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航空世界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項目負責人程瑩博士介紹,“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以國際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表現作為主要指標,包括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的折合數、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的折合數、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在Nature和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折合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師均學術表現等。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高校中,只有清華大學因校友楊振寧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第一個指標中有得分,其他內地高校在前兩個指標中均為0分,在“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這一指標中,也只有復旦大學(微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各有一人入圍而有得分。
而中國內地高校的得分主要是因為較多,尤其是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較多,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微博)、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微博)在這一個指標中得分都超過50分,甚至超過了排名前10位的加州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不過在Nature和Science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折合數這一指標中,中國內地高校的分數并不高,得分最高的清華大學也只有14.3分。
在2011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中,美國大學的優勢仍然非常明顯,有8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名,53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哈佛大學連續9年位列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也都進入了世界前10名。亞洲地區排名最高的是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分別排在第21名和第27名。
今年我國內地有23所大學進入世界500強。從數量上而言,是2003年首次推出榜單時的近3倍。清華大學再次進入世界前200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微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微博)6所大學排在第201~300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微博)首次入圍世界500強。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供應鏈模式下的航空物流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航空物流是以機場為主體,依托機場航線網絡及航空運輸優勢,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多種運輸方式及相關資源,連接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使原材料、產成品及相關信息從起點至終點有效流動的過程。它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和資金交換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完整的服務供應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門到門服務為特征的一體化物流解決方案。與傳統航空貨運相比,航空物流不僅要完成貨物的空中運輸,而且還要參與物流運作的傘過程,對物流運作進行總體設計和管理,因此,航空物流更加強調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合作關系的協調。
航空物流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開放程度、經濟發達程度和物質交換便利程度的重要標準,它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有助于加快航空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從而有力地推動內外貿易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物流產業作為現代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服務產業,其作為第三利潤源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航空物流業正處于傳統航空貨運向現代物流轉變過程中。努力探索我國航空物流管理及運營模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競爭的漩渦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專注于城市對機場與機場之間的航空貨物運輸,航空運輸因其快捷、安全而獲得競爭優勢。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都給航空貨運業帶來無限的機遇。而另一方面,航空公司間運力投入的急速增加、貨運人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客戶對航空貨運服務要求越來越苛刻,都導致了航空貨運業競爭形勢的日趨惡化。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獲取更多利潤,航空公司使盡渾身解數,服務制勝、質量制勝、價格制勝等等,各種競爭策略層出不窮。而經過一個接一個回合的競爭,航空公司們不免發現,從來都沒有一個可以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競爭策略,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結果是服務質量上去了、市場價格下來了,而利潤卻不升反降!
如何提高航空公司的競爭力是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從分析航空物流與供應鏈基本理論入手,將二者結合進行分析,探索航空物流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的提出供應鏈模式下的發展對策,最后對通過A航空公司采用供應鏈模式取得的巨大成效來驗證供應鏈模式的航空物流的正確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關于本課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其中的一部分,大致上可以把相關的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1)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航空物流。例如曹學明、王喜富的《中國航空物流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在分析我國航空物流發展現狀、競爭優勢基礎上,結合最新頒布實施的《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深入探討了我國航空物流管理與運營模式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我國航空物流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探索民航貨運企業轉型為現代航空物流企業。隨著GDP的逐年飛速增長,我國國民經濟中對航空貨運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國貨運航空業步入了新一輪的上升周期,這對促進我國貨運航空企業轉化為現代物流企業而言,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的航空貨運企業與國外的現代航空物流企業,如FedEx和UPS相比,在運營模式上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我國航空貨運企業向現代航空物流企業的轉變。如田蒙的《從傳統航空貨運到現代航空物流從現代物流理論的發展看中國國有航空貨運公司的轉型》一文試圖在現代物流理論的框架下,對我國民航貨運企業轉型為現代航空物流企業的重要改進方向給出一個探索性的闡述,并給出相關結論和政策建議。
(3)介紹航空運輸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的戰略方法。此類文章一般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深航空物流的優劣勢、機遇和威脅分析,明確發展航空物流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進一步提出相應的發展戰略。如張紅亮的《航空運輸企業發展現代物流戰略研究》中通過對目前中國航空運輸企業所處環境的分析,針對航空物流的現狀,闡述了航空運輸企業發展現代物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航空運輸企業發展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物流發展戰略,如服務品牌戰略、與第三方物流合作戰略、供應鏈管理戰略等。再如范軍的《我國航空貨運發展形勢及策略》中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航空貨物運輸從最初作為航空公司業務的補充已發展成為航空運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和形勢全面整合和提升我國航空貨運業,從戰略的高度發展航空貨運已成為當務之急。
(4)對不同國家或中國不同區域的航運市場進行研究。許多學者通過研究不過國家的航空貨運市場發展格局將我國航運市場情況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來對我國航空物流的現狀還發展趨勢進行描述,并提出相應對策。例如尚煜、盧潔在《我國及美歐亞航空貨運市場發展格局研究》主要對世界上主要的航空貨運市場美國、歐洲和亞洲進行分析,而后探討了我國航空貨運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對我國不同區域的航空市場也有眾多學者進行了探討,例如梁丹婷的《大珠江三角洲航空物流現狀分析及其發展對策》一文中從區域的角度對大珠三角地區航空物流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為各機場的發展量身定位,并提出區域航空物流資源整合的措施,促進本區域五大機場之間的分工合作,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三、主要研究內容(大綱)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框架
1.3.1 研究內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理論概述
2.1 航空物流基本理論
2.1.1 航空物流的含義
2.1.2 航空物流的特點
2.1.3 航空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2.2 供應鏈基本理論
2.2.1 供應鏈的含義
2.2.3 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2.2.4 供應鏈管理的特點
2.3 供應鏈模式下航空物流淺析
2.3.1 航空物流供應鏈管理的含義
2.3.2 航空物流供應鏈成員
2.3.3 航空物流供應鏈管理實施
第3章 航空物流現狀與問題
3.1 航空物流發展現狀
3.2 航空物流存在的問題
3.2.1 硬件設施基礎差
3.2.2 競爭力不足
3.2.3 物流資源整合程度低
3.2.4 專業人才不足
第4章 供應鏈模式下航空物流發展對策
4.1 加快基礎設施和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
4.2 建立企業聯盟,實現航空企業的強強聯合
4.3 加強航空物流資源的優化整合
4.4 注重航空物流人才培養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A航空公司簡介及問題分析
5.2 A航空公司供應鏈解決方案
5.2.1 物流供應鏈內外部環境分析
5.2.2 供應鏈方案描述
5.3 A航空公司供應鏈方案評價
第6章 總結與展望
四、論文的進度安排
論文收集資料、完成任務書及開題報告 20XX.3.18-4.07 第3-5周
完成論文初稿(手寫) 20XX.4.08-5.05 第6-9周
完成論文二稿 20XX.5.06-5.26 第10-12周
完成論文終稿 20XX.5.27-6.09 第13-14周
指導教師、評閱老師評閱,畢業答辯并匯總成績。 2周
五、現有條件
1、管理學院計算機機房,目前管理學院計算機機房具有130臺計算機,方便了上網查閱資料和整理論文的需要。
2、圖書館,圖書館內的藏書、數字圖書及各種電子期刊資料,資料豐富。
六、參考文獻
[1]孔繁榮:國際航空物流發展狀況及趨勢.商品儲運與養護,2005(6)
[2]鐘波蘭,李芙蓉: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航空物流企業資源整合.商業研究,2011(1)
[3]Journal Record Staff Oklahoma City Air Logistics Centers 76th Maintenance Wing receives innovation award.Journal Record.2006(2)
[4]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5]馬駿:供應鏈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鎮小紅:供應鏈整合研究綜述.中國水運,2007(11)
[7]嚴建援,瞿春娟:基于合作關系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研究.物流技術,2007(1)
[8]Anming Zhang,Lawrence Leung:Air Cargo Alliance and Competition in Passenger Marke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4(40):83-100
[9]白楊:從航空運輸走向綜合物流.中國民用航空,2008(4)
[10]謝泗薪,鄭燕磊:航空物流綠色化發展的戰略思維及路徑選擇. 空運商務,2012(18):32-40
關鍵詞:低溫,焦湯系數,林德循環
1概述
制冷技術是研究獲得低溫的方式及其機理和應用的科學技術,從廣義上講,凡是低于環境溫度的都稱為低溫。
低溫技術不僅與人們當代高質量生活息息相關,同時與世界上許多尖端科學研究(諸如超導電技術、航天與航空技術、高能物理、受控熱核聚變、遠紅外探測、精密電磁計量、生物學和生命科學等)密不可分。科技論文,林德循環。在超低溫條件下,物質的特性會出現奇妙的變化:空氣變成了液體或固體;生物細胞或組織可以長期貯存而不死亡;導體發生超導電現象和完全抗磁現象,其電阻消失了,而磁力線不能穿過超導體;液體氦發生超流現象,黏滯性幾乎為零,而且具有比高純銅還好的導熱性能。
氣體具有相當低的沸點,將氣體液化可以獲得低至的低溫。具有目前常用節流過程或者節流過程與絕熱膨脹相結合的方法來液化氣體。
2節流過程和焦耳――湯姆孫效應
關鍵詞:航空器;適航技術;培養模式;學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086-02
民機發展,適航先行。加強適航意識、提高適航能力是我國民機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對提高我國民航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航空器適航技術與管理是一個涉及航空器設計、系統安全和管理等多個學科的新型交叉學科,歐美在該學科的教育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我國適航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起步較晚,面對具有相當特殊性的專業人才,其培養模式與體系建設目前已在國內航空和民航領域的院校中逐步展開。由于我國航空器適航技術與管理人才相當緊缺,2011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緊缺專業“適航技術與管理”,培養民航發展急需的專門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針對適航學科對人才要求的特殊性,采用分階段、本―碩連讀培養模式,探索培養適航技術與管理人才的新途徑。
一、跨學科本科―碩士連讀培養機制
1.培養目標。依據合理的培養模式,制定完善的培養體系,培養以航空器結構、材料、系統,以及航空器發動機等專業為基礎,熟悉航空器適航條例和規章體系,掌握基本的適航符合性驗證方法,并具備航空器安全性評估能力的專門技術人才。使其能夠滿足大型民用飛機研制、通用航空器設計與制造、航空公司運營與管理、局方部門監督與管理等方面的適航人才需求。
2.培養模式。航空器適航與管理技術涉及到多個飛機設計學科以及管理學科,是綜合性比較強的專業,它不僅需要從業者具有較高的航空器設計水平,也需要從業者熟悉適航條例、法規和流程等知識,同時,必須具備較高的協調、溝通能力。為適應從業崗位要求,達到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適航技術與管理人才采用培優淘汰模式、本碩連讀機制,學制總計6.5年。
學生來源(選拔):學生可通過高考進入適航培優班,高考成績優秀、綜合素質高的考生經審查擇優錄??;另一部分生源為校內其他相關專業優秀大學生,經過申請、考核、審批的流程進入適航培優班。
考核淘汰制:適航培優班的學生實行考核淘汰制,大學本科階段每年都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學生,方可留在適航培優班繼續學業,并保留免試攻讀碩士資格;考核不合格者,則不再保留培優資格,并取消免試攻讀碩士的資格。
分階段培養:適航技術與管理培優班學生的培養分為3個階段,各階段培養過程如圖1所示。
產學研合作、講座型課程:建立適航領域產學研合作培養機制,在民航、航空企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實踐基地,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學生的專項實習和工程實踐學分與普通專業學生不同,比重較大。同時,研究生階段開設2~3門專家講座型課程,邀請企業和局方的適航技術與管理專業人員授課,貼近職業方向的需求。
二、面向職業需求的研究生培養方向
1.適航技術與管理人才需求。適航技術與管理領域學生培養的職業特點非常明顯,目前該領域人才非常短缺,根據職業需求,大致包括以下四大類:(1)參與航空器或相關民機產品設計制造的廠、所內部適航工作人員;(2)航空公司、民航監管部門的適航工作人員;(3)負責適航規章、條例頒布與實施、航空器設計/制造單位和航空器適航審定的局方人員;(4)適航條例和法規、適航技術與驗證方法等相關研究人員等。四大類相關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都很高,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而且必須具備適航法規與規章的研究/理解能力,較強的協調、溝通和管理能力等。
2.面向職業需求的研究生培養方向。適航技術與管理培優班學生研究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在研究生階段。根據該領域四大類人才需求,我們針對以不同學科為基礎的適航培優班學生設計了5大研究方向及其相關的研究技術,如圖2所示。本科階段學生的學科跨度較大,不同的跨學科專業的學生可以在5大方向中,選擇合適的專業技術從事研究工作。
三、跨學科研究生培養和過程管理
1.課程設置與優化。適航技術與管理學科的研究生來自于航空器主機設計(含結構)、機械設計和強度、航空器發動機,以及航空器各分系統等專業,前三年的課程體系與原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一致;同時,增設了相關的適航概念性課程。本科四年級與碩士一年級的課程,以及碩士階段的研究方向則側重于系統工程、適航技術與管理方面;以促使適航技術與管理學科和各專業學科的相互融合,滿足跨學科適航學科人才培優的需要;并不斷探索、實踐和改進。碩士階段必修課設置:注重前沿性和綜合性,以便彌補不同學科之間的差異,側重系統工程與安全工程,切合適航技術與管理方向人才分類需求,初步設置的課程有:航空器可靠性工程、航空器適航驗證與審定技術、航空器安全管理工程、航空器持續適航技術、系統工程。碩士階段選修課設置:面向航空器適航,注重適航工程實踐類課程,并由各專業學科課程進行支持;學生可根據后續課題研究內容的需要,在全校工科類碩士選修課中選擇其他課程。實踐類課程可包括,旋翼類飛機適航審定與驗證工程實踐,通用飛機適航審定與驗證工程實踐,機載設備適航審定與驗證,航空發動機適航審定與驗證,持續適航工程實踐等。目前第一屆培優學生已進入碩士階段,培養過程進展順利,根據后面的反饋情況,我們將進行課程的優化。
2.校(研)企聯合導師隊伍。根據適航技術領域的跨學科、跨專業特點,組建一支校(研)企聯合導師隊伍。適航領域的研究生導師采用多學科交叉導師指導小組模式,建立多學科結合的導師組,共同指導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指導小組成員有校內不同學院、不同領域的具有寬闊視野、豐富學術經驗的碩士生導師,也有具有高級職稱、專業背景強的中航工業企業技術人員、民航局方相關單位的適航管理和監管專家,他們構成一個校(研)企聯合導師隊伍。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而且有助于促進本領域專業教師與企事業單位專業領域的學術交流,共同提高。
2014年可謂航空業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是大型空中客機還是廉價航空均發生過機毀人亡事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飛機失事成為全球熱點事件。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一次又一次的航空災難,報紙、電視、網絡等新媒體無一例外,廣大受眾處于空難信息的包裹之中。
二、原因探析
各家媒體對密集的航空事故極其關注,一時間飛機失事的報道充斥在普通受眾的腦海里。人們不禁疑問:空中客機還安全嗎?談論起新聞里的航空災難多數人感到心有余悸甚至取消了飛行計劃,如果有人說坐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會導致周圍人的群起攻之最后只好選擇沉默。為行么社會上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作者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做出如下回答?
1.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
按照李普曼擬態環境的觀點,在媒介社會里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擬態環境)為中介。[1]由于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正在出現很大的偏離。例如1976年,格伯納等人就電視的接觸與人們對環境危險程度判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調查。[2]結果表明,盡管現實生活中人們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許多人卻認為這種可能在10%以上,這一估計大大超過了客觀現實的可能性。而有關飛機失事的新聞報道正是營造了這樣一種象征性現實,導致了人們主觀印象中機失事的概率大大曾加,從而造成了對飛機出行的擔憂。
2.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
議程設置功能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其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這樣寫到: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即它具有的構建公眾思想和引發他們的認知變化的能力就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為我們安排和組織了腦海中的現實世界。[3]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受眾會因媒介提供議題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對媒介認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動。由于各大媒體都對航空災難給與足夠重視,選擇頭版頭條報道航空事故,從而對受眾造成極大的心靈沖擊,干擾了受眾對事故的思考。
3.公眾輿論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
輿論與媒介內容互動的過程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其中就包括沉默的螺旋。德國政治學研究者伊麗莎白.諾埃爾紐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中寫道:如果人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會受到大眾認可就會公開發表;反之,就會保持沉默。[4]這樣一種螺旋式的過程導致:一派的觀點最終會占上風,而另一派的觀點則會銷聲匿跡。大多人以媒體對航空事故的報道為依據,認為飛機出行不安全同時形成話語的多數,而那些持相反已意見的少數在多面前選擇了沉默,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飛機不安全的聲音越來越強。
三、航空事故的真實統計
事實上與絕大多數人的直觀感受不同,2014年并非是航空史上特別黑暗的一年。從空難次數來看,瑞士日內瓦的飛行事故檔案局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是過去80多年來發生空難次數最少的一年,全球發生大小空難111起。從死亡人數來看,全年有1320人在各類空難中喪生,雖然這一數字有些驚人,但與每年超過120萬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數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從具體航空公司來看,據Flightglobal的統計,2014年全球有8架大型客機失事,而在過去10年中,平均每年有17架大型客機失事。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死亡事故率為每238萬次航班中發生一起致死事故,然而過去5年的平均死亡事故率約為175萬次航班一例。統計數據可能與大多數人的直觀感受相矛盾,但事實就是事實。
四、如何改變主觀世界與客觀現實脫節現象
1.媒體
基本真實或部分真實就是殘缺的真實,它們都不應該成為新聞真實觀的合理觀念、[5]某次航空安全事故的具體報道是真實的,但忽略了整個航空業的安全狀態就不能算整體真實。因此有關空難的報道既要有具體事故又要有航空業的整體情況,避免給受眾帶來恐慌。根據媒介的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因此,媒體報道航空事故時,不應只關注災難的傷亡人數以及慘烈程度,還應關注救援情況、家屬的安撫、航空業吸取經驗教訓做出的改進等。
2.受眾角度
媒介素養,是人們通過教育手段應該掌握的一種體驗媒體、解構媒介、分析媒介訊息和制作媒介制品的技能和素養。[6]要想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首先要弄清一個基本概念:媒介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媒體所承載的內容并不全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而是經過刻意選擇的。進而受眾要學會對信息批判式反應,即:學習如何理性地辨別信息的意義,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礎上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面對近兩年洶涌的空難報道,具備媒介素養的受眾不應盲聽盲信,明白泛濫的事故只不過是媒體營造的一種擬態環境與客觀情況有一定的的差距,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有效的處理飛機失事報道,從而形成真實正確的認識并做出科學的出行決定。
1.現行空地通信網狀態及其局限性
現行的空地通信網是由甚高頻(VHF)空地通信系統,高頻(HF)空地通信系統和VHF數據通信系統即飛機通信選址報告系統(ACARS)組成的。其中甚高頻(VHF)空地通信系統和高頻(HF)空地通信系統主要用于話音通信。
現行空地通信系統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甚高頻(VHF)空地通信是一種優秀的通信方式,它是現行ATM中應用的最廣泛的空地通信方式。目前民航的VHF通信以話音通信為主,但是存在許多局限和不足。話音傳信速度慢,占用信道時間較長,同時,容易出錯,口音不一致可能導致聽不懂、聽錯等。另外,還存在多信宿的限制以及業務種類限制。
高頻(HF)通信時一種廉價的遠距離通信手段,被廣泛用于政府、外交、氣象和軍事等專業部門。高頻通信在民航方面也主要用于話音通信。但是高頻電臺傳播信號是利用電離層反射,容易受到干擾,性能較差。
利用空地數據通信可以克服話音通信的缺點。自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開始使用ARINC公司的飛機通信、尋址和報告系統(ACARS)以來,世界各國民用航空普遍利用空地數據鏈進行通信,但是隨著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飛機數量與飛行量的不斷增加,空地數據通信量也迅速增加,當前國外部分區域的ACARS系統已達到飽和狀態。我國也由民航數據通信公司引進了ARINC的ACARS系統,網絡覆蓋了國內大部分主要航路。然而與新技術相比,目前的ACARS數據鏈還存在著缺陷。首先,調幅調制方式決定了頻率利用率相對較低,并且容易受射頻干擾。其次,ACARS數據鏈作為面向字符的系統不如面向比特的通信技術靈活,與預定用于航空電信網(ATN)的開放系統互連(OSI)方式不兼容。另外,如果要使話音和數據鏈同時工作,現行系統需要兩套航空電子設備,同時用兩個射頻載波工作 。
鑒于現行空地通信網的種種限制及缺點,新航行系統中的空地通信系統的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新航行系統中的空地通信系統
ICAO鑒于21世紀全世界所有地區民航客流量和空中交通將有巨大的增長,而現有的民用航空通信、導航、監視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和局限性,為了適應21世紀全球民用航空的需求和滿足新的要求,在1983年提出了新航行系統的概念,并且經過論證,得出了新航行系統的具體實施措施。
CNS/ATM對于通信系統實施的關鍵問題是地面與空中數據的雙向傳輸。其傳輸途徑包括:
(1)保留并發展甚高頻(VHF)空地通信系統,用作語音和數據鏈通信,主要用于高交通密度的陸地和終端區域。
(2)引進航空衛星移動業務通信(AMSS),主要用于海洋和邊遠陸地飛行使用。
(3)高頻(HF)空地通信系統,對于邊遠陸地,衛星通信不能覆蓋的地方,將保留并發展HF通信。
(4)二次雷達S模式(SSR S)數據鏈通信,在空中交通高密度空域和終端區供空中交通服務(ATS)使用;
(5)建立航空電信網(ATN),將地面數據和空地數據通信融為一體,將上述各種子網交聯后,在相應的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高速的數據交換。
下面本文主要對VHF空地數據通信系統做詳細的介紹。
VHF空地數據通信系統(又稱VHF空地數據鏈)由機載航空電子設備、遙控地面站(RGS)、地面數據通信網、網絡管理與數據處理系統(NMDPS)、和各用戶子系統構成。
(1)機載航空電子設備(Avionic System)是甚高頻(VHF)數據通信系統的空中節點,其主要功能是將機載系統采集的各種飛行參數信息通過空地數據鏈路發到地面的遙控地面站(RGS)站,并接收地面網中通過RGS站轉發來的信息。
(2)遙控地面站(RGS)是甚高頻(VHF)數據鏈系統的地面節點,用機與地面數據通信網的連接,并可實現地面數據通信網節點問數據通信。RGS站通過VHF接收機接收來自飛機的數據,信道間隔25KHz,采用單信道半雙工工作方式,數據傳輸速率為2400bit/s,用MSK調制方式發射或接收數據。RGS站對于下行信息的處理,解調出來的數據將存貯在緩存器中,直到獲得網絡管理中數據處理系統(NMDPS)取消數據的命令,才釋放存儲器的數據。
(3)網絡管理與數據處理系統(NMDPS)是VHF空地數據網的中心,它采用以太網的拓撲結構,使用工業標準的TCP / IP網絡協議。NMDPS作為VHF空地數據通信網的核心,它的功能主要是:
對航空公司地面用戶經過RGS到達飛行器上的信息進行交換,完成數據信息的尋址、路由選擇及一系列的處理;
對飛行器發射的報文,經過RGS到達航空公司地面用戶所在地的信息進行交換尋址和傳輸;
記錄發送和接收的信息,此信息可實時查閱,同時可下載到公告欄里,以供分析等;
提供系統管理功能,包括狀態對RGS的控制和監測,整個子系統狀態的監控、配置、管理,實施對射頻(RF)信道的分配,以及NMDPS組件和BGS運行時間的控制;
另外,還可以靈活地根據管理者的需求增加許多功能,包括航空公司的各種管理應用、空中交通管理的應用。民航運行保障管理的應用和該子系統自身管理的完善。
(4)用戶子系統可按應用對象分為面向航空公司的飛行管理系統,面向空管部門的空管信息系統和面向管理部門的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用戶子系統的終端,空管中心的地面管制員。航空公司的簽派員可以直接看到與之相關的飛機數據報文,包括飛機識別信息、航班號、飛機四維信息(經度、緯度、高度和時間)以及起飛和降落報告等。
目前已有四種甚高頻(VHF)數據鏈方案寫入了附件10,他們分別命名為:方式1( VDL 1),方式2(VDL 2},方式3 (VDL 3),方式4(VDL 4)。
(1)VDL 1是從現有ACARS 和其他VHF數據通信方式向VHF數據鏈方式過渡的中間步驟。
(2)VDL 2是ICAO航空移動通信專家組(AMCP)在1997年指定的空地數據鏈方式,有許多國家參與了開發和建設。目前,歐洲各國是VDL2的主要支持者和實施者。他們從2001年開始對使用VDL2數據鏈的可行性進行試驗,一個基于VDL2的ATN網絡項目Link2000+正在建設當中。日本也在實施VDL2數據鏈建設,已建了2個地面站,并計劃在2004年再建8個。
(3)VDL 3是美國FAA大力推行的數據鏈方案。FAA計劃逐步替換美國現有的46000個地面VHF電臺和UHF電臺。
(4)VDL 4是由瑞典提出的方案。其利用GNSS系統信息定時,采用面向比特協議,與ATN網完全兼容,還可提供超過ATN網性能的服務,如廣播和空空通信。
在4種優選甚高頻(VHF)數據鏈手段中,VDL1由于傳輸速率低,頻譜利用率差而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VDL mode 2,3 ,4成為更受關注的實現方案。
3.新航行系統中的空地通信系統在我國的應用前景
預計到2020年,我國商用運輸飛機保有盤將達到2000架,而且通用飛機也會有很大發展。隨著飛機數量和飛行數量的增加,以及空地之間大量信息交換的需要,今后民航空地通信的信道需求將不斷增長,并將越來越多地使用空地數據鏈。
對我國而言,如果采用多種數據鏈方式共存、逐步過渡的方案,將需要引進不同的地面和機載系統。由于不同數據鏈技術彼此互不兼容,設備和軟件不能通用,因此只選用一種數據鏈方式,逐步過渡是一種經濟的和易于操作的方案。中國目前航路話音通信多依賴HF電臺。傳統的單邊帶通信的話音效果較差,易受干擾??紤]到既能改善話音通信的質量,同時滿足所有ATN數據傳輸需求,并且飛機設備配備方面成本相對較低,VDL3應該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對于過渡的具體實施,可以考慮分區域逐步部署地而設施,使用多模式電臺,允許在一段時間內與傳統通信方式共存,分階段實現數據鏈對所有航路和航站的覆蓋,直至完成向ATN的最終過渡。
4.總結
隨著數據鏈技術的不斷完善及其在地-地、地-空系統的廣泛應用;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不斷應用,新航行系統將逐步趨于完善,通信、導航、監視將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新航行系統將各種有效的手段融合在一起,對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為各用戶提供實時、可靠、全天候的服務,并最終實現全球一致的、連續的、無縫的空中交通管理。數據鏈在飛機、地面、地面之間傳輸各種實時、有效的信息,可以顯著地減輕飛行人員的工作負擔、減少信道擁擠和現行話音方式的字符通信錯誤。更為精確的數據將使提高安全、減少延誤、增加空域和機場能力成為可能,適應用戶優選航路的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總之,新航行系統的空地通信系統特別是甚高頻(VHF)空地通信系統將作為一種有效的通信手段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它所起的作用也日益顯著,它必將為我國以及世界的空中交通管理事業發展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鄧曙康.新航行系統中的甚高頻空地數據鏈,中國民航學院學報,2005,06.
[2] 田八林,葉正寅.新航行系統中VHF數據鏈通信技術,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2004,12.
[3] 張曉瑜,李艷,董健康.甚高頻空地數據鏈通信協議架構及轉換流程研究,航空維修與工程,2007,05.
[4] 畢心安.新航行系統的關鍵技術,空中交通管理,2003,06.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2.創新繼教形式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3.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4.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5.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6.多種模式實踐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7.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8.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9.因“需”施教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10.省略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一
合作鑄精品 聯手塑英才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北京大學與微軟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當時,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把北京大學等若干國內優秀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教育部為達到這一目標,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中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為了響應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精神,支持高等學校計算機課程建設,教育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實施“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探索校企共建精品課程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擁有雄厚的教學師資力量,特別是在操作系統等傳統基礎學科的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建立的基礎研究機構,在致力于世界一流計算機研究的同時,還通過和微軟總部核心產品部門的密切聯系,幫助中國高校在課程、特別是與微軟技術相關的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方面的建設。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利于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也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通過雙方的合作,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合作編寫精品教材
為解決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有關的大量技術問題,教材與實際發生了嚴重的脫節問題,2000年,微軟公司參加主辦的首屆高等院校計算機系系主任座談會上,提出希望能有一本更多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的教材。同年10月在第六屆全國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上,許多教師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內核原理,以供教學需要?;诖?,校企雙方決定共同組織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教材的寫作班子。目前一套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教學平臺已經基本建立,包括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Windows內核實驗教程》、《系統分析及實驗教程》), 一套教學課件(《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課件),上述教材已經多次印刷,累計出版了55900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數十所高等學校采用這些教材作為教學參考用書。
培訓高校授課教師
在成功推出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精品課程基礎上,研究院通過各種渠道,包括“2005年全國操作系統授課教師廬山培訓班”,“全國第八屆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以及“2006年微軟亞洲峰會”等活動組織培訓全國各高等學校的授課教師。該建設項目總的特點是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盡快接近和達到國際一流大學同類課程;在保持內容相對穩定基礎上,加大反映當代操作系統發展和動向內容;既注重經典操作系統理論講授,也重視分析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中的具體技術實現;結合實習課程,使學生打下良好理論基礎并具備從事操作系統設計的能力。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是一個促進大型企業與高校之間了解與交流的好模式,可以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
目前,該合作項目已經被教育部批準為“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一。研究院將繼續努力,使合作項目成為優秀的“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之一,并且在此基礎上,爭取盡早使該課程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并通過教育部精品課程網站把該精品課程資源推廣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同時,微軟公司已經決定向國內的高等學校開放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源代碼,這一舉措將有力地推動微軟公司和國內各高等學校的合作,加快微軟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研究院將在總結以往合作經驗的基礎上,和全國各高等學校一起,建設微軟源代碼共享、實驗平臺,為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培養大批的優秀軟件人才共同努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二
創新繼教形式 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89家中央企業之一,是集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于一體的大型國有獨資公司。集團一直以“科技興企、科技強國”為使命,全面致力于企業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能力的鍛造。為求得更快發展,集團公司決定培養儲備一大批視野開闊和思路開拓,具有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具備先進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執行力的中高級企業精英,以大力提高集團公司的創新能力,適應集團公司“十一五”及長遠改革發展的戰略需要。清華大學是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云集了國內外各領域、學科的著名專家學者。在一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清華大學已為社會輸送了數十萬名各類高級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正是創建“學習型組織”、打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共同愿望使名企與名校強強聯手:2006年元月20日,雙方在清華舉行了隆重的簽字儀式,并將項目定名為“新興鑄管集團公司現代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通過合作,雙方找到了適合發展的契合點。
互利合作各取所需
清華大學為了落實科技強國、服務社會的使命,在全球化新形勢下幫助企業構建學習型組織。新興鑄管集團希望在整個企業創建全員終身學習的環境,建成可以不斷推動企業持續創新的自主學習型企業。他們在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急需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這樣的支持,整合國內外一流的教育資源及時為企業高層管理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個性化專業服務,協助企業創建學習型企業,打造優良的基因,進而從根本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培養計劃量身定制
企業對于培訓的需求多種多樣,學院打破傳統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依據企業的特性、圍繞企業實踐和培訓需求量身定制,兼顧組織收益和個人成長而“量身定制”專門計劃。為達到預期合作效果,經雙方多次研究和探討最后商定,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計劃經過逐步細化和優化,最終確定以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戰性的 “廠長書記高級研修班,經營副廠長高級研修班,生產副廠長高級研修班,副廠級領導高級研修班,中青年后備干部高級研修班”等培訓項目為依托來展開。學習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學習的目的。清華繼續教育學院為新興鑄管集團定制課程以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要培訓對象,注重管理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的結合,課程方案充分考慮企業的培訓需求,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特征、競爭環境、文化特質、人員特性和發展狀況等因素,采用課堂講授、案例討論、問題研討、經驗分享和分組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鼓勵學員貢獻和分享管理經驗,促成企業內部的溝通、合作與信息共享。授課教師不僅洞悉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教學經驗,而且對企業管理有較深入的研究,是資深的企業管理咨詢顧問。這樣依據企業的特性需求靈活設置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均得到了參與培訓學員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贊譽。
課程設置注重實戰
通過到清華學習,不但使企業廣大參訓領導干部親身感受到了清華悠久的歷史傳統、濃厚的人文氛圍和博大深厚的文化魅力,比較系統地了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企業的基本規律和管理企業的基本方法,學到了世界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思想和文化,大大地豐富了理論和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開拓了思路,培養了創新的理念和思維,啟發了思考、啟迪了創新,在學習的總結、討論以及同專家的交流探討中能夠學以致用,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清華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的遠程教育合作不但使學院找到了自己的服務市場,找到了其教育服務社會價值的支點,而且使企業找到了培訓、儲備人才和提升品質值得信賴的資源,也為新興鑄管培育了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中還可以帶動整個行業和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三
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多元投資的商業化運營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證交所正式上市。幾年來,上航在國內地方航空公司的經營業績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工程技術為主,管理、藝術等多學科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嘗試,合作構建起上海航空運輸學院,其建構模式與成功實踐獲得了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
上海航空運輸學院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依托“朝陽產業”――民航運輸業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構建起的二級學院,企業向學校直接注入資金300多萬。運作十余年來,學院在辦學機制、專業特色、實踐創新、學生就業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截至2005年已有10屆1000余名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7.4%,學生總體質量符合民航運輸業發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長為民航運輸企業的骨干。在雙方的合作上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鑒。
首先,體現在辦學機制上:領導掛帥,院務委員會制度卓有成效。航空運輸學院院長由學校委派,副院長則由校企雙方各委派一人擔任,學院的日常工作由這套班子主持。學院還設立了院務委員會,院務委員會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主任委員,校企主要職能部門領導任委員,每年召開一次院務委員會會議,就學院辦學方向、發展規劃、管理制度、專業設置、招生工作、培養模式、學生就業等重大事項做出決策。由于緊貼市場,學院發展方向明確;由于領導支持,各項決策可保落到實處。
其二,在辦學理念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雙贏。企業每年向學院注入一定資金,支持學院學科發展。公司建立“上航獎教金”和“上航獎學金”制度,激勵教學、管理、科研和學習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師生員工,企業領導對學院的教學非常關心,親自推薦上航的英語翻譯來學院擔任英語口語教學,多次擔任“航空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并參加學生論文答辯,使學生的畢業論文更具“實戰”特點。
其三,在專業特色上: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錯位競爭、審時度勢。航空運輸學院在專業設置、培養計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更加注重市場調研,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以市場為導向,審時度勢,你無我有,錯位競爭,使目前6個專業保持了鮮明的特點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專業設置與市場的零距離接觸。專業設置與上海其他高校相近專業形成了錯位發展、多層次為民航運輸發展做貢獻的態勢。
其四,在學生就業上:實行訂單式培養。市場是瞬息萬變的,適時、準確的專業調整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機遇。由于專業特色明顯,并且依托產業辦學,學生有很好的就業保障,空乘專業畢業生至今幾乎全部被上航錄用。歷年來,學院學生的就業率在校內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內亦處于領先水平,至2004年9月,已畢業804名學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錄用345人,占總人數的43%,其他國內外涉航企業367人,占46%,一般企業68人,占8.5%,扣除出國和專升本人員,總體就業水平為97.4%。
其五,在學科發展上: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十余年來,航空學院的學科發展穩步向前,師資、實驗條件逐漸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漸健全;教學、科研開始同步發展;教學手段建設全面提升和展開;學生參加市數學建模比賽等二課堂活動增多,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能力。為求發展,校企雙方進行了不懈努力:雙方領導支持并促成了學院教師去上海航空公司相關部門的見習,并參加公司課題的研究,使教師在實踐中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定期為學院青年教師講解飛機結構、系統和機務知識,指導青年教師熟悉飛機維護手冊;學院派遣青年教師赴上航掛職鍛煉;學院聘請航空院校退休的資深教授帶教青年教師、編制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實驗室。
經過多年努力,航空運輸學院已初步建成了與上航所提供實訓條件互補的實驗設施。如航空發動機實驗室、飛機部件拆裝實驗室等,教師隊伍逐漸擴大,知識與學歷結構趨于合理,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編制完成。實踐證明,這種緊密的、優勢互補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富有很強的生命力,使企業與高?;セ莼ダ_到雙贏。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四
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近年來,隨著中國軟件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對軟件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國軟件企業在軟件總體設計、項目管理和研發等方面的人才極度缺乏,建立復合型人才架構已經迫在眉睫。面對市場在軟件人才數量和結構方面的雙重需求,也源自IBM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計劃”――高校學生創新實踐項目,是由IBM軟件部、IBM中國研究院和大學合作部聯合推出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IBM“青出于藍”計劃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于2002年4月被引入中國的。
IBM“青出于藍”計劃(Extreme Blue)是一項匯集頂尖技術和商業人才、將極具挑戰性的創新技術研究與市場相結合的學生實踐項目。該項目為高校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環境。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以其雄厚的實力為學生們提供技術和商業方面的指導,并輔以一定的資金支持,在IBM中國研究院為學生們營造了一流的實踐環境。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參加IBM“青出于藍”計劃,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IBM豐富的全球資源,深入了解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科學的商業模式,獲得技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完整的項目體驗和技術研究開發管理的經驗,極大地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這一計劃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與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促進了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與提高。
獨具特色的“青出于藍”計劃
IBM“青出于藍”計劃是通過學生報名、高校推薦、IBM面試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選拔出最優秀的信息技術專業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由IBM精心設計的項目。IBM“青出于藍”計劃要求學生具備廣泛全面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優秀的中英文溝通和表達能力、敏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勇于面對挑戰和參與競爭,同時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體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BM為該計劃組建了一支由資深專家、科研人員、高級經理組成的輔導團隊,為學生們提供專業指導,分享經驗,幫助他們在專業環境中繼續學習,掌握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全方位能力。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還會為學生們組織內容豐富的技術講座等活動,學生們也可以自行組織各種交流活動,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精神。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
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目前大多在中國的各大現代化企業里為發展、推動IT產業奉獻智慧、創造價值。也有部分學員最終加入了IBM的大家庭,站在IBM這位藍色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這一計劃還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在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能為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未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對高素質青年一代的培養,IBM深信“青出于藍”計劃將為中國開發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成功模式,為中國本土高素質研發人才的培養提供一片沃土。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五
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西門子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型跨國集團,且全部業務集團都已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正迅速發展成為其全球業務的基石。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是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先供應商,可在生產自動化、過程自動化、樓宇電氣安裝和電子裝配系統領域提供多種創新、可靠、高效優質、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華東理工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多學科研究型大學,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從2002年開始,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和華東理工大學進行了全方位、高起點、綜合性的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合作發展模式。
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驗中心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試驗中心,該試驗中心擁有高級過程控制系統6套裝置,高級自動化實驗系統6套裝置和先進控制系統4套(總價值70萬RMB,由西門子捐贈)。實驗中心采用西門子最先進的控制技術,融合了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TIA)理念,是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系統的縮影。在教育教學方面,科研開發、技術交流與培訓方面和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等方面進行合作。
設立多項獎學金
為了加強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與華東理工大學的戰略合作, 雙方特設立“西門子A&D獎學金” 和“A&D SIMATIC 獎學金”作為戰略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兩項獎學金均由西門子獨家提供資助,旨在獎勵學校在學習上刻苦鉆研、學習成績優異且畢業后有志加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
建設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
自2002年起,雙方將上海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SIAS)確定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實習實踐活動、畢業課題(設計)和參與生產、研發項目?;孛磕晏峁W校至少兩次程度不同的集體實習機會,實習涉及參觀SIAS相關部門、聽取行業技術講座等多個方面,以了解自動化與驅動行業領域的概況,特別是關于技術應用和產品應用的情況。在此基礎上,SIAS通過系列程序選拔一定量學生,為其提供畢業課題(設計)的實踐機會。在此環節中,和學校聯合指導學生的畢業課題(設計),結合SIAS實際和專業現狀,確定“真實”的設計課題或是將SIAS的相關項目的一部分作為課題,課題一般與實習學生的崗位工作相一致或是崗位工作的一部分;在課題進行過程,指導方式采取雙導師制。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分工負責,共同指導。在此基礎上,西門子(A&D)會選擇在實習實踐中的突出分子,加入集團工作。另外,西門子(A&D)還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各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暑期實踐活動、大型展覽等,為學子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加強技術信息交流與員工培訓
雙方以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不定期關于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生產、市場、產品等方面的技術信息的雙向交流與溝通。西門子(A&D)每年邀請學校的學者、知名教授和學生參加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并介紹產品的應用案例;同時學校也會邀請西門子(A&D)的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來校講座,并不定期深入企業,與西門子(A&D)的工程師聯系共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通過合作,雙方共舉辦技術講座、學術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十幾次,內容涉及自動化與驅動技術、自動化(包括PLC,DCS,ESD等)產品、自動化全集成系統(PCS7過程控制系統、WinCC人機界面、基于PC的控制系統等)及其應用、自動化培訓服務等方面內容,為中國高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人才走向社會直接進入企業角色提供了有利保障。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六
多種模式實踐 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為國家大型企業、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單位、是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TIPS)認定的中國優秀民營企業。目前集團公司擁有總資產40多億元,2005年實現產值近50億元。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于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以來,已發展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地方示范性綜合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國家數控實習實訓基地,教育部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沖破傳統的教育與生產的固有觀念,各自從不同的領域理解產學合作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利益的相互驅動作用,從經濟與社會等全方位視角理解雙方合作的價值,并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學校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企業服務;企業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教育服務。在理解和不斷的自我改造中,尋找成功的合作點,多點的不斷突破形成了今天的全方位合作與雙贏機制。
理念的創新是雙方合作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合作的基礎,時刻為合作者著想是合作的動力,模式的創新催生合作的活力。雙方經過實踐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合作。
“學工交替”校企互動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充分體現了企業(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要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增加了學習內容的同時,相應減少了一些課程的理論學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接近實際,更有實效。
“半工半讀” 校企滲透
該培養模式是基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的不足而提出的。 “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出,使學生能利用他們的業余時間,到企業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企業推出的“半工半讀”項目可由學生進行選擇,經企業考核合格即可以參與“半工半讀”教學活動?!鞍牍ぐ胱x”項目的實施主要以企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企業付給學生一定的報酬,學校也承認學生相應的實踐學分。
“訂單式(2+1)培養” 校企互利
該培養模式是學生在學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理論等方面的學習后,第3年由海天和學校共同實施其專業教育和上崗適應性教育。與此同時,學生已經是企業的員工,享受企業員工同等待遇,企業實施的教育與企業對新員工的教育做到了有機的結合。由于該人才培養模式能按企業人才資源開發的要求實施,學生在畢業時即能達到上崗的要求,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人才培養目的。
“項目化教學” 校企雙贏
該人才培養模式,是企業將設備和人力資源引入學校,學校為其提供場地和工作條件,以此推進更大范圍的校企合作,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在人才培養中突出企業對專業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并由企業負責全程實施。以核心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產品開發的流程為出發點,設計教學內容,達到企業對各個工作崗位的各項要求。
經過幾年的合作實踐,使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高等職業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學院不斷突破傳統的專業、學制體系的束縛,推出了各種企業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改革,大大影響了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與學校的合作中,企業體會到了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也看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希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七
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是中國汽車工業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之一,躋身《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行列。汽車產業是上海的支柱產業,發展迅速,但相對國外百余年的汽車發展史,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存在較大差距。上汽意識到人才是發展的根本,而大學是人才的培養者和輸送者。上海交通大學是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把培養具有寬厚基礎知識、強烈探索精神、具有良好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創造性人才作為人才的培養目標。而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恰恰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需求不謀而合。為此,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開展人才戰略合作,實行跨學科的工程教育,實現工程教育的一體化和系統化。
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始于1997年,他們以增強工程意識,拓展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為指導思想,以迅速發展的上海汽車工業為依托,將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以下形式對人才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培養。
聯合進行車輛工程本科教學改革試點
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和優勢,開設車輛工程專業本科試點班,已為期十年??紤]到支柱產業大型企業集團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型人才的需要,該試點班以工程綜合意識培養為中心,構建教學體系和環境,開展研究性的工程實踐。
構建培養綜合工程意識的教學體系和環境
針對信息化技術在汽車設計制造中的應用,汽車電子的迅速發展,加強信息和控制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培養學生掌握機電一體化核心技術的能力。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使學生得到全面訓練。
建設研究性的工程實踐環節,加強工程素質培養
學生利用暑假進行集中實踐活動。校企雙方認真安排每一次實習計劃,確定實習導師和工作崗位,為學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質訓練場地,使學生得到具有職業性的、規范的、專業的實習機會。
畢業設計中實現知識、能力的集成和提高
車輛工程專業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依托上海汽車工業,結合科研任務,提供畢業設計課題。學生不僅可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領域的一些前沿問題,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的結合,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
實施學校與企業的雙導師制
學生參加導師的課題組,與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學習和工作,在濃厚的學術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能力;企業導師著重向學生介紹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形勢和需求,中國汽車工業的優勢和薄弱環節,企業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要求。
培養研究生汽車自主開發與創新能力
上海汽車集團在交大投入固定的經費,打造一流的科研平臺,支持高校的教師和研究生參與科技攻關。通過團隊合作,進一步培養自我設計、自我創造、自我優化、自我組織的能力。
結合企業需求開展繼續教育
上海交大與上汽集團合作培養在職人員工程碩士研究生已有八年。規模日益擴大,發展迅速,培養了一大批被企業認為“留得住、用得上”復合型的高層次技術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現在,上海交大數百名車輛工程的研究生,已成為上汽集團人才資源庫生生不息的源泉。學校和企業深深知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由上汽教育基金會提供教材建設費數十萬元支持了交大教師編寫“工業工程系列教材”,解決了工業工程教材短缺的困難,保證了培養工作的高質量。企業博士后在企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企業引入高層次人才打開了一條新的渠道。
通過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加深了學校與企業的相互了解。大學的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由于面對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企業由于大學的參與,使自身的發展變革有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推動產學合作科研發展。既提高了學生的科研水平,又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屬一舉兩得。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八
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提供創新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模擬技術,是國際最大的DSP生產商,2005年占世界DSP市場份額的58%。電子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突出特色的大學,以彭啟琮教授為組長的課題組,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中的信號處理、高速信號處理和實時信號處理、DSP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時還參與了國家項目的模擬技術和裝備的研制及重要實驗任務。在雙方的合作中,德州儀器公司向電子科技大學捐贈DSP器件、開發平臺、相關軟件和教學資料,電子科技大學則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設有關DSP的課程和實驗,培養了大批掌握DSP技術的人才,滿足了經濟建設的需要,同時也加快了DSP的廣泛應用和人才本土化過程。
1997年,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公司通過協商,合作建設了“UESTC-TI DSP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由電子科技大學提供教學科研場地,由德州儀器公司提供全部實驗設備,包括計算機、DSP開發設備、先進的DSP開發軟件,用于電子科技大學的科研和教學,使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掌握了最先進的數字DSP技術,以滿足工業界對DSP工程師和專家的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2000年,隨著DSP在中國信息產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量產業界工程師希望有機會進修DSP的原理和系統設計的知識,為此,德州儀器公司和電子科技大學進一步協商,將“UESTC-TI DSP實驗室” 升級為“UESTC-TI DSP技術中心與培訓中心”,這使中心能夠為產業界提供工程師培訓課程,使該技術中心具有了培訓中心的功能。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的密切合作,使校企雙方、學生、用人單位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不但培養了企業急需人才,為DSP技術的應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而且,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自行開發了較為先進的DSP實驗設備,不僅裝備了學校的DSP實驗室,還輸出裝備了國內數十個大學的DSP實驗室,并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的大學來接洽購買。同時,急需DSP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也紛紛來中心尋求技術支持,每年都產生了大量的合作項目。此外,也為為產業工程師提供培訓課程。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每年都舉辦DSP工程師培訓班和大學的DSP教師培訓班。數十個單位的上百位工程師和數十個大學的教師,都在這里接受過培訓。中心編著和出版的教材、實驗教材、以及技術參考書,已經成為眾多大學的教材和很多公司的培訓教材。
德州儀器與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一方面對改善中國大學DSP的科研和教學的條件做出了貢獻,也為德州儀器在中國大學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不但符合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方向,而且也符合中國大學,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方向,真正做到利用本土人才,打造國際一流技術。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九
因“需”施教 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長安汽車公司是具有140多年歷史底蘊的軍民結合大型骨干企業,在全國擁有15個汽車和發動機生產廠,擁有總資產近200億、員工近3萬名、占地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的國有特大型軍民結合型企業。長安公司高度重視員工素質的不斷提高,把企業的人才培訓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把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的教育和培訓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求公司上下從戰略高度形成共識。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并且也十分重視與企業開展合作,早在1997年重慶大學就與長安汽車公司簽訂了培養工程碩士的協議書。
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精髓,也是人才最有價值和最寶貴的素質,它能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帶動高科技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的增長。在培養模式上,學校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校企雙方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根據工程實際確立研究方向
根據工程實際,組織學院內相關學科力量和公司的技術人員,論證和確定了企業需要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供工程碩士生挑選,并及時增補、修訂研究方向。
按照實際需要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
本著寬口徑、實用性的原則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必須具有寬廣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都要本著多樣性、靈活性的原則,充分考慮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質、基礎、興趣以及工程的客觀需要,在工程領域較廣的口徑內,盡可能多地設置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此外,選修課程中必須包括管理、經濟、經營、法律等方面的課程。
“分散”和“集中”結合制定教學方案
學生以“進校不離崗”的形式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通過實踐和摸索,利用“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原則靈活地制定和實施教學方案以緩解矛盾。對于分布過于分散的地區集中在重慶大學校內進行教學。無論何種方式均要求學生到校本部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年,以接受學校學習和學術氛圍的熏陶。
“一般”與“個別”相結合 解決教學的矛盾
考慮工程實際需要后,帶來工程碩士生選課分散,安排任課教師困難,需考慮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辦學效益。
集中教學 緩解“教學”、“工學”的矛盾
適當增加同一門課程的周學時數,相對集中教學、分散消化可以緩解教師和工程碩士生上課時間難以保障之憂。學校可以遵照企業及工程碩士生的實際情況,課程學完后,適當延后一段時間以便消化吸收然后再進行考試。
制定獨具特色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標準
目前在我國,工程碩士主要從事“工程科學”的應用研究,傾向于改造世界。工程碩士生的論文選題必須來源于自己從事的工程領域的工程實際。論文可以是一個完善的工程設計,也可以是技術改造,技術攻關,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研制和開發。
實施工程碩士的論文指導“雙導師”制
學生進校后,由學校為其在工作單位或就近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從事工程研究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與校內導師共同負責工程碩士生的實踐環節、論文選題、課題指導,論文寫作等。工程碩士生進行論文答辯時的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必須聘請企業中長期從事工程實踐和研究的高級工程師參加。
采取行之有效的課題組方式
學校在長安汽車集團掛職鍛煉的教師注意把工程碩士生與工學碩士生編入同一課題組,讓工程碩士生發揮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工學碩士生發揮基礎理論及計算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出色完成企業工程技術課題。
經過幾年的合作中,雙方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工程碩士應用型人才,在長安廠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長安汽車公司近八年來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十
奧運號角吹響 校企共奏華章
――中國傳媒大學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培養電視體育轉播專業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從50年代起就開始為我國傳媒界培養各方面人才,并且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一直致力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一所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中央電視臺是我國的國家電視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乎中國在整個世界面前的形象,也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次集中體現,電視是承載這一任務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這次2008年奧運會體育賽事的轉播,中央電視臺也迫切需要學校為其輸送大量的體育賽事轉播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在電視攝影攝像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優勢,更為了配合國家對奧運會的整體戰略,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所以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傳媒大學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正是這樣的緣由讓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電視臺再次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擔起為2008年奧運會進行體育賽事轉播的任務。
作為一所以培養復合型實用性人才為目標的高等院校,如何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兩年后的奧運轉播工作輸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業務過硬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級復合型、國際型人才,是學校目前最切實、最緊迫的任務。由于此次合作的時間長、任務重、要求嚴、頻度高,對學校的常規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2008年的3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參加合作的學生要全程服務于奧運會的賽事轉播,這就意味著這部分學生要耽誤近兩個學期的課程。為了保證奧運會賽事轉播的順利進行,中央電視臺在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和考核后,還將再淘汰一部分學生。這就必然給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學校力爭作到:
1.此次合作不能對本科教學的知識體系造成沖擊;
2.應用型人才必須要面對它所對應的社會實踐;
3.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