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1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醫學;辨證論治;唯物主義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基本理論形成于秦漢時期,是歷代中國人與疾病斗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為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但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中醫本來的診治疾病病種及就診人群逐漸被“蠶食”,中醫原有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那么中醫學如何應對目前既成事實的局面?中醫學和其他科學門類一樣,都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從中醫學現在所處的境遇分析,發展要重于繼承,在發展中求生存,本文試圖從中醫學亟待發展的幾個領域談談筆者的一點點薄見,以飧同仁。
1中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亟待性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基石是《黃帝內經》,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盡管距今歷時近兩千年,其基本理論對當今中醫學的發展仍舊起重要的指導和導向作用,其吸納了當時中國自然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等多方面科學成就,漸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溝通內外,配以六腑、形體諸竅,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輔以“天人相應”,“自身統一”的辨證法思想,來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突?!氨孀C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其理論博大精深,堪為當時的醫學奇跡。后世中醫學臨床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及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中醫理論體系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就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其間活人無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
但中醫學由于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影響,以“陰陽學說”來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體)矛盾雙方的對立,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關系,進而拓展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等的關系,因而在思維邏輯上難以擺脫表面性、直觀性、機械性和猜測性,并且對人體錯綜復雜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看法過于簡單化和隨意化,同時理論又抽象、晦澀,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稱“華蓋之臟”,那么就有了“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的“肺為首當其沖”之說;又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故易被外邪侵襲,故肺又為“嬌臟”,至于肺葉何以“嬌嫩”的更深層次原因則無以說明。再者,如果對只有大腦才有情志活動這個常識不曾持否定意見的話,那么肝、心、脾、肺、腎的在志歸屬分別為怒、喜、思、悲、恐的觀點,就不能不讓當代之人費解不已。中醫學對很多組織、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對于它的位置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是這樣定義的:“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這種定義未免有些牽強。又如,最具中醫學特色的經絡理論,它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質實體至今無從定論,盡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達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為藉口,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表明中醫學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測性之所在。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從那時至明清時期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應該承認中醫學理論一直在逐漸發展和完善,其間著名醫者層出不窮,醫學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基本理論仍未從根本上突破《內經》范疇。真理是絕對的,但也是相對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中醫學亦然。畢竟《黃帝內經》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代,具有濃厚的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法色彩,那么時至21世紀的今天應該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繼承采取“揚棄”的態度,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中醫診斷手段的局限性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感覺系統來察知就診者的正常和異常表現,收集病情資料,通過醫生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等中醫學辨證思維的運用,獲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等材料,力求透過現象來抓住本質,給出正確診斷,其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衡變”?!八就獯取本褪峭ㄟ^審察患者外部的表現來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此與現行的控制論、信息論、“黑箱”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論;“知常衡變”也是現代哲學認識事物及現代醫學診斷鑒別疾病常用方法。同時,中醫學在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視整體審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資料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諸多外在表現在反應疾病內在本質的作用和地位,綜合權衡,防止以面蓋全;疾病診斷力求“病癥結合”,既注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又不忽視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特點和規律。因此,中醫學在病情資料的采集及診斷思維過程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資料的客觀性(依賴患者的客觀表現)、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診斷結果的正確性等等積極因素,這正是中醫學歷經兩千余年一直被視為人類健康保護神的有力保證。
盡管中醫診與斷的科學性毋容質疑,但其局限性也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而日益凸顯。首先中醫診斷學診斷手段的落后性。中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至今的漫長歲月里,診斷手段幾乎無任何革命性變化,即望、聞、問、切。在科學發展仍處于落后、萌芽時期的古代,用望、聞、問、切尚可理解,且在當時應該說尚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科學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病情資料的采集手段還墨守陳規、對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仍無動于衷,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與科學同步,勢必被科學所淘汰;可作對比的現在醫學主流――西醫,在其發展之初,醫生耳朵貼近患者皮膚來了解患者體內的聲音的變化,接著改良為聽筒、聽診器,乃至發展為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可見西醫的診斷技術緊緊跟隨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術手段來延伸醫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醫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醫診療手段與其產生發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相比之下的中醫,仿佛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充耳不聞”,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凈土”,因此其診斷手段自其始至今無突破性進展,那么其相對于西醫的落后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中醫以“四診”為主要手段的“診”法,以中醫辨證思維為邏輯方式的“斷”法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表明中醫診斷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而揣摩機體內部病變的本質。“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其實質就是通過醫生的感官系統去體會疾病的外在表現,那么感覺器官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醫生的心態、臨床經驗、身體健康狀況、感覺的偏差、環境變化等等不確定的因素均可影響,因此在這么多的不確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資料很難確保是基于客觀、疾病本質的檢查所得。而且,中醫學的“斷”就是在中醫邏輯思維的指導下的“辨證”,寓于其中的主導因素仍難以擺脫主觀因素的羈絆,也就是說中醫學整個診斷過程過多地依賴人的主觀思維活動,而客觀因素的制約度很少,其結果勢必導致主觀臆斷的可能性增加。
給疾病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質,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但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往往也過于表面化、膚淺化。因為其診斷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個臨床癥狀或病位,如水腫、內傷發熱、癃閉、眩暈、黃疸、泄瀉、不寐、肺癰、心悸、腹痛、胃痛、頭痛等等,故此這些診斷很難反映疾病的本質,因而對制定治療方案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中醫學就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個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療方案,那么這樣的診斷還有多大的價值?
3中醫治療措施的保守性
中醫學的治療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之上,其治法涵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對于具體方藥講究“君、臣、佐、使”,既可針對主證進行治療,同時又兼顧次要表現或兼證,并且在同一方劑中可以運用藥性完全相反的藥物,達到“佐制”作用,這是西醫治療難以想象的,正是這些方面的優勢,使得中醫藥有時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效,治愈了許多西醫界頗感棘手的疾病,這也是中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佐證。而且,中醫藥還有一個重大優勢就是中藥(除少數外)基本都是天然藥物,副作用少,這也是中醫藥為許多患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中藥不是一點毒性都沒有,這個觀點慢慢為醫患雙方所共識,但比起化學藥物,其毒副作用相對要小得多(少數劇毒中藥除外),因而中藥比西藥要更安全,除了中醫藥可靠的療效外,正是由于這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是許多患者就診的重要選擇。但中藥湯劑入口太苦,使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年輕患者,雖然中藥劑型還包括片劑、針劑等等,可目前中藥主要給藥途徑仍就是湯劑,這也是中醫藥就診人群逐漸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藥方劑劑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市場上能購得的中藥丸劑、片劑、膏劑、散劑、丹劑、針劑等也不少,但仍沒有形成中藥給藥的主流,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很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能打入國際市場的中藥丸、片、針劑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影響中醫藥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眾所周知,與西醫比較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疾病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藥可選擇針劑太少,因為水針劑在體內作用時間要比口服藥要快,口服藥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肝臟首過作用,達到血液循環至少需要20min的時間,而且中藥的煎煮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往往是爭分奪秒,20min或更多時間的耗費往往為病情不能容許;另一方面,中藥方劑所含成分復雜,因而作用效果較為廣泛,所以又被稱為中藥的“散彈效應”,但“散彈效應”帶來負面代價就是疾病治療的針對性不強,中醫藥理論中本來就有“力專則效洪”的說法,作用面廣泛就無異于“無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藥方劑作用“靶點”的準確性和縮短單次用藥的起效時間,是中醫藥治療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針。
4中醫人要迫切加強創新思維
縱觀中醫藥兩千來的發展歷程,中醫藥一直沒有擺脫《內經》的思維模式。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現代科學知識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勢發展,人們形容為“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而中醫藥的發展似乎永遠處于“量變”之中,而且這種量變的步伐過于緩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醫人思想觀念的保守性、封閉性、排他性。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沒有繼承的創新中醫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導致中醫的滅亡;但沒有創新的繼承中醫學就會固步自封、泥古復古,知識漸老,最后為時代所淘汰,漸漸消亡。因此,中醫學的發展之路在于繼承和創新雙管齊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中醫的發展來看,是創新不足,繼承有余。其實中醫學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太注重經典及考證,如《內經》《傷寒論》等的注者達數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學術淵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漢代醫學宗師張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至今為許多中醫人視為座右銘,因而絕大多數歷代中醫人對于“古訓”,敬若天命而不敢輕易“篡改”,現在依然。目前,在中醫論文或理論探討文章中,動輒“《內經》云……”或“仲景云……”等,從古代醫家古籍中尋章擇句,斷章取義,尋求理論依據,仿佛《內經》就是終極真理,與《內經》不同“政見者”,就值得懷疑或否定?!爸嗅t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辦;西醫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進展”[1],這句話是目前中西醫思維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西醫逐漸“蠶食”中醫就診人群和治療病種的重要原因。
現在又有人倡議加強中醫學人文因素的研究。誠然,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醫學是在悠悠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來的,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人文因素對于揭示中醫學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如果把中醫學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無異議的話,那么其發展就應該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單從中醫學文化層面去咀嚼、挖掘,很難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醫學的“突破”來;另一方面,中醫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課題、新思路,自古有之,從某個角度說中醫學發展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多少年來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夠透徹、夠詳盡了,還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陸”?
以上是筆者對中醫發展存在問題的一點點拙見,但不意味著否定中醫,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局限性,提出中醫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醫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傊?,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漸近完善,西醫亦然,中醫亦然。
【關鍵詞】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顧名思義,就是以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為主,以培養臨床專業人才為目的,培養能夠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醫生。自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以來,為不斷滿足社會對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醫學人才培養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歐美許多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比較嚴格和規范的臨床醫師培養制度,為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完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住院醫師進行規范化培訓的試點工作[1]。自此,研究生教育和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我國畢業后醫學教育的兩大途徑。
2014年國家衛計委規定在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全面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全國各省自此逐步開展此項工作。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培養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的醫學院校,我校開展了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的工作,首批在培學生已經歷集中理論學習和近2年的臨床輪轉培訓。本研究通過對我校附屬醫院等培訓基地的碩士生、碩士生導師、相關管理部門等進行訪談調研,收集整理各方意見和建議,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總結我省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工作初期在研究生課程體系及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方面存在的部分問題,初步探索改進方案,進一步促進我省中醫學所示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更順利和規范地開展。
1 研究生課程體系實踐探索初期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相應對策
1.1 存在問題
(1)在校集中理論學習時間短。中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總共在校時間就34個月,扣除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僅有1個月時間在校完成學位課程的學習、臨床科研思維的訓練,時間緊湊,所學有限,不能達到對中醫學碩士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2)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養目標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需要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理論學習,科研思維的訓練,臨床輪轉,論文撰寫和答辯;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著重于職業能力培養,重點訓練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對科研思維的訓練、論文撰寫和答辯基本沒有過多的要求。
1.2 相應對策
重構研究生課程體系,除公共課(如政治課、外語課等)外,基礎理論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公共科目相結合,專業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定的專業理論課相結合,臨床實踐課與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采取課堂面授、網絡授課、講座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的模式,重點在于建立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借助網絡輔助教學,積極建設網絡授課,方便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如此一來,既符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同時也能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還能解決在校理論學習時間短這一問題。
2 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時間探索初期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相應對策
2.1 存在問題
學位論文要求高,耗r耗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都是為了提高研究生臨床實踐能力,然而受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目前仍以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學位論文為主要形式)來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學位授予質量,迫使專業學位的導師和學生仍追求論文理論水平、深度和創新性,偏離了國家設立專業學位的初衷[2-3]。然而在有限的臨床科室輪轉期間,還要完成如此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耗時耗力不說,還會影響臨床輪轉。
2.2 相應對策
建立不同的學位授予標準。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授予的應更看中其臨床能力考核結果,降低對其科研能力的要求,采用與學術學位研究生不同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可以是文獻綜述、導師經驗總結或者案例分析,突出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特點和特殊性即可。
3 結語
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任重而道遠,我省是第一次開展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相結合的工作,正在逐步探索適合本區域實情的銜接制度,并不斷地將其完善,以期推動我省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不斷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醫療技術人才,增強國家人力資源儲備和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田冬杰,趙中辛,譚軍,肖蕾,張歡,陳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核體系改革的探索[J].中國衛生資源,2011(06):372-374.
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不斷鉆研、創新、突破的精神。他們尊古法,而不拘泥於古法,行醫過程中,不斷尋求更優的去病之道。並在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的基礎上,從實踐中求得真知,積極鉆研中醫學基礎性概念之氣、經絡的本質,力圖將其理論化、現代化、科學化,挑戰這世界性醫學難題。其一家人合作之論文《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獲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主編高度評價:創新、合理、全面。
善心仁術 造福病患
氣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以其調息,調形,調心的方式達至形神合一的境界而聞名於世。作為中醫學的重要一支,其強調同因的整體療法,在中醫學上的作用亦日益受到重視。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練習氣功多年,深入鉆研氣功之功用,強化了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等理論和臓腑心理相關性等的認識。他認為:通過自我氣功修練,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調整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因而,他充分運用氣功之醫學效用,將氣功與針灸、推拿相結合,形成氣理合一,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
王而剛先生和張葆榮醫師夫婦二人於1988年來到香港,堅持行醫治病,服務市民。開辦的張葆榮中醫診所,治療范圍包括內外全科、疑難雜癥、耳穴治病、點穴刮沙、針灸拔罐、物理治療、病理推拿、跌打損傷。張葆榮醫師介紹道:“我們主要以物理治療為主,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通過針灸、推拿、拔罐等手法的運用,達到治療的效果?!弊鳛獒t生,他們自知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因而在治療時,盡量少用藥物,如果一定要用到藥物也主要採用食療,以減少副作用。而多年的實踐經驗和臨床效果驗證,該法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多年經驗的積累和鉆研,王而剛夫婦的醫術不斷精進,結合古法自創了各種療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理念。他們將推拿、針灸、氣功三者相結合,在治療老年退化性增生、骨刺、膝關節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頸椎骨刺、頸椎增生、軟組織增生等各類骨痛癥狀具有突出的療效。且該類頑疾,基本上在一個療程即十次治療之內,就能基本解決,使病人恢復正常。其自創的“38秒穴位按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療法,以推拿為基礎並配以自創手法,按住痛點持續38秒即可解除痛苦,而今,經此手法治愈的病患已有上萬人之眾。其療效之神奇、救助之眾,不得不令人讚嘆,無怪乎二人備受患者尊敬。
數十年來,無論是各種小疾小病還是疑難雜癥,經王而剛夫婦診治的案例已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專業名醫所未能治愈之案例。有位比利時患者,身患遺傳性多囊腎腫瘤,其母親、兩位哥哥、一位姐姐因此病而不治身亡,在該患者前來治療時已不能工作。遺傳性多囊腎腫瘤本就是一個醫學難題,世界上還未有過完全治愈的案例,經王而剛夫婦細細剖析病理,耐心診治後,該病患雖未完全康復,但已能正常生活。為了感激他們的幫助,該病患還贈送他們一個特別紀念品,以表示:他們二人還原了她鋼鐵般的體魄,是其再生父母。更有甚者,夫婦二人還通過高超的醫術,轉變了一位西醫對中醫的看法。該醫生原對中醫持懷疑態度,患有腰痛癥後,朋友向其推薦張葆榮中醫診所數次而不至,及至親眼所見另一位患者的神奇痊愈,第四次終於前來診治。而後,該醫生已成為王而剛夫婦的朋友,甚至經常向患者推薦該診所。
除了高超的醫術令人嘆服外,其仁厚的醫德更使人欽佩不已。夫婦二人緊遵醫術乃仁術善業之道,將治病救人置於首位?;颊邿o高低貴賤之別,皆以一顆醫者父母心待之。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者,往往減免費用,甚至不收費。有一位長者生活困難,以接受社會福利署救濟為生,每次求醫問診,除免診治費外,還贈送藥物,助其痊愈。其善心仁術,稱得上良醫之名。
在業界,張葆榮醫師也備受關注與褒獎,並榮獲全國疑難病癥三等獎,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證書。在患者們的口口相傳下,診所聲譽日隆,王而剛夫婦在治療骨痛癥和疑難雜癥上的良好名聲早已傳揚海內外,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包括美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地。而在這眾多的顧客中,更為以一個家庭、公司、團體的形式固定在診所檢查診治,診所在患者心目中的信譽度可見一斑。
談及今日香港中醫發展之環境,王而剛先生欣慰地說道:“後,政府對中醫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實行中醫註冊制度確保了管理的法制化和規范化,而所以香港註冊中醫師必須不間斷進修的規定,亦帶動了整個中醫行業的向前發展。因此,香港中醫業發展前景可喜,這是中醫之福,也是醫者之福?!?/p>
執著鉆研 勇於創新
王而剛先生的氣功造詣能達至今日之境界,可非一朝一夕之事,都是通過他的艱苦勞動和刻苦努力所得。從家至診所須一小時的地鐵路程,他就利用這一小時練習氣功,日日堅持,周而反復,甚至還專門寫了《在地鐵里的健身術》一文,以鼓勵大家充分利用地鐵時間。作為香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院院長,王而剛先生傾心研究氣功文化,擴大氣功的影響力。他參加2010年的(香港)國際中醫針灸、推拿、氣功學術研討會,一家人共同撰寫了論文《中國氣功的健身機理探析》,與眾醫學專家及氣功大師交流心得,探討發展之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創新與改進是任何事物向前發展的源泉,中醫也是如此。中醫之所以不如西醫發展那麼迅速,大部分原因在於中醫的很多重要概念、原理皆未得到規范的、理論化的解釋,在現代化道路上,發展較為緩慢;另一方面中醫的哲學基礎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皆屬於形而上的理論,很難用語言進行清晰凖確的描述。因而導致被冠之以“不科學、不規范”而受人詬病,推廣也就較為困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王而剛夫婦勇於創新,不斷鉆研,採用中西醫結合、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博採眾長,而成一家之言,為中醫的現代化、科學化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
氣與經絡乃中醫學之基礎性理論,然而什麼是氣,什麼是經絡,卻未能得到詳盡的解釋,依然是世界性醫學難題。就經絡而言,經絡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經絡具體顯示出來?為什麼活人有經絡,而死人沒有?就氣而言,中醫所說的“氣血”、“肝氣”等中的“氣”實指什麼?氣又在人體中起著什麼樣的作用?等等一系列問題,中醫乃至世界性的醫學專家窮其十幾年時間,卻仍未有定論。中醫科學化道路依然路漫漫而修遠。
王而剛夫婦結合四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不斷改進治療方法,總結理論,這兩方面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寫成《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諧振通道——經絡本質初探》、《氣的本質》兩篇論文,投稿於北京生物工程醫學雜誌並被採用,將於明年的第一期刊登。兩篇論文受到該雜誌主編的重視,在其回信中以“創新、合理、全面”六字進行高度評價。
在論文中,他們分析了“在解剖學中無法觀察到的原因”、“如何顯現經絡”等問題。他們認為,經絡是生命信息能量諧振通道,生命信息能量的載體是遠紅外電磁波,因而顯示遠紅外電磁波的通行傳導情況,就會找到生命信息能量的通道(經絡)。並提出,可用測能量的儀器如熱相儀等可測量經絡中的能量及其變化情況並顯示經絡等重要理論。
於“氣”方面,他們認為,氣首先是一種能量,其本質是生命信息能量,人體中的四種基本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派生的“臓腑之氣”等,其本質都是相同的,是一種有生命信息能量的物質。而細胞通訊的傳播子是W+、W-、Z°和光子。並計算出氣在體內的傳導速度是載體(遠紅外電磁波)產生的熱效應的傳遞速度和按五十營的推算相符,約為3.125厘米/秒。中醫所謂的補氣、養氣,就在於把體內能量調動起來,以加強自我免疫力,從而形成自我防護達到加強體質的作用,因此,中醫在一定程度上是氣的能量的科學。
兩篇論文將中西醫結合、經典理學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相結合、生物化學與能量學相結合,在合理的基礎上創新,深入細緻、嚴謹而又全面地分析了“經絡”與“氣”的理論,並試圖將二者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形式表現出來。二者皆是中醫學之重要而又獨有的概念,王而剛夫婦的所進行的探索,皆是現代醫學界未攻克的難題,屬於最前沿、先進的理論,無論是在充實中醫學的理論知識,還是在醫學實踐運用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王而剛夫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和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拓科學研究的獨特領域?!苯襻?,他們將更加致力於其實踐性研究,繼續鉆研,向醫學難題挑戰。
其子王匯成先生,在父母的影響下,亦頗具醫學天賦,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學士學位、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剛剛考取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並擔任香港中醫經絡研究院院長。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醫學研究上,用高超醫術造福於人,透過研究推動中醫業的發展,可謂厚德之家。
王而剛先生在多年氣功練習經驗和發表的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中國傳統健身術的健身基理》一書,正在籌備出版中,為發揚氣功文化,推動市民身心健康略盡己力。
王而剛先生一家用精湛醫術詮釋著仁心仁術之含義,用不懈的鉆研體現一位醫者對醫學發展的責任。而無論其成果如何,他們對於醫學執著精神,都將感動你我。有著這樣一群為中醫學發展盡心盡力之士,中醫發展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摘 要】:針對中醫病名的現狀,從歷史和臨床實踐的角度論證了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從認識論和方法學上比較了中西醫病名的異同,闡述必須堅持中醫病名,繼承和發展中醫理論,規范中醫病名學術體系,推動中醫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3(上)-0141-02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 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黃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病證結合診斷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特色。
2 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梢娭嗅t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但又不等同。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 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4 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3]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4,5]。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F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3]朱文鋒,王永炎,王 沛,等.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S].北京:國家標準出版社,1997
[4]劉理想,張其成.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報,2006,10(13):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01-02
吳宗柏,教授,全國優秀教師,云南省名中醫。1938年12月生,天津武清縣人。1965年畢業于河北中醫學院。曾任云南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教研室主任、云南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診斷學會委員。曾兼任中醫診斷學雜志、云南中醫雜志、云南中醫學院學報等編委會委員。多年來主要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工作。主編出版了《新編中醫臨證手冊》、《藏象學》、《中醫診斷學》、《滇南本草附方研究》、《常用中醫方藥手冊》等專著;參編出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疾病診療纂要》、《中國名醫名方》、《中華效方匯?!?、《中醫診斷學高級參考叢書》等多部論著;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兩項、省衛生廳科技表揚獎一項。
我1965年畢業于河北中醫學院,經統一分配來云南中醫學院工作。同年去上海中醫學院進修一年。從此便與執教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
任教以來,曾先后擔任過社來社去中醫班、工農兵學員班、??瓢唷⒈究瓢?、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研究生班等不同層次班級的多門專業課程。主要的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針灸學、中醫辨證治療學等主干課程。由于工作的需要,使我養成了集學百家,筆耕不輟的學習習慣。曾先后主編或參編出版了多部專業論著;在省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并在科普刊物上發表科普文章150余篇。由于學術有成,于1985年被特批為副教授、1992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多年來,在教學工作之余,參加臨床和實習帶教工作。上世紀70年代在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及昆明市中醫院參加臨床帶教。特別80年代以后.則長期在云南中醫學院直屬醫院和云南中醫學院尚義街門診部從事臨床工作。臨證過程中,我尤其重視中西醫結合的雙重診斷,長于將傳統診法與現代檢查手段相結合、局部病理變化與傳統病機認識相結合、現代藥理研究與傳統用藥經驗相結合。在謹守中醫辨證論治原則的前提下,注重吸收運用現代有關中醫藥研究的新成果、新經驗,對于臨床常見的多發病,諸如:發熱、咳嗽、頭痛及現代所言的冠心病、胃腸道疾患、泌尿系感染等皆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體會。曾主持參加了“愈瘍靈”、“胃炎寧”、“前列片”等的研制,并獲得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兩項、衛生廳科技表揚獎一項。1996年被授予云南省名中醫稱號。
回顧幾十年所走過的歷程,多少還是有些值得回味的心得體會。
古往今來,凡有遠見卓識之士均將教師的創造性勞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太陽底下,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高爾基也曾說:“世界上最美好的職業就是做一個人民教師”。任何一個人才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培育。通過幾十年的教書體驗,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也并非易事。首先,教師要有深厚廣博的專業知識儲備,俗謂“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要傳給學生一分知識,他的頭腦里就要有十分的知識儲備”。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談何容易,對于教師來說休息與工作的時間是難于分開的,為了講好一節課,教師隨時都在冥思苦索、積累資料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所以有人將教師的日常工作喻為“蜜蜂采花釀蜜”。其次,教師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有人將其形象地喻為“春蠶”或“蠟炬”精神。是的,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在做人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方面給學生做出表率。正如全國特級教師李玉芬所講:“一個好的教師絕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思想上以啟示”。若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教師的奉獻精神絕不為過。
在長期教學和臨床過程中,我深感中醫藥學確實是先賢們幾千年的醫療實踐結晶,她源于實踐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她不但對我們偉大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和實用價值,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所矚目。一些科學技術發達國家中的專家、學者研究中醫藥者也越來越多。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光榮,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保健事業的貢獻。當然,也應看到中醫藥學的某些不足,由于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中醫藥理論多是用直觀、假想、推理等方法而得出的,這就難免給后學者造成一定的困難。事實證明,現代科學、現代醫學正在向傳統醫學滲透。作為現代的中醫藥工作者,必須跟上時代科學發展的潮流。只要能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保持中醫特色。那么現代的醫學檢查手段,不論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均可采用。任何一門科學都沒有頂點,中醫藥學也不例外??茖W之所以永葆青春,就在于其不斷更新與發展。我認為中醫藥學要發展,開展多學科研究、發掘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饵S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2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概念,中、西醫則都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改變。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可見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而又不等同,中、西醫病名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某些中醫病名目前尚不為廣大群眾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醫病名的沖擊,加之近代中醫一味地強調辨證而不重視病名診斷所致,而不是中醫病名脫離了實際,導致廣大群眾不能接受。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方可使中醫病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闭f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專方、專藥、專法治療,如肺癆若不治癆殺蟲,則辨證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異病同證時應當同治,但治療也應根據病而有所區別,如胃瘍、久泄均可見脾虛證候,在補脾益氣同時,胃瘍者常結合理氣止痛,久泄者則常兼利濕止瀉。同時病名診斷亦可指導辨證,因為每個病演變過程的一般規律往往可體現為不同的“證”,各證出現的頻度也不一致,如風眩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陽上亢,而陰陽兩虛則較少見,有時病人可能僅有血壓增高,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以致無癥而出現無證可辨,此時則可根據風眩而首先考慮為肝陽上亢,采用平肝潛陽的治法。
4取消中醫病名必將導致中醫學的滅亡
有學者提出,中醫病名改革應大部分采用西醫病名,或中、西醫病名并用,這樣方有利于中醫現代化,并能成為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2]。也有人認為“取消中醫病名中醫滅亡不了”。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中醫臨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醫學需要與國際接軌,但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名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禮帽,這無疑會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思維方面的負面效應。
中、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無異于“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相合,但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滅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是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之類病因,肝之開竅于目,脾主運化與統血,經絡的解剖結構,以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藥理論等等,統統都無科學可言,都應在廢棄之列。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體系的要害所在,是中醫學生死攸關的大事。設若中醫學取消了病名,則說明中醫學對“病”沒有認識,中醫只知辨證施治,不會診病治病,那么中醫學還有何“術”可言呢?取消病名,就會使中醫學術一潰百潰,一發不可收拾。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由于西學東漸,中國人已逐漸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主體,出現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對中醫的知識財富不相信,甚至抵觸,這并不足為奇。癀瘕、卑傈、旭痹、癉等字都不認識,這是由于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學帶來的負面影響。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4]。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否認中醫理論體系,妄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必然失敗。1933年下發的《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統一病名建議書》、《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錄》,之所以遭到反對而沒有實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斷的認為中醫病名不科學,要統一則必以西醫病名為標準,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處?,F在雖然時過境遷,中醫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可以斷言,取消中醫病名只會是重蹈復輒的命運。惲鐵憔在《論醫集·對于統一病名建議之商榷》說:“今若以西名為主名,不廢中醫學說,則名實不相符。若廢中醫學說,則中醫即破產,不為此,則為彼,更無回旋余地。例如《傷寒》一書,包括支氣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諸名色,初步,《傷寒論》本文,將漸次無人研讀;進一步,必《傷寒》方無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講究注射滅菌。如此,則中醫消滅、中藥消滅。是故用中醫病名為統一病名,在此必爭,是非得已,不止名從主人而已。”先賢之見在當代中醫界已被印證,這不正是廢棄中醫病名之惡果嗎?
我們應從病證結合的角度,站在發展中醫理論與保持中醫特色的高度,堅持中醫病名診斷,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深入開展對“病”的研究,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5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F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這將使中醫學術處于滅亡的境地,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3]劉理想,張其成.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報,2006,10(13):8.
【關鍵詞】CBI教學理念 中醫藥院校 醫學英語
一、中醫藥院校醫學英語教學背景
1.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需要。中醫藥因其獨特的療效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也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雖然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醫學之外。中醫藥海外發展和文化傳播面臨許多困難,既有語言文化的差異,也有各國法律法規的限制。中醫藥學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心理學、天文學、氣象學、邏輯學、養生學以及宗教文化的影響。因此中醫學科包含了與其內容相關的許多抽象概念, 中醫文獻的翻譯難度更大。就中醫藥文化的輸出而言,中醫藥文化的翻譯對其國際傳播至關重要。
2.中醫藥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國內中醫英譯主要由中醫院校的英語教師和中醫醫生或中醫類教師構成,英語教師有較好的語言文化背景,但缺乏臨床經驗。中醫醫生和教師且有一定英語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譯技巧和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主席將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列為重要項目加以推介。如何順應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潮流是每個中醫研究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把這個任務完全依賴英語教師,很明顯滿足不了實際交際的需要。而缺乏翻譯和語言學知識的中醫醫生也無法翻譯大量的教科書和中醫文獻。但是專門從事中醫英語翻譯研究且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人鳳毛麟角。
目前,僅有一部分的中醫院校開設醫學英語課程,而招收中醫英語翻譯與教學碩士的學校僅有幾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醫院校并沒有為研究生開設醫學專業英語課程。醫學生的專業課程任務比較繁重,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以自學的方法完成醫學英語的學習,需要得到教師的指導才能更好的查閱醫學文獻,撰寫科研論文,尤其是結構復雜的中醫學術論文。這才能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高質量的中醫學術論文打下基礎。隨著國際交流的廣泛開展和中醫藥國際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研究人員開始在國際性學術期刊上,中醫藥相關的英文論文數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寫的中醫學術論文語法錯誤百出,不符合科技論文語篇表達習慣,使國外的編輯和讀者難以理解,那發表的幾率就會減少。從長遠看,不利于中醫傳播交流。
二、CBI教學理念及主題模式下應用于醫學英語課堂
1.大學英語學習和專業英語學習的銜接。事實上,高等院校英語教學主要有大學英語和專業英語兩個階段。大學英語是醫學英語教學的基礎。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主要任務是鞏固和應用中學階段的語法知識和規律,擴大詞匯量,提高運用英語技能。順應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在大學生的基礎英語教學階段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符合專業英語注重專業性和學術性的要求,與專業英語教學銜接更緊密。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目前雙語教學已應用于許多醫學專業。而學生良好的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水平才是實施雙語教學的前提。
醫學英語有自己的學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詞匯結構體系和和語篇分析。尤其是中醫英語,它包括大量的專業術語,特有的句法結構和篇章框架,涉及許多玄妙深奧的中醫概念和理論。中醫院校是中醫文化傳播的主體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專業英語人才的培養體系不成熟,醫學英語教學工作還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醫學英語的教材還有待改善,師資隊伍也不穩定。
2. CBI教學理念指導醫學英語教學創新。醫學英語教學要有所突破,就必須有適應其特點的理論指導。從目前中國知網檢索醫學英語教學的文獻來看,應用到醫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導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務型教學,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內容依托教學理念。這些研究對指導醫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筆者認為,在中醫院校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借鑒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醫學英語教學模式中,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學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創新。在醫學英語課堂中,教學的重點一般集中在醫學詞匯的識別和醫學文章的閱讀上,傳統的做法是教師在對新的醫學詞匯介紹完之后再逐詞逐句翻譯課文,這樣一般來說比較枯燥,難以完成對學生醫學文獻英語閱讀及聽說應用能力的培養。
CBI教學理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爾的沉浸式“實驗班”,是指將語言教學基于某個學科教學或基于某種主題教學來進行,80年代廣泛應用于西方國家的語言教學,通過主題或學科內容教學來增強和發展語言能力。在國內,CBI的應用范圍從大學英語過渡到專業英語,以及雙語教學。目前,有些醫學院校對此已經展開了研究,用其指導醫學英語課堂教學。部分中醫院校將其運用于雙語教學。例如浙江中醫藥大學以臨床康復學為例,展開了內容依托式教學視角下中醫院校雙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建議教師和學生,參考CBI倡導的教學方法,將秉承學科知識和目標語言學者結合起來。
3. CBI主題模式及其應用。CBI常見的教學模式有四種:主題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課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稱保護模式)、輔助模式(adjunct courses)、專題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筆者重點論述在主題模式下的應用。
CBI主題模式是圍繞某個特定主題或與某個主題有關的話題組織的教學活動,其主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論性,應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愿意用目標語獲取與這一主題有關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就可以選擇與醫學或者中醫學相關的內容作為主題,難度或題材可以給學生做測試之后再定。醫學英語教材的選擇和編寫也可以以此為依據。在確定主題之后,還可以應用PBL教學法選擇相關視頻或案例導入主題,從而有效開展師生互動。在討論主題的過程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在學習成果展示時,也能運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務型教學,以作文或是主題陳述來表達,并作為形成性評價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教師進一步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在這N師生互動的課堂結構中,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得到教師認可這個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快樂感,從而激發學習醫學英語的興趣。
例如關于中醫的五行學說(five elements theory),相關的主題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間的關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診斷方面的應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針灸治療的關系)等。首先,教師可以選擇用作導入的話題: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課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關系的彩色流線圖,激發學生對相關主題的興趣,為教學進展做鋪墊。確定主題后,可以組織學生分成五組討論,每組同學分別負責五行當中的一種,并推選出一名同學做總結,結合教材展開論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把握程度,從而更有效的分析重點難點。至于五行理論在診斷和臨床方面的應用這兩個主題,教師可以運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務型教學法,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后,進行主題陳述。
三、結語
筆者認為,在中醫藥院校用CBI主題模式指導醫學英語教學具有可操作性。對于中醫和西醫的題材都適用,主題的選擇和應用方法可以靈活選擇。所謂教無定法,教師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條,遵循某種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取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平.中醫藥科研思路與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64-265.
[2]賴月珍,丁年青.中醫院校特色英語教學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2(5):16.
[3]賀月月,徐海女.內容依托式教學視角下中醫院校雙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9(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