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外活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材;活動;二元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114―04
活動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觀,它強調學習與活動的同一性,提倡“以活動促發展”。與其它教育主張不同,它將人的活動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認為活動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活動,教材作為學習內容的載體,必然也參與活動。而既有教材更多關注知識結構,學生實質上被知識“主宰”,被告知干什么,無法作為一個真正的主體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將活動引入教材。
一 活動是信息技術教材的靈魂
哲學界認為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是通過對周圍現實的改造實現人與現實的雙向建構過程。學生是生活在學校這個“準社會”中的“準社會成員”,他必然也通過活動與周圍的現實世界進行雙向建構,這種活動方式被我們稱之“學習”。心理學界也從各個角度對活動進行了論述。如,列昂節夫認為,“通過活動,便在人和他的周圍世界之間建立現實的聯系?!倍磐J為,“教育是通過活動形成和發展的?!盵1] 可以看出,活動是學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使學生和他周圍的事物發生交互作用,學生和教材間發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活動。因此,我們在進行教材設計時,要尊重活動的特點。
1 對象性與建構性
對象性是人的活動的本質特征,它表明任何活動都指向一定對象,人也受作用于對象。因此,學生和教材是活動的雙向對象?;顒釉诒举|上又是一種指向活動對象的合目的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它又具有建構性。因此,活動使學生與教材互為對象、雙向建構,我們不僅要把學生作為建構對象,使他們占有活動,也應把教材作為建構對象,支持學生對教材的主動建構。
2 整體性與階段性
從學生個體的角度看,完整的活動由外部活動(感知、操作、言語等)和內部活動(知、情、意)兩部分構成。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內外活動相互作用的過程;作為活動的對象,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因而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如,小學高年級的活動應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提高活動內容的概括化水平,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3 開放性與實踐性
開放性是針對傳統學習的封閉性而言的,它表現在活動內容的開放、活動過程的開放、活動空間的開放、師生關系的開放、活動結果的開放。教材在選取內容、組織活動時應打破傳統教材長期維持的封閉狀態,擴展到學習視域之外,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活動的過程中塑造其人格品質和創造能力,促進主體能力的發展。
二 既有信息技術教材缺失“活動”
筆者隨機抽取了新課改前后出版的31套信息技術教材(課改前教材共18套,小學4套,初中5套,高中9套,課改后教材共13套,小學4套,初中4套,高中5套)。通過對其分析,并結合師生訪談,我們發現既有教材過多關注學科邏輯,較少關注學生作為“人”的活動,其知識本位、活動缺失導致學生應有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得不到發展。
1 內容相對封閉:屬“物”而非“人”
新課改前的教材有兩大傾向,一是編寫成類似軟件說明書(見教材示例1),詳細介紹常用軟件的操作方法,,忽視學生的活動,學生在學習完成后往往陷入會使用工具卻不知工具所為何用的窘境;一是編寫成任務驅動或主題活動式教材(見教材示例2),其生動活潑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所謂的任務和主題內容相對封閉,只是為了“知識”而“活動”,對暗含的隱性知識并沒有予以充分重視。新課改后,有了高中新課標做參照,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有了一定提高,不再把關注點集中于“物”化的工具上,而是把更多內容聚焦于對信息素養的培養上。如,通過教育部評審的五套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版本、中國地圖出版社版本、廣東教育出版社版本、上??萍冀逃霭嫔绨姹尽⒄憬逃霭嫔绨姹荆┒蓟倔w現了這一思想。教材已經開始關注人,但仍不到位,對學生的技術應用活動以及技術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對活動的過程與活動規律關注缺失。
教材示例1(軟件說明書式)
第3章PowerPoint 2000
3.2PowerPoint的基本知識
3.2.1PowerPoint的啟動
3.2.2選自幻燈片版式
3.2.3PowerPoint的窗口
3.2.4PowerPoint的視圖方式
選自××出版社《初級中學信息技術教程》第二冊目錄
教材示例2(主題活動式)
1 我與“信息”
2 動手一試
3 名畫“?!睅?/p>
4 命運交響曲
5 紅心網戰
6 高中的我
7 我替老師排課表
8 《開天辟地》學外語
9 走上學術會議講臺
10 窺視股市風云
選自××出版社《高中主題信息技術課本》目錄
2 組織形式單一:重活動形式而非本質
既有教材在組織形式上進行了眾多嘗試,其中不乏可借鑒的經驗。如:按照信息活動的線索安排教材內容;按照知識內容的難易程度劃分層級,螺旋上升;對技術工具的講解進行聚類和遷移等。但在實踐過程中,即便按照以上編排方式組織教材,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原因何在?一是割裂活動的二元形態,或信息活動或技術工具的組織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重理論輕技術或重技術輕理論的誤區;二是所謂的螺旋上升并沒有切實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及發展規律,內外活動不統一;三是內容模塊的邏輯不清(見教材示例3),為了羅列知識點而強加活動的方式不可??;四是教材微觀組織形式單調,活動形態單一,部分教材采用的主題活動只是形式上的主題活動,或是為系列知識點起了“活動”的別名,或是忽略活動的群體性及人際交互,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動輒提主題活動的盲目跟風現象,一度被大家認為主題活動泛濫,呼吁暫時冰凍主題活動。[2]
教材示例3(邏輯不清):
第1課圖形的旋轉或翻轉
第2課圖形的放縮
第3課繪畫
第4課陰影及三維效果
第5課對象的組合作用和層級關系
第6課繪畫筆的使用
第7課剪貼畫
第8課插入圖片
選自××出版社《信息技術》小學第六冊目錄
3 形態表達靜止:學生游離于教材之外
綜觀已有教材,在語言的使用上,其生動性、啟發性、傾聽性不夠(見教材示例4),學生與教材的地位不平等,只是被動的接收知識,難以與教材進行交互。圖表已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圖表表征仍然停留在靜態階段,其豐富性和動態性沒有得以充分體現,具體表現在:(1)在教材尤其是低年級教材中,適應學生認知水平的圖表并沒有發揮其應有之意(見教材示例5);(2)即便使用了圖表,圖表內容的多樣性、意義的多層次性并沒有被充分挖掘,圖表內容、形式過于單一;(3)圖表群組合的多樣性及動態性沒有得到重視,圖表群所特有的對活動的引領作用沒有得到發揮;(4)圖表基本上作為文字的衍生物出現,教材的形態表達進入思維定勢,沒有認識到圖表本身也可獨立作為內容參與活動建構。
教材示例4(文字表征欠啟發性):
利用表格來組織網頁中的元素,是制作網頁常用的方法。我們平時所看到的很多網頁都用到了表格。
選自××出版社《信息技術》六年級上
教材示例5(圖表表征缺乏):
Windows 98把計算機硬盤里的各種文件根據不同的用途,分門別類地存放在類似文件柜的抽屜里,這些“抽屜”,就是文件夾。一般文件夾的圖標是。
――選自××出版社《信息技術》小學三年級上冊
三 信息技術教材需要“活動” 建構
由于對活動的關注不足,既有教材較少考慮學生與教材、學生與他人、學生與社會間的雙向建構,造成教材與學生相孤立。事實上,由于信息技術獨特的課程性質和發展特點,信息技術教材中的活動表現出“信息活動”與“技術應用”二元形態。以活動來建構教材,必須關注活動的二元形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賦予信息技術教材活動的精神。
1 信息技術課程性質使活動表現出課程特有的二元形態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因而,一方面,技術學習活動以設計、制作等外顯形式鮮活的表現出來,學生通過親手操作且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取情感體驗及技術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信息素養為目標,更注重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等環節,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觀念。從這種意義上說,信息技術學習活動又往往表現為信息活動。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活動與技術應用是信息技術學習活動的兩種特有的表現形態,二者通常以明暗交織不可分離的姿態表現在信息技術學習活動中。本文把它們稱為信息技術學習活動的二元。
從2000年召開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到2003年《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信息技術部分),信息技術課程明確了從計算機教育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大轉型。轉型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很多問題,一方面計算機教育時期遺留下來的技能化傾向使一部分教師仍然過多的注重技術操作,忽略信息過程;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教師盲目的跟從信息素養的培養,片面的認為信息素養即重信息處理輕技術應用。這兩種觀念的對立導致了技術應用與信息活動二元的對立,使我們一直難以擺脫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教材編寫、課程實施等困境。事實上,二元是活動這一本體的兩種不同映射姿態,是信息技術學習活動的“一體兩面”。信息活動包含技術應用但又并非完全包含技術應用,是指參與信息過程的活動,即通過參與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評價等活動,培養信息處理的能力,獲得情感體驗,內化倫理道德。同樣,技術應用也不完全包含信息活動,它是指在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技術的思想、原理、方法、文化價值,獲取駕馭技術的技能。
2 “活動”化教材需要二元及各種形態的活動共同建構
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關于信息素養,國內外很多專家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普遍達成共識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能力;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3]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養本身就蘊含了參與技術應用進行技能訓練、參與信息活動提高信息能力兩種形式的二元活動。以二元來建構教材,能兼顧技術能力與文化素養的雙重建構,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
在活動作用于信息技術教材的過程中,除了具有課程屬性的活動“二元”外,活動還有多種一般性表現形態(見表1)。二元與其它形態的活動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于信息技術教材:從人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形態來看,活動有實物活動、交往活動、精神活動三種基本類型;從人的活動的指向來看,活動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兩類;從人的活動的社會化和“類化”的程度看,活動可分為個體活動和群體活動。[4] 上述對活動劃分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第一種劃分方式是實體性劃分,其它角度的劃分屬于特性劃分,分別從不同角度描述主體從事實體活動的特性。其中,信息活動、技術應用、主題活動屬于實體性活動,但后者與前兩者有所區別,信息活動與技術應用是從課程角度界定的,主題活動是從內容的功能模塊化角度界定的,二元可以與主題相關,表現為可大可小的主題活動,也可以與主題無關,表現更上位的活動特性。
要建構“活動”化教材,關鍵是尋求合乎學生發展的活動邏輯,將各種形態的活動融入到教材中。在進行教材設計時,可以分別從教材的內容選擇、組織編排、形態表達三個主要維度加以考慮:在內容選擇上,以活動二元為線索,把相對抽象簡略的內容標準轉化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點,明確學科知識體系(見圖1)。而后,再分析各種形態的活動與學科知識間的關系,在保證學科知識系統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引入到教材中,選取相應的活動主題,充實教材的活動內容,確立二元整合的內容結構;在組織編排上,以活動二元統領,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呈現多樣化的活動形態。宏觀層面,以學段為單位,尋找課程體系與學生活動間的平衡點,以活動二元為線索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來組織教材,以達成課程邏輯與學生活動邏輯相統一,教材結構與學生認知發展相統一(見圖2)。中觀層面,關注內容模塊,挖掘其內在活動邏輯,從學科主題和生活主題兩個方面來考察各種形態的活動在教材中如何組織。微觀層面,具體到課,關照活動策略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帶動活動的全面展開;在形態表達上,按照活動的流程進行圖文表征,變晦澀生硬的陳述性語言為“傾聽性引導”式語言或生動形象的圖表、變單一表征的靜態圖表為多維表征的動態圖表或圖表群、變生硬的圖文搭配為二者的有意義結合,從而使教材在形態上更具吸引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建構中。
四 結束語
用活動建構信息技術教材,將突破信息技術教材的原有框架,以活動統一學生與教材的關系,革新基礎教育改革下的教材設計模式,對信息技術教材設計乃至課程建設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當然,從活動的視野建構教材,并非要一味追求活動的形式,把教材做成活動課程教材或課外活動教材?!盎顒印被滩牟⒉慌懦鈱W科知識,相反,學科知識是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建構教材時,既不提倡不考慮學科知識體系、把教材內容完全生活化,也不提倡拋棄生活經驗,完全學科化。既要立足于學科知識體系,又要關注生活,這才是正確的建構方法。
參考文獻
[1]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動教育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7.
[2] 李藝.主題活動有泛濫之勢,暫時冰凍一下它怎么樣, 請討論.大路論壇. [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