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產經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加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培訓的經費投入,建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培訓基地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營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機制,實現高技能人才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之更好地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原因分析;營建;發展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問題日趨明顯。要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抓緊營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加快建設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快速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1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1.1高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文化素質均過低:
宣鋼煉鋼廠現有員工2487人,其中工人2351人。在技術能力結構方面,技師、高級技師72人,僅占工人總數的2.8%;高級工697人,占工人總數的28%,中級工131人,占工人總數的5.2%,初級工和未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員1587人,占工人總數的64%。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僅占工人總數的30.8%,高技能人才缺乏。在員工的文化素質方面,具有大學學歷的只占3.7%,大專學歷的占11.7%,技校與高中學歷的占40.7%,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43.9%,文化素質與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具備的知識要求差距很大。
1.2傳統的人才觀和扭曲的價值觀,制約了技能人才的發展:
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只重視學歷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在社會上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更為糟糕是,社會上不少人把當工人,學技能視為沒出息,社會地位低,導致許多青年人不愿意當工人,更不愿意學技能,認為技能學得越好,越難以離開工作崗位。再加上技能型人才由于其技能的專業性很強,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相應較大。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是導致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
1.3技術工人的成長通道不暢,新酬失衡:一個青工從進廠到跨入技師、高級技師行列,大約需要15-20年的時間,而一個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后6-8年內就可以取得中級職稱。技術工人即使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成了高級技工,但在工資、福利、住房等待遇上不高,使得技術工種崗位的吸引力越來越小,造成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1.4對職工培訓的投入不足:企業對技術工作的職業培訓投入少,職工失去及時有效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操作方法的培訓,導致技術工作隊伍整體素質的下降,造成了提升經濟效益的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2營建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對策
2.1強化高技能人才培訓,創新培訓機制:
其一、從企業戰略發展的角度看,企業需要抓緊員工的職業發展規劃管理。鼓勵員工開發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要求部門領導把支持員工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納入管理工作中。其實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職業發展規劃管理是一致的,企業只有健全職業發展規劃管理,才能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其二、企業、院校應結成戰略聯盟,發揮各自的培訓優勢。要大力拓展菜單式培訓模式,促進職業培訓與崗位開發相結合,強化高技能人才和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其三、促進員工技能培訓機制的創新。完善考核鑒定,擴大鑒定工種,放寬晉級年限,加快技能鑒定的改革步伐,為技術工人的快速成長提供綠色通道。要建立鼓勵個人發展的機制,構建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職業資格體系。實行技師社會化考評管理,推動企業建立培訓、考核與使用相結合并與待遇相聯系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員工考核逐步向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化管理過渡。
2.2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成長機制:
高技能人才是技術隊伍的骨干力量,是技術進步、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以新的觀念發現和選拔高技能人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華的選人、用人機制,開通人才成長通道。首先,要解放思想,把高技能人才與黨政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共同作為寶貴的人才資源。要拋棄“唯學歷、不唯能力,唯資歷、不唯業績,看身份選人”的陳規陋習。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與能力業績掛鉤的成長通道。對那些技術精湛,能夠解決生產中難題,或者有絕技、絕活,以及在帶徒、傳授技藝方面成績突出并取得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技能人才,不論其學歷高低、資歷長短均可不受名額、比例等的限制,破格參加技師、高級技師的考評。要進一步完善技師社會化考評辦法,加快推進技師考核制度改革。其次,利用崗位練兵、技術比武來選拔培養高技能人才。第三,建立技師、高級技師帶徒制度。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步伐,提高技術工人素質,宣鋼煉鋼廠實施高級技師、技師帶徒制度,讓具有精湛技藝、又有較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且具備一技之長、絕招絕活的技師、高級技師,在生產崗位以師徒關系的形式將其高超技藝、優良職業道德作風傳授給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工人,提高現有技術工人的技能水平,使高技能人才在技術工人中所占的比重明顯增加,更好地為煉鋼生產發展服務。
2.3強化政策措施,調動廣大員工學技術、練技能的積極性: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強化政策導向,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對那些技術精湛、能夠解決企業生產、科研中的技術難題或有絕技、絕活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類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的優秀選手,不論其學歷高低、資歷長短,建立相應的獎勵措施。如煉鋼廠為促進宣鋼的科技進步和生產發展,在主要生產操作關鍵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設立“操作技能專家”和“技術專家”,實行專家津貼制度,調動了員工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中國,經濟
先談企業與思想政治工作究竟是什么關系。我們看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深入人心,時代也正在發生“從解放人的體力進而到開發人的腦力”的根本性變化。許多企業紛紛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為了企業的發展,千方百計尋找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想盡辦法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這些從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就是讓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努力工作,為企業發展盡職盡責,抽象一點說,就是如何讓“精神變物質”。很顯然,二者相互依存、緊密結合。
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企業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在其生產經營中,搞好生產管理也好,革新挖潛也罷,根本目的就是要發揮一個企業員工的整體戰斗力,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實現以下幾點:讓每個員工端正工作態度,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提高工作積極性;有信心和能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按時按質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發揮群體合力功能,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勞動價值大小。如果這些問題員工都有了正確認識,從而表現為正確行為,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也明顯體現出來了。對于這些,靠刻板的管理制度是解決不了的,靠硬性的規定也是無從解決的。論文參考網。因為它是認識上的問題,只能靠思想政治工作解決。所以國外企業一般都強調與員工的溝通,強調在對外開展公關的同時,更要先搞好內部公關。因此有日本三菱、索尼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定期到各生產車間訪問、聽取員工意見與員工進行溝通的活動,有美國的一些大企業設有專門人員統計、分析員工思想動態、情緒傾向并及時通過工會進行疏導的做法。論文參考網。這些實質上就是在做思想政治工作。
再從東西方企業都運用的工商管理科學、公關、營銷與策劃等科學與企業運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學的區別與聯系來看。工商管理或者說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注重于通過嚴格的紀律、制度使生產穩順,經營處于良好狀態中,而營銷策劃卻注重如何樹立企業品牌、形象,打開市場,拓展產品銷路。二者對人的關注也就是對企業員工本身的關注是很少的,而這些意圖的實現,沒有員工的積極配合是很難想象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恰恰注重對員工本身的關注,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目標,開展提高員工認識,積極發揮他們的創造性與潛能,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努力,艱苦奮斗,實現企業整體目標。可以說,工商管理、營銷策劃相對企業整體目標與長遠利益只是戰術上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卻是戰略上的。而如果站在政治角度看此問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處于戰略上的意義會更加明顯。
因此,企業與思想政治工作是緊密聯系的,而且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人重要方面,更具體體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應用性、綜合性。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能給企業帶來什么?《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思想政治工作的奇跡—寧夏銀川冶煉廠思想政治工作見聞錄》講得很清楚了。最直接的效果是讓該企業從一個瀕于倒閉走向世界市場并占有一席之地,更主要的使該企業的發展有堅實的后盾—高素質的穩定的員工隊伍。從根本上來說,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會給企業帶來三個方面的效益。
重視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會促進企業更高更好地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不管科學技術如何進步,在社會生產力的結構中,人是最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生產工具的使用和改造,必須要參加生產的人來實現。人的特性在于他有思想、觀念、情感、心理等主觀的因素;人們進行任何一種活動,都是以某種思想為指導,都是與自己的注意力、想象力、意識活動和自覺程度有關的,當一種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科學的知識為人們所接受和掌握,成為他的內心世界的構成因素之后,就必然對他的勞動態度、工作效率、經營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就不能不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的思想以對象的,它研究人的思想活動、感情變化、心理狀況,掌握人的思想狀況及其變化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進行工作,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激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把人們的生產活動引導到自覺的軌道上。就這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技術工作、管理工作或其它業務工作所不能起的作用,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出于錯誤的認識,以為思想政治工作過時了,不靈了,說什么“講大道理不如給‘大團結’”,結果怎樣?縱然有時取得了暫時“刺激”效果,到頭來生產還是上不去,效益仍然不佳,人們的積極性反而受到壓抑。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會促進企業創造和形成自己獨有的核心理念和企業精神。這說明企業只要政工人員與管理人員一起,以新的管理理念共塑員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經過長期努力,會不斷有效地改變企業管理從來只見物不見人的局面,從而轉變到重視人、發揮人的主體作用上來。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進行,也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要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企業的發展,互相提供保障。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靠保證和群眾基礎,也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實現成本和經營風險。論文參考網。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人的思想為對象,從情理入手,結合企業實際、員工實際開展活動,會最大限度地減小企業內部各種目標、利益關系的矛盾沖突,緩解或減少企業整體目標利益與企業員工個人目標利益之間的沖突,從而實際上降低了生產管理費用,減小了經營目標實現的風險。同時還會創造出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最大限度地使企業整體平穩的發展。
總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不管是從長遠看還是從目前需求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企業發展的必需,也不管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都已認識到了它無可估量的作用。對企業而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戰略工作。
稅收籌劃論文分析了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稅收作為企業的客觀理財環境之一,如何依法納稅并能動地利用稅收杠桿,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成為企業理財的行為規范和基本出發點。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稅收籌劃,不能有效地安排稅務事項,就談不上有效的財務管理,也無法達到理想的企業財務目標。對于追求價值最大化的企業來說,如何在稅法許可下,實現稅負最低或最適宜,也就成為企業稅收籌劃的重心所在。因此,稅收籌劃論文深入探討企業稅收籌劃的理論依據和籌劃思想,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稅收籌劃論文稅收籌劃的含義與特點
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稅收籌劃是指在遵守稅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稅收法規所賦予的稅收優惠或選擇機會,通過對企業投資、經營和理財等活動的事先安排和籌劃,盡可能地節約稅款,達到稅負最輕或最佳,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行為。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稅收籌劃必將成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稅收籌劃論文提到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合法性。稅收籌劃不僅符合稅法的規定,而且符合稅法立法的意圖,這是稅收籌劃區別于偷稅避稅的根本點。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稅收籌劃,是對稅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貫徹,也體現了稅收政策導向的合理有效性。國家在制定稅法及有關制度時,對稅收籌劃行為早有預期,并希望通過稅收籌劃行為引導全社會的資源有效配置與稅收的合理分配,以實現國家宏觀政策。因此,提到稅收籌劃不僅不違法,而且作為納稅人的權利受到國家的保護。
(2)超前性。稅收籌劃是企業對生產經營、投資活動等的設計和安排。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納稅義務的發生具有滯后性,即由于特定經濟事項的發生才使企業負有納稅義務。一旦經營活動實際發生,應納稅款就已確定,再進行籌劃已失去現實意義。稅收籌劃就是要將稅收作為影響納稅人最終收益的重要因素,對投資、理財、經營活動做出事先的規劃、設計、安排。
(3)整體性。稅收籌劃的整體性,一方面指稅收籌劃不能只注重于某一個納稅環節中的個別稅種的稅負高低,而要著眼于整體稅負的輕重;另一方面指總體稅負的輕重并不是選擇納稅方案的最重要依據,應衡量“節稅”與“增稅”的綜合效果。稅收籌劃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現在的財務利益,還要考慮納稅人的長期利益;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的所得增加,還要考慮納稅人的資本增值;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的稅后財務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要使納稅人因此承擔的各種風險降到最低??傊?,稅收籌劃只有從納稅人財務計劃、企業計劃這些整體利益出發,趨利避害、綜合決策,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4)積極性。從宏觀經濟調節看,稅收是調節經營者、消費者行為的一種有效經濟杠桿,國家往往根據經營者和消費者的“節約稅款,謀取最大利潤”的心態,有意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投資者和消費者采取政策導向行為,借以實現某種特定的經濟或社會目的。
(5)目的性。稅收籌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減輕稅收負擔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選擇稅負最低的方案;二在納稅總額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選擇納稅時間滯后的方案,這就意味著企業得到一筆無息貸款,通過稅負減輕而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6)普遍性。從世界各國的稅收體制看,國家為達到某種目的或意圖,總要犧牲一定的稅收利益,對納稅者施以一定的稅收優惠,引導和規范納稅人的經濟行為,這就為企業提供了進行稅收籌劃、尋找低稅負、降低稅收成本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普遍存在的。
二、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稅收籌劃的主要方法
1.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籌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不論是新設立企業還是企業擴大經營規模,都需要一定量的資金。可以說,籌資是企業進行一系列經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籌資,如企業內部積累、企業職工入股、向銀行借款、企業間相互拆借、向社會發行債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籌資渠道的稅收負擔也不一樣。因此,稅收籌劃論文表明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應對不同的籌資組合進行比較、分析,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確定一個能達到減少稅收目的的籌資組合。
(1)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選擇。就舉債籌資而言,要考慮舉債籌資費用,如發行債券要支付手續費和工本費等,而借款雖不需支付手續費和工本費,但要按借款合同金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印花稅,因此稅款的繳納作為籌資費用因素必須考慮。但是利用債務籌資,納稅人不僅可以獲得利益收益額,而且負債利息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與不能作為費用支出只能以稅后利潤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負債籌資可以少繳所得稅,獲得節稅收益。這樣,企業在確定資本結構時必須考慮對債務籌資的利用。一般而言,如果企業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高于負債成本率,負債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負債利息必須固定支付的特點又導致了債務籌資可能產生的負效應,如果負債的成本率超過了息稅前的投資收益率,權益資本收益會隨著負債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負債越多越好,隨著負債比例的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也就隨之增大了。
(2)融資租賃的利用。租賃也是企業用以減輕稅負的重要籌劃方法。通過融資租賃,納稅人不僅可以迅速獲得所需的資本,保存舉債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資產可以計提折舊,折舊作為成本費用,減少了所得稅的征稅基數,少納所得稅,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還可在所得稅前扣除,進一步減少了納稅基數。因此融資租賃的稅收抵免作用極其明顯。
2.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投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企業在進行投資預測和決策時,首先要考慮投資預期獲得的效益,其次要考慮收益中屬于本企業的有多少。對投資者來說,稅款是投資收益的抵減項目,應納稅款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投資收益率,尤其是所得稅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更需決策者的重視。
(1)組織形式的選擇。企業在設立時都會涉及組織形式的選擇問題,而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供企業選擇的企業組織形式很多,不同的組織形式稅收負擔不同。企業可以通過稅收籌劃,選擇稅收負擔較輕的組織形式。
(2)投資地區的選擇。企業需要對投資地稅收待遇進行充分考慮,有時國家為了支持某些區域的發展,一定時期內對其實行政策傾斜,如現行對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地區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這些地區投資,有些稅種可以少交或不交,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稅法的立法意圖。
(3)投資行業的選擇。為了優化產業結構,國家在稅收立法時,也做了相應的規定,以鼓勵或限制某些行業的發展。因此,企業投資時選擇投資何種行業也可以進行稅收籌劃,要結合實際情況,予以充分的考慮。
3.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經營過程中的稅收籌劃
企業以不同的方式籌集資金,并按照科學的方法投入企業后,其經營活動進入營運周轉階段,這一階段集中了企業的主要經濟活動,籌資、投資的效益通過這個階段得以實現,而且自始至終包含著稅收籌劃。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來進行稅收籌劃。例如,對于享受限期減免所得稅優惠的新辦企業,獲利年度的確定也應作為企業稅收籌劃的一項內容。由于新辦企業產品初創,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獲利初期的利潤水平也較低,因此,減免所得稅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也相對較小。為了充分享受所得稅限期減免的優惠,企業可通過適當控制投產初期產量及增大廣告費用等方式,一方面推遲獲利年度,另一方面通過提高產品知名度,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獲利初期的利潤水平,從而獲得更大的節稅利益。
三、稅收籌劃論文闡述了進行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問題
(1)遵守稅法,依“法”籌劃。稅收籌劃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合法性。不合法,就沒有稅收籌劃。具體包括3方面的內容:一是以依法納稅為前提。二是以合法節稅方式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安排,作為稅收籌劃的基本實現形式。三是以貫徹立法精神為宗旨,使稅收籌劃成為實現政府利用稅收杠桿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環節。
(2)稅收籌劃活動要充分考慮實際稅負水平。影響稅負實際水平的因素有貨幣時間價值和通貨膨脹。貨幣時間價值對企業投資績效及稅負水平的最深刻影響,表現在現金流量的內在價值的差異方面。在稅收籌劃中,企業應提高應收現金的收現速度和有效比重,在不損害企業市場信譽的前提下,盡可能延緩稅收支出的時間和速度,控制現金支付的比重??紤]通貨膨脹因素會形成應稅收益的高估,同時還應注意到通貨膨脹也使得企業延緩支付稅金,會達到抑減稅負的效應。
(3)稅收籌劃要考慮邊際稅率。對稅收籌劃影響較大的稅率不是某項稅負的平均稅率,而是其邊際稅率。邊際稅率是對任何稅基下一個單位適用稅率,也即對每一新增應稅所得額適用的稅率。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邊際稅率越低,稅收收入越高,邊際稅率提高,稅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現象,這反映了邊際稅率變化對納稅人心理的影響及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企業應通過對邊際稅率的考察,核算稅收籌劃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合理開展稅收籌劃活動。超級秘書網
(4)稅收籌劃要有全局觀。稅收籌劃要從企業微觀經濟系統甚至國家宏觀經濟系統角度全面考慮,細致分析一切影響和制約稅收的條件和因素。
(5)稅收籌劃應注意風險的防范。稅收籌劃之所以有風險,與經濟環境、國家政策及企業自身活動的不斷變化有關,尤其是那些立足長期的稅收籌劃,更是蘊涵著較大的風險性。因此,在稅收籌劃中,有關人員除了全面學習稅收法規之外,密切保持與稅務部門的聯系與溝通至關重要。
論文關鍵詞:“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政策建議
1、“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產生的原因
1.1、“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產生的背景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的比重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68%,但是農業的產值僅僅只有全國GDP的13%(2006年數據),這充分說明了中國農業生產力的低下,農業作為一個弱勢產業、農民作為一個弱勢群體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農業作為一種產業有著不同于其它產業的特點,首先,體現在產品上,農業生產受到天氣、氣候、季節、土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農業產品的生產,而控制這些影響農業生產的外生因素又是極其困難的,農業的先天敏感性注定了農業產品很難做到規模生產;其次,農業生產面臨著很大的市場風險,農民的生產活動往往遠離市場,而且農業的生產周期又比較長,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很難接受到市場信號的指導,因此常常會發生收成好了,卻賣不了一個好價錢,這就造成了“谷賤傷農”的現象時有發生;再者,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開始實行,這雖然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生產,但是這又引發了一個問題,就是農戶過于分散,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形成產業集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擴大了農業生產的風險,使農民無法得到產業化生產所帶來的好處。
1.2、“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存在的理論基礎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社會的分工需要各種合約來進行安排,有效的合約安排造就有效的社會分工,有效地社會分工會產生有效率的生產方式,而一種產業組織形式,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合約安排。根據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奠基人貝恩的理解,產業組織是指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它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怎么樣創造一種既能避免壟斷的弊病,又能使生產者獲得規模經營的有效條件。而將這一理論應用到農業產業的研究中,重點就是探討農業產業部門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經濟成果之間的關系(SCP分析框架)【2】,即在特定市場條件下,使農業的生產不僅能夠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而且能夠給農戶帶來穩定可靠的經濟效益,同時有較強的能力抵御市場外部條件的變化給農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美國、日本的農業產業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它們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我國要實現農業產業化也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這種農業產業組織模式,既要體現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能夠給農戶帶來切實可靠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符合中國的地少人多的國情,以及農村試行的的客觀實際【1】。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這就決定了中國不可能照搬國外成功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實施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眾多實踐證明,“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能夠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國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的有效組織形式。
1.3、“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產生
正是由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決定了農業生產必須尋求一個更穩定和低風險的農業產業模式,“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因此孕育而生?!肮?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采用“訂單農業”的方式來指導農業生產,即龍頭企業在農戶進行農業生產之前就與農戶簽訂產品購銷合同,這就保證了農戶產品的銷路,無疑是給農戶吃了一顆定心丸,大大的降低了農戶的風險。其次,該模式中的公司往往對農業產品的需求量很大,需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多家農戶進行聯合生產,擴大產品生產規模,這樣就有利于形成產業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再者,在該模式中,基地作為公司與農戶的“中介”,在其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代替公司負責組織農戶的生產活動,并對農戶的生產活動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它也充當農戶的“代言人”,一旦發現公司有損害農戶的行為發生時,它會作為農戶的代表與公司進行談判,這有利于農戶提高自己的談判資本,降低自己的談判成本,從而使公司的違約成本提高政策建議,降低了公司的違約可能??偠灾肮?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是對傳統農業生產的一種組織創新,使農戶原本處于農業產業組織之中的弱勢地位提到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生產。
2、“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運行方式
2.1、“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在我國的發展
“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國內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泰國正大集團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合資飼料廠,至今在國內有100多家企業和合資分公司,它們圍繞蓄、禽、水產飼料的生產和銷售,建立了配套的種雞場、養豬場以及多級技術服務體系,采取有中方聯營公司和農戶簽約,向農戶提供雞苗、飼料、防疫藥品和飼養技術,按預定的價格回收成雞等方式,推動養雞業的發展,帶動飼料銷售。20世紀80年代末,瑞士的雀巢公司與黑龍江省政府達成生產奶制品協議,建立了雙城雀巢有限公司。此后國內一些加工企業爭相模仿,出現了像四川希望集團、廣東溫氏集團等一大批大型飼料企業【1】。
2.2、“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運行方式
“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作為一種合約的成功必然有著它獨到的優越性。農戶作為農業產品最基本的生產單位自然希望能夠進行持續穩定的生產,公司作為工業產品的加工生產單位自然希望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原材料供應,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作為一種組織創新使農戶的持續穩定生產、公司持續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都成為現實。農戶在這個合約中得到了更有利的交易條件,如技術服務,公司在這個合約中不僅使處于自己產業鏈上游的產品供應得到了保證,并且降低了這個環節中的交易費用,使公司能夠專心應對下游市場,擴大生產以提高市場占有率。
“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是以一個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農業公司為龍頭,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最終以合約的形式把農戶和公司連接起來。農民負責生產,公司負責加工和銷售,而基地充當二者的“中介”作用。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公司利用自身靠近市場信息的優勢提前對農產品價格進行預測,通過與基地簽訂合約的形式確定本年度生產數量、品種及主要品質和技術指標。公司不僅與基地簽訂合約,也與農戶簽訂合約。公司與基地以經濟合同的形式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為了保護農戶的利益,公司在合約中會指明一個最低收購價,這個最低收購價有可能低于當年農產品實際價格,也可能高于當年農產品實際價格,目的是當市場價格突然下降很大時,農戶那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損失,這對農戶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因此也被成為最低保護價。在生產過程中,基地會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戶實行技術培訓、物資采購、生產期間的日產管理或標準化的生產規程。待農產品收獲之后,由基地根據公司與農戶簽訂的合約,進行檢驗、收購,最后由公司進行最終加工和銷售。
2.2.1、公司起主導作用
公司在整個生產經營模式中起著主導作用,正是公司對農產品的需求,才使得公司、基地與農戶連為一體。公司作為一個對市場信息時刻保持高度靈敏度的生產單位能夠把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并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來調整產品的生產,并且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具體來講,公司通過自己的信息網絡了解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品種、品質、規格等的需求,然后通過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將這些信息傳達到農戶和基地手中,引導農戶合理確定產品結構和生產規模。公司作為一個富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能夠帶領農戶與市場接軌,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公司通過農戶集中生產的方式降低農戶的生產成本,從而使自己的生產成本下降,有利于擴大產品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當地的主導產品,并最終創造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2.2.2、基地起關鍵作用
基地在這個生產經營模式中充當公司與農戶的“中介”,對于“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這個合約安排的實施,基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匾环矫媾c公司簽訂合同確定本年度農產品收購的數量和價格,一方面負責組織農戶的生產,確保產量?;氐谋憩F形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又可以分為農民專業協會、村級經濟合作社和貿工農一體化企業,其中農民專業協會表現形式為農戶一起共同開發、生產、經營,或就某一產品的生產技術進行交流、推廣和學習,屬于多功能的農民合作組織;村級經濟合作社表現形式為農戶共同生產和經營,實行民主決策制度、農戶進退自由的原則,進行共同生產經營、服務活動的“民辦、民管、民受益”的互經濟合作組織;貿農工一體化企業是為了拉長產業鏈,擴展生產經營范圍而介入了農業生產的貿工農一體化聯合經營企業,為實現了縱向一體化的進行農業生產的企業,一般屬于法人機構【3】。本文研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第二種,這也是現實中存在最多的一種形式?;氐淖饔弥饕w現在,首先,基地是公司與農戶之間的橋梁,充當了農業產業化鏈條中的斷層,將農戶與公司結合在一起,使產、銷連成一線,降低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交易費用,減少了市場風險。其次,基地有助于農業產業化的形成,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多家農戶集中進行生產,有利于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再者,基地的存在有利于農戶提高自己的談判資本,降低自己的談判成本,從而使公司的違約成本提高,降低了公司的違約可能,是該合約安排能夠長久的持續下去的有力保證,從長遠來看,這對雙方都有利。
2.2.3、農戶起基礎作用
農戶是現代化農業最基層、最基本的生產單位,農戶的職責是按照公司對農產品產量、質量、規格的要求進行生產,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免費論文。由于農業的特殊性,很難實現規模生產,一方面,雖然可以通過機械來部分代替農戶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在一些農業生產環節中,至少在目前農戶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的決策主體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農戶在農業生產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存在的問題
雖然“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作為一種組織創新有著很多內在優越性,給農業產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好處,被認為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效形式,但是作為一種合約安排,它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部分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地區的農業產業的發展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它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
3.1、信息不對稱
“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它存在著信息和履約方面的缺陷。新制度經濟學中關于合約理論認為,由于信息費用的存在且不可能降為零,這就導致了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所以合約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合約存在著違約的風險。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由于在“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中,公司直接面對市場,可以時刻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因此公司在與基地的合約中處于信息優勢,而且每年農產品的交易價格一般都是公司確定。具體表現為,在市場價格低于合約價格時,公司存在強烈的壓低交易價格的動機,另外,他也可以利用合約的不完全性,在合約制定時就向自己的利益偏移而去損害農戶的利益,而處于信息劣勢的基地和農戶無法阻止這種行為發生。按照博弈論,當處于信息優勢的一方能夠遇見未來行為的結果時,如果預期的結果對己方不利,它就不會選擇合作,或者利用自己信息優勢地位去改變合約的某些條件,以使預期的結果對自己有利【4】。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只有在預期的結果對自己有利時,公司才會選擇合作,這就加大了合約的不確定性。
從農戶的角度來說,由于大多數農戶的法律意識淡薄,普遍缺乏長遠意識,可能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放棄長期的利益。具體表現為:當合約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時,農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可能虛報產量,以增加履約的數量,而增加的部分可以從市場中購買,以賺取合約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反之,當市場價格高于合約價格時,農戶可能隱藏產量,以減少履約的數量,而將隱藏的產量按照市場價格賣出。這也加大了合約的不確定性【4】。
3.2、基地中介組織的不完善
在“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中,基地的組織法律地位不明確。在市場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許多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仍然是以民間組織的形式存在,無法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
在基地的內部構架方面,由于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實行農戶進退自由的制度,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合約價格大于市場價格時,農戶覺得有利可圖,便加入農村合作組織,一旦發現合約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便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馬上就宣布退出農村合作組織,這就導致了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資產和成員的不穩定。這使得基地無法履行合同中規定的對農戶的權力和義務,因此有些地方即使有基地的存在,但是當地農戶還是“單打獨斗”,基地的作用沒有凸顯出來。而且當基地一方違約時,公司即使向法院起訴政策建議,基地也可以以法律地位不明確為由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導致了基地的違約成本很低,加大了其違約的可能性【4】。
在基地的人員管理方面,由于基地成員的流動性和資產的不穩定性,導致基地很難在組織內部實行標準化管理、制度化運行政策,從而使基地服務農戶的職能難以得到實現。由于基地幾乎對農戶沒有實行任何約束性的制度,處于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農戶往往都表現得很松散,農戶之間的凝聚力很低,缺乏集體行動的意識,農戶背離基地分配給自己的生產任務而自行決定生產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違背了基地最初組織農戶統一進行生產的意愿。
因此,基地中介組織無論是在內部構架方面,還是在人員管理方面,都亟待進一步加強。
4、政策建議
為了在彌補“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制度缺陷,需要一定的制度優化安排,即在不改變該模式的優勢的同時,對該模式存在的缺陷進行修正以避免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4.1、制度優化安排存在的理論基礎
楊小凱—博蘭德的專業化分工演進模型認為,人們對專業化水平有一個最優決策,所有人的專業化決策一起決定了當時經濟的勞動分工水平,分工的水平決定了當時的經濟增長率。分工的演進擴大了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的擴大又反過來促進了分工的潛力,同時提高了交易成本。只有分工演進到一定水平并保持進一步分工的潛力,人均收入的在增長率就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提高,從而經濟增長率的持續提高是有可能的【5】。
該理論認為,專業化分工在產業生產過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同時專業化分工存在著進一步分工的潛力,當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細化時,就可以使原有的合約安排更有利于產業的生產,在理論上,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分工可以進一步進行細化和優化,使之達到一個最優狀態,這是“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制度優化安排存在的理論基礎。
4.2、制度優化安排的具體體現方式
“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合約安排的完善。當合作將無限期地合作下去時,或者說任何一方的違約成本都高于其的違約收益時,任何一方追逐短期利益、背離合作的動機和行為都是不理智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會根據遵循經濟人的假設,實施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于是就會選擇履約,此時,合約能夠長期穩定的持續下去。因此在“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合約中,應加強任何一方的違約成本,具體來講,可以引入信譽度指標,公司可以給每家參與生產的農戶的信譽度評級,一旦發現某農戶出現違約的現象時,立即降低該農戶的信譽度級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或與之類似的措施,使農戶的違約成本提高;同時基地也可以代表農戶給公司的行為進行信譽度評級,一旦發現公司有損害農戶的行為發生時,也可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的措施,使公司的違約成本增加。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當某個行業所面臨的競爭變得激烈時,處于合約雙方的違約成本就會提高,因此增強公司和農戶的競爭意識也很重要。
完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內部構架?;刈鳛椤肮?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中的公司與農戶的橋梁,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針對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在內部構架和人員管理上的缺陷,需要政府、基地和農戶的共同參與。首先政府作為一個公共機構應當支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要在關于建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輿論宣傳、政策引導和提供市場信息上下功夫,不斷提高廣大農戶對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中必要性的意識,同時對于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措施。其次,作為農戶來說,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摒棄追逐短期利益的狹隘思想,科學合理的參與基地的相關工作。最后,對于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本身,一定要加強修煉自身的“內功”,在花大力氣在完善組織的內部構架上,加強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人員管理,成立相關職能部門,在市場信息的收集、技術方面的培訓、生產計劃的制定等諸多方面對廣大農戶服務,盡最大可能維護廣大農戶的利益,在廣大農戶中凸顯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
增強政府在“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作用。政府作為一種重要的外生力量對于農業生產模式的運行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具體來講,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市場的市場競爭法規,進一步規范農產品市場,杜絕農產品交易過程中強勢一方利用自身的優勢壓榨弱勢一方的行為發生。同時,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鼓勵農業企業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進行一體化經營,帶動當地經濟的增長,使農戶的收入得以增加。
【關鍵詞】負債;資本;經營;優勢;風險
一、概述企業負債經營
(一)負債經營的概念
從會計學上來說,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在未來將以資產或勞務償還的經濟責任。負債經營是指企業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和發行債券等方式取得資金來彌補企業本身資金的不足,從而使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經營方式。然而,借來的資金是要還的,如果經營不當也會使企業陷入債務危機當中,甚至使企業破產,因此這種經營方式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負債經營也成為現代企業普遍使用的經營策略。因此,負債經營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負債經營的分類
1.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負債按其償還期限的長短不同可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流動負債,是指企業須在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交稅費、應付賬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等。長期負債,是指企業向金融機構或其他單位借入的償還期超過一年或長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的債務。按照籌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長期借款、長期應付款等。按照償還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定期償還的長期負債和分期償還的長期負債。
2.借款性負債和自發性負債
負債按其形成的不同可分為借款性負債和自發性負債。借款性負債,是指企業在籌資過程中有意識地主動增加的負債,如向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等形成的負債。自發性負債,是指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而自動形成和增加的負債,如應交稅金、應付福利費、應付工資、和其他應付款等。
3.實有負債和或有負債
負債按其是否具有可分為實有負債和或有負債。實有負債,是指事實上已經發生,企業必定要承擔償還義務。如應付賬款、銀行存款等?;蛴胸搨?,是指其最終結果如何尚難確定,可能是要企業償還的真正債務,也可能不是企業的債務。如為其它企業擔保等。
(三)企業負債經營的優勢
1.財務杠桿效應
債經營能給企業帶來“財務杠桿效應”,增加企業的額外收益。企業向債權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項與企業盈利水平高低無關的固定支出,是固定的。在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發生變動時,則會給企業所有者收益帶來大幅度的波動,這種效應在財務管理中被稱之為財務杠桿效應。同時,企業可利用剩余的資金獲取更多的利潤。
2.彌補企業內部資金不足
負債經營可以快速彌補企業內部資金不足,增強企業經濟實力。當前社會,資金短缺問題已成為困擾我國企業發展的嚴重阻礙,因此彌補資金短缺就成為企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彌補資金短缺問題我國許多企業就采用了負債經營的策略,快速有效的增強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使本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3.節稅作用
根據相關制度規定,負債利息應計入財務費用,并在所得稅前扣除,負債經營所產生的節稅作用一般是所得稅,而所得稅是在年末才繳納的,并且是依據企業在一年當中所產生的利潤計算的,即使在季度匯繳的先繳納了一部分所得稅,但在進行年末匯繳時,可以申請退稅或者申請抵扣下年稅款的。因此產生了節稅作用,從而增加權益資本的收益。
4.降低企業綜合資本成本
對于投資者來說,債權性投資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業采用借入資本方式籌資,一般要承擔較大的風險,但付出的資本成本較低,企業采用權益資本方式籌資,一般要承擔較小的風險,但付出的資本成本較高,對于企業來說,負債籌資的資金成本低于權益資金籌資的資本成本。
(四)企業負債經營的風險
1.財務杠桿的負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的正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權益資本收益率,但杠桿效應同樣可能帶來權益資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當企業面臨經濟發展不順或者其他原因帶來的經營困境時,由于利息的固定性,在企業資本收益率下降時,負債就會給企業增加了壓力,使企業產生無力償還債務,其結果可能導致企業資金緊張,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甚至會為負值,從而會導致企業破產。
2.資金短缺無力償還債務
負債經營可以使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企業籌資債務,必須按時還本付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不能償還的風險,甚至會導致破產,如果企業整體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不斷惡化,或者企業資金運作不當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都會企業面臨無力償還債務的風險,其結果不僅導致企業資金緊張,甚至還會使企業破產。
3.股票市場價格下跌
在企業經營不利的情況下,企業將面臨資金短缺,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而負債經營所產生的財務風險還會影響股票市場價格,當企業整體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得不到好轉,或者企業資金運作不當等一系列負面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企業的負債率升高,當超過允許范圍內,負債的比率越高,股票風險就越大,其價格必然會下降。
二、概述企業資本經營
(一)資本經營的概念
在經濟學意義上,資本指的是用于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于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而資本經營是指以資本增值最大化為根本目的,以價值管理為特征,通過企業的全部資本與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對企業全部資本進行有效運營的一種運營方式。
(二)資本經營的分類
1.無形資本經營
無形資本經營,是指企業對所擁有的各種無形資本進行運籌和策劃,通過無形資本的價值來實現企業的整體價值的增值的資本經營方式。在如今的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當中,無形資本的地位日益加重,企業逐漸認識無形資本的作用,如何高效的運用無形資本的價值,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知識資本經營
知識資本經營,是指在企業的資本經營過程中,利用市場機制,引進和轉讓知識,整合企業內部與外部的知識資本,借助企業外部的知識資源創造出具有自身競爭優勢的經營模式。在當今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資本經營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資本經營的特點
1.資本經營具有流動性
資本經營的流動性,資本是可以增值的,資本的不利用對于企業來說是浪費的,也就是企業的一種損失,對于擁有時間價值的資本來說,同樣的在某一時間的資本一定比同樣在未來某一時間的資本擁有更高的價值。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現在的單一貨幣與未來的單一貨幣的購買力之所以不同,是因為要節省現在的單一貨幣不消費而改在未來消費,則在未來消費時必須有大于單一貨幣可供消費,從而體現了資本經營的流動性。
2.資本經營具有增值性
資本經營的增值性,資本的流動與重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本的價值,資本是有時間價值的,同樣的在某一時間的資本一定比同樣在未來某一時間的資本擁有更高的價值。資本經營的增值性是企業資本經營的本質要求,企業的資本運動,是資本參與企業再生產過程并不斷變換其形式,參與在產品轉變為產成品價值形成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使勞動者的活勞動與生產資料物化勞動相結合,從而實現資本的增值。
3.資本經營具有不確定性
資本經營的不確定性,在企業經營過程當中,風險的不確定性與利益并存,無論是什么樣的經營模式都是存在風險的不確定性的,企業要做的只是將風險降到最低或是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當企業需要做出決策時,企業的經營者就必須認真地考慮資本的增值性、流動性以及不確定性,風險與利益共存,因此,企業的經營者應該從實際出發,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著想,企業經營者要盡最大的可能將資本經營的風險性分散,只有把的資本分散出去,同時吸收其他資本參股,實現股權多元化,優化資本結構來增強資本的抗風險的能力,從而將風險降到最低,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三、負債經營和資本經營
(一)負債經營和資本經營的區別
1.概念的不同
從會計學上來說,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在未來將以資產或勞務償還的經濟責任。負債經營是指企業通過銀行借款、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和發行債券等方式取得資金來彌補企業本身資金的不足,從而使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經營方式。
在經濟學意義上,資本指的是用于生產的基本生產要素,即資金、廠房、設備、材料等物質資源。在金融學和會計領域,資本通常用來代表金融財富,特別是用于經商、興辦企業的金融資產。資本也可作為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
2.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不同
負債經營的特點是可以快速地聚集資金,來彌補企業資金的不足,增強企業本身的經濟實力,使企業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企業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資本經營是以資本增值為目的,資本具有增值性,以企業本身的資本進行經營,以優化配置和生產結構為目的,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
(二)負債經營和資本經營的聯系
負債經營和資本經營都是相對于企業尋求發展,實現本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一種經營策略。雖然兩者的概念不同,但是又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負債是需要企業在未來某一確定的時間內償還的債務,負債的出現是由于資本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相互分類所產生的。
資本則是由企業的所有人出資所形成的,在財務報表的資產負債表上是以股東資本的形式出現的,而資本往往包含股東資本和債權資本。主要表現在:(1)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企業經營不善,造成資金短缺現象的出現。(2)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當中往往會遇到以貨幣形式存在的閑置資本,在適當的條件下,前者由于資金短缺的不足可以從后者擁有閑置資本的手中直接或間接地借入,從而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這樣就形成了借貸關系。無論是企業的負債經營還是資本經營,它們只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一種經營方式,其實它們本質上都是企業的財務行為,二者都與企業的財務活動有關,都是企業財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選擇經營方式的時候,應考慮資本經營和負債經營兩者優勢與風險相結合,因此企業的經營這在選擇經營方式的時候必須要使負債經營和資本經營遵循適當的條件,企業不能全部選擇負債經營,也必然不能全部選擇資本經營,也只有兩者在適當的條件下,企業才能實現其籌資管理的目標:企業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上述指標選擇財務風險低、籌資費用低的籌資方式,以相對較低的籌資成本和相對較小的籌資風險,來獲取同樣多的或者相對較多的資金,企業才能良性的發展,實現企業發展的目標,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尚海真,呂素昌.“淺談企業負債經營的利弊[期刊論文]”,《科技創業月刊》2009(10)
[2]周麗丹.“企業負債經營探析[期刊論文]”,《科技創業月刊》2005(8)
關鍵詞:項目制造;項目制造企業;制造管理;面向訂單設計;企業資源計劃
本文以項目制造型企業為切入點,首先分析了項目制造型企業的特點,在闡述EPR理論的基礎之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討了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從項目管理和系統集成的兩個角度,對項目制造型企業的ERP系統做了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探討項目制造企業ERP特有的功能,提出如何進行快速的產品開發、銷售報價和成本監控以及敏捷供應鏈管理的體系結構和實施方法等,重點是從內部和外部集成的角度去研究項目制造型企業ERP系統所的功能特點。 就論文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查閱了大量關于國內外項目制造型企業ERP系統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法對研究制造型企業各種ERP系統進行對比,通過系統分析法對項目制造型企業ERP功能進行內外部集成。根據以上提出的研究方法,本論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通過總結各類制造企業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對制造企業進行分類,。二是從項目的概念和特點、項目的生命周期以及項目制造和傳統項目管理的對比、項目制造和項目制造型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的分析,提出項目制造型企業ERP本身獨特的特點。三是通過對ERP的概念以及在我國的應用情況,并在Garter Group對ERP原始定義和功能核對表的基礎上,結合第二部分項目制造企業生產經營的難點,強勁的產品研發力量支持產品的敏捷開發,支持銷售快速報價的項目分包、外協以及原材料采購的控制,交貨期、項目進度和成本的控制等,從內外部集成對項目制造型企業的ERP功能進行擴展。
一、 項目制造企業的定義及特點
按照訂單設計或者按照項目設計的生產類型叫做項目制造。項目制造有別于一般的產品制造,它是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要作為目標,完全按照客戶的訂單去組織生產,客而戶訂單帶動著整個企業的運轉,是面向訂單設計的生產方式,支持客戶化的設計是這一生產流程的重要功能和組成部分。為特定客戶定制的產品一般生產批量很小,但是設計工作和最終產品的生產比較復雜,有些產品有可能只生產一次,今后講不再生產。項目制造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目標的獨特性:項目制造是一個特定的目標,和以往的項目或任務不完全相同,即使在項目的部分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整體上是獨特和唯一的。
2.可重復性低:項目制造產品的可重復性低,幾乎沒有或很少有經驗可以借鑒。在技術、人員以及設備方面與以往具有很大的差異。產品的非標準件多,而且結構很復雜,因此導致產品的交貨提前期長,工作量大。
3.涉及領域廣:項目制造涉及不同的知識領域,要完成項目制造,需要很多個職能部門的人員共同協作配合,跨越多個組織,而且需要多方面合作。
4.項目制造受到時間、成本等條件的限制,在產品質量確定的前提下,使項目的進度和成本達到預算的要求。
5.過程的復雜性:項目制造包括項目投標、工藝裝備設計與制造、產品開發設計、安裝調試、產品生產以及產品生命期內的服務與支持等整個生命周期過程。
二、EPR的定義及特點
EPR不僅僅是一個軟件系統,而且還是一個集組織模型、企業規范、業務流程、實施方法以及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綜合管理應用體系。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認為,EPR是企業計算機應用的一種模式,企業使用這種模式可以用一種集成系統的方式,代替企業中眾多的、單一的且相互不兼容的信息系統,對企業的財務系統、供應鏈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市場營銷系統以及制造系統等方面進行無縫連接。EPR有以下四個特點:集成性、重構性、配置性以及擴展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EPR系統的功能將得到不斷地增強和擴展,以滿足企業的各種不同需要。EPR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系統可以運行在不同的平臺和設備上,設備和服務器之間可以進通信和功能共享。 2)EPR更加靈活和易于客戶化。 3)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4)系統開發和實施周期縮短,實施成功率提高。 5)人工智能的應用增強,支持實時決策。 6)中小企業應用面的擴大。
三、項目制造型企業ERP系統
EPR軟件系統具有與項目制造企業的生產需求和特點相對應的功能模塊和流程來滿足在企業實際中的應用。在ORACLE軟件公司的電子商務套件中,繼承了應用機制造和輪船制造等項目制作環境的Oracle Project Manufacturing中,按項目去進行計劃、采購、制造等一系列活動。同時根據與客戶的合同或訂單來核算成本。EPR系統作為先進管理思想的載體,給我國傳統企業的生產經營機制帶來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應用EPR系統,將實現我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總結:
市場需求的加快導致了傳統的標準化、定制生產模式以及大批量生產模式向客戶化的轉變,企業面臨縮短產品交貨其、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以及減少服務的壓力,只有款蘇的跟上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的腳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取得優勢。EPR系統作為先進管理思想的載體,給我國傳統企業的生產經營機制帶來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通過實施應用EPR系統,將實現我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作者單位: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陳波,基于ERP管理思想的學術期刊發展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年15期
對于會計誠信的討論并不是一個新問題。筆者以“會計誠信”為主題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分“精確”和“模糊”兩種檢索方式,檢索期限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提供的1979年起至2009年止。檢索發現,1979年至2000年長達22年間沒有公開發表的論文.自2001年起開始有“會計誠信”為主題的論文公開發表,2002年起至2008年止的7年間,每年公開發表的以“會計誠信”為主題的論文大約在250~650篇之間。對于2009年度,截止至2009年9月底,用“精確”和“模糊”檢索分別得到168篇和260篇。檢索結果說明對會計誠信問題的討論,主要是自2001年11月份美國發生安然事件和國內銀廣廈會計造假事件,結合原國務院總理給國家會計學院題詞后學界集中開展討論;同時電說明會計誠信既是一個老問題但也仍然一直是大家研究討論的主題。盡管對會計誠信問題已經有上述諸多的討論,但“誠信”問題仍是目前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題,它不分社會制度形式,不分國界,不斷顯現。此外,會計誠信雖有好轉但并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會計誠信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仍需不斷關注的問題,
(一)會計誠信的現狀從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受處罰情況來看,在2001―2007年7年間,上市公司受到的各類處罰占上市公司總數的比重,最低的為2007年的2.09%,最高的為2001年的7.48%,中間幾年有波動。從處罰原因來看,除因上市公司高層領導個人言行不當受到處罰外,大部分處罰都是與會計信息不及時或不真實相關,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會計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經營成果和經營狀況,投資者主要關注公司的會計信息。雖然整體來看,2007年所占比重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仍不能說明會計誠信得到根本好轉。
(2)bk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情況來看,在2001年到2007年7年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合格敷占全部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總數的比重,最低的為2007年的3.42%.最高的為2005年的6.52%.中間幾年也有反復,由此說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可以說明會計誠信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布的上市公司審計報告出具類型來看,自2003~200795年間,上市公司各年年報的審計報告,并非都是標準型的審計報告。其中非標準型審計報告占全部審計報告的比重,最低的為2007年的7.71%,最高的為2005年的11.86%,呈現一個倒u型。這說明,不少公司的會計年報存在問題。
(二)會計的誠信“會計”這一職能自產生以來,便是如實、準確地記錄著事物的數與量,因此可以說會計自誕生便是誠實的、可靠的,會計的誠信與生俱來。千百年來,會計作為一種職業.都是默默記錄著所發生的一切,不管是早先記錄實物數量還是后來以貨幣資金形式記錄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從職業這個角度而言,會計是誠信的;并且因為誠信,一直準確地記錄著事物的數與量,會計職業才發展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重要行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梢哉f,誠信是會計行業生存發展的基石。
二、會計人的誠信
會計職業是誠信的,但誠信的會計并不等同于會計人的誠信。誠信的會計需要會計人的誠信來反映,只有誠信的會計人,才能使會計成為誠信會計。在很長一段時期,會計人都是誠信的,因此會計也才發展成為現代社會里的一種重要職業。而會計人的不講誠信,也造成了會計的誠信問題,會計人的不講誠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
(一)會計誠信問題的發展合伙(股份)制出現前,由于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生產經營權二權合一,社會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對私有經濟而言,不管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會計所體現的僅是正確記錄事物的數與量關系,并不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會計職業和專職人員。會計是純粹記賬的功能,并且一直體現著誠信的本質。合伙(股份)制出現以后,有些生產資料所有者并不參與生產經營,這樣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生產經營權開始分離。沒有參與生產經營的生產資料所有者,為了了解生產經營情況,就要求參與生產經營的所有者設置專職會計人員,定期提供會計報表,以反映生產成果、確定投資回報的多少,于是會計的功能實現了質的變化,由只供生產經營者內部使用轉向對外提供報告,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功能開始確立,會計專職人員開始出現,也就產生了現代會計行業。也因為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生產經營權兩權分離,參與生產經營的所有者掌握了比沒有參與生產經營者多得多的信息,為了掩蓋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或是更多的占有生產經營成果,參與生產經營的所有者提供給沒有參與生產經營所有者的會計報告就存在不真實的可能性,于是產生了會計人誠信問題??梢?,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變更后,會計人誠信問題開始出現。
(二)會計誠信的行為主體會計人誠信問題中的“會計人”是指對會計報告正確與否產生影響的人員,一般意義上包括三類人:會計人員、高層管理者和審計人員。
會計人員是會計誠信問題的直接責任人。會計賬務是由會計人員處理的,會計報告是由會計人員編制的。會計準則和會計職業道德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賬務時要對經濟業務發生的合理、合規、合法進行審核和監督,對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的業務不能處理并退回經辦人員,對性質嚴重的事項應向上級領導或部門報告。會計誠信出現問題,說明會計人員并沒有按照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準則的要求處理賬務、編制會計報告,所以在會計誠信問題中,會計人員起到直接的作用。
高層管理者是會計誠信問題的主要責任人。高層管理者決定著企業人員職務升遷、獎勵等政策,除非會計人員是獨立于企業的人事和工資制度,否則無不受到影響。從現實情況來考慮,高層管理者對會計報告的干涉顯然是有意的,因為會計報告是會計人員按照職業準則的規定來編寫的,在沒有外部因素干涉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編寫的會計報告應該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財務結果和財務狀況。非會計人員對會計報告的干涉,顯然違反了會計報告真實性的原則;而能對會計報告進行干涉的,只有高層管理者,所以高層管理者對會計報告的干涉是故意的,對會計報告能否準確反映財務經營成果的影響是關鍵的、最根本的。從實踐看,企業會計造假幾乎都與高級管理層的授意、指使和強令有關。
審計人員是會計誠信問題的間接責任人。審計人員是對會計報告正確與否進行鑒證的人員,具有社會公信力。然而如同會計職業是誠信的,但誠信的會計并不等同于會計人的誠信一樣,審計行業也同樣存在誠信危機的問題。社會分工的不同并不表明人們的道德水準就會有所不同,審計人員與其他行業人員在職業道德水準上并沒有根本的區別。正是審計人的誠信問題才造成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圍的會計誠信問題,審計誠信問題構成了會計誠信問題的一個部分,而且加劇了會計誠信問題。
三、會計誠信問題的根源
對于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成因,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有關方面也根據已有研究提出的對策對會計誠信問題進行了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會計誠信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好轉,筆者認為,已有的研究都只是從表面現象進行分析,并未對造成會計誠信問題的根源進行分析。逐利行為是會計誠信問題的根源,并且因為逐利行為仍將長期存在,會計誠信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逐利行為在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下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自覺和不自覺、自愿和不自愿地追逐經濟利益。對現實人是一名經濟人來說,經濟利益的多少彰顯了其個人的地位,占有的經濟利益越多,其地位也就越高;占有的經濟利益越多,其擁有的資源也就越多。地位越高、資源越多,其對社會的影響也就越大,經濟利益占有的多少成為社會評價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所以人們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來逐利,會計誠信問題的行為主體也不例外。
(一)會計人員的逐利行為會計人員編制的會計報告正確與否,存在兩類情形:一類是會計人員的無意之錯,一類是會計人員的有意之錯。會計人員無意之錯,是出于工作粗心、業務水平不夠等原因產生,此類差錯是正常的過錯,可通過一定的會計機制進行檢驗和糾正。會計人員的有意之錯,是會計人員為達到特定目的而做出的錯誤甚至違法行為,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高層管理者并不知情,是會計人員純粹為自身特定目的而發生的差錯,這種差錯是個別會計人員的個別現象,一般而言對外部投資者等報告使用者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影響作用;另一種情況是高層管理者所要求的,這種差錯往往對會計報告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作用?,F實中,會計人員如果不按領導的要求做假賬,就有可能被降職或解聘。在面f臨失業和失信的選擇時,對失業的恐懼就可能會導致會計人員喪失職業道德而造假,或者會計人員不按高層意志辦事,就很可能出現所謂的會計“囚徒困境”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會計人員做假賬、編制虛假的會計報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二)高層管理者的逐利行為高層管理者對會計賬務和會計報告的干涉,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高層管理者對企業剩余收益分配的不滿。在以資本為主導的社會生產中,人力成本作為一種既定成本予以量化,在成本費用中列支,不參與企業剩余收益的分配;所有者的資本因承擔經營虧損的風險而沒有將資本成本列入成本費用中,一般占有企業全部的剩余收益。當剩余收益處于正常的社會平均投資收益率水平時,這一安排顯得合乎情理;當剩余收益多到足夠大時,即遠遠超出社會正常的投資收益率時,就會引發高層管理者的不滿。高層管理者認為,剩余收益主要是因其經營有方而得,于是高層管理者或是過度揮霍企業的資源、增加企業的成本,從而減少收益的剩余;或是想方設法從剩余收益中獲取利益。第二種情況是高層管理者參與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但與經營財務成果密切相關。高層管理者根據經營業績可享有部分剩余收益的索取權,如期權激勵。由于期權激勵往往跟隨業績上下變動。業績越好,獲得的期權激勵也就越多;相反,業績越差,期權激勵也就越少甚至沒有。高層管理者為了追求更多的期權激勵。即獲得更多的剩余收益,就要努力把業績做得更好,當業績不佳時,為了保持一定的期權激勵,高層管理者往往要求會計人員“做”出需要的業績來。第三種情況是高層管理者為了占有更多的經濟資源,不斷進行資本運作,以便控制更多的公司,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當高層管理者所在的公司并沒有這樣的資本實力或符合資本市場運作的條件時。高層管理者就尋求通過虛假的賬務處理和會計報告符合條件,達到占有更多資源的目的。所以高層管理者指使會計人員做假賬、編制虛假會計報告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追逐更多的個人經濟利益。
(三)審計人員的逐利行為現行審計收費政策,限定了審計人員只能根據審計業務量來取得報酬,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間存在著惡性競爭(低價攬客)現象,因此行業租金很低,這樣會導致審計人員的收入比預期的要低。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審計人員明知企業會計報告存在問題,但卻出具了標準的或是企業高層管理者所希望的審計報告,從而獲得企業高層管理者給予的更高或特別的收益,所以審計人員誠信問題的目的仍然是為了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更大化。
會計誠信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為了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占有更多的經濟資源,人們總是想方設法使自己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而經濟利益總量在一定范圍內是不變的,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導致他人利益的減少或損害,會計誠信行為主體為了自身更多的利益和掩蓋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就會粉飾會計報告,使會計報告不能反映真實情況,而謀取更多經濟利益的行為還將在一定社會時期內長期存在。
四、會計誠信問題消除的基本條件
會計誠信問題是可以消除的。會計誠信問題既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消除,達到一定條件后,會計誠信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