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低碳經濟理念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應加大低碳農業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強化農民群眾對低碳農業和綠色消費的認識,讓其充分認識到由先進生產技術、資源利用技術、共生鏈接技術以及“零排放”技術等支撐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巨大潛力和帶來經濟社會價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參與到低碳農業發展、構建和諧生態家園的建設中。解決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經營體制,讓農民成為土地資源開發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其次,創新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運行模式,積極引進資源節約型、固碳增匯型、環境友好型以及生態文明型技術在農村土地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立足于資源的高效開發、合理循環、減排降污,發展農林復合、農牧結合、農畜配置等新型低碳經濟,促進資源的優勢互補,統籌規劃。最后,明確發展方向,促進多種農業結構融合。面對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特點,確定我國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朝著組織化經營、園區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的發展軌跡,朝向品牌化競爭、標示化管理以及法制化監督的低碳經濟發展方向邁進。積極引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向著低碳農業與綠色、有機農業融合、低碳農業與循環農業結合、低碳農業與高效農業融合以及農業產業化融合的多種農業結構有機結合,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競爭性。
2推行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包括農業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兩個方面,其中農業土地開發和利用需要實現由市場經濟引導下的自由流轉。一方面農業土地開發與利用的自由流轉可以幫助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配置和調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農業規?;a經營,促進農民就業幫助農民增收創收,同時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轉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實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措施。促進農村村內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約化、房屋遷建集中化以及遷村并居社區化的方向改進,實現農村住宅土地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鎮(鄉)帶村發展低碳經濟
解決鄉鎮企業發展進程中規模性、分散且資源利用率不足等問題,合理規劃鄉鎮企業布局,建立鄉鎮工業園區,以鎮帶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借助低糖經濟發展理念,促進鄉鎮企業的集約化和規?;蛊涑澕s資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發展,利用鄉鎮企業的經濟輻射作用,發揮其示范效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引導。堅決淘汰資源消耗好、生產效益低、社會價值低的鄉鎮企業,堅持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前提,促進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引導鄉鎮企業向著循環利用、低度污染的產業發展。政府應積極出臺政策等相關扶持措施,培育農村消費群體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判別,引導和鼓勵綠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現有鄉鎮企業投入資金和力量用于企業購買新技術、新設備,升級陳舊生產工藝設施設備,推廣新能源、清潔技術在鄉鎮企業的應用。
4結論
論文關鍵詞:低碳,低碳金融,金融企業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及對應溫室氣體和金融資本流動性過剩兩大難題的要求,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成為世界各國尋求經濟復蘇和健康增長的重要戰略選擇。低碳金融,簡稱碳金融,是指服務于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融資以及其他相關的金融中介活動,或稱碳融資和碳物質的買賣。金融企業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可以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充分發揮金融的功能作用,確保實現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
1 金融企業低碳金融實施現狀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金融企業利用金融這個杠桿,在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上起著導向性的作用,所以在人類經濟史中,在重大技術創新的出現和經濟轉型的背后,總是少不了金融因素的支持。自從低碳經濟提出以來,很多金融企業開始涉足低碳技術開發研究金融企業,由此產生了“綠色貸款”和“社會責任基金”等新概念。
1.1 國際金融機構低碳金融實施現狀
國際金融機構圍繞低碳經濟的發展大概可歸結于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的融資支持,即通過成立各種“低碳”基金或環?;?,或直接貸款支持相關的產業[1]。2003年6月金融界出臺了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表現為環境與社會風險)的一個金融行業基準——赤道原則,截至2010年5月10日,接受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已有68家,分布于包括中國在內的27個國家或地區,項目融資業務量占全球項目融資交易額的85%以上,而且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或地區[2]。二是圍繞現行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進行的各種融資、產品創新以及其他金融服務,在過去幾年中,隨著碳交易市場的迅速發展,圍繞該市場的金融創新也在不斷涌現。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擴大,碳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
1.2 國內金融機構低碳金融實施現狀
國內金融機構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對低碳項目的融資支持方面,以各類綠色貸款、環保貸款為主,主要集中在為低碳排放項目提供信貸融資上。在此過程中,通過與國際機構或其他金融機構合作,來控制有關風險和發展對低碳項目的資金支持。2006年,興業銀行將節能減排貸款與“碳金融”相結合,創新推出以CDM機制項下的核證減排量(CERs)作為貸款還款來源之一的節能減排融資模式——“碳金融”模式[3],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續金融的專門業務經營機構——可持續金融中心,負責全行能效金融、碳金融、環境金融等領域的業務經營和產品營銷。2007年北京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IFC)開展能效融資貸款合作,為涉及能源設備并旨在改善建筑、工業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終應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項目或商品和服務提供信貸支持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在支持地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中,打出“綠色”“低碳”信貸牌。2009年一年投向綠色經濟、低碳項目和民生工程的本外幣信貸高達1000多億元,為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獲得省政府頒發的“金融創新獎”。總體上,盡管我國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金融創新已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但其發展仍處于相對初級階段,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完善。
2 我國金融企業低碳金融發展主要瓶頸
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碳貨幣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權已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我國金融企業應進一步加強對國際碳金融發展的跟蹤研究金融企業,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及其它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定價能力,爭取在全球碳金融體系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但是,盡管我國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金融創新已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但其發展仍處于相對初級階段,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完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和相關中介市場發育不完善
由于缺乏各類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限制了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上的定價能力。中國碳交易僅是集中在具體項目上,現在還處于“農貿市場”的階段。2010年9月才建成我國第一家掛牌的碳交易市場——“天津排放權交易所”[4],是由天津市政府、中石油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共同成立的。國內相關中介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難以開發或消化大規模的項目。國內也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體系來幫助金融機構分析、評估、規避項目風險和交易風險。
2.2 低碳金融的效益與金融機構的利潤之間的矛盾
由于技術水平、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及風險補償、擔保和稅收減免等綜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轉型的相關企業往往會導致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雖有社會效益,但缺乏現實即期的經濟效益,會接導致融資機構信貸風險的上升。在現有金融監管與運行體系下,金融機構無力分擔應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銀行對于貸款的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的強調,以及證券市場要求企業利潤實現的雙重壓力,使得與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面臨較為嚴苛的融資環境。
2.3 政策法律存在一定的風險
國際公約的延續性問題構成了碳金融市場未來發展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同時減排認證的相關規定也可能阻礙市場發展。因為,減排單位是由專門的監管部門按照既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認證。由于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領導者意圖的變化,有關認證的標準和程序缺乏穩定性。所以,碳金融交易市場發展面臨著市場交易主體難以預期和控制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5]。
2.4 金融企業信貸缺乏統一標準
雖然我國金融企業不斷積極的開展“綠色信貸”,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色信貸還基本上處于起步階段,這是因為我國“綠色信貸”的標準籠統,缺乏具體的信貸指導目錄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銀行缺乏執行綠色信貸的專門機構等。
2.5金融企業對低碳金融的認知程度有待提高
低碳金融是一項存在歷史較短的金融創新,國內大多數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對碳金融業務的項目開發、審批,以及運作模式、風險管理、交易規則、利潤空間等缺乏應有的了解,熟悉碳金融業務的專業機構和人才不足,導致金融機構對發展碳金融交易業務缺乏內在驅動力。
3 我國金融企業的低碳金融未來發展之路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任何一個產業離開金融的支持都是不可能快速發展的。所以應該把低碳經濟和金融創新的互動放在一個有機的系統里金融企業,著眼于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探討所有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創新。
3.1 金融機構在低碳經濟發展中要扮演好兩個角色
一是要成為低碳理念的推廣者,積極踐行推廣低碳理念,大力開展綠色信貸,金融企業作為企業組織應當一方面不懈推行綠色運營,積極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另一方面以“公益創新”踐行低碳金融,采用拓展公益事業宣傳、公益事業關聯營銷、社會營銷、慈善活動、社區志愿者活動以及提供負責任的商業實踐等方式,將低碳金融理念、產品、服務、技術、教育和培訓等資源與企業、社區以及公益事業相結合,與客戶結成伙伴關系,不斷拓寬溝通渠道,讓低碳經濟、低碳金融深入人心。
二是要探討金融環保機制、經營策略、管理機制、激勵考核體系的業務流程再造,成為低碳經濟的資金支持者。加強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跟蹤研究國際碳金融發展的前沿理論,研發面向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金融產品。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及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3.2金融企業的碳金融創新道路
一是在排放權交易基礎上與碳交易有關的的各種金融創新。隨金融服務發展碳基金、碳證券、碳信托等,當然不僅僅包括工具的創新,還包括機構的創新、業務的創新、流程的創新、環境金融產品創新等[6],實現低碳經濟和金融創新雙贏,此外,金融企業可通過提供信用咨詢、理財產品、低碳項目融資等服務新產品,可以嘗試推出與“綠色信貸”和排放權交易掛鉤的結構性產品,為節能減排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風險規避工具,同時為個人、企業參與相關投資提供了便利和渠道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二是貸款管理機制的創新。金融企業制定一套適合節能減排項目的新的貸款管理辦法和管理技術。由于環境總容量是有限的,于是排污權就有了價值,通過轉讓可以產生收益,因此,金融企業能夠容許企業將其作為抵押物來申請貸款進行融資。我國現在的節能項目普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節能項目的使用者利用實際產生的節能費用分期償還節能項目提供者的設備價款。由于節能項目的提供者多為中小企業,其既不具備充分的抵押貸款條件,也很難獲得銀行滿意的信用評級。按照傳統貸款管理方法,這些企業難以得到銀行信貸支持。而采用應收賬款質押這種新的貸款方式,則可以使這些企業獲得貸款支持。
3.3 努力尋求低碳金融發展中的突破點
一是要強化政府作用,加強政府對低碳金融的宏觀政策引導金融企業,制定出臺前瞻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目錄和淘汰落后產能時間表及實施細則等政策指引文件。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門應更好地發揮宏觀指導作用,建立與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相關聯的信貸規模指導政策,來影響銀行的貸款偏好。中央銀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導”,引導銀行加大對CDM項目的信貸支持,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穩定的貨幣政策環境。
二是加強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配合,建立起多層次的碳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和碳金融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培育和培養我國碳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和本專業的人才,體系化學習低碳金融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對低碳金融和低碳經濟的認知程度,加強對碳金融產品的研究,追蹤低碳金融理論發展前沿,開展理論知識與國內金融機構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研究。
4 總結
人類已經到了必須重視審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轉型關口,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勢在必行。低碳金融業務是我國金融機構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充分借鑒國外優秀金融機構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先進理念、規范做法的基礎上,積極研究適合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營銷思路和一線產品,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國碳金融在許多方面建設還不夠完善,如各種政策、規范以及碳交易市場,低碳金融的意識和理念不夠明確,以及低碳金融產品的研發、流程再造、宣傳推廣等實操方面仍有諸多需要改進和完善之處。
參考文獻:
[1]王靜.我國商業銀行低碳金融戰略的實施研究[D].山東大學.2010.
[2]唐緒兵.赤道原則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與低碳金融的影響和啟示[J].生態經濟.2010.10:45-50.
[3]喻珊,喻強.推進我國碳金融業務發展的思考[J].中國金融.2010.24:34-35.
[4]周航,張浩楠,于學羲.發展低碳金融,服務經濟發展—以天津為例[J].中國金融.2010.24:36-37.
[5]賈通志,吳強.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及政策建議[J].征信.2010.5:84-86.
[6]李平.基于低碳經濟的金融體系的構建[J]. 生態經濟. 2010.8:121-124.
關鍵詞:低碳理念;綠色建筑;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與綠色建筑的內涵
1.低碳理念。隨著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嚴峻,“低碳”生活與生產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謂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降低含碳類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資源或開發新能源來實現經濟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的概念應運而生。
2.綠色建筑。綠色建筑,顧名思義,要求在自然、環境、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在建筑物壽命周期內節約各種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及各種建筑材料),從而達到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目的,為人類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間。綠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光能,風能,生物能等物質能源,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以避免人們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綠色建筑的費用從全壽命周期費用分析角度來看,包括投資、能源、非能源運營、維護和廢除或拆遷上的費用。從要素上可以分為,材料含能、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處理三個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輸入量。高含能材料導致更少維護費用以及更高循環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優的選材會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實現成本的極大降低。運營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為通過整體和細部節約措施的有機組合,如制冷和照明節約方案為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后期處理是指技術過時、建筑功能廢棄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換等。在最開始設計時應當考慮建筑的長壽和多適用性、節約建筑后期處理的成本。
二、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
1.我國綠色建筑的起源。我國傳統的建筑,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具體表現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為代價,換取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行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占全國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國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質排放量更超過世衛組織標準的數倍。為響應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低碳理念,我國開始了綠色建筑的發展道路。
2.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雖然綠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國內廣為流傳,但在實際的發展中,開發建筑單位為博取消費者關注,往往只是打著“綠色”的旗號,將園區簡單綠化植被環境夸大宣傳,歪曲綠色建筑的實質,故意誤導消費者,達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這與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相去甚遠。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廣節能綠色建筑力度不夠的情況下,建筑者無法真正掌握綠色建筑的內涵,無法潛心鉆研相關建筑技術,更因擔心發展綠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況及未來收益,因為害怕風險過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該行業的發展前景。
因此,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的根本,還在于使開發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經濟利益方面取得認知,這也是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的關鍵。
三、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為傳統的項目經濟增加值和碳排放減少經濟效益之和的現值。具體而言,綠色建筑要采取有無對比法來衡量其采用綠色技術的效益,選擇合適的經濟評價指標和參數,即用其與沒有采用綠色低碳技術的建筑的經濟對比量進行分析??梢杂檬袌鰞r值法來衡量經濟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綠色技術后的經濟效益與沒有采用綠色技術之前的經濟效益之差額,作為環境價值的計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費用包括:建筑項目一次性投資、運營費用;委托人占據的成本;殘值等等。
間接費用為項目建設給環境帶來的環境損失。包括:環境污染的預防投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投入;環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與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綠色建筑的采用投資回報;綠化面積;資源有效利用;回收價值等等。
對于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綠色技術后,每年節約下來的能源和資源價值之和來計算,例如水電能源和土地面積等,其明細項為:空調開放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空調開放時耗費資源的價格、采暖熱能排放量節約的總量乘以采暖節約熱能的價格、蓄能節約的能源總量如地熱太陽能等乘以蓄能節約采暖價格、照明節約的能源總量乘以照明節約的能源單價、節約用地總量乘以土地單價、節約用水的總量乘以水單價、廢污水回用的總量乘以中水水價。
這些明細項之和即為低碳理念下綠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間接效益即為給社會其他成員帶來的經濟、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綠化對小范圍空氣的凈化、氧氣的排放、對人體健康有利的環境和空氣質量的改善等等。
間接效益可以用機會成本法和替代市場法來衡量:機會成本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未來一段時間內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如果預測開發工程在產生正效益的現值,超過保護(不開發)原有環境系統得到的凈效益的現值,那么應當選擇開發。
替代市場法在綠色建筑開發領域,是指借助周邊房地產或其他商品服務市場信息間接地估計環境質量變化的帶來的損益。
四、總結
在低碳理念指導下,綠色建筑不但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來進行開發建筑,減少能源浪費與污染物排放,更能夠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實現人類與自然共同的可持續性發展,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1
低碳經濟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分析
摘要:近年來,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低碳經濟成為引領當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帶領下,我國的經濟也在逐漸實現轉型,而這種轉型對環境安全而言也是一個好消息。隨著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加入到這種新型的發展模式中來。旅游業作為嗅覺最靈敏的行業領導者之一,自然也率先引入了低碳概念。隨著人們出行觀念的改變,低碳旅游已然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首選。在茶文化旅游中,低碳經濟的引入也更加契合茶文化發展的模式。本文首先對低碳經濟的理論進行了大體的概述,接著對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茶文化旅游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夠改變當下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不良現象。
關鍵詞:低碳經濟;茶文化;旅游
當下,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節假日,與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我國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而與之前的傳統旅游方式相比,現在的人們卻愿意選擇更節能環保的方式。作為節能減排的代言人,低碳經濟模式的發展引領了一股新的旅游風潮,在低碳經濟理念下,旅游業變得越來越綠色環保。而低碳旅游的發展對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業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生態化的旅游樂國,它不僅能夠讓人們看到恬靜的茶園景色,也能夠加深人們對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將會為經濟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鮮血液。
1低碳經濟與旅游的關系
1.1低碳經濟概述
20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經濟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與之前只顧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相比,低碳經濟將環境保護放在了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經濟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更好的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更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關注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識高度上升到國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經濟模式的實施也展示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態度,表明了我國在環境保護上的決心??梢?,低碳經濟不僅是某個人的事情,或者某個組織的事情,它更應該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所達成的共識。在全球化經濟融為一體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的發展也能夠改變某些國家對這方面認識的不足,提高他們對資源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的意識。
1.2低碳經濟對旅游業的影響
在低碳經濟的影響下,旅游業也迅速的改變了之前的發展模式,朝著更加綠色、更加生態的發展模式前進。在有限的全球資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實現經濟的可循環利用也成為時代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自己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人們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數。因此,節能環保的低碳經濟理念也為構建合理的生態旅游產業鏈,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做出了不少貢獻。而將低碳經濟引入到旅游業中,也必將為旅游業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2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當地茶葉資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整合當地的特色產業,為人們打造的一個更為貼心和環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業,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能夠給人們帶來更為自然的生態環境,而在低碳經濟發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開始著手籌建新的發展項目,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在中國,飲茶不僅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個活動,更是促進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無論是在重要的商業密會還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會友的習慣??梢?,茶文化早已經深入到我國人民的心中,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葉為主線,結合其他產業共同發展,不僅能夠大大的增加當地的經濟,更能促進當地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促進茶文化的弘揚。而茶葉生長的環境大都溫度適宜,環境優美,這些先天性的條件也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礎。同時,茶文化的內涵也為當地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都為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條件。
2.1合理配置:科學設計茶文化旅游的路線
對于旅游業而言,旅游路線的規劃往往直接決定著旅行的舒適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項目以及路線的規劃,絕對不能一概而論。為了制定合理的路線,我們只有深入地了解每個城市茶文化的特點,才能夠利用這些優勢打造專屬的特色。中國地大物博,與茶有關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環境以及土壤環境的不同,茶葉的味道也各有千秋。為了凸顯當地茶城的特色,我們一定要對當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線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的配置。在設計茶文化旅游路線之前,我們要對茶城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調查,包括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風土人情。其次,我們要將這些內容進行合理的搭配,并進行進一步的修飾和刪減,當然,這其中涵蓋著可能對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項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壞當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項目之后,我們才能打造一條低碳環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線。而適度的開發機制也是維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長久發展的前提。因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對茶文化旅游區的開放程度進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測試,才能夠促進茶文化旅游路線的優化升級。
2.2主打特色: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產品
在旅游中,旅游產品的開發至關重要。茶葉作為茶文化旅游的標配,成為了帶動茶文化旅游經濟發展的必需品。與茶葉有關的藥品和保健品業已經成為旅游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當然,在研發與茶葉相關的新產品中,我們一定要將綠色安全、低碳環保放在首位。因此,在產品的生產環節,我們也要對產業鏈進行嚴格的把關。同時,在包裝銷售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資源的浪費問題,特別是包裝紙的運用。踐行低碳節能的發展理念,使用循環可再生的材料作為茶葉包裝,突顯旅游產品的茶文化特色。當然,同花哨卻毫不實用的包裝紙相比,人們更愿意購買環保實用的材料。所以,綠色節能的茶葉包裝更能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還開發了茶文化生態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項目,這些項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題,能夠吸引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游客前來游玩。在低碳經濟的概念下,有的茶城還將當地的茶葉制成低碳茶餅,不僅方便收藏,更能夠吸引游客的興趣??梢?,開發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不僅能夠增加當地的專屬茶文化特色,更能為游客量身定制專屬的旅游路線,為他們留下愉悅環保的旅游體驗。
2.3保護底蘊: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內涵
旅游中真正打動人內心的絕不僅僅是美食的誘惑以及別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深入挖掘歷史所賜予的文化優勢。例如: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之中,與色彩絢麗的服飾相比,更讓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梢?,文化內涵能夠為這個城市建造堅不可摧的城墻。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這些不僅能夠牽動人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更能為我們帶來精神上以及心靈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強烈的印記,而少數民族自然的生活狀態也能夠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讓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題表現得更為明顯。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夠讓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讓這些塵封起來的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熟知,這對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僑香風情,文化圣海,人們在獲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獲得了心靈上的低碳享受。
2.4貼心服務:營造輕松自由的旅游體驗
傳統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詬病正是因為大量的被迫消費。強制性的消費行為不僅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不適,也使得旅游的質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經濟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變傳統高消費給人帶來的感受。在低碳經濟的引導下,茶文化旅游應該是輕松自由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體驗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貼心的服務不僅能夠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旅游體驗,讓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園美景之中,更讓人們不受強制消費的迫害,有了欣賞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創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對外宣傳的平臺之一,在當前的社會媒體中,僅靠電視以及網絡等新媒體往往不能夠讓人們全面的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只有親身進入到當地,受到當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夠在不經意之間發現茶文化的韻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應該注重打造自身的專屬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強對茶葉質量的監測,打造家喻戶曉的茶葉品牌;注重茶葉食品的開發,為人們獻上風味獨特的茶餐飲。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夠為茶城不斷積累名氣,也為茶城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通過一個品牌了解一座城市,這才是茶文化旅游對于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禮。而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經濟模式的基礎之上,才能讓人們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體驗,才能夠讓每個人成為城市的發言人。這種力量要比廣告強得多,通過親身經歷建立的信賴提升城市形象,從而讓茶鄉的知名度愈來愈高。
3結語
綜上所述,在低碳經濟的引領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應該深入的挖掘當地茶文化的內涵,構建合理的旅游路線,搭配自由輕松的旅游體驗,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夠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吳雅玲.低碳經濟視角下的旅游產品開發[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10-12.
[2]李琴.低碳經濟背景下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福建茶葉,2016(7):126-127.
[3]鄭曉曦,吳肇慶.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葉,2016(7):137-138.
[4]張耀武,龔永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5]楊正懷.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下的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4):19-20.
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2
茶葉節發展中茶文化旅游開發思考
摘要:茶葉節是茶產業的經貿交流活動,也是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由于茶葉節對文化價值的忽視,導致很多地區開展的茶葉節活動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對茶葉節進行了介紹,然后對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茶葉節發展中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提出了幾點看法,希望能夠對茶文化旅游領域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茶葉節;茶文化旅游;經貿展會;茶鄉經濟
文化旅游業是國內旅游業發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業屬于文化旅游業的一種,對于茶鄉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簡單來講,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與旅游業的結合體,是一種新型旅游業。茶文化旅游業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業的品質,同時也借助旅游業的形式給當地的茶文化交流創造了許多機會。由于茶葉節主要是針對茶葉經濟貿易展開的,所以茶葉節中的文化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人們所忽視。為了促進茶文化旅游的開展,茶葉節組織者應該更加注重提升茶葉節的文化意蘊,將茶葉節的發展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
1茶葉節概述
茶葉節事實上是茶文化和茶業發展的產物,是茶葉行業的大型經貿活動,是茶企茶商貿易交流的平臺。茶葉節的開展不僅針對茶商和茶企,其還為喜愛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機會。茶葉節的開展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茶文化和特色茶鄉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茶鄉及該地茶葉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這對茶產業快速的發展,茶鄉經濟的興起有著較大的幫助。我國有著許多茶區,這些地區有著舉辦茶葉節的經驗。比如說,鳳慶縣就曾經舉辦過21屆的茶葉節。由于鳳慶縣位于我國西南邊陲,因此該地區舉辦的茶葉節也吸引了許多東南亞國家參展商的前來,這不僅有利于提升鳳慶縣茶葉的知名度,同時還使茶葉貿易變得更加頻繁。除此之外,國內還有很多類似的重要展會,比如溧陽茶葉節等。國內茶葉節的活動形式多樣,特點鮮明,且極具文化意蘊。此類大型茶葉節的舉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提升了當地的社會影響力。
2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問題
茶文化旅游屬于文化主題旅游,旅游者在茶區可以欣賞茶園風景,體會茶區文化百態。當然,旅游者參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為了欣賞茶文化的魅力。茶葉節是茶文化與現代經貿相互融合的產物,茶葉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開展。茶葉節對于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幫助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夠忽略開展茶葉節時茶文化旅游開發所存在的問題。要是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就會使茶文化旅游開發受到阻礙,這對于茶區經濟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葉節中的茶文化內容不突出
國內一些產茶區開展了茶葉節,當然目的主要是通過茶文化交流推動茶葉經濟的發展。茶葉節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內涵。雖然茶葉節對于茶文化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區在舉辦茶葉節時忽略了茶文化內容的導入,這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來,一些茶區舉辦的茶葉節主要只注重展會活動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廣和宣傳茶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葉節對游客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游客的減少會給當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賴以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最本質的文化意蘊,就極有可能給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創。
2.2茶葉節的文化價值取向不明顯
茶葉節不僅僅是茶業產區的重大活動,同時也是當地實現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價值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這種理念下,人們也提出了很多觀點,比如“文化興旅”等。經濟發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現階段的社會實際出發,經濟效益應該與文化效益齊頭并進。就國內茶葉節相關資料記載分析,很多地區的茶葉節對經濟價值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文化價值,事實上這種形式的茶葉節并不能對當地茶文化旅游業的開展起到任何幫助。事實證明,茶葉節不注重文化價值的導入,就會使當地茶品牌的美譽度大大降低,同時也會使游客的數量減少。
2.3茶葉節缺乏宣傳力度
就有些地區的茶葉節情況來看,前來茶葉節參與文化經貿交流的茶葉展商主要為該地區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區的茶葉并沒有登上其他地區茶葉節的舞臺。這些因素都是對當前茶葉節缺乏宣傳力度的有力證明。那么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當前茶葉節的宣傳力度缺乏?”茶葉節的宣傳力度低,主要可以歸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葉節組織單位的投入資金較少,使得茶葉節的規模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規模自然也較難換來宣傳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葉節中茶葉市場管理存在許多漏洞,這給茶葉節的舉辦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茶葉節的推廣效果。第三,茶葉節通常作為展銷活動開展,這就是茶葉節的參展對象,主要集中在茶葉參展商領域。很顯然,參展商的人數較少,所起到的宣傳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葉節發展中的茶文化旅游開發
3.1注重茶葉節的文化價值
茶葉節是茶葉展商之間的經貿交流活動,很顯然是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由于茶葉節對文化價值的忽視,導致很多地區開展的茶葉節活動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領域的不斷發展,很多經濟學家發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于很多行業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業就屬于這類行業。對茶葉節文化價值的不重視會使茶文化旅游的質量大大降低。該地應該在確保茶葉節經濟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提升茶葉節的文化價值,確保茶葉節能夠促進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當然,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茶區經濟的興起,同時還能夠提升茶區知名度。
3.2注重茶區特色品牌開發
對于很多企業來講,品牌優勢對于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很多企業直接將品牌開發作為公司頭等大事,因此品牌優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區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就是該地的茶葉,要是茶葉的質量都不過關,或者茶葉毫無口碑,那么該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難開展起來的。也就是說,茶葉是茶文化旅游開展的基礎所在。茶區應該重視特色茶葉品牌的開發與打造,并學會利用品牌優勢提升茶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品牌優勢與產業鏈的形成是相關聯的,茶區管理人員應該借此積極打造特色茶葉品牌,通過推廣和宣傳有效提升茶葉品牌的口碑。
3.3多層次開發茶區茶文化
事實上,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高層次茶文化資源、中層次茶文化資源和低層次茶文化資源。其中,高層次茶文化資源主要指的是茶藝表演,比如采茶戲。中層次的茶文化資源主要包含茶文化習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層次茶文化資源主要集中于物質范疇,比如茶具和茶園等。傳統的茶文化開發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層次的茶文化資源開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業產業鏈的發展。開發者應該注重茶文化的多層次開發,在開發中低層次茶文化資源的同時還應該兼顧高層次茶文化資源,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場競爭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圍的營造
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幫助。而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工作主要可以分為兩點。第一,將茶區的生態環境優勢與茶文化相結合,塑造出適應茶人與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環境。當然,開發者在營造茶文化氛圍時不僅應該考慮自然生態環境,同時還應該在環境中導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間休閑功能的開發,使游客更好的感受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充分考慮茶文化要素,確保游客能夠在游覽的過程中體會“天人合一”的樂趣。
3.5有效結合其他旅游形式
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就茶文化旅游領域而言,茶文化旅游與其它旅游形式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他們屬于與旅游業,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在茶鄉地區發展茶文化旅游時不應該限制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應該有效結合茶文化旅游形式與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說,要是該茶區有著夏日清幽的特點,那么就可以考慮在該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礎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鄉地區還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產,比如我國景德鎮地區具有豐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開發者就可以將茶文化旅游與陶瓷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旅游形式的結合對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
茶葉節存在宣傳力度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茶區經濟和茶文化旅游的發展。針對該問題,開發者有必要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首先,茶葉節組織者應該增加資金投入,延長茶葉節的舉辦時間,不斷豐富茶葉節的內涵。其次,還應該注重解決茶葉市場管理漏洞,給茶葉節的開展掃除障礙。再次,還應該將茶葉節與茶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茶葉節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檔次,并通過游客推廣和宣來提升傳該地的茶文化和茶葉品牌。
4結語
綜上所述,茶葉節開展過程中茶文化旅游開發存在許多問題,茶區管理者應該注重茶葉節的文化價值和茶區特色品牌開發,同時也應該注重茶文化氛圍的營造和增強茶葉節的宣傳力度,這有利于當地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照華.茶文化的概念、內容和傳播[J].茶葉科學技術,2000(2):39-40.
[2]陳銘華.茶文化是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J].農業考古,2002(4):53-55.
[3]余青,吳必虎,殷平等中國城市節事活動開發與管理態勢[J].地理研究,2004(6)845-855.
[4]孫艷紅.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主體層次分析及開發構想[J].商場現代化,2005(2X):63-64.
[5]張宏麗.信陽茶葉節的困境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8):67-68.
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1.茶文化與商業旅游研究畢業論文
2.中國茶文化旅游的論文
3.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研究畢業論文
【關鍵詞】居民構建 低碳生活 SWOT分析
一、后世園生態效應對西安居民生活方式影響
1、世園會低碳生活理念的背景分析
當哥本哈根牽動著世界的目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氣候危機不再是妄加的猜疑而是科學的研究,全球變暖已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世界每個國家的災難。因此,各個國家將降低“碳排量”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要素考慮,“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城市”及“低碳生活”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城市發展的目標。通過近幾年的規劃和籌建,西安世園會為世界展示“綠色、和諧、生態”型城市形象,世園會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為主題,營造以植物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構建世界化的園林建筑背景,彰顯西安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風韻,展示人類與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實踐。
2、后世園生態效應對西安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分析
2011年第十四屆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西安世園會打破慣例,取消大型慶典和晚會焰火,大力宣傳推廣“綠色生活十條理念”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綠色實踐活動,引導市民自覺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世園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帶來經濟發展基礎,同時也極大地推動城市社會發展,尤其是,世園會提升人的理念提供了一個重要前提。
告別綻放了178天的“長安花”,西安世園會后期改造工程于10月23日正式開工。位于西安灞新區的會址將“變身”公園,傳承綠色、低碳、環保理念,在“后世園”時代引領西安的城市發展,續寫更多的“綠色傳奇”。世園會的成功舉辦和后世園時期的順利改造,綠色理念走進生活。首先,人們充分的了解和切身感受當前世界先進的生態環保理念和科技成果,通過世園會的游覽,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潛移默化的倡導一種綠色生活理念。
二、西安市居民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的SWOT分析
自西安世園會成功舉辦及后世園時代的到來,低碳、綠色、生態、宜居理念走進生活。面對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效應,西安居民在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后世園生態效應下西安居民生活方式面臨的優勢與機遇表現在:①“八水潤長安”“生態城市”“低碳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西安居民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轉變是西安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的一大優勢;②當天氣變暖已是全世界各族人民面臨的問題時,西安市政府及各部門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在促進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更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頒布與制定各項政策法規制度,約束企業與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維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另一方面,西安作為陜西的省會城市,城市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存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現象,對傳統企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及西安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的實現途徑是目前面臨的困難與威脅??傊?,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背景下,構建西安居民低碳生活方式是實現西安低碳城市的必然途徑。
三、構建西安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途徑選擇
1、建立低碳綠色消費模式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一個國家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也越來越大。而消費方式最能體現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全體公民的經濟基礎、文化傳統、興趣愛好、價值取向、流行文化和生存發展取向等發展水平、思想和文化選擇。因此,樹立和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對節約資源、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選擇低能耗的綠色出行方式
出行方式是每個居民在建設城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方式。目前,西安的出行方式在傳統的轎車、出租車、公交車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市輕軌以及較為綠色環保的自行車交通工具。隨著世園會的成功舉辦,城市發展過程中霧霾空氣對居民身體的危害,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在出行方式中較多的選擇污染較少的環保自行車、輕軌及CNG公交系統。另一方面,選擇綠色環保的出行工具有助于降低對能源的消耗,是提高空氣環境質量的有效途徑。
3、減少化石能源消費
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必需的資源消耗,一個城市的發展也不可避免。而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特點是具有不可再生性,用完就沒有了。另外,煤和石油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性較大。因此,減少化石能源消費,轉而使用風能、水能、太陽能、核能和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的消費,首先可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枯竭危機;其次,還可以減少高污染、高排放;第三,采用新科技,啟用智慧創造的非化石新能源可以作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也可以緩解能源的緊缺,節省資源。
4、低碳飲食,注入膳食文化
低碳飲食是一種從食材的角度對飲食文化做出的詮釋和解釋。另外,從環保的角度看,低碳飲食就是降低碳排放量,注重素食,減少肉類的飲食。因此,低碳飲食要求對熱能的攝入做到適可而止,不能超過標準量。首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要適當。其次,注重素食少食肉。第三,粗細搭配,粗糧營養較為豐富,適當多吃。在低碳食材方面的選擇要注意就地取材、盡量選擇果蔬及蛋白質含量高的當季食材。
5、環保戶外活動的開展
環保是一種理念,在戶外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經歷心理、生理上的挑戰,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山野之美,通過與自然的親近,來愉悅身心,但也必須勇于承認,任何完美的戶外活動都將對自然造成新的破壞。因此,通過開展環保戶外活動,讓環保觀念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身邊的人,并且在活動中盡量將對自然的沖擊降低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唐國戰,低碳綠色消費方式的哲學思考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版)[J] 2010.7.72-74
[2]涂平榮.范松仁, 城市低碳生活方式轉型的若干思考 宜春學院學報[J]
2011.10.13-17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金融,政策法規
1 問題的提出
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的突出特點,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全球共同愿景?!?】
低碳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這一概念的提出代表著一種未來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低碳經濟實質就是高效利用能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是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一次根本性的創新和轉變。由于低碳經濟的實施和發展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因此服務于低碳經濟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將必不可少,那么低碳金融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所謂低碳金融就是服務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在把碳排放當作有價商品進行現貨、期貨買賣的基礎上,關于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資等相關的金融活動。由于低碳金融服務的低碳經濟領域需要對人們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改變,因此用強制性的力量來管理和規范低碳金融的發展勢在必行,以促進低碳金融健康發展,真正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貢獻力量。由于低碳金融在我國屬于新興概念,相關高位階立法較少,多為性質較為靈活的政策法規所規制,遂本文以探討政策法規建設為題。
2我國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現狀
2.1部分領域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存在空白
隨著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在一些領域,我們已經先后出臺了一些立法和相關政策,如:《循環經濟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能中長期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等等,這些立法和政策的實施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和一些開展低碳經濟研究較早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在碳排放的總量控制以及石油、天然氣、原子能等主要能源單行法律等領域還存在一定空白,需要進一步的立法和完善。由于低碳經濟領域政策法規空白的存在,使得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在配套上也存在空白,金融手段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的支持保障不足。
2.2一些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來,我國參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同時在低碳金融方面,參照和遵循“赤道原則”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制定了《綠色信貸環保指南》,用來規范我國低碳金融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還出臺了一些指導性的政策和法規。以上政策法規雖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優惠政策來激勵金融機構參與,但由于涉及低碳金融核心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政策尚未出臺,導致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金融企業在規避風險和逐利思想的驅使下,缺乏開展低碳金融業務動力,進而影響了我國低碳金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3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監督機制不完善
在低碳金融領域,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是三大主體,要想使企業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金融機構改變現有的投融資模式,在生產和投融資過程中自覺的充分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并從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高度做出立足長遠的正確決策,僅僅靠政策法規的引導和宣傳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專門機構的監督機制的作用,督促企業和金融機構承擔社會責任,強制性的履行社會義務,同時對低碳金融資金進行風險評估和規范管理,保障低碳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我國現有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大都還處在指導性階段,還沒有專門專業的機構監督實施低碳金融政策,使得一些政策法規難以落實或不當落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3完善我國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的意見和建議
3.1健全完善低碳金融相關政策法規體系
要盡快梳理完善我國低碳經濟現有的政策法規制度,并以碳交易的核定和規范為核心,借鑒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法制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出臺碳排放總量控制以及特種能源等單行政策法規,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清晰、全面、可操作性強的低碳經濟政策法規體系。使低碳金融政策法規有的放矢,形成于低碳經濟發展相配套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和金融杠桿調節作用,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2將低碳金融的相關環節法制化、具體化
以政策法規的形式明確金融業的低碳服務理念,使更多的資金能夠流入到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各個行業中去,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出臺具體政策拓展低碳金融產品,通過積極開發低碳信貸、低碳保險、低碳證券等低碳金融產品及服務,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和能力建設;支持企業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廢物回收利用、余熱余壓發電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同時還要為企業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金融幫助。出臺低碳交易的各級市場的具體政策法規,引導商業銀行應爭取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持,聯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眾多金融機構參與排放權的交易與投資,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基金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間接或直接地持有低碳資產,并在二級市場上充當做市商,積極拓展低碳金融業務模式。
3.3完善低碳金融政策法規監管機制
低碳金融牽涉社會公眾利益,關乎金融系統安全,因此離不開嚴格的金融監管?!?】完善的政策法規監管機制是保障低碳金融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的重要環節,要充分發揮政府監管作用,成立專門的機構幫助金融企業分析、評估、規避項目和交易風險,并監督金融企業低碳資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保障低碳金融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付加峰,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2010(8)
[2]譚正航.低碳經濟與我國低碳金融法律制度的構建[J].唯實,2011
關于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思考
農業是民生之本。農業發展關系經濟發展全局。作為百業之本,我國農業自從改革開放后政策變化就不太明顯。目前,隨著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政策落實,我國正式提出了新的農業發展計劃,這必將帶動我國經濟的全局發展。工農經濟性質的變化以及新的發展趨勢這些都必然會倒逼我國的農業經濟格局新發展新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這樣的形勢下必然也要提升和發展,適應新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1]。便是本文索要討論的問題。
一、農業轉型期經濟新特點
(一)工農產業性質的變化
中國建國之始,效仿的是蘇聯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這一模式,自開始到改革開放這種模式為中國工業發展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以至于在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農業地位從封建王朝的百業之本淪落為工業、服務業的附庸。盡管農業在這段時間跟隨工業快速發展的腳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農業想要真正發展還需要等待契機。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期工農性質的變化,我國的農業經濟模式必須改變。農業經濟轉型改革,是為了平衡城鄉差距,也是為了更好的增強國家農業宏觀調控能力。目前經濟改革大趨勢下,我國農業轉型已經具備了條件,國家農業轉型期已經到來,農業轉型勢在必行。
(二)城鄉二元結構的變化
我國城鄉經過了四十年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形態,格局,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都有了極大的變化。城鄉之間的二元趨勢已經逐漸縮小,目前國家城鄉結構想要進一步得到優化,必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狀況、社會福利狀況和教育水平這些方面下手,更應該從農村發展之本農業經濟著手整理。農業的發展,關系到了農村人均收入、城鄉經濟人均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和經濟增速等方面的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就必須要關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必然與之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在這樣的狀況下深入了解城鄉發展趨勢、差異,將城鄉之間的二元發展變成社會經濟一體發展。
二、經濟轉型期農業轉型新變化
(一)我國當前的工農性質變化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經濟的重心應該不僅僅是簡單的農業生產,而應該更加緊密的關注國家工農業政策,國家工農業發展之間的聯系。目前,我國工業反哺農業趨勢正在不斷增強,打破了傳統的農業政策,其更加注重農業經濟生產全過程的研究。產品的深加工、綠色產品的發展、農產品產銷銷售鏈的發展、互聯網+與農業經濟一體發展、農產品的生產質量監察等方面都成為今后農業經濟研究的重點。
(二)城鄉二元結構變化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必須對這一問題傾注必要的、足夠的關注。隨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發展,傳統的城鄉經濟正在一點點從量變向質變轉化,農業經濟結構在不斷提升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伴隨城鄉一體化,城鄉經濟生產要素的生產、流通、銷售將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發展重點。
(三)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為農業發展學科帶來的變化
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2]動包含著農業生產、流通、銷售等多個方面,其政策為農業轉型提供了保障。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將會深刻的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走向生態化發展趨勢,農業經濟走向生態化是農業經濟提質提效的關鍵,實現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實質便是實現生態化。農業發展學科必然將會向著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展,與新技術貼合性更強。其次農業現代化戰略性驅動必然會對我國目前農業發展緩慢、發展潛力不足、農業發展前景受限等方面問題進行解決,全盤提升農業經濟發展能力,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性,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將會更具備自己的部門獨立性,提升起產業聯系性,挺高農業產業國際化水平。
三、面對新特點、新變化、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新發展
(一)差異化學科戰略
農業經濟轉型期,是農業發展全方面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已經將農業4.0政策提上日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應該將培養專業的農業化人才提上日程,早日為國家工業4.0做準備。就農業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在此之外要提升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性,通過農業學科獨立性提升來提升農業發展的獨立性、高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培養可持續發展行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
(二)科研人才戰略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想要做到轉型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科研人才。人才是勞動力,只有提升勞動力素質,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才能持續發展,科學發展。我們的科研人才,要能具備吃的下苦,收的住心、忍受得了寂寞、愿意風險和付出的精神。目前,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新變化引導下,其理論內容、教學內容、科研內容必然隨之變化,要適應得了變化,將提升自己與建設祖國的偉大理想聯系起來,提升科研人才比例,提高科研人員素質。
(三)學科互補性戰略
當前,我們所需要的人才不再僅僅是只懂得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人才,而是需要懂得國家經濟各個部門與農業經濟之間所有緊密關系農業經濟的人才。只有具備行業前瞻性,才能正確管理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學科發展提供廣闊前景。這就是學科互補性戰略的意義之所在,命脈之所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轉型期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科研發展意義重大。要深刻了解農業經濟轉型,了解農業經濟轉型對農業經濟學科帶來的變化,培養農業學科人才,這才是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所應該做的。對政施措,這是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提;眾籌廣議,這是農業經濟發展學科發展的基石。要發展好農業發展學科,為國家經濟轉型發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做好準備,真正為三農服務,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馬維東.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3,(22):15-15.
[2]李想,彭德遠.農業經濟轉型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消費導刊,2015,(6):145-145.
關于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探討
摘要: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改變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形式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長期以來,人們過度的重視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但卻忽略了環境問題,付出了高額且沉重的代價,為此要在發展中調整方式。低碳經濟講究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因此對于我國這個農業大國來說,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非常重要。文章主要從我國農業入手,分析了發展中的存在的弊端,對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錯略做了深入的探析,以期能夠為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轉變;措施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根基的穩固,影響著人民的生活的穩定。由于長期在經濟發展中沒有足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愈發惡劣,霧霾等生態問題逐漸凸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以更加環保、健康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在于技術和政策的創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要將此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調整農業經濟體系,才能確保我國農業走向健康、穩定的發展之路。
一、傳統農業發展的弊端
(一)環境污染
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整體不高,因而在農業生產方面,很多人創新性不強,不愿意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新技術、新科技,仍然沿用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不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重金屬含量超標,也導致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比較嚴重。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企業開始在農村建立工廠,給當地土地帶來了很大的污染,一些農民由于認識不到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而繼續在污染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劇了糧食污染的程度。
(二)農業科技滯后
農村地區一般都偏僻落后,農民大多都依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體生活水平比較低,再加上農村教育發展程度不高,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因此,很多農民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對于新型農業科技認識不足,也不愿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業科技推廣與實施效果不是很理想,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科技含量比較低,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三)農業產能偏低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都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而且,國家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也將支持的重點放在了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的工業和服務業上,從而導致如今農業經濟之后、農村地區落后的局面。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城市開始反哺農村,以促進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但是,因為農村地區廣闊,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時日,因而,如今農村很多基礎設施,雖已有了很大的改觀,然而問題卻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發達的中西部農村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滯后,土地生產能力不高。例如,農業必須的水利設施,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是沿用20世紀中期修建的那些,不僅灌溉能力不強,而且損壞嚴重,也影響了農業產能的提高。
二、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經濟相關概念是在21世紀初英國首次提出。不同的國家,對于低碳經濟的要求也不同。歐美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絕對量,而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減少碳排放相對量。低碳經濟實現的是世界各國的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低碳經濟發展,以有效杜絕環境污染和氣候改變,做到節能減排并促進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種強調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形式。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將有助于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土地、環境和大氣的污染,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同時,還能提高農民保護土地、環境的意識,以及生產創新的意識,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地采用新技術、新生產方式來進行耕作,這樣,不僅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也會提高,最終,將會從整體上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
(一)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沙掷m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的,在確保人與土地、與自然、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基礎上,實現農業高效、高質地發展??沙掷m發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技術、新能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產品污染。
(二)加強低碳經濟宣傳,提高低碳生產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環保理念在工業產業中,已經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揚,但是,在農業領域還沒有進行大力宣傳。農民對低碳經濟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多,因此,在農村和農業生產中,要加大對低碳經濟的宣傳和推廣。在實行低碳生產的地區,要加強對低碳生產管理的力度,當地領導要從思想意識上重視,注意培養典范和標兵,讓更多農民認識到低碳生產的好處,這樣,將有助于低碳生產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三)提高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
在推進農業生產低碳化的道路上,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國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標指導下,政府應在堅持市場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根據農業生產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環保稅就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它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農產品生產成本中,利用經濟手段,從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環境破壞及資源浪費等行為,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和資源協調統一。
(四)強化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人是生產的重要因素,在實行農業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化素質相對較高、頭腦比較靈活、肯鉆研的帶頭人,在此帶領下,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往往缺少豐富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而,培養出一批帶頭人,將有助于加快農業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和推廣,農民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對于快速推進農業低碳生產發展進程,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對于農業低碳發展的問題,我國尚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為了規范低碳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國家必須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為發展的依據與參考,農業生產才會真正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的時候,需要加強對農業實際的調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實符合農業發展的實際,符合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理念,這樣,才會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農業機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農業走上健康、良性發展之路。
(六)加強新技術指導和培訓,堅持走科學化發展之路
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在實踐中,應當加強對農民的新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合理配置低碳農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以促進低碳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國家積極倡導走科學化發展之路,實現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科技日益成為重要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將能推進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業、農村、農民都獲得充分的發展進步。
四、結語
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要改變傳統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和平衡,大力開發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農村環境,做好產業結構及社會、發展、生態三方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綠色、低碳、健康的現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周玉新.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