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討論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鴻圖,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于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不可能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因而,培養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二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否適用于初中教學?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學生年齡一般介于十一、二歲——十四、五歲之間。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證明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處理各種可能性和假設,進行抽象的、創新型的邏輯思維,〔5〕“他們的思維水平開始接近并達到成年人的水平”?!?〕皮亞杰的研究說明:兒童的頭腦不是“白板”一塊,他們是有思維能力的人,經過培養,逐步發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上海市實驗學校經十多年的實驗,充分證明了兒童創造潛力是很大的。〔7〕對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教師應充分估計并積極采取引導措施。
上述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多向信息傳遞、獲得創造性認識的過程,而非學生單方面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它具有以下優點。
首先,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養成他們從小讀書的習慣和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如何獲得知識遠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展為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人的思維發展中至為關鍵,“思維從疑問開始”。李政道博士也認為:“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薄?〕而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能通過這種課型慢慢培養出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思維活動會大大加快,經過思考、提煉,依邏輯關系排列、組合,使松散的知識通過學生加工成為系統并建構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并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不斷積極探求進而推動學習進一步深入發展。這種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從長遠來看,對人的一生發展作用甚大。
其次,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還可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9〕而且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要經常改變思維角度,能促進思維的靈活性。所以課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得到全面訓練。
第三,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
第四,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根據學習心理學原則,學生自愿參與的學習過程,會進展迅速且學習內容保持率高。“因為學生將知識組織起來,并能隨時得心應手地檢索知識?!薄?0〕在課前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大腦中已有的儲存信息,在定向思維不停地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時的知識被喚醒了,而且以學生活動為主,方法靈活多變,使其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此外,學生在非被動情況下更易于記憶學習內容。如果學生每堂課都能在理解中學習,記憶將不再是問題,也不再成為負擔,反過來又為能力培養提供源泉。
第五,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響,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成為可能,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學生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正是教師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價值觀念和人生觀,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使課堂不但成為能力培養,也是切實進行德育的場所。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和形成發揮很大作用。從實踐角度講,這也是可行的。
北京三級教師朱爾澄數年的教改實踐充分證明了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為的。朱老師于1989—1990和1990—1991學年度在三中和幸福村中學初一做了學年初和學年末的問卷調查:入學時90%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而經過一年的啟發討論教學,到學年末,兩校都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師生討論問題”的課型。短短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接受灌輸到主動討論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高。而八中超常班學生對她的教學能“啟發引導積極活躍”一項的評價高達87.9%,說明對這種教學方法的高度認可〔11〕。需要指出的是,朱老師主要的教學學校三中是一所非重點學校,學生并非高智商的尖子,有些甚至是差生。但在她的啟發、引導、信任和鼓勵下,學生們熱情參與,積極思考,歷史思維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
朱老師總能設計些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鼓勵其創新思維,課上常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情況。比如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時,她一改過去的講法,而是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出中國水系特點:東部河流多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需要開鑿一條南北的河,然后提出“開鑿大運河怎樣最省力?”在學生回答“選擇經過測量的大河之間的最短距離”之后,她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學生思路不通的情況下,由一個學習較差而且是十分頑皮的借讀生打開了同學的思路,認為溝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會大大節省勞力?!薄?2〕再如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哪項對秦國利益可能更大?”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從水利工程的功能來考慮。這時朱老師啟發學生換個角度,看戰國示意圖,在學生的沉默中,一個學生意識到鄭國渠位于秦國都城一帶,地處關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問題〔13〕。類似的教學實例在課堂上幾乎隨處可見。像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低估他的智力潛能,如果不能被教師發現并引導發展,是十分遺憾的事情。
由于朱老師引導有方,講究教學民主,能充分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他們思維水平的提高?!对u價唐玄宗》討論課的成功即是一例。在學生學完唐朝全部歷史、具備足夠知識的基礎上,老師做必要的引發、講述,學生通過綜合分析,自己得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看他對歷史發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為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14〕,進而能辯證地、一分為二地認識唐玄宗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并得出了封建王朝盛衰興廢的一些規律性認識。這節討論課,訓練了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充分顯示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潛能。她的實踐也證明了“學生在認識道路上能否取得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這一研究結果的可信。如果教師們都能尊重每一個學生,正確估計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潛力,多多提供他們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剝奪任何學生發表意見的權利,而且能適時、有效地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有難度、看似高深的問題學生也能迎刃而解,教學目標也就水到渠成。那樣,學生能力的培養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
不可否認,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實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逐步實踐、摸索和研究。即使在現今從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研究院都以充分發揮創造性為目的的美國也走過一個過渡階段〔15〕。更何況目前在我國歷史教學還受到相當多因素的限制,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仍根深蒂固,教師能力素質亟待提高,教科書編寫尚需改進等等。但培養學生能力是歷史教學的要求和發展趨勢,為遷就目前的客觀條件和學生表現出的實際水平而放棄追求,降低標準,實乃對下一代不負責任。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堅信: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在現有條件下可考慮在一節課教學中采用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課前讓學生預習教材,閱讀教師印發的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但要精心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層次的問題或情境,啟發、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在這里,教師不僅仍處于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還要求具備更全面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除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外,還應“促進學生自由的、有創造性的人格發展,激勵他們熱情關注人生的意義以及他們自己生活的質量”〔16〕,而不是那些講得或背得最好的老師。理論上如此,實際上學生也喜歡能引發討論的課堂教學。學生的這一轉變和需要應成為教師不斷探索提高、改進教學的動力。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種討論課要花費師生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比起講授法它很不經濟。不錯,可殊不知使相當多學生不用多動腦子就能學會一些知識的教學,會使他們的智力處于停頓狀態,不僅不利于學生智力發展,而且還會壓抑一部分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如果一學期只搞一、二次討論課,它的“費時費力”比較很明顯,可經常不斷地采用這種課型,學生的閱讀、查閱工具書、發現問題、組織材料、撰寫報告及課上表達能力會不斷進步,隨著各種能力運用越來越熟練,花費時間會越來越少,各項學習任務的完成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快。從長遠來看,討論法不論從時間和效果來看都是很經濟的。因為它能在有限時間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這種方法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平心而論,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因為要做太多的重復性的、枯燥的、搬運工似的作業。他們不感興趣,心理負擔就重,記憶負擔也重。而且現在有不少學生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消磨在電視和游戲機上,卻把讀書、功課擠入有限的時間中。以上原因相互作用,導致了課業負擔沉重的結果。而討論法這種主動探索、創造性地學習,充滿樂趣,能極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況且歷史課每周只有兩次,只要拿出一個小時用于讀書,從中能獲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打通道路,讀書之樂自然而生,讀書就會成為一種愛好,一種生活需要,而非強制和壓力,也就不再成為負擔。
如果每位歷史教師從初一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打破思維惰性和定勢,久而久之,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接觸到世界史后,視野會更廣闊,學生就會提出更豐富更深刻的問題;學會正確分析、思考問題,就能夠積極面對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從這個角度講,歷史學科在提高全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長處,這正是歷史教育重在培養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應該承認,這種討論式教學法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如何使學生在學習各階段之間妥善銜接,推動能力不斷向高層次發展,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思維水平究竟達到何種程度等,這些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測試。但無論有什么困難,采用何種方法,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思維水平是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希望這一目標能在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
注:
〔1〕楊振寧博士說:泰勒幾乎每天都有10個新想法,其中9個半是錯的,但每天半個新想法積累起來,足以使泰勒獲得巨大的成功。見《長江日報·下午版》1995年6月13日。
〔2〕《計算機世界·教育專版167》1995年5月10日。
〔3〕筆者在中學實踐及聽課、調查所得。
〔4〕(日)山內光哉編著《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頁。
〔5〕(瑞士)皮亞杰著《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52頁。
〔6〕俞吾金著《問題域外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頁。
〔7〕見惲昭世主編《走向未來的學?!罚嗣窠逃霭嫔?993年版。
〔8〕李政道博士北京答記者問,《科技日報》1995年6月25日。
〔9〕〔10〕皮亞杰著《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12頁。
〔11〕朱爾澄《從情理交融到歷史思維》,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140頁,143頁,48頁。
〔12〕同注〔11〕。
〔13〕〔14〕同注〔11〕。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人力求接觸、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初中歷史若能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學起來輕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則任何一門學科都會變成讓學生頭痛的課.經過幾年的教學本人有幾點想法:
一、導入教學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根據不同的教材
摘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統一》這一課時,首先掛出一幅秦始皇的圖像,讓學生描繪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滅亡六國、統一全國的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也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過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秦朝的統一》。圖像與一個人的事跡結合,學生記憶深刻。
二、 拓展思維討論興趣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之一教育學論文,而在諸種能力之中,思維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約其他能力的發展,指揮并調節著其它能力的運用,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由此看來,啟發思維并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多種,通過討論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討論可分為學生與學生討論法和師生間討論法。那些較易回答且并不要求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的討論題目可交由學生自主討論,那些較難回答且答案較固定的討論題目須由老師引導討論。如:你認為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點有哪些?學生討論后回答可能很多,老師便須抓住統治者的腐敗、逆民心這一條線來講,不致讓學生偏離主題。
三、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情感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文天祥這一課時,可告訴學生,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后期統治極端腐朽之時,那時,蒙古族正對南宋虎視眈眈。文天祥20歲那年,在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他大膽地在試卷中提出來了改革政治的主張,希望強軍富國,挽救南宋,那么文天祥的建議得到了采納嗎?他金榜題名了嗎?此時學生會為文天祥的命運擔憂,同時又佩服文天祥的勇氣。繼而再講到文天祥運氣還好,他的試卷獲得了主考官的常識,金榜題名,高中狀元。然而命運多舛,文天祥的報國志向還沒實現,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陷,此時文天祥被任命為丞相,堅持領導抗元斗爭。被俘后,他誓不投降。元軍用船押送他南下,過零丁洋時,文天祥寫下了表達自己意志和決心的詩篇《過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在元朝大都的監獄中,他又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元軍見他意志堅定,不能勸降,于1823年,殺害了文天祥,當時他年僅47歲。請大家想一想教育學論文,當時元皇帝用漢族賢才,如果文天祥歸降,結局會怎樣呢?文天祥為什么不歸降呢?從文天祥身上,我們感受到了什么?通過一系列的思考、討論,學生會為文天祥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既使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印象深刻,又培養了學生好的意志品質和高貴的道德情操。
四、組織歷史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不同于正規課堂的教學方式,它可由教師或同學自己組織,形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在課外活動課中,學生天真爛漫的天性得以回歸,氣氛輕松,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發揮學生主動性,給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天地。
歷史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論文摘要:管理學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在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它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實踐性特點,但目前在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中,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運用卻存在著許多問題。
本文在總結管理學基礎實踐性教學的經驗基礎上,對課堂游戲教學法、討論法、角色扮演等方法進行了研究,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為管理學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和總結。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任課教師方面的問題
1、對學生的認知不全面
目前教師對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通有以下認識:學生基礎太差、理解能力低、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等。雖然學生入校分數較低、上課表現較差,但這并不代表學生不能學好相關知識。
2、缺乏積極的教學態度
“學”與“教”是一個雙向交流和溝通的過程,由于許多學生上課不積極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師在思想上“放棄”了這些學生,將“教學”變成了單向的“教”而不管學生是否在“學”。這樣的教學態度必定影響教學效果。
3、缺少實踐性教學方法
有些教師是從“學?!碑厴I直接到“學?!睆氖陆虒W作,本身缺少管理的實踐及經驗。同時,教師普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性教學方法指導。
(二)學生自身方面的問題
1、學習目標不明確
隨著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的下降,那些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階段分數較低的學生進入到了高職院校。這其中有部分學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愿望,有些是被家長“逼著”來學習的。
2、缺乏學習的自信
有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在升學考試中成績較差而進入了高職院校學習,這些學生自身也有學習的愿望和興趣,但由于缺少學習成功的經驗而缺乏學習的自信。
3、自律能力差
有些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許多學生的自律能力較差,從原來緊張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養成了不良習慣。
(三)學校方面的問題
1、對實踐性教學的支持力量薄弱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多以理論教育為中心,普遍忽視了實踐性教學,缺乏對實踐性教學的物質支撐。比如實訓室建設不完善、對教師實踐性教學的支持力度不大。
2、對實踐性教學的管理不科學
有些高職院校,在實踐性教學課時的設置不規范,并缺乏是對實踐性教學效果的科學考核和評價。另外,學生的實習活動與學習嚴重脫節。
二、實踐性教學的實施及總結
(一)課堂游戲教學法
課堂游戲教學法的特點是學生參與活動,通過聽覺、視覺、空間知覺、觸角等在大腦指揮下協同活動而獲取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課堂游戲教學的興趣比較高,如果游戲選擇科學、組織恰當,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在實施課堂游戲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挑選適當的游戲以及游戲進行的地點(比如室外),并適時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講解,以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和應用。
適合課堂游戲教學法的內容比較多,管理學基礎課程各模塊內容都有適合的課堂游戲,比如:計劃職能(估計玻璃瓶中玉米數量的游戲)、組織職能(“囚徒困境”游戲)、領導職能(“對別人的肯定”游戲)、控制職能(“沖突處理”游戲)、創新(培養創新精神的游戲)等。
(二)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以獲取知識的方法。討論法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學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群體決策”內容時,為使學生切感受“頭腦風暴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可采取討論法來模擬頭腦風暴法的操作過程。另外,通過學生的激烈討論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學法是指在假設環境下學生按某一角色身份進行活動,使學生通過這一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實施這一教學方法時,教師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出工作情境,學生扮演情境中相應的角色,身臨其境地按設定崗位的職能及人際關系嘗試處理各種事情。在教學過程中,角色扮演法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以價值觀。
教師在組織過程中要注意設計好主題、場景,準備適當的道具,并根據角色特點選擇適當的學生,在角色扮演結束后一定要有科學的評價和總結,這樣才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
角色扮演法適合管理學知識中那些學生感覺比較枯燥的指導原則和知識,還適合那些具有爭議性的原理等內容,比如溝通及其原理、沖突的管理、組織文化等內容。
(四)專題活動結合PPT展示
通過專題活動結合PPT展示活動,在提高學生相關技能的同時更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比如在管理學基礎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專題活動結合PPT展示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內容相對比較枯燥的內容(比如基本原理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筆者采用此方法實施的“班級管理”、“我的母?!薄ⅰ吧鐣熑无q論賽”等專題活動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專題活動結合PPT展示方法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工作量也比較重,因此,教師在使用些方法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并做好課外輔導工作,防止學生因受到較大挫折產生消極情緒而影響活動的實施效果。
三、結論
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大對實踐性教學的支持。學校應該系統的組織相人員對實踐性教學進行綜合研究。同時應進一步增加對實訓室建設的投入,為實踐性教學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學校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使學生通過在企業的實習活動來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實訓課時設置要科學。盡管實踐性教學有其一定的優越性,但理論教學在構建學生系統的認知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知識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科學安排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比例。(作者單位: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
參考文獻
[1]陸增輝.角色扮演在管理學原理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百色學院學報,2011,04
[2]胡楚圖,單文慧.高職企業管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探討[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2,04
[3]李影,李剛.情景模擬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2,21
分小組討論中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個性化的答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課改的我堅定了使用小組討論方法的信心。而學生們高漲的參與熱情、課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組討論。然而,這幾個月來,連續發生的幾次尷尬讓我陷入了迷惘。
尷尬一:教學任務不能完成
在《偉大的》的教學中,我共設計了四個探究問題,在熱烈的討論后,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同學們發言的熱情高漲,并且相互間展開了辯駁。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原來預設的四個問題只探究了二個。
尷尬二:出現了“論壇霸主”
在專題五《外交突破》一課中,我設計了“假如你是當時的外交部發言人,對于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會做如何反應”在巡查小組討論的時候,我留心到個別同學在小組中一直在發言,占據了整個討論時間,其他同學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觀點時,這幾位同學頻繁舉手,口若懸河,相互補充、辯論,儼然成為了歷史課堂中的“論壇霸主”,而其他同學則成為了“觀眾”。
尷尬三:同學不愿參與討論
在《》一課中,講完的,我設計了“什么是精神”的小組討論題,問題提出后,我意外地沒有看到預期的熱烈討論的場面。我的心中頓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
連續的失敗,讓我不得不對近期的課堂情況進行反思。其實在此之前,小組討論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討論時部分同學容易鉆牛角尖、發表意見時總愛走題;討論時的音量越來越低;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少……由于這些點滴的變化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最終產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場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發現課改后的歷史課堂,小組討論已成為新的寵兒,備受青睞。但同時,讓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問題也在各類公開課中頻頻出現。難道小組討論法僅僅幾個月就該“壽終正寢”?師生互動只能回到傳統的單一“問答式”?小組討論究竟該何去何從?
我再次認真學習了新課程的理論,再度審視小組討論,認識到會出現上述尷尬主要是因為自己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小組討論。
因此,我對自己提出了優化小組討論的要求,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思考總結了以下幾條對策:
一、討論前做好積極充分的準備
充分,細致地進行課前準備是討論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課前準備我認為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1.補充資料.補充的資料應該與討論問題有關的原始資料,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有關的史學著作的書目,節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論點及主要相關論文目錄,論文摘抄)補充資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師提供,但主要是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獲取。補充的資料要有客觀性,可信度;形式應該多樣,可以有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資料還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資料。
2.輔導.對學生怎么準備討論,怎樣進行討論在方法上給與輔導,包括如何擬定討論提綱,如何做到論點準確,論據充分,論叢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用簡潔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等。
3.擬寫提綱.學生搜集總材料后擬定發言提綱。例如,學生在學習“法蘭西第一帝國”時,可以圍繞拿破侖上臺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侖戰爭的性質以及對拿破侖的個人評價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基礎上,研讀歷史材料,圖片,觀看計算機多媒體軟件提供的活動地圖,形成對法國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及對拿破侖的個人整體印象,繼而進行討論。
二、討論的題目要有針對性:針對一般遇到以下情況進行
討論
1.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時進行討論。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教師如果把結論首先告訴學生,這無疑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不要急于定論,而是讓學生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結果、歷史人物的事跡為依據,進行評價、組織學生討論。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淡化書本的定論,允許得出與課本不同的結論,只要是以事實為依據,講的有道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允許多元思維并存,這無疑有助于個性的張揚和發展。
2.從歷史事件中得到啟示時進行討論。學習歷史,不能只在故紙堆中打轉轉,了解昨天是為了今天和明天,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起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學生辨別和認識是非的能力,真理來自實踐,實踐檢驗真理。因此,必須教育學生從歷史中得到啟示,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和認識水平。例如,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啟示?你從二戰的發生、發展、結束中得出什么樣的啟示?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給我們留下什么啟示?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每個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啟示也不一樣,同學們各自說看法,可以互相補充,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精心科學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
小組討論的問題,要符合開放性、激勵性、層次性、探究性的特點。開放性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作出多種解釋和回答的可能性、發散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激勵性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推動學生進行集體的或獨立的思考和實踐活動,推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向縱深發展。層次性的問題是建立在學生過去的經驗或知識上,充分結合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探究性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思維。
四、精心組建討論小組
組建討論小組對于討論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討論小組的組合方式采取自找對象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討論必備的主動,合作,交流,傾聽,質疑,調整等學習的心理習慣。學生自找對象以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品性來優化搭配。如: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把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一般來說一個小組由四個人組成比較好,其中一個為優等生,兩個為中等生,一個為后進生。并且指明各個成員的任務,比如,有人可以專門記錄發言過程,有人可以代表本小組給全班同學陳述該組的意見等等,這樣可以讓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還有利于形成互相幫助的氛圍。
1、培養學生分析事實論據,提高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為例,由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
3、教會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教學重點難點:
1、論據分析的三種方法:假設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義分析法。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認識水平。
教學方法:探究討論法、講授法、分析點撥法綜合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文如做人,不僅需要飽滿情感,有時更要理性思考,今天就讓我們在作文課的學習中學會理性分析,請同學們看一段例文。
并思考:這段文字在論據的使用上存在什么問題?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馬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吃到;明代大學士宋濂家里一貧如洗。荷蘭畫家梵高也曾兩袖清風,一文不名,生活上??恐艿芙訚?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去打工……??梢娯毨б彩且还P財富。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種對事實論據進行分析的方法,希望提高同學們的議論文寫作能力。
二.講析過程
教師(出示投影):
請同學們看一段范文:《有志者事竟成》
并思考:這段文字在敘述完論據后,從假設的角度對論據進行了分析——假設他沒有立志會怎么樣。
教師講解:
這就是我今天教給大家的論據分析方法中的第一招:
1、假設分析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列舉事實論據后,從正面或反面進行假設,假設材料中能達到的某種結果的條件不存在,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來揭示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們再來看一段例文:《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步》
學生自己體會這個段落的特點。并分析歸納:這兩段例文,一個正面舉例,反面假設;一個反面舉例,正面假設,他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是由我們寫作的具體情況決定的。這種假設的方法比較簡單,很容易掌握,只要使用得當,是一種常用的材料分析的方法。
標志性詞語:假如、如果、試想、倘若。
教師(出示投影):再看一段范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討論: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這段文字在敘述完論據后,對其從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2、探因分析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列舉事例的基礎上,從因果關系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系起來。具體說,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為,沿著“為什么”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內容逐步深化。
教師提示:形成一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在探因的時候就朝論點的方向考慮,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使論據證明論點。
我們再看兩段例文體會一下這種方法。
拓展思維訓練:這段運用探因分析法的段落,同學們看看能不能用假設分析法分析論據?
結論:這兩段文字同樣適用假設分析法。
3、意義分析法
即在舉出實例之后,由小見大,在對具體事實的分析中提煉出事件或行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為的意義,揭示出事件或行為的價值、影響或者危害。范例:《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鞏固知識點:這段論據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請同學們試一試。(口頭表達)
三.教師提示總結
(1)分析必須結合論據,緊緊圍繞論點展開。
(2)同一論據,可以采用多種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四.課堂檢測并進行學生展示
一、議論文的特點
議論文,有論點,有事實。它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情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結論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論點,即文章的主題,在正文部分擺出有利的事實,對論點進行嚴密的論證,最后根據前面的論證得出結論。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即作者要說明的觀點。論據是為說明論點服務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實勝于雄辯,是最好的論據。論據也可以是人們公認的真理,經過實踐考驗的哲理。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
1.歸納法,即從分析典型,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后得出結論。
2.演繹法,即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后得出結論。
3.對照法,即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4.駁論法,即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后加以逐條批駁,最后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學生在閱讀議論文中常出現的問題
由于議論文本身語言比較難,而且有時長句子較多,所以學生在做題時很容易對文章的原句產生錯覺,導致誤解。針對學生在閱讀理解題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加以分析??梢钥偨Y出學生在做題中經常會犯以下幾個錯誤。
1.錯誤地把引出話題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觀點。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說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為后面的文章很難,學生就斷章取義,以為這就是作者的觀點,從而導致整個文章都理解錯誤。
2.錯誤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邏輯關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題“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搖?搖?搖.”學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這句,錯誤地把原句中的轉折關系理解成了因果關系,從而選擇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個論證方法的區別。
如09年湖北C篇第4題“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搖?搖?搖.”所給的四個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學生因為沒有接觸過這類的題,對于這幾種論證方法感到很茫然,從而作出錯誤的選擇。
4.把作者的質疑理解為作者的觀點。
這種錯誤較多地出現在駁論文中。在文章中會出現多個疑問,而且句子又比較復雜,學生看了后很容易把這些都當成作者的觀點。
三、閱讀訓練策略
針對學生出現的以上問題,結合試卷選材和命題的特點,可對學生重點進行如下的針對訓練。
1.選取多題材,拓寬閱讀面。
文章選材上話題來源于生活,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產生了廣泛爭議的,有的則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背景知識很陌生。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根本就沒讀懂文章。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選取多題材的議論文,拓寬他們的閱讀面和知識面。
2.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整體把握作者觀點和態度。
議論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過文章表明和闡述自己的觀點。近幾年高考的議論文閱讀題中,涉及較低能力要求的事實和細節的考題比例逐步變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圖推測等深層次的考題的比例在增大。而這正是學生答題錯誤較多的地方。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多分析文章的結構,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語文章講究使用主題段或主題句。主題段通常在文章開頭,簡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句可能在一段的開頭交代該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開或討論這個意思。主題句也可能在中間或末尾,由全段展開討論后歸納總結出來。所以始終關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夠幫助基礎較薄弱在學生在不完全能讀明白文章的情況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觀點。
3.引導學生多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論證是議論文一個很關鍵的步驟。作者會通過很多方法來引起讀者的思考并喚起讀者的共鳴。在某個程度上對論證方法的考查比對論點的考查更能夠幫助學生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4.幫助學生歸納題目設置特點。
議論文在題目設置上也會呈現和其他文體不一樣的特點,因為議論文閱讀重點考查作者觀點和主旨大意,所以議論文閱讀題干部分一般會用到以下這樣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題的解題技巧
*著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現轉折時,該句很可能是主題句;
*作者有意識地反復重復的觀點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現疑問句時,對該問題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時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態度題的解題技巧
*作者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對,帶中立色彩的詞最不可能是正確答案;
*漠不關心類詞語一定不對,既然寫文章就不會不關心;
*不要把自己的態度揉入其中,也要區分開作者的態度和作者引用的別人的態度;
*當作者的態度沒有明確提出時,要學會根據作者使用詞語的褒貶性去判斷作者的態度;
從政府機關角度來看,能力模型的建立,就是對不同職務的公務員崗位所需個性、知識、技能、綜合能力、經歷與經驗做出明確規定,使公務員隊伍的人才招聘、甄選、開發、培訓、考評、獎懲以及發展有了具體的標準,以此推進公務員隊伍的能力建設,加強執政能力。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能力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盤點,明晰能力儲備與未來要求之間的差距;建立一套標桿參照體系,幫助企業更好地選拔、培養、激勵那些為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便于企業選拔、開發人才,建立能力發展階梯;便于企業內部人員的合理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組合人才,以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和發展戰略。
從員工角度來看,能力模型為員工指明了努力方向,使員工明白從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崗位應當具備什么條件;激勵員工結合崗位需求,針對自己的差距,有計劃有目標地學習與成長,幫助員工更好地提高個人績效;促進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
從市場競爭和社會發展來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的價值不斷增值,人才作用越來越大。能力模型是有效開發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確保人才資源促進并支持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增強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由此可見,如何構建以能力為中心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新體系,如何對員工的崗位勝任和績效卓越所需素質與能力進行界定,是大家極為關心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本課程對能力模型的概念、作用、要素構成、行為特征、建立能力模型的方法步驟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講解。
一、能力模型概論
(一)能力模型類型
能力模型主要有兩種類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和績效卓越者能力模型。
1.崗位勝任能力模型
崗位勝任能力模型,是指對員工履行崗位職責應具備的個性特征、必備知識、工作技能和綜合能力、工作經歷和經驗以及行為特征標準的界定。
2.績效卓越者能力模型
績效卓越者能力模型,是指對工作績效卓越者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特質標準的界定。這種特質是績效卓越者獨有的,而績效一般者不具有的特質。
(二)建立能力模型作用
1.招聘崗位所需人才
2.有效培訓開發人才
3.科學選拔管理人才
4.準確進行績效評價
5.建立科學薪酬機制
6.員工職業生涯規劃
7.制定人才戰略規劃
二、能力模型構成要素
(一)個性特征要素
所謂個性要素是指一個人內在的特質,也就是一個人固有的個性。這種特質的行為表現或個性特征,就是一個人的習慣,或稱為潛意識下行為。這種行為對工作態度、工作績效影響很大,甚至直接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敗。
(二)必備知識要素
專業知識包括核心專業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核心專業知識是履行崗位職責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相關專業知識是較好的履行崗位職責,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除掌握核心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掌握的專業知識。如人事部經理,除掌握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本組織機構的主要業務專業知識以及基本的財務知識等。
(三)工作技能與綜合能力要素
工作技能是指崗位勝任者和卓越績效者所需的實際操作技能。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工作技能要求。有的人只有理論知識,不能實際操作;更有高分低能者。這些都不能滿足崗位的要求。所以,在能力模型中,要考慮到不同的崗位對工作技能的需求。
工作技能強調的是操作技能,也就是實際動手、動筆的能力。如外語的聽說寫能力、計算機操作技能、實際營銷能力、產品設計能力、設備維修能力等。
綜合能力是指工作技能以外的所有能力。有時候在綜合能力中也包括一般能力和工作技能。要將其準確劃分是比較困難的。
(四)工作經歷與經驗要素
1.工作經歷
工作經歷是指從事本專業工作,或從事類似本專業工作的年限。在建立能力模型時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工作經歷的年限要求。
2.工作經驗
工作經驗不同于工作經歷,工作經驗是指掌握有關工作的技巧及規律的程度。有的員工在一個崗位上干了20年,什么經驗也沒有,而有的員工在這個崗位上干了5年,經驗就很豐富。所以,具有某一工作的經歷并不等于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在建立能力模型時,要對工作經驗提出具體要求。
3.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包括申請技術專利數、制定或修訂國家級標準數、發表學術論文數、完成技術攻關項目的數量、新產品開發數。
三、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準備工作
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的建立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程,有一定的工作量。需要中層主管的參與,高層主管的支持,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一定的經費。所以,在開展此項工作之前,對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建立的目的、意義以及用途,要做充分的分析、討論和宣傳。通過必要手段,爭取得到中層管理者的認同,高層主管的支持,否則此項工作就難以開展。
(二)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依據
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發展戰略
2.組織文化導向
3.經濟環境因素
4.社會環境因素
5.崗位工作職責
6.崗位工作標準
(三)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基本步驟
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的基本步驟與方法如下:
1.明確模型層級,確定模型范圍
2.分析相關信息,確定模型重點
3.分析機構現狀,選取標準樣本
4.選擇適當方法,采集模型數據
5.分析模型數據,進行要素提煉
6.能力要素歸類,初建能力模型
7.能模要素評價,驗證能力模型
四、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的信息采集方法
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信息采集的方法有行為事例訪談法、專家小組討論法、問卷調查法、專家系統數據庫法等。下面就常用的幾種方法做簡單介紹。
1.行為事例訪談法
行為事例訪談法是結構化訪談的一種形式,類似于關鍵事件訪談,但它更關注于員工的素質與能力,而不是關注工作。這是一個間接收集行為樣本的過程,包括導致本人在工作中成功或受挫折的有關事件。訪談時要求訪談者要嚴謹,只有嚴謹,訪談才能揭示產生崗位勝任的行為特征。訪談既注重于其發生的行為,也注重于其發生行為的動機、感受、思維方式,即訪談要注重于過程思維和行為的分析,通過分析確定其產生有關行為的能力要素。將所有崗位勝任要素進行匯總比較,就能對他們達到績效標準的原因得出準確的結論。
行為事例訪談法是建立能力模型最有效的方法,但它耗時間,需要專家引導訪談,還需要專家進行分析和解釋結果。但它能得出最好的結論,能分析重要的職位和復雜的角色,所以為此投入時間與經費也是物有所值。通過行為事例訪談法不僅能得到有關能力要素及行為特征方面的信息,也能得到展現能力的各種工作情境的大量數據,為開發員工素質和能力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2.綜合專家小組討論法
綜合專家小組討論法是通過專家小組對能出色完成工作的各種素質與能力進行討論,建立崗位勝任能力模型。小組成員需要掌握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的定義以及行為特征,以免得出的素質與能力要素不全面或不準確,甚至把重要的基本素質與能力要素遺漏。
綜合專家小組討論法的缺點是,盡管專家小組了解基本素質與能力要素的定義及行為特征,仍有可能遺漏某一職位所必須的獨特素質與能力。因為,綜合專家小組成員很難全面深入了解有關崗位具體職責及其績效標準的真正內涵,也不可能全面掌握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種素質。據有關數據統計,綜合專家小組討論法的準確性大約是50%。
3.專業系列小組討論法
各系列專業小組對本系列的有關崗位進行分析討論,確定每個崗位的勝任能力要素,并分析確定對每個能力要素要求的具體程度。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第一,比較省事;第二,專業系列小組對本系列工作性質比較熟悉。
其缺點是:第一,專業系列小組人員對基本素質與能力要素的定義及行為特征不太熟悉;第二,盡管專業系列小組人員對工作性質比較熟悉,但也存在信息的采集不準確和不全面的問題。
4.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一種比較簡單快速采集信息的方法。盡管這是收集多人數據的最快速方法,但其局限性是只能獲得對所問問題的答案。問卷調查像專家小組討論法一樣,也發現不了隱藏的素質與能力,而這些素質與能力通常對工作或組織機構是獨特的??梢酝ㄟ^進行少量的訪談,來驗證從專家小組或問卷調查獲得的數據,以修正結果。
5.專家系統數據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