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學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本科生 畢業論文 農學 質量
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是本科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既是對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也是對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綜合檢驗。隨著本科教育的規范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已經成為本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趨勢,這已經是本科教育中比較普遍的問題。筆者想把從事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和認識提供給大家,拋磚引玉,還望方家多加指教。
1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畢業論文教學計劃安排未體現農業生產特點,研究時間不能保證
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農學專業往往論文和實習結合,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而其他專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以河南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為例,小麥一般在10月份種植,來年6月份收割;緊接著是玉米種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產,一年兩熟。而學生的實習被集中在一段時間進行,時間安排上跟不上農事進程,也覆蓋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長期。由于需要集中時間實習,另一方面也導致其他時間的理論學習時間安排很緊湊。在平時,同學們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參加到老師的實驗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學計劃,難以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對作物整個生長期進行實習和觀察,更遑論周年的觀察和研究了。由于時間上不能保證,即使有同學愿意提前參加到老師的科研中,以備以后寫畢業論文,也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承擔實驗任務,所得到的數據質量也不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產、科研與教學脫節,經費缺乏
作為地方院校,農學專業的老師課題申請競爭很激烈,不少老師基本沒有課題經費支撐研究。因此,對于農業生產,往往也離得比較遠。即使有部分老師有些小課題,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脫離生產。另一方面,學校擴招,教學經費卻并未相應調整。由于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是由老師命題作文,出現與生產脫節,炒冷飯的現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題本身缺乏鮮活,也難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1.3 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難以起到導向作用
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論文的監督與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強。對畢業論文的評價,往往對格式、形式過于重視,對成績分布、材料是否齊全較多關注,而對于實習過程監管、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等實質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手段。老師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影響學生畢業,也存在放水的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畢業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并未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而同學們也往往因此而存僥幸心理,做論文時不好好做,寫論文時東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況。
1.4 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些同學學習態度松懈,未能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工作。認為大四找工作忙,學校不會怎么樣。而學校也因為近年就業壓力大,而存在放松監管的情況。這更助長了學生們學習態度上的松懈。
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難以應付綜合性的作業?,F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被動受學的習慣。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學習模式,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想象能夠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能夠寫出新意和深度的。
綜合素質不強,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弱。一些同學缺乏基本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功底差。寫出來的文章,不知所云。語病連篇。大學院系往往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同學們失去了提高的機會。英語過級的強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學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英語單詞上面。
2 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效果和論文質量,根本還在于學生,畢竟論文是要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而各種制度和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行設計和管理。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高。
2.1 鼓勵緊貼農業生產實際的選題
農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主要目的為服務于農業生產。如果學生學習時就脫離實際,畢業后即使參加農業方面的工作,也很難短時期內適應過來。當前不少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后,往往在農資行業工作。這類崗位酒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如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貼近生產實際,將有利于畢業生的能力培養。院校各級部門應該設計配套政策,鼓勵指導老師提供緊貼生產實際的選題。同時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當地農業科研活動,既提高教師本身的業務能力,也為學生實習提供經費保障,以實現以科研促教學的目的。
2.2 根據農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作出相應調整
農業生產周期長,難以重復。因此,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要求在實習實踐,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上作出調整。如劉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實習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畢業論文時間難保證問題。但是,要實現全程實習教學,必須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較大的調整,嚴格控制學生理論課學習負擔,以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取消專門的實習時間,通過教學時間表的調整,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達到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
3 評價指標要作導向性的調整設計
在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應該減輕對形式審查的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學術價值評價上,同時,應該把是否聯系實際,以及論文工作的過程納入考核的內容。這樣,真正從評價指標的導向上,讓學生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重視起來,并主動地把畢業論文工作于農業生產實際相聯系。院校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把關,真正做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這樣,從制度上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4 鼓勵學生盡早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
大學生在進校后,應盡早完成專業教育,并在第二學期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科研中,認識農業生產,拓寬視野。學生們只有到具體的生產實際中去體驗,才有可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畢業論文將從哪里出來。
5 經常舉辦學習交流專題報告會,分享樂趣和經驗
院系學生工作部門應該密切配合,經常舉辦特定專題的學習交流報告會。在報告會上,讓學生們有充分的機會展現自己的學習成就,并和更多有興趣的同學交流經驗。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四)動手能力弱化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6個小麥品種,6個玉米品種,4個小豆品種,2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胺N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農事學》在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周3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后,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F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30學時理論課、10學時實驗課和9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16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8學時理論課、16學時實驗課和3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參加不少于12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周一次3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后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后完成調查報告,采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采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培養模式;華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83-0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現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霸纭笔且髮W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皩挕笔莿撔掳嗟膶W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高”是建議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皣馈笔菄栏癞厴I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蒲衅脚_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強.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工程,2014,4(5):90-92.
各位考生:
根據江西省教育考試院《關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贛考院自〔2017〕3號)文件精神,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指導及答辯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報名時間
報名時間: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報名地點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辦公樓三樓學歷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號,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長班公交到長巷村站下車即到)。
三、報考條件
1.實踐技能考核課程:該課程理論考試成績合格方可報考實踐技能考核。首次報考理論課程的新生不得同時報考該專業的實踐課程。
2.本科、??飘厴I論文(設計):修完本專業計劃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方可報考本科、??飘厴I論文(設計)撰寫與答辯。
四、報考流程
第一步:資格審查
一、考生須提供材料:1.報考實踐環節考核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2.報考本科畢業論文撰寫與答辯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及復印件、準考證、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張(論文報名登記表張貼);3.報考??飘厴I設計的考生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準考證原件及復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試院網站自學考試一欄打印的(帶√×)成績總表(必須修完所有課程,即全部打√)。
二、審核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原件,提交身份證、大專畢業證復印件、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備案表(學信網chsi.com.cn/ 上打印)、(帶√×)成績總表(沒有大專畢業證書的在讀??茖W生由學校出具學籍證明或學籍電子注冊備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緊急聯系的手機號碼。
三、報名編號,發放《論文報名登記表》。
第二步:繳費
實踐環節考核費用包括報名費、考核費等。本科畢業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400元;??飘厴I論文答辯(含畢業設計)每人200元;畢業實習報告每人50元;實踐環節考核根據專業不同收費標準不同(1.工科類專業每科150元;2.醫學類專業每科80元;3.農學、藝術、體育類專業每科60元;4.綜合類專業每科50元)。(收費依據:《關于調整我省自學考試有關收費項目及標準的復函》贛計收費字[2003]574號)
第三步:考生選擇論文指導老師及論文選題。收取《論文報名登記表》,發放《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
第四步:論文撰寫及答辯
考生根據《江西財經大學關于自學考試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管理工作規定》、《論文撰寫須知和答辯須知》的要求完成論文的撰寫及答辯工作。
五、報考要求
報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畢業論文(設計)報名及答辯的考生須本人到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報名與繳費,任何人和任何機構組織不得代辦。實踐性(實習)環節考核、本科論文指導及答辯均由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統一安排,考生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定稿、送稿、答辯報名、論文答辯等工作。
六、報考專業
本科:會計、金融、法律、英語、工商企業管理、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新聞學、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疲簳嫛⒂嬎銠C及應用、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工程造價管理。
七、考核成績評定與查詢
1、成績評定
實踐考核成績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考核成績不合格者不予補考,但可以參加下次的考核。
2、成績查詢
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考核成績統一由 “江西省自學考試數字化管理平臺(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學校于5月15-25登錄平臺校驗、上傳成績,江西省考試院公布成績后方可查詢。
八、具體考核安排見附表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專業論文撰寫與答辯及??茖I畢業設計(實習)考核環節安排表》
江西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財經大學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主考專業實踐性(實驗)環節考核安排表
專業 考核課程 報考時間 考核時間 計算機及 應用
(本科)
操作系統(02327)、C++程序設計(04738)、軟件工程(02334)、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04748)、數據結構(04734)、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信息管理(本科) C++程序設(04738)、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6)、軟件開發工具(04756) 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2020年3月21日(周六) 計算機網絡 (本科)
關鍵詞高等學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載體;構建;必要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1-0037-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形成、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人才市場對農學本科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已經成為學生就業的主渠道,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更趨于多元化,用人單位更加注重畢業生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要求畢業生從知識型人才向“有知識、強能力、懂經營、能創業”的綜合性人才發展。在新形式下,我國高校農學類本科教育,特別是地方性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F針對高等學校農學類本科專業構建新型實踐教學載體的必要性及對策作一探討。
1高等學校農學類本科專業構建新型實踐教學載體的必要性
1.1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不協調
專業建設應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學科建設應以帶動專業建設為首要目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目前,高校學科建設有一種為追求自身發展而專注于學術研究,逐漸淡化人才培養功能的傾向,尤其是與本科教育的聯系逐漸疏遠,主要體現在學科建設成果不能較好地運用于專業建設;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在資源利用上也存在矛盾,如學科建設中購置的儀器設備不考慮專業建設的需要,專業建設購置教學儀器設備也缺乏對學科建設的支持,造成重復建設,出現資源閑置浪費的現象等。目前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重點農業大學在向研究型大學轉變,這類院校由于學科基礎好,國家投入大,研究型人才培養占很大比重,上述矛盾不是十分突出[1],而一些地方院校被某些學科排名指標牽引,忽視現實條件和應用研究,過分看重基礎理論研究,盲目追求高層次論文的發表數量,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專業建設,同時擠占有限的教學資源,影響教學質量[2]。因此,地方院校在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時不能照搬重點大學的做法,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將好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專業建設上來。
1.2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逐步轉向大眾化教育,教育規模龐大,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而行政及事業單位吸收人才的數量有限,企業已成為學生就業主渠道,企業的需求變化是人才市場的風向標。高校農科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在某些方面存在脫節現象:一是有些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二是即便進入企業后也存在實際需要與所學專業存在較大的差距,短時間內無法進入角色,因此企業往往更青睞有工作經歷的人才,如果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上提前對接,學校如能夠及時把握企業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對學生實行定向培養,或以“直通車”的方式為企業培養人才,無疑能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高學生就業率。
1.3忽視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育人功能
高校具有3大職能,其中,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形式,而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本身同樣具有育人功能。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存在著忽視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育人功能的現象,有人認為科研和社會服務是教師的事情,對教學工作起到的只是間接促進作用,本科生學生知識水平不夠,沒有能力和沒有時間承擔任務;一些學生怕吃苦,有輕農厭農思想,不愿參與教師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這些片面的認識,使學生被排除在科研課題和社會服務項目之外。其實學生直接參與科研和社會服務本身也是學生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課程教學為主的人才培養形式的重要補充。學校應從管理角度創造條件,教師應以培養人才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科研成果的研發推廣以及社會服務活動中去。
2高等學校農學類本科專業構建新型實踐教學載體的對策
基于以上原因,建立一種實踐教學載體,貫通學科、專業、公司、農戶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學生培養從“核心成果―推廣示范―合作經營―服務農戶”的全程參與,對于推進學科專業建設一體化,實習就業一體化,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新途徑。為此,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實踐,構建了“學科-專業-基地-公司-農戶”實踐教學載體[3]。構建這種實踐教學載體基本思路是:以成果轉讓、技術研發或人才定向培養為紐帶,與企業合作共建多功能一體的實習基地,建立健全基地運行機制,實現學生全程參與。在這個教學載體中,學科保證成果、專業制定計劃、基地提供場所、企業提供市場、農戶作為服務對象;實現學科特色定技能、專業教育學技能、基地實訓練技能、公司鍛煉增技能、農戶實習用技能。
2.1合理統籌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協調科研與教學的關系
2.1.1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努力做到學科研究方向與專業培養目標協調統一[4]。河南科技學院農科專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研究特色,以該院農學專業為例,在學科建設上,堅持應用型成果和技術的研究,注重作物新品種選育、新型栽培技術及良種繁育技術的開發,與之相適應,專業建設堅持以農業社會生產需求為導向,服務地方農業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專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農科應用型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該專業教師作為主持人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省級鑒定成果10余項。培育并審定小麥、棉花、玉米、甘薯等作物新品種9個,其中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目前是黃淮流域種植面積最大品種。積極將學科科研優勢注入專業特色建設上,農學專業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2.1.2充分發揮校內實習基地科研和教學2個功能。在基地的基礎建設投入上,教學經費、學科建設經費以及教師科研項目各出一部分,學科研究團隊負責基地日常管理,明確了各研究團隊需承擔的教學任務。各團隊將學科建設中的科研課題轉化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和實驗項目。以百泉校區的農藝實習基地為例,該基地既是教學實習基地,也是作物新品種選育基地,曾選育出了著名的百農3217、百農矮抗58等小麥品種,百棉1號、百棉2號等棉花品種以及百玉一號、百玉二號等玉米品種,每年接納農學、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教學實習達1 000余人次,畢業專業實習人數常年穩定在50人以上。
2.2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確立長期合作伙伴
建立了該專業校企聯合辦學理事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是加強校企合作的組織保證和制度保障[5]。2007年河南科技學院與來自河南天方藥業、安陽九州藥業等12家企業(理事單位)聯合建立了生物工程(技術)校企聯合辦學理事會,2008年農學專業成立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聘請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地市種子管理站的專家和12家種子企業的管理者為委員會成員。學院先后組織召開了四屆年會,定期聯系理事會和委員會成員,廣泛聽取委員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建議,為準確把握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培養社會亟需的專業人才提供依據,建立了學校與企業長期合作的機制。在眾多的相關企業建立聯系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與學校專業是否對口、有無合作基礎、是否方便學生實習等因素,進一步確立了一批長期的、較為固定的合作伙伴,如河南省聯豐種業、河南省滑豐種業、焦作懷川種業公司、百農種業等一些企業。
2.3以成果轉化或技術開發合作協議為紐帶,共建多位一體實習基地
科技開發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如果學校能為企業提供待轉化的科技成果或技術服務,企業必然愿意為學校提供相應的硬件與軟件的條件,由此加強學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2年來,學院與鶴壁市牟鑫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食用菌合作開發協議,與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小麥育種合作協議,該公司向全校提供訂單品種科研費500萬元;2009年10月,與河南科技學院農學專業長期合作的河南聯豐種業有限公司向學校捐贈30萬元,專門用于農學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學院在鞏固原有校外實習基地的基礎,又于滑縣萬畝示范園、焦作懷川種業等5處建設了“學科-專業-基地-公司-農戶”實踐教學基地[6],這些基地同時具有教學、研發、推廣示范多種功能,既是成果研發基地,也是學生實踐基地,同時也是推廣示范基地,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學生全面參與。同時,學院注重做好校內外基地的整合與鏈接。學生在沒有掌握一定專業技能基礎上,直接到校外實習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學院采取措施讓學生盡早進入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在進入校外實習基地時,往往對校企合作的內容已有了解,具備一定專業技能基礎,有的甚至已經基本完成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可把實習重點放在參與品種、技術推廣、市場調研及產品營銷以及服務農戶方面。
2.4健全機制,保證學生全程參與
2.4.1修訂學生培養方案。將學生畢業實習時間從18周延長為24周,在此基礎上,從2009年開始,提前讓學生進入畢業論文課題工作,四年制學生的第2學年末開始選報實習指導導師,實際上學生進入各個研究課題組的時間可達2年。2年中,學生除了完成畢業論文工作以外,還有大量時間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中。
2.4.2設立院系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該院設立了院系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基金資金主要來源于合作企業,資助項目主要為全院農學相關專業大學生,2年來共立項40多項,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科研、進行科技創新的熱情。
2.4.3完善基地管理規章制度。明確校方及企業的培養責任,防止企業只把學生當勞動力使喚,而忽視了對學生必要的技能訓練。制定了學生實習考核內容及標準,建立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度,學生校內實習導師為畢業實習指導教師,進入基地后,企業要根據實習內容指定1名實習指導教師,企業可以根據自己對人才的需求設定實習科目。
3取得的初步成效
探索構建“學科-專業-基地-公司-農戶”實踐教學載體的時間還不長,但已初步顯示了成效,這種方法彌補了校內教育資源的不足,對解決理論教學脫離實際的問題起到良好作用,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和就業率。
2010年9月,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項目主持人2007級學生程婷婷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2篇學術論文分別在“第二十屆國際小麥族作圖大會暨第二屆中國小麥基因組大會”和“第三屆植物分子育種國際會議”大會收錄。全院農學實習基地一粒金種業公司是位于學校附近的一家中型種子公司,是國家矮敗小麥育種中心重要依托單位,3年來,該院燕、崔永銘等8名畢業生在此就業,已成為公司技術骨干;農學專業畢業生郝曉亮曾于焦作懷川種業公司共建基地實習,畢業后于該公司就業,現已擔任公司重要管理職務。農學專業畢業生朱高嶺,在校期間參與了棉花(下轉第40頁)
(上接第38頁)
育種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隨后進入百農種業公司實習,由于該同學熟悉棉花示范品種特性,2008年作為公司技術代表赴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參加農業示范園區項目建設工作,表現突出,畢業后于該公司就業,并擔任重要職務。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充分體現了一體化實踐教學載體建設的良好效果。
近年,農學專業學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很多學生在實習階段已經被企業預訂,在2011年的河南科技學院畢業生就業雙向洽談會上,農學專業的學生供不應求,不少單位已經將目標鎖定下屆畢業生。中國農業新聞網以“農學專業畢業生最搶手”為題專門進行了報道。
4參考文獻
[1] 劉明久,李友勇,常景玲,等.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與思考[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4):12-14.
[2] 李友勇,劉明久,趙新亮.職技高師農科類專業頂崗實習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4):107-109.
[3] 陳蘭,盛志亮.對“基地+項目”―― 一種適合農科專業的特色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8):9044-9046.
[4] 張穎,刁,王曉輝,等.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促存在問題與成因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175-176.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 就業 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
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
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
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
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
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
(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
《2008-2010年本??茖I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
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
2.就業流向多樣
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
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
3.就業對口率低
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鐚I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
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
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
2.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
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
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
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赏ㄟ^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
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
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熬幹啤眱鹊慕處熡懈S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梢蚤_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
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
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
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
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
[2]李偉,劉春燕,王維.農學專業創業型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三年實踐教學為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劉圓,陳霄.近兩年廣東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N].羊城晚報,2014-11-09.
[4]朱冬蓮.地方農業院校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5]劉向東,郭海濱.現代農學專業實驗課整合改革研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3(5).
關鍵詞:環境工程 實踐教學 探索與實踐
環境工程是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幾乎涉及到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與環境學科聯系非常緊密。針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政府環境保護與規劃管理部門、工礦企業、環境工程公司、科學研究等單位從事環境污染控制與治理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等工作,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1.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思路
環境工程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圍繞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的目標,制定符合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優化、突出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實際專業技術的熏陶、提升專業的認同感、對環境工程有更充分、具體的認識;同時也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學生擇業的要求,多途徑、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保證學生順利就業。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通過確立學生就業去向,搞好 專業定位,合理規劃課程體系,確立適合各個年級實踐技能要求的教學點及教學內容;建立位于學校、社會、企業的實踐教學基地,建立環境工程產學研基地,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與研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建立互動式的教與學關系;企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在實踐教學中得到充分貫徹和體現;面向就業的畢業實習場所為就業作良好鋪墊:學校、院系、教研室、教師間上下一致,良好的辦學氛圍是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得以貫徹實施的保證。
2.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2.1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和教學目標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系統地安排了專業技能訓練課,實踐教學內容與專業人才培養密切相關,各門實踐教學課程均有嚴格的評價考核標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
①課程實驗包括基礎實驗、操作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主要課程有《環境監測》、《環境化學》、《化工原理》、《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城市給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課程設計是工科學生必須經歷的實踐教學環節,以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為目的,《泵與風機》、《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噪聲控制工程》等課程中都安排課程設計環節,以加強學生對工程、設備的設計能力;
③認識實習主要是結合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來實施,以參觀實際工程為主,了解生產中對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方法,使學生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
④畢業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的一次綜合實踐教學,一般根據自己的意向選取1~2個方向實習,包括環境監理、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工程設計、污染治理等實際生產工作,以進一步學習和實踐環境工程的理論,提高實踐能力。
學生實踐教學除了完成各門實踐課程外,還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專業相關的課題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際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還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為環境工程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2.2實習基地的建設情況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保障教學質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歷來重視實踐教學,關于建設和利用好校外實習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幾年來,在校內實驗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我系想方設法,對外拓展,通過多番調查和研究,分別與江門文昌沙水質凈化廠、廣州綠茵環境工程公司、東莞市塘廈鳳凰崗科達水務有限公司塘廈污水處理廠、中山市黃圃食品工業園污水廠、深圳平湖污水處理廠和廣州市瀝滘污水處理廠等6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作為我系的校外實習基地。另外,我系還與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石油化工總廠、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等10家單位長期合作。通過在實習基地請有豐富經驗的現場工程技術人員,介紹現場設備、工藝流程、結構原理和作專題技術講座等,學生能將在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對專業知識的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可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與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我系領導、教師非常重視實踐教學,每次實習前都認真討論內容安排,結合基地具體的經營項目,安排學生參與生產經營業務,充分利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平臺,直接到實際中去實踐。同時,還選派教師與學生一起到實習基地進行跟蹤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對學生的管理和實習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獲得實踐一線的有關資料,便于學校結合企業意見,對專業課程、教學重點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改。而且,為加強實踐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我系還專門引進了生產第一線的設計施工人員充實教師隊伍(現引進教授級高工1名,高級工程師1 名)。
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結合校內的金工實習基地,基本能滿足教學計劃中的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等方面的要求,從多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2.3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是對學生科研能力、設計能力的系統訓練,學生可以選擇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可以選擇環境工程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方法改進、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及環境管理等方面的內容;畢業設計主要在污(廢)水治理、廢氣治理及噪聲控制等方面結合工程項目進行。
教師出的論文題目經學術帶頭人、教研室的討論、審閱后再發給學生,從論文題目人手,也就從源頭上保證了論文質量。在論文題目確定后,于4年級開學初即向畢業生下達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任務書,讓學生早作準備,盡快進入角色,開始論文的調查、實驗、制圖等工作。指導教師每周要對學生的紀律表現、進度、質量等方面進行
考核,并填寫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紀錄表,作為評定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
3. 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效果
環境工程專業200l~2007級一直按照這一體系運作進行實踐教學工作。從學生及畢業生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情況表明,我系培養出的本科畢業生,不但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勝一籌??傮w上講,教學質量較好。2005~2007連續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1%以上,最終就業率達到98%以上,三屆畢業生無論初次就業率還是最終就業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結論
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積累,并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培養中逐步形成、逐步實現的。實踐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義。經過近8年的規劃及實踐,以就業為導向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行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建立了互動式的良好教與學關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使學生得到實際專業技術的訓練,對環境工程專業有了充分、具體的認識,使學生得到實惠,保證了學生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李 森等.形成以實踐教學為專業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27(8):92-96.
[2] 方 勇等.高職涉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07(17):187.
[3] 陳曉玲等.草業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農業與技術.2004,24(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