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比教學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項目驅動式教學法 循證醫學 中醫藥研究生;科研能力
1研究方法
1 .1 問題分解
采用循證醫學標志性的PICOS5 要素分解本研究的研究問題。(1)P(participants,研究對象):江西中醫藥大學2016 和2017 級中醫藥專業研究生。(2)I(intervention,教改措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3)C(control,對照措施):傳統教學法。(4)O(outcomes,結果評價指標):論文報告質量、成績綜合評定。(5)S(studydesign,研究設計):縱向對比研究。
1 .2 研究對象
教改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7 級研究生,1 個班級共49 人。對照班為選修循證醫學課程的2016 級研究生,1 個班級共33 人。教改班和對照班的師資力量完全相同,由3 名教師主講,分別講授循證醫學概論和基本方法、文獻檢索與管理以及系統評價/meta分析制作方法3 個部分。
1 .3 教改實施步驟
(1)學生分組。由于制作系統評價/Meta分析需團隊配合,故將全班分為4 ~6 人為1 組,小組成員盡量為相同或相似專業。每組通過自薦或推選方式選出1 名組長,有一定科研經歷、科研熱情較強者優先。(2)項目擬定。研究生循證醫學課程總共32 課時。首先通過9 個課時的理論授課,讓學生熟悉、理解和夯實循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然后,各小組通過組內討論擬定一個項目主題。項目擬定方式為學生自擬,教師協助確定。題目要求:① 研究問題有創新性;② 具備可行性,即預期工作量適中;③ 與中醫藥專業相關,最好與組內學生的研究方向相關。(3)項目實踐。系統評價/Meta分析的核心實踐環節包括: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數據提取、質量評價、數據分析、論文撰寫,對應第10 ~32 課時理論課程。項目驅動式教學要求包括:① 學生在學習理論課前需預習授課內容,帶著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問題聽課并思考解決方案;② 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深度剖析中醫藥系統評價/Meta分析項目實例《溫針灸與其他針灸方法治療原發性肥胖癥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讓學生逐步結合理論熟悉實踐過程;③ 每次理論課后,學生開始進行當前課程內容對應的項目實踐,由組長牽頭,小組分工協作。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通過主動分析、組內討論、組間協作等方式尋找解決方案;④ 每次課程設置10 ~20min提問時間,學生可提出實踐過程中所遇問題,教師即時答疑解惑;⑤ 設立每周課后答疑時間,教師集中解答課堂上未完全解決的疑難問題。上述步驟隨理論課程循環循序推進,直至完成論文撰寫。(4)對照班教學方法。對照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法,在理論課程中穿插講授相同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實例,并分組布置項目任務。但不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法,不要求學生隨理論課程推進實踐項目,學生一般在課程全部結束后完成項目。
1 .4 結果評價指標
(1)論文報告質量。用國際公認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報告規范PRISMA(PreferredReportingI-temsforSystematicReviewsandMeta-Analyses)評定項目論文的撰寫質量。該清單包含27 個條目,去除2 個本研究不涉及的條目“計劃書發表情況的報告”和“利益沖突的報告”后剩余25 個條目,每個條目根據報告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兩方面進行評分:最低0 分,最高4 分,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論文報告質量越符合PRISMA規范要求,教學效果越好。(2)學生成績綜合評定。學生成績依據個人負責部分的論文報告質量結合平時表現綜合評定,滿分為100 分:① 個人部分論文報告質量:本研究要求小組內每名學生均需主要負責項目中的一部分(如:文獻檢索、文獻篩選、數據提取、質量評價、數據分析等,每個環節的實際評分根據難度系數加權),該部分相應的報告質量評分在綜合評定中占比60%;② 平時表現:根據項目參與積極性和團隊貢獻,采用教師評價、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在綜合評定中占比40%。在該評定方法中,某篇論文整體報告質量高并不意味著組內某名學生的課程成績一定好,反之亦然。
1 .5 統計分析
縱向對比分析教改班和對照班的PRISMA報告規范評價結果。本研究的結果評價指標均為數值型資料,故采用均數和標準差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組間差異采用均數差(meandifference,MD)及95%可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表示。采用亞組分析檢驗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學生(臨床醫學類vs非臨床醫學類)對成績綜合評定得分的影響。檢驗水準取α=0 .05 。統計分析軟件采用R3 .6 .0 。
2結果
2 .1 學生基本資料
本次教改實踐歷時2 年,教改班和對照班的每個小組均完成1 篇系統評價/meta論文的寫作。教改班共49 人,其中男生24 人,女生25 人;臨床專業19 人,非臨床專業30 人。對照班33 人,其中男生15 人,女生18 人;臨床專業12 人,非臨床專業21 人。兩班學生的性別(P=0 .754)和專業(P=0 .825)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可比性較好。
2 .2PRISMA報告質量得分
教改班和對照班分別完成了9 篇和8 篇系統評價/Meta分析論文。根據PRISMA報告規范評價,兩班論文報告質量總分分別為(58 .0 ±12 .7)分和(41 .1 ±7 .8)分。組間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論文報告質量總分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各分項得分的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研究方法和討論與結論兩部分得分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討論與結論部分教改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結果部分得分絕對值高于對照班,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班標題與摘要部分得分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3 成績綜合評定
綜合考慮學生個人負責部分的論文報告質量和項目參與度進行成績綜合評定,教改班得分為(85 .6 ±5 .7)分,對照班為(81 .0 ±4 .1)分。兩班比較結果顯示:教改班的綜合評定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按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進行亞組分析,結果均顯示教改班綜合評定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班。亞組差異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和不同專業的成績綜合評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兒科學論文4000字(一):高職高專培養兒科學臨床思維的教學方法論文
[摘要]目的:闡述高職高專培養兒科學臨床思維的教學方法,觀察教學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實施“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模式”期間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41例作為觀察組,以2019年9月前實施“傳統教學模式”期間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41例作為對照組,對比兩組的教學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97.6%、學生臨床思維評分中,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分別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學滿意度95.1%。對照組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78.1%,學生臨床思維評分中,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分別(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學滿意度73.2%。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培養,可有效增強其兒科學臨床思維,提升理論知識掌握水平與操作能力,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高專;兒科學;臨床思維;臨床教學;臨床帶教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來,兒科患兒的數量明顯增多,加之家長對疾病治療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難度顯著提升。與成年人相比,兒科患兒具有機體免疫力低、藥物耐受度差等特點,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在牢固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臨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兒的預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養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兒科學臨床思維,對人才專業能力的增強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實施“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模式”期間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隨機選取82例作為樣本,闡述了兒科學臨床思維的培養方法,觀察了培養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實施“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模式”期間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41例作為觀察組,性別:男/女=10/31,年齡(21.15±3.59)歲。
以2019年9月前實施“傳統教學模式”期間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41例作為對照組,性別:男/女=9/32,年齡(20.16±2.84)歲。兩組學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教學,教師需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為學生灌輸兒科學理論知識。觀察組實施“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模式”,將理論教學、臨床帶教相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兒科學臨床思維,為人才專業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模式”的應用方法如下。
1.理論教學
為培養兒科學臨床思維,加強理論教學是關鍵。教師可將多媒體應用到教學過程中,與此同時,充分利用案例教學法以及提問式教學法展開教學,為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具體教學方法如下:(1)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圖片插入理論知識中,可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如當講解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外貌特點時,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乃至視頻,使學生所學習的知識更加接近臨床,使其臨床思維得到培養。(2)案例教學法: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為學生介紹臨床真實病例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樣可達到培養學生臨床思維的目的。如講解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時,可為學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婦30歲,產前使用催產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產程68min,胎兒娩出后可見皮膚、鞏膜、黏膜黃染,測量血清總膽紅素提示黃疸。請分析該患兒黃疸的高危因素,并為其制定治療方案”。病例介紹完成后,學生需分為不同的小組,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臨床思維。(3)提問式教學法:教師可將提問式教學法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其臨床思維。如學習小兒肺炎知識時,教師可提問如下問題:“小兒肺炎的誘因?”“患兒的臨床癥狀?”“疾病的治療方法?”“患兒的預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問,可使學生在臨床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對上述知識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問診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療方法的針對性,改善患兒的預后。
2.臨床帶教
為培養兒科學臨床思維,教師同樣應對臨床帶教問題加以重視,以增強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臨床帶教過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學法”“病例匯報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方法如下:(1)情景教學法:以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為例,教師可首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由教師扮演“患兒”,由小組成員分別扮演“臨床醫生”“患兒家長”“護士”等角色?!搬t生”應對“患兒”及“家長”問診,并為其提供診斷意見,根據診斷結果,對疾病進行治療。上述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使學生充分了解兒科學臨床實踐的流程,了解臨床實踐中常見的問題,這對其臨床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2)病例匯報模式:將病例匯報模式應用到兒科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兒科學臨床思維的培養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病例匯報模式應用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帶領學生接觸典型病人,要求學生從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等多種角度出發,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并進行病例匯報,培養其兒科學臨床思維。
(三)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采用筆試的方式評價,總計0~100分,≥80分視為優秀,60~79分視為合格,<60分視為不合格。理論知識掌握率=(優秀+合格)/41×100%。同時觀察兩組學生的臨床思維評分以及教學方法滿意度。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為97.6%,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二)學生臨床思維評分
觀察組學生臨床思維評分中,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分別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三)學生教學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教學滿意度95.1%,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三、討論
所謂臨床思維,指運用醫學、自然科學、人文及行為科學知識,借助“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患者溝通,制定個性化的診斷、治療、康復與預防方案,并對方案進行執行的過程[1]。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對其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傳統的高職高專兒科學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模式為主。教師需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向學生灌輸臨床知識。采用上述方法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且難以良好地記憶理論知識,臨床實踐能力同樣無法得到培養,臨床思維缺乏[2]。本文研究發現,采用傳統方法教學后,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為78.1%,提示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低。本組學生臨床思維評分中,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分別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學滿意度為73.2%,提示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有待增強,教學滿意度有待提升。
為改善教學效果,培養兒科學臨床思維,為臨床醫學專業培養人才,本校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共同展開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論教學的方式,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案例教學法”以及“提問式教學法”為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勢在于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結合圖片,了解各類疾病的臨床特點,達到培養臨床思維的目的。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優勢在于能夠使學生系統性地掌握疾病的診斷、治療、康復以及預防知識,培養其臨床思維。通過提問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引導,使其臨床實踐能力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提升。高職高專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期間所用的實踐教學方法,以“情景教學法”“病例匯報模式”為主。應用“情景教學法”進行教學,為學生設置不同的“病人就診情景”,可增強學生對不同病例的應對能力,使其能夠充分了解兒科學臨床實踐的流程,增強臨床思維。將“病例匯報模式”應用到臨床帶教過程中,帶領學生接觸典型病人,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病例匯報,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同樣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研究發現,采用上述方法教學后,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率為97.6%,與采用傳統方法教學相比,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率顯著提升。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學生臨床思維評分中,診斷、治療、康復、預防分別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與采用傳統方法教學相比,學生的臨床思維顯著增強。本組學生教學滿意度為95.1%,滿意度更高,優勢顯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各項兒科學臨床思維培養方法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對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培養,可有效增強其兒科學臨床思維,提升理論知識掌握水平與操作能力,改善教學效果。
兒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維體系的兒科學教學考核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為了全面提高兒科學教學的質量,提出了基于三維體系的兒科學教學考核模式。該考核模式通過構建三維體系兒科學考核模式,將課程評價的側重面從單一的課程終結時卷面評價轉向了如何持續性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三維體系考核模式是一種全程性兒科學課程考核模式,不僅能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兒科學》是一門研究兒童生長發育、衛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醫學學科,實踐性較強。為了更好提高兒科學教學的質量問題,鍛煉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得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兒科學》學習,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三維體系的兒科學教學考核模式。該考核模式通過構建三維體系兒科學考核模式,將課程評價的側重面從單一的課程終結時卷面評價轉向了如何持續性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所謂的三維體系是指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構建為考核模式第一個維度;將學習者對于兒科學的知識體系構建為考核模式的第二個維度;將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表達理解能力構建為考核模式的第三個維度。該三維體系考核模式是一種全程性兒科學課程考核模式,不僅能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維體系的兒科學教學考核模式主要分為:維度一,持續性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維度二,學生對于兒科學的知識體系構建。維度三,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表達理解能力。以自學為主,多學科交叉學習,強調自主學習,能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臨床思維能力。通過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紹,對于教師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最快接受新知識,豐富知識容量以擴大自身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督促。對于學生來說,成為了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其要全面掌握兒科學知識的大綱內容的同時基本了解醫學基礎課;能夠發現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決方法;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善于系統的看待問題。
2實施過程
根據以上介紹的基于三維體系的兒科學教學考核模式的三個維度,具體的教學活動實施如下。
第一個維度的構建方法:通過采用廣泛的傳統教學手段和先進的現代網絡技術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與其相對應的第一個維度考核評價標準:課堂提問(包括網上提問)的積極程度;網上討論的踴躍參與程度;卷面測試中微信形式試題的撰寫質量等作為評定指標。
第二個維度的構建方法:學生的知識體系是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廣泛的課外閱讀是學生搜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與其相對應的第二個維度考核評價方法:課外閱讀讀物和網絡參考資料的閱讀興趣、數量、質量(以讀書報告或書評測定);對卷面測試中開放性試題的回答質量測定學習者的閱讀及思考的廣度與深度。
第三個維度的構建方法:展開合作開放式學習,進行學生與教師討論會。與其相對應的第三個維度考核評價方法: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織學習者上講臺,自主授課,以其PPT制作質量及課堂效果作為相應的考核指標,同時加入合作學習自主評價標準(學生自己參與到評定中)。
【關鍵詞】項目教學 閱讀動機 閱讀水平
一、前言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實踐為前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媒介,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系統的教學方法。項目是教學組織與實施的載體,教學時強調始終以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為教學導向,重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參與此項目的過程中,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并從中感知,體驗和領略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和操作技能。因此我們要深入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這一教學理論本土化,把項目教學法和高職英語閱讀教學有機結合,但是如何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目前還需要深入研討。
二、項目教學法的概念與特點
1.概念上,項目教學是將某門專業課程按類別分為若干技術或技能單元,每個技術或技能單元作為一個教學項目,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單元式教學,每個單元教學都以應用該項技術或技能完成一個作業來結束,并進行下一個項目的教學。
2.項目教學法的特點:(1)在教學內容上:不再以“知識點”為線索,而是根據滿足學生實際工作能力需求,以“項目”為線索,以“子項目”為模塊,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別是強調所學知識要與實際需求同步。(2)在教學方法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托,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結構,將零碎的知識和技能分成模塊,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激發學生動機,主動地完成項目,融入真實的和有意義的閱讀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根據“項目”的需求來學習,由“學會”到“會學”。(3)在能力培養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會積極地去思考、探索。
三、實證研究
1.研究方法論。以一高職學院兩個平行的新生班共68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實驗。其中一個班級作為控制組,另一個作為實驗組。本實驗持續大約一個學期的時間。在實驗之前,分別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了前測,包括閱讀動機和閱讀水平。閱讀動機采用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對閱讀水平則通過閱讀測試進行。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控制組和實驗組在閱讀動機和閱讀水平兩個方面都不存在明顯差異。接下來近16周的時間內,對控制組采用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實驗組則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設立適當的項目參與學習過程。試驗后測的數據通過軟件SPSS11.5進行分析。本論文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與傳統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嗎?(2)與傳統教學法相比,項目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嗎?
2.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方法。為期18周的實驗是隨機抽取的英語系的兩個平行班學生,他們均未參加PRETCO和CET考試。1班為實驗班有34名學生,2班為控制班有34名學生。
3.研究過程。課堂觀察和實驗可在同一時間進行,以導入內容-引發問題-完成項目-歸納總結為基本框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具有明確目的項目模塊,學生通過觀察,溝通,協商等多種活動形式完成這些項目,達到學習和掌握閱讀技巧和能力的目的。實驗開始于2015年9月,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隨機抽取的學生要填寫關于項目教學法的調查問卷。第二階段,學生答實施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前的閱讀試卷,然后教師評估。第三階段,實驗班,運用項目教學法,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設計都遵循學生能力項目模塊的特點,使學生在充分觀察和理解的基礎上完成不同類型的閱讀任務。第四階段,實驗班和控制班對比前后試卷的教師評估,分析對學生閱讀成績。
四、研究結果
首先,在對實驗班的分數進行科學分析和實驗后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后發現大部分學生提高了對英語閱讀的積極性。其次通過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定量分析發現實驗班學生提高了英語閱讀學習方面的自信心,后測成績不但高于控制班(32.0588>22.3529),而且明顯高于前測(32.0588>20.84)(如下表格所示)。因此,運用項目教學法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數據分析的結果證明,與傳統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相比,項目教學法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同時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五、結論
結果表明,學生和教師都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也意識到項目教學法針對不同學生了解自己擁有具有工作所需的能力的程度,起到了先導作用,進一步激發自己的潛能,從而找到了適應自己特點的新閱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它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僅僅以知識點教學與實際工作能力脫節的教學模式來評價學生的優與差,而且摒棄了片面追求閱讀文章的準確率的功利性,改變了對閱讀文章的知識性、趣味性的關注程度失衡的現狀。
參考文獻:
【關鍵詞】金融;研究性教學;框架設計
1.研究背景
發達國家一直較重視對學生的探索式教學。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2012)指出經濟全球化需要適應性強、博聞強記并且能夠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做出有效成績的人才。通過研究型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更加可靠和真實的知識技能。在本科階段接受過良好的研究型教學的學生,認知與個人技能都更為突出,也更有可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教學與調查、研究相結合是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工科教育中,可以進行工程設計;在經濟學、統計學相關領域,數據收集分析能力的培養是研究型教學的一個重點。Awg Kasmurie Awg Kitot,Abdul Razak Ahmad,Ahmad Ali Seman(2010)指出研究性教學分為4種類型,包括證明型研究,引導性探究,指導型研究和開放性探究。并通過8周的探究性教學方面的實驗,顯著證明了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學生其批判性思考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該教學方法應該得到重視,并在高校中普及。Raja Maznah Raja Hussain,Aishah Abu Bakar.(2010)指出在馬來西亞大學,盡管其是一所研究性大學,但是由于教師出版或者獲得研究成果能得到更有形和可計量的鼓勵,因此研究型教學一直沒有得到教師的足夠重視。這也提醒我們應該不僅從方法論上重視研究型教學的開展,也應該獲取足夠的政策性支持。
本研究力爭探索金融學各核心課程中研究性教學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
2.研究內容
結合案例教學法等探索金融核心課程的教學,基本內容如下。
2.1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工程》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金融工程學是隨著公司、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證券投資業務的發展而誕生的工程型新興交叉學科。因為其側重于衍生金融產品的定價與實際運用,因此更加需要利用研究性教學這一先進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以致用。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方法進行教授。
(1)實驗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數據采集方法和分析技術,培養探索性研究能力。例如,讓學生在清潔機制發展網上分析CDM(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項目的相關數據,考察中國目前CDM項目發展的前景;去德意志銀行權證產品主頁,查詢特定的權證產品,計算其杠桿比率并解釋說明其對沖功能。
(2)專題討論法教學
教授期貨一章時,可以結合中國2010年才正式批復推出的滬深300股指期貨,討論其合約與業務規則,并與國外的股指期貨產品進行對比,分析其推出的意義及利弊。
(3)實地調研法
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通過切身的實踐來提高期貨、期權與金融衍生品知識的運用,提高投資理財等能力。例如安排走訪北京環境交易所等開展碳交易等低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了解相關金融產品在實踐中是如何操作,如何實現其節能減排的重大意義的。
(4)學術論文讀寫法
通過研讀最新權威論文,深入了解碳排放權交易的有效性與價格波動規律等新興的、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工程研究課題。例如,通過學習Energy Eeonomics期刊中的Modeling the Price dynamics of CO2 emission allowance等優秀論文,學會使用AR-GARCH或馬爾科夫狀態轉換模型等計量、實間序列分析方法來擬合EUA(歐盟EUETS市場碳配額)收益序列,并用于EUA衍生品的定價。
2.2 研究性教學在《金融學》課程中的應用設計
講授《金融學》課程時如何把產業的投融資方案與研究方法傳授于學生。可以采用如下研究性教學模式培養創新性金融人才。
(1)討論式教學法
如介紹金融學中的基本概念“利率”時,可以讓同學們從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銀行存貸款利率展開討論;在介紹金融市場時,讓同學們提前搜集資料,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2)案例式教學
引入經典案例,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如在介紹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陷阱時,可以結合各個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加以闡述,并讓同學們進行反思。
(3)模擬式教學
金融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可以利用金融實驗室進行實際業務如股票投資、外匯交易等的模擬交易,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活學活用。
(4)課外實踐教學
請國內外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學校召開講座,帶一部分優秀學生參與國內外的金融界的學術論壇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組織學生到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參觀或者假期實習。
(5)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信息與知識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引入國際知名大學的一些課程視頻也可以幫助學生們接觸到最先進的理念,同時還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經典的金融方面的影片,如《魔鬼交易員》《華爾街》等讓同學們看到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Jingjing Xu,John Dinwoodie,Chia-Hsun Chang.Seeing is believing:Developing research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tudents through authentic learn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50-60.
[2]Awg Kasmurie Awg Kitot,Abdul Razak Ahmad,Ahmad Ali Seman.The Effectiveness of Inquiry Teaching in Enhancing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ume 7,2010,Pages 264-273.
論文摘 要:近幾年,英語教學法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一些新型的幼兒英語教學法應運而生。TPR教學法是幼兒英語教學法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本文旨在通過闡述TPR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對比,來分析TPR教學法的特點和優勢以及對幼兒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并具體探討其在幼兒英語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其它教學法的運用,最后提出在該領域中出現的一些誤區和注意問題。
一、傳統英語教學與TPR教學法
TPR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①強調聽力理解領先;②學生需要通過身體對語言的反應動作來提高理解力;③允許學生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參與活動;④教師的教學應該強調意義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法是語法教學,即通過傳授英語的語法結構,培養初學者的語法結構意識來掌握語言。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It is not a dog”,傳統法講解“Therebe”句型、動詞單復數、冠詞的用法、介賓結構“、It”句型及否定結構。簡單的兩個句子,涉及到了這么多基本的語法知識,即使弄懂了,但學生一開口,還是單復數不分,肯定與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學的學生會話中還犯“he she”不分的毛玻同時,類似的“標準語法”句型在現實生活中極少接觸到。因此傳統的語法教學教的不是生動的口頭語言,而是書面語,即“死的語言”,幼兒極難掌握。
TPR幼兒英語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幼兒愛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讓孩子通過跑、跳、做游戲學英語,而不是規規矩矩地坐在凳子上聽講,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幼兒學習情緒主動,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兒發音不準,老師就要自然狀態下不停重復,直到發準為止,幼兒也不必重復老師的話,但要按老師語言的涵義反應。幼兒對老師發出信息的反饋越正確,表明對老師信息的理解越準確。心理學家證實,強迫幼兒重復老師的話會引起幼兒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限制幼兒語言學習技能的發展和提高。
威望,師德是學生的指燈,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規律。激發起學生對良好品德的敬佩崇拜之情,使學生由崇拜敬佩而變為模仿,直至變為自身的習慣和修養。
2挖掘教材中蘊藏的思想性,結合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
體育教學是以增進未成年人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活動過程。體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學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處在運動狀態中,學生的思想也隨著運動項目或運動深度的變化而隨時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身心同步變化的特征,是體育教學的突出特點。在體育課上,同學們之間發生著更多的直接聯系,比如:相互協作、相互對抗、相互競爭、互相學習等等,在這些關系下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要進行交往,并發生直接的相互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說體育課堂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因此,在體育課上進行品德養成教育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既要注意傳授知識,使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又要對未成年人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產生的困難,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并結合思想品德教育手段,幫助其樹立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藏的思想性。把體育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互相滲透,把思想品德養成教育和心理品質的培養滲透到體育教學當中去。對未成年人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教育。
關鍵詞:CBI;ESP;主題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省教育廳項目成果論文(項目編號:SZ151261)
經濟全球化時代,面對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國高校近年來在外語人才培養、外語課程設置、尤其是英語教學方面都進行了積極調整,大力開設ESP(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旨在培養既精于專業知識技能又能用英語進行流利交流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研究顯示,ESP教學普遍存在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教學分離、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內容與學生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運用CBI 理論,即內容依托教學法來開展ESP教學,通過理論論證、實證研究來建構基于CBI主題模式的新型ESP教學模式。
1 理論研究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不僅注重學科專業的學習,更注重語言技能的掌握,是兩者充分結合的語言實踐課,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ESP有四個特點: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別要求;課程必須在內容即主題上與某些特定的學科、職業以及活動有關;重點應放在使語法、詞匯、篇章結構與那些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必須與通用英語有鮮明的對照。兩個可變特點:可以只局限于某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可以和任何一種教學法結合。三大涵蓋領域:科學技術、商務經濟、社會科學。本研究將選定科學技術學科中的醫學專業英語這一具體分支,以點帶面開展ESP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
CBI即以某學科內容為依托來開展教學,通過把教學重點從語言本身轉變到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當所獲得的學科信息與學生個人學習需求、學習目的密切相關時,語言習得的效果會更好,語言學習的動機會更強烈(Snow, Met & Genesee, 1989)。CBI有三個要素: 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符合特殊學生群體的需要。基于CBI理念的教學模式有四種:主題模式、課程模式、輔助模式、專題模式。其中,主題模式是指語言教師根據學生主體需求,選擇涵蓋該學科專業內容的各類主題、話題的目標語原創材料為教材,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語言技能訓練,旨在以語言作為獲取新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學習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對比可以看出,ESP和CBI在需求分析、學科材料的選擇上具有共通性,都是要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都會結合某一學科的專業內容,都具有和別的教學方法相結合的開放性,最終目的都是要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強化英語的綜合技能,兩者的契合度以及CBI主題模式的良好操作性,決定了醫學專業英語與CBI主題模式結合的可行性,接下來將進一步通過實證研究來檢驗其有效性。
2 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
受試者來自某高校本科三年級學生,經過嚴格的學習動機和語言能力測試選出100名學生,其中參加CBI主題教學的實驗班和實行傳統教學的對照班學生各為50人。
(二)研究方法
本項目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定量研究包括一系列以測試為基礎、以結果為導向的實驗;定性研究包含對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的研究。在實驗前期和結束后分別測試其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動機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并加以對比。
(三)研究過程
1. 文獻綜述及設計問卷階段:
查閱、梳理文獻,并從整體上設計本課題以及相關調查問卷、學習動機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測試試卷。
2. 課堂內容設計與授課過程
本研究以CBI主題模式為框架,結合Stroller & Grabe提出的6-T教學法指導高校醫學專業英語教學,將課程內容設置為:以醫學專業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主題(theme),以病房情景英語對話為課文內容(text),以針對病房內的病史詢問、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話題(topic),以積累專業術語及提高醫學文獻閱讀能力為任務(task),以了解人體各大系統常見疾病為線索(thread),從基礎醫學英語知識的學習過渡(transition)到醫學文獻翻譯及英語醫學論文寫作。實驗組課堂教學活動為:教師按6-T法則圍繞某一主題設計教學方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主題研究任務、回答問題和課堂討論等活動。對照組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圍繞醫學專業英語精讀及聽力課本進行,教師主要采用語法―翻譯與聽說結合的授課方法,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問題為輔。
3. 數據收集與分析。
項目最后會對兩組受試者進行第二次學習動機及語言水平測試,并對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同時收集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6.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對實驗前后的測試結果以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4. 總結評定階段。
根據研究結果,評定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對受試者學習動機、學習情感以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變化進行評估,探討該模式的優劣及影響因素。
(四)啟發
研究顯示,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的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打破了ESP教師為主的傳統模式,逐步向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科知識為內容、以英語為工具的有效教學方向發展。數據顯示,73.6%的ESP教學以醫學詞匯講解、長難句翻譯法組織課堂,刻板枯燥,反對者高達89.3%。ESP中CBI主題教學模式兼顧語言與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結合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有83.2%的學生反映在新模式下學習主體性增強,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學習效果良好。此外,醫學院校三年級學生經過兩年基礎階段的學習,多數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具備相對扎實的英語基礎功,為CBI主體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基礎,迎合了學生更高的英語學習需求。
3 結論
理論以及實證研究都證實了CBI主題教學模式應用于ESP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ESP課堂發生學生為主的翻轉,具有積極的改革、實踐價值。盡管本課題選擇醫學專業英語對ESP進行個案研究,但課題的整體思路以及實證方法對其他專業的ESP教學,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會計英語、護理英語教學等都會有所啟發,有利于不同領域ESP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Snow, M.A.,M. Met &F. A. Genese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ESOL Quarterly 23. 1989.
[2]戴慶寧、呂曄,《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國外外語教學》,2004年。
“語塊”與外語口語流利度、準確性及恰當性的相關研究——基于COLSEC語料庫的實證研究
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請求”策略的認知過程探究
詞匯中心教學法的交際觀——理論溯源與反思
建構主義與教師信念:一項個案調查
武漢地區部分高校大學英語教案現狀的調查研究
關于我國21世紀的中長期外語教育政策規劃的初步設想
《二語練習:應用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視角》評介
創新培訓模式推動科研發展——語料庫與外語研究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辦
首屆全國學習者語料庫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
信息技術環境下西部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個案研究——以長江師范學院為例
自我調節學習對英語專業學習者EFL寫作影響的模型
英漢筆譯教學: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新嘗試
大學英語語音音段和超音段的教學先后順序——一項基于大學生語音學習實踐的實證研究
外語教育專家的實踐知識個案研究
影響任務型語言教學中任務難度的社會文化因素
高校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國內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教材參考文獻的內容分析
架起語言教與學的橋梁——《語言教學的在線交流》評介
踐行形成性評估,促進教、學、評結合——“形成性評估:理論、科研與實踐”高級研修班成功舉辦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研究的得與失
語料庫如何走進課堂教學——原則和方法探究
香港教育體系和語言教師能力測評體系:介紹與啟示
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征文通知
影視字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研究綜述
大學英語低起點學習者情景小品教學研究
背誦輸入驅動下的外語學習:問題與反思——基于背誦語篇延時回述文本的個案分析
大學英語學習者元認知意識與聽力成績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高水平學習者議論文中認知情態詞的使用特點——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
創建Wiki翻譯語料庫的構想
《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評介
2008回首展望2009
英語聽力研究:現狀與問題
美國研究生院“外語教學法”課程中體驗教學法的運用
中學英語教師學術論文寫作案例分析——以教育碩士畢業論文為例
專欄引言
口譯中的用戶反應與用戶期望——矛盾與原因
跨學科視野下的口譯能力研究
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理工科大學英語口譯教學模式探究——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
口譯教學中的“身份培養”——一項基于問卷調查的研究
通過互動團隊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大學英語教師團隊建設與互動發展研修班”心得
第八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征稿通知