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物館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關鍵內容宣傳不到位目前,中醫藥博物館所開展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內容中,還是以中國醫學史為主線開展宣教工作,目標受眾以國人為主。但是對于外籍人士而言,對于中醫學的關鍵內容還涉獵甚少,這樣就會導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這些關鍵內容包括:中醫藥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氣的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學說;中醫學的思維特征:整體思維與辨證思維等[3];此外,中醫藥學家對世界的貢獻、中醫對重大疾病的突出療效等。
1.2體驗少,說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多中醫藥文化很難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進行口頭的說教還不夠,不能讓其有切身的體驗是很難讓其信服的?,F在的中醫藥博物館體驗、互動的項目比較少,如中醫舌診、目診、色診、脈診、刮痧、針灸、拔罐等均比較少見。中醫藥博物館與中醫的養生保健場所或中醫院的分離也可以說是一個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親身體驗中醫藥的診療過程與切實療效。
1.3宣傳媒介手段傳統目前,大部分中醫藥博物館還是采用傳統的實物媒介進行中醫藥文化的宣教工作,現代媒介應用較少,這就給宣教效果帶來了一定的制約,一來導致受眾獲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途徑、機會大大減少,二來也導致宣傳的效果不夠理想,對一些抽象的理論、復雜的概念是難以用語言文字來宣教的[4],更不要說對有溝通障礙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譯水平阻礙跨文化溝通翻譯水平是擺在中醫藥跨文化溝通前面的一條巨大鴻溝,目前的中醫藥博物館外語人才儲備較少。眾所周知,中醫藥涉及很多哲學基礎概念,還有中醫自身的很多比較抽象的名詞概念,要理解這些概念,別說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醫本身對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較困難,甚至還存在不同見解,要想將此類名詞術語翻譯出來談何容易[5-6]。此外,中醫藥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語言比較含蓄,而包括英語在內的多數語言都屬于低語境文化,比較直接,兩者之間的溝通很容易產生誤讀、誤解,造成一些溝通的障礙[7]。
2中醫藥博物館開展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1加強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中醫藥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華,內容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數學、軍事等多學科知識,其哲學基礎為氣的一元論、陰陽、五行等學說,其思維特征為整體思維與辨證思維,其所構建的理論體系與醫學模式逐步為現代醫學所認可,而現代醫學模式是眾所周知的不斷改錯、不斷修正,有理由相信現代醫學模式最終將融入到中醫學的整體醫學模式中來。中醫學是經過數千年實踐的成熟醫學體系,獨自護佑了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還有治未病、抗擊瘟疫等,均已載入史冊。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們要加強對自身的認知以增強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國近現代的落后挨打,民眾經不起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將落后的根源歸咎于中華文化,其中也包括中醫藥文化[3]。然而我們回顧歷史,在我國興盛的近2000年中,隨著中華文化圈的擴大,周邊哪個不來主動學習中華文化、主動學習中醫。現今我國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的崛起,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學習中醫的熱潮一浪勝過一浪,我們沒有時間再去自卑,需要我們考慮的是如何準備迎接這一浪潮。
2.2加強對外宣傳的主動性中醫藥博物館應該對中國文化、中醫藥文化的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西方文化占據主流地位的情況,應該思索如何從“文化休克”到“文化適應”[8],通過文化適應開展主動宣傳,不僅館內要有精心策劃的方案,包括培養專業的翻譯,而不是臨時借調的且中醫藥知識不夠專業的翻譯人員,詳細的多語種的翻譯說明等,還要思考、策劃如何針對外國人士的宣教工作,將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將宣教對象擴大到外國人士。只有提高認識、精心策劃對外宣傳,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守為攻,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范圍,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點在中醫藥文化對外宣教中,應抓住中醫藥文化的主干,突出重點,提綱挈領地將中醫藥文化主體、中醫藥突出歷史貢獻、中醫藥突出療效進行宣傳。只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應該對中醫與易家、中醫與道家、中醫與儒家等重點根源問題進行宣教,對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等哲學基礎概念進行闡發,以及中醫學的整體思維、辨證思維特征進行宣教。此外,突出醫家,如葛洪、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均對中醫學乃至世界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應對他們的貢獻重點宣教。中醫學對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熱等歷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貢獻,現代中醫對流腦、乙腦、非典等也有著突出貢獻,還有很多疾病的中醫療效均非常顯著,應當有重點地進行宣教,讓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實的案例、切實的效果。
2.4增加互動體驗項目在中醫藥博物館的互動體驗項目中,應該適當增加諸如舌診體驗項目,設置典型舌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設置目診體驗項目,將五輪學說形象化,也可通過設置典型目象模型,讓參觀者通過鏡子來與模型相比較;面色體驗項目也需要設置模型、鏡子來讓參觀者進行體驗;脈診除了通過脈診儀讓參觀者體驗之外,還可由專業人士進行把脈問診,讓參觀者體驗中醫脈學之奧妙;刮痧、針灸、拔罐等也應成為體驗項目。此外,尚可讓外籍人士體驗特色中醫藥膳,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中醫藥博物館并不具備藥膳制作條件;中醫養生太極拳、八段錦等也可現場教學,建議中醫藥博物館與養生館、藥膳館等聯合經營,增加中醫藥文化的體驗內容。中醫藥博物館還應與中醫診療機構聯合,可以利用博物館的閑置空間引進中醫醫療保健機構,如果受條件限制,也應當通過實時視頻將中醫醫療機構的幾個代表性門診進行館內直播。
2.5充分利用現代媒介開展宣傳工作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論壇、微博、微信等開展中醫藥文化的跨空間宣教。各個博物館可以根據自身力量開展上述工作,至少也應將自身主頁設置多個語種,盡量詳盡,有條件還可開展虛擬博物館建設。此外,應該對中醫中一些比較抽象的理論通過制作光學模型、二維動畫或三維模型等進行展示。2.6合眾聚力,突破語言障礙為了突破語言翻譯障礙,有識之士早已獻計獻謀,有的建議直接由自己培養既懂中醫又懂外語的學生,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與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聯合培養七年制本碩連讀學生;還有的主張將中醫送出國外進修外語;也有的主張充分利用海外留學生,在其學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語的基礎,由這部分人開展中醫的翻譯工作,如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讀畢業的胡碧麗同學,她作為外籍人士,在中國學習多年后,對漢語、中醫的掌握水平已遠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還在廣東省中醫院出過門診,可見其水平,如能由這樣的人才進行中醫的翻譯工作,將使中醫藥對外傳播具有跨越性意義[7]。
3結語
【關鍵詞】博物館商店;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K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2-277-01
關于博物館文化產業以及其中的博物館商店的發展涉及博物館學、旅游學、文化經濟學、行銷學等各個方面。雖然國內和國外博物館文化產業起步時間和發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臨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資金短缺,并且國內外各博物館同行也在積極尋求辦法來解決次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做了許多嘗試。博物館結構的變化,資金來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隨之出現的對資金籌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館的運作呈現出獨立化的趨勢。在不少西方國家,博物館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稱為“博物館實業”,而對市場研究人員而言,已成為“博物館商務”。
一、博物館商店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從國外來看,人們很早便意識到這樣博物館資金短缺,并有此引發為博物館商店的設立。一個多世紀之前,歐洲博物館便開設有商店,博物館商業活動似乎起始于19世紀早期的英國“20世紀70年代中期”,博物館營銷也不再是一個禁忌的詞”2博物館的商業活動起始于19世紀初期的英國――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館餐館在大英博物館正式投入運營。31967-1977年間,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長托馬斯?霍溫意識到“博物館的參觀者同時也是消費者”4從而各大博物館開始設立商店。同時伴隨這些商店的設立,也成立和博物館商店的相關組織,其中以歐洲和美國為主。1955年創立的美國的博物館商店協會(Museum Store ASSociation),為美國及全世界的博物館文化產品,組織連鎖的經營渠道,既向公眾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又促進一博物館間的產業開發和文化交流.而對博物館商店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博物館商店作為博物館營銷和博物館旅游的一部分,著重對博物館商品的開發、營銷、銷售和博物館商店的經營模式和博物館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論文中寫到“無論是博物館界還是旅游界,很多學者均致力于博物館和旅游的關系研究上。Bruner通過研究證實了二者擁有社會教育、讓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處?!盩ed Silberberg的論文中也論述到:認為博物館和旅游相結合是一種“雙贏”的方式,這樣可以為雙方都帶來發展機會.真正的博物館商店是介于禮品店與博物館展示的混合體,它是構成博物館整體的一部分,并在財務與教育上協助博物館達成既定的目標。”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ICOM專業倫理規章》中提到:“博物館商店應與博物館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標相符合,且必須維持收藏品的品質。
(二)國內研究現狀
對博物館商店的討論主要集中把其作為博物館經營的一部分,作為博物館旅游的一部分,最為博物館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來論述。如:在經營部分――張桂元《淺議博物館的經營策略》、駱士泉《論博物館的營銷策略》、張繼東《談談現代博物館經營管理》,在作為博物館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館旅游開發研究》、杜凱《基于文化體驗旅游的綜合類博物館旅游發展運營研究》、張敏《博物館在旅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文化產業部分――游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建議》、張藝軍《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元寶祥《論博物館文化產業的開發》。
直接針對博物館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館商品開發的現狀、解決方式,商品的研發、營銷、銷售或是介紹外國博物館商店的成功經驗。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產業》、楊靜《博物館紀念品的設計研究與開發》、吳思思《博物館商品的開發――博物館文化資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與營銷對我國的啟示》。
對博物館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經濟學、市場學、行為學等。如:張敏《論博物館市場化行為的趨勢和影響》、劉雅麗《基于消費者行為學的良渚博物館紀念產品涉及與研究》。
二、結束語
對博物館商店的現狀研究涉及到旅游領域和經濟領域,主要是針對商店研究現狀、困境的解決方式、商品的開發、營銷、銷售等。能夠為我們現在的發展現狀做一個總結,同時也能為將來商店的積累經驗、開拓道路。
參考文獻:
[1]安來順.二十世紀博物館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博物館,2001(01).
[2]葛埔.國外文化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對我國的啟示[D].上海:復旦大學,2012.
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現已成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型學科,但是在甘肅地區,這門學科的實驗教學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為研究對象,結合四川大學考古實驗室實地調研情況,從實驗室教學建設方面、實驗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構想,以促進實驗室建設。
關鍵詞:
“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管理模式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博物館的關注不斷提升,物質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館的專業人才缺乏,為了解決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增設了博物館學專業,2012年增設了文物保護學專業。經過4年的建設,已經建成了“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對于實驗課課程的設置與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還需借鑒其它大學同類實驗室的成功經驗,提出適合自身實驗室建設及實驗教學的思路。
一“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實驗教學的調研
四川大學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走在了前面,有著十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學及周邊地區就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深入調研。四川大學考古實驗教學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為考古技術實驗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學“523實驗室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下設考古技術、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微痕分析、動物考古、成分分析、體質人類學等7個實驗室。另有中心專業圖書資料室、文物標本室各1個。多年來,該中心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遺址考古、三峽考古、考古等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其采用的多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考古實驗教學,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形成了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特色鮮明,在中國西南乃至整個南方地區都有重要影響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實驗教學中心。博物館學實驗室:2006年,四川大學考古教學實驗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學博物館成立博物館學實驗室,開設“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觀眾研究”等3門試驗課。文物保護實驗室:成立于1989年,分為“有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和“無機質文物保護實驗室”兩部分,現配備有金相顯微鏡、大氣品質測量儀、恒溫恒濕箱、電腦測控耐折度儀、臺式放大鏡、電腦三目體視顯微鏡、電導率儀、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高分辨率X射線衍射儀等分析、檢測實驗儀器等多種實驗設備,既可保證文物保護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基礎實驗教學需要,亦能支持專業師生在文物保護材料、保護技術、保護理論等方面開展研究實踐。動物考古實驗室:2005年,川大考古實驗教學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合作組建了動物考古實驗室,依托于擁有60萬件動植物標本的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和考古專業多年發掘積累的動物標本及考古教學中心購買的大量動物標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動物考古學》課程和動物骨骼種屬鑒定、年代測定、動物食性測試、脂肪酸測試、動物古DNA分析等實驗。
二對西北民族大學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課程設置的思考
根據對川大考古實驗室的調研情況,初步有以下構想:
(一)博物館實驗課程的設置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物館專業的實驗課,目前僅有攝影、文物保護、繪圖方面的課程,從實驗器材上看,我院與川大的差距并不大,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可開設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實驗課,將教學與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重點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研究和實踐視角,聯系相關學科的最新理論,通過試驗培養博物館學的知識體系、強化實踐操作能力。[1]
1.“博物館藏品管理”實驗課實驗包括:
藏品清潔與消毒處理、藏品傳拓、藏品裝具制作、藏品編目與建檔、藏品信息數據庫建設、古代文獻書畫作品保護、民族與民俗文物保護。“博物館陳列設計”實驗課。實驗包括:室內視覺環境計測試驗、室內空間環境計測試驗、室內物理環境計測試驗、展陳工程制圖、3D建模試驗。
2.“博物館觀眾研究”實驗課。實驗包括:
觀眾生理計測試驗、觀眾心理計測試驗、SPSS統計分析軟件應用。
(二)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專業實習課程增加
我院的這兩門學科的實習課程太少,只有畢業實習一項,鑒于這兩門學科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習課程的比例,如可增加“田野調查實習”、“博物館實習”等課程。[2]
三對西北民族大學“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管理現狀
從2008年“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成立至今已經有4年的時間,還處于摸索階段,實驗室管理在開放時間、開放內容、實驗設備管理及實驗室財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開放實驗內容單一
開放實驗的內容單一,大多數實驗室配合課程設置,依賴于課堂教學的理論,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實驗占大多數,按照指導教師設計好的模式步驟進行,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2.開放實驗難度缺乏梯度
開放實驗難度缺乏梯度,這與內容單一是相互關聯的,正因為大多數實驗是驗證性,配合理論教學內容的,所以適用于大一、大二的學生。對于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大三、大四的學生,這些實驗難度顯得簡單,此階段這些學生更需要的是設計型、綜合型的實驗項目。對于學院其他專業的學生,實驗室開放項目就要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互補,實驗難度應有所降低,才能適應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
3.開放時間固定
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固定,大多數學生上實驗課時,課內時間有限,僅能夠完成基本的實驗內容,熟悉儀器的時間少,實驗效果差。對于一些外聘教師的授課,也存在授課時間短,往往在一周內集中授課,可能與正常的課程有沖突。
4.開放實驗室設備維護困難
開放實驗室設備維護困難,開放時間的不確定性,實驗員的缺乏,使開放期間設備的維護較為困難,實驗設備沒有得到及時的維護和修理,不僅影響到設備的使用,更給實驗課程帶來不便。
5.開放實驗室財產容易丟失
目前開放實驗室的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規劃,小的實驗材料沒有準確的登記,容易丟失,缺乏有效的實驗器材電子管理系統。
6.實驗員、指導教師工作量
一些開放性實驗是在業余時間開放,實驗員及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增加,這就存在加班費問題。
(二)實驗室進一步開放的功能定位
1.提供課前預習時間
大多數實驗課時間安排緊湊,同一組同學數量又多,在有限的課內時間里,僅能夠完成實驗內容,對儀器熟悉時間少,對實驗內容理解的也不夠深刻,往往實驗做完了,并不理解通過了哪些實驗方法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法,為什么選擇這樣的儀器,一旦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法。學生缺乏對實驗的理解、對儀器操作的時間。
2.提供課內實驗沒做完補充時間
由于近幾年的擴招,實驗室儀器的數量不能夠滿足學生都能操作的條件,特別是一些精密儀器,這就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將實驗內容完成;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實驗設備故障或動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沒有完成實驗內容,這些問題也需要實驗室的開放來解決。
3.為外聘老師指導學生實驗提供條件
文物保護分析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各種材質文物的分析、修復、保護,需要有長期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人員演示及講解,而這些人員往往在博物館、考古所等單位工作,就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集中時間對學生進行短期的培訓和指導。
4.為學生自選實驗項目提供條件
實驗項目可分為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必做實驗由教師統一安排時間,而選作實驗可由學生自主選擇項目和時間,可由實驗內容安排固定的指導教師,對于實驗操作進行指導。
5.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條件
以往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都是綜述性質,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開放實驗室可以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提供時間、設備和場地,使理論聯系實際。
6.為大學生創新項目提供條件
為鼓勵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校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科技創新項目,由學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資助,我院學生更是積極參與,實驗室開放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更好的選擇方向,也為這些課題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7.為實行導師制提供條件
我院實行導師制已經近4年時間,導師制是指一組學生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的制度,由導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進行個別指導,開放實驗室為這一制度在我院的開展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導師的研究項目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
綜上所述,在對四川大學考古學實驗中心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本院實驗室建設的情況,從增設實驗課程(實習)課程、實驗室開放的管理提出了設想,實驗室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隨著工作的推進還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研究完善。
作者:于永平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博物館;序廳設計;展品設計;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260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博物館的序廳空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博物館整個展示活動的開首與前導,序廳的設計要緊密扣住博物館展覽的主題與內容;同時它又是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延伸與拓展,序廳的立意要著重彰顯博物館展覽的社會現實和教育意義。博物館展覽序廳的設計,源于展覽內容,又要高于展覽內容,不能憑空臆造,更不能只是通俗化的圖解,要從展覽內容中提煉精華,加以藝術再創作,最終要高于展覽內容,對展覽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由此可見,優秀的序廳空間設計,是博物館展覽教育的思想性與信息傳播的藝術性高度融合的結晶,是對整個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一個重要部分。
2.博物館序廳設計的發展歷史與研究背景
2.1博物館序廳設計的發展歷史
當今世界,博物館的分類至今沒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在我國,三類劃分法一度成為我國博物館分類的權威性標準,即:綜合性、紀念性、專門性(亦稱專題性)。 序廳的基本形制設計也隨著博物館性質的定義而發生著變化。通常,門廳與序廳在綜合性博物館中是分開的:有些博物館,除了主人口序廳外,在每個不同主題的陳列館內,還設有各具特色的小序廳。而在中小型博物館中。尤其是陳列主題單一的館。通常門廳與序廳是合二為一的。博物館建設的不斷創新,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門廳也充當了序廳的角色,這兩個在過去被認為是不同序列的空間,兩者的界限、區分逐漸模糊。因此,在這樣的新時代賦予的特定模糊空間,重新審視序廳的藝術設計形式顯得尤為重要。
2.2博物館序廳設計的研究背景
在對博物館序廳空間的研究方面,清華大學的董松先生在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博物館陳列中的序廳設計研究》中指出,序廳設計應當集中體現陳列展覽的主題思想,起到點題、烘托氣氛的作用。論文就博物館功能分析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博物館序廳的產生、發展及其設計元素構成等問題,同時對序廳設計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平面布局、空間處理和設計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首都博物館程旭先生的《序廳設計的幾點思考》一文,結合其從事博物館陳列沒計工作的實際經驗,就設計師在序廳設計構思階段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樊靈燕女士在《博物館序廳設計初探》中提出了序廳設計在創造博物館整體展示形象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分析解讀了序廳設計多樣化的藝術設計形態,同時展望了博物館序廳今后的發展趨勢。
3.博物館序廳設計的一般原則
博物館序廳的設計一般因展品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其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前言,其可謂是序廳的一個引子,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展示,使參觀者對整個序廳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前言在博物館序廳的設計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其表現形式多以文字為主,形式簡單。第二,場館導覽,其主要是介紹博物館展廳的展品位置、樓層分布等,使參觀者對序廳布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方便接下來的參觀。一般博物館都是將場館導覽放在序廳中,但也有部分博物館將其放在入口處。場館導覽主要是采用觸摸查詢一體機或圖文展板的形式,對博物館內容進行一個簡單的展示。第三,標志性展品。該部分主要是將博物館內具有代表性與標志性的東西拿出來進行展示。其特征主要有,多數為視覺工程類展品,在視覺上具有強烈的震撼力與感染力,可以引起參觀者的注意。第四,總攬性展品,采用某個獨特的視角,對展出的內容進行概況與抽象,其展示內容比較普遍,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屬于標志性展示??傊?,多種因素影響序廳展品內容的設計,只有通過設計師與策劃師對眾多因素的分析,確定最佳的平衡點,才能在序廳設計上有所突破,設計出一個科學、美觀的序廳,使其成為博物館的眼睛。最后,對于博物館觀眾而言,序廳空間還應該注重滿足觀眾攝影留念的需求。觀眾參觀博物館展陳,在獲得心靈體驗與思想教育的同時,還希望能將這些值得紀念的瞬間永久地保存下來。但是出于展品文物的保護原因或是臨時展覽的版權問題,博物館展陳正文部分往往謝絕攝影,這就要求序廳空間的設計規劃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博物館觀眾的這一遺憾。這里并非只是單純地提出序廳空間應有自己獨特的標志性景觀,而且還對序廳空間材質的質地和顏色提出了要求。此外,為了配合觀眾照片整體效果的呈現,選取合適的照明方式也應該成為設計師設計序廳空間時所應著重考慮的對象。除此之外,觀眾的攝影留念可能會引起的人流滯緩的問題,這也都需要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師給予通盤的規劃。
4. 序廳設計發展的可能趨勢
隨著當前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突飛猛進,博物館建設的現代化、博物館陳列的新理念、新技術、新特征會不斷涌現。這些部對序廳的形制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序廳設計亟需加以改進。我們必須將自己置身于當今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以廣泛的視野去思考序廳空間生存與發展。第一,人性化趨向。21世紀,將更注重對人文主義的關懷,倡導關懷人、尊重人和人性解放的一脈相承。因而體現在博物館展示陳列設計觀念上,要將 “以人為本”和傳統的“以物為本”同等重視起來,本著觀眾的審美需求出發。博物館將不再是超然至上的寶庫,而是社區群體休閑與教育的場所:博物館也不再是少數人孤芳自賞的殿堂,更不是單純 的藝術品儲藏所, 它將與社會生活、觀眾群體更為緊密地結合。因此,序廳設計應更多地從人性化層面加以考慮。第二,多元化趨向?!八街?,可以攻玉”。序廳設計要向前發展,就必須探究淵遠廣博的歷史沉積,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存,及相互影響滲透的當代國際多元文 化,從而拓寬視野,為序廳陳列展示藝術的創新,特別是原創性的創作與設計,提供自由馳騁的多向維度。第三,整體化趨向。今天的整體化設計是建筑設計、序廳設計、展示陳列設計一體化的進程,做到更大范圍內的統一。序廳設計要在博物館建筑、整體陳列展示設計中,既體現恰如其分的設計個性化,也服從于整體感的處理:著眼于整體陳列順序的節奏,從不同配置、造型、色彩、材質、語言上做到風格的整體統一。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序廳空間是陳列展覽中的重要一環,是博物館觀眾的第一視點。它會給予每位觀眾一定的體驗感受,這樣的藝術感染力是通過具有創意的陳列語言和藝術的表現形式來實現的。序廳設計應是高度概括的陳列語言和準確的藝術形式,努力營造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和內容融為一體的意境氛圍來引導觀眾,感染觀眾,幫助觀眾留下對陳列展覽最深刻最難以忘懷的記憶。 21世紀是一個全新世紀,新世紀中國博物館設計應當與時俱進,跨入世界先進博物館行列。
參考文獻:
[1] 唐瀟駿.博物館序廳空間初探——以觀眾參觀體驗為中心的考察[J].博物館研究,2012,(03):23-27.
[2] 樊靈燕.博物館序廳設計初探[J].設計論壇,2007,(01):72-73.
關鍵詞:博物館;經濟;集聚效應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并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筑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以學習、教育、娛樂的形式,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由此可見,博物館的首要職能體現在其公益性上,這也就決定了博物館收取低廉的門票或者免費是大勢所趨。但是這并不排除博物館通過其他手段來獲得收益的必要性。
博物館經濟的收益來源多種多樣,可以是主要景點中開展的特別展覽活動收取額外的費用,也可以是對讀物、紀念品和飲食標出高價等等。在博物館創收的多種形式下,博物館的集聚效應則成為博物館創收的又一新途徑。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則是博物館集聚效應的典型體現。
一. 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的基本情況
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位于清河新區,距離市中心僅5公里,總占地5000畝,是以“淮揚美食源地、浪漫婚慶勝地”為主題的特色景觀區,融合了中國庭園合院和中式園林風格,由河館、菜館、民俗館、品嘗館和中國淮揚菜文化研究院五大功能區組成。景區分布著大小數十個景點,主要有: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中國西游記博覽館、長榮大劇院·荀派藝術館、淮安國際攝影藝術館、中國淮安城市化史館、清河文化館、清河城市館、古淮樓·江淮婚俗館、白鷺湖·奧特萊斯
購物公園、青龍湖健身會所、古淮河生態公園、紅喜會館、古淮河文化廣場、銀河灣、七星商務島等。這一系列的館所聚集在一起,不僅僅增加了各自的知名度,也方便了游客的旅行。與此同時,各種場館聚集的情況下,一來博物館共享基礎設施減少了自身的成本支出,二來加強了博物館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最重要的是,各種博物館聚集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旅游線路,方便了游客的旅行,也增加了博物館的收入。
二. 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淮安市博物館在“十一五”、“十二五”發展規劃之下取得巨大的發展,但是現如今,在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博物館旅游紀念品資源開發不夠
在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中,有博物館,每個博物館均有自己的旅游紀念品銷售中心,但是在我們的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博物館的旅游紀念品銷售中心都沒有銷售人員,各種紀念品樣品也是陳舊了,紀念品的種類也不多,而且旅游紀念品多以贈送政府來客為主,因此,旅游紀念品取得的收入幾乎為零。例如,西游記博覽館的大多數游客來自于政府接待和學生游覽學習,旅游紀念品主要都是贈送給政府接待的游客,銷售幾乎為零;淮揚菜博物館的旅游紀念品則是一些商店超市就可以購買到的食品,不具有旅游紀念品的特殊價值,而稍有特色的品嘗館則以飯店的形式提供餐飲,由于價格原因令很多游客望而卻步。
(二)整體管理松散,缺乏完善的旅游路線
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雖然是眾多場館聚集在一起,但整體是各自經營,或是幾家聯合管理,缺乏有效的整體管理,使得各個場館之間缺少聯系,整體呈現松散狀態。從景區管理的角度來看,沒有統一的指導,以致于難以從主辦方面形成一體化旅游線路,如此一來便大大降低各種場館的集聚效應。中國西游記博覽館、長榮大劇院·荀派藝術館由于地理位置較好,平日活動較多,所以游客人數還是可觀的,而偏遠的淮揚菜博物館、清河城市館等則是門可羅雀,這樣的狀況最本溯源還是由于各個博物館之間聯系少,整體上沒有形成一體化的旅游路線。
(三)景區交通不便,內部游覽車輛少
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風景區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分完善的,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交通不是很方便,一般前往參觀的都要包車前往,這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旅游的成本,也就降低了人們的旅游欲望。加之各個場館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這段距離完全靠步行,想找個代步工具很難,又降低了人們連續旅游的欲望。所以,由于景區的位置以及交通問題,大大減少了景區的游客數量,也減少了景區的收入。
(四)宣傳力度不夠,景區的知名度不高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淮安市的市民對淮安市的各個博物館基本上是不了解的,有的人甚至覺得淮安沒有博物館。對于新建的古淮河文化生態風景區里的各個博物館就更不了解了,更別說前往參觀了。所以,景區的宣傳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旅游的人數則少之又少了。所以說,景區以及博物館自身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增加游客數量,從而拉動景區及博物館自身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 中國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發展的措施
在為期一周調研中,我們通過問卷,政府以及博物館管理者的訪談,群眾走訪等途徑發現了古淮河文化生態風景區在發展中存在的一點問題,通過我們自己的整理,總結,最終我們提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展示博物館的魅力
由于淮安市市民對于本市的各大博物館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各大博物館應該做好自身的宣傳工作,加強民眾對本市博物館的了解,從而為博物館帶來人氣。在此過程中,可以在主要媒體上增加一些介紹淮安各種博物館的欄目,在淮安的門戶網站增加介紹各博物館的版塊或者鏈接,甚至可以利用微博展覽消息或者展品的介紹;也可以在公共交通等處的移動電視上播放各博物館的宣傳片;還可以組成淮安各博物館聯盟(或者協會等),統一編制介紹博物館情況的宣傳小冊子,免費發放到學校、高鐵、機場和各酒店賓館,讓更多的人了解淮安的博物館以及各博物館的展覽信息。
(二)結合旅游休閑,推出博物館旅游路線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游山玩水,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消費,博物館也逐漸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新去處。博物館與旅行社合作,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旅游項目和旅游線路,使各個博物館全都成為淮安旅游休閑的新地標。為了吸引更多的參觀者,還可以輔之以下述措施:
1.采納世博會的做法,發放淮安的博物館參觀護照。一是作為參觀的套票;二是用來加蓋護照所涵蓋博物館的紀念章,留作紀念。但上海發放過類似的旅游護照,效果不理想,應擴大發放范圍,普及到中小學,而不僅僅是區縣的科委科協等范圍。
2.向蘇杭等長三角城市學習,發放博物館專用旅游參觀券。憑券參觀指定的博物館,票價給予一定的優惠。
(三)開發群眾樂于接受的旅游紀念品
在博物館經營具有博物館及其藏品標記的明信片、徽章、紀念冊等衍生品方面適當地“開綠燈”,因為衍生品的意義不只是經濟方面的,其文化內涵也可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且博物館的形象和獨具特色的商品對購物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許多博物館在當地已經成為理想的特色購物場所?!〉?,經營者必須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并結合各個博物館自身的特色,開發群眾樂于接受的旅游紀念品。
(四)完善景區交通路線,方便游客參觀
由于景區地理位置相對較偏,交通也不是很好,所以限制了游客的出行。景區可以與公交公司商量開通到景區的專線,一來節約了旅游成本,方便游客前往參觀,二來為公交公司和景區都帶來了收益。在景區內部可以設置各景點之間的往返游覽車,以及可供租用的觀光車,作為游客的代步工具,方便游客旅行觀光。
(五)利用各種途徑,最大限度地利用博物館資源
博物館不是所有人都有興趣參觀的,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活動來激發民眾對博物館的參觀興趣,從而增加博物館的人氣。具體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以每年固定的“優秀歷史建筑開放日”為契機,組織市民在每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免費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故居等,使博物館逐步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
2.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參觀各種博物館,對他們進行歷史文化和專業知識教育,從小培養他們對于博物館的興趣。
(六) 借政策之力,推動“博物館經濟”
博物館作為文化精粹的守望者,不僅關乎今天的文化,更關乎明天的經濟,因為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同時都具有文化的價值,先進文化既是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精神源泉,又彰顯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博物館雖然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但是“非營利”并不是說不可以營利,而是說博物館并非以營利為目的。事實上,西方博物館都是營利的,但它的收入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商業收入,既不作為利潤處理,也不作為工作人員的工資獎勵,而是投入博物館建設,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因此,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支持博物館、紀念館吸引社會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在加大財政經費保障力度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鼓勵博物館、紀念館拓寬經費來源渠道,更好地滿足博物館、紀念館的發展需要。景區各個博物館要利用淮安市“十二五”規劃中促進淮安市博物館大發展的契機,利用優惠政策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拉動博物館經濟。
回眸過去博物館建設的歷程,回顧過去博物館建設中的得與失,在“十一五”規劃之下新博物館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所以博物館建設任重而道遠。在新形勢之下構建富有特色的博物館體系,采取政府主導與社會興辦相結合的辦法,整合社會資源,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辦館、私人辦館、合資辦館、集資辦館,逐步健全以市博物館為主體、專業或行業博物館為支撐、私人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我相信,在正確解讀和分析“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各個博物館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在博物館的道路上一定會迎來又一個發展春天!
參考文獻:
[1]淮安市十二五規劃.
[2]李婧揚:《城市博物館旅游開發研究——以成都為例》,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3]張蕊:《城市博物館群發展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關鏈詞: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2
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在“重塑政府”的運動中,普遍采用了以績效為本的政府績效評估方法。在這場運動中受到評估的不僅僅是政府本身,公共文化部門所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也成為了政府需要被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博物館作為一個終身教育的場所,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與非營利性特點,因此也成為了需要被進行績效評估的一個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績效管理與評估的理念被引入文化的公共管理領域,是對文化服務機構效率和效益的管理;作為一個新公共管理中的工具,績效評估與管理將有效地落實公共文化機構的目標責任并改進其管理方式使之能夠有效地提高整個組織的效能。目前,通過長期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國外的績效管理評估已經形成制度化的操作、規范化的實施和科學化的管理。
一、博物館績效評估發展回顧
博物館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逐步明確了期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地位,博物館服務思想受到越來越多重視,隨著對博物館服務功能和內涵理解的日益加深,服務范圍的定義逐漸擴大,1974年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將“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寫入博物館定義中,正式將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思想形成一種普遍的國際共識。博物館由于其非營利性組織的特性,因此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必然也同時面臨績效評估。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來自企業組織的績效管理理念開始進入博物館管理領域,美國波士頓科學博物館擬訂了一系列評估項目,以及可以量化的績效評估目標[1]。之后很多歐美國家博物館紛紛引進評估系統并設立績效評估指標。而我國大部分博物館長期以來一直有著顯著的官辦背景,多數博物館屬于事業單位編制,隨著近年來對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績效評估的興起,以及我國博物館界在與國際博物館界的不斷交流學習過程中,我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許多研究人員將我國博物館未來績效評估作為研究方向。2008年頒布的《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試行)》和2015年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施行的《博物館條例》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從地方試點到全國推行,已經開展了大量的針對博物館的績效評估的探索與實踐。雖然我國已經累計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與最早引入績效評估的美國博物館相比,差距依然是比較明顯。因此,研究美國博物館文化服務的績效評估,有助于引進美國博物館在績效評估中的最佳做法,對未來中國博物館的文化服務發展,甚至是未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估方式方法都有著借鑒作用。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績效評估源于70 年代末期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在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政府部門引進準市場機制、向企業學習;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水平;設置相關績效評估指標;授予彈性并降低中央政府控制的程度[2]。90年代開始,采用績效制度所進行得政府行政改革在各個國家開始推行,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升各國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例如美國政府績效成果法(GPRA1993)、英國國家指標(National indicators)、澳洲財務管理法(FMA1994),而新西蘭、瑞典、加拿大、日本也均有類似改革。
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在理念上與私有部門有著重大的區別,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公共部門是以滿足公眾的需求和實現公共的利益為首位,而公共部門服務的效率則只有在實現了這一首位目標后才會有意義。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評估,除了要在項目的審批與執行實施過程中加強管理與監督以外,還應充分考慮公眾的參與度以及公眾對此的滿意程度,這樣才有助于預測未來公眾對于公共服務的具體需求的發展趨勢,之后才能夠對此進行改進。政府績效管理與評估的發展變化已經經歷了從“成本”到“效率”、從“效益”再到“公平”和“質量”的不斷改變進化的過程。政府績效評估“4E 原則”的提出,不僅是對政府績效管理評估的認識不斷深入的結果,也是為績效的具體指標選擇提供了制度規范性的基本框架,現在已經成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時,對于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大致上經歷了兩次研究重心的調整。在第一個階段中“以效率為中心”和第二階段“以公共利益為中心”。指標設計不再以定量的數量指標為單一評估依據,還充分考慮了項目的目的與結果的一致性以及,公民對于所受到服務的參與意愿、滿意程度等其他因素,最終“確保政府的目標在于公共利益的真正實現”?,F行的指標設計中關于“質量優先”、“公眾滿意度”、“以服務功能為導向”等理念都已在政府的績效管理和指標體系設計中突顯了出來。
國外各公共服務機構在經過多年的績效評估實踐,都形成了系統的評估辦法與評估指標,在博物館的績效評估中,英國政府除了英國審計委員會關于博物館的NI10國家指標(即當地16歲以上成人在過去的 12個月中至少參觀過一次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人所占比例)外,英國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委員會在2008年正式開始進行數據搜集的地方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的績效評估指標《構建地方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績效指標》的文件中,將博物館的經營績效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義工、弱勢族群的參與、網絡使用、教育與學習,使用成本、觀眾滿意程度與行政區管轄中符合博物館認定標準的程度的數量。
三、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對于國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分別從公共文化服務績效管理的基本原則、公共文化服務績效管理與評估的主要內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面對的問題與難點以及針對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所提出的建議等等。我國政府現階段的轉型的目標是成為服務型政府,也就是以人為本,針對公眾的具體公共文化需求、服務需求進行資源供給與管理的政府。在此基礎上,我國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管理的出發點也必須是以公眾的實際需求為中心和依據。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所明顯帶有的公益性特征,所以在對這方面產品與服務進行的評估管理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該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社會效益,并對其進行評估。
“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這一概念正式出現在研究論文中是在2007年,在此之前,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主要以對于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績效評估為主。在現階段,我們國家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基本理論仍在研究與實踐中,整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理論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交織領域: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數據研究可以發現,“政府績效”、“公共部門績效”、“人力資源管理”出現頻次較多。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的理念大多來源于政府績效評估。政府績效研究中不斷強調績效管理和績效理念的重要性,并試圖建立一個符合我國政府服務模式的績效評估體系。孫洋探討了英國以質量為中心的政府績效評估內容,其理論基礎就是科學管理及質量導向,強調了政府績效的重要性[3]。劉芳分析了英美等國政府績效評估的發展,總結了我國政府績效發展的五個階段,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其中公共文化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因子分析法對東部省市的政府績效加以評價[4]。
與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績效評估研究的豐富相比,以“博物館”加上“績效評估”為關鍵字在數據庫平臺上的專業論文屈指可數,無法滿足這一領域在未來公共文化服務探索中的研究需求。僅《我國博物館評估工作的回顧與思考》、《非營利組織績效評價與博物館評估》、《國際博物館評估比較研究》等幾篇,且主要內容多是針對我國博物館現有的評估體系研究與回顧,而不是有針對性的與績效評估理論相結合的具體研究闡述。
四、總結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由于歷史傳統、客觀環境等方面與國外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存在著諸多差異,特別是在博物館領域,對于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評估在我國尚未被完全重視。而以美國博物館為代表的國外博物館界已經在公共文化運行和管理模式、文化資助方式以及監管和評估制度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我國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我國政府之后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機制、評估體系應在不斷改進中明確博物館的公共性以及最為重要的服務功能,這樣未來的博物館評估才能建成完整完善的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 關于建立科學的博物館評價體系的思考[J]. 中國博物館,2013,02:23-28.
[2] 林詠能. 國際博物館評估比較研究[J]. 中國博物館,2013,02:61-70.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文化遺產的形態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收藏和保護功能,對保護與傳承物質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一)博物館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第一,對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護。根據調查,全世界約有35000個博物館,一半的博物館是使用古建筑改建的博物館。中國有2000多個博物館,約1000個是新的建筑物,這就是說,在中國其他的1000多個博物館是通過古建筑改建的。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多數博物館在建設初期,無論是古代的建筑還是現代的建筑都可以作為博物館的業務活動。
第二,對歷史紀念性、革命紀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護。歷史紀念館、革命紀念館等建筑或名人故居等性質的博物館都屬于國家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博物館、紀念館被創建時,其所有活動的開展往往已經策劃好。因此,這些博物館、紀念館還承擔建設和保護文物的雙重任務。當它建設完成后,原有的文物、展品也將在建好的博物館、紀念館中展示,所以這些建筑的博物館,紀念館仍然具有維護的職責。使用建筑遺產博物館,承擔日常維護和定期維修任務。正因如此,館內有保護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雙重任務。
第三,對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對于古文化遺址的保護,是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這往往也屬于博物館的管理范圍。但是這些是在保護文物的博物館,以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為擴展,如半坡遺址博物館,南京明代城墻博物館。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還表現在對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管理上。有時因工作需要,博物館接受上級部門的委托,在一特定時期,對所在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代行管理。從而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方面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博物館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功能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出,較之以前的博物館,現代博物館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征集、收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現代博物館的主要任務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與人們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關的文化,是活的文化。
對博物館來講,僅收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載體的文物還是不夠的。隨著全國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有關這方面的博物館迅速涌現。以江蘇為例,近年建立的此類博物館有蘇州昆劇博物館、通沈壽(刺繡)藝術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工作的深入,全國將有更多這樣的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博物館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功能
博物館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這種重要地位,主要是通過其館藏文物具體體現的。其文物的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些文物又是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和依托。
所謂“文物”,是指遺存在地上、埋藏在底下和水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又具體劃分為五類:第一類是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勝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第二類是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名木古樹等;第三類是歷史上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代貨幣;第四類是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古舊圖書資料;第五類是反映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第六類是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重要植物化石;第七類是外國侵華罪證的典型遺跡、遺物。由此可見,文物種類之多、價值之高,是無可爭議的。因此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中心,就確定了其在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這方面,有諸多成功的例證。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著名的明清宮廷建筑和宮廷史跡及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館藏文物多達90多萬件,其中包括明清古跡、歷代藝術品、繪畫、銘刻、青銅器、陶瓷、工藝關術品、鐘表、玩具、珍寶、典章文物等等。其中有大部分都屬于物質文化遺產范疇,是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有形載體與可靠依托。又如甘肅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F存有壁畫和雕塑作品約492窟,共有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雕像2100余尊,其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與建筑彩畫圖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另外還有雞西市博物館收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金代銅印“上京路萬戶發宇號印”和刀背山遺址中出土的玉器、陶器以及侵華日軍在萬人坑留下的罪證證物等。這些文物都成為了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載體與依托。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博物館成為人類社會保存歷史和文化珍品,傳承中國幾千年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陳玲,凌振榮.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04:40-43.
[2]陳玲,凌振榮.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