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9 19:5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林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林業生態發展資金要素注入結構不平衡,財政資金需求差距較大
多年來,在生態林業的建設中,資金的投入仍然還是以來財政來源,外國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占較小的比例。另一方面,生態林業在建設過程中,難以符合金融信貸要求,面對融資困境,只能依靠建設者來積累再投資,但是單純依靠建設者自身資金的累積來促進生態林業建設發展是不現實的,要依靠社會投資發展??墒怯捎谏鷳B林業管理難和本身產業的特點,很難準確地計算投資回報率和判斷風險水平,也缺乏有效的投資收益保障,因此投資生態林業回收比較困難。而生態林業在我國的整個建設過程中,還沒有建立適應生態林業產業特點的、滿足生態林業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資金來源,它決定了在國內對生態林業建設來源的單一性即財政,不能很好的吸引社會資本流向生態林業建設,生態林業產業資本積累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林業建設資金的缺乏,形成了生態林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造成了影響中國生態林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瓶頸。
(二)林業保險發展滯后,林農抵御風險能力弱,導致生態林業建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
林業的生產周期長,又受天氣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同時也有森林砍伐和其他人為的破壞,還有面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也林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機制。在我國,對林業進行保險意識較弱發展很遲且發展速度不快;加上由于林民收入因素的制約,再加上對林業保險的認識不夠,種種原因導致保險推廣不開。此外,對于林業進行保險的險種非常少,又是一個高損耗率的險,加上在國內理賠頻繁風險加大影響了保險公司進入的積極性。在現在眾多的保險公司中,也僅僅剩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有在開展類似的業務,其他保險公司很少涉及,且這一業務目前還處于虧損狀態。
(三)林業信貸保障體系不健全,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在農村信貸運營中利率偏高影響了其成本因素。同時由于不確定性的風險如氣候、自然環境、市場和其他因素影響,使擔保、抵押貸款困難的問題更加突出。首先是對林業進行擔保抵押困難,林農可以用來抵押的資產很少,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難以轉讓土地使用權,因此很多小農戶的貸款需求通常難以得到金融部門的支持。其次,很多農村地區沒有信用擔保機構,也沒有完善的金融服務和評估中介機構運作,它就使得金融機構難以進入這一信貸發展領域。如今已退出了林業權的抵押金融服務、林業利息貸款和其他針對林業的金融產品,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農林業融資發展需要,其申請的手續也很麻煩,這樣就使得財政對林業發展的支持大打折扣。
(四)林業融資信貸服務與林業產業化發展的情況不相適應
目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現狀嚴重阻礙了生態林業建設的發展,主要原因是農村金融服務品種單一、金融服務措施不足。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把大部分網點業務主要集中在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優勢產業,逐步退出基層市場,網點覆蓋率的下降直接導致林業相關業務減少,嚴重影響了金融業對林業的服務支持。而且國有商業銀行實施嚴格的信用評級管理系統,農民很難獲得貸款支持。單一政策性金融服務機構的如現在的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水平落后,整體競爭力還偏弱,導致其對生態林業的發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對加強林業金融財政扶持的構想及對策
(一)由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保護,支持生態林業建設
財政對于林業生態建設發展的補貼力度近兩年來不斷加大,2011年,中央財政全年安排林業投入1207億元,比2010年增長27.3%。2012年,中央財政逐步擴大造林補貼規模,不斷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2013年中央財政撥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70087萬元用于林業項目建設。同時我國第一個生態文明示示范試驗區將落戶福建,財稅、金融改革和林業改革等諸多政策也將示范實驗。這一次對我省的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大致包括由中央財政設提供的國家生態文明示范試驗專項基金、農村金融改革及森林管護體制改革、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林下經濟發展試點、森林經營示范區等。
(二)鼓勵林業建設利用外資,并制定適合的政策措施
生態林業建設,是一個回收投資過程長、且具有很多難以預測的因素存在的長期發展事業,因此要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建設生態林業。外資參與建設的生態林業項目要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如實施稅收減免期延長,對專業林產品、林業機械和設備的進口應降低關稅和免除其他進口增值稅。其次,對外商投資林造林項目需要的土地也給予政策支持,例如從事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免征土地使用費。林業技術開發項目,可以給予土地租金優惠或者延長土地使用期,如果已經開發的土地,可以依法轉讓、租賃、抵押、繼承等等。
(三)以林業產業集團為載體,通過股份制上市募集資金
生態林業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生態效益,發揮森林的調節生態功能。生態林業主要是注重生態和社會價值,有時經濟效益會較差。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和發展一些大中型林業企業集團,以這些大企業集團為主體吸引社會投資。據現有的林業政策,由一些大型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地方、集體共同建設生態林業,共同開發林產品加工和貿易,開展林業科研研究,為生態林業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持。
(四)充分發揮國內金融服務機構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的作用,完善國內金融服務機制,激發林農創業積極性
商業金融應拓寬林業信貸擔保的范圍,提高林業企業貸款的能力。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放開林權抵押貸款、林業集團貸款業務等小額信用貸款。充分利用財政貼息政策,增加貼息貸款和對小額擔保貸款的政策補貼,對經過改良的茶林油林這些林木經濟類品種,金融機構要大力給予信貸資助。在此基礎上,積極介入資本市場,從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基金市場直接融資,通過市場實現金融資源的配置優化,把社會資本引入林業產業。在金融政策性方面,可以制定適宜的林業金融政策措施,由專業的信用擔保和融資機構,為客戶提供服務支持。并根據銀行現行金融政策,為林業債務融資擔保提供一些優惠貸款,做好服務中介,支持林業創業者吸納社會投資,幫助他們不斷拓寬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緊缺的問題。
(五)開發新品種林業保險,為生態林業建設提供保障支持
設置“壽險型”森林保險,例如,參保后,如果有火災等災害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保險公司和政府財政資金一起理賠,比如70%的財政資金補償,另外的由保險公司賠償。如果保險期內參保人沒有出險,則返回80%的森林的保費,也由財政資金扶持,以保障保險公司和被保險人雙方的利益??梢韵仍囍捎萌缯咝陨直kU,也是完善風險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現代林業管理生態觀念的概念
現代林業生態觀念,其實質是根據所處地理位置的實際情況,依照自然發展的科學規律,建設并完善目前國內的林業生態系統。其管理過程中的生態觀念,不僅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同時也在經濟發展中有所體現?,F代林業的生態化管理則是指運用管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建立完善的、系統化的林業產業,使得林業能夠具有生產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平衡生態環境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2現代林業管理生態觀念的內容
(1)在對當地的林業進行管理之前
相關人員應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對林業的管理進行整體規劃,之后將其分為若干部分進行具體操作。有些管理部分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或者矛盾,而有些管理部分則并無明顯的聯系。這就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對所劃分的部分進行細致的管理,在注重生態建設的過程中,也要將經濟效益考慮在內,對投入與產出比進行深入分析。
(2)在對整體規劃進行合理劃分之后
就需要工作人員根據各個單元的作用、重要程度等,對實施管理的順序進行確定,從而能夠提高現代林業管理的水平。
(3)對于不同地域的林業管理
其所使用的方法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全面而且細致的了解,其中包括植被的種類、當地氣候的變化情況、溫度濕度等。之后再綜合各個方面的數據信息,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科學管理,在提升當地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
(4)在進行實際管理期間
其管理方案往往不止一個。因而在對管理方案進行確定時,應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對生態建設的作用大小進行討論,對經濟效益的多少進行計算,從而確定最為合理的管理方案。
3現代林業管理生態觀念的意義
第一,加大現代林業生態化的管理力度,能夠實現對動植物的保護,最大限度的恢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資源。第二,加大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力度,能夠滿足對環境要求日益提高的人們的需求,使得人們改變原有的消費模式,向著生態旅游、生態消費的方向發展。
二提高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的建議
(1)在進行林業生態化管理的過程中
應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堅持以人為本,吸收相關人才,增加管理中的技術含量,提升林業管理的競爭力。
(2)管理技術的創新固然重要
然而沒有高素質的工作人員進行匹配,則其管理水平將依然處于滯后的境地。因此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重視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工作人員相關知識以及生態觀念的培訓,使其能夠對現代林業生態化管理有著全新的認識、更為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夠充分的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其工作效率,加速現代林業生態觀建設進程。
(3)在對當地的林業進行管理之前
相關技術人員應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當地的降雨量、植被種類、溫度變化情況、土壤結構等方面。在綜合各方面的數據信息之后,對管理模式進行最終確定。與此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對當地人口的數量、層次結構、受教育的程度等進行掌握,從而能夠真正了解當地人們對林業的要求,提升生態林業建設的針對性。
(4)在林業的管理過程中
應對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林業是其對生態林業進行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因而相關工作人員應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定期為其進行除蟲工作,并注重火災的預防,增加荒漠中植被的覆蓋面積。
三結語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這樣為林業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因此社會上對于林業發展問題的探討也越來越激烈。而生態林業自然而然的再次被提上日程,成為更為突出與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本身森林資源匱乏,林業的基礎相當薄弱,竭澤而漁的森林開發使得我國的林業面臨“兩?!崩Ь?,即經濟危機和資源危機,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近年一來,隨著黨和政府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全社會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森林產業的認識也更加全面,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為生態林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社會環境。
2生態林業是林業的發展趨勢
生態林業需要我們以整體的觀念去研究森林生態系統,也就是尊重自然的規律來進行森林的經營管理,從而使森林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達到人類預期的設計構想,滿足各方面的不同的需求。
2.1土地潛力的充分發揮與防止地力的衰退,是可持續發展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首要要求。現在一直提出的生態林業主要強調的是生態平衡。我們雖然贊成采用分類經營,但對于生態森林的經營構想必須要將生態平衡作為根本。當今時代,人工林在林業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但是林業一旦脫離了生物措施也是行不通的,簡直難以想象。以大量的施肥來換取豐收,已經在農田種植上由于明顯的土壤退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加以證明是不可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樹種的選擇、輪作及間種栽培等具體的環節時,做到科學認真。通過仿照自然條件下森林的生長和發育過程,并加以人工干預,最終形成高效可靠的“近自然林業”。目前看來,速生、密植、短輪伐的工業人工林失敗之列比比皆是,也造成很大的經濟與環境的損失。各國正在摸索,我國的熱帶林業研究所也正在進行這一研究。新西蘭的輻射松種植,是25年輪伐期,有很高的生產力。但它是在充分選、育種的糧種壯苗條件下,在集約經營主干材同時,在種植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復層混交林的狀況下獲得的,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2.2關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在實踐中可以利用的。在保證核心區域不能采伐外,其他的部分去可以用于采伐利用。關鍵就在于怎么樣利用?!敖匀涣謽I”的一個經驗是不能進行皆伐,并要加強經營。我國在“三北”防護林的發展中也冠上了經濟生態性保護林。林業在能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鼓勵廣大農民經營林業從中取得環境保護。這樣既關乎到廣大農民的造林積極性,也是地區能否形成林業發展環境所必須的。但是,就目前的某些政策和構想帶有權宜之計的想法。如國家出臺了天然林保護工程,近期是不能動的。只能把此當做“矯枉過正”措施。目的在于真正制止過伐和濫伐。任何一個植物群落都有一個生長、發育到死亡的過程。這就要更新。為了促進林木的生長發育,也需要加強育林,這樣才會有質好量多的產品產出。
3生態林業是現代林業經營的基本模式
發展民生,保護生態,是維持林業和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指導精神和有力保障,在國內外社會都引起了廣泛的共識和熱烈的討論。在國內,經過幾代林業人的不懈努力,發展形成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經濟模式,主要有:生態農業型生態經濟、農工商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生態旅游、鄉鎮工業型生態經濟、城市化生態經濟、生態破壞修復型生態經濟、流域生態經濟。
2對生態經濟模式的幾點思考
發展森林生態經濟,首先要明確森林的幾項功能,從宏觀上看,森林三大效益是木材生產、自然保護和游憩。在天然林停采的大形式下,傳統獨木支撐的經濟模式明顯已經不再適用,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森林的作用不僅在于物質上,更應該重視它對人們精神層面和心理影響上的作用,重點發揮森林的生物效應、景觀效應和人文效應等。對于基于資源的林下經濟,應該不斷拓展產業內涵,豐富文化內容,創新機制和經營模式,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業價值。
2.1形式簡單復制
人參、五味子、枸杞、刺五加等藥材種植;藍莓、葡萄、山梨等水果種植及加工;紅松果林承包;林蛙養殖承包;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培育;特色農家院旅游;礦產、地下水開發等,各式林業經濟可謂遍地開花。深入調查可以發現,各地林業經濟模式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形式上的簡單復制,缺乏整體規劃。通過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林業經濟具有明顯的微觀經濟特質,地域特性明顯,所以各地在發展林業經濟,制定發展計劃時,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鮮明特色,走產業集群化道路。如以吉林省通化為中心,人參、五味子、葡萄、藍莓等為主的特色醫藥、葡萄酒產業區;以敦化為中心,紅松果林、林蛙養殖、木耳以及蘑菇養殖為主的食用菌交易中心等。都是基于當地自然條件特質規?;l展,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2.2資源利用粗暴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營養豐富、天然綠色的山珍產品,廣受好評和重視,產業價值巨大。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生態雞、山野黑豬、林下參、刺五加等食材、藥材成了飲食行業的時尚寵兒。但是目前的行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化水平較低,甚至沒有經過加工便直接走向了市場。面對停采的大形勢,林下經濟將成為林業職工、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山珍產品,林下藥材等林業經濟,應深挖掘產業內涵,延伸產業鏈條,在內外包裝、產銷以及售后服務上下大力氣,不斷延伸產業鏈。同時,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對山珍產品進行深加工和高度提純,尋求更加廣闊的應用范圍,推出更適合大眾消費水平以及市場需求的產品,增加行業產值的同時提高林業職工的收入。
2.3結合文化內涵
人文效應是森林的一個重要作用,藍藍的天空,幽幽的綠意可以使忙碌的現代人得到徹底的釋放和完全的放松。特色農家院、鄉村旅游等,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以及天然的餐飲食材,得到都市人的廣泛歡迎。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急于求成,往往只是簡單地學到了這種形式,導致有形無神,缺乏特色,遍地開花的同時,行業發展緩慢。深入研究后,不難發現特色農家院之所以廣受歡迎,不僅是自然風光和食材的吸引力,在淳樸的環境中得到完全的放松,遠離喧囂的寧靜,充分享受休閑時光帶來的身心愉悅才是隱含在行業中最大的吸引力。另外,旅游產品更應該結合當地民俗特色、歷史文化遺產,提升產品的文化層次和服務質量,推出結合地方鮮明特點的特色旅游線路和休閑方式。
2.4創新機制
受區域以及傳統經營思維的限制,林區經濟發展與現代社會建設形成了嚴重的滯后,行業“欠賬”較大。林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交通、通訊設施覆蓋面非常有限,社會服務行業明顯不足,導致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嚴重限制。缺乏資金、技術落后、運輸不便、消息不通等是林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巨大難題。轉變發展模式,尋求新的合作方式,是發展林區經濟的必經之路。剝離林區“不良資產”,由政府買單,依托優惠政策,走產學研、產供銷的道路,讓林區資源與企業資金相結合,跟隨市場需求尋找發展方向,以增產增收為目標,是發展林區經濟的重要內容。企業資金建立規?;a業基地,林農以自有林地等有價財產入股或承包方式承擔藥材種植、畜牧養殖等工作,企業回收后進行深加工,進行市場化銷售的模式可以有效解決林農與企業雙方各自面臨的困難,實現互利共贏。
2.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國有重點天然林林區停采,對林區造成了極大的勞動力剩余,如何轉移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是改革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在我國林業發展進程中,受傳統觀念以及林區自然情況等限制,造成了林區基礎設施建設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交通、通訊、醫療、教育等基礎配套設施迫切需要發展建設,這筆賬成了“老大難”問題。根據目前政府和林場都無力完全承擔“欠賬”的狀況分析,可以采用BOO或者BTO等模式對林區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同時對于建設中毀占林地的,應根據相關規定嚴格審批并給與相應補償。這種建設方式,在發展林區建設的同時,也將轉移林區剩余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設成本。
3總結
林業既是一項有益當代,造福子孫,平衡生態的宏大事業,又是一項周期長,見效緩,工作條件十分艱巨而目前又比較薄弱的事業。它怎樣發展才能既為國計民生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其它林產品,又為社會的繼續發展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故結合黎平縣的特點談點幾點的看法。
2黎平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自然生態平衡的脆弱性分析
黎平縣位于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嶺兩側,北緯25°44′~26°31′,東經108°37′~109°31′,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樹種組成豐富,植物區系成分交叉薈萃。全縣總面積為44.41萬hm2,林業用地34.05萬hm2,有林地面積29.88萬hm2,森林覆蓋率為70.51%。黎平是山區縣,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低山面積較大,占全縣總面積的55%,多為杉、松、闊等喬木生長地;低山丘陵占總面積的34%,多為常綠喬木及針闊葉混交林。全縣年降雨量1200~1800mm,年蒸發量在1000mm以上,相對濕度為83%,年日照時數為1100~1400h,全年無霜期為280~300d,年積溫5600~6100℃。這些條件對多種喬木生長發育極為有利。在地球的南、北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受副熱帶氣壓的控制,雨水稀少,大部分地區淪為不毛之地,屬干旱沙漠帶。唯獨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雖然也處于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夏季濕潤季風帶來的豐富雨水,又有占土地面積50%的森林衛士保護,使之成為風調雨順的大綠洲,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僅木本植物就有7000多種,其中喬木樹種2800余種。而與我國緯度相似的美國只有喬木870種,整個歐洲僅有250種。因此,世界公認我國長江以南是“亞熱帶的綠洲,樹木的寶庫”。黎平縣恰好位于亞熱帶的軸心線上,南嶺西端與雪峰山南端、苗嶺山脈的交接區域,貴州高原向湘西山丘和廣西盆地過渡地段之中,清水江與都柳江的分水嶺兩側。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特點和境內有數條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阻隔著西伯利亞寒流的襲擊,而東南季風又可順長江、珠江水系深入腹地,因而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雨量充沛。相對高溫和多雨季節的一致,對植物生長發育特別有利,是一個從事林、農種植業的得天獨厚的好地方。以低中山為主的群山地貌,海拔多為400~800m,優越的板巖和頁巖地質結構和母質,宜林的氣候特點,決定了黎平的林業資源優勢,也決定了黎平林業發展的巨大潛力。黎平縣的孟彥、羅里、敖市、高屯、德鳳、壩寨、茅貢、九潮、巖洞、口江、雙江、中潮、德順、洪州、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地坪等鄉鎮,氣候溫和,雨水豐富,喬木樹種生長快,再生能力強。群眾有經營人工林的悠久歷史。黎平的杉木和馬尾松,早已馳名中外,別國已絕跡而我國獨存的活化石樹種水杉、銀杏在黎平均有自然分布的合抱粗古樹。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決定著占全縣土地7%的平原和占4%的江河水庫自然成為魚米的重要生產基地。占55%的低山土地必然成為林業生產基地,責無旁貸地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富裕幸福提供眾多的生物量。同時維護這片大綠洲的生物興旺,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貢獻。然而,全縣山地面積大(中、低山占65%、巖溶地占10%、丘陵占15%),坡度陡,降雨多(年降雨量為1200~1800mm)且相對集中(4~6月降水量占50%)。一旦土地失去植被保護,極易水土流失,造成水患災害,生態平衡十分脆弱。據初步統計,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全縣總面積的18%,每年沖走表土100萬t,黃泥水危害稻田近萬畝。黎平的大部分區域屬長江水系,部分為珠江水系,全縣每年流入江河水庫的泥沙量達100多萬t,使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河流每年淤高2cm,長此下去,40、50年后,如雙江電站、八舟電站等,水電站將不能發電,必須清除河底淤泥,這將耗費一筆巨大的資金。由于天然林逐年減少,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普遍提高,進一步抬高了洪水水位,減少壩內汛期的調蓄能力,使得沿河兩岸的一些農田被水淹沒,一遇大雨便泛濫成災。一旦久晴,便出現旱災,有的年份,不少地方連群眾飲水都出現困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自然生態平衡,它們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我們的任務在于揚長避短,因勢利導,發展林業生產,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
3深刻理解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矛盾性和協調性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和生態平衡的脆弱性,決定著黎平發展高位芽植物生產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而,林業怎樣發展才能既為全縣建設提供大量的生物量,將山區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又能發揮森林在治理國土,改善生態條件,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效益?縱觀世界各國林業的發展,大體上存在著3種方式。第一是木材經濟效益方式。以生產最大限度的木材或林產品作為發展林業、經營林業的主要目的,用生產多少木材或多少林產品作為估量森林價值的主要依據。至今在許多國家仍采用這種方式。第二是生態效益方式。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由于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環境質量日益下降,植被破壞后大自然的報復接踵而來,森林的生態效益論便應運而生。他們主張發展林業經營森林的主要目的在于生態防護,以提供多少生態效益作為估量森林價值的主要依據,對森林的生態價值定量化。例如日本1972年對森林的生態效益估量為一年內涵養水源2300億t,防止水土流失57億m3,供給氧氣5200萬t,棲息鳥類8100萬只,一年的森林生態效益高達12.8萬億日元,相當于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3.8%,農林漁業產值的2~6倍。1998年第二次評估中,加入了保健、療養、保護野生動物、防治大氣污染等,所有生態效益合計75萬億日元,相當于日本的國家預算總額。芬蘭估量森林的環保價值相當于木材的三倍。瑞士已將全部人工林天然化,不求生產木材,只注重生態效益。顯然,森林的生態效益遠遠超過直接的經濟效益,這說明森林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國土生態安全,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第三是森林效益協同論方式,主張林業建設應為治理國土、維護人類美好的生活環境以及整個國民經濟服務。發展林業、經營森林應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它們協同一致。稱之為森林效益協同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既是矛盾,又具有統一性,對于當今的林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正確認識到發展經濟和提高生活質量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在由經濟與環境所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中,堅持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觀點,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那么就一定能取得經濟、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森林效益協同論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并在逐步實踐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協同論”方式內部現在已出現“最佳結合理論”、“多用途森林利用理論”、“木材培育理論”等林業發展模式。在宏觀控制上以及在林業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對木材培育理論模式越來越容易接受。因為,在同一地段上既要發揮森林的最大生態效益,又要發揮森林的最佳經濟效益,本身是矛盾的。在一般的生產技術水平下,大面積實施是困難的。如果在林業用地和現有森林中,劃出一部分立地條件最好的地方發展木材生產,施行集約經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用少量的地生產出大部分木材。而其它的大部分林業用地和森林主要作為生態效益林,只生產少量木材,這樣在具體地段上將生產木材和生態防護分離開來。在大范圍內使生態效益和生產木材協同起來了,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解決了木材生產。新西蘭采用這種木材培育理論模式,只用了全國林業用地10%的土地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實行高度集約經營,生產出全國所需木材的80%以上。而將占林業用地80%以上的森林列為生態效益林,僅生產少量木材。黨的“十”報告中關于“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提出: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產品是“十”報告中提出的新概念,為百姓提供更多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舒適的環境,這些都是生態產品,都與林業發展息息相關。為此,必須加快擴大全縣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生態保障,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創新經營機制,大力發展承包經營、農戶聯營、公司加農戶等多種造林組織形式,鼓勵和引導廣大企業、農民和社會各界組織投入營造林之中,在指導思想及戰略措施上為黎平縣林業的發展指明方向。
4黎平林業的振興應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的方向
黎平林業的發展應立足長遠和未來,強化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林業的經濟社會競爭力,構建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功能完善、系統穩定、空間布局合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態環境。深化林業改革,堅持科技興林,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在加強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機制建設,明晰產權,強化森林資源市場配置,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設,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建立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促進林業在山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主體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同時要制定和實施森林經營方案,嚴格控制木材采伐量,以保持森林資源年消耗量低于生長量。要大力開展科技興林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大力發展“兩茶”產業基地建設。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前做好戰略規劃和準備,全力以赴,精心組織,超前安排。根據全縣《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要求,黎平林業的發展,既要憑借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認真建設好速生豐產林基地、“兩茶”產業基地、珍貴樹種基地和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生產出大量木材和林副土特產品,將山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讓人民富裕起來。又要考慮黎平自然生態平衡的脆弱性,在各大江河、水庫的周圍建設好生態防護林,發揮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環保功能。同時,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游業,使黎平這顆位于貴州東南部的綠寶石,能為全省生物的繁榮,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發出更燦爛的光芒。所以,黎平林業應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的路子,應朝著這一方向發展。具體來說,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4.1借鑒木材培育理論,認真建設好速生豐產林基地
黎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喬木生產快,又是貴州省特有的速生豐產、優質用材樹種杉木的中心產區,是發展速生豐產林的好地方。貴州省委、省政府已將黎平列為全省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的主產區之一,全縣的杉木年產量約占全省的1/10。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是加速該縣林業發展的重大工程,其目的在于盡快擴大森林資源,為國家提供商品木材,緩和木材供需矛盾,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它是通過良種壯苗和集約化經營措施,定向為制漿、造紙、人造板等林產工業和建筑、家具、裝修等行業提供原料或大徑級用材的林分。速生豐產用材林與一般的人工林相比,在經營目標、資源投入和經營方式上有根本不同,它具有單位面積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單位面積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要選擇最好的立地條件和最適宜的優良樹種,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亟ㄔO要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實行定向培育、集約經營,縮短林木生長周期,提高單位面積的森林蓄積量和經濟效益,建成可靠的商品林基地。速生豐產用材林原則上年蓄積生長量應達到15m3/hm2以上。從全縣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的情況看,1976~2010年35年間,該縣共建成萬畝以上基地林16片,千畝以上基地林105片?!笆濉逼陂g,黎平縣將在建設好生態公益林的同時,大力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等商品林基地。實行定向培育,加大引進外資和積極爭取信貸資金建設商品林基地的步伐,建設以杉木、馬尾松等樹種為主的工業原料林基地。按照該縣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總體布局,速生豐產商品用材林建設實行人工造林與培育相結合,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總規模2萬hm2,其中:新建0.67萬hm2,現有林培育1.33萬hm2。安排重點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的鄉鎮有:孟彥、高屯、德鳳、九潮、雙江、中潮、德順、洪州、水口等15個。
4.2加大“兩茶”產業基地建設步伐促進林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黎平縣加快了茶葉和油茶基地的建設速度,每年發展茶葉基地0.13萬hm2,油茶基地0.1萬hm2、油茶低改0.04萬hm2。
4.2.1茶葉基地建設概況及發展規劃
茶葉種植從1975年開始集中連片發展,到2013年全縣有茶園面積1.6萬hm2,其中:幼齡茶園0.71萬hm2。主要品種為:福鼎大白茶群體、福鼎大白茶無性系、安吉白茶、鐵觀音、黃金桂、龍井43號、龍井長葉等。孟彥、高屯、德鳳、茅貢、巖洞、洪州、雷洞等鄉鎮的土壤含硒(Se)量較高,土地肥沃、土層深厚、生態植被良好、無污染,是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生產和含硒茶開發的最適區。黎平生態環境優越,茶葉品質優良,春茶上市時間早,名優茶外銷市場空間大。按照高標準、規范化的要求,建設無性系良種茶葉生產基地。引進適宜發揮本地產品特色的無性系良種,重點推廣福鼎大白茶、龍井系列等國家級良種,擴大本地特色良種種植規模。加快良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全面推進茶葉良種化和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種植工作。開展“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創建活動。由茶葉產業局和農業局專人負責,加強對農藥、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建立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茶生產基地,并使這些基地成為區域產業帶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術示范基地。預計到2020年,全縣茶園種植面積將達到2.53萬hm2。
4.2.2油茶基地建設概況及發展規劃
油茶是黎平主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樹種,全縣有油茶林近1.41萬hm2,集中分布在南、北兩個片區,北片區為高屯、敖市兩個鎮,東南片區為肇興、水口、雷洞、龍額、地坪五個鄉鎮。北片區屬丘陵,地勢平緩,是培植和擴展油茶林的理想地帶;東南片區屬低山,氣候溫和,全縣油茶林70%的面積集中在這個地區,增產潛力大,而且又是田少人多的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的貧困鄉村。近年來,黎平縣高度重視油茶的發展,加強了對低產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和科技栽培示范基地建設的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動了油茶的良性發展。2000年隨著天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在科技支撐單位南京林業大學的協助下,從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科所油茶實驗林場引進油茶優良品系:長林3號、4號、21號、26號、40號、53號、56號等13個品種,引進湖南省茶科所選育的優良品系和本省(地)的優良品種,已在全縣推廣栽培試驗示范,栽培面積0.04萬hm2。采穗圃也進入了采穗期,每年可提供優質穗條數百萬支。2012年,在全縣油茶林發展規劃中,對低產油茶林改造,提高油茶產量進行了部署,并要求在此期間每年完成0.1萬hm2的新建高產油茶林、0.04萬hm2的油茶低產林改造。采取向國家申報立項、銀行貸款、地方、個人、企業等多方籌措資金的方式實施。預計到2020年全縣油茶林面積將發展到2.13萬hm2(其中:新造1.29萬hm2、低產低效林改造0.67萬hm2)。
4.3加快珍貴樹種發展是維護木材供應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
黎平縣是“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境內自然分布的喬木樹種共有87科近500種,其中珍貴樹種有42種之多。由于珍貴樹種其材質具有硬度高、密度大、顏色深和紋理美觀的特點,木材材質優良、具有特殊用途、市場上稀有、經濟價值高,可用于制作高檔家具、高檔樂器、高檔工藝品等實木制品及高檔裝飾、裝修材料。該縣具有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種質資源,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林地廣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無霜期長,植物生長快,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林木生長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2倍。適應人工栽培的珍貴樹種有近百種,珍貴樹種資源豐富,許多珍貴樹種都有發展成大產業的潛力。從2001~2013年全縣通過國家重點工程造林項目營造珍貴樹種人工林總面積達0.33萬hm2。與煤炭、石油等資源一樣,珍貴用材樹種資源也是關系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戰略資源,而且珍貴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戰略資源。目前,黎平縣珍貴用材樹種的資源主要依靠采伐天然林,人工培育珍貴樹種資源的工作從2001年才開始啟動。人工栽培的主要珍貴樹種有:楠木、荷木、香樟、含笑、紅豆杉、黃柏、檀木、桂花、銀杏、柳杉、厚樸等。珍貴樹種是城鎮綠化、村寨綠化、公路綠化及單位園區綠化的主要推薦樹種。為提高全社會對珍貴樹種基地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廣大群眾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利用報刊、有線電視、各種會議等媒體開展宣傳活動,并發放資料宣傳珍貴樹種的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激發廣大群眾的栽培熱情。通過宣傳發動城鎮居民和鄉村農戶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珍貴樹種,20、30年后經濟效益一定相當可觀,種植珍貴樹種就是培育“綠色銀行”、“藏富于林”。加快發展珍貴樹種是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幫助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大舉措,要不斷強化組織領導、統籌安排、合理布局、抓好示范、循序漸進,積極鼓勵種植珍貴樹種。充分發動群眾利用自留山、自留地或“四旁”地種植觀賞價值、經濟價值高的珍貴樹種,帶動產業發展。預計,到2020年全縣的珍貴樹種造林面積(含零星栽植按1500株折算1hm2統計)將達到0.53萬hm2。
4.4加強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林農脫貧致富
黎平的經濟林建設,除調整鞏固原有的茶葉、油茶、油桐、楠竹等基地外,要借鑒水果之鄉從江、榕江等縣的經驗,既發展板栗、茅栗、核桃等干果類,又要發展柑桔、椪柑、楊梅、桃梨、葡萄、棗、柿、藍莓等水果生產,使一年四季均有新鮮果品上市。盡可能地利用山區得天獨厚的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發展五倍子、天麻、杜仲、茯苓、金銀花、金鉤藤、太子參、桔梗、百合及香菇、木耳、玉蘭片等名、特、稀林產品,使山區的林農迅速地富裕起來。只有充分利用該縣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建設特色經濟林產業,才能為實現綠色經濟強縣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物資基礎。該縣絕大多數林農生活在山區半山區,靠山、吃山、養山,希望在山、致富在山,有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烈愿望,發展特色經濟林是實現擺脫貧困,達到富裕的有效途徑之一。這充分說明,只要開發和發展全縣的經濟植物資源,就可以盡快將山區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偏遠山區的人民迅速實現脫貧致富。
4.5運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規律,建設以天然林為主體的生態防護林
4.5.1大力恢復和營造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是為防止﹑減少水土流失而營建的防護林。是水土保持林業技術措施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表現在:調節降水和地表徑流。通過林中喬﹑灌木林冠層對天然降水的截留﹐改變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強度和其沖擊地面的能量。黎平縣處在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水江(屬長江水系)和都柳江(屬株江水系)的分水嶺兩側,雨水十分豐富。因此,應在育洞河、孟彥河、八舟河、亮江河、雙江河、洪州河、南江河以及各大、中型水庫的集水區,劃出一定面積為水源涵養林,河流兩岸的山坡應劃為水土保持林。采用造、封、改、補等措施,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提高生態防護效益和林分質量,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打造河流兩岸水資源保護綠色生態屏障。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源減少等現象,即建立完整的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體系。
4.5.2建設好自然保護區,繁榮亞熱帶的生物種源按森林生態系統的觀點,森林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一種生物群落,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研究自然資源的重要場所,是人類認識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瀕于滅絕的生物物種、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科學基地。它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黎平地處典型的中亞熱帶,在僻遠山區,還零星保留著一些常綠闊葉林的頂極群落或原始天然次生林。這些森林中的每一個生命類型,都經歷了漫長的發生、發展和演替序列才形成了向今天這樣一個高度復雜和多樣化的森林群落,并達到了與周圍環境的相適應、相平衡的狀態,它們的面積僅為全縣山地面積的0.5%,卻保存著數百種高等植物,幾十種哺乳動物和幾十種鳥類以及10來種古老孑遺植物,是國家資源中的寶貝,應列為保護區,嚴密地保護起來。它們是南泉山風景林、太平山楠竹林、烏嘎沖鵝掌楸天然林及弄相山原始森林等,都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原始天然次生林?,F已列為全縣的重點保護區,禁止砍柴、守獵,禁止挖坡種地。其目的就是為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4.5.3建設好生態防護林生態防護林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為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少污染所經營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它是以防御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良土壤、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黎平廣大山區以木本植物為主要家用能源,森林資源消耗量大,然而,全縣山區溪流峽谷,坡降大,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是發展小水電的好地方,宜建立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代柴,以電促林的良性循環,改變山區的能源結構。生態防護林應以封山育林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為主,人工造林與天然更新相結合,盡量少動土或不動土。亞熱帶季風濕潤地區樹木生長快,生物再生能力強,只要健全封山育林制度,運用森林的次生演替規律,進行適當的人工促進,森林恢復是很快的。
4.6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早在退林還林工程實施初期,黎平縣便開始著手森林復合經營模式的探索,并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大膽進行了“林-茶”、“林-竹”、“林-藥”、“林-菜(森林蔬菜)”、“多樹種混交”等5種復合經營模式的嘗試,并獲得成功,林地增效明顯。這5種成功的造林模式,2004年被省林業廳錄入《全省典型的退耕還林治理模式》一書,在全省進行推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對森林、林地的經營性、整體性、效益性和長遠性的意識逐步增強。為提高單位面積林地產出,縮短林業經營周期,實現遠近結合、以短養長的目標,部分具有一定市場經濟觀念、思想認識先進的農戶開始積極主動探索立體、復合型林業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部分種、養殖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戶在項目、資金、技術上得到林業、農業、扶貧等部門的積極扶持,少數已成為發展林下種養殖經濟的示范戶和典型戶,通過示范和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推動全縣林下種養殖經濟的整體發展。據2012年統計,全縣共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近1.33萬hm2,實現林下經濟收入4.5億元,帶動農戶受益近5萬戶。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區布局,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的原則,認真做好全縣林下種養殖經濟的發展規劃,積極引導林下種養殖經濟向“一村一品種、一鄉一特色、一區一優勢”的方向發展,明確思路、確定目標,因地制宜,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多角度、深層次地發掘林下種養殖經濟的發展潛力。下一步主要規劃在三個方面:一是林下養殖:利用黎平縣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養家禽(雞、鴨、鵝)、牲畜(豬、牛、羊、兔)、蜜蜂、蚯蚓、珍貴野生動物(野豬、蛇)等及其產品初級加工。林下養殖可重點推廣“茶-雞”模式,利用茶葉林面積1.03萬hm2,油茶林面積1.2萬hm2。通過茶葉、油茶與雞共生關系,促進生態經濟雙豐收。計劃從2013~2020年,每年發展規模60萬只(頭)。二是林下種植:利用林間空地和林下土地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用林間空地發展種植中藥材:百合、太子參和丹參等;發展林下薇菜、折耳根等野生疏菜種植;發展林下野生茶葉種植;發展林下香菇、平菇、木耳、松木菌等菌類栽培。計劃從2013~2020年發展規模達到1.33萬hm2。三是林下采集:開發利用縣境內近0.67萬hm2竹林資源,計劃從2013~2020年實現年采集竹筍3000t,并引進龍頭企業加工帶動,產值達1億元。
4.7利用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
黎平的旅游資源由自然山水風光旅游、民族風情旅游和歷史人文旅游組成。全縣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原始森林古木參天,蒼勁挺拔,蓊郁茂密,人工林成行如網,郁郁蔥蔥,生機盎然。這對發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態旅游,可謂得天獨厚。全縣的旅游景觀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跨度最長的天然石拱橋———高屯天生橋和風光旖旎的八舟河風景區;有被譽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積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觀有肇興鼓樓群、黎平會議會址、堂安生態博物館、東門翹街古建筑群等,還有被譽為東方藝術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于一體,是貴州東線旅游精品線的重點地區。
1:長春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設計題目.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題目可行性說明及預期成果:
2、可行性說明:
迄今為止,對清水江文書搶救和整理工作的歷史、現狀及問題進行探討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曉光、龍澤江《清水江文書的整理與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09/01);龍澤江《錦屏文書的研究價值、研究方法與開發利用途徑――錦屏文書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討會綜述》(《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04);龍澤江、曾羽《錦屏文書保護現狀和出路》(《蘭臺世界》2011/08);龍澤江、羅康智《關于建立錦屏文書數據庫的思考》(《凱里學院學報》2010/02);吳平、龍澤江《從學術資源保障看清水江流域錦屏文書的數字化道路》(《貴州社會科學》2010/12);王宗勛《錦屏民間林業契約及征集研究基本情況》(《貴州檔案》2009/01);楊有賡《建設以林業契約為主體的錦屏森林生態博物館和清水江綠色旅游芻議》(《民族文化與區域經濟》,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魏忠《獨特的貴州苗族契約文獻》(《中國經濟史論壇》2003/01),等等。目前,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相關課題主要有凱里學院曾羽主持的“錦屏文書數據庫建設與村寨原地保護模式研究”(2011)。綜合以上論文的分析,現分別將清水江文書搶救保護與整理方面已取得的成績及主要觀點簡要評述如下。
(一)清水江文書的搶救
1.清水江文書的現狀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在開展。(1)領導機構。2006年,貴州省和黔東南自治州分別成立“錦屏文書”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分別由副省長、副州長擔任組長,由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縣、鄉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2)搶救保護實施機構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主要由各縣檔案館承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錦屏、天柱、三穗、黎平、劍河、岑鞏、臺江7縣檔案館收藏進館保護的清水江文書達8萬件。其中,錦屏縣檔案館收藏有35萬件,已經搶救修復2萬余件。2011年2月22日,錦屏文書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名錄》。(3)搶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書的搶救僅限于部分縣檔案館的征集、進館、修整、裱糊、編目、裝盒等基礎性工作。(4)保護設施建設。2008年中央財政專項資助項目、總投資1800多萬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錦屏文書特藏館”正在建設之中。
2.搶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清水江文書的家底不清;(2)民間家戶散藏的文書,折疊破損、蟲蛀、霉變程度嚴重,存在火災隱患,亟需探索民間搶救保護的新機制和新手段;(3)縣檔案館征集文書模式的搶救力度趕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縣檔案館的搶救資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響搶救保護成效;(5)縣檔案館的保護技術落后,存在再破壞。
(二)清水江文書的整理
1.現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書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國立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共3卷,整理文書853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書》共3輯33本,整理公布文書約14萬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整理文書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書有謝暉、陳金釗主持《民間法》第3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約130余件。
(1)編輯體例。三家出版物的編輯體例各不相同?!顿F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銅版紙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簡約著錄文字。按照:A.山林賣契;B.含租佃關系的山林賣契;C.山林租佃契約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銀合同;F.雜契(包括荒山、菜園、池塘、屋坪、墓地之賣契及鄉規民約、調解合同等);G.民國賣契的順序編輯文書,構成前兩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約文書的研究專題論文的匯編?!肚逅臅凡捎梦臅坝〕霭妫话悴粚γ考臅呐凶x,但是每件文書都有標題(含事主、事由、文書種類及時間四大要素)。對于圖黑的文書,則整理出文字,附在文書圖片旁。它的編輯以村寨為單位,每個村寨給一個順序號,村寨之下根據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來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書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類,再分別列為若干帙。每一帙內的文件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顿F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原件的照片和辨讀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約和其他文書依次分為兩大類,契約部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其他文書包括官府文告、分銀單、記賬單等,也是按時間先后排列。
(2)分類標準。《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將契約按性質,分為前文所述的7大類。其分類標準不是統一的,屬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類。《清水江文書》將文書按性質分為10個大類:契約文書、族譜、訴訟詞稿、山場清冊(坐簿)、賬簿、官府文告、書信、宗教科儀書、唱本、謄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類內并沒有給出統一的、清晰的分類標準。其所擬定每件文書標題中的要素之一是“文書種類”,其含義是指約、字、合同、清單等不同的類別,是完全基于文書內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類。比如“約”的種類,來自文書內的表達就包含“立斷山場杉木約”。《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將契約不完全分類為:賣木契、賣山契、賣木并山契、賣田契、賣菜園、賣屋基契、賣地契、佃契、分銀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當契等。
2.現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對清水江文書的整體把握和認識深刻程度。《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的整理者,顯然認為林業契約是清水江文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但是,單純依靠林業契約,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認識清水江流域的社會歷史變遷?!肚逅臅返恼碚?,則試圖全面整理所有的文書,不局限某一類或某一領域的文書,似乎認為文書都有同等的價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評價。但是,它需要足夠的經費和隊伍的持續支撐,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讀,難以利用。《貴州文斗寨苗族契約法律文書匯編――姜元澤家藏契約文書》的整理者,認為契約是清水江文書的精華部分,選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為典型,但是難免“管中窺豹”。所以存在的問題是:(1)不同機構的整理者標準不同,沒有共同的學術規范;(2)不同機構整理的成果有重疊,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書,兩家整理平鰲寨的文書,浪費學術資源和經費;(3)不同機構的整理者都是通過各種途徑到文書保存地收集,存在惡性競爭,“割肉式”整理,破壞文書的信息內在聯系和完整性;(4)沒有對清水江文書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號(單位、名物)進行訓詁和考釋,影響文書的正確判讀和深化研究;(5)沒有建立起清水江文書全文數據庫。
二、清水江文書的研究
自楊有賡1988年發表研究論文以來,清水江文書的研究,國內著作有6部,論文200多篇;研究人員主要有楊有賡、張應強、王宗勛、單洪銀、徐曉光、羅洪洋、梁聰等專家學者。目前,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有凱里學院龍澤江的“貴州錦屏文書研究―以清代黔東南苗侗土地契約文書為中心”(2009),貴州大學吳述松的“清水江文書制度與苗侗經濟研究”(2011年)。
國外研究清水江文書的學者主要有唐立、武內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緒等。代表論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樹造林的開始――林業經營興起的各種因素》、武內房司《從鳴神到鳴官――清代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見苗族的習俗和紛爭處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國清水江林業經營的一側面――平鰲寨文書事例》、岸本美緒《貴州的山林契約文書與徽州的山林契約文書》等。以上論文均被收集在《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從錦屏縣平鰲寨文書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業經營》發表在《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評
(一) 楊有賡執筆的《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論文。楊有賡的相關論著均是清水江文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奠基性、資料性的開山之作。一是首次對林業契約中的佃契、賣契作了解讀,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礎;二是依據官府文告、訴訟狀稿等,對 “清江四案”(皇木案、當江案、白銀案、夫役案)進行分析;三是對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體及其行規進行了介紹;四是對木材交易和運輸環節中的“技術性規則”(木材獨特計量方法、單位等)作了介紹;五是民國時期的木材稅收資料豐富。當然,該書階級矛盾分析方法貫穿始終,有其局限性。楊有賡其他5篇論文也是在以上問題中展開的。
(二)張應強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學張應強發表了論文《從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間文書為據,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場的交易制度。隨后,又相繼發表了論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與族群――以錦屏文斗寨的考察為中心》(《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05)、《清代契約文書中的家族及村落社會生活――貴州省錦屏縣文斗寨個案初探》以及專著《錦屏》(三聯書店,2004年)和《木材與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市場、權力與社會》(三聯書店,2006年)比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木材市場流通歷史概況。
(三)單洪根和王宗勛的研究。二人均是黔東南本土學者,前者長期擔任錦屏縣和黔東南州的行政領導,注意對本地契約文書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時代-黔東南林業史話》(林業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錦屏林業契約文書――清代林業生產關系的活化石》(《凱里學院學報》,2007/05)、《林業契約與林權改革》(《林業經濟》2010/08)等論文,比較系統的對錦屏林業契約進行了分類,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點,并對林業契約在當前林權改革重大作用進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錦屏縣檔案館和史志辦工作,長期接觸一手資料,在收集和整理文書的基礎上先后發表整理和研究的論文有20余篇和專著《鄉土錦屏》(貴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一書,該書對錦屏各鄉村的自然、文化、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四) 羅洪洋的系列論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發表4篇論文,以《清代黔東南文斗侗、苗林業契約研究》(《民族研究》,2003/03)為代表,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賣契、佃契、分合同和處理山地林木糾紛契約四種主要的林業契約。同時它指出“以林業契約為主的習慣法”起到了調整和保護林業產權、形成經濟預期的作用。林業商品生產實踐產生了法律意識,催生了林業契約樣式。他還援引羅馬法,來論證市場經濟實踐出法律意識的普適命題。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國人的法律意識和契約意識淡薄”,則缺乏嚴密論證,且與林業契約的“契約設計的精妙”的結論似有沖突之處。羅洪洋還認為清水江林業經濟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經濟。
(五) 徐曉光的著作和系列論文?!肚逅饔蛄謽I經濟法制的歷史回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擷取和述評當地歷史上發生過的若干重大的林業經濟糾紛或問題,比如內、外三江之間“爭江”、夫役之訴、民國開放江禁之爭、“漂流木植清贖問題”、民國木稅之爭、黔湘兩公司木材砍伐糾紛、控訴山客巨富“姚百萬”、姚家內部山林糾紛等,試圖勾勒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清水江流域林業法制全貌。法制無非是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以上選取的案件涉及木材生產、運輸、交易等環節中的各類主體之間主要利益關系。當然,它所呈現的法制全貌是寓于敘述和解讀中的啟發性,依然不是脈絡連貫、條例清晰的理論形態。該著作是一部研究方法有創新、體例視角有特色、比較系統的林業專門法制史專著,對以后研究的啟示有:一是立足民族法,挑戰“華夏正統”觀念;二是突破法律史學偏重立法研究,漠視法律適用考察的舊模式;三是法律人類學和社會人類學兼用?!跺\屏林業契約、文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民族研究》,2007/06)是其系列論文中的代表作,針對羅洪洋的研究認為林業經營模式是“家族公有制下房族股份制”;二是羅認為清代中期林業糾紛一般由寨老解決,徐曉光認為官府已經介入到林業糾紛,并“最后裁定”;三是認為清代司法已經到達苗疆,“村規民約”所規定“送官糾治”就是依據。地方官府往往將“送官糾治”案件“回批”鄉村按照習慣法處理。這體現了國家司法對習慣法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