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語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語法修辭知識的實施建議中也指出,“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毙抡n標將語法修辭知識獨立于五大板塊之外做出說明,可見語法修辭知識不可不教,而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語法修辭知識的掌握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良好語感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屬對練習是一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屬對的綜合性、趣味性、多樣性使其更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將屬對教學作為語法教學的一種具體形式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學生通過屬對教學明晰詞類系統。傳統屬對教學首先使學生了解詞的“虛實死活”,屬對教學中所謂的“實字”、“虛字(活)”、“虛字(死)”、“助字”等字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助詞,其劃分與我們現代語法的分類基本上吻合。屬對講究對仗工整,從形式的角度來看就要相同的形式相對。而進行訓練時,從“一字對”開始訓練學生對詞類的概念,將相同詞性的詞進行主動的歸類,對詞類有了系統和理性的劃分。其次學生通過屬對教學培養造句能力。在練習“一字對”的基礎上學生能初步明晰此類系統,那進一步行文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要通過“二字對”、“三字對”等多字對進行,訓練學生熟練掌握如主謂、動賓、偏正等基本造句格式。雖然我們如今的語文教學不要求學生們進行嚴格的屬對創造,但就多數語文課堂不涉及屬對,或只把屬對停留在鑒賞層面而言,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屬對訓練,對其語法觀念的形成和其他綜合語文能力培養有著很好的作用。所以,語法教學不可不進行,屬對教學對于語法教學的啟示在于語法教學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完整的語法體系、記憶艱澀的語法術語,而是在于培養語感、合理表達、力求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從而進行表達與創作。
二、傳統屬對教學對怎樣進行語法教學的啟示
那么在當下的教育背景下,應該怎樣進行屬對教學,怎樣通過屬對教學對學生進行語法修辭知識方面的指導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和思考。首先,是否應該將屬對設計為獨立的教學板塊?早在宋代,屬對已經是同句讀、聲律相提并論的一種基礎課程了,并編有相應的教材如《對類》、《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今日的教學基本上是以閱讀、寫作為中心的五大板塊的教學模式,教材的編寫也多遵照這種方式進行單元的編排。屬對教學應在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這五大板塊的學習中都有所涉及。但分散在五大板塊之中進行教學可能會部分教師忽視屬對的教學或僅僅將其作為課外延伸或是形式化的點綴,不能很好地發揮其對語法修辭知識學習的作用。特別是在初中學段是可以在屬對方面進行多一些系統深入學習的階段,教師若是能在教學中有意識有重點地進行屬對教學,將是對學生語法知識乃至綜合語文素養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教材的編寫也會起到一個提醒作用,將屬對中的一些語法知識巧妙地編入教材,更是對屬對教學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其次,怎樣通過屬對教學對語法知識進行學習?傳統的屬對教學可以給我們以啟示,根據張志公先生的論述,進行屬對訓練時依次進行“一字對”、“二字對”、“多字對”的練習,從少到多,從明確詞性到掌握句法規律再到掌握各種格式的變化,這種從字到詞再到句的練習,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從流行較廣的屬對教材《笠翁對韻》中可以發現書中按三十個平聲韻編排,每組韻都從一字對開始依次字數增加,幫助學生記憶和掌握。那么在現代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屬對教學。由于針對語法學習的屬對教學面對的是初中學段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法知識基礎,在明確語法修辭之后可以對其進行屬對的創作指導。屬對教學可以滲透在古詩文的之中,在進行古詩文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其中的對偶、對仗句進行屬對方面的教學。此外,可以也進行一些屬對教材的學習,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在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練習。
三、結語
論文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探索
近年,我省初中語文教學領域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改革熱點——活動課。在一些中學,初中語文教學正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以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為特征的語文活動課正異軍突起。占據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動活潑、切實有效而得到學生的歡迎。
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大改革,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
一、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究其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正是由于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導致學生語文能力的局限,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
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前一段我省各地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語文課外活動常常缺乏系統的目標、內容,常常難以有序進行,許多學校僅僅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甚至作為學校教育的點綴,因而往往難以落實,難以堅持。只有把語文活動列入語文課程,給予教學目標、內容和進程的規定,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語文活動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當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把活動課列入課程計劃的時候,當新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稿)把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初中語文課也必須把活動課列入課程,作為正式課程的一個部分。于是,從1995年開始,我們在調查研究和初步嘗試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系列、
摘要求和內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內部分學校正式開展試驗。
二、作為課程的一部分,語文活動課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相比初中語文論文,顯示出鮮明的特點和不可替代的優勢。
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而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活動課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因而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就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
在教學內容上,它強調語文的社會實用性。傳統的課堂教學常常以必修課教材的教學為中心,內容顯得狹窄,有時也有點陳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語文活動課則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并與一定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夠補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新聞會''語言的藝術——廣告''錯別字普查''編手抄報比賽'等專題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情況,也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訓練,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又實實在在。不少學生反映,開展語文活動課以后,自己才感到語文原來是那樣有趣、那樣有用。
在教學方法上,它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性。傳統的課堂授課常常過分突出教師的作用,以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思路為中心,學生常常被動接受或被動參與。語文活動課則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在活動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學生自己設計安排、學生自我活動為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著重于讓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著重于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這樣做,學生不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學能力也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論文服務。比如'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活動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口頭表達為主,幾節課下來,學生的口才就會有所提高。許多學生這樣說,語文活動課給自己提供了不少鍛煉的機會,現在自己對學好語文也有信心啦。
三、語文活動課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其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依據的。
心理學表明,學齡兒童的智力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處在學齡中期的初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也就是說,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觀察、制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學科有關的知識、法規、原則,而必須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初中語文活動課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
從教育學看,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在于促使學生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只有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主體實踐。當代教學論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合理運用知識解決多種實際問題和選擇活動方式的過程,是一種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結果。學生學到的知識要轉化為技能,沒有在一定實際活動中反復練習和運用,是不可能實現的。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樣,要熟練地掌握它,就必須進行反復的訓練,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把握要領,形成技能,進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語文活動課強調活動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的積極參與,強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我設計、自我活動和自我感受、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活動課可以說是可行性強、操作過程具體的實踐應用課初中語文論文,它將有力地促進學生把學過的語文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轉化為能力。
四、當然,語文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取得實效,還有賴于活動過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調控。在語文活動課的試驗和研究中,我們就感到必須切實解決好下面幾個問題。
一是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顒诱n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庖,暄賓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活動'.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講究引導的藝術,相機行事,靈活應變。
二是必須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語文活動課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因此,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精神。在組織活動時,應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活動的內容構成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分工,適當輪換,從而既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三是必須使語文活動既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語文活動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具體形象,活潑有趣,讓形式喜聞樂見,學得輕松愉快,但決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切實有效地指導形式進行扎實的語文學習,熱鬧有余,實效不足?;顒诱n必須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別要考慮什么樣的語文教學內容適宜采用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怎樣的活動過程對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有促進作用,并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認真檢查學習效果,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地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也就是說,富有激情的課堂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所以,只有教師充滿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不斷涌動,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成長,才能讓生命之花在課堂上盡情綻放,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作為最具活力和靈性的學科,語文課堂需要激情的支撐,有了激情,語文課堂就有了生命力。
那么怎樣在語文課堂上去展現我們的激情呢?
首先,教師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
激情首先源于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魏書生等都有一段為走上講臺而執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們也正是憑借著對語文教育滿腔熱忱的愛,才能在語文教育教學上做出非凡的業績。于漪老師的語文論文課總是充滿激情,這不能說那不是她愛的表達與傾訴。有了愛心帶來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為學生服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真正實施教師對學生的點撥、引導。
激情來自對教學的自信。教學的自信源于精心的備課。語文教師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試想,一位教師自己都沒有熟悉教學內容,怎么能在課堂上啟發學生,運用自如呢?所以,只有熟悉教案,才會成竹在胸,充滿自信;有了自信帶來的激情,才可以營造語文教學的生動氣氛,開辟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
激情還來自高尚的志趣。熱愛生活,對教育事業懷有遠大的理想,興趣廣泛,性格樂觀、豁達,這些應是語文教師的良好素質。志趣廣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師底蘊深厚,頭腦靈活,幽默風趣,反應機敏。有了志趣帶來的激情,可以構建語文教學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實關于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二,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激情。
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掌握好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言為心聲”,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而語言也是最利于表達情感的媒介。一些語文課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師語言平淡造成的。課上總是一個腔調,沒有重音,沒有起伏。學生聽著索然無味,很容易昏昏欲睡。建議這類老師應該從基本功練起,從朗誦入手,提高口頭語言表達的感染力,做到有聲有色地進行教學。例如,講解重點內容、中心問題時,語氣要加重,語調要提高,要適當放慢語速,甚至暫時停頓;講解非重點、淺顯易懂的內容時,語速稍微放快,一帶而過;講成就時,應熱情奔放;講歷史教訓、問題或困難時,要低沉凝重等等。同時要注意把握好表達激情的“度”,教師的語言激情是發自內心的、飽滿真摯的、自然流露的一種情感,而不能聲嘶力竭、嘩眾取寵,亦不能矯揉造作。
第三,課堂設計要形式多樣。
1.激情導語入佳境
精彩的課堂就好比優美的文章,文章的開頭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教師都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且富有激情的課堂導語,先聲奪人,能使學生對你這堂課一見鐘情,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為了一開始抓住學生的心,順利進行教學,還要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有位教師執教唐詩《登高》時,如此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接下來,老師在《二泉映月》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伴隨著老師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的真情導入,學生神情凝重,捧讀入境。教師的情感極大地感染了學生,學生在吟誦時情緒飽滿,感情充沛,課堂效果非常好。
2.精思巧問,迸出激情
教學改革的深化使課堂教學有了顯著變化,其重要標志之一是課堂上老師的提問更開放,學生思維空間更廣闊,對話式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了。但是,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不能把學生無序地問題、有時看上去甚至是無理地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馭課堂。只有精思巧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才會活起來。
記得美國學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個教師》中有這樣一段話:“想要教好的教師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偉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賦,這是無法傳播的。然而,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激情的教師。”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說過:“激情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素質。”可見,教師的魅力在于激情。點燃我們的激情,讓語文課堂流光溢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