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2: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杰•唐納•華特士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明確提出“教育即生命”的觀點.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活動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論是賞識教育,還是研究性學習活動、自主合作課堂模式、生本課堂教學策略,都無一不在彰顯著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生生命的本真.初中階段的生物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與資源,我們要依托教材,結合初中生突出的心理問題與需求,積極、有效地挖掘教材當中的生命教育的元素,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促使其養成尊重、熱愛生命的良好習慣,推動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譬如,筆者在講授“生命來之不易”這一章知識的時候,就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以下幾項課堂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
1.小組探究探究“生命的起源”小組活動中,學生們明白了男性每次產生的多達數億個,而最終與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的只有一個,也就是最健康、最強壯、最智慧的那個.活動結束后,學生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就需要我們格外珍惜.
2.母親訪談課后,要求學生們回家與母親深入交談一次,了解一下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痛苦,還有自己生病時、失落時父母的焦灼與期盼.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的關愛,我們的生命既屬于自己,更屬于我們的家庭,即使僅僅為了感恩,我們也必須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多媒體展示課堂上,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自己成長過程中教師、醫生、交警等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等法律法規,讓學生明白了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整個社會都付出了極大的關懷,自己的身上肩負著創造未來、回饋社會的重大使命,當珍惜生命,健康成長.
二、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記得曾經在《讀者》雜志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中國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到美國去參觀,感慨于他們事無巨細地,就生活中一些諸如如何就餐,如何如廁,如何整理課桌,如何借書等非常普通、繁瑣的小事進行不厭其煩地教育.或許,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重要意義.為此,筆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常常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期為整體提升我國國民的素質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筆者在講授“增強免疫,預防疾病”的時候,就組織學生根據課堂所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列舉生活中相關的具體事例.課堂上,學生們議論紛紛,多方調查、聯系,所舉事例均生動真切、具有典型意義.有一名學生說曾經被狗咬過,然后父親馬上帶自己去打了狂犬疫苗;有的學生說曾從電視上看過一個報道,某校學生由于食用長芽的馬鈴薯,結果引起集體中毒;還有的學生說自己曾因為食用了過期變質的面包,結果被確診為細菌性食物中毒,打了好幾天吊瓶;還有的學生在教室里演示了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說是當醫生的媽媽教給自己的,在關鍵的時候能夠派上用場……這節課,讓筆者深感欣慰的是,學生們不僅僅掌握了教材中相關的理論知識,更樹立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習意識,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滲透了生命教育.
三、加強體驗,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這句話來形容體驗式教學的好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生命的成長是需要學生不斷的體驗來獲得的,尤其是對于生物教學來說,我們教師要創設種種適宜情境,加強體驗,升華學生對于具體知識的體驗與認知,促使他們學會堅強,學會體諒,進而健康快樂地成長.譬如,筆者在講授“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時,就針對“是如何產生的”、“月經周期與排卵、受精的關系”、“性夢是怎么回事”、“初中生能不能戀愛”、“什么是網絡綜合癥”、“什么是黃色污染”等問題,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加強體驗,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些問題較為敏感,很多學生有著或豐富,或朦朧的體驗,卻羞于在課堂上表達.于是,筆者采取了研究論文、學習心得、青春感悟等書面形式來引導學生,讓他們不要為了首次遺精而驚慌失措,要敢于、善于對性騷擾說“不”,能夠理性排遣圖片、視頻的誘惑,等等,不一而足,促使他們順利地度過青春期,健康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四、總結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探究問題,發展學生思維。但在設計問題前,教師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等方面設計探究問題,利用問題帶動學生思維轉動,利用問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例如,在學習初中八年級生物“細胞的分裂和分化”這一課時,教師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三幅植物細胞的變化圖片,然后設計相關問題:
1.請描述畫面中植物細胞的變化。
2.細胞的生長是否需要營養?
3.細胞能否一直生長?這是為什么?
4.生物體為什么能長大?生物的生長發育與什么有關?這些問題緊扣本課的學習內容,因而容易促進學生學習。有的學生先自學,再與其他學生討論,分享想法;有的學生利用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等等。在探究中,學生的思維不斷轉動。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探究問題,以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二、以問題導實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僅僅讓學生做實驗,學生的興趣可能不高。如果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思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對實驗更感興趣。例如,學生在做“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這一實驗時,教師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實驗。
1.不對天竺葵進行暗處理可行嗎?會對實驗造成影響嗎?
2.黑紙片和回形針在實驗中的用處是什么?
3.你是否知道實驗中的變量?
4.實驗是否有對照組?有的話如何設置?
5.使葉片褪色的溶液是水還是酒精?
6.經過自主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問題讓學生有實驗的欲望;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實驗中的內容;問題更能助力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定的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實驗。通過實驗,大多學生都能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對實驗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巧用生活問題,驅動學生有效學習
生活問題能夠增強學生的熟悉感,能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價值,也能促進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傳統的生物課堂中,缺少的就是生活味,教師往往側重理論問題的設計,忽略了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因而讓問題喪失原有的魅力。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生活問題的設計,以驅動學生有效學習。例如,在學習初中八年級生物“人體的激素調節”這一課時,教師設計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資料,解決問題。如
1.糖尿病患者為什么要注射胰島素?
高中生物現在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已沿用七年,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實際,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證明,這樣的內容正好可以成為我們為學生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文精神的良好載體。教師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應該深入研讀教材內容,盡可能應用輔助手段,如古詩,故事,音樂,圖片,視頻等等印象深刻而又貼近生活的課外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激發學習興趣。我在講述必修三《5.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節時,由一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導入,證明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再恰當不過。而如何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可以播放視頻,展示人類亂砍濫伐,肆意屠殺,破壞環境等震撼場面,相信教師此時可以不用多說什么,學生們自然心中有數。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我覺得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人文教育。
2借助實驗,開展活動,人文能力需要展示
生物實驗課以及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首先,進行實驗可以給學生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能力的平臺,學生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潛能。其次,在講述實驗原理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現數據的采集和處理,過程的演示和分析,這樣學生可以對客觀事物有一個理性認識,看待問題更加透徹,對生物科學本質的理解也會更加鮮明。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更是放松學習心情,活躍學習氣氛,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遷移至其他領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值得的。在講到必修一《5.4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我講述原理和方法后,學生們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但多數人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到答案并解決問題,很少有人會再次提問。他們解決問題后,實驗結果看到了四條色素帶,都會面帶微笑,爭先恐后的拿到其他組去分享,去展示。想象那種氣氛,的確很和諧,我覺得那就是一種人文氣氛吧!實驗室彌漫著自然的氣息,孩子們看到了大自然的顏色,榮譽感油然而生。
3效仿名人,借助歷史,人文教育需要感受
生物學發展史蘊含著眾多學者們的理想與信念,他們在科研歷程中體現出的執著和頑強,正是學生需要感受并體會的人文精神。每一項科學結論的背后,都隱藏著眾多科學家的艱辛努力,他們的科研歷程,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方法,他們的思路,甚至他們的錯誤,都代表著科學發展的過程,這絕對是不容忽視的滲透人文精神的資料。在高中生物三冊必修教材中,凡是涉及到名人歷史,我都會給學生提示,讓他們總結一些東西,通過了解科學家的人格和信念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奉獻,堅持不懈的人文魅力。通過科學家研究問題時產生的矛盾和爭辯,可以培養學生們有理有據時要堅持己見,出現錯誤時要敢于承認并及時改正的人文精神。通過展示生物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變遷,可以培養學生們為后代持續奮斗,珍惜前人勞動成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的人文理念。
4關注社會,感悟生活,人文關懷需要提升
1.通過巧設懸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死板、枯燥的課堂授課方法是無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相反,還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可以考慮通過設置懸念的授課方式,通過懸念自身的誘惑力來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以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舉例,在巧設懸念時,可以通過廣告、流行歌曲或者名人名言的方式來開展實踐。這些東西一般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將其賦予生物學概念怎么能抓不住學生的眼球?眾所周知,周杰倫的《青花瓷》就被改編成了生物版:糖類是好東西,每餐都須有,血糖若太低,頭昏手無力……老師可以提出“請解釋這個現象的原因”這樣的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帶大家一起分析,學生必然受益匪淺。
2.通過靈活記憶法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生物的自信心
在學生學習生物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復雜的概念和名詞,需要精確記憶,這是因為生物是屬于自然科學的一部分,需要嚴謹的態度。這些概念如果單純靠死記硬背的話,不僅晦澀難記,而且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一定的方法來靈活記憶專業概念的話,一定會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學習細胞膜結構的時候,可以形象地用棗泥蛋糕來比喻膜結構,把磷脂分子看作是糕,蛋白質分子就是其中的棗,鑲嵌、覆蓋或者貫穿于其中。其實古詩詞也是可以用在其中的,比如可以用“飛流直下三千尺”來比喻自由擴散,主動運輸可以比喻成“逆水行舟”,協助擴散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靈活的記憶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信心。
3.生物知識生活化:聯系生活,通俗易懂
在生物教學中,知識的學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跟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不僅能夠使課本中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過植物的新陳代謝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怎樣提高大棚內蔬菜產量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對水分、肥料、溫差、光照、CO2肥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再比如空腹喝牛奶的非科學性、酸菜的制作過程等,這些生活實例都是與生物學知識息息相關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課堂教學中實驗演示及多媒體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的合理應用
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也不斷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的應用使得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具體。這是因為與文字相比,圖片和動畫更容易被人們記住。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示學科中的圖片內容。很典型的例子有生物教程中的DNA結構和復制一節,如果單純只是參照課本來給學生講解,不僅老師覺得吃力,學生也會難以完全理解。此時運用多媒體圖片和flas來對DNA的整個復制過程進行演示,會在學生的大腦中產生更大的沖擊力。形象逼真的動畫和圖片也使得學生易于理解本節內容。
2.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
生物課程,歸根結底,始終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因此,運用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掌握學科知識、鍛煉學生主動探索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整個課堂就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的主動性課堂。比如生物課中證明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空氣的實驗:將一支點燃的蠟燭和一只鮮活的小白鼠分別放到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發現蠟燭很快熄滅,小白鼠也很快死亡,若將蠟燭與綠色植物、小白鼠與綠色植物一起分別放進同樣的密閉的玻璃罩中,蠟燭不易熄滅,小白鼠也不易死亡。通過實驗鮮明地觀察和具體的操作,學生不僅能夠輕松地學到知識,學習興趣也油然而生。
三、結語
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角色的正確定位至關重要。在“自主學習”教學法中,教師首先是一個引導者。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說過:“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彼赋隽藢W生學習的本質,強調的是“主體性學習”,即自主學習。傳統的生物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實現自主學習。
二、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能對人的行動產生動力;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力量。一個人只有對學習產生內在驅動力,才具備趕超社會發展知識更新的動力。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秉承新課程理念中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積極創設多元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在明確的任務指導驅動下激發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中切忌尖刻批評,適當適度的贊賞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使學生感受到自學的成就感。
(一)利用詩詞諺語激發興趣
例如,在“生態系統的穩態”一章中講到環境中生態因子對生物體的作用時,筆者借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學生反應迅速,一致認為是溫度的影響。這首詩是他們學過的,引此一句即可使學生對于溫度這一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印象深刻。
(二)從自身體驗出發激發興趣
例如,教學“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一節,先講病毒結構,再講侵染過程,最后補充了呼吸道傳染病的防護措施。由于涉及自身健康,學生聽得認真且不時補充一些問題。將課堂內容和學生關注的自身健康相聯系,勢必會撥動學生頭腦中的“欲”念,學生從內心生成這種“想知道”,使學生對于相關內容更易理解接受。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興趣
高中生物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要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注重與生活現實聯系。只有當生物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生物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因此,生物學教學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例,提出有關生物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物學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不僅能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還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正確的指導。
三、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才能充滿自信地學習,提出有創建性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以每個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問題的探討。在小組內意見統一后,每個小組推舉一名代表在全班進行闡述,進行全班交流。這樣不僅能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和溝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反思意識和判斷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之間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把講臺讓給學生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欲和求學欲激發出來?!爆F在的學生表現欲比較強,那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個契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把整個過程表達出來。這樣他們必須精神集中提前做好準備,既有成就感又能增加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并不是每一節內容都適合由學生來講授,我會在課時不緊的情況下安排內容較淺顯的部分由學生自己講述。提前通知所講章節,印發導學案讓學生課下預習。上課時留十分鐘為學生解疑。此時大部分學生已經對所要講述的內容準備得很充分,有的甚至自行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由誰來講都是臨時決定的,我只在學生出現原則性錯誤時予以提點。講述方式多樣學生自由選擇。每個上講臺的學生講完后臺下的學生要對其講述內容和方式進行評述。因大家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經常出現PK場面。有時是男生和女生競爭上臺;有時是臺上與臺下探討;有時是組與組之間的激辯。課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走上講臺給他們一個展示的空間你會看到一個活躍的、自主學習的課堂。
關鍵詞:生物化學;糖類;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一般從糖類、蛋白質、核酸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開始講授,隨后再介紹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分開,不但使教學工作相對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結構和重點內容。許多專家學者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生物化學的教學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創新[1-4],也有許多教學工作者在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探討[5-7],為生物化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何將生物化學的部分實驗合理的融入教學課堂,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恰當的融為一體,此類教改文獻較少。本文以糖類教學過程為案例。
一構建糖類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生物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有機化學》課程中關于糖類的章節,對重要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講授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講述要為糖代謝的章節做好鋪墊,而糖代謝則是糖的化學的延伸。雖然課程設計上是先講完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酶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講述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但教師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學和糖代謝的關系。因此,圍繞糖類一章要為糖代謝章節服務的思路,重新構建《生物化學》中糖類的知識體系,做到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講完糖的概念和分類后,由“最簡單的糖是什么”的問題導入,通過介紹甘油醛過渡到同分異構的講解,重點介紹D/L構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每延長一個碳,會增加多少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引出重要的單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針對性的介紹單糖的化學性質,為糖代謝做鋪墊。如葡萄糖半縮醛羥基上可發生酯化反應,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體內糖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在從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鍵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麥芽糖開始,講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紹多糖的化學性質。
二課堂教學中加入演示實驗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可將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這些化學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產生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理論和實驗分離,教師普遍認為演示實驗簡單,培養不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忽視演示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效果在提高學生興趣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糖的演示實驗為例,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對糖的一些化學性質比傳統的講授記憶更為深刻。如在講糖類的還原作用方面,教師在上課前可提前準備好斐林試劑和本尼迪特試劑、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麥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試管、加熱設備等。通過實驗,向5支試管中加入菲林試劑,再分別加入上述五種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熱數分鐘,取出冷卻后觀察顏色變化[8]。這樣可直觀的觀察不同的糖類顏色有何不同,讓學生思考造成這種顏色差異的原因。引出還原糖和非還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對糖官能團進行了直觀的講解。學生課堂反饋積極,可明顯感覺到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互動是有效的。
三啟發學生設計綜合性試驗
化學實驗通常分為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然而本科生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到綜合性實驗,由于教師培養學生創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動性,加上學生自身知識水平所限,綜合性實驗在實施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綜合性實驗帶有一定的綜合應用性質或部分設計性任務。它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以及各種檢測手和實驗方法,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方法、選用配套儀器設備、獨立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寫出比較完整的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9]。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學,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詳細講解糖的化學性質及這些化學性質和什么官能團相關后,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加以完成。如還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堿性條件下,還原糖可與黃色的3,5-二硝基水楊酸(DNS)共熱,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質,3,5-二硝基水楊酸則被還原成棕紅色的3-氨基-5-硝基水楊酸。棕紅色的深淺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計在540nm波長下測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標準曲線,可求出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由此,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結合糖類的化學性質,思考并設計其它的測定還原糖的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室中完成。不管實驗方案是否可行,實驗是否進行順利,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設計實驗的能力,也使學生對糖的化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四總結
以實驗為導向,結合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具象化,也容易引發學生興趣,通過自己設計實驗,增強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吳震洋 邱嵐 李麗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威,鄭玉娟.思維導圖在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4,(28):258-259.
[2]楊志偉,張瑋瑋,陳志玲,等.生物化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J].生命的化學.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蘭.創新理念,培養能力—生物化學教學之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華.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08),1238-1242.
[5]舒樂新,苗戎,楊琳,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科學.2013,16(05):53-55.
[6]程馳.生物化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242-244.
[7]史鋒,周楠迪,田亞平.淺談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在高校生物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21):247-248.
從教育學專業的角度來看,教學有效性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屬性。具體來說,教學有效性蘊含三層含義:一是教學效果。它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習行為的好壞;二是教學效率。它是指通過某種方法和手段,大大縮短學習者的學習時間,從而增加單位時間內目標的達成數量;三是教學效益。它是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教育需求是否貼合以及對貼合程度的評價。在生物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強化技能,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而言,它主要有以下幾個功能:第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把注意力長期集中到教學活動中,減少和防止教學外因素刺激形成的干擾,延長學生注意力的持續時間,使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第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強化技能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提供行為反饋信息,讓學生重新評估自己,在反省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好的學習行為。同樣,對于缺點和不足的恰當評價反饋,能使學生明確差距,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第三,加強學生情感情緒體驗,促進教與學之間情感情緒的雙向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強化技能會引起學生不同的情感情緒體驗。一般而言,肯定性評價能引起學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否定性評價能引起學生不愉快、緊張的情緒體驗。教師人格的影響滲透,能在具體的強化中傳遞給學生,他們真摯的愛、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期待、嚴謹的治學方式都為學生樹立了典范,增加了強化的影響力和可信度,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第四,鞏固學生的正確行為,有助于學生形成自我強化,從心理上獲得滿足感,也有助于學生了解行為評價體系,并把它內化成自己的評價體系,這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行自我激勵,不斷自省反思,形成真正的內部動力。
二、靈活運用強化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強化是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變量,教師的一個目光、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話,都會增強或減弱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強化學習的動力。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筆者總結出強化的五種類型。
1.語言強化
語言強化是指教師用的語言評論,如表揚、鼓勵、批評指正等方式,對學生的反應或行為做出判斷,或表明態度,或引導學生互相表揚、鼓勵和批評指正,使學生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傾向更加明顯。語言強化分為口頭語言強化和書面語言強化??陬^語言強化經常用于課堂教學,是對適時、正確的學生學習行為和結果進行口頭表揚、肯定、鼓勵或批評指正。如“回答得很好”“想想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等,它既可以是肯定性評價,也可以是否定性評價;書面語言強化,是指教師在學生的作業練習或試卷上寫下的留言性評價,能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強化作用,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照。
2.標志強化
標志強化就是符號強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使用一些醒目的特殊符號,如用彩色粉筆作波浪線標注、寫副板書,或使用三角形、五角星等符號來突出教學內容,強化教學活動。
3.動作強化
動作強化也稱體態語言強化,是指教師運用身體動作、表情和姿勢等,對學生表示教師的態度和情感的教學行為,手勢、目視、點頭或搖頭等都是常用的動作強化。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一些體態語言,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對某些事物或結構形成空間立體感。如在解剖玉米種子時,學生不太理解縱切和橫切的概念。這時,教師除了借助掛圖或課件等教具之外,還可以借用一個模型,模擬玉米被切下去時的動作,來區分縱切和橫切,這樣就能給學生一個動作強化。
4.活動強化
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強化因子,情境教學法就屬于這一類型。如在教學軟體動物時,教師可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典故導入,配上動漫的形式,就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教師再因勢利導,提出“河蚌靠什么結構能緊緊夾住鳥的嘴”“蚌殼長時間關閉,會不會憋死”等問題,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會積極地思考,展開熱烈討論。整個教學過程既生動活潑,又富有情趣,令學生樂在其中。
5.變化方式
強化變化方式強化是教師通過變換信息、反復刺激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反應,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如在教學《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時,除了指導學生讀圖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的結構圖,讓學生拆卸組裝心臟的模型,最后再觀看有關心臟3D結構的視頻,以多維方式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對新知識點的理解。
三、實施強化技能應把握的原則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適當地強化,會對課堂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強化技能,還應該把握好一些原則。
1.一致性原則
運用強化的目的,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強化內容、性質、標準要保持一致,避免前后矛盾。如針對同一內容、同一行為,教師不能今天批評,明天表揚,這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2.客觀性原則
它是指在教學中,強化必須科學、合理、客觀、公正,不憑教師的主觀意愿和偏見來評價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情感真摯、熱教愛生是執行客觀性原則的要素,教師熱情、誠懇的態度會對學生施以積極有效的影響。此外,學生是運動發展中的人,要與時俱進地以發展的觀點來指導強化,著眼于學生的動態發展,進行針對性的強化。
3.及時性原則
及時的強化有利于行為與強化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系,克服無關因素的干擾。如果強化與該行為的間隔時間過長,則強化的指向不明確,會引起學生行為的混亂。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全面、細致的工作,能及時、準確地判斷出學生的反應。
4.效能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