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該文通過對古箏源流及古箏文化的闡述,分析探討古箏的定位與前景,提出古箏在定位于“國琴”的基礎上,應該受到更高度的重視,使之得到普及和發展。
1.古箏源流
古箏也叫“秦箏”,據傳它起源于戰國時期的秦國(今陜西地區)。箏又被稱為瑤箏、銀箏、云箏、素箏等。它有著不同凡響的樂器結構特點,具備動靜陰陽、音韻并重的獨特風格。由于它好聽易學,藝術感染力強,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份喜愛延續了幾千年仍然經久不衰。這里,我們先對古箏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顧。
1.1箏名的由來
關于箏的源流,史料記載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說法:
其一,分瑟為箏說。據唐代趙磷的《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彼未《鹊摹都崱分?,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p>
其二,箏筑同源說。東漢應劭《風俗通》云:“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筑身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p>
其三,蒙恬造箏說。據《隋書·音樂志》載:“箏,十三弦,所謂秦聲,蒙恬所造?!钡珓㈦栽凇杜f唐書·音樂志》中記載:“箏,秦聲也,相傳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為十三弦?!边@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于一種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簡單樂器。產生的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秦代。箏、筑、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筑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筑同源,箏瑟并存。五弦竹制箏演變為十二弦木制箏,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1.2箏的主要流派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最為著名的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江浙箏五個派系,其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古箏文化
東方美學的一個鮮明特性就是重含蘊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韻而不重理性。無論在繪畫、書法、文學、音樂、園林等方面,概莫能外。但與繪畫、雕塑、攝影等訴諸視覺形象的刻畫不同,音樂家創作的音樂形象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可感受得到的。古箏藝術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韻來表現內涵,表達方式委婉含蓄、韻味悠長。箏曲是古樸典雅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過其如歌般流動的音樂織體,塑造出生動的音樂形象。
2.1箏樂的社會功能
箏樂在古代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功能主要體現在:1.民間娛樂。2.用于雅樂,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廟祀典中使用。3.用于大型的樂舞演奏。4.用于宮廷和貴族宴享娛樂。5.文人的自娛自樂。6.小范圍的室內娛樂。7.秦樓館舍。箏樂更多的是職業藝妓表演,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8.國際友好交流。箏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了國外,包括日本、朝鮮和東南亞。
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古箏就是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的傳統樂器。箏曲音韻典雅含蓄,旋律流暢優美,能表達許多層面的東西,如人的悲喜、憂傷、歡快等各種情緒,自然界種種情景,社會生活場景等。古箏彈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韻味更能體現剛柔相濟、陰陽結合的審美觀。
2.2箏樂的審美功能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特別是文人以詩歌的形式對箏樂進行歌詠。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參、張九齡、白居易、韓愈、盧綸、李商隱、歐陽修、晏殊、坡等。
古代文人中箏彈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箏帶上,隨時隨地都彈。還有晉代的謝尚、何承天;南朝梁時的陸太喜、北魏的北齊間的李元忠、孫世元;宋太祖趙匡胤的皇后也彈得一手好箏,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歡心。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彈箏者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這說明,古箏是雅俗共賞樂器,是生命力頑強的華夏文化的見證。
3.幾點思考
古箏,這件歷史悠久、古樸的民族樂器,在歷史上它曾輝煌過,被譽為“民族樂器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卻逐漸衰敗下來,到建國前夕,全國彈箏的人,或者說造詣較高的箏家,已經很少,幾乎到了失傳的境地。建國后,音樂學院把民間古箏藝術家請到了大學講臺,培養了新一代的箏家,為古箏藝術注入了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古箏的普及和對傳統音樂的重視,使古箏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3.1定位分析
我們將古箏定位為“國琴”,因為民樂即是“國樂”,代表著“國魂”,縱觀民族樂器,惟有古箏具備條件,因為古箏能夠獨立演奏大型的、復雜的樂曲,其音色和藝術感染力,都可以和西洋樂器中的鋼琴相媲美。許多箏家正在通過舉辦高層論壇,專家論證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等多種渠道和方式,敦請有關部門對“古箏——國琴”進行命名和認定。同時也將通過網絡投票等形式,讓全世界都領略中國“國琴”的魅力,讓箏聲響遍全球。
據行內的有關資料顯示,在藝術培訓行業中,學古箏的人數僅次于學鋼琴的人數,這就是因為古箏不但易學,而且音色好聽,如行云流水,古典優雅;陶冶性情之余,又可借彈箏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青少年學古箏有100多萬人。古箏是一件入門非常容易的樂器,初學者就能夠彈奏好聽的樂曲,十分容易產生學習興趣,而且學成也比較快。我們有理由相信古箏的普及完全可以像外國人從小普及鋼琴和小提琴一樣,而且古箏要易學得多。
民樂演奏家孫以誠說,“相對于西洋樂器而言,民樂樂器的門檻低,購置費用和學費相對便宜,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氣質。”的確,古箏的價格從幾百至3000元左右,比鋼琴等樂器都要低廉,是一般中國家庭收水平完全可以承受的。擺在家庭或休閑場所的廳堂中,其古樸、雅致平添了許多文化氣息,彰顯主人的藝術品味。
3.2前景預測
百萬學箏大軍帶來的是師資的嚴重不足,由于師資短缺,從某種程度上制約的古箏人群的增長,否則,學箏的人數還會比現在多幾倍。未來古箏教育市場,發展速度還會更加迅猛。除正規藝術學校、民辦藝術學校外,諸如各種少年宮、老年活動站、群眾藝術館、社區文化站等等。在不久的將來,學箏的人數將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所以需要更多古箏教育的師資來從事這項事業。
我國的古箏藝術,遠在古代已傳至海外,并在一些國家落地、生根、開花,有的已發展成為自己國家的主要民族樂器。近年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除各國華裔外,一些歐、美、澳、日等非華裔的學者、學生也來我國研究和學習古箏藝術。
綜上所述,我們考慮古箏藝術的發展也應該具有世界的宏觀觀念。今天的古箏藝術,應該以一個新的風貌迎接挑戰,在保持已有的傳統演奏技巧基礎上大量吸收借鑒西洋鍵盤樂器鋼琴的彈奏特點,尤其是掃搖技法及雙手和弦音程的演奏更加豐富了古箏的藝術表現力,使古箏在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樹立更好的形象。我們的出訪演奏和講學,既要介紹華夏文化,也可用古箏來表現異國風情,要逐漸地使古箏成為一件世界性的樂器,才會有更廣闊的前途和更大的發展。相信經過幾代箏人的不斷努力,一定能讓古箏這朵古老的藝術奇葩開得更鮮艷、更美好。
參考文獻:
[1]蔣萍.古箏演奏法[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19~67.
[2]羅九香傳譜,史元編.漢樂箏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88~105.
[3]黃好吟.六十八板箏曲研究[M].臺灣: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168~381.
穿越歷史時空回眸文化發展線索,一切都成了思維中由“過去——現在——未來”穿成的實踐事件之珠。散落的、連帶的、破碎的、暗淡的、熠熠生輝的、光彩照人的……雷動著悠悠歲月之心,激蕩著物我來去。
科學的嚴謹及求理求真流淌人文的血液,脈動人類的血脈,成為文化的風景,身心體悟可矣,何饒舌也。
給你身心,教你說話,育以讀寫,口傳身授,格物致知,代代相傳,語言、血脈、情感勝過幾度風吹怒號、電閃雷鳴、大雨滂沱。
文化的時空在于人類心靈的律動,心相通,心相異。
物流文化性涉及到共性與個性,共性即物流系統活動中表現出的文化氛圍、文化價值、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習慣;個性即滲透于物流系統各環節中的文化接觸、文化聯想、文化默契、文化共鳴、文化震撼。如果說共性解決的是消費者需求的規模(數量)化問題,那么個性就是解決消費者需求的深層差異化問題。需求背后是人性,人性連接著營銷,營銷過程有物流,物流操作隱含著文化。文化指導營銷其一是用文化理念規范引導營銷活動過程;其二是文化引導具體的消費行為。消費行為的種類有多種分法,為了解決營銷的目的要求,我們抽取人類行為特性的自覺性、體驗性、習慣性、靈活性、草根性等,借以探討人性、文化性與消費需求深層的物流聯動。
(一)自覺性與理性消費
自覺性就是消費者實現購買的自覺自愿程度,自覺性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關涉消費的理性和規劃性。物流營銷要通過文化引領促進諸如云消費、健康消費、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得出必然而非或然性意見、結論和行動,做到物流營銷上的自然、自發、自覺以及文化上的守時、守紀、守信。
(二)體驗性與參與性消費
參與性體驗消費要清楚顧客的利益點和顧慮點在什么地方,根據其利益點和顧慮點決定在體驗式銷售過程中重點展示哪些部分。弄清楚了這兩點,就找到了文化價值作用于物流營銷的關鍵。物流體驗可以讓顧客參與物流服務的規劃設計,參與物流的流程、流速、流效的策劃安排,增加顧客的情感價值、過程價值、品牌價值。物流營銷是體驗經濟,它以人性化服務為重點,通過身與身的接觸,心與心的溝通,達到情感的交融和關系的忠誠。
(三)習慣性與常態消費
人與社會接觸、碰撞、磨合產生習慣。習慣鏈接過去和未來,它使得過去沉積在感知、思維和行動中的經驗復蘇為鮮活的現實存在,并長時段地生成未來的生存經驗和實踐。習慣的生活方式一旦積久養成,就不易更改,如人類消費在不同國家、區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即文化使然。習慣是沉淀在人心底里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意志,是文化堅定的神經,物流必須服從、服務之。
(四)靈活性與感性消費
靈活性指人消費活動的彈性、敏感性和應變性,也是物流營銷應對顧客需求多樣性的重要砝碼。為滿足日益膨脹的消費需求,物流營銷要想方設法鉆到顧客心眼兒里,了解客戶的新需求,找尋滿足這種需求的新資源、新技術、新手段,對市場急需、專需、特需做到有求必應、迅速有效,而且做到應的主動,應的及時,應的準確,在滿足方式上不僅能做到“錦上添花”,更能做到“雪中送炭”。
(五)草根性與樸素消費
草根即平民,或可延伸到中小物流企業,雖然其個體掌握的可支配資源不多,但群體龐大,影響廣泛,市場總的容量不可限量,物流營銷應著力滿足他們樸素的消費需求,像“雙11”那樣,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建立文化的鏈接,實現雙贏。
二、物流文化力
文化是物流運作模式的主動脈,物流文化營銷的核心支柱是文化力,而文化競爭力、文化融合力、文化平衡力、文化影響力、文化創新力是其支柱中的重要支點。
(一)文化競爭力
物流競爭力是圍繞企業的存在性、發展性、持久性問題,以人、財、物、時間和信息等資源整合為本源,以滿足消費需求為最終目標,實現經營利益的最大化。在后現代物流營銷中,雖然經濟環境、競爭戰略、營銷策略不確定,但隱藏在物流產品和服務不確定背后的價值需求是確定的。價值關乎人性,價值牽扯文化。競爭戰略確定靠文化,如源頭之水,樹木之根;競爭戰略執行需要文化,像發動機之于車、船,雷達之于無人飛機。物流競爭戰略的核心即物流活動的本質是提供客戶服務,文化競爭力就是首先發現識別客戶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并尋找滿足這種需求的物流能力,賦予其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其次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所期望的服務,著眼于競爭戰略總體來分析,物流總成本與客戶價值關系應該是物流服務關注的重點。當物流行為對消費成本和客戶價值(企業和客戶互為成本、價值感受主體和客體)同時帶來正面影響時,文化營銷創新借助于相互觸動心弦,在成本、價值的交匯區域得以實現,成本節約通過取消或壓縮某些競爭因素而發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價值創造所帶來的規模效應會進一步促進成本下降。否則,就是文化營銷創新沒做到或做得不夠好。由此可見,文化是物流競爭的根本力量。
(二)文化融合力
物流是功能聯系緊密的一體化系統工程,雖然參與的要素分屬于不同企業或同一個企業里的不同部門,有各自獨立或近乎獨立的運作模式,在行“流”如水中,互不相讓,但系統中功能相關的變量、組成部分或目標卻能組成統一的整體,相互交錯、融會貫通。在物流結構設計和運作中,尤其在物流營銷中總有文化無時無刻的存在,文化像一只無形的手,通過要素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文化融合力反映在物流環環相扣的鏈接上。文化如綱,營銷似目,綱舉目張。
(三)文化影響力
物流系統管理目標選擇的是“有效”,即在客戶服務、成本節約、規模優化等方面的有效;物流營銷選擇的著眼點是“適合”,即在產品、數量、價格、渠道、時間、地點、客戶等方面的適合。物流營銷是市場需求鏈中最集中、最具活力的環節,它的使命是圍繞市場需求,計劃最可能的供給路徑,在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成本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滿足的產品:服務空間流動和時間延伸的需要。文化在物流營銷中,作為一種隱性力量,其作用雖潛移默化卻也歷久彌堅,不容更動,可謂“軟手段,硬作用”。當今世界物流系統發展變化極為迅猛,戰略在變,結構在變,方式也在變,但為客戶服務的宗旨不會變。在稀缺資源中,客戶是最稀缺的資源,物流不僅要在物質上實實在在地滿足消費需求,還要在精神上千方百計地實施客戶關懷,用文化維系客戶滿意度、忠誠度、保留度和利潤貢獻度。
(四)文化平衡力
物流營銷以實現客戶滿意為第一目標,平衡物流成本和物流客戶服務,重效率更重效果,服務商流、保障生產和方便生活。無論是美國著名管理學權威彼得F.德魯克的“黑大陸”說,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西澤修教授的“物流冰山”說,都指出了“物流成本管理是挖掘企業潛在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梢姡锪骱侠砘匆员M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獲得可以接受的物流服務,或以可以接受的物流成本達到盡可能高的服務水平。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運輸、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之間存在著損益的矛盾,即交替損益或效益悖反。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思路是平衡,通過文化引領營銷管理,從總成本的角度,能動地利用物流系統的優勢,權衡得失,不求極限,但求均衡,均衡造就合理,均衡帶來增值。平衡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物流要素流動時序、秩序的調整,即物流活動誰先誰后的安排問題,物流運作的系統化和服務網絡化就是最好的例證。
(五)文化創新力
目前我國物流業雖取得顯著的進步,但在發展上仍存在不穩定、不協調、不完善等問題。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催生出許多服務的質量問題,究其原因,既有時間短、實踐經驗積累不足問題,也有物流管理工程的學科理論研究不夠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缺乏文化創新力。物流營銷變革、再造刻不容緩?!白儭笔怯篮悴蛔兊恼胬恚白儭笔亲钔昝赖倪m應力。任何已有的和常規的營銷模式都將被創新的模式所取代,營銷創新是營銷的主旋律。物流營銷創新主要集中在客戶價值倍增型的營銷模式創新,新技術運用型的營銷模式創新,策略及資源整合型的營銷模式創新。這種營銷模式創新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顧客。物流營銷創新要把關注點聚焦在企業與客戶之間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質量上,并能理解質量背后的精神支持,做到文化創新、發展持續、領先持續。物流營銷擁有了文化優勢,就會擁有競爭優勢、凝聚優勢、平衡優勢、效益優勢、發展優勢。
三、文化物流人
營銷就是銷售一種利益,營銷是人的活動的集成。營銷的對象(客體)是人,主體也是人。物流營銷給予外部客戶特別的關注,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但由誰來實現對外部客戶的物流服務,如何操作,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在主體服務于客體這一確然結論下,還要思考營銷的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銷售是在解決營銷主、客體“對立”中追求“統一”,即在投訴與糾錯的互動中實現滿意、忠誠,而順利實現統一的關鍵環節就是文化。在營銷主體與客體的比較中,主體應優于客體,因為沒有主體的優越,肯定就沒有客體的優越。所以,主體是物流應最先重視的稀缺資源,破解上述問題的關鍵也在于此。
(一)關注“人”重于關注“事”
物流輸出的產品是服務,這種無形產品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也是銷售的過程,服務本身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而且更強調個性化、人性化。一般意義的“人力”管理只是從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出發,就事論事,如此有量可考,有據可查,便于操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只是抓住現象,而忽視了本質。物流績效包括“應該做什么”和“如何做”,要以績效結果和績效行為雙輪驅動整體考核,從中考核物流人的物質性和文化性,以至于逐漸形成關注“文化性”重于關注“物質性”的狀態。
(二)關注“能力”重于關注“績效”
物流人的核心是“人”,從“人本管理”,甚至從“能本管理”角度對人的評價和判斷看,績效是物流營銷的結果(目的),能力(手段)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本領。企業不能僅從“成王敗寇”的狹隘邏輯出發去揣度,從而過分地看重眼前利益,忽視總的長期利益。因此,關注“能力”應重于關注“績效”。企業文化是一種文化資源,也是一種經濟資源,物流管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在文化體系中是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是在“想做、可做、能做”中間找到交集,物流文化體現營銷的文化滲透,總領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三)關注“發展”重于關注“待遇”
有學者研究指出,通常員工有四種怠工方式:出勤不出工,凸顯管理問題;出工不出力,凸顯心態問題;出力不出單,凸顯效率問題;出單不賺錢,凸顯效果問題。解決此問題要從體現“文化人”假設核心思想的人本管理中找到答案。物流人是內部客戶鏈中最活躍的元素之一,物流人通過超強的黏合度,形成“客戶鏈、價值鏈”,去應對最終客戶不斷增值的期望,實現物質與精神兩獲得,兩手都硬,實現客戶服務的動人、動情、動心。提升行業現代物流管理水平,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離不開一流的物流人才;而人才隊伍的建設更是與企業文化建設密切相關,企業文化的建設將影響人才隊伍的素質、走向及發展。
四、物流文化營銷
物流文化營銷是文化掌控物流營銷大局,利用文化與營銷門當戶對的擬合度,實現文化的領導力。文化在物流營銷鏈上運行的動力系統中,是舵手,掌管著方向,也是推動營銷前進的內驅力。文化的引領作用可從物流工程的貫穿力、品牌的隱性力、策略的思想力中得到明顯的體現。
(一)物流系統工程的文化貫穿力
系統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具有整體性、動態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物流系統是由多個功能單元構成的,是以完成客戶物流服務為目的的綜合體。物流系統受內部環境、外部環境的要素影響,這使物流系統整體構成十分復雜,要素之間在目標、產權、運作上既存在協調,也有沖突,系統本部與外部環境存在過多的不確定性。文化貫穿于外部環境與物流系統,通過渠道流、響應流、集合流、協調流和價值流,既適時適應社會大環境發展的需要,又執著于物流系統中,促使物流內部整體優化、合理化。文化物流人借消費者的自覺性、體驗性、習慣性、靈活性、草根性所搭設的消費渠道,通過物流文化競爭力、融合力、平衡力、影響力、創新力實現內部協調、內外和諧,達到社會、企業和顧客所共同期望的最佳物流效益。
(二)品牌激發感性力量,創造隱性價值
物流從表面上看是理性消費,但實質更多的是感性消費。我國物流企業在盲目的發展過后,現已開始重新洗牌,具有競爭力的物流品牌已逐漸形成。品牌的發展是一個由商品價值向精神價值轉移的過程,有文化內涵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力。品牌力是知名度、美譽度和誠信度的有機統一,品牌力的核心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創造物流活動的隱性價值,強有力的個性化品牌能夠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和持續力。
(三)文化營銷策略
物流營銷是圍繞市場需求,設計最佳的供給路徑,在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成本控制下,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服務空間流動和時間延伸的需要。按照物流營銷活動的成本控制、規模效益以及利潤最大化原則,營銷文化的內容包括營銷哲學、營銷價值觀、營銷道德與倫理。
1.物流營銷哲學
物流哲學不僅在于認識物流系統的特點和規律,更重要的還在于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創造系統,使它的存在與發展合乎物流營銷的目的需要。物流哲學強調:系統是一種有組織的或綜合的整體,強調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緊密關聯,強調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物流營銷價值觀
物流營銷價值是對物流活動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由價值取向、價值追求聚集而成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判斷價值有無、價值大小的尺度和準則。物流營銷的價值目標是通過思維的調整與跟進,貼近顧客需求,創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重視顧客利益。若物流文化營銷顧客服務效果遠遠大于客戶期望的顧客讓渡價值,客戶就非常滿意,否則,就一般滿意甚至抱怨。忠誠客戶是企業最好的營銷資源,影響客戶忠誠的價值觀是出發點,也是終點,決定著物流營銷的最終結果。
3.物流營銷道德與倫理
物流營銷價值鏈就是一套分析優勢來源的基本工具。物流文化能量始終會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徑去滿足客戶需求。企業具有贏利欲望無可非議,但決不可超越道德底線,物流服務尤為如此。物流文化是成員共同恪守的經濟倫理,文化評價物流是對客戶服務的價值力、吸引力、持久力。只有堅持了道德與倫理,才能贏得客戶滿意、客戶忠誠、客戶赤誠。
五、結語
習語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來源于生活。由于地理、宗教、歷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中英習語的來源和構成也有所不同。地理。英國四面環海,而且島內河流密布,因此,航海業、捕魚業非常發達。英國人的生活與海息息相關,因此很多習語以海洋、水、船、海運等為題材,例如: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風順),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進退兩難),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綢繆)。中國是個大陸國家,雖然有很長的海岸線,但古代中國人的活動范圍還是以陸地為主,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許多習語與農業相關,如:瓜熟蒂落、拔苗助長、斬草除根、瑞雪兆豐年、五谷豐登、揮金如土、面如土色等。宗教。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人們信奉基督教,相當多的習語與基督教有關,很多習語就源于《圣經》,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asdevoutasAbraham,asgreedyasAhab,ascuriousasLot’swife.中西方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龍”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中一直是吉祥富貴的標志,是備受推崇的民族圖騰。在漢語中,“龍”是褒義的,很多詞語中都有“龍”,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而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嘴中能噴火。在中世紀的西方,dragon是罪惡的象征,惡魔撒旦就曾被稱為thegreatdragon。民俗習慣。民族風俗習慣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飲食、娛樂、節日等。比如在飲食方面,中國人主食以米食和面食為主,而米食和面食又作法多樣,最常見的有米飯、饅頭、花卷、面條、餃子等。因此,漢語中就有了許多包含各種米食和面食的習語。
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飯。西方以面包為主食,含“bread”的習語有:butterbothsidesofone’sbread喻“在同一時間從兩件事中獲利”;breadandbutter喻“謀生之道、飯碗”;breadandwater喻“簡單的飲食,粗茶淡飯”;quarrelone’sbreadandbutter喻“自砸飯碗”;butterup喻“巴結;討好;過分恭維”,等等??梢娒姘谟⒚褡逯械牡匚?。政治、經濟和科技。改革開放以后,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反映中國國情的時政詞匯也成為習語,例如:“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科教興國、“三農問題”、外向型經濟。英語中一些經濟活動詞匯也泛化成了習語,以business為例:Businessisbusiness(公事公辦);togetdowntobusiness(認真著手辦事),darkbusiness(曖昧勾當;詭秘勾當),toknowone’sbusi-ness(勝任自己所干的一行),monkeybusiness(胡鬧),businessbeforepleasure(正事要緊;先務正業而后作樂),togetdowntobusiness(言歸正傳)。文學經典。希臘神話和基督教《圣經》文化是西方文學的兩大源頭,它們給歐美文學提供了豐厚肥沃的土壤,對歐美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談到英語習語的文學淵源,不只是英美文學本身,而是整個歐美的文學。遠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近到現代的英美文學作品,都為英語提供了很多習語。如:AnAppleofDiscord(爭斗之源,不和之因,禍根);TheHeelofA-chilles亦作TheAchilles’Heel(唯一弱點,薄弱環節,要害);TheTrojanHorse(暗藏的危險,奸細)。中國古代廣為流傳的哲理名篇和文學名著也給漢語帶來很多習語,普通百姓都常常把這些習語掛在嘴邊,如“三顧茅廬”。民族心理和認知。民族心理和認知主要反映不同民族對待身邊事物的認知取向,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心目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意義。以動物為例。鳳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傳說中的鳥類,它在中國是富貴權勢的象征,但在西方是再生之鳥,源自埃及“不死鳥”的傳說,所以中文有習語“龍鳳呈祥”,英語有“Riselikeaphoenixfromitsashes(從毀滅中再生)”。雖然在中國養狗當寵物的越來越多,但狗的形象在漢語中依然以負面居多,而狗在英語中的形象多是正面的,所以漢語有習語“狗仗人勢”,英語有“Loveme,lovemydog”;我們說“力大如?!?,英語則說“asstrongasahorse”。當然,這種認知差異也與各民族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有關。
民族價值觀。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對不謙虛的人的一種諷刺;而在西方,“謙虛”被認為是“自信”的反義詞,許多習語對謙虛都持否定態度,所以有這樣的習語:Modestdogsmissmuchmeat(謙虛的狗沒有肉吃),Wherethereisfearthereismodesty(謙虛源于膽怯),Anexcessofmodes-tyobstructsthetongue(謙虛過分束縛舌頭)。中國傳統價值觀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對金錢的態度比較含蓄,所以我們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或“視金錢如糞土”的說法。西方對金錢的態度則比較直接,其典型的民族特征是功利主義,只要錢來得正當合法就行,如:Moneyisthekeythatopensalldoors(金錢是打開一切門戶的鑰匙);Moneytalks(錢能通神);Beautyispotent;butmoneyisomnipotent(美麗是有力量的,但金錢更有權威)。中國人更注重集體觀念,提倡“眾志成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對生活的態度是知足常樂、適可而止、隨遇而安。西方人以個人主義為價值取向,下面的習語體現了西方人個人主義價值觀:Thesqueakywheelgetsthegrease(吱嘎叫的輪子有油吃/善于表現者能得到機會),EverymanforhimselfandGodforus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
國俗語義。語言學家李奇(GeoffreyLeech)把語義劃分為七個類型: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主題意義,其中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屬于聯想意義范疇[2]。由于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相同或相似,人們所接觸的自然界事物也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這些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背后的意義(即聯想意義,聯想意義具有民族語義特征,所以也叫國俗語義)就大不一樣。例如,“狗”在英漢語中的概念意義是相同的,但聯想意義就有很大差異:“狗”在英語中主要是積極意義,而在漢語中更多的是消極意義。再如,中國的“圍墻”與西方的“fence(籬笆)”,兩者都有阻隔的作用,但中國的圍墻比較高,外人無法透過圍墻看到里面的東西,所以,圍墻有神秘感,既能阻擋外人隨意進出,又有勢力范圍之意;而英語的“fence”多起到劃界或自我保護的作用。所以漢語有“銅墻鐵壁”,“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的說法,英語有“Goodfencesmakegoodneighbors(好籬笆成就好鄰居)”,“Nofenceagainstillfortune(無籬可御厄運來)”等習語??傊?,國俗語義是研究習語文化的一個非常好的視角。
二、結語
武術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意識形態(或武術文化體系),就其文化內涵而言,幾乎涵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所有要素和成分,蘊含濃厚的文化特色。首先,武術理論的淵源來源于中國古典的哲學,包括了古樸的周易理論、道家哲學本體論、太極的哲理和五行學說等。其次,習武之人的行為規范承載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在武德理論長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儒家仁學思想逐漸成為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第三,我國古典美學的特殊涵容性浸潤了武術文化。武術不僅講究形神兼顧之美、整體和諧之美,而且還要求攻防技擊之美、造型之美、節奏和諧之美、意境之美。第四,武術是以傳統中醫養生的理論作為基礎。拳起于易,理成于醫,武術完整地吸收了中醫學說思想,形成了形神合一、內外兼修的養生思想和健身之道。第五,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還融入了古代的兵家文化,成為了武術的技擊理論的指導思想。
2、校園武術文化的特征
2.1武術文化的哲理性
著名太極拳家楊澄甫指出“: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哲理之技術”。無論是武術的套路演練,無是武術的攻防理論;無論是大開大合、動迅靜定的外家拳,還是外示安逸、纏綿不斷的內家拳,無一例外地受到哲學思想的影響和化通。古人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統一,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統載了武術哲學的主體;武術從“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虛實變換”“、內外相合”中體現了陰陽相合的哲學思想;武術還秉承與發展了儒家倫理思想,形成了武術之人應當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成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
2.2武術文化的美學特征
中華武術從它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一種表演功能,最終發展成為最富有民族審美文化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幾乎所有拳種流派都以“內外兼修”為宗旨,講究“精、氣、神”的內在活動。無論哪種拳術套路,都強調意念與動作相統一“,動則如龍騰虎躍,靜則如山岳聳峙”,整套動作起伏跌宕,出神如化。[2]拳起如流星閃電、腳落似撲地旋風、槍來棍往如追風趕月、刀舞劍奔似彩霞紛飛,好像蘊有莫測天機,富有無窮玄妙。在攻守、進退、高低起伏、虛實開合的變化及在空間布局上都要符合技擊的規律,使中華武術表現出了形神兼顧之美、整體和諧之美、造型之美、節奏和諧之美、技擊之美。此外,武術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保持一種良性的生態平衡。在習武過程中感悟人生的真諦,汲取無窮的精神力量。
2.3武術文化傳播過程的教化性
武術能經歷數千年流傳而經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健全的教育功能。拳諺說“: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習德?!蔽涞率俏湫g家思想美的集中體現,是武術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武德首先表現為練武與立人、品德與技藝的統一,把修已養身看作立身處世、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而且,習武本身就是一個接受民族文化思想的教育過程,對于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風尚、處世方法、審美趣味等社會意識、社會心理及行為習慣,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3]歷來習武者都強調武術傳授的道德化,使自己的技藝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把武術作為一種教育資源,能培養人良好的個性品德,使其不斷完善、深化和提高,達到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2.4武術文化的和諧性
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追求和諧,注重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身心的關系,表現出極強的人際和諧價值取向。武術文化既體現出寬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積極進取的精神。既可以讓習練者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學會關心人、幫助人,認真為社會做貢獻,又能夠教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學會寬容人、體諒人、尊敬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通過身心兼修,達到心靈的覺悟,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武術文化在構建高校和諧校園中的作用
3.1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中國武術史上,很多習武者都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首要目標,他們為保衛祖國和民族的安危不謀私利而秉存大義,不畏而以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完整。[4]南宋抗金英雄岳飛武藝高強,被后世傳送,是因為其一生堅守“精忠報國”的信念;文天祥面對利誘,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自幼習武,親自組織戚家軍,平息了明朝延續二百年的倭寇之患。近代以來,在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蹂躪的時刻,許多武林豪杰紛紛挺身而出,如“鑒湖女俠”秋瑾、霍元甲、蔡云龍等。這些都是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濃縮和彰顯。在校園傳播武術文化,能使學生了解到武術中人愛國、自強、寬容、和諧的民族精神,可以喚醒和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
3.2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增強寬厚包容意識
“文以評心,武以觀德”。武德作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傳承和和改造過程中,已經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行為標準、道德情操、處世態度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校園傳播武術文化,能影響著學生們的各類活動,包括心性修養、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能夠協調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它不僅能使學生學會謙虛忍讓,以禮待人,還能使學生以寬容大度的胸懷善待一切事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和看待各種社會現象,提高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培養他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品質。
3.3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勤奮刻苦、頑強拼搏的精神
武術諺語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不練三日松,三日不練百日空”。皆說明習武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利用嚴冬和酷暑對身體的影響進行鍛煉,不僅能培養人的毅力和恒心,還能夠提高身體抵抗寒暑、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練習武術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練習套路,要克服枯燥,力求技術精湛。在長期循序漸進的武術練習過程,鍛煉了身體、培養了刻苦耐勞,永不自滿的品質,而且還培養了個體堅持不懈、堅韌不屈、勤奮果敢、頑強拼搏的精神,使自己在掌握武術套路動作和技擊技能的同時,在精神、意志品質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
3.4有助于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際關系的和諧
武術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難得的教育資源?!拔渲袒?、“武以成人”體現在人生境界的陶養層面亦可謂是一種哲學教育了,它與當下的素質教育有共通之處。武之教育在當下時代有“教”的組成,但更注重“化”。在于通過武的手段達到對人生意義之“覺”“、悟”的親切指點。中國傳統武德內容,包括“仁、義、禮、信、勇”等方面,而“仁”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它要求習武者在生活處世方面,要尊敬師長,待人要寬厚謙遜,誠實守諾,處世要遵守禮儀,敬老愛幼,團結互助等。在校園傳播武術文化,不斷滲透著這種“仁”的教育,無疑對現代人建立正確和諧的人際關系可起到促進作用。
3.5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
中華武術作為一個整體意義上的文化形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沃土,蘊含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成,融傳統醫學之理,顯武術運動之美。它與中國哲學、傳統醫學、養生學、美學、古代軍事文化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校園傳播武術文化,使大學生在習練武術過程中,沉浸于傳統武術文化氛圍之中,既能夠汲取道家的“道生萬物”觀、儒家的“愛人”與“知天”思想,又能體悟到易經中的“陰陽辯證”、“天人合一”、“八卦學說”等古代經典哲學理論。從而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
4、武術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傳播路徑
4.1更新武術課教學理念,傳承優秀武術文化
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國粹。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把武術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始終。只有把武術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充分發揮武術的教育功能,才能讓廣大青少年在武術的身體運動中體悟中國的傳統文化,體悟愛國、正義、進取、寬容,起到培養人格的作用。這就需要學校領導、負責傳授武術的教師從思想認識上予以改進,把對武術的認識提升到一個高度,學校傳播武術文化的目的不僅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通過武術來達到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目的。
4.2將武術文化傳播與課余活動、運動會、體育節等結合起來
高校武術選修課每周只有兩個學時,根本無法將更多的武術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將武術運動與課余活動、運動會、體育節結合起來,也是傳播武術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學校武術協會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武術演練活動、教學活動,讓大多數學生能夠欣賞到武術文化的魅力。或者利用每年舉行學校運動會及體育節的時機,把武術文化的內容加進去,讓普通的學生也有機會參加,能親身感悟武術的文化內涵,并從中找到樂趣,才能提高武術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只有經過長期的武術文化教育與熏陶,才能夠使學生理解武術文化的內涵,才能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4.3充分利用校園各種媒介對大學生進行武術文化、武德的教育
媒介具有文化傳承“社會化”功能,也能夠通過建構媒介信息對受眾進行勸說,從而培育一個受眾市場。[7]在校園中傳播武術文化,可以通過張貼宣傳畫、海報、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傳播,也可以將武術文化制作成專門的教育片,并通過校園內的傳播媒體展現給大學生,使校園內形成一定的學習傳統武術文化氛圍。還可以開展傳統武術文化講壇,以通俗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中華武術文化,只要不失去傳統武術本質的特征,不改變傳統武術的內容,鼓勵專家、學者以各種形式或風格來宣傳武術文化。[8]在信息時代,校園網絡是我們傳播武術文化良好的平臺,積極向最先進的傳播方式靠近,也是傳播武術文化較為有效的方法。
4.4加強武術社團建設,充分發揮武術協會的引領作用
建立健全以學生為主體的傳統武術協會組織。武協可聘請一些武術技術好,武術文化底蘊深厚、武德高尚的老師或社會上的一些武術愛好者,擔任學校武術社團、武術協會的指導老師,舉辦形式多樣的武術文化活動,傳承武術文化。武術協會還可以根據廣大學生的愛好創編武術套路,在院或系之間進行匯演展示。形式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分組進行,還可以是個人的表演。通過這樣的形式不但可以挖掘學生的創造力,調動學生學武的積極性。同時,還能把武術文化的創新精神融入到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更能夠促進武術文化在高校內傳播與發展。
5、結語
在打造文化強國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也將經歷不同發展階段。在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進程中,需要積極學習國內外的創新理念,探索可行性路徑,有效的促進產業的創新。當前,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對各個產業的跨越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善于運用科技融合的力量,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
2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的現實路徑
2.1傳統產業升級和轉移的路徑
隨著經濟發展,一方面開發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城市的產業結構要不斷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有一些傳統的工業,由于成本上升產生轉移的需求。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產業是垂直逐步升級的過程,橫向轉移的例子就如同傳統制造業從日本轉到韓國,再轉到我國沿海的地區,再轉到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過程,產業轉移的進程中也帶來了地方的發展。制造業的生產轉移將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客觀上給城市的整體升級帶了了機會,同時由于產業升級的影響,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形態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也進一步壓迫勞動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業逐漸退出經濟主導地位,讓文化產業成為地區的主導產業提供了機會。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通常意味著老式產業的更新換代,在傳統產業的衰落或者轉移下,其產業原來的資源將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產業內部,或者成為上游的設計,下游的有效策劃和品牌建設,在科技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識密集型的新型產業。另一方面,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新興技術得到了最好的推動和發展,由于原有的產業生態體系被推倒重建,新技術的發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廣,而文化創意產業通常是對新型科技接納最高的行業,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也在推動產業升級上發揮著卓越的貢獻。在創意產業的發展匯總,還需要人才全新升級的相應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帶動下,新生的產業不再依靠粗放式經營的工業生產模式,而是通過智力集聚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采用這種方式也同時帶動了整個產業的創新升級。隨著當前各個產業發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創意產業也不斷展現和生產行業、服務行業相互融合的現象,這也體現了創意文化產業最為核心的特點,它所蘊含的推動企業創意可以為相關產業提升自身的產業鏈地位,在技術的更新換代之外進一步提升行業創造的利潤價值。
2.2“秀”和“聚”開啟文化全新演繹形式
在當前,文化產業要更好的詮釋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繹形式。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載體日益增多,在當前受眾面對的各種內容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一些傳統的文化產業的應用資源會發生變化。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隨著科技資源的發展,文化的載體也要隨之而改變。借用當前多維的展現方式,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現在受眾面前,例如歷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運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載體讓這些文化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在當前國際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國際影響日益增大的時代背景下,運用全新的表現形式來承載本國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語言,可以達到全新的展現效果。在歷史文化積淀的利用上,歐洲國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號帆船文化的開發運用,它作為瑞典航海時代文化的象征,有著厚重的歷史韻味。瑞典通過仿制這艘古帆船,再以環球巡游的方式來進行展示,一方面對本國文化進行了宣揚,同時也推廣了相關產業?!靶恪弊鳛閷ξ幕Ч宫F的一種說法,即是說運用科技手法,結合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全新演繹,特別是將這種表現手法運用在旅游業、展覽業、表演行業等行業當中,而這些“秀”的表現形式,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又實現了創新,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應之外,同時還可以對創新文化進行發揚?!熬邸笔侵笇⒍喾N文化展現形式融合在一個項目當中,對受眾進行集中表現,在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中,有主題公園、中央文化區、文化藝術節等各種“聚”的內容,而多種模式的展現,也給文化的展現增添了很多新的內容,模式也可以稱為一種文化。
2.3文化旗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旗艦項目是指一個地區最能體現該地方文化特點,展現地區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設項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為發展先導,同時促進多個產業協調發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機會,連帶促進其他消費產業的提升。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旗艦項目的帶動力量,以多個文化設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動建設和開展,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旗艦項目的功能是將文化活動和不動產計劃、商業功能整合在一起,促進市場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場效益。在時代創新技術發展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現形式帶來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與眾多產業產生交集,當前以文化創意為主導建設動漫和創意文化產業園等熱潮在眾多地區興起,但是如果能確實理解文化產業融合的內涵,打造文化旗艦,可以在更高層次展現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動產業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與創意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
在全球產業經濟處于全面升級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術的發展,推動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跨越發展最為可靠的倚仗。我國對于創意產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出臺了“科技文化創新工程綱要”,已經成為我國下一輪發展戰略的措施??萍寂c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產品成為最具傳統力、影響力、感召力的文化價值載體,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通過了解文化營銷的基本情況,包括內涵、特征等然后擴展到酒店的文化營銷,進行細分。探討酒店文化營銷,來進一步制定和改善酒店文化營銷的方式和途徑,以提高酒店的核心文化價值和競爭力。通過一個大廈旗下的書香門第酒店和情滿世遺的實例來進行進一步的探討酒店文化營銷的營銷思想和方式。通過酒店的文化營銷這一高層次的營銷方式,為酒店開拓新市場和贏得競爭添磚加瓦。
關鍵詞:文化營銷,酒店的文化營銷
Abstract
Throughtheunderstandingculturemarketingbasicsituation,includingtheconnotation,thecharacteristicandsoonthenexpandstothehotelculturalmarketing,carriesonthesegmentation.Discussesthehotelculturemarketing,furtherformulatesandimprovesthehotelculturemarketingthewayandtheway,enhancesthehotelthecoreculturevalueandthecompetitivepower.AssiststhescholarlyfamilyhotelandthesentimentManShiyiexamplethroughaSuzhouwhichthecitybuildingservesundersomebody''''sbannercarriesonthefurtherdiscussionhotelculturemarketingthemarketingthoughtandtheway.Throughthehotelculturalmarketingthishighlevelmarketingway,developsthenewmarketforthehotelandwinsthecompetitiontocontributelaborandmaterials.
Keyword:Theculturalmarketing,thehotelculturalmarketing,assiststhecitybuilding
目錄
內容摘要2
Abstract3
1引言5
2酒店文化營銷的內涵6
2.1概念界定6
2.2酒店文化營銷的內涵6
3酒店文化營銷與酒店市場競爭力7
3.1酒店文化與酒店市場的分析7
3.2中國酒店文化營銷的現狀分析8
四酒店文化營銷案例9
結束語16
參考文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