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5: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資源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倡觀念
武漢作為武漢城市經濟圈的龍頭,天然的地理區位優勢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然而,交通樞紐并不等于物流樞紐,真正意義上的物流業并不等同于運輸業。在國家宏觀產業政策背景下,進行物流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物流業必須創新觀念,樹立大物流觀念。即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大市場、大流通就是要建設一個多層次、多形態、多品種、全方位、開放統一的市場和流通體系。武漢經濟圈物流產業的發展包括完善的交通運輸和通信信息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物流園區和物流樞紐的規劃與建設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務的流通體系等多方面內容,也是建設武漢經濟圈大市場、大流通的主要內容。
海納百川,有容仍大。發展武漢經濟圈現代物流業,樹立開放觀念與意識。在承接東部制造業和物流業時,要特別做好企業物流,將企業物流社會化與專業化結合,從戰略高度重視物流功能整合。注重物流企業個性化發展,這主要表現為傳統服務的整合和專業化服務的創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務利潤會越來越薄,而創新型業務、增值型服務和適合客戶需要的特色服務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專業化物流的發展會更加深入。制造、商貿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重視,將會推動物流企業向專業領域滲透,加速與供應鏈上下游的聯動。物流企業針對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大力發展增值型、創新型業務,自主物流服務的品牌價值越來越重要。努力將企業物流打造成物流企業。
因此,創新觀念,加快武漢經濟圈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創造社會化的物流服務環境,將有利于打破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成體系、自我服務、大而全、小而全、地區分割、市場封鎖的傳統落后觀念,有利于轉變生產組織形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提升武漢經濟圈工商企業和專業物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 建通道
作為區域龍頭,武漢在構建現代物流業發展通道時,著力打通三通,即流通、交通與網絡資信通(傳統上只講流通與交通)。流通方面,重農輕商和重生產、輕流通的思維定式,嚴重影響著人們對現代物流業的正確認識,也阻礙物流業的發展。作為復合型產業的物流業,涉及眾多的經濟部門和行業,但部門和地方長期實行條塊分割、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加之與物流業相關的某些壟斷行業的改革滯后,政企不分,行政性壟斷經營依然嚴重,妨礙了統一公平的物流市場環境的建立,打通流通勢在必行。武漢就完善流通做出表率,值得在8+1圈推廣。比如:武漢周邊農村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勞動成本、良好的區位優勢、氣候和水資源條件、市場潛力,這為武漢及其經濟圈的鮮活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結合消費者對綠色食品需求的變化,流通部門適時改革,加快市場升級,培育并形成現代化程度較高、綜合性、多功能、輻射能力較強的大型農、水、禽產品流動中心。農、水、禽產品流動中心與生產基地、農戶或其他中介組織的聯結,形成農、水、禽產品生產、收購、加工、儲存保鮮、銷售、配送和提供市場信息一體化的流通模式。這種新的流通模式的建立對農、水、禽產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整個產業鏈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對物流業的綜合服務功能提出新的要求,也是現代物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解決三農問題,服務于區域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重要舉措。
交通方面,內河運輸系統、鐵路系統、公路系統和航空港等構成了武漢城市經濟圈交通走廊,隨著全國交通網的建成和完善,武漢城市經濟圈交通體系必將再上臺階。但也還存在部分設施不對接、功能不完善等突出問題;運輸設施通達程度還不高,運輸主通道能力不足,各種運輸方式的裝卸、換裝、聯結設施以及物流運作設施的連接還不夠通暢。盡快完善交通網絡,是武漢城市經濟圈各級政府面臨緊迫任務。
網絡資信方面,武漢城市圈物流信息基礎設施運作的水平還不夠高,還沒有在物流活動中充分起到神經中樞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物流業對信息的依賴日益明顯,需要不斷深化物流領域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強政府在物流領域的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同時,企業也應加大對物流信息系統的投入,實現不同主體資信共享。
武漢還應充分考慮國際物流業發展要求,建立物流交通線路網,為提升圈內圈外物流業貨物集散、組織、配載、搬運、裝卸、信息傳遞搭建載體。同時,建立區域物流信息網,不斷提高物流領域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將現代通訊、電子商務、電子數據交換、智能交通系統和衛星定位系統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物流領域,運用信息技術改進區域物流服務方式、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提高物流業的信息化、電子化水平,加快中部物流領域各種信息平臺和基礎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步伐。為此,在報關、通關、商檢、包裝等環節提升服務水準。
3 搭平臺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茖I,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F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傊r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