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醫保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當中,總是要閱讀別人的學術資料,不然我們哪里來的想法和知識論點,我們查閱的資料就是我們寫作論文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做個指導。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巴曙松,陳華良.2005.以稅收優惠推動年金市場發展[N].中國證券報,20050826(A10).
[2]白曉峰.2013.商業健康保險稅制問題探討[J].保險研究(1):7886.
[3]陳滔.2003.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經營和發展戰略[J].財經科學(3):2631.
[4]丁玨.2013.美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5]龔貽生.2012.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戰略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
[6]顧昕.2009.商業健康保險在全民醫保中的定位[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6):5057.
[7]韓丹.2006.利用財稅政策促進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8]江才,葉小蘭.2008.稅收優惠制度對商業健康保險需求的影響[J].金融與經濟(11):8688.
[9]劉嶸,馬明哲.2004.出臺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健康保障水平[N].中國保險報,20040311(01).
[10]呂鍠芹.2009.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11]萬晴瑤.1998.購買保險享受稅收優惠——大陸、臺灣所得稅法對個人購買保險的優惠措施比較[J].上海保險(7):4243.
[12]魏華林,李瓊.2006.中美商業健康保險稅收政策比較[J].保險研究(8):1214.
[13]魏迎寧.2003.走專業化道路,努力推進健康保險跨越式發展[J].保險研究(12):25.
[14]楊星.2009.商業健康保險參與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管理和服務的國際經驗與思考[J].中國保險(11):5459.
[15]尹音頻,姜鑫.2011.對優化我國保險稅制的思考[J].稅務研究(8):3538.
[16]張芳潔,徐穎.2007.國家的效用目標在中國保險業發展中的影響和作用[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9):7377.
[17]張晶,黃本笑.2004.商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模式的最優選擇——基于一般均衡的角度[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389.
[18]張穎,胡炳志.2014.公立醫療保險制度與商業健康保險籌資關系探討——基于七國的比較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944.
[19]張仲芳.2012.制度定位、稅收激勵與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國際經驗及啟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1):4952.
[20]卓志,孫正成.2015.健康保險業務促進保公司經營績效嗎——兼論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經營動力[J].財經科學(11):118126.
[21]朱銘來.2008.保險稅收制度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2]朱銘來,丁繼紅.2008.健康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7783.
[23]朱銘來,奎潮.2009.論商業健康保險在新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J].保險研究(1):7076.
[24]朱銘來,孟朝霞.1996.壽險業稅收優惠政策之國際比較[J].上海保險(11):2124.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李小華,董軍.國外醫療救助政策比較[J].衛生經濟研究,2006(10).
[2]余臻崢.國外典型國家醫療救助制度經驗及其借鑒[J].現代商貿工業,2010(19).
[3]DavidSawers.HealthInsuranceMarketIntelligence2013[R].London,HealthInsurance,2013.
[4]高連克,楊淑琴.英國醫療保障制度變遷及其啟示[J].北方論叢,2005(4).
[5]顧昕.全民免費醫療的市場化之路:英國經驗對中國醫改的啟示[J].東岳論叢,2011(10).
[6]楊星.從英美經驗看商業健康險如何參與醫保[N].中國保險報,2009-11-10.
[7]吉宏穎.高福利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下,商業健康保險如何發展?[N].中國保險報,2013-04-08.
[8]張遙,張淑玲.英國商業健康保險經驗借鑒[J].保險研究,2010(2).
健康保險論文參考文獻:
[1]王慧,中國保險報,2010-01-27.
[2]孫鐵,新華社,2012-08-30.
[3]李曉波,中國保險報,2013-01-08.
[4]21世紀經濟報道,2012-08.
關鍵詞 農民工 醫保關系 轉移接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漸加快,工業化程度越來越深,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他們在從事農業生產之外,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對這種“身在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農村戶口的工人”,我們簡稱為農民工。由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在一段時間內的長期存在,農民工在城市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卻不能完全融入城市醫療保障體制,大部分農民工在家鄉參加的新農合醫保不能在各省市地區之間自由轉移接續。
一、農民工醫療保險轉移接續的含義。
“農民工”一詞最早出現在 1984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通訊》中,隨后這一稱謂因比較準確、簡潔、符合我國國情,并且約定俗成而被廣泛引用。借助于一般社會常識,我們主要從職業與地域方面來界定農民工:一是職業,農民工從事的是非農職業,或者以非農工作為主要職業,他們的絕大部分勞動時間花在非農活動上,他們的收入中相當一部分來自非農活動;二是地域,農民工來自農村,是農村人口。
醫療保險是指當勞動者因患病、生育或身體遭到傷害時,社會對其所需要的醫療費用提供的物質幫助,是屬于社會保障的一個種類。農民工醫療保險實際上是針對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因疾病、生育或遭遇意外傷害時,對其需要治療和花費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償。農民工醫療保險接續轉移就是要在適應農民工不穩定性的基礎上,使其即使在短時間的失業期仍能夠獲得所迫切需要的基本醫療保障。
二、城鄉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的國際比較。
城市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國外也有許多進城務工人員,下面有借鑒性的分析和研究幾個國家在進城務工人員醫療保險轉移接續方面的做法,總結其經驗教訓,對解決我國當前面臨的社會實踐有所啟示。
(一)德英醫保關系及轉移接續。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醫療保障制度的國家。1881 年德國頒布《黃金詔書》,開始對工人因事故和傷病造成的經濟困難進行保障。1883 年德國國會通過《疾病保險法》,規定保險費用由雇主和雇員共同承擔,雇主承擔其中的絕大部分。1972 年,德國頒布《農民醫療保險法》,該法規定,法定農業醫療保險機構有義務為農民及其家庭成員提供醫療保險。只要是繳納了一定費用的農民及其共同勞動超過 15 年的家庭成員都可以是醫療保險的受益人。同時,政府為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民醫療保險提供津貼,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的具體承受能力確定。德國的醫療保險實行法定強制參與,其醫保體系由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共同構成,其中社會強制保險覆蓋了德國 91%的人口。
英國的農村人口流動始于工業革命時期。為解決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入城市,英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從 1871年通過了《地方政府法》到 1948 年英國國會通過并實施了《國民救助法》,該法規定沒有收入或是收入太低的英國居民,可以領取國民救助金。1948 年,英國建立了國家保健服務制度,對包括農民在內的全國居民實行免費醫療保健服務。
由此看來,德英兩國都建立了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在轉移接續方面,人口流動到異地只需辦理相應的變更手續。
(二)日本醫保關系及轉移接續。
日本是亞洲最早實行醫療社會保險的國家,早在 1916 年日本出臺的《工場法》就規定,15 人以上的工場,場主應當為雇員提供療養費。1938 年,日本制定的《國民健康保險法》首次針對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自雇人員,這標志著農村居民開始有了基本的公共醫療保險。到 1961 年,日本強制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制度。20 世紀 50 年代以后,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日益頻繁,為了較好的解決轉移接續問題,政府設計了“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全國統一管理”的制度體系。日本全國各級政府都設立獨立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實行“戶籍隨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動的同時享受當地的所有福利,從而實現了轉移接續。尤其是出臺了網絡戶籍登記制度之后,醫保關系的轉移接續更加順利。
(三)美國醫保關系及轉移接續。
美國是商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得社會保障成為現實和緊迫的問題。1935 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和 1939 年通過的《立法補充》奠定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二戰后美國的醫保水平不斷提高,直至克林頓執政后,首次提出建立全民醫保計劃,并且主張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保險費用??偟膩砜?,美國實行的是市場主導模式,政府僅負責老年人、貧困人群和特殊群體的醫療衛生服務。在商業保險的前提下,各地都建有醫療保險分支機構,公民醫療保險的轉移接續不因地域的變化流動產生影響。
三、我國農民工醫保關系及轉移接續的緊迫性和改善對策。
首先,流動人口的固有特性要求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能夠轉移接續。流動人口的突出特點是流動性強以及由此引發的低收入、行業的高危性。較低的工資收入使大多數流動人口面臨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異地報銷困難等問題?;疾『罅魅氲降乜h級以上醫院就醫者不到 70%,近一成選擇回老家治療,僅有26.8%的參保人員表示可報銷部分醫療費,超過六成的人員仍需全部自己支付??梢姡F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未能對流動人口發揮應有的保障功能,流動人口的基本醫保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其次,實現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是保證制度持續運行的內在要求。各地外來人口退保頻發的現象表明,醫療保險關系無法跨地區轉移接續尤其是無法跨省轉移接續是主要原因??梢?,醫療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的范圍擴展程度將直接影響參保人數的增長和覆蓋面的擴展程度,從而影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面臨城鎮化、就業形式多樣化和勞動力流動日益頻繁等諸多因素挑戰的形勢下,實現流動人口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對制度持續運行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最后,城市化發展目標迫切需要建立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機制。我國正在實施的城市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主要目的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但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機制的缺失嚴重阻礙著城鄉之間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從而延緩了城市化進程。2010 年 10 月 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頒布,使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有了法律支持,流動就業人口理應在社會保障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因此,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制度政策,維護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險權益,理應成為醫療保險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受我國戶籍制度的影響,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二元化分立長期存在,直接影響了農民工醫療保險轉移接續的順利完成?!渡鐣kU法》規定了我國公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分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類。該法的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制度,方便參保人員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第三十二條規定,“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醫療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具體政策和細化制度各有差異,配套措施尚未完善,致使農民工醫療保險轉移接續水平仍然比較低,尤其是跨統籌區域轉移轉移接續時,顯現出較差的便攜性。
為更好的解決實際中農民工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存在的問題,實現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醫?!钡膽鹇阅繕?,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立法上,雖然《社會保險法》對醫保關系的轉移接續有所規定,但是這些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實際可操作性,還需進一步制定《醫療保險法》、《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法》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在立法層面實現統一的權利分配和制度設計,克服不同利益集團的沖突。第二,在具體操作上,加強政府職能,由政府主導制定符合本地方具體情況的制度框架,在現存醫保關系轉移接續由市(縣)級統籌的基礎上,逐漸提高統籌層次。建立廣泛的信息共享系統,克服局部地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統一的信息網絡管理下,實現各地的醫保信息兼容,提高農民工在不同區域間流動時醫療保險的便攜性。第三,構建行政、司法、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制。農民工的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制度的運行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涉及很多個環節和專業性很強的業務辦理,單靠某一種監督方式顯然不能對這一制度的運行形成有效的全面的監督,因此需要依靠行政、司法和社會的多種手段、多種途徑進行,才能保證這一制度的合理運行。
參考文獻。
[1]李昌麒。經濟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楊紫煊。經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論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論文摘要:通過文獻資料分析等方法探討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剖析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障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及政策建議。認為,要使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現狀得到改善,需要政府部門投入資金,加大管理力度,特別是不斷擴大中國城鄉覆蓋面,仍是推動醫療保險體系不斷完善的當務之急。
一、當前我國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醫療保障成為公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我國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架,其主要標志就是確立了新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同時農村地區也逐漸建立起了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盡管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上看還不盡人意。目前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狹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經突破1億人,但從總量上看,醫療保險覆蓋面只相當于2001年城鎮就業人口的42%,在三大社會保險中是參保率最低的一種。從結構上看,我國基本醫療保險主要覆蓋的是國有企業、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和部分集體企業的職工,大量其他類型企業的職工,靈活性就業人員,城市弱勢群體等,如低收入或下崗、失業職工,殘疾人和孤寡老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較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等,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還沒有享受到制度上的醫療保障,有違社會公平原則。
(二)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尚未真正形成
盡管目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但合作還有明顯欠缺:一是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二是現有體系中各個層次的運行還沒有納入正軌,成效并不顯著。職工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區醫療服務等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
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是關系到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醫療衛生體制包括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問題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問題。就一般的意義講,醫院補償機制就是指醫院獲得收入的方式。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對國有醫院的補償政策也有所變化,補償的規模逐漸降低,醫院以經營收入為主,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醫院的經營動機。為了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政府允許醫院從他們銷售藥品中獲得15%~30%的價差作為補償。在中國,90%的藥品是由醫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潤的誘導下,醫院常常給患者開大處方,特別是多開國外進口或由外資企業生產的價格高昂的藥品。
此外,我國藥品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也存在著嚴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藥品虛高定價,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利益。醫院“以藥養醫”的補償機制,藥品生產和流通體制的弊端,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順利運轉形成了嚴重的沖擊。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醫院、醫保機構和患者三方之間的關系沒有理順,關系緊張。為了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政府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旨在規范醫院行為的文件,對醫院的選擇、用藥、診療項目、費用結算方式以及定點藥店的選擇都做了明確規定。特別是不少城市的醫保機構,改變了過去與醫院實行“實報實銷”的“按項目付費”的費用結算辦法,而采用對醫院約束力更大的“總額預算制”。這種結算辦法增加了定點醫院的壓力,甚至出現了醫院與醫保機構的沖突。醫院和社保機構的矛盾,也導致了參?;颊叩牟粷M。他們認為雖然參加了醫療保險,但事實上卻得不到醫療保障,這將會動搖他們對醫保制度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對醫療資源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投入到衛生醫療事業的資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同時個人支出增長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l000~2200美元之間)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間)的平均比例為2.25%,而中國只有0.62%。即使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處在非常低的水平。國家衛生醫療資金投入不足,是宏觀上醫療保險資金短缺的一個原因。
總之,政府財政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對醫療保險制度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醫療保險基金始終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與此同時,由于醫療服務結構的不順,沒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醫療需求,使資金流向高成本的大醫院,使有限的醫保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途徑及政策建議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務之一,也是難度最大的一項工作。為了盡快實現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政府對醫療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政府的資金投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醫療服務供方(醫院)的投入,二是對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如靈活就業群體的醫療保險、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和農民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投入。對醫院,政府應考慮適當增加財政資助的比例,從補償機制上徹底改變“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需要強調的是,在醫療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將承擔相應責任,兩級政府應該進行合理的分工,而不僅僅是靠中央財政撥款。當然,對于政府投入資金的使用情況,應該有必要的監督,確保資金真正用于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的服務上面。對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外的其他醫療保障制度,各級政府有責任投入資金。同時,醫療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種籌資方式。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種社會力量,如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共同編制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對于農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也應當加大資金投入?!都涌旖⑿滦娃r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已經明確了政府出資的標準,即地方財政為每個農民每年補助10元,問題的關鍵是政府應切實覆行職責。同時對貧困地區,中央政府還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保證農民得到醫療保障。(二)醫保、醫療、醫藥“三改聯動”。創造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良好環境
醫療、醫保和醫藥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三個組成部分,只有三個方面協調運作,才能保障整個醫療系統正常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醫保和醫藥在醫療系統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決定了三項改革必須聯動,齊頭并進。首先,政府對公立醫院或其他非盈利醫療機構正確定位,通過適當的補償機制轉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其次,政府要下決心徹底解決醫藥生產和流通環節中的問題,扭轉藥品虛高定價的局面。最后,調整好醫療保險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需要”的醫療制度改革目標。
(三)發展社區衛生事業。理順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具有“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功能。在完善醫療保障制度的建設中,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雙層或三層機制,即小病、常見病在以全科醫生為主體的社區醫院就診,大病、重病在較大的醫院就醫。社區醫院的醫療成本比較低,患者能夠得到比較及時和實惠的服務。為了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首先應當大力培養全科醫生隊伍,使其成為社區醫療服務的主力軍;第二,鼓勵醫生或醫生團體在社區開辦診所,診所或醫院既可以是新設立的,也可以是由區級(一、二級)醫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社區醫療服務領域,并鼓勵社會對社區醫療服務的捐助;第四,將社區醫療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社區醫院或診所視同定點醫院。
(四)加快社會醫療保障的立法步伐。為醫療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證
醫療保險實行三方付費制度,所以,規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責任和行為,特別是加強醫療行為監管,嚴格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發生十分重要。因此,要盡快對醫療保障進行立法。對于醫療服務的供方,嚴格醫保定點醫院、定點零售藥店的準入資格,醫保經辦機構通過與定點醫院、藥店簽訂合同來對其進行規范化管理。對于需方,也要用法律來約束其就醫行為。通過分類給付,增加個人費用意識。對出借、冒用醫療保險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經濟賠償或停用的處罰。對企業和單位,要通過法律手段強化基金的征繳力度?;鹕侠U要按時和足額到位,保證醫療保險基金有長期、穩定的來源。對于社會醫療保險管理機構,也要有相應的行為規范,并嚴格依法行使職權。同時有義務向社會公示其管理的業績,并接受公眾的查詢和社會監督。
(五)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真正形成多層次的醫療保險體系
為了進一步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至少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劃分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的范圍,補充醫療保險應該交由商業醫療保險經營。為此,應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會保險的經營范圍,對于社會保險管轄范圍的,商業保險不應插手;而屬于基本醫療保險范圍以外的領域,社會保險管理機構也不應干預。二是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扶持商業醫療保險發展的政策。目前的優惠政策力度還不夠大,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進一步完善與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比如補充醫療保險費在一定額度內(工資總額的4%)予以稅前列支;對經營補充醫療保險的公司,保費收入減免營業稅;對個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部分不征收個人所得稅等。
1.GSP的認證促使醫藥商業企業的轉型和整合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要求,凡通過換證的藥品經營企業,將在3一5年時間內進行 Gsp(GoodsupplyPraetiee一良好供應規范)認證,未能取得osP認證的企業,在下一輪藥品經營企業換證時將取消其經營藥品的資格。因此,推行GSP對改變目前藥品經營企業過多過濫,藥品經營秩序混亂的現狀,促進藥品經營企業提高管理水平,促進藥品經營行業的經濟結構調整將發揮重要作用?,F行GSP是藥品市場準入的一道技術壁壘。為加快推行GSP和體現推行GSP的強制性,推行GSP將與藥品經營企業的經營資格確認結合起來,GSP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持證藥品經營企業是否具有繼續經營藥品資格的一道硬杠桿,成為藥品市場準入的一道技術壁壘。由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開展的藥品經營企業換證工作所采用的換證驗收標準,實際上就是實施GSP的一個最低標準。醫學論文
2.為醫藥流通企業積極拓展第三終端(主要指農村和城鎮,除醫院,藥房外的直接面向消費者開展醫療保健品銷售的終端)市場的創造條件: 隨著國家全民醫保覆蓋制度的推進,占我國人口80%的農村醫藥消費市場將展現出極大的銷售潛能,而傳統的醫藥商業企業多年以來一直忽視對第三終端的開發,因此第三終端無論從終端布點、產品結構、客戶服務上都有待于大幅度的提高,這樣流通企業才能真正地將第三終端這一潛在的市場變為現實的市場,從而在競爭中把握先機。
3.消費品渠道成為OTC乙類及部分醫療器械的潛在大市場 OTC和醫療器械分類及取消I類醫療器械備案對“邦迪”;等雙跨(既有藥字號又有器械號品種)產品來講在消費品渠道的銷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加上WTO 后國家逐漸放開對國際連鎖巨頭經營OTC的限制,即這些大賣場向S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申請經營OTC的牌照,可以在貨架上銷售OTC的品種,而不是以往依賴和有執照的藥店連鎖合作經營OTC柜臺的小打小鬧的經營方式。從美國沃爾瑪的經驗來看,這確實是具備相當潛力的市場,但是由于大賣場經營OTC品類在中國尚屬于新生事物,因為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習慣以及中國現有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大賣場對于此類業務尚處于摸索中,以沃爾瑪來講,目前還缺乏該品類的專業人士,雖然有這方面的意向,但進展緩慢。由于國家取消了I類醫療器械的備案,使得一般零售企業可以擴大其經營范圍,擴充其經營的品類,由于I類醫療器械相對于一般消費類產品具有更高的商業利益,也使其放棄了一些低毛利的消費類產品。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醫療保險已經和我們每個人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作為醫療保險機構支付和理賠醫療費用重要依據的病案,必須對其進行 科學 合理的管理,才能使其發揮作用。本文從病案書寫質量、病案的完整性,病案的供應和保存等幾個方面,從病案管理的角度,簡單闡述了其在醫療保險理賠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進步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醫療保險(medical care)作為國家和社會向法定范圍內的勞動者提供預防和 治療 疾病、傷殘的費用和服務的一種社會保險,已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按醫療保險的實施方式分為2種:一種是國家強制的法定保險,由政府醫療保險管理機構統籌管理,其目標是廣覆蓋,低保障;另一種是自愿保險,由商業保險機構負責接保和理賠個人自愿投保的醫療保險。
病案(medical record)作為一種醫療檔案是醫務人員對病人的診斷、檢查、治療、護理所做的客觀真實的文字記錄,對病案科學合理的管理至關重要,它已成為醫療保險機構支付和理賠醫療費用的重要依據。
1病案的書寫質量管理直接影響醫療保險機構的支付和理賠
1.1病案首頁是病人結束住院診治的 總結 其所反應的信息為測算醫療保險費率提供較完善的統計數據。為社保機構考評、監督 醫院 的服務質量、技術水平提供了量化指標。其書寫要點是應填項目必須填寫正確,完整,特別是正確的疾病和手術操作分類的編碼,關系到理賠的費率。例如臨床上“畸胎瘤”的性質一定要根據病理報告的描述進行良、惡性腫瘤,包括交界惡性腫瘤的區分。這就要求醫生要書寫規范的疾病診斷名稱,疾病編碼人員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熟練的編碼技術。
1.2入院記錄包括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與特殊檢查結果、診斷、診斷討論、治療計劃討論。其中現病史、既往史的描述對涉保理賠至關重要?,F病史以主訴為主線進一步闡述疾病發病癥狀、體征、時間和病歷中記錄的重要陽性和陰性表現,治療、檢查經過,治療效果等,不應出現邏輯性失誤,這樣為鑒定病案的價值做好基礎準備。既往史是記錄病人既往的一般健康狀況,急、慢性傳染病史,藥物不良反應及過敏史,手術和嚴重創傷史及其他重要病史。按發病時間順序記載,凡與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關的疾病,更應詳細記載。所有這些臨床醫生都應認真填寫不得有誤。有時因臨床醫生沒有做有關的病史采集或筆誤,以及患者故意隱瞞造成保險理賠時出現糾紛。
1.3手術和麻醉記錄是手術全過程的詳細記錄包括手術經過,麻醉方法和深度,術中輸血、輸液,及其他藥物使用情況。在此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記錄要正確、及時和完整,如麻醉單上術中輸血情況的記錄是目前血液中心對輸血引起的丙型肝炎保險賠償的重要依據之一;二是對人工材料的植入必須填寫“植入醫療材料使用登記表”,并詳細寫明產品名稱、規格(型號)、生產批號、生產單位等信息,因為不同的人工植入材料在醫保的支付中是不同的。
1.4醫囑單是醫囑的執行記錄分為長期醫囑和臨時醫囑。為醫保部門審核醫療費用提供準確信息,有利于患者和醫保部門共同對醫院醫療行為進行監督、檢查。也為統籌基金的支付和管理提供客觀依據,以使社保機構能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開支,杜絕浪費,確保統籌基金的合理使用。醫囑單的書寫要做到:(1)正確填寫醫囑上端病人姓名、病房、床號、病案號和頁次。(2)長期醫囑和臨時醫囑的時間應準確、具體到分。(3)遇有手術或分娩病例時,在醫囑單上劃一紅線,表示線上醫囑停止執行。(4)對部分醫囑作廢時應及時加蓋作廢章,以免引起重復記帳。
2病案的完整性管理使醫療保險機構理賠有了可靠依據
殘缺不全的病案,不僅反映在醫療質量上不夠嚴謹,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合理性帶來困難,還使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得不到可靠的資料,同時對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的處理和 法律 責任鑒定造成困難和不必要的損失。一份完整的病案是發揮其使用價值的必然要素, 也是醫療保險機構進行理賠的重要依據。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為了合理使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各醫院都普遍提高了病床周轉率,減低了病人平均住院天數,但是,由于一些檢驗報告滯后歸檔,在病人出院時有時正式的病理診斷報告還未完成。這就需要醫生在得到各種檢驗報告后必須及時歸入病人的病案中,以使病案的完整性得到保證。例如醫保機構在對病人使用白蛋白時,決定是否支付報銷的依據就是病人的血液報告里的白蛋白指標。又如醫療保險文件規定,應用抗霉菌藥物必須有霉菌檢出的陽性結果,否則按自費處理。這些都需要從病案中相應的檢驗報告結果作為依據。
3病案的供應和保存也影響醫療保險的理賠
3.1保證病案及時提供病案作為保險理賠和支付的重要依據,如在醫保機構和保險公司需要查閱時不能及時提供必將影響理賠速度。因此要求病案管理人員做到病案的及時收回,及時歸檔(包括整理,裝訂,首頁電腦錄入,上架),堅持和完善病案借閱制度,杜絕病案遺失。病案管理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大意,都會影響病案的正常供應,進而影響病案的使用包括保險理賠。為此,我院專門制定了一系列獎懲制度,責任到人,保證病案的及時收回和避免遺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病案的保管也會影響保險理賠如沒有完善、 科學 的病案管理,不能提供病案資料將直接影響患者得到合理的賠償。病案保管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病案的供應和使用。因此,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合理地規定病案保管期限,并做到病案上架及時,排列有序,整齊清潔,查找方便,完整無缺,防止損壞丟失。
病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 醫院 與社會提供服務。病案利用是病案管理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必須努力提高病案書寫質量,科學合理的管理和保存病案資料,以使病案更好的為醫院、社會和患者服務。
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社會保障專門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訂并頒布的《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隨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我國高校迅速發展。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統計,截止2015年12月,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達157所。從培養院校來看,不僅有綜合類院校,還有財經類、理工類、農學類、師范類、醫藥及政法類院校,其中全國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藥類院校為15所。隨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學者們日益關注本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大多數學者以某校為例或基于院校的優勢學科背景提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但關于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通過比較我國15所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異同點,總結醫學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適合符合醫學院校特點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特色方面
我國開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醫學院校大多以培養從事社會保障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背景突出與醫學相關的特色??偨Y人才培養特色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醫療保險特色、商業健康保險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醫學院校該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綜合類院校相近,沒有明顯的特色。
(二)主干學科與課程設置方面
與上述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醫學院校該專業的主干學科均以公共管理學為核心,又分別設置與人才培養特色對應的主干學科,如醫療保險學、金融學、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包括管理類課程、社會保障學課程群、經濟類課程以及與特色學科對應的課程。其中醫學相關課程是該專業在醫學院校發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數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通過開設基礎醫學概論和臨床醫學概論完成該專業學生醫學背景知識的培養。也有部分院校開設了詳細的醫學課程,如生理、生化、內外婦兒等醫學課程。
(三)實踐教學體系方面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課程實踐、專業社會實踐、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其中少數醫學院校在學生學完醫學相關課程后安排學生到醫院臨床科室實習。大多數院校的學生實習安排在大四下學期,主要分布在醫院醫保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保險公司、健康管理機構以及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等。
(四)討論
通過比較分析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看出,醫學院校均依托醫學背景突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以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特色為主。同時各所院校的培養目標、主干學科、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又存在較大差異。由此可知目前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培養模式,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三、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醫學特色不突出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力求突出醫學背景特色,但是從學生實際就業情況分析,在醫療衛生機構從事工作的畢業生鳳毛麟角。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人才培養特色與社會需求的矛盾。醫療保險管理機構和醫院醫保部門招聘醫療保險工作人員的數量較少,而且醫療保險崗位對醫學的要求又較高,用人單位一般選擇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從事該崗位,對非醫學專業的社保人才拒之門外。二是學生醫學知識不足。由于學制有限決定了該專業不能開設全面的醫學課程,大多數院校以醫學概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醫學背景知識。而本專業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醫學基礎知識,在學習醫學相關課程時普遍存在較大困難,往往喪失信心,只是應付考試,這就直接導致該專業畢業生的醫學知識嚴重不足。
(二)課程設置缺乏標準
比較各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課程體系,可以看出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普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同類院校之間差異大。各醫學院校本專業的課程體系普遍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構成。但各院校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的設置數量和課程內容差異非常大。二是課程設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專業的課程體系由管理類、社會保障類、醫學類、保險學類、經濟學類等等課程構成,但課程設置缺乏明顯的主線邏輯,主要課程都有涉及,但各門課程之間融合性較低。
(三)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但是目前很多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實踐教學環節少。很多醫學院校僅以畢業論文和畢業見習實習作為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部分;部分學校要求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但大都由學生自主完成。二是實踐教學設備少。該專業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往往以課程討論和案例分析的形式開展,大部分學校沒有該專業的獨立式實驗室,更沒有實驗設備和軟件。三是實踐教師缺乏。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起步較晚,師資隊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師僅僅完成理論授課,指導學生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時間較少。同時專業教師也存在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
四、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一)基于社會需求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醫改的推進,由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和商業健康保險構成的醫療保障體系日益完善,這為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創造了契機。醫學院校在確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調研各級社會保障機構、醫療保險機構以及醫療衛生機構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學確定本專科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二)基于統一規范基礎上堅持特色發展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應堅持國家教育質量標準,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為依據,首先保證本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在此基礎上突出人才培養特色。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學校醫學背景優勢,圍繞國家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以服務健康中國的建設為目標,突出醫療保險特色。
(三)基于崗位勝任力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
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應根據學校實際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層次分明的課程體系。為了進一步增強本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性和融合性,通識教育課根據學校實際進行系統安排。專業課應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提煉社會保障崗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依此進行課程設置。同時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機結合。
(四)基于行業需求設計多元化課程
由于本專業的社會需求存在與政府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不同行業中,因此針對相關行業的人才需求,本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多元化設計。多元化設計可在上述課程體系中的專業方向課中體現。根據專業特色可自主設置社會醫療保險方向、商業健康保險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會保障方向等多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既突出個性化人才培養,由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
(五)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鑒于目前醫學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的現狀,醫學院校應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一是開設專業實踐課程,強化校內實驗。通過開設《社會保險經辦實務》、《綜合管理實驗》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校內社會保障專業實驗室建設。二是加強校外實踐。通關系統指導和培訓,要求學生在大二大三期間到基層醫療保險經辦機構、保險公司或醫院醫療保險部門開展實踐與調查活動,計入必修學分。三是加強專業實踐教師隊伍的培養。要求教師指導本專業學生參加學校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參與教師科學研究等。四是進一步強化綜合實踐環節。綜合實踐除包括專業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外,還應強化低年級學生的綜合實踐環節,通過課程實習的形式安排學生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等部門進行見習實習,強化低年級學生的專業實踐認知。
作者:李華業 單位:濱州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長遠.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比分析——基于對六所高校的調研,社會福利(理論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和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問題研究——基于中央財經大學的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11(1):84-86.
[3]白鳳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探討——以財經類院校為例,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鴻.農林院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特色培養探析,高教論壇,2014(10):57-60.
關鍵詞:公立醫院 綜合目標 績效考核
為了使公立醫院適應社會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努力進行改革。但是很多問題例如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緊張關系、成本核算較高等并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這一切都說明了公立醫院的績效體系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綜合目標的責任管理績效責任體系誕生,目的就是解決這些問題與醫藥改革實踐的矛盾。綜合目標的績效管理評價的考量與評價需要綜合起來,通過綜合目標的績效管理評價的考量,可以很大的提高科室工作人員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傳統績效體系的不足
以經濟為指導的全成本的核算方式依然是目前許多公立醫院使用的體系。它的特點是全過程性,全員性,技術經濟性型。對醫院的發展規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加強的。它把醫院的經濟發展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并且把每個小目標具體的落實到各個科室,這種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的參與到工作中去,從而醫院的經濟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全成本核算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視的,而這些局限,使公立醫院的良好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醫院如果運用全成本核算,在資金分配的時候往往以簡單的“(收入―支出)*分配系數=分配金額”的計算公式來決定分配資金,而這種分配方式明顯是存在許多問題的。第一、工作人員過分的追求經濟利益,這往往會導致他們忽視了服務的質量。第二、反饋體系沒有完善的建立,醫院內部工作人員對醫院發展所提出的建議不能及時的反饋到實處并被接納。第三,不充分的按勞分配,使很多方面存在著弊端。
二、如何建立綜合績效考核的模式
(一)綜合績效考核模式的主要內容
眾所周知,醫院與企業同樣都受到市場經濟體系的影響,而醫院的在很多方面與企業的發展情況很相似,例如部分醫院所采用的一些管理概念以及管理方式都與企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的是,醫院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去滿足社會的效益,而且只有在保證了社會效益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經濟上的效益。企業的發展與其最不同的便是它只是單純的想要得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醫院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的評估需要專門的衛生部門來掌控,評估的方面一方面要結合員工內部科室以及個人表現。另一方面是從醫院整體上來看。一是經濟效益的評估方面,它包括了核算成本與有效收入。二是服務質量的評估,它包括了員工滿意度、病人滿意度、對醫療糾紛的解決方式、醫保政策的執行效果。三是科學研究方面的評估,主要是對發明的新技術、研究的新項目、論文的發表數量、科室進修的學習次數與效果來進行評估的。四是工作效率的評估方面,它包括了出院人數、門診人數、床日均收入、日均手術數量、有難度手術數量、微創手術數量、創新技術應用手術數量以及患者病床調換次數8個項目。五是醫療水平方面的評估,是指患者的綜合評價、對感染人員的控制與管理,以及這三個方面的執行效果。
(二)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評分
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醫院一般會以月或者季為期限來對各個科室部門進行評分評估。評分主要會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評估其完成工作效率以及成本控制的情況。評估的標準也不會一成不變,它會根據幾年來的績效,根據不同科室的具體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標,然后通過所制定目標的完成情況警醒目標管理績效的評分評估。二是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評估評分。護理質量的評估考核方案與評估考核結果由門診部、醫務處、護理部三方共同提供。三是服務質量的評估評分。病人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對醫院的服務水平進行評估。四是科研水平的評估評分??蒲性嚎蒲袡C構要制定好評估考核的方法與計劃,來考察各科室科研項目的推進情況,科研論文的發表編纂情況,科研成果的完成情況都應在評估考察之內。五是醫保政策的執行與反饋情況的評估評分。
評估分數的計算評估評分的得出需要全方面綜合所有評估內容,在此基礎上計算各科室評估的得分,也就是說,最后的整體得分是通過各項小內容的具體的得分相加,最終得到一個綜合的分數即為最終評估考察得分,最終得分為工資的多少提供依據。
三、對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的歸納
建立完善的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可以改善傳統績效體系存在的不足,醫患的緊張關系,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地解決,也可以緩解許多問題與醫藥改革實踐的矛盾。也不會因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服務質量,縮小了診斷與治療之間較大的差異,充分帶動員工積極性,按勞分配變得更加充分。綜合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評估是信息系統更為完善,利用計算機技術,有效地采集、存取、提取、處理、傳送、匯集以及加工應用信息。使評估考核更為效率,過程更為透明,對于醫院的內部或外部人員都更為便利,充分有效的及時反饋了解信息。為了避免由于過分的強調收入和經濟效益,而出現亂收費的情況的出現,對于工作人員醫藥費用的控制方面要有分明的獎懲制度。積極調動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完善醫院的管理制度。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傳統的以經濟為指導的全成本的核算方式績效體系在現實的社會經濟體制下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它不能滿足現在公立醫院的發展需求,如果不加以改革,便會阻礙醫院的進步。結合現實情況,公立醫院要想很好的適應社會,就必須有一個長遠的眼光,綜合目標績效考核體系的建立是勢在必行的,只有加快改革的腳步,從醫院的大局出發,建立一套基于醫院實際情況的適合的綜合目標績效考核體系,才可以使醫院的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富強,周君.大型公立醫院績效管理中的溝通與反饋[J].中國醫院,2013(2)
[2]周彩英.基于新醫改的公立醫院績效管理現狀及措施[J].財經界,2013(5)
[3]柳萍,趙苗苗,徐秀玉.醫院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醫院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