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5 10:5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監測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實踐教學;改革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I Qing
(Min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harged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in environmental fiel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or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Some suggestion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project design were given to enhance the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metho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form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業化的深入,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高職高專類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重任。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建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特別是面向未來發展的教育與教學體系,培養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迫切問題[1] 。
高職高專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知識體系駁雜,涉及自然、技術、社會和管理科學等諸多領域和學科[2]。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過程中,實訓環節顯得尤為重要,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關鍵。
1 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包括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包括認識實習和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結合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實際情況,歸納出高職高專環境類專業實訓環節普遍存在的問題:
1)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課程結構有待改善,實訓環節安排的時間和教學內容偏少,實訓形式呆板,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2)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認識實習時間過短(2周左右),通常走馬觀花似的參觀各類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的處置工程,認識實習所起作用有限。
3)頂崗實習安排不夠合理。由于環境專業涉及面廣,學生頂崗實習的單位五花八門,有些甚至與自身所學專業不相關,不能達到理論應用于實踐的目的。
4)畢業設計環節需要進一步科學的設置和安排。目前畢業設計環節要求偏低,學生得到的鍛煉有限。
2 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環節的探討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普遍存在著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環節薄弱的現象,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應適當增加實驗教學和課程設計的內容,加強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鍛煉??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
1)強化環境監測實驗教學的內容。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的重要技能,可適當增加實驗的數量;
2)強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和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教學實驗和工程設計,適當增加教學實驗和工程設計內容。
3)在增加教學內容的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如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內容與實驗方法,獨立撰寫實驗報告。
3 實習和畢業設計環節的探討
認識實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其將要從事的行業有直觀的認識,因此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在設置與安排認識實習時應摒棄以往亂看一氣的傳統,兼顧全面的同時突出重點。對環境專業的學生而言,實習的單位主要有:設計院(環境影響評價和工程類設計)、水務集團、環保公司等。
頂崗實習與認識實習有所不同,認識實習是“感知”實習,而頂崗實習則是“實踐”實習。學校在認識實習的安排與設置上應該起主導作用,積極尋求校企合作伙伴,爭取發展3~ 4個公司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學生則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的崗位進行生產實習。
畢業設計環節是畢業生走出校門踏上社會前的最后一步,學校必須嚴格把關,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畢業設計的選題應盡量保證一人一題,提高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畢業論文應鼓勵工程、工藝設計,少實驗論文;畢業論文格式應嚴格要求,鍛煉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
4 結語
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在高職高專環境監測與治理專業實施教學改革,調整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的方法,是培養復合型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實習基地建設
穩定的實習基地是培養本科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是學生了解社會和接觸生產實踐的橋梁,也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以“開放發展、互惠互利、協同創新”為原則:首先選取與本專業相關的實習單位,使學生在實習中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其次選取與本專業就業相關的實習單位,讓學生在實習的同時了解本專業的就業情況,提前了解社會并為畢業后擇業做好準備;第三選取單位必須是能夠長期穩定進行實習,這樣便于建立起區域實習網絡統籌安排實習。為了鼓勵更多的企業接受我系實習,我們編制了實習單位名錄并在校網站公示,對實習單位起到一定程度的宣傳作用;對長期的實習基地實行掛牌;實習基地有招聘需求的我們實行擇優推薦;對符合條件的實習基地進行科研項目合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在垃圾處理行業、水處理行業、大氣污染處理行業、清潔生產行業、環評行業及環保部門選取多家代表性企業和事業單位進行接洽,通過雙向溝通最后與沈陽老虎沖垃圾處理場、沈陽佳鶴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陽華晨寶馬汽車制造廠、沈陽市大辛生活垃圾處理場、沈陽東陵白塔污水處理廠、國電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大慶市環保局、大慶龍江風電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大慶市龍鳳熱電廠、大慶市石油管理局水務公司、大慶市順豐偉業環評公司、大慶市紅旗泡水庫等,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區、企業及環保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習關系。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
為了更好的利用實習基地的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實習的教學效果。我們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設置為課程實習、認識實習、綜合實習三部分內容。
2.1 課程實習
課程實習是使學生驗證課堂上所學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術,鞏固書本知識,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了解和掌握所學課程在生產經營實踐中的運用情況。我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實習主要包括,環境監測實習、氣象學實習、環境生態學實習、土壤學實習、噪聲控制工程實習、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實習、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實習、環境質量評價實習等。環境監測實習主要是與大慶是環保局合作,請分管局長為學生介紹環保局的機構設置、行政職務、區域環境規劃及日常工作情況等,學生可以進入各個部門學習環境監測工作程序、監測方法、儀器設備使用、質量控制等知識與技能。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實習主要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大慶市石油管理局南區污水處理廠、大慶市志飛生物有限公司、大慶泉韻純凈水廠、大慶黑魚湖自來水廠等幾個有代表性的水處理企業,請廠長或技術員講解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城市居民飲用自來水、桶裝和瓶裝純凈水的處理方法,原理、工藝設計及日常運行管理情況,實習結束請學生總結歸納各種水的處理原理、方法及工藝流程的區別與聯系。還要查閱資料與國內外對比各種水處理的技術先進性。大氣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課程實習由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大慶市龍鳳熱電廠,由技術員講解火力發電原理、技術,煙氣除塵、脫硫、脫氮工藝、流程。此外還組織學生分組自帶儀器到室外監測空氣質量(sox,NOx,TSP)狀況并計算大慶市空氣污染指數、污染程度。噪聲污染控制實習是讓學生帶著噪聲計監測交通干線、廠礦周圍、商業區、學校附近及小區夜間的噪聲值,然后對所監控地區進行噪聲評價。環境質量評價實習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結合書本上的評價方法和原理,讓學生在實驗室利用軟件進行模型擬合、參數估算、校正等;第二部分是到環評公司參與實際的環評工作,從而了解環境評價報告書(表)的編制過程、方法、原則等。
2.2 認識實習
認識實習是學生學習了環境科學概論,農業環境保護學,環境生態學等課程后進行的實習。認識實習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進行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認識自然,了解社會,保護環境的意識。我校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安排在第5學期,為期2周。認識實習內容主要包括:(1)典型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調查,如大慶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現狀、大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五馬沙陀沙漠環境現狀、大慶黎明河人工環境狀況、城市和工礦區環境綠化工程等。(2)新能源開發建設利用情況調查,如參觀大慶龍江風電,請總工程師介紹風力發電選址、運行、維護情況,大慶杜蒙林甸地熱資源利用,沼氣生產等。(3)野外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調查,如調查城市森林中主要群落的基本特點、。物種組成及其生存環境和規律。帽兒山垂直地帶性、森林群落、植被調查,生物多樣性、種群密度、大小動態調查等。
2.3 綜合實習
綜合實習是聯接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生產實際的橋梁和紐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綜合實習學生對自己將來的職業預期和所從事的職業背景會有一些感性認識,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規格的需求情況。使學生更加積極努力學習,目標更明確。
我校綜合實習安排在了第六和第七2個學期進行,每學期安排2周時間。第六學期的實習主要是去沈陽老工業基地參觀學習,如沈陽老虎沖垃圾處理場、沈陽佳鶴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陽市大辛生活垃圾處理場、沈陽東陵白塔污水處理廠、國電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等。第七學期的綜合實習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可以選擇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參與某個區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到環境監測站實習、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與監測站日常大氣、水體監測工作,或者到環評公司參與一項改建或擴建項目的環評工作及到污水廠或垃圾場參與日常運行工作等。
綜合實習是通過讓學生參加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工作,檢驗所學知識,了解書本和實際生產需要的聯系與區別。此外,實習結束后,系里組織成果匯報答辯。每位同學都要參加答辯,內容是對實習情況的陳述和對老師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鍛煉和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
3.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本科生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技論文的基本寫作方法。是對學生運用四年所學的知識,進行科學研宄訓練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對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綜合檢驗。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學生要熟練掌握期刊檢索,實驗設計、數據整理、撰寫論文的方法。我校環境科學專業鼓勵學生在大二或大三年級上學期提前進入指導教師課題組,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環境方面的社會調查。大三下學期由指導教師布置畢業論文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題,充分做到“一人一題”。完成選題后,由學生獨立完成開題報告,并且日常工作學生要有工作日志,還要做中期實驗匯報等工作。畢業論文要求按標準科技論文的格式撰寫。答辯過程中每位學生都要陳述自己的論文內容,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學生提出的問題,每位答辯委員會教師根據學生答辯情況給出成績,然后答辯小組取平均成績按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個等級記分制評定最后成績。
4.結束語
環境工程專業是多學科的交叉學科,需要如化學、化學工程、材料化學等學科的理論、實驗方法和技術來支撐、擴展和延伸自己的內涵和外延[2]。實驗教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實驗活動,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和培養,使學生能夠完整地、系統地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實驗技巧等。同時,學生通過實驗的實際操作,實現理論和實際的聯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過程中提出問題,促進思考,從而使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達到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3]。在實驗教學環節中,將原實驗課程教學安排和內容進行改革,改變原來實驗內容與理論課程學習同時進行,以驗證型實驗為主的實驗教學。對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進行調整,在完成基礎化學實驗、環境微生物實驗、環境監測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將水、氣、固、聲的專業實驗整合為一門環境工程專業實驗,共48學時,集中在第七學期末的兩周內進行,其中水方面專業實驗25學時。實驗技能的培養使學生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訓練分析、判斷、綜合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初步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1.強化演示驗證的實驗內容
專業實驗中演示驗證實驗內容是不可缺少的,相關的實驗內容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加強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演示驗證實驗中設置了水中常見陰離子的測定、顆粒自由沉降實驗、離子交換實驗等內容,同時注意專業實驗內容與環境監測實驗內容不重復設置。
2.突出以學生為主的原則,開設綜合設計型實驗
綜合設計型實驗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形式進行實驗。設置了混凝+過濾(吸附)實驗、含重金屬酸性廢水處理實驗。學生根據實驗的基本原理,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所需藥品、進行實驗研究、分析實驗現象和討論實驗結果。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對關鍵設備進行講解和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訓練,學生對文獻查閱、實驗方法、分析儀器使用等方面知識的運用,提高了他們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開設研究探索型實驗
在研究探索型實驗中開設了生物轉盤處理生活污水的動態實驗和結合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教師科研的研究型實驗。在生物轉盤處理生活污水的動態實驗中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內容和實驗路線,設計諸多影響因素對生物轉盤生化處理生活污水的各指標的去除效率,自行選擇1~2個影響因素和1~2個指標的去除效率完成實驗。掌握實驗原理,完成實驗數據處理,得出結論。在實驗中學生鞏固了理論知識和水質指標的測定方法,進行了文獻閱讀訓練,迫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如比較和分析實驗結果合理性,分析生物轉盤后續四個生化池溶解氧,回流比等對去除效率的影響。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教師科研的研究實驗中是鼓勵學生積極申請每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鼓勵教師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引導學生參與部分研究工作。通過科研經歷養成學生嚴謹的科研態度,學會搜集資料、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思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二、強化“兩個能力培養”的工程實踐教學環節
根據專業培養的目標,為更好推動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院多渠道積極加強對外聯系,建立多家典型水處理運行單位作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環節的場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由于用人單位往往更青睞有一定環境工程設計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課程設計、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教學環節訓練。實踐教學環節中,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系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較系統的訓練和全方位的提高。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課程設計,時間為一周,每2~3人一組,在理論教學內容完成后進行。要求學生完成一個設定進、出水水質工藝方案的設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工藝計算,繪制圖紙、完成設計說明書的編寫,完成一個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設計,使學生進行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認識實習培養學生的專業思想,包括對企業生產和典型工藝的感知、對職業的成就感,主要以查閱資料結合實地參觀為主。生產實習環節與理論教學相銜接,結合實習基地的具體情況,熟悉典型水污染控制工程處理工藝、單元處理技術與設備、處理效率,加深和鞏固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生產實習選擇企業運行穩定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各工段跟班生產,掌握企業概況,工藝技術和運行參數,主要構筑物和設備的原理、結構和運行指標,自動控制和能源狀況。提高學生水污染治理工程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和施工能力。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在第七學期末根據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嚴格做到一人一題,指導老師下達任務書。第八學期開學提交開題報告進行答辯。進行畢業設計的同學到相關企業再次進行實習,依據任務書內容資料收集;選擇畢業論文的同學按照任務內容要求進行大型儀器的操作學習、主要實驗手段和方法的學習、完成實驗材料設備的準備工作,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工程實踐的系統訓練,使學生增強工程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突出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的訓練。
三、結語
關鍵詞:環境監測;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
隨著高等教育類型結構多元性和多樣性,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環境監測是環境科學基礎學科,是環境相關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技術課。本課程主要內容為水、大氣、土壤、固廢、生物和噪聲等環境要素監測,其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從事環境監測工作的綜合素質。然而,當前的環境監測教學在培養應用型本科生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主要原因是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有機組合、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單一化,存在較大的提升改革空間。目前,國外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但德國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模式、美國的“寬多能型”模式非常有特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2,3]。國內,近幾年高校對課程的教學改革高度的重視。對環境監測課程的改革也有相應的研究,如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實踐初探[4]、環境監測課程中實踐性改革探索[5]、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監測實踐教學中的應用[6]、對環境監測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7]、環境監測實踐教學新模式思考等[8]。但從現有研究來看,早期研究主要側重于課程理論教學方法的探究,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優化及實踐環節;而近年來的研究主要側重對環境監測實踐教學的研究,而將環境監測課程教學緊跟社會需求,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很少,這為本研究提供了空間。本文將從教學內容創新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學實踐改革及考核體系的完善等方面來詳細闡述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監測課程體系改革。
1創新優化教學內容
環境監測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領域寬、知識面廣。其過程一般為:現場調查監測方案制定優化布點樣品采集樣品運輸和保存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它是一個系統性工程。[9]目前各高校所用教材為奚旦立主編的《環境監測》(第四版),此教材系統性強、涉及內容既深又廣。而各院校實際的教學中,學時是有限的,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很難把握好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針對教學中出現的種種情況,本人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授課內容采用“刪”、“融”、“增”等措施進行優化整合。對于不同環境介質中同一類型的污染物,其測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授課時采取“融”。如水、底質和土壤中的金屬化合物、有機污染物等的測定,選一個代表性的案例進行重點講解,并且將質量保證貫穿始終,避免了內容上的重復及繁瑣。對于簡單內容采用導學方式,對于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應用較少且理論深的知識點采取“刪”。與此同時授課過程中必須兼顧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前沿發展趨勢,淘汰陳舊知識,及時增補新技術、新方法、新標準和最新環保案例。
2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是實施創新教學的突破口。本研究將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教學模式,采用“任務教學法”和“講做交錯教學法”模式為主,讓學生在應用中鍛煉能力,在應用中啟發創新;引導式、討論式等不同的互動式教學方式為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10]。例如,在講地表水監測時,以松花江哈爾濱段為地表河流代表,以哈爾濱師范大學夢溪湖為湖泊的代表;講解空氣污染監測時,以哈爾濱市和哈爾濱師范大學校園為研究對象。首先讓學生制定相關的監測方案,進行優化布點、確定監測項目、選擇樣品采集的方法及測定方法等,然后展開討論,最后教師進行評價。同時環境監測教學手段應將傳統教學方式和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僅用文字敘述,則顯枯燥,學生聽覺疲勞,學習效果事倍功半。反之,教師可以通過動畫、視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課堂效果。例如,對于分析儀器的內部結構及操作流程等的介紹,采用多媒體技術能直觀地、形象地演示其動態的全過程,并結合教師對儀器原理的講解、學生的討論,從而使抽象復雜的儀器結構、使用方法變得一目了然。教學實踐證明,互助互動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該課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便于及時、快速地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構筑網絡課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改革實踐教學
環境監測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操作技能課,但長期以來,尤其是高師院校環境監測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11]。為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合理設置本課程的實踐環節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為此構建了“實驗———實習———畢業論文”實踐教學體系。目前環境監測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內容。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很難培養學生獨立承擔監測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實驗的環節中本研究構建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三層次的實驗模式,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從基礎到前沿、從傳授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的環境監測實驗課程新體系。實踐除了實驗外,實習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實習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能更好地與就業銜接。本課程依據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組織學生深入哈爾濱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文昌污水處理廠、哈爾濱市環境監測機構等基地進行實習實訓,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地結合,提高學生的環境監測工作技術及實踐工作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畢業論文納入該范疇,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進而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結合實際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4完善考核體系
考試考核是“教”與“學”的指揮棒,但如何發揮好這個指揮棒的導向作用,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目前,高校課程的考核制度較為單一,其難以客觀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同時也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現有的課程考核體系改革中適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評價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建立“合格加特長”的多元評價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在理論方面,采用口試及考試相結合;對于實踐考核,采用筆試、口試、實際操作相結合;特長學分評定為基于該課程學生參加的大學生創新項目、老師的課題及等,加大對學生創新的鼓勵。
5結語
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改革,推進了環境科技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趹眯腿瞬排囵B的環境監測課程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際環境項目的監測過程中能夠熟練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培養具有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崗位技能。近幾年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結果,得到學生和同行的認可。培養基礎扎實、適應性強、具有創新能力的環境科技人才,是高校環境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傅偉,袁強,王庭俊.高職教育行動導向課程體系的特征與要素分析中國高教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4):91-93.
[2]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理論研究,2006(1):7-9.
[3]遲杰,魯逸人,劉涉江,等.開放式環境監測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一體化模式[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1):1-2.
[4]胡文英.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監測課程教學實踐初探———以莆田學院為例[J].廣東化工,2011,38(6):205-206.
[5]李蕓,李科林,陳謙,等.“環境監測”實踐教學課程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5(12):61-64.
[6]朱雅蘭,張業明,吳風林.項目教學法在“環境監測”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29(1):59-63.
[7]任廣萌,楊秀敏,喬艷云,等.構建面向應用的環境監測理論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3):261.
[8]施鼎方,朱毓秀,王士芬,等.用創新理念指導和改革驗證性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2):115-117.
[9]奚旦立,孫裕生.環境監測(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麗梅,張傳義,馮啟言,等.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監測課程改革的研究及實踐[J].廣州化工,2014,42(14):212-213.
[論文摘要]環境工程專業作為集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它的教學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正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進程中。傳統教育體制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尚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對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對環境工程專業專業課程、實踐性環節的改革提出了建議,并提出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課程體系改革中,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學生。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經常發生,自然生態環境出現了明顯的惡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國務院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明確指出,“有關大專院校要設置環境保護的專業和課程,培養技術人才”。1979年9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對環境教育作出了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從1977年開始,設立了工科環境類本科專業;1981年開始,設立環境工程碩士點;1983年開始,設立環境工程博士點;1999年開始,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土后流動站。至此,培養不同層次環境專業人才的高等學校工科環境類專業教育體系日臻完善。
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設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發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萬余本科畢業生的規模。據相關報道,2010年應屆生創歷史新高,達630萬人,環境工程專業就業市場同樣是機遇與挑戰并存。1998年國家環??偩趾蛧医涛摵现鞒值摹爸袊叩拳h境教育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預測,2000-2010年我國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年均需求量為1147萬人,但事實卻并不盡如人意,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在各種畢業生招聘會上普遍受冷遇,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不到50%[1]。面對嚴峻就業形勢,很多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面臨著“縮招,減招”的尷尬處境,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嚴峻就業形勢普遍有了認知,于是在“就業”這個指揮棒指揮下,更多的學生全傾向于其他更為“熱門”的理工類專業。環境工程就業的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錢”,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有很強設計、動手能力,同時懂管理、懂相關法規的復合型人才,因而多會傾向于選擇有相關從業經驗的人才,而在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高校畢業生,缺少實際工作實驗,動手能力也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為用人單位創造價值。我國高校目前環境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及課程設置存在較多問題,致使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體系單一,動手能力普遍較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強化專業基礎知識教學,適當提高專業課學時
對于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大多數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專業介紹》中所規定主干課程,設置相關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對于主干課設置要求可以看出,對于本專業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水處理工程展開的,或者說主要偏重于水處理工程[2]。
為了適應時展要求,環境工程專業改革應以9門核心課程(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評價)為主干課程,強化專業基礎教育。
目前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學時學分普遍較多,如武漢大學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學分比為46:38:16,學分多,專業課課時少。目前環境工程專業課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評價、清潔生產、生態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學三四年級學習。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為例,在《高等學校本科環境工程專業規范中規定》規定為64學時、4學分,但很多高校此課程的學時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學時,這種課時安排,學生很難對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礎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專業基礎知識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遇到實際問題無從下手,無法勝任工作。
二、重視和加強實踐環節,合理增加專業性實踐環節
我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實踐性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重視實踐的觀念,提高實際工作的能力,因而環境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現場教學和可視化教學相結合[3]。
(一)基本實驗教學環節的改革
基本實驗教學是促進學生深化理論知識、掌握基本實驗技能方法、培養嚴謹工作作風的基本方式,目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對于基本實驗教學,存在著以下問題:
(1)各高校環境工程實踐性環節學時普遍不足。以課程實驗為例,環境監測實驗、環境工程專業實驗等實驗環節,一般在10-20學時,課程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掌握知識同時提高動手能力,若一味壓縮課程實驗的學時,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提高,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
(2)實驗教學內容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傳統實驗教學往往大量開設驗證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較少,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和知識運用能力,應在實驗教學體系中進行優化設計,精簡教學內容,增設設計性、綜合性實驗。
(二)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我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認識性實踐環節,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實際,研究實際問題。以專業實習為例,一般高校安排學時為三周左右,但很多時候往往只是走馬觀花,并未使學生真正的動手動腦并深入生產第一線,因而很多學生在從事工作后會“紙上談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
在環境工程專業實習與設計方面,需積極探索開放實習的途徑,一方面使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利用現有條件增加學生接觸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的內容方面,應通過能體現應用性、先進性、綜合性內容的課程設計及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識的畢業設計等環節,模擬工程應用的實際訓練過程,真正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形象直觀的學習專業知識,拉近與專業的距離[4],并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ㄈ┊厴I論文(設計)環節的改革
畢業論文(設計)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在校學習的總結和檢閱,也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重要環節,目前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論文(設計)一般有三種形式,即綜述性論文、實驗及污染治理工藝設計,依據不同高校的硬件設施實際情況,三類畢業論文形式比例不同。對于實驗性畢業設計(論文)來說,目前普遍存在著指導教師短缺、實驗室緊張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與有科研能力、工程設計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廠和環保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與相關單位研究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讓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研究或工程項目得到更全面的鍛煉[5]。
在畢業論文(設計)課題選擇方面,存在著課題缺乏創新性的問題,很多課題只是導師課題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簡單重復,導師將相關資料如實驗方法等直接呈現給學生,學生則按照導師指令進行實驗,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另外也使得學生參與畢業課題缺乏主動性。因而在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選題除了要從實際出發外,更要著重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參與意識,設計創新性的開放實驗,鼓勵學生大膽參與,由學生設計實驗過程并動手實踐。另外在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方面,可采用“目標”培養模式,比如允許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學結合研究生導師的科研課題做畢業論文,讓已經就業同學做其相關工作領域的畢業課題,題目設置面可以放寬一些,以保證同學能夠較早的適應未來的工作、學習。
三、面向市場需求設置課程
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應面向市場需求,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難,知識結構不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畢業生雖多,但通才型人才、實踐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較少。因此在設置課程時,應適當考慮市場需求,科學制定培養計劃、培養方案,將應用性強的課程引入課堂,還可以實行“工程師進課堂”、“將環境工程課程體系與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結合”等形式。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是我國高校制定教學改革計劃、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進行課程設置提供重要參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相關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及工程管理知識水平。以注冊環保工程師為例,學生除需要掌握環境專業相關知識外,還要掌握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物理學、化學、工程制圖、建筑力學等相關內容,更有如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給水排水工程概預算、工程法規等專業課內容[6],實施環境工程課程與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結合,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備,也為今后參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四、環境工程專業的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使學生一方面牢固系統的掌握學科知識,同時發展創新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7]。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思潮而生,現在被廣泛使用,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國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教育改革,應以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和目標,努力營造創新環境,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創新素質。
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也加應強創新教育,例如可以調整課程設置,引入通識教育;更新教學內容,教材與時俱進;教學方法方面變“滿堂灌式”教學方式為“啟發式”、“研討式”教學;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等。特別對于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很重要,所以應建立創新實驗基地,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自選課題,自由探索,將環境工程專業的實踐性環節與創新教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閆兵,叢軍茲.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及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義,蘇宏.環境工程專業的就業出路分析與課程設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湯潔,董德明,劉淼,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休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J].中國大學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黃方.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5,10增刊:61-62.
[5]楊景亮,沈洪艷.羅人明.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2):96-99.
1.1找出存在問題
以往的高校培養模式中,受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思想觀念的影響,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實驗教學的目標不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直接教學目標,而是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熟練掌握某種操作技能為目的;實驗教學內容過度依附于理論教學,演示性、驗證性的實驗類型較多,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較少;實驗教材落后,未跟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教學過程強調模仿和訓練,學生只需要按照實驗教材規定的實驗方案、儀器、設備和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即可,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只是被動參與,沒有主動思考。環境科學與工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且發展十分迅速,領域在不斷擴大,熱點問題不斷涌現,學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學中也普遍存在前述問題,亟待確立新的培養模式,開拓新的培養方法[6-7]。
1.2確立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為適應學科發展和社會服務的要求,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調動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不斷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該模式可歸納為“頂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學科研平臺和環境學院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將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鼓勵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實現“頂天”;另一方面將實驗教學與工程應用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強暑期學校的生產實習和實踐教學活動,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和中試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關愛自然、服務公眾、回報社會,鍛煉學生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立地”。
2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內容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堅持實驗教學內容與我國環保形勢和國際學術前沿接軌,鼓勵實驗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實驗改革研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的內容。如:早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實驗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將自己的“光化學氧化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專業實驗課“環境化學實驗”中,開發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學氧化實驗”、“產生柱法測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實驗,近年還把新開發的“多功能光降解儀器”應用到教學實驗中;楊柳燕教授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轉化成“環境微生物學實驗”中“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脫酚菌的分離和篩選實驗”,并將Ames試驗轉化為“鼠傷寒沙門氏菌/哺乳動物肝微粒體致突變性實驗”;孫成教授把新技術“雙波長與導數光譜法”應用到專業基礎實驗課“環境監測實驗”中,開發了新實驗“雙波長與導數光譜法測定廢水中苯酚與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將其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環糊精對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機理研究”的部分內容編寫成研究性實驗———“增溶實驗”,應用于低年級學生的開放性實驗中,等等。
2.2本科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南京大學自2007年4月起全面啟動了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由本科學生個人或創新團隊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并完成實驗。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在學校投入專項經費、設立創新訓練指導中心的基礎上,追加投入經費和人員指導,構建了完整的國家、省、校、院系四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體系,積極組織學生申報,學生也展現出較高的科研熱情和良好的實踐能力。3年來累計申報通過65項,支持總經費26.7萬元。其中2007年獲得國家級、省級重點支持的7項,校級項目8項;2008年獲得國家級、省級重點支持的7項,校級項目15項;2009年目前已獲得省級1項,校級14項。迄今已結題16項,獲得國家級優秀3項。
2.3開放性實驗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根據低年級學生主要接受化學、生物、物理等基礎實驗訓練的特點,依據學?!皟灮n內”,“強化課外”的教學原則,為浦口校區一二年級學生開放實驗室,設置開放性實驗,提高低年級學生對專業的認識。開放實驗的內容及手段均綜合了多門學科,是集基礎知識、學科前沿動態與實際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驗。其中包括:小麥受重金屬脅迫實驗研究、工業廢水實驗室模擬多級處理實驗、浦園室內外環境空氣污染檢測與控制研究、浦園水體富營養化檢測與控制研究等12項實驗項目。參加學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應實驗報告及論文[9-10]。
2.4本科生導師制度
為強化科研與教學的相互滲透,鼓勵學生早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環境學院設立了本科生導師制度,吸納本科生在二三年級即可自主選擇導師、參與導師承擔的重大課題的研究,并對本科生開放重點實驗室、資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進行實驗和研究活動,鼓勵本科生學研結合,積極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在本科學習階段,很多學生受益于創新性實驗計劃和本科生導師制度,發表了學術論文,參與了專利申請。近年來,本科生37篇,其中SCI論文10篇。
2.5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與導師科研課題掛鉤
多數本科生畢業論文和設計均從導師承擔的課題中選題,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學術前沿。根據近3年的統計,41%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來自指導老師承擔的國家級課題,29%來自省部級項目。
3實驗教學與工程應用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環境科學與工程是應用性極強、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學科,承擔著解決經濟發展中必然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的重任。因此,實驗教學中心突出理論教學與實際工程和社會應用的結合,鼓勵學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過多種方式達到關愛自然、服務公眾、回報社會的目的。
3.1暑期學校
南京大學自2003年起實行3學期制,在暑期舉辦5周時間的暑期學校,著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心承擔了環境學院“暑期學?!钡慕虒W任務,通過聘請國內外學者開設專題課及講座、安排研究型實驗、組織數學建模等競賽培訓、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通過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報告、小學期總結或撰寫學術小論文等,提高綜合能力。
3.2教學實習
中心與多家科研院所、企業、環保管理部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擁有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接觸工程和社會的機會。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態系統實驗站、中石化揚子石化水廠、南京大學宜興環??萍佳邪l中心、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常州市環境保護局、江蘇戈德環??萍加邢薰?、江蘇三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等。這些實習基地均有良好的設施、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教學實習工作規范化、制度化,能滿足不同專業教學實習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學宜興環??萍佳邪l中心為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提供中試基地,成為實驗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3.3暑期社會實踐
暑期社會實踐是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學生經過社會實踐的洗禮后能達到“長見識,增才干”的鍛煉效果。中心在學生實踐方面給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連續3年被評為“南京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多支團隊和個人受到省級和校級表彰。以2008年為例,成功申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9個,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實踐任務,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濕地使者行動”、“綠色蒲公英”等實踐團均引起了當地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和稱贊。
3.4環保協會活動
中心通過支持南京大學環境保護協會的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各類環境主題活動,同時加強學生對外交流,服務于社會。如開展各類環保知識講座;組織“綠色”系列活動———與南京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合作在校內以及紫金山開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務;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揚州市開展環境風險與人身健康調研系列活動;組織綠色活動、濕地使者行動等品牌活動。
3.5實驗教學開到海外
為拓展人才培養視野,中心致力于本科生國際交流合作,將實驗教學的課堂開到海外。
(1)本科生赴海外著名大學插班學習。每年均有人數不等的學生派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芬蘭和香港等地學習和生活,直接接受國外著名大學的熏陶,培養實驗能力和國際化的眼光。
(2)赴美科學實踐之旅。聯合美國自然科學研究院和美國圣約瑟夫大學于2008年8月共同組織了一支包括2名教授、2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和8名本科生的學習交流團隊,赴美國費城等地參加了為期20天的活動,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邁出國門、接觸世界、開拓視野,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環境問題的根源和本質,努力探求解決當前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3)赴名古屋市、常州市污水處理廠參觀比較實踐。2008年8月,05級同學組團聯系并參觀了日本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市寶神污水、污泥處理場、寶神廢物回收利用中心以及挖留污水處理廠,通過與名古屋污水處理廠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就名古屋市污水處理事業發展、現狀、所面臨的難題以及處理工藝等展開討論,同時結合環境工程暑期實習前往常州市污水處理廠的生產實踐,比較了兩市污水處理發展情況,嘗試找出差距,并探究了中國在發展污水處理時的著力點,如何預防缺乏遠見的發展模式。
(一)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軟構建
1.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
環境科學類專業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其學科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專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環境治理工程、環境監控技術、環境監測與治理、環境保護與監測、環境凈化與監測技術等。從這些專業的課程系列上看,均涉及大量的實驗課程,課程系列的特點既對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實驗體系及實驗平臺提出新的要求,又為優化實驗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實驗設備,構建綜合性、多功能實驗教學體系及實驗平臺提供了可能。目前,揚州大學環境科學類專業主要設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資源環境科學、給水排水工程、海洋資源環境科學五個專業,實驗教學領域主要涉及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微生物資源、有機固廢資源化等幾個方面。我們在搭建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時,充分考慮了本院的專業設置和相關實際情況,搭建了五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分別是: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環境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給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海洋資源環境科學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各子平臺所承擔的實驗教學領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對獨立。在各子平臺功能分工的基礎上,對儀器設備等資源進行了有機整合,實現了系統規劃,統籌兼顧,資源共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適應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不同專業的學生只要對該領域的實驗內容感興趣,均可參加相應平臺的實驗教學并利用其相關實驗資源,符合培養要求,滿足了學生求知識、求創新的愿望,發現和培養了個性化、創造性人才,實現了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2.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
研究性的實驗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點和必要保證,它不僅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認識,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開闊視野,啟發創新思維,激發創造性。研究性實驗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我校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所開設的實驗主要有三類,按學生掌握難易度依次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最簡單,這種實驗在教材中給出實驗要求、儀器和試劑,以及給出詳細的實驗步驟,要求學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實驗;設計性實驗比前者稍難,這種實驗在教材中給出實驗要求以及給出實驗所需大致儀器和試劑,要求學生設計出操作步驟,并完成實驗;綜合性實驗最完整,這種實驗在教材中只給出實驗目的和要求,需要學生自己選取和制定實驗儀器、試劑和操作步驟。
3.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管理。
我校建成環境科學類研究性的實驗教學平臺后,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管理條例以促進實驗平臺的高質量和高效使用。一方面,明確要求各實驗教學子平臺的所有教學實驗室必須向全院各系科和各專業層次的學生開放;另一方面,各子實驗平臺均采取按計劃申請使用和臨時申請使用兩種方式:按計劃申請使用的方式,是在每學期初,各任課教師根據各課程實驗教學的需要,上報實驗子平臺使用的計劃及學生人數安排情況。臨時申請使用實驗子平臺的方式,則主要是由學生提出申請。各專業的學生往往在開展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時,可申請到各實驗子平臺進行相關實驗。這種申請經任課教師和相關實驗子平臺批準后方可實施,這種實施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保障。
為了促進實驗子平臺的有效運行及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實驗課程,有必要建立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體制保障,建立科學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二是實驗教學隊伍保障,建立實驗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實驗管理人員協調互動的實驗教學隊伍;三是實驗條件保障,包括實驗設備和軟件;四是質量監控保障,監督和保證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高效運行;五是經費保障,這里的經費支撐包括了實驗平臺硬件設施的維護費、實驗耗材的購置費、實驗自制設備的制作費等。
(二)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硬構建
1.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場地建設。
作為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基本單位和功能主體,“平臺”的場地建設應當是各項建設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專一化教學實驗場地是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實施的重要保證。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實驗室面積約2萬平米,-每個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均有多個實驗室,可獨立承擔相應子平臺所開設的實驗課程。
2.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儀器設備。
將學院現有的大型儀器和通用儀器均集中于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統籌規劃,集中管理,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目前,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教學與科研設施齊全,儀器及裝置設備先進。利用國家、省和學校專款支持平臺建設,搭建了環境材料與環境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農業環境安全技術服務中心省級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環境科學與工程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和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省級實踐教育中心。研究性實驗教學儀器設備資產從2000萬元,增加到3500萬元。
3.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基地建設。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性實驗教學實踐基地,創建以產業帶動人才培養,形成獨特的人才培養特點。在環境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充分利用研究性實驗教學實踐基地,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可全面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加深專業情感;學生也能夠通過在基地的實踐過程了解社會需求,樹立自我發展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構建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在實驗教學中的成效
(一)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研究性實驗教學實施以來,本院在校生申請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和畢業實踐使用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達100%。實踐證明,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培養了了學生求實務真的科研態度,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又增加了他們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以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為例,學生積極參加國家、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有較大提高,部分學生的研究成果被公開發表;近3年,有3名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并有1位學生的論文被推薦參加省級優秀畢業論文評選,6名學生主持國家、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本科生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近20篇。
(二)提高了實驗教學的質量
各研究性實驗教學子平臺均能及時解決學生儀器設備使用和實驗中遇到的任何問題。以往的實驗體系大都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固定的實驗課程,教師投入到實驗教學改革的動力不足,使得實驗教學禁錮在一定的模式中,不利于學生的技能培養和實踐訓練。新構建的環境科學類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從驗證性實驗,到設計性實驗,再到綜合性實驗,能充分掌握相關實驗技能,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三)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發展
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不僅僅滿足本科生的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更為研究生的科學研究開辟了陣地,也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平臺。實驗平臺的儀器設備全面且開放,大大提高了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了教學資源的效益。
(四)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構建以來,揚州大學環境科學類專業在校大學生人數維持在900人左右,學生學風端正,學習成績良好。表現在絕大多數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學位授予率和一次就業率均穩步提高。近4屆畢業生的考研錄取率分別為30%、46%、90%和75%;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分別為90%、100%、100%、100%;學位授予率分別為77%、92%、100%和98%。由于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實驗室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畢業生就業后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