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詩詞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用古詩詞作為課堂的開篇,吸引學生的關注,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效果。大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積累,對歷史知識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同時也認為歷史這門課不過如此。這種心理相當普遍,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出現對歷史課不重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其實,中學階段掌握的歷史知識還很有限,深度也不夠。師范院校歷史專業學生的畢業去向大多是走向社會,進入中學任教或繼續攻讀研究生,將來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而大學四年是開闊眼界、打實基礎,為以后走向社會教書育人或進行科研儲備知識的關鍵時期,所以,對高師院校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種心理必須糾正和改變。否則,學生就會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大學的美好時光。已經成人的大學生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對他們只能引導而不能強制,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反感。針對學生的此種心理和特點,教師在講課時,利用古詩詞具有語言精辟、生動,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特點,把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古詩詞配以形象的圖片,做成幻燈片,通過科技手段巧妙地與要講的內容結合起來,作為課堂開篇,能夠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興趣的目的。例如,在給學生講授先秦著作《穆天子傳》時,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先呈現出傳說中的西王母美若天仙的形象,以及周穆王的畫像圖片,并在旁邊打出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瑤池》:“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边M而向學生解釋此詩的含意?,幊厥莻髡f中昆侖山上池名,西王母的居處。黃竹是一個地名,傳說穆王游黃竹之丘,遇風雪,見路有凍人,作詩三章哀之。他曾乘八匹駿馬拉的車西游至昆侖山,西王母宴之于瑤池,臨別對歌,相約三年后再來,但不久后穆王便死了。在這首詩里,雖然詩人是通過描述穆王與西王母相會的故事來諷刺當時唐朝的皇帝,但其所引內容卻是《穆天子傳》中所記內容。通過對該詩的講解,給學生展現出一個周穆王和西王母之間悲戚愛情故事的場景,然后趁機向學生提出一個疑問:難道《穆天子傳》就是僅僅記述穆王與傳說中的西王母之間的愛情故事嗎?以此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欲知其詳的好奇心理,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入講課內容。
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對歷史過程和事件的敘述大多比較概括,很難用更多的材料支撐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歷史事實,故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側面再現相關史實,加深學生對相關史實的理解。比如講唐朝歷史,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是封建社會發展繁榮階段的高峰。唐朝的強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與當時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聯系的。唐人重視驛道,這是發展交通必有的設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設有驛站。驛道之旁置有店肆,備有驛驢,所謂“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1]41,來往方便。唐朝規定三十里一驛,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數。當時全國共設驛站1639所,這些驛站為來往客商提供了極大方便。河南地區因地處中原,大運河及唐朝經濟生命線的“河汴之路”通過此地,加之是東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內外交通均十分發達,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東部以汴州為轉折點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所以,在講到唐朝的有關歷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與唐朝經濟發達狀況的關系,教師亦可利用唐詩來表現此交通路線的繁榮與興盛。唐朝時期,由長安東經虢、陜二州,洛陽,鄭,汴直達東南各地的這條道路,橫貫河南地區,是唐朝最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線。高宗時曾把長安和洛陽作為他的東西二宅,經常往來于兩都之間。此道的繁忙之狀,唐詩中多有記載,如:劉禹錫《送王司馬之陜州》:“兩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詞人戰一場。”杜牧《汴舟行答張祐》:“千萬長河共使船?!弊嬖仭哆^鄭曲》:“路向滎川谷,晴來望盡通。細煙生水上,圓月在舟中。岸勢迷行客,秋聲亂草蟲。旅懷勞,淅淅有涼風?!蓖踅ā躲曷芳词隆?“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边@些都是描寫此道的繁忙之狀。大量的文人墨客往來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詩篇,“可以稱之為典型的唐代文學之路”[2]60。當然,全國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3]137;“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商旅往還,船乘不絕”[4]2483。通過引用、講解這些詩詞,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這條道路的重要性與當時唐朝經濟的繁榮;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加深理解這條通道與唐朝滅亡的關系,即唐朝后期,這條經濟生命線經常被割據的藩鎮阻斷,進而威脅到唐朝政權的穩定,以致唐朝最后滅亡。
三、了解歷史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當今歷史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借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立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包括個人夢在內的中國夢而奮發努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選擇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大量歌頌吟詠歷史英雄人物事跡的詩詞,通過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激勵和鼓舞學生的士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比如講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時,就可以利用岳飛那首膾炙人口、氣勢磅礴的《滿江紅》,通過講解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紹興六年(1136),岳飛率軍從襄陽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金故都)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5]1246這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洋溢奔涌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使學生熱血沸騰,愛國熱情強烈地迸發出來。除了岳飛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詩詞歌詠其人其事,這些詩詞亦可從側面豐富學生對岳飛的認識,使岳飛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胡銓的《題岳忠武王廟》:“匹馬吳江誰著鞭,惟公攘臂獨爭先。張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皯懪R淄功未就,不知鐘室事何緣。石頭城下聽輿議,萬姓顰眉亦可憐?!痹撛姳磉_了作者對岳飛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時,一個揚鞭策馬、奮勇當先、帶領兵士沖鋒陷陣的英雄形象亦躍然紙上。通過對這些詩詞的講解,學生感到歷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一個個符號,而成為一個個真實生動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寧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如此方能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覺悟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恰當引用歷史人物所寫的詩詞,不僅可以起到揭示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歷史人物。在加強對相關歷史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歷史人物的事跡也可以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
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供研究歷史問題的新角度
高師院校歷史教學的目標,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升華認識,為將來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儲備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其進一步深造擴展眼界,提高學術能力。過去的歷史研究,大多以傳統的古籍文獻為基礎來進行,隨著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考古資料、田野調查資料、方志等資料也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但對長期被認為文學色彩較濃的詩詞相對重視不夠。誠然,古詩詞有其藝術夸張和不實之處,但有些內容是可以指實的,如一些詩詞當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線等就完全可以為我們進行相關歷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證據,尤其是對于研究歷史地理問題更是如此。[6]比如講到唐代大詩人王維,其晚年由于政局變化無常,隱居于陜西的終南山之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此期間與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當時的具體情況、其所居的生活環境到底如何,歷史均無記載。
王維與裴迪留下的唱和詩,為我們復原當時的場景提供了一個視角,使得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王維成為可能?!拜y川”指群山諸水環繞,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記載:“輞谷水在縣南八里,谷乃驪山、藍田山相接處。山狹險隘,鑿石為途,約三里許。商嶺之水由藍橋伏流至此,千圣洞、細水洞、錫水洞諸水會焉,如車輞環輳,由南而北,圓轉二十里。過此則豁然開朗,林野相望。其水又西北注入于灞水,亦謂之輞川?!保?]2563也就是說,王維居住地的大環境大致如此,其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從他與詩人裴迪的唱和詩一窺究竟:北垞(王維)北垞湖水北,雜樹映朱欄。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北垞(裴迪)南山北垞下,結宇臨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欹湖(王維)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裴迪)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南垞(王維)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南垞(裴迪)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臨湖亭(王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通過這些唱和詩,我們可以看出,王維的居所就在欹湖邊,而且臨湖建有一亭,在此迎送與招待好友。欹湖是一個湖面廣闊的自然湖,周圍森林茂密、生態良好,有多條小河注入其中。在欹湖的岸邊還有兩個小山包,一個在湖的南部,一個在湖的北部,即南垞與北垞。王維住在南部的小山包附近;裴迪則住在湖北部的小山包附近,他要經常泛舟欹湖,到南山中去采樵,故二人隔湖往來,臨湖對飲,開窗面對清波淼漫的欹湖,享受著徐徐清風,過著詩情畫意般的愜意生活。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古詩詞學習; 資源;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2)03-0185-02
一、課題的提出
信息時代需要現代化的教育,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支持,現代教育技術需要大量優秀的課程資源作基礎,大量開發一批高質量、符合教學實際的古詩詞方面的課程資源,是為了把它們有效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使我國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從而達到與現時教學所不同的教學效果。
此課題的研究不僅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創新人才,樹立學生的計算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更新教師的傳統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質的教師群體,大幅度地提高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推動我?,F代化教育不斷攀登新高,有著極其明顯和積極的意義。
我校于2006年9月提出《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新課程中小學古詩詞學習多媒體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方案,經上報批準,成為陜西省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笆晃濉绷㈨椪n題,我們精心認真設計了實驗實施方案,予以嚴格操作。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觀點及創新
(一)總目標
充分發揮我校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為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開發思路,使其更適合新課標下小學生古詩詞的教學實際,達到“實用、適用、易用”的目標。
(二)主要觀點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探索總結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何開發與運用相關資源,努力提高教學時間的利用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提高知識傳播的密集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創新之處
1.為師生、生生互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2.實用、適用、易用。
3.使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實。
4.增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極大滿足了教師的備課、授課的需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校屬省級示范學校,學習教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是省現代教育實驗學校、陜西省文明校園。目前學校校風正、學風濃、教風嚴、管理細、環境好、質量高,教學研究活動深入進行,全體教師參與教學研究風氣濃。我校先后承擔過省基礎教育科研專題課題研究、《雛鷹獎章與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構建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本課題組研究人員共11人,他們都是在教學方面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師,教學基本功過硬,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高度的責任心、事業心,熱衷于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在各自的學科教學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其中小學高級教師9人,市優秀教師3人,市教學能手2人,撰寫的論文多次在省、市、區獲獎或在有關刊物發表。
近年來,我校在教學技術現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購置了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學校設有實驗室、電教室、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校園網,校圖書室藏書萬冊,閱覽室訂有三十余種報刊、雜志,為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了保證承擔課題的教師搞好教研,我們堅持每周二業務學習,及時組織本課題研究人員進行總結論證。
為了把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們堅持每期至少兩次專題研究制度,把課題研究納入教學工作目標之中,學校積極爭取資金,對課題研究工作實施資金傾斜,滿足研究經費需要;積極創設條件,鼓勵課題組成員采集信息、吸納理論、積極研究,盡可能的提供人、財、物、時間等研究條件,促進研究工作早出成績。
四、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資料搜集法、實踐法、觀察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為主,輔以教學研討法、文獻研究法、訪談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課題研究,邊實踐邊探索邊反思邊總結,不斷改進課題研究方法。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準備階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申報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定研究人員及分工;制定課題實施計劃,廣泛搜集課題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資料,撰寫論文。
(二)實施階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認真篩選,并著手進行軟件開發。
(三)調整應用階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將開發的軟件應用于教學之中,然后對于成敗作及時的總結并進一步完善軟件。
(四)總結鑒定階段(2009年8月—2010年9月):成果展示,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申報省課題組鑒定結題。
六、研究過程
(一)科學管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為了使研究活動有效地開展,我們合理地安排教師資源,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校領導、教導處負責統籌,創建活動交流平臺,建立評價機制。組織教師參加專題研討交流,進行古詩詞課堂教學活動。
課題主要參與者--11位老師進行分工合作。由于本學期人員變動,學校課題組成員也有了相應的變化,組長楊欣霞副校長負責工作安排、工作總結,趙新華老師、劉秀芳老師負責教師課題作品指導,丁燕君老師、呂瑩瑩老師負責課題網絡方面的管理,岳君老師、信雨靜老師負責收集匯總課題活動情況,王金鳳老師、王娟寧老師、彭月娟老師則負責課題課外資源的開發。他們各司其職,互相交流評議,不斷改進,不斷進步。
(二)緊扣研究主題,踏踏實實進行古詩詞教學
我們緊扣研究主題,分析教材、學生情況,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嘗試。采取互相聽課、評課、反思、改進等形式,分析課堂教學過程出現的情況、學生反饋意見、教學效果等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摸索出一條“讀詩詞,明大意;找字眼,悟情感;創情境,訓朗讀;再擴展,重積累”的踏踏實實進行古詩詞的課堂教學路子。
1.簡簡單單地教。一堂課,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要求要明確,訓練要落實。
2.扎扎實實地讀。小學古詩詞教學關鍵是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這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
3.真真切切地悟。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擴展延伸,注重積累。在學生學習完一首古詩后,我們主張老師推薦一兩首與所學詩詞有關的詩詞加從拓展,豐富學生的積累。
(三)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
1.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變畏學為樂學了。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指導練習朗讀。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說話訓練。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
4.運用動畫,再現情景,啟發想象,進入詩境。多媒體動畫演示,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師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除了憑借課堂教學外,我們還以班級為單位舉行專題課外活動?!肮彭崱⒐女?、古詩詞,書法、繪畫、吟誦會”是我們的活動特色;“抄一抄,讀一讀,畫一畫,記一記,比一比,悟一悟”是我們的活動方式。
學校把古詩詞教學列入到校本課程之中,由全校24名語文教師共同編寫教材。他們精心挑選教學內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文字說明,簡潔明了的詩詞注釋,根據年齡階段,擬編寫《低年級古詩詞學習》和《高年級古詩詞學習》兩本校本教材。24名語文教師還在學?!笆晃濉贝笳n題下分別設立了自己的子課題,其他各科教師也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擬定了自己的課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研究探索。
我們還進行了古詩詞課堂教學活動,全校有三十多名教師參加了活動。老師們積極準備,精心設計,自制了二十多個教學課件,撰寫了二十余篇教學設計和十幾篇教學論文。通過各項活動的開展,全校師生已形成了讀詩、頌詩、賞詩的良好習慣,書香滿校園,詩韻滿校園。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在課題研究方面,不斷探索新方法,尋求新途徑,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
七、結論與成果分析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研究,我校古詩詞教學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兼容,從文學到圖表聲像的兼容,它具有使知識活化,使教學增強直觀性、趣味性、藝術性和真切性的功能。
2.優化課堂教學的許多環節,為學生的古詩詞課堂學習提供最佳背景和眾多交流手段。
3.增加課堂教學的知識密集度,在不增加課時、不拖拉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提高教學的效率,增多師生之間交流交際的機會。
4.教師資源共享,基本上扭轉我校優質課程資源嚴重匱乏的局面。
5.形成一批反映研究實施情況的課堂教學活動錄象片及相應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6.通過實施、總結、會形成一些獨具特色的實驗報告及論文。
7.形成一些經教育教學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定型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及物化成果。
8.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在課程資源開發、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辦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素質教育的特色學校。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多媒體在詩詞教學中的不當運用會造成一些缺陷:創造的視聽形象使學生失去了對詩詞語言的感受和理解的機會;詩詞給讀者預留的廣闊的想像和再創造空間容易因多媒體的不當使用而固定化。對古詩詞的理解是學好古詩詞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使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入些現代時尚元素,引起學生的好奇和興趣,運用最貼近他們、最吸引他們的方式來學習古典詩歌。
目前,運用多媒體上課,我們學校老師只能去多功能教室,若是幾個老師同時上課就沒條件了,所以有好多好的設想都無法實施。若能實現教室能播放多媒體課件,那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在課題研究方面,不斷探索新方法,尋求新途徑,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科學掌握,把握好節奏、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
一、調查目的與抽樣
為了確切了解目前中小學師生語言素養現狀,真正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準確確定教學目標、尋找教學的最佳決策起點,江蘇省常州市中小學寫作教學郭家海名教師工作室與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合作,研制了“中小學寫作核心素養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問題列有兩種選項:一是“不同意”;二是“同意”。工作室于2017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C市市區隨機選取8所小學,抽取318名小學語文教師作為研究樣本。一共發放正式問卷318份,回收有效問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調查分析與結論
為了聚焦所研究的問題,本文將重點分析城市小學語文教師涉及教學的“語言素養”情況。“教師語言素養”主要由“素養認知”“素養策略”“素養行為”三個具體維度構成。認知維度代表性題項分別是“教師個人寫作水平高或者給學生寫下水作文對提升學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師語言能力強,審美水平也強”和“語言水平高,語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會高”;策略維度代表性題項分別是“背誦古詩詞和經典古文是提升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語文教師提高語言素養最主要的方法是經常寫作”和“語文教師大量閱讀可以提高語言素養”;行為維度代表性題項分別是“我自己閱讀的時候會特別注意作者的用詞”“我每學期也會寫些日記、隨筆或者新聞報道、教學論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讀一本書或一本文學類、教學類雜志”。下面對三個維度的調查的結果予以分析。
(一)調查分析
1.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對語言素養及其在教學中所起作用的認知
經過多次驗證,認知維度最后選擇的代表性題項有三個,分別是“教師個人寫作水平高或者給學生寫下水作文對提升學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師語言能力強,審美水平也強”和“語言水平高,語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會高”。這三個題項中,前一個是正向題項,后兩個是反向題項。調查發現,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在語言素養認知維度上有著顯著的差異(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師對語言素養作用的認知判斷見表1。
認知1是第一個題項,具體問題是“教師個人寫作水平高或者給學生寫下水作文對提升學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整體上城市小學語文教師持贊成態度,總計達83.8%。其中,中年級教師認可度最高,高出其他兩個學段教師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級教師否認率高達9.3%,可能與其長期從事低年級教學,涉及整篇寫作、片段寫作少有關。
認知2是第二個題項,具體問題是“教師語言能力強,審美水平也強”。這是一個反向的題項,教師的“語言能力”與其“審美能力”并不呈因果關系。但是調查結果顯示,有88.5%的城市小學語文教師都認同了這個沒有因果關系的判斷。其中,高年級教師認同度相對較低,高年級教師否認率是低中年級教師的3倍以上。
認知3是第三個題項,具體問題是“語言水平高,語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會高”。這也是一個反向題。與認知2相比,這個表述更荒謬。一個人的“語言水平”與其“思想道德水平”沒有任何因果關系,這是一個常識。相對于認知1與認知2,這一題認可度要低一些,占總人數的69.8%。但是從整體上說,城市小學語文教師有這樣的認知仍是讓人深思的。
2.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對提升語言素養策略的認同
策略維度在驗證后篩選下來的三個代表性題項分別是“背誦古詩詞和經典古文是提升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語文教師提高語言素養最主要的方法是經常寫作”和“語文教師大量閱讀可以提高語言素養”。調查發現,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在提升語言素養策略維度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師在提升語言素養策略上的認同見表2。
表2 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對提升語言素養策略的認同
■
策略1是第一個題項,具體問題是“背誦古詩詞和經典古文是提升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背誦古詩詞和經典古文”是千百年實踐檢驗出的提升語言素養的良策,城市小學語文教師總贊成率達到88.4%,仍有11.6%不贊成,其中集中在低年級,也許與低年級教學中背誦積累的要求沒有中高年級高有一定的關系。
策略2是第二個題項,具體問題是“語文教師提高語言素養最主要的方法是經常寫作”。“背誦”是輸入,寫作運用是“輸出”。語言素養主要體現在口語交際與書面表達上。調查發現,中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師不認同的比例比較高,都是9.3%,是低年級的4倍。從教學的角度看,中高學段都進行了正式的習作教學,卻有近20%的教師不認同寫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現象。
策略3是第三個題項,具體問題是“語文教師大量閱讀可以提高語言素養”的。三個學段的教師在認同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3.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對提升語言素養行為的認同
行為維度驗證篩選出的三個代表性題項分別是“我自己閱讀的時候會特別注意作者的用詞”“我每學期也會寫些日記、隨筆或者新聞報道、教學論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讀一本書或一本文學類、教學類雜志”。調查發現,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在提升語言素養行為維度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師在提升語言素養行為上的認同見表3。
表3 城市小學語文教師對提升語言素養行為的認同
■
行為1是第一個題項,具體問題是“我自己閱讀的時候會特別注意作者的用詞”。這個題項是對第二個維度第三個題項的檢測,即不注意文章語言使用的“大量閱讀”是很難提升語言素養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1.7%的小學語文教師認同“注意文章語言使用”,88.4%的小學語文教師閱讀中都不注重作者的語言使用。認同的學段中,中學段教師比例最低,只有低、高學段的一半;不認同的教師中,低中學段比例最高,高出高學段5-7個百分點。
行為2是第二個題項,具體問題是“我每學期也會寫些日記、隨筆或者新聞報道、教學論文”。本題與維度二第二個題項呼應,都是關于語言素養的運用。題項提供了四種語文教師經常涉及的文體樣式,在四種選擇一種的認同中,總量只有81.4%,有18.6%小學語文教師半年都不動筆,尤其以中高學段為甚。
行為3是第三個題項,具體問題是“我平均每星期讀一本書或一本文學類、教學類雜志”。本題與維度二第三個題項呼應,都是關于語言素養積累的。讓人困惑的是,在策略選擇上,小學語文教師100%認可“大量閱讀”的重要;但是,在個人行動上,每個星期都有一定閱讀量的人數比例只有65.1%,高達34.9%的小學語文教師不怎么閱讀,尤其以低年級為甚。
(二)調查的初步結論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分析,關于城市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養現狀,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結論。
1.關于語言素養的認知有比較嚴重的偏差
認知偏差明顯體現在維度一的兩個反向題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重,主要是語文教師對理性思維重視不夠,多從個人感覺出發,簡單將“審美素養”與“道德素養”等同于“語言素養”,忽視了許許多多語言素養很高的人在審美素養乃至道德素養方面的嚴重不足。以中外作家為例,他們的語言素養都很高了,但是奈保爾、胡蘭成、塞林格、谷崎潤一郎等都是缺乏道德素養的人。實際生活中,人品與文品并非總是一致。
2.語言素養養成的意識與行動不一致
意識與行為的不一致主要體現在維度二和維度三的“積累”與“運用”四道題項上。“積累”方面,維度二第三題與維度三第三題嚴重不一致。這種不一致直接顛覆了“師范”一詞,因為許多語文教師已經變成自己不讀書,但贊成多讀書、只要求學生多讀書的人。“運用”方面情形略同于積累,也反映了語文教師自身不動筆,卻要學生多動筆的現象。
3.不同學段有關語言素養的認知與行為有差距
由于小學三個學段差異較大,有些教師長期在某一個學段教學,從而形成學段意識局限。例如維度一第一個題項,一、二年級有9.3%的語文教師對“寫作”沒有感覺;維度二第一個題項也體現了一、二年級語文教師的特點。
三、城市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養提升建議
根據調查分析,我們對當前城市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養水平的提升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一)加強理性閱讀,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檢驗閱讀
由于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基本上是文科出身,來自偏重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中文系,長期接觸感性作品,嚴重缺乏理性思維的訓練,于是出現諸多語文教師在追求“個性”“感覺”“浪漫”的同時,缺乏“共性”“科學”“實證”的審辨眼光與研究視野,從而出現調查中近70%的語文教師無法判別“語言水平高,語文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會高”這樣的邏輯謬誤的情況。因此,矯正方向是積極引入理性閱讀,進行科學研究,將日常閱讀的內容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進行檢核,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
(二)從自身做起,多讀書,多動筆
化“觀點”“想法”為行動,從自身做起,多讀書,多讀理性的理論書;多動筆,多結合理論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語文教師不是“小資白領”,讀書主要不是休閑娛樂;語文教師也不是作家詩人,寫作主要不是文學創作。讀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閱讀專業理論著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寫作也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結合理論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三)走出學段藩籬,放眼成長過程
調查發現,同樣是小學教師,不同年級段的教師在語言素養的不同維度上顯示顯著差異。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長期處于一個年級段所造成。顯然,對語言素養的認知、策略與行動不能完全由所教年級段教學內容有無決定。有些教師個人價值判斷、審美標準受所教學段教學內容的局限,因為小學低學段沒有整篇的習作教學任務,就忽視自身寫作,這是十分要不得的。一個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于學生培養要著眼于其一生成長,于自我修煉要著眼于一生的豐盈。即使在實際教學中,也應該關注12年完整的基礎教育,不能小學不關注初中,初中不關注高中,高中不關注小學。至于小學內部,更應該六年整體一盤棋,而不應該內部再行割裂。
由于調查范圍僅限于一個城市,抽取樣本僅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因此,本研究對當前城市小學語文教師語言素養現狀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問題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予以改進。
參考文獻:
[1]師曼,等.21世紀核心素養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
[2]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科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語文老師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但是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一些老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枯燥煩瑣的知識記憶上,這與語文教學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學生普遍厭惡語文學習。
一、使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可以使學生得到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增強。通過多媒體,我們可以更好地把課堂知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提供直觀的材料,通過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去分析、總結,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老師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正確利用它的優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二、通過巧妙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巧妙的提問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學過程的提問不是簡單的發問,而應該是老師課前精心設計的、由淺入深的問題,通過這樣巧妙的提問,學生對學習會產生欲罷不能的動力,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三、通過游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小學生年齡偏小,好玩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大都喜歡玩游戲。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開展適當的游戲,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在課堂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首先,在課堂導入時可以適當引入游戲。因為在教學開始前,學生普遍沉浸在課間活動的氛圍中,比較激動,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學習狀態,所以老師在講課前可以安排適當的游戲活動,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引導學生將精力放到課堂,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不僅集中了小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強了教學效果。其次,老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加入游戲,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味地講解灌輸,學生也只是做題練習,課堂十分單調枯燥。這樣小學生很難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有些學生甚至產生厭煩的心理。如果我們巧妙地引入游戲,就可以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了,課堂也變得輕松活躍了。
四、老師要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
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對老師所授學科的學習興趣,所以,老師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老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滿熱情,還必須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和文化積累,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被老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修養所吸引。
另外,還要多看古詩詞。古詩文語言的特色字字經典、內涵豐富、有著獨特的韻律美。在教學中,老師適當引導學生讀一些初中生所學的詩詞,以激發學生為以后學詩詞打下基礎。例如,讀溫庭筠的《夢江南》就要讀得委婉、纏綿;讀的《沁園春·雪》要讀出豪邁、宏大的氣勢;讀李煜的《相見歡》要節奏舒緩,帶著無可解脫的愁苦……由此來引導學生與作者神氣相通、心靈感應。對這些優秀的詩詞,不僅要多讀熟讀,而且要熟讀成誦,爛熟于心。需要時信手拈來,使它們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使文章厚實而優雅,添加文化含量。
對于古詩詞中的經典名句不僅要反復誦讀,更要細細品味。教師要經常有意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功力。品讀的方法有很多,可從關鍵字詞、句式、修辭、節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分享。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通過觀察別人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合作學習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長,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很難顧及所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照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水平。通過交流和合作,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更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營造和諧愉快的合作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幫助他們樹立團隊精神和積極的合作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課堂不再壓抑沉悶,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才能提高學習興趣。
比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廬山瀑布磅礴的氣勢。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簡單的十個字就描繪了大雪時山中無飛鳥、路上無行人的蕭索景象,兩行詩對仗整齊,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又使人產生無限想象。教授古詩詞就是要帶動學生這樣細細品味語言,我們古典詩詞的魅力就出來了,學生就會喜歡上民族的語言,就會接受語言所承載的文化。
六、以情感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加工作后,我一直致力于語文低負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發現教學中存在這樣一類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師生其樂融融,一張張笑臉似乎暗示了學習的快樂;冷靜思考不難發現,要么教學脫離主旨,要么環節偏離目標,要么活動失去方向。這種課看似落實了低負,可惜沒能高效。請看這樣幾種現象:
現象一:缺乏節制的感悟
語文是人文學科,注重情感體驗是必要的。然而,教學中常能聽到太多的“你體會到了什么”,因此課堂上充斥了“我體會到了……”的空洞之聲,至于體會的依據、文本的表達特色及其核心教學價值等則被忽略。這種課,看似情意融融,但和思想政治課無異。
現象二:支離破碎的提問
有的語文課,教師不斷地問,學生不停地答,教師口干舌燥,學生疲于應付。那些過細的追問非但沒能啟發思維,反倒禁錮了學生的思考,原本生動有趣的課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這種課,看似互動頻頻,但有其形無其實。
現象三:偏離初衷的活動
有些語文課,活動一個接一個,環節一環套一環,讓人眼花繚亂,看似學得“開心”,教得“舒心”,一番哄鬧之后,卻不能引領學生走向冷靜,也不能指導學生領悟活動的真諦。這種課,學生看似興致勃勃,但它也僅僅是一堂活動課。
這些課堂的背后,學生習得的不是語文知識,積淀的不是語文素養,而是活動帶來的刺激,是盲從產生的快意,是真“高負”,假“高效”,它和低負高效的實質差之千里。倘若只是追求教學過程有多花哨,環節設置有多另類,臆解文本,“跑轟”教學,雖然迎合了學生心理,卻也難逃低效的結果。
低負高效,顧名思義,學生不僅要學得輕松,還要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學習效益的最優化,學習效能的最高化。教師的任何教學活動都要有明確的意圖,圍繞學生的學展開。因此,低負和高效應該是和諧統一、相輔相成的。教學沒有定法,但卻有我們為之努力的原則。請聽我的“低負高效”十二字訣。
要訣一:心中有本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包括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內容的確定、學習活動的安排、教學策略的選擇,等等。每一項閱讀內容,教師都要細細研讀,了解編者意圖,揣度寫作意圖,抓準文本特點,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作最深入的思考,并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
“心中有本”保有效。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必帶著教案上課,甚至是只在心里謀劃而不是洋洋灑灑地寫上幾頁詳案,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教學效果。對教科書的個性解讀和正確把握,讓我的課充滿活力,學生的興趣被廣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顯著提高。
要訣二:目中有人
教師的教學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上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情況,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對環節作出相應的變動。教師要時刻關注學情,為躁動的課堂降溫,為沉悶的課堂煽火,及時捕捉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調整預設,獲得新的成功。
“目中有人”生實效。我以學生為本,通過確定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生感興趣的、不會的知識,不教一學就會的和怎么教都不會的知識,保證學之有效,學有所獲,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記得教《靜夜思》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為了運用“課堂辯論”的教學模式,我有意提問“詩人思念故鄉時為什么要低頭?”學生聽罷面面相覷。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難有這種生活體驗,更無從辯起。發現苗頭不對,我立刻換了種問法:“詩人低頭時想到了什么?”這一降低難度的疑問,既提供了一個好的辯題,又讓學生感受到詩人思念的愁苦。
要訣三:教學有魂
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觸摸語言、在聽說讀寫中摸爬滾打,乃是語文教學的“魂”。語文教師要擯棄那些“非語文”“泛語文”的實踐活動和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扎扎實實地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追求教學組織形式的簡單化,步驟安排的合理化,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不唯書,不唯上,不唯風,只唯實。下面圍繞這個“實”字談我所追尋的語文課。
第一,站著上課,上自己的課
“站著上課,上自己的課?!庇酶]桂梅老師的話說,“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讀?!蹦壳靶≌Z教學異?;钴S,多種思想、觀點、口號迭出,如同《瀑布》一詩中所說:“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似疊疊的浪涌上岸灘?!泵鎸夤株戨x的時尚,面對朝三暮四的浮躁,面對眼花繚亂的提法、五花八門的口號,我們要內心淡定與從容,冷靜理性地凝視、審視語文課堂與語文教學,做出自己教學行為的選擇。例如對語文的定位:智力語文、詩意語文、情境語文、簡單語文……在我看來,語文就是語文!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語文就是講八個字:字詞句篇,聽說讀寫。其他無論哪一種提法,作為語文教學一個研究課題,無可厚非。但要給語文教學一個總體定位,不敢茍同。張三說一套,李四說一套,結果會亂套,廣大教師會無所適從。
關于古詩教學,流行一種說法,淡化逐字逐句的講解,強化情感的朗讀。“淡化”論來自何處?朱光潛、朱自清兩位重量級人物的分歧意見。朱光潛先生不贊成古詩講解,朱自清先生則認為古詩非講解不可。有位名師論文自稱朱光潛派,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走朱自清的路,引領學生分析理解詩意,不過是非常藝術地進行。我是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朱自清派,徹頭徹尾的朱自清古詩講解論的實踐者、擁護者。理由很充分:如果不需要講解,為什么還要出版那么多的古詩詞鑒賞書?
最近,我到一個學校借班教學《回鄉偶書》,我先要學生自己嘗試理解,學生認為“回鄉偶書”是“回到家鄉偶爾撿到一本書”,“少小離家老大回”是“小兒子離開家,大兒子回來了”,學生從字面上的理解令人捧腹;“鄉音無改”譯成“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我問學生有問題嗎?學生說沒有。我問“口音”是什么意思?學生說“口里發出的聲音”,你看又笑話了吧。曾經就古詩詞的教學要不要逐句理解,我與同仁討論,有位朋友持這樣的觀點:小學生嘛,對古詩詞理解錯了不要緊,長大了自然會知道。我說,假如這個觀點成立,那么小學生做數學“1+1=3”,數學教師也不必糾正,長大了自己會知道。偉人在《實踐論》中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最近我習練文征明的字帖《屈原九歌》,有的句子不懂意思,習字進不了意境,心里別扭。我找來資料,在逐句理解后,寫起來心里順暢,下筆流暢。習字要理解字帖,讀古詩可以不理解詩意嗎?
前文提到:“只唯實。”這個“實”,包括中國的實情。中國目前的考試,仍然保留“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這樣的試題,平時理解不過關,學生如何應試?我們講素質教育不是不要應試,不要分數。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取得分數的途徑不同。素質教育是通過教學改革,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正如一種形象的說法:你要魚,給一張網;你要柴,給一把刀;你要糧,給一把鋤。這樣的教學,變無效為有效,變低效為高效,舍棄加班加點、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學生也能得到高分。應試教育則恰恰相反。
在上述理念、觀點觀照下,我教學《回鄉偶書》定下“四會”目標:我會認、我會解、我會讀、我會想。其中“我會理解”和“我會朗讀”是重點,重點中的重點又是指導理解古詩的方法和朗讀古詩的方法。我在“教后”筆記中堅定地寫道:“為了學生的未來,不讓學生一知半解。”
這是我第一個教學觀:站著上課,上自己的課,而不是跪著上課,上別人的課。
第二,觀摩課上成日常課,日常課當成觀摩課上
如何評價語文課?什么樣的課是好的語文課?我一直用兩個標準。一個“時興”標準:就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一個“通俗”標準:一節課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聽課教師憑聽課筆記可以去上課。
“時興”標準暫且不說,只說“通俗”標準。換個說法: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好看”,有創新有突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好吃”,符合課標精神,實實在在,看得見、學得到、用得上,教師憑聽課筆記就可以進課堂移植上課。有些課好“看”,但不好“吃”。例如為了一節課,光課件就要準備十天半月,這樣不現實的觀摩課,只有觀賞價值,沒有學習推廣的價值。
日常課與觀摩課是兩個對應的概念。辯證地看,觀摩課是特殊時間、特殊空間,教師扮演特殊的角色,面對特殊的教學對象。一般來說比日常課準備更充分,展示的過程更精彩,這可以理解。打個比方,今天有客人來,總要多弄一兩個菜,讓餐桌豐盛點。但是觀摩課如果作秀、作假、表演,失去語文教學本真,這就成觀摩教學之大忌!為什么又提出要把日常課當成觀摩課上?那是因為有人上觀摩課認認真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日常上課則馬馬虎虎,甚至不備課就進課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連教態都有天壤之別。有學生說:“我希望天天上公開課。上公開課,老師特溫和,笑得真美。平時可兇啦!”兩種課兩副面孔,不行,要有同樣一副學生喜愛的面孔!
第三,上簡單的課、藝術的課
《于丹〈莊子〉心得》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得到一張天下無雙的良弓,愛不釋手,但嫌外表不華美,于是請工匠加工刻上行獵圖。這個工匠展示其絕技,雕上飛禽走獸,惟妙惟肖,持弓人滿意了??墒撬昧σ焕?,弓“啪”的一聲斷了。恰恰是這把良弓承受不了過多美麗的花紋圖案。我們冷靜想一想,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由復雜變簡單才美,才有生命力。
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來訪者與童子的對話,一問一答,而詩中將問話省略了,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如果將問話補充,就是常見的問答對話,白描無華:
“你師傅呢?”
“采藥去了。”
“哪里采藥?”
“就在這山里?!?/p>
“怎么看不見呢?”
“云霧太濃,當然看不見?!?/p>
三番問答,至少六句表達,賈島以答句包問句,精簡為20字,益見情深意切。就那么簡單、明白,因為簡單而美,美到極致,才流傳千古。
我們的語文教學,本來簡單可以做得更好,可一味追求華美,適得其反。例如,復雜的結構、復雜的程序、復雜的提問、復雜的手段,結果把自己和學生弄得苦不堪言。我曾邀請《翠鳥》的作者陳益清先生一同去聽《翠鳥》的教學,執教教師從文章的結構、遣詞造句到作者的寫作意圖等,引導學生分析講解,滴水不漏。課后,益清先生感嘆:“太難為我們的教師了。他講的連我本人也沒有想到。當時我的創作意圖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你喜歡的東西,仔細觀察它,就能寫好它!”
還有一個笑話式教例。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在教室里布靈堂,放哀樂,來校訪的家長以為學校開追悼會,即返回。第二天另一個班上這篇課文,家長再次來訪,走到校門口,又聽到哀樂,心里狐疑:學校怎么接連死人??!
語文課要上得簡簡單單,但光是簡單還不行,還要有藝術。簡單是藝術的簡單,藝術是簡單的藝術。打個比方,用一根紅繩,繞出各式各樣的吉祥物――“中國結”,既簡單又藝術。
好多年前,我看到一節課,至今沒忘。一位山里的教師,教學古詩《春曉》,懷里抱著不滿周歲的孩子,一邊晃孩子,一邊帶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懷里的孩子睡著了,課堂里的學生也昏昏欲睡。這恐怕是天底下最簡單的語文課,但也是最無藝術的語文課、毫無美感的語文課,學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我贊同江蘇特級教師潘文彬的一句話:“語文教學要行走在簡單與不簡單之間!”
第四,上實在的課、有效的課
從“效”字的角度將語文課堂分類,可分為:無效課、低效課、負效課、有效課、高效課。五類課,我追求有效課,或者叫“實效課”。例如二年級上冊第30課《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開大會?!庇薪處熡帽硌莘ń虒W,引導學生表演怎么睡覺、散步、奔跑……試想,小孩子誰不懂這些概念呢?這樣的課無效、低效。另一位教師教學這課,用以錯求正法,錯排語句,“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奔跑,在江河里跳舞,在海洋里睡覺?!迸c原文比較,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課文的排列正確?使學生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注意恰當運用詞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學到終身受用的知識。這個目標的確立,引出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用教材教”?!坝媒滩慕獭钡目谔柼岢龊螅本﹥炐闱嗄杲處熂獊喆貉a全這個口號,提出“學生用教本學”,很有創意。教什么?學什么?課改提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從目前的語文教學狀況看,三維只有兩維得到落實: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以教本為依托,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我們語文教師萬萬不可忽視這個教學的大“效”。
第五,上創新的課、和諧的課
創新是大勢所趨。從國家到行業,從集體到個人,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教育,不創新沒有活力。但創新不是趕時髦,不是獵奇,不是作秀。創新有個前提,就是“和諧”。和諧講科學規律,離開科學規律,談不上和諧,創而不新。當下流行一句話: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笑什么?笑你傻!笑你違背規律。例如《回鄉偶書》中,“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生字,我起初設計用“字理識字”,講解“衰”與“”(蓑)的關系,“衰”字的中間部分“口”字加“一”的字理,是古人穿的蓑衣上的扣眼和扣子。后來一想,二年級小朋友要裝下這些知識,勉為其難,于是刪除這一設計。再如有位教師進行識字教學,對本課只要求會認的字,教師不厭其煩,讓學生說說怎么記住字形,挺復雜的字真難為一年級的學生了,怎么也說不清;有幾個安排在本課書寫,早已認識的熟字,教師卻讓學生每個字重新注上拼音,反復拼讀。拼音的作用是拐棍,試想:當一個已經會走路的人,又硬把拐棍塞給他,讓他拄著拐棍走路,行嗎?教師如此處理識字教學,科學嗎?難怪學生對教師有些違背規律的做法不以為然,甚至很煩。
什么是素質教育?我的理解:合乎教育教學規律,就是素質教育。任何創新不能離開規律,不能脫離實際,否則上帝就發笑?!疤煜碌穆非f條,條條道路通羅馬?!蔽覀冏呷魏我粭l新路,前提是“和諧”。決定一堂課的和諧是多方面的:文與道、學與導、自主與合作、文本與體驗、理解與感悟、預設與生成、學業與評價等等,如果在一個環節出現不和諧,就降低了課的質量。當然,完美無缺的教學也是沒有的。
每人對課的認識不一樣,追求不一樣,當然課堂教學觀也不一樣。我談的僅是個人觀點,一家之言,意在引起大家思考、碰撞,找到一條順乎自然的語文教學大道。這樣,人一思考,上帝不是發笑,而是點頭微笑?。ㄗ髡邌挝唬航魇〖彩薪萄惺遥?/p>
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期教學工作結束,現就本學期中我所擔任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貫徹義務教育理念,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生學習情況。 (一)以閱讀教學為主,共完成六個單元共三十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每個單元一個主題,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1)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2)加強了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起環保意識。
(4)學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間文化。不僅感覺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無窮樂趣,還體會到了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
(5)在優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積累了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了語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品味了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結合親身體驗加深了理解。 (二)完成了六次綜合性學習,繼續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獻給母親的歌:
(1)通過活動,讓學生多側面地認識了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2)讓學生學會了用適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情,學會理性地思考母愛以及“愛”的內涵;
(3)培養學生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2.尋覓春天的蹤跡
(1)通過尋覓、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點生命在春天里成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
(2)在觀賞春天、贊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觀察中勤于記錄的習慣,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3.科海泛舟:
(1)通過活動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并幫助了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了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4.古詩苑漫步:
(1)通過此次活動,引導了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古代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