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衛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有關并存疾?。╟omorbidity)的報道在國外各種精神病學期刊中層出不窮,而有關它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國內卻很少有人提及,因而對此進行評述。
一、并存疾病的概念
并存疾病的概念首先由Feinstein提出,是指一個正在探究中的索引病例在其治療過程中出現另外一種不同的疾?。?]。以后逐漸演變為既包括同時(simultaneously)發病,所謂橫向聯系(cross-sectional),也包括先后發?。╥nsuccession),所謂縱向聯系(longitudinal)。目前并存疾病有代表性的定義有4種摘要:(1)Campbell[2]精神病學詞典摘要:在同一病人同時存在或患有一種以上的疾病。(2)Burker摘要:同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內患一種以上的特定的障礙[1]。(3)美國精神病學詞匯摘要: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患同時存在,例如,精神分裂癥和物質濫用,或酒依靠和抑郁癥同時發生。這種聯系可能反映一種障礙和另一種障礙之間的偶然聯系,或者對兩種障礙都有潛在的易感性,也可能這些疾患的臨床表現和任何常見的病因或易感性無關[3]。(4)醫學術語、俚語和專用語詞典摘要:在同一病人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理狀況或疾病,這種情況可能使住院治療復雜化,在美國衛生保健工作中,在作出相關的一組診斷后,在合理地決定住院期限的長短時,并存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4]。
以上有關并存疾病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卻反映了對并存疾病的熟悉摘要:狹義概念強調兩種疾病的同時存在,適用于臨床工作;而廣義概念強調并存疾病的前后聯系,適用于流行病學探究。和并存疾病含義相近并經常使用的英文詞還有coexistence和concurrent,這兩個詞都強調并存疾病必須是同時存在或同時發生。
二、探究并存疾病的意義
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3版(DSM-III)和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的制定過程中,人們對并存疾病的探究產生了喜好。盡管使用了排除性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但在現場測試中卻發現同一個患者存在一種以上的疾病。正因為如此,并存疾病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探究并存疾病有以下幾點意義摘要:(1)假如并存疾病普遍存在,那么排除性的診斷標準的正確性將受到挑戰,可能引起診斷標準的改變;(2)幾種相互獨立的疾病假如能夠經常同時存在,可能有其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對探究發病機制有指導意義;(3)某些疾病治療困難,醫療費用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其原因可能是有并存疾病存在;(4)并存疾病的概念引起了治療原則的改變,即多種疾病需同時治療;(5)并存疾病的探究,對判定疾病的預后有重要參考功能;(6)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可能是某些探究盡管方法相同而結果卻不同的合理解釋。
下面我們從并存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治療和預后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發病機制
并存疾病的發病機制是一個復雜的新問題。因為并存疾病種類繁多,原因也并非一致。目前認為并存疾病可能的發病機制有4種摘要:(1)一個人可因甲病引起乙病,接著又引起丙病,例如長期的焦慮引起抑郁,而后又產生物質依靠;(2)兩種疾病可互為因果,如焦慮可引起抑郁,抑郁反過來也可引起焦慮;(3)一種關鍵的先決因素對不同的疾病有其非凡性,如某種人格障礙對形成多種精神障礙有一定的促進功能;(4)一種或多種不同的關鍵先決因素都起功能。我們以驚恐障礙為例闡述并存疾病的發生模式摘要:產生驚恐發作的先決條件有生物學的易感性、認知的易感性、分離性焦慮障礙、目前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境遇性的危險因素;并存疾病的產生過程可分為6個期摘要:第1期產生驚恐發作;第2期產生生物學和認知行為的改變;第3期產生驚恐障礙;第4期由回避行為導致群聚恐怖;第5期情緒低落達到抑郁程度;第6期由于不適當的尋求幫助方式而導致物質濫用或依靠[1]。以上是從理論上對并存疾病假設的病因機制,也是今后探究的要點。
二、診斷
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同,并存疾病的概念至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這些探究方法在診斷概念、診斷范圍、時間跨度、評價方法和設計分析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目前,單獨的診斷概念至少有5種摘要:(1)認為并存疾病是特定時間內不同的描述性診斷間的聯系;(2)強調并發(concurrence)即不同癥狀或綜合征之間的橫向聯系;(3)選用符合診斷標準的病例樣本;(4)選用不符合診斷標準的亞臨床或閾下癥狀為病例樣本;(5)選用ICD-10和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中提供的不同等級的診斷。在診斷范圍方面也不盡一致,有的包括各種精神障礙和特定障礙內的亞型,也有的包括人格障礙或軀體障礙,還有的包括以上各種障礙所致的社會心理傷害和殘疾程度。在時間選擇上更是差別顯著,以橫向聯系為主的探究,其時間多為2周、4周、6個月,而以縱向為主的探究,時間多選擇1年、2年、3年,甚至終生。診斷工具的選擇,也關系到并存疾病診斷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經常使用的診斷工具有5種摘要:(1)非定式的診斷標準;(2)松散的定式診斷標準;(3)定式的診斷會談方法,如神經精神病學評定表(SCAN),用于DSM-III修訂本的定式臨床檢查(SCID);(4)標準化的診斷會談方法,診斷會談量表(DIS),復合式國際診斷會談(CIDI);(5)非凡并存疾病的調查工具。
目前,并存疾病最權威的探究是美國并存疾病的調查,他們對14種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和一年患病率的并存疾病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52%的被調查者從來沒有罹患過任何一種精神障礙,21%患有1種精神障礙,13%患有2種,14%患有3種以上。在精神障礙患者中,只有21%的患者終生只有1種精神障礙,而且始終沒有并存疾病發生,79%的患者有并存疾?。?]。這項探究使得Burker有關并存疾病的定義被廣泛接受,表明并存疾病的探究既要包括橫向聯系也要包括縱向聯系。例如探究焦慮和抑郁的關系就是橫向聯系,而探究焦慮和抑郁導致自殺的發生率就是縱向聯系。橫向探究的時間跨度在12個月以內,而縱向探究則從3年到終生。根據探究目的診斷標準可以不同,最寬的范圍應包括各種閾下癥狀和亞臨床的診斷,以及社會功能障礙。檢查工具越規范化越好,盡量使用SCAN、CIDI、DIS和SCID等,對探究各種障礙間的聯系,包括診斷,鑒別診斷,尋找病因和預后評估,以及治療都有重要意義。
三、治療
并存疾病的概念已經帶來了治療的變革。臨床醫生不再以單一的診斷指導治療,而是針對存在的多種癥狀進行診斷治療,即以并存疾病指導治療。這就引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功能性精神藥理學,要求對一個患者同時使用不同的精神藥物。醫生將開始實踐一種多元的精神病理學的治療方法,即針對具體目標及功能障礙的治療。在臨床治療中,當碰到任何難治性病例,首先要考慮有沒有并存疾病存在。例如對難治性強迫癥的治療,首先要考慮是否因為同時患有情感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物質濫用及人格障礙而使治療復雜化。假如存在并存疾病,聯合用藥的策略將事在必行。氯硝安寧、抗精神病藥、丁螺環酮、曲拉唑酮、鋰鹽、L-色氨酸和可樂寧等,在和抗強迫藥物的聯合應用中,均取得令人可喜的療效,說明在并存疾病存在的情況下,針對多種癥狀的治療是明智的選擇[6]。
對并存疾病的探究可能導致診斷概念的變化,比如臨床醫生在同時治療焦慮和抑郁時,可能會認為沒有必要再分清二者的概念,即焦慮和抑郁還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這就不能不對診斷系統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使治療發生明顯的改變。
四、預后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3611
國內刊號:43-1214/R
郵發代號:42-12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3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言文化、攻讀學位,伴隨著留學生規模的擴大,與其相關的突發事件也迅速增長,其中心理疾病類突發事件占一定比例。而留管部門在處理此類突發事件時,往往因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原因顯得更為棘手。本文以高校留學生為例,對處理高校留學生心理疾病類突發事件提出幾點淺見,歸納了留學生突發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總結了處理此類突發事件的難點,并提出合理處理此類事件的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來華留學生突發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跨文化學習必然會產生身心適應問題,包括對自然文化環境以及人際關系的不適應。由于語言不通,文化差異,思鄉心切,遠離親朋等原因更易產生焦慮、孤單、困惑等負面情緒,不良情緒若不能及時調整和疏導,便容易引發心理疾病,來華留學生突發心理疾病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因文化環境差異、語言障礙引發的心理問題
此類心理問題常出現在學期初,外國學生初到中國,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在短期內被不良情緒困擾。此類心理問題發生頻率高,但程度輕,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慢慢熟悉周邊環境、融入團體便可緩解,一般不易演變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是由于在學生中發生頻率較高,若缺乏關注也可能演變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也不能忽視。
如某校一也門籍學生在開學初常因各種瑣事和留管老師發生言語沖突,脾氣急躁易怒。學習一個月后,該生主動來辦公室向相關老師道歉,聲稱開學初因初來乍到,陌生的環境讓他感到不適,因此心情低落,脾氣暴躁,現已適應環境,也非常喜歡學習漢語,所以對之前的行為表示抱歉。
(二)因學習壓力引發的心理疾病
留學生來華的學習動機不盡相同,其中一部分是源自對漢語言文化或專業學習的興趣,這類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強,學習過程較為愉悅,感受到的外界學習壓力較輕;還有一部分學生可能因為父母的愿望來華留學,學習結束后背負著繼續深造或就業的壓力,這類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弱,屬被動學習,學習壓力也較重。這類心理疾病發生的頻率不高,但由于學習壓力長期存在,不良情緒持續時間較長,容易演變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如某校一名澳大利亞籍漢語交換生,在中國學習漢語期間需同步完成澳方院校布置的學業任務,在雙重課業的重壓下,遲遲不能完成澳方學校的學業論文,演變為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該生主要表現為焦慮、強迫和自閉,且有嚴重拖延癥。
(三)因感情問題引發的心理疾病
留學生的年齡大多在20歲左右,這個年紀正值青春年少,內心情感豐富,對愛情有著強烈的渴望和需求,因此也常常面臨因感情問題引發的心理疾病。此類心理疾病不多,但因持續時間長,也容易演變成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某校一韓國籍女生暗戀一名男同學,長期暗戀未果,引發了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該生發病時正值期末,心儀男生學習結束后便將離開中國,回母國繼續深造。女生心中積壓的情感遲遲沒有著落,又眼看喜歡的人即將要離開卻無力挽留,因此長期壓抑的情感無處發泄,從而引發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該生后被送往心理衛生醫院治療。
(四)有既往心理疾病史
這類學生在來中國留學之前就有心理疾病史,在國外為確診的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治療已經康復或處于半康復狀態。但學生來到中國后因文化差異、環境陌生或其他原因致使心理疾病復發或加重,屬于神經癥性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性心理疾病。之所以將這類學生單獨拿出來談,是因為學生雖然在華留學期間犯病,但是發病的根源卻并不在此。此類學生復發時往往情況復雜,后果嚴重,屬于神經癥和精神病性心理疾病范疇,需要送往專門的心理衛生醫院治療。
某校英國籍留學生在母國讀書期間便患有心理疾病,之前一直服用精神類藥物,來中國留學前自行停藥,在中國學習幾個月后復發,常在寢室哭泣,并出現幻覺、幻聽,且有暴力傾向,該生后被送往心理衛生醫院治療。
二、難以處理的原因
和中國學生突發心理疾病相比,留學生突發心理疾病由于其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以及外來國籍身份顯得更為棘手復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
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文化觀念和民族習俗,若用中國式的文化觀念對學生進行開導,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誤解,引起學生的反感,加重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外國學生語言溝通上存在障礙,若出現心理疾病,多用母語表達,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漢語,這也加大了處理此類事件的難度。
(二)對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難以判斷
留管干部作為心理學方面的非專業人士,很難判斷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若為一般心理問題,大多不需要干預,只需多關注學生,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便可緩解;而對于那些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根據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或進行心理咨詢或送到專門的心理衛生醫院治療;至于神經癥或者精神病性心理疾病,則必須要果斷送往心理衛生醫院。
是否需要將學生送到專門的心理衛生醫院,作為非專業人士,是很難判斷的問題,如果學生只是一般心理問題,將其送到心理衛生醫院,這是非常不妥的。即便是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如果盲目將其送往醫院,也會引起學生和家長的反感,特別那些初次發病的學生,作為學生家長,一時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認為學校這么做是給學生貼標簽,是為了擺脫學生,送往心理衛生醫院治療這一舉動本身就會引起學生和家長的反感。但作為校方,在學生病情嚴重,有自虐或傷及他人的暴力行為時,就必須將其送往專門的心理衛生醫院,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如何正確判斷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合理安置患病學生,是處理此類問題的關鍵和難點。
(三)學校缺乏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心理咨詢機構;各部門間溝通渠道不暢,缺乏快速有效的應急機制心理;心理衛生醫院和學校之間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關聯機制,事發時常常手忙腳亂。
大部分高校雖設有心理咨詢中心,但面向全校學生的心理咨詢師一般無法用流利的外語跟外國學生溝通,留學生有心理問題時,難以找到一個有效的救助渠道,一般的心理問題也容易演變成心理疾病。
另外,學生突發嚴重心理疾病時,留管部門常常孤軍奮戰,缺乏學校其他部門的幫助,沒有一個流暢的應急救助渠道。將學生送往心理衛生醫院治療時,又常因學生的外籍身份、語言障礙、缺少監護人以及住院費用等問題,一時難以收治,這也大大增加了處理此類問題的難度。
三、處理留學生心理疾病類突發事件的對策
突發事件有突發性和不可預知性,而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更是難以預判,但是有些心理疾病的產生卻不是偶然的,或多或少有一些先兆,對于合理處理此類突發事件,本文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招生時增設心理門檻
有些學生在來華留學前有心理疾病史,來華時仍處于未康復或者半康復狀態,而學生本人或推薦院校在提交申請時隱瞞了病史,留管部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招收了這類學生。
學生來到中國后,因文化差異,環境改變等原因,使原來的病癥爆發甚至惡化。留管部門聯系學生家長或推薦院校后才發現該生有心理疾病史,且來華時處于未愈狀態,這種情況對學生本人及周邊同學都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在招收外國學生時,應增設心理門檻,要求學生在提交申請時能夠如實告知身心狀況。對于那些有心理疾病史且未愈的學生,應建議其康復后再來中國學習。
(二)對留管干部進行定期培訓,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留學生學院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師
如何準確判斷留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并針對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是處理心理疾病類突發事件的關鍵。因此學習和掌握心理學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留管部門應定期組織員工培訓,鼓勵員工學習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心理健康知識,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如果有條件的話,留學生學院應配備一到兩名精通外語、具備專業心理知識的心理咨詢師,使留學生有暢通的求助渠道。
(三)留學生出現心理疾病類突發事件時應具備一整套應急方案
1.積極聯系、及時通報。留學生發生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時,應及時和學生家長及推薦院校聯系,通報院領導、學校領導甚至大使館,及時和醫院、學校保衛處及相關單位進行溝通,為處理此類事件提供方便。
2.密切關注、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應急方案。對于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只需要密切關注即可,但當學生心理疾病嚴重時要果斷送往心理衛生醫院治療,以免學生出現傷人傷己的行為。是否有必要將學生送往專門的心理衛生醫院,則需要留管人員敏銳的眼光和豐厚的經驗。
【關鍵詞】小學生;衛生;健康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education on pupils' health and the health.
Chi Tian yi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income, health problems become the most concern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elementary student's health and the health, ha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Government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in China and also gave attention to them bu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cannot be ignor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find and improve the method and think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 health
1.論文研究的目的
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從小培養,一個健康的身體對人的未來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注重這方面對孩子的培養,"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終身。"小學生由于年齡低,對衛生和健康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更談不上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師和家長就要針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培養和教育,防止不好的衛生習慣滲入孩子的思想,那時在改變就會非常的困難。從小學生就抓起他們的健康教育,讓良好的習慣伴隨他們的一生。[1]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和研究小學生衛生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解決的策略,為以后這方面的衛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論文是以我國的小學生衛生與健康教育中開展的情況進行分析,結合本文的論題,選取了學校一至六年級的部分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衛生健康方面的專家和醫生作為訪談對象,重點是結合本文的論題進行更廣泛的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本文是從各種報刊資料以及對圖書館查閱,法規及歷屆的相關論文,同時還查閱大量有關學校衛生健康方面教育的案例,小學生的衛生與健康培養等文獻書籍。
2.2.2.訪談法
本人到小學生的家里對家長和小孩的一些衛生習慣實地進行了走訪;對此類學校的小學生衛生健康的負責人進行訪談,與上小學生衛生課的教師進行交流,在社會上做一個小學生的衛生情況的調查,以便更好的了解小學生衛生健康教育的情況。
2.2.3系統分析法
在本文的撰寫過程中,筆者從系統的整體觀點出發,利用衛生與健康重要性、小學生各冊三生課本、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提出各種有效可行的對策,選擇最佳措施和策略。
3.小學生衛生與健康的調查結果
3.1成長階段衛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學生,這當中小學生就有一半。他們是我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保證,是我國人才儲備的希望[1]。只有加強小學生的健康教育,培養他們的衛生、健康意識,讓他們從小就培養出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夠讓他們快樂、健康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身心全面發展,更好的去學習,在不久的將來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3.2加強宣傳和教育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成長的階段,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強,他們就像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如果在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和幫助下,他們能夠培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鍛煉出健康的體魄,有著豐富的衛生健康知識。[2]因此,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門以及全社會,去積極宣傳衛生健康知識,學校也要加大這方面的教學力度,保證每個學生都受到教育。家庭、社會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也是如此,深入的開展和普及保健知識,全社會也要去開展這項活動,為我們下一代的身體素質,健康的成長奠定基礎。
4.小學生存在的衛生與健康分析
4.1學生常見病問題
當前我國的許多地方的小學生不同程度的發生了常見病癥,主要表現在視力下降,體能跟不上,農村孩子營養不良等。結合體育老師調查的數據得知,許多小學生肺活量、爆發力以及體能都在逐年的下降,已經嚴重的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原因有很多,但是課業負擔重、體育課程的減少、體育鍛煉跟不上是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就是孩子的飲食無規律,攝入了過多的高熱量食物和垃圾食品,家長在這方面對孩子沒有有效的截至,也是孩子營養不好的原因。
4.2小學生的心理衛生與健康問題
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和健康也是關鍵和重點,因為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對他們的性格的形成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造成影響[2]。我國當前社會節奏快,人們的觀念跟不上社會的進步和變化,心理問題就凸現出來。小學生的心理衛生問題也在增加,每年都在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受社會的影響和課業負擔的影響,他們的情緒低落、不善與人溝通,容易和他人發生矛盾。學習不積極,困惑等多種表現。這其中包括了社會、教育部門、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跟不上,二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父母沒有能夠好好的引導,三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等等。
4.3學生個人衛生習慣問題
對于學生個人來說,個人的衛生習慣是一個人修養和文化水平高低的體現。[3]我國的教育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小學層面上的教育更是如此,在實際的生活中孩子表現出來的,孩子在吃飯和飲食的過程中不洗手,直接用臟手去拿食物。手指甲過長,衣服不經常換洗,袖口、領口非常的臟。還有時寫字和看書時的姿勢不正確。還有就是孩子的公共衛生意識非常差,隨地吐痰,亂讓瓜果皮屑,喝不干凈的飲用水等。
4.4學生運動時間不足問題
學生的運動時間不足也是問題的根源,學校和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總是要求他們學習,報一些課外補習班。增加了孩子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造成了運動時間的不足。有些教師甚至占用體育課的時間,知識學生的好活動時間減少,還有就是有的學校缺少場地,導致學生們對運動缺少興趣。體育器械的落后和不足也是問題之一。只有教育部門和社會、家庭轉變觀念,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的鍛煉習慣,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5.1.1小學生衛生健康淡薄,常見病發生多。小學生衛生習慣極差,缺乏健康知識和健康的生活習慣,造成體質下降,嚴重的甚至出現疾病等健康問題。
5.1.2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這其一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
5.1.3小學生個人衛生習慣及鍛煉時間不足。小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沒有形成,很隨意,很邋遢。學生每日的鍛煉時間不足,原因有二,其一是課業負擔過重,其二就是條件的限制,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情況更為明顯。
5.2建議
5.2.1針對學生體能、視力、營養不良的問題,加強其危害性的宣傳和教育。
應該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教育,讓他們提高自我的保護意識,從己做起,多運動、注意用眼衛生和飲食;要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常見疾病的監控,早發現、早治療,及時的改變和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政府部門也要增加財政的補貼力度,改變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設施,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坐姿和書寫姿勢[4];國家應該繼續實施給小學生的營養餐計劃,并把這項工程持續下去,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學校周邊小賣部的監督力度,對一些三無食品嚴格監督,杜絕上市;教育部門應該督促到位,教師應該減少課外作業和家庭作業的數量,增加孩子的活動時間,。家長要控制好孩子對網絡游戲、電視、電腦的依賴,增加他們的體育鍛煉。
5.2.2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每個小學都應該貫徹實行《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設立專門的學校衛生人員。建立學校里面的心理咨詢室,及時和老師溝通,發現孩子出現心理的健康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4]。增加課外活動,讓學生多鍛煉舒緩他們的課業壓力。經常組織班會讓學生多發言、多交流,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還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不要讓家長過分的要求學分,給孩子以充分的空間去發揮,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
5.2.3培養學生良好衛生習慣
要培養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在社會、學校等公開場所進行大量的宣傳。也可以進行專門的個人衛生習慣知識講座,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衛生教育環境,也可以利用板報和廣播等形式進行宣傳。表彰個人衛生好的個人,鼓勵衛生不好的學生,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榮辱觀。參加社會層面的衛生、健康活動,讓學生參與更為廣泛的衛生宣傳,培養他們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觀念。
5.2.4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
學校還要建設寬敞的健身環境,購置花樣繁多的建設器材,保證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根據自己的愛好去積極鍛煉。在戶外可設置健身休閑設施如上肢牽引器、單雙杠、扭腰踏步機等等,有了到處可見的體育運動器材,學生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致和意志就會增強。學校還可以組織多樣的體育運動形式,組建學生體育運動社團,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安排一些運動類的比賽項目如跑步接力賽、拔河、球類等。學校還可以鼓勵老師和學生一起創編出活潑有趣又安全可行的體育游戲、健美體操等。
6.結語
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今后應該認真注重宣傳教育,注重實踐體驗,做好衛生保健工作,努力上好每一節衛生與健康課,不斷提高學校衛生健康工作質量,讓全體師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種衛生紕漏引起疾病的防治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促進學校衛生預防工作,使全體師生講衛生、有健康、懂健康,能夠度過一個安康、祥和的歲月。
參考文獻
[1] 侯虹霞.誰為中小學生的健康買單[J].山西教育,2009(12).
[2]徐春英.中學生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究[J].職業與健康,2009(9).
【關鍵詞】 護理;結腸造口;應對方式;自我概念
直腸癌是我國高發病率的惡性腫瘤之一,給予患者手術切除后多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術進行治療,其也是對低位直腸癌進行治療的必須措施?;颊咝g后要長期通過造口排便,故患者的自我概念及應對方式非常重要,筆者對此進行研究,總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按照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復查的420例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所有患者均為直腸癌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回醫院進行復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對不清楚的項目由調查者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給予適當解釋。所有問卷調查表共發出420份,收回392份,均為有效調查表,有效回收率為93.3%。問卷主要包括以下3個部分。
1.2.1 一般資料 問卷包括人口學資料、家庭情況和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疾病特征。
1.2.2 所有患者均應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1]進行評價,評價根據10個因子來完成,包括自我批評、自我總分、自我行動、自我滿意、自我認同、社會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道德自我、生理自我。前9個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積極,自我批評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消極。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此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臺灣林邦杰測試此量表重測信度為0.67-0.85,折半信度為0.66-o.95,高曉翠測試此量表的信度介于0.67-0.85,效度介于0.39-0.75[2]。
1.2.3 應用肖計劃等[3]研制的問卷表對患者進行應對方式調查問卷。根據各因子得分結果可以解釋受檢個體或群體的應對方式類型和應對行為特點。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并應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 果
2.1 一般資料 392例患者年齡23-78歲,中位為(52.4±15.7)歲,47.9%患者為女性,52.1%為男性。55.3%患者為城市戶口,44.7%患者為農村戶口。婚姻狀況:未婚12.8%,已婚82.1%,離異/分居2.6%,喪偶2.6%。
2.2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特點
2.2.1 392名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概念的評分為126-282,中位(202.02±36.06)分。所有患者自我概念評價結果,見表1。
2.2.2 所有患者均根據康丹[4]研究應用的自我概念量表進行評價,將表1中患者數據進行分組,高分組為總分大于230分,中分組為總分大于178分小于230分,低分組為總分小于178分。分組結果見表2。
2.3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應對方式特點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3。
2.4 所有患者行為應對、自我概念總分相關情況 見表4。
3 討 論
3.1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分析 自我概念是個體在與其心理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動態的、評價性的“自我肖像”[5]。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方式[6]。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維持和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功能[7-12]。本研究中發現,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生理自我因子和心理自我因子得分很低,說明疾病對生理自我、心理水平的影響程度最大。其原因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疾病本身的原因。二是疾病引起的身體形象的變化。既往的研究表明,身體形象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到病人對自我的評價[13]。提示醫護工作者要給予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更多的心理幫助,讓患者勇敢地面對疾病,日常維護好造口,避免出現異常情況發生。
3.2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概念總分分組情況分析 根據賈娟娟對正常人群自我概念的調查結果[2],正常人群自我概念總分平均得分為258.83±19.19,自我概念總分屬于高分組的占65.0%,而本次調查中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概念總分平均得分202.02±36.06
,處于高分組的僅占20.4%。說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較正常人群明顯下降。這一結果與國內外關于不同疾病病人自我概念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即患病后個體的自我概念水平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4-18]。
3.3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應對方式分析 應對方式又稱應對策略[19],是個體對現實環境變化有意識、有目的和靈活的調節行為,應對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應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變對應激事件的評估,調節與事件有關的軀體或情感反應[20]。應對方式是心理應激的重要中介變量,直接關系到應激事件最終影響個體心身健康的程度,并且應對與情緒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情緒及應對方式影響著應激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后[21],并共同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21-22]。應對方式作為應激與健康的中介機制對身心健康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在應激狀態下,個體應用積極應對方式會有利于對問題解決和自信心的增強;反之,則會阻礙問題的解決和產生自卑感[23]。
3.4 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自我概念與應對方式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說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和應對方式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自我概念的高低,影響著應對方式的選擇??傮w自我概念與解決問題、求助因子呈正相關,與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應對因子呈負相關,但求助多與病人的經濟因素影響較大,故與自我概念總分相關性不大。說明自我概念越積極的患者,越有可能以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的方式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煩惱,越少使用自責、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幫助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更多地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達到較高的自我概念,其對患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林邦杰.田納西自我觀念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量年刑,1980,27:71-78.
[2] 賈娟娟.graves病病人自我概念與家庭功能的相關性研究.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06.
[3] 肖計劃,許秀峰.“應付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4):164-168.
[4] 康丹,護理本科生自我概念與應付方式相關性研究,中南大學護理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13.
[5] 張冬梅,萬崇華.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的研制及考評.chinese journalof behaviora lmedical science,2002,11(3):344-349.
[6] gaber lb.structural dimensions in aged self-concept:a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4,75:207-212.
[7] 張松鶴.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維護與促進心理健康.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21(3):27-29.
[8] 李曉東,張婕.論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3:74-77.
[9] 黃希庭,陳傳峰,余華.老年人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4):222-225.
[10] 方進博,成翼娟,李曉東,等.論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3:74-77.
[11] roy sc.andrews ha.the roy adaptation mode l(2nd ed.).stamford:appleton & lange,1999.
[12]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6.
[13] 劉建芬.燒傷患者的身體形象與自尊初步測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50.
[14] tam sf,tsang hwh,yee-chiu ip,et a1.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basis of self-concept in chinese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quality of 1ife research,2004,13:497-508.
[15] berk nw,cooper me,liu ye,et a1.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ral-facial clefts.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01,38:126-133.
[16] jacobi c,paul t,zwacn bid,et a1.specificity of self-concept disturbances in eating disord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eating disorder,2004,35:204-210.
[17] macsween a,brydson g,fox kr.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of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care&research,2004,51(6):958-963.
[18] pérez-san-gregorio m,mart?n-rodr? guez a,galán-rodr? gu
ez a,et a1.psychologic stages in renal transplant.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5,37:1449-1452.
[19]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1.
[20] 陳虹.晚期癌癥患者抑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雜志,2002,11(6):670.
[21] janice abbott,anna hart,et a1.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the role of coping[j].journal of psychoiosomatic research,2008,64:149-157.
中圖分類號: R749,R749.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11)004-0244-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02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4):244-246.)
1 精神科醫生的煉獄:中美醫生天壤別,豈可平坐論短長
曾教授系列文章的第2篇是關于精神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第3篇則是重點講對精神科醫生的心理治療培訓。讀了他介紹的培訓制度后,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千錘百煉”這個成語。當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真是太難了。緊接著的問題是:“有必要這樣折騰嗎?”
曾教授像其他美國精神科醫生一樣,受到過全面的精神病學培訓,其中包括心理治療培訓。這個現象在西方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像在我國,有些精神科醫生盲目地鄙視心理治療,而一些熱衷心理治療的人(包括一些精神科醫生、非精神科醫生及非醫學背景的心理治療師/咨詢師)又竭力避免讓別人以為自己與精神科醫生有染,喜歡稱自己是“心理醫生”。
我本不喜歡“心理醫生”這個不規范的詞,但是看到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需要經過那么復雜、嚴格的培訓,覺得這樣熬出來的人應該是比較配這個稱呼的,所以在標題里用了這個詞,期望讓有上述兩種傾向的人能在“心理”和“醫生”這兩個詞上各有新的理解:不喜歡心理的精神科醫生要多學點心理治療;恥于被稱為精神科醫生的人應該理直氣壯地認可這個光榮的頭銜;不喜歡與精神科醫生為伍的人應該向精神科醫生的高標準致敬,而沒有醫師執業證書的人再也不要隨隨便便稱自己是醫生。
對照美國同道的職業生涯,我們雖然也戴著“psychiatrist”的帽,卻好像都是“草根”或是“草莽”出身。這倒不是自慚形穢,而是因我們道路不同,成長非常不易,難免百感交集。畢竟培訓的事一定要涉及自我體驗的,于是,盡管自己還不是可以寫回憶錄的人物,還是想聯系自己30年來的“非規范”成長經歷,引大家來討論為什么要規范化的問題。
2 廣闊天地里的稀有動物:磨難尷尬各自知,無師自通終有期
我們這代人走上精神科醫生的道路,有些是出于偶然,有些是出于無奈。我1980年讀大三時,哲學課上兩小時的醫學心理學介紹,讓我馬上決定一輩子做這門學問。后來登門求教老師得知,心理學被壓制幾十年了,才剛剛恢復;學醫的人要做心理學家就得當精神科醫生。這讓我心里一陣忐忑――當精神科醫生還會像當心理學家那樣好玩嗎?那時,精神科醫生沒有幾個是自愿選擇而當上的,大家對精神科醫生的態度用“談虎色變”形容并不為過。
1981年,終于在上精神病學課時見到了萬文鵬教授。問他如何能當上精神科醫生。他首先問我英文好不好,讓我很詫異。他說,中國沒有像樣的精神病學,什么都得從頭向人家學,所以外語很重要。當時以為向西方學,就是能讀人家的書刊,能說話交流,不可能想到諸如住院醫師培訓這檔子制度性的事情。
1983年畢業那年,填報了去精神病院的志愿,卻因故留校在附屬醫院神經科做了神經科住院醫師。在門診3個月,許多病人是精神科的病人,但每天來這個著名??瓶床〉娜颂?,一天要看50~60個號,只顧得上關心軀體問題,說話的時間僅僅幾分鐘,不可能做心理治療。2年后去華西醫科大學復試,火車上遇到加拿大人,他們對我23歲就聲稱是神經科醫師大為不解:好像??漆t師應該35歲左右才能當上吧?面對這些洋人,我當時很自豪――我已經干了2年了!這就是中國特色!
接下來的3年碩士生學習,是另一個中國特色――以學代訓,讀研究生、搞科研成為當上專科醫生的一條康莊大道。華西醫科大學給了我最重要的住院醫師訓練。劉協和、袁德基等教授的查房、病例討論現在還歷歷在目。因我會的是科研型碩士生,有大量時間博覽群書,惡補了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空缺的社會人文養料,但可惜只安排了一年病房工作時間。還記得導師何慕陶教授曾試著像美國人那樣組織幾次行為醫學的專題研討課(Seminar),要學生查找資料、準備好小論文輪流報告,很新鮮,卻很不習慣。后來去遙遠的大涼山彝族地區調查,完成了跨文化方向的碩士論文。畢業時覺得出師了,初生牛犢不怕虎,回到原醫院與幾位年輕同道一起,沒有什么督導就開辦了開放式的精神科病房。就這樣,在大學畢業5年后終于當上了自立自主的精神科醫生。
干了2年精神科以后,1990年到現代精神病學的發祥地德國海德堡,花3年時間學習心身醫學與心理治療,但大部分時間是一頭鉆進系統家庭治療,顧不上深入學其他東西。在那里,感覺與同事及來所里輪轉、進修的人(不管是醫學還是心理學、社會工作、哲學背景的人)都缺乏共同語言,可是來自西方不同國家的人之間好像在培訓經歷方面卻非常相近。他們常好奇地問我專業成長方面的問題。連我的導師也不解,為什么我對讀學位那么重視。他覺得“培訓”與“研究”有很大的差別。
在告別晚會上,研究所所長致辭,說我是“中國的稀有動物”,回到中國后相當于一個人要為整個海德堡市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他算了一下,1993年時大約13萬個中國人里才有一個精神科醫生,那時海德堡正好約有13萬人口,但這個文化名城居然有400多位精神科、心身醫學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這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別。西方國家醫學生學習心理學、行為科學、神經科學、精神病學課程的總時間超過其他學科如內、外、婦、兒科;畢業時自愿要當精神科醫生的人的比例比我們高,??漆t師培養門檻高、培養程序嚴格、內容豐富,社會和受訓者支付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但執業后能夠得到補償。而在中國,目前年紀在三、四十歲及以上的精神科醫生,多屬于成長于特殊環境與時代中的“放養的稀有動物”。但他們卻并未因“物以稀為貴”而養尊處優,而是有點自生自滅的味道,出奇地廉價。他們還有點像小說里的云游武俠,各人依門派不同而有獨特功夫。結果,其能耐就像國寶武術,好看、實用,但難進奧運會成為競技項目。
在國內,所在學校、醫院,跟隨的導師及選擇做的學位論文課題等客觀方面的偶然性,以及動機、興趣、個性等主觀方面的多樣性,決定了醫生們不同的學術取向、素養與水平。千差萬別之中,較相同的就是艱苦奮斗出身,都沒有經過西方國家那樣的嚴格培訓,齊刷刷成才的概率很小。
相比之下,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成長條件稍好。尤其是幾個大城市的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獨秀于其他地域和等級的醫院,形成明顯的兩級分化。然而就是在這些精英機構之間,也是風格、特長各異。更多的同道們,條件至今還很艱苦,一次分工到??漆t院便定了終身,勤奮好學的人只得靠“無師自通”。有的前輩,年紀輕輕時就被“放單飛”,但在邊遠、荒僻之地也不忘鉆研進取,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還是有許多人缺乏條件,動機也不足,變得知識貧乏,技能單薄,成了于清漢教授所稱的“氯丙嗪醫生”,什么病人來了都只知道按“精神分裂癥”處理。這樣看來,缺乏良好職業生涯條件的人生,代價、機會成本實在太高,本來要對社會釋放出來的潛能常常被浪費掉了。
3 邁向規范之路:中外江湖匯共識,游俠孤魂修大同
2011年新年前夕拜訪許又新教授,采訪他20多年前為“中德心理治療培訓項目”做翻譯的感想。他送給我一本小書《如何學習心理治療》[1],并提到“譯者序”里一句話:“我從來也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甚至沒有任何一位上級醫生指導過我如何進行心理治療?!?許教授回憶道,1997年發表的有關心理治療現況問題的文章[2],曾寫入了“中國心理治療師不得不‘無師自通’”這樣的內容。他笑著說:“嚴格地說,無師是自通不了的啊?!?/p>
目前,由于成長經歷方面的差異,我們這個職業群體離散性較大;有時看法不同,交流也有不順暢的時候。但這常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分歧,而是因為缺乏正規訓練,少了許多本來應該有的共識。例如,許多同道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治療訓練,但以為自己與患者、家屬談話談得很好,這不就是心理治療么?已經會了,就不用多花功夫了。更有甚者,用幾十年前對某種流派的批評來全盤否定現代的心理治療,同時沉迷于生物醫學方法,懶得與人說話,漸漸地不會治療神經癥之類需要心理治療的病。有的專家居然武斷地說抑郁癥、焦慮癥就是生物性疾病,根本不用做心理學研究。相反地,另一些因為機緣、興趣而多學了心理、社會、文化這類偏軟科學東西的同道,也許對生物精神病學沒有興趣,漸漸地無視這方面的進展,重型精神病、器質性精神障礙也不會治、不敢治了,同樣有脫離醫學主流之虞。
大學專科、本科畢業生直接就做專科醫生的做法,目前還是多數中國精神專科醫院的現實制度;讀研究生之后進條件好一點的機構,本質上也類似,因為還是沒有系統的臨床訓練。這是為了解決臨床一線勞動力短缺問題而造成醫生“長缺”的惡性循環制度。因為這樣的制度難以吸引大量優秀的醫學生投身于精神醫學事業,不利于培養優秀醫生,難以提升服務水平,進而提高精神科的行業地位與社會形象。
其實,世界各國對精神科培訓的很多核心內容還是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的,只是受制于條件而有實施上的困難,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同道,常常只能望洋興嘆。發達國家的同道們對我們國內精神科醫師隊伍素質的看法,值得我們深思。但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若是對于規范化培訓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加上有更好的社會經濟地位和行業發展前景,會很樂意接受長程、嚴格的培訓。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醫學界已經有了規范化培訓的良好勢頭。越來越多既有國際視野、理論素養,又有扎實的實踐功底的同道,利用各種學術技術及行業組織的平臺,奉獻各自專長,匯聚起可以供廣大同道分享的豐富的知識-技術資源和經驗,為推行規范化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徹底改變了以前單打獨斗的局面。例如,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成立幾年來,積極開展了提升素質和改善形象的活動。其中,在加強、擴充臨床精神醫學培訓的進程中,顯著增加了心理治療、法律、倫理、人文等方面的內容。最近在我國衛生部的積極推動下,已經基于國外先進經驗和國內部分地區和機構的經驗,組織編寫了適合國情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3],即將于近期開始在有條件的機構實施。
在心理治療培訓方面,以“中德班”為代表的一些國際合作項目,20多年來不但培養了一批批接近國際標準的心理治療人員,也為增進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學工作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近年來,很多可供參考的文章[4-6]討論這個問題,表明了大家的重視。
總之,以我國近30年來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的成就來看,以我們在艱苦條件下還能取得許多驕人的成就來看,中國的精神科醫生趕上世界標準已經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Bruch H.Learning Psychotherapy,Rationale and Ground Rules[M]. 許又新,譯.如何學習心理治療.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內部資料,1974.
[2]許又新,趙旭東.我國心理治療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1):9-10.
[3]衛生部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漆t師培訓標準(試行)[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111-121 .
[4]楊蘊萍.中國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培訓教育模式的討論[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5):357-358
[5]陳家麟,夏燕.專業化視野內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問題研究――對中國大陸心理咨詢師培訓八年來現狀的反思[J].心理科學,2009,32(4):952-957 .
關鍵詞:父母養育方式 心理健康狀況 高中生 癥狀自評量表
1 問題的提出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Parsons等人的家庭關系系統理論就指出:“兒童心理的發展是社會系統作用的結果,家庭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分系統,它既在整個社會系統里起重要作用,又是促使兒童社會化的首要系統?!奔彝プ鳛閮和谝粋€受教育的場所,影響了兒童心理與行為等多方面的發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養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子女的活動中相對穩定的行為風格,是對父母各種養育行為特征的概括,它直接作用于親子關系,對兒童多方面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
近年來,專家學者在這一領域做了大量研究,其中,錢銘怡等人研究發現,父母養育方式對子女人格特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黃悅勤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郭蕾、葛操通過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發現,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與父母養育方式的不當密切相關,袁靜、余毅震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論。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心理波動最大、承受壓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強的階段,此階段是他們心理發展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時期,加之面臨升學壓力,心理機能容易失衡。因此,高中生是發生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本研究致力于探討父母養育方式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為改進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方式,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本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昆明市兩所普通高級中學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高一、高二年級各100名學生,男女生各半。共收回有效問卷173份,其中男生81人,占46.8%,女生92人,占53.2%。
2.2 方法與材料
2.2.1 父母養育方式問卷(EBMU)
該問卷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C.perris等人于1980共同編制,問卷共11個分量表,其中包括父親養育方式的6個因素和母親養育方式的5個因素。該問卷1993年由岳東梅等人翻譯修訂成中文版的測試問卷,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為探討父母養育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關系有力而客觀的工具。
2.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該量表由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包含比較廣泛的神經癥狀及精神癥狀,從10個因子探討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我國目前使用較廣泛的心理評定量表。
2.2.3 調查方法
采用匿名問卷法,以班級為單位在學生答完問卷后進行統計,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
2.2.4 統計處理
在剔除漏填、錯填的無效問卷后,對合符要求的問卷進行編碼,并用Epidata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通過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整理,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和相關分析。
3 結果
3.1 父母養育方式問卷
EMBU問卷考察了高中生對父母養育方式在11個維度上的評價,對性別變量和用SCL-90鑒別出心理正常和異常變量進行平均數差異性t檢驗。結果表明,高中生對于父母養育方式的評價存在性別差異。高中生男孩對父親的過分干涉、偏愛,對母親的懲罰嚴厲體驗顯著高于女孩;女孩對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的評價顯著高于男孩(見表1)。另外,心理異常組對父親拒絕否認,母親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和懲罰嚴厲的體驗明顯高于心理正常組(見表2)。
3.2 癥狀自評量表
本量表考察了樣本總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性別變量進行了平均數差異性t檢驗。結果表明,心理正常組的高中生占有效數值的66.5%,心理異常組的高中生占33.5%(見表3)。高中男生心理健康總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比高中男生表現出更多的抑郁和焦慮,同時軀體化,強迫和人際關系敏感也明顯高于男生(見表4)。這與中學生的生理特點和社會性別角色較為一致。
表3 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狀況
3.3 父母養育方式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分析
分析結果表明,父母的嚴厲、懲罰(F2,M4)、父母的干涉、保護(F3,M2)以及父母的拒絕、否認(F5,M3)與學生的不良心理狀況有顯著正相關,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雖未在數據分析中達到顯著水平,但可以明顯看到負相關的趨勢。其中,父親拒絕、否認因子和母親拒絕、否認因子與SCL-90各項因子皆有顯著相關。其他項目因子間也有顯著相關,例如:軀體化和父親嚴厲懲罰(F2)、拒絕否認(F5)、過度保護(F6)與母親的拒絕、否認(M3)、嚴厲懲罰(M4);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和父親過分干涉(F3)、拒絕、否認(F5)、過度保護(F6)與母親的干涉保護(M2)、拒絕、否認(M3)、嚴厲懲罰(M4);敵對與父親過分干涉(F3)、拒絕、否認(F5)與母親的干涉保護(M2)、拒絕否認(M3)、嚴厲懲罰(M4);偏執和父親嚴厲懲罰(F2)、拒絕、否認(F5)與母親的干涉保護(M2)、拒絕、否認(M3)、嚴厲懲罰(M4)(見表5)。
表5 父母養育方式問卷與SCL-90各因子間相關分析
4 討論
4.1 父母養育方式的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發現,父母在對子女的要求上性別差異顯著。表現為父母對女生比對男生更多地采取寬容理解的態度,在反應因子F3、F4、M1、M4上差異顯著,說明父母對女生更為接納,而對男生要求更為嚴厲,這與男女生性格特點和母親對兩性子女的認識和看法不同有關。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要好動、調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發生一些違反父母規定和家庭規則的行為,因此感受到父母的干涉、懲罰較多。女生則較為內向、文靜、善解人意,也較聽從父母意見,她們出現違規行為的可能性較小,因此感受到父母情感上的溫暖、理解較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傳統觀念的影響,男孩是家庭關注的焦點,因此男生要比女生體驗到父母更多的偏愛。
4.2 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
本次調查發現,昆明市被抽查學校高中生的心理異常人數達到總人數的33.5%,高于國內有關研究,且高中女生較男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女生在SCL-90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焦慮五項因子的得分上顯著高于男生,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男生。究其生理原因,可能是青春期少年,女生大多先于男生發育,由于身體的巨變和性的成熟,加之女生由于傳統性別角色所定比較害羞、怯懦、多愁善感,導致女生較男生產生了更多的困惑,如: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項均高于男生。而從外部環境來說,現實生活中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偏見,部分家長、老師、同學認為女生成績好是死讀書的結果,而男生成績好則歸功于聰明。受各方面暗示和耳濡目染,高中女生形成了自卑、被動和依附的消極心理,自我期望值普遍偏低,對社會性別角色缺乏自信,加之升學的壓力,造成了各方面的心理問題。
4.3 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關系
本研究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父母長期不當的養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不良心理特征,從而為心理障礙、神經癥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具體來說,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父母無理拒絕和否認會讓孩子或是自信心受挫,產生不安全感,郁郁寡歡,或是出現抵觸、不滿甚至敵對情緒,這些不良的情緒體驗有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出現各方面的心理問題,甚至產生精神癥狀和心理疾病。有關研究證明,對孩子自己的事情橫加干涉,包庇保護孩子的錯誤或是在孩子犯錯誤時給予嚴厲的懲罰等行為,會使孩子表現出焦慮、抑郁、強烈的情緒反應以及孤獨、冷漠、難以適應外部環境等特征,而這些不良個性特征又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從而使孩子成為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此外,EMBU的F1、M1兩項因子的得分雖未在數據分析中達到顯著水平,但可以明顯看到負相關的趨勢,意即父母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溫暖理解越多,孩子的心理越健康。本研究數據分析的部分結果與有關研究不盡相同,可能與抽樣數目以及地區差異有關。
4.4 建議
父母養育方式對子女的心理發育、人格形成以至整個一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最為直接和密切的影響,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除了社會與學校的努力外,父母的養育方式至關重要。
本研究建議:①考慮到高中學生特殊的心理發展狀況,父母應對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在情感上予以更多的理解、關懷和支持。②積極的養育方式有利于發展子女的健康心理,而負性養育方式則易使子女產生神經質和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糾正錯誤的養育方式,采用科學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負性情感的暴露,使孩子順利度過心理劇烈變動期,身心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Darling N,Steiberg L,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 Bulletin 113,487-496
[2]李英,趙菊叢.父母養育方式、父母離異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
[3]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2)
[4]黃悅勤,云淑梅等.神經病患者的人格特征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2)
[5]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衛生雜志,2005,(13)
[6]袁靜,余毅震.父母養育方式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07,(20)
[7]岳冬梅.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心理衛生評定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增刊
[8]吳文源,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
[9]張偉,林崇光等.溫州市部分小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養育方式對比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