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語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典籍 翻譯 文化傳播
1.漢語文化傳播的契機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北京奧運會的魅力不在于開閉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鳥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題、多視角,立體鮮活地展現了傳統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的風貌與開放中國的胸襟。對于中國而言,經濟騰飛固然重要,文化復興更加意義深遠,后奧運時代我們應更好地落實“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
據
統計,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全球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一方面表明漢語作為一種世界語言和商業語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對漢語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目前,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層次,雖然每年到中國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選手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能夠認知的人并不占多數,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膚淺了解來自有限的影視作品或其他大眾傳媒。漢語作為文化的有力載體,應當利用全球“漢語熱”的契機扭轉這一局面。世界范圍內,懂漢語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語了解漢語文化成為中西文化的橋梁,承載中華文明的典籍的翻譯影響日益深遠。
2.典籍承載的漢語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文明千百年來形成的價值觀念及其獨特表達方式。古希臘羅馬的文明傳統與古猶太教一基督教傳統,經現代轉型合力打造出了強大無比的現代西方文明。中國文明傳統由于近代救亡情勢的危急而被攔腰斬斷,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被擱置乃至誤導,沒有文化支撐的文明力量不僅捉襟見肘、后勁乏力且難以持久。
中國文化傳統與當代文化潮流的結合點,在于中國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那些至大至剛的人格獨立精神與擔當社會責任、天下道義的道德負責精神,這種精神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與全球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的社會潮流非但不抵觸,而是非常合拍。同樣,中國道家思想中追求個體自由、生態和諧的精神智慧,佛教眾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與當代環境保護主義、生態神學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樣是參與全球文化對話與交流的文化基點。中國文化向全世界貢獻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司馬遷等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著述家,這些偉大人物不僅與同一歷史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印度教與猶太教的先知們并駕齊驅,且過之,至今仍是人文智慧和生態智慧不可企及的最高典范。
3.典籍翻譯的現狀
世界文化交流本該是雙向的輸人與輸出,交流的雙方是互為主客體,以雙方各自對對方的需要為基礎,以雙方各自對這種需要的意識為前提。然而,過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這樣。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黃中習,2007)。21世紀不僅是東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紀,而且應當是從“以西方文化為主流”轉向“以東方文化為主流”的世紀。馬祖毅、劉重德、楚至大、許淵沖、黃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國、卓振英和黃國文等國內學者的有關著作與譯著豐富了典籍翻譯這一尚未完全開發的領域。然而,典籍翻譯依然是我國文化傳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從總體來說,還沒有有計劃地、系統地、全面地通過我國自己的譯者向國外的讀者譯介。
4.典籍翻譯與傳播的途徑
跨文化傳播學可以為典籍翻譯提供許多理論的支持,我們在研究接受美學的時候,會講到“接受視閾”和“前理解”的問題。任何人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候,都會基于他們的本土文化的“前理解”。實踐證明,總是那些與本土文化相近的外來文化和理論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對中國人是如此,對外國人也是如此。
在采用跨文化闡釋的方法來闡釋中國文本方面,我國的學術前輩嚴復、梁啟超、王國維、、錢鐘書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為我們向世界解說中國文化的理論資源。在向外國人講授《周易》、《春秋》時,當然可以按照司馬遷的解釋,說《周易》的寫作方法是“本隱之顯”,《春秋》的方法是“推見至隱”,但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說明,所謂“本隱之顯”,就是“外籀”(即演繹法),“推見至隱”,就是“內籀”(即歸納法),這樣外國友人會更容易理解,有益于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關鍵詞:河北;孔子學院;現狀;前景
本論文為2013年河北省教育廳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Q13101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4月3日
一、河北省孔子學院現狀
自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之后,在全球漢語熱的大背景下,孔子學院開始在世界各國落地發芽,我國建立孔子學院并不是單純的輸出孔子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向世界推廣漢語以及中國文化,促進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文化的宣傳與融合。
(一)孔子學院建立初具規模。2002年,經漢辦批準后河北經貿大學與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合作建設河北省第一家海外孔子學院,這是河北省著手創辦孔子學院,海外推廣漢語教學的第一步,截至2010年8月,河北省的7所高校、4所中學承辦了孔子學院以及孔子課堂教學建設工作。自此,河北省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工作正式拉開序幕:石家莊語言文化交流專修學院承辦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孔子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承辦美國特洛伊大學孔子學院,該所孔子學院在2012年12月16日至18日召開的第七屆孔子學院大會期間,獲得了國家漢辦頒發的“2012年全球優秀孔子學院”獎項。特洛伊大學孔子學院這一獎項的獲得,不僅是國家漢辦對該孔子學院中外雙方合作院校辛勤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對河北省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時也為河北省其他孔子學院的發展樹立了典范;此外,燕山大學承辦美國托力多大學孔子學院、河北傳媒學院與巴西巴西利亞大學共同建設的巴西利亞大學孔子學院;河北師范大學與印度尼西亞大學共建的瑪達拉塔基督教大學孔子學院,與秘魯大學共建的里卡多帕爾瑪大學孔子學院;河北經貿大學繼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后,又承辦了河北省在非洲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學院――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
(二)教學進展不斷突破,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鬃訉W院是全球范圍內主要的漢語言和文化傳播機構,相對于單點的課堂教學,海外孔子學院更適宜采用多種渠道,抓住機會,全面推廣漢文化。孔子學院的發展有益于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有關當代中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隨著教學工作的不斷深入、細化,孔子學院的相關教學活動越來越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F以創辦的孔子學院多數已經結合當地學生需求和社會實際,編寫了日常漢語會話和商業、旅游、經濟等實用漢語教材,配備了相應的音像材料,并根據學生的年齡、職業、等不同實際進行目標教學。
以河北經貿大學與加德滿都建立的第一家孔子學院為例,在初始階段,教學工作主要圍繞漢語知識普及,志在為熱愛漢語的朋友們提供專業的、全面的漢語教學。以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孔子學院為例,2008年分別開設了本科及兩個中學班的漢語課程和中國文化課,并舉辦了相應文化藝術活動,營造漢語學習環境與中國文化氛圍。相較而言,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等發展中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大多以掌握一種謀生手段為學習目的,因而課程安排以商務漢語、導游漢語等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為主。如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開設的商業漢語項目、中文導游項目、漢語教師培訓項目等以全社會為主要受眾,全面推廣實用性漢語教學。隨著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孔子學院在不斷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全球經濟文化交流的方向上邁進。
二、河北省孔子學院發展中的問題
(一)合作辦學模式單一,數量不足。河北省共有47所直屬于教育廳的普通公辦和民辦高校,但截至目前全省承辦的海外孔子學院僅有9所,遠遠落后于北京等城市。在全球漢語熱的背景下,平均每6天就會誕生一所孔子學院,雖然河北省承辦的海外孔子學院數量逐年穩步增長,但相較而言仍然是承辦孔子學院的“貧瘠地區”。縱觀我省全球孔子學院的地理分布,美國、亞洲地區各占三分之一,南美洲、非洲次之,歐洲、大洋洲則較少;再合作模式方面也較為單一,多數局限在高校合作的模式上,而現有孔子學院建設模式共有四種,分別是:①中外高等學校合作辦學模式;②中外高校聯合跨國公司合作辦學模式;③外國政府與中國高校合作辦學模式;④外國社團機構和中國高校合作辦學模式。由于孔子學院創辦模式的局限,使得漢語推廣工作難以大規模開展。
(二)內部專業存在融合問題,漢語推廣遭遇困難。隨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以及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很多國外高校早年便開設了關于中國文化的課程,因而相當多的申辦孔子學院的外國高校本身的漢語教學的歷史以及漢語研究基礎都是十分悠久和豐富的,盡管孔子學院成立之后使得部分教學活動更加貼近中國傳統文化,但也確實存在原有教學機構設置的漢語學分課程或漢語學位專業課程并未與孔子學院教學相融合的問題,他們是各自為陣,孔子學院只能在漢語培訓課程和舉辦漢語和中國文化活動中擇一開設,即便是開設了學分課程,選修者也寥寥無幾,使得學院在合作方校內開展漢語推廣工作困難重重。
(三)師資單薄,教學設置缺乏專業性。河北省承辦的海外孔子學院教師來源主要由國外合作院校漢語教師、中方漢語教師、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學生以及當地聘任的漢語教師構成。不同的孔子學院的教師數量、種類分布也不盡相同,有些孔子學院的教師僅僅只有一兩名中方教師。并且隨著合作院校對孔子學院的日益重視以及學院的擴大宣傳,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和文化推介活動越來越多,漢語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也就日益突出。除此以外,有些國內外派的教師雖然在漢語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但由于不了解當地的教育情況,仍然不能完全勝任當地的漢語教學工作。
另外,在教學上,教材和課程設置都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不同國家、地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各異,教學側重點也必須隨之改變以適應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F有的教材還很難滿足各國各孔子學院的特點和需要,缺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在適應當地漢語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三、河北省孔子學院發展建議
(一)合理利用已有資源,積極創辦多元優質孔子學院。河北省政府在中外合作辦學相關政策上的態度一向是支持在“引進來”的同時積極“走出去”,鼓勵河北省高校到海外建設孔子學院,為各個孔子學院的建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各高校應借著“漢語熱”的東風,積極尋找合作機會和合作伙伴,在保證國內漢語教學的持續發展外,把一部分師資力量轉移到國外,建立海外漢語教學基地,為傳播漢語言文化,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做出自己的貢獻。
由于省內各高校與俄羅斯、韓國、日本國家的高校都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和聯系。俄羅斯、韓國等國近年來漢語熱不斷升溫,來河北省學習的留學生一直呈增長趨勢。河北省應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到這些國家建立孔子學院,滿足那些希望學習漢語卻沒有機會走出國門的群體,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合作辦學模式選擇上應多嘗試創新,在全面推廣漢語文化傳播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展開孔子學院的辦學工作。
(二)提升師資層次,使得孔子教學專業化。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建設好孔子學院的關鍵所在,為了保持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孔子學院總部應加強對中國國內外派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的培訓力度外,與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合作建設一支了解當地教育狀況、勝任當地漢語教學工作的師資隊伍,是孔子學院未來教師培養的發展趨勢。在今后漢語教師本地化的過程中,孔子學院將為漢語教師的培訓提供教材、課程、教學資源以及形式多樣、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培訓模式。隨著孔子學院建設的不斷完善,新的形勢和任務對孔子學院的中方領導和老師在素質和業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方院長和教師需要加強自身建設,拓寬知識領域,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跨文化工作的能力;要善于從工作中和其他孔子學院的經驗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以適應新的工作需要。為了形成孔子學院的漢語教育特色,需要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群和在校學生開發長期和短期不同課程的漢語教材,進一步深化漢語教學教法研究;結合當地的教學情況、學生學習特點,孔子學院應獨立或與當地學校、中方合作院校共同研發各類漢語教材,出版更多更好的特色教材,并開展具有廣泛影響、有特色的文化活動,以多種形式展開漢語深度推廣工作。
關鍵詞:慣用語;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1961年,馬國凡在《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中認為“撐門面”、“敲警鐘”等詞語是慣用語,拉開了我國慣用語研究的篇章序幕雖然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在此期間,漢語慣用語取得的成績卻是顯著的。由于歷史原因,對慣用語的研究中斷了一段時間,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慣用語的研究才得以恢復。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對外漢語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于慣用語的本體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使得這一時期的慣用語研究達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慣用語的研究上來,產生了大量的著作和期刊論文。這時期的慣用語研究無論是從橫向的廣度上還是縱向的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筆者基于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及一些相關論文,綜述各家之論點,希望為今后的漢語慣用語教學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漢語慣用語本體的研究現狀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慣用語的研究,本體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學界關于慣用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慣用語的語義研究。如陳光磊認為:“慣用語就是具有語義變異特征的一種定型短語,其功能相當于一個詞而呈現出明顯的日語格調和修辭色彩?!备吒钖|、張志清認為“慣用語是以動賓關系為基本語法結構,以二字格為基本形式,以比喻引申為基本修辭手法和表意手法的固定詞組?!贝送饫钚薪≡凇稇T用語的研究和規范問題》中把慣用語語義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馬國凡、高歌東也在《慣用語》一書中也對慣用語語義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這些都是從語義的角度對慣用語進行了深度的挖掘,為慣用語的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慣用語的文化內涵研究。慣用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最早認識到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學者是羅常培,他的《語言與文化》主張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語言,開創了語言文化學的先河。但是這本書只是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它更多地是從宏觀的角度去探討語言文化的東西,并沒有詳細的分析某一語言的文化現象,也沒有涉及到更多地慣用語文化。此后隨著慣用語關注度的提高,關于慣用語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多,如陳華琴在《現代漢語慣用及其語內涵分析》中總結了慣用語語義折射出的三種文化,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此外,還有王俊《淺論包含飲食語素慣用語的文化意蘊》,辛菊、唐華《淺論包含服飾語素慣用語的文化意蘊》,李艷萍《簡論用語的文化價值》等等。從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慣用語,更加全方位的剖析了漢語慣用語,使得本體的研究從廣度上得到了拓展,也對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慣用語的研究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漢語事業也隨之取得了不斷的發展,進而漢語學界中的很多學者輾轉到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的領域中來,我們根據研究角度的不同,把這些專著期刊大致歸為以下幾類:
1.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如王進在《漢語慣用語隱喻的發生機制》則將相似性作為慣用語隱喻形成的基礎,并提出是語用環境的促動創造了相似性。陳明芳在《慣用語認知機制及其詞匯語義特征》中“主要運用認知語言學的三種認知機制,即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和規約常識,來分析慣用語的理解過程?!痹撐恼聫恼J知學的角度分析了慣用語,給我們的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車曉庚的《慣用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與應對策略》“從探討慣用語的基本特征出發,借鑒心理學研究漢語慣用語模型,分析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慣用語實際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構想如何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钡窃撐恼轮皇浅醪浇梃b心理學進行探討,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2.二語習得的角度。如馬曉娜(2008)“對留學生使用漢語慣用語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得出語法偏誤、語義偏誤、語用偏誤的具體原因?!崩顕郏?005)認為“在對留學生進行慣用語教學時,要針對其錯誤之處進行分析,從而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這篇文章也是進行了比較淺顯的探討,沒有太大深度,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的具體方法也并未真正的涉及到。袁曦(2006)“對外國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慣用語偏誤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總結提出了慣用語教學的教學手段”,但是這篇文章只是泛泛而談了教學方法,針對性的具體建議不多。
3.國別化的漢語慣用語教學。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于學習主體學習者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針對學習者國別化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潘明霞在《英漢“身體互喻”詞匯對比研究》一文中從英語和漢語的角度重點分析分析了慣用語中身體部位之處以及慣用語中文化的差異,孫自輝(2007)則從英語慣用語的角度入手,解讀了中英文化內涵,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很好,但文章從淺層去分析,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崔舜圭在《中韓慣用語比較及教學研究》一文中主要分析了中韓慣用語的不同以及韓國學生出現偏誤的原因,但是漢語慣用語教學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頭重腳輕,造成了結構上的不均勻。
三、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研究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它已成為專家、學者和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但從學術發展及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說,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而言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1.研究的不深入、不具體。目前對外漢語中的慣用語教學的很多研究都是泛泛而談,并沒有進入深度的挖掘,還缺乏深入的、具體的分析和探索。
2.國別化研究的不均衡。國別化研究發展的不平衡在現漢語慣用語教學中的一大問題,有些國家被研究的很透徹,而有些國家根本沒有涉足。比如英語國家的慣用語研究高達上千篇;日韓的漢語慣用語教學也不少,而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慣用語教學的研究卻寥寥無幾。
所以為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更好的發展,以上現象應當值得我們去關注、去反思,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待進一步開拓。
參考文獻:
[1]高歌東.慣用語再探.[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2]崔舜圭.中韓慣用語比較及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關鍵詞:漢語教育 泰國漢語教育 發展問題 對策
一、泰國漢語教育現狀
雖然泰國的華僑私塾教育開始得很早,但是現代意義的海外漢語教育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正式形成。從1909年泰國開始廢除私塾與興辦學校之后,泰國漢語教育就逐漸地發展,而且在發展當中也不斷地得到大量的支持(見下面圖一)。隨著漢語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和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地擴大,泰國政府對漢語教育的政策也日益寬松。時至今日,漢語成為在泰國為新的潮流,泰國政府的各個部門在公開場合多次闡述漢語對促進和發展本國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學習漢語,并派很多人員來中國在不同的高校攻讀研究生與博士學位。
目前,泰國的漢語教育可以說不比其他語言教育發展得差,漢語教育在泰國現在能夠接受各個層次的學習需求,它可以分成四種:(1)中小學教育;(2)高等教育;(3)職業教育;(4)非正規漢語教育?,F在發展的最好就是高等教育。據調查與統計顯示,泰國高校設置漢語言專業的學位課程己有55所。它們中可以分別為40所公立大學和15所民辦大學。所授予的專業名稱大致可分為:漢語、對外漢語教學、交際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商貿漢語、外貿漢語、經貿漢語、旅游與酒店漢語、中國學等。跟高中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太復雜,由于很多商店和企業是華僑華人的企業,因此漢語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通過學漢語找到很好的工作機會。至今辦漢語課程的職業學校從47所已增至68所。在泰國政府積極促進漢語教育的同時,非正規漢語教育的漢語補習班也跟著快速的發展,這些學校的優點是學校管理系統比較靈活,能夠自由開設補習班、聘請教師、安排課程、課時、教材等。
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較慢的是中小學教育,此前由于一直以來政府只允許在小學一至四年級開設中文課程,因此泰國的華?;旧隙际切W。為了提升運用漢語的能力,當時一些華人社團董事會謀求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建或另行籌建中學。自從2006年泰國教育部推行《戰略規劃》,泰國屬于政府的學校都開設漢語課程。泰國漢語學校再一次回到復興時期之后,漢語學校獲得公眾的信任,人們紛紛送子女上漢語學校,“漢語熱”功不可沒。對于目前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現狀,一般分為三種學校:漢語學校、開漢語課程的公辦學校以及開漢語課程的民辦學校。
此前泰國人的想法受到先前的漢語學校的態度以及教育質量的影響而產生負面作用,他們認為漢語學校的教育質量比不上公辦學校??墒乾F在的漢語學校也隨著社會變化提高教育質量,使更多公眾接受。根據漢語學校會的資料,目前全泰國有125所學校,大多數是由華僑華裔成立與贊助辦學。公辦和民辦學校處在起步階段,在師資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現在泰國漢語教學的主要力量全是靠中國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本地的部分教師不是中文系畢業,而是其他專業畢業的,他們原來負責其他課程,漢語知識并不夠,漢語水平也不是很高。漢語學校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相比,漢語學校管理形式有更悠久的漢語教育歷史和豐富的漢語教育經驗。公辦學校沒有中方或華人協會參與管理,只是由泰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委員會來管理,所以學習漢語的氣氛比較單調,沒有像漢語學校和民辦學校一樣比較有濃厚的氣氛。雖然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在泰國曼谷以外各府的漢語學校,教學質量方面和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發展得比較快,可是泰國教漢語的學校也不是全都有良好的情況。在曼谷漢語學校,還有些在發展改變中,沒有隨漢語熱的潮流而發生較大改變。
中小學是教育的基礎,跟其他泰國三種教育相比,中小學的漢語教育還不夠理想有待改進。為了提高整體的泰國漢語教育要先從中小學的開始,本文考查并研究分析了泰國中小學的漢語教育,提出了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本文下面的內容可以分為: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對策以及結語。
二、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通過研究分析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情況,本文發現還存在著如下四個問題:一是泰國教育部門的問題,泰國政府沒有專門負責漢語教育管理的機構,在操作層面多機構重復交叉管理,泰國中小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決策沒有科學化。二是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問題,缺乏培訓導致教學能力良莠不齊,待遇低導致漢語教師不能安于教學。三是中國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與漢語志愿者的問題。一些教師與志愿者在物質生活和跨文化交際方面存在困難。四是漢語教材、教學手段缺乏針對性、不夠現代化的現象
三、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的對策
針對前一節分析的泰國漢語教育面臨的問題,泰國中小學的漢語教育發展對策可以分成四個方面(見下頁圖2)。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1.改善管理和課程。關于管理方面有兩個建議:一是制定泰國漢語教育人才計劃。政府必須支持并提供漢語教師進修的機會,使漢語教師通過進修提高自己的漢語和學術水平,積極地解決漢語教師資格證的問題。二是政府應該支持漢語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員,泰國現在與中方聯系交流的工作都是由漢語教師負責的,這也影響教學的核心功能。漢語行政人員除了能減輕漢語教師的行政工作量還能為漢語專業畢業生帶來就業的機會。在課程方面也存在了一個水平標準的問題,雖然漢語己納入標準課程,但各所中小學校對漢語課程的結構與水平并不一致,泰國政府應制定漢語水平標準機構,對漢語教育的評價產生水平標準的向導作用。
2.改善漢語學校的管理。目前,泰國漢語教育越來越凸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漢語學校管理人員的匱乏。這也是泰國漢語學校發展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原有管理人員老化,已經嚴重影響到漢語教育的發展。不懂教育管理的人員,沒有新的教育理念、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也在阻礙著漢語教育的發展。因此,除了寄希望于中國為泰國培養一批漢語教育的教學骨干充實到各類漢語學校里去以外,還需充分地發揮來泰國教師的作用,由他們來幫助培養泰國本土的骨干教師,利用各種培訓班、講習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泰國的漢語學校雖曾經歷風雨與波折,但是仍然為社會各界培養了不少棟梁之材。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教師勤奮耕耘、無私奉獻,為發展漢語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泰國政府、社會都十分重視和關心漢語教育事業。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漢語教育事業面臨著挑戰與契機。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環境、走標準化教學之路,已成為泰國每一所漢語學校的當務之急。
(二)提高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禮遇
與其他國家相比,泰國文化更加尊敬教師,來泰國當教師會讓其感覺到被崇拜和尊敬。不過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如不斷改善對外漢語教師的工作環境、經濟待遇、建立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工資額外津貼制度,建立教師職業的威信。此外,要讓對外漢語教師真正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有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感。學校的管理也要真正從理念出發,確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靈魂”的學校發展觀,使教師在學校感到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工作者的尊嚴與價值,這是穩定教師隊伍的有效保障。
(三)提升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水平
泰國政府應該對中國國家漢辦派來的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提出規定,例如,年齡、對外漢語或者漢語言文學的專業背景、教師資格證書、教書經驗、泰文和泰國文化的理解與交流程度、中國文化了解與傳播能力、吃苦耐心開朗的性格等以外,中國國家漢辦也應該通過嚴格的要求、選拔和培訓,才能夠使來到泰國的漢語教師與志愿者都能很好地代表中國形象并傳播漢語言和文化。培訓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1)加強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培訓。為了避免教師與志愿者對泰語和泰國文化的誤解,來泰國之前,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應該參加泰語和泰國文化培訓。有時候按照中國文化去教課,會引發誤解,教師也不懂該怎辦,學生們也帶了不好的心情來上課,使課堂環境緊張,學生就不想學習,可能會對漢語造成偏見,教師自己也沒有成就感。所以應該有兩種培訓:一是教前培訓;二是課堂培訓。比方說先當助教然后才有資格教課。(2)有嚴格的規則考察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水平。將志愿者派出去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之前,漢辦應該用嚴格的規則考查他們的漢語水平和漢語授課能力。(3)提高漢語教師與志愿者代表中國形象、傳播漢語言文化的能力。(4)加強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社會交際能力。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光是來教漢語的,還有加強中泰友誼的使命,所以參加學校安排的活動、幫助泰籍教師與泰國籍漢語教師安排活動以及了解校園環境,保持同事之間的良好關系也是必須的。
(四)改革漢語教材
教材是教師傳授語言和文化知識給學生的一種工具。漢語教育在泰國屬于一種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的教材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教材,泰國學習漢語教育的學生除了有華語方言背景的華裔還有母語與漢語不同的本土泰國人,運用引進的漢語教材,使他們不僅對漢語感覺到陌生,而且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的理解更加難度,可見泰國漢語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重要性。雖然目前泰國教育部門已和中國國家漢辦聯合編寫屬于泰國本土化的漢語教材,但處于初步階段,類型不多,許多院校使用的漢語教材還是從外國引進的。為了有效地提高泰國漢語教育效果,本文建議泰國教育部門要加倍努力委托中國教育部門們幫助合作編寫更多而且適應于泰國國情本土化的漢語教材,編寫教材討論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考慮現代科技對漢語教育的幫助,教材內容要符合各階段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難易要適中,教材內容的詞匯與語法應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有泰文解釋詞語和語法的需要,語言教材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質,基礎階段的語言課程教材主要以語言技能訓練,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泰國有著悠久的漢語教育歷史,經歷了過去種種曲折發展的過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泰國政府開始放寬對漢語教育的管制,使漢語教育在泰國蓬勃興起。隨著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和經濟貿易關系的日益擴大,漢語教育成為泰國人學習外語的新潮流,許多院校都紛紛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快速增長,在漢語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泰國政府主導,泰國教育機構各部門努力在中方中國國家漢辦的真心全力協助與支持下,對泰國漢語教育發展項目的戰略加大力度推出更靈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致力于促進泰國漢語教育各方面的發展,加速培養漢語教育的私資隊伍和有漢語交流技能的人才,以緩解對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障礙。
參考文獻:
[1]陳秀珍.泰國漢語教學現狀及展望,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杜宗景、緱廣則.泰國漢語教學問題分析及對策.經濟與社會發展。
[3]方穎.漢語國際推廣的雙贏取向,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耿紅衛.泰國華文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梳理,八卦僑刊。
[5]黃漢坤.泰國高校泰籍漢語教師及漢語教學現狀,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作者簡介:
【關鍵詞】對外漢語;英語;外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目前,“漢語熱”正在全世界蔓延,與之相應的是,對外漢語專業這個朝陽學科正在蓬勃發展。對于這門新興的學科,我們一直在進行跟蹤調查與研究,探索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中最合理的外語課程設置,并結合研究成果對教學進行了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前的教學情況
為了適應漢語國際推廣的趨勢,培養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人才,哈爾濱師范大學自2003年開設了對外漢語本科專業。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較深漢語言文化功底同時熟練掌握英語,能在國內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實用型專門人才。
1.1培養目標:在英語課程設置上,我們的目標是把英語作為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專業課,使學生具備用英語講授漢語的能力。
1.2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在該專業設置之初,我們參考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對外漢語專業設置的情況,把英語定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媒介語言,在專業課中設置了接近50%的英語課程。開設的課程有:英語精讀(288課時)、高級英語(76課時)、英語泛讀(104課時)、英語口語(76課時)、英語聽力(104課時)、英語寫作(33課時)、英漢翻譯(36課時)、歐美概況(45課時)、英美文選(45課時)共9門課程,占專業課總科目的近40%,共807課時,占專業課總課時數的約50%。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高校英語專業的教學內容基本相同,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1.3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對對外漢語專業4個年級的學生實施該課程設置,一直進行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級在大學三年級時參加大學英語六級考試的過級率均超過90%。但隨著教學的逐步發展,這種課程設置的弊端也逐漸顯現。首先,對2003級學生在大學四年級時進行教育實習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了過度依賴媒介語的問題,在詞匯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用英語解釋漢語在教學中是比較方便的方法,但過多地使用媒介語是不符合對外漢語教學適當使用媒介語的原則與要求,而且也不利于留學生對漢語的理解、記憶與運用。其次,在調查中,學生普遍反映英語方面的不足影響了其漢語教學的效果。這些不足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與外國人交流存在語言問題;第二,用英語向留學生介紹中國文化相關知識存在語言困難;第三,在閱讀對外漢語專業的英文論文時存在理解困難。再次,在教學中面對母語為非英語的留學生時,使用英語作為媒介語存在問題。最后,學生還反映,這樣的課程設置需要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用有限的精力學習近于中文和英語兩個專業的所有專業課,導致他們出現了英語水平不如英語專業學生而中文專業知識不如中文專業學生的尷尬情況。
綜合得到的調查結果,我們認為,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達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但存在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足的問題。
2課程改革情況
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我們依據調研結果在2007年對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中的外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
2.1改革的必要性:目前,日本、韓國、法國、德國等非英語國家學習漢語的需求在日益增強,這些國家的漢語學習和“漢語托福”(HSK)考試需求已經在世界位居前列,這凸顯出只把英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學媒介語存在極大的問題。綜合這一形勢并結合學生們在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我們覺得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外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2.2改革中培養目標的調整:改革以前,英語課程的設置在整個對外漢語專業課程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把英語的學習作為等同于漢語學習的重要任務。這樣,漢語作為本體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過于注重“對外”而沒有突出“漢語”。改革中,我們把外語定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輔助工具,更強調對作為學科根本的漢語的學習。
2.3改革的具體實施:在2007年末,我們著手進行改革。改革后的課程設置和新的教學內容于2008年在對外漢語專業2005級1班、2006級1班和2007級1班、2班實行。我們實行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整結構:改革以前,英語課在對外漢語專業的專業課中約占50%。在改革中,我們對英語課進行了壓縮,把英語課在專業課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0%左右。相對于改革以前,漢語知識、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法在專業課中的比重提高,對外漢語專業的“本”得到了鞏固。
(2)英語教學有所側重:改革以前,我們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一齊抓,沒有特別側重培養英語實際應用的能力。在改革中,我們突出了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加強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讓學生能夠實現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進行無障礙交際。
(3)變革內容:我們在改革中增設了英美文選、英語研討技巧、跨文化交際學等課程,而對于原有的課程,我們刪減了不必要的部分,對教學內容也做出了調整。
首先,針對對外漢語專業學生今后會在國外教授漢語的現實情況,我們在英語口語課中,更強調對生活用語的訓練,在課程中設置了更多的生活場景,增加學生與外教進行對話、交流的機會,為學生今后的國外生活打下語言基礎。
其次,為了提高學生獲取國外語言教學界的先進理論成果的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科研的能力,我們在英語精讀、泛讀課中增加了對對外漢語教學科研論文的閱讀與學習,培養學生研讀本專業英語論文的能力。同時我們對以往的英語寫作課教學模式也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對寫作前搜索英文材料的教學,從搜集材料、分析材料、進行創作等方面進行綜合地教學與訓練,并要求學生們用英語撰寫學年論文。
3改革的結論
首先,我們在改革前進行了廣泛地跟蹤調查與研究,并結合了權威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實施改革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真實、科學的。
其次,此次改革真正適應了對外漢語專業教學對外語的要求,更滿足了學生現在以及今后對外語這個交際工具、教學工具的需求。因此,我們此次改革具有極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綜合來看,我們此次進行的改革在對外漢語專業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改革的創新性也決定了我們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和科研中,我們還將繼續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爭取為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7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圖式 教學策略
引言
當前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世界文化步入多元化的發展時代,世界各國語言交流日益頻繁,各國也將大力推廣本國語言、傳播本國文化作為提升本國國際實力的重要手段。漢語作為世界第一大語種,其推廣與傳播不但會增進國際間的理解與合作,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樹立我國的國際形象。對外漢語教學是傳播推廣我國語言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力不斷提升,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中國文化熱與世界漢語熱的潮流,大大加快了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也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外漢語教學承載著傳播我國漢語文化的重任,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幫助漢語習得者跨越文化差異的障礙,理解文化間的差異,掌握所學知識隱含的意義,才能真正產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一、圖示與文化圖示概述
英國心理學家F. C. Barlett于上世紀30年代首次提出了圖式這一概念,而隨著人工智能專家Rumelhart對圖示理論的完善,圖式理論得以廣泛應用于語言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圖式理論是認知心理學解釋人的認知心理過程的理論,其核心內容是一種知識結構,一種認知的方式或手段。圖式是動態的,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就是在個體“能動的調節下不斷同化和順應的雙重建構結果”。同時,圖式又是人類建構知識、交流與溝通的機制,它通過同化、順應、調節這三種方式使圖式不斷重組與激活,以實現不同文化背景間的交流與溝通。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卡雷爾將圖式分為兩類,即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而文化圖式屬于內容圖示的范疇,是文化在人類大腦中的具體表現形式,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圖式可以理解為文本之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民俗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作為存在于人腦中的本民族文化觀念的總和,文化圖式的形成與每個人身處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其文化圖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成員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二者文化圖式的重合利于交際的成功,而二者文化圖式有缺損或是沖突,則會造成交際的障礙。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構建文化圖式的重要意義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外國學習者對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的興趣,使學習者能運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解讀漢語文本,增進中外和諧友好,促進中外的友好交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圖式的知識結構或結構塊的形成基于外國學習者的基本生活經驗,而學習者本身的文化圖式是其所在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彰顯了學習者所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得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繼而不知不覺地將其母語文化圖式誤用于對漢語的理解與認知上,從而干擾了學習者對漢語文化的理解及其漢語語言的表達。因此,對外漢語教學除了傳授必要的漢語語言知識以外,還應積極幫助學生構建中國的文化圖式,為其搭建一個涵蓋了漢語的聽、說、讀、寫教學的文化網絡系統,使其理解中國的歷史傳統、風土人情、感知世界及認知思維的方式等深層文化,擴大學生對漢語知識文化圖式的習得,增加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及趣味性,不斷提高外國學生的漢語新輸入信息與已有圖式匹配的機率,從而更好地完成信息處理,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異引發的學習障礙甚至誤解,有效提高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適應漢語社會的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習者運用漢語有效順暢地交流的能力。
三、基于文化圖式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一)融會貫通,激活已有文化圖式
由于世界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因此不同國家的文化圖式具有一定的民族差異性,但是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所說,一切人類語言都具有共同的特點。美國翻譯理論學家Nida也曾指出,世界的語言和文化有90%的相似之處,僅有10%是不相似的,可見不同民族之間同樣會擁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意向,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圖式勢必會擁有諸多共性,漢語以及其他語言理應具有共同的發展規律和表現形式,這種一定程度的文化圖式重合現象為跨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提供了可能。外國學習者在接觸到語言材料時,往往利于其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來的文化圖式,尤其是表層文化圖式加以認知,而人腦中的各層文化圖式是相互聯系的,因此當一個人腦中的某一層文化圖式被激活后,其上一級的文化圖式結構也隨之被激活起來,而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往往不會主動、有意識地調動自身已有的文化圖式去理解漢語知識,致使學生對漢語知識的內涵及語言表達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秉承融會貫通的理念,在有機融合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漢語及學習者母語之間所共有的那部分文化圖式,并通過介紹、提問、討論等諸多方式,引發學習者的知識聯想,充分激活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與漢語文化相關聯的那部分文化圖式,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文化圖式去聯系并認知、理解漢語知識,順利地從原有的文化情境遷移到漢語的文化情境中來,形成文化正遷移。例如,在給歐美學生教授“殺雞取卵”這一漢語成語時,可以引用希臘寓言中農夫殺鵝取金蛋的故事,以此激活學生的關聯文化圖式,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殺雞取卵這一成語比喻的是只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長遠打算的行徑。又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和諧”這一漢語詞匯時,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一詞匯背后隱含的中華民族傳統中庸文化,并借由英語的“harmony”這一詞匯,激活學生頭腦中與“和諧”相關的文化圖式,加強學生對“和諧”及其背后的中國傳統中庸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為新的漢語文化圖式的構建奠定基礎。總之,人類在與社會、自然的交互過程中,往往會形成一套共有的文化圖式網絡認知結構,因而漢語與學習者的母語勢必會有很大一部分的共同關聯之處,對外漢語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活學生頭腦中原有的文化圖式,促使學生提取并利用自身原本存儲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去聯系新的漢語信息知識,繼而準確地理解并整合漢語知識,以提高對漢語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運用漢語的交流能力。
(二)加強滲透,構建新的文化圖式
由于外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運用自身已有的文化圖式及認知習慣去理解漢語知識,而在學習者身處的文化背景與漢語的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的境況下,學習者對漢語的認知常常會出現偏差和誤解,因此對外漢語教師不但要融會貫通,激活外國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與漢語文化相關聯的那部分文化圖式,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漢語知識,還需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包括漢語詞匯或成語的文化內涵、背景知識及文化典故,中華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生活習俗、肢體文化,中國的歷史、政治、地理、經濟等社會背景知識等,幫助學生理清中國與其母語國家在價值觀念、文化習俗、道德標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幫助學生建構并擴大新的漢語文化圖式,引導學生運用對不同文化殊事物的感性認識去解讀漢語文化與其母語文化,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內涵,不斷調整自我觀念,排除母語的干擾,在內心深處建構起大量的漢語文化背景圖式,以全新的文化意識去理解漢語文化,真正從心里上認可漢語在文化環境中的合理性,從而有效突出漢語的實際應用功能。當然,漢語文化的滲透以及外國學習者漢語文化圖式的構建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一蹴而就的,需要對外漢語教師在語音教學、漢字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等環節中有意識地、系統地逐級深入,多管齊下地開展諸多中華專題文化,并在對外漢語的初級、中級、高級課堂中由表及里地加以傳授,從而幫助學生存儲對漢語文化的感知及概念信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解碼及表達,有效提高學習者對漢語的認知能力及學習效果。
(三)多管齊下,豐富漢語文化圖式
對外漢語教學的環境及條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且現行的對外漢語語言教材中有關文化因素的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漢語文化類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也缺乏綱領性的指導,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管齊下的方法,秉承針對性、實用性、層次性、點面結合的原則,加強漢語文化背景知識傳授與輸入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不斷豐富并鞏固學習者腦中的漢語文化圖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者習得漢語,運用漢語有效交際的能力。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采用映射解釋法、對比討論法、實踐體驗法等不同方法,給學生營造跨文化交際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其課堂主體性,豐富學生腦中的漢語文化圖式。映射解釋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就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某些思想觀點及其聯系提出自身觀點,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做出合理解釋,或是引導學生觀看與之相關的文化作品或語言材料,擴大學生對文中內容及結構的理解,從而豐富其文化圖式。對比討論法是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某一語言行為或現象進行其母語文化圖式和漢語文化圖式的對比分析,并要求學生針對兩種文化圖式的異同點展開討論交流,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暢所欲言,不斷激發思維,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以此提高外國學習者對漢語文化圖式的敏感度,擴大其腦中存儲的漢語文化圖式。實踐體驗法則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實踐訓練,諸如進行角色扮演、漢語演講比賽、對話、游戲等,使學生在真實的漢語文化實踐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漢語文化,加深漢語相關文化圖式的烙印。語
參考文獻
[1]陳瑋.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J].現代語文,2006.
[2]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M].2007:12.
摘要:針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特點及特定教學對象,本文分析了對外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教學理念誤區,并著重圍繞課堂教學、課后訓練、考查方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并設計出較合理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對外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9—0074—02
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興起,對外漢語教師這一職業的需求量開始變得供不應求。針對這一情況,國內一部分高校紛紛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在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向那些對漢語學習感興趣的國家輸出專業的漢語教師。
本文試圖從對外漢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入手,探討筆者對非中文專業文學課教學方法上的一些思考。為了加強針對性,本文僅以對外漢語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為例。
一
在傳統的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主旨在于通過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一系列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現代文化品位和現代史審美情趣,訓練學生分析、鑒賞、評論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能力,[1]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未來面對的是留學生群體,除了講授漢語,也不能忽視對中國文化背景的介紹。正如查爾斯·弗賴斯在他的名著《將英語作為外語教學》中所論述的:“把文化背景當知識去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過背景知識去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從而正確理解目的語國家的人為什么在某一具體情境下那樣說或那樣做?!盵2]由此可見,在向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講授現當代文學課程時,除了要讓其具備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訓練其分析鑒賞水平,還要培養他們通過文學觀照中國文化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做到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在講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同時,注意點出隱藏在背后的文化現象和中國人的心理特點等等。
此外,鑒于現當代文學會被作為一門必修課講授給留學生,所以筆者認為不妨在授課過程中加入一點教法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在面對與自己文化背景大相徑庭的外國人時如何授課。比如告訴學生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在對留學生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時應掌握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漢語水平,充分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雖然是一門文學課,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所承擔的任務卻是傳授以中國現代文學為中心的相關文化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化課特征。所以要提醒學生將來在備課時根據這一特點去制訂教學計劃,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將教學目標主要放在介紹中國文化和閱讀作家作品上,而文學史、文學流派等則可以放到次要的位置。
二
隨著網絡和電子圖書的興起,傳統文學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從近幾年的圖書銷量排行榜中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一些時下流行的青春文學、網絡小說、盜墓小說等,而“陽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對人們的吸引力正漸漸衰退。這種狀況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學中閱讀過現當代文學經典或是對現當代文學感興趣的學生越來越少,同時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也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缺缺,這些無疑給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根據自己幾年的教學經驗,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將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記”的授課方法轉變為師生互動的“啟發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確與否并不關鍵,關鍵是讓學生增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到《阿Q正傳》時,可向學生列舉學術界關于這部小說的三種解讀(20年代的“民族自我批判”、50—70年代的揭示的歷史局限性、80年代的關注“國民性弱點”),讓學生自己去選擇支持哪種觀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除了這三種觀點之外,他們自己對這部小說有哪些新的想法。這樣教師不但達到了啟發式教學中“啟”的目的,還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讓學生多閱讀現當代經典文本。據調查,一些大學生每天上課之外的讀書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教師指定的經典名著通讀下來的幾乎沒有[3]。如果任由學生以這樣的狀態去聽課,則勢必會出現教師在臺上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在下面聽得一知半解甚至云山霧罩的情況。尤其是一些長篇小說、詩歌、散文等,如果沒有事先的閱讀作基礎,很難體會到作品真諦。如果只憑教師復述作品內容,學生只會出現短暫記憶,下課后很快就會將學過的東西忘到腦后,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去閱讀,如在講到“新月派”詩人時,可讓學生自己挑選喜歡的詩人和作品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在講到、老舍等人的戲劇時,可將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排演一些經典段落。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作品的認識,又增強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了教師唱“獨角戲”的上課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一些“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學生,如列出一些經典書目,讓學生在一學期內讀完,并且寫出讀書心得,在課堂向學生提問書中的內容,一些經典現代詩歌可以讓學生背誦、朗讀,并將此納入平時成績中。
再次,充分利用多媒體等電子化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技術被引入到教學中。對于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而言,適當利用電子化教學手段,可以讓課堂錦上添花。例如,在講到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時,可以將同名電影做成視頻,以片段的形式穿插到課程中,讓學生在賞析中自己總結三十年代的女性作家與當代導演對婚姻情感講述方式的差別。除了加入影片視頻,還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引入作家的經典文本段落,讓學生即時進行賞析。
課后,可利用互聯網通訊工具如QQ等建立組群,學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或疑惑,可以在群內討論,教師也要經常上線,以便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有條件還可以建立專項網站和現當代試題題庫,在網頁上傳作家經典名著、作品賞析、優秀學生論文、有關現當代文學的時下熱門論點等,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同時,還達到了對知識進行補充和延伸的目的。
三
除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式上,筆者也嘗試著進行改變。如將筆試成績在期末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由原來的80%降至50%,試題內容主要由選擇和名詞解釋構成(如文學社團和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是否掌握牢固,試卷難度不大。將平時成績由原來的20%升至50%,主要由學年論文組成(一般每學期會寫兩到三篇),主要考查學生的學術能力,成績評定要視文章有無創新點,是否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論文成績和試卷成績相加就是學生的期末成績。這樣的考核辦法大大降低了學生只知死記硬背,而不知自己思考的現象的發生概率,真正達到教考合一。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要講好一門課的艱辛和不易,它不僅需要教學者有深厚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適宜的教學方法。但是,只要我們能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的特點和規律,并根據自己所在專業的實際,勇于改變,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夠探索出一條提高現當代文學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曾利君.現當代文學多媒體教學的效能、偏向及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
[2]畢繼萬,張德鑫.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研究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4(02).
[3]肖隆平.必須以一種方式督促國人讀書[N].教育文摘周報,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