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律職業倫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法學教育包含兩個要素——專業要素和職業要素。這兩個要素又分為專業知識、法律技能和職業倫理三個方面,三方面的內容為法律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它們的缺失會影響到法學教育的質量。就專業知識而言,法學教育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
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確立了法學專業的16門核心課程,這也成為現在各法學院校專業知識授課的基本依據。與法學專業知識教學相比發展不平衡的是,法律技能和職業倫理的傳授并未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在課堂上教師傾向采用解釋的方法來突出理論知識,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缺失了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職業倫理的熏陶。
在當前培養以實踐性為基礎的應用型、涉外型、基層型法律人才的形勢下,法學教育應該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體驗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蘇格拉底討論法等,在教育環節著力推動學生對于經典案例、基本問題的研究性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理解知識,在問題和知識中形成法律思維,掌握法律技能,獲知法律倫理。使學生自發形成主動發現、研究、解決案件問題的能力,最終推動學生實踐操作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新型的法學教育突破了傳統法學教育的固有模式,在拓展思維視野、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構建科學的法學課程體系
以面向職業、面向社會為指導思想,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和個性化的培養目標,構建科學的法學課程體系,對于提升法律專業化水平,提高法學人才培養層次至關重要。所以在法學課程設置上,既應設置開放型理論課程體系,又應構建實務型課程體系。開放型理論課程體系,應當包括法律必修課和柔性選修課,以推進個性化教育。構建實務型課程體系,作為推進實踐教學手段的改革可以做以下的嘗試。
開設模擬法庭和模擬仲裁庭教學。模擬案例來自于理論教學相關的實務案例。教學可以包含三個方面:模擬法庭、仲裁庭課堂教學環節;不定期的法庭現場觀摩;參加各級模擬法庭大賽。
鼓勵“診所式教育”,推進高校與實務部門以及案件當事人合作。在案件中學生親自負責法律咨詢及案件訴訟等工作,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案件審理,從而鍛煉出職業素質優良的實務人才。
采用“案例式畢業論文設計”,案例來自法律實務或法院的案例匯編。學生的工作流程是:首選案例—過程設計—角色分配—畢業設計—演示答辯。最終的畢業論文則針對案例設計中的問題寫作,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教師專業道德;專業倫理
在當今大力提倡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機會均等的背景下。專業道德的提出昭示著幼兒園教師在當代社會將面臨更多的職責挑戰。因為“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在促進相互理解和寬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從未像今日這樣不容置疑”,“他們要為培養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貢獻”。從保障兒童權利角度看,學齡前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與倫理關懷。因此,幼兒園教師在教育過程和專業發展中加強專業道德建設非常重要。
一、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的內涵
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專業知識、技能和倫理道德基礎上。在專業領域內合理行使其專業權力以完成專業職責與使命的一整套倫理標準和規范,主要包括對專業的道德信念與責任、對兒童及與其有關的教養者的倫理責任。它強調“從專業特點出發討論倫理規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業里的簡單演繹與應用。所建立的倫理標準都有較為充足的專業和理論依據,充分考慮了教師專業工作和專業發展的特點,實際,全面,具體,規范,要求適中”。與其他教育活動比較,幼兒教育作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動,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倫理是首要的、基礎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對幼兒園教師專業本質的認識,那么其專業道德就難以真正確立,倫理方面的審視就缺乏標準,因此,只有認清專業道德規范。才能保障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生活價值并確保他們正確行使專業權利。
二、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體系的向度
幼兒園教師論文專業道德發展的向度包括教師對專業的責任與信念、對幼兒發展的責任和倫理道德態度兩方面。
在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體系中。教師對專業的責任、信念是基礎。專業責任是教師作為一個專業人員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包括對教育專業的承諾、責任及對兒童的責任。一般而言,幼兒園教師應擔負的專業責任通過教育法規、教育政策以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形式予以規定,例如我國《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條、《教師法》第一章“總則”部分和第二章“權利和義務”部分規定了教師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相應的崗位職責和可以享受的權利等。以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為例,其中包括了“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等六項要求,但這六項要求都在強調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員必須遵循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具有職業化色彩,缺乏專業性特征,在教師專業標準方面還沒有相關的準則。在教師對待學生的倫理道德問題上,也沒有相關的、能夠體現教師專業的法律法規依據,更多的是從傳統道德的信念體系和職業道德角度看待問題。國外的一些相關文件則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全美教育協會。1975年制定的《美國教育協會教育專業倫理守則》不僅提出了教育的專業道德規范,也對教師履行專業職責提供了判斷標準,它規定“教育者有無限接近最高大的標準的責任,教育者要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和尊嚴,保護學與教的自由和保證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機會均等”……為了得到同事、學生、父母以及社會成員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應當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專業操守,要履行對學生的承諾、對專業的承諾。在“對專業的承諾”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專業服務品質直接影響國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應當全力提升專業水準、帶動行使專業判斷的風氣、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專業實習”。這些規定,表明教師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職責,確立了教師在專業工作過程中應堅持的道德職責標準,體現了教師道德的專業性。
與幼兒園教師對專業的責任相比,他們對幼兒的倫理道德與發展責任的意義與價值更為深遠。鑒于我國目前沒有針對幼兒教育專業責任和專業倫理守則之類的條文,筆者以美國為例對此進行分析。美國不僅具有整個教育行業的專業倫理守則,而且美國幼兒教育協會于1990年針對8歲兒童教育的特殊性專門制定了《美國幼兒教育協會的倫理守則》,該守則制定的初衷是“引導早期教育從業人員的責任及行為,并為解決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則”。
該倫理守則分為幼兒、家庭、同事、社區與社會四個方面,并說明了這四方面的專業責任和專業關系。每個方面又包括守則的理念和原則兩部分,具體闡述了幼教專業人員在該領域的主要責任,并指出幼兒園教師論文教育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以對幾個方面核心價值的承諾為基礎的:承認幼兒期是人類生命周期中獨特而且重要的階段,以幼兒發展的知識為基礎和幼兒共處。尊重幼兒的尊嚴、價值和獨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關心為基礎的關系中協助幼兒和成人發揮其最大的潛能。
在“對兒童的道德責任”方面,規定教師對幼兒的道德責任理念包括六個方面:熟悉幼兒教育的知識基礎。并通過繼續教育和在職訓練跟上時代的潮流:以幼兒發展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對每位幼兒的特殊了解作為實務的基礎:認識及尊重每位幼兒的獨特性及其潛力;承認(認知)幼兒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創造及維持可促進幼兒的社會、情緒、智力和身體發展的條件;支持特別需要參與與其能力一致的正規幼兒教育方案的兒童權利。
美國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守則成功之處在于不僅確立和表達了專業道德規范,還提出了幼兒園教師履行專業倫理責任的指標和判斷標準,并把專業知識、技能與專業責任、信念有機融合在一起。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在建構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體系和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過程中借鑒。
三、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路徑
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規、建構教育專業倫理體系、發展專業精神、走向專業倫理的過程中實現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規、建構幼兒教育專業倫理體系是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基礎。從我國當前的狀況看。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多是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來看待的,或者說是基于對教師職業崇高性的認識而對教師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幼兒園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為“道德的化身”。在對教師的期待與評價上,存在過分突出教師的道德標準、忽略教師專業標準的現象。支持教師職業感的是“園丁”“春蠶”之類強調辛勞和奉獻的道德準則,而非真正的專業標準。這是一種理想的期待,而無堅實的法律基礎和社會現實生活基礎。上述提及的美國的兩部守則。所規定的幼兒園教師專業職責都是基于法律和專業的視角,以充分考慮幼兒園教師論文工作專業特點為基礎的,因此,幼兒園教師的各種行為規則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內。如守則中關于教師與兒童、家長,教師與同事等倫理道德關系的處理準則。就是由法律規定的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派生出來的。這種在法律和教育行業理論守則指導下的教育活動顯然是一種專業道德活動。而不僅是一種職業活動。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轉換始終是一條重要的線索。從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義的專業倫理規范。從重視知識、技能教育的技術性培養逐步過渡到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顧是教師專業化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面。
筆者認為,我們也應結合我國現有法律規定建立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規范。使幼兒教育專業工作者充分認識到違背教育倫理道德不僅涉及道德問題,更涉及法律問題。進而養成在法律意義上強化職業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習慣。
其次,發展專業精神是提升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水準的途徑。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實質上是一種“角色”倫理。即按照社會賦予幼兒園教師的基本角色和教師在社會分工中擔負的主要職責來確定其基本的倫理規范。體現為一種專業精神?!敖處煹慕巧且粋€有著很深厚的道德范導意義的存在。它凝聚著教師對自身使命的某種敬畏。敬畏必然表現為道義、良知和職責。事實上它通過教師角色的‘恥感’來體現‘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自律,體現為道德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彼?,幼兒園教師專業精神培養應包括讓其對自己的角色和專業使命形成一種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從權威、承擔責任,而是一種人性的內在要求,是尊重本專業的基礎與實踐的動力。發展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精神,需要規范行業準入制度,嚴格按照要求選聘教師。真正強調專業倫理(而非一般倫理道德)的重要性,將專業知識納入專業倫理的視野之內,將比單純地呼喚倫理道德更能發展出獨特的專業倫理學術建制。
再次,走向專業倫理是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發展的建設目標。專業道德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一方面。專業道德更強調專業性與主體性,專業性實質上是指某一行業行為主體和主體行為的不可替代性,因為一種職業的專業化提升如果沒有專業道德規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贏得社會對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該職業在社會生活中很難取得相當的專業地位。也就是說。一種專業之所以成為“專業”,除了專業人員本身所具有的專業素養外,公眾對于該專業人員的道德也能夠抱有很高的信任與期待。幼兒教育一直以來被認為與專業無緣,幼兒園教9幣的專業性難以得到社會承認,他們常常被定位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而言,其專業道德發展由強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師德走向具體、明確和專業化的倫理規范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幼教人員服務的對象是幼兒,幼兒對于本身所受到的不當對待很少知覺,也無力改變,專業倫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員避免做出對成人有益但對幼兒不利的事情。
正如IBSTPI教師道德規范所指出的:教師應該思考一個基本的道德規范問題——“我是否具備了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以便為特定受眾有效提供特定內容,以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教師能力體系中的知識內容領域有問題,學習者很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幼兒園教師的專業道德和專業知識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內在聯系的。甚至可以說其專業道德的建立依賴于專業知識。隨著世界范圍內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視。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斷提高,目前幼兒園教師論文道德發展的非專業狀況必然會得到改變。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研究成果及已經建立起來的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規范的形式來看。幼兒園教師專業道德的建構之路已經鋪開。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34.
[2][8]檀傳寶。論教師“職業道德”向“專業道德”的觀念轉移U].教育研究,2005,(1):48—51,49.
[3]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師新概念: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M)。王建平,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239.
[4]黎瓊鋒。從規約到自律:教師專業道德的建構[J].教育發展研究,2007,(1A):36.
[5][6]馮曉霞。幼兒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58—159,159—160.
[7]程曉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N].光明日報,2008—01—23.
畢業論文提綱格舉如下,請參考:
一、序論:
1 知情同意權的概念;
最早見于1946年《紐倫堡法典》規定:不取得病人或當事人在自由意志下的知情同意,就不許對他們進行任何醫學實驗。
(簡介一些學者有代表性的定義,及筆者認同的概念。)
2 知情同意的法律依據、內容;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從合同方面而言,患者的知情同意權與醫生的充分說明義務是醫療合同中兩項相對應相聯系的重要內容。
(依據上述法律法規以及合同權利義務的相對性原理,概述知情同意的內容。)
二、本論:
3 知情同意的實施;
3.1知情同意的主體;(依據《民法通則》中關于民事主體的有關規定分析知情同意的主體范圍。)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知情同意權的主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3.1.1患者本人;
3.1.2法定人;
3.1.3委托人
3.2知情同意的表示形式;(分別闡述各種知情同意表示形式在實踐中的具體適用。)
《民法通則》中關于民事活動形式的規定同樣適用于知情同意。知情同意的實施形式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3.2.1口頭告知形式;
3.2.2書面告知形式;
3.2.3特定告知形式;如行為認可形式,數據電文形式(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
4 知情同意的條件;(分析知情同意所應遵循的條件或原則。)
4.1患者享有全面的知情權利;
4.2患者有作出決定的認知及行為能力;
4.3患者作出的決定是其個人意志的真實表示;
5 知情同意權實施的例外;(論述特殊情況下,從保護患者的決定權及醫師的專家職業特點出發,承認知情同意權實施的例外是十分必要的。)
這些例外情況可分為客觀事由和主觀事由兩類:
5.1客觀事由;
5.1.1緊急情況時;
5.1.2危險性程度非常輕微的情況下;
5.1.3法律有特別規定時;
5.1.4醫師治療的特殊權利;
5.2主觀情況;
如患者及其人以口頭、書面以及其它形式棄權。
6 知情同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對策或建議。)
6.1強調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忽略了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
6.2某些醫生忽視患者的知情同意,擅自作出醫療決定;
6.3知情同意的實施未充分遵循法定的程序、形式;
6.4醫生沒有真正向患者提供全面真實的信息;
三、結論:
知情同意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原則,它與人的尊嚴、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是否尊重人們的知情同意權,歷來都是醫事法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尤其在涉及人體受試者的生物醫學研究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在進入新的市場經濟時代,現代醫患關系正在向著指導、合作型以及新型的共同參與型醫患關系改變。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實際上是對患者的人格權、自主權、健康權充分尊重的具體體現。
相關推薦:
計算機畢業論文提綱
[關鍵詞]法律碩士 教育 冷思考 過程教育
前言:“熱”現象、“冷”問題。
自1996年我國開辦和實施法律碩士教育以來,截止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先后開展了7次授權審批工作,全國共有80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招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成為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人才培養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在我國法治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數量日漸增多和培養規模的日趨擴大,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自然會成為培養單位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保證和提高法律碩士的培養質量就更成為法律碩士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法律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的實質是什么,怎樣通過教育成為“法律碩士”也就成為此系統內的核心問題和關鍵?;诖?,筆者以自己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西北政法大學的實踐經驗為鑒并放眼國內外,試圖找出一條切實有效、確保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教育之路。
1.法律碩士是高層次的專業學位?!皩I學位”是19世紀80年代后期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中國的一個教育學上的概念。最初稱“職業學位”,原意是指對經過某種專業訓練達到一定的水平而授予的某種職業性學位,并以此作為從業必備的資格條件。它是在結合我國實施學位制度實際以及人事制度現狀的基礎上,借鑒外國的相關概念并予以“本土化”的結果,其英文譯名是professional degree。根據我國教育界的權威解釋,它旨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的訓練,在專門技術上做出成果的高層次人才,所授學位的標準應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上的要求。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首先,設置專業學位的耿業一般都是那些專門技術層次較高,有獨特的知識領域并有鮮明的實踐性的專業技術職業;這種職業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學歷起點,既要掌握本職業所需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接受高水平的職業技能訓練。然而有些職業雖然需要較高的職業技能訓練,但并不需要很高的專業理論知識,如按摩師等,這些職業設低于術科的學位即可。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職業都可以設置相應的專業學位。而我們常講的“職業背景”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這種職業本身對專門人才在知識、技術、能力、素質和職業道德方而有著較高學歷上的要求,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一般要求碩士以上的層次;
(2)某一種專業學位通常與某一行業或某一職業崗位相對應;
(3)該行業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涉及的面比較廣,有的還與人類的生命財產關系密切。
因此,專業學位有著特定的職業背景并與某一任職和從業資格相對應,這是專業學位的一個特點。另外,從培養目標來看,專業學位教育還要求培養對象具有應用和復合有機結合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即根據相應職業崗位對人才規格和口徑的要求,按照“學科群”或“學科領域”設置課程,而不簡單地以某個一級學科,甚至某個二級學種來設置課程,旨在保持培養對象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從培養方式上講,專業學位的舉辦不是純由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壟斷進行,而要求與對應的職業部門(用人單位)密切配合,如法律碩士教育即是由國務院學位辦、政法實際部門和法律院校三方共同組成的“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這一行業性機構進行統一指導的??梢?,“專業學位”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是法律碩士教育作為職業教育概念的一個教育學翻版。它是我們觀察和認識法律碩士的概念、性質及特征的另一個視角。事實上,法律碩士教育自開辦時起,即在“專業學位”這一概念和制度框架下進行的,它方便地容納了應用型高級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并為法律碩士教育的制度化設計提供了可資參照的發展空間。所以,法律是作為專業表現出它的職業性的木質特點和要求,而學位則表現出它的學術理論性的本質特征和要求。這樣,法律碩士教育就必須既是職業教育,又是學位教育。
2.法律碩士教育,是職業教育,又是學位教育。在英文里,法律職業(the bar)是源于“關卡”、“障礙”和“柵欄”等意思的一個引中詞,它表明這一行業本身的封閉性、壟斷性?!恫涣蓄嵃倏迫珪穼Α胺陕殬I”的定義為“以通曉法律及法律應用為基礎的職業”。美國昂格爾教授認為:“法律秩序是區別于習慣和官僚規則的嚴格意義的法律,法律秩序以法律職業的自治性為特征。”“一個由其活動、特權和訓練所確定的特殊集團,即法律職業集團,操縱規則、充實法律機構及參加法律爭訴的實踐。”在我國,法律職業是指以法官、檢察官、律師為代表的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的具有豐富的法律職業技能與法律職倫理的法律人才構成的自治性共同體,包括法學教師、公證員、法律顧問等等。法律職業的形成與法學知識的形成和司法秩序的細密化、專門化要求分不開。從發展歷程看,其形成的標志主要有:①從事法律職業是以系統的法學理論、法學知識為基礎的,并在職業生涯中補充和學習;②法律職業是以法律教育為背景的,法律教育是法律職業的必經之路;③法律職業人員專職從事法律活動具有相當大的自治性;④法律職業作為統一的共同體,內部傳承其特有的職業倫理,從而維持著這一共同體成員及共同體的社會地位和聲譽;⑤加入法律職業必須接受現有成員或行業協會的認真考核,獲得許可證,得到頭銜;從事法律職業必須具有相應的基本知識、基本素養和基本技能;進入法律職業有相當嚴格的限制條件??梢?,法律職業與法學教育從一開始就有著不解之緣。法學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經之路。
一般來講,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法律人。從教育的概念和理念出發,我們認為,法律教育是以法律素質為目標,培養“理實兼備”、能直接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特定意義上的法律人。它以立法、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服務和法律監督等法律工作崗位為其直接的服務對象并促進其發展:它所培養的人才類型重在“應用”、“實務”或“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方面,并在實施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入學條件、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位論文要求等方面予以體現。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各種工作或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典型的如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廣義上還包括公證、仲裁、調解、法律顧問以及法律教師等)一般統稱“法律職業”(legal profession)。因此可以說,法律職業的特定要求決定了法律
碩士教育的職業教育性質。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方流芳教授所言:“法學教育只有依托法律職業,才有生存的正當性?!敝灰鐣枰?,就要有維護法律運作的法律人,就需要提供培養法律人的有效機制。法律碩士教育正是培養職業法律人的專門機制。歸納西方的法律教育傳統,大抵有大學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訓練兩個理念上的類型(Ideal type):相對比較而言,前者的“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而在于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導”,“法律學校不是職業訓練學校而是將法律當作一門科學來教導的文化機構”。因此。實質上,我國的法律碩士教育是層次較高的職業教育,而且這并不是憑空臆想的結果,而是基于特定的社會現實背景,針對法律教育中長期以來存在的某些缺陷,確立依法治國戰略和現代化建設急需大量應用型高級法律人才,并在現行高等教育體制約束下選擇的產物。而事實上,培養任何高級專業人才的活動都存在著素質教育的問題,我們不能說惟有培養法律人才需要建立素質教育的概念,而培養醫生、工程師、教師、商業管理者、藝術家就不存在素質教育的問題。正如霍憲丹教授指出,法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的概念應當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具有雙重含義:一個是從縱向觀察素質教育在小學、中學、大學中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要求,從這點來說,可以認為大學教育首先是一種素質教育,但問題并不僅僅如此;另一個是從橫向觀察,處在不同學科中的專業教育又具有特定的內容和要求。從JM教育看,學科專業中的素質教育要求又具體體現為法律職業素養的教育與養成,其目的在于解決如何培養合格的法律人的問題。而且這是一個伴隨職業生涯始終的長期過程。所以,法律碩士教育,又是學位教育,它同時還必須完成素質教育的日的和任務。具體而言,它不僅要完成職業的品質塑造,又要完成相當的理論塑造。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的要求。而要實現和實施法律碩士教育的目標、目的和任務,即使其既具職業教育性、又具學位教育性,其最終和根本在于過程。
3.教育的過程性是專業學位和職業教育的共同核心、要求和期待。懷特海認為,過程體現為轉變(transformation)和共生(concrescence)這兩個不同的但又密切相關的環節。轉變,即一種現實體向另一種現實體的轉化,它構成了暫時性,因為每一個現實體都是一些轉瞬即逝的事件,滅亡就意味著轉向下一個事件;共生則意味著生成具體,它構成了永恒性,因為在共生的過程中沒有時間,每一個瞬間都是嶄新的,都是“現在”,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永恒的。因此,懷特海認為,教育要提供對生活的一種理解,最根本的是應提供一種“對現在的理解”。因為過去的知識只有有助于我們對現在的理解,才是有價值的;因為“現在包含一切,現在是神圣的境界,它包含了過去,又孕育著未來”。所以,教育的實質和根本在于過程,而教育的過程具體地體現在教育的節奏上。根據我們的理解,教育的節奏簡單地說就是教育必須因時施教、全面互動。對法律碩士教育而言,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節奏的過程中各個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育者是主導、主動的,受教育者則是主體,卻是被動的。而這一對對立統一關系伴隨著教育過程的始終。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過程性是活生生的、具體的承載于制度之中。進而言之,法律碩士教育的職業性和學位性的實現,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過程性是共同核心、要求和期待,而訴求的是蘊涵和承載著的職業性和學位性的制度。
3.1 “入口”量化錄取制度。法律碩士的專業性和學位性要求招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時,一定要考察考生的法律業務能力,又要考察學位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被錄取的考生的質量,為以后進一步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其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和復試,考生首先要參加全國聯考,考試成績達到一定分數線者,才能到學校參加復試,復試方式為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筆試主要考察考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法律職業能力,而不是片面地考察考生對刑法或民法等部門法的掌握程度;面試與政治審查相結合,除了主要考察考生對哲學、經濟學等知識的理解和洞察能力外,還要審查考生的政治立場、職業道德和工作業績等。上述每一項復試內容都按一定的量化標準計算出具體的分數,屜后按綜合成績決定是否錄取。該制度不僅能考察考生的法學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還能考察考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及其綜合素質。
3.2 “雙導師”制。法律碩士的本質屬性和特點決定了必須有相應的培養模式和適應于該培養模式的導師群體。如果讓法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擔任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就像是以同一種生產模式生產兩類不剛的產品一樣,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基本上都是校內的法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或其他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從事法學教學的教師擔任。作為高校從事法學教育的教師,其法學理論知識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法律實務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法律職業思維特征卻并不一定具備或厚實。為此,我院先后從當地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事務所等司法實踐部門中挑選出一部分具有一定法學理論水平和較強實踐經驗的法律實務專家擔任我院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與校內法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共同組成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群體,即“雙導師”制。由這兩類導師共同指導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法學理論學習和法律實務能力培養,不僅能提高法律碩士專業研究生的法學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能逐步培養他們擁有法律職業所要求的思維特征和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能力。
3.3 實踐教學制度。實訓教學或實踐教學是學位性和職業性物化的過程,是學校培養人才體系中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早已有之。但是,我校目前所采取的實務訓練方法是全國首創,即:實務訓練是我校法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為期6個月的實務訓練方可畢業。法律碩士研究生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以見習助理法官、見習助理檢察官、見習助理律師的身份到司法實務部門參加實訓,能夠真正深入到案件的辦理過程之中,并且可以發揮所學之長協助法官正確辦理案件。這種實務訓練方式,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辦案經歷,而且能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理論創新。
關鍵詞 專業學位 專業性 職業資格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Thinking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of Our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WU Yujiao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Since 1990, China set up professional degree, professional degree of development showing a strong trend of rapid growth.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fessional degree in public a sense of identity is not high, corresponding to the areas of employment is not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vague challenged issues. As a result, make a few suggestions: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careful to set the typ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chiev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o achiev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ces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1 專業學位的“專業性”辨析
1.1 專業學位的“專業”詞性解析
作為與相應的學術性學位處于同一層次的專業學位,是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是為了培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的高層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的根本實質區別就在于其“專業性”,而把握“專業性”的關鍵在于準確理解專業學位的“專業”一詞。專業學位的“專業”一詞涵義,并不是指表面字意義上的學校里設置的學科門類專業,也不是普通理解上的“職業”,而是具有高知識含量和高專業化程度的職業。歸納布朗德士曾說過“專業是一個正式的職業”的觀點,能否成為專業學位的“專業”,其判斷標準可總結為以下五點:
(1)一個正式且全日制的職業。它代表著共享職業秘密和職業習俗的一個或數個群體工作者在全日制的前提下,從事著一個與其他職業有著本質性不同的具體活動作為謀生手段。
(2)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為保障專業人員、客戶和公眾的各方面利益,專業成員在職業特定領域內建立起如行會和聯合會等專業組織,并設立了組織章程和相關倫理法規,影響著組織內外專業人員意識和行為,規范和引導著一個專業甚至是在專業法律規范方面的健康發展。
(3)科學系統的知識技能體系。管理科學的出現與工商管理碩士的誕生;現代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不斷發展與教育碩士繼而出現,無不說明專業學位的設置都是建立在對應的知識體系發展到相當高的基礎之上的。
(4)獲得市場保護,較高形式表現在國家會為此專業而設置市場法律保護。這種保護常以法律文本形式出現,通常包括從事該專業的從業資格條件即入門標準及合法專業行為等。
(5)專業權威。即一個專業非常強盛,專業組織建立起來的不言而喻的威望和在該職業領域內的自治,使得專業成員的合理合法行為不受任何外行的控制與批判。
1.2 專業學位的專業性特征
專業學位的“專業”即是指建立在專業化程度高的職業基礎上的“有學問的職業”,那么專業學位必不可免的就存在特定職業指向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1.2.1 特定職業指向性
專業學位的人才定位很鮮明的就指出了其職業面向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只有成熟、專業化程度高的、要求高知識高技術的職業才有設置的必要。例如:美國第一專業學位主要是醫療衛生、法律和宗教神學幾大類,專業授予量最大的也是工商管理和教育兩大專業。
1.2.2 實踐性
專業學位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能夠在社會發展及經濟生產方面能夠解決職業實際問題的高層次應用人才, 因此,不論受教育者是否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只要在要求的時間內達到一定學時或標準的實踐鍛煉,磨合自己的實踐職業技能,那么也就達到了專業學位教育要求的具備知識與實踐技能集一體的標準。
1.2.3 綜合性
專業學位所要培養的人才是要在特定職業領域內掌握寬廣的知識與技術的,包括受教育者不但要了解最前沿的學術理論知識和科技成果,而且也要進行與職業實踐密切相關問題的研究能力培養。因此,專業學位教育是以學術為基礎的依附學術性的職業性教育,不能片面地將專業學位的職業性與學術性分開。
2 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現狀
2.1 公眾認同意識不高
由于傳統的學位概念已經在大眾心目中根深蒂固,專業學位的專業性一直遭受社會各方面的質疑和挑戰。人們由對其思想上的不認同,表現為面對取得高學位的人,對其直接的聯想首先并不是他的職業能力。
2.2 職業專業化程度不高
輕易設置專業學位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建筑師、律師、醫師也許可能完全符合,那教師、護士和社會工作者呢?如果專業學位對應的職業領域其本身的專業化過程都未完成,沒有形成系統的科學知識體系,行業發育不成熟,甚至沒有相關的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如何應對社會的質疑,又豈不是一次資源的大規模浪費。
2.3 專業學位教育培養模糊
在實際培養過程中,有些學校不注重創新,照搬學術學位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僅不在乎專業學位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實踐環節、導師設置及學位論文的過程培養,甚至單純把營利作為專業學位教育的第一目標,這種短期行為不僅導致了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方式上的粗糙培養,而且損害了專業學位教育的聲譽,以至于專業學位地位岌岌可危。
3 提高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專業性的思考
3.1 加強宣傳力度
我國相關負責部門和各培養單位主體應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不斷加大對各專業學位的宣傳力度、廣度與深度,準確積極的向社會公眾等說明專業學位的性質、地位、類型、發展現狀、培養模式、質量標準和人才優勢等情況,改變公眾對專業學位所持的無知、偏見甚至歧視的狀況,提高公眾對專業學位的關注度、認知度和支持度,為專業學位的健康發展形成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與心理環境。
3.2 謹慎設置專業學位類型
在考慮市場需求、自身條件及職業成熟度的前提下,結合國外專業學位成功發展經驗,和判斷一種職業是否能成為“專業”的五條標準(即正式的全日制職業、專業組織和倫理法規、科學系統的知識技能體系、市場保護和專業權威),謹慎適當的設置專業學位類型,避免急躁引入和設置。
3.3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任職資格的有效結合
第一,統一培訓機構。即直接將培訓模塊劃分到由高校負責,或者在高校中成立單獨的由高校和資格認證部門都信任的培訓機構,兩者同時管理。
第二,實現兩者課程體系與考核評價體系的全面對接。在此方面,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認證(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與會計碩士課程體系的對接,建筑學專業學位與國家建筑師注冊制度的銜接就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獲得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者在報考ACCA認證時,若想免考企業稅務這門課程,申請者必須在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課程學習中選修中國稅制課程。
3.4 加強控制和引導,實現培養過程專業化
第一,培養標準的專業化。可確立明晰、有效和統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評判標準,并在規格制定過程中,邀請特定專業領域內的資深專家參與論證過程。
第二,培養方案的專業化,培養方案的設置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背景來制訂。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進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應合理規劃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和時間,提高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比重,促進學位論文提交的形式多樣化,提倡研究論文、案例分析、實驗報告、調研報告、項目設計等多種形式來完成學位論文,為學生定制出適合個人的培養計劃。
第三,教材課程的專業化。教材的編訂,應參照行業統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衡量標準,建立專業技能訓練為重、理論與實踐均衡的核心課程教材。課程的建設,應針對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差異,重視案例教學、團隊學習、實踐教學、模擬訓練、現場研究等教學方式,開展優秀精品課程的評選活動,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捷.專業化:挑戰21 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51.
[2]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報告[R].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85.
1944年,黃建中的《比較倫理學》一書闡述了倫理行為與非倫理行為、習俗道德與反省道德、中西道德之異同等內容,成為倫理學史上的一大突破,也填補了倫理學和比較學的交叉學科空白。2007年以來,劉星教授對安全倫理學做了較多的研究,提出安全倫理學的定義、內涵、研究對象及方法等諸多理論,對安全科學和倫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對安全科學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吳超等&]在2009年發表了《比較安全學的創立及其框架的構建研究》,首次把比較安全學作為安全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并對其做了具體的闡述8一9],使得比較安全學這一交叉學科首次在眾多的學科門類中系統地‘‘亮相”。但是,對于三者的結合交叉學科—比較安全倫理學,在我國乃至國際上至今仍處于探索甚至空白階段。此外,在安全倫理學的研究中,不僅需要提取不同時間、區域和文化背景下安全倫理問題的共性,并使之相互借鑒和滲透,而且需要運用比較研究方法對安全倫理體系中彼此聯系的不同時空的事、物、環境、人的理念、自控能力等進行對照,從而揭示它們的差異,找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因此,比較安全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十分必要。
筆者借鑒比較學在其他學科的運用經驗及安全倫理學的發展成果,將比較研究方法應用于安全倫理學領域,提出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定義、內涵、研究分支及一般模式,嘗試對這門新學科進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1比較安全倫理學定義
比較安全倫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研究比較安全倫理學需要不斷認識、理解、繼承、總結和發展與之相關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已經發展較成熟的比較倫理學、比較安全學、安全倫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及比較安全倫理學自身的特點M,暫且對這一新興學科作出如下定義:比較安全倫理學是把比較的方法(如類比、對稱、分類等)作為研究的主要方法,以歸納、統計、描述、觀察等方法為輔助方法,對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行業、文化背景、知識水平等差異性群體的安全倫理觀念、安全倫理行為、安全倫理道德水平進行分析,以發現它們異同、聯系和特點,并由此揭示安全倫理的普遍規律、得出安全倫理的一般規范,使人們在法律法規覆蓋范圍之外有所遵循的科學。
比較安全倫理學是比較安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融倫理學、比較學、安全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
2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研究范疇(對象)
一般來說,安全道德可以用于描述性地指稱一個社會、群體(如宗教),或個人所提出的某些安全行為準則;也可以用于規范性地指稱在給定條件下,所有理性的人可能提出的安全行為準則,即安全道德包含實然與應然2種不同含義,其實然之義是指安全道德習俗習慣,其應然之義是指經過人們理性反思的安全道德。
而比較安全倫理學則是側重于比較研究安全道德的應然之意的科學。它是一個非正式的公共制度,以不同時空背景的差異性群體的安全倫理觀念、安全倫理行為、安全倫理道德水平等為研究對象,關注的是現有安全法律法規所不能涵蓋的理性反思,適用于所有理性的個人,規范那些影響到他人的行為,包括通常意義上的安全美德、安全理想及安全道德規則,并將減少安全的“惡”與傷害作為其目標。
在這里,筆者把利于安全的行為、動機、心理等統稱為安全道德的善,把不利于安全的行為、動機、心理等稱為安全道德的惡。在馬洛斯需求理論中,人的生存安全被列為最低層次的需求,即只有人的生存安全被保證之后,才會有追求其他需要的可能。在人的所有的目的中,沒有比保存生命和安全更為根本的目的,因而這是最大的善。相反,加害他人生命和安全則是最大的惡。
3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學科分支構建
比較安全倫理學學科分支及理論形態的合理劃分與內部考察,對于厘清比較安全倫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及其流派、從整體上理解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研究內容、把握比較安全倫理學自身的邏輯、總結比較安全倫理學發展的得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因為比較安全倫理學既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探討安全理念價值的科學,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研究價值轉化的實踐性學科,故筆者嘗試從理論與應用2個視角對其學科分支及理論形態進行初步構建和研究。
3.1從理論視角構建
比較安全倫理學是一門通過分析比較總結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的任務在于對比得出安全道德生活的規范或者原則,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因此,通過參考相關學科的內容與體系ai一12,嘗試從理論視角給出如下分支并給予簡略說明。
3.1.1比較安全規范倫理學
比較安全規范倫理學是通過比較探討安全道德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應該與不應該間的界限與標準和給人的自身帶來心理、生理安全與否的行為、動機,論證安全倫理的價值及規范,以指導和約束人們的安全倫理實踐,達到保障人身安全、協調人際關系、完善人類和社會的目的M。比較安全規范倫理學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分支:
1)比較安全目的論:通過比較方法,以行為所實現的目的、結果安全與否或其安全程度作為評判安全道德善惡的依據的倫理學說,即對的行為在于相比之下結果的最大化或效益的最大化。表現為安全道德的他律性,具有感性主義的特點。
2)比較安全義務論:與目的論相反,義務論強調評判安全道德善惡的依據在于對比之下的最初動機,在于行為本身是否是出于想要維護安全道德的義務、應當和責任,是否遵從了一定的安全道德原則和規范,即對的行為在于是否最大程度遵守安全道德原則。表現為安全道德的自律性,具有理性主義的特點。
3)比較安全德性論:通過對不同情境下的人的安全意識理念、安全道德等因素的對比,以研究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安全理念以及解決如何完善安全觀才能安己安人等問題為中心的倫理學,即人們的正確的行為必須遵循適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則,這是判斷某一行為安全道德價值的最根本的標準。
3.1.2比較安全元倫理學
比較安全元倫理學不制定安全行為規范,不關注安全道德的實際內容,而是應用語言學和邏輯學的方法,對比研究安全的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對比分析安全義務等倫理概念的涵義,對比解決應該如何與事實如何的關系等涉及安全道德判斷的邏輯問題,可為安全道德規范的制定提供科學的方法M。
參考元倫理學的3種理論,比較安全倫理學有對應以下幾種理論:
1)比較安全直覺主義:通過人的特殊的安全道德直覺來把握安全概念、安全義務和價值理念等涵義和研究安全道德的善與惡與等問題。
2)比較安全情感主義:把安全倫理學當作一種非事實描述的情感、態度或信念的表達,認為它不具備邏輯或科學那樣的普遍確定性和邏輯必然性。它主張安全倫理概念不能定義,否認人們能認識安全道德,認為安全道德判斷只是個人通過感性對比產生的情感、情緒的表現。
3)比較安全規定主義:認為安全道德語言是一種用對比方法研究得出的規定語言,不是人純主觀情感的表達,更不可能從純粹事實陳述中推論出,而是兼具情感調節和事實描述雙重功能的。
3.2從應用領域視角構建
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研究內容重在用比較方法對實際安全倫理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揭示規律或得出規范,是對社會生活各領域進行安全道德審視的科學理論,它歸根結底是要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從應用視角來看,比較安全倫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在于,以不同社會領域中出現的重大社會安全問題為出發點,運用比較方法和倫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對這些重大社會安全問題的倫理維度進行對比、分析、論證,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重大安全問題的合理解決提供價值反思與安全倫理辯護,從而為這些問題的解決尋求基本的安全道德共識并構建具體的安全道德規范。
從應用領域視角構建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分支是一種集研究領域的分散性與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為主要特征的實踐研究方式,研究得出的具有時代價值的安全道德理念往往對很多領域的傳統安全職業道德規范起到不可忽視的改造和更新作用。根據比較安全倫理學研究涉及的多個行業,暫且列出如下分支學科:①醫學醫藥行業相對應的比較安全生命倫理學;②社會人文環境相對應的比較安全環境倫理學;③科學技術行業對應的比較安全科技倫理學;
④金融證券等行業對應的比較安全經濟倫理學;
⑤政治公管等行業對應的比較安全政治倫理學;
⑥網絡游戲開發IT等行業對應的比較安全網絡倫理;⑦安全法規對應的比較安全法學倫理學。
4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研究模式
4.1研究的基本程式
研究比較安全倫理學要遵循科學的方法和模式。根據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特點,把探究模式歸納為以下基本程式:收集整理資料、分類、對比分析、得出結論、返回到實踐中檢驗,成立得出一般比較安全倫理學一般規律規范等結論,不成立則返回重新對比分析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圖4)。
4.2研究的方法論
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理論性質與理論方法是內在關聯的,它的研究對象與理論使命內在地決定了比較安全倫理學必須創新研究方法。
西方倫理學家普遍認為,倫理理論原則在理論思維上的位階為:理論原則是處于上位的,而實踐問題是處于下位的,也就是說前者是處于抽象層次的,而后者是處于具體層次的M。故參考西方倫理學家的分類&6一19,筆者將比較安全倫理學的研究方法從邏輯上劃分為3種基本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雙向反思(上下互動)模式。事實上,這也是西方應用倫理學家們迄今為止普遍認同的一種方法論劃分方式。
通過考察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模式發現,自上而下模式是一種簡便高效的理論應用方式,其最突出的理論特征在于對已有安全倫理理論原則的演繹,在這個演繹的過程中,充分表達了對安全倫理原理或原則規范所具權威性的強調。相反,自下而上的模式往往表現出對現成倫理學理論或道德原則規范的權威性的挑戰,在思路上更能充分體現比較安全倫理學這樣一個新興學科的創新性。然而從應用視角來看,比較安全倫理學本質上是一種理論反思,雙向反思模式既不武斷地否定倫理理論的權威性,也不片面地強調“應用”的創造性,它強調平和的、審慎地進行理論修正與規范創造,這一點是自上而下模式與自下而上模式均不可比擬的理論優勢。在具體的學科應用中更具專業特色的研究方法也是大量存在的,限于研究目的,就不在此一一考察。
5結論
筆者將比較研究方法應用于安全科學與倫理學領域,創建了比較安全倫理學這一新的交叉學科,并得出以下結論:
1)提出了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定義,并確立了比較安全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及范疇,闡述了其研究模式及方法。
2)構建了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學科分支,并對其研究內容進行了闡述。從理論視角將其分為比較安全規范倫理學和比較安全元倫理學2個分支;從應用視角將其分為比較安全生命倫理學、比較安全環境倫理學、比較安全科技倫理學、比較安全經濟倫理學、比較安全政治倫理學、比較安全網絡倫理學、比較安全法學倫理學等分支。
3)比較安全倫理學結合了科學理性的對比分析方法和哲學理性的安全及倫理學研究,它處理的問題雖微觀,然而肩負的責任卻很重大。它涉及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具有廣闊的研究與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44: 3 -8.
[2] 劉星.安全倫理學的建構一關于安全倫理哲學研究及其領域的探討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2) : 22 - 29.
[3] 劉星.安全倫理與“道德的”安全管理模式建構J .經濟體制改革,2007 (6) : 165 -167.
[4] 劉星.安全倫理與安全生產一解析安全倫理命題,制定“道德的”安全生產激勵政策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7, 17 (6) : 79 -86.
[5] 劉星.加深安全倫理命題研究,推進安全倫理學學科建設一兼論安全倫理學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C].第一屆 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7: 11 -20.
[6] 吳超.安全科學學的初步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 17(11) : 5 -15.
[7] 吳超,易燦南,胡鴻.比較安全學的創立及其框架的構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 19(6): 17 -28.
[8] 吳超,楊冕.安全科學原理及其結構體系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2,22(11): 3 -10.
[9] 王婷,吳超.安全科學與安全學科研究的新進展[C].第二十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職業安全健康學術研 討會暨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 8-12.
[10] 陳松,吳超.比較安全教育學的研究[C].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73 -78.
[11] 高輝.試論倫理學的三種理論形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論文關鍵詞:企業家社會責任,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管理者社會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企業家的內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奈特[1](1921)指出所謂“企業家”就是那些“在極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決策”,并“必須自己承擔決策的全部后果”的人。彼德·德魯克[2](1985)認為企業家是為獲取利潤、并為此承擔風險的人,他們是能開拓新市場、引導新需求、創造新顧客的人。熊彼特[3](1991)認為“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張維迎[4](1999)認為企業家就是承擔經營風險、從事經營管理并取得收入的人格代表。厲以寧[2](2000)認為:企業家是那種不僅有眼光、有膽量、有組織能力,而且還要有新的觀念和新的決策方法、有利益導向的經營思想,并善于利用資本市場的人。根據以上學者對企業家的定義,本文認為企業家就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領導力、善于駕馭企業、能夠使企業長期生存并能為此而承擔風險的人?;诖?本文所界定的企業家不僅包括企業家,還包括企業高層管理者、企業領導者和經營者。
改革開放30年,企業家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衡量企業家最受尊敬的第一指標(何志毅,2008)。在洞察、開發和利用商業機會過程中,企業家最先能夠感知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企業家在采取競爭策略、創新產品、提供新的服務時,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能夠將社會因素作為企業重要的決策變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性成長。
近十年來,我國學術界和企業界較多關注企業層面的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實現方式,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然而企業文化論文,作為企業的決策者--企業家,他們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中起到什么作用?企業家應當承擔什么社會責任?影響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因素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對2000年以來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來源期刊中有關企業家社會責任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總結,分析了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研究現狀,總結歸納了近十年來中國的研究者們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導向、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結合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構建適合中國背景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概念模型、企業家社會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關系、企業家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作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企業家社會責任未來的研究展望,以期推動我國企業家社會責任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
二、企業家社會責任相關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的研究內容比較零散,其中關于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企業家社會責任的驅動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多。其余還有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與企業家精神、社會地位等因素的相互關系的研究。
(一)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內涵
隨著和諧社會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學者們開始關注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田豐,2004;朱貴平,2005;黎友煥,2007;趙曙明,2009)。學者們認為企業家如果能夠將社會責任因素作為企業重要的決策變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可持續性成長和和諧社會的建設。關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實質和內容,黃澤民[5][6][7] (2004,2005)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由其社會角色、現代社會生產形式、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論文提綱怎么寫。企業家社會責任的實質歸根到底是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他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可以分為兩部分:(1)直接社會責任,由企業特殊的社會功能所發生的責任,包括社會積累、保障就業、管理生產要素、產品創新等;(2)間接社會責任,與社會環境相關的責任,包括誠信、道德、可持續發展等。張銘業[8](2005)認為的企業家應有“職業責任”和“社會責任”。李洪彥[9](2006)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就是指作為特殊群體的一群社會個體所應承擔的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義務。黎友煥[10](2007)認為企業家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中起關鍵作用,企業家作為改革受益者理應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李君如[3](2007)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辦好企業,多提供就業機會,多交稅收,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出貢獻。
許多學者如陳孝兵(2008)、孫浩進(2008)等都認為有不少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含義存在著錯誤的理解,認為社會責任就是更多的捐款或贊助公益活動的行為,而忽略了產品、環境、員工等方面的責任。陳孝兵[11](2008)指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是新的“企業辦社會”,也不能等同于公益事業和社會捐贈,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孫浩進[12](2008)分析了中國社會環境背景下企業家社會責任存在的危機及應對對策,認為中國的企業家社會責任意識模糊,更多的時候采取了漠然或逃避的心態,使得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存在著潛在的風險;而政府對于企業家社會責任缺乏監督、指導和制約也是造成企業家社會責任危機的重要原因。
(二)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研究
個體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在理論上稱為CSR導向(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ientation,CSRO)企業文化論文,即個體對企業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行為的態度導向。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探討中國管理者的CSR導向(研究結論見表1),研究表明,企業CSR的履行程度,與企業管理者尤其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CSRO有很大的關系。其中,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3](2007)通過對企業法人代表的調查,反映了現階段企業家對CSR的認識與評價;晁罡等[14](2008)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企業領導者的法律、倫理、慈善3個責任取向正向影響、經濟責任取向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楊帆等[15](2009)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管理者個體的CSR導向具有經濟責任和倫理責任的性別顯著差異,以及法律責任的區域差異。陸雄文等[16](2009)對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社會責任導向進行了問卷調查,認為雖然目前受到資源限制,不少民營企業家都存在注重盈利的短期導向,但從長遠看來,民營企業家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會同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一樣重視并積極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表1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導向的研究
學者
研究目標
研究對象和樣本數
主要研究結論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7)
企業家對CSR的認識與評價
企業法人代表,有效問卷4586份
普遍認同“優秀企業家一定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高度認同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公益四個方面社會責任的意義;比較關注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企業履行法律和倫理責任方面存在欠缺現象較為突出;經營困難、素質不高、缺乏誠信環境、社會相關部門未很好履行職責是導致社會責任欠缺的主要原因。
晁罡等
(2008)
企業領導者的社會責任取向、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的關系
MBA和EMBA在職學員中的企業中高層領導者,有效問卷458份
法律、倫理、慈善3個責任取向正向影響、經濟責任取向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CSR取向、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三者關系中,企業社會表現起中介作用。
楊帆等
(2009)
中國管理者CSR導向
籍貫長三角洲地區,在上海浙江工作地MBA學員中的企業管理者,有效問卷118份
中國管理者個體的CSR導向具有經濟責任和倫理責任的性別顯著差異,以及法律責任的區域差異。
陸雄文等(2009)
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