施
一般來說,戰勝洪澇有以下措施:1、多種植、廣種草,創造良性的農業生產環境,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壩,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設備,增強調洪蓄洪能力;2、掌握當地氣候規律,特別是洪澇的時間,地域分布和地形特點,調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盡量避免暴雨洪澇集中時段對農作物關鍵時期的危害,做到避災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級的坡度最好不超過10度,以免加劇沖刷。3、要注意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及時做好防洪抗災準備。檢查農田、魚塘排水系統,降低易淹魚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對水利設施要加強檢查和巡視。5、洪澇災害即將出現之前,人畜要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洪澇出現后,要及時組織排洪搶險,盡量減少沖淹面積和被漬時間。暴雨洪水退后,沖倒的作物要及時扶植,缺株及時補苗。沖入農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蟲害發生。旱地作物若表土沖刷,根系外露時,要客土補充,并及時中耕,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無論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澇之后,都要及時追肥,促進根系生長。
參考文獻:
[1]費秋英,古建泉,唐國芳等.應用氣象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01-64.
[2]羅漢民,閻秉耀,吳詩敦等.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閆斌,陳紹清.氣象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4]馮秀藻,陶炳炎。農業氣象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壽恒,章世雄等.天氣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關鍵詞 葡萄生態學 混合式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wine industry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mand changes, from the meaning and basic though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rape ecology", in the "grape ecology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pla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grape ecology;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葡萄生態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釀酒工程專業(葡萄酒方向)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后續課程的學習起著基礎奠定的作用。目前“葡萄生態學”作為一門限定選修課來供學生學習,旨在通過該門學科的開設,讓學生了解到與葡萄學有關的生態科學,掌握葡萄與葡萄酒生產的生態技巧,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
狹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一種網絡學習與面授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具體又可劃分為以面授為主、網絡學習為輔的模式,以及網絡學習為主、面授為輔的模式。廣義地說,混合式學習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以學習目標為中心點,繼而在加之以不同的學習策略和授課方式來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偠灾?,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混合式學習方式興起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①正因如此,它具備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的綜合優勢,比如傳統課堂上突出知識的傳授和遷移、重點強化課堂中“教”的模式,不僅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而且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旌鲜浇虒W模式結合了網絡自主學習與傳統課堂講授,實現了優勢互補,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②③
2 “葡萄生態學”教學環節的問題
2.1 教學時間不充足
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知識和方法理論為教學目標的學科,它還研究葡萄與其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④根據教學安排,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36個學時,考慮到該課程涉及面之廣,涉及的理論知識之多,如果單單依靠學校規定的學時,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應在現有的基礎上適當地增加課時數,以此來彌補不足。
2.2 缺乏相關專業教材
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可供教師和學生直接參考的“葡萄生態學”方面的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教學效果,比如影響了學生對生態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更直觀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教師授課主要參考《土壤學》、《農業氣象學》、《果樹生態學》等教材,并將這些資料重新編排制作講義,以供教學使用。國外一些葡萄酒科研與教學較為發達的院校也開設了相關課程,注重葡萄生態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的講授。
2.3 涉及面廣,學生缺乏其他與之有關的學科知識
“葡萄生態學”涉及的知識與其他諸多學科密切聯系,比如土壤、氣象等學科所涉及的內容。目前本院的專業培養方案比較偏重工科,相對而言也就忽略了與農學相關課程的開設與教授。比如本學科涉及到土壤學、植物學、氣象學等相關課程,而學生之前并未對相關知識有過較為系統、清晰的理解與掌握,從而給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毋庸置疑,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授該門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額外補充大量的其他相關基礎知識,來幫助學生們理解、記憶與掌握。同時,葡萄生態學難度中等、涉及范圍廣,這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⑤某些知識對于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土壤形成及各種土壤類型特點以及氣候學,但通過簡單的講解,學生只能獲得淺顯的認識,并不能深刻理解與掌握。
2.4 缺乏實踐機會
由于“葡萄生態學”缺少實踐環節,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與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那就必須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之上加強學生課后的實踐與動手操作,通過親身實踐,從而透徹掌握所學專業知識,也就能更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我們現階段所采用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上課時間短,再加上知識內容較寬泛,這無疑又給學生進行實踐增加了難度。即使教師會經常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或者有時候會布置相關的課外學習任務,但學生由于缺乏組織、監督和自制力,該項工作往往難以順利開展,這也造成了教學上的一大缺憾。
3 “葡萄生態學”混合教學設計方案
3.1 課程前期分析
課程對象:“葡萄生態學”課程為我院釀酒工程本科專業所設置的重要課程,教學時間安排在二年級下半學期,具體時間為第一周到第九周,總計9個教學周期,并有4個學時安排在每個教學周期。
課程現狀: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并結合作業、課堂隨機提問、課上師生互動淺顯的討論以及小論文等方式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講授、PPT演講、隨機提問、課上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面授學習環境:該院“葡萄生態學”課程理論部分教學設立在多媒體教室,當然,這些教室都配備投影儀、投影幕等相關教學設備。
3.2 課程整體設計
3.2.1學習單元劃分
教學內容按章、節、知識單元等學習板塊進行設計安排。例如在講解第八章《葡萄產地評價與區劃》這節內容時,將本節內容分為以下兩個小節:第一節,葡萄與葡萄酒種氣候規劃的概念和意義;第二節,中國主要葡萄產區的生態評價。在每一個小節里按知識點進行歸類劃分,并且也相應地引入了教學資源中的文字、音視頻等相關資源,以便學生們對知識有更加詳細的理解,盡量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3.2.2學習內容設計
目前國內外仍然沒有專業的“葡萄生態學”課程教材,并且在生態學方面的研究更是日新月異,隨著內容的不斷更新,與其相關聯的分支也愈來愈多。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克服這方面的困難,授課教師應以講授葡萄生態學基本理論為基礎,適當拓展學生們的理論視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新穎性,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資源。同時抓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與積極探索心理,結合相關知識內容,也在課件制作方面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設計。
3.2.3教學活動設計
在授課方式上,采取了平常授課與互動問答、小測驗和討論穿行的形式,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達到了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溫習和思考的目的,一舉兩得,使每位學生都能真正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在學習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比如期末測驗環節,授課教師首先安排好所需完成的任務,然后按照我國的葡萄酒產區,將每個年級全體同學分為十多個小組,每組3人,要求學生們課下通過查閱文獻統計相關數據,結合生態學課程講授的內容和當地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狀況,對每個區域進行客觀細致的生態評價。并以幻燈片模式展現所查閱內容,分組上臺講解5分鐘。同時,采取評委評分制度對學生們的作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并給予相應的分數,以此作為期末測評的一大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主,授課教師為輔的模式,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也因此對全國的生態條件有了全面了解,對葡萄生態學的相關專業知識有了獨特的見解。
3.2.4教學評價設計
課程評價包括課堂考勤、課前預習、課堂表現、討論、課程作業、論文及期末測驗等,更加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捌咸焉鷳B學”的教學評價包含討論課成績、平時考勤成績、課堂積極性、小論文成績、期末成績等五大塊。其中,考勤占10%,討論課成績與小論文成績各占15%,課堂積極性占20%,期末試卷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60%降為40%。并且現階段,正在嘗試在考評方式中加入幻燈片制作、小組演講等環節,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這樣,各個環節、各種形式相輔相成,相互交叉,相互滲透,更加注重了對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實現了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
4 結語
混合式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為了課程教學中的主導者,而學生也真正成為了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種角色轉變,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有利。但是,就本學科而言,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發現不足并進行改革。第一,增加課時數,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作為研究葡萄與環境關系的學科,“葡萄生態學”更加要求學生應多動手實踐,多做,多學,多看,深入葡萄產區和基地,進行試驗、實踐,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針對專業特點,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改革。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作為集工科知識與農科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對授課要求也會較高。學校和教師都應采取相對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學生在學習前期能先接觸、理解、掌握相關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從而降低課程的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為“葡萄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釋
① 鄭春芳.混合式教學中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途徑探析――以《宏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3(32):52-54.
② 王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③ 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教學―― 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④ 劉旭,惠竹梅,房玉林,張振文.《葡萄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西部科技,2014.12(13):48-49.
關鍵詞:專業規范;高師;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高等師范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才培養模式幾無變化。但目前面臨新形勢,其一,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教師標準,賦予教師及教育新的內涵;其二,地理科學專業規范幾經討論已形成共識并試行,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設置、專業素質、特色辦學進行了規范;其三,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1,2]。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進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和基礎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師中具有代表性的重慶師范大學為例,剖析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地理科學專業人才職業關鍵能力、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特色辦學等問題。
一、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通識教育與專業素能培養協調問題
通識教育是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導的教育體系,在傳統的以專業技能為導向的教育思維中,忽視通識教育傾向明顯。實際上,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授學生掌握專業基本原理、概念和應用知識點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和學校教學環境下,不可能完備地將所有地理教學與科研及管理可能用到的專業知識教授給學生,專業培養更應該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能培養,這正是通識教育致力達到的目標。因此,從培養方案制定出發,對地理科學類專業的通識教育和專業通識教育進行改革研究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
2.地理科學類專業平臺課程優化問題
依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地理學類專業標準,許多學校設置了學科類平臺課程,我?,F有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兩個專業,也初步建立起共同的平臺基礎課程,并作了教學內容規范。但按照新的專業規范,地理科學類四個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有變化,而且該規范明確提出各類學??梢赃m當考慮特色而設置特色課程,同時我校原有平臺課程設置本身也存在不足,平臺課程比較少,而且課程名稱、內容要求等差異大,因此,新的培養方案在平臺課程、學分、學時及課程體系上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范。
3.課程體系及內容與專業規范要求的知識體系的契合問題
在已調研的國內高師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組織仍然存在隨意和混亂現象[3-5],而且存在課程及課程內容相近、重疊明顯,課程標準不明確、差異大或甚至沒有,導致不同的教師對同課程的要求大相徑庭。為了契合新頒布專業規范以知識領域和知識點為單元構建知識體系的要求,課程體系在設置時就不能僅停留于按課程名稱或傳統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而應兼顧知識領域的配置與知識點的布局,從總體上協調優化課程體系與專業規范的知識體系,同時需要確立各課程的課程標準。
4.實踐教學如何適應專業規范與職業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
實踐教學是實現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6]。新的專業規范確定綜合實踐類課程為必修環節,包括課堂實驗、課程實習、野外綜合實習、科研和論文訓練等,合計不少于20學分,其中畢業論文不少于12周,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野外調查和室內實驗技術與技能、科學研究能力、文獻查閱與論文寫作能力,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還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環節。這與目前人才培養方案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實踐技能訓練明顯不足,培養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也不強,因此,改革優化實踐教學是當務之急。
二、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關鍵能力
1.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
面對專業規范、中學教師規范的新要求和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西南地區的地方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單一化,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人才培養策略。因此,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現代公民素養和健全身心素質,具備堅實的地理科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學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又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與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畢業生可以在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從事地理與資源環境等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資源環境和國土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優秀畢業生可以報考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碩士研究生。因此,基本要求是:學生通過四年學習,掌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掌握地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英語及計算機基本知識和信息技術;具備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2.地理科學專業職業關鍵能力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部分畢業生在企事業單位從事地理學科應用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其應具備的職業關鍵能力有四方面:其一,地理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包括理論聯系實際、野外工作和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已越來越顯現,地理學的獨特的野外調研和綜合分析方法是其他學科遠不能及的,在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綜合性難題時地理學獨領;其二,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能力,包括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能力、交流表達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方法掌握和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第三,教師職業勝任能力,學生有較強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及教研的能力,這是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和中學教師規范的要求,未來教師應該是教育家;第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包括具有一定創造性思維、開展科學實驗與研究的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是著力點。
三、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置
以地理科學專業規范、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目前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等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業素質、實踐創新能力、職業勝任力等“三素能”提升為重點,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獨立實踐環節+教師教育課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著力于增強人才社會適應性、培養要求多元化、分流培養突出特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發揮專業導師和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共設置165學分,必選修比例為74%、26%,理論與實踐比例為72%、實踐28%。
通識教育內容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等知識體系,包括必修38.5學分、選修7學分。學科平臺基礎課程設置考慮地理科學專業類(包括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專業),構建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包括高等數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地質學基礎、經濟地理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等,必修16.5學分、選修6學分;專業主干課程包括氣象學與氣候學、地貌學、水文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必修學分28.5,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為本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體系、知識領域符合教育部新專業目錄和專業規范規定的核心課程要求,課程名稱進一步規范。
專業方向實行分流培養,分別設置系列課程。分兩個方向:一是學科應用方向,強調專業拓展、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二是學科教學方向,強調與基礎教育結合、重教學教研能力培養。專業方向及課程設置充分發揮學校和學院優勢,突出特色,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與中學及企事業單位合作開放辦學,著力提升實踐創新和職業能力,兩方向各設置30學分,學生選修22學分,為學生個性化與未來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如跟蹤學科與專業發展前沿,增設自然地理進展、人文地理進展、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文獻檢索與科研論文寫作、基礎地理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名師講座、地理研究性學習專題等學科發展前沿講座或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前沿講座,實踐環節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新方案重要的改革創新,詳見下文,設置必修23.5學分、選修創新學分至少2學分,以前創新學分為任意選修,本方案要求選修2-5學分,創新學分獲得嚴格按照相關要求評定。教師教育課程包括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普通教育學、教育科研方法、學科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禮儀與溝通、書寫技術、微格教學等,必修15.5學分、選修4.5學分,同時增加實踐課時,進一步突出實踐技能訓練。
四、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實施
1.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三大類即課程實踐(少于一周的課程實習、實驗)、獨立實踐環節(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等)、第二課堂(系列課外活動)與第三課堂(頂崗實習和創業實踐等)實踐,三層次即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創新實踐。
2.實踐教學內容安排
相關實踐教學內容采取集中與分散有機結合、全程式推進實踐教學。第一學年以專業體驗、認同與興趣培養為主,包括第一學期專業基礎實驗實習,專業認同體驗,第二學期專業實驗、專業實習、教育教學見習及訓練并行;第二學年以專業學習深化及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第三、四學期加強專業實習、學科教學技能訓練、科研實踐訓練;第三學年以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第五、六學期強化專業實習、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與檢測、教育實習、科研創新實踐;第四學年以創新創業實踐與就業考研引導為主,第七、八學期專業深化實踐、教育教學技能拓展訓練、科研創新實踐,見表1。
3.實踐教學實施保障
為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采取了系列改革舉措。第一,實行“5+1”和“16+2”排課制保障實踐教學時間?!?+1”中的“1”即周六安排通識課程及相關實踐教學,“16+2”即每個學期只安排16周課堂教學,余下2周用于安排部分專業實踐環節;第二,充分發揮學生和專業導師“雙主體”作用,特別是強化專業導師制,保障實踐教學實施主體責任制,有效推進實踐教學;第三,加大開放辦學力度,特別是教育見習、研習、實習、課程實習、綜合實習、創新實踐等環節與基礎教育單位、科研單位、機關企事業深化合作,形成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合力機制;第四,依托學校學院省級教學科研平臺、科普基地、學生社團協會、國際地理節日(世界氣象日、水日、地球日、人口日、減災日、糧食日、環境日等)、實踐實習基地等,深化第二、三課堂,提升學生實踐創新和職業勝任力;第五,推行課程組和課程負責人制度,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環節均由3位以上教師組成課程組,設課程組長,全面負責課程建設,包括編制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實踐基地建設等,保障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2]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3]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4] 管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5):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