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03:28: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歐元實施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歐元的實施在使歐洲金融市場擴張與發展,對全球金融業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也使我國的金融業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考驗和新的競爭壓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直接導致新型歐洲金融機構的產生,為了效益和競爭,德國的全能型銀行制度將流行于歐洲市場,能夠全面提供銀行、保險、證券服務的金融機構將大大增強歐盟成員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而歐洲又是我國金融跨國經營的中心區域,這對我國稚幼的金融業的沖擊將在三層次展開:在歐盟內的經營,金融競爭日趨激烈;在歐盟外部,例如在東南亞、北美、東歐或中東,歐盟金融機構都將增強業務開拓的力度;在我國國內,必然進一步要求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將作為一個集合體,對我國金融業提出更大的挑戰。二是影響我國銀行業現有歐幣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外匯業務面臨著調整,銀行的貨幣兌換收益受到影響,各商業銀行不能再簡單地依賴貨幣兌換來賺取可觀的中間收入。三是使我國銀行業額外增加一筆技術、設施更換費用,原有的歐幣業務要轉換為以歐元計價的對應業務。因此我國銀行業必須支付因電腦程序、收付清算、會計系統的修改,統計、稅務等方面的變更以及員工培訓費用等。
二、我國金融業的應對策略
(一)增強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
1目前針對全能型銀行制度給我國金融業帶來的挑戰,我國應根據國家經濟、金融的發展情況,在條件成熟時,放松或解除銀行、保險和證券的分業經營限制。當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因素的考慮,我國嚴格實行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分業經營,并且通過設立相應的監管機構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上述行業實行分業管理。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和金融預警、監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擴大銀行的業務范圍,適當放松或解除銀行兼營證券、保險業務的限制,逐步實現銀行的全能化、綜合化經營是適應國際銀行業競爭的需要。
在最終解除分業經營限制之前的過渡期間,可以采取混業管理,分業經營的方式,成立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中保集團為主體的集團控股公司,各集團控股公司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銀行、保險、證券和資產管理等業務領域,開展業務經營,并對其下屬的各金融性子公司實施統一管理。
2加速推進銀行業的電子化和網絡化進程。銀行競爭中技術因素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銀行的電子化、網絡化已成為銀行競爭優勢的關鍵。目前,我國銀行技術水平同國際大銀行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加大銀行業的技術投入,加速電子化、網絡化進程顯得非常迫切。
3推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重組培育國際化的大銀行,在鞏固和發展國內銀行業務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銀行競爭。
1999年,我國共有7家銀行進入全球1000家大銀行行列,比1998年增加了一家;有2家銀行進入前20名,總的排名也好于去年。其中,工商銀行從第22位升至第6位,中國銀行從27位升至第8位。這表明我國銀行業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能力。但從人均資本額看,我國銀行的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美國居前4名銀行的人均資本額從215690美元到331870美元,而我國銀行中人均資本額最高的中國銀行僅為72780美元。另外,我國銀行的經營績效堪憂,在資本收益率、人均利潤率等反映經營績效的指標排名中都屬于較低水平。如工商銀行的員工數是全世界銀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潤率僅有740美元,農行是180美元,而英國匯豐銀行為49820美元,美國花旗銀行為50130美元,差距非常明顯。不僅如此,由于國有企業效益下滑和經濟增長率下降,銀行的經營更加困難,沉重的不良貸款負擔已經成為制約銀行發展的嚴重障礙。在全球金融一體化背景下,競爭日益激烈,而我國銀行在資本規模、人員、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劣勢更為突出。
為了提高我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1998年8月我國政府通過增發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方式給國有獨資銀行增補資本金,使四大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了較快增長。如工商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達到568%,中國銀行達到492%。但這種快速增長是建立在以前我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很低的基點上的,我國銀行業的一級資本充足率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應通過讓商業銀行發行債券以增加附屬資本金,擴充資本實力,提高競爭力。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鞏固國內現有市場的同時,還應以國際并購的方式擴展海外金融市場,擴大服務領域,逐步發展為以國內市場為主,具有較強國際競爭的超級國際銀行。國內各銀行要結合各自在歐洲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規劃發展戰略,突出自身特點,加強與歐洲各金融機構的內部分工與協作。
4妥善處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目前的解決思路是把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剝離出來,出售給專業性資產管理公司(AMC),AMC以發行財政部擔保債券、金融債券或中央銀行貸款為資金來源購買這些不良資產,然后通過債權轉股權、證券化、出售、置換和資產重組等方式處置這些不良資產,對已確定為無法收回的呆帳貸款,由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呆帳準備金沖銷。1999年4月20日,我國第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立,開始了我國利用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不良資產的探索。
(二)調整我國在歐洲設立金融機構的格局。
根據歐盟的規劃,1999年之后,歐盟各國中央銀行的職權將移交給歐洲中央銀行,穩定貨幣的職能將由歐洲中央銀行來行使,而金融監管職能仍由各國來行使。由此可見,我國金融業若想涉足歐洲或在歐洲謀求發展,就必須研究未來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例如歐洲中央銀行如何實施貨幣政策,采用哪些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內部決策時如何協調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和矛盾,如何與公眾及市場在政策方面溝通,各國市場準入條件的寬嚴等,這些都與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益直接相關。另外,歐洲中央銀行總行設在法蘭克福,這就意味著法蘭克福的金融地位進一步上升,歐洲中央銀行未來的公開市場操作會以法蘭克福和倫敦的金融市場為雙重中心,后起之秀的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貼現所、票據交易中心的席位將成為國際銀行業必爭之地。為此,我國金融業應調整自己的歐洲區位戰略,改變過去僅以倫敦為中心的格局,加強在法蘭克福的力量和投入,并考慮在歐元區之外的國家(如瑞士)設立機構。
(三)努力開拓新的金融業務。
歐元推出以前歐洲國家的各種貨幣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外匯交易,歐元推出后,歐元區內貨幣兌換方面的業務全部消失,估計這部分業務占全球外匯交易的10%左右。兌換收入一直是我國銀行業收益的重要來源之一,歐幣的統一則使這項收益不復存在。不過,歐元出現后,歐元與美元、日元的交易量會大大增加,據國外銀行推算,未來歐元交易會占全球日外匯成交額的55%。凡此種種業務變化都應得到商業銀行的高度重視并在其經營策略上作必要的調整。隨著歐元的推行,歐元區內的資本市場將會有較大變化,銀行及企業間的競爭將加劇,有關的商人銀行業務將增多,這樣,我國銀行應合理安排歐洲各分支行的零售和批發業務,并努力尋求更多的商人銀行業務機會。歐元債券、歐元股票、歐元大額存單等新金融工具的相繼出現,也會帶來新的業務機會。在國際結算方面,歐盟8個核心成員國的對外貿易將占世界出口貿易的17%,考慮到德國出口貿易規模和馬克作為貿易計價的情況,今后歐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可望達到25%左右。銀行作為結算中介,必須適應結算貨幣的轉變,開拓歐元結算業務。
(四)加強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監管。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后,30年代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銀行體制幾乎崩潰。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銀行體系,美國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因為他們將危機的誕生主要歸因于銀行發展的多項綜合業務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從而為整個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鑒于此而頒布的銀行法便主要著眼于銀行業與其他金融業分業經營以降低風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第一,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承銷和發行證券,二者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嚴厲禁止交叉業務和跨業經營。其二,該法案對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最初規定對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來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許支付少量利息。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支付危機。其三,該法案規定政府對銀行存款給予保險,并據此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實行最后貸款人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儲戶利益,同時提高銀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嚴格限制下,美國金融業在分業狀態下迅速發展著。這時候,以前從屬于銀行的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獨立發展并逐步成熟起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業務經營范圍與經營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步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四大支柱。但是進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現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范圍的交叉,嚴格的業務劃分被逐步打破,,經濟學家及政府都開始考慮關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發展問題。經過長久的爭議與探討,1999年12月,美國終于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新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掃除了法律上的障礙。
二、業經營的產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業自誕生以來,其業務范圍及機構設置并沒有自動的劃分開來。最初幾年主要都是由銀行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業務(存款與放款業務)之外新開發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以后,美國率先立法,限制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分業經營,隨后,許多別的國家紛紛效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分業經營能夠使各金融機構更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開發新產品,新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當時主要是銀行)的風險并使其收益更加穩定和有保障。其次,分業經營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業務劃分,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都相對單一化,簡單化,這樣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并使其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分業經營的立法規定卻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這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這一立法規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首先,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嚴格的業務劃分使投資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綜合化的服務機會,投資者不得不與多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往來以滿足其多種金融需要。同時,它也削弱了銀行業的實力,因為業務范圍的嚴格限制使許多銀行喪失了許多盈利機會,所以現實中,許多大銀行都力圖混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說,這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且分業經營降低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性,將過去整個金融業的競爭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不必再擔心來自于許多大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從而削弱了許多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而投資者也無法享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另外,尤為重要的是,在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業務的分業經營狀態無疑不能滿足全球化的金融發展趨勢的要求。于是各個國際性的大銀行紛紛朝著業務的綜合化方向發展。他們通過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繞開法律的壁壘,達到綜合經營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單,NOW賬戶,現金管理賬戶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這一環境中的產物。
分業經營規定的最初動因在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然而在事實上,面對世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它反而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為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分工的界限,走上了業務經營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全能化,從分業走向合業,這是與西方經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負債業務比例的變化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來,西方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儲蓄存款的比重相應上升,這一結構性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長期信貸業務和投資業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第二,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個商業銀行尋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這迫使銀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和品種。他們一直想方設法繞過法規的限制,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張,突破傳統的業務束縛,開發更多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于這些積極創新的銀行而言,許多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因為通過創新業務的開展,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逃避政府的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與此同時,金融管理當局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過時的法規,適時的為商業銀行開拓新業務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論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從最初的資產管理理論到負債管理理論及至70年代末期出現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他們都是為了有效推動金融業的安全穩定發展而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只重視資產或者只重視負債的理論的偏頗之處,使商業銀行真正的從其資產負債業務雙方著手,同時拓展資產負債業務,使其相匹配,達到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發展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為西方商業銀行業務不斷走向全能化綜合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綜合業務的開展。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理論的發展乃至政府監管水平的發展都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做好了準備。分業經營終究只能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三、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
1999年12月,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了已實施六十余年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規。這一法案的頒布無疑將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合業經營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的兼并與重組將會加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會日益加強。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隱含著許多風險。
首先,合業經營將加劇兼并行為,使各金融機構過分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綜合化,而忽視了穩健經營這一根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機構兼并的機會成本就是其穩健程度,穩健經營要求管理人員經常不斷敏銳的監督本機構運作情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過分關注合并以擴大規模和范圍,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預期,策略及日常業務經營等方面潛在的混亂。由于合并各方在企業文化,員工素質,經營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合并后能使各方的優勢結合并發揮其規模效益還取決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業經營也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金融機構自身都更清醒的認識到風險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對于某些項目,即使那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其所面臨的新的風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對從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的監管和防范。
綜上所述,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會經濟金融形勢都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才能夠適當放寬對業務范圍的限制。目前我國所采取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正是基于這一考慮。而一旦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更為健全,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便可朝著業務監管綜合化方向邁進一步。
參考文獻:
《主要國家河地區金融業務和監管體系的發展和演變》《金融參考》2000年第4期
一、我國銀行保險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銀行保險一般指壽險公司利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網絡和客戶資源銷售保險產品。對于銀行來說,積極發展銀保業務不僅可以豐富銀行的服務內容,拓展銀行業務,降低銀行對利差收入的依賴性,而且可以利用保險公司的客戶,深挖保險公司擁有資源的潛力,實現資源共享;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利用銀行龐大的營業網絡銷售保險產品,不僅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營銷成本,而且可以借助銀行良好的信譽和客戶資源拓展市場。正是由于銀保合作可以通過資源共享提高經營效率,實現“雙贏”,銀行保險在海外得到了迅速發展。據有關資料介紹,2000年,歐洲保險傭金占銀行總利潤的比例高達10%,201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5%,500家大銀行中接近一半擁有專門從事保險業務的附屬機構。歐洲大多數國家銀行保險的保費收入占壽險市場的比重為20%~35%,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這一比例達到50%~70%。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銀行保險占保費收入的比重也達到20%以上。
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國外引入銀行保險銷售模式以來,銀行保險發展迅速,成為壽險公司的重要銷售渠道。2003年,銀行保險占我國壽險保費收入的比重達到26%。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銀行保險在國內的發展減緩,2005年前10個月更是進入低迷狀態。2005年末起銀行保險一改近兩年的頹勢,出現迅猛上升的勢頭。2006年一季度,銀保業務量占到壽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33.9%,中國人壽股份公司的銀保收入同比上升了121%,占到新單保費收入的40%。銀行保險業務量的忽上忽下,表明我國銀行保險業務還不夠成熟,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基礎并不牢固。
從保險公司角度看,隨著保險公司的增多和競爭的加劇,銀行渠道成為稀缺資源,銀行由于其優勢地位而對合作保險公司手續費要價過高。據調查,保險公司支付給銀行的手續費大體在3%~3.5%的水平,個別渠道甚至達到4%。除手續費外,保險公司還須向銀保銷售人員支付激勵費用。此外,相當數量的商業銀行會對合作保險公司提出購買基金產品等不同要求。
從銀行角度看,各公司的銀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結構單一,主要產品一般為期限較短的躉繳型分紅產品,與銀行儲蓄產品相似進而構成競爭。此外,保險公司還有濫用銀行信譽之嫌。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銀行保險誤導銷售問題仍十分突出。銀行保險的宣傳資料往往混淆了儲蓄和保險的界限,有的銷售人員夸大宣傳銀行保險產品的收益性,以錯誤的收益率計算方法誤導分紅產品客戶。另一方面,銀行保險的售后服務也不到位。各銀行機構保險大多為手工操作,保單流轉緩慢,客戶從投保到拿到保單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同時由于現行銀行保險合作主要集中于柜臺銷售,其他方面的合作極少,大部分公司的查詢、契約保全、保單貸款、保單更改及理賠等服務項目,還只能在保險公司操作,從而使客戶感到十分不便。
進一步看,銀行保險發展困難的深層次原因是,銀行與壽險公司的合作缺乏長期利益共享機制,銀行尚未將銀行保險業務納入銀行發展的整體戰略框架,保險公司也只是簡單地將銀行保險作為一種銷售方式,側重利用銀行的品牌效應而忽視了自身品牌的維護和產品創新。因此,銀保合作只能在簡單銷售的低水平進行。在各公司產品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對銀行網點資源的爭奪就成為保險公司發展銀行業務的重要手段,而這種爭奪又主要體現在手續費的競爭上。銀行保險產品銷售成本的不斷攀升縮小了保險公司的利潤空間,加大了經營風險。
二、發展綜合經營對銀行保險業務的影響
由于綜合經營具有節約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風險和獲得協同效應等優勢,在市場競爭日趨加劇和金融機構加速轉型的環境下,通過穩步推進綜合經營來提高我國金融業競爭力已在上下達成共識。特別是隨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內部治理的改善,商業銀行正在重構盈利模式,將經營重點轉向理財和零售業務。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綜合經營的內在要求更加迫切。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近來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態勢日趨明顯。
綜合經營的實質是通過調整和改進業務結構,滿足客戶對金融服務的全方位需求,將過去需要多家金融機構才能提供的多種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集中到一家機構提供,從而使得客戶能夠得到質量和效率更高、成本費用更低的服務。換言之,就是要使客戶能從一個窗口購買更多的商品。因為研究表明,客戶從同一個金融機構購買的商品種類越多,他離開這家機構轉買別家金融商品的幾率也就越低。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推進綜合經營活動,不僅要加強與其他金融行業的業務與經濟聯系,更要調整金融機構的內部構造,改進運行機制,以適應經營方式的變動和有效控制風險。從目前金融機構的情況看,已經出現了以下一些調整動向:
一是從戰略的高度出發統籌規劃各類業務,重估不同業務的價值,調整業務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同時整合、重組內部組織機構與管理流程,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全面提高人力資源、業務流程、客戶服務、風險管控、定價與成本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是改進營銷模式,使營銷組織由分散向高度統一轉變,營銷渠道由簡單的客戶經理服務向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轉變,營銷方式由僅依靠自身渠道向各類金融機構聯動、多渠道銷售轉變。
三是積極開發多樣性產品,將多種產品和服務集成組裝成多種“產品套餐”,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四是改進技術系統,依托計算機和網絡系統的強大功能,實現數據大集中和信息處理的高效化,以迅速感知客戶需求,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搶占市場和培養新客戶群。
在上述調整的過程中,無論對銀行還是保險公司來說,銀行保險的地位和作用都將發生變化。過去銀行保險對銀行只是一項簡單的業務,其手續費收入只是銀行利潤的一個渠道。今后銀行會越來越重視銀行保險對銀行自身發展的作用,將之納入銀行整體發展戰略格局,整合于銀行的銷售模式之中。過去銀行保險對壽險公司只是銷售產品、拓展市場的一個手段,未來保險公司將更加注重銀行保險的產品開發和配套服務,借助銀行巨大的客戶資源,細分市場和尋找潛在客戶,設計有特色的、對應于不同客戶需求的產品,逐步擺脫低水平價格競爭模式。更加注重通過發展銀行保險,降低對傳統人的依賴程度。更加注重與銀行實現信息、網絡等各項資源的共享,降低經營成本。
具體來看,今后銀行保險將朝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銀保合作將由簡單的初級方式轉向深層合作
實踐表明,簡單的銷售模式使得雙方缺乏長期的共同利益機制,難以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并成為保險公司之間過度競爭的誘因。隨著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出于控股關系的銀保聯盟將產生和增加。銀保之間的合作將由柜臺銷售深入到售后服務、配套服務、數據資源共享等多個方面,根據產品的特性和目標客戶群的特點,選擇適合的銷售方式。通過深層合作,不僅使合作雙方的金融服務多元化、差異化、綜合化,還要通過融資、資金匯劃、聯合發信用卡等業務的合作,進一步挖掘客戶潛力,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拓展雙方的業務空間和利潤空間。
二銀行銷售銀保產品的模式可能發生變化
過去一家銀行往往同時銷售多家保險公司產品,人們常??梢钥吹皆谝粋€銀行網點中多家保險公司營銷員爭奪客戶甚至互相詆毀,使得客戶無所適從,損害了銀行和保險的信譽。隨著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今后部分銀行可能會從集團的整體利益出發,對關聯保險公司的產品實行專營。即便是繼續采取銷售協議模式的銀保合作,也有一部分會建立起排他性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在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網點與保險公司建立“一對一”關系的情況。此外,過去10年中銀行保險業務主要在五行一郵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交行、郵政儲蓄中展開,因為與其他類型的商業銀行相比,五行一郵具有無以比擬的網點優勢。但是近年來股份制等商業銀行發展迅速,尤其在高端客戶的理財業務方面已經占有競爭優勢。同時由于網絡技術和無線技術的發展,國外電話銷售和網絡銷售正在成為銀行的主流渠道,網點的重要性隨之降低,因此保險公司與股份制等其他類型商業銀行之間的銀行合作也會逐步得到發展。
三銀行保險產品范圍進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目前銀行保險的產品主要是短期躉繳型分紅產品,險種單一、雷同且與銀行儲蓄產品相似,不僅對銀行自身業務發展幾乎毫無幫助,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構成競爭關系,形成銀行產品與保險產品“兩張皮”現象。下一步銀行保險產品開發的核心將集中于兩個方面:
一是開發銀行主業關聯業務產品,例如辦理住房貸款時提供房屋保險、辦理中小企業貸款時提供業主壽險、辦理消費貸款提供信用保險、辦理汽車貸款時提供汽車保險、辦理匯兌業務時提供旅行或運輸保險等。這類業務是銀行自身業務的延伸,客戶也存在實際需求,產品開發和營銷的難度都不大。
二是開發全方位服務類產品,使保險產品與銀行產品相融合,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個人財富管理服務。為達此目標,通常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需要共享客戶資料,共同進行新產品開發,甚至建立共同的產品庫。
四銷售活動向專業化、組織化方向發展
金融配套環境較為薄弱,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吸引力不足。金融征信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明確主體,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規范監管體系,目前全市金融業缺乏統一征信平臺。金融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金融研究機構、信息分析機構和中介機構等高端服務缺乏,金融產業吸引力和城市金融產業層次有待提升。
二、泉州金融業稅收情況
(一)稅收概況
全市金融業稅收增長速度快,高于同期金融業增加值和服務業GDP增長率。金融業2011~2013年稅收占地稅總稅收分別為8.0%、9.3%、11.2%。2013年金融業繳納國、地稅稅收42.2億元,比增25.0%。按細分行業,銀行業占71.1%,保險業占13.4%,證券業僅占5.7%。
(二)存在問題
1.地方可用財力偏低
財稅體制規定,企業所得稅中央分成60%,省級收入為40%(泉州商業銀行和農商銀行稅收為市縣級收入)。2012年全市金融業稅收101771萬元,地方實得財力17365萬元,占32.2%。相比福州、廈門,泉州地方分成比例偏低,政府用于金融基礎建設公共投入不足,客觀上影響金融業發展。
2.金融業稅收政策效用有限
(1)稅收政策執行層面
企業享受減免稅數量有限,稅收引導作用受限。自2001年起,符合條件的非營利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從事擔保業務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計53戶次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享受免稅政策,而同期泉州卻很少有企業申請該優惠政策。
(2)稅收立法層面
準金融機構未能享受與金融機構相同的稅收優惠,稅收扶持作用偏弱。貸款公司、典當行等機構計提的風險準備金不得稅前扣除,企業所得稅負擔相對較重,不利于扶持民間金融發展。
(3)個別領域綜合稅負過重
不利于民間資金陽光化,造成稅源流失。直接借款給企業,個人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繳納25.6%的稅費,企業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繳納30.6%的稅費。稅費負擔過重,不利于隱性稅源顯性化,企業往往迫于賬務處理需要才開具稅務發票,否則通過賬外流轉利息逃避稅收,民間借貸真實狀況稅務部門難以監控;一定程度上也抑制投資欲望,不利于企業直接融資。
三、提高金融業靈活、效率和安全性,做大做強泉州金融業
(一)銀行、證券等監管部門充分發揮引導、管理和服務作用
1.培育多層次市場結構和多樣化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品質
(1)搭建多層次市場結構,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間接融資體系,逐步擴大非國有金融機構融資市場;直接融資體系,發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并重。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爭取泉州高新區盡快納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擴大試點范圍。完善產權交易市場,發展商標、專利、品牌、碳排放權、集體林權、海洋資源等產權交易。促進債券市場發展,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爭取泉州成為中小企業私募債券試點地區,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非金融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公司)債,推動中小微企業利用區域集優票據、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等融資。支持泉州法人銀行機構發行小微企業貸款金融債、“三農”金融債,爭取泉州成為福建省第三個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分中心。
(2)培育多樣化金融產品
提高資源要素的流動性和利用率。引進和豐富金融產品,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購房、教育、旅游等信貸需求,助推消費升級。推廣股權、債券、應收賬款、倉單、保單等權利質押融資方式,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創新集體用地及房產可抵押貸款模式。創建網上“金融百貨超市”,鏈接金融機構金融產品。舉辦金融產品創新評選大會,引進和推廣金融產品。
(3)引導企業規范經營
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泉州金融業粗放經營方式尚未根本性轉變,應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履行資本中介、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綜合金融服務提供者角色。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電子商務”三位一體的新型模式,提升企業電子商務開拓市場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力。
2.完善金融運行機制,引導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1)向上爭取一定的監管創新權力
賦予非銀行金融機構同等待遇。以創建和深化金改為契機,積極向中央爭取一定的監管自,適當放松政策約束,因地制宜創新監管措施。在體制機制上,賦予非銀行金融機構同等待遇,如可以聯網征信查詢系統、共享信用等級評定信息等。
(2)構建資金投向引導機制
支持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按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不同的指導基準利率,對扶持行業和項目予以優惠利率,嚴禁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提供新增授信。規范資金投向,中小企業私募債券業務應以高端制造、文化傳媒、高新技術服務為主。
(3)規范金融監管
防范金融風險。樹立金融風險防范理念,對金融市場風險、產品風險和機構風險等進行有效識別、精確度量和嚴格控制,提前預測和采取措施,避免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維護區域經濟金融安全。
(4)利用金融市場機制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市場化準入退出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引導股權交易服務于資產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引進現代化產業項目與本地資本結合,暢通資本走出去的渠道。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鼓勵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引導產業鏈兼并做大做強。
(二)政府健全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優化金融基礎配套環境
1.優化金融主體結構,健全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
(1)吸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來泉設立分支機構、區域總部
引進港澳臺僑金融企業,增加金融供給,兼顧大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增強競爭力度,推動金融服務均等化,降低金融投融資市場價格。
(2)支持成立地方法人金融機構
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推動泉州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準金融機構,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地方金融機構,培育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設立產業基金、創投基金,壯大資本實力。
(3)成立公益性非營利機構
注重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相結合,避免資本逐利只注重短期效應的負面性。設立政府主導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專項資金,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獎勵機制,設立小微企業互助機構,促進企業團體內生性增信。市財政出資探索設立市級再擔保公司,發揮增信和共擔風險作用。
2.優化金融基礎配套環境,提升金融產業層次。
(1)建章立制,完善金融管理地方體系
以市委市政府或金融工作局等名義,制定關于規范金融市場主體、市場行為、中介服務等制度體系,堅持公開透明、簡化審批原則,推動金改進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階段。
(2)加強人才建設,創建綜合信用體系
支持、對外金融交流與人才培訓合作,鼓勵海外高級金融人才來泉工作,引進和培育具有戰略發展方向的金融配套服務機構。創建綜合信用體系,構建區域性民間借貸登記系統、企業信用管理系統、金融信息共享系統,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服務市場,推動征信產品應用,發展信用評級機構,加強信用市場監管。
(3)實行財政獎勵政策
對總部設在泉州的金融機構給予一次性新戶獎勵、新增信貸投放獎勵及購地、購房補貼,對特定高端人才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給予一定比例獎勵。設立專項基金,用作地方企業風險擔保金和金融調控資金。
四、先行先試,發揮稅收政策作為空間,提升征管服務空間
(一)實行差異性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稅收政策作為空間
從稅收優惠政策上打通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兩個通道”,降低金融要素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困境。積極向上反映,爭取中央賦予泉州金改試驗區國家層面稅收優惠政策。
1.金融業試點改革實踐需要階段性探索和深入,稅收政策發揮效果具有滯后性,建議將現有稅收優惠政策優惠期限延長一定年限。
2.打通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的通道。為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對縣區及以下地區所有金融機構減按3%稅率征收營業稅,將享受減免稅的小額貸款從限額5萬元放寬至20萬元。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在一定年限內貸款損失準備金準予按一定比例稅前扣除。
3.打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通道。對個人通過股權方式投資金融機構減按10%征收股息紅利所得個稅;對個人通過債權方式購買企業債券、公司債券,減按10%征收利息所得個稅。對企業購買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取得利息收入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偛吭O在泉州地區的金融機構除了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外,新成立的可享受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對投入公益性、非營利性的產業投資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的企業,參照創業投資企業享受投資額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優惠;授權泉州市政府民政、財稅部門聯合認定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4.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和配套環境。新成立的征信業、信用擔保、再擔保公司,營業稅三年免征和所得稅“三免三減半”,營改增后律師、會計師等金融配套服務機構增值稅稅負超過3%實行即征即退政策。
5.建議中央、省適當調增金融業稅收地方分成比例,或對泉州市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比例。
(二)創新征管服務舉措,助力金融環境建設
1.樹立“企業誠信納稅推定”理念,促進企業提供真實財務信息,擴大企業查賬征收面,構建“查賬征收為主、核定征收為輔”的稅收征管新格局。
2.用好用足現有稅收優惠政策。匯編金融業財稅政策,開辟“金改”稅收政策網上專欄。完善稅收政策執行情況反饋機制,動態跟蹤執行效果,加強政策效應分析。
3.稅務部門主動參與企業信用體系平臺建設,提供量化信用評價,以納稅數據庫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對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簡化貸款手續,提高審貸效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致使全球資本市場大幅動蕩、大批金融機構倒閉或縮水,乃至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深入探討次貸危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鑒,吸取其經驗教訓,對我國金融業的穩健經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次貸危機影響金融業
一、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由于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并不大。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虧損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貸的資金金額比重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運營而言,影響輕微,少量的損失也在銀行可承受的范圍內。
(2)國內金融市場動蕩加劇
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的不斷增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消極的傳導作用。一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另一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蕩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年初為例,部分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次貸巨虧引發了一輪全球性的股災。1月份,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被蒸發,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續動蕩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市場的資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場的持續動蕩很可能對內地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壓力。在直接融資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很可能會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
2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加大
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可能會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來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都可能加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方面,在美國采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中國趨緊的貨幣政策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近幾年,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偏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國際游資投機人民幣的壓力,我國央行傾向于把人民幣存款利率與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采取了減息等貨幣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形成了倒掛。如果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反向而行,擴大的利差將增大熱錢流入的動力,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對沖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弱勢美元政策在不斷向全球輸出流動性的同時,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
3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抉擇
全球經濟的復雜多變,嚴峻挑戰著我國的貨幣政策。一方面,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信貸萎縮、企業獲利下降等現象,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產、股票等價格震蕩加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糧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所以,我國不但要面對美國降息的壓力,而且要應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都使貨幣政策面臨兩難的抉擇。目前,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有待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觀察。然而,可以明確的是,在現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影響,防止外部環境惡化作用于國內整體經濟運行。尤其是要重視觀察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結合和內部情況的變化適時做出靈活反應,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二、次貸危機中我國金融業的應對措施
1金融機構應加強對風險控制的重視
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流動性較為寬裕的背景下,投資者對經濟發展的前景較為樂觀,往往會低估風險。但是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處在經濟周期上升階段的經濟主體基于盲目樂觀情緒購買的資產不一定就是優質資產。美國次貸危機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價上漲使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氣氛迅速激發,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價持續走低后,次貸危機迅速暴露。因此,作為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永遠要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業銀行為例,近年來,我國的商業銀行紛紛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銀行十分重視利潤的增長,紛紛加大了信貸投入。與此同時,在我國市場上也存在著低利率和局部地區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因而住房抵押信貸一直被認為是優質資產。雖然我國的情況與美國有所不同,但是我國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有必要吸取美國、歐洲等國有商業銀行在此次危機中遭受損失的教訓,保持清醒的頭腦,從預防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沖擊的角度出發充分估計風險,實現自身的穩健經營和持續發展。
(1)加強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提高征信體系數據質量
在抵押品持續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視貸款管理的基本原則,即收入所得是第一還款來源,而不是過度依賴第二還款來源。所以必須針對貸款者的所得情況進行征信,而不是僅憑貸款者自己提供的數據。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接受個人住房貸款申請后,應及時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對借款人信用狀況進行查詢;貸款申請批準后,應將相關信息及時錄入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詳細記載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證號碼、購房套數、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房屋抵押狀況以及違約信息等。
(2)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
抵押物價格風險指隨著經濟環境、房地產市場狀況的變化而導致房屋價格下跌的風險。按揭貸款期間發生突然變故,貸款人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時,銀行不得不面對抵押物的處置問題,一旦房價下降,房屋處置變現后就不能補償銀行貸款的損失。而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上升周期,房價上漲較快,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不僅要對商品房實行價格,而且要對二手房交易價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價格進行監督與管理。通過建立科學的定價、估價管理制度使各類房屋成交價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場實際價值,以達到規避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價格風險的作用。
(3)正確認識評級機構的評級風險,審慎調險標準
在美國這次危機中,評級機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眾多投資者由于盲目信任評級機構對次貸的評級,而對次貸證券進行了巨額的投資,因此遭受了巨額的虧損。我國資產評估機構是重要的市場中介機構,商業銀行往往根據資產評估機構的報告確定抵押物的價值,進而確定發放貸款的金額、利率和期限等要素。信譽好的評估機構不但能夠為銀行提供客觀公正的評估結果,有助于減少房貸風險,提高信貸資源分配效率,還能根據宏觀經濟的走勢,合理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和未來風險。同時,商業銀行還應建立規范的評估報告復核制度,該制度不但可以確定資產評估機構股價的準確性,還能有效防止資產評估機構評估的隨意性,從而達到降低信貸風險的目的。
2金融機構應兼顧加強創新和完善監管
在美國的次貸危機中,金融創新一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因此,我國要在不斷加強金融創新的同時,完善對相關產品的監管。
(1)要加強金融創新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工具的創新正在不斷加快,如果不能跟上這一發展趨勢,就會在將來的全球化金融競爭中處于相對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對金融衍生產品以及一些復雜金融產品的定價能力是我國金融機構的薄弱環節,因此,要努力提高定價能力,確保對風險一收益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
(2)要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產品雖然可以對沖和分散風險,但不會消滅風險。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產品拉長了資金的鏈條,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通過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風險的房地產資產以證券化方式進入投資市場。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初期階段,雖然規模較小,但是要從起步階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場風險,提高銀行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審慎穩步地開展資產證券化。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也日益顯著.本文通過回顧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詳細分析了分業經營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金融業發展的利弊影響,繼而分析了金融業合業經營這一不可低檔的潮流的產生及影響,闡述了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及當前在此潮流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合業經營分業經營金融監管風險防范
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其業務經營方式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在目前世界經濟逐步趨于一體化,金融趨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也日益明朗。本文擬從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出發,對全球金融業合業經營的趨勢略作分析。
一,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作為現代經濟金融的強國,美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對全球各國的金融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值得借鑒的發展模式,當然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經驗教訓,為此,討論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是混合經營,沒有嚴格的業務范圍的劃分,金融機構的種類也比較少,服務品種也不豐富。作為金融機構的主要代表-銀行幾乎承攬了社會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務品種。銀行從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業務中解脫出來,開發了中間業務,但是這些業務還遠沒有形成規模效益,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后,30年代一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銀行體制幾乎崩潰。為了挽救危機中的銀行體系,美國于1933年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因為他們將危機的誕生主要歸因于銀行發展的多項綜合業務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從而為整個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鑒于此而頒布的銀行法便主要著眼于銀行業與其他金融業分業經營以降低風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第一,該法案規定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承銷和發行證券,二者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嚴厲禁止交叉業務和跨業經營。其二,該法案對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最初規定對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來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許支付少量利息。這主要是為了降低銀行的支付危機。其三,該法案規定政府對銀行存款給予保險,并據此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實行最后貸款人制度,這一切都是為了保障儲戶利益,同時提高銀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嚴格限制下,美國金融業在分業狀態下迅速發展著。這時候,以前從屬于銀行的一些金融機構開始獨立發展并逐步成熟起來,并有了自己獨立的業務經營范圍與經營管理模式。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步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四大支柱。但是進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現各種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范圍的交叉,嚴格的業務劃分被逐步打破,,經濟學家及政府都開始考慮關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業的安全發展問題。經過長久的爭議與探討,1999年12月,美國終于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并新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從而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掃除了法律上的障礙。
二、業經營的產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業自誕生以來,其業務范圍及機構設置并沒有自動的劃分開來。最初幾年主要都是由銀行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金融產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業務(存款與放款業務)之外新開發的金融服務產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經濟危機以后,美國率先立法,限制銀行(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的業務融合,要求分業經營,隨后,許多別的國家紛紛效仿,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首先,分業經營能夠使各金融機構更加專注于自己所擅長的優勢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盲目開發新產品,新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當時主要是銀行)的風險并使其收益更加穩定和有保障。其次,分業經營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業務劃分,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都相對單一化,簡單化,這樣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特點,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并使其經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分業經營的立法規定卻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這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這一立法規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首先,分業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嚴格的業務劃分使投資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綜合化的服務機會,投資者不得不與多家不同的金融機構往來以滿足其多種金融需要。同時,它也削弱了銀行業的實力,因為業務范圍的嚴格限制使許多銀行喪失了許多盈利機會,所以現實中,許多大銀行都力圖混合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說,這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并且分業經營降低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性,將過去整個金融業的競爭分散到了幾個不同的領域,例如投資銀行不必再擔心來自于許多大的商業銀行的競爭,從而削弱了許多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而投資者也無法享受激烈的市場競爭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另外,尤為重要的是,在二戰以后,世界經濟貿易迅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業務的分業經營狀態無疑不能滿足全球化的金融發展趨勢的要求。于是各個國際性的大銀行紛紛朝著業務的綜合化方向發展。他們通過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一系列的金融衍生產品,繞開法律的壁壘,達到綜合經營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單,NOW賬戶,現金管理賬戶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這一環境中的產物。
分業經營規定的最初動因在于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然而在事實上,面對世界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它反而加劇了銀行業的風險,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為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分工的界限,走上了業務經營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業務品種,從專業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全能化,從分業走向合業,這是與西方經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銀行負債業務比例的變化為其業務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來,西方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儲蓄存款的比重相應上升,這一結構性的變化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長期信貸業務和投資業務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長期資金來源。第二,銀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個商業銀行尋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來,西方金融業競爭激烈,銀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這迫使銀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和品種。他們一直想方設法繞過法規的限制,向證券保險等領域擴張,突破傳統的業務束縛,開發更多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于這些積極創新的銀行而言,許多法律條文形同虛設,因為通過創新業務的開展,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逃避政府的監管和法規的限制。與此同時,金融管理當局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過時的法規,適時的為商業銀行開拓新業務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論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發展,從最初的資產管理理論到負債管理理論及至70年代末期出現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他們都是為了有效推動金融業的安全穩定發展而產生的。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只重視資產或者只重視負債的理論的偏頗之處,使商業銀行真正的從其資產負債業務雙方著手,同時拓展資產負債業務,使其相匹配,達到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的發展適應當前金融形勢,為西方商業銀行業務不斷走向全能化綜合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而極大的促進了他們綜合業務的開展。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理論的發展乃至政府監管水平的發展都為金融業的合業經營做好了準備。分業經營終究只能是金融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階段。
三、合業經營的發展趨勢。
1999年12月,美國頒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廢除了已實施六十余年的關于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法規。這一法案的頒布無疑將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合業經營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的兼并與重組將會加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也會日益加強。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隱含著許多風險。
首先,合業經營將加劇兼并行為,使各金融機構過分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綜合化,而忽視了穩健經營這一根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金融機構兼并的機會成本就是其穩健程度,穩健經營要求管理人員經常不斷敏銳的監督本機構運作情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過分關注合并以擴大規模和范圍,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預期,策略及日常業務經營等方面潛在的混亂。由于合并各方在企業文化,員工素質,經營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合并后能使各方的優勢結合并發揮其規模效益還取決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業經營也會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政府,社會以及金融機構自身都更清醒的認識到風險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對于某些項目,即使那些較大的金融機構對其所面臨的新的風險也缺乏有效的管理辦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對從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的監管和防范。
綜上所述,金融業的合業經營趨勢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會經濟金融形勢都為此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才能夠適當放寬對業務范圍的限制。目前我國所采取的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正是基于這一考慮。而一旦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更為健全,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便可朝著業務監管綜合化方向邁進一步。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產融結合;投資動機;監管制度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上國有資本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格局已經被打破,各種類型的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都呈現出向縱深發展的態勢,并且發展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一、產業資本金融投資行為的動機分析
產業資本頻頻涉足金融領域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復雜的動機,需要我們認真、客觀、全面地加以分析和認識,并制定相應的監管對策。筆者認為,目前國內產業資本積極尋求產融結合的動機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參股或者控股金融機構,為自身提供更多的融資便利。雖然我們十分不愿意將這一條列為產業資本投身金融業的主要動機,但是不可否認,在內地市場上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尚處于表面的原始階段,緩解資金流壓力,爭取從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的信貸支持依然是目前不少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最主要因素。具有金融背景的企業更容易得到信貸支持,這在國內金融市場上毋庸置疑,而且對積極實現大規模擴張、投資多元化和資金流量大的集團企業來說顯得十分重要,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型。如以飼料為主業的新希望集團,在圍繞主業開展的并購和進軍房地產業的過程中,也成功地利用其參與金融業的背景獲得了巨額融資,實現了多元化投資。但是,更多的產業資本投資金融業卻僅僅把目光放在了緩解“融資饑渴”上,以商業銀行大股東的地位輕易獲取銀行巨額貸款和授信;以上市公司股權抵押貸款,拿金融機構的資金來充實自己的現金流;以投資證券公司為名義拿錢給證券公司炒股……,類似于這樣的手法并不少見,圖的是眼前的利益,冒的是極大的風險。在不久前發生的“上海周正毅事件”里,多家金融機構深陷其中并且損失慘重。以周正毅農凱集團為核心的“農凱系”在國內金融市場上向來以熱衷于投資證券公司而聞名,曾成功控股了“大通證券”和“泰達富友證券”。同時,農凱集團以2.33%的持股比例位居興業銀行第六大股東,并利用這一優勢輕松從興業銀行獲得20億元的綜合貸款。目前,伴隨“周正毅事件”調查的逐步深入,貸款風險已經開始凸現。
(二)投資金融業良好的利潤回報是產業資本涉足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因素。金融業在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壟斷保護行業,行業利潤一直高于社會平均利潤。雖然我國現在已經加入WTO,但完全有理由相信,至少在短期內金融業還不會失去即有的“壟斷利潤”。因此,對產業資本來說,目前只要擠進這個行業就能享受到超出其他行業平均利潤的回報,金融業作為一種長線投資,可以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收益。并且,從其他國家或其他行業的市場開放進程來看,許多壟斷行業逐漸放開時,往往會產生類似爆米花爆炸的效應,市場放開會帶來市場的巨大膨脹和活躍,而且會帶來超額的利潤,誰進入得早、誰滲透得深,誰就可以在市場利潤的分配上占得先機。尤其是一些實行投資多元化戰略的企業,投資制造業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其他可選擇行業也不多,而金融業的壟斷利潤和市場空間自然就顯示出特別的吸引力。以民生銀行的大股東新希望集團為例,該集團早就從“資本與金融的結合”中得到了真金白銀。據統計,2000年,新希望從參股民生銀行得到的收益就達到3020萬元,占同期公司利潤的54.7%。
(三)中國金融業廣闊的發展前景是吸引產業資本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據統計,截至2003年6月末,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20.7萬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達15.9萬億元,保險市場保費收入達2154億元,保險市場資產總額7782億元,上市公司1250家,市值總額41629.53億元。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市場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業不論是市場規模和結構,還是運行質量和效率都遠遠落后。加入WTO,中國金融業面臨著真正意義的對外開放和國際接軌,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將席卷而來。從世界上許多已經實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伴隨著政府對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國際金融資本的大規模進入,金融自由化將對本國金融業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金融資產快速擴展,市場主體迅速增加,金融工具日益多樣化,金融創新步伐加快,而金融業國有資本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市場結構也會出現重大調整和變化。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將上述影響稱為“金融大爆炸”,并預言中國金融結構正在進入大爆炸階段的前期,不用很長時期,金融大爆炸將在中國出現。無疑,中國金融業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外資金融機構的蜂擁而入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許多產業資本才積極介入金融領域,從而為今后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打下基礎。
(四)投資金融業也是產業資本實現長期戰略經營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從發達國家經濟金融發展的歷程來看,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參與金融資本融合的內在需要。產業資本通過向金融業的滲透,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強化集團企業內部資金的集約化管理,如目前國內不少大型企業集團都成立了財務公司,就是為了將企業內部龐大的資金流進行合理調度,并通過專業理財進行適度投資,從而發揮資金最大的使用效益。其次,產融結合可以為企業發展尋求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跨行業協同效應。以發達國家的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為例,許多大型汽車制造商都擁有自己的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而完善的汽車融資服務不僅直接帶動了汽車生產和銷售主業,而且大大增加了公司盈利。2000年,美國通用汽車信貸公司為全球800萬客戶提供了汽車信貸支持,其當年凈利潤占通用公司總利潤的36%。而福特公司2000年汽車信貸業務的稅前盈余則高達30億美元,已經接近其汽車制造主業的水平。還有,產融結合也是企業走出國門,實現全球化運作的一條重要途徑。當今世界,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其中,實體經濟全球化是催發金融全球化的基礎和動力,而金融全球化又進一步推動了實體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無論是跨國公司的資金結算,還是跨國資本的兼并重組,都離不開國際金融市場這個舞臺。用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的話來說:“產融結合不一定能保證跨國集團的成功,但跨國公司則一定要成功地進行產融結合”。
二、產融結合對中國金融業的積極意義
從世界上不少知名大公司的發展歷程看,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滲透是一種必然趨勢,目前世界500強中有80%以上都是成功地進行產融結合的運作。以通用電氣公司(GE)為例,通用電氣以電氣照明行業起家,歷史悠久,是道瓊斯工業指數1896年設立以來惟一仍在工業指數榜上的公司。但是,目前的通用電氣早已不再是一家純粹的工業公司,2000年,通用電氣銷售收入1299億美元,凈收益127億美元,這其中,GE金融服務集團的銷售收入為662億美元,凈收益為52億美元,分別占到總額的5l%和41%。GE金融服務集團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容包括信用卡業務、保險業務、商業貸款、租賃等諸多金融領域。在發達國家,產融結合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的發展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它不僅有效解決了企業自身發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瓶頸,有力地推動了跨國公司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而且在推動金融創新,完善社會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我國目前而言,金融業整體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經營規模偏小,金融體制不健全,市場結構不完善,金融資產質量較差,金融產品營銷方式落后,這些問題極大削弱了國內金融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我國已經加入WTO,金融業面臨的沖擊和挑戰首當其沖,據業內專家預計,入世5-10年后,外資銀行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外幣存款份額將占到15%,人民幣存款將占10%,外幣貸款份額將在20%-30%,人民幣貸款將達到15%。另外,在外資銀行最具有競爭力的中間業務市場上,其市場份額將呈現快速上升的勢頭,其中包括貿易融資、信用卡交易和現金管理。與此相同,證券、保險業放開后也同樣面臨激烈競爭。面對挑戰,中國金融業急需壯大規模,提升實力。金融企業通過上市到資本市場融資無疑是一條捷徑,但是對大多數中小金融機構來說,上市至少在短期內還不太現實,而引進包括產業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則可以說是目前最為可行的一條有效途徑。
通過引進產業資本,國內金融企業一方面可以增資擴股,充實資本金,增強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并且,通過增資擴股實現股權多元化,可以以此為契機改善目前國內大多數金融企業不合理的產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其加快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資本的積極介入,目前金融市場上還存在的不少空白領域能夠得到迅速填補,比如專為消費者提供汽車融資服務的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專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民營銀行以及遠遠跟不上市場發展步伐的人壽保險公司等等,這不僅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完善,而且可以促進市場競爭,提高服務水平,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三、加強產業資本金融投資行為監管的幾點建議
在我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雖然還僅僅處于起步的階段,但是,金融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產業資本大量進入金融業已經給金融監管當局提出了新的課題。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產融結合方面的監管法規和政策還很不完善,加之產業資本的金融投資行為動機十分復雜、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要實現有效監管困難很大。筆者認為,當前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迫切需要監管當局引起重視。
(一)強化對金融企業的股權監管。在傳統金融市場條件下,國有股在金融企業的股權結構中占據了絕對優勢,因此股權監管意義不大,這也導致監管當局一直忽視了對金融企業的股權監管。事實上,這方面我們有過深刻的教訓。以建國以來國內最大的一宗非法吸儲案為例,由于完全受控于大股東,廣州市商業銀行穗豐、匯商兩家支行淪為大股東予取予求的“提款機”,四年內賬外經營非法高息吸收了超過150億元的資金,使廣州市商業銀行出現了全行性的支付風險。在金融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性金融機構開始實行增資擴股和國有股權退出,一些產業資本迅速填補空缺躋身大股東行列,其中不少企業把目光盯在了金融機構的控股權上。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暫行規定》(1999年6月20日)第十五條:“單個股東投資金額超過金融機構資本金10%以上的,必須報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雖然對不少銀行來說,僅有10%是肯定控不了股的,但是規定中并沒有對關聯企業、關聯股東的參股做出更明確限定,因此,這并不妨礙有關聯關系的企業同時參股一家金融企業,通過擁有較多的表決權從而實現事實上的控股,這對一些股本規模較小、股權又相對集中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而言無疑是十分危險的。因此,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對金融企業的股權監管,一方面要嚴格把好審核關,在積極引進優質資本的同時,杜絕不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股金融機構。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督促金融機構完善內部控制,適當分散股權,努力實現股權平衡。
(二)強化對商業銀行關系人貸款的監管。所謂關系人,是指商業銀行的董事、監事、管理人員、信貸業務人員及其近親屬,以及上屬人員投資或者擔任高級管理職務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現有的監管法規中雖然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嚴格控制關系人貸款,但卻沒有實質性的控制要求和相應的監管措施,并且,許多商業銀行自身內部也對關系人貸款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因此有不少企業通過參股商業銀行,掌握投票權,很容易就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信貸支持,而目前一些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發放給股東企業的貸款也遠遠超過了人民銀行規定的單戶貸款管理的比例,并已經陷入股東貸款過度集中所帶來的困境之中。因此,監管部門必須盡快制訂相應的監管措施,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在對金融機構增資擴股進行審批時,制訂一些限制股東向所投資金融企業進行融資的政策規定,如若干年內不得向參股銀行貸款,或提高貸款條件等等,從而將一些“劣質投資人”擋在門外;二是監管當局要切實加強對商業銀行關系人貸款的監管和檢查,對單戶超比例的關系人貸款要堅決督促其壓縮貸款規模,降低單戶貸款比例,否則要給予必要的處罰。三是要督促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關系人的授信管理,嚴禁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同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貸管理的問責制和貸后評價制度,不給違規發放關系人貸款有可乘之機。
(三)積極推行金融機構信息披露。隨著金融全球化和混業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以及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向金融機構參股,使得金融機構本身的法律結構和管理結構也日趨復雜化。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監管當局單方面的力量,顯然難以對金融機構施以全面、及時、有效的監管,必須積極借助外部中介機構力量來完善和補充金融監管。當前尤其要重視推行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實現監管當局、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三者之間的信息對稱。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夠將金融機構置于市場的監督之下,使市場參與者能夠在充分了解銀行經營狀況的基礎上做出理性的判斷,從而避免交易前的逆向選擇和交易后的道德風險。通過信息披露,金融機構的股權變動、關聯交易(貸款)等重要信息可以及時、充分、準確地被市場和監管當局所掌握,從而對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但在目前國內,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非上市金融企業目前還沒有信息公開披露的義務。對此,監管當局應積極按照循序漸進、穩步實施的思路進行探索,推動有條件的金融機構盡快實施信息披露;同時,加大對社會公眾金融知識和風險意識的宣傳教育力度,幫助社會公眾正確、理性地看待金融機構披露的信息。
(四)強化對大股東企業的風險監測。一般而言,在現有的制度設計下,能夠參股金融機構的企業都是一些自身實力雄厚,經營業績良好的優質企業。但是,以產業資本自身的資金實力來看,對資金鏈的管理也同樣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以民生銀行的大股東——東方集團為例,2001年7月26日該公司公告,以公司所持有民生銀行1.69億法人股為質押物,為公司控股的錦州港向中信實業銀行申請4億元貸款提供質押擔保,一則公告涉及了三家上市公司,兩家商業銀行和多個監管主體。這一方面顯示大企業集團可以有效調集內部資源向某方面傾斜,快速抓住市場機會,另一方面也說明一旦資金鏈或某些運營環節出問題,將動搖整個集團的實力,甚至有可能給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帶來風險。因此,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金融監管的各方當局應加強信息交流和工作協調,有針對性地對目前國內金融市場上涉足較深、影響較大的產業資本實行風險監測,共同建立和完善重點行業、大型企業的風險監測數據庫,加強風險分析和預警,為更好地掌握金融監管的主動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