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師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考評手段的可操作性較差
當前,針對職業教育教師的考評主要是在年終時所進行的年度考評。年度考評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定量考評,通過對被考評人一年以來所做工作的羅列,在監督審核的基礎上,“用量化的方法,側重于從行為的數量特點對人員進行考核,反映的僅僅是被考核人工作完成的數量”。由此,從工作量的角度對被考評人的工作態度、工作完成情況進行了解。但是,與科研、教學等具體工作不同,教師的師德問題難以用量化打分的方式來衡量,一個人的道德狀況往往充滿模糊性、不確定性與動態性,所以,職業院校對其教師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定性考評。具體而言,就是對被考評人的日常行為進行經驗性的觀察,從而在性質上得出結論。這種考評方法由于缺乏客觀依據,所以其公正性、客觀性常常受到質疑,可操作性較差。
2.考評結論難以轉化為教師提升師德的動力
為什么要進行師德考評呢?其目的是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但是,當前的師德考評在做出結論之后,由于缺乏相應的督促、整改措施,所以常常被束之高閣,成為“走過場”式的表面形式。就職業院校的其它考評措施而言,考評的結論往往成為該校教師職稱申報、工作獎懲的重要依據,但是,師德考評的結論往往難以獲得同等地位。在教師的職稱申報中,具有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該教師的學術論文、學術專著、課題項目、所獲獎項以及教學效果,師德的水平被放在末端。事實上,只要科研成果過硬,師德的狀況就顯得無足輕重了。在每年的職稱評審中,因為科研成果豐碩而破格獲得職稱的教師比比皆是,而如果一位教師的師德突出,但科研一般,他的晉升之路就充滿變數。對于日常工作的獎懲也是如此,由于師德狀況難以產生系部額外的創收,所以工作獎勵也就無從談起。
3.重視“他評”,忽視“自評”
對于各種工作考評而言,其考評方式通常有“他評”和“自評”之分。當前,職業院校的師德考評主要采用“他評”方式,具有四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安排相關專家考查教師的授課、指導學生狀況,從而給予相應的評價。第二種形式是學生評價,即由教務等部門通過向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或通過個別征求意見等形式聽取學生對教師的看法,了解學生對教師工作的滿意度,憑借學生為教師師德打分,進而對教師的師德做出評價。第三種形式是推動處于同一單位的其他教師對被考評人進行評價。催生這一考評方式的緣由在于,一個人的師德狀況往往體現在其日常的工作、活動當中,而對這些情況最為了解的無疑是他們的同事,所以由這些人來進行師德評價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種形式是由系部領導針對被考評人的師德狀況進行考評,填寫意見。總的來說,以上四種形式都是力圖從他人的視角來進行考評,教師的自我反思則往往被忽視,而由同事互評、師生互評導致的矛盾沖突也時有發生。在此狀況下,師德考評的準確程度也被打上了問號。
二、當前職業教育教師師德考評機制不足之處的誘因
1.“師德”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點
根據關于道德問題的科學論述,“道德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的特征,師德標準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梢哉f,道德本身的性質導致教師的師德狀況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如果人們試圖評價一定事物,那么他們就必須說清三個問題:一是這一事物的性質如何;二是在業已定性的前提下,給出程度如何、水平高低的定量結論;三是做出定性與定量結論的緣由何在。對于師德的評價來說,人們可以對某位教師的師德給予定性的判斷,但他的師德的程度、水平如何呢?得出這些結論的依據是否可靠呢?這些隨之而來的問題都難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2.師德考評指標設置不科學
在考評過程中,考評指標的設置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這些指標設置得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師德考評的客觀性與實效性。那么,指標設置的難點在哪里呢?當被考評人接受師德考評時,他的心理會發生若干變化,他的工作狀態可能會與接受考評前截然不同:一部分道德活動可能會納入考評范圍,而另一部分則不會。那么,被考評人就可能會以考評指標為“指揮棒”,只看重考評的結論,而不一定會真正提升自身的師德水平。因此,考評指標的設置應全面覆蓋與被考評人師德相關的全部過程與領域,這樣才能達到提升教師師德水平、促進師德建設的效果。然而,目前的教師師德考評指標難以達到這樣的要求,很多指標的設置往往是不科學的。
3.考評表述語言中哲學語言與數學語言的沖突
當前的職業教育師德考評不僅在指標設置上存在不足,其表述語言也有著一定問題,表現為哲學語言與數學語言的沖突。什么是哲學語言?它就是“用較為抽象的詞匯和語句進行師德評價的表述方式……它具有定性分析的特征,即主要憑直覺、經驗,憑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狀況及最新的信息資料,對分析對象的性質、特點、發展變化規律作出判斷”。而什么是數學語言呢?它是運用數學學科的表達方式,大量采用科學化、客觀化的數據表現形式,以達到精確反映教師師德狀況的效果。從具體實現手段來說,主要是制定并發放標準化的考評問卷,并通過SPSS統計軟件及使用微積分等計算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最終用數學語言表述考評結論,由此,他就實現了相對于哲學語言更為嚴謹的表述。應當說,哲學語言與數學語言各有利弊,如果處理得當,在考評中可以相互補充、各取其利,但是一旦處理不好,容易彼此沖突。例如,數學式的考評問卷在形式上科學而嚴謹,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由于考評人的敷衍態度,誘發考評結論的表述失真。同時,如果僅僅使用哲學語言對被考評人的師德狀況作經驗式、抽象式的描述,就難以提升考評的準確性,同樣降低考評效果。因此,只有讓師德考評的哲學語言與數學語言相互協調、互通有無,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點。
三、當前職業教育教師師德考評機制不足之處的對策
1.建構動態性師德考評體系
當前,師德考評機制普遍表現出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教師們往往把師德考評作為一種獲取獎勵、避免懲罰的必要手段,人們的目的就是“過關”。于是,這與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應試教育極其相似,只要考評結論一旦形成,那么師德提升的過程也就終結了。因此,當務之急是在職業教育教師師德建設的全過程中建立一種動態性師德考評體系。這種體系的特點在于,它不但考查教師師德狀況的過去與現在,還指向未來的師德提升??荚u不是一蹴而就地追求某一個結論,而是講求動態性、追蹤性,在日常工作中“即時”反映教師的師德狀況。其搜集的相關數據不是主要供學校獎懲使用,而是要反饋給教師自身,向其展現改進的空間,達到“照鏡子”的效果。這種考評體系以較為寬松的成長氛圍,鼓勵教師對自身的師德狀況作自我反思,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積極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淡化教育領域的利益得失,積極尋求自我實現。“在評價目標上,動態性師德評價是由評價者和教師共同協商制定目標,雙方認同,實施中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教師可能存在的抵觸情緒”。在此基礎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主體創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形成學??荚u與教師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動。由此,就彌補了師德考評手段的可操作性差、考評結論難以轉化為教師提升動力的不足之處。
2.將師德考評同師德提升緊密結合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應當將師德考評同師德提升緊密結合。當前,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偶爾出現一些非道德的案例,在這些案例面前,人們常??吹降氖菐煹驴荚u機制的失效。所以,應當在考評過程中加入一系列師德提升元素,幫助教師自我修養。具體而言,首先要不斷改進、完善職業教育的師德規范,讓其更具操作性。其次,改變單一的教師發展目標的現狀,制定多樣化的教師師德提升目標,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師類型對應不同的教師發展要求,讓各種個性特點的教師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在自身的發展路徑上前進,“劃分師德規范的結構層次,既有教師群體的師德底線要求,也有對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不同師德要求,還有起導向作用的師道目標,使教師有不斷進取的前進的目標與方向,從而促進教師產生積極向上的驅動力”。再次,完善師德考查、師德記錄等日常工作,不但讓教師的師德狀況有據可查,而且收集各種師德案例,健全師德建設的思想庫。最后,改善師德提升的校園氛圍,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師生關系和學校制度等等??傊?,就是要剔除師德建設的各種不利因素,調動各方面的推動力量,促進師德考評同師德提升的緊密結合。
3.“他評”與“自評”有機統一
鑒于師德考評中“他評”與“自評”的各自優勢與缺陷,應將“他評”與“自評”有機統一起來。首先,要讓與師德建設密切相關的各個主體積極參與到師德考評中來,關注這些主體的師德要求,從多個方面促進職業教育教師的師德提升;其次,關注被考評人的自我考評,給予其以充分的信任,規范考評手段、方法,從長遠著眼,避免急功近利。
四、結語
高等農業院校師德的基本內涵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指出:“教師應該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為準則,以提高教師思想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強化師德教育,優化制度環境,不斷提高師德水平”。結合當前實際,筆者認為高等農業院校師德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高校教師是清貧而神圣的職業,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忠誠于教育事業,要盡職盡責,愛崗敬業。教師不能單純為職稱評定或個人福利而工作,在完成教學與科研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學生培養、學科平臺建設、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位教師都應自覺、默默無聞地認真工作,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關愛學生,為人師表農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生活困難的多,在經濟、學習上的壓力會更大些,這些學生在生活、學習、成長和就業等方面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和幫助,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學生,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個人修養,要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舉止文雅,以身作則,以人格魅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要堅守高尚情操,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為祖國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嚴謹治學,勇于探索教師必須學識淵博、學業精深,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刻苦鉆研、不斷學習和提高,“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必須具備一桶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當前社會新知識、新科學和新技術不斷涌現,需要教師不斷用新知識豐富和充實自己,拓寬視野、轉變觀念,提高育人能力。
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教育科學新模式和專業研究前沿領域,使知識傳授和創新思維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關心集體,團結協作高等農業院校的專業教育,知識內容豐富、課程涉及多學科交叉、教學計劃體系復雜,而高校內部職能分工較細,教師個人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知識傳授和指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也就成了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體現。高等農業院校中教學、科研和行政等工作都是依靠教師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協作,依靠集體的力量來進行的,因此,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是保證高校各項工作有序運轉的必要條件,是完成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熱愛農民,獻身農業面對當前很多地方農業依然落后、農村還很貧窮、農民生活艱苦的現狀,農大教師要懷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熱愛農民,樂于為“三農”服務,高等農業院校也要在培養農業高級專業人才、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服務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業科研辛苦的現狀,農業科技工作者往往待遇低且不被重視,高等農業院校教師應甘于清貧、熱愛農業,在本專業領域刻苦探索研究,努力成為農業專家。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的教師要勇于擔當,言傳身教,用激情號召和感染學生,把農大學子學農、愛農的激情點燃,堅定學生振興農業的信念,積極投身于農業科研或生產,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貢獻力量。師德是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新世紀高等農業院校教師的師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新的內涵,教師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崇尚農業科學,勇于探索,增強創新能力,以才和情育人,關愛學生,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農業科技專家和教育教學研究的復合型人才。
加強高等農業院校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加強師德建設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人才的培養要與時展相適應。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教師的責任更加突出,對師德要求更加廣泛,教書育人的標準更高了。高校大多數教師獻身教育、無私奉獻,為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有少數教師道德品質和人格存在缺陷,業務能力不強、治學不嚴謹,特別是一些教師急功近利、學術風氣不正和沽名釣譽等,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的形象,因此,加強師德建設,保護教學科研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于建設一流農業大學、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市場經濟對高校的影響要求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師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契機與活力,其競爭機制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師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形成,市場經濟內涵的進取精神、創新意識也推動了高校師德建設的發展。然而,市場經濟中的負面影響也使高校師德中潛在的問題被激化并產生新的危機,受市場經濟中“以酬付勞”的影響,少數教師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忙于校外兼職,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滿足于完成工作量,無力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新知識的儲備,一些教師職業信念動搖,敬業精神淡化,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師德建設。全面快速提高青年教師職業素養需要加強師德建設中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教師隊伍不斷壯大,青年教師所占比例逐漸增加,這些青年教師具有學歷高、知識新、反應快、潛力大、易溝通等特點,但沒有經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其教學方法和藝術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學習提高。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有理想、有抱負,立志為發展高等教育事業而奮斗,少部分青年教師存在價值觀念失衡、理想信念下滑、奉獻精神不足、創新能力不夠、缺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團隊精神,這些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這些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為適應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加強青年教師的素質教育和師德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就顯得尤其重要。
高等農業院校師德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近年來,高校為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自身競爭力,廣泛引進了博士和學科帶頭人等優秀人才,因此,建立教師相關素質測試機制,對新聘教師進行專門崗前培訓,開展以師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學風、學術規范教育、教育教學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訓,是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教師隊伍的基礎。廣泛開展師德宣傳教育活動,大力表彰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輔導員等,激發教師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師德論壇、師德典型重點宣傳、優秀教師報告團活動。通過師德的宣傳教育,使廣大教師做到認知層面的自覺,情感方面的自愿,行為層面上的自動,從而形成教師師德的自律和自覺。高校應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學校師德建設工作條例、師德建設實施細則、教師教學工作道德規范等,編制具體、細化的師德規范,明確師德要求,如師德公約、師德倡議書、教書育人工作職責等,以保證教師職業道德習慣和教師道德行為評價有規可依,有章可循。明確各級各類教師的崗位職責及具體要求,培養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成為業務尖子和師德標兵,使教師以良好的師德和人格形象存在于學生心目中,并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和人格楷模。堅持師德考核與業務考核并重,建立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教師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等合理的師德考核評定方案,要把師德和能、勤、績等指標綜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教師崗位考核成績,作為教師聘任、提升、職稱晉升、評選先進的依據。#p#分頁標題#e#
(一)社會經濟原因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產業也不斷市場化。知識經濟興起以后,教師的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教師的勞動慢慢地被賦予商品的價值。但是,教師在追求自身價值的同時,教育也面對著社會經濟的誘惑。此時,部分教師在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價值,受到個人利益至上的負面影響,我國農村小學教師的價值觀念也發生重大變化。由于目前農村經濟水平的限制,農村教師的工資低、待遇差和工作環境惡劣,部門教師認為自己的勞動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尤其重要的是,我國農村的教育改革落后于農村經濟改革的發展,導致現實中許多職業的待遇和發展前途,短期上都較教師待遇好。有些教師迫于生活壓力,將教學中心更多地向經濟層面考慮。教學一定程度上已成為部分老師的第二行業。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意識的加劇也加大了各個行業的危機意識,部分教師的傳統價值觀此時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導致部分教師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尊師重教一直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目前的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的生活現狀卻令人失望。受編制、經費不足和待遇較差的影響,農村小學教師這個行業難以吸引、留住優秀人才,師資隊伍也得不到完善。小學教師的頻頻辭職和轉行,嚴重地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學校自身原因
學校,是承擔著教育活動的場所。因此,學校的教學環境也直接影響著師德水平的高低。在現實中,制約我國農村小學教師師德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具體如下:學校制度不完善、師德考核體制不科學、師德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自身不完善,是一個制約師德建設的重要瓶頸。目前,我國農村小學素質教育并沒有完全實現,許多小學的教育理念還是應試教育,學校對于教育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成績上,并不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而學校內部評比和選拔的標準,一般并沒有將師德考慮進去。除了學校制度不健全以外,也有許多農村小學對有限制度的執行,也沒有嚴格到位。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規定了對于師德不合格的教師考核時可以實行一票否決。但是在執行中,學校并沒有嚴格執行。由于師德的評價難以量化,許多學校為了節約時間和成本,并沒有嚴格地制定一套量化的考核體制?!白钪匾氖?,對于師德的考評,學校并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活動的最主要參與者,學生評價的缺失,也使師德評價體制效果甚微”。此外,師德教育制度也沒有有效建立起來。目前,許多地區都缺少經常性和體制性的師德教育活動,
(三)教師自身原因
我國農村小學教育師德問題,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市場化大環境和學校自身小環境,以及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滯后是影響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客觀原因,而主觀原因就是來自于教師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農村小學教師的知識構成和價值觀念兩方面。知識構成和知識水平的高低是限制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教師法》規定,取得教師資格是有條件限制的。目前,在農村小學任教的老師很大一部分是民辦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經過正規師范教育的民辦教師由于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也越來越狹窄。與此同時,當地??茙煼懂厴I生回鄉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出大而無力接收。因此,有一些老師由于知識水平有限,給學生上課都是按照教案設計上面的照本宣科,既降低了教育效率,又耽誤了學生們寶貴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價值觀念的影響,也是制約我國師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些人容易受我國封建觀念中“學而優則仕”的影響,導致現實中一些優秀的師范專業學生,由于害怕辛苦或者不能實現個人價值等原因,對到農村當教師有排斥心理。
二、加強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措施
(一)以教育核心價值理念為引導
學校教育擔任了傳播興國之魂的重任,在我國今后農村小學師德建設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原則來引領師德建設的方向,以改革和創新為核心來推進師德建設發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養教師的愛崗奉獻精神。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必須堅持師德建設“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此,教師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同時,必須用主流核心價值觀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堅持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應該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于學校改革發展各方面。國家要加強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質,全方位、全過程地培養德才兼備、允公允能的優秀教育人才。同時,堅持改革和創新,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時代緊迫感和使命感。在新時期,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精神,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育內容上,要敢于創新,善于轉化,因人制宜,積極引導和開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此外,教師還應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不斷提高自己職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要熱愛教育事業,在教育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忠誠于教育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不斷努力。
(二)優化教育體制和教學環境
改革教師職業終身制,實現教師聘用制,在市場中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流動,是提高我國小學師德缺失的重要舉措。教育是立國之本。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必須與時代同步。目前,上海、北京均傳出消息稱中小學教師資格終身制將打破,教師每5年將認證注冊一次。如果考核不合格,將退出教師崗位。一個行業只有不斷更新,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保持生機和活力。打破教師終身制,實行教師資格定期認證,既能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加強自身學習,更好地教書育人,也有利于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整體素質。因此,對教師進行定期考核,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優勝劣汰,有利于激勵教師終身學習,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同時,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小學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國家也應該嚴格農村教師進入制度,提高考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此外,在師德建設上,國家應該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將培訓內容更加側重于教師的基本職業觀念和道德觀念。
(三)改善教師的物質條件
“教育脫貧,首先是教師要先實現脫貧”。近年來,我國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師隊伍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數量擴大了,文化與學歷水平提高了,教師隊伍素質也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長期以來,農村教育遠遠落后于城市教育,農村孩子的前途命運也遠遠不如城鎮孩子。這既是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資源不均衡造成的,也是農村小學老師待遇低、工作條件差、任務重等原因造成的。眾所周知,我國農村小學教師常年工作、生活在條件很差的地方,而且由于農村教師資源匱乏,很多教師一個人要承擔多項教學任務,甚至還要擔心生計問題。因此,國家要加大中央財政扶持力度,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同時,目前我國貧困地區小學教師的崗位津貼普遍較低,教育改革有待進一步發展,國家要依據農村經濟發展程度,適時地提高教師崗位津貼。此外,國家要建立農村小學教師培訓機制,對教師師德的培訓進行長效資金保障。
(四)建立師德考評和監督制度
1.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念與理想信念等同高校發展不相符由于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較為迅速,使得高校內部的許多青年教師在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許多青年教師在社會觀念和價值觀念上的趨向有所不同,在怎樣處理競爭關系、功利關系等方面稍有偏頗.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師伴有嚴重的自我主義、拜金主義等方面的思想錯誤.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時,會將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發展為中心,缺乏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以及為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服務的事業心。
2.青年教師在工作與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識較差團隊精神是一種群體內驅力,體現著團隊的協作精神和戰斗力,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和創造團隊業績的重要條件.由于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呈現競爭化,加之許多青年教師在家中屬于獨生子女,這就愈發的促使青年教師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師同教師的競爭性加強,反而其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比較薄弱.有的教師為了展現自我,無視與別人的交往,缺乏與他人在教學上的探討,導致教學過程脫節孤立、學生掌握的知識支離破碎.不僅如此,還有的教師的性格比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與其他教師的溝通交流甚少,忽視了合作的重要性。
3.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態由于時代的發展較為快速,教師對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工作帶有一定的浮躁情緒,這就使得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存在著叛逆心理.在教學中態度不夠嚴謹,對待自身的教學工作保持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投入力度較少.有的時候沒有遵守教學計劃和學科特點開展授課工作,在課堂上隨便的應對、照本宣科等.在學術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顧完成研究任務,輕視了教學工作的嚴謹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水平的對策
1.積極轉變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有關師德師風的理論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提煉,也是人民教師進行職業道德修養鍛煉的指導思想.高校青年教師要積極學習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指導青年教師的行為,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和價值觀念.青年教師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才會有意識的改變自身的心態,逐漸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力度,將優秀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者作為自身的發展榜樣.高校要積極構建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氛圍,進而引導青年教師工作高校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要積極構建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氛圍,幫助青年教師轉變自身行為與態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建設活動,提高青年教師的政治覺悟和行為意識,利用科學的輿論導向來抵制不良師德師風的出現.對于優秀的教師進行表彰,以此來鼓勵青年教師奮發向上。
2.將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納入教師考核工作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師德建設規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制度,對師德建設目標、組織實施、保障措施、考核評價、獎勵辦法等提出明確要求,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約束力,使師資隊伍建設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積極運用各種激勵機制來激發青年教師的建設工作,完善相關方面的考核制度,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平臺。
民辦高校辦學跟隨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具有市場化的顯著特性??梢哉f民辦高校教育的市場化已經是民辦高校的一種標簽。民辦高校在把市場機制運行應用到高等教育的實踐中時,具有顯著的市場特征:競爭選擇、價格、分散決策、金錢刺激等,這也是民辦高校辦學獨有的幾大市場特點。從民辦高校教師的結構層面來看,民辦高校教師跟隨民辦高校市場化的特征實行聘任制。聘任制一方面使高校教師具有更強的競爭意識和社會屬性,一方面使教師的氣質更接近企業員工。從當前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方面看,不少民辦高校在教育理念與培養教師理念上對民辦教師師德建設重視不夠。民辦高校青年教師比例較公辦學校的高。郭建如在《民辦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與民辦高校的組織管理特征》一文中曾對高校教師隊伍特點進行研究,民辦院校師資隊伍的共同特點是以兼職教師為主體,退休教授和青年教師居多,中堅力量教師(35-45歲副教授)較少。市場化的民辦高校教師受市場影響深刻,有些青年教師在道德風尚方面對自身要求不高,客觀上看,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從民辦高校辦學屬性看當前青年教師的道德狀況,社會激烈轉型以及市場化風云變遷,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奉獻精神不足。
二、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意見
不論公辦高校抑或民辦高校,高校都需要職業道德。從社會的文明、教育的規律以及高校發展的角度出發,高校師德建設必須堅持不懈、全面謀劃、提高標準、不斷完善。對比退休的老教師,青年教師更有可塑性,要讓民辦高校青年教師與學校共發展必須加強師德建設。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1.及時更新教育理念
一個高校的理念是高校進步的靈魂,是方向的指引。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能否培養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大學生,關鍵在于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理念,以及能否把這一理念貫穿教師的教學活動。以三亞大學為例,三亞大學是一所建校剛剛十年的年輕學校,但是三亞學院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及時更新,抓住教育的時代脈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自身特色,同時不忘學習老牌大學的優良傳統。2014年9月,三亞學院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的民辦高校德育研究院成立,這也是清華大學擔負國家德育教育研究的研究中心首次在民辦高校設立研究院。對于民辦高校,建設成高起點、大志向的高校,為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建設積累經驗責無旁貸。
2.促進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制度保障
民辦高校的教育市場化逐步滲透到民辦高校建設的各個領域中,既然是市場,就要建立好市場本身,為高校教師師德提供寬廣平臺。既然是市場更要堅持符合事物本身規律,根據高等教育規律改變資源配置。
(1)堅定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的學術取向。
高校教師的學術取向即為教師的職業理想。所謂職業理想,就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希望達到的某種成就。學術研究是高校教師的立身之本,要重視教師的職業理想保護。民辦大學與公立大學一樣有大學之精神,就像董云川所說:“大學教師若無能于學術研究,其知識便是僵死的,就不會具有鮮明的科學追求精神,也就無法進入大學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無法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的學生,無法拿出學科前沿的學術成果,也就失去體現大學本性的能力基礎”。民辦高校在學術上重視評價制度,以尊重知識、尊重專業為核心,是保證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前提。
(2)科研環境保障,資金條件支持。
青年教師面臨工作、生活雙重壓力,民辦高校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安心做科研的環境,并且應發揮自身優勢,通過企業解決學術經費緊張、科研資金不足問題,幫助民辦高校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
(3)堅持教學、科研和師德相統一的職業觀。
要想成為一名師德高尚的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理想,選擇教師這個行業,就要對教育作用有深切理解和重視。師德是教師處理自己和他人、集體以及社會關系的準繩,是教師從業行為的準則。教師的職業理想是教師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樹立了崇高的教師職業理想,才能產生高尚的師德行為。教師職業具有與科學研究相結合,提升科研水平、磨練教學的藝術,形成對學生的精神感召力:用寬廣深厚的知識、躬身踐行的敬業精神感染學生,讓學生見賢思齊。
(4)青年教師要注重自身建設,力求德才兼備,服務社會。
馬克思指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青年教師應該精心提煉教學內涵,教授方法,做好本職工作。要正確認識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還要找到自身與團隊的正確結合點,融入團隊,構筑學術的共同體,不斷提升自己,做真正有德有才的合格教師。
三、結論
職業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是指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教學改革或理實一體化,通過構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突出學以致用,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進一步突出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該模式的推廣應用,被譽為“一場新的教學革命”、“一次特色升華”、“一次職業教育中意的回歸”。為順利開展一體化教學改革,配備一體化教師是最核心問題。根據課程體系要求,一體化教師既能講授理論知識課,又能指導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還要有一定的生產現場生產與管理經驗。因此,一體化教學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廣的要求。
二、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一直以來,職業院校的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在職業院校的三尺講臺上,為職教事業做出重大貢獻,體現出職業院校教師的高尚師德、無私奉獻精神,但也應看到,在市場經濟影響下,職業院校師德建設中尚存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輕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忽視師德修養,理想情操失落,師德水平下降;師德師風建設機制不夠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要求中,師德標準僅是紙上軟要求,實則偏重資歷、科研成果、論文著作等硬件水平,對其師德師風表現和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情況不考、不量;受社會偏見影響,職業院校教師無論是政治影響,還是待遇、社會地位等都較低。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職業院校教學軟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師德建設的實踐探索
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各職業院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和保障體系,以規范建設抓落實,以評價表彰促發展,以嚴格自律抓培養,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逐步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1.立足于實際,長遠規劃,抓好教育信念學習。
加強師德建設,引導教師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自身修養,弘揚高尚師德,加強德育體系建設,立足實際,長遠規劃,抓好教育信念學習,增強教師責任感和事業心。建立政治理論學習平臺,提升教師政治素養;搭建學術文化建設平臺,創建名師道德講壇;組建職業教育研討平臺,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構建師德學習交流平臺,暢談師德建設與踐行情況。
2.創造和諧環境,落實尊師重教。
加大教學投入,實行必要的傾斜政策,改善工作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創造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以就業為導向,以一體化教學模式為核心,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強化課程和團隊建設,提升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從崗位教學技能入手,以一體化教學技能競賽為基本手段,開展多形式的教學比武活動,加快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突出其成就感與幸福感。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鼓勵教師以現場實踐、掛職鍛煉等方式深入企業學習,了解先進技術和企業文化,感悟職業道德,提升師德修養,加快一體化教師培養。
3.與時俱進,科學規范師德建設標準。
不斷推進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探索適應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新內容、方式、手段,使師德建設更貼近實際、貼近教師,激勵教師爭做“品德優良,愛崗敬業,悉心育人,嚴謹篤學,開拓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職校教師。
4.完善長效機制,規范師德建設管理。
校以育人為本,師以鑄德為重,要徹底改變師資隊伍建設中重業務輕師德的現象,必須全方位加強師德建設機制管理,規范師德建設過程,確保師德建設高效推進。結合一體化教學評價,完善師德評價機制,引進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目標責任制,健全評價指標體系,樹立先進師德模范典型,在聘任、崗位津貼、職稱晉升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提升教師責任感與幸福感。
5.加強自身學習和自我反省,努力踐行師德規范。
(一)社會公眾對于中小學教師滿意度偏低
教師工作對于學生的全員關注與家長對于個別孩子成長的關注有視角差異。在教師全員關注的條件下,教育允許也客觀存在失誤和發展的不一致性;可是從家長的視角看,他不允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教育失誤和相對滯后,所以被夸大化的個別教育失敗的案例會導致輿論對教師的負面性評價。而且要看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提升,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家庭支出中給予孩子教育占比增加,可知中國社會對于教育的關切度不斷提高。教育需求逐高與現實教育發展的滯后性之間客觀構成矛盾,這造成社會訴求集中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二,現實教育中學科發展不均衡導致教師職業態度有差異。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中過度應試的問題比較突出,考試學科備受重視,而其他學科逐漸邊緣化。于是學校教師在心理和情緒上也有一定的落差:考試學科老師尤其關注的是,交出一份社會認同的分數單;一般而言,非考試科目的老師,其心理客觀有失落感,職業態度不積極?,F實教育的課程偏狹,重智育輕德育,這使得難以凝聚起教師全面育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共識。社會輿論對此多批評意見。其三,教師工作的滿意度不高,這也容易導致職業倦怠,引發社會負面評價。要看到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水平都不高,而工作的負擔很重,教師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客觀存在擇校、擇師等現象,這給學校帶來不同程度的利益驅動。在逐步利益化的學校環境里,教師的思想也逐步社會化,原有“安貧樂道”“無私奉獻”“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等主流價值不同程度得到了消解。其四,教師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以簡單勞動和經驗積累為支撐的教學行為,客觀造成了學生課業的高負擔,也讓社會存在質疑。教師是專業化職業角色,這是教育事業要科學發展決定的。中小學教師執教的對象是中小學生,在所教知識上,一般是家長熟知或了解的,因此社會以為教學是簡單勞動。而且在現實教育環境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建筑在經驗積累和重復勞動的基礎上,于是形成教學的高負低效,這是家長可以看到的。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不被社會了解和認可。
(二)重塑中小學教師形象,需融通師德建設與專業發展
提升中小學教師社會滿意度,無疑需要教育與社會有良性互動。這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我們以為“教師社會地位是由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專業化水平四個因素決定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是外部教育環境因素,立足教師本位,亟需提升的是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專業化水平”?,F實教育中,教師的職業態度與職業修為與社會期待之間有落差;教師職業的核心知識、技能沒有得到充分認可,教師職業相對其他職業缺乏獨立的專業領域,職業意識不強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缺乏的教師還存在。提升師德修養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這是從師本角度,重構社會對中小學教師認同的重要途徑。教育部2008年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稿)》,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賴于三個維度的構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芍瑤煹潞蛯I理念是相融的,與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共同構成專業發展的體系。這里吸納了理論研究的基本認識,把師德的專業性部分彰顯出來。這與過去我們理解的師德,就是做班主任工作的職業素養和教師的個人品德有很大不同。師德再建,基于學校全員育人,校際與社會聯通的廣義范圍的德育。教師“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不是分離的,而是融通的。也就是說,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中,包容著師德,即德育的態度和思想、知識、技能等,與專業素養中的職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是對應的、一體的。有學者指出:“師德是隱含于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中,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是通過教師的實踐智慧呈現出來的?!边^去我們批評現實教育重智育輕德育,便是因為把智育和德育分離開來,教師角色也分為學科教師與德育工作者。師德構建與專業發展的分離,無疑是制約教育取得綜合發展效益的癥結。
二、在教師專業發展視角下,多維度提升師德修養
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在人類社會文化傳承與科技發展中擔負重要職責,也為社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證,因此它無疑是文化現象,也承擔著政府責任。這決定了教師職業角色,需要具有理想化特征,在社會道德意識、遵守社會規范、個人思想品德和表現的文化修養等方面要成為學生與整個社會的表率。有人說,學校應該成為社會堅守道德情操的最后一塊凈土,其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過去在師德建設中,隔離現實土壤,不顧及教師權益體現,以及用簡單說教的方式進行,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促進教師專業提升的條件下,在教師專業化的行為態度與表現中,落實師德建設的要求。
(一)重塑教師道德形象,煥發教師職業新貌
在教育的粗放發展階段,師生關系以“威權”為典型表現,即學生對于教師言聽計從,社會輿論也非常支持教師從嚴管教,甚至是采取嚴苛的方式??墒请S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外在的人本思想的滲透,學生的主體自覺被煥發出來,對于教師的教育管理構成了嚴峻挑戰。也就是說,教育的“威權”體系崩潰了,需要重新構建新的師生關系。教師的示范、服務與指導作用需要得到增強。所謂示范,即為人師表。教育需要根植在理想追求中,在教師的職業追求過程中,無疑需要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并且為學生提供示范?!胺铡笔且环N貼近學生需求的教育態度,這是過去我們強調職業熱愛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指導”則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生活表現,所提供的專業化支持和幫助。教師在職業發展中,若本身處于倦怠期,甚至具有消極的人生觀,在與學生因為教育活動而建立關聯的過程中,所傳導的也便是這樣的負面的東西。只有教師“樂教”“會教”,才能培育出學生的“樂學”“會學”。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的先決條件
在教師職業發展中,也客觀存在偏重技術增值,而忽視思想教育的問題。尤其在本世紀推進課程改革中,教育聚焦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催生教師新的行為,即轉變教學方式。教學改革尤為重視的是在小課堂生態中,教師為實現知識轉化所構建的新的教學模式。至于在這個生態場,以及更大的育人環境里,師生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全面育人的角度來實施學科課程,我們還重視不夠。教師情意與教育技術產生的實際效益,前者要大于后者。換句話說,一個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人,若他的行為得到了來自學生的積極呼應和支持,則這樣的教育人際關系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益轉化。反之,教師即使掌握良好的技術,知識素養如何高端,也容易被學生排斥。教育的本質是營造有愛的環境,而教師的理想角色,便是一個善于呵護、熱愛、引導學生成長的“家長”或“朋友”。
(三)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未來學校發展的基本訴求
本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以新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這是有理由的。未來學校的發展一定是匯聚著一批學習人——教師、學生,他們一起圍繞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構建適合自己學習的課程體系,而教師無疑就是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課程實施者。由此看,未來的學校里,良好的師生關系,一定是基于學習共同體構建所形成的??梢栽O想:教師要成為“專業化”的教師,需要學習;學生要成為會學習的學生,也需要學習。之于學習的行為互動,產生正面的效應,從而深刻影響學生的世界觀。教育自然以此為發展定位。
三、基于良好的師德修養,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現代教育發展中教師的發展定位一定是專業價值的實現,即教師做的是不可替代性的工作,帶有專業性特征?!敖處熓且婚T職業,更是一門專業,教師是應該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人員,需要進行教學行為上的技能訓練?!庇纱宋覀円脖仨氁龑Ы處熥邔I發展的道路。這與社會訴求是一致的。
(一)教師的專業發展目的指向立德樹人
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動力,在于自覺產生的“熱愛”,其聚焦點或許在教育、或許在教學、或許在學生、或許在學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其行為表現一定不是福利驅動,而主要表現為無私奉獻、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等品行。教育具有傳承性。我國教育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非常豐厚,關于教師品德修養的研究較多,可資借鑒的也多。然而,在教師行為層面,尤其教師教學行為、專業技術層面的師德表現、行為特征,則缺乏研究基礎。長期的德育與學科教學的割裂,造成兩支專業隊伍各自為政,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和科研中,學科專家居多而德育專家的介入不足,所以教師發展的偏向性是突出的。未來教師發展中,需要增強的是課程意識、教育意識,這就需要努力擺脫學科教學思維的制約,從廣域范圍,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學能力。立德樹人已然成為我國現實教育中唱響的主旋律,教師本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只有與專業發展相互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于以學生為本
教育的針對性很強,是服務于學生發展需要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所以教育的目標實現一定是圍繞學生來實施教育教學。新時代教育發展把生本思想提到很高的地位,強調教育教學行為要落實以學生為本。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動態德育屢被提及,即要在教師的專業化行為中體現德育價值。很多時候,教師的德育意識制約了其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比如某次聽競賽課,老師借班上課。他們每每與學生見面,總是用煽情的語言鼓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甚至要學生大聲呼喊口號:“我能行!”而某位老師,聽到學生大聲吶喊之后說:“孩子們小一點聲音,你們的嗓子很稚嫩,輕聲一點說話才好?!边@個課堂細節,把教師對于學生的細心呵護展現出來。這樣有愛的教育自然形成了有效的施教。最終這節課獲得評委的一致好評。再如,某老師在課堂指令回答問題,說:“你給我說說?!边@讓聽課老師感覺刺耳,因為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是與現代教育思想背道而馳的。師德修養其實決定了一個教師施教行為的合理性、科學性。現代教育發展語境中,聽評課非常普及。然而課堂的演示性特點、功利性目的非常明顯,這也被輿論批評。教師在這樣的課堂里,一心想著的是如何贏得喝彩,而不是為學生服務,解決學生的困惑。這導致了課堂的非常態、異質化。從本質上說,放棄了生本理念與教育服務的思想。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立足于解決校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