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本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而實踐教學對育人又有著獨特的優勢,因為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直接面對學生,易于采用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可為學生提供優質和個性化服務,有利于學生發揮所長,彌補所缺,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獲得個性化的最優發展。所以,從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良好的實踐教學最能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全人教育,發展個性”這一教育思想,促使不同學習基礎、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智力能力的學生獲得自由的發展,并為學生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基礎。所以,有效落實實踐教學,構建相對完整、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起步較晚,形式陳舊。盡管近年來各學校紛紛加大了實驗室建設資金方面的投入,在培養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1)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仍然存在,實踐教學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2)實踐教學體系內容陳舊,與社會及企業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存在差距;(3)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力量薄弱,教師實踐能力素養不夠高,缺乏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的雙師型教師;(4)實踐教學軟件配套整體投入不足,實踐教學基地管理體制陳舊;(5)實踐教學質量監督機制尚不完善,缺乏管理和質量意識,缺少一套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特點的質量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缺乏對實踐教學的過程監督。針對以上問題,應用型本科院校亟需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加強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構建順應本校發展思路,適合本校學生特點,與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實踐教學體系。本文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和學生技能目標的研究,設計與課程體系相一致的實踐教學方案,建立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一致的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管理類專業對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要求都比較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公共管理的技能,在該專業學生的能力構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也應依據其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實踐能力目標的構成有針對性地確定實踐教學的方法、內容和手段,以點帶面最終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因此,本文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目標為:以推動公共管理學科全面建設為出發點,依托現有的實踐教學基礎設施,通過打造全新的“基礎-綜合-創新”三層次遞進的實習實踐平臺,構建形式多樣、目標多元、時間一貫的“課堂實驗、學期實習、綜合實訓”三模塊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樹立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的工作作風,強化學生組織管理技能、社交溝通、行政執法、調查研究、公文寫作與處理、統計分析等技能的培養。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路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和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體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互為滲透、補充,不脫節的特點,按照學生各學習階段的知識及能力培養要求,依托“基礎-綜合-創新”三層次遞進的實習實踐平臺,構建“課堂實驗、學期實習、綜合實訓”三模塊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即三模塊三層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課堂實驗模塊:
該模塊依托基礎實習實踐平臺和綜合實習實踐平臺,包含課內實驗、課外興趣小組實驗、課程設計等,主要針對大一、大二年級本科學生,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師在實踐教學計劃安排上,除保證實驗的必要課時,在內容上也要多樣化,可結合該階段學生的知識、能力及認知結構,開設辦公自動化、統計學實驗、管理學實驗、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等基礎性實驗。同時,結合公共行政、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技術、政府部門會計技術等專業類課程和能力類課程的要求,為學生購買管理信息系統、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電子政務系統、公共部門績效考核系統、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統、社會保險管理實訓平臺、公務員考試模擬系統等一系列先進性、通用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軟件,構建校內綜合實習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習實踐內容,營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
(2)學期實習模塊:
該模塊主要依托校內綜合實習實踐平臺及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包含專業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兩階段,主要針對大三、大四年級本科學生,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聯系實際、融會貫通的能力。學生可在校內外教師的指導下,在實習單位或校內進行模擬或實際的工作,形式上可以為校外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參觀訪問、社會調研實踐、校內集中實訓等。通過學期實習,學生可將多門專業知識綜合在一起解決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問題,既能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職業應用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助于未來職業的定位和選擇。
(3)綜合實訓模塊:
該模塊主要依托創新實習實踐平臺,包含畢業設計、科研活動、學科競賽、第二課堂、學術論文等多種形式,主要針對高年級學生,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敏銳度和洞察力,激發其潛在的研究興趣,提高自主創新和綜合研究的能力。該模塊強調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增加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自主性實驗,同時建立開放性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一個持續進行實踐能力訓練的渠道。學生可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新項目等平臺,自主設計實驗項目,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科研強項以及自身學習的不足來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同時,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課堂外的活動,如熱點沙龍、讀書匯報、時事熱點辯論賽、公文寫作賽、程序模擬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或學生小組活動,使學生在自由討論時事熱點、當前執政行為的同時,充分展現自我、發揮創意平臺。三模塊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在理論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相互協調、融合。課堂實驗模塊重點培養學生專業職業技能,學期實習模塊重點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聯系實際、融會貫通的能力,綜合實訓模塊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和綜合研究的能力,由此又構成了公共管理類專業的職業能力體系。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對策
(1)深化教學改革,做到理論教學實踐化、實踐活動教學化。
進一步強調理論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并重,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要把握公共管理學科前沿,又要密切結合公共管理實踐,更要聯系當地的實際狀況。同時強調理論教學方式多種多樣,鼓勵采用啟發式教學、研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把課堂講授、研討、案例分析、模擬訓練和社會調查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加大學生務實型能力的培養。
(2)完善實踐學分制度,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目前相當一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的是一種“虛擬學分制度”,尚未設置專業選修課模塊,即學生需要按照預先制定的教學計劃按部就班的上課,自主選擇性有限,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意愿,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這類院校應逐步實施實踐學分制度,試行“彈性學分制”,設立創業學分、實踐學分,對于參加第二課堂、讀書沙龍、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的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和學分獎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科研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為學生提供多樣靈活的學分獲取途徑。
(3)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加強實踐環節考核。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力量相對薄弱,從事該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師基本都是從事理論教學為主,習慣于傳統的講授法進行實踐課程的授課,且自身實踐能力素養不夠高,缺乏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因此學校應鼓勵教師進行實踐學習,積極參與相關培訓,承認相關的技術認證,可定期選派教師到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等公共管理部門掛職鍛煉,深入到一線工作環境中學習先進的實踐工作經驗和最前沿的管理模式,并對指導學生第二課堂、科研活動、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的工作量給予承認和鼓勵。同時,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可以適當壓縮理論課的學時,增加實踐課的比例,每學期定期開設實習實踐周,組織學生通過進社區、參觀新農村建設、參觀實習基地、學生活動小組等形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此同時要制定嚴格的實踐考核評分制度。公共管理類專業應遵照執行學校相關的實習實踐管理規定,根據實習的具體工作內容和實際完成情況,完成實習實踐總結和成果匯報,并要求行業指導教師和專業指導教師分別對學生在實習期的表現進行評價。實習期結束后安排實結大會,要求學生進行口頭形式的實結答辯和經驗分享,并提交書面形式的實習報告,教師根據二者完成情況給出學生最終的實習成績,以此來引導學生認真對待實習實踐活動,保證實習實踐教學真正收到實效。
(4)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鼓勵開展“校府合作”社會實踐。
摘 要:文章選取《社會學研究》和《中國人口科學》2003~2014年間每年第1期刊載的論文為樣本,對其數據引用行為進行
>> 19877―20166年我國檔案法規研究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期刊論文評價研究 體育期刊論文參考文獻中網絡文獻引用情況研究 從高被引期刊論文看我國圖書館讀者工作研究 從代表性期刊論文看我國教育博客研究 西安工程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國內物理學期刊arXiv自存檔論文的引用優勢研究 我國學習型城市研究期刊論文的文獻計量和內容分析 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期刊論文被引用率分析 陜西理工大學期刊論文計量分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期刊論文統計分析 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集群分布及其親疏關系研究 我國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期刊評價歷程研究 單篇期刊論文h指數的實證研究 期刊論文與專利文獻的整合框架研究 教育游戲期刊論文內容的分析研究 英語學術期刊論文轉述動詞研究 國內實證類英語碩博論文與國外期刊論文結果與分析討論部分的引用對比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引用網絡的構建與分析 能力坡道模型視角下期刊論文數據生命周期管護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中國人口科學》編輯部.投稿要求[EB/OL].[2014-08-15]. http:///channel/tgyq.
作者簡介:丁楠,女,浙江大學圖書館館員;楊柳,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丁瑩,女,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本科生;凌晨,男,本科生;潘有能,男,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一)醞釀階段
1979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當時我國的行政體制的弊端日漸凸顯,為了解決行政管理體制的不適應性以及時展中復雜的政治與行政管理問題,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逐漸被提上日程。I982年是我國于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年,同年行政管理科學得以恢復??v觀這一時期,由于學科本土化的意識還比較差,公共管理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框架體系。大多數的研究都局限于政府管理及公共管理一般理論性研究,并且公共管理的學科主要偏向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及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1]。
(二)恢復和積淀階段
經過改革開放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教育已經進入恢復階段。1S>86年,我國的高校開始將行政學作為政治學的二級學科進行本科教育,其中部分高校還設立了行政管理的碩士教學點。1987年公務員制度的建立也為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以及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并且在1988年中國行政管理學會開始在北京成立。至此,我國的公共管理開始形成體系,大量的行政學論文及專著開始涌現。
(三)突破和發展階段
1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方針。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中國原有的行政體制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并分別于13年3月和8月決定進行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改革。而后于1994年我國的國家行政學院正式成立。這些都為公共管理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之后各地方政府開始成立地方行政學院,這一時期很多的公共管理學者開始研究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和經典著作,我國公共管理的研究視野由此打開。
(四)轉型騰飛的新階段
I"8年《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對公關管理分散的專業和理論性的教學模式做出調整,并正式將公共管理設立為管理學下屬門類,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國土資源管理五個專業。這一階段主要是針對市場的需求,注重培養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在學科體系方面,中國公共管理的學科體系基本形成。公共管理的研究任務也從政府行政為導向轉為以公共問題為導向。
二、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問題分析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在我國的發展也僅僅只有二十幾年的時間,但是發展速度確實驚人和令人欣喜的。但是我們應當可以清晰的看到,作為一門學科的公共管理,其在中國的發展還是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一)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方面本土化不足
我國的公共管理是在中國社會主義改革以及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由于發展時間較短,長期奉行西方經典理論,并且缺乏實踐發展經驗,忽視了中國具體國情問題的研究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管理模式是萬能的,更何況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著典型的制度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各國在政治上聯系曰益密切,中國在21世紀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與機遇。因此,如何在國際舞臺上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構建適應我國發展的公共管理理論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不足
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設定假設成立,并確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后用一些檢測工具測量和分析這些變量,從而驗證人員預先設定的假設一般而言,公共管理方面的定量研究是指將運用統計技術運用到公共管理研究領域。
在我國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這一問題上,相關學者總結了七本我國主流行政管理刊物,根據其對2729篇論文的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的公共管理論文規范研究占到了總數的94.5%,處于理論研究的論文占到了總數的96%,而論文中沒有涉及到數據分析的則占到了論文總發表數量的94%。也就是說,當前我國關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大多數還是處于理論研究和問題分析階段,而對公共管理的定量研究卻是少之又少。
(三)在學科教育上公共管理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導致發展乏力
公共管理在我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適應中國國情的公共管理的理論結構初步建立,同時我國公共管理學者也充分吸收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成果。但是在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無論是公共管理的理論知識還是教學模式都比較陳舊,主要表現為:教師主要以理論講述為主,就理論講理論很難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次由于忽略引領學生參與教學實踐,很難培養學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最后,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在公共管理實踐部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是遠遠不足的。就目前而言,實際部門所做出的努力遠遠達不到學界的需要。
三、公共管理學的未來發展任務
(一)借鑒西方的管理理論與立足中國本土化研究相結合
借鑒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理論與著作的本意也是為了促進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但是這種全盤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理論分析中國公共管理的事實,完全不考慮國情的研究方法顯然是不正確也是不可取的。中國的公共管理研究必須在借鑒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實際,切實分析我國的具體國情,從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管理研究。個人認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本土化,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借鑒國外的管理實踐,中國的學者可以運用國外的管理理論和方法解決中國管理實踐中的現實問題。通過研究分析國外的管理實踐,了解國外學者如何從管理實踐中提出問題,如何通過具體的研究工作建立相關的管理理論同時必須分析國外公共管理理論是如何在管理實踐的推動下不斷演迸和發展的。第二,考慮中國的具體國情,公共管理學者必須以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為依據,通過選擇中國政府、學校、企業以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的各種管理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中建立起適應中國國情的公共管理理論。
(二)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雖然定量研究方法存在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科科學化的方向。所以我們必須從實證經驗出發,借助相關的技術和數理分析模型,這對公共管理研究者準確有效的分析現實情況具有
其實&性研°究方法與定量研究方法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國情,要求我們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相互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源上避免因為單純的依靠理論研究而不切合中國實際的情況發生;同時又可以避免單純追求技術手段而忽視真實嚴謹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就是說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完美結合才能更加真實且生動的反映中國公共管理現狀。
(三)改進高校公共管理教學方法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公共管理并不是一門純理論性的學科,它與當前我國國情以及政治、經濟發展現狀聯系緊密。因此在對其研究與教學方法上,完全依靠理論教學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公共管理的教學方向上,我們建議高校能夠將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現狀與公共管理的現實需要向結合,而當前對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高校的科研為主,所以加強對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科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公共管理的教學模式既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也不同于在職培訓。所以公共管理的教學方法應是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全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專業素質,即在課堂中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諸如案例分析法、開放式教學發、情景模擬和經驗交流等。這些方法要求老師必須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同時又要求學生掌握社會實際問題。這些教學舉措上的改進對于提高公共管理研究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爭取公共管理的國際話語權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中國公共管理的國際化發展路徑將成為大勢所趨。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來審視當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體系建設。這就要求我國學者認真總結我國公共管理的實踐經驗,運用中國特色的理論基礎建設我國公共管理模,并充分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全球公共管理氛圍之下形成中國特色,從而在推動全社會的發展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已達到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目的。從另一方面來看,通過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來推動國家治理的水平,也是中國公共管理朝國際化邁進的重要步驟。
四、結語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政府治理模式將越來越受到普通民眾的關注,公共管理必將會成為擁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學科,這也怡好順應了國際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要在充分吸收國外先進公共管理理論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公共管理的實踐經驗,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從而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輸送公共管理學科專業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奠定相應的基礎。
一、實踐性是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公共管理類專業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為實現公共利益,針對公共事務而開展的管理活動,公共管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本身就是一種實踐。該專業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及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與操作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1],實踐教學的效果是決定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公共管理類專業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應用性,如果公共管理類專業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死記教材內容、缺乏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二、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等手段,獲得基本技能和感性認識,進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教學活動組合[2]。它既包括驗證性實驗,也包括為解決實際生產和社會中的具體問題、提高創新能力而開展的參與性和研究性活動,還包括以了解社會和國情、提高全面素質為宗旨的假期社會實踐。公共管理類專業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課堂實踐環節、畢業實習環節、暑期實踐環節等,大部分學校把畢業實習環節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體。以筆者所在的河北師范大學為例,我校所開設的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在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根據課程的具體性質,在進行案例教學的同時適當加入實踐教學的內容,但很少涉及專業技能訓練的內容。從畢業實習環節的教學來看,這三個專業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模式,根據前幾屆畢業生的實習情況,85%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分散實習的方法。在暑期實踐環節,主要采取了學生自由組織實踐小分隊、并由教師進行指導的方式,大部分調研主題均能夠結合當前公共管理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原有實踐教學模式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1)無論在課堂教學環節、畢業實習環節還是暑期實踐環節,均沒有很好地體現專業技能訓練的內容,這對于應用性極強的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來講,不能不說是教學內容方面的缺失。(2)由于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和找工作等原因,原有畢業實習模式造成了更多的學生選擇“分散實習”,在這種模式下,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很難得到保證,實習過程往往變成了“放羊”管理。(3)暑期社會實踐的效果并不明顯。根據筆者對另外幾所學校的調查和訪談,發現上述河北師范大學在公共管理類本科階段人才培養的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當前我們急需探尋一種新的實踐教學模式。
三、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內容及途徑的重新認識
1.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和具體內容
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學,除了要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識外,更應加強學生公共管理技能的訓練。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和鍛煉學生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學生公共管理專業技能,提高學生解決管理中具體問題的實踐能力,這包括管理、組織、決策和執行等一系列能力。[1]結合本科階段學生的特征,筆者認為,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階段所要訓練的技能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組織管理技能、社交溝通技能、行政執法技能、調查研究技能、統計分析技能、公文寫作與處理技能等。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應主要圍繞上述專業技能展開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技能的認知水平和實踐水平。
2.實踐教學的途徑選擇
傳統教學模式把實踐教學的重心放在了最后畢業實習階段,由于受到找工作和考研的影響,很難保證效果;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盡管是每年都要進行的,但實踐內容又很難貼近學生所學的專業;傳統的課堂教學只重視了知識傳授和案例分析,很少有實踐和實訓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在傳統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我們急需探尋一種常態的、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筆者認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加以完善:一是通過學生參與管理類項目的研究,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相關專業技能,著重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統計分析、項目論證和撰寫研究報告等方面的技能;二是通過學生接觸和參與管理活動,解決管理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提高學生公共管理專業技能,著重提高學生組織、協調、溝通、社交等方面的技能。
四、來自河北師范大學的新探索
我校(河北師范大學)團委一直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由教師指導本科生申報和承擔一定科研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從2006年開始,學校統一開展了“頂崗支教”工程,并走在了全國高師院校的前列。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在如何借助“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和學校統一的“頂崗支教”大平臺,強化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1.借助“學生科技創新”平臺的實踐教學模式我校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在歷年科創活動中成績是比較突出的。例如,2009年全校學生科創項目共有56個結題項目,其中公共管理學院有8項,排在21個學院的首位(與生命科學學院并列)。2010年的數據,同樣支撐了這一結論,無論是立項率、結項率、獲獎率均遠遠高于全校平均水平(表1)。表12010年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參與學??萍紕撔禄顒拥那闆r單位科創情況立項數量結項情況結項數量結項率獲獎情況獲獎數量獲獎率延期結項和不予結項情況數量比重公共管理學院1919100%1684.21%00%全校21個學院19518293.33%10754.87%136.67%表1的數據說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參與學校科技創新活動中具有很強的優勢,所申報的研究項目均能緊密抓住本專業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參與管理類項目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和相關專業技能,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統計分析、項目論證和撰寫方面的技能,不少作品獲得了全國和全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獎。借助這一平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借助“學生科技創新”開展實踐教學的模式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主要表現在:缺乏針對這種實踐教學活動統一的、規范的、專業的實踐訓練標準;學生在項目申報過程中內容分散、方法不得體、撰寫不規范等問題比較突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屬于業余活動,未被列入正式教學活動。為此我們建議:第一,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納入正式實踐教學環節。指導教師要在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選題、論證、申報、調研、數據分析、撰寫論文和報告等各個環節,給予統一規范的指導;第二,學生科創活動應當圍繞本專業相關問題展開,學院和專業教師要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專業技能訓練實踐教學聯結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為學生補充《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學數量分析方法》《項目研究撰寫規范》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第四,鼓勵教師將自己所承擔的相關研究項目引入到實踐教學環節;第五,學校出臺相關政策,對指導學生科創活動的教師計算教學工作量并給予資助和獎勵。
2.借助學校統一實習平臺———“頂崗支教”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管理過程演繹
我國高校推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已有30多年的歷史,縱觀已有的經驗和研究來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從規章制度到具體運作及管理體系已經比較成熟、完備。不過,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的發展,本科教學普遍面臨著教學理念、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挑戰,特別是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因為存在著教師指導不力、過程不嚴以及論文質量泡沫等問題,正經歷著廢除與存續的輿論煎熬。對此,本文認為首先應該對高?,F行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過程展開演繹分析,然后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展開調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探討畢業論文的“棄存”或“改革”問題。
(一)管理主體及架構
綜合來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監督和管理的主體大致可分成三類:第一,省(市)教育廳及其相關部門。作為浙江省屬重點高校之一,浙江工業大學的主管單位是浙江省教育廳,其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改革及其質量評估等各項工作由教育廳高等教育處具體負責指導、監督和檢查,具體包括編寫《普遍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規范、下發通知、抽查各校各專業的畢業論文等。第二,高校教務處(科)。從學校層面來看,高校教務處一般都設立教學科具體負責畢業論文的指導、監督工作,包括制定畢業論文的規范要求、畢業論文評分標準、指導教師評語、畢業論文進程安排與考核等。從畢業論文題目申報、中期檢查、答辯督導到論文抽查等每個環節上來規范和監督各個學院的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第三,學院教學主管機構。如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成立了以教學院長為組長的畢業論文指導小組,制定畢業論文教學工作規范、畢業論文寫作指南、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工作規范、畢業論文答辯工作規范等各項規章制度。在這三大監管主體的指導下,畢業論文教學工作的具體執行過程則是:畢業論文教學年度工作計劃及組織實施由系負責,包括參照導師制確定學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組織和動員指導教師、畢業班學生認真學習畢業論文有關制度規定;組織做好畢業論文的選題、審題工作;審核簽署《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組織答辯委員會,確定答辯程序,組織答辯工作;做好畢業論文總結工作;由學院教學辦公室負責畢業論文具體工作的安排,包括統計和整理各類表格、安排論文評閱教師、發放通知、收集論文等;由論文導師負責學生的論文寫作過程,包括選題、撰寫開題報告、論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辯等。
(二)管理機制和流程
根據現行制度框架,畢業論文教學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監管主體比較清晰、管理制度規范程度較高,大致的運行機制可以用圖1來表示:圖1畢業論文管理運行機制從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上來看,以導師與學生為主的畢業論文教學主要包括選導師、選題目、開題、論文寫作、答辯等幾個主要環節。結合以上兩部分內容來看,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除了受到教學監管層的影響之外,關鍵還是在執行層的論文導師與學生。下面就以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為觀察對象,分析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優化畢業論文教學的可行路徑。
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實施及問題
教學改革是基于現行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創新。因而,要進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必須先要清楚高校畢業論文教學管理的實施過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究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畢業論文導師雙向選擇
論文導師雙向選擇制度是政管學院從2006年開始實施的一項教學管理創新舉措,具體做法是在學生大三第一學期的時候開始實施論文導師的雙向選擇工作:一方面,學生根據自身的研究興趣、學習課程等情況,結合論文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填寫“論文導師選擇志愿表”,每個學生可以填寫三個志愿;另一方面,論文導師通過閱讀學生簡歷、面試等方式,選擇自己愿意指導的學生名單。最后由學院根據師生雙方的選擇情況確定最后的名單,并進行公示。這一制度實施近五年來,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據調查數據顯示,學生所選擇的導師是第一志愿的比例達到62.07%,學生對導師選擇結果“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總和達到了98.85%。這說明:第一,學生的選擇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對該制度的認可度高。第二,論文導師的選擇過程及程序透明、公正,體現了學院教學管理過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項制度擴大了師生交流的機會,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這為整個畢業論文教學的開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礎。但是,我們把學生的評價與畢業論文導師的評價情況進行對比,則反映出論文導師對該項制度的認同度比較低。為此,課題組專門對政管學院長期擔任論文導師的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綜合來看,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大,其中對學術研究感興趣、學習認真的學生日益減少。這種情況導致指導教師一方面對選擇自己的學生不滿意,另一方面選不到自己滿意的學生,因而一些導師認為這種“沒得選擇”的選擇不如隨機分配。第二,部分學生濫用選擇權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該制度自實施以來就存在一種情況,即不少學生在填寫志愿前同時給好幾個教師打電話,希望導師選擇自己,而指導教師對這種情況往往是無法掌握的,所以導致指導教師在自己選擇的學生名單里(一般是五個左右)選擇了該學生,而該學生的第一志愿卻是其他指導教師。簡言之,對整個教學工作來說,作為第一個環節的“選導師”,其重要性則不用多說。不過,從調研結果來看,該制度在設計、執行、監管等各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選題分析
結合學院教學管理辦公室的畢業論文題目統計表來看,有幾個情況比較明顯:第一,從選題來源來看,從高到低分別是“學生自定(45.98%)”、“導師課題(33.33%)”及“導師建議(12.64%)”;在選題上花的時間比較多的學生人數占到62.79%,而且大多學生選擇的是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選題,選擇這兩個選項的人數比分別為80.42%和76.47%。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內容感興趣,教學的效果也比較好,這為較好地完成最后的畢業論了一個鋪墊;另一方面則說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作為評價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第二,論文題目體現了專業特色。2011屆本科畢業生共提交113篇論文,大約有20篇論文題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論文屬于社會保障方面的選題,其余66篇則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這與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模塊課程設置基本一致,明顯反映出學校公共管理的特色。從近幾年學生論文題目分析來看,問題集中表現在:第一,宏觀理論研究較多、選題偏空泛。以2009屆行政管理專業為例,40篇論文中就有10多篇論文選題明顯空泛,不適合做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第二,實證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運用不當。從本屆畢業論文的題目來看,盡管有35個選題是對研究對象做實證分析的,但從其論文終稿來看,案例說明主要以網絡、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數據為主,真正自己去做實證的調研數據、訪談資料少之又少。第三,熱點問題關注多,理論知識運用則明顯缺乏。本屆畢業論文討論主題涉及“菜價最后一公里”,“以房養老”、“廉租房政策”、“居家養老”、“民間慈善基金會”,“用工荒”,“房屋拆遷”等非常熱點的社會公共事件和政策。不過,這些論文均沒有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其中最大緣由則是理論知識運用的欠缺。
(三)開題報告分析
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論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一直受到教學管理機構、畢業生、論文導師的重視。有36.84%和47.37%的論文導師認為開題報告對論文寫作“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對應地,學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選擇“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不過,盡管有53.49%的學生表示自己“比較重視”開題報告的寫作和答辯,但在開題報告上所花時間比較多的人數比例只有45.35%,同時對于整個論文教學中“哪個環節最重要”的問題選擇時,只有5.81%的人認為“開題”最重要。結合師生的訪談情況,發現開題環節存在的問題是:如何提高開題報告的質量,真正體現開題對論文寫作的意義。目前,在開題報告教學時間安排上,學院考慮到學生考公、考研和就業的壓力,適應地做了調整,即把開題報告的時間安排在第八學期開學第一周。這一教學調整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開題,更好地完成報告的寫作。對于這一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的問題中,有61.79%的學生選擇“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師反映學生在開題前才和教師聯系。同時,仍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承認自己花在開題上的時間和精力不夠?;谏鲜鰡栴},在本次調研中,課題組專門設計了“是否把開題報告作為過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調查。對此,論文導師中有47.37%的人認為對畢業論文的階段性量化考核對畢業論文教學有積極促進作用,26.32%的人則認為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還有21.05%的人選擇了“不清楚”。結合前面的數據來看,如何真正地發揮“開題報告”的作用,加強對這一環節的考核或許是可以嘗試的一項改革。
(四)論文寫作環節分析
論文寫作是一個綜合性強、時間跨度較大的過程。課題組從動機、寫作時間、師生互動情況、論文質量情況等幾方面來評價這一環節的教學情況。從寫作動機來看,有55.81%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任務”,40.7%的學生是出于興趣,僅有3.49%的學生是為了獲得優秀的畢業論文成績;從論文寫作的時間上來看,76.74%的學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寫作,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從論文寫作過程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論文都經過導師3次以上的修改,人數比例達到75.58%,而且沒有一位學生的論文是未經導師修改直接提交的;從師生互動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教師和學生選擇“有事情才聯系”,這說明師生之間在選題、開題、初稿、定稿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會交流;從互動方式來看,現在師生間的交流主要以電子郵件和電話為主,傳統的面對面或小組式討論日趨減少。從畢業論文教學監管單位、學院畢業論文教學管理機構和論文導師的多方評價來看,畢業論文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廳對浙江工業大學政管學院2005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論文抽查分析的結果來看,與省內其他高校相比,論文總成績處于中等偏下的層次,特別在“選題”、“教師指導”、“文獻綜述”、“外文翻譯”、“學術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綜合應用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能力”這幾大方面,得分明顯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據政管學院畢業論文教學管理辦公室的統計來看,近幾年本科畢業生的成績分布大致表現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所謂兩頭小,即“優秀”和“不及格”的論文少,大部分論文都處在“及格”和“中等”之間。調查顯示,“及格”和“中等”的論文比例占到64%。同時,與前幾年相比,“良好”的論文比例則有所上升。最后,從對論文導師的調查來看,仍有16.67%的導師認為本屆畢業生論文抄襲情況“非常嚴重”,22.22%的導師認為“比較嚴重”,而認為“基本沒有抄襲”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說,如何提升畢業論文質量,優化畢業論文教學效果,仍舊是目前本科畢業論文教學面臨的嚴峻問題。
(五)答辯環節分析
畢業論文答辯是整個畢業論文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學校教務處組織專門的督導組對下屬學院畢業論文答辯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和指導。從學院層面上看,非常重視畢業論文答辯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辯委員會,制定了畢業生答辯工作規范并及時公布答辯信息等。從相關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學院的答辯工作程序比較完善,師生的認可度也比較高。學生對答辯工作滿意程度非常滿意的占23.26%,比較滿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廳也開始加大對本科畢業論文的監管力度,要求2011屆本科畢業生提交論文文獻相似性檢測報告。對此,政管學院在答辯資格審核中增加了文獻相似性檢測報告的環節,即文獻相似性檢測超過20%的學生不能參加首輪答辯,而與為首輪答辯沒有通過者提供第二次答辯機會的大組一起答辯。對該項規定,有73.68%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嚴重抄襲的現象;26.7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可以保證論文質量”;68.6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但不夠完善”。至于相似性檢測的結果是否合理,60.47%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有15.12%的學生認為非常合理。
三、優化畢業論文教學效果的改革路徑設計
從政管學院的畢業論文教學過程發現:第一,畢業論文教學管理的實施主體是學院和系。省教育廳、學校教務處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主導、監督的作用,具體的規范要求和實施責任主要落實在學院教學管理部門頭上。據此,要提高畢業論文教學的質量,則需要各學院、系(所)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教學管理改革措施。第二,畢業論文教學的核心是導師和學生。畢業論文好不好關鍵在于導師“導得好不好”,更在于學生“寫得好不好”。這就要求一方面畢業論文導師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把寫好畢業論文作為自身內在的要求,增加對學術研究和寫作的興趣。第三,優化畢業論文教學的成效需要從改善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出發。畢業論文教學是個周期漫長,場地分散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突出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監督和考核。課題組認為要優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可以探索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一)畢業論文教學管理主體應該進一步完善畢
業論文教學的相關機制,特別是導師雙向選擇制度、論文指導教師評價體系就管理過程來看,畢業論文教學管理主體,尤其是學院這一層級,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調控功能。在此,僅選擇導師雙向選擇制度、論文指導教師評價體系為對象展開討論。首先,就政管學院實施的導師雙向選擇制度來看,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該制度的認同度較高,而論文導師的認同度則相對較低。因而,導師雙向選擇制度的優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也尊重導師的選擇權,具體改革可嘗試:第一,把大三第一學期(第五學期)前兩個月作為師生溝通月,鼓勵師生在選擇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第二,每個學生只能限填一個志愿,如未被該導師選中,則服從調配。第三,為提升學生選題與教師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設置導師與學生的流動、協調機制,包括交換、共帶等。第四,適度考慮學生所學模塊課程與導師選擇之間的相關性,比如需調配的師生,則可以充分考慮這一點。其次,鑒于導師在整個畢業論文教學環節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參考其他高校的相關制度,可以考慮建立論文導師評價指標體系。為此,課題組專門設計了關于開展這項制度的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的認可度較高,而指導教師的態度則比較模糊。因此,應立足本院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其他院校的經驗來設立導師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先研究討論評價指標項,然后征求導師的意見,進行修改、試行。從內容上來看,導師評價體系可以包括導師自評、學生評價、領導小組評價等。
(二)推行實證研究論文的教學改革
從學生選題和監管部門的評價情況來看,公共管理系的學生選題偏大、空泛的問題比較突出。選題直接影響著論文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學生對純理論、重大問題的研究能力、研究條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導師對此類論文寫作的指導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論文教學中對選題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也是論文教學改革中尤為值得探索的一項工作。鑒于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普遍修過社會調查方法、統計分析、案例研究等課程,結合學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個一工程”等教學環節,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優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實證研究性本科畢業論文。所謂實證研究論文是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以公共管理領域的某一現實問題為關注點,運用問卷調查、訪談記錄,統計分析等方法對其展開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結論。實證研究論文教學的目的是鼓勵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學習如何從某一社會公共事件出發,運用合適的理論去分析、解釋,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從這一內涵出發,推行實證研究論文教學的意義在于:首先,做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既避免學生做大而空、無意義的理論研究,又會激發學生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責任感,提升寫論文的積極性。其次,以現實問題為基礎的研究,凸顯了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這一點正好能彌補目前學生對論文意義的虛無看法。再次,從現實來看,實證研究論文的訓練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職業,為勝任公共事務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當然,這一方案的實施細化,需要畢業論文管理過程中諸多環節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畢業論文監管主體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廳、學校對改革試點的支持、學院畢業論文規范的改革、學生從事實證研究的相關費用保障、論文導師教學方式的改革等。
(三)構建過程考核的畢業論文教學體系
過程考核首先是指對本科畢業論文教學主要環節進行綜合考核、評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績比例,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最終成績?;谡軐W院畢業論文教學的開展現狀,可以考慮把選題、開題、論文及答辯四個環節分別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綜合計算學生畢業論文最后的成績。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導師的復合型考核機制,具體指選題、論文環節的考核由導師來完成,開題報告和答辯的成績考核則由公共管理系來完成。這一考核體系還可以建立與其他考核體系的銜接。為進一步激發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積極性,可以考慮把畢業論文的過程考核和學生的評優、評獎聯系起來。加大對學生,在各種競賽、科研成果評比中獲獎的宣傳和獎勵。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從2017年開始,雙證在職研究生(非全日制)與全日制統招研究生考試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
研究生培養單位根據社會需求自主確定不同學科、類別研究生教育形式,根據培養要求分別制定培養方案,統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所以,報考雙證在職研究生是參加一月份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統一考試,考試相關內容介紹如下:
報考時間:
每年10月份網上報名,11月中旬現場確認,12月底參加統考,3月中旬公布國家線,4-5月復試調劑,9月開學。
報名官網: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簡稱研招網
招生專業:
金融、應用心理、口腔醫學、應用統計、翻譯、公共衛生、稅務、新聞與傳播、護理、國際商務、出版、藥學、保險、文物與博物館、中藥學、資產評估、建筑學、軍事、審計、工程、工商管理、法律、城市規劃、公共管理、社會工作、農業推廣、會計、警務、獸醫、旅游管理、教育、風景園林、圖書情報、體育、林業、工程管理、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藝術、中醫等。
報考條件: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獲得國家承認的??茖W歷后滿2年或2年以上(從畢業后到錄取當年9月1日)。
3.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報名參加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旅游管理碩士、工程碩士中的項目管理、教育碩士中的教育管理、體育碩士中的競賽組織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歷(以畢業到入學的時間計)。
2.大專畢業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3.有研究生畢業學歷或已獲碩士學位并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歷者。
參加單獨考試需要滿足:
大學本科畢業后在本專業或相近專業連續工作四年,政治表現好、業務優秀、已經發表過研究論文(技術報告)或已經成為業務骨干的在職人員,經本單位和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推薦,并且是為本單位定向培養或委托培養的考生。
考試科目:
英語、政治、數學或專業課一、專業課二;
報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審計專業碩士的考生,考試科目是: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和英語二。
實驗教學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和啟發性,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實驗方法與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實驗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以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1]。大學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公共管理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又相互支持的,必須統籌、協調起來。公共管理各專業培養方案中需要重視實驗、實踐環節的設計,在教學中融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堅持“加強基礎、培養素質、發展個性、突出創新”的方針,強化實驗教學基本理念,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專業崗位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實驗課程體系、實驗項目改革為突破口實行實驗教學改革,整體優化實驗課程體系,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實驗教學考核考試辦法,重視實驗教材建設。其理念主要體現為:
1.強化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公共管理學科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所以公共管理實驗教學應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即科學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建立起系統、科學的實驗教學體系。
2.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個性培養。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接受社會的挑選,作為培養學生的學校,必須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的學生放在教學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整體優化和改革中必須強化學生的中心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突出學生的獨立人格,培養加強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3.以系統論為指導,實施實驗教學整體優化。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應看成是一個大系統,其中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等多個子系統。要改變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從屬地位,單獨設置若干門實驗課,形成與理論體系相平行的實驗教學系統。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要相互協調、整合與優化,達到大系統的整體優化。
二、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課程設置
大學的課程,可以定義為一種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計劃。人才培養是由一個課程的總體來完成的[2]。分析美國的綜合素質教育、英國的寬厚基礎理論教育、歐洲大陸的專業教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目標和課程結構共同的特征是著重學術素養教育。在課程結構和形式上,注重文理、通專、自由選修與限定選修要求的結合。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和核心課程計劃強調人文與科學、倫理思辨與務實求證的有機統一,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中,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耶魯大學的自由教育培養模式與分修制注重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和基礎性,注重基本技能(寫作、外語運用、數學方法)的訓練,體現其通才教育傳統和通中有專的特點[3]。我國本科與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歸屬于管理學門類,授予管理學學位。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管理學門類中公共管理類專業包括:行政管理(可授管理學或法學學士學位)、公共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學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可授管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編制的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包含如下二級學科(即專業):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醫學學位)、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按照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要求,本著綜合各專業學科特色、發揮交叉優勢的目的,公共管理實驗教學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不同實驗類型對所有公共管理類實驗教學內容(項目)進行模塊化分類,我們將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即基礎實驗模塊、綜合實驗模塊、設計型實驗模塊三個層次(可參見圖1)?;A實驗模塊是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運用一些常見技術工具及軟件,培養學生的觀測能力、分析能力;綜合實驗模塊:通過綜合性實驗項目的設計,突出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通過綜合能力的訓練實現對公共管理類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設計型實驗模塊:利用各專業軟件,通過模擬實際辦公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